时间:2023-09-25 18:0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9年寒假即将到来,为使同学们渡过一个文明、健康、安全、有意义的假期,根据市教育局、团市委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校团委向全体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认真执行《规范》,达到自我完善。
寒假期间,全体同学要继续认真地学习和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尤其要加强:《规范》第四部分——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第五部分——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的学习和训练。既要认真系统地整理好所学知识,又要完成好寒假作业,还要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
二、树立文明新风,做有修养的人。
1、珍爱生命、远离;崇尚文明、反对迷信,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2、不参加xx组织,不参与传销活动;文明上网、上文明网,不进营业性网吧。
3、注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自然灾害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尤其不要玩火、玩电、攀高弄险,防止烟花鞭炮伤人引发火灾;防止短信、网络等欺诈行为。
4、读好书,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反对看书刊、录像、影碟;做好事,反对做有损学校、个人声誉和违背道德的事。
三、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共建和谐社会。
1、全体同学应主动到所在社区(村组)报到,开展爱心义工活动(如照顾老、弱、病、残人,清扫街道,拣废护绿等),并认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开学后各支部统一收齐《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交校团委。校团委、学生处审阅后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2、开展“孝心无价,学会感恩”家庭美德实践活动,全体同学要利用寒假休息时间为父母做一餐饭、洗一次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四、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每位同学要利用假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活动。问卷调查题目可参考下面提供选题,调查形式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合作。提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开学后将撰写的调查报告交至各支部汇总,各支部遴选出优秀调查报告于开学后第一周交至校团委。校团委将联合学生处、教研室对调查报告进行集中审阅、评奖,并对获奖支部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
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中学生压岁钱状况调查
2、中学生假期学习生活方式调查
3、老百姓过年方式调查
4、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调查
5、全球经济危机对家乡人民生活的影响调查
6、家乡人民娱乐生活调查
7、家乡“空巢”现象调查
五、开展社团特色活动,促进社团建设。
各学生社团根据自我特色,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至少一次(如:文学社可进行民间采风,感受自然气息,感受人文景观;小记者可随时记录真实生活,撰写身边趣事;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和音乐社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练或观摩学习等),以此来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活动能力,促进团队建设,并在开学后做好总结,报校团委。
人们常说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去年小学生因安全意识的疏忽而造成的伤害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而我国已于XX年将3月31日定为我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日,并要求各单位、各学校等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关于防火、防电以及其他安全知识的教育。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为此,我们借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纪检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雅安八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的同时,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6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以及40位家长,从许多方面逐一做了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75%的小学生能够掌握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以及不得私自下河游泳等基本的安全常识。然而对于地震、滑坡、雷击等自然灾害方面却了解甚少,只有9%。对于煤气中毒、家庭火灾等方面因年龄而异表现不同,年龄稍大的(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能略知一二,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脸茫然。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则令我们略感欣慰。几乎所有的家长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对孩子门的安全知识教育。在这之中,83%的家长认为对自己机孩子的安全教育比较满意。
同时,我们也对此次活动的效果做了一个调查:有接近90%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次活动宣传效果很好,今后应多开展此类活动。也有4%的家长认为没有取得他们想象的效果,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雅安八小的李校长也表示新颖有趣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和我们今后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合作。
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这类知识的宣传,不应仅仅局限在这样的宣传形式。学校应注意改变教育方式,争取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接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如此,调查报告显示85%的家长表示更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因此学校对于这种教育的强弱程度将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抽取的调查对象还不够多,有些问题反映的还不够全面,但这次调查基本上说明了对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衷心的希望各方面能够更加重视当前对于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让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更好的茁壮成长。
关键词: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分析
美溪局是黑龙江省森工重点国有林区之一。隶属于伊春林业管理局管辖,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上为伊春市美溪局,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内容,对林地“一张图”数据库进行更新,动态地掌握林地变化情况,为提高林地监管力度,全面地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每年林地变更调查,逐步以林业局为单位的林地“一张图”更新与应用系统,尽快为二类调查、公益林界定、森林资源变档等工作提供数据,都在林地“一张图”统一框架下开展具体工作,实现各级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的统一,全方位推广林地“一张图”在林业建设发展以及跨行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1 林地变更基本情况
美溪林业局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3]82号)以及《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方案》要求,为此局成立了美溪局林地变更调查领导小组,为扎实做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美溪资源林政局办公室下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美溪林业局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同时检查美溪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成果汇总上报工作。依据《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变更调查操作细则》,进行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统计。以前一年林地落界数据为本次底图,通过近两年遥感影像对比后发生变化的地块进行区划,对区划新增的图斑进行登记并核实内业资料,然后对有疑义的地块到外业现地核实,形成本期林地更新数据库。
2 林地变更调查阶段
林业局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有周密地进行安排工作。
2.1 培训业务人员
首先抽调林业局业务主干工作人员,参加林地变更调查业务培训;其次林业局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对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把所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对施业区内各个林场(所)林地变更具体外业调查任务,进行现地林地变更调查现地核查。
2.2 收集档案资料、遥感影像判读卫片
由林场(所)档案员,收集本单位近年期造林更新、森林采伐、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等统计变化材料,为林地变化提供现地核查依据。根据林地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库,同时结合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对林地变化图斑进行判读,并设计相应表格进行记录备用。
2.3 现地核实调查阶段
对记录的林地变化图斑如实核对,采用内业核实与现地核查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遥感影像与本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内业核实变化图斑,以及其图斑属性因子,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再进行现地核查。如顺利河现地核查变化卫片(见图1)
2.4 检查验收阶段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牵头,资源林政及森调队联合开展检查,对林业局各个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内业和外业检查验收,对林地以抽查5%的方式来进行检查,首先对内业成果资料抽检,然后通过内业抽取百分数,实地踏查认证的方法,来测试被检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通过对因子打分,最后加权合计得分,按区分段分为优、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制。为保证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不变。变更图斑界线与前期影像偏移不大于0.5厘米,界线不明显的不大于1.0厘米。内业判读工作合格率97.9%,外业现地核实工作合格率99%。
2.5 对数据库更新、统计调查成果、提交调查报告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负责数据的更新及汇总,全局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统一汇总后,再向省局提交调查成果报告。
3 分析林地资源现状变化
3.1 美溪林业局现有林地面积225139公顷,权属都为国有,其中有林地面积207351.95公顷,疏林地面积315.2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8.3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179.42公顷,苗圃地面积62.99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5932.95公顷,宜林地面积9161.53公顷,林业辅助生产世纪用地面积1527.6公顷,其他土地529公顷。
3.2 林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前后两期数据的对比,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变化的地块,主要变化地类:包括有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
3.3 林地变化原因
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各项工程项目占地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林地地类发生了变化。主要指占用征收地类和灾害因素地类。
4 林地变更经验分析与建议
为促进了林地利用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三效益的整体优化;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也遵循了林地自然规律和林业发展经济规律,对林地重新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使不同区域林地利用发展明确方向及未来重点开发项目,提升了森林分类经营,由林地结构优化又能提高林地保护利用的效益。
4.1 主要经验分析
依照国家和省局的规范要求,经验也证实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主要通过内业核实和现地核实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前后期林地落界遥感影像卫片对比分析,对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发生变化,使林地变为其它土地的地块进行区划,在内业方面主要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核实变化图斑,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图班,要进行外业核实,按照专业外业调查核实人填写的《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重新更改数据库,形成本期新的林地更新数据库。
4.2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一由于二类调查GPS地理坐标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林地变更软件的地理坐标采用的是西安80坐标,建议通过山海或专业制图软件可以在北京54和西安80坐酥间相互转换,减少误差产生,才能保证今后林地清查结果更加准确。第二在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上出问题,软件又常更新,更新后部分新的功能,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内业或外业核查工作中,也有遥感图像存在有部分缺失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林地变更工作中,跟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在软件更新方面,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服务,达到软件更新跟上作业需要,在林地“一张图”上才能顺利展开林地更新工作。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三)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根据县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开展日常工作:
1、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
2、密切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协调指挥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根据灾情请示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4、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5、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6、负责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农业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财政局:负责落实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并落实灾害发生区政府救济及社会或个人救助资金物资等。
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安排重大农业抗灾救灾基建项目;根据县政府的指令启动《甘泉县粮食供应和安全应急预案》。
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工作;平抑市场价格;依法查处哄抬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农业用电需要。
三、预防、预警
(一)预警信息
包括甘泉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径。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指挥部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系统。
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三)信息报送
1、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农牧局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事件,应上报市人民政府。
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后,各乡镇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直接报告等形式,向县农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农业经济损失、人畜受害情况、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灾害详情的,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灾情信息
县农业局协助县“三防”指挥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五)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1、收到气象、水利、“三防”等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2、重大干旱、寒冷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六)预防控制
1、组织、思想准备。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工程准备。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选,增强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4、适时防控。及时组织动员基层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根据县三防指挥部的部署,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畜禽、设备转移。
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预报后,农业部门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动员、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四、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提出启动应急响应,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救灾和灾后农业复产工作。
(一)一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县政府启动《甘泉县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时。
(2)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一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协调救灾复产工作,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及时提出救灾意见和落实救灾复产措施。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指导、组织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复产资金。
(4)必要时请求动用县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二)二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二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和市农牧局,并通报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请求动用市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三)三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1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三级响应行动。
(一)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市农牧局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县财政局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调剂、调运救灾备荒应急种子。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农业部门救灾应急措施和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四)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重大农业灾害发生后,县乡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不同农作物。
3、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核实,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县救灾领导小组和县政府。
(二)协商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种子、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六、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县财政局《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二)物资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三)信息保障
县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信息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关键词 种粮大户;现状;特点;问题;对策;宁夏中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07-01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开展全区种粮大户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中宁县农牧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抽调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22名技术干部和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深入村队进行调研,调研主要采取上门家访为主的方式进行摸底和统计,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种粮大户现状及特点
中宁县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粮大县,全县耕地面积4.67万hm2,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13 hm2。近年来,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33万hm2以上,其中小麦种植面积0.74万hm2,水稻0.43万hm2、玉米1.91万hm2,小杂粮0.67万hm2,以一家一户的家庭种植模式为主,进行生产和销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素质低下,粮食生产形式以租赁、承包等为主,种粮大户由此产生。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数量不多,面积较小
全县6.67 hm2以上规模种粮大户102户,占总农户的0.13%;3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共有7户,占全县总农户的0.09‰;6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3户。6.67hm2以上规模种植户总种植面积0.17万hm2,户均承包面积达16.2 hm2。
1.2 规模效益低下
通过调查2012年种粮大户经济效益,按承包耕地6.67 hm2的规模,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一般当年可获得纯收入2.5万~3.0万元,平均收入在3 750~4 500元/hm2,其单位面积效益仅是普通种植户的60%~70%。
1.3 分布不平衡
由于各乡镇情况不同,种粮大户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乡镇和靠近山地、滩涂的乡镇,个人开发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土地流转租赁经营。
1.4 生产能力不高
由于种植大户所开发土地是沙荒地或盐碱、低洼滩涂地,平均收益较低,通过多年的改造,地力水平、配套水系才得以改善,受地理条件、资金能力、机械化程度制约,生产能力普遍较低。
1.5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种植户大多使用老式机械,农机具老化,更新换代乏力;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配套农机具少。
2 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
近年来,中宁县把粮食安全生产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种措施,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1 加大扶持力度
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制定了针对种粮大户的农技服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灾害保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2 强化科技服务
重点以粮食新品种、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新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和市场营销等,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引导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结对,重点指导种粮大户进行病虫统防统治、机械作业、配方施肥等[1-3]。
2.3 加大农机具的补助力度
加大耕整地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和其他机械的补助,鼓励农民购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单机补贴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5万元。73.5 kW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储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对当地农业生产急需和薄弱环节的机具给予累加补贴。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新开垦的荒地基本上不具备耕作条件,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突出表现在:一是路网不配套,不利于机械运输与作业;二是排灌设施少、沟渠淤塞严重,排灌不畅;三是没有晒场、仓库。当稻谷收获后,缺乏晾晒条件,储存粮食易霉变,如收获期遇阴雨天往往损失更大。
3.2 基础设施投入过大
多数种粮大户开垦土地远离农田项目区,沟、渠、路等一切基础设施都由个人投资建设,每年维护等费用占到生产性投资的大部分。每年对新型农机具的购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3.3 市场价格风险和自然风险压力大
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种粮大户难以稳定预期以后各年的价格,极大地增加了生产经营风险。同时粮食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如遇自然灾害,损失更是无法弥补。
3.4 种粮大户自身素质低
中宁县种粮大户文化素质低下,老龄化严重,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缺乏认识,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重产量、轻品质,重生产、轻营销,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5 资金严重不足
在规模化粮食生产中,种粮大户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部分大户选择民间贷款,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与产出的水平。
4 发展对策
4.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加强宣传,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解放土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承载,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5]。
4.2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政府可将种粮大户开发的农田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围,新建晒场和仓贮设施,实施路、田、水、沟、林综合治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种粮大户生产需要。
4.3 继续加大种粮扶持力度,注重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农民种植效益高的品种;二是健全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三是继续执行保护价粮食收购政策,加大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对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四是大力培育发展粮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6]。
4.4 注重培育青年种粮队伍,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
注重引进青年人才,指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服务,延长产业链[7-8]。大力宣传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推广典型种植经验,带动和促进全县粮种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
4.5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提高农民科技生产素质;加强技术指导;开展农资服务,以统一供种为重点,实施农资连锁经营,及时将质优价廉农资产品供应到田间地头;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机人员免费上门服务,做好新型农机具的维修。
5 参考文献
[1] 秦广才.加快发展湘潭市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1(11):19-22.
[2] 秦广才.多措施加快发展湘潭市粮食规模化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2012(8):33-36.
[3] 师存烜.互助县种粮大户现状及培育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9-370.
[4] 刘芳,张岩.刍议土地流转中注重粮食规模化发展: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实践与启示[J].山西科技,2012(2):001.
[5] 朱培英,叶尧良,沈毛毛,等.海盐县武原街道种粮大户现状和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7):917-919.
[6] 江泽智,王炜,张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力促农民增收——邵阳农民增收调查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169-171.
1958年初夏“”运动骤然启动,北京市委提出在三年内完成“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历史任务”,市计委党组紧跟发文指出,“缺乏现代化的、高、大、精、尖的工厂,和首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并向全市经济部门下达这样一个口号:“用一切力量加快改造和建设首都的速度”。
1959年1月14日,北京市委书记处主管工业的书记郑天翔,在大型企业基本建设会议的报告中写道:1958年以来全市新建扩建项目共200个,已开工186个,其中已建成投入生产95个(多为中小型)。他还说,1959年全部完成投资5.6亿元,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60%,一年相当于三年。
现在来看,郑天翔报告中所说的这些工业建设项目,不少是事前准备严重不足,仓促上马,一遇到困难,就显出难堪和被动。五四七厂和北京市化工二厂就是较为典型的事例,如何收拾残局足令“”的领导者们头疼不已。
五四七厂是一机部生产特种军品的重型机械厂,当年只有北京市委高层了解工厂的详情。从现在解密的档案看,就是生产发射指挥车、发电机站等绝密产品。1958年6月在北郊夏家坟动土,挖了一个多月,花了24万元,突然发现土质不宜建筑大型厂房,改在怀柔桥梓兴建。建了大半年,又因建筑材料不足,水电问题没有解决,1959年2月根据一机部和市委指示暂时停工。
1959年8月10日,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向市委、财政部报告,五四七厂在夏家坟和桥梓两地建设费用、停工造成的损失,估计至少超过百万。最麻烦的是,一机部五局5月决定正式停建该厂,已做好的柱基和挖出来的地坑回填。
五四七厂党委认为,将挖出的土方进行回填夯实,不仅经济上会造成损失,而且对于政治上亦有不良影响。厂党委致市委书记处刘仁、郑天翔的紧急报告中说,铸铁车间的柱基共计194个,其中已浇灌完成钢筋砼柱基的43个,其余151个已挖到设计深度;大型机加车间柱基共计217个,其中已挖到设计深度的有140个。如不很快浇灌钢筋砼,一旦被雨水浸灌,土质松解,将会造成不能再建工厂的危险。
厂党委向市委提出:凡已挖到设计深度的,一律把钢筋砼浇灌完成。但市委工业基建委员会技术人员黄光到现场一看,计算出一个十分为难的结果:如把柱基浇注完,需用水泥2900吨,钢筋240吨。
面对一个前景堪忧、内定下马的新厂,黄光在报告中如实写道:“当然继续浇注最好,可是材料很缺的情况下,的确把几千吨水泥扔在地下,一二年内发挥不了作用,是不上算的。我意,还是回填夯实吧。”市委领导更是一筹莫展,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投资巨大的新厂被旧土回填淹埋。郑天翔无奈地表示,不能继续建下去,1000多吨洋灰埋在地下恐怕现在困难。刘仁说,只好如此了。
北京市化工二厂的命运更为奇特。年产500吨丁钠橡胶车间作为重点突击项目,从1958年9月开始试验、筹建,总算在土建、安装及设备制造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于1960年5月底全部建成。但是建成后只两次小量投料,未等全过程开车即行停止,整个弃置不用。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废置的主要原因之一竟是没有原料红薯。
1961年8月,市委工业基建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分析道:“57、58两年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错觉,我们国家将很快地由一个粮食不十分丰富的国家变成一个粮食十分丰富的国家,因此化学工业可以从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中获得丰富的资源。”有专家计算,如用红薯制取100万吨乙烯,只需要2000万吨红薯,以亩产1万斤计,只需400万亩地就够了。假如用2000万亩土地种红薯,就可以制造500万吨乙烯(美国1957年也只有180万吨左右)。
化工部领导表示:这样农民可以用自己种植的红薯变化成自己需要的球鞋、力车胎。这个项目筹办之中,已经名声在外,各省市络绎不绝来人实习,甚至为此特别在工厂建筑内加盖了一层培训人员宿舍。
关键词:城市绿地;功能
1 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物质和自然发展过程的总和,如同物种演替进化一样,有其必然的生态作用的表现和规律(刘青浩,1995)。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组成城市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调和是否达到平衡,在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发展、演变和调整过程中,城市绿地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麦克哈根《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对城市规划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城市绿地在城市布局中重要作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日趋严峻的今天,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形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都依据各自的地理特点,规划设计了相应的绿地空间格局,如:大伦敦的绿带与农村环带,界定了伦敦中心城区与周围卫星新城,形成大伦敦的格局;巴黎地区在两条城市带之间建立和保留大量绿地,以提供休憩的场所和维持生态平衡。
2 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自净能力、提高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游憩功能
城市绿地的主体是由公园、游园和风景名胜等组成的,供居民游憩休闲,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早期城市绿地建设的初衷。
4 文化(历史)功能
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历史发展积累、沉淀、更新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类居住活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特征的反映。它是城市景观,城市社会行为、观念、城市性质的总体反映。在城市文化特色中,城市绿地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自然本底,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同时,城市绿地是人为干预的自然系统,其中必然包含了社会文化因素,具体体现在参与形成历史景观地带(古树名木、外来树种)、建立城市景观特色(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营建纪念性场所(植物的拟人化、人格化)、体现城市文化个性等(园林设计特色和植物造型等)。
5 教育功能
在城市中,特别是大型城市中,人们真正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尤其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绿地是进行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的良好、方便的室外课堂,绿地生动地演示的自然的奥秘和自然规律,激发人们热爱自然、致力于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开展有效的生态教育。同时,公园内举办的各种科学普及宣传,可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6 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的社会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喧嚣的城市硬质景观中,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压力、安静的休息场所。另一方面,城市绿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城市绿地对促进社会交往和社区健康发展发挥着相当重要的职能。
移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全市累计搬迁移民94.35万人(其中外迁移民15.37万人),累计完成135米水位线下的7座县城和49个集镇的搬迁,三期156米水位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有序推进,确保了1997年大江截流和2003年蓄水发电通航的需要,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
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从1992年到2005年,15个移民区县GDP由140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1.9亿元增加到783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6.49亿元增加到48亿元。2005年库区工业经济完成总产值322亿元,15个区县中有12个高于全市14%的平均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2.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831元/人,上升为11554元/人。
投入力度加大。1993年至2005年底,共有370.46亿元移民补偿资金投入重庆库区的搬迁和开发建设,加上国家用于地质灾害与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库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
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基本建立了与全国同步水平的通讯系统,长期主要靠水运的交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内河港口年吞吐量大幅度提高。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逐步完善,辐射能力增强。2005年库区城镇化率为37.3%,一个新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有14个区县先后实现了“两基”目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主要卫生指标逐年趋好。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文体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步伐加快。
生态环保成就显著。库区周边绿化带工程全面推进,截至2005年底,库周完成造林绿化35万亩,库区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21.92%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工业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取得成效。
对口支援成果丰硕。对口支援共为库区引进项目1986个,资金16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1992年到2005年,库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78元提高到2669元,人均住房面积由22.5平方米提高到33.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4180元增加到2005年的8777元;库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5.46亿元增加到863.17亿元。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UO M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attention and disaster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ir viability,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y teaching in disaster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literac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urvive.
Key words geography teaching; disaster educ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atural disasters
1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防灾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部分,但现在学校在防灾减灾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读背防灾减灾中的“条条框框”;中学灾害教育课堂中,教师教学资源缺乏,在讲述灾害原因、预警和影响时缺乏现代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生动的阐述灾害来临时的危急情况,无法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灾害逃生技能时,仅仅采用发出警报逃跑的简单方式,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将灾害教育的目标简化为了解相关的灾害知识,教育成效微乎其微。
2 防灾减灾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善
2.1 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讲解灾害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及其影响等,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带,中国地震带、构造地震如何发生,以及震源、地震波、震级、烈度等,其术语、概念都是有教学要求的。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自然灾害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在所需条件都具备时才会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量运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灵活的运用案例,能激发学生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兴趣,并且通过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灾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2 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避难训练等,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等。学校应该每年组织一次逃生演习与救援演习,运用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以及紧急应变能力。
2.3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3.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现代化教学能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立体的生动演示,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中,能增强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接的感受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其强大的破坏力,从而使学生重视防灾减灾。例如: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台风、龙卷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成原因,还可播放一些关于地震、泥石流的灾前预警或动物在灾前的不正常行为的专题片,教授学生面对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2.3.2 编制校本教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各种自然灾害知识都有涉及,但学生灾害意识还是不强,所选的事例年代久远,地区差异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给学生似乎灾害离自己很遥远的错觉。编写校本教材,结合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去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写调查报告等,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防、抗、治灾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4 提高教师的防灾减灾的素质
教师是课程教学最终的实施者,地理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承担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保证自身的防灾减灾素质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在教学中教授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能力,教学要有感染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教授防灾减灾知识时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际灾情进行,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灾害知识,还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防灾减灾策略,在实践中引导教育学生。
3 实例教学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正在努力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使防灾减灾教育不止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广大学生的心中。以高中地理湘教版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第四节地震和火山为例,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地震确实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地震;随后播放一小段日本地震前、地震时人们的应急反应和日本地震灾后的情况,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随后教师逐一介绍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的概念,并介绍震级和烈度,利用PPT演示不同震级和烈度造成的影响,教师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利用课件演示世界两大地震带和其各自的名称。让学生看计算机的演示课件,考虑我国的位置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简介我国四个地震带的分布,详细介绍地震的预兆和避震方法。地震预兆可以用一首歌谣来说明: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躲避地震的方法可以分为学校避震、家庭避震和户外避震。学校避震主要注意:在操场或室外时,可以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者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教室内千万不要跳窗,不要站在窗户旁边,不要到阳台上,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不要慌乱,躲避到各自的课桌旁,用书包护住头部,闭上眼睛,等待地震过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家庭避震主要注意:要躲避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等待震后再撤离出房间,到户外开阔地。在户外避震须注意: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者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和水塔下;避开变电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物体。
4 结束语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发。同时,人们灾害意识的薄弱,灾害知识的缺乏更加剧了灾情,基于现阶段的国情,对中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具有必要性,灾害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认识到我国灾害多发的现实,提高灾害意识,增强学生在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健.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2] 王真,王旭.中学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1(10):68.
[3] 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 宋雪交.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水土保持 监督 管理 水利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415-1
1基本情况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的中南部,总面积529.94km2,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南海、顺德、中山市(区)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番禺地形境内地势平坦,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海拔50m以下的台地,南部是连片的冲积平原。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北为市桥台地,以南为冲积平原。台地久经侵蚀,风化层厚,以低丘岗地为主,最高峰大夫山海拔226.6m。冲积平原河网密布,主要河道有西江、北江的干支流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13条河流,在境内及境边总长近260km。
番禺区现共有17个围,境内干支流共13条,干支流河道总长175.92km。区内水系由河道、内河涌以及小型水库和堰塘组成,其中河道、河涌共计206条。境内河流包括沙湾水道、市桥水道、大石水道、三枝香水道、沥蛩道、紫坭河、莲花山水道等多条水道,全区河流中,干流河道宽度多在300m~500m;支流河道宽度约在100m~250m。
2水土流失现状
番禺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河涌密集,是广州“南拓”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区域,也是广东省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和重点治理区。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辖6个镇、10个街道,有177个行政村、84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户籍人口80.6万人,登记在册外来人口113万人。
根据近年的广东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番禺区水土流失面积64.07km2,占总面积的20%,其中:自然侵蚀面积0.18km2,占总流失面积的0.28%;人为侵蚀面积63.89km2,占流失面积的99.72%。在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中,又以城市化发展建设造成的侵蚀最为严重,人为活动是广州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3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原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目前来讲,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开矿、修路和修建高楼大厦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水地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当前番禺区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及成效
番禺区从2011年开始,在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并把水保监督管理作为促生态、保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的管理制度,建立多方位联动机制,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加大水保生态恢复治理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通过一系列手段,番禺区水土保持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各项目区已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一是通过水土保持设施落实,减少了泥沙对水库、河道以及排水管网的淤积,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清淤费用,减少了洪灾损失,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广大干群水土保持意识得到普遍加强,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
5番禺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针对尽管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当地资源开发的强劲势头和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与当前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5.1建立和完善机制
5.1.1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番禺区目前因为资金缺口,还未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建设工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只有稳定增加的投入来源,才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财政预算资金、水利建设基金、扶贫开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费、防护林建设费、保护水源经费,以及群众投劳承诺和吸引企业筹资、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等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5.1.2建立水土流失防治公众参与、社会共管的激励机制
一是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定期“基本国策”执行情况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公告”,表扬好的典型,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事件进行新闻曝光,引起关注,实行社会监督。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动员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地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5.2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目前仅广州市有一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总站,对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重点防治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进行动态监测,建设自动化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系统,为水保执法提供可靠依据。番禺区应参照市做法,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服务机构。二是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协调和监督执法力度,促进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和执法体系的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与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行为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5.3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
5.3.1把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GDP为主要工作目标,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番禺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边建设、边治理的局面一直存在。因此,建议通过立法建立起一种机制,把资源价值评估、生态功能价值列入国民经济指标体系,评估与权衡经济发展与破坏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GDP 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3.2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番禺区地处南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生物物种丰富,植被多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在水土保持措施建设中,应因地制宜,采取植被、放坡、沉沙等措施。
关键字: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C8 文献标识码: A
1、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资料来源于本站1955~2009年的地面观测年报表和月报表,灾情信息来源于凤城灾害统计及本站的灾情调查报告。分析方法:线性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方程Y=bx+a(其中t=1,2,3,…,n)来拟合某一气象要素序列,其中a为回归系数对气象要素序列,b为回归系数(b x10为该要素的气候倾向率)。
2、凤城地区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
2.1大雾天气
大雾是指大量的微小的水滴浮游于空中,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
55a间凤城地区共出现1353d,年平均24.6d,大雾出现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00d/a,1980~2009年大雾出现日数下降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76d/a,即每10年下降4d。1955年出现的日数最多为52d,1966年仅出现2d,大雾主要出现在6-10月份,其中9月份最多,占14.6%,1-2月份最少,大雾每个月都可能出现,大雾的月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
2.2雷电天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气化的进程,雷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如对电力、油田、加油站、电气化铁路、航空以及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等[3],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1955年~2009年凤城地区共发生雷电1591d,年平均28.9d,雷电日数年变化呈现缓慢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43d/a,出现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有56d的雷电天气,最少的年份是1976年,出现雷电11d。从1980年~2009年,雷电日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6d/a。
雷电天气月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6-9月是雷电高峰期,易造成雷击,1-4月和11-12月是了雷电的低发期。最早出现的在2月份有3d,最晚出现的在12月份有4d,1月无雷电现象。
雷电灾害主要是落地雷和感应雷。落地雷可以直接击伤人畜,击坏变压器、建筑物等,从而引起火灾;而感应雷主要的灾害就是以电磁感应形式对微电子设备造成损坏。1958年5月3日,凤城地区发生落地雷,震伤7人;2006年6月4日因雷电死亡1人。
2.3大风天气
大风是指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凤城地区的大风天气在冬季主要是由冷空气南下形成,而夏季多是由局地强对流天气引起或台风引起,多与雷雨相伴。大风一般持续时间短暂,突然性强,危害性也很大。1955年~2009年间凤城共出现大风336d,年平均为6.1d,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有14d,有3a无大风记录,大风的年气候倾向率为-0.094d/a,从80年代以后降幅减小,为-0.002d/a。大风主要出现在3-5月和10月份,占全年的大风日数的59.3%,最少的月份是6-9月份。
大风天气的出现,容易造成农作物的倒伏、蔬菜大棚的损坏以及广播通信、电力设备遭受破坏。1958年7月7日发生大风天气,农作物受灾严重,高杆作物被吹倒;1994年受龙卷风影响,大风出现频繁,最大风速达到34m/s,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8月20日,受台风影响,瞬时风速达到29m/s,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倒伏、通讯线路中断。
2.4冰雹天气
冰雹是一种直径大于5mm的固体降水物,形状为球形、锥形或不规则形,常伴随雷雨出现。冰雹天气也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1955~2009年,凤城地区共出现冰雹89次,年平均1.6次。冰雹主要出现在4-6月和9-10月,1-2月和12月份无冰雹记录。冰雹的年变化很大,有2a出现5d记录,有10a无冰雹出现,气候倾向率为-0.014d/a,80年代出现日数最多共有26d冰雹记录,90年代以后,出现日数减少明显19a共出现22d。雹灾经常伴随雷雨天气,给本地的蔬菜大棚、牲畜、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1959年6月2日发生雹灾,打死牲畜11头,土地受灾面积超过1万亩;2000年7月23日,凤城地区遭受冰雹、大风猛烈袭击,降雹时间长达30分钟,最大冰雹最大直径达50mm。
3、结论和总结
通过对凤城地区4种灾害性天气进行统计分析表明:
1.冰雹、大风、出现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雷电、大雾日数呈现缓慢增加趋势,但在80年代以后,有下降趋势。
2.大雾、雷电和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参考文献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房屋拆除工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为确保本项目的建、构筑物拆除工作安全有序运行。完善本公司对拆迁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除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公司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做好抗灾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建、构筑物拆除的影响和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处理,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事故的应急抢救工作,保证将事故的损失和影响减到最低限度。现根据沙子口南姜项目拆迁地块的实地情况以及公司各部门在拆迁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特制订本预案。
一、事故类型危害程度分析及重、特大事故的分类
1.事故类型:
因天气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性事故;因拆除活动中发生的坍塌、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伤害等施工事故。
2.危害程度分析:
1)本项目3#-5#地块需拆迁房屋约800栋,其中二层以上房屋约130栋,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少部分二层以上结构无构造柱、圈梁等承重框架,小部分二层以上房屋存在钢结构形式的挑阳台,目前无法确定钢结构的拉接形式。在对建、构筑物拆除过程中,易发生坍塌事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容易造成参与施工人员的伤亡事故;
2)拆除机械及其他设备使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操作者及其他参与施工人员的人身伤害和机械报废财产损失,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3)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故。
4)垃圾清运过程中由于调度协调不当,导致的人员及车辆的混乱及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
3.重、特大事故的分类:
1)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5人以下重伤,或者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或者群体性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或中暑等性质恶劣、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2)特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5人以上重伤,或者5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应急预案的基本处置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2.统一领导,紧急处置,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协调一致,消除危险。
3.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组织体系:
$2
拆迁领导小组
$2
安全领导小组
(总指挥)
$2$2$2$2$
(注:拆迁安全应急体系中的各职能小组组成人员由公司与村拆迁小组协商而定。)
2.应急指挥及救援组织职责
1)拆迁领导小组职责:
n负责事故救援的整体指挥;
n负责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监督。
2)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n负责工程事故救援的全面指挥;
n负责所需救援物资的落实;
n负责与相邻可依托力量的联络求救;
n负责指挥处理紧急情况,保证突发事件按应急救援议案顺利实施;
n负责事故现场的抢救、保护、救护及通讯工作;
n负责所需材料、人员的落实;
n负责与上级安全生产管理及后的联系及情况汇报;
n负责工程项目生产的恢复工作。
3)各相应应急专业组职责:
n事故现场抢险组负责事故现场的紧急抢险工作,包括受困人员,
现场贵重物资及设备的抢救、危险品的转移等;
n事故现场救护组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工作,及时组织护送重病伤员到医疗中心治疗;
n事故现场保护组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人员的清点及疏散工作;
n事故现场通讯组负责收集相关单位部门的通讯方式,保证各级通讯联系畅通,做好联络工作。
3.工作要求:
1)相关人员必须服从统一指挥,集体配合、协同作战;
2)必须确保应急救援器材及设备数量充足、状态良好,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各项救援工作正常运转;
3)各应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熟练掌握防护技能;
4)应急抢险有关人员的通讯工具24小时开通待命,确保信息传递畅通,及时接受和传递各项指令。
4.$2$2$2$2
事故
发生
$2$2$2
信息判断
$2$2$2
信息反馈
$2
启动预案
$2
应急行动
$2
事态
控制
$2
应急恢复
$2
应急结束
$2$2$
指挥人员到位
$2
应急资源到位
$2
信息收集、联络、上报
$2
报警
$2$2$2$2$2$2$2
有关人员到场
$2
现场抢救
$2
医疗救护
$2
人员疏散
$2
信息传递
$2
应急避险
$2$2$2$2$2$2$2$2$2$2$2$2$2
扩大应急
$2$2$2
应急增援
$2$2$2
清理现场
$2
解除警戒
$2
善后处理
$2
事故调查
$2
总结
$2$2$2$2$2$2$2$2$2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5.拆除工程发包单位应急组织与责任
拆房发包单位根据市拆管办应急预案,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有主要领导任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负责人,及时了解掌握重特大事故情况并向市拆管办报告,同时协助施工单位开展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6.拆房施工单位应急组织与责任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拆管办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本单位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演练,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事故发生及时向市拆管办及公安、消防、卫生等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全力以赴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四、应急预案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1.协助落实拆除工程施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小组和救援预案的完善工作,加强房屋拆除工程现场的督查,防患于未然。
2.定期检查施工范围内的安全事故隐患,参加拆除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
3.规范拆除现场的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清查并整改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随时处理排除险情。
4.凡遇上青岛市气象台风暴警报及其他影响施工的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应急小组应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并监视天气的发展趋势。
5.应急抢险有关人员的通讯工具24小时开通待命,确保信息传递畅通,及时接受和传递各项指令。;
6.接受区(县)拆房管理部门的指令,协同完成各项抢险救灾任务;
五、事故报告及处置措施
1.$2$2$2在施工中发生伤亡事故后,应严格地按照“及时报告并同时抢救伤员、避免事故蔓延、保护现场组织调查组进行现场勘查、分析事故原因、性质、责任后,提出处理意见和写出调查报告事故的审理和结案总结报告”的规定程序进行事故的处理。
2.重特大安全伤亡事故发生后,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向上级安全部门报告,在各专业抢险力量到达现场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全力开展抢险工作;其次协助有关部门保护现场,维持现场秩序,妥善保管有关证物,配合相关部门收集证据。
3.安全领导小组应根据事故程度确定,工程施工的停运,对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并提防相应事故造成的伤害;根据事故现场的报告,立即判断是否需要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确需应急服务机构的帮助时,应立即与应急服务机构和相邻可依托力量求助,同时在应急服务机构到来前,做好救援准备工作,如:道路疏通、现场无关人员撤离、提供必要的照明设施等。在应急服务机构到来后,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六、事后处理
安全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恢复受事故影响区域的正常秩序,根据有关规定及上级指令,确定是否会恢复施工,同时要积极配合上级安全领导小组及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及处理工作。积极的按照相应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事项,及其国家其他规定的赔付条款所规定的赔付事宜,进行事故进的索赔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