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二维软件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承接
二维软件课程主要有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二维软件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在数字媒体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会逊色很多,也是学生就业时要测试的一关。软件的熟练让你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很少有公司愿意再花时间去培训你的软件,因此软件课的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软件课程都是和专业主干课程割裂开上的,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造成了为练习软件技术而练习,学生上手快,但忘的也快。到大三出现了学生有了好的创意想法,却做不出来、或者表现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反映以前学的软件都忘了,还要重新一步步的学,造成了专业主干课程时间的浪费。笔者就教学计划仔细研究发现,一般软件课都作为专业基础课放在大一上、下学期学完了,到大三用时差不多忘完了,而大一上时,他们还在上基础的素描课和构成课,很少用软件去做作业,造成了学不至用。还有就是软件时间段的安排上往往是4周或6周集中上完,再加上学生专业课用不上,在课堂上的练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很快就会忘掉。因此,建议软件课程做以下两点的调整:第一把上课时间推迟到大二或者大三上,与专业主干课程连接起来,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学的时候目的性明确,软件课教师也省心,学到的技术马上可以转化为设计作品,见效也快;第二把软件课的时间拉长,以前都是集中几周上完,因为学的快,忘的也快,软件的特点就是要经常用,反复练,这样才不容易忘掉,所以建议把每周的课时减少,周数拉长。这样就能让学生整个学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都在用这个软件。经过半年的练习学生是想忘也忘不掉了。因此软件课程只有与专业主干课进行有计划的衔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专业交叉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承接
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与其它学科进行连接、融合才能更快地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拓展以适应数字媒体时展需求的新的课程群势在必行。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在更新课程体系,开设新课程,如影视编辑与合成、多媒体编创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学习这些新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就需要一定的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同相关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新闻传媒、动画等专业的协作,形成一个专业交叉课程群,如计算机基础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影视栏目包装、二维动画等。使艺术设计的课程与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合理配置和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使他们相互交融渗透,充分发挥交叉互补的优势,以更好的适应数字媒体艺术时代下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承接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设计考察、设计比赛、专业实践等。通过设计考察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拓宽知识面、明确专业方向等。因此设计考察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实践课程,为了使其与专业主干课程很好地进行衔接,一般在四年的学习中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时,主要带学生去参观全国知名的博物馆和一些特色的写生基地,让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现实中,真真切切地了解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和优秀设计作品,还可以实地的画画水粉画和速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次是大三下,主要带学生去美术馆看一些实时的设计展和赛事作品展。因为这时学生正在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迫切需要观看一些前卫的设计作品、感受前沿的设计思潮等,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不只拘泥于课本知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参加设计比赛不仅是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其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教师上完一门专业课,给学生布置作业,不注重过程,学生拖拖拉拉很久才上交,有的甚至在交作业前一个通宵赶出来,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上专业主干课的时候能和设计比赛联系起来,比如标志课和包装课等,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找相关的赛事,根据比赛要求,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会高很多。重在学习过程,哪怕获不了奖,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体验会更深,一旦获奖了,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很大的促进。第三块是专业实践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注定其必须通过实践来产生,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动手创作,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安排的大四上学期,也就是三年的专业课学习结束之后。完全同专业课的学习割裂开来,没有进行有效的连接,造成的结果是往往学生一到公司会不适应,感觉学的专业知识用不上,需要重新学习几个月才能慢慢适应,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学校可以加大专业实践课的比重,使学生在大三上专业课的同时,能结合具体的设计项目去进行,让学生明白学习一门专业课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同公司和企业签订协议,专门制定一个课题或者承担实际企业项目,让学生分组承担课题的一部分。使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就得到锻炼,也可以拿最终的课题作品去参赛,这样学生会成长的更快。
4.结语
艺术设计的各个课程群之间,从基础课程到专业主干课程、交叉课程、实践课程呈现出明显的层层递增的趋势,把握好它们的承接关系,使其进行有效连接,基础做好了,环环相扣,整体自然就好了。反之,如果前面基础课和后面的专业课连接关系没有处理好,势必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张静 杜煌 肖玮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中技服装专业 主题教学法 服装结构制图
一、中技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程的重要性
技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壮大生产一线工人队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技工教育,学习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得到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完善自己且实现人生价值。
服装结构制图是技工院校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服装设计到服装制作之间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是服装制作的根本依据。因此,学好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包含美学和数学的课程,在制图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得到适合人体穿着的服装尺寸,需要用美感绘制出优美的服装曲线,使人穿着后体形更为完美,达到修饰人体缺陷,强调人体美态的作用,因此学习服装结构制图需要一定的美术和数学基础。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难以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根据这些特点,如果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模式,那么学生更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甚至以厌学的态度应付学业。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思路,结合主题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服装结构制图于主题教学法基础上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应用
(一)现今普遍使用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法
在服装行业中,纸样制作是多年来沿袭师徒继承、经验积累的方式进行服装生产的重要手段。纸样设计师只需凭个人经验及对服装造型的感觉,就能绘制出服装纸样,但这都是经验的传授,对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多样化的需求是极其不适应的。
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研究纸样制作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纸样制作,了解服装的平面结构及生产裁片。院校教学主要学习绘制报考技能证常考的款式,如女西服、女西裤款式,这些款式是锻炼基本功最好的款式,但学生做多了这些款式,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会缺少对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学生正处于积极向上、激情洋溢的年龄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枯燥的课程内容会消磨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本来就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产生对学习更多的反感心理。因此,需要设计系统性、规律性,同时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法。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以研究且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整理所学基本知识,为自己建立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获得自由且完整的自我思考体验。主题教学法是动态的,教师会设计一条主线为教学基本模式,学生将跟着主线不断展开思路,因此这种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是能动的,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服装专业。
本文所述的教学法是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与服装缝纫基础三门课程结合应用的服装专业教学法。根据主题教学法,设计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如图2-1所示。
图 2-1
确立主题。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能反映学习进程中本质问题的主线,本文将主线确立为毕业设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经历、喜好确立毕业设计主题。
构想阶段。学生针对主题风格,寻找灵感来源。从艺术文化、人文历史、生活环境、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加限制地进行自主探索研究。
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前阶段的构想,使用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技术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工艺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各种工艺技术与方法把作品呈现。
展示交流。学生需把整个创作过程和最终结果展示出来,并通过自我阐释把作品内涵与公众交流。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一)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应用前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
采用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前,需要先把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任务完成,才能进入主题教学法课程。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学习,或者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将无法进行。
服装结构制图一共需要学习三个学期,从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需要进行以下五项教学:(1)“原型板”的教学;(2)省道转移法的教学;(3)固定款式的教学;(4)款式变化的教学;(5)立裁的课后兴趣班学习。这五项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实行“理论―实操―理论―实操”的循环教学方法。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服装专业时,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制作服装的想法,因此要利用这种对专业的新鲜感和热情,让学生尽快制作出服装。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好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按照老师设定的款式要求制作出服装,最后通过讲授一些款式变化,让学生消化基础款式的知识点,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提供工艺制作的技术支持。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基础学习后,学生就能自行制作一些基本款式,以及一些由基本款式演变而成的款式。但对于款式变化较大的,还需要加强训练。在第四学期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我思考能力。
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服装专业的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再进行细化(如图3-1所示)。工艺制作阶段在整个课程的安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中打板或立裁是设计和制作的中间环节。学生的设计各有不同,结构制图课需改为以指引为主,针对不同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利用打板或立裁手法,反复尝试,制作出作品。
图3-1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要点
1.团队教学,学生以组为形式。
由于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是由三门课程结合而成的(如图3-2所示),共同确立教学主线,指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必须是针对前期课程所拟定的,让学生能更好理解并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情况,分阶段地逐步进行指引。由于结构制图课程为中间环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指导时需熟悉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以及工艺水平。学生以组为形式,一人或两人为一组,自行确立主题,教师指导每组的作品,这样作品量不大,能有效保证作品的质量。
图 3-2
2.注重纸样研究过程,对纸样进行反复调整修正。
如图3-3所示,纸样制作和立裁手法需结合使用,并且做出样品后需要反复调整纸样,做出样品后需要与设计图进行对比。若与设计不符,需要再次调整纸样,直到与设计图相符合,并且穿着后形态美观,结构线条优美。
图 3-3
3.注意基本款式变化为其他款式的指引。
基本型是在主题教学法课程之前就需要学习的,在进入主题教学法后,由于所有款式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会出现设计失误,即设计的服装是无法制作出来的,也会出现设计后不知如何打板的情况,因此,需要因款式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指引。
4.分阶段性进度检查。
由于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教学法,中技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被动学习,因此需要分阶段的进行检查,以便督促学生能按时完成。同时,分阶段性的进度检查能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及时指引。
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很多家长对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的问题很关心。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就业前景如何”。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电厂水处理技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微生物学、电厂脱硫及除尘技术等。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是21世纪全球的焦点,环保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工程学科的内涵日益丰富,使得它已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未来前景不言而喻。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并且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十分需要专业人才来增强该领域的运作能力,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表现最为明显。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让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核心、关键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主修能力。教学模式改革要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授,更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实习、见习、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按照学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培养模式上要坚持“口径宽、实践多、素质高、适应强”的培养原则,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利用“两个实训方式”,注重“三个能力”,强调“四个重视”。
一个核心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推动锦州当地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两个实训方式:一是校内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组织开展课上、课下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和专业教学展览、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设计实践能力。如2011级学生正学习的工作室课程,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去测量、考察,然后让学生制作施工图和效果图,教师再将学生作业与实际的施工图和效果图对照讲解,这样把课堂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开展实践。二是校外实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教学见习、专业实习等方式要求学生走向广告媒体、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等岗位从事社会实践。安排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至少3次校外专业见习和大四实习半年。通过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学生才会真正把自己的设计方案用于实践。
三个能力:第一,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及造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具备室内装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空间表现、产品包装设计、商业广告策划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设计能力。
四个重视:第一,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关键的核心知识,提高设计岗位需求的基本技能。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先当学生、后当骨干,再走向社会岗位从事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最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设计专业人才。第四,重视开放式联合办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规划,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参与实践活动,聘请社会上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艺术设计名师来学校讲学。
二、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其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转变观念,找准位置。
适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已经突破多年形成的办学思维,努力找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二是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互补性;三是专业发展的可变性。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理论够用、以技能为主的原则,建立品牌课程,办好特色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其二,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由通才到专才再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实现从知识性框架到应用能力框架的结构转变。
其三,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构建能力提高的平台,重点强调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四,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设计;整体设计
1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对家居空间与业主沟通,进行实地调研并编写调研报告;能够根据业主信息选择家居空间功能,结合业主要求确定设计立意;能够熟练的利用软件按绘图规范绘制图纸(平面图、天花吊顶图、立面图、效果图);能根据装饰风格选择装饰材料、家具、陈设品;能够结合设计立意、项目书对业主进行装修汇报。
(2)知识目标
了解家居空间的设计领域及发展前景;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概念、作用、设计原则;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空间类型、装饰风格;掌握设计前期调研的内容;掌握家居空间功能区域及空间功能划分的方法;掌握家居空间基本设施、人体工程尺寸、设计方法,并熟悉家居空间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掌握家居空间的家具陈设、灯光照明、家具陈设及色彩心理等相关知识。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从室内设计专业人员角度进行评价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编排信息能力(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成功案例、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典型工作任务
本课程共设计了3个项目和15个任务,内容涵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过程中的经典户型设计,并且所选项目任务基本覆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的所有知识点,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增减。(见附表)
3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项目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可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虚拟公司:例如“XX室内装饰公司设计部”,老师是项目部总工程师,每班设立7个项目组(7组),每个项目组由4、5名学生构成,每个学生轮岗担任项目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每个学习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开展,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承接,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进度检查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各项目部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老师介绍各个项目的背景,以项目部为单位领取图纸、工具书,填写登记表,各项目组负责人与项目总监签订合同书和任务书。
4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要明确,以真实项目、任务的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课堂就是公司,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能更多接触实践,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且反复训练,提升技能,最终达到课程的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冬,张菲菲.景观设计的留白――避免乡村景观的城市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关键词 景观设计专业 设计项目教研教改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于是开设景观设计学的高校数目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留洋的设计学海归派相继回国,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他们从国外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景观设计学教育的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4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景观设计专业在学校教育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经常接触到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大量的学生中反映出来,那就是学生常常困惑于在学校学习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都发表感概,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什么都不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和实践很脱节。这种情况在不同学校的众多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有很大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本文就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5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大都是执行的单元式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先安排基础课,然后进入专业课。对本专业的介绍安排的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中也有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但这些进行这些设计案例的工作整个的工作流程,需要团队各个工种的配合,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员具备那些素质,尤其是主创设计师需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技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往往不是这些理论课程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了解,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有的放矢的目的性,减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对自身将来职业规划定位的清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以往的教学安排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中来解决,但在此之前的整个大学单元式的学习过程就容易导致“形散而神散”了,加上不同的单元课程的老师一直在换,任课老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任课老师把自己这门课上好就是主要的教学要求。虽然各个课程之间有大纲的安排,有连续性的,但很多学生不一定体会到这些教学安排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解决的,这个课程的时间应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初为最好。此课程中一定是以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为基本内容展开讲解的,可以放到《景观设计概论》中以实际项目为例与学校课程的相关性讲解的部分,或是作为本专业的设计项目的欣赏课。主要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我学习的这个专业到底是个什么专业,前景如何;二,我学习过后能做什么工作,能有些什么基本能力,与自己爱好能力是否契合;三,将来在学校会学到什么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四,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整个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设计项目的市场运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
6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景观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和示
6.1项目基本概况。内江新的城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北接新入城线,南接成渝高速内江收费站,是成渝两地和周边城市居民目前进入内江的主要门户,是内江市着力打造城市新风貌的形象窗口。意义非常重大。
6.2设计定位。在最初和业主交流的阶段,业主明确表示对之前在四川及重庆比较成功的几条景观大道很感兴趣,并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借鉴是学习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道路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更不一样。所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景观大道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设计一开始就明确的根本出发点。
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和业主如何沟通如何引导业主,在尊重业主的情况下又要坚持自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其实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不仅仅应该学习好本专业,对学校的其他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活动也应该重视,这比简单提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6.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恋乡之情。床前明月,胸里内江。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巴蜀交通要道,沱江商贸名城。卧凤藏蛟,人材辈出之地;飞鸿舞鹤,书画腾起之乡。多情似蜜,雅称甜城。”———(《大洲广场赋》魏明伦)。这首由内江籍文化名人魏明伦做的赋道出内江的两大城市名片。一是“甜城”的美誉,二是“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其中内江“甜城”的美誉是怎么来的呢。近三百年来,内江因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享有“中国甜城”之称,“中国蜜饯之乡”之誉。“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
这部分工作已经是开始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了。其实对什么是“设计”是很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真正理解的字眼,好多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在学校阶段更是茫然。那这部分工作就很明确简单的说明设计首先必须立足于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设计师必须做的工作,也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可举例说明诸多世界优秀设计师都是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本人的文化修养是决定其作品水准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同学将专业课和文化课决然分开,且轻视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要让学生不仅仅上好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而且自觉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4设计构思。基于我们对糖业文化的解读,对蜜饯生产了解。思考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这样一条景观大道的设计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入其中呢?将会给学生介绍整个设计构思形成的过程及结果。
这部分内容是最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用在进一步启发训练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设计创意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了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向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个人设计习惯和设计能力如何养成,尤其强调手绘草案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手段之一,不可能替代手绘能力。
6.5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这里就不赘述。这部分内容有分析图、平面图、效果图、示意图、经济技术指标。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将每一部分图纸内容应由那些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其中有些的内容不能在大学学习期间解决,必须在工作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掌握。还需讲解这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团队中如何进行配合分工,有些工作往往进行外包等等。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大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结合个人情况将来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以及将来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7结语
以上讲解内容可以作为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大学最初的课程安排中,也可结合进《景观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中。但务必要单独体现且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这个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自己设计的项目,这样才能讲透比较有说服力。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说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体现,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感觉有点若隐若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还是专门形成一个课程为好。故笔者在本文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和示范,希望能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干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电子技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3、新能源;
4、计算机软件;
5、机械/设备/重工;
6、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7、其他行业;
8、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仪表工程、硬件工程、电气工程等工作,大致如下:
1、仪表工程师;
2、硬件工程师;
3、销售工程师;
4、电气工程师;
5、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6、区域销售经理;
7、技术支持工程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关键词:“竞赛引领,校企联动”;模式;创新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自2014年开始在室内设计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手段、充分结合室内设计行业特点和室内设计专业现有基础、进一步完善室内设计课程建设,开展了“竞赛引领,校企联动”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探讨,以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三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竞赛引领,校企联动”的内涵
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联,以赛促新”的建设理念,创建“竞赛引领,校企联动”的专业特色。根据特色建设的需要,将课程划归分为3个知识与能力群,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
“竞赛引领”的内涵是指所有的课程设置以竞赛为引领,设计竞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竞赛的形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 2个小型和1个大型(地区级)的竞赛项目。
第一学期举办建筑方案设计竞赛。这个竞赛是制图、CAD、建筑构造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将第一学期开设的《绘画基础》、《建筑构造与制图》、《透视技法》、《autoCAD》等各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与能力群。
第二学期举办建筑效果图绘制竞赛。这个兑赛是建筑初步、设计表现、构成设计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将第二学期开设的《室内装饰形态构成》、《表现技法》、《建筑初步》、《3Dmax》等各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与能力群。
第三学期举办室内设计大赛,这个大赛是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灵魂与核心,它囊括了专业主要核心课程(空间室内设计、装修材料、效果图渲染,家具设计等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次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校企联动”的内涵是指通过设计竞赛可以使学校和企业深度联合、一起动作。这主要体现在第三学期举办的室内设计大赛上,学校联合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主要由学生参加的室内设计大赛,大赛的设计题目就是企业即将进行开发的项目或企业将要打入市场的项目,大赛的作品就是企业项目开发的设计图纸,大赛的评比现场就是企业的新品现场。通过大赛,学校无偿地为企业的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设计,有的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共同进行设计评审;学校的教师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设计大赛时,从企业技术人员那里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找出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的差距,找出了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人才的差距,进而可以改进教学;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实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突出修德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全面提升室内设计专业内涵,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搭建各兄弟院校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突显专业特色。
以提高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通过2个校级小型竞赛和1个区域级的大型竞赛为引领,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竞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办学实力,创建专业特色。
三、专业主要建设内容
(一)强化校企合作
以设计大赛为平台,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每年举办一次主要由学生参加的室内设计大赛,大赛的设计题目就是企业即将进行开发的项目或企业将要打入市场的项目,大赛的作品就是企业项目开发的设计图纸,大赛的评比现场就是企业的新品现场。学校无偿地为企业的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将企业吸引到专业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上来。在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竞赛评委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与义务。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学生在校的三年的6个学期,分为基本能力培养、专项技能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三个阶段,这里的“4”是指前4学期在校内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一个“1”是指第5学期到合作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第二个“1”是指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三)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工作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出基于室内设计、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再根据“竞赛引领 校企联动”的专业特色,分别设计了“建筑方案设计大赛”、“建筑效果图大赛”和“室内设计大赛”,根据竞赛的需要将课程划归分为3个知识与能力群。在3个知识与能力群下面,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
(四)课程建设
1.制定全部专业课程标准
与城市人家装饰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以企业为主导成立课程标准小组,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全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企业兼职、引进、国内外进修、企业实习、技能培训等途径,建立一支“教学是专家、实践是大师”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六)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共建、互惠双赢”的道路,按照实训项目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需要,建设综合训练基地。实现校内实训教学系统化、实训教学过程规范化、实训成果考核指标化、实训成绩学分化、实训教师“专兼”化。
四、“竞赛引领,校企联动”的特色体现与成效
“竞赛引领,校企联动” 教学方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联、以赛促新”这四个方面。
“以赛促教”,通过比赛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发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人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发现兄弟院校之间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根据这些问题和差距进而改进教学,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以赛促学”,通过比赛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参与的是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为学生指导的是双师素质的教师和装修企业的一线设计师,公开评比中学生能够与装修公司、业主直接交流。这样的模式不但对学生是个触动,整个竞赛过程各学校的教师也在其中学到了最近流行的趋势、流行的材料和造型等。通过竞赛的平台各学校之间也在相互的学习好的教学改革经验,以提升各自学院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26-02
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情景为场所,职业实践为途径;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获取双证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财务审计》、《审计综合实训》是审计专业特色及主干课程,以下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探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应紧跟审计行业的改革,不断调整审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审计领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有效地服务行业、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工学结合。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目标
《财务审计》课程以培养高技能审计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及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工作的精髓在于立足职业道德之上的职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了了二十多年,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很不容易。审计人员既要懂会计实践工作,又要熟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还要善于将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在具体情况下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审计实践与国内外众多审计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真实的素材,用具体的审计任务引入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等审计理论知识,使学生除了掌握财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重点强调了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的紧密结合,为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及专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提供的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学生必须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形成审计结论。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必须进行深度思考,审时度势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本实训通过审计全过程的实战演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弥补审计理论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再现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学生可将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取得的一个个知识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串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仿真实践中转化成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其在审计执业环境中的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实现提高其综合执业能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思路
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点抓主干课程的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1.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适用与面宽,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建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重组和增减。
(3)教学内容更新。随着审计改革的深化及审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税制的不断修订完善及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最前沿的。
(4)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5)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6)举办学术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社会对审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建设思路体现在: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2)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
(3)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教学能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组织。
(4)按照“教、学、做”思路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安排。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毕业实习及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践性教学体系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第二课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措施
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从形式和方法入手,进一步深化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体系模块化,课程也模块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审计业务处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税制的改革等不断颁布实施,市场经济法则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不断规范化,计算机在经济领域中大量运用等,都对审计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具体如《财务审计》课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九个项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突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验-课程实训-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创造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做合一。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与相关对口单位联系,多建校外实训基地。并对各实习点的实习生作精心组织安排,做到严格检查和考核,要求各实习生写出实习报告,并进行评比,将评比情况列入考核记载。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1)充分利用高职校内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相关审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时间。
(2)模拟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在进行“企业”各项会计核算活动的训练过程中体验得失,总结成败,强化所学相关会计知识。
(3)模拟企业审计业务。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审计过程,可以掌握审计的流程与方法,并出具审计报告。
3.将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实现“一课多考”、“一课多证”
以审计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能力、技能考核为主。采用双测评机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按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两部分进行,分别命题,分项计分。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情况分别采用课业评价,论文考核或者现场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方法,并且尝试引入学生自评和社会评价的方式。利用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选取1~2门专业课程试点实行无纸化的考试。进一步加强“课证融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管理制度,毕业时,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一级,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4.构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体系
(1)各门课程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
(2)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编写校本有专业特色教材、教参和讲义。
(3)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聘请企业行家里手到院校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调整教材,增加其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5.加大专业条件建设力度
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是确保专业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经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活动。
6.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系部和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规划和记载,加强“备、教、辅、改、考、析”的常规管理,以管理促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包括以系主任、督导小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形成学院督导组、系教学检查组、专业教师等多层次的相互听课制度,在这个体系的约束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77-02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办学时间长,办学模式比较固定的一个老牌专业,而该师范专业多年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才能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书,故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就业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情形下,未来两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尤其社会对教师人才的严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影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要促进就业,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将成为师范类各专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一、错位发展,突显专业区域优势
琼州学院地处海南,而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海南高校中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共3所本科院校,其中海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热带资源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类人才,而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无论在应用性还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与上述两所高校相比,均不具备优势。
要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与海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实行错位竞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选择,体现优势。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立足三亚,面向琼中南地区,需构建出与此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设置已有7年时间,办学实现了从五指山向三亚的转移,在此历程中,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海南各区域对本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目前该专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区域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急需的则只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选择。
二、构建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
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
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三、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四、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
[2]牛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电厂水处理技术、电厂脱硫及除尘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空气污染控制实验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
从形势上看,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环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单位普遍都需要能在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能迅速派上用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环境与安全类,其中环境与安全类共7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与安全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40位。
环境工程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环境工程必备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