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原理力的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原理是机械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机械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为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设计阶段服务。由于方案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机械原理就成为机械类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成为考研的专业课之一。
但是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机械原理的讲授内容有很多已经过时,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几乎没有用处,而我们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做仔细的讲解;而对于工程急需的部分内容,我们却很少涉及;另外,我们过于强调分析而忽视了设计,导致学生学完机械原理以后,甚至简单地以为机械原理只是理论力学的延伸,是理论力学的一种应用;最后,课程设计内容几十年来都在做牛头刨床的力分析。虽然我们也追加了某种机器的方案设计部分,但是因为课程设计时间少,学生实际上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力分析上面,而对于方案设计只是匆匆带过,这实际上混淆了机械原理的主要目的,又起到一种误解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许多机械原理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有些老师把许多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PRO/E,ADAMS,RecurDyn, MATLAB等引入机械原理的教学中,[1-3]有的对机械原理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分块而加强学生的动手部分,[4]有的对于课程设计给定了多种题目,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设计手段来进行课程设计。[5]笔者在上述方法的启发下,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工程,希望机械原理能够真正地为工程设计服务。下文对笔者的一些改革进行简要介绍。
一、设计与分析地位的界定
机械原理总体上分为两块内容:机构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机构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轮系的设计。而力学分析部分包括:运动分析、速度波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构的平衡。
在工程师的实际设计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少用到分析的内容,如果用到机械原理,主要是在进行机构的设计。所以,从工程实际应用而言,机构的设计部分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却习惯于从分析开始,在介绍了机构的结构分析以后,就花费了很多时间介绍运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械平衡、速度波动的调节,让学生感觉好像在学习理论力学,只不过把解析法换成了图解法;而对某些内容只是感觉比理论力学处理的对象更多一些,方法都来自于理论力学。学生要到第8周才开始进入机构的设计部分,此时学期已经过半。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感觉,机械原理就是理论力学的延伸。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机械原理的核心是不利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分析部分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而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实践中用处不大。运动分析这一部分,是当机构处于某个位置时,用作图法把构件的速度和加速度求出来。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一般都是整个周期,需要得到整个周期内的加速度,用图解法会相当困难,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几乎都不会用到这种方法。对于力分析更是如此,力分析要求在运动分析结束后拆分杆组,再用动静法来进行静力分析,过程十分繁琐,在设计实践中不可能使用。换一句话说,这种方法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内容不需要,应该尽量简化,只阐述其思路就足够,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对于运动学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的结果,导致机构设计部分这个主体内容课时被压缩,学时显得相当紧张。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这部分内容,最后的方案设计部分有些老师甚至都来不及展开,就进入了课程设计阶段。这样,学生甚至都没有弄清楚机械原理就是用来做方案设计的,这对于他们理解机械原理的作用显然是不利的。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从为工程服务的观点出发,机械原理应该强调设计而适当降低分析的地位。在机构的结构分析介绍完以后,应该马上进入机构的设计部分,以便让学生明白机械原理就是来做机构设计的。应花费11周左右的时间后,对于力学分析部分用3周共6次课左右结束,基本上相当于一次课结束一章的内容。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讲解机构的设计内容,使得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对工程设计发挥作用。
二、机构设计部分的讲解方式
机构设计包括两块:简单机构的设计及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简单机构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结构、齿轮机构的设计以及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对于每一块内容,应该分成三个部分来讲解:理解、设计与分析。
理解,就是迅速接受前人在这种机构设计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比如连杆机构,第一步就是理解,弄清楚各种连杆机构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凸轮机构,弄清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其应用;对于齿轮机构而言,理解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齿轮机构的正确啮合条件、无侧隙啮合条件、定传动比条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通常老师都会花费不少精力在这一块内容上面。
设计是主体。连杆机构的设计,是机械原理的重头戏。传统的设计方法是老师用粉笔+直尺+圆规进行的,这实际上很不方便。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不大可能用铅笔、直尺来设计,而AutoCAD是他们最常用的工具软件,所以,用AutoCAD来进行机构的结构设计是最合适的方式,这使得他们日后在需要时,很自然地就用AutoCAD来做方案设计。另一个方面,用AutoCAD进行连杆机构的设计比直尺、圆规要优越很多。如刚化反转法是连杆机构设计的重要方法,手工操作十分麻烦,而用AutoCAD则轻而易举。基于AutoCAD的种种优越性,笔者强烈建议,教师在上课时就直接用AutoCAD来进行连杆机构设计的教学,何况在使用多媒体以后,用AutoCAD可以放大比例看清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这都具有黑板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凸轮机构的设计,也建议以图解法为主,此时仍旧是用AutoCAD教学。以图解法为主的原因是,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说明原理。而对于凸轮机构的设计而言,弄清楚原理相当重要。至于解析法,把公式推出来后,说明其意义就可以了。齿轮机构的设计则强调是根据中心距和传动比来设计齿轮机构的,这也是设计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处理
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两个内容:牛头刨床的动 力分析和飞轮的设计,以及某机构的方案设计。课程设计一般是一周的时间,前者在课程设计中通常要花费4-5天左右,由于时间关系,方案设计只能草草地做两个机构运动示意图。显然,这并不符合机械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
机械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方案设计。最后的课程设计内容应该强化这一点,但是现有的教学方式却没有突出这一点。由于把主要时间花费在牛头刨床的动力分析上面,让学生误以为机械原理的主要目的是做机构分析的,这显然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机械原理主要内容的把握。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对于所做的方案设计基本上只是画出一个示意图,都没有确定一些主要尺寸,这使得方案设计做得很草率。
课程设计同样应该强化机构设计部分,对于传统的牛头刨床的力分析部分,建议使用ADAMS来做辅助计算,这是比较实际的方式,一般学生建模结束后,最多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用ADAMS做完飞轮的设计,从而有足够的精力来做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至于方案设计本身如何处理,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机械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其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为方案设计服务的,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在授课时强调设计而弱化分析,在设计时突出用AutoCAD来绘图而少用手工绘图,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方案设计而用ADAMS来进行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这会加强设计的成分,而且所用的方法可以切实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作用。本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了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车焕文.Pro/E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185-186.
[2] 陈奇,朱家诚,公彦军.将计算机软件引入机械原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5-148.
[3] 肖启明.RecurDyn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3):135-137.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对常用机构的组合或创新设计,实现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需求;第二阶段为机构尺度综合,以及对机械系统中指定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目前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
(1)设计题目类型单一,实践过程枯燥。设计任务主要以典型加工设备为对象,拟定机械传动方案,对其主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限定执行构件的速度波动以确定飞轮的转动惯量,最后设计其中的齿轮机构或凸轮机构。这样的设计题目单一且缺乏新颖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设计过程的枯燥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兴趣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实践目的。另外,由于设计题目比较成熟,与之配套的设计手册和指导书等资料较多,其设计思路和模式比较程式化,因而学生不需太多思考,仅仅只是按照指导书的要求翻书查表,按部就班地进行模仿设计,这样的题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设计方法陈旧,实践重点偏移。目前,在机构运动尺寸确定、机构运动分析及力分析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生主要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图解法概念清晰,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与分析,但设计精度差,效率低,当学生需要分析多个瞬时的运动情况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作图,工作量大。解析法能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学生通过模型建立和程序设计可以分析任意点位置的运动情况。解析法的求解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和编程设计能力,但实践证明多数学生欠缺独立完成编程求解的能力,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程序实现上,这样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就演变成了计算机语言的训练],偏离了机构综合设计与分析的实践目的。同时,繁琐的程序编写,也会影响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
(3)设计时间紧张,实践内容缩水。学校目前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3周的“机械综合课程设计Ⅰ、Ⅱ”。由于从内容上设置为同一机械系统的不同阶段性设计,因而从时间上两者并没有严格区分开。统计表明历届学生完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需的时间约为1-1.5周,相对而言学时紧张。为了追赶进度,学生避重就轻甚至是掩盖问题。比如在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阶段,学生普遍采用仿型设计和改型设计的方法,照搬相近的设计案例,或是仅改变某些结构和尺寸,更有甚者忽略创新构思的环节设计直接进入常规设计,整个设计过程中,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机构的选型设计等相关内容体现不足乃至缺失,无法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机械原理课指组2009年制定了《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应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学校针对相关内容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组织管理等方面。
2.1设计内容强调“理实一体”,避免纸上谈兵
考虑到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阶段性检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包含各种运动形式和传动机构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选择上强调了“理实一体”的原则。结合专业方向,突出特色,如包装工程专业选用石蜡叠摞包装机构设计,机制方向选用冲床和插床的传动机构设计,机设方向选用往复式物料运输机构设计,模具方向选用造型机翻箱机构设计等。这样将题目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使设计过程充满现实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设计兴趣,端正其设计态度;借鉴学科竞赛主题,推动学赛融合,学科竞赛的特点在于规定竞赛主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更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因而在题目选择时,也借鉴了学科竞赛中有关无碳小车、家居机械、环保机械以及康复机械等方面的设计主题,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加强其在自主设计方面的锻炼,激发其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能发掘和培育优秀的学生和作品,为后续的学科竞赛做准备;贴近实际生产生活,倡导学生自主选题,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结合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主拟定课程设计题目,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较为系统的实践过程,全面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2.2围绕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和机构综合,注重“虚实结合”的设计方法
对机械类学生而言,当通过机械原理学习了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组成原理和设计原理后,为满足工程实际需要或功能需求,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构想出一些新的机械系统,或是如何对熟知机构构造出新的集成。因此,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应注重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和机构综合,再辅以对主体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但是由于设计方法和学时等问题,现有课程设计过程中对运动方案进行优化比较以及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变参数分析存在诸多局限性,因而将CAD/CAE技术引入课程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加强其对机构的分析和综合训练。当经过初步分析拟定传动方案后,要求学生利用UG、Pro/e等软件对传动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借助ADAMS等仿真软件对主体机构进行运动或力分析,学生通过对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检验其传动方案的合理性。接下来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平台,自己动手对主体机构进行实际搭接并测试主要运动参数,通过分析实际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传动方案的正确性,从而辅助机构设计。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体会设计的各个环节,而CAD/CAE技术的应用也让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使其可以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改良设计和创新设计中去,更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加强课程设计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强调互助学习和团队协作
为了克服学时短、任务重的矛盾,在理论课程开始阶段,就将课程设计任务书在课程网站上,使学生有充分时间熟悉设计题目,思考设计内容。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设计内容与知识点讲解结合起来,既用实例引导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让学生提前开展方案的构思。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独立完成,应引导学生互助学习,强调团队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定设计题目,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将设计内容任务化。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把控该小组的总体任务框架,负责解决团队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具体任务则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利用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而设计结束时,小组须采取答辩的形式来汇报其设计成果,老师则通过面对面的问答来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中相关问题的掌握程度。最后在成绩评定环节,老师根据小组的任务难度、设计结果和水平给定该团队成绩范围,然后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工作量大小、团队参与程度等进行自评,两者相结合客观地评定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
3结论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机械装备.
中图分类号:T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15-01
1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加工原理产生的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在加工原理上存在误差,从而对机械加工精度造成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由于一定的加工工艺方法需要有较为精准的刀具及相关的运动紧密相联,有时候这种关联很难利用精准的加工模型原理进行加工,而不得不采用相类似的原理进行加工,采用了相似的刀具轮廓,一定程度上会存在误差的产生。比如:在螺纹车削时,其导程中π系无理因子,根据相关的原理在进行齿轮等的选取时,往往会存在原理性误差。对于一些复杂的曲面加工,往往会采取使用一些近似的简单的刀具轮廓来代替,这也会产生一些加工原理上的误差。
1.2 加工机床产生的误差
机床是进行机械加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是借助于机床来实现的,因此,机床的精度决定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如果加工机床在制造过程中存在误差,那么利用该机床进行的机械加工也存在着系统性误差。这种误差主要存在: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三种误差形式。主轴回转误差主要是由于主轴进行转动过程中,轴向、径向等存在偏移,而导致加工误差。导轨误差是由于导轨基准等出现问题,从而使加工的部件出现误差。传动链是机床的重要组成机构,由于其组成元件较多,极易产生累加性系统误差,在传动绕路越长的情况下,这种误差越显著。
1.3 刀具与夹具产生的误差
刀具和夹具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如果一方发生位移,或者是存在磨损的情况,都会对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产生重大影响,进而造成机械加工的误差。对于一般刀具,如车刀、镗刀及铣刀等产生的制造误差,对机械零部件加工精度没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定尺寸刀具,如钻头、铰刀、拉刀及槽铣刀等的尺寸误差,直接影响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成形刀具,如成形刀、成形铣刀以及齿轮滚刀等所产生的误差,主要影响被加工面的形状精度。同时,刀具的磨损将直接对工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工件尺寸误差。另外,保证工件相对机床刀具正确位置的夹具对工件的位置精度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其磨损现象也会直接影响着工件定位的误差。
1.4 系统受力变形导致的误差
在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工艺加工系统如果相关的指标发生改变,可能会对零部件加工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误差的产生。以切削为例,在加工过程中,当毛坯工件的形状、尺寸及材料表面硬度等存在较大误差时,会导致切削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切削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致工艺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形,最终加工后的工件仍延续着与毛坯表面相近的尺寸误差。系统受力变形导致的误差最常表现在工件表面的误差上,主要体现在表面层材料的冷作硬化、金相组织变化与残余应力等方面。
1.5 系统受热变形导致的误差
机械加工的过程,由于要进行车、铣、切、刨、磨等操作,各种操作过程中,刀具、部件与加工零部件之间会有相应的接触摩擦,都可能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的积累,会导致一些部件产生变形,从而破坏加工件与刀具的运动关系和准确位置,最终产生误差。系统受热变形主要存在如:机床、刀具和工件的热变形,这些热变形都会对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产生影响,导致误差的产生。加工精度是一项参照性的指标,是衡量加工零部件的相关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相符的程度,其与加工误差是一对相反的指标,加工误差越小则加工精度越高。实际工作中,不存在没有误差的加工,只要误差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影响加工精度是允许的。
2 机械加工精度控制对策
2.1 做好误差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机械加工精度控制,首先要做好误差分析,笔者曾对精镗车床尾座孔,出现圆柱度误差(头大尾小)进行误差分析,具体步骤如下:一是进行调查、取样、测量,作直方图和x-R图。进一步进行分析无异常波动,但存在较大常值系统误差。
对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刀具与工件热变形、刀具磨损、毛坯误差等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具体结论:刀具热伸长对精度影响较小;误差复映也是非主要因素;导套无明显跳动;镗杆前端弯曲达0.1mm。
2.2 尺寸精度控制
尺寸精度控制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使零件加工表面与基准间的误差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减少相应的误差产生。可以通过定尺寸精度、试切、定程和边测量边加工等方法来进行尺寸精度控制。通过利用刀具的相应尺寸来确保加工精度,利用钻孔、铰孔、拉孔等加工方法,对零部件表面尺寸进行控制。同时,可以通过试切法,先期对加工件进行小部分的试切,根据测量结果进一步调整刀具及相关工具的位置,直至加工尺寸与加工精度要求相一致后,再进行全面加工,从而避免因尺寸精度把握不当,而产生误差,并造成材料浪费。在大批量进行加工过程中,由于受热损、磨损等因素的影响,一批工件加工后,将会产生积累性误差,因此,必须要进行抽样检验,发现精度出现偏差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加大边测量边加工的探索,对加工工件进行逐渐接近的尺寸把握和调整,直至加工尺寸达到要求时停止加工,从而获得较高的精度。
2.3 减少综合误差
针对上文分析的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要综合施策,尽可能减少综合误差。对于一些加工原理误差,应当尽可能采用较为先进的模型进行加工。通常情况下,要先利用小块的加工工件进行试切,根据小规模加工的工件的误差,认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制定相应的修偏措施,尽可能减少原始误差。在进行细长轴加工处理中,可以采取大走刀反向车削法,可以有效减少轴向切削力引起的弯曲变形,从而减小加工误差。在加工过程中,可以采取反向误差补偿的方法,抵消因为设备原始误差,从而提高加工精度。同时,可以采取转移原始误差的方法,转移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而产生的误差。比如对于磨削主轴锥孔保证其和轴颈的同轴度,不仅要靠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来保证,而且要靠夹具保证。当机床主轴与工件之间用浮动联接以后,机床主轴的原始误差就被转移掉,从而提高了加工精度。
3 结语
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误差是在所难免的,要认真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之策,从而实现对机械加工精度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提升机械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原理 课程 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编写宗旨就是指导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理论运用于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资料,提高绘图、运算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1 目前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1教学内容乏味
就现阶段的机械原理教育课程来看,教学的内容非常乏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只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从不去扩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发散不出来,限制了其想象力。但是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关于机械方面学习很重要,如果只是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就十分有限,这样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解就会被限制在了书本上,根本拓展不开。
1.2需要做的修改
长期以来,各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更是进入新一轮。各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题目、组织形式作了深入研究,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这些教学实践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本文旨在总结各校近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3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在机械原理的理论教学中,尽管可以安排一些实物、模型、甚至录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机械原理实践环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而机械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乃至以后的制造和使用最关键的阶段是决定机械产品质量好坏、性能优劣和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步骤其创新特性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我院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也经历了“机构的图解法分析机构的解析法上机分析机构创新设计”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宗旨。
2.1选题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仅仅以指导书为蓝本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其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指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今的选题原则是在不脱离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学生的创新设计题目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创新需要基础素材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因此我们将课程设计提前布置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时能有的放矢的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章节内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他们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大有帮助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要求
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选题并说明整个设计过程的要求。这一阶段为分散教学,要求学生选题并提出多个运动方案。在集中设计阶段,第一天完成多个运动方案的评价与优选,确定本课程设计的运动方案;第二天,确定机械的总体尺寸,给出各执行机构与传动机构的初选尺寸,绘制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编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第三天,对所选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第四、五天,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由于严格要求按给定的时间进度设计,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机构的评价与优选过程中,采用个人、教师及学生小组的多层次的机构评价和优选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运动方案的认识,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一种技术说明书,强化其编写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技术工作中,编写技术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产品说明书等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如何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给出了详细的写作要求并提供了写作样本。我们运用公开、透明及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分。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及展示设计说明书,并对自己这的课程设计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同学对其进行质询与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这样,使学生体验主动参与、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学术气氛,并学会用理性与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3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是进入21世纪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工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成功尝试。全国高校围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无论对于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深入开展包括机械学科在内的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都富有借鉴意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各种教改尝试,既有鲜明的主线,又各具特色。既有成功验,也有需要探讨、摸索之处。因此有必要总结、梳理,以利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原理 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4
The Explora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EI Junying, WANG Jida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Aimed at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such as taking part in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to combining mechanical principle knowledge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way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implemented which has obtained good effect and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in innovation design.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指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任务,“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产品的重要“代言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出高等创造型人才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①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机构组成原理、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应用与设计、机构运动学及机构动力学、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②是学生掌握设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③
1 机械原理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机械、为机械类有关专业课程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在机械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较为注重于去“教”机构原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这些基本知识。通常老师讲解得仔细透彻,但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够积极,且机械原理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头脑中对一些机构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往往不能很快掌握、进而问题遗留拖延,导致积累更多问题,课堂效率低下。④
1.1 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目前,我校机械原理的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且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机构普遍缺少直观认识,因此对一些内容不能做到很好理解。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原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难以理解,很难打好机械入门的基础。尽管机械原理课程也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安排,例如认识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等,但多数学生基本上走马观花,对机构认识很肤浅,仍然不能与课堂上学过的机构、原理联系起来,故实验效果很差。
机械原理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在课件中也有大量机构及其原理的应用实例,但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有些学生没有生活、生产中机构的实际应用概念,故不能很好地将这些实例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脱节。
1.2 机械原理知识不能融入到创新设计中
机械原理课程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那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就更加不理想。机械原理课程是设计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有许多新颖的构思和创新的思想,但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将机械原理理论知识融入到创新设计中,不能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2 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各种课外科技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校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提出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模块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⑤
2.1 教学模块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块分为两大主要模块:课堂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在课堂教学模块中,动力设计模块、机构设计模块为机械原理的基础模块,通过其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机构分析、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外,综合设计模块是前两个模块的延伸和提高,主要进行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及想象力,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技巧,设计出新颖独特、节能高效、紧凑灵巧的机械系统,这些对于培养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创新设计能力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方面,包含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和科技创新模块。前两个模块注重对学生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的实践掌握和巩固,科技创新模块则注重于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政府、教育厅等各部门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他们创新设计的能力。
2.2 科研项目多参与
在机械原理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机构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机构时,结合科研项目码垛机器人手臂、钢制容器壁面爬行机器人手臂的研究,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特征、应用、设计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将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中实际设计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掌握、巩固并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3 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多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学校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各种奖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制度及物质保障。⑥其中,第一层次为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另外由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划和开展、筹集活动资金、工作协调及评比表彰等;第二层次为教学管理与服务组织,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具体实施、监控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组成,负责课程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第三层次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由共青团、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规划与具体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奖励办法,依据参加赛事级别及获得奖项名次等级及时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
通过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能持续鼓励、支持保障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学生根据竞赛主题与相关要求,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构思设计,构建产品的虚拟样机或实物模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3 各类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成果
目前,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项目。在课题组相关老师参与及指导下,学生能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过程中或者结束该课程后,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在近几年参与大赛中,取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创新与实践大赛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四届山东省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推荐进入国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9项、山东省大学生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等等。这些荣誉和奖项极大鼓舞了大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
4 结语
创新设计能力是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设计,将科技创新实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注释
① 袁爱霞,高中庸,李宝灵.机械原理与机构创新设计[J].高教论坛,2007(6):78-79.
②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 侯莉侠,侯俊才,郭红利等.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设计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39-140.
④ 巫海平.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3(6):149-150.
关键词: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短缺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反作用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节能是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形式。加强对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够发挥出机械设计节能效果。机械设计节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 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
机械设计节能在动能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传统机械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输出功率变化,特别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波动。机械设计节能对于设备加工精度与周期影响更为突出,在设备加工的时候,需要根据动能状况及时地进行能源回收或者转化。并且根据节能特点,做好设备调节系统动能变化,能够在最小范围之内完成能源的回收。输出力会根据节能状况进行调整。在不同运行环境中,机械设备输出力会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相同机械设备运行过程都会涉及到节能改善。在较短的时间内机械设备运行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出现的阻力都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并且会随着变化减小,节能的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机械设备在运行的时候都会涉及到摩擦等阻力,调整零件精度或者的方式都能够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机械设计节能效果上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无用功的产生,对于节能原理要进行充分的总结,处理好动能、输出力以及无用功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设备情况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改进。通过对参数变化的研究,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
2 机械设计节能的应用效果
2.1 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到很多多方面的知识,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才能够完成。专业人才是开展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研究的核心基础。针对这种情况要持续进行工作人员专业培训,这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必要条件。在实际技术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突破,并且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升。
2.2 强化电子控制系统
电子控制系统对于提升机械设计节能效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对机械设计节能进行实时监控,做好机械设计节能控制工作,通过智能化系统对机械设计节能状况进行判断。有效地控制功率输出,并且避免消耗的进一步扩大。使机械设计节能效果达到最大优势。电子控制系统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进行检测,发现其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有效地延长机械使用的寿命。
2.3 加工设备设计
工业生产机器主轴在运行中产生的波动很容易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利用机械设计节能技术在机器运转过程中加入转动惯量较大的飞轮,这样能够更好地起到调节波动的作用。能够将不均匀系数都调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保证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转。在不均匀状态下的输入功率都会产生较大的能源消耗,并且输出与动能变化产生的数据会持续的叠加。机器运转中的转动惯量飞轮会根据初相位不同进行功率比较。在平衡理论下的机械运转数据差距也会变得更小。
2.4 升降机械设计
升降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升降机节能环保,就要在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下对升降机进行能源消耗控制。升降机械主要是大压力容器下驱动的设备移动,这样就能够实现机械在空中进行作业或者维修。升降机产生的消耗主要是来自于货物运输上升或者下降。高空机械作业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动力与能量进行高度调整。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开展高空作业。但是在实际工程作业中,机械设计节能原理会对升降机的结构与设计进行优化。最终将会实现能源的节约。比如,当曳引驱动机构和传统的升降机械以相同的速度提升质量相等的货物或者重物时,前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升降机的平衡,减少升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使得系统势能在最小范围内变化甚至维持常量。机械设计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处理好材料与动力源之间的关系选择。要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升降机结构中,特别是要注重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突出升降机的自动性,并且会实时进行监控,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实现自然、资源、人类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工业生产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会实现节能减排。针对这种情况要强化机械设计节能效果,明确掌握全面的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通过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工业实践生产,这样能够实现成本投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资源出现严重浪费,在根本上保o环境。对于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机械设计节能在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巨大作用。保证机电产品消耗得到控制,实现降低输入功率。
参考文献
[1]宫浩.浅谈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和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5,08.
[2]石建.关于机械设计加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5,09.
[3]万仑仑.浅谈机械设计的发展方向[J].科学中国人,2015,18.
[4]石磊.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分析[J].科学家,2016,09.
[5]谈亮鸿.浅析食品机械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对比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
[6]陈永胜.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5,05.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课程优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开设历史悠久,两门课程始终作为全国各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机械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宽口径化、21 世纪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再次审视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认为依旧存在问题需要探究与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现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变化不大,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衔接,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的问题。
(二)缺少系统性。两门课程缺少对机械系统的介绍,学生学完了两门课程,仍对机械没有整体的认识,对机械的设计过程缺少了解,两门课程的总体效能未能充分显现。
(三)实践环节不足。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缺少主动性实践的环境。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整合与优化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般要经过产品的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等环节,通过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一般机械产品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对机械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应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为此笔者尝试突破“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课程的界线,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了重组、融合及整体优化,合并为“机械设计课程。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及课程设计等环节,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机械产品具有整体的概念和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一般机械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及其传动的运动学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通用零部件设计计算和选用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机械设计相关标准、手册及网络息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取舍课堂教学内容,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经过多年的仔细斟酌、反复探究,提出精、宽、新的授课原则:精——精选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详解与指点,避免烦琐公式的推导和易于自学的内容占用过多的学时;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工程应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新——注重机械学科发展、将机械学科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机械实例分析与设计(大作业)、典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三个模块均以加强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
(一)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现代实技术相结合,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如增开了典型机器与机构分析、机构系统创意组合、机械系统创意组合等综合性实验,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机械实例分析与设计。本课程传统的课外作业内容虽然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章相对独立、就题论题、解题方法千人一面等问题,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抄袭现象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将“书本习题”大大减少,增加数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实例分析大作业。
(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原来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是以机构的分析为主,机械设计是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图纸为主,教师不仅限定了设计题目和方案,还给学生提供了非常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将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优化整合,从题目的选择到实施过程,更加符合现代机械的设计思路,即把过去仅进行机构和零部件的尺度综合、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改变为进行机械系统的综合设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挥,提高了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两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但教学学时相对减少,学时与内容成了突出矛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成就事业的沃土。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一是要打破传统的“一本书”,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之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打破“一言堂”,给学生适当的“自由”,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三是教师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得“完美无缺”,要给学生的自学留有余地和空间。
(三)倡导主动实践。被动实践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 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 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明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TH122.2006.5.
关键词:数字化仿真;卓越计划;机械原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杰(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范晓珂(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8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工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2011年,石家庄铁道大学被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133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校之一。“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茅以升”试验班和“卓越”班的必修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新课程的开设,“机械原理”计划学时不断被压缩,而教学内容却不断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很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因此,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改善“机械原理”以往传统的教学与实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思维的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适应“卓越计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机械原理”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机械的效率、自锁与平衡、各种常用机构的设计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内容,共64学时,讲授54课时,实验8学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周。讲授的内容中,主要重点介绍机械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机械的效率、自锁与平衡、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其设计,其中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和其他的常用机构等;[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内容结合课程设计时完成;实验安排主要针对一些机构的验证、设计与综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机构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但是,由于课时限制,该课程所设置的实验只能完成4个,很难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数字化仿真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机械设计方法,它是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通过建模可对该机构进行运动模拟,对机构及整机进行运动仿真。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机械原理中的各种机构有感性的认识,而且通过对各种机构的仿真模拟可以使得学生对各种机构的运动与动力特性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笔者将数字化仿真技术引入到“机械原理”教学中,下面以连杆机构为例,介绍在连杆机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的一些体会。
1.理论教学的改革
在连杆机构的教学中,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为铰链四杆机构,其三种基本形式分别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当一个铰链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机构的倒置则可以得到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仿真软件建立曲柄摇杆机构的数字化模型,按照要求对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其中包括:各杆长度、质量、电机转速、力矩大小等。如图1所示,在四杆机构中各杆分别以转动副相连,分别为A、B、C、D;各杆杆长分别为280mm、520mm、500mm、720mm,然后对杆4固定,杆1为曲柄,在转动副A上加力矩,其数字化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运动仿真对曲柄摇杆机构进行相应的运动分析。[5]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2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图1能够清晰演示四杆机构的运动画面,其中曲柄以等角速度转动,摇杆则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从图2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曲柄转速为30°/S,而摇杆的摆角为0°~30°。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曲柄摇杆机构的机架,取原来的杆件1为机架,杆件2为曲柄,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机架后,原来的曲柄摇杆机构变为了双曲柄机构。双曲柄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3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学生能够直观看出此时两个曲柄都在做整周的回转运动。从图3中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主动曲柄转速为30°/S,而从动曲柄的转速为不等速连续回转,范围在15°/S~65°/S之间。
最后,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取原来的摇杆3为机架,杆4为曲柄,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可以看出,通过改变机架后,原来的曲柄摇杆机构变为了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的运动分析如图4所示。
图4的动画演示中能够看出,两个摇杆都不能在整周范围内转动,都在一定范围内做往复摆动,从图4中的角速度图中可以看出主动曲柄摇杆转速为30°/S,而从动摇杆的转速为不等速摆动,范围在0°/S~35°/S之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四杆机构的数字化仿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机构的倒置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的改革
由于课时的限制,“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共有四次,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卓越”班的实验教学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也可以对以上实验进行虚拟验证。在实验2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实验台搭建不同的机构,分析机构的运动过程,并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课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根据所绘制的机构运动简图建立所搭建的机构模型,进行数字化仿真模拟,直观形象地模拟实际搭建机构的运动过程。而对于实验3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分析实验,事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机构进行数字化仿真,测量出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然后再与实验测量的曲线进行相应的比较。对于实验中没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机构的数字化仿真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所讲授知识可以实时地进行虚拟仿真,有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加实验教学的方法,节省课时。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将数字化仿真技术引入到“机械原理”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新颖性,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通过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实时仿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仿真技术在本门课程中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其他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毛娅.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探索与践,2006,4(13):191-192.
[2]卢梅,李威,邱丽芳.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机械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6,4(13):25-26.
[3]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机械设计全过程训练;人才能力培养
大家都知道,机器是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人为的实物组合,它能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所以,机器的设计过程基本上应包含两个阶段,即运动设计和构形及工作能力设计两个阶段。前者是根据机器的预定动作要求,保证机器具有所需的确定的相对运动,其设计结果是机器运动原理图和各组成机构的运动简图,它好像动物的“骨骼”,这是机械原理课程所承担的内容。后者是在运动设计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运动简图转换成具体的工程(结构)图,这犹如动物的“肢体”,并能按照各种设计理论,保证机器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和规定的运转时间内,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其设计结果是制造单位所必需的工程图和技术文件,这是机械设计课程所承担的内容。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机械设计过程。只有完成这两个过程的训练,才能说完成了机械设计全过程的训练。这是机械专业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低要求,否则他们将要在今后工作中经过较长时期的磨砺、摸索,甚至以半个人生为代价,才能具有这种能力,这将大大延缓人才的成长过程。
一、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过去“机械原理”课程中存在着“重分析、轻综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设计为运动分析和力分析(这不能称为设计),甚至在教材中提出机器运动方案设计无规律可循。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机械原理新教材已编入机器运动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已开展了不同类型和题目的整机运动设计,而且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起来,适应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没有学习(或实践)过机器全过程设计,因此各校发展不一,有的只做机构设计,不做整机运动设计,有的甚至至今仍只做运动及动力分析。但总的形势是机械原理加强整机机构设计并开展计算机应用已成大势所趋。
(2)“机械设计”课程以前被称为“机械零件”课程,一直被公认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减速器设计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几乎是不可取代的。在“机械零件”改名为“机械设计”的时候,曾有些学校认为机械设计若不包含机器的运动设计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之后有些教师就把机械原理内容加了进来,统称为“机械设计”。在极个别教材中还加进了凸轮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等。但在大多数“机械设计”课程中,仍坚持原来“机械零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即只讲通用零件设计和进行减速器课程设计,而机械原理中的三大常用机构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只有传动机构了,其他两大机构(即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无影消失。学生不知道怎样去进行这些机构的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计算,也就是说在机械原理中学的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学生无法应用,致使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脱节。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分别为机器方案设计和减速器设计,致使两个课程设计脱节。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搞不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3)教会学生从运动原理图绘制工程装配图及其零件图,这在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中还是空白。因此毕业设计离不开参考图,甚至提出没有参考图就不能搞设计。如果按此逻辑,就无法实现原创性设计。学生毕业实习时到处搜集参考图,毕业设计基本不搞方案及其运动设计,多为抄图加校核,而且这种毕业设计方式也为大多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认可,认为只要抄图抄懂即可。这样的毕业设计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4)我国机械设计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结果往往停留在图纸或虚拟阶段,无法检验正确与否,虽然举办了机械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但参与的学生只占少数。
(5)我国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有待深入探讨,很多学校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往往出去调研一遍,将收集的教学资料综合起来取平均值即可,打不破旧的传统,提不出新的方案。现在各门课程几乎都在争学时,都在进行教改,都在加强实践环节,都在搞创新,旧的去不掉,新的要加进来,只好搞平均压缩,缺乏整体观念和权威,缺乏创新思维和人文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机械类毕业生基本上不会搞创新设计(或新产品开发),只有在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才能具有这种能力。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等措施。我们认为,若要完成上述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就必须重视对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的全面分析和适当调整,否则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原创性设计能力的卓越人才的。
二、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定律;原理;守恒
【中图分类号】G633.7
学好力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深入理解力学中的疑难点,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好力学的关键。形成疑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没有深刻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适用条件,常常将意义相近的概念混为一谈,或者乱套公式,要通过对力学中常见疑难点的分析,纠正学生常犯典型错误,并给出简明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
功和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贯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部过程,它们是高中物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些概念。
表示功的基本公式W=Fscosθ应从三个方面去理解:a式中的s是指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公式中的F为恒力。b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正功,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一致,表示动力做功;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反,表示物体克服阻力做功。C分清功和做功的意义,功是状态量,做功是过程量。
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一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学习动能定理时,应明确下述两点:a功和能是两个不同概念,b动能和动量都是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量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应用范围不同,动能是标志物体机械运动转化为一定量的其它形式的能力的一种量度,它是力对空间的一种积累,而动量是力对时间的一种积累。
如果物体既受动力作用,又受阻力作用,物体机械能的改变量就是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E2-E1=W动-W阻这个结论叫功能原理。
用功能原理解题的优点是,只须确定初、末状态机械能的变化,而不必考虑相当复杂的运动过程。
功能原理是动能定理的延伸和扩展,动能定理是功能原理中一个最简单的特例。如果物体仅在水平方向上做机械运动,不受静电场力和弹力作用即无势能变化那只须用动能定理求解;若运动过程中伴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的变化,就应考虑用功能原理去求解。
三、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习两条守恒定律,应明确以下五个问题
1、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下述三点a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公式是一个矢量式,在列式之前首先要规定正方向;b定律中各速度都必须相对于同一参照系,c定律公式中等号两边各动量必须分别是作用前和作用后同一时刻的量。
2、掌握两个以上的物体所构成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动量守恒定律所研究的是物体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这里所说的物体系统可以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对于两个以上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在弄清物理过程以后,可以用隔离法,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来分别处理。
3、在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及其物理意义的基础之上,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物体在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其含义是,我们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从初态变化到末态的过程中对外不做功,外界对它也不做功,这样初末态机械能总量才能保持不变。
4、把两条守恒定律成立条件不要混为一谈
如图(1),木块B与水平面间无摩擦,子弹A沿小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将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因为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要克服木块的摩擦阻力做功,转化为热能。即系统对外做功,故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系统又受到墙壁所施给的外力作用,故动量守恒定律也不成立。如果将图中的子弹A和木块B改为两个弹性球,设A、B相碰的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那么三者所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而动量不守恒。
综上所述,同学们不难看出,两条守恒定律各有其严格的成立的条件,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不能互相取代,因为二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动量守恒定律是从受力的角度去分析;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从做功的角度去分析,两条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不能混为一谈。
5、应用两条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是:①首先要弄清物理过程,弄清整个过程性质、细节和特征,把整个过程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过程。②根据每一个子过程的性质、细节和特征来判断该过程符合哪一条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然后列出相应的方程。③运用数学知识联立求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先分析后综合,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解题能力分两步,先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弄清物理过程而理出简明的解题思路。
如图(2),在光滑小平地面上有一辆质量为М的小车,车上装有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圆环,一个质量为m的小滑块
从跟车面等高的平台上以速度V。滑入圆环,试问,小滑块的初速度V。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它运动到环顶时恰好对环顶无压力?
分析:小滑块在光滑小车运动的过程中,即滑块与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滑块至圆环的最高点恰对环顶无压力则mg=m①式中U为滑块相对圆心O的线速度,设小车此时速度为V,并规定方向为正方向,则滑块对地速度为-(u-v)对滑块和小车组成系统
mV0=MV-m(u-v)②对系统而言机械能守恒 mv02=Mv2+m(u-v)2+2mgR ③
联立 ①②③ V0=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设计 原理 节能 矿山行业 研究
现如今,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耳熟能详的流行词汇,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国家虽然对此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也颁布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督,但是收效甚微,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工业行业特别是矿山行业本身就是能耗较高的产业,为了社会发展和工业需求的满足,很多重型设备机械被设计研制出来,应用到矿山的开采当中,这些设备的耗能高,如何解决该行业中的环保问题,走上节能减排的道路,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就矿山机械行业这样的耗能大的行业来说,将会给技术设备的研究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矿山机械行业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机械设计节能的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利用和消耗都是空前的强盛,这也进一步使环境问题更加的恶化,给自然生态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工业生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对环境的破坏现象越来越多。所以,必须将环境问题的关注提上日程。
背景分析。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节能减排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工业生产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能源物资的消耗,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制造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矿山的开采、材料的冶炼、零部件的加工,还是机械的使用、报废处理,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污染。矿山行业每年报废淘汰的产品比较多,如果没有进行合适的处理,不仅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还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所以,凡是从事机械制造的人员,身上都始终肩负着节能减排、降低污染、节约原料的责任,他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机械设计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作用非常大,机械生产首先从设计开始,机械的强度、寿命、制造和装备的工艺性,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使用和维修是否方便,是否具有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都是在机械设计阶段必须进行决定和解决的。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是不足,在以后的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将是无法进行更正的。所以,要想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就必须重视机械的设计。设计的过程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设计师要参与到有关规定和制度的制定当中来,这样会使制度更加的全面合理。
2 机械设计中节能原理应用的必要性
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一般的设计单位都没有进行统一和固定的能源消耗标准的明示,这直接导致了现代机械设计在加工的过程中,无法对优化后的生产工艺进行节能降耗的及时分析,同时由于目前采用的工艺技术和工艺流程等都相对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械设计加工企业几乎没有对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机械设计加工的企业在能源上的过量消耗。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机械设计加工企业普遍都是比较关注机械加工的效率和精度,很少关注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因此很少有机械设计加工的企业会考虑如何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的采用,或者在机械设计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整体能源消耗量进行有效控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对于组织开展机械设计加工作业的具体操作人员来说,在生产的过程中,关注的一直都是工作效率,并且企业也没有将能源消耗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和制约了节能减排的实施。
3 机械设计节能的基本原理
矿山工程机械环境的性能情况和对环境的负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设计部门在设计的阶段事先确定好的,所以进行节能型工程机械的开发研制最应该注重的就是设计的阶段。
3.1在材料和资源的选用上尽量选择可再生利用的
在材料和资源的选择上,各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尽量选择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的,同时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大甚至是没有污染的的材料,特别是对于结构组件的设计,尽量选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无害的材料,提高工程机械材料可再生的可能性。
3.2在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上,遵循长寿命、低能耗和减轻重量设计的原则
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再保持主机的相关性能参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主机和附属作业装置或者是机具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的强度和耐久的性能,实现液压系统的轻量化和高效率,进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3低公害、防渗漏、节能高效的发动机
在工程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保证低公害、减震降噪、防渗漏、节能减排、高效,选用低公害的发动机,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效率的环保型冷增压柴油机性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4 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在矿山行业中的具体措施应用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大型工程项目逐步开工,矿山工程施工机械的品种和数量已经达到了比较可观的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各地的机械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大部分的工程机械对于能源的消耗、排放产生的污染物给环境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荷。为实现大量工程机械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化,加强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资源的保护,实现全球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和工作的舒适性,尽可能的实现人、机、环境的高度亲和统一,非常有必要根据矿山行业的环保标准进行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以预见的是开发研制环保节能型的机械产品必将是今后矿山工程机械设计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4.1将节能理念融入到机械设计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而环保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逐渐的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械设计无论是企业还是管理层都一致的认识到:利用生产效率很难能够提升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节能基本原理的推广和实施,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核心技术的优势。因此,在整个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机械设计加工企业必须始终做好节能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机械设计加工企业需要加强设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协助设计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也能帮助设计人员不断的进行节能知识的丰富,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机械产品设计方案中,有效的落实节能的目标。
4.2将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应用在矿山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中
机械加工主要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者是性能进行改造的全过程。在矿山行业中,大多数的应用型设备都是经过机械加工而形成的。机械化的生产过程,就难免会使用冲压、焊接等机械设备,就单单从焊接工具的方面来看,针对指定的加工对象进行加工,并且按照既定的图纸进行改造的时候,需要电力充分的支持,这就难免会在整个加工的流程中,浪费一定的能源。因此,将机械设计的技能原理应用于矿山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中,是十分必要的,能产生很大的节能价值。
4.3将机械设计节能原理应用到矿山升降机械的设计中
升降机械主要是利用压力容器或者是链条达到促进升降设备移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高空作业或者是高空维修时进行使用。正是由于升降设备使用的情况,要完成良好的高空作业,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动力能量,才能保证将设备送至指定的高度,进行现场作业的实施。所以,升降机械在能源的消耗上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结合节能型液压升降机的工作情况和结构原理,对主要的技术参数进行筛选和有效的讨论,设计出来的液压系统结构相对简单,工作比较可靠,并且工作效率较高,耗能低,在达成势能回收的同时,又能增加液压系统的工作平稳性,可以给设计和制造以及使用单位一定的启示。
5 结语
现如今,受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际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公司特别是中小型机械设计企业,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的生产模式都是逐一进行单件产品生产,从而导致了企业无法进行流水线式生产模式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生产的能耗。所以,机械设计企业需要创新模式,积极推广使用批量生产模式,帮助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资源,降低加工生产的能耗。
综上所述,将节能基本理念融入到现代机械设计之中,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械设计企业很难形成坚固的技术屏障,面对社会能源的日趋紧张的局面,市场将会淘汰能源消耗量大的企业。为此,机械设计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的降低能耗,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成,袁振中,生瑞东.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在矿山行业应用研究[J].科学导报, 2015.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上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寻找生机和希望的必备条件。目前,大多数的机械设计公司都大力提倡员工采用新理念、新视角、新原理设计出产品,使自身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如何强化机械设计创新、开发更广泛的设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
一般情况下,创新设计先后经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全面分析和最后决策四个环节。抽象思维主要是是通过设计人员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智慧,提出新颖的有可能实施的想法,是创新设计必备过程。有了抽象思维过后再将想法具体化,考察其逻辑性和可行性,结合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原理进行进一步的新颖的、可行的、具体化的机械设计。而全面分析则包含了创新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可能性,综合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成本与性价比,最后设计出新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机器或者其他产品。
1.1机械创新设计过程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在于改善机械本身的功能、性能或者以更低的经济成本制造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机械。目前,我国技术专家认可的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根据具体需求确定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二是机械结构的优化和改进,三是机械尺寸设计和参数优化,四是机械运动性能及动力参数优化。机械创新设计与普通的机械设计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机械创新性设计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在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同时创造出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机械工具。
1.2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
机械创新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特点:一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二是机械创新设计中,数字并非主要思考因素,而是应该充分结合过往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合理判断和提出可行的新的设计方案;三是机械创新设计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十分注重灵感、想象力、创造力的作用,因此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四者的作用;四是凡是设计创造类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不断重复、尝试,从中吸取经验,多级选择最佳方案。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只有完全领略和充分展现以上四个特点,才能做出优秀的创新设计。
2.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机械创新设计思维对于机械创新设计来说意义重大,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勇于突破现有的固定模式和局限,采取新的方法、体制、设计才能使自身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领先,走在时代的前沿。
2.1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涵义
创新设计思维就是指在原有的科学理论知识、原理以及过往的设计和经验中设想出新颖的、更能满足审美或者实用需求的设计方案。而对于机械设计人员来说,创新无疑是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以及缩短生产时间来提高机械设计的性价比。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有创造性思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更加优化的观念,并将这些优化的观念付诸实践,从而创造出新的不一样的机械设计。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多向性的特点,强调联想、灵感和感觉,并不是依靠固定的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而是激发于机械创新设计人员的大脑。
2.2机械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征
2.2.1自由性
机械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征在于自由,创新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机械创新设计人员可以在结合有关客观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全自由凭借自己的想象、灵感、直觉设计出新的机械,而不必有太多的思想束缚。在当今变化赶不上计划的经济时代,思维的自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机械设计工作中,要不断地有新的进步的成果,就必须突破原有的事物,消除固定思维的束缚,自由地翱翔在创新设计的天空中,只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设计出更令人满意的成果。
2.2.2多向性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具有多向性的特点。而在机械创造性思维中,同样具有多向性的特点,设计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判断问题,并且设想出完全不同视角的方案。设计的美妙恰巧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多向性,没有固定的设想方向,任意一个方向都可以是设计者们延伸的目标。多向性思维与创造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一定有过多向性的设想,从中择优进行实践得出最后产品。因此,多向性思维是机械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2.2.3独创性
独创性即设计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产品,提出不一样的理念,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创造出新颖的进步的成果。独创性是机械创新设计的目标,创新的目的在于独创,拥有别人没有的想法和成果。因此,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要学会从新的切入点思考问题,掌握不同的设计方法,敢于向原有的观点提出新的看法,从而设计出具有独创性、新颖的机械产品,更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机械创新设计的路途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机械创造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遵行已有的设计基础上,需要更长远更有想象力的思维去推动机械创新设计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平,刘德仿.机械创新设计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34-35.
[2]游小红,雷竹峰.机械创新设计的研究与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1,0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