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规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教师 学生 学习效率
中学课堂管理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好的课堂管理能够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教师要把课堂管理好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和课堂管理中来,在参与到课堂管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学课堂管理
中学课堂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不仅是为了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来,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在管理好课堂的同时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中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思想教育。
中学课堂管理有三个管理层次:一是教师管理学生阶段,二是学生管理学生阶段,三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阶段。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层次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给学生指导。第二个层次是学生管理学生,在教师管理学生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意识知道什么该不该做,已经对相应的规则有了一定认知,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第三个层次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自律模式。在此阶段学生自身已经有相当高的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脑海里已有相关的规则,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进行自我约束。
二、 当前中学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管理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不适应教学。课堂纪律不适应教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制定出适应课堂教学的课堂纪律,导致教学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另一种情况是指定的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地实施。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学工作无法很有秩序地进行下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二、教师的时间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师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有些内容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思考,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造成学生叛逆情绪;学生还处在上一个学习阶段时已经开始下一个知识点学习,时间仓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领会所学知识;教师对内容的把握不够好,教学结构不是很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等。
第三、教师的管理态度不适。教师的管理态度不好,师生关系没有处理好。管理态度不好有两点,一是教师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或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松弛,不关心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只关心讲解的内容,忽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二是教师态度生硬,过于严格的管理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管理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管理学生的空间受限。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很少给学生空间让学生管理学生。教师很难真正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把自己的管理意愿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教师自己设立一些规则,要求学生遵守。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第二、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有限。由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限,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明显的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或是不能够很公正的处理问题,很难摒弃感情因素或是个人原因而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教师过多的把权限交到学生手中,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容易助长不良的个人习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质疑,不愿服从班委的管理,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
(三)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已经把相关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不是用外在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是用内化的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在当前的教学中比较的少见,因为学生的内化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沉淀,学生能够达到这种层次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中小学的相关课堂管理中学生离自己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中学课堂管理的措施
(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程
第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教师要用平等、公平、民主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遵守相关的规则制度。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要人性化处理,公平、平等的处理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发现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共同管理课堂。
第二、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突发问题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处理,不能有所偏差,课堂上的不公平管理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配合教学,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构建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等,要注意把学生放在首位,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要给予好的引导,挖掘学生的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二)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过程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构建一个有责任的班委。构建班委是学生管理学生的前提。教师可以选定一些品行端正和在同学中有较好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班委进行管理。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管理经验,教师要给予辅助,帮助学生管理学生。建立负责的班委来管理班级事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班委的管理是学生个体管理群体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这种管理是否会出现偏差,不能让一些不良习气在班级中滋生。
第二、教师引导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准则使学生管理学生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一定的班级活动准则和班委活动规则,主要是惩罚和奖励机制准则,通过班委的执行和应用来建立班委的威信。
第三、班委根据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是学生管理学生的发展途径。班委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如本学年班级的发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构建怎样的班集体,怎样建立班级文化,也可以制定班级的短时间发展目标。
(三)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班委、集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学生自己的努力占比重最大。
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学生自己的学业规划。目标明确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思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规划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学生的学业规划主要包括学习规划和能力规划。
第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并内化相应准则。制定相应的准则是为了让学生自己遵守,而在自己管理自己阶段主要的是自己监督自己。教师先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准则,让学生自己依照规则约束自己。
摘要:“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管理学知识;“元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知识的性质、来源和产生的机制,以及对管理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客观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元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予以“时间上在先”和“逻辑上在先”之辩证关系的探究不失为一种研究“元管理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逻辑上在先 管理学 元管理学 时间上在先 管理学属性
元管理学是一门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科性质、体系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与反思的学科。其中对管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最为关键。这是因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和研究的最基本条件。“管理学”若成为一门学科,首先就要确定研究对象。元管理学的研究目的还在于认识管理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
“逻辑上在先”是指在逻辑顺序上,抽象性的范畴、命题相对于具体性的范畴、命题而言的先在性。这种逻辑上的在先性,是构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时必须遵循的普世规则。“逻辑上在先”是指在逻辑上先于结论;“时间上在先”是指原因在时间上先于结果。在这里,显现的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从发生的时间上看: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存在于一切人类组织之中,而不论其组织的具体形式是家庭,还是企业,抑或政府,管理之于人类社会,自古使然。管理实践先于管理学;管理学先于元管理学。从逻辑顺序上来审视:元管理学先于管理学;管理学先于管理实践。对于这一点可以先从探讨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开始。
一、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学科中涉及了诸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并将各门学科融会贯通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可以说,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为此,在该学科得以确立与发展的进程中便会出现诸如:是否存在“普适性管理学”;“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管理学与一般管理学”、“指导性与实践性”、“管理文化与管理组织”、“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等名词的界定;“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管理学是什么关系;以及“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活动,什么是管理工作,什么是管理者”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争论,从泰罗创立古典管理学到今天已经跨越了几个世纪。
有人强调管理学的科学属性,有人则强调管理学的实践属性。在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议中,可以将其分为“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其中,“应然”研究方法的实质是:第一步,对管理活动进行定义;第二步,从丰富的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管理理论。“应然”便是“逻辑”的。为此,先需要对管理学知识本身进行“实然研究”,或者说,要对人类社会迄今取得的关于管理活动的所有经验知识进行
一番全面、系统的考察。只有在对这些全部管理学知识的“实然研究”中,才能提取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而指出管理学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对于管理实践的意义。“实然研究”便是“历史的”即“时间”的。由此入手对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予以探究恰是元管理学的着眼点之一。
若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坚持“实然”研究的取向,而非“应然”。接下来才是针对大量“实然”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应然”研究。进而,对于“管理学自身”的研究,即元管理学的研究也应该强调“实然”的取向,当我们对各类管理学认识的来源、产生机制、可靠性、目标和类型积淀了充分的“实然认识”后,再谈作为一门学科的“管理学”有没有可能、如何可能,便更具有可行性。
元管理学对管理学进行“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辩证关系”研究是同“历史的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完全一致的。历史的即时间的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进程(包括科学史、哲学史、思维史等);逻辑的,则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要求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在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时,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在安排理论体系各个概念、范畴的逻辑顺序时,必须符合被考察对象的历史发展的顺序。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关系表现在:①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②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即使是以历史方法为主的历史科学,也不能排斥逻辑方法;同样,即使以逻辑方法为主的理论科学,也不能排斥历史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应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其内容既有管理实践如大量案例等;也有管理理论如对管理五大职能的系统阐释。管理学兼具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二者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至于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属性之争,则可从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审视:一般来讲,对其予以定量分析则多是自然科学的层面;定性分析则多是社会科学的层面。“实然”研究定量分析多些;“应然”研究定性分析多些。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管理实践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管理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则在于: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结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接下来,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来确定定性分析的切入点。二者的不同点有:①着重点不同;②依据不同;③手段不同;④学科基础不同;⑤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前提下,做到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当然也是研究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而探讨“元管理学”与“管理学”之关系时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所研究的都是对象物所特有的运动(运行)规律,更确切地讲,是特定事物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运行规律。人们一般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概括为对三层面的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1.生产力方面。从生产力层面研究管理,则是研究如何合理组织生产力,包括如何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组织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以适应组织目标及社会的需求,求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生产关系方面。从生产关系层面研究管理,则是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 管理学特质学科定位
许多人都认为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泰罗及其追随者们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而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管理学就其整体而言,其特质与定位到底是什么?
一、管理学的科学特质
从科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可以发现管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特质的。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科学的特质。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管理,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两个层面。人类的管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是可以将其客体化和对象化的,对其研究的结果形成了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是管理学研究对象中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而作为管理活动的管理,由于涉及了复杂而丰富的管理对象、管理情景和管理目标,所以无法将之完全对象化,对其进行研究的结果也不具有一般的适应性,这是管理学研究对象中不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
2.管理学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管理的实质恰恰在于它在方法论上的革命。正是科学方法向管理学的渗透使管理学看起来像一门学科。从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寻求管理定量化、标准化、最优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管理活动中有对物的管理,对技术的管理,所以在这些方面可以进行定量化研究,寻求最优化的努力是可能的。但是管理中的管理活动更多的却是涉及对人的管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却是难以定量化的,因而科学的方法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3.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在实践中产生,并指导了实践的发展。这说明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并解释了世界。如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至今仍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辉。管理学中存在着一些原则和规则,但他们不是永恒的,其适用性是有限制的,他们会因时代、社会条件、组织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管理学通过科学化的努力可能会越来越像科学,但却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管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它涉及了人文。
二、管理学的人文特质
1.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管理活动中人的研究是很难量化的,而管理者的直觉和判断此时则可能比科学的理性有更好的效果。但管理学所研究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其他的一些管理要素,因此管理学也无法成为一门纯粹的人文学科。
2.管理活动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不论是“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还是“管理人”假设,一般都包括人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内容,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管理学探讨的人性,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人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管理学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可以将之完全客体化与对象化的“物”,更涉及对“人”的管理,而且后者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对后一领域的研究所适用的认识论应当是人文主义的。这意味着管理研究中曾一度追求的客观最优值,应让位给最终的主观判定的满意值,人的价值判断在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特质,又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因此,单纯从科学特质出发强调管理学的科学性或单纯从人文特质强调管理学的人文性都是片面的。所以管理学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三、管理学的科学属性定位
管理学中具有科学特质的部分应该将其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而管理学中具有科学特质的部分则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这样,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位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
将管理学定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其本质是“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比社会科学更加偏离自然科学,而更加靠近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当作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对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的“管理”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获得关于管理现象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的研究则与前者不同,因为“人”的因素在这一领域中被凸显出来了。管理学研究对象中的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具有各自价值观念、感情和偏好的“思想的人”,并且都是个性化的人,这不仅是难以对象化、定量化的,而且研究者对这种管理活动的认知与研究是离不开“理解”与主观判断的,这实际上已经与科学方法相去甚远。
二 活动意义:成都大学是一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经过三十载的办学历程,已发展成为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成都大学”作为一个大学品牌,不仅响亮亲切,而且内涵丰富。这次我们举办一次关于成大校史校情的展览,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的学校,了解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了解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以便更好的结合学校的发展做好自己在大学期间及未来几年的职场规划及人生规划。
三 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4月25号
2.活动地点:寻知桥头
3.活动对象:全校同学
4.主办单位:成都大学管理学院组织部
5.承办单位:06级电子商务一、二团支部
四 活动流程:
(1)准备阶段:(4月21日~4月25日)
a.安排具体人员(人员安排见附件)对成大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中相关的重大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
b.团委全体成员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筛选
c.宣传委员对相关的海报内容进行准备
d.组织委员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关于成大历史与发展历程中相关的重大事件有关的知识问答题
e组织委员制定相关的答题与获奖规则的策划书
f 准备奖品
(2)活动阶段:(4月25日)
a.借相应的桌子与凳子到寻知桥头占位、粘贴海报等
b.安排相关人员在活动地现场组织活动
c.宣传与解释相关活动意义与规则
d.维持好活动现场的秩序
(3)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活动现场、总结
五 活动预算:通过预期的计算,此次活动的经费为120元,其中包括有奖答题的奖品费用和相关材料的费用。
六 活动预期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将成都大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学习、生活的这个大家庭。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培养我们同学的对学校的热爱和关心之情,以达到增进同学们共同来爱护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学校的效果,让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时间中更好的为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我们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的“迎评”工作主动尽一分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大家能通过此次活动在自己的思想觉悟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管理学院06级电子商务第二支部
自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已100年。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近日举办了“管理百年――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研讨会,100多位学者及企业家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100年来西方的管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管理学家,如泰罗、梅奥、德鲁克等,这些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值得反思。正是由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世界的生产力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提高。从中国来看,建国60多年来,国有企业创造了有中国特点的管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关键在管理。
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指出,100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对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必须要实现两个革命,即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只有技术革命,没有管理革命,这个技术不能自然地变为生产力。企业家既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也要管理创新,这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第二,研究管理应抓住的主线是人性假设理论,也就是要以人为本。第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学教授认为:管理学者是管理知识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管理知识的生产与自然知识科学生产过程有着很大不同,因为管理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所以管理知识的发现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不断扬弃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杜教授认为:未来中国的大企业首先要学会做客户,要懂消费。第二要学会做老板,懂得建组织。第三要学会做老师,会宣传,出品牌。第四要学会做裁判,会定规则,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企业成长的基本定位模式应是卖规则、卖标准。
中央党校经济学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李蕾认为,过去的100年中我们解决了生产问题,但没有解决市场问题,普遍存在过剩。领先的企业管理做得非常好,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卓越的市场定位呢?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领先的企业在变动性的环境中并没有具有先动的优势,反而具有基因上的一些缺陷。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进行持续性_的变革:第一,创造多样性,打破控制为主导的管理方式。第二,保持环境的敏感性。第三,企业要创新。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潘云良教授认为,近百年来管理学大师级的人物全在西方,形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各种学派。综合各种观点,每一学派都丰富和深化了对管理的认识,但每一派都研究了管理的部分问题。潘云良认为,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涉及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等多维变量。管理方法随着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管理”下定义必须能够全面概括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管理要素的变化。管理概念的一般表述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特定组织变量,它可以是政府、企业、学校、军队、政党。组织性质不同、目标不同,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手段也不同;二是特定环境变量,它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特定环境要素(如社会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等),环境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也不同;三是特定人变量,人的能力、素质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也不同;四是特定目标变量,目标不同管理的手段也不同;五是特定管理者变量,管理者不同管理的方法也不同。
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32]。随着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革,摒弃传统形式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17],配套改革考试方式[33](降低笔试成绩比例占30%,提高平时参与、作业、质量管理模拟成绩比例占70%)。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尝试(平时、作业、理论、应用管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的成绩各占10%、15%、60%、15%)对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2]。余凤英等[17]在成人本科生新的考核模式提出:将一次性理论考试评价(理论、平时的成绩各占90%、10%)改为期末考试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平时、期中面试、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各占30%、20%、50%)。赵士宏等[34]在护理本科生考核应用协作测试法,即在期末考试采用测试Ⅰ(单独考试)和测试Ⅱ(2名/组,讨论协作考试)考核评价。范宇莹等[31]将实践教学考核选择情境模拟法(占1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又增强学生写作、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同时减轻学生考试焦虑,要求教师突破教材,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与教学质量。郝艳青等[35]引入柯氏模型,对护理管理学情境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充分体现柯氏模型优越性,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各层次护理人才的护理教育必备课程。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管理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何旗群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机缘巧合,最近翻阅了弗雷德蒙德 ・ 马利克(Fredmund Malik)的《管理成就生活》。为了很好地理解马利克,我们有必要回顾欧洲历史。很多人一谈欧洲历史就觉得那是西方的,似乎本能就生出排斥。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欧洲历史代表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抛开人种和地域关系,人类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拿欧洲历史来做解剖分析,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人类发展的前沿,好比先长大的孩子。
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标志是对人的反省。当人们摆脱神的束缚,重新认识人时,他们发现人是有私欲的,而掌管权力的人需要限制私欲。否则,利用权力满足私欲是社会的灾难。因此,他们积极寻找限制私欲的方法。经过艰苦的思考,卢梭终于提出系统的社会体制问题。这是今天欧洲各国构建国家体系的理论标准。
从明白理论到成为现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欧洲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革命、流血、战争,是最好的例证。二十世纪,解决了国家体制问题的欧洲开始发展经济:掠夺市场,掠夺资源,战争爆发……直到二战结束,欧洲似乎才开始平静。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推动人类进步的因素除了政治之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对人的认识。
例如,一战期间,英国人发现,城市兵和农村兵有很大差别,引起了学者的兴趣,然后才有了智商的理论。二战期间,美国人首次把智商测定引进军队。关于智商的具体问题我们不在此叙述。但是二战之后,这些理论被应用于义务教育。从二十世纪初的弗洛伊德,到后来的荣格,再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和从心理学衍生出来的精神分析等理论,为西方世界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了理论依据。今天,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里,心理学是必修的一门课。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的发展让人们重新思考智商问题。一个人仅有智商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情商概念诞生了。
如果能够理解人类在这三百年里对自身的认识过程,能够理解这期间的理论问题,看懂马利克很容易。马利克,或者说今天所有世界级的大师,他们一定是人类所有文明的集大成者,或者说他们创造性的把人类文明重新应用于最新领域。与欧美国家相比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谓:“发展中”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对于人性的反思还没有开始,还处于相信神的状态。相信神是所有人类走过的共同道路,就像四岁之前的孩子喜欢童话,相信圣诞老人。但是,人不能永远活在童话的世界里。人要长大,要理性。因为缺乏理性,所以无法作科学探讨。没有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对标准的认识,没有标准就没有规则。如果有规则只是长官的规则,顺应权力就成了很多人的无奈选择。顺应无需创新。没有创新,还有什么活力?没有活力的一群人,挨打,挨骂是必然的结果。每个人都希望做顺民,希望领导伟大到可以抵御一切。这也可以看得出,国人把希望寄予家长,而非自己。当公民没有做主人的意愿时,就别抱怨别人没有拿你当主人看。当你挨打时希望家长帮忙,那你就准备好哪天遭家长打。
中国古人,对人性的反思毫不逊色于西方。可惜的是,中国反思的结果是约束了民众。当民众都是圣人的时候,皇帝们尽可以稳坐金銮殿里耍流氓了。对于人性的反思,中国人是持二元标准的。民众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私欲,因为是草民。皇帝们是神的儿子,所作所为都是替天行道。寄希望于圣人的问世来拯救民众,似乎依然是很多国人的梦。我们需要重读《简爱》,重读“当我们绕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平等,是现代社会最需要构建的基础地基。
现代企业如同一个王国。西方现代企业里权力层在理解人性之后反思自己,是现代西方管理的核心。翻开马利克的著作你可以看到:“下属的错误就是上司的错误,至少在组织外部和高层看来是这样的。上司的错误只是上司本人的错误。下属的成功只是下属本人的成功。”对比这样的观念,中国的权力层,从政府,企业到家长,哪个层面有勇气做这样的反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开始引进西方管理学理念。1997年我从欧洲回来,曾多次讲,中国不需要管理学,需要反思人性。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充分认识,命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管理学只是一个名词而已。马利克的管理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反思之上的。我们呢?国家的问题是民众的愚昧。企业的失败是员工的懒惰。成绩的不理想是学生的不努力。所有问题都是下属的问题。怎样迎合领导?怎样保住职位?很多所谓成功经典心灵鸡汤无非是厚黑的翻版,但都冠以了管理的美名。就像马利克说的,“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领域能够像管理学这样容忍大量的垃圾肆意横行而毫无反对的声音。”
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家之治,到一企之治到一国之治,管理学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时候是旧伦理的新鞋子。马利克的管理方法对于我们来讲其实是很超前的。按我的话,还在用柴草烧火做饭的年代没有必要担心煤气罐爆炸。但是我们要学习马利克,我们需要通过马利克研究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进而寻找中国进步的阶梯。
马利克的著作凝结了欧洲二百年来人类反思自我的经验。感谢编辑们的眼光高远,当然也惋惜于他们无奈中国的现实。无论多美丽的脚,都要被缠裹。带着镣铐的舞蹈,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风景。长大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管多痛苦,我们一定会长大。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的先河,标志着人类从经验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二、科学管理理论回顾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内在冲突使劳资对立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泰罗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有:(1)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建立专门计划层。(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基层管理与生产管理,属于管理的微观层面。它虽然解决了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却没有涉及企业宏观层面的经营和管理问题。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范式的影响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在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这就是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
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代表,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即将操作分为最基本的机械元素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最有效地加以组合。泰罗范式的核心是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
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可以说,科学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组织参照采用。另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型,其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组织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
泰罗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如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运实验以及金属切割实验等。这三项实验从最基本的到最复杂的,都取得了成功,为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这些实验将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科学管理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为现代实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分析与设计。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拟定计划并指示和命令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2)员工招聘、甄选和培训。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薪酬和激励。为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泰罗提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劳资关系。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实现劳资对立向劳资两利的转化而提出的。泰罗主张,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力,有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延伸――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甚至是更早的巴贝奇等人。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来研究管理的学者日益增多。泰罗首先提出了最优化的管理思想,主张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摈弃凭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但管理科学学派已不局限于作业管理、操作方法的研究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学派是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管理理论与流程再造的对比
科学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考察和研究的主体不同。科学管理侧重研究的是组织中单个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微观层面,而流程再造考察的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流程。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科学管理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的分工理论,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化、分解,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而流程再造则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从而建立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科学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各自的局限。鉴于此,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应该把对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流程细化与系统整合的理念更好地应用于运营管理实践中。
(六)泰罗主义的复兴――新现代泰罗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学出现了一股对科学主义理想追求的思潮,力图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管理学的“非理性”进行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1)的《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标志着泰罗主义的复兴倾向。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的这种管理学复兴视为泰罗主义在当代的重新复苏,将其称为新现代泰罗主义。
规的意思是法则,章程,标准,规则。同理,校规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在校师生的言行。内容包括:仪容、出勤情况、禁带物品说明、室内行为、公共场所行为等。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其作用这么重要,我认为,一所学校要办成品牌,办出规模,科学的校规不可或缺。
人的言行,无不受其思想的支配。要想学生的言行合乎规范,就必须让校规在其头脑中扎根。新生刚入学时,其思维还处于懵懵懂懂状态,犹如一块荒地,等待人们来开发。学生入学就是想通过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以及社会交往的规则。学生在刚入学时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很茫然,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与教诲。这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是校规进驻其思想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校根据学校特点,制订了适合小学生的校规,比如:尊敬国旗,逢周一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时全体肃立,高唱国歌。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声好,告别时说“再见”,得到老师帮忙要说“谢谢”。同学之间互相谦让,说话和气,不讲粗言,不打架,人人会用“请”、“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早操、集队、集会要做到快、静、齐,上下楼梯不讲话,做操动作准确、有力。见到校外教师要主动问好,上下楼梯及通道要礼让,不得争先拥挤。外出活动队伍要整齐,严守纪律,互相关心,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按时交作业,书写要工整,主动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题。讲卫生,不乱丢,不乱吐,不带零食回校,不涂污课桌、墙壁和板报,课室走廊无杂物,地面无垃圾等。这些校规涵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交往礼仪等,让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我们在制订校规时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为学生戴上精神的枷锁,而是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征询家长和学生希望有什么的校规来管理学生和学校。经过几轮的征询,学校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学校所处社区的人文环境特点,出台了充满学生气息的校规十条。
我们在校规内容的取舍上,遵循一个“实”字,抛弃一个“虚”字,考虑一个“小”字,放下一个“大”字,选取一个“近”字,扔掉一个“远”字。我们把调查问卷收上来之后,发现了有形形的需求,听到了各行各业的声音。怎么办,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将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规则留下来,将一些虚的内容清出去;把一些选题小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校规留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选一些离小学生日常行为近的规则,然后整理成系统的校规,用来管理学校,教育学生。
校规制定好了,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关键在于执行。我校常年遵守公正、严格、坚持的原则,运用校规这一准绳,管理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接受校规的约束。严格。规章制度订好了,就要严格执行。严是一种爱,也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坚持。规章制度的落实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有始无终。一朝一夕的功夫是不行的,必须持续地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坚持才能胜利。
摘要: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之间存在模糊认知,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应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艺术管理学学科定位目前较为合理,短期之内难以改变学科位置,而研究队伍和平台分别经历了政界牵头到学界奠基的主导身份转变,以及问题导向到知识导向的主导性质转变。
关键词:艺术管理;基本问题;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正在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俨然具备“显学”之势,从专业到学科的背后需实现学科规范的目标,其中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学科发展进程。对于以往艺术管理学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已有初步探讨,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具备同等价值却缺乏学术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界定,从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界定
伦理学称为“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形态,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把伦理学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基本问题之于学科价值毋庸置疑,而何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关系尚付阙如,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视角确立问题范畴,才能界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1.何为艺术管理学1987年,文化部牵头召开首届全国性“艺术管理学研讨会”;[2]之后各地纷纷开始举办“艺术管理”相关主题会议。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开展了与艺术管理名称类似或相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及研究尝试,以专训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专业方向等形式出现,如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制片管理专训班;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分别招收专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纪之后,田川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等才开始试图从“学”出发,构建独立的艺术管理学。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混淆,两者侧重点有所差别。“艺术管理”是主要针对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艺术管理学”则是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而展开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学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在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学”常被误视为仅是关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导致两者研究范畴一致,但“艺术管理学”显然需更注重“学”的额外含义。“学”是学科理论化、规范化的标识,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拥有学科意义。“艺术管理学”需发展学术、形成学科,这更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艺术管理”研究则更适合以实践需求为主的专业建设。2.艺术管理学的差异化价值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专业在教育上是指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3]学科与专业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强烈的需求动力是发展艺术管理学的首要价值。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兴起与文化体制改革关联密切;[4]时至今日,艺术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发展动力,对文化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中提道,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新兴文科建设新专业设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艺术管理是否值得发展为学科,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否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的需要,因为设置专业未必一定要成立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14年,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曾过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课程标准①,具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设置逻辑完全能够通过管理学生发和解释。这种将艺术管理当作管理“艺术”的视角,学科创建的独立性价值并不高。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实际是将艺术管理看作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艺术管理,解决艺术乡建等涉及艺术、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现实问题,直接借用管理学的框架解释中国艺术问题难以实现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紧密衔接。3.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的关系“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分为以下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存在,但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李精明认为前者是限定在学科建设角度研究基本问题,后者则是从知识分类体系上研究基本问题,范围更大。[5]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基本问题”则以“学术”为中心;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分析,前者属于后者的一个下位概念,那么“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即是“学科基本问题”范畴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础并且能够直接运用的“结论”。在这一观点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发展”之义。如《辞海》所叙“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建设具有设置、创立与发展之意。[6]“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注重的则是学科从无到有的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是“学科基本问题”的一种指代意义,实际并不存在。闫建璋、李静认为现代学科的建设是由学科制度推动学科体系,“学科基本问题”中的学科建设路线就是学科的建设问题。[7]这种观点背后默认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存在共识性问题,即“学科建设问题”,而无法形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热门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基本”是“问题”的形容词,决定了问题根本、起始的属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根本应是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若以此理解,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学科基本问题”,两者也就不具备划分研究的意义。综上,第一种对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认知需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结论中进行“拿来主义”的使用,但两者实际研究范畴不存在交集;第二种认知是将其视为“学科基本问题”中的一部分,无法独立成为基本问题。本文立场倾向第一种观点。“学科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对象、目的、范畴等,重点在于基本研究形态的形成,而“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则应解决从基本研究形态发展到基本学科形态的路径。因此,本文探讨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需要“学科基本问题”的支撑,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4.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范畴过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多以“几个、若干、理论”等词汇进行限定,这从侧面反映了难以确定这一问题的范畴,上述论述发现解决关键在于基本学科形态的形成,实际以基础学科建制呈现。学科是由“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功能构成。[8]在二元理论语境的分割下,学科基础建制就是学科“组织体系”基本形态的成型。学科组织体系目前多以公约意义形式存在。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9]换言之,分别在学科本体层面和学科支撑层面形成共识性制度。其中学科定位表明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价值和位置;研究队伍和平台提供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基础资源。另外,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知识体系关联紧密,应属于“学科基本问题”的范畴。因此,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二、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存在多个官方来源,与“艺术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虽没有艺术管理的数据代码,但在管理学下存有一级学科“GLX文化艺术管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艺术类项目申报,其将“艺术管理”问题放置在了艺术基础理论主题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类标准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现“艺术管理”的踪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中“760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置“760.99艺术学其他学科”群体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了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这一层级,相当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管理学在以上两种学制中的合理位置都应处于学科体系中的第三层级。通过上述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层面的文件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管理专业脱离原管理学下的位置归属,并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划清界限。现存标准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曾关系密切。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开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伴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变动为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专业。[10]同时,部分院校还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早期萌芽“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占据相同位置,归属同一学科。目前,针对事业管理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只留存了当时处于目录外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过演化后的“艺术管理”专业。伴随着以“文化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成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并没有沿用原有归属“路线”,而是寻觅艺术学下的独立学科“庇护”。第二,艺术管理学尚不具备成为艺术学下次级学科的条件和要求。现存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等至少具有独立、系统的“历史”和“理论”下级学科作为支撑,而“艺术管理学”史论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关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学科建设的研究是知识支撑下资源与能力的动态结合过程。[11]学科支撑体系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处于不断完善进程中的理论化模型,是不具备封闭性的人为建构系统,而学条件,本文聚焦于学科基础支撑系统的研究。我国学者武建鑫借用Anggraeni等人的组织生态系统内的关键变量和内在机制理论,从学科组织、耦合网络、绩效考核和治理结构四个方面构建了学科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12]系统构建的基础逻辑在于关键变量的确立,否则学科系统将进入一种无序状态且不能称为系统。学科基础支撑系统作为学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亦同样具有关键变量。人、财、物作为系统管理共识性的基本元素,具体到艺术管理学支撑系统层面,即为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前者供给了学术生产的基本劳动力,后者提供了学术生产的基本途径,确保了财与物的输出。艺术管理学研究队伍经历了由政界牵头到学界奠基的主导身份转变。早期政界研究者起到了学科发起作用。首届与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研讨等早期会议都是由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发起组织,政界参与程度高;[13]在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需求与学习西方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思潮下,政界研究者的前沿意识促成了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发生。而艺术管理学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来自我国学界研究者的奠基。他们认识到了艺术自身的特殊性,艺术管理也必然具有特殊规律,建构了艺术管理学的独立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军的《困扰与转机——文化艺术管理学初探》、索世晖等人的《文艺管理学导论》等研究,并未实现艺术管理学的独立研究,文学艺术、文化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完全视为等同概念。直到2003年,田川流指出重视艺术学理论的应用性发展,应推出艺术管理学等分支学科。[14]之后,谢大京、曹意强、余丁等一大批学者纷纷就艺术管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构建。艺术管理学研究平台经历了从问题导向到知识导向的主导性质转变。问题导向是学科组织的设置根据实际问题来构建跨学科组织;知识导向是根据学科分类标准设置学科组织。早期问题导向阶段的研究平台与现实问题“同频共振”的现象极为明显。高校和文化部直属教育培训机构等平台多以“任务”为导向,针对各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需要进行短期艺术管理教育培训;艺术管理学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也将现实问题作为重点议题。1988年上海艺术管理研讨会,从会后通讯反映出,我国艺术管理人员和学者对英美学者谈及的融资方式具有浓厚兴趣,这与当时艺术单位资金筹措困难等现实状况息息相关;[15]《四川戏剧》《戏剧艺术》也发表了《一体化计划型艺术管理模式改革初探》《科学的艺术管理——剧团走向文化市场的必由之路》等文章,针对当时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艺术管理模式滞后及艺术团体转型危机等问题展开研究。新世纪之后,艺术管理学研究平台逐渐过渡到知识导向阶段,形成相互支撑的系统组织。第一,各艺术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艺术学院、艺术科研院所成为研究成果的主力产出平台。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艺术管理系、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也将艺术管理作为硕博阶段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招生。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教育与研究并立,成为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供给。第二,各艺术类刊物成为研究成果的主要展示平台。《艺术百家》《艺术教育》等成为目前艺术管理研究的主要刊文期刊,《艺术研究》专门开设了针对“艺术管理”的研究专栏;《艺术管理》(中英文)成为国内首个主要针对“艺术管理”研究的学术刊物。第三,学会成为前沿问题的主流研讨平台。2006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成立;2011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下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建立,两大学会携手为学科发展搭建了专业学术交流阵地,是艺术管理学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李雨昊 王祥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游戏教学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16-01
一、背景
2012年,本人有幸从事某高校2011级信息专业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相对欠缺和单一,而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同时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接触实际生活相对较少,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管理的含义,提高教学质量,在讲到第一章――概论时,本人尝试使用游戏教学法。
二、游戏设置
1、时间要求:游戏进行15分钟,每4分钟一轮,每轮之前有一分钟的商量时间,如果超时,该轮游戏判为零分。
2、工具:笔、纸条。
3、规则:(1)在游戏过程中不得发出声音,如有同学发出声音,该队此轮游戏判为零分。(2)每轮游戏结束,由第一个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3)游戏必须依次进行,不得跳跃式的传递信息。
4、裁判:上课教师和四名班委。
三、导入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管理学原理》的学习。《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为了让大家初步的对管理有个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游戏。
师:根据咱们班的人数和教室实际情况,分为四组。游戏将进行三轮,每轮游戏进行前我们都会安排一分钟的商量时间。如果超时,该轮成绩计为零分。在游戏过程中(1)在游戏过程中不得发出声音,如有同学发出声音,该队此轮游戏判为零分。(2)每轮游戏结束,由第一个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3)游戏必须依次进行,不得跳跃式的传递信息。
师:将学生分为四组,根据室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每组有两排人。要求学生每一桌同学中,最有把握的学生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位同学。
师:安排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战略战术安排。
生:各小组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利用有限的时间,制定处最有效的办法。
师:一分钟过后,提醒同学们游戏即将开始。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老师将写有不同个位数的四张纸条传给每组最后的四个同学。生:每组最后一名同学看到数字后开始传递。(此次游戏,由于设置的数字都是个位数,所以相对传递速度都很快)。1分钟后,第一组传递完毕,第一名同学将数字写在了黑板上。紧接着第三组,第二组,第四组的同学都完成了传递。
师:实质上我给同学们的纸条上是有序的4、5、6、7,四个数字。但是一组同学写成了7。其他三组的数字传递都正确。
师:请各组同学派一位代表上讲台讲一下感受。
生:一组学生代表认为,他们在一分钟的准备时间中,相对混乱和急躁。没有商量处正确的信息传递方法。二组学生代表认为,信息传递过程中要解决好开始传递的信号,手指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含义。三组学生代表认为,直线传递是好的方式,这样节省了传递的时间。四组学生代表认为,最有效的同学传递才是最重要的。
师:总结一下第一轮游戏的经验和教训。第一轮大家都做的很好,首先大家都保持了安静,这是非常好的。安静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同学们急中生智,可以使同学们不至于丢分。但是在游戏前的一分钟的准备过程中,大家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第一组同学,由于心急,没有商量出最有效的传递方法,结果与成功失之交臂。大家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思考处有效的方法。
师:好,下面进行第二轮游戏。
师:从上述游戏中,大家可以体验到,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人们对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如果没有有效沟通,有效管理,就会使工作生活产生失误。
四、《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意义探讨
1、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劳动者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相率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提升这种能力。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学生体会到了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的方法和意义,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素质教育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素质教育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游戏过程中,学生全面参与了游戏,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推动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相对单一和守旧。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4、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传播、研究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此阶段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关注的焦点通常放在如何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提高员工积极性、设计合理的工序等日常管理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管理实验主要是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比研究,找到提高工作效率、员工积极性、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归纳提炼出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这一阶段比较著名的实验有: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等等。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环境复杂起来,同时管理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管理研究开始注重企业管理的整体流程和具体的职能管理。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竞争加剧与全球化成为时代特色,这迫使管理研究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开始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不同模式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是指在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下,有计划地设计特定的管理实验条件,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管理过程。在实验中,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观察、测量、干预、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模型的内在规律性。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演示型实验教学、案例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训练实验教学和探究型实验教学。
1.演示型实验教学
演示型实验教学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自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后,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
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诉一验证一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己学过的管理学基本原理、概念或重要知识点,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定化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讨论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的实验操作错误进行示范。
2.案例型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引入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
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但在案例教学的分析和讨论中,由于没法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验证,使案例教学仍迀就于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3.模拟型实验教学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追求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力图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情感强化、记忆强化。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具有丰富的色彩,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有两种类型的模拟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型实验教学和模拟软件应用型实验教学。
前者主要通过设计现实管理场景,如人际沟通场景、对抗性沟通场景、谈判场景、团队沟通场景、拓展训练场景等,实地训练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后者则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理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模拟仿真,将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信息、流程、方法和理论架构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创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模拟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事前的经营决策,适时的仿真出结果,并可互动性地调整决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改善经营决策效果。
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工商管理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培养计划中不同性质课程的组成及其所占的比重。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都不一致。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属于二级学科。本文为研究便利,以工商管理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研究调点,调查了国内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各具特点。这种差异一般是由于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差异所导致的。
为进一步把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国内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进行了统计可以发现,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8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
2.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看,工商管理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大致可遵循这样的原则:1)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使学生熟练掌握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普及型管理软件和工商管理领域正在推广的管理方法;4)引导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
要保证实验教学面的拓展、质的提升,一个好的途径就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管理实践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和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从目前来看,可以围绕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基于课程的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表3是笔者设计的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JamesSwain.SimulationSoftwareSurvey[J].OR/MSTodayAugust2003.
[2|王守茂,刘栋,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的相合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J报,2001,(6).
[3]郭道扬.中国管理教育事业的历史起点与初步演进[J].财会月刊,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