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的设计理念

时间:2023-09-25 18:0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的设计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的设计理念

第1篇

1.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启发并教会学生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寻找,去发现,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如在讲小数的加减之前,先让学生去超市询问部分商品价格,课堂出示老师超市的购物小票,让学生帮助计算应付和应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就打通数学与生活的天然屏障,变数学课堂为生活中必须的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例如:课前先让学生找飞机、蝴蝶、窗花等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设计图纸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做的同时也加深对对称图形知识的充分的认识、掌握。

2.认知生活,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历程

数学的学习历程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是那样的高深、遥远,但是如果能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教学内容“原形”化,让学生认知生活,经历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历程,就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选取的是生活中的情景,解决的是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融入课前的预习。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课堂上拼一拼手中火柴盒的表皮的上、下面面积是几个平方厘米,拼一拼课桌几平方分米,说说你是如何得到这些数量。通过生活中常见物体面积,从而导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公式,放手让同学探索、交流。在教学中经常用孙悟空、猪八戒、超人、迪加、老夫子、柯南等人物的故事作为教学的载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获取并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3.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和发展知识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材,社会即课堂”,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学就致力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我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兴趣。例如:旅游中的数学,旅游时要购买门票,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要解决如何购买门票就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大人和儿童及团体票的价格分别相差多少,大人和儿童谁的人数多,大人多、儿童少时一般买团体票,而儿童多、大人少时各买各的;如果超过部分规定人数可再打折购票,而自己的总人数和规定人数相差的人不多时可买打折票,多买的票又可卖了,相当于门票价格更便宜。明确以上规则后,再设计买票方案,并用列表方式进行有序教学思考,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动手算出教室粉刷时实际面积,通过学生对具体信息的收集整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对知识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解决,做到活学活用。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熟练应用起着重要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知识的延伸,如:教学千克、吨以后让学生找出身边墨水瓶、一瓶酒、一桶食用油、一桶水、卡车载重等等的质量,知道千克、吨真正的含义,并能应用表达。

第2篇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四步识图学习法 电气二次装置 职业岗位技能 断路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8-04

电力系统的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装置。一次设备指生产、变换、输送、分配、使用电能的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断路器、电动机,等等。一次设备构成部分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变压器吊芯、电动机拆装等对一次设备的安装实训项目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一次设备的构成部分,从而较容易掌握其构成及工作原理。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主要包括测量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控制回路装置、中央信号回路装置等。二次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可靠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装置具有构成元件较多、装置接线复杂、装置构成不够清晰直观等特点,因而必须结合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等二次图纸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二次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识读二次装置的原理图是电气二次岗位的基本职业岗位技能。由于目前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因而电力系统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大多较为复杂。对于电力高职生来说,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识读二次装置原理接线图往往倍感吃力,而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推广与应用,将大大提高电力高职生二次图纸的识读能力,为将来的电力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内涵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是从二次装置各项主要功能分别采用哪些元件如何进行接线来实现的设计的角度逐步地去熟悉二次装置的构成原理,其思路清晰,印象深刻,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二次装置的原理构成,熟悉装置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及接线,在二次装置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的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掌握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学生能做到化繁为简,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快速适应新的二次装置和不同厂家的二次装置,迅速成长为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骨干,并且具备对二次装置进行研发设计和技术改造等能力。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第一步:熟悉装置的作用。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因而在识读二次装置原理图之前,首先要初步熟悉二次装置针对相应的一次设备所起的主要作用。

第二步:基本功能的拆分。仅仅根据二次装置的主要作用,还无法着手进行构成整套二次装置的具体设计,还必须在熟悉装置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将二次装置的功能进行拆分,具体分析为实现装置的主要作用而需要满足的各项基本要求。

第三步:分项逐步设计。针对实现二次装置的每一项基本要求,按照由主到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项地进行装置构成的过程设计。在实现每一项基本要求的设计过程中,分别分析应采取哪些二次元件,并设计具体的接线方式。

第四步:归总分析装置动作原理。将实现各个基本要求的所有元件、支路汇总构成整套二次装置原理图,依据原理图纸分析二次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进一步掌握二次装置的作用及构成原理。

经过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做到深刻透彻地理解二次装置的整体构成原理,熟悉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而且对原理图纸中的每一个元件、每一个支路均通晓它们的接设计及在装置中的具体作用,将来在电气运行岗位中能对装置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检修岗位中能根据装置出现的故障现象快速判断故障所在的支路或故障元件,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

第4篇

【关键词】低碳设计 低碳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 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3-02

对“低碳”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但对于低碳生活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低碳设计得到真正落实十分困难,低碳生活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更是难以想象,当我们呼吁“低碳生活”的同时,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过起了“高碳生活”。在室内空间的设计和使用中,过度的奢华浪费比比皆是,将简单复杂化已经成了使用者彰显身份的方式,更成为了一些设计师展示设计能力的一种手段。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加以负面评价,但这与低碳时代的主题背道而驰,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无疑成了破坏环境的帮凶,在追求自身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没有担负起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 室内设计者应成为低碳设计的先锋军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50%的资源用来进行建筑,60%的木材资源被用到建筑上,50%的水资源也用作冲水或者建筑用水,60%的温室气体来自于建筑行业,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增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行业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治理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实建筑就是不同的室内空间组合的产物,当我们抛开建筑框架和外立面不谈,剩下的就是室内装修的问题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2007年秋季家庭装修警示,全国每年仅住宅装修造成的浪费就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到现在为止只增不减,要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开支,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室内设计工作者面前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室内设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角度来看,低碳设计并不只是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奢华的装饰细节。室内设计工作者在低碳时代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设计专业的同行,他们除了可以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导消费者,用合理的设计满足消费者根本需求的同时,又能改变其生活习惯,使其朝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迈进。同时,具有良好的行业道德、高超的设计能力和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是我们实现低碳设计和低碳生活的宝贵力量,因此为社会培养这样的室内设计人才,将低碳设计思维根植于室内设计者的思想中,就成了艺术类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系统工程。

二 应将低碳设计思维贯穿于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始终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设计质和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这样的需求,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其中室内设计专业一直都受到众多学子的追捧,一些室内设计培训机构也遍地开花,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就上岗就业,这就导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人员众多、良莠不齐,而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室内设计人才却寥寥无几。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只精通各种制图软件是不足的,更应具备符合时代的先进设计理念。

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国内院校虽然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进而转至专业和实训课的课程脉络,整个大的环境基本相同,但最后往往形成了学生学了很多门专业课,却无法形成综合能力,工作后才发现一切都需从头开始,有的甚至除了抄袭,并不懂如何设计。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一开始就未能明白什么是设计,没有核心理念,更没有实践经验。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关键,在实践课程中把低碳设计理念贯穿课程的始终,更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培养人才需要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拥有了这样的理念并把其融入设计,以引领消费者的生活,是室内设计者成就自身、为社会服务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将低碳设计理念融入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中

资料显示,在低碳设计促进室内设计教学的研究方面,关于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已有很多,就此笔者不再展开探讨。仅是以实践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低碳设计理念的贯穿为出发点进行阐述。只有实训课程,学生才能切身地经历室内设计的完整流程和施工的全过程,为学生将低碳设计理念融入设计、融入生活提供良好的平台。

虽然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开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室内设计的很多细节里都可以做到低碳设计,只要我们以这样的理念作指导进行实践,不管成效有多少也是向低碳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从接到实践项目到完成,设计师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与客户沟通―进入现场勘察―设计与方案交流―绘制施工图―施工跟踪―完工验收,这也是实践项目教学的一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出现诸多问题,现对流程中各环节如何以低碳设计理念为指导进行设计做如下阐述:

1.与客户沟通

这个环节中,从教者应让学生懂得设计师要迅速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解决问题,更要用好的理念引导客户的生活方式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沟通是传播低碳理念最直接的方式。

2.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要考虑功能、整体风格、界面造型、材质、色彩、照明、陈设品等设计因素,各种设计因素的合理配置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现就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设计方案教学中,阐述如下:

第一,降低能耗、节省能源、减少污染是低碳设计的灵魂。在实践项目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低碳设计要从基础工程做起,水电线路设计要用最小的直线距离;多考虑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可节约电能,同时能减少空调热量的排放;在照明的设计中,大量的光照也是一种光污染,时间一久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尽量减少不需要的辅助照明效果,同时避免大面积使用发光材料;可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能耗来源。

从造型设计角度看,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不建议做大量夸张又没有明确使用意义的造型,只为满足客户一时审美之需;用色彩营造空间气氛,合理的色彩配置可以使人心情愉悦,降低视觉疲惫感,再配上绿色的植物,不用进行繁冗的装饰也能够创造多种风格;合理使用材料也可以降低能耗,从材料上入手是最快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装饰材料课程中多进行市场调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首先要与我们的设计相符合,同时应从安全系数、坚固程度、有无有害气体排放、导热系数等多方面去选择,可考虑用草、麻等天然材料。根据调查得出,88%的人愿意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环保材料来装饰室内空间。

第二,花小钱办大事。善用可循环材料,装修中剩余的辅料、旧的家具等可以变废为宝,教育者应将这方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只要精心地设计使用,它们可以变成好的材料、好的陈设品。简约设计可以节省开支,降低能耗,少改动空间结构,有很多低碳的方式可以改变空间中不合理的现象。购买可灵活挪动和反复使用的成品家具,减少固定家具,去掉华而不实的装饰,使空间变得简洁清爽,这才是低碳设计,也是我们长远追求的效果。注重使用寿命的设计,除搬家、客户喜好等客观原因外,只能维持几年的设计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未来的设计者,设计使用寿命更长的室内空间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设计师职业道德和能力的考验。在设计过程和表现手段上,笔者认为手绘是一种很好的低碳方法。

合理的设计能让空间的低碳因子进入生活,少花钱不是不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未来的设计师的使命就是要设计舒适、安全、健康的空间,以客户为本是我们的宗旨。减少开支又能满足需要是客户的要求,同时也能达到低碳设计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设计方案这一阶段是实现低碳设计最核心的部分。

3.施工跟踪和验收

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设计师,在施工监理和验收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为我们的客户负责。很多设计公司有专门的施工监理,但多数时候设计师也要亲自进入现场指导,不但可以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更能为环境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室内设计的教学工作者,在这个环节中发现的所有情况都需要很细致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室内设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 结束语

低碳设计理念符合时展的需求,是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个先进理念,利国利民,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实践并传扬。室内设计师有机会更好地实施低碳设计,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未来的设计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更是每个艺术设计类院校追求的目标。将低碳设计理念贯穿于室内设计课程不是单一的目的,让低碳变成一种习惯,提高全民低碳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过上低碳生活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郑曙.室内设计程序(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何新闻.环境艺术设计材料结构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

一、现代室内设计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构建过程同时进行的基础课程就是色彩训练。何为色彩训练呢?就是将学生的思维从单色素描带入多种颜色共同塑造形体与空间的训练时期。接下来就是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的训练,让学生从抽象的点线面中,与不同材质的接触和如何搭建色彩秩序中学到设计的要领,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室内设计理念的构建过程室内是建筑的灵魂,人与环境的联系,而设计理念则是人与物质文明的结合,用一种设计思维去引导风格的促成。何为室内设计理念?主要是中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根据本国或者当地的地域特色形成的设计理念。要构建室内设计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对中外传统艺术、传统美学、传统文学、传统习俗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要延承并改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群体的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

二、现代室内设计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早期设计教育的最初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新式美术教育;二是直接师承手工艺作坊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三是早期设计教育为主的国外混合教育体系的移植。这样,直至今日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多局限在美术类与手工艺类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很长的发展中,是被定位在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人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多学科的联系。(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从现实角度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工艺美术专业受到两次大的发展机遇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中迅速发展起一批工艺美术本专科院校,呈现出加速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发展态势。再一次就是在1999年,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全面扩招,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呈现超速发展之势,不仅专业设置数较上世纪80年代初有成百倍的增长,而且院校也扩大到理科院校、农林院校、经济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然而,在这两次较大的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教育问题,又因诸多的现实原因,不但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和改正,反而重叠了许多新的问题,各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尖锐。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后,由于推行和转变过程的时间过短,以及诸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缠绕,导致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未能跟上步调,这种缺位在其后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进。(三)从体制的角度分析从体制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单一,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的因素。所以出现了单一对口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相应僵化的计划体制,不利于高校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养多种才能和智慧的人才。而且市场化的经济利益思想作祟,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导致最大化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出现,这一观念的传播速度异常蔓延。由于各方利益未能得到特有的平衡,出现了许多教育的过度竞争,反映出教育效益功能而不是以人为本,盲目攀比和单一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由此产生,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

三、现代室内设计课程改良的途径

总的来说四点建设性意见:一是合理整合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二是指出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确立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设计原则,是呈现多方向与稳定性发展的关键;三是完善课程结构设计,应以通俗教育为基调,突出重点课程,并且在课程持续的过程中不断联系相关的学科,多方位的进行知识的补充;四是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大对学生心理的了解,适当的更改上课的形式,运用创新性的鼓励式教学方法。

作者:石岩 刘亚东 唐锐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第7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设计学科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前沿知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也不断涌现出来,时代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需要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本文中主要从。个方面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一是从创新设计方面进行探讨,二是从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创新设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关键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说,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科技创新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而我国尚不足30%。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们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已经取得了一些规律可循的。人们只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比较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在这一方面,TRIZ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

2.1、大批量定制技术及其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追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高度柔性化,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从理想转变为现实。在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极其深刻的重大变革。生产方式正由大批量生产向大批量定制生产转变。大批量定制是指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兼顾了企业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在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对开发设计的要求也和传统生产方式不一样:传统的设计通常是面向单一产品的,是面向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的。而大批量定制的开发设计是面向整个产品族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开发设计技术需要充分考虑到零部件以及工艺过程、工艺装备的可重用性,尽可能减少零部件以及工艺过程、工艺装备的种类。

2.1.1产品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技术是成功实施大批量定制的前提。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利于简化设计,实现技术和资源重用;有利于发展产品品种;有利于提高设计、生产效率,缩短交货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等。

2.1.2、产品变型设计。变型设计是指设计者通过提取已存在的设计方案或设计计划,然后在其基础上作相应的修改,以产生一个与原设计相似的新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变形设计是在原有平台产品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重组,它的实现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重用企业已有的成熟产品资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但可以快速开发产品、响应市场,而且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是一种适应于大规模客户化定制生产模式的现代设计方法。变形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短交货期与定制生产的高成本、长生产周期的统一问题。

2.1.3、产品配置设计。产品配置设计是指根据预定义的零部件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设计过程。产品配置设计是联系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企业生产的桥梁,是大批量定制的核心支撑技术,对大批量定制的成功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2、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绿色设计理念与方法。下面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2.2.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的一种设计方法。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在设计依据、设计人员、设计工艺和技术、设计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等要求列为同等的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

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围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而提出的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

2.2.2、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所谓全生命周期设计,就是面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传统的产品设计主要考虑产品在使用期间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等因素。而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要考虑从产品的社会需求分析、产品概念的形成、知识及技术资源的调研、成本价格分析、详细机械设计、制造、装配、使用寿命、安全保障与维修计划,直至产品报废与回收、再生利用的全过程,全面优化产品的功能性能、生产效率、品质质量、经济性、环保性和能源资源利用率等目标函数,求得其最佳平衡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也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的研究热点。

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不断涌现。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与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反映时代需求的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3、结束语

本文中探讨的创新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产品变型设计、产品配置设计等内容在某高校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创新设计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同时对最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开阔了思路,转变了设计观念,有利于适应时代的要求。作者相信,如果高校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有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岗学对接”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47-02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电信机务员岗位,培养通信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障碍处理及工程施工等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根据“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为指导,参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实现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课程定位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作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从纵向来看,以通信系统基础、电子线路等课程为基础,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撑,建立起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从横向来看,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与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维护、接入网技术与设备维护等课程配合起来,构建成整个通信网络,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定位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以“岗学对接”为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传输)岗位标准为指导,以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与当地电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步提升,培养学生强劲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建立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岗学对接”。课程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电信机务员的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内容,深入电信企业进行调研,从分析传输机务员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着手,重新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分析和归纳总结,从电信机务员岗位标准和要求中提炼出8个典型工作项目,归纳出基于工作过程的4个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做”一体的8个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组建传输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内容的“848”设计

(一)提炼8个项目。通过对传输设备管理、传输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调试等岗位的调研,根据电信机务员从事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故障处理等具体工作内容,提炼出传输网络组成与作用、搭建传输系统、网管系统的安装、不同的业务配置、日常维护项目及维护规程项目、用户业务开通、故障处理、配置轨道交通传输系统等8个典型的工作项目。

(二)归纳4个学习情境。通过对工作现场传输机房的考察与分析,建立与现场零距离对接的实训平台,仿真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出认识传输系统、组建传输系统、传输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4个学习情境,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实现“岗学对接”。学习情境之间的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层层涵盖、逐步提升,最终完成传输网络的组建与维护。

(三)设计8个工作任务。从每个学习情境提取工作任务并进行序化,分析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设计多个对应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设计了认识传输系统、搭建传输系统、安装网管系统、配置系统单板、制作日常报表、处理故障、开通用户业务、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8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完全仿真实际工作规范与工作流程,从任务工单下发、执行,到完成情况的检查完全与实际工作一致。

四、教学实践形成课程特色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四真”。与通信企业共建校企联盟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基于真实岗位要求、基地建设仿真真实职业环境、课程实施执行真实工作任务、课程考核对接真实业务规范,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与企业要求对接(如图3所示)。

(二)“三化”。开发出内容职业化、表现形式立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源自于企业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工作项目,还融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表现形式上除主教材外,另配备学习指南、职业技能题库、网络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支撑;教材设计、组织、编排与岗位要求对接(如图4所示)。

第9篇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展示设计课程十分重要.为了提高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模型制作是最基础的能力.通过教会学生基本的模型制作技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将艺术设计知识活学活用.基于这一分析,我们不但要认识到模型制作的重要性,还要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际,认真分析模型制作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模型制作教学.

关键词:

模型制作;高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重要性

1前言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而言,展示设计课程是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有效开展展示设计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还能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模型制作对于展示设计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通过模型制作,不但可以提高色彩的掌控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成熟的设计作品.最后,模型制作还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设计方案,并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应明确模型制作的重要性.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模型制作可以提高学生色彩的掌控力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掌控能力,是提高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开展模型制作实践,学生能够在模型制作中探索色彩的运用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色彩掌控力的目的.

2.1模型制作,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色彩混合尝试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将多种色彩应用于模型中,通过对多种色彩的对比,找出每一种色彩在模型中的表现力和特点,做到掌握色彩运用要点,保证模型制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模型制作属于试验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进行色彩尝试,将多种色彩进行混合,查看色彩混合后在模型上的整体效果,掌握色彩运用特征,为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满足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2.2模型制作,可以让学生在模型上验证色彩设想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模型制作是学生重要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验证学生色彩设想的重要措施.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通过不同色彩的运用,可以验证学生的色彩设想,让学生看到色彩运用之后的实际效果,为学生日后的展示设计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模型制作作为设计实践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具体设计中验证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满足学生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学习需要.

2.3模型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色彩的运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设计技能之一,对学生艺术设计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模型制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和实践手段,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色彩的构成以及色彩在模型中表现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运用技能,并将其应用在模型制作中,以及未来的展示设计中.因此,模型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对展示设计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4模型制作,可以让学生对色彩运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色彩的运用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色彩教学质量并强化色彩教学的实效性,不但要进行必要的色彩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还要根据展示设计课程教学需要,积极开展模型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来锻炼色彩运用能力,并达到掌握色彩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模型制作对于高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做好模型制作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色彩运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模型制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成熟作品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成熟的展示设计作品对学生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通过对成熟作品特点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对展示设计理念有全新的认识,并能够鼓励学生向成熟作品学习,取长补短,在未来的设计作品中有更好的表现.由此可见,模型制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成熟作品.

3.1通过模型制作,可以对成熟作品进行模仿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利用成熟作品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总结展示设计的经验,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路支持.而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可以对成熟的展示设计作品进行模仿,在模仿过程中逐步理解成熟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设计理念,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以及艺术设计的教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因此,鼓励学生通过模型制作的方式模仿成熟作品,是加深学生对展示设计理解的有力手段,对高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影响.

3.2通过模型制作,可以理解成熟作品的设计理念在对成熟作品的模仿过程中,学生通过模型制作的手段,在模仿成熟作品的同时,可以理解成熟作品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成熟作品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的目的.因此,模型制作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手段,可以在设计理念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正确利用模型制作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展示设计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

3.3通过模型制作,可以理解成熟作品的设计方法展示设计成熟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运用了较为优秀的设计方法,通过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的运用,展示设计作品得到了完美展示.通过对成熟作品的模仿和设计,学生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展示设计方法对最终设计作品的影响,不但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吸收成熟的设计经验,做到提高展示设计作品设计质量的目的.因此,模型制作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手段,对理解成熟作品的设计方法尤为重要.

3.4通过模型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但需要充分的理论教学作为铺垫,同时还需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为了保证设计实践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通常在实践教学中应选择模型制作的方式,对成熟的展示设计作品进行模仿,达到掌握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模型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对满足高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4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模型制作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设计方案

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际,要想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并在实际设计中提高设计水平,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型制作,通过制作具体的展示模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推敲设计方案,最终满足教学需要.

4.1模型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编制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模型制作中,要想提高模型制作的整体效果,就要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使设计方案成为模型制作的指导文件.在实际设计中,设计方案只有具备良好的指导性,才能满足产品设计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模型制作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编制设计方案的能力.在高校艺术教学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必要的模型制作训练,学生能够编制完善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在具体的模型制作过程中可以得到检验,学生会根据反馈效果对方案进行调整,达到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4.2模型制作可以检验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基于设计方案的重要性,以及设计方案对模型制作的指导作用,如何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是保证模型制作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目前模型制作过程来看,为了提高模型制作质量,并达到提高设计效果的目的,学生可以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以保证设计方案既能够满足模型制作需要,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由此可见,模型制作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4.3模型制作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除了需要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之外,如果设计方案过于复杂,或者设计方案中涉及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过于繁琐,都会给模型制作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是在实际设计中,也会无形中增加设计的整体难度.基于这一认识,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应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晋献公验证,同时,还要验证设计方案的实效性,检验设计方案能否达到设计预期目标,进而满足设计的实际需要.所以,模型制作作为一种合理的教学手段,对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满足展示设计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4.4模型制作可以更好的满足设计教学需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模型制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开展以及展示课程教学都有良好的促进.其中最主要的促进在于,模型制作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设计能力和检验学生设计知识的目的,使教学检验变成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既达到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能够一举两得.因此,模型制作可以更好的满足设计教学需要,为高校艺术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5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模型制作可以丰富课程成果展示途径

考虑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际,在课程成果展示中,模型制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成果,并将教学成果以模型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加了课程成果的展示途径,满足了课程成果展示的实际需要.因此,模型制作对丰富课程成果展示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模型制作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模型的制作效果一目了然.通过对模型外观及实用性的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水平能够得到直观的反映,最终达到提高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目的.因此,模型制作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对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影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模型制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提高并促进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达到推动展示设计课程全面发展的目的.

5.2模型制作可以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完全应用与模型中,并根据模型制作的实际需要,积极应用课堂学到的设计方法,检验课堂教学理论是否在实际设计中有效,最终达到提高设计效果的目的.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从学生的模型作品上,教师可以直接看到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手法的贯彻落实情况,最终达到提高设计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模型制作可以有效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对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5.3模型制作可以丰富课程成果展示形式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模型制作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手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设计能力与设计思想的平台.结合模型制作以及学生的实践经验,模型制作在丰富课程成果展示形式上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对解决课程成果展示形式过少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不但要对模型制作有正确的了解,还要将其作为丰富课程成果展示形式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展示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效果.

5.4模型制作可以全面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来看,模型制作对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必要的模型制作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有效检验,其中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认识到模型制作的作用,才能保证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取得实效.

6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模型制作对于展示设计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通过模型制作,不但可以提高色彩的掌控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成熟的设计作品.最后,模型制作还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设计方案,并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建成,张贺.浅谈展示设计的功能与作用[J].艺术教育,2014(01).

〔2〕保雷.展示的空间尺度[J].流行色,2014(12).

〔3〕范宏生.我国中小型橱柜企业展示设计及现场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4〕方菁.服装卖场设计与管理实用模型的研究与开发[D].东华大学,2014.

〔5〕郭红玲.中国当代品牌家具展览展示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14.

第10篇

[关键词]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 创意思维

[作者简介]吴志坚(1982-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室内空间设计、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新郑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4-02

工业设计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在当前设计思想不断发展革新的大环境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组合,出现了工科类和艺术类两种教育模式。作为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核心体现之一的设计素描教学,成为当前高校本专业教育者重点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之一。作为工科类的设计素描教学,须根据生源的艺术审美观念、基本艺术创作技能、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对设计素描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实践与研究改革,借助设计素描的图形式化语言表达设计,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化、系统化设计实训,使工科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水平迅速与专业相接轨。

一、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理念对专业培养的局限性。19世纪中期,契斯恰科夫提出素描应体现事物形体、透视、光影、材质的写实性与科学准确性,提倡写实的绘画技法,并形成了一套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我国的素描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所谓“设计素描”的教学理念仍深受这种以侧重绘画写实为目的的传统素描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侧重追求绘画技法的熟练性、形体透视的准确性以及光影、材质表现的真实性,忽略了设计素描教学的真正意义以及其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教学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创意设计意识、专业认知度、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特点体现的不明确性。设计素描虽然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一种通用名称,但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中体现出了不同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与特点。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构造、造型等方面的设计思维与表达。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训模式须根据其专业特性,明确其教学目标,突出其课程教学的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工科性”特点体现较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学大纲。据调查,许多高校工科类本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大纲,普遍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是直接使用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致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工科性”课程教学特点较弱。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纯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特点是绘画功底、能力较强,但对专业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科学准确性与写实性的实训项目单一训练,导致课程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与本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相脱离,不能很好地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奠定服务基础。

3.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差异性带来的制约性。教学过程涵盖了“传”与“受”两个基本概念,“传”的导出主体是教师,“受”的导入主体是学生。我国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部分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学时较少,在教学的安排方面基本上以学期阶段性与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由此导致美术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地认识、理解设计素描的含义以及教学的目的、意义。其次,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对理科生对艺术的认知度、理解性存在一定的误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高其绘画表现能力为教学目标,满堂灌输造型、明暗、透视等绘画要素表现的技能与技法,忽略了学生形态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的培养。最后,教学对象的研究分析度低,在教学过程中未对工科类学生思维方式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据调查,在高校现有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套用以往教授艺术类学生的模式与方法去强制教授工科类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茫然、信心不足、拘谨和无从下笔的状态,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给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艺术设计思维、设计认知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1.从现代设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要求的角度分析。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数字读图时代,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形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下,设计理念出发点由单纯的感知设计逐步向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推进。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成为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作为奠定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石,设计基础教育应随之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与组成形式。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组成类型,应顺应设计教育理念的改变,在区别于“纯艺术绘画”方式的美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提高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为思维到设计搭建意识桥梁。通过改革其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内容,才能实质性地推动工科类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和今后专业特点的形成、深化发展。

2.从构建本专业工科类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角度分析。构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以及构成设计教学等。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体现出“启下”的理念作用。工科类学生毫无任何的绘画基础与功底,这就要求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学生最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基本素质抓起。如果学生的造型能力较差,创意思维弱,就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难以从事今后的相关设计工作。所以,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内涵精神体现,是构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因素。只有通过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合理化、优质化地构建本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从而带动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从加强工科类专业设计理念认知的角度分析。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理念中“造型设计”占有较重的地位。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设计素描教学是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造型”的观察入手,在造型外在所表达出的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其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分析“造型”中“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寻找设计构想,培养造型创新思维意识,设计表现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造型。包豪斯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推动者约翰内斯・伊顿在其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以洗脑的方式把学生入学以前所有的视觉习惯全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在含义上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表达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训练,也是一种“洗脑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工科类学生对专业理念的崭新认知度以及打破固有定向思维模式的方式。所以,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已脱离了对专业设计理念的认知,对学生专业领域的进入与设计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实施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工科类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践须在更新现有教学理念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对象“工科性”特点基础之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设计与实施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在具体教学时段与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体现连贯性与针对性原则。以“学时”为基本单位,“日”“周”“月”为组合元素,设置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同时,引入具有一定教学、培养针对性的阶梯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例如,教学总时间段为2个月(总学时96),分每周4个连续日(日学时3)共计8周(周学时12)的模式进行。在此组合中分为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内容:第一阶段的结构素描(36学时),第二阶段的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24学时),第三阶段的创意设计思维。通过此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与创意设计思维。

2.实施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训练模式。工科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工科性特点,侧重以“线”为分析、表达方式,以“造型”为对象的线性结构素描,正确引导学生明确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是为解决产品造型相关设计问题的设计理念与意识。可采用较有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事物观察分析的训练以及多样性造型组合构造表达等多种训练方式。

3.增设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训练方式。意象构成式素描是运用构成设计原理,通过素描的形式表达心理对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以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结构、形态、质感等)以及相互关系为分析、研究及设计的对象,通过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打破固有物象局限,进行系列性视觉构成艺术训练。教学过程中把体验、认知、感受、试验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重点对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解构、重组、重复、比例等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再设计。意象构成式素描的增设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意设计思维,这也是早期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理念体现之一。从工业设计领域来看,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恰恰是今后产品设计元素(造型、材质、构造)要点的研究体现,同时,也是今后专业教学的延伸,这对构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到基础作用。

4.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辅助的教学手段。在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以直观的方式演示设计素描中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以及构成模式。通过此教学手段对工科类学生进行造型设计元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互动性与热情积极度。

四、总结

社会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要求我们在工科类工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把握改革动向,逐步建立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真正达到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使工科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水平迅速与专业相接轨,提高学生在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德)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M].周丹鲤,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杭间,靳埭强.包豪斯的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数字化的网络多媒体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运用、新思想不断发展与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纵观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地铁还是街道等建筑,艺术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设计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是艺术累积和创新思考的结合成果,所以,如需要传统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则需要将传统文化植入设计者的内心。设计者应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民族的、的、美学的、风俗习惯的一些生活元素再结合现代的、前卫的、科技的技术加以合理的分解、重构、加工、再创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精神内涵,从而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同时,在现代设计中,结合传统文化也是融古通今,人性关怀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多文化并存,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实现。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下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乃民族之根本,如果文化断绝,则民族会名存实亡。在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存在的断层较大。例如,我国目前的老一代,虽然有不少老者掌握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掌握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老一代逐渐稀少;我国的中年一代目前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的中坚地位,但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遭遇了我国文化缺失的那段时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缺乏全面且清晰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自出生时期,就已经处于文化断层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或者存在严重的误解。因此,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传统文化应渗透教育的方方面面。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高校学生的设计理念需增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是经过考前的突击学习才被录取的,因此考生在进高校前可能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对设计缺乏概念。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课中,大多数都是使用绘画理念来引导学生设计,学生在完成设计作业时大多只能想到素描以及笔触等概念,整个思想被绘画观念限制住。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儒教、道教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显示了时代的特色。尽管“设计”的概念传人中国的时间并非长久,但中国古代文化曾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可起到增强学生设计理念的作用,能给予学生启示。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累积不足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由于艺术中大部分的学习课程都是西方艺术教学,中国传统艺术教学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不能领会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导致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年轻的高校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认识程度不高,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了解也不足够。因此,无法给予学生有关传统文化较好的教学指导。一般意义上来讲,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如中国的艺术设计者设计出世界水平的优秀作品,那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国的艺术设计者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内心有传统文化的根基,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设计、审美观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传统艺术风格以及美学知识文化等。

2.3高校学生的设计水平还需提高

现如今,我国大多高校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都较为被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在对艺术设计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别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甚至抄袭,以至于缺乏创新性。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作品并深入理解,将其吸收后成为自己的艺术累积,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含有的文化审美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创造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加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设计区别;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作素材,作为其文化累积;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富含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1)多媒体应用。如今,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随之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习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可向学生展示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形、文字等;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形内涵与一些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给予学生启迪。例如,使用富有寓意的荷花根据其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特性,结合现代社会情况,设计出响应“反腐倡廉”的海报;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图形或者符号角度人手,为学生们讲解其构图的含义和基础,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创造出富有深度和寓意的符号或构图设计,并写出相关说明作为作业。

(2)实景教学。当学生和教师外出采风时,教师可以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如古代的房屋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特点以及其相关图形的寓意,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3)切入传统文化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所见到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并总结出作品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将学生平时的作业或毕业设计作品加入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

3.2传统文化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教学

想要整体提高中国设计水平,仅仅模仿是不足够的,这需要设计师在借鉴别人艺术设计成果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和竞争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

(1)在教学过程中先入为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组织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思考,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主要分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鲜明的一些代表作品;详细介绍代表作的历史背景、地位、内涵等;鼓励学生按照某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图形或者文字进行思考和创作;针对学生的创意,可给予学生评述,让学生对创作的把握程度进行评估;教师在教导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构成规律,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了解传统文化元素适合表现的相关题材。

(2)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时代性。现代设计所注重的性质和形式的主次关系以及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使其学会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所结合的成果作品必须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要求学生关注类似作品,如流行文化中的传统因素;让学生留心观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市场效应;让学生学会在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或改造。启发学生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3.3丰富教学方式

设计教育应注重教学和研究以及实践,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改变教学思维观念的情况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更加了解。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教师给予其改进意见;教师提出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让学生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思想互相探讨。最后,老师对所有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

(2)课题形式。课题形式教学具体方法为:教师设计课程的题材以及表现方式等,组织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对其进行创意思考;教师设计一个课题,然后组织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对其进行创意思考。课题形式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发挥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让学生自由的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拓展创造思维空间。

第12篇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