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通气基本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10例,男152例,女58例,年龄60~90岁,平均72.2岁。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临床表现,19例昏迷,9例烦燥不安,其余病例均言答切题。
操作方法:将无菌气管导管(内径以超过纤支镜外径2mm为宜,一般成年女性选6.5~7.0mm,男性7.0~7.5mm)套于纤支镜外,按纤支镜常规操作方法,由鼻腔插入,当纤支镜前段到达气管隆突上约3cm处时,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将气管导管沿着纤支镜插入气管内,往气囊注入适量气体(一般8~10m1),接人工球囊辅助通气,并用听诊器检查两肺呼吸音确定对称后,退出纤支镜。
护理:⑴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言答切题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惧怕痛苦,惧怕有生命危险,针对这些问题,在术前向患者讲明此项检查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简单描述操作过程、有关配合事项和最终达到的治疗目标,烦燥不安的患者,术前可静脉推注安定2.5~5mg,时间一般在插管前即刻进行,给药过早会抑制患者的呼吸。②用物准备:纤支镜、6.5~7.5mm的低压气囊导管,电视监视系统,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常用急救药品,保证各器械处于完好状态。⑵术中护理:①患者取平卧位稍垫高背部,不能平卧者可侧位、半坐位,头尽量后仰,以便清楚的显露声门,用遮挡巾挡住眼睛减少患者心理恐惧感。②插管前将纤支镜下段及气管导管内外均喷涂无菌硅油或石蜡油,以减少导管与纤支镜的摩擦,避免损坏纤支镜。③当纤支镜经鼻插入气管到达气管隆突上约3cm处时,清除分泌物,然后协助术者迅速、轻柔地将气管导管沿纤支镜插入气管内,插入导管后,注入8~10ml气体进入气管导管气囊,固定导管,连接人工呼吸器,进行机械通气。⑶术后护理:①观察患者两胸廓的呼吸运动是否对称、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以及神志的改变。②吸痰时注意痰液性质,有无黏膜损伤出血情况,发现痰中带血,要及时给予处理。③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5%碳酸氢钠溶液做好口腔护理,定期排空气囊减少黏膜压迫缺血坏死的几率,同时密切观察气囊的压力,防止漏气,造成通气不足。
结 果
210例患者用纤支镜导向经鼻气管插管均1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1~48天,平均7.1天。插管过程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54例次,血压短暂性升高13例,导管留置过程中,有鼻黏膜出血2例,68例拔管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咽痛及声音嘶哑,予对症治疗均有好转,3例患者因经济原因营养支持无法跟上家属放弃治疗死亡。
讨 论
Ⅱ型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患者,尽早为此类患者建立人工辅助呼吸,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治疗和预防肺性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致关重要。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此种方法创伤大、风险高,且清醒患者较难耐受,3~5天后必须拔管,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适用范围广、安全,插管及时快捷:由呼吸科医师操作一般1~3分钟即可完成,且易固定[1],也不会误入食道,而且患者痛苦小,可长时间放置一般可留置2~4周[2],也有留管时间220天的报道,气管内分泌物能快速吸出,有利于病情恢复和撤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抢救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伴Ⅱ呼吸衰竭患者成功的关健不但在于医师的熟练操作,更重要的是医护间的配合,良好的护理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术前准备要充分:患者的心理准备要充分,物品准备要到位,设备检查要能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位医生的工作特点,术中配合及时到位,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②术中操作要轻柔:送入气管导管时动作要轻柔,要顺纤支镜弧度送入,避免损伤光纤传导束以及损伤鼻黏膜引起大出血。③术后观察要到位:需要了解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和监护仪的操作,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专职护士观察各项指标,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
参考文献
设施栽培基质的消毒
对于设施栽培中基质消毒,目前国内外处理方法主要为物理方法消毒和化学方法消毒。物理消毒原理主要是利用热源使基质达到一定温度,从而消除病虫害,而化学消毒原理则是利用一些对病原菌和虫卵有杀灭作用的化学药剂对基质进行消毒。
目前,物理消毒法主要有利用太阳能、蒸汽、热水等方法进行消毒。化学药剂消毒法通常利用甲醛、溴甲烷、氯化苦等对基质进行消毒,这种方式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由于化学药剂消毒方法较为简便,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上使用较方便,因此使用很广泛。
设施栽培基质消毒装备技术研究现状
基质消毒装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蒸汽消毒法,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就有较详细的研究数据,主要分为牵引式、自走式、车上搭载式。此外,按照每小时蒸汽蒸发量不同和大小型机重,研发了各类型号蒸汽消毒装置。日本还生产专用的移动式全自动蒸汽消毒机。日本蒸汽基质消毒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消毒箱。消毒箱下部为蒸汽室,上部为基质室,用于育苗、盆栽。另一类不带蒸汽室,把带孔的管子埋在基质中,向管道通入蒸汽。
国内曾使用过蒸汽消毒防治枯萎病、黄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有很好的防效。浙江大学与企业合作一直对基质蒸汽消毒机进行研究和开发,主要利用蒸汽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通过蒸汽管将蒸汽通入消毒小车,对基质进行高温蒸汽消毒。但是,由于国内对蒸汽消毒技术掌握得较少,在实际生产中,国内无土栽培基质消毒基本上还是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安全性差,易对操作者产生不良影响,且对环境影响大。采用进口的基质消毒设备,存在设备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弊端。
基质消毒装备技术研究方向
基质消毒设备作为设施栽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省力省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等特点。我国设施栽培基质消毒装备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基质消毒设备结构简单,人力劳动强度大且作业环境安全性不高,设备整体性能有待提高,机械化基质消毒设备在国内设施栽培中应用很少。
基质蒸汽消毒的基本原理是:基质消毒箱内设置蒸汽管道,管道上分布有通气孔。将待消毒栽培基质投入基质消毒箱中,当蒸汽锅炉产生蒸汽后,通过送汽管将产生的高温蒸汽通入蒸汽管道,然后经通气孔对栽培基质进行加热消毒。这种热力的方法可消灭基质中对作物有害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线虫、害虫和杂草,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设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和自动化控制的不断融合。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设施栽培基质消毒设备,正逐步向作业自动化、生产效率化、环境友好化、资源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通过多年的研究,已建立了较好的基础,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积极研究开发消毒优势相对较好的蒸汽消毒装备。在研究消毒机理的同时,还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解决蒸汽进入基质时,对喷嘴的雾化均匀性和适应性的改进,包括喷嘴的雾化效果和位置。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结合生产中使用的不同材质和规格的基质,以及不同作物等进行试验,验证设施栽培基质消毒设备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一、燃油系统
奥迪Q3装备的是一个64L的马鞍形燃油箱(图1),其加油口管布置合理,加油通气管持续升高,因此加油很方便。燃油箱分成主腔和副腔两部分,每个腔内各有1个杠杆式传感器,这使得燃油存量指示非常精确。杠杆式传感器采用的是三线厚膜传感器,通过1根冗余导线可接收到一个冗余信息,用该信息可以获知接触电阻(这个接触电阻是具有腐蚀能力的燃油产生的),并在最终计算时去掉这个接触电阻。这样的话,接触电阻就不会影响到燃油表显示的精度了。杠杆式传感器固定在底部支撑式供油单元的涡旋腔内。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都是按需要来调节的,就是说实际需要多少燃油就供应多少燃油。使用的是无电刷式电控换向燃油泵。在欧洲市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使用的是同一种燃油箱(也只有这一种燃油箱)。
二、动力总成悬置
动力总成悬置对于车辆的噪声和振动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奥迪Q3车的底盘需要满足运动式动态运行特点,因此就使用了液压式的动力总成悬置(图2)。横置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的抗扭悬置,也称摆动(自动调心式)悬置。这种悬置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牵引功能和扭矩支承功能分开了。悬置内的液压减振机构大大降低了动力总成的低频运动,因此大大提高了车辆的振动舒适性。发动机所产生的转矩由摆动支承吸收,这个摆动支承是一个弹性支座,该支座直接连在变速器上并通过副车架与车身相连。
三、底盘
奥迪Q3底盘的开发目标是追求驾驶乐趣、运动性和行驶舒适性,另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在确定奥迪Q3底盘特性时,重点要放在均衡性方面。因此奥迪Q3表现出的是奥迪车所特有的驾驶体验,同时也展现出良好的长途行车舒适性和越野性能。
1 悬架系统
(1)前后桥
为了实现上述特点,就使用了重新设计的麦弗逊式前桥(图3)和多连杆式后桥(图4)。所有这些还要结合一系列改进内容(既有久经考验的,也有再次深入开发的)。其基本型式源自奥迪A1,但是为了适应奥迪Q3车的需要,这些用于前驱和quattro四驱的改进后的车桥都做了重新匹配,弹性动力学性能方面更是彻底重新匹配了。
(2)减振系统
奥迪Q3上使用的是Monroe公司生产的连续控制式电子悬架(CES)减振系统(图5),该系统在奥迪A6L轿车上使用过。这种选装系统使得驾驶员可以在自动、运动及舒适模式内按行驶状况来匹配减振阻尼力。模式的选择是在奥迪驾驶模式选择中来完成的。无论车辆是停止时还是行驶中,都可以进行模式切换。最后一次所做的设置在重新起动车辆时会自动调用。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奥迪驾驶模式选择中的效率模式,这种模式的减振状况就相当于自动模式。
奥迪Q3采用的电子减振系统使用双管减振器(图6),其阻尼力是通过电磁阀来进行调节的,激活电磁阀的电流大小在0.2~2.0A变动。电流增大,阻尼力增大;电流变小,则阻尼力减小。如果车辆处于停止状态,那么就不会被激活了。所需要的激活电流的大小是由控制单元计算出来的,该激活电流由控制单元的末级功率放大器来产生。这个激活过程在千分之几秒钟即可完成,具体情况取决于路面情况、驾驶员的意愿或者不同的行驶状况(如制动、加速或转弯等)。控制单元除了分析传感器信号外,还要分析诸如转向、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和驾驶员辅助系统的信号。车身水平传感器用于监测行车高度,其采样频率为800Hz,这足够用于另外计算车桥部件(簧下质量)的振动特性。车身(簧上质量)的运动情况由车身加速度传感器来监测。
2 制动系统
奥迪Q3标配的制动系统包括前、后桥40.64cm(16英寸)制动器和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ESP系统采用的是TRW公司的产品。
(1)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EPB)
奥迪Q3也使用了其他奥迪车型上普遍采用的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图7),其改进之处是将横向加速度传感器G200、横摆率传感器G202和纵向加速度传感器G25]都集成在控制单元J540内,这些集成在一起的传感器取代了ESP传感器单元G419。驻车制动伺服电机V282和V283的结构和功能与现在已经使用着的部件是一样的。制动系统控制单元J540的功能也与当前配备EPB奥迪车上的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完成了控制单元J540的在线编码过程后,必须对上述的传感器进行基本设定,以便校准。
(2)电子稳定控制(ESP)系统
奥迪Q3是首款使用TRW公司生产的ESP(图8)的奥迪车型(TRW 450),除了可以实现EBV、ABS、ASR、EDS和ESP这些基本功能外,还能实现标配车辆上的前轮驱动车上的电子驱动桥差速锁、全时四驱车上的可选车轮力矩分配、液压制动辅助、液压制动助力、制动盘刮水、制动效能衰退的液压补偿、及转向建议(标配),以及选装配置车辆上的挂车稳定、轮胎压力监控显示及驻车转向辅助功能。
3 电动机械式转向器
与奥迪A7轿车不同的是,奥迪Q3车辆上使用的是带有轴平行驱动装置的电动机械式转向器(图9)。
(1)结构组成
电动机械式转向器主要由转向机构、转向助力电机、电子控制单元、1个用于监测转向力矩大小的传感器及1个用于监测电机转子位置的的传感器组成(图10)。
(2)控制原理
关键词 切削加工;技术;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TG5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72-01
1 切削加工中原理分析
通过采取切削加工形式,可有效控制切削过程中的工件和刀具之间产生摩擦;而的基本原理在于:在刀具的前刀面位置与切削之间形成一层薄膜,既可避免二者的直接接触,也可控制金属接触的薄层位置的剪切强度,进而弱化摩擦系数。在整个切削加工的过程中,各种物理吸附膜、氧化膜、化学吸附膜、涂层膜等都可发挥作用;而通过油性添加剂则可在金属的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薄膜;而剂中存在的极性分子,可以和金属表面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化学吸附膜等等。
在切削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膜可保持长久的降低摩擦力的作用;而随着切削力的不断增加,膜可能发生磨损,直到脱落;此时切削加工的摩擦处于混合状态或者边界状态;如果切削力进一步增加,并造成边界膜的破裂、失效等,那么切削加工的摩擦就会处于没有任何的状态,即干切削形式;一般情况下,切削加工属于边界形式,在满足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摩擦力(F)用以下公式表达:
F=A[mτ1+(1-m)τ2] (1)
在该公式中,A代表滑动表面之间接触的总体面积大小;m代表接触面中固体接触部分的比例大小;τ1和τ2分别代表固体与膜的剪切强度;如果膜保持完整状态,那么m≈0,此时摩擦力F1=Aτ2;由于考虑到膜剪切的强度低于固体剪切强度
(τ1<τ2),因此F1≤F≤F2,那么在边界条件下,摩擦力处于流体条件摩擦力与干切削摩擦力的数值之间。
2 技术在切削加工过程的应用
采取完全不使用任何切削液的方法,即干切削,可有效改善由于使用切削液而引发的各种环保问题。近年来,我国刀具材料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提高了可承受的切削温度。例如,在传统使用的钢刀具中,耐热温度不超过300℃,否则刀具的硬度将受到影响,加快磨损,缩短使用寿命;而高速钢刀具的最高温度可达到约600℃左右、金刚石刀具的最高温度可达到800℃左右;陶瓷刀具可达到1000℃左右等等。
如果能够完好地配合加工方法、加工材料以及刀具性能等,选择干切削加工方法较为简便,但是也要考虑到,由于没有使用切削液,也具有一定不利之处,例如:增大了摩擦因数,进而切削阻力增加,降低加工效率;不能实现热交换,温度升高速度快,加工零件的精确度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改善这一实际问题,再加上考虑到环保问题,确保性能与冷却性能,应尽量选用最小量的剂,即半干切削方法。通过应用半干切削加工技术,减少了供给切削液的数量,因此就对切削液提出较高要求,必须保证以最少剂量发挥最大效果,满足高效率、节能环保目标。有关半干切削加工技术以及应用,分析如下:
2.1 兆声波冷却技术
在传统的切削加工过程中,通过增加磨削液或者提高压力的方法,提高磨削的性能;但是在半干切削作业条件下,逐渐减少了磨削液的使用容量,如何才能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磨削性能?兆声波冷却法应运而生。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应用兆声波冷却技术,在喷咀位置安装兆赫兹的高频率超声波震荡器,这样可推动液体加速度,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冲击砂轮的表面;或者流入到砂轮的缝隙中,确保磨削液与砂轮表面充分接触,提高冷却效用与性能。
2.2 MQL切削加工技术
当前,MQL切削加工技术即最小量油的加工方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在MQL系统中,主要包括了经过改装的机床主轴、供气系统、供油系统等;将套管放置到主轴中,保持外管通气、内管通油;设置在主轴前端位置的混合系统,则处于油气混合状态,源源不断地将雾状剂输入到切削工具中。通过应用雾状剂,回转的部分相对较短,因此不会受到离心力产生的影响;在工具前端位置的孔中,将雾状剂高效率、精准地喷洒到切削位置,并可对供油量进行任意调节。
在MQL系统中,供油量控制在50 ml/h范围内,压缩气体的压力不大于0.4 Mpa,采取MQL切削加工技术,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其一,有效减少用油量,仅为传统方法的2%-5%;在切屑中基本没有油;其二,工件中附着的油量较少,便于清洁;其三,不需要大量的能源冷却液循环系统,不需要采取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其四,结合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油品性能保障等,在MQL技术中,可强化生物降解的性能,提高承载力,减少由于蒸发而产生的损失,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MQL方法中,应用酯类油,既可改善环保问题,也可保障性能。但是仅通过压缩空气实现冷却作用,可能对冷却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MQL方式仍需改进。当前,考虑以下两种方法的应用:
1)油水复合供给。通过该方法,分别将油、水进行雾化处理,并喷洒到切削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油水的混合比例,以满足性能、冷却要求为主。
2)水滴法。利用多层套管形式,同时进行油、水以及空气的供给,在水滴的表面附有一层薄薄的油膜,以雾状喷洒到切削位置,水滴蒸发后起到冷却作用,其他油膜则发挥效用[6]。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局部位置的温度较高,因此水分可以瞬间蒸发并形成一层油膜,确保工件的表面不会生锈,一般在端铣加工或车削加工等方面较为适用。
2.3 浮动喷咀技术
浮动喷咀技术主要应用于磨削加工中,可将附着在砂轮表面并随着砂轮运转的空气层去除,确保磨削液和砂轮充分接触、吸附,以此保障效果。通过对喷咀流出的流体进行反作用力的优化调节,确保其力度超过喷咀压到砂轮中的弹簧力,同时保持砂轮表面和喷咀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般情况下,在喷咀和砂轮之间的间隙约为0.1 mm-0.2 mm,这个间隙中不会通过太多的磨削液,因此可控制使用磨削液的剂量。与传统喷咀相比,使用浮动喷咀技术将减少砂轮的磨损量。虽然普通的喷咀可以大量地喷洒磨削液,但是前期使用过程的磨损较为严重,即使处于正常的磨损状态,也会提高砂轮的磨损率;但是使用浮动喷嘴方法,极大减少磨削液的用量,反而降低了砂轮的磨损力,并可保持平稳运行
状态。
以切削加工来看,使用切削液是最常见、应用最多的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切削液的适应温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制造和使用、排放等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当前受到一定限制;采取抗磨涂层技术、刀具表面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涂层容易脱落并失效,也要慎重使用;经大量应用实践表明,采取刀具自技术,可有效控制摩擦力,保障抗磨性能,并可控制设备投资成本,减少能源消耗,防范环境污染问题,在今后的切削加工中,将得以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同坤,邓建新.添加固体剂的自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减摩机理研究[J].工具技术,2007,3.
[2]肖寿仁,谢世坤,桂国庆,肖冠云.绿色切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煤矿机械,2006,12.
[3]魏朝良,崔海涛,董莹,邵腾飞.不同条件对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J].油,2011,4.
[4]张天胜.固体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J].知识经济,2009,5.
关键词 :大树移植;养护; 管理
1大树的概念
大树移植中的大树是指壮龄树木或成年树木,胸径在15~20cm以上,或树高4~6m以上,或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
2树移植在园林绿化中的意义
现代城市发展方向是生态健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城市。城市园林化已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园林中的有些树木生命周期很长,要想充分发挥其最佳的绿化功能和艺术效果,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有些重点工程,要求用特定壮龄树的优美树姿相配和,这就只有采用大树移植的办法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大树移植已经成为城市绿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同时也是保护在城市改建扩建工程中已成林的古树和各种树木的有效手段。
3大树移植的基本原理
3.1近似生境原理移植后的生境优于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较高。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整体,主要指光、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如果把生长在高山上的大树移入平地,把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树移入碱性土壤,其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会比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与原植地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大树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3.2树势平衡原理树势平衡是指乔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平衡。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伤害,就必须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因为,供给根发育的有机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但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如果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可通过人工养护弥补这种不平衡性,如遮阴减少水分蒸发,叶面施肥,对树干进行包扎,阻止树体水
分散发等。
4移植前的必要措施
4.1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4.1.1选苗按设计要求的品种、规格及选苗标准(正常生长幼状龄,未感染病虫害,未受机械损伤,树形美观、树冠完整)号苗,号苗后,树正方向用红漆做标志,并将树品种、规格(高、干、分枝率、冠幅)登记 。
4.1.2现场勘查对该大树的土质、周围环境、地下管线、交通路线及障碍物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是否有条件按规格标准掘起土球,是否具安全运输条件。
4.1.3工具材料准备准备各种工具、材料、运输、安全标志及通行证。
4.2移植前大树处理
4.2.1切根处理采取断根(回根、切根)使主要的吸收根系回缩到主干根基附近,在大树移植前1~3年,分期切断树体根系,以促进侧、须根生长。具体办法:以树干为圆心,以胸径3~4倍为半径画圆断根;用0.001%浓度的萘乙酸涂抹切口,促生根;拌着肥料的泥土填入夯实,定期浇水。
4.2.2平衡修剪根系受伤严重,对树冠修剪,以减少地上部分蒸腾。保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平衡,具体修剪方法有全株式、截枝式、截干式,实践中视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而定。
4.2.3树体处理树冠用麻绳收冠,绳着力点垫软物,以免擦伤树皮。大树高时,并有倾斜,在挖前用毛竹杆将树体支撑,以防倒伏。
5移植后的养护管理
5.1树体保护
5.1.1支撑树大招风,大树种植后应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5.1.2防病治虫坚持以防为主,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5.1.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个月左右1次。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0%~1%的液肥,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遇降雨应重喷1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伤根。
5.1.4防冻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
5.2保持树体代谢平衡
大树,特别断根处理的大树,在移植过程中,根系会受到较大的损伤,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树体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新植大树养护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2.1地上部分保湿① 包干。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② 喷水。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有人采取“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运用吊盐水的原理,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但喷水不够均匀,水量较难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树体;③ 遮荫。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荫棚遮荫,以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cm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5.2.2促发新根① 控水。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控制土壤浇水量。移植时第1次浇透水,以后应视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检查分析,谨慎浇水。同时要慎防喷水时过多水滴进入根系区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树池积水。种植时留下的浇水穴,在第一次浇透水后即应填平或略高于周围地面,以防下雨或浇水时积水。同时,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天能及时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0m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处,要做网沟排水,汛期水位上涨时,可在根系挖深井,用水泵将地下水排至场外,严防淹根;② 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植大树进行生理活动的标志,是大树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树体地上部分的萌发,对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根系的萌发。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别是移植时进行重修剪的树体所萌发的芽要加以保护,让其抽枝发叶,待树体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时,在树体萌芽后,要特别加强喷水、遮荫、防病治虫等养护工作,保证嫩芽与嫩梢的正常生长;③土壤通气。
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能有利于根系萌发。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结。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土壤通气设施,发现通气设施堵塞或积水的,要及时清除,以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气性能。
6结论
新植大树的养护方法、养护重点,因其环境条件、季节、树体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时、因地、因树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陈飞平,孙科辉,郭起荣.城镇绿化大树移植常见问题及定植保育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2):2300-2301.
[3] 郑红建,刘跃华,张文健.城市绿化中大树的移植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6,19(3):74.
[4] 郭勇.昆明地区大树移植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4, May.29(增刊):175~176.
[5]唐菲,等. 合肥地区大树移植和养护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4,(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植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如果大树移植的技术与措施缺乏科学性,导致大树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浪费。
一、关于对大树移植的原理分析
(一)大树移植地的生态环境要近似
树木对生长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在土壤 、光照、气候、温度等方面必须适宜大树的生长。在大树被移植到园林以后,园林的生态环境要与以前近似或者更优于以前的生态环境,大树才能茁壮的成长。如果被移植地的环境与大树要求的生长条件大相径庭,导致大树死亡的可能性就比较高,成活率当然不理想。如北京汉石桥湿地周边区域的土壤结构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要求,要想引用水杉、七叶树等树种,必须置换土壤,施酸性肥料在能改善土壤结构,逐步适应大树生长。所以我们在移植以前必须要对定植地的园林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尤其要对土壤条件进行科学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科学改善土壤条件,有助于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二)做到对新植树体的平衡与协调
新植入园林的大树有可能在被植入以前生长根系就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此时园林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大树的根系的分布状况,科学的对大树的损伤部分进行必要的修剪,使地下的根系生行情况和地上的生长情况平衡。因为供给枝叶生长的营养来自于深入地下的根系,当地上部分的比例超出地下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养护的办法来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可以对叶面进行施肥,或者是把树干包裹起来阻止水分散发的办法来弥补这种不平衡状况。如果对大树的枝叶修剪的过多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给树木根系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保持大树的收支平衡
经研究,一颗正常生长的大树它的根和叶片所吸收的养分与它在生长和蒸发过程中所消耗的养分应是基本持平的。当大树所汲取的营养高于消耗或者等于消耗时才能维持或者促进大树的生长发育。为提高大树的成活率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在促进大树汲取与消耗的平衡。比如我们可以在栽植前对栽种地进行充分的灌水,大树在原种地被挖起以后喷施上移植蒸发剂,在运输大树的过程中给大树吊上袋输液,对大树的新长枝叶进行科学的修剪,还可以对树木进行喷水或者在叶面进行施肥等来帮助大树吸取营养。还可以搭建遮荫棚来降低大树的水分蒸发,保持大树吸取与消耗的平衡,以提高大树的成活率。
二、大树移植以前的主要工作
(一)移植树种的科学选择及应注意事项
移植的大树最好是能够多次移植并能成活的“熟苗”。每棵树木都一定的方向性,在进行移植以前先要观察树木的方向性,并做好记号。选择没有病害的大树移植,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树木直径相同,那么矮树比高树容易成活。在树种的选择上一般叶子较小的比叶子大的比较容易成活,软阔叶树和针叶树成活率较高,当地移植的树木比外地移植的树木容易成活,移植苗比实生苗成活率高。在对移植树苗进行选择时要注意以上内容。
(二)移植时间及定植穴挖掘
在移植时间上落叶树种选择春、秋两季。在早春季节叶芽即将萌动但还没膨胀之前移植效果最好。秋季树木即将进入休眠期利于移植。移植时要避开极端天气,最好选择晴天或者土壤干燥季节;避免树根被阳光直射或者暴晒。对城市改扩建工程中要移走的树木,最好选择在连阴天或降雨前后进行移植。定植穴要比土球大30 厘米到40 厘米,比土球深20,厘米到30 厘米,另外还要在定植穴的底部进行施肥,再回填上20 厘米厚的泥土,并放置好通气管。比如杭州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春天景观工程在大树移植前制定了周密的移植方案及技术措施,采用植物活力素根部浇灌与树干注人相结合的技术,并在树穴内放置通气管,使得此次移植获得成功,成活率99%以上。
(三)其它准备事项
另外还要准备好园林机械、吊绳、草绳、麻布包、遮阴网、撑杆、钢管架等辅助材料与工具。
三、大树移植的科学措施
(一)大树的整形与挖掘
在移植过程中对大树进行修剪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在修剪时要注意把枯枝、弱枝修剪掉,把树干的高度和树冠的直径确定好,做到既能保证成活率又能体现出树资的优美。在对大树进行挖掘时,保护好树木的根系尤为重要;在挖掘时要把树干作为中心,土球的直径保持在树干胸径的8 到10 倍左右,土球的厚度保持在土球直径的1/2 ~ 2/3左右。由外部向内部进行挖掘,尽量留好根部的原土,根系留的越多越好。
(二)被移植大树的包扎与运输
在对土球进行包扎时做到土球不松散,尽量用草绳、苔藓来包扎。把树干和一些粗壮的分枝包裹好,以减少它们的水分蒸发和减少运输带来的损伤。大树在挖掘完毕以后,观察直径的大小来选择科学的运输方式,如果使用人工运输存在一定困难的,就要选择机械类的运输方式,在起吊与运输的过程中把枝叶与土球保护好,避免土球崩裂和枝叶受到损伤,尽量选择合适的天气,当天挖掘、当天起运和当天栽种。
(三)被移植树木的栽植与灌溉
1、在栽植以前先要观察是否有损伤的根系,对损伤的根系进行必要的修剪,尽量做到刀口小而平整,这样有利于新生根的愈合与生长,然后用多菌灵对大树的根部与土壤进行必要的消毒。
2、对已经挖掘好的栽植穴进行必要的施肥,然后在回填20 厘米后左右的表土。通过斜吊的方式把大树放置到穴内,把包扎和捆绑的绳子去掉,利用机械将树干扶起。
3、把树木扶起后观察树木的向阳方向,调整正确,把土球上的绳子去掉,然后回填树坑,在回填近一半左右时,用脚踏实。在回填时做到根系与土壤的密结,避免土球松散破坏根系。
4、大树移植好以后,在短时间内修好树盘,用水进行灌溉,一直到灌足灌透为止,然后再封土。
四、大树移植以后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洛阳市国花园管理处承担着中国花园建成后的绿化管理工作,移栽大树5 种,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其中科学的养护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我们提供较多的经验,所以细心地养护管理对于大树恢复生机相当重要,尤其是在移植以后的1 天到3 天内的养护是大树成活的关键。在对大树进行移植时,大树的根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吸水能力大不如前,有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树木的上部经常会因蒸腾作用而缺水,及时的补充水分不可少视,我们可以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喷雾,也可以采用吊盐的方法进行营养补给。大树移植的初期阶段或者是高温季节要搭制荫棚遮荫,减少树体水分的蒸发,通常遮阴度为70%左右,让树体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一定的散光,保证树体能够正常的产生光合作用。在秋后要注意减少氮肥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逐渐提高树体的光合作用,增强树木的木质化程度,提高抗寒能力,或对树干涂白。在进入冬季以后,大树容易受到地温的危害,在冬季的寒潮到来之前可以对园林的大树采取地面覆盖、覆土、设立风障等提高御寒能力。对于已经定植完毕的大树要注意对大树进行观察,如有枯叶现象出现要做好分析与研究,科学采取应对措施。针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树种的特性,及时防治,对症用药。
参考文献
三、水稻机插方法与技术
1. 整田方法与要求
水稻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对大田质量要求比较高。一般旋耕深度为15厘米左右,犁耕深度为15~18厘米,不重不漏,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要求基本无杂草、杂物、浅茬等残留物。耕整后大田要达到表层稍有泥浆,下部土块细碎,表土软硬度适中的程度。建议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土壤泡透后再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透、净、齐、深、匀”的标准。“早”是指适时抢早,保证有足够的沉淀时间,根据土壤类型确定,一般沉淀时间在5~7天;“平”是指稻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透”是指整地后要达到耕作层一致的程度,具有足够的塇土层,利于根系发育;“净”是指要捞干净稻田残渣、杂草,进行集中销毁;“齐”是指稻田四周要平整一致,池埂横平竖直;“深”是指水整地要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为15厘米左右;“匀”是指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尤其是稻田四周及四角。机插秧要求稻田泥浆充分沉实,其标准是泥水分清,沉实但不板结,判断依据是田面指划成沟且慢慢恢复为最佳沉淀状态,此时是水稻机插的适宜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插秧效果。若指划不成沟,则说明沉淀不够;指划成沟但不能恢复,则说明沉淀过度,影响插秧效果。泥浆沉实时间的长短,需根据稻田土质及泥水糊度而定,一般砂质土需沉实1天左右、壤土需沉实2~3天、粘土需沉实4天左右。若田脚较烂,泥水较糊,沉实时间则需更长些,东北稻区泥浆的沉实时间一般需要7天左右。
2. 秧苗标准及机插密度
水稻机插秧的秧龄、叶龄及苗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随着机插秧秧龄的增加,即育秧时间变长,秧苗的叶龄、秧苗的高度也会增加。目前我国水稻机插秧多采用中小苗移栽的方法,适宜秧龄为2.1~3.5叶、苗高为12~18厘米的秧苗。但不同稻区、不同季节育秧的温度不同,要达到适宜机插的秧苗标准,秧龄会有差异。如东北黑龙江建三江地区,秧苗叶龄长达3.0~3.5叶、苗高达到12~15厘米,育秧时间需要30~35天;南方稻区双季早稻一般只需25~30天;单季稻和双季晚稻育秧时由于温度较高,育秧15~20天秧苗叶龄就可达3.5叶,苗高可达到12~18厘米。
机插时根据水稻的品种与组合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是9寸插秧机,其行距为30厘米,株距一般控制在12~21厘米,理论栽插密度为1.05~1.85万丛/亩。用9寸插秧机插秧常规稻,一般株距控制在12~14厘米,每丛4株左右,每亩大田栽插秧苗1.58~1.85万丛,每亩栽秧苗25~35盘。杂交稻机栽插秧苗,株距控制在16~21厘米,每丛2~3株,每亩大田栽插秧苗1.05~1.39万丛,每亩栽秧苗15~20盘。9寸插秧机适用于杂交稻和单季常规稻。一些分蘖力弱的常规稻和双季稻需要通过加大种植密度来增加有效穗,从而获取高产。9寸插秧机往往因为行距太大,无法提高密度而不能实现足够的穗数。因此,双季稻的机插应采用25厘米或7寸行距的窄行插秧机,在株距同样为12~22厘米的条件下可显著提高机插密度,确保机插技术在双季稻和常规稻的应用中亦能达到高产。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7寸或25厘米的插秧机进行双季常规稻的插秧,这样有利于提高种植密度,确保高产。
3. 机械插秧
机插秧对稻田水层的深度有一定要求,插秧前一天把稻田水层调整到1~2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从而有利于插秧机作业;若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面容易粘泥,会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造成供苗不匀不齐,甚至出现严重的折苗、漏苗现象。若田面水过深,则立苗不正,造成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且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不能保证插秧的质量。
机插前要调整好插秧机的取秧量、机插深度和机插株距。水稻插秧机的每丛插植秧苗数量是由插秧机取秧量决定的,调节取秧量是保证插秧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插秧机是通过秧针在秧毯上切取一长方形面积的秧苗块实现取秧。而实现切取一长方形面积的秧苗,必须选取相应的秧针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因此插秧机调节取秧量实际上是调整横向取秧量和纵向取秧量这两个变量。目前插秧机每盘取秧次数一般在600~700次左右,横向取秧量调节一般在18次左右,纵向取秧量一般在1.6厘米,实现纵向取秧36次左右。机插时应根据播种量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取秧块,从而减少机插伤秧和漏穴等情况的发生,且秧苗站立度好,不易漂、倒,插秧后返青快。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水稻机械插秧的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插秧深度小于1厘米,穗虽然多,但个头较小,不抗倒伏;插秧深度在3厘米以上,则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明显抑制,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不同插秧机调节插秧深度的方法不同,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通过调节浮板与秧针运动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实质上是调节浮板与插秧机的相对高度来控制插秧深度,有专门的调节机构和操纵杆。由于田间软硬程度不同,实际的插秧深度还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将插植深度调节手柄置于“浅”位置。机插株距需根据水稻的品种与组合选择相匹配的数值,9寸插秧机常规稻一般株距为12~14厘米;杂交稻机插一般株距为16~21厘米。
由于用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育秧中播种不均匀和出苗差异等原因,机插秧漏秧现象普遍存在。一般而言,漏秧率在5%以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当漏秧率超过10%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多数品种都需要补秧。机插秧应尽早补秧,尤其对稻田边角等漏秧处要及时人工抛栽补苗。同时机插后灌好扶苗水,预防败苗,促进秧苗早返青。
4. 定量施肥
水稻机插秧实行精确施肥,定量控苗。水稻机插秧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约需吸收氮1.6~1.9公斤、磷(P2O5)0.8~1.3公斤、钾(K2O)1.8~2.4公斤。原则上,要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适当提高穗肥用氮比例。在南方稻区,双季稻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给双季稻适当加重基肥和分蘖肥用量,以保证有效穗数,一般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单季杂交籼稻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可提高穗肥比例,一般为30%左右;粳稻氮肥用量可适当增加到每亩16公斤,需提高穗肥用量比例,穗肥用量比例占总量的30%~40%。机插水稻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机插早、生育期长的品种,分蘖肥可以分二次施用。磷肥每亩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5~30公斤作基肥。钾肥每亩施氯化钾10~15公斤,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穗肥需要结合植株的生长和气候状况确定用量,并与好气灌溉结合,定量控苗。北方黑龙江垦区常规生产每亩施尿素(46%N)8~10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6公斤和硫酸钾(50%K2SO4)9公斤,N︰P︰K比例为2.2︰1︰1.6。氮肥分别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共分三次施用,各占总氮肥量的30~40%、30~40%和3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作基肥和穗肥施用,分别占60%和40%。
5. 好气灌溉
水稻机插秧水分管理采用“三水三湿一干”的好气灌溉法。具体为:
(1)移栽期:寸水插秧。即旱耕水平,插秧前灌水1寸左右,自然露干,便于返青、活棵。
(2)返青后:寸水施肥、除草打药。在移栽后5~7天早施分蘖肥和除草剂,一般灌水1寸左右,能提高土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能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
(3)分蘖期:湿润灌溉分蘖。指分蘖期要以湿润灌溉为主,提高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氧化力,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和分蘖早发,大分蘖、基部分蘖增加。
(4)搁田期:当苗数达到穗数苗数80%时,要及时在稻田开丰产沟排水搁田,可以采用稻田开沟机开沟,提高开沟效率。要轻搁田,多次搁田,搁田程度以人站在田面有明显脚印但不下陷、表土不开裂为准。然后复水,待水层自然落干后再轻搁。搁田时,每次断水应尽量使土壤不起裂缝,切忌一次重搁田,造成有效分蘖死亡。通过搁田合理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最高蘖数控制在穗数苗的1.3~1.4倍,防止苗峰过大,穗型变小及倒伏。
(5)穗分化期:搁田结束,开始复水。水分管理进入间歇灌溉,灌3~5厘米的水层后停灌,让其自然渗干,直到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3~5厘米水层,如此反复。但减数分裂期注意不能缺水,此期如无低温冷害至抽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6)孕穗开花期:寸水孕穗开花。这个时期是水稻的需水临界期,田间要保持一寸左右的水层。
(7)灌浆结实期:以湿润灌溉为主。当脚踩到田里1寸左右深时,则灌一次浅水,让其自然落干后再灌上浅水,保持一干一湿状态。一般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
6. 病虫草综合防治
原则上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由于机插秧苗苗小体嫩,易遭受稻蓟马、螟虫、稻蟓甲等趋嫩性昆虫的危害。栽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工作,可有效地控制本田活棵返青期前后的虫害。用48%毒死蜱、25%速灭威、20%啶虫脒、25%噻嗪酮或10%吡虫啉在水稻2.5叶期后均匀喷施;在移栽前3~5天再喷一次“送嫁”药,可防治大田前期灰飞虱、稻蓟马、二化螟等,兼治三化螟、稻象甲等害虫。
(2)大田栽前耕整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防除杂草的重要措施,一般包括耕翻、灭茬、晒垡、施肥、碎土、耙地、平整、清除田面漂浮物、化学封杀灭草等九个环节。
关键词:大型树木;移栽养护;管理
Abstract: Large trees in the green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in applic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posed, from the new tree water metabolism balance to maintain and tree body protection two introduced for large tree transplanting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ransplanting big trees.
中图分类号:S2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化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园林中的有些树木生命周期很长,要想充分发挥其最佳的绿化功能和艺术效果,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有些重点工程,要求用特定壮龄树的优美树姿相配和,这就只有采用大树移植的办法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大树移植已经成为城市绿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同时也是保护在城市改建扩建工程中已成林的古树和各种树木的有效手段。
一、大树的概念 1、大树移植中的大树是指壮龄树木或成年树木,胸径在15~20cm以上,或树高4~6m以上,或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
2、大树移植的准备。对该大树的土质、周围环境、地下管线、交通路线及障碍物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是否有条件按规格标准掘起土球,是否具安全运输条件。 按设计要求的品种、规格及选苗标准(正常生长幼状龄,未感染病虫害,未受机械损伤,树形美观、树冠完整)号苗,号苗后,树正方向用红漆做标志,并将树品种、规格(高、干、分枝率、冠幅)登记 。
二、大移植的基本原理 1、近似生境原理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整体,主要指光、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如果把生长在高山上的大树移入平地,把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树移入碱性土壤,其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会比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与原植地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大树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树势平衡原理树势平衡是指乔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平衡。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伤害,就必须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因为,供给根发育的有机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但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如果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可通过人工养护弥补这种不平衡性,如遮阴减少水分蒸发或用源动立大树蒸腾抑制剂,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叶面施肥用植物VC,补充维生素和激活细胞再生,迅速恢复,对树干进行包扎,阻止树体水分散发等。
三、大树移植技术
栽植大树的栽植程序大致包括:地形整理、换土挖穴、起苗运苗、栽植养护等。
1、大树整理修剪。修剪起挖前将内堂枝清掉,按规定高度截剪下垂枝,剪掉病虫枝。运输至种植地点在车上修剪顶枝,顶枝若为嫩枝则需全部剪掉,长度约30厘米左右。剪掉过密枝,将一半的老叶打掉,以利于新陈代谢。保留中间年轻叶,年轻叶不能过密。修剪枝条为整体的三分之一,不破坏树形,并为萌发新枝、叶创造条件。根系修剪的刀口要求小且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长。
2、大树换土挖穴。为了提高成活率,苗木的移栽均需带土球。确定大树的种植点定点放线之后,树穴应大于土球直径30厘米~40厘米,深40厘米~60厘米。树穴以口面圆整、穴壁纵直、穴底平坦为标准。挖穴时将表土堆放在一边,底层土堆在另一边,清除杂物。土球规格以苗木胸径的8~10倍为宜。土球包装一般分为绳索包扎型和木箱包装型两类。树木移植时要用草绳捆绑树干,以减少树体水分散失,同时防止日灼。
3、大树起苗运苗。起吊运输选用起吊、装运能力大于树重的机动车和适合现场施工的起重机。起吊树木时应在树干上包扎麻袋片,以免拉伤树皮。树干吊点最好选择在分叉与树结处。车上准备一根长木条或沙包。把树放上车时土球靠车头,树冠朝后,将树架在木条或沙包上,靠木条处用麻袋垫上,避免伤到树皮。土球两侧用砖或沙包靠紧,避免左右摇动。吊树种植时看准树冠方向,选定朝向。回填土近三分之一时,松吊树带,看树是否正直平稳。如斜向一边,用吊机勾吊树带拉直,直到树正为止。树木栽植完毕在四周砌水堰,并充分灌水。加土覆盖、踩实并扶正树木,设立支架。
四、移植后养护管理
大树,特别断根处理的大树,在移植过程中,根系会受到较大的损伤,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树体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新植大树养护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浇水与输液
大树移植后应立即浇一次透水;待2~3天后浇第二次透水;过一周后浇第三次水,以后应视土壤墒情适当延长浇水时间。每次浇水都应做到浇匀浇透,表土干后要及时进行中耕,以利于土球底部的湿热能够散出以免影响根系呼吸。除正常浇水外,在夏季高温季节还应经常向树体缠绕的草绳或保湿垫喷水,一般每天要喷4~5次水,早晚应各喷一次水,中午高温前后应喷2~3次,每次喷水,以喷湿不滴水不流水为宜,使根部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即可,以免造成大树根部积水,影响根系的呼吸和生长。现代先进的养护技术是以给大树吊注输液为主,输液最大的优点是不会造成根部积水影响根系呼吸和生长,因为常规浇水法很难控制水量,易造成水的浪费和根部积水,使用吊注输液能节水节工节能达90%以上。
2、捆扎保湿
① 包干。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② 喷水。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有人采取“大树打吊针”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源动力大树吊针营养液,运用人体打吊针的原理,让袋内的水和营养迅速被植物吸收,提高大树成活率。一般用于直径大于8公分的树体。
3、搭棚遮阴
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荫棚遮荫,以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cm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注意:高温天气在运输途中和栽植养护时大树遮阴不能过严,更不能密封,也不能直接接触树体,必须与树体保持50厘米的距离,保证棚内空气流通,以免影响成活率。同时,利用现代先进的蒸腾抑制技术(抑制蒸腾剂)来减弱树体的蒸腾作用,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4、支撑拉绳固树
大树移植后,必须稳固大树,避免其晃动和被大风吹摇树干和吹歪树身。常采用的立支撑杆(一般成品字形三杆支撑)和拉细钢绳的方法(细钢绳拉树应为品字形三方拉树,并注意系安全标识物)稳固树,若采用支撑杆,支撑点一般应选在树体的中上部三分之二处,支撑杆底部应入土40~50厘米。
5、剥芽除萌除梢
大树移植后,对萌芽能力强的树木,应定期、分次进行剥芽除萌、除嫩梢(切忌一次完成),以减少养分消耗。同时应及时除去大树基部及中下部的萌芽,控制新梢在顶端30厘米范围内发展成树冠。注意:有些大树移植后发芽是在消耗自身的养分,是一种假活的现象,应及时判断是否为假成活并采取相应措施。
6、防冻防寒解害
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源动立大树防冻剂在低温寒流来临前3-5天均匀喷施,给大树穿上防护服,低温造成的冻害必须使用防冻剂来解冻愈伤,恢复树势。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环保
Abstr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design, superb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bound of philosophy aesthetic ideas presenting to the world, its rich external form really affect the whole beautiful landscape, garden style development are key to in and environment, scene harmoniously fluctuation kongfu, and strive to achieve for potential, with the form, is embedded, decent, and strive to create a appearance the landscape, thereby achieving "as though someone, wan since opening day," artistic state, for human create more beautiful art environment play a good found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garden architecture.
Keywords: garde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的建筑,它是造园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仅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满足建筑的景观功能,实现与自然统一的原则。中国园林建筑有着其独特的外观特征,“意”和“蕴”贯穿于设计的始终。通过园林建筑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变幻莫测的感觉。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都趋于严格的对称美和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能够欣赏到无限空间的美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最大特色。
一、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风景中, 能看又能用 ,既有使用功能 ,又能与其它造要素构成景观 ,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 、构筑物、 园林小品等。 现今的园林建筑, 其内容与功能已远远超过以往古典园林中亭廊 、楼、 榭之类的, 简单的仅供游赏, 饮宴等内容, 现今的园林建筑不仅类型上十分丰富多样, 且在功能上也有确定的, 较复杂的要求, 以及具有先进舒适的设备 。它们以独特的造型、 明丽的色彩 ,在各种园林绿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功能要求从古至今, 为了满足游人在园林中各种游览活动的需要, 都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园林建筑。 随着人们在园林中的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必然要求有多种类型的园林建筑, 不断完善园林内容、 形式及功能。因此 ,满足人们休息、 游览、 文化、 娱乐、 宣传等活动要求, 就是各类园林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景观要求我国园林建筑的突出特点就是与园林环境密切结合, 不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绿地 ,园林建筑都已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使用功能 ,而以其精巧典雅的造型与周围山水、 植物相结合 ,构成秀丽的园景 ,成为园林绿地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园林建筑设计创新思考
园林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立意、选址、 布局、 借景 、尺度与比例外, 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环保节能
太阳能、风能、水能怎么与建筑结合,怎么样利用 ,如何做到环保生态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园林建筑屋顶应充分考虑太阳能、风能的利用,临水建筑要考虑水能的利用。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 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
我们可以从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看出,奥运建筑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的提高奥运建筑的生态、环保质量。从这个典型的例子中我们要学会借鉴,保证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园林建筑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体现节能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2、与环境协调
环境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突现建筑的造型美,而且还具有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
3、自然
园林建筑造型应与自然和谐,时时处处都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有机整体构成关系。大自然是一个生命机体,由局部到整体,各种事物密切关联,而人也是这个机体中的一部分,中国园林较密集的建筑分布,使人与自然呈现一种胶着融合,建筑与自然要素的空间相互渗透,既是景观的联系,也是空间场所的联系。把园林建筑屋顶设计为坡形,是有机的建筑设计形式 ,曲线造型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中国国家体育馆外形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4、隐藏
一些园林建筑需要进行隐藏,如园厕、工具房 、仓库等。 隐藏可以分为地上隐藏与地下隐藏。地上隐藏就是把需要隐藏的建筑安排在僻静的地方, 种植植物进行适当遮挡, 如是园厕需要做好引导标志。地下隐藏就是建筑建在地下,露出的部分需要覆土、覆草,同时安排好通气、换气的设施,还可在露出部分安装太阳能板吸收能源。
5、覆盖与遮挡
利用植物覆盖与遮挡是建筑生态型设计的一种表现方式。绿化在夏季有明显的降温作用。根据有关研究,夏季有壁面绿化的建筑会比同等条件下没有绿化的建筑室内温度低1-2℃。由于树叶遮挡了太阳辐射,减少建筑的热,室内温度降低,舒适度增加,空调能耗降低。同时有观测数据表明,经人工栽培数年,蔽荫显著的地锦和葡萄可增加相对湿度10%-20%左右,绿化还能改善局部CO2的平衡,吸收有毒有害的气体、吸附烟灰和沉降、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情绪。从能源、环境质量和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绿化对改善人居环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6、色彩与质感
园林建筑色彩与质感问题,除涉及房屋的各种材料性质外,还包括山石、水、树等自然景观。
色彩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巧妙地应用色彩感情的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能引起大众的广泛注意和兴趣,容易产生种种联想与想象。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时要掌握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要善于运用色彩学的理念指导建筑色彩设计,使设计出来的色彩让人感到舒服。公共建筑的色彩可相对鲜明、热烈、突出,强调其功能地位,主要颜色不宜超过三种,且要合理搭配,把握适当的比例与尺度,与环境气氛相协调统一。
质感表现在景物外形的纹理和质地两个方面。 纹理有曲直 、宽窄、深浅之分,质地有粗细、刚柔、隐显之别。质感虽不如色彩能给人以多种情感上的联想 象征 但质感可以加强某些情感上的气氛则毋庸置疑;苍劲、古朴、柔媚、轻盈等建筑性格的获取与质感处理关系很大。
色彩与质感是建筑材料表现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共存,只要善于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利用它组织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各种构图变化,就有可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园林建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 它既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又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需要 。因此, 在设计中, 一定要强调建筑的“ 因境成景 ”,无论是立意、 选址 、空间布局还是体量 、色彩、 质感及造型上, 都要依具体环境条件来决定, 协调好建筑的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 ,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成为具有艺术美的景观建筑, 从而为游人创造可居 、可行 、可游 、可赏的园林环境, 使园林建设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事妮. 风景园林建筑与建筑之比较[J]. 山西建筑, 2010,(04) .
[2] 梁浩研. 浅析城市园林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J]. 科技信息, 2010,(23) .
关键词:名优茶;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53-05
1 广德县茶叶生产概况
1.1 发展历程、产业现状 广德茶叶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宋代每年上交贡茶5kg;明朝每年进贡芽茶35kg、叶茶150kg;1915年,“广德云雾茶”参加国际巴拿马博览会,获得金牌大奖。1988年,茶叶专家根据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研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高品质茶叶,遂被评为省级名茶――“太极云毫”。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0.19万hm2,产茶505t,1999年全县茶园面积0.2万hm2,产茶561.6t,2001年开始,农业技术部门宣传引导新辟茶园使用无性系良种,目前全县良种品种主要为白茶、黄茶、龙井43、迎霜等。2005年以后,良种茶树种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33.33hm2,2014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增至0.19万hm2,提前完成省级部门提出的2015年前良种比例达到40%的要求。2008年在全省率先种植黄茶,目前种植面积已接近667hm2,在全省属领先地位。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至0.5万hm2,其中良种茶约0.2万hm2,年产茶叶
5 400t,综合产值4.1亿元。全县有15个茶叶合作社,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茶叶加工企业38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县级龙头企业8个,清洁化加工场12个。现有5个茶叶品牌(阳峰、颂祥、圣封、乌松岭、金龙山)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茶叶品牌(太极云毫、双岭、祠山翠毫、太极洞、君宝)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4年初取得了全县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资格。“乌松岭牌”广德白茶和广德云雾茶分别荣获2013年“中茶杯”一等奖、第三届“国饮杯”一等奖。广德县于2010年起连续举办5届广德县茶文化节,宣传推广广德茶叶品牌,传播广德茶文化。
1.2 名优茶园、新老茶园分布与名茶种类 广德县地处皖南丘陵、低山区,茶叶产区主要分为山地茶区、丘陵平畈茶区、标准规范化生产的良种茶园3个大类。山地茶园面积约有1 000hm2,主要以南部的杨滩、四合、柏垫、卢村、东亭5个乡镇为主,多为分散垦复的野生茶园,主要生产“太极云毫”名优茶;丘陵平畈茶园面积约有933.3hm2,主要以中北部的桃州、新杭、邱村、誓节4个乡镇为主,该区春季生产名优茶,有银针形(单芽)、卷曲形(碧螺春)、圆条形(毛峰)等多个品种,5月中旬以后生产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标准规范化生产的良种茶园面积约有1 866.67hm2,主要分布在四合、卢村、东亭、桃州、誓节、邱村、新杭等乡镇,杨滩、柏垫良种较少,良种茶叶大多销往江浙茶叶市场。另外,省农垦部门的祠山岗茶场、上海劳改部门在广德县的白茅岭农场,分别有茶园300hm2、433.33hm2,此类茶园为标准规范茶园,基础好,产量高,平均单产可达200kg/667m2以上。
1.3 茶园管理、施肥与制茶技术 随着茶产区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广德县有多处67hm2成片丰产茶园,南部山区实施有机茶园管理,中北部茶园实施无公害标准管理。通过无公害、有机茶的试验示范以及“茶叶生产标准化”项目的连续实施,广德县茶叶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0.45万hm2茶园顺利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006年以前,广德县茶园施肥管理粗放,基本靠茶农自身经验盲目施肥,甚至部分茶园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基本不施肥。自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在全县实施后,县土肥站与茶叶站通力协作,积极开展名优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逐步建成广德县茶叶施肥指标体系:以有机肥为主,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基础上,控制氮肥总量,特别是控制后期氮肥施用量,提高茶叶品质。注意氮磷钾三要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施肥总量:有机肥料施用量1 500~2 000kg/667m2;茶叶单产(鲜叶,下同)200kg/667m2以下,每667m2施氮肥12kg、磷肥5kg、钾肥7kg;单产200~250kg/667m2,667m2施氮肥14kg、磷肥5.5kg、钾肥7.5kg;单产250kg/667m2以上,每667m2施氮肥15kg、磷肥6kg、钾肥8kg。施肥比例:基肥,100%有机肥和磷肥、40%左右的氮、钾肥在9~11月份结合深耕作基肥深施;追肥,在茶树开始萌动和新梢生长期间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氮、钾肥配合施用,每季采茶后及时追施。春、夏、秋3季氮、钾肥追施比例分别占施肥总量的25%、20%和15%。施肥方法: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叶面施肥相结合。要求基、追肥深施,宜采用穴施、沟施,施后及时覆土。杜绝施用含氯化肥,大力推广含硫型专用配方肥。目前,依据生产实际和采摘批次,全县茶园基本采用1次基肥,1~3次追肥的施肥模式。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自1996年农业部门在全县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以来,现有各类名优茶机械1 000多台,机制率已达90%以上,中北部规模茶场的大宗茶已全部实现机采机制。名优茶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批量化、规范化生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茶叶产销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广德县南部山区茶园分散,相当一部分茶农仍为个体经营,自产自销,缺乏规模较大的茶叶公司或企业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县级茶叶市场规模较小,集散量不大;现有茶叶合作社,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买茶难、卖茶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1.4.2 茶叶品牌杂、乱,影响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品牌多、名牌少,能代表广德地域特色的名品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广德县茶叶产销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广德县目前有10多个茶叶品牌,规模不大、影响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茶场或茶叶加工企业都想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品牌;不同企业在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QS认证时,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地方政府也根据企业的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给予奖励,因而造成品牌众多的乱象。由于品牌特色相近,形成相互恶性竞争,导致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且在创品牌及认证方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1.4.3 茶园管理粗放,科学施肥水平不高 由于广德县名优茶园多集中在低山、丘陵区域,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茶园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加上茶农科学种茶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技术指导,导致水肥管理粗放,盲目施肥、水分管理基本靠天等现象非常普遍,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1.4.4 名优茶生产缺乏采工,成本上升 名优茶要上档次,必须严格控制采摘时效和采摘标准,目前只能通过手工采摘来实现,但由于采摘工紧缺,一些茶园不得不放弃生产名优茶,转而生产大宗茶或机制毛峰茶,特别是广德县中北部一些规模茶场,表现尤为突出。而小茶场或茶农所雇的采摘工也需按天计酬,不能按采摘数量计酬,否则工人难请、鲜叶质量难以保证。近年来,广德县采摘工工资年年上涨,年均涨幅10%~20%,2015年已达150元/d(包吃、住)。
1.4.5 山区夏秋茶资源利用低 广德县南部山区为名优茶产区,每年仅采春茶,夏秋季许多优质鲜叶原料弃之不用,甚为可惜。
2 优质茶园立地条件
2.1 地形地貌 广德县位于皖南山地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带,地貌格局比较复杂。南部以低山为主,山间发育峡谷,山地组成的岩性差异较大,有二长花岗岩,石英岩、砂岩、粉砂岩、石灰岩等;中部以岗地(台地)、平原为主,县内河流都由此向西北流出,入郎溪县境内;北部以丘陵为主,仅皖、苏、浙接壤处有低山蜿蜒,组成丘陵的岩性与南部低山相似,但该处石灰岩质地纯厚,发育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地下喀斯特溶洞。县内最高点为南部的马鞍山,海拔863.3m,最低点为西北边缘的狮子口,海拔14.5m。
2.2 植被、气候条件
2.2.1 植被 广德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和“板栗之乡”,安徽“丝绸之乡”和“茶叶之乡”。全县国土总面积2 165km2,森林覆盖率60%。从植被林带划分上看,广德属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植被带的南部,植被种类丰富,野生植物种类有254科,
1 043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9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14万hm2。
2.2.2 气候 广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温度17.5℃,其中:1月份3.2℃,7月份31.1℃;年均降水量
1 149.7mm,其中:1月份42.2mm,7月154.1mm;年均日照时间2 121h,其中:1月份137.6h,7月份229h;常年无霜期300d左右;≥10℃年有效积温5 100℃以上;年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40.5℃。
2.3 土壤成土条件与分布 广德县的土壤质地级差较大,从砂土到粘土均有分布,且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地形地貌格局有一定的相关性。
2.3.1 南部低山 绝对高度500~1 000m,相对高度>200m,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部的马鞍山―太山―棉花山一带,由震旦纪的硅质岩类以及白垩纪燕山运动阶段的花岗岩类所组成。
2.3.2 北部丘陵 绝对高度
2.3.3 盆缘岗地 绝对高度
2.3.4 盆地 主要分布在广德县城周围,盆缘围绕着丘陵、低山,主要是近代山河冲积物,是广德县粮油作物的高产种植区域。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棕红泥田占62%,砂泥田占33%,其他5%;除水稻土外的耕地绝大多数是由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的黄红壤。广德土壤95%以上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
2.4 茶园立地条件
2.4.1 山地茶园 面积约1 000hm2,多为分散垦复的野生茶园。海拔高度150~500m,相对高度>50m,坡度15~30°,部分>30°;排水条件良好;种植模式采用梯式等高种植,部分散株状种植;以茶肥间作为主,部分茶园茶果间作;新建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园,主栽品种为白茶、黄茶;干茶和鲜叶仅采一季春茶,采摘标准为“一叶一芽”或“二叶一芽”。
2.4.2 丘陵平畈茶园 面积约有933.3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乡镇,该区春季生产名优茶,5月中旬以后生产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海拔高度50~300m,相对高度10~50m,坡度5~20°;排灌条件良好;种植模式多采用梯式等高种植;以茶肥间作为主,部分茶园茶油间作;新建茶园均为无性系茶园,主栽品种为白茶、黄茶。
2.4.3 标准规范化茶园 面积约1 866.7hm2,在全县范围内均有分布,其中杨滩、柏垫良种较少,良种茶叶大多销往江浙茶叶市场。另外,省农垦部门的祠山岗茶场、上海劳改部门在广德县的白茅岭农场,分别有茶园300hm2、433.3hm2,此类茶园海拔高度30~100m,相对高度
3 生态适宜性评价
3.1 调查方法 根据《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关于开展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调查的通知》(皖农土函【2015】21号)文件精神,开展广德县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调查。采用资料有:属性数据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所编撰的《广德土壤》,2006年开始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获得的林地、茶园调查点资料(包括采样点坐标、基本情况、土壤农化分析数据等),本次全县名优茶园适宜性评价调查资料,县、乡、村基本情况统计以及其它相关文本资料和数据资料。
3.2 技术路线 具体步骤为:(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图件,并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适宜性评价数据库。(2)选取评价指标,确定单因素权重,建立“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函数度模型及层次分析模型。(3)确定评价单元,提取评价单元属性,包括土壤化验数据,茶园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要素等评价指标属性。(4)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进行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得出茶园生态适宜性各等级面积与分布,总结出广德县优质茶园的生态特点等。
3.3 评价原则 优质茶园生态适宜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茶园的土壤理化性状、立地条件、土壤养分、农田基础设施及耕作施肥管理水平等因素满足茶叶生长的程度。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生态适宜性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3.3.1 综合因素研究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综合因素研究是指对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状、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之总体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与评价,以全面了解茶园生态适宜性状况。主导因素是指对茶园生态适宜性起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子,在评价中要着重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把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结合起来对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更具合理性,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3.3.2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茶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系统,定量和定性要素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宜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总体上,尽量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对可量化的评价因子如土壤养分含量、土层厚度等按其数值参与计算,对非数量化的定性因子如土壤表层质地、土体构型等则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其相应的指数,并建立评价模型,以计算机进行运算和处理,尽力避免人为随意性因素影响。在评价因素筛选、权重确定、评价标准、等级确定等评价过程中,尽量采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知识,对评价的中间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定性调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本次生态适宜性评价遵循综合因素研究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其基本原理就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个因素按照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底的若干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同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相互比较的结果,决定该层次各元素重要性先后次序。通过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立,依据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选定15个参评因子确定权重参入适宜性评价(表1)。
表1 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与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指标层\&权重\&组合权重\&茶园生态适宜性\&立地
环境\&0.41\&海拔\&0.18\&0.0738\&地形部位\&0.13\&0.0533\&植被类型\&0.17\&0.0697\&坡向\&0.16\&0.0656 \&坡度\&0.15\&0.0615\&有效土层厚度\&0.21\&0.0861\&农业
设施\&0.15\&灌溉能力\&0.57\&0.0855\&种植模式\&0.43\&0.0645\&理化
性状\&0.12\&质地\&0.36\&0.0432\&pH\&0.42\&0.0504\&砾石含量\&0.22\&0.0264\&养分
状况\&0.32\&有机质\&0.32\&0.1024\&全氮\&0.28\&0.0896\&有效磷\&0.18\&0.0576\&速效钾\&0.22\&0.0704\&]
3.5 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度模型建立 由于各因素间的数量纲是不同的,为了便于衡量各因素对于茶园产量、品质的影响程度,需要将每个因素都能统一到同一量度上来。而各评价因素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因素等级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个连续的渐变性,因此应对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各个指标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以此表示评价指标的状态值,详见表2。
表2 概念型评价指标隶属度
[海拔
(m)\&
范围\&
200~400\&100~200,
400~500 \&20~100,
500~700 \&
>700 \&得分\&1.0\&0.7\&0.5\&0.2\&地形
部位\&范围\&中下部\&中上部\&下部\&顶部\&得分\&1.0\&0.7\&0.5\&0.2\&植被
类型\&范围\&乔木、
竹林\&乔、灌混生林\&灌木林\&无植被\&得分\&1.0\&0.7\&0.5\&0.2\&坡向\&范围\&南\&东\&西\&北\&得分\&1.0\&0.7\&0.5\&0.2\&坡度
(°)\&范围\&5~15\&15~25\&0~5、25~30\&>30\&得分\&1.0\&0.7\&0.5\&0.2\&有效土层厚度(m)\&范围\&>1\&0.6~1\&0.2~0.6\&
能力\&范围\&滴灌\&喷灌\&沟灌\&无灌溉
设施\&得分\&1.0\&0.7 \&0.5\&0.2\&种植
模式\&范围\&梯田、
等高\&\&丛植\&\&得分\&1.0\&0.7\&0.5\&0.2\&质地\&范围\&砂质中壤\&重壤、轻壤\&粘土\&砂土\&得分\&1.0\&0.7\&0.5\&0.2\&pH\&范围\&5~6\&4.5~5,6~6.5\&4~4.5,6.5~7\&7\&得分\&1.0\&0.7\&0.5\&0.2\&砾石含量(%)\&范围\&20~30\&10~20,30~40\&0~10,40~50\&>50\&得分\&1.0\&0.7\&0.5\&0.2\&有机质
(g/kg)\&范围\&>40\&25~40\&10~25\&
(g/kg)\&范围\&>2\&1~2\&0.5~1\&40\&20~40\&10~20\&200\&100~200\&50~100\&
3.6 评价结果 广德县有耕地面积7.5万hm2,可利用林地面积2.19万hm2,参与本次名优茶园适宜性评价的耕地面积为6.89万hm2。
3.6.1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 本次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采用目前常用的自然要素评价指数进行,其关系式为:
IFI=b1x1+b2x2+…+bixi+…+bnxn
式中:IFI,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指数;xi,耕地某自然属性(评价指标);bi,该属性对耕地名优茶园适宜性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法获取的该属性的权重)。
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划分结果见表3。
表3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IFI\&>0.80\&0.80~0.72\&0.72~0.64\&
3.6.2 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面积统计与空间分布 从总体上来讲,广德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属性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广德县全境(除新杭镇东北部和杨滩、柏垫、誓节3镇交界区域富含石灰石外)均适合茶树生长,但并不建议将所有的宜茶耕地都用来发展茶叶生产,而应从茶叶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严格依据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结合当地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有序的进行名优茶园建设。检索评价单元属性库,统计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各等级的面积,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0.77万hm2、3.326万hm2、1.694万hm2和1.095万hm2,分别占评价耕地总面积的11.2%、48.3%、24.6%和15.9%(表4)。
表4 广德县各乡镇名优茶园适宜性等级面积统计
[\& 高度适宜 \& 适宜 \& 勉强适宜 \& 不适宜 \&乡镇\&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邱村镇\&1040\&13.5\&5053.33\&15.2\&2573.33\&15.2\&1320\&12.1\&卢村乡\&900\&11.7\&3453.33\&10.4\&1026.67\&6.1\&1026.67\&9.4\&四合乡\&453.33\&5.9\&1963.33\&5.1\&833.33\&4.9\&533.33\&5.1\&杨滩镇\&1306.67\&16.9\&4240\&12.7\&1826.67\&10.8\&1060\&9.7\&柏垫镇\&973.33\&12.6\&3880\&11.7\&1973.33\&11.6\&1280\&11.7\&新杭镇\&953.33\&12.4\&4960\&14.9\&2853.33\&16.8\&1633.33\&14.9\&桃州镇\&440\&5.7\&3206.67\&9.6\&2406.67\&14.2\&1846.67\&16.9\&誓节镇\&1220\&15.8\&5860\&15.8\&2680\&15.8\&1740\&15.9\&东亭乡\&426.67\&5.5\&1513.33\&4.6\&766.67\&4.5\&493.33\&4.5\&总计\&7713.33\&\&33260\&\&16940\&\&10953.33\&\&]
4 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
广德县名优茶园主要分布在广德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区域,名优茶产区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常年云雾缭绕,植被丰富,林木葱郁,茶叶内在品质优异,制作工艺精湛,产品香高隽永,回味甘醇,汁多耐泡,保鲜易贮,完全符合纯天然绿色食品标准。本次调研在综合全县主要名优茶产地优势条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
4.1 茶树品种 采用无性系良种,目前广德县良种品种主要为白茶、黄茶、龙井43、迎霜等。另外,杨滩五合、芦村甘溪、东亭阳岱山等地老茶园为当地野生群体良种,该群体种无品质优势,主要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获取竞争优势。
4.2 土壤类型 广德土壤绝大多数是由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的黄红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在生产实践中宜选择pH值在5~5.5的壤土、砂砾质壤土、砂砾质粘壤土,砾石含量20%~30%为佳。
4.3 地力标准 要求有效土层厚度达到0.7m以上不含石灰石,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指标处于全县中上水平:有机质>20g/kg;全氮>1.5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
4.4 立地环境 茶园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广德茶叶一直靠优良的生态环境受到青睐。茶树对光照时长、气温、地温、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紫外线强度等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因此优质茶园建设应重点考虑海拔高度、地形部位、植被类型、坡度、坡向等因素。依据广德地貌特点,建议首选海拔300m左右,地处低山、丘陵中部,植被较丰富,坡度30°以下,坡向偏南且距离生活区、工业区等5km以上的山地、林地、坡地。
4.5 农业设施 优质茶园种植模式宜采用梯式等高种植,农业配套设施以实现“水肥一体化”为最佳,健全排灌系统,建立茶园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系统。
4.6 茶园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 广德县优质茶园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首先要防止水土流失,茶草、茶肥、茶果等间作模式既能起到固土作用,又能改善茶园内部小环境,同时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施肥应以安全的有机物料为主,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按广德县茶叶施肥指标体系科学施肥;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上山进茶园,茶园秸秆覆盖冬季可保温防冻,夏季可防晒保墒,更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5 优质茶叶发展建议
5.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一是南部山区大力开发名优茶生产,以杨滩镇五合村、东亭乡阳岱山村、卢村乡同溪和桃山村为名优茶基地,加工“太极云毫”扁形茶系列,同时执行有机茶标准;二是中北部大宗茶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淘汰一部分丘陵平畈区的低效茶园。以祠山岗、枫树岭为优势区域,扶持规模茶场、龙头企业,改良茶树品种,健全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更新加工设备,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三是尽可能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积极开发茶叶新品,对于试验加工乌龙茶、红茶等新品的茶叶企业,政府应当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5.2 整合名优茶品牌 笔者认为,茶叶品牌应以“一县一品”为好。因此,政府应加紧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势头良好的茶叶规模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其较快地成长为龙头企业,并且鼓励中小茶企和茶农自愿依附于龙头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自愿放弃或不再争创自己的品牌,形成该企业的系列化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5.3 加强技术培训,创新茶产业发展方式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茶企、茶农和茶商等相关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涵盖品种选育、园地选择、栽培模式、水肥管理、病虫防控、制茶工艺、保鲜贮存、包装标示、品牌营销等内容的全方位培训。建立示范区、示范点,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典型茶场或茶农优质、高产、高效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无公害茶园和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和认证,严格控制农残,确保品质安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名优茶标准化茶园开展物联网技术试点,实现种茶、采茶、制茶到销售环节的全程可追溯监控,让客户真切的享用到高品质的“放心茶”。
5.4 完善县级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构建茶叶营销新模式 应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技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示范作用和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用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和商户入驻,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分级包装,按质论价”的销售格局,打造出一个管理规范、诚实守信、安全高效的产业集群。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广德独有的“三省八县交界地”的区位优势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拓展营销渠道,构建具有广德特色的茶产业营销网络。一是建立互联网销售展示平台,集中展现广德名优茶的产地环境、优良品质和精湛工艺;二是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适度发展有机茶生态庄园,形成游园、采茶、制茶、品茶、茶食品、茶餐饮等一条龙产业链;三是积极探索有机茶园私人或团体认租方式,让那些懂茶、爱茶的城市人群有机会真正拥有“自己的茶园”;四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深入开发茶叶新品、茶叶食品、茶叶菜品和茶保健品,让广德茶叶和茶产品通过大型超市、旅游商店、土特产专卖店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李贤胜,叶军华,杨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J].土壤,2009,41⑶:490-494.
[2]黄功标.GIS支持下茶园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技术[J].福建茶业,2005,1:20-21.
[3]钱敬智.广德茶业产供销良性循环的要素分析[J].茶业通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