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时间:2023-09-25 18:0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第1篇

1职业培训与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概述

现代职业培训是着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而不只是单单追求理论模式的创新。职业培训所涵盖的人员较为广泛,不再单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现代职业培训的对象可以是预备役人员、转岗人员、再就业人员以及在岗职工。通过对这些人员职业技能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来提升和巩固其拥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操能力。正因现代职业培训辐射的人员广阔,所以其能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是实现将我国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关键。当前高职学校为了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开始探索职业培训课程的创新之路。在众多的职业教育场所和范围当中。高职类院校由于有着“双师型”的专业教育人才的队伍,拥有丰富的职业培训和教学经验且拥有完善的专业实训器材和场地。因此高职院校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其在发展过程当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富强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近几年以及未来时间段里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之一。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既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又满足了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源源不断的需要。这对现代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彰显教育层次的课程开发与设置,高职院校方面或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对某一专业或者某一工种进行专门的课程研究和开发。在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推行、实施以及评价等环节用来完善整个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对整个职业体系来讲,职业培训开发是职业培训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职业培训的课程质量高低最终成为了整个职业教育培育的关键因素。

2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与原则

2.1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传统职业培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方法总结。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当中,教师总是喜欢在已有或者已知的方向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进行课本内容知识点的讲解。而现代职业技术知识和传统的职业培训课程存在并不相融。课程作为职业培训教育的有力武器,需要不断的加强课程的研发和编制。职业课程的开展要符合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其支撑。在理论的支撑下,学生学习职业课程时将会使知识更具系统性,思维更具逻辑性。培训课程的内容要着重凸显出重要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同时还要强调这些理论知识应用的有效性,以提高职业者的专业素养为目的,通过课程开发来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二是的是培训内容的综合性原则。现代科技的进步的,使得工业生产的技术有所提高。人们面对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工厂、车间和厂房的生产模式,科技的创新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类似于化工生产工艺,要求从业者不仅拥有与化工生产相关的工艺的理论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工作者兼备化工装备、过程控制以及分析检验等环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生产和制造正在趋向复杂化,单一的生产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第三方面的要求是需要课程情境的多元化。对于职业培训来讲,职业培训课程的设计不光要满足学生日常的基本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练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职业培训的课程需要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进行职业培训课程设计时,应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

2.2课程开发的导向依靠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训课程并不是凭空产生,其需要满足国家相关的规定。而国家的标准是以科学、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为导向的。在上述要求下,职业培训课程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产生,经过相关部门或者机构的批准后还要以特定的形式。职业培训课程开发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和指导。在以国家标准为导向职业培训课程内容必须包括职业的概况、职业基本知识、职业要求(工作要求、技能要求、职业功能)以及比重表等基础部分。而国家标准对职业培训课程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首先是对职业的标定。对职业内容、社会意义以及职业特征进行规定性的叙述。同时还要对职业培训的日期和要求进行一定的限制。其次是对职业基础知识的影响。国家标准下的职业培训课程明确指出了某个职业的教学氛围。再者是对职业教育的等级进行规定。通过职业学习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评定人专业能力的指标便是各种有关职业等级的划分。一般来讲,社会上的职业型人才被划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职级。对人职级的划分为职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是对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占比的分配问题。对于职业学习来讲。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是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课程设计上不应该过于偏重某一方,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课程的适当调整。

2.3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

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不能脱离现实,要以现实当中学习人员的需要为准绳。在职业培训课程之前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从学校的教育制度看。高职院校的教育制度一般采用逐年制。在不同的学年学习不同的职业课程。从这点点看来,学生所在年级与其职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是成正比的。因此高职院校有关职业培训课程的设计是以学年为单位的。在课程设置前,人们必须考虑到职业培训课程所要面向的人群。接受职业培训课程教育的人员一般是劳动预备役人员、转岗人员以及在岗职工。这些学员在年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等都不相同。基于这一点,专业人员在设置职业培训课程时要兼顾不同的服务对象,这就使得职业培训课程与一般的培训课程相比,拥有更强的兼容性。与此同时,课程开发的难度也要比学科课程要难的多。而要想职业培训课程达到兼容性的目标,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其课程设置必须具备真实原则。其课程内容要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现状,还要了解每个学院的等级以及工作经历等因素。其次是一致性原则。职业培训课程还要与现实学员的需求相一致。最后是差异性原则。课程设计要灵活多样,由于每个学员在接受能力、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课程设计的考量范围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从而彰显出课程设计的价值。

3培训课程开发的流程及内容

3.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的工作量巨大,同时用于职业培训的课程还需要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方面的限制。针对这一点,为了寻求更多的课程开发的资源。需要采取校企合作、专兼搭配的方式提高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职业院校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教育规律相当熟悉。同时学校内部还有熟悉学员性格、特点的教师。这就为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企业所拥有的一线生产员工,十分的熟悉生产现场的状况。其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对于岗位职业和要求也很熟悉。结合校企两方面的资源和专业人才能够相互补足对方存在的不足,进而才能开发出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课程。

3.2确定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意义是为了培养更多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是提升学员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制定课程开发的目标能够分等级的帮助学员达到某一阶段的目标以及完成专业学习的任务。要想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要了解到学员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这样才能就学员的要求合理的设计和开发课程,以帮助其更好的到达所需要的目标。其次是与学员交谈,利用沟通的方式了解到学员对于学习的需求。通过分析学员的实际状况,在结合课程设置开发的标准,找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当中存在的不足。以达到补齐学员短板的作用。

3.3进行课程开发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一定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大纲要求。帮助学员达到什么样的层次,选择何种的培训方式,确定职业培训的课时等都是在课程开发设计时人们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在大纲的要求下,职业培训课程的开发一般不会偏离大纲要求。其只会在教学细节和方式上有所变化。像是传统职业教育采取的都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新的课程安排可以以电子课件以及多媒体的技术向学员呈现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技术不仅能激发学员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课程所要传达的内容更加直观,更便于学员的学习和理解。职业培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其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能够提高学员的实操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既可以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良好的以赛促学的教学效果。3.3.1构建课程开发内容在现代课程教学开发和研究当中,课程内容开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分别是培训体系的开发和单元课程的开发。一般来讲,一项职业培训系统需要将课程按照不同类型分成不同的单元。根据这个方法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过程当中,需要其具备三方面的功能。首先需要其具备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围绕该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在培训体系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重点突出该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这样才可以有条例的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单元课程。其次是要界定各个单元课程的范围,其目的是将各个单元课程的内容有序连接,避免知识和技能内容重复,使知识之间相互关联,进而形成一个完成的教学体系框架。最后是把握好各个单元课程的教学重点,使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时长为多少等等,这些都会单元课程开发时需要重点重视的内容。以上这些内容指导了单元课程内容的开发,使单元课程内容朝着合理且科学的方向进行。作为课程内容开发的重要内容,单元课程开发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元课程内容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体系的教学效果。单元课程内容的建立要与教学目标和培训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岗位、专业以及工种为学院安排相应的教学课程。对于不同的学员而言,要视情况的开设不同的培训科目。例如:维修工要以机械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和零部件筛选能力。除知识技能外,其还需要掌握钳工、焊工以及腐蚀与防护等实操技能。维修工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是零部件的拆装。即使学员学习的内容不同,培训体系又多种多样,但是职业培训课程依然要以实践性、实用性为前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职业培训的效果。3.3.2培训课程的实施在职业培训过程当中,缺少不了教师和培训设施。这两个因素是开设培训课程的前提。为了发挥职业培训的效果,职业培训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教学设备和聘请专业教师。职业培训学校还可以创建校企合作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分担教学经费。同时双方还能互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职业培训工作各方面都得到了优化。对于职业教学最重要的教师和设备也到了解决。理论上教学团队应当由企业和校方双方人员组成,学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熟悉各种生产设备和技术技能,这能够显著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企业工作人员则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教学技巧,掌握好教学规律,校方和企业在教学培训过程当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确保了教学质量。

4结语

第2篇

一、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

1、我们所要建设或者说开发的是教师培训课程。不是学生学的课程,而是用于在职教师提高的培训课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校本课程。

2、开发的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院校人员和其他培训者。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

3、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课程开发。

4、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是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1、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途径,使教师在培训课程进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实际上是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们在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中散在的实践智慧进行总结。

2、挖掘教师中蕴藏的巨大培训资源,形成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培训原则课程,实现全员学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内容与规范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选好课程内容。讲什么,讲哪个领域,讲什么问题。

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讲什么,越具体越好,越微观越好,具体到课最好。拓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标理解与实践等方面;选择的课程内容要有价值。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课的具体问题题目,但要注意不能把给学生讲的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要说清:整体地位?大部分人都是怎么上的?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操作之后获得哪些效果?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等。总之,选题越细越好。

2、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名称。课程题目要平铺直叙,简明扼要。

有些课程名称具有文采飞扬的特点,没有必要,有的是“浅谈...”、“试论”等都不可以;还有的是带有副标题。如果把正标题去掉,副标题可能会好一些。总之,给大学生讲课,没有文采飞扬的课程,没有说“浅谈...”、“试论”的,更没有带有副标题的。另外,经验体会累的题目也不可以。比较好的题目比如“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小学生作文技巧指导 ”等。

3、要明确培训的对象。

4、明确培训目标,让培训对象学完后能达到培训目标。

5、明确课程长度。以4学时为基本单位,所以叫微型课。如果4学时讲不完,可以4学时为基数。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概述(讲稿、讲座录像)

讲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概念界定或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状况等)目的意义、实施策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或预期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要注意文体,用课程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允许有探讨,但是引导大家思考。注意千万不要念或背讲稿。尽量找一个号得环境。注意艺术性。时电子文本和录像光盘。

2、课例或案例(讲座本人或合作者的实施过程录像及评点等)

3、相关资料(阅读材料、课件)

第3篇

关键词:钣喷专业 校企合作 培训课程

一、钣喷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

针对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的培训,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借助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培养定向人才,节省企业的培训支出,也实现与学校的互补。职业院校汽车钣喷专业本身就是针对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能完成车身表面修复的专业技能人才。学校承担学生岗前培训的优势在于能通过自身的教育体系完善企业的培训课程,将企业的培训课程消化吸收,转化为在校学生的日常课程,使学生在学制教育下掌握企业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满足企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钣喷专业作为国内职教新兴专业也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发展。许多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汽车后市场特点,纷纷与主机厂、油漆厂商、设备供应商合作培养完全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实现了共赢,也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有些不足,比如,企业课程与学校基础教育结合不良、院校培养标准与企业标准不吻合、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导致企业实习过程脱岗问题严重等等。所以,为培养合格的汽车车身表面修复人才,还必须从钣喷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企业需求,规范培训课程标准,开发出面向企业的培训课程,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系。

二、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1.与现有教学体系有机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培训课程强调的是实用技能的应用,尤其是车身表面修复行业,要将企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学制教育体系中,需要做到与先期教育课程的良好结合,比如涂装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为品牌油漆工艺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BASF校企合作课程方案为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见表1。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不是单纯替代了原有实用技能训练课程,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高。校企合作培训课程更多关注该企业需求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工具与设备使用以及业务技术管理和运作体系,使受训者职业技能得到升华。

2.保持培训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开发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目的就是培养能掌握最新产品、设备工艺及维修理念的一线技术工人,所以课程内容和培训目标也是不断更新。消费者对车辆外观要求和行业的应用标准都使车身表面修复技术呈多样化发展。当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维修企业,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就需要作出调整,这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及时沟通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应用,院校师资与企业专家一样需要及时掌握相应新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真正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BASF公司每年定期组织合作院校的授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及时更新技术工艺和要求,以保证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先进性。另外,水性漆以其良好的环保特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BASF校企合作项目专门为合作院校定制了水性漆培训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相应的培训,省去了企业的再培训成本,学生也因此提高了自身技能。所以面向企业的培训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培养目标及内容,以真正实现培训课程的企业化。

3.注重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培训课程在强调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的宣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置独立章节或者穿插到每一个教学模块,使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职业标准,保证学生在接受完岗前培训后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接受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BASF校企合作课程首节就是介绍油漆应用历史及公司发展文化,让学生了解基本工作流程,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样接受同种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BASF公司的培训师在每节课堂培训中都会首先把逃生通道的位置清楚地告诉给每一个学员,使其具备最基本的安全意识,所以在校企合作课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注意事项都是本节所需掌握的重点。通过这些细节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就真正体会到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其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4.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

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多偏重于技能层面,强调技能提升的延续性,面向对象主要是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工人。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是没有基础的职业院校学生,而且钣喷专业授课内容相对汽车维修专业而言,欠缺系统性及条理性,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建议将课程内容模块化。

以BASF校企合作课程培训大纲为例,培训课程模块分为十个(见表2),将具体应用技能按不同特点或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各个模块按照认知顺序优化排序,而且每个模块树立培训目标,通过培训若能使学生将每个模块都掌握好,培训也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表2 BASF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块及内容简介

5.培训考核与评价

检验课程的培训效果,还必须有恰当的评价方法。BASF校企合作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试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比重不同合理出题,对喷涂工艺效率及颜色与调色采用雷达图的方法进行评价,使整个考核结果更具说服力。如图1为某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能直观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钣喷专业来讲,技能水平的提升除了掌握规范操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积累,所以采用实习前考核与实习后考核共同评价的方法。在接受完培训上岗实习之前,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作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在顶岗实习完之后,再次进行考核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两次考核评价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弥补自己的不足,使整个课程的培训效果达到更好。

三、展望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为职业院校钣喷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从班级规模、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出合理化安排以使课程实施效果更佳理想。随着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逐步深入,在双方相互配合下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学校教学硬件会与企业要求更加契合,教学师资水平也会随着企业培训的增加不断提高,相信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会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景忠玉.汽修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策略探索[J]. 交通职业教育.2010.

第4篇

关键词:4G;培训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23-02

随着中国4G移动业务的迅猛发展,不少城市和地区的网络都已完成了LTE的一期建设,不少地区已经着手二期建设。针对三大运营商开发了4G相关技术和业务的系列培训,我们总结如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一、第一阶段:培训需求分析

准备进行培训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必须对受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研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首先,必须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虽然广通服广培分公司的培训讲师相对成熟,并且对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受培企业的需求都有充分的了解,但是随着国家通信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通信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还是有必要在培训前对受培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充分的调研。

同时,通过与企业培训负责人的交流,了解企业近期技术工程或产品业务营销等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开展培训的目的及预期,培训效果评价及反馈方式等诸多要素。诸如有部分企业员工对其业务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介绍,如4G网络工作原理、一些4G业务的实现等,在激烈的市场和用户竞争中难以突出企业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企业需要我们为其培训员工达到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发展的目标。

其次,了解具体受训对象需求。在整体项目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对学员做一次训前调研,即便是相同的课程也应如此,具体调研内容应尽量涉及学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其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训内容的了解程度、对培训的期望、对培训的态度、学员对工作的心态以及学员其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培训人数、学员工龄)等,这些信息对培训实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后,了解课程培训资源,提出必要需求。因为企业的培训时间、场地、设备条件等会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如果现有资源不能够支撑后期培训课程设计内容,则需要在培训实施之前提出资源需求方案,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在这四项准备工作中,培训师应把对企业的调研放在第一位,当组织方与学员的需求不一致时,首先满足组织方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期学员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优化课程,并根据资源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培训教学活动。

二、第二阶段:培训内容设计

充分了解及拿到调研结果之后,培训师需要对调研内容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整理出关键的问题点,考虑哪些是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不是,然后结合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就可以做出课程开发的方案。

针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后,我们根据培训需求将培训设计为“科普篇”“技术篇”“市场篇”三大系列4G课程,每类课程内容各有侧重。

其中“科普篇”作为入门级课程,面向所有岗位人员普及必备的4G基础知识。而“技术篇”面向网络建设、维护、优化、管控等岗位人员,目的是提升技术线人才的技术能力,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市场篇”则是面向营销策划、渠道运营与管理、政企客户经理、网格客户经理等一线营销服务人员。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们将知识要点设计归纳,划分成一个个4G相关方面的知识模块。不同系列的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并做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后,进行系统的搭建组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系列的课程的系统性,灵活性,实战性和针对性。

三、第三阶段:培训课程实施

同时,培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以及课前课后的准备、练习与考核等,都是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为了不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多样,灵活的互动式培训方式,能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充满乐趣,提升培训效果。具体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实操体验法,视频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研讨法,小组竞赛法等。而方法的选取应与培训内容紧密贴合,避免出现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做4G系列培训时候,针对不同培训学员和培训内容选取了合适的方法。如针对客服岗位,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法,将4G的基本知识融入到他们日常处理的业务和投诉问题中,通过实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再如针对政企客户经理等营销类岗位,我们通过案例法,介绍一些4G行业应用的实例,提高了客户经理的方案解决能力。再如针对技术员工,可以采用实操体验法,让学员操作4G模拟仿真软件,体会数据配置等。

总体来说,选取培训方法时要特别关注传授知识的效率、学员的参与程度、学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成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第四阶段:培训总结反思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

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培训收集更多的实战案例;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跟踪评估,整理学员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不断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课程的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而最终效果的认定,还是要看企业与学员的反映,以及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员通过学习是否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带来更多地回报。

当前,广州培训分公司先后为中国通信服务广东公司、广东电信、广东移动等多家企业进行了4G系列课程的培训,学员人数达几千人次,企业培训效果受到了学员和客户的一致称赞。

参考文献:

[1]刘钧.员工培训如何实现教学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第5篇

[关键词]培训;课程开发;结构化;过程方法;ADDIE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80-03

[作者简介]刘延梅(196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总监。

笔者多年从事培训及培训管理工作,深感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既有共性,也有诸多不同。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由于培训单位对于每笔培训都有明确的财务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支出,因此对培训师及培训课程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每次培训都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学员满意。而通过对受训单位的培训评估反馈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影响培训质量的两大因素分别在于培训师的表达沟通能力及课程本身的内容条理性、适宜性、丰富性和针对性上。

而如何设计出结构合理、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可满足受训群体需求的课程,通过对中外成人教育理论的研究与个人的实践探索。发现将ADDIE教学设计模型应用于培训课程开发实践,可取得良好效果。所谓ADDIE的教学设计模型,是一种结构化的课程设计流程,由以下五个步骤构成(ADDIE取自于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培训需求分析(analysis)、课程结构设计(design)、课程内容开发(develop)、课程实施(implement)、课程评估与改进(evaluation)。此方法可简称为“五步成课法”。

这种设计模型首先被美国军方所采用,因为效果显著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本人在实践应用中,将这五个步骤与过程方法相结合,并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可减少培训课程开发的不确定性,获得更高的培训满意度。

过程方法源于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质量及环境、安全和其他管理体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所谓“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则被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将组织的活动分解为一系列过程,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输入与输出,可以达到对过程的优化。

本文以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为例,解析如何综合运用ADDIE这种结构化的模型和过程方法,提高课程开发的效果和效率。

一、培训需求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由统一的教学大纲事先规定,可调整余地较小。成人培训中,定制化很强,即使是同一主题,不同客户对于内容的侧重点及深度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成人培训中,培训课堂应以受训者和组织的需求为关注点,培训需求调查相当重要。

培训需求调查阶段,应首先识别调查对象。除通常作为调查对象的受训者外,调查对象还要覆盖受训组织的高层领导及组织文化等内容,以避免在组织内部引起文化冲突。调查对象还可以延伸到受训组织的其他相关方,包括内部的上、下级及同事,投资人及往届学员等,外部的顾客、竞争者、媒体、专家或主管部门等,这样可更全面获知相关方对受训方的期望。而所谓培训需求就是组织或个人的现有绩效或能力与这些目标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实施过程中,可以分别对受训单位进行组织分析,来决定组织中哪里需要培训;进行任务分析,来确定培训内容,人员分析以确定谁接受培训和怎么培训。

需求调查的形式可以采用面谈法、问卷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小组会议法及专家测试法等,输入的内容包括问卷的结果,公司的战略目标、绩效考核结果、岗位描述文件及历次培训的评估和建议等。而针对业绩或能力评估得出的差距,还可以运用鱼骨图、80/20法则等确定主要原因及优先次序,从而设定课程内容和目标。

培训需求阶段的输出通常是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

二、课程结构设计(Design)

培训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对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给出初步的设想,确定课程的方向和框架,这就是课程的结构设计。这个阶段的输入是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输出则是课程大纲。

核心内容的选择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用头脑风暴法对所关联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列表,然后再从中确定必要的内容,最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增加的扩充内容。而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则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或按时间、空间的顺序进行编排,以便于学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为了更好地对课程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更高阶的大纲架建方式是对课程的内容建立模型,并以图示化的方式体现。如史蒂芬・柯维的培训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是简单地将七个习惯进行罗列,而是通过图示的方式(如图1)对七个习惯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排列,从三个个人成功相关的习惯到三个公众成功密切相关的习惯,再加上最后一个不断更新的习惯,促使人不断超越,这七个习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模型也使世界各国的培训师在不同国家开展七个习惯的培训时,能保持统一性。在课程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再增加课程的开头和结尾设计,课程大纲的主体便有效地得以构建。

三、课程内容开发(Develop)

课程内容开发阶段的输入是课程大纲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素材,输出则是课程教案。

根据成人教育专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研究,成人作为受训群体,具有一些共性,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成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观念,通常是想学才学,如果不能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动力,则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成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往往与个人或组织的发展任务相联系。因此如果培训内容与其工作及生活联系密切则更能引起学员的注意。并且,如果把承担共同任务的学员组织在一起进行培训,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成人拥有丰富的经验资源。这一方面是对培训师的挑战,因为学员的固有经验可能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阻力;另一方面,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学员间通过经验分享,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成人喜欢即学即用,是问题取向的。

5成人的学习有很强的动机性。

6成人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希望先了解要学习什么,及不学的损失。

上述的特点决定了成人的培训应该有更强的互动性,利用多种信息传递方式,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沙盘演练、视频音频、分组研讨等培训方法,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这些,都有赖于内容开发过程进行规划。为更好地达成开发目标,可以先用列表法(见表1)进行时间、内容、方法、资源和工具的规划,最后再展开为详细的教案及以PPT或幻灯片等形式体现的课件。

四、课程实施(Implementation)

课程内容开发后,正式实施之前,准备工作很重要。对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成人培训与基础教育相对固定的环境不同,每个客户的硬件、软件环境有都不同,因此培训师及其工作团队应事先对培训的时间、地点、环境、人员、设备,包括座位安排等进行确认,培训师也应事先对培训课程进行试讲,以保证培训实施过程的顺利。

五、课程评估与改进(Evaluation)

培训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培训课程设计的结束。成人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为了推动受训人员积极应用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优秀的课程设计者会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行动计划表》,供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应用。

完善的培训管理过程还包括课程实施后的评估环节。评估包括对培训师的授课和课程内容的评价,以及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的组织过程的评价等多方面。评估的方式也因此有调查问卷、技能测试及绩效评估等多种方式。作为课程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学员及其组织对授课过程及课程内容的直接反馈,也应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课程改进的输入,从而使课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第6篇

课程开发是一个过程,也是确定课程的过程。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为指导,瞄准成人学习者所从事的职业,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成人学习者预期培训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生成课程目标,形成具体的课程方案,并付诸实施、评价与改进,以期达到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培训教师、成人学习者共同发展的过程。

2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与结构

用系统的方法来思考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可以把成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视为反馈控制闭环系统。根据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系统模型。

3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是我院开设的面向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目前已有近400名学员接受了本课程的培训。本文以该课程为例,介绍职业导向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过程。

3.1确认职业需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是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入门课程,是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3.2制订课程方案。

该课程建设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学;精心制作大量的视频资料和课程网站,使得学员可以利用工作之外的闲余时间学习课程;利用网络论坛等方式对学员学习进行指导;利用在线考试系统实现远程作业提交和考试,从而构筑了集面授、网络教学、自学等方式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2.1课程目标。

该课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岗位应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按照成人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用计算机网络的最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实操项目中,在做中学,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符合成人的学习规律。

3.2.2课程大纲。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照《计算机信息管理员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

3.2.3课程考核。

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包括:面授成绩、自学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4部分组成,这样的评价方式强调了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察以及对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

3.3实施培训课程。

本课程搭建起网上教学平台,采取教师教授、学员自学、在线交互等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满足任意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章节进行学习。为达到学习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员的学习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措施。

3.3.1环节控制。

在环节控制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针对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特点,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控制。①面授环节的控制。制定严格的面授考核制度,要求学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面授。②自学环节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不仅给学员讲述课程的要求、特点,还要给学员讲授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通过网络资源学习,确保每个学员都能熟练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掌握学习方法,熟悉课程管理。③教学过程环节控制。每个知识点后,提供了涵盖知识点全部内容的在线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还提供了模拟实验,学习过程自动记录。学习活动和作业是教学过程控制的主要环节。④课程结束考试环节的控制。本课程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学员集中参加考试。严格的考试环节的控制,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是促进学习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3.3.2作业管理。

在线测试模块,《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编制作业题,网上提交、批改,并规范作业管理,严格实施有关作业管理规定。

3.3.3促学措施。

采用“导学+助学+督学”三学相结合的促学措施。①导学。对学员自学课程给予具体的指导。本课程的导学部分为远程学习导学、课程内容导学和平台活动导学三个方面。②助学。为学员自学过程中提供的帮助。课程“在线答疑”栏目中提供了常见问题答疑等,这些内容照顾到了学员的整体水平。而教学平台上的个别辅导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学习要求,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论坛、E-mail、电话等手段及时回复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③督学。对学员自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课程中提供了在线测试题,学员可以进行实时练习,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教学平台上有教师不间断地与学员交流,激励着学员学习。各项教学活动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也起到了促进学员学习的重要作用。

3.4评价培训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经多年教学改革与建设已经组建起一支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成人教育教学理念,并有适合成人业余学习的纸质教材和自学辅导教材。该课程合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并结合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该课程注重在教师的导学下,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由于课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导学助学、教学引领等方面的支持服务,较为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较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程论坛的帖子总数多,学生发帖踊跃,参与积极。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建设;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87-04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与期盼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的职业能力建设现已成为我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警察职业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调整公安院校办学定位,实现办学方向以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民警教育培训并重发展转变。公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警察职业特色,提高公安院校教育的职业化、正规化水平。教学中心要实现由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建设突出公安院校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开发以提高民警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训练课程、培训项目,实现民警培训专业和课程内容的职业化、科学化、合理化,是当前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育训练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课程建设在民警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建设是民警培训教学的基础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细胞,是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载体。没有课程,警察培训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更是时展前沿的反映,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公安教育训练作为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是警察科学、警察技能和警察技术相结合的职业性教育,其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其课程作为公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其他学科与公安学科、公安工作经验、警察职业技术的融合、总结和传承,是学员获得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能力的主要来源。警察职业课程建设同样要尊重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规律,充分了解民警培训目的和警察职业培训课程的设计原理,认真研究民警培训课程的开发方法与技巧,及时对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要求与民警职业发展变化进行研究,不断完善符合公安职业特色的教育训练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是培训宏观管理的手段

教育学者石伟平教授认为,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课程比学科、专业、职业更重要。专业指向社会职业,但都通过课程实现,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基本产品。可见,课程不仅是指文本层面,它包含了整个教与学的要素,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课程开发与建设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案例与教材,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行教学宏观管理、可持续推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和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公安教育培训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从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公安队伍能力建设的全局出发,从民警的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人手,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安机关的现有文化资源、管理资源、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3.课程建设是培训教学质量的保证

课程建设从构成要素看,包括开发主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从工作环节看则分为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需求分析解决“是否需要培训”的问题,课程规划与内容主要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怎么培训”的问题,课程评价则是了解“培训怎么样”的重要途径。—个高效的课程模式,其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保障,应围绕着课程任务所规定的,与职业能力、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行动化模块进行构建。学员则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在体现职业环境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并从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职业培训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必须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员的培训学习需求转化为具有适当标准、适当内容、结构优化、功能优越的课程,通过职业化、行动化的教与学保证教学训练质量。

二、当前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警培训课程缺乏职业规划

在公安部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体制背景下,民警培训已形成了包括初任训练、专业训练、晋升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教育训练工作体系。目前,公安部没有制定与民警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缺乏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我们不难理解初任培训主要是培养警务技能和体能,使其能胜任人民警察工作岗位,在执法执勤中减少伤亡。专业训练突出业务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能够让民警正确、有效、迅速、安全地完成警察任务。晋升培训旨在提高参训民警的政治理论和管理决策和指挥能力,能够胜任领导岗位。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学习训练内容都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警务技能与体能训练,只是在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训练中增加了指挥管理、领导科学的内容。从培训内容上看教学模块趋向同一,层次体现不明显,课程体系缺乏民警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

2.课程建设的程序缺失

在当前的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组织中,不同类别的培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没有统一规定。培训课程一般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相关文件的规定或者培训主管部门的调训计划确定内容,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与调研仍处于薄弱环节,需求分析和调研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对民警的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与民警“终生学习”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中、长期规划。调训、送训和执训部门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客观反映公安实战部门对培训的需求。在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建立权威的课程设置或者训练指导机构,对参训民警缺乏训练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的评判制度。培训课程的取舍主要根据训前或课堂的随机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确定,而参训民警的个人素质、学科喜好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各级各类民警培训的必修课程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层级差别,具体开设什么课程,均无权威的课程内容设计或指导性意见,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训练现象严重,训练效果不得而知。

3.课程组织与评价方式单一

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一般应具备四个要素:符合培训需求的训练内容,高素质的教师、教官,科学的训练方式。完善的评价制度。课程的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收获,课程评价方式影响其推广和发展。在当前培训的课程组织中,教学组织部门没有及时把设置该门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目的、核心内容、授课拟解决的核心问题等告知授课教师,教学内容难以符合课程开发的初衷,教学组织部门与授课教师缺乏沟通甚至会直接导致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课题组织上,教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与模拟演练等情景教学的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质量监控环节,课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问卷测评为主,缺少配套的课程考核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课程后续推广应用制度的缺乏使课程实施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三、民警培训课程建设之前瞻

1.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告终。公安教育培训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的教育,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警教学训练课程的选择、组织及教学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职业为本原则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职业能力从内容看,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任何职业能力都是具体的,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专业能力是警察职业的关键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一般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警察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具有政治性、社会性、规范性、服务性等特征。公安教育培训课程建设应当从提高警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出发,研究民警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将民警的法律素质和侦察、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勤务手段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以“职业培训为重心”的公安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培养民警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2)统筹规划原则

民警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需要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设计。但从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来看,也离不开民警培训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科学、长远地规划,公安教育训练应从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出发,按照警务实战人才培养要求和公安民警履行岗位职责和能力需要,积极开展培训课程规划和建设,使其符合民警职业生涯和发展的学习需要,同时推进民警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公安部应尽快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公安民警执业资格标准,制定民警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台全国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公安机关民警职业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中关于规定训练类别和训练层级,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做好领导干部、专业岗位和新任民警的训练规划,建立起培训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相对统一、完善的民警培训课程体系,确保培训课程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3)贴近实战原则教学真实和理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教室里学到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真实世界是如何表现的,是否具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发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课程内容能否满足民警培训的学习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能否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公安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机关战略发展。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政策引领、实战牵引、需求指引”原则,以培养民警职业道德、公安业务技能、岗位履职能力为目的,开发出能够满足民警工作岗位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警务实战需要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既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注重展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更要坚持实用原则,将理论教学结合当前公安中心、重心工作与公安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公安工作对民警岗位履职和警务技能学习的需求变化,以提高民警工作绩效为目的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要将课程内容由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变为具体的与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学习载体或学习的中心,实现学习内容与公安工作实际的吻合,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内容与公安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4)教学互动原则课程教学中,教学互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角色领会和角色执行过程的连接点,教师要验证角色认同的有效性,缩短角色距离,就必须投入到角色当中,与课程中的人、事、物真情互动,特别是学生。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麦克·扬认为:“知识不再被视为为了让教师进行分配和传递而从学术发现者传递下来的私有财产,知识成为师生合作工作的产物。”显然,传统的“重教有余而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予以摈弃,否则就没有知识生产和学习效率。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的合理构架,通过好的课程资源,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并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将学员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获得的社会能力、工作经验进行分享,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门好的课程应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之配套,使学员更好、更快地掌握和接受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教学除了充分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等技术手段外,必须重视课程教与学的互动设计,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育、研讨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实效。

2.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程序、步骤

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民警培训课程开发既要遵循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民警的学习需求;既要着眼于公安队伍长远建设需要,又考虑民警的职业发展要求;既要有合理的课程开发程序,又要有课程设置的可行方法。我们认为,要做好体现民警职业训练特色的课程开发、建设应重点抓好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

(1)需求分析环节公安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要从众多学科中选取能够满足民警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课程必须开展民警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组织民警培训,民警是否需要培训,公安机关和民警需要怎样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组织实施民警培训的第一步。公安机关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民警培训活动之前,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其警察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业务学习需求进行系统的定位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因为民警的工作岗位、任职年限、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工作区域治安形势等方面的不同,培训学习的需求就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才能使培训贴近公安工作实际,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了解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民警为完成警察任务、提高工作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到“因需设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建立合理的培训需求生成机制,创新调研方法,拓宽调研渠道,定期开展民警培训需求调研,做好民警培训的组织战略分析、警察任务分析和警务人员素质分析,为民警培训课程的规划、设置提供准确的参考和依据。

(2)课程规划环节课程开发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实践活动过程。公安工作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将公安专业知识与公安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程的选择、整合、完善和补充,及时对民警培训课程做出更为全面、更贴近实战的规划,以适应“大教育、大培训”格局下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需要,构建以即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又适应时展变化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规划要应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总体目标和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进行,将提高民警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规划的出发点。同时要注意围绕公安工作大局和社会治安形势进行课程规划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按照“必须学习、应该学习、最好学习”三者相统一的标准确定培训的内容,让民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争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课程学习提高民警工作能力、水平,推动公安工作的效率提升。

(3)课程研发环节课程研发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程序复杂的工作,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官均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公安工作形势、任务,了解民警的职业能力标准和民警培训学习的客观需要,参与研发的教师、教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公安工作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确保课程研发的质量,应重视研发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首先,课程教学目的设计上要适应时展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内容设计要着眼于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群众工作能力、警务技能和实战本领以及知识素养的提高。其次,课程研发要注意充分利用公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的教学资源,以网络公告、专题招标等形式,动员更多的公安机关的专家、公安院校的老师参与课题研发,从中选择最符合民警培训需要的优秀专题。再次,培训教学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送训单位的领导、参训民警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组织实施等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课程内容提出意见和指导,既确保培训课程研发的导向正确性和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又满足参训民警的专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第8篇

美国注册师协会职业后续培训计划(AICPA onsite training programs),是由 AICPA组织 500多名专家开发和编写的。这些专家来自许多不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和财务专业,因而培训课程的十分广泛,涉及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管理以及其他注册会计师服务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如老年人的福利、医疗卫生的有关问题等等。AICPA拟通过此培训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使注册会计师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落实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引导注册会计师根据的去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这样不仅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且可以促进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这正是该培训计划最具特色的地方。下面具体加以介绍。

(一)后续教育培训计划的目标

该目标是根据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而设计的。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素质通常认为应包括:基本能力;技术能力,共享知识和核心培训。

1.基本能力包括核。必能力与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1)个人实力(有效力);(2)控制(驾驭)变化的能力;(3)可塑性;(4)主动性(积极性);(5)适应性;(6)干劲;(7)正直;(8)与解决问题;(9)团队精神;(l0)交往能力。非核心能力包括:(11)继续能力;(12)领导能力;(13)客户服务;(14)经营管理;(15)拓展;(16)技术专长;(17)创新与知识共享。

2.技术能力指业务技术,包括:(l)使审计手段运行更便利;(2)工作文件更规范;(3)提升专业知识层次。

3.共享知识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1)沟通一内部信息交流;(2)世界范围的资源信息;(3)业务接触一合同信息;(4)专业图书资料一内外部、成果;(5)人力与技术资料一知道谁有知识;(6)客户与目标信息;(7)研讨论坛。

4.核心培训指指令性技术培训和选择性技术培训。指令性技术培训包括:( 1)大学和专业学校进修;(2)工作最初 4年,每年最少 5天;(3)第 5年起,以后每年至少 2天。选择性技术培训包括:(1)一般讲座5天(最初);(2)以后一般讲座1天;(3)版必修课(用磁盘自学);(4)特殊领域一税收、财务咨询服务;(5)特殊业务。

根据以上素质要求,AICPA后续教育培训计划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

1.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增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尤其是基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成果,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2.参加培训的单位或组织能借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士气,增加对组织的信心,使所有员工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后续教育的培训对象

AICPA将培训计划定位为服务于广大会计人员及相关领域人员。这些培训对象包括:(1)注册会计师;(2)在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一般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主计长以及总会计师和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3)非盈利组织的有关会计人员;(4)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业主以及合伙人;(5)律师和咨询顾问(包括税务方面的顾问,医疗卫生、福利方面的顾问等)。

(三)后续教育培训计划的特点

1.培训内容顾客化的设计。

2.培训方式方便、快捷。

3.培训结果具有成本效益性。

这三个特点集中体现了培训计划的设计思想,即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围绕市场开发、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培训计划。其中,培训内容顾客化的设计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二、设计思法和课程体系的内容

(-)设计思路

该培训计划提供了230门培训课程。这230个课程其实就是AICPA的230个成熟产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把提供培训计划的AICPA视为卖方把有需求的各类组织视为买方的话作为卖方的AICPA在充分研究了当今环境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会计人员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取胜而产生的对各种知识的需求,掌握了市场动态后,设计开发了包括230门培训课程在内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个要点;首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准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培训内容符合以CPA为主的广大用户的需要使经过培训的人员符合市场的需求。其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导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CPA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内容也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业务中增添新的内容,采用新的。AICPA将这一思想体现在培训计划中以达到引导会计市场发展的目的。

(二)课程体系

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手册和教材两部分。培训手册提供了关于230门课程的纲要使读者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培训手册采用统一的格式,每一门培训课程都包括5项内容(1)课程的概括说明包括课程梗概、重点以及该课程的意义和作用;(2)课程的目标;(3)以知识点的形式给出培训课程的内容;(4)参加培训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5)课程所需课时。根据CPA参加AICPA培训计划的人员在取得培训手册后,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业务领域,从中挑选满足自身要求的培训课程,然后可以同AICPA联系他们会派负责该课程的专家与顾客就培训的内容进行磋商。AICPA的培训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规模的大小等)和提出的特殊要求进行调整、修改。

(三)培训计划的内容

培训手册中,根据不同的业务领域将培训课程分为会计和审计业务、税务业务、咨询业务和管理业务等四个部分。在每类业务里根据业务内容性质的不同,又作了进一步分类。以“会计和审计业务”为例包括:(1)保证信息的完整性;(2)国际性业务;(3)管理咨询和业绩管理;(4)技术相关问题等四个部分。其中(1)主要是关于会计处理和报表审计方面的内容,由65门培训课程组成包括“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和报告实务”、“AICPA小型企业审计指南”、“非盈利组织的分析性程序”、“员工福利计划审计”、“现金流量表编制、披露和使用”、“公立学校审计”、“主计长外部报告准则指南”、“健康福利行业的欺诈行为”、司法会计欺诈性报告、隐藏的资产、机盗窃”、“非传统业务”、“房地产会计和审计”、“SFAS133:衍生工具会计和套汇会计”和“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新准则”等;(2)涉及国际会计和与欧元有关的会计及报告规定;由2门培训课程组成,分别为“欧元:会计和报告的规定”、“国际会计和报告”;(3)主要是管理会计的知识,包括“非盈利组织的成本分配方法”和“最新财务和管理会计”等4门课程;(4)讨论计算机对传统审计业务的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由“审计电子证据和软性信息”、“如何在无纸化中从事审计工作”和“计算机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应用”3门课程构成。

三、给我们的启示

第9篇

一、培训项目

建立企业培训项目体系,实质上就是要明确企业大学任务和培训方向,知道企业大学该做什么,如何贴近企业并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归纳出涵盖企业所有方面的培训内容,并进行分门别类,形成一个一个的培训项目。如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班组长培训项目、销售团队培训项目、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员工新技术培训项目等等。培训项目建设要按照企业培训特点,把每一个培训项目做成可供培训使用的软件包,软件包由培训方案、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及课件(PPT)等要素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软件包就是一个执行方案,无论是整个企业集团层面的培训,还是内部子系统培训,这一执行方案都适应,当然再完善的方案也要不断更新。

二、培训课程

1.明确培训课程建设方向。企业培训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进课程。凡涉及到公共性的培训内容,诸如企业管理、团队建设、市场营销、社交礼仪、人力资源管理等,可引进普通高校或其他企业大学、社会培训机构开发的课程;一类是自主开发课程。由于企业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企业大学课程建设主要是自主开发适合自身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课程,如企业历史及发展概括、企业产品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企业安全生产、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企业产品基础知识等。

2.坚持“按需培训”开发课程。所谓按需,一是指员工需要;二是指企业业务需要;三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有知识、技能积累和传承的需要。首先,根据员工队伍素质状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确定开发课程;其次,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状况,“量身订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知识课程;再其次,根据企业发展历程,开发体现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的课程,实现企业知识和技能的沉淀、提炼、积累、传承,企业知识和技能向员工内在能力和素质转化。

3.培训课程建设多样化。适应企业培训多样性特点,企业培训课程也应多样化。就企业一般培训需求来看,培训课程可以有:经典案例类,即以企业成功事例为背景开发的培训课程,旨在积累企业文化和独特生产经营管理理念、风格、方式,沉淀、传播企业知识和技能;定制课程类,即根据企业培训项目要求,参考相关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课程,旨在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一般课程类,即在外部已有的一般培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培训对象实际和培训时限要求,精简、整合开发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训教材

1.培训教材类型。自主开发教材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著作类、讲义类、方案类和软件类等。著作类,指经企业决策层批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内部开发课程;讲义类,指编写打印或内部印刷成册的内部培训讲义;方案类,指按照培训项目要求设计编写的模拟训练、户外拓展训练、游戏等实操方案;软件类,指根据学习和技能训练设计的配套学习软件。

2.培训教材开发。企业培训课程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而开发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操性,学用结合、即学即用,其教材的编写应以内部讲师为主担纲,如果是邀请外部专家、学者牵头编写,应确保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企业充分调研、了解、认知的基础上,避免照搬照抄,脱离实际。企业内训教材编写应坚持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以生产经营管理岗位流程为序列,以生产流程环节为模块,以知识技能为节点,面向生产经营、突出实践应用、挖掘内部经验,力求精炼实用。

四、培训讲师

1.内部讲师任职条件。内部讲师是根据企业培训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和任职条件,承担企业内部培训课程讲授、实践指导等任务的在职员工。其任职条件一般应具备: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高度认同企业文化,有责任心,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工作技能和经验;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好;自愿担任内部讲师工作等。

2.内部讲师选拔程序。内部讲师选拔一般应经过三个环节:首先,提出需求计划。根据培训项目要求,提出内部讲师需求计划;其次,候选人推荐。可以是部门主管推荐,也可以是自我推荐,企业应鼓励员工自愿担任内部讲师,充分发挥个人知识、技术专长,为企业员工培训献力;最后,评审与聘任。企业大学应组成评审小组,对拟担任内部讲师的人员进行评审,经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企业领导批准,由企业大学颁发聘书。

3.内部讲师队伍培养。企业内部讲师具有一定的变动性,缺乏系统的教学基础和技能,因此内部讲师队伍的培养包括质的提高和量的补充。内部讲师队伍培养应做到制度化,包括明确内部讲师职责、完善内部讲师考核体系和加强内部讲师培训等。

五、培训机制

1.合理定位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服务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为宗旨,专门负责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企业大学必须具有双重职能:一是管理职能。即全面负责整个企业集团员工培训工作,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组织、资源统筹和协调、对企业内部各单位培训活动检查督促等;一是服务职能。即在培训项目、讲师、课程与教材、资源保障等方面为各单位组织的培训提供服务,对各单位培训活动给与指导等。

2.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企业大学一切活动必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必须把企业员工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企业大学活动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在绩效评估、人才招聘及员工激励等方面。

3.建立企业内部三级培训体系。即以企业大学为主导,以关乎企业发展全局的培训项目为内容的宏观层级培训,并负责对部门、单位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服务;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等子系统为主体,以业务需要为内容的中观层级培训;以班组、车间为单位,以岗位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技能为内容,突出解决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微观层级培训。

六、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持续改进”,这是ISO质量管理原则体现。企业大学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企业战略发展,企业培训工作只有不断地持续改进,才能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企业大学为什么存在和发展的真谛。

1.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企业大学培训评估体系应围绕培训质量和效果建立,由三个子体系构成:一是受顺者个体评估。主要是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的评估,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以检测受训者培训学习效果;二是培训组织工作评估。包括组织过程评估、培训项目有效性评估、培训教学评估等,以检测培训活动的组织效能;三是各单位培训工作评估。这是企业大学履行管理职能的体现,通过评估督促各单位积极有效的开展业务培训。

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构建

当一个企业面临着各种发展需求时,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为了使培训能够满足组织和个人的需要,培训过程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一个好的培训项目需要经过需求的评估、评估的目标、评估标准的建立、培训项目实施以及评估效果评价等步骤。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制定

1.从战略高度定位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制定。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关键步骤——培训计划制定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方式(如鲜明的口号、标语、会议等),在企业内部广泛培养重视培训计划的意识,让每一位管理者、普通员工都能认识到培训计划对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2.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制定的初始环节,其分析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培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需要通过与各部门充分沟通,以获取清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需求信息的重点包括企业员工目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知识架构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提出的技能、知识层面的要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计划制定的第一个环节,对企业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获得准确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以后,就可以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了。

3.科学安排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培训课程的安排。培训工作要做到不断增强其针对性,根据各职位所应担负的职责、主要工作、所需技能及绩效确认各职位在职期间各阶段的训练需求,同时应依照训练需求,设计开发训练课程,确定训练课程内容;二是培训教师的选择。企业要根据自身培训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培训教师,一般来说,企业内部讲师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力量。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内部讲师,促进企业以后培训工作的展开。三是培训项目的安排。通过分析培训数据,总结差距和根源。培训计划应该明确企业在组织能力、员工技能与业务目标的差距及其包括培训时间、培训类型、培训对象范围、费用预算等在内的培训项目信息。

二、结构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1、建立培训课程体系

训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培训课程的普及型、基础型和提高型将培训课程分为员工入职培训课程、固定课程和动态课程三类。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属普及性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政策、企业相关制度、企业发展历史等。

固定培训课程是基础性培训。是从事各类各级岗位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岗位调动、职位晋升、绩效考核反应知识、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强固定课程培训。

动态培训课程是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做出培训分析,这类培训是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结构化的培训体系模型

固定培训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在企业中必须建立起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1)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部门,从岗位分析入手,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类,如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等。在分类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层次级别定义和划分。以各级各类岗位为基础,分析员工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职业化行为模块和行为标准,在分析这些活动时,可以遵循以下三种思路:1)从活动开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考虑。2)从活动范围来考虑。3)从活动内容本身组成部分来分析。由此确定各级各类的培训课程,从而开发出相应的培训教材。不同级别的必备知识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有所区别。

(2)动态培训课程可以从二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企业目标。分析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战略,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考虑与此相关的管理思路、管理观念和工作重点的转移,组织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术领域、工艺技术,并与此确定培训课程。

从科技发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当一项工作内容发生重大革新时,由此带来的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确定培训课程。

(3)培训体系建立之后,培训对象的确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1)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经营策略确定企业的人员要求,并由人力资源部分析并确定相应的人员培训。2)中层管理者。根据企业为他们制定的发展计划和绩效考评的结果,由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分析和确定他们的下一步发展需求。3)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由中层管理者根据员工的绩效考评来分析确定他们的培训需求。

员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训需求,得到上一级主管及人力资源部认可。

2、培训讲师队伍建设

讲师是整个培训流程的源头,讲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质量的好坏。培训讲师来源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外部聘请;二是企业内部讲师。讲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课、教材开发和参与培训课程的设置。为保证讲师队伍的高素质,企业内部应制订《讲师资格认证制度》,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经验、成就及表达能力四方面进行认证。对讲师的工作绩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同时为支持和鼓励讲师主动积极地开展培训工作,给讲师一定的时间从事教材的开发和一定的讲课费和教材开发费。

3、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调整等方面。评估从四个方面考察。

第一层评估,反应层面。这类评估主要是考核学员对培训讲师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合适等。这是一种浅层评估,通常是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第二层评估,学习层面。主要是检查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

第三层评估,行为层。该层关心的是学员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此类评估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方式进行。第四层评估,结果层。这类评估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培训是否对企业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层的评估内容是一个企业组织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培训评估最大的难点。

4、培训管理体系

培训体系是动态平衡的体系。包括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讲师调整,及如何激励学员培训意愿,如何开发和管理培训供应商,如何把培训课程的内容转化为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操作文件等等,这些都是培训管理体系要考虑的,并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加以落实。正如前文提到的培训管理体系是保证培训体系有效运作,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起支持作用。

三、结束语

良好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发挥培训战略支撑作用的基本保证。同时,为了使培训能够满足组织和个人的需要,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县级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播下知识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未来

回顾两天的培训学习,感想颇多,收获颇大。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培训紧紧围绕教育部“国培计划”工作精神,结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管理工作者实际,通过对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培计划”全面落实的深刻解读,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全面树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培训模式、打造培训名师、提高培训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全新的丰富了自己。

二是培训课程设计科学。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根本途径,北京教育学院在广泛调查了解培训管理者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从综合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区域规划工具开题,结合大量的教学案例,系统分析了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教师培训项目与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申报和教师培训绩效评估等工具的性质、方法、特点,使大家对教师培训的项目规划到实施评估有了更加规范、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还专门安排了骨干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培训、课例研究、项目学习模式等专题培训,内容丰富,颇有感悟。

三是培训教师尽职尽责。这次培训使我们学到了我们不曾懂得的东西,担任培训任务的院长、教授更直接帮我们架起了掌握知识的桥梁。李方院长通俗易懂,亲切感人的语言给我们打开了项目管理与区域性大规模教师培训方案设计的大门;余教授的教师培训5个里程碑与10个核心问题,帮我们理清了完成教师培训项目的新思路、新方法;李晶教授以身体健康、教学设计、买菜为维度的形象案例,分别阐述了教师学习需求调查与评估的重要性。钟祖荣教授讲课的交流互动,充分展示了北京教育学院强有力的培训者团队,使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四是培训学员收获丰硕。在业务知识上,对培训政策、培训理论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把握,对教学培训的多种模式和方法有了直观的体验,对北京市培训工作的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对下一步工作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引发了大家多方位、深层的思考,激发了大家拼搏创新的热情。在培训工作上通过学习交流,分享经验,取长补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受益匪浅。在同行破冰交友上,2天虽然短暂,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在今后继续靠事业凝聚人,用真心灌溉人,携手共进,共创我国继续教育之未来。

第12篇

作为上海吉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分公司,西安吉科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致力于期货市场投资与分析研究、国内证券市场投资与分析研究、资本运营管理和期货后台专业服务的综合型投资管理公司。公司拥有多名长期从事国内外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专业人士,投资团队成员均具有多年的市场实战经验,具备丰富的操盘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分析能力,为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操盘手应该具备四种品质:一、政治家的眼界――以效益率统领全局;二、军事家的谋略――驰骋网络时代,运筹帷幄;三、金融家的理念――懂得资金管理和发挥资金优势;四、探险家的精神――为了自己的追求成功,勇于冒险。本文将对投资操盘手的培训课程进行设计,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操盘手,从而促进公司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西安吉科投资有限公司;操盘手;培训课程设计

一、培训课程设计相关理论

(一)培训课程设计原则

培训课程设计是指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评估培训需求、找出学员及其工作环境的相关信息,认真设计课程意图和学习目标,开发支持和巩固目标的课程内容和参考资料,并且根据测试结果的评估和衡量标准来修订课程内容,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系统化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应体现以下原则:1.培训课程设计要根据确切的培训需求进行;2.培训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成人的认知规律,针对成人学习特点设计课程内容;3.培训课程设计要突出强调实效性原则;4.培训课程设计要全员开发和重点开发相结合;5.培训课程设计要具有适度超前性培训课程设计的内容,也就是培训课程不同要素的组合,课程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程名称;(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教材。

(二)培训方法的选择

1.多媒体远程培训

多媒体远程培训,是指结合了多媒体网络,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将培训师端的声音、图像传递到各个学员接收终端,并且培训师和学员可以在培训平台上多边互动,适时沟通交流。多媒体远程培训的特点是:a)跨地域性;b)可视性;c)沟通的多向性

2.讲授式

讲授式充分发挥培训讲师的主导作用,由培训讲师依据培训目标制订或参与制订课程大纲,确定课程的内容、程序和节奏等。其培训的手段主要是培训讲师的语言讲解,同时综合配以模型、演示、图表等手段。可见,讲授式的关键特征是培训过程的培训讲师中心和培训手段的语言主体。

(三)培训评估反馈

培训效果是指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才干和其它特征应用于工作的程度。培训评估,则是对这种培训效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判断,一方面对学员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培训效能的发挥程度和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判,为今后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

二、西安吉科投资操盘手培训课程设计

(一)培训目标

首先,根据西安吉科投资团队的人员组成及现状,考虑到培训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梳理出重点的培训对象――投资操盘手。

(二)培训内容计划

作为公司投资的操盘手,期货投资的安全战略是第一要务,为此制定了三大模块的内容:(1)交易之前的防御方案;(2)交易中计划安全实施;(3)退出交易后的安全离场交易之前――投资方案拟定时的安全防御。

1.交易之前

(1)休息与等待

休息与等待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状态。许多投资者并不了解其内在的意义:什么也不做的防守成本是所有安全措施中最低的。我们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①心身休整与交易总结,②市场没有大行情、或无法判断行情;③行情的演变已进入危险地带;④战略计划实施前的时机等待。

资金权益的曲线与价格的波动图形是相似的,资金阶段性增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事,而如何回避权益的大幅回落却不是易事。然而,只有回避资金的回撤,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才能达到资本滚动的复利效果。“不为”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舍弃,是一种顺服与尊重客观市场的表现。可见,学会休息与等待是决定投资能否取胜的重要一环。

(2)市场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选择,并加以限制。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合做投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应当远离这样的风险市场:①尽管行情巨大,但风险无法控制的市场;②人为操纵迹象明显,导致分析困难的市场;③持仓小、成交清淡,短期内无法活跃的市场;④不受法律保护、制度规则不健全,或是诚信遭质疑的。

风险的防范不仅仅在风险产生之时,更应该在尚未发生之时就将其杜绝。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增加额外的风险负担,使投资者的精力更加集中在价格波动的本身而不是其它。有人会说:不管怎样说,能挣到钱就好。但无数事实证明:不良的投资环境,终究结不出善果。盲目投资时常走向灾难,限制行为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3)战略评估

期货市场的套利方式被大家认为是风险有限的投资模式,而对于单纯性投机被当作是风险极大的投资行为。其实,单纯性投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是一种现时与未来的套利。当我们“看到”市场的未来时,这种风险很大的投机方式就转化为“套利”投资,现时与未来的巨大差价才是挣钱的源泉所在。如此,全胜思想的实现将不是一句空话,当交易还没有发生之前,投资者就怀有必胜的信念。

(4)等候时机

经过总体评估,当选定某个品种作为战略投资目标时,随后等待时机成熟将是首要的任务。由于期货市场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这使得价格波动看起来较之其他市场剧烈,因而时机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时机的问题尽管是局部和战术性的,但良好的介入区域是进行战略防守和增强持仓信心的有力保障,也是整个投资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

2.交易之中

(1)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

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给投资者以极大的自由,因而有些人希望通过精确的分析来抓住正反两方面的行情。然而,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当他试图拉直波动的曲线时,市场反将其资金“拉直”。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是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测度的。行情分析是决策与操作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哪怕是正确的分析都能转化为交易行为。为了回避风险和灾难,我们的操作一定要遵循某种安全原则,这就是:顺势而为。

(2)期货交易的生存法则

生存法则是什么?第一时间无条件止损,并要始终坚持而不心存侥幸。止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也许是机会,更有可能是灾难。止损出局的好处有三方面:①进场时机不当。这在决定出场的当时并不能确认是否犯了方向性错误,但我们必须选择离场。一方面,回避重大错误的可能;另一方面,为再次寻找更安全、更好的入场点提供机会。②方向性判断错误。在反趋势情况下,如果没能够及时出场,那么时间与杠杆将对交易构成致命的打击!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及时止损。③走出困顿。如果连续三次被止损出局,那么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这时投资者就当抛开任何行情,强制休息一段时间,避免陷入死路与沼泽。远离市场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否则,幸运将远离而灾祸却接连不断。

(3)资金管理策略

保证金的调节是期货市场赋予投资者的自由。这种权限的自由选择会带来人性最直接和最充分的暴露――人总是有用足保证金的强烈倾向。期货并非是普通的金融工具,其杠杆效用像似“核金融”。因此,高比例动用保证金会使得投资盈亏产生巨幅波动――既可能出现资金爆炸,亦存在迅速毁灭的可能。

由此来看,自由并非都是好事。就资金管理而言,自由与安全之间应当有其统计意义上的平衡点。实践经验表明:当资金的利用率达到30%时,对于期货交易而言是最恰当的。尽管投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可适度调节这一比例,但30%的利用率是资金管理的基准原则。在实际交易时,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盈利第二”的思想,并做到:①总体交易持仓要适当,以心里不担忧为佳;②分批次动用资金,降低整体资本金的风险度;③如需加码,必须坚持在首批头寸已获利的前提下;④设定最大下单额度,杜绝超量的任何念头,如能做10手单不妨下7手,别搞得好像与市场有仇似的;⑤在行情的爆发点位可适度放大单量,但前提是当日收盘有利于持仓。

可以说,资金管理状况是交易者内心世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资金管理有助于投资者与市场维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交易者水平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交易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提高。其实,所投入的资金就是一粒种子,并不需要多大的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子。

(4)期货操作的行动策略

在宏观顺势的方针下,我们的任务是将方案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计划还不能等同于行动,从构想到行动之间有质的差别。尽管行动只有两个动作:进场与出场;但却是反映了投资者全部的思想内涵。构想能否进入实施全看市场是否出现预期中的有利环境;而交易过程中的退却则看是否出现不利的格局、或不祥的征兆。

先谈进场方面,就像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市场行情的实际走向并不总是与投资构想相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计划将暂时搁置,或是被取消。只有当市场趋向与当初设想的一致时,投资计划才能启动。也就是说:为着安全起见,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性表现达到统一的状态下,投资交易方可进行。进场一般遵循“迟到”的原则――好处有:①如果设想没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市场仍处于不确定或反向状态,那么构想还只能停留在观察阶段,这时就不能进场交易,否则过早地介入就难免要付出代价;②当市场开始显露其真实的趋向时,如果与预想的战略方向一致,那么,在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情况下,进场交易的胜算概率就大为提高。正如中国武术所讲究的:先是心到、其后是眼到,最后才是手到。提早进场时常能够取得较好的价格,这对套期保值是好事,但对单纯性投机而言不符合安全与顺势的原则,也违背了投资的目的――挣差价而不是价格。在这里,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趋势(差价)是第一位的,价格反而是第二位的。

跟踪评估的侧重点有:①市场新出现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因素;②对市场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因素;③主导市场趋向的主要矛盾是否有所改变,尤其是质变;④市场外在的表现,以及技术指标等,是否预示着趋势有中断或反向的可能;⑤参考历史行情与相关品种走势,找出当前市场价格所处的区域。然后,我们依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继续存留在市场的决定。

3.退出交易

(1)阶段性回避风险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同样,市场价格的演变特征有:①从表现形式看,价格亦呈现出阶段性潮起潮落,在看似无序的波动中始终存在着有序的趋势演变;②从变动状态看,市场总是从一种平衡态的打破过渡到另一新的平衡,这种变化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因此,其特点可总结为:“阶段性、波动性和趋势性”。

(2)如何出局

在证券市场上,有句俗话:会卖的是师傅,会买的是徒弟。其实期货投资也是一样:善于出场的人才是高明的,因为只有离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进攻、挣钱,从而忽视了防守与退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在于:人的眼睛总是盯着金钱,因着心动市场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流连忘返。欲望的牵动必定带来失败,留恋市场就是一种贪婪;这在行为本质上就是与市场比智慧。

除了被动性止损出局外,任何主动性了结头寸都具有积极防守的意图――看守利润和限制损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出发,离场意味着风险的终结,从而彻底回避了不确定的价格波动。古代兵法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是为了安全起见,是为了保存实力,也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攻做准备。

在这里,对于离场的方式给出一些建议:

第一,灵感与直觉。出场有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你已经盈利,甚至是大利,尤其是在预期目标已接近的情形下。当灵感与直觉提醒自己该出场时,那么就当出局。

第二,技术分析。当所设定的技术指标显示出场信号时,尤其是移动平均线呈现反向势头,或是图形形态表现出逆转的可能,那么手中的持仓可以考虑全部退出。技术分析的本质就是市场表象的分析,通过分析现象来预知市场价格。

第三,周期分析。价格波动有时呈现周期性特征,因而周期分析对于阶段性转折点时常给予很好的提示。当时间指示大波段的转折周期可能来临,尤其在价格走势上已经有所体现,那么选择退场将是安全稳妥的做法。

第四,潜在基本面的改变。当主导趋势的基本因素开始出现不利的改变,或是潜藏的反向因素有壮大的趋向;也许此时的市场表现并未出现不利局面,甚至是状况良好;但是投资者应当撤离市场。有一个隐含的事实值得注意:累计盈利每向前推进一步,那么距离潜在的亏损也就近了一步。

(三)培训时间计划

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