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学 思维能力 人文精神
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学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对管理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这些都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的教学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力争早日取得管理学教学的丰硕成果、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尽力优化管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让学生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和掌握其重点、难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多且分布比较零散。如果不能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初学者将难以全面把握,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讲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突出重点,授课缺乏应有的深度。所以要注意把握管理学的逻辑框架和发展演变这条主线,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点讲授管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管理学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知识分布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二、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告诉我们: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方式,从对知识的学习转为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管理学教育不是简单地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对问题如何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普遍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为重点的管理学教学目标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则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些问题轻重缓急的次序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形成管理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管理思维能力上实现突破,学会在复杂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难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和管理辩论等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通过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真正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拥有成就感。
三、必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管理者本身的因素要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学的规律进行科学地思维。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完善人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管理与伦理”部分。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篇、观摩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讲座等途径,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观,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通过阅读《论语》,让大学生了解管理中的道德伦理建设和微观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让大学生了解战略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聆听企业家讲座,亲身感受商战的硝烟弥漫;通过开展各项专题辩论赛,锻炼学生唇枪舌战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增强他们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为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贴于
四、必须有创造性地实施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和其它学科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学课程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学教材与知识的开放性。狭义的教材即指教学所用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还包括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使教学真正生动活泼起来。
2.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参加创业大赛等等,都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以管理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学教学目标虽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帮助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互联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的自由讨论等方式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式。
4.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管理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评价方法进行创新: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开放性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映霞.浅谈管理学中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J].职业圈,2007.
[2]范爱理.管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理论建设,2005,(1).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教学;问题;理性思考
一、管理学和管理教学的认识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学习的场所,有多方面的活动会相应的展开,相应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能通过适当的引导、而且从更为长远、稳定的方面考虑,建立起一套关于学校教学事务的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用到一些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然而对于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的教学管理,势必要在运用管理学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当中灵活运用,不能过分的依赖于既成的规章制度,将之死板的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给教学造成一种束缚和制约,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管理教学的现状
(1)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学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经过实践的证明,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对于人的研究。解放人、发展人的“人本管理”思想并且将人的发展和重要性得到提高是目前的趋势。随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新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教学管理有了新的挑战。然而目前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职责不明确这样一种无序的状态,无法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实现工作更缺乏具体的指导。(2)管理体制落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的明显特征是党政合一、两级运行、条块结合,管理工作带有浓重的行政和政治色彩,致使管理体制复杂,职能机构众多,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界定与责任也没有明确。在这样的体制之下,教育难以深入、管理疲于应付,不利于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和科学化,此外,由于职能机构众多,致使效率较低,缺乏个性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教学的效果。(3)管理方法陈旧。在行政色彩浓重的教学管理基础上,管理的工作主要就是上下级精神的传达、工作汇报。然而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围绕学生,新时期管理要求帮助学生有自我的意识,虽然一些现代化管理的观念融入到了教学管理中,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围绕学生学习“服务”,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服务”只是形式化的口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用统一的标准划分,从而背离了管理理念的原则和精神。
三、管理教学的一些建议
(1)彻底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理解人、服务人、解放人。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即是要牢固树立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学生的根本利益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能推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2)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对象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权利。高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建立起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面之间相互制衡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管具有共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及高效的运行。(3)加强管理方法创新。首先,教学管理者应当具有管理制度、方法上创新的意识,用发展的、长远的、理解的眼光关注教学管理,并且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新方法、新途径的探索,积极投入到“服务”教学的管理事务当中,在组织目标和手段方法不断置换中,寻求一种更好的“以教学质量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或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灵活的管理体制下,实现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机制能够快速的、高效的运转,可以在与现代计算机、通信等方面进行摸索,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管理教学的信息化系统,保证管理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
就管理教学而言,要在充分、合理的利用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的突出问题,以教学最终目标和学生为核心,不断总结、探索、学习、实践,努力的建立健全起适合自身教学环境的管理制度,并且要求要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贯彻落实教学管理工作,为实现新时代,现代化的高校奋斗。
参 考 文 献
[1]郑洁.没有办不好的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问卷调查法;教学研究
环境管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与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医学等一起构成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管理学以行为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行为和活动,协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以减少和改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环境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类环境文明[1]。
1环境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
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以介绍环境管理相关方法、开拓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思路的管理学科,环境管理学学科特点是帮助环境专业学生在学习环境处理技术以及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之外,熟悉和掌握一些比如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SWOT法、5W1H法等管理方法,并深刻理解这些方法在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完善环境管理流程、提出环境改善方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引入学习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学习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站在管理的角度,来认识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命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环境管理学中问卷调查法的知识介绍
问卷调查法是政府制订环境政策、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之前必须进行的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问卷调查法与其他诸如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方法等一起构成了环境管理开展之前获取可靠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的基础数据资料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实践基础。
2.1问卷调查法的三个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法要求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对问卷收集有特定的程序要求,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得到研究结论。这是问卷调查法的三个基础特征,问卷调查法不仅是当前众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实证方法,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管理规范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2]。
2.2问卷调查法的设计和步骤
问卷的设计原则是围绕研究的问题和被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设计,问题总数不能过多,要尽量考虑在回答上减少麻烦。明确与问卷设计相关的各种因素,在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样本特征等因素对问卷设计的影响,问卷中的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应尽量不超过20min为宜。问题语言应简单、明确、通俗易懂;问卷调查法的步骤一般为三步,分别是正确设计问卷、正确开展调查、正确处理调查数据。
2.3问卷调查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管理工作中利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的工作主要有:①环境问题调查,即对某些具体环境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进行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②环境现状调查,即在环境评价以及环境规划工作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环境问题的特征;③环境民意调查,即对当地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进行调查;④环境产品调查,即在引入新的环境产品之前,对此产品的社会公众满意度,以及接受程度进行调查;⑤环境政策调查,即对当前制订的环境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公众接受程度进行问卷调查,为新的环境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奠定基础[3]。
3开展环境调查与管理的实践活动
当在课堂上引入了问卷调查法的概念以后,仅仅对它的文字内容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结合校园以及周边地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使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环境调查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1校园中水处理系统调查
实践类型:验证型。校园中水处理系统是2014年由郑东新区牵头兴建的以生物膜技术为核心,就地收集单位废水并就地处理、就地直接利用的小型水处理系统,与传统城市废水直接进入排水系统汇聚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式相比,无论从保护环境、运行方式、能源节约上都有巨大的比对优势,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对中水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践中,学生联系中水处理厂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事先设计的问卷表格有针对性地了解学院校园中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的技术先进性,废水设备运转的机理、设备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并留下相关文字记录和图片资料,熟悉其设备的必要性和设计理念,并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理解中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的基础上,与相应节约下来的废水处理费用相对比,深刻理解环境配套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汇总后写出总结报告,明确了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
3.2熊耳河流域、祭城河湿地公园环境满意度分析及调查
实践类型:验证型。实地验证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实际体现,理解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事先设计的问卷表格对熊耳河流域、祭城河湿地公园的环卫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市民进行调查,并结合祭城湿地公园的空气、水资源、绿地、太阳能照明以及动植物情况,了解建设湿地公园对当地气候、动植物保护、生态循环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验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并观察和采访湿地公园中人的行为,总结湿地公园的环境管理与人们的环境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汇总后写出总结报告,提出自己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区域环境管理的新思路。
4结论
问卷调查法是环境管理实证方法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针对当前环境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实际环境问题出发,制订和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并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参与,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统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改善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走上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彭诗言.浅谈体验式教学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4):157-158.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超级秘书网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关键词]案例教学;旅游管理;实践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268-02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相关学科具体情况的客观描述,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受益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探索旅游管理的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旅游实践中寻找规律,掌握其方法和技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了一种不一样的案例教学,这些情况都是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实施以后,效果非常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案例教学法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特别是1986年的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提出了《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特别推荐案例教学的价值,并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一)激励学员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传统的教学仅仅只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但在实践中其内容可能不实用,而且很无聊枯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没有人去告诉你怎么做,反而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创造,每个参与者都必须表达自己对别人方案的看法。
(二)指引学员更加注重能力
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地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应重视双向沟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仅仅是在课桌前听。只有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中,学生得到案例材料后,要先消化,然后去查阅那些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就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在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会认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应该算是一个升华的能力。并且随时要求教师给予指导,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深化思维,在不同参与者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双向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理论,它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旅游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且能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使用外语,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高级专业人才。任何专业都依靠他们的学科而在学校存在。学校的发展将影响一个专业的发展。文科院校更加注重建模分析和情感描述,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思维能力更加规范和有条理;综合性大学则在两方面更平均一些。学术背景对专业发展的竞争影响较大,中国的旅游管理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适合旅游规划和总体设计,这部分比例最大,约占40%以上;第二是管理学科,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具有很高的管理能力;第三是历史学科,有较好的旅游文化优势,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
(一)选择案
例应该做到“精、实、新、深”四点:案例要“精”,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加上同一原理一定有很多相同的案例,所以案例的选择不可能全都考虑到。因此应该选择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即是选择那些与实际操作相关的案例,以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案例要“实”,是指选用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只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才清楚明白,让学生觉得事件发生在他身边,从而激发其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如果是主观猜想的事件,学生就不会在意,因而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要“新”,就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跟上时展。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旅游业也在不断创新,更新产品,增强服务。那些情节老套的案例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不会有现实作用,应该摒弃,反而是应该选择在深化旅游业发展时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然后提炼和升华,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案例要“深”,院校中学生大多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选择的案例只是表现在表象上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就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案例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首先,活学活用运用在了课堂教学中。在《管理学原理》的上课过程中,实践具有的无限性和学生个体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有限性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案例教学法尝试去做的。其次,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逐渐深化并加深理解能力。再次,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教学和实施,可以有效改变单纯课本理论灌输的窘迫现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在审理案件和讨论中发挥主要作用,而教师发挥“规划”和“监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案例法教学,要按照特定的认识顺序,应遵循如下步骤。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通常在正式开始前集中一到两周的时间,要把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材料,指定收集必要的信息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形成对案例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在此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注意这一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会影响整个培训过程的效果。第二,小组讨论准备。根据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由三到六人组成。小组成员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在准备和讨论时,更多的学员理解情况就会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案例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各研究小组讨论地点应分开。各个小组应该以自己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活动,教师不应该进行干涉。第三,小组集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处理建议。一般来说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内,发言人发表完说明后,要完整解释其他团队成员的询问和疑问,然后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员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身份。这时的发言和讨论是为了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最为集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上来。第四,总结阶段。完成小组和小组的讨论后,教师应拿出一段时间来让学员自主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的总结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员书面整理归纳出总结,这样学员就可以体会到更深的层次,从而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
(四)要更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无疑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用,因为案例教学法只适用于技能、实用性强的课程,而不是所有的旅游专业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不应被教师摒弃,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课方法。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案例教学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许多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课程学时安排都难以满足案例教学,所以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理论知识的教授都要在时间上很好地处理,这样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有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应与理论讲课相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淡化理论教学法。如果不结合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充分对案例展开讨论。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师的教学责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和教学责任心的要求都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熟练地管理和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实践与探索,不是通过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培训或观察别人可以运用自如了。教师要掌握火候,进行组织教学,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6]。总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因其手段新颖,内容丰富的特点更加符合旅游专业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习相关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必定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巍.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3]果洪迟.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谈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4]史克文.浅谈案例教学法[J].国际商务研究,1984(1).
[5]王轩.以案例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法初论[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翻转课堂教学”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中国的教育界,翻转课堂带来的高效的教学成果影响着我国教育者的思考,一时间备受广大教师的追捧。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由其在课下完成,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这种教学模式包含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巩固内化两个阶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而本文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自学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地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
一、设定“翻转式”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
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特殊性,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
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二、翻转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在采用翻转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往往会发生偷懒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地让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在课下提供内化知识学习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学发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老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老师靠印象评价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三、鼓励机制的建立
布鲁纳曾说过:动力与激情是学习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就尤为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应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在布置课下任务的时候,知识点不宜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知识点过难,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应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堂课老师可以选取一定的奖品带上课堂。对于在不同的任务场景里,每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取一样奖品。当然,不同难度的知识,对应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总的来说,难度越大,奖品品质越好。当然,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会有规范,这样也能够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以上三个步骤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必将导致这一教学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一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人文教育,2012.4.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赵德钧,李路.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
[5]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6]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7]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2013.8.
[8]井淑川,孙淑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12.12.
[9]金利.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3.6.
关键词:教学改革;企业资源计划;优化
作者简介:徐雪松(1978-),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系主任,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1BGD041)、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5)、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30-02
“企业资源计划”作为地方商科院校经济类、管理学专业的主干课,是从管理与应用的角度向学生讲述ERP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管理变革与应用实践的课程。课程的目标为是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体验并模拟企业的团队建设、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地方商科院校在企业资源计划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中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教学面不断扩大,受教学人数逐年增多,从传统信息类专业到电子商务专业,再到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教学规模逐年扩大;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管理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课程越发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以期满足企业生产的多样性需要;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重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企业资源计划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建设及教学的问题
我国商科院校在普及“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教学时,课程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企业计划编制体系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企业流程的整体把握;模拟团队组织、协调与控制;ERP软件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操作技能的把握。再加上商科院校学生群体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学生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能力较为薄弱,使得课程建设及教学中普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1.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
高校讲授ERP课程的教师以财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居多,缺乏既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又懂得财务、计算机及管理的复合人才。这样的教学就很难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ERP,加之学生普遍对理论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ERP理论体系及核心管理思想的讲解存在不足,学生对ERP管理内涵掌握不足。
2.课程学时设计不合理
目前高校开设ERP课程的专业很多,为便于教学,往往将这门课程简单地按不同学分来进行组织教学,这样会导致ERP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合理,而在课程设计及讲授内容、重点上为便于教学统一又没有加以区分,使得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置难以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ERP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与企业实践密不可分。在传统ERP实验教学方面,大部分商科院校以软件操作或沙盘模拟为主。在软件教学中没有摆脱软件操作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孤立的理解和操作软件模块,无法体会到ERP系统性、资源共享的特点,从而难以达到ERP系统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教学目的。ERP沙盘模拟虽然能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企业过程中,体验企业的运作实践,但模拟毕竟不是真实环境,这种理想的市场环境使得数据简化而机械,学生难以体会到企业ERP系统复杂及多样化特性。
二、ERP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
为提高商科院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教学的改革效果,建立规范ERP教学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课程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侧重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ERP课程体系,并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三个角度出发,兼顾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处理好课程范围和教学重点的关系。
1.优化教学环节及学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环节十分重要。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讨论课,课后作业等教学方式交叉其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安排一些自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必须以“案例”教学为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制定了2种不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针对信息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分别设置总课时、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并在课程讲授内容上进行调整。理论部分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采用讲授、提问、论证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在具体学时设定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ERP主要功能模块由于不能在课堂上结合软件进行讲解和操作,学生难以理解,教学的效果不太好,因此,可对这部分学时和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或缩减,把主要的功能模块介绍放到实验部分进行讲解,这样教学效果可提高很多。
2.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培养,避免单纯讲授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决策水平和经营业绩。
3.强化启发式教学
加强多媒体授课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给出问题,学生自行思考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预先给出讨论题目和实例/案例,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为引思路、教方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及创新设计的能力。通过教学应用软件演示,对实际软件系统、实际企业的管理问题进行详细剖析,讲解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脱节的“两层皮”问题。
4.丰富教学资源
建设好符合教学体系要求的教材是做好ERP教学的基础。对于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与ERP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根据企业和社会具体需要,开发符合教学体系要求的高品质教材,补充企业经营实例到教学案例库,同时也能拓宽任课教师的视野。还可以和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ERP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支撑。
5.重视课程设计及作业
把ERP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课程实践性环节系列之一,其目的在于加深对企业资源计划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ERP的主要子系统(包括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学习过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课程学习中,重视将原理性作业与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作业等多种作业内容相结合。原理性作业让学生给出技术解决方案,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综合型作业只给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案,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而研究型作业则由学生自己找问题、调查、设计,最后给出解决方案。通过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的作业训练,以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三、改革成效及经验总结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先进、完整,内容丰富多样,形成了“目标设定,模块分解”的教学体系环节,构建了ERP原理、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实验和竞赛组成的“多维”知识模块结构,把经济、管理和信息等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展示了ERP系统解决方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念,使ERP系统的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和形象化。
2.教学方法
形成了“教师引领,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设计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分析、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系统演示、企业调研、课程设计、模拟演练等多种层次的实践手段,增加互动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目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屡获佳绩。
3.学习模式
形成了“实践研究,资源支撑”的自主学习模式。建设了大量实践(验)工具和环境,为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提供支撑。针对不同的对象,在课程后期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提供设计、实施、服务等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领域的授课方案和项目,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柔性。
参考文献:
[1]骆大伟.浅谈ERP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92-93.
[2]喻霞.企业资源计划教学实践与设想[J].科技创业月刊,2012,
(1):112-113.
[3]周建平.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31):117-118.
[4]李媚.ERP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1):137-139.
[5]麦海娟.高校ERP实验室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8):104-107.
[6]孙义.企业资源计划教学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工贸,2009,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应用型;培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席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而“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在优化企业资格管理的同时,对个人从业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建筑业亟需升级转型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应把握政策方向,突破传统的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工程管理学的前身,其后国家教育部几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从属于管理学门类,这标志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产生。经过近20年的调整发展,目前国内已有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等多种类型的约600多所院校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工程企业、项目管理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从教育改革的历程上来看,我国进行的每一次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为了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院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并不清楚应该侧重于工程技术的教育,还是管理知识的传授,往往是该专业从属于哪个二级学院,其课程设置就会侧重于哪个方向。例如: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归属于建管学院,其技术类的课程比例明显高于管理类;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院,其管理类课程比例则高于技术类课程;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经管学院,其经济类课程比例就高于重庆大学和天津大学。虽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因为工程管理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也从一方面能够反映出目前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的现象。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层次来设置的,本科生在校期间,绝大多数时间接受的都是理论教育,但是有些理论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工程管理很多课程是要紧跟国家和地方政策来进行调整的,例如法规类课程要随时注意法规条文的更新,预算类课程要注意规范和定额的修改,等等。有些教师不注意变更自己的教学内容,一套课件用好多年,所讲授的内容陈旧过时,无法应用;有些课程实用性不强,却由于培养方案等原因迟迟不能更新或者剔除;有些院校课程设置弹性太小,学生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太少,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去吸取想要的知识,这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理论知识多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往往是前学后忘,甚至有些学生一入课堂就犯困,埋头大睡的不在少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却浪费掉了很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4.学生实践能力差。用人单位反馈,很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差。究其原因发现,我们在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安排上,多是以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出现,总体时间太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更是浮于表面;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即使有些企业愿意配合高校教学,往往也会因为工程的施工周期长、进度慢,而学生能够参与的时间有限,故无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以社会需求定培养目标。2015年5月,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该规范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掌握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工程管理是服务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管理学科必须与土木工程学科密切结合,既有利于土木工程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2.合理制定课程体系。目前对工程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目标要求包括能够编制基本施工方案、进行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的确定、会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处理工程进展中出现的一般纠纷以及能够协调项目参与方的关系等,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要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增加实践课在教学中的比重,改变以往教学安排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只有多实践,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另外,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个性教学,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学到新的、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①要从实践出发,基于问题教学;②要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现实存在的例子归纳总结抽象概念、原理。(2)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①鼓励学生自学,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实行启发式引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在事先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准备资料,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③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模拟案例以及项目进展的各个环节,让枯燥的知识以另一种角度呈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④采用赛课、慕课等网络教学工具,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教学视频、做练习,其观看记录和练习的成绩可以作为考核依据。4.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学习,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重要知识。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良好、稳定的实践基地。对新生,着力培养其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兴趣。以前我们总是在大一阶段安排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知识,如果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导致基础不牢,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建议从新生入校阶段开始,安排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投入到施工一线,对工程和管理有初步的概念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理论课程结束后,合适的课程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所在项目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时期,新常态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的突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单位,时间紧,任务重,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建筑业面临的环境和高校自身的情况,优化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这一工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新常态下社会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努力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莲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281-282.
[关键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46-02
1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
这不仅是石油企业更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通病。由于领导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行为明显短期化,只重眼前利益。国企领导较少考虑到战略、文化层次,即使制订了战略目标,也不能保证它在下一任的延续性,相应地企业更缺乏支持战略实现的长期人力资源规划。
1.2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理解不透彻
“以人为本”逐渐成了石油企业的口头禅,但到底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并不是每个石油企业都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界定,并且缺少统一性、长远性。
1.3 传统的人才选任机制存在弊端
石油企业传统的选任原则仅局限于高校选人模式,在选人用人上,对人才标准认识不统一,对人才需求也并非完全一致。传统的用人机制,就是干部终身制和正式职工概念,这种人才使用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必须予以改变。
1.4 冗员问题严重,而裁减冗员为旧机制所不容
由于石油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组织,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在人员管理上存在许多交叉,即会出现冗员。“冗员”已成为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严重制约石油企业组织运作的最大障碍。
1.5 企业员工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国际经营的需要
这是由于石油企业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没有健全的信息沟通体系,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报酬制度尚未完整、健全,导致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随着石油企业规模的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也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各种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同时,却往往又会带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僵化的管理体制,浓厚的官僚气息,企业无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员工丧失完全的创业激情与热情,漠不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无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的凝聚力降低。
2 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议
2.1 加强人力资源的规划治理
石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科学地猜测未来环境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状况的影响,制订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的规划,确保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企业获得长远利益的保证。
2.2 正确剖析“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还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和顾客,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以人为本”中的“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人力资本”,还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因此,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以人为本之“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本身”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高度产生的对企业自身性质的再认识。
2.3 改变传统的选任方法,使用新颖的人才使用方法
可以采用以下几点:
(1)人才使用的委托制。解决棘手的人才紧缺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委托其他企业完成本企业很难做好的工作。
(2)与竞争对手合作。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招聘并留住优秀的员工,企业往往可与其他企业,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
(3)跨行业间的人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有更多的人才选择权。
2.4 营造企业绿色文化,进行绿色管理,建立个人知识blog,创造学习型企业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治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就要尊重、信任员工,使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此达到对员工内在驱动和持续激活的目的。进行绿色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2.5 共建石油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欲望。在石油企业建立“心理契约”实际上既兼顾了员工的利益,又考虑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他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的过程。它可以充分体现广大员工的工作业绩,使企业管理者能够看到员工的业绩的同时,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的绩效考评体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
3 结 论
总之,企业经营之本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保障企业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石油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想在竞争环境下实施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必须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此来保证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长远的战略目标,这是石油企业快速构筑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参考文献:
[1]付强.浅谈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
[2]杨雄.浅析石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8(26).
摘要:由于辅导员所带人数较多,不可能做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因此部分高校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与专职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本文分析了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一些优势与劣势,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劣势;优势
0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都是“90后”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是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旺盛的表现欲、求知欲,反应快但耐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尊心又不会控制情绪,工作热情高但不易持久,勇于担当又缺乏吃苦能力。同时该群体还存在以下特征:一是来至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个体差异大,而且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较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大信息大数据的冲击洗礼对当代大学生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三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的大学不一样会产生失落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辅导员所带人数较多,不可能做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因此,目前部分高校聘任兼职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和专职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
1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优势
1.1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各阶段学业引导及规划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相对辅导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理解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培养要求等,根据学生在校学习不同阶段特点,兼职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生活方式,建立专业和职业情感。新生入学阶段:新生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专业的情况基本不了解,更谈不上树立专业理想目标。进入大学后,新生渴望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便及早制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由于辅导员负责人数较多,专业背景不相同,所以很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博士学位和专业背景深厚的班主任便脱颖而出,他们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激发学习兴趣,建立专业归属感,及早了解本专业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和社会需求,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在校学习阶段:班主任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学生密切接触,督促学生顺利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思想问题和学习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
兼职班主任大多数都是从事科研工作,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科研经验、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形成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给学生提供打开科研和学术之门的钥匙,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现学生中适合科研的人才,结合专业和社会的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了解和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术殿堂上走的更深、更远。另外,班主任还有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如何选课,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组织社会实践等。即将毕业阶段: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爱好,班主任引导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开题讨论、实验准备等工作,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走上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班主任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学生中学习成绩较好、英语水平较高、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喜欢科学研究、性格适合静下心来做学问、家庭条件能够承担继续学习的学生来说,可以建议选择继续深造。班主任可以向其它的科研院所或高校推荐学生,或指导学生考自己的研究生,或为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可以对于成绩一般、不喜欢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可以建议毕业后就业。
1.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
班风学风是班集体的一种精神面貌,经过细致、长期的熏陶和教育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气,对外来说是一种班集体的整体形象,对内来说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但是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文化的广泛传播、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等因素,极大影响了高校的班风学风。高校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同时承担着班级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学生碍于面子会不好意思逃课,同时也会把功课做好。由于班主任和其它专业课老师也比较熟,通过其他专业课老师方便了解本班学生上课、出勤、成绩情况等,有利于对班级进行管理。由于担任兼职班主任的都是专业骨干教师或年轻有为教师,他们成了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特别是面对面的进行知识交流,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1.3有利于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当专业教师给本班学生上课时,利用课上时间可以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样专业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频繁的接触中,专业老师对学生印象较深,也最了解学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能在完全了解班级具体情形下选拔班、团干部,培养和组织一支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班委队伍,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从而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班级和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比较了解班级情况,能够透彻的分析问题所在,并在第一时间避免或纠正不良现象的发生,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1.4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缺泛理性思考,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有专业知识不愁找不到工作,忽视了社会需要与现实性,即使找到工作也不珍惜,嫌弃工资低,以致造成高不成低不就。专业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择业意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了解自己所带学生个人能力情况和专业上薄弱环节,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高校教师一般会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合作,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成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拓宽就业渠道,根据用人单位要求把我们的优秀毕业生推荐到企业,也加深了该专业与企业之间的感情。
2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劣势
2.1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冲突
对于目前高校赋予专业教师和兼职班主任的期待和要求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专业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计划传道授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深入研究本学科领域相关专题研究,还要撰写论文、编写教材、展开课题研究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简而言之,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握本学科前沿和动态,还要勤于学习继续研究。作为兼职班主任,是在学校学生处的领导下,把握学生动态,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协助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同样,班主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爱心和耐心。显然,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专业教师和兼职班主任的角色很难避免发生角色冲突。对于责任感强和事业心重的班主任,在特殊时期角色冲突更为严重。
2.2部分兼职班主任政治思想教育和经验的欠缺
当前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对兼职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些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在处理学生事件还缺乏经验,这是我们青年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高校委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之职,对于他们来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教育教学的实践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为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因此高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会有些挑战。部分新上任的班主任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整体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经验。
3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对策研究
3.1统筹兼顾,多重角色有机结合
专业教学与引导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相结合,班主任的科研工作吸引学生学生参加,通过与学生较多接触,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同时也可以降低班主任的科研强度,腾出更多的时间处理班级事物;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与学生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为将来就业铺路搭桥。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应该认识到教育工作是服务社会、提升任性、培养人才的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崇高的自豪感和深厚的热爱之情。
3.2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
在选拔、聘任兼职班主任后,被选聘的班主任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每年可以组织班主任轮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使班主任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能力。任何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和职业化素质高的学生管理队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与时俱进,关注时事热点、娱乐、生活等各方面动态,用年轻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缩小甚至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
总之,高校兼职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要全面发挥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作用,取长补短、克服目前困境。
参考文献:
[1]闻小英,曹为成,杨礼玉.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中国轻工业,2011(7):212-213.[2]段新国,王洪辉,董伟.专业教师兼任新生班主任的优势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9(2):99-101.
[3]吴睿.关于高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学管理,2009(5):222-223.
[4]赵志华.浅谈高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的优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9(2):209-210.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现今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道德水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做到与学生沟通的无障碍。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思想教育,需要讲究科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包含有一份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情感因素在辅导员工作中作用是润物无声的,本文即拟浅谈辅导员工作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主客体关系的主观体验,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人的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其中情感是最重要的。
黄宗羲说:“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从中可见情感运用可以达到的惊人的效果。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同样,在辅导员工作中,没有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渗透作用,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管理学即人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本质上不外乎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最终促使学生把种种教化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的东西,首先还不是理性内涵本身,而是施教者的情感态度。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则必须发挥情感的因素,努力通过情感的润物无声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内涵并深刻理解其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实践情感教育,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配合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情感教育的方式
辅导员在工作中发挥情感渗透作用的同时,要准确理解这种“情感”的内涵。所谓“情”,从一个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情感品质来说,指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情感,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爱心,淡化自我,热衷于服务与付出等等。简言之,这种情感应包括以下几种,即朋友的理解之情,师长的关爱之情,导师的引路之情。
大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辅导员老师与他们交流时应该尽量避免古板枯燥的说教,而应该尽量多沟通与交流,以朋友的理解之情对待他们。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辅导员老师也只有以朋友的理解之情和同学们平等相处时,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在学生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集体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多数求学在外,远离父母的不适常常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此时辅导员老师要是能无私地向学生传达师长的关爱之情,让大学生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那么就很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大学生只是在受到真心关怀的时候,才会对辅导员老师、对班集体产生信任,才有可能表达出真实愿望和要求,才会逐步形成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时期。大学生是德育主体,而不是灌输客体,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因此,辅导员老师只有从以情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身教胜于言传,辅导员要真正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品格在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言传身教的导师。政治思想教育又是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征,这些都需要辅导员抓住每一个机会循循善诱,持之以恒的加以引导才会更有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内在包含着这样一些观点,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路线方针,只有切实从学生最基本的情感入手,才能使得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走出情感教育的误区
辅导员在正确运用情感因素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其一,重情不等于滥情。我们说辅导员老师要关爱学生,并不是说学生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辅导员老师去代替他完成。辅导员老师不能怕学生出错,更重要的是要在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列宁曾经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们都会的事,但是如何去爱则不是母鸡们知道的了”。同样,对学生要有爱心,可是这种爱心的施与也是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的,比如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其二,要注重“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此处的“理”不仅包括做人的道理,还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我们说辅导员老师要尽可能的理解学生,但也并不是说要去包容学生的错误的观点,在学生错误面前,辅导员老师还要认真执行“理”,做好自己“导师”的职责。绝不主张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姑息迁就,无原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不适当宽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行为。
四、结语
情感因素渗透到辅导员工作当中,凸显了现代教育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真诚呼唤辅导员加强情感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QQ群;班级管理;作用
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的方法。班主任要掌握学生流行的观念和信息,加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班级QQ群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很好的平台,班主任要借助QQ聊天软件,建立班级QQ群,和学生一起成为互联网参与者,将师生间的平等体现出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德育。
一、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
当前智能手机价格便宜,通讯费用也很便宜,中学生几乎都有手机上网。以前学校或班级只能将消息和通知在黑板、墙报上,或者以广播的形式传播信息。因为受传送空间距离限制很大,仅仅少部分学生能及时获取这些通知和信息[1]。但是在建立QQ群之后,通知和信息的不再受到时空距离的限制,学生在遇到问题或出现紧急情况后,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班主任时,可以利用QQ群将相关情况告知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不能沉迷于手机游戏,使用手机上网时能正确辨别不良信息。班主任要经常发起一些话题与学生讨论,提高班级凝聚力,让学生通过使用手机上网,实现解惑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学校制度的约束会让他们产生厌烦,表现为在课堂学习时自律性不强。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他们不清楚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无法牢固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通过建立班级QQ群,班主任能够和任课教师保持联系,在拷贝各学科课件后共享在班级QQ群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阅读或下载。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课堂中没有掌握到的知识,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课堂学习结束后,可以利用QQ群,将课堂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或者存在的问题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据此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样还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般很强,同时具备一定的叛逆心理,思想并不成熟,无法全面地看待事物。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如果受到教师的责备,会产生自卑感,并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缺乏足够的自信心[2]。这些学生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而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QQ群这个平等的沟通平台,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QQ群与学生交流,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师生间都是平等的,会让学生卸下自己对班主任的防备,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在QQ群中,学生不会受到过多约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班主任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从而适当调整所采取的班级管理方法,防止问题恶化,有效地引导与教育学生,实现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利用网络教育犯错学生
中学生犯错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学生犯错后应采取何种措施,值得每位班主任深思。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倔强的性格,所以需要谨慎对其进行教育和批评,对此班主任要利用好QQ群这个平台,既让犯错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还不会对班主任产生逆反心理,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更加认真努力学习。班主任可以要求犯错学生在QQ群空间里贴出写好的检讨,防止出现尴尬,还让犯错学生的颜面也得到保留。在今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只要学生不再犯错误,班主任就应该将检讨删除。这种方法不仅没有直接伤害到犯错学生,也达到了批评教育的效果,学生乐于接受。犯错学生能够认识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尊重,在今后会更加信任班主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违反校纪班规。
五、结语
总之,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利用QQ群,有利于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观念,可以借助QQ群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QQ群成为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QQ群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利用QQ群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并适当调整管理方法。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管理好学生和班级,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 艳.浅谈QQ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