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环境分析

管理学环境分析

时间:2023-09-25 18:0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环境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环境分析

第1篇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 环境分析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

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

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

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

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

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

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

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

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1]Wright,P.M.,Dunford,B.B.,&Snell,S.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7,2001.

[2]徐国华,杨东涛.制造企业的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柔性战略与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2005(5).

第3篇

(一)团队原则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虚拟企业就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面向制造性或服务性的虚拟组织。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个人需要组织这个平台。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形势改变之快的现实,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虚拟企业这种形式,让学生时刻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及时发现、分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对策。

(二)系统原则虚拟企业是一个系统,要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虚拟企业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就像一盘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应该有它的用处,缺一不可。虚拟企业工作流程一环套着一环,如果少了一个环节,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下去。

(三)权变原则权变一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一般无法准确预期,领导者就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方式,而员工要能适应各种环境,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一对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做到了听与学,没有真正理解,而虚拟企业这种模式,通过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磨合,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问题学习适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很强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容易的多。

(四)实践原则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战经验、多元化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竞争、就业压力环境等,对企业内部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虚拟企业构建不能仅有形式,更要有内容的安排,每个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有质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带着管理任务去体验与学习。

二、虚拟企业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运作

管理学教师在明确了管理意识与管理职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与要求后,以一定的组建原则,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虚拟企业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虚拟企业的模拟练习,通过企业不同角色的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交流,使同学们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以组织为初始概念,以构建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为教学活动出发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进行产品策划、设置组织结构等模拟企业运作环境,学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尝试开展虚拟企业经营管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所组建的虚拟企业各有特色,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首先,要进行虚拟企业的命名与使命阐述。“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由6名学生自由组合。该团队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享受性需求为切入口,通过讨论决定发展浴室产品一条龙开发,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企业要让人记住,命名很重要,企业命名要响亮、新颖、有寓意,更要让人印象深刻。该团队由“动感地带SIM卡”进行大胆联想,在头脑风暴之后,将企业命名为“动感浴室”,寓意像“动感地带”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团队推出“使你一尘不染”的广告语吸引顾客眼球,一尘不染,顾名思义就是让顾客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能够干干净净,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深层意义就是希望顾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细菌的侵入,这些也成为虚拟企业的最初使命。

其次是虚拟企业的目标设定与产品设计。“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宗旨是让顾客在使用其产品后可以心情愉悦,放松身体,让顾客感受企业产品的独特魅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动感浴室”的主要目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在开始之际主要生产和销售马桶和浴缸等洗浴产品,同时设计部在原有款式上加以设计,顾客不同的品味设计独特的产品,如顾客还有其他要求,企业会为其提别改动直到顾客满意为主。经过创意大激发,企业决定设计一款从未出现的洗澡机,预计在一年内研发出来,让顾客可以不用动手也可以舒服的沐浴。再次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安排,进行人员的配置与安排。“动感浴室”选择较为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设总经理、财务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和装修部经理等岗位与角色。根据6人的各自特点分配职务,使得“动感浴室”虚拟企业能集合核心能力与能源,使虚拟企业在管理中能正常运作。为了让每个成员能亲身体会到这种仿真企业的氛围,根据教师的情景假设方案,团队创作情景短剧进行情景表演,通过编剧、排练以及最终表演这样的过程,使团队学会随机应变,增强处事和沟通能力,总经理则体会到了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那种应有的责任感,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所应具有的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是虚拟企业的学习管理。“动感浴室”是真实的学习团队,在企业运作之余团队要开展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团队学习。在创建初始,根据各成员提议“动感浴室”制定以下计划:每学年读完两本管理学名著,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每人准备有关管理理论的寓言故事,增强思考能力;每学期出游两次,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情景剧表演,增强成员的默契;学期期末由总经理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并制成学期报告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在去参观纪念馆时,由于时间掌握不当,错过第一班车,耽误太多时间,团队及时反思总结,在回来时加强了时间控制。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团队成员根据“动感浴室”管理现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悟其中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三、虚拟企业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管理类课程中,但以学生自行组建的虚拟企业作为教学案例则更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教师以虚拟企业为教学案例,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分析虚拟企业中的种种管理现象,与学生共同解决管理难题。在对“动感浴室”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学生结合组织环境分析方法,对该团队的宏观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目标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企业产品设计与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评估。学生充分地认识了组织环境对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意义,深刻了解了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对于企业应对竞争的意义。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外,也让学生有信心尝试做更多的事。

四、结论

第4篇

>>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 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 中国大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分析 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现状及其对策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状况、问题与建议 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蓬勃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 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 农业科技园区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支持研究综述 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大庆市棚室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经营决策的思考 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基于城乡共生理论的城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瓜州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关于批准河北唐山等8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通知[EB/OL](2012-04-28)[2013-09-29]..

[6] 郝建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41.

[7] 杜彦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3):53-56.

[8]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50.

[9] 刘丽,马芳,柳艳,等.深圳打造“种业硅谷”见雏形[N].南方日报,2013-07-17(SC06).

[10] 胡爱萍.湖南农业科技创新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83-286.

[11] 林琼,林彦铨.基于态势分析法探讨福建省杂交稻种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48-52.

[12] 石会娟,赵邦宏.基于SWOT分析法的河北省种子产业竞争力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86-88.

[13] 胡雪涛.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0-211,244.

[14] 孟瑞娟,李锁玲,王东,等.刍议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策略[J].陕西农业科学,2013(3):243-246.

[15] 陈健鹏.跨国种业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3(5):18-21.

[16] 祝文烽,王松良,CLAUDE D CALDWELL.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管理学要义[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889-896.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部环境;职责

组织作为环境中的一个主体,需要随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有了解外部环境,与外界环境中的其他主体有共生的机制,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下面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一般环境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及信息获取渠道三个部分对外部环境分析进行论述。

一、一般环境分析

所谓一般环境,即指对环境中任何主体都会产生影响,而不是针对特定组织的环境要素,这其中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要素共有以下几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薪酬水平、劳动法规、社会心理及舆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

1.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组织而言是最基本的外部环境,作为组织的必要构成部分,缺少劳动力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转。而评价劳动力市场不仅要关注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结构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关注供给,还要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本文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目前行业内的从业人数,随着分工专业化的加深,越是职业化程度高的劳动者,对职业的忠诚越高于对企业的忠诚,因此这部分人就成为了优质的潜在劳动力供应者,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能够了解行业内职业人员的总体状况及变动的可能性,以便为组织吸收优质劳动者,同时防止组织内优质劳动者的流失;二是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这其中大学毕业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人数、学历层级及地域分布等是企业预估劳动力供应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数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招聘,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把握好时间节奏和招聘的方式,如果招聘行动时间过晚或采取了毕业生不易接受的方式,将因此丧失一批人才;三是要关注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差异,不论是目前的行业从业人员还是新进入市场的人员都存在这样的差异,比如同是项目管理人员,是否全程参与过一个项目就成为一个关键的质量指标,而同是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是擅长JAVA语言还是C#语言就造成了结构上的差别,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相关外部环境分析时要有所侧重;四是要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加入时间轴,动态的考虑相关要素对企业而言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未来三至五年由于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增加趋势,及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带来的就业范围扩大趋势等,都是做劳动力供给需要考虑的事项。

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适当的劳动力,而其他主体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对此产生影响,所以也有必要进行分析,例如某跨国企业决定退出中国市场的业务,由此会带来对该业务人才的需求的降低,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同行业的企业就面临相对充裕的人才供给,可以因此调整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

2.市场薪酬水平的分析。市场上薪酬水平的分析是环境分析中的重要部分。组织都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吸收、使用优秀人才,但在节省用工成本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组织薪酬水平的外向竞争性。因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买卖双方,狭义上讲,用人单位通过付出薪酬来购买劳动力,而劳动者则出卖劳动力换取薪酬,虽然这个市场的建设存在着缺陷,但仍需要出卖的劳动力与薪酬是等价交换的关系,否则就难达成稳定的交易。这要求组织对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水平有一个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战略定位设定相关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薪酬水平不仅要看工资、奖金等形式,还要综合考虑各种福利、津贴等形式,换言之,要以劳动者能感受到的收益来评价市场薪酬水平。例如某应聘者年薪12万,但每月有一定数额的用车、通信、饮食补助,由公司提供停车位,且不定期的发放各种消费卡,此时他感受到的薪酬水平比只有固定年薪工资12万还高,公司单就薪酬水平讲,对他是没有吸收力的。

3.劳动法规政策方面。劳动法规是组织受到的诸多法律规范中的一种,具有强制性,又因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大,是组织运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劳动合同法》出台对企业的影响,该法规对劳动合同签订及期限、试用期、经济补偿金等诸多事项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及管理方式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一旦管理不到位,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此外,诸多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也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及时掌握,例如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的变动、外来人员的用工制度、社会保险的跨界流动问题等等,这不仅是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措施,也是为员工贴心服务,使其更好发挥作用手段。

4.社会心理及舆论方面。社会心理及舆论并不像薪酬或法律等刚性的环境要素,它对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且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也不像其他要素那样清晰,但如果组织没有注意到这个要素,就可能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中。这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富士康在2010年五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12起跳楼自杀事件,一时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事后回顾整个事件,12连跳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高强度的重复工作,收入与理想的差距,工作生活条件造成的心灵空虚感、忧郁情绪的蔓延及交叉印证带来的情绪加强等等,这些社会心理不仅存在于富士康员工身上,而是社会中一大批青年的共同心理现象,富士康公司没有注意到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成了这种现象的第一个实例,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也极大的损伤了公司的美誉度。而事件本身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引起了人们对用工方式、体面工作的思考,站在富士康之外的企业角度讲,如果不注意这一舆论倾向,并采取相关措施,也会重蹈覆辙。

5.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全球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人力资源要素也不例外。对于组织而言,不仅会遇到自身利用全球人力资源的问题,还会涉及到与其他组织内多样化人员进行交流协作的问题,这与组织全球化的程度,法律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全球化管理人才的供需、多元化员工的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组织进行关注。

二、具体环境分析

所谓具体环境,是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的,它是特指组织所处的竞争环境,本节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思想[1],认为组织需要对购买者、供应商、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等五个市场主体进行分析,因为这些主体是组织决策的限制条件,会对组织的协作、竞争、战略定位等决策行动产生影响。从人力资源角度讲,应该分别从这五个主体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例如,大型汽车厂商等与供应商有深度协作的组织,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供应商有无足够的人员数量及人员素质予以保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组织就需要变更战略,或者寻求有足够人力的供应商,或者要求现在供应商做人力资源战略方面的调整,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为了不影响组织战略的实现,在战略制定时就将其考虑进来是明智的。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注意的,换言之,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五个市场主体。

三、信息获取渠道

外部环境分析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可以借鉴竞争对手情报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就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本文认为有公共信息渠道、人际沟通渠道、招聘渠道、专业咨询机构渠道等四个。

1.公共信息渠道。公共信息是最易获得的,但也意味着它的价值不会太大,这个渠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年鉴,专业协会及相关专家的行业性报告、专题研究,及个别公司主动披露的信息等,这是较直接的信息形式,除此之外组织还可以通过搜集社会新闻中的各种线索,综合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2.人际沟通渠道。此渠道是通过各种会议、展览、交流活动等形式及个人的人际关系来搜集信息,与公共信息不同,这种渠道中的信息虽然也是公开的,但需要通过沟通来获得,对搜集者的交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招聘渠道。招聘渠道是正常招聘流程的副产品,是通过向应聘者寻问前顾主的情况来搜集信息的,例如通过寻问应聘者在前工作单位的职级水平、下属人数等问题,来推测此单位的人员数量及结构关系,又如通过询问其期望薪酬或目前薪酬水平来推测此单位的薪酬水平等等。

4.专业咨询机构渠道。借助专业咨询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但同时成本也较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咨询公司的主业不是信息搜集,而是做管理咨询、招聘外包等业务,但为了开展工作它有机会接触到“圈内”企业的很多内部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就成了信息的富集地,在信息网络中拥有了独特的地位。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搜集的渠道,同时也提示组织在与这些机构打交道时要注意把握分寸,保守组织秘密。

除了信息搜集渠道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获取手段的道德问题,因为某些信息获取的手段与商业间谍、欺诈、盗窃行为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如假装成记者向竞争对手询问相关问题,购买竞争对手的内部通讯录等等,这需要组织根据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作出判定,以免产生组织成员在道德上的危机[2]。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营销课程 实训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84-01

一 专业课程实训安排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有四门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训环节:“市场营销实务”讲授学时56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市场调查与预测”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广告基础”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30学时;“营销策划”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

“市场营销实务”实训安排:第一周完成实训项目一:宜昌市某行业/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1天搜集资料,完成调查方案的制定;第2~4天实地调查;第5天资料整理并完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报告的撰写。第二周完成实训项目二:某产品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营销。第1天搜集资料,完成调查方案的制定;第2~3天实地调查;第4~5天资料整理并形成结论,制作PPT并展示。

“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安排如下:各班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将学生分成小组,每6~8人一组,由组长负责安排指挥,确定调查主题,分工协作,完成实训任务。校内实训一周,在经贸机房完成调查方案的制订,并提交调查问卷;在校外宜昌市城区范围内实地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实训一周,全程两周。

“广告基础”实训安排如下:在经贸机房每人完成个人标志、个人名片的设计作品一份。

“营销策划”实训安排如下:指导老师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策划小组(6~8人为宜),各策划小组可选择当地市场某一品牌作为小组营销策划主题,各策划小组根据前期的市场调查结果撰写营销策划书,小组成员每人撰写实训心得体会,最后各小组集中进行PPT演示,对策划方案进行答辩,指导老师评价。

二 专业课程在实训安排上的优缺点

1.课程在实训安排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实训时间分别是30学时或60学时,折合后分别是一周或两周的整周实训,时间明晰,便于教学管理。

第二,实训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通过实训能起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尝试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如“广告基础”通过让学生设计作品来进行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通过真实的市场调查来进行实训,“营销策划”通过针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营销策划来进行实训等。

第三,实训教师对实训期间的管理认真负责,有严格的签到制度,并能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训,提交实训成果。

2.课程在实训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训时间统一安排在该课程完全结束后,虽然便于教学管理,但把整周的时间都用于完成内容并不太复杂的实训任务,导致学生先玩后突击或先突击后玩,在机房也是偷偷看电影、聊天,浪费学校机房资源且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实训内容与真实企业联系不太紧密,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反正是虚拟的,对待实训在态度上就不够严谨,使实训从表面上看内容齐全、程序到位,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能力的锻炼并未到位。

第三,在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实训中,实训考核体系未完善,考核没有细化到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贡献及得分情况,故存在一些浑水摸鱼的情况。

三 如何更好地安排课程实训

1.在课程实训的形式上,要密切与真实企业联系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应针对真实企业的需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帮助真实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营销策划”课程实训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为真实企业的某个产品进行策划,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若策划案优秀,可以被真实企业采纳并参与实施;“广告基础”课程实训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为真实企业进行广告设计,同样,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锻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企业通过参与可发现其中优秀的人才。

2.在课程实训的内容上,实训指导老师要具体、系统地安排,切忌笼统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不能笼统地安排第一周在校内机房完成调研问卷的撰写,第二周在校外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而要明确写明每天上午、下午具体实训项目及提交的成果。

3.在实训考核体系上,在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实训中,实训指导老师要建立该课程细化的考核体系

如“营销策划”课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实训的,那么实训考核体系可以按工作内容来细化:联络企业、整体规划、分配工作、市场调查问卷撰写、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报告撰写、营销环境分析、营销战略策划、营销战术策划、营销策划案Word文档及推介PPT制作、实训心得体会撰写、营销策划案推介,为每一个工作内容设定一定的权重,根据每位学生在不同工作内容中的表现和贡献打分,最后计算每位学生的实训总成绩。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SWOT分析法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估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定相应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的过程。它是个人职业历程的重要环节,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定、制定行动方案和评估反馈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利用SWOT分析法能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客观地分析所处职业环境现有与潜在的机会和威胁,根据自身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客观环境与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及明确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大职业成功的机会,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SWOT分析法的内涵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又称态势分析法,是战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的一种方法。近年来,SWOT 分析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上, 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自我能力分析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学生通过SWOT 分析, 能明确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在哪里, 并学会评估职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

二、SWOT分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由于生活、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中职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做全面地分析评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可从教育背景、家庭条件、人际关系、所学专业、学习成绩、个体能力、个性特点、个人专长、相关工作经验和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如学生的个人兴趣、性格、学识、交际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文体特长及人文素质等,列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的长处所在,找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和自己的弱势,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能扬长避短,弥补自身不足。

2、分析自身的职业机会和威胁。机会是指学生个体不可控,但是可以利用的外部积极因素;威胁是指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面临的困难和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不同的行业(包括这些行业里不同的公司)都面临不同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对将来准备就业的行业和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将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把握自身的职业选择目标。宏观就业环境分析包括国家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就业环境分析包括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行业发展及专业相关的相关职位空缺状况的分析与预测。通过对职业机会和威胁的正确分析,使学生能做一定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预防措施,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在市场竞争中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最佳目标。

3、做好职业目标选择。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佳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学生根据自我评估和外界环境的分析,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确定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选择职业目标要慎重,务求全面考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4、制定职业行动方案。在确定了职业目标之后,制定具体详细的行动方案,实践行动方案便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动方案应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要说明为实现每一目标所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时完成这些事,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等,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实现目标。否则,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在教学过程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做好为实现职业目标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计划,如要参加哪些方面的训练、要接受哪些教育和培训、在特定时期内掌握哪些技能、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哪些目标等。

5、评估与调整。在实践行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这个过程既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又是不断认识社会的过程,更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科学、合理的手段。如在学生参加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前期所对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反馈调整。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调整,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针对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调整奋斗目标及实施的措施,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确保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三、结论

对于中职校生来说,做好自身的SWOT分析、职业目标定位和行动实施方案有着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的意识,培养和提升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裴园园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究[J].《佳木

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

第8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学 管理学 研究方法 实践性

艺术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国外引入我国已有10余年时间。这10余年时间,学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地看到,这种貌似热烈的局面下却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众多”的研究成果真正能够指导实务操作的很少,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性质认识的模糊阶段。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办学中便是教材内容的粗浅,教材表面看上去光鲜丰富,指导实践却苍白无力,毫无管理学思维的论述大量充斥其中,变成一轮又一轮的纸上谈兵。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研究队伍过于强调自身专业的神圣和纯洁,不屑于吸纳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以及学科自身定位偏颇所造成的。那么我们怎样开展研究才符合艺术管理学自身的本质要求?才符合学科自身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基于以下三个立场来开展。

一、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

艺术管理学是管理学在特殊领域的一个分支,无论艺术管理领域多么特殊,艺术管理必然要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不承认这个前提,艺术管理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现代管理,而是一种“伪管理”。艺术管理学必须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大厦之上,必须以现代管理大师的思想为指导,成为管理学知识体系中的一分子,方能从根本上满足艺术产业日益繁荣的需要。如果这种职业学科仅从自身日常所接触的事物出发,积累出一些自己感觉到的经验或知识,那就整整落后于管理学100年了。因为只有最初的管理知识是这样起源的,而现在任何职业的管理知识都离不开现代管理理论,否则,那种所谓的“管理”也仅仅是低级形态的“作坊管理”,缺少基本的现代管理精神。艺术管理急需与管理学界合作,而事实上,这种跨界合作令人遗憾,没有当代管理理论驾驭的艺术管理是难以得到管理学界的认可,也难以有效指引艺术管理实践,更容易导致以讹传讹。

从表面上看,艺术管理这一概念似乎涵盖的范畴比较大,横跨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4大类,但若从管理的经营性质来看,艺术管理的业务领域实际上只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营利性艺术业务;一类是非营利性艺术业务(表1)。

在这两大类业务中,营利性业务实际占据着艺术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所有艺术中介(企业)营利性成分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学类业务,如图书馆、报刊社等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暂不把其纳入艺术管理的业务范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介(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作支撑,现代化的艺术中介(企业)将不复存在;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创造的经济价值,非营利性业务的维持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当代市场条件下生存的各种企业,包括艺术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因为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基于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现代经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中介(企业),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管理都是肤浅的。

二、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

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

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三、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较强的“门户色彩”,大部分教材名义上是艺术管理学,实质上是某一门类艺术管理学。我们知道,美术管理替代不了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也替代不了艺术管理,它们都只是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艺术管理却应该涵盖美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等,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本末不能颠倒。当然,艺术管理学也不应只是横跨在各门类艺术管理之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它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各门类艺术管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管理学。

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术体系应该由“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这两大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又包括音乐与舞蹈类管理理论、戏剧与影视类管理理论、美术类管理理论、设计类管理理论四部分。

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具有共性的规律,如同现在的“艺术学理论”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研究艺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过程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整个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势,价值取向,以及学科系统性。

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各自独特的规律,如同现在的“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等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微观性和具体性,研究各门类艺术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具体任务、专门技术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延伸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研究,这是目前我们所缺欠的,当然,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艺术管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像哲学一样的思辨性学科,它的存在始终要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为最根本目的,否则,我们的艺术管理学便是一座美丽飘渺的空中楼阁。

结语

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喜欢讨论“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管理属于谁”之类形而上的问题,真正谈论到如何进行艺术经营时又会显得茫然无措。因此,为了能及时满足当前需要,学术界不必再纠缠于艺术管理学门户、性质、归属之类的争论,必须立足于现实,深入到文化艺术中介(企业)第一线进行田野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将资料升华为理论,以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此的过程才是一种良性循环。在艺术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科交融、吸纳科学研究方法、淡化“专业色彩”,否则,艺术管理学终究会因为失去实践的依托和管理学界的支撑而陷入苍白。我们不必把管理二字看得像“狼来了”一样,生怕纯粹的艺术领地会被异族侵蚀而焦虑与不安,恰恰相反,艺术与管理的水融,艺术界与管理学界的合作,才是艺术管理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本科院校 管理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40-03

管理学属于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释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对管理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寻找出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管理学教学模式的解读

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这三种理论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教育领域的学习效率。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备好课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刺激学生接受新知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只能在教师的刺激下理解、接收新知识。认知主义则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编码和组织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内化吸收的过程,它忽视了学习者的积极创造性。建构主义则认为,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以个体经验的形式为自己构建知识和意义,个体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学习情景因素的影响,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个体会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新经验,并把新知识和新经验同化成自身理解的知识和意义,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构建。[1]建构主义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社会因素和学习情景因素会影响到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而社会因素和学习情景因素都与教师的教学模式紧密相联。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实践教学是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来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即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在整个参与过程中,个体不仅能对新的理论知识理解、吸收,同时也能积极主动的总结、创造发现新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这也正符合了建构主义观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认识。本文正是在建构主义观点的指引下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参与式教学创新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

参与式教学主要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综合实验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采取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该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纳小组成员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同时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大胆发言的能力。

该方法要求老师在课堂前先准备好与本堂课程联系紧密的案例,以一堂课40分钟计,上课时教师先抽出3分钟左右陈述案例,同时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们进行分析。教师带着这一问题抽出15分钟左右开始讲解与案例相关的课程理论知识,当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再抽出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们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探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们养成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采取座位就近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由座位邻近的学生最多6个,最少4个组成一个小组。为了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同时促进大家的团结意识,事先要告诉他们采取随机点名发言,每个小组发言时由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代表该小组成员发言,而且要根据所选学生代表发言的情况给该小组打分,这些成绩可以被灵活的计入该学期本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中,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如果该小组成员中有学生认为所选学生代表的发言不完全,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但不许持相反的意见;如果所补充的意见可以弥补所选学生代表的意见,整个小组成员的分数可以提高一些;如果所补充意见与所选代表意见相反,则整个小组的分数要减掉一些。为了锻炼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发言时,每个小组学生代表要走上讲台面对全班的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同时要提醒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本堂课讲的理论知识进行。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不超过4分钟,每堂课程可以安排3个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如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章节就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如果靠是单纯的讲解,会让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也会觉得干燥无味,如果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中国典型企业的道德管理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来分析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如何解决管理中的道德问题等,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又可称之为角色扮演法。该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扮演企业中相应的角色,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作为管理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方法开始之前要求学生了解某个企业的运作情况,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把所有学生都安排在企业中的不同岗位,分别有学生扮演不同层级的管理者的角色,普通员工的角色。接下来根据企业的虚拟运作情况,依据本节课程所授理论知识,通过角色扮演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为了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要在不同的课堂中,在不同知识点的讲解中实行职位轮换。

如可以把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领导、激励、沟通这几章的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把班里所有的学生参照某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组建,让一些学生扮演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另一些学生扮演不同的员工。在对各个学生的角色分配以后,让大家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然后根据企业的运作情况,分不同阶段,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来模拟进行人力资源计划制定、员工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等工作,再由领导考虑面对不同员工如何进行激励,以及如何面对组织变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问题,如何通过沟通和其他的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阻力。通过实验和角色扮演,让大家在愉快的参与中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情况,作为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如何去管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和体系的形成,加深对所学管理知识的记忆。

(三)提问式教学法

该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所授课程的环节,先引入一个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带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听课,当有关第一个问题的理论知识讲完以后,开始提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回答这一问题。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听课,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再提问3~4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再接下来提出第三个问题,以此类推,直到有关课程中理论知识讲完提问和回答结束为止。该方法使用时,所提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要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所提的问题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与学生本人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联系,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如在管理学第七章战略环境分析中,可以使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假想自己的角色是一个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制定战略发展方向,首先就要对企业进行战略环境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从外部一般环境来分析企业要面对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的大环境,即宏观环境的分析;再引导学生分析该企业会面对哪些行业环境,从而引入波特五力模型中的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五个方面。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最具直接竞争力的竞争对手来自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引导学生作为企业管理者分析了外部环境以后,接下来再提醒学生分析企业自身的活动,看清哪些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哪些活动是企业的辅助活动,从而引入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要求作为企业家的学生了解清楚自己的企业哪些是营利的,哪些是不营利的,思考对营利和不营利环节管理中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针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接下来引入目标市场管理方法,考虑对整个顾客市场的划分,选择哪些顾客成为自己的目标顾客,对准目标市场,找准企业的定位,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四)开放式教学法

该方法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访问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

相对于前三种教学方法来说,开放式教学法更直观明了,更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但其组织难度相对较大,实行过程费时费力,成本较高,而且如果组织过程中细节考虑不周全,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因此,为了避免开放式教学带来的弊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一学期采用1~2次这种教学方法,但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开放式教学。

如在讲授第五篇控制、第六篇创新时,就可带领学生深入到学校所在地企业中进行开放式教学。通过观察访问,了解企业不同部门的不同控制方法,同一部门不同时期的不同控制方法,以及各种控制方法的利与弊,哪些控制方法对哪些情况最适用。企业控制活动是怎么展开的,控制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实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与企业相关管理者进行交谈,了解管理学中其他相关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知识。通过开放式教学,激励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加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不同的教师在教授管理学时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在授课的过程中,来自社会和学习情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综合实验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变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敏.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杂志,2008,(11).

[2] 刘翠兰,征艳珂,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第10篇

星期五(7月8日)

星期六(7月9日)

星期日(7月10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计算机及其应用

080702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操作系统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15 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0420物理(工)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442钢结构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 美学

00819训诂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15 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0840日语  00832 英语词汇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会计

020204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8 资产评估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15 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0153质量管理(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78银行会计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79保险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0183消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国际贸易

020110  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45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99涉外经济法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法律

030106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劳动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58保险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201护理学导论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0420物理(工)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应用化学

081209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08306环境分析与检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4577中国通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民商法

030116  00865证劵法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0破产法

汉语言文学教育

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语言学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3709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1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0600高级英语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4人文地理学导论  06858中学地理专题选讲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6452中学地理教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144环境科学基础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312政治学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00483科学思维方法  05629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历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775历史教育学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5632中学历史课专题精讲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 进化生物学  02084组织胚胎学

02078生物统计学  02082 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02085 细胞生物学  02079 生态学概论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7中学法律教育专题选讲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00261行政法学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016劳动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

080713  04340电视编导与制作  0434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0434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科学教育

080745  07839计算机教学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441多媒体教学系统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2009抽象代数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数学教育学

物理教育

070202  06129固体物理  02035热力学与物理统计  02032高等数学(三)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3结构化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2体育管理学

教育学

040108  00471认知心理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72比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学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逻辑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3教育法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54管理学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34社会学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国概况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80高速公路  06079城市道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235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5693音响及视频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小学教育

040112  00542文学概论(二)  00472比较教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026药理学(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781药事管理学(一)

第11篇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著。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指导其行为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企业目标的明确,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避免漫无目的地探寻财务战略方案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

第12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战略转型

一、前言

2009年12月,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此外,众多企业涌入房地产业、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使得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变化。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我国房地产企业该往哪走?本文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归纳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的建议。

二、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发展深受宏观环境影响,在战略转型前必须对宏观环境进行详细分析。本文运用PEST模型分析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宏观环境及其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企业行为。它所含因素众多,依据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选取房地产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作重点分析。

1、房地产土地政策。2009年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土地出让价款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这意味着资金回款慢、资金充足率低的开发商可能因门槛限制被迫退出房地产市场。此外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也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的难度和开发成本。

2、房地产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下发通知称,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营业税征收时限的恢复增加了二手房的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也会减少二手房的周转率,从而抑制2010年的投机需求。此外我国目前房地产税征收的税种较多,尤其对高档别墅征更多的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商的利润。

(二)经济环境分析及其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属的或可能会参与其中的经济体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其构成因素众多,本文选取经济形势、货币与银行信贷政策和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等作重点分析。

1、经济形势。2009年完成“保8”任务基本没有问题,国务院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能随便丢掉拐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中国政府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预见,201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这对房地产企业有利。

2、货币与银行信贷政策。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三十条意见,其别提到要“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事实上,2009年一年的信贷为9.5万亿,相当于过去四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其中有4万亿进入房地产市场,而2010年计划的信贷投放是7.5万亿,还是很宽松的。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3、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12月10日的2009年前11个月我国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同比增长17.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52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0%;商品房销售额35987亿元,同比增长86.8;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2%,涨幅比10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和2008年相比较,2009年无论是开发投资、售价、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呈上升趋势,但是长期稳定的增长才是房地产企业真正需要的。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及其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总和。其构成因素也很多,本文将重点讨论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程度、消费投资倾向。

1、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实际增长8.4%和8%,这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钱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但是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不同收入者对住房有着不同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应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2、城市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说明房地产市场在不断扩大,房地产需求也在逐年变大,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好消息。

3、消费倾向。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与过去相比,人们花钱并不只是为了买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而是希望得到绿色、环保、节能、智能化等适合人居的住所。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既是艰巨的挑战,也是从众企业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四)技术环境分析及其影响

技术环境包括目前的社会技术总水平、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创造发明,以及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如上文所述,人们对于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在向绿色、环保、节能、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这就促使房地产企业要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不能掉队。

三、房地产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的整体形势关系到每一个在此行业中的企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对其所处的行业进行详细分析。本文运用“五力模型”分析房地产业行业环境及其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一)现有企业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有企业众多,但大多数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且各企业间综合实力参差不齐,这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二)潜在进入者

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不是很高,主要的约束条件是资金和土地,这使得很多企业跃跃欲试,试图进来分一杯羹。此外,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公司也可视为潜在进入者,这样使得现有房地产企业有面临更加严峻竞争的趋势。

(三)替代品

理论上,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它的替代品的价格成正比关系,替代品的价格越高则它的需求量越大,反之,替代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则会对这种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但所幸的是,目前房地产商品还没有替代品,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根据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强弱可将房地产企业的供应商分为两类:议价能力较强,主要包括政府;议价能力较弱,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等。土地的稀缺性及政府对土地的完全垄断使得土地供给缺乏价格弹性,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和政府的谈判中处于下风,必须以较高的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而相对于原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等,房地产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所以原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等的议价能力较弱,房地产企业可以压缩成本。

(五)购买者议价能力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零散地购买房地产商品,且消费者获取房地产信息成本较高,因此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但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将逐渐增强。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的思考

(一)战略转型理论的内涵

所谓战略转型是企业为了动态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或者为了利用潜在的机会而从原有战略转变到新战略,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战略变革过程。

(二)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机会

通过上文对于宏观环境以及房地产行业环境的分析,笔者归纳了目前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见表1)。

(三)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的若干思考

1、向中小城市、城乡结合处转移。针对威胁1和机会4,房地产企业应该试着向中小城市、城乡结合处发展,那里相对于发达城市、市区更容易获取土地,获取成本也较低。此外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到“要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小城市和大集镇的住房需求必然增加。

2、房地产商品向多样性、精品化转型。针对威胁2、4和机会1,房地产企业要将房地产商品向多样性、精细化方转型。一方面,在开发高端商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于中小户型的需求,根据现有资源,寻找适当的高中低端商品组合点,满足不同阶层需求的同时,避免多缴税;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走精品化的道路既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向归核化转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威胁5、6和机会2、5,房地产企业要向归核化转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核化是指企业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优势的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通过竞争淘汰一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房地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从而将市场形势稳健地保持下去。

4、向完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转型。针对威胁1和机会6,房地产企业要完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向上,要培养好和各地方政府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等的关系,不宜压榨他们的利益,要保证房地产商品的质量;向下,要处理好和消费者的关系,首先要诚信经营,不欺骗消费者,然后可以通过客服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开发房地产相关业务。

5、向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转型。针对机会3,房地产企业要向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转型。通过与信托、国内外银行以及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在合理预测企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组合,拓宽融资渠道。

6、紧跟政府政策,满足刚性需求。从2009年12月政府出台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鼓励人们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还有“国四条”中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对这两项工作,在资金、土地以及税收上,都要给予优惠和保障”。针对威胁3,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妨承接一些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等,此外在普通住房的建设方面应该以中小户型为主,满足刚性需求。

五、结束语

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本文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机会,并提出了若干战略转型思路,希望能为房地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徐飞,黄丹.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009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Z].国家统计局,2009.

3、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