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家乡调查报告

大学生家乡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25 18:0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家乡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家乡调查报告

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科教兴国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校扩办不断在发展,以及生源不断的在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不仅改变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择业方式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了广泛关注的对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增加就业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简单抽样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的对象来自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四所院校。样本从大一到大四这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

(三)问卷状况: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每个高校200分,回收且有效740份。回收率92.5%。其中大一人数为80人、大二为80人、大三为320人、大四为320人,男生364人、女生376人。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结论分析与讨论

(一)对当今就业形势的认识。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判断,其中3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25%的人觉得形势正常,25%的人认为形势正常、易找工作,11%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很了解。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对待同一件事观念是有差异的,因为本次调查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因此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能还只是在享受校园的安逸生活从而不是很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导致就业观念的模糊。

(二)对专业的认同性以及择业观念的分析。在本次调查报告中,18%的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景,24%的人认为较有前途,40%的人认为前景一般,18%的人认为较无前途,基本没有人选完全没有前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所选的院校涉及面较全面,而且专业都是一些较热门的专业,所以导致大家对就业前景觉得较为可观。

(三)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分析。在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中,本次调查中有41%的选择国有企业,19%的人选择名营企业,20%的人选择三资企业,16%的人选择政府部门,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仍是广大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二是三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工资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其他两个,从某种上来讲,需要自己投入的较多,这对一个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资本,而且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四)就业地域的分析。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就是大家就业首选的地方,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有65%的人选择留在广州或深圳,22%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城市,6%的选择出省,7%的人选择其他二三线城市。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广州和深圳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确实,这两个地方各方面条件都优越,大家难免都会青睐。而回家乡城市发展也是一部分人考虑的,毕竟回到熟悉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机会,而且吃住这种大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五)择业标准的分析。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38%的人选择工资不高但是有发展前途的,25%的人选择工资一般但比较稳定的,28%的人选择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的,7%的人选择其他。虽然选择其他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就业的茫然的一种表现,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还是理智的就业观,但是依旧有一部分的人选择高收入但是不稳定的工作,并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好,但是这样风险很大,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谨慎择之。

(六)关于毕业后打算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67%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职场求职,1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8%的人选择继续深造,3%的选择出国留学,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想毕业就踏实找工作,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当然自身的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工作,只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或是公务员,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因此广大的学生从实际考虑出发的话,还是可以先工作,然后再看一下进一步该如何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认清现状的就业形势,理性的看问题,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就业趋势,把握就业机会,切忌心急乱投职,因此,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就业选择能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大学生应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一些学生组织,这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以及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三)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应该抛弃那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想法。

第2篇

因为近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建立一支环保队,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的主要目的有:

1、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环境展开调查

2、找出家乡环境持续恶化原因

3、在家乡民众中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为本地环保部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总之我们组建环保队,希望对促进家乡环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我们学校所在的城市找了一个非大学教育的学校(思远双N学校)进行招生工作,在起初我根本就不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应注意什么,不过后来经过思远双N泸州咨询处的老师给我们进行培训基本能够开始“上岗”。不过理论跟实践始终都是有一定的差距,并没象我们所想的那么容易,在跟家长、学生或是他家亲戚交谈的时候会让我们遇到在我们进行模拟培训时所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在工作中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反应和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的能力,我们就这样每天早上8点就在咨询处开始招生工作直到下午19点才下班,不过中午还是有那么一两小时的休息和吃饭的时间,起初我们几个同学对待这份工作是非常的感兴趣,在后来因为是需要长时间的说话沟通、交流,我们的喉咙已经承受不了,不过思远双N泸州咨询处的同事也知道这个问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润喉片、板蓝根冲剂、冲剂等药品。自我感觉这个暑假是我有史以来过的最充实的一个假期。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招生心理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我们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短短的一个月实践很快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学会了基本的沟通技巧、养成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做好笔记为下次做好而准备,也懂得了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你应尊重他人等,希望我们大学生能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勇于实践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好评,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第3篇

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市场调研

目前市场上的沙发按照材质主要分为木质、真皮、布艺、以及二者结合四种,木质沙发:直接由各种木材打造,坐垫和靠背上没有任何面料修饰,实用性和环保性比较好,但原木较生硬,舒适感不强,没有人性化设计难以满足现代沙发舒适性的要求;

目前市场上的沙发高档品牌主要有以整体家居布置、沙发配套为主的全有家私、皇朝家私、香港富得宝、香港乐其、宜家家私等、以及主营沙发的芝华士;中档品牌则包括吉斯、喜梦宝、世纪博森、伊诺维绅、成都南方等,低档品牌则。

一、XX沙发市场概况:

目前,XX沙发销售地主要聚居在XX大街处银座家居、富雅家居、欧亚商城、东亚商城、清河家具、国贸家具、二印家具城。从产品和品牌档次上看,银座家居、富雅家居属高档品牌的根据地,东亚商城、清河家具、国贸家具、二印家具则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中低档沙发品牌。从经营定位上看,各商城均有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知名品牌、高档商品的专卖店向富雅、银座家具城集中;中档及部分专业市场多数集中在东亚家具城;低档商品的批发业务又集中在XX和XX家具城,欧亚则走专业化办公家具路子,与其同一东家的银座家居形成互补,对其他家具商城形成攻击。

市场上的沙发按照材质主要分为真皮、布艺、以及二者结合三种,进驻XX沙发目前市场上的沙发高档品牌主要有以整体家居布置、沙发配套为主的全有家私、皇朝家私、香港富得宝、香港乐其、宜家家私等、以及主营沙发的芝华士;中档品牌则包括吉斯、喜梦宝、世纪博森、伊诺维绅、成都南方等,低档品牌则汇聚了一些来自XX本土和其他各地区县城的小品牌,如XXXX、XXXX等。

三、消费者调查:

1、消费者细分特性描述一(低、中、高档):

a)平民百姓、普通工薪族是是低层次、低价位的主要消费群。他们的要求是:简洁实用而又有现代美感;功能较多,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居住空间;希望中高档次的设计及风格,但价位偏于中低价,心理上能感到物有所值。这一类消费群还是杂牌的天下,因其长于抄袭与模仿,拙于原创与设计研发。因此,它们利用自身的各项成本优势,吸引了广大的中下层次的消费群。

b)中高层次的消费群,这部分消费者包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城市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思想独立,个性化追求较为明显。对家私的性价比、设计风格、用材、品牌定位较为看重。这部分生产厂家较多,他们各自以自己的原创设计及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技术研发满足了追求不同风格的消费者的需求。

c)都市新贵或富豪的高层次群体。这部分人居于消费金字塔的顶端。一般都有别墅或宽敞豪华的住房,对家具的要求首先是品牌要与自己的社会或金钱地位相匹配,通常选择的是国际品牌或知名品牌。

2、消费者细分特性描述二(办公、家居):

a)办公沙发消费群主要是经济水平处于中找范文就来fanwen.chazidian.com高层次的群体。购买群也多位于这个群体。经济佳者,由于公司形象或私人喜好的需要,他们看重品牌,因此选择的一般都是知名品牌。经济一般者,则选择中档品牌,既顾及到了形象,又节省资金。

b)家居沙发消费群的范围比较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成家立业或将近成家的消费者。对于私人使用物品,他们选择起来相当慎重,不仅注重质量,而且在与室内风格匹配上也花尽心思。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选择的品牌档次亦各不相同。

3、影响消费者购买沙发的主要因素:

访问5人,综合如下:

消费者选择标准无污染、没怪味、舒适、款式合理、价格实惠

高消费大品牌

中低消费舒服、价格便宜

现用沙发品牌南方、泰新、以及济南本地产布艺沙发

认为现在较好的沙发品牌是芝华士、皇朝家私、全有家私以及一些香港品牌等。

四、沙发产品的未来发展走势:

通过访谈和查找二手资料,有三大走势:

a)产品设计开发方面:力求创新,国际一体化,简约、舒适成为城市中人们放松压力生活的主题;

b)产品使用方面:力求方便搬运,使用年限减少,色彩和时装化的家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c)品牌方面:由于产品日趋细分,沙发品牌呈两极化发展,知名品牌更加注重其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某些中档品牌则在竞争中淘汰,而那些杂牌、小品牌则依旧利用自己的成本、价格以及地域优势,占据中下层消费区域。

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二)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为手机销售商和手机制造商提供参考,同时为大学生对手机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在校生

(三)调查程序:

1、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2、进行网络聊天调查。随机和各大学的学生相互聊天并让他们填写调查表;

3、根据回收网络问卷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样本的购买场所、价格及牌子、月消费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断大学生总体手机月消费分布的相应参数;

(2)根据各个同学对手机功能的不同要求,对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三、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手机市场是个很广阔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一)根据学生手机市场份额分析

(二)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作为学生我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些了解,对于我们共同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手机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产品或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抢占市场。下面我们就来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1)没有经济收入;

2)追逐时尚、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和注重个性张扬;

4)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学、朋友的影响。

5)品牌意识强烈,喜爱名牌产品;

(三)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准则和特点

通过调查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6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 5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来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实际的。

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三) 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本市某大学承担,调查时间是20**年7月至8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2000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该大学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将几个主要酒店比较如下: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长城酒楼、淮扬酒楼,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手抓龙虾,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 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本市的火锅店和海鲜馆遍布街头,形成居民消费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三、结论

1、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类产品消费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以白酒居多,红酒的消费比较少,用于个人消费的酒品,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其品牌以家乡酒为主。

第4篇

此项调查报告以成都的藏族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访谈法、文献调查等其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方式、态度以及实践等方面,并且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广大读者以及关心藏族大学生以及藏族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增进对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了解。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环境

藏族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域,同时分布广泛,遍及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多个省份,因处于较高寒的地域,使得藏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藏族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离开藏区去到祖国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越来越成为藏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针对成都的藏族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包含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普通话的学习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其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可见现行教育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藏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藏族大学生他们内部交流时最常用的的还是藏语,其实这也很正常,老乡遇老乡,说几句家乡话会让人倍感亲切。与此同时,现代传媒也对其普通话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藏区经济整体来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为影视、电台、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提供了物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媒将在藏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和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考大学时有65%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语言差异的影响,整体来说他们对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很自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加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所以把语言作为了次要因素来考虑.

2、对爱情与家庭的看法

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的不断开放,藏族同胞在爱情方面对非本民族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在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55%的藏族大学生人选择可以接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58%的藏族大学生愿意让子女从小就学习汉语。

3、日常生活与个人心理

尽管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毕竟汉语不是母语,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藏族大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课堂等方面存在过语言交流问题的高达75%(共计181人),其中尤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交流问题的人最多,交流上出现的问题也给藏族大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在成都就读与在拉萨就读在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及总应激量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此项调查中,曾经因为语言差异而感到自卑、沮丧、难融入圈子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的有118人(50%),其中这种负面情绪有很多的有17人,有一些的有101人。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一点。

4、学习方言

中国是一个方言极为丰富的国家,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着来说,如果要想深入的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方言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成都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四川的其他地方工作,所以,四川话也就成为藏族大学生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分。而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的,在此项调查中有59%(137人)的同学认为四川话是“来成都后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毕竟藏族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适应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而藏族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第5篇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很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冷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进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往,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途经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往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往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实,自村人好办事

冷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先容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实。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往做呢,到时往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冷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往做“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往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

第6篇

一、调查背景、目的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正迅速发展, 旅游消费也在日益增加,出外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而且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旅游审美水平较高、 闲暇时间较多和潜力巨大的一个群体,在旅游群体当中充当着旅游生力军的角色。

那么大学生选择旅游的目的是什么?旅游消费方式又是怎样的?影响他们作出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所以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我做了相关调查。

2、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产生旅游消费心理的动机以及旅游消费行为方式,为了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提供直接有效的数据参考。

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现状,并据此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大学生旅游消费更加合理健康。

二、调查方法

1、时间:X 年X 月X 日至X 月X 日

2、地点:XX 市

三、调查对象

调研对象为易于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广泛,作息时间规律,对于网络有着高使用率,喜爱聊天交友的XX 市XX 名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过程

1、实施过程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互联网网站制作一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问卷,利用QQ 、朋友圈等社交软件问卷网站链接,邀请在校大学生进行网上填写问卷。经过为期四天的问卷调查,登录问卷网站系统进行自动整合生成数据,然后对结果进行了一个数据收集。

2、调查内容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旅游目的地与时间

调查显示,58%的大学生偏爱自然风景区,26%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15%的大学生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 反而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这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在对于时间的安排上,49%选择寒暑假期出游,27%选择国家法定节假日出游, 16%选择平常的周末出游,其他时间占8%。选择寒暑假期出游的人多的原因可能是寒暑假的假期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有利于旅游后调整时间休息。其次则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出游的人也较多,原因是节假日相对于平常的周末时间长,空闲时间较平时多。平常周末和其他时间选择出游较少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时间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旅行后的休息调整,不利于出游,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留在家看电视看书而不外出旅游;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课业比较重,一般会利用周末进行复习或预习新知识,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各种活动。

(2)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的来源及构成

调查显示,高达74%的大学生外出旅游消费的费用来源于父母的支持,除此之外,38%的费用来源于平时生活费的积攒、兼职所得(26%)、其他来源(12%)等。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尚不能独立,旅游费用的来源大多依靠于父母出资。少部分大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来赚取旅游费用。

他们的消费水平整体不是太高,旅游消费费用的构成经调查显示为:交通(42%)、住宿(46%)、餐饮(74%)、景点门票(58%)、 购物(30%)、娱乐(2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旅游消费费用主要花费在吃、住和门票上,而购物和娱乐花费较低。出游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开阔眼界、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亲近大自然。

(3)大学生出游的交通工具的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出游选择汽车(30%)和火车(56%)的较多。其余交通工具如自行车(4%)、飞机(10%)则较少一些。按照大学生消费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飞机价格较贵,汽车适合短途旅行,价格适中。火车可以长途运输且价格经济实惠。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

1、大学生自身个性因素 一般来说,具有外倾向个性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容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对立性较强,旅游需求比较广泛,而且在旅游中喜欢结识新的朋友与旅伴;而内倾向个性的人性格比较沉静,做事谨慎,不爱交流,旅游需求相对保守。

当代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一个新群体,大部分受开放性文化知识的影响,性格属于外向型或中间型的。

大多数大学生旅游群体就其消费者主体而言,都是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的群体,追求自由崇尚知识的特点突出,重视旅游中的个性化与参与性,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不能满足他们的旅游要求。具有强烈的旅游需求,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旅游中注重的是一种经历及旅游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并且有寻求刺激,获得知识,体验新的环境特点。他们当中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向往自由,喜欢无拘无束,求知欲旺盛。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走出校园去进行旅游活动。

2、资金因素

由于大学生还没工作, 经济上不独立,学费、生活费等主要来源于父母。大学生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他们旅游消费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学生出游的花费主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力。在大学生决定出游时总会首先考虑价格, 其消费主要以吃、住、行等基本消费为主。其他的消费需求相对较低。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

3、社会安全因素

安全问题比其他层次游客压力更大虽然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是成年人, 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入校前都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 社会阅历少, 再加上大学生生性好奇, 喜欢冒险, 在旅游过程中会脱离团队自己活动, 危险性就大大的增加了。虽然是成年人, 但是由于大学生特殊的身份,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必将涉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层面,因而大学生旅游时的安全问题比其他层次的游客压力更大。

4、旅游需求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旅游需要层次较低,谈到对此次出游的意义评价的时候,有的大学生认为出游“有意义有价值”;有的同学认为此次出游是“浪费时间、耗费精力”。相对于较高的满意度,这似乎自相矛盾。但是,“对旅游地满意度高”不等同于“此次出游有意义有价值”。大学生出游动机主要集中在“休闲放松、摆脱乏味生活”,对出游“满意”是因为达到了“摆脱乏味生活”的目的,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他们“求知、求所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因此,普遍感觉“出去乐一乐”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有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大学生旅游需要的层次关系时发现,当今大学生的旅游需要仍徘徊在“社交的需要”层次,即摆脱孤独、繁重、枯燥的学业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多年教育的结果又让他们背上高层次需要的包袱,努力追求“尊重”“自我实现”,于是出现了调查结果中的“对旅游地满意度高”,“此次出游意义不大”的矛盾现象。

5、朋友因素

大学生们都喜欢结伴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一来可以相互交流,增加感情,二来可以共同分享快乐,欣赏旅游景观的魅力所在;百分之一十五的人喜欢独自旅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放松自己,感受自由;百分之五的人选择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这多为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

6、时间因素 大学生出游时间相对集中,闲暇时间多,大多集中于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及双休日,旅游目的地大部分还仅仅是省内的旅游景点,或是大家口中所经常说道的几个出名的景点,

7、景点方面

大学生更偏重于自然景观,他们倾向于与大自然的一种近距离的接触;而对各地的民俗风情的喜爱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希望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家乡的差别,以此来开阔视野;对文物古迹的喜爱者占到百分之四十这些人大多是历史爱好者,对以前的文物、古迹比较感兴趣;而只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有去看人造景观的想法。

8、旅游花费 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费、餐饮费、门票费、住宿费以及买纪念品上。而出游的花费也依据不同的旅游点所花费的钱不经相同。同学们所接受的价格也有高有低,这些都要根据他们对是否值得来评价。但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购物及娱乐花费都普遍不高。

五、调查结论

第7篇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农业类专业在过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不够、专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对学院农业类的部分专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试点,组织大二学生开展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

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明确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假期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四、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五、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活动后有检查评价和总结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和报告总结后,许多同学除了得到不少的实践工作体会外,还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或对某一技术工作的总结报告),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新晨:

第8篇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 反哺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比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急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于回到农村就业更是望而却步。众多毕业生待业在家,农村基层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透视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本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描述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对反哺农村的看法及态度,展示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工作成绩和差距,为国家、农村、高校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个人认识到反哺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为他们反哺农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了解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本次调查提供方向。

(二)发放问卷

通过网络派发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使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涉及面更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通过问卷测量了解高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反哺农村的主要原因。

(三)访谈实录

调研队伍深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饮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柳杨村与村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更直接地了解对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为鼓励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与操作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成长,具有农村户口,由于家庭贫困,在考入各类大学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如办理过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获得过国家或地区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等的大学生。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五所院校中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所取样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各地市生源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农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特点及成因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9%,而愿意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比例高达77.41%。如图1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选择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希望改变家庭命运、工资待遇丰厚和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

在众多的行业中,最不受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待见的要数民营企业了。而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府公务员、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则受到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如图3所示。

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作岗位不稳定、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更多从农村出来的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如图4所示。

(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您对家乡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等情况了解吗?”问题上,34.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57.0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7.99%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如图5所示。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关注。在问到“您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了解吗?”问题上,89.5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关注”。如图6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普遍认为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在问到“您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如何?”问题时,45.45%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及时,不全面”,19.83%的学生对此并不关注。如图7所示。

高校在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在问到“高校单独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吗?”问题上,50.6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36.0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如图8所示。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针对他们这部分群体的感恩教育较少。在问到“高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吗?”问题上,60.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而13.5%的大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如图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高校开展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吗?”问题时,60.8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过,21.4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相信每个高校都应该开展过此类政策宣传,部分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宣传的大学生应该是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关注不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传的效果并不乐观。如图10所示。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及“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回老家就业吗?”问题时,仅有14.0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们毕业返乡,但是有55.9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1所示。

接下来的数据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到“父母是否从小教育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时,48.48%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是”,38.29%表示“偶尔是”。如图12所示。

在问到“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就业去向吗?”问题上,60.33%的大学生表示“有部分影响”,17.36%的大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如图13所示。

在问及“您毕业后更愿意前往哪个地区就业”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或西部地区(如图1所示),且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和“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图14所示。

四、原因与结论

(一)国家对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从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而不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职业发展潜力大。”在农村大学生看来,农村发展现状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国家只有营造更加适合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二)农村政府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联动

国家虽然对农村有详实的政策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也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大学生对此仍知之甚少。这也反映了农村基层对这些政策的宣传还不全面。农村基层往往以大学生常年在校无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由,将国家政策宣传的工作完全推给高校。农村基层如果能与大学生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全面地向大学生家庭宣传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便能有效转变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进而有助于解放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

(三)高校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常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对于各项政策关注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全面、不深入,对农村籍受资助大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还是在为城市的人才培养服务,对非农专业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如仅在每年的资助活动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毕业季例行公事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对于农村政策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没有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少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关注。

(四)家长的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去向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农村这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农村大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农村基层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上,父母嘴上往往都会说随子女的意愿,但是内心上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总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光耀门楣,不少父母甚至认为上了大学还回到农村是件很丢脸的事。如果农村籍贫困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那么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返乡就业的信心。

(五)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偏高

不少农村籍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而大多数贫困生即使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动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奉献基层的心理,他们总感觉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乡就业就有失颜面。”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求职人员的巨大缺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谁能更早转变,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大部分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离开农村,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的农村家庭和大学生普遍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对反哺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肯定的态度(见图1)。他们亲身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比较了解,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中央、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举,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就能够引导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邵雅利.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福建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4ZZ006)

第10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公民素质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民办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1)对公民知识的理解不够。首先,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爱国心、民族认同感、政治参与性,但很多表现为自发性。例如,从调查问卷结果看,选择“日本我不捐,其他国家可以,因为小日本侵略过我国”,表现出民族狭隘性。其次,在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方面,一些学生或者把独立自主等同于“完全自我”或“半自我”,或者认为勤俭是过去式,还存在社会与政治不分、社会与小团体不分等现象。再次,在公民与公民关系方面,虽然他们认为友善、诚信、宽容与合作是值得珍惜的美德,但是这些价值是有对象性、范围性。

(2)公民意识倾向不明显。首先表现为政治参与与社会参与意识不强,认为政治与社会是国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其次表现为维权意识不高。再次,独立自主、勤俭、自强、合作等意识薄弱,表现为“随大流”。最后,遵纪守法意识不高。

(3)公民实践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根本不参加家乡或学校政治选举、社会义务募捐等活动,甚至连学校的社团协会活动都拒之门外。

2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主要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一是落后传统思想依然残留,政治制度运行机制、法律程序不健全等,阻隔了学生与政治的亲近,制约了公民素质的提高;二是小农意识的存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使公民意识公平、合作、权利、诚信等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间接的文化影响,如臣民文化、“马诺”式思想文化等不良文化也是障碍。

(2)家庭原因:从调查报告中可知,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乡镇。这种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这些都是他们的政治或社会参与程度低、民主意识差、由经济条件决定的意见表达权不充分的影响因素。

(3)学校原因:从《民办高校促进法》看,民办高校是“事业性质,企业运作”。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教学与服务的理念、方式、方法。比如,有的以功利目的而压缩思想政治教育课量等。再者,教师队伍结构不好或离职率高。另外,学科设置、相关活动与宣传不力等都会导致大学生公民素质差。

(4)大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民办高校招生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如学生高考分数低、理解力差、纪律约束性不强等,致使有人把民办高校与“特种教育”等同起来。另外,从调查问卷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在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方面都表现出差异性。

3 民办高校培养学生公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3.1 以先进的相关理论引领整个教育的方向

第一,公民社会指的是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社会转型就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公民社会的兴起为重要标志的。其本质特征在于其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价值包括个体权利、多元主义、公开性和开放性、参与性、法治、社会自治。①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所有教职工意识到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深知我国转型期间的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内容与公民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心存“学生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的公民”的公民观。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②这一理论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指明了教育原则、内容、方法。鉴于其大学生整体素质低,他们难以消化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所有教职工形成实践教育理念,即要求教师能使有关公民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转化、学校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管理或服务生活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将民主的精神贯彻到教育领域,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③自由与平等是从属于民主的两个范畴。从教育角度来讲,“教育的自由,具体讲来,就意味着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或者说培养“理智的公民就绝对需要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自由。”④民主思想贯穿于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之中。

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所有教职工形成民主教育理念,在管理、教学、服务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其独立自主性;平等尊重大学生的自由的发展;实现他们应有权利等。

3.2 知识、意识、技能相结合,增强有效参与,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其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三者一致性程度,有赖于将公民知识、公民意识转化为公民行为的实现程度。因此,要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一要遵循“知、情、意、行”规律,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的转化模式,使公民素质的提高成为自己的内需,从而达到自动化状态。二要贴近生活、保障参与渠道、拓宽参与领域、改善参与环境以增强有效参与。如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学生会或社团、“三下乡”、“进社区”等。

第11篇

第十届全国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地理学科比赛,涌现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与探索,凸显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和团队教研中的强大作用。以上两篇教学设计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两篇教学设计最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地理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这两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教师通过网络、PPT等给学生提供了我国国情图文资料,与学生一起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基本国情;通过提供国际经济背景图文资料,分析国际经济背景及我国如何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提供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我国应承担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凸显出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体现思想性特点。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等地理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与提升。通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衣食住用行的变化,参加青奥会小志愿者培训班,突出生活性与实践性。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能提供海量信息,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两篇教学设计充分实现了这一点,教学中利用了多种类型的地理课程资源。两节课充分利用了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和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恰当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还利用了一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等。教学设计注重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围绕教学目标、符合认知规律、符合问题解决的程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思路。本课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中,学生有序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在大量的活动中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获得经验,并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学生成为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同时,在学习进程中新的地理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恰当选择整合点,整合方式合理

本节教材内容没有具体课标点相对应,且跨度大、灵活性强,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两篇教学设计差异很大,教师根据自我特点与学生学情,在整合点的选择与处理方式上各有不同。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教师团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国情;其学生从网络中搜集关于中国在世界上进行维护地球和平、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的案例;课后以淄博高新区为例,调查外企对该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完成调查报告并发到班级QQ群邮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可以看出主要利用了网络、PPT、QQ群。南京市三所学校教师团队充分利用PPT的触发器功能,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大大增强交互性。由此看出两篇教学设计凸显各自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各具特色,侧重不同

南京市三所学校教师团队的教学设计突出特点:①巧妙创设情境。以举办“青奥会小志愿者培训班”为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生活实际,使引言引人入胜。②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以培训日程“入门―学习―拓展―上岗”为整个教学主线,使得教学流程很清晰。③注重探究,且探究活动设计巧妙。探究活动分为“中国声音”、“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三部分,以递进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巧妙达成教学目标。活动采用初中生最喜爱的竞赛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教师团队的教学设计突出特点:①引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课的引入部分选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如影像、图表、漫画、短文、散文或者诗歌等)表达家乡各方面变化的学生活动,学生会自然融入本课学习中,快速进入主题。②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采用评价项目与评价等级表。

当然两篇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与上一届比赛的问题是一致的。一是整合类型选择与处理方式尚有待深入。信息技术交互开发使用显得不足,教师整合明显大于学生整合,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二是存在教学中提供的图文信息量过大的问题。过大的信息量会冲淡教学重点,有的甚至使用意图不明,背离教学目标,加大学生的阅读负担,易陷入机灌的局面,抑制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建议适度整合删减图文信息。另外,教学资源对于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不足。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心理;误区;对策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普遍出现不合理就业心理问题将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困境和难题。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缺乏职业理想和责任感。更多地体现在择业过程中的趋向,它主要体现在,大多追求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待遇问题,而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能力的发挥等,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还呈现出择业意愿上的矛盾。一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前往大城市、沿海城市等行业发展前途广阔的地域发展,另一方面又局限于家庭的地域因素,不愿远离家乡,形成择业的心理矛盾。

最后,个别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缺乏诚信意识。很多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机关事业单位,不愿从事生产制造行业类企业,惧怕职业风险和压力,不敢承担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压力。在应聘材料上也有作假的个例,不敢如实表现自己的性格、爱好、缺点等信息,这些求职行为直接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不信任。[1]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误区成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固然有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急功近利的原因,但也和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引导毕业生求职趋向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虽然私有企业有所增多,但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需求逐年减小,另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更加公平和透明,需求量更加寥寥有限,导致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专业往往相近,大多都瞄准热门行业和热门专业,而社会和企业的对口需求量是较小的,往往导致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供远大于求,而其他一些专业毕业生数量却供不应求,形成毕业生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途径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进行引导性教育,帮助学生澄清观念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2]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理念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诚信缺乏导致竞争力的缺失,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 坦诚对待用人单位和求职市场。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工作模式,增强引导性教育实效。事实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拓展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针对大学生就业求职主要青睐于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的现状,主要应该从学生毕业时的心理状态入手,减轻学生害怕独立和承担风险的恐惧心理。应多宣传和鼓励正面成功的范例,还应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优惠政策。

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 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