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新技术

计算机新技术

时间:2023-09-25 18:0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硬件维护 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090-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应用中所凸显的硬件问题也越来越多,加上许多用户对于计算机硬件方面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从而使得他们在硬件故障或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应用效果。因此,下面将从计算机维护的要求出发,积极探讨新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策略。

1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要求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有着极大影响,但同时,计算机硬件维护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这对计算机应用者来说,无疑是最基本的维护技能。

1.1 用户必须不断增进硬件维护常识

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产生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计算机硬件维护方法的改变。因此,用户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也需要不断增进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常识和技能。比如在计算机各硬件设备出现一些故障时,用户应该形成一种维护常识。同时,用户应该对计算机的各硬件及应用状况等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用户应该根据硬件设备的技术更新,而实时改进其维护方法和知识。

1.2 用户应该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都是在正常工作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将计算机处于一个正常的良好的运行环境,计算机才有维护可言。反之,将计算机置于水中或者高温、强湿度等环境下,这肯定对计算机硬件的寿命和使用效率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用户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应该为计算机硬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首先,应该为计算机硬件创造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将计算机尽量置于一个通风、适温、背光的环境下;其次,应该将计算机置于特定的湿度之下,不能让计算机及其硬件渗水,也不能太干燥,渗水或者湿度过高容易产生计算机硬件短路,太干燥容易产生静电效应,这些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极大影响。

1.3 用户应该正确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也是讲究一定的应用原则或者要求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正确的应用措施。比如关机并不是直接拔掉电源即可,而是应该在界面中进行关机,这样将有效降低电脑电源的损耗。再如,计算机声卡、网卡、显卡等位置不能插错,还有计算机应该定期对风机进行清尘,这样将一定程度上提升计算机的寿命。所以用户应该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2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措施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除了用户具备一定的维护常识、为计算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以及正确使用计算机外,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只有采取以下几个计算机硬件维护措施,才能确保计算机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行良好,才能提升计算机的维护效率。

2.1 定期检查,查找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硬件应该定期检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寻,并及时进行处理。比如,对于计算机的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确保其运行状况是否良好,若出现不好的状况,用户应对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同时,用户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对于新技术背景下的硬件兼容问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新技术对计算机及其硬件进行检查。

2.2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用效率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各硬件中的资源往往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启动,其中相关的配置也进行了生成,而这些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以提升计算机硬件的应用效率。如在计算机菜单“开始”中可以打开“设备管理器”并对各硬件的系统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高效的配置。所以,用户对于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必须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在菜单中对黄色惊叹号进行定期检查,并进行有效设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计算机硬件的正常运行,确保计算机的高效运转。

2.3 针对不同硬件,采取不同的维护措施

计算机各硬件基本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因此在对计算机进行整体维护的同时,也应该针对不同的硬件采取特殊的独立的维护措施。

第一,针对计算机主机。其维护应该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的重要部分,其中的CPU可谓整个计算机的核心,其对计算机的运作具有巨大的推庸δ堋R虼耍主机的维护显得格外重要。而对于主机的维护,首先,应该对各部件进行系统而又独立的维护。如显卡的维护主要是确保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和页面清晰,如声卡的维护主要是确保用户接收和播放的声音正常。总之,在计算机硬件的维护过程中,每一个硬件的维护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硬件出了问题,将势必会影响整个计算机的运行效果。其次,在计算机硬件维护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操作措施,如开机和关机之间的时间差应该大于2 min,如关机并不是将电源拔掉,而应该采取正确的程序进行操作。

第二,针对显示器。首先应该保证整个显示器的整洁;其次应该确保显示器跟计算机主机之间连线的联结;再次应该确保显示器附近没有一些强磁性物品,比如收音机、电视机、信用卡、银行卡等,尽量让显示器跟强磁性物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磁场的干扰;再者,显示器的对比度跟亮度应该设计到一个恰当的范围;最后,显示器的分辨率不能频繁改变,这样将对显示器产生巨大的损害。

第三,针对键盘、鼠标等硬件。首先,键盘和鼠标不能进水,不能置于潮湿的环境工作,这样容易形成短路,从而降低它们的使用效率。其次,键盘按键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按一个键不放,这样可能造成键盘的损坏。再次,定期对键盘鼠标进行清尘处理,防止键盘灰尘太多,从而影响键盘的使用效率。

第四,对光驱、音响、耳机、摄像头等硬件,应该定期对其效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对人们生活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加深对计算机技术的相关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硬件知识可以有效帮助用户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处理及维护,保持计算机良好的使用性能及寿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引起计算机硬件维护策略的不断更新,而针对计算机各硬件,彼此是联系的整体,因此对于它们的维护,不但要单独进行维护,同时还要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有着极大影响,但同时,计算机硬件维护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维护过程中,用户必须不断增进硬件维护常识,必须为计算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必须正确应用计算机;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查找问题;还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用效率;还要针对不同硬件,采取不同的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吉.试析新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原则与策略[J].电子制作,2013(24):80.

[2] 赵明海.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问题探讨[J].电子制作,2013(4X):76.

第2篇

关键词:二维计算机;动画制作;骨骼操作技术;角色替换技术;唇语同步技术

二维动画技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中大量的参考、借鉴了传统手工动画的制作思路及技法,尤其是关键帧与中间画技术。然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建模、渲染等相关三维技术日渐成为了特色鲜明的动画制作技术。加强对二维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动画制作水平,并对于制作出质量上乘、广受环境的动画作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引起相关计算机动画创作者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主要就目前二维计算机动画制作中的几种新技术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骨骼操作技术

(一)技术原理

人与动物的骨骼是产生具体动作行为的主要构架,是构成各类动态的核心与基础。在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技术当中骨骼操作技术可将动画创作中所绘制出的人物或者是动物,依据人体或动物的身体比例进行骨骼安装,并设定各个骨骼间的从属关系,之后再将肌肉等设定到所对应的骨骼部位之中,促使肌肉收缩与骨骼间的关系能够得以确定,之后依据预先所设定的动作指令,为骨骼定义出关键帧,并通过软件来产生出中间帧。此项技术能够二维动画制作更加接近于三维动画的模型构建,能够实现对所设定角色的各个动作进行直接调节,而无需在逐帧进行绘制,此项技术彻底的解决了原画与中间画自主产生的途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

(二)制作流程

下面将以卡通人物的走路动画进行举例说明,并指出骨骼动作技术的常规应用流程。

(1)角色绘制。将所设计完成的角色人物线稿扫描到计算机中,并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制作成样本图像,依据样本图像来对人物身体各部分依次描绘出相应数量的矢量图层,同进行颜色填充。

(2)将角色身体各部位拆解。为了确保对角色各身置骨骼的添加便捷性,同时促使各骨骼之间能够互相独立运转互不干扰,可将身体各部位进行拆解,之后再重新依据相应的从属关系进行组合。

(3)安装骨骼。建立起骨骼层,使人物身体各部分矢量图层能够处于相应的骨骼层之中,并针对不同的身体部位填充骨骼。

(4)调节骨骼力度

对各骨骼对人物运动会产生影响的范围进行调节。

(5)角色组合。使人物身体各部分能够再次重新组合为原本的样子。

(6)设定角色行为。依据人体行走的基本规律,对骨骼设定出关键帧,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产生出中间帧。

二、角色替换技术

(一)角色替换思路

在动画角色中,尽管其造型多种多样,然而其运动规律却是一致的,对此,可依据已经制作完成的任务行走动画,在保留其原本角色骨骼的基础之上,采用另一新角色来替代原本的角色,从而也就可大大的降低工作量,提高动画制作效率。依据上述方式可将动画角色划分成人、兽、鸟、爬行类、鱼、昆虫等,针对每一种角色类型构建起基本的动作骨骼动画,从而形成一个存储有不同角色类型的骨骼关键帧数据库。

(二)角色替换流程

下面将具体介绍角色替换的具体流程,依次为:

(1)新角色绘制,依据角色身体各位置分别绘制出相应的数量的矢量土层,并填色。

(2)在原角色文档之中,导入新绘制角色。

(3)将原角色图层删除

(4)使新角色各身体部位附着于原骨骼曾,同时将身体个位置放于原骨骼所对应位置。

(5)合理调节骨骼位置、力度。

三、唇语同步技术

(一)技g原理

此项技术是依据发音的差异,计算机软件可将人物角色的口型展示出来。如在动画制作中最为基础的九类音素,可将这九种基础音素所相对应的标准口型绘制出来。计算机软件可依据所输入的语音划分为多种因素,进而依据因素来自主展示出相应的标准化口型动作,进而也就达到了口型动画的自主生成,直接促使口型需逐帧绘制的问题得到了直接解决,极大的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

(二)制作流程

下面将具体介绍唇语同步技术的具体制作流程,依次为:

(1)将音频文件录入系统中。

(2)输入语音文本。

(3)拆分语句使之成为完全不同的各个音素。

(4)依据声音变化对语句进行适当的调节。

(5)将语音同步数据输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据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总结,以及同时再综合应用上人类的视觉经验及预期,来对动画制作流程进行相应的限制性约束,是二维计算机动画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之中的主要趋势。应用目前在二维计算及动画制作过程当中所涌现出的新技术,可大大增强动画片设计与制作效率。如果还可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对相应的角色类型与基本动作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关键帧动画数据库,便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解艳艳.二维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2]韩韬.二维动画采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

[3]张明宝.电脑动画技术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现状;发展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趋势之中,通过加强通信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计算机的网络通信状况,提高其运行的高效性与安全性,降低技术故障出现的概率。现今计算机网络通信主要以光纤通信为主,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计算机网络的通畅性与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

1 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现状

1.1 光纤通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要求与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增加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适应性及适应范围,逐渐出现了光纤通信新技术。光纤通信新技术所用的材料来源较广,可以节约相应的有色金属铜用量,不仅可以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可以进行远距离大容量通信传输,其尺寸较小、重量不大,易于工作人员操作、铺设与运输;其光缆的适应性较强,且耐用性高、信号干扰程度低、具备较好的保密性能。其中,光纤通信新技术主要涉及光纤、光缆、光接入、光节点以及光传输等多个领域,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信息传输方式。

1.2 移动网络通信发展现状

全球通信技术由第一代模拟技术到GSN技术以及CDMA技术再到3G技术,移动网络成为了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网络通信的便捷性与时效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网络通信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高效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软件无线电技术、DSP技术、无线定位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超导体、塔顶放大器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3G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及频率的复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为完善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1.3 接入网技术

电信网一般主要包含核心网、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这三方面,其中,接入网主要是指将本地端与用户终端之间连接起来的所有机线设备。由于接入网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全面化的网管功能,为客户提供高程度光纤化水平,其适应性较强,通过运用管理接口进行相应的管理与配置活动,为电信中的各项业务提供信息传输的必要动力,它同时具备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但不具备交换功能。现今,电信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通过使用接入网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提高网络通信的传输速度。

1.4 核心网技术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当前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身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技术,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为实现通信网的发展要求,三网融合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三网融合不是指三网在物理上的兼并合一,而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技术上互相渗透,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相同的协议,但运行和管理是分开的。

未来的核心网正朝着基于IP或IP/ATM的多业务网及至最终实现综合业务网的方向演进。各种非IP业务将通过本地的窄带和宽带、固定或移动接入方式经由相应的媒体网络与这样的核心网相连。

2 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实现未来无线网络的融合体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现代通信技术来看,诸多通信方式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促进不同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网络环境的检测,更加有利于减少不同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干涉。实现无线通信的信息个体化,手机、个人电脑等个人终端的普及,为无线通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个体用户的需求无形中推动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指引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及效率,而且大大改善了信息传输的质量。通过广泛应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促使网络通信方式更为灵活、便捷、高效,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与工作。只有人们所处的环境在无线网络范围内,既可以搜索到无线网络,实现高效化、高质量的上网。现今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经过更多的应用推广,无限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取得更好的发展。

2.2 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上文所述,为了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的优势集齐,促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从而推进网络通信的快速、高效、便捷服务,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通过将三大网络的优势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互相融合、改进,提供网络通信技术的资源共享化水平及稳定性、正常性,而且可以有效的实现将网络通信成本降低下来,以最高质量、高效性、高时效的服务展现在客户面前。

2.3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若能实现全网光纤,则可以有效的扩充宽度,提高通信信息传输的速度及时效性,因此,应当加大力度投入全网光纤的研发,加速实现通信信息的高效化传输。

其中,在实现全光网络时,主要由光纤作为其相应的物理介质,通过将电接点替换为光节点,从而有效的实现在光域内进行相应的网络信号的复用、传输、交换、存储和业务调度等,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光电转换器件响应速度慢而影响了信号的传输速度与传输质量,同时可以有效的避免光电信号的反复转换,对于改善网络信号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全光纤网络通信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大力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全光纤网络通信,保持高质量的网络信号及信息传输速度、传输质量指日可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信息化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需求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断扩增,通信信息化、科技化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其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不可估量,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实效性也将随之增加,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哲.浅析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应用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06).

[2]苏炯新.浅议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应用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1(14).

[3]黄春雷.浅议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应用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4]熊卿青,邓媛嫄.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趋势;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發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广泛应用。为了加快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证计算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有必要对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传统开发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并与国家发展方向相结合。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计算机软件技术源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迅速诞生和广泛使用,可以随时为企业用户提供便捷的工具,有效提高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系统管理软件主要是企业计算机所必需的,包括企业计算机的系统管理员和监控系统软件以及系统操作员的系统管理软件。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管理软件不仅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用户正常运行和使用整个计算机的重要基础。

(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现状

在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巨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迎来了技术发展和替代的新机遇。与前一个时代相比,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更新换代和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自从现代计算机技术引入我国以来,它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广泛青睐,并逐渐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学习中。同时,现代计算机的广泛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随着软件开发人才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随着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数量逐渐增加。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方式

(一)原型化开发方式

这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主要是指开发人员在开发之前对整个软件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和大致的了解,并根据他们的系统思想设计和开发原型,并将原型投入运行,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个运行中的程序,使其更接近用户的需求。虽然这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花费的时间较少,但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要求更严格,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的软件开发。

(二)自动式软件开发技术

这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是在第四代软件开发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描述用户最终实现的软件的功能和具体应用,开发者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软件开发工作。这种开发方法要求开发人员了解整个开发过程,但不需要详细的描述,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自由地完成软件设计和编码。

三、新经济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趋势

(一)网络化快速发展

在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融合发展的巨大背景下,新经济时期现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行业发展要能设想能够实现行业持续稳定性的发展,为广大人们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就要以移动互联网为行业发展的新契机,并逐渐逐步形成行业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的广泛存在也是逐步形成现代计算机软件开发基本功能的重要技术基础,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技术发展离不开行业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此外,计算机软件开发服务也是由随着网络化不断逐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所以,网络化的服务技术不断发展,也就是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服务性化的发展

作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服务行业的主要业务开发服务目的之一,它是为广大行业用户免费提供高质量、便捷的软件服务。这种业务发展服务理念的充分展现和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有效提升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实力,获得广大行业用户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也有利于有效适应新国际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市场发展需求趋势。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的软件服务开发对象一般是广大的软件用户。为了使用户能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软件服务,这种开发形式也被称为软件服务。全面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就是将先进的软件技术和服务理念应用到企业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免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在线软件服务。

(三)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在当今中国社会,智能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发展。智能化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智能化是用各种人的智能思维方式来设计和开发各种软件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各种人工智能应用软件的快速出现和广泛应用。因此,在新技术时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新技术不仅要朝着面向网络和面向服务的技术方向发展,而且要朝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技术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5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价值把握意识和需要遵守的计算机道德标准。它包括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思维、计算机道德等多方面的品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言论自由、防范计算机病毒、保护知识产权,抵御网络诈骗、为建立一个人们所期望的有序、健康、文明和法制的网络世界而不懈努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在开发人的智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有助于培养我们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而计算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又有助于培养我们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既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

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插入或点缀人文教育,而应是更深层次地渗透,从而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奋斗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进取的故事。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研究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其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研制出机械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图灵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家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汲取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2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

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昨天是新技术,而今天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讲解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比如: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流媒体技术、将软件固化到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虚拟超级计算机”以完成复杂计算的网格技术、介于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的中间件技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的云计算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等。

3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是其功能之一。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质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安全学科等等。笔者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经常结合其专业特性讲解计算机与其学科专业的关系。比如在给桥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计算机在辅助桥梁设计的作用等。

4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计算机的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商业,利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在教育,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在医药,计算机辅助医学成像和远程医疗;在银行,无论客户身在何处,都可通过网上银行享受服务;在娱乐,通过计算机巧妙地合成和剪辑制作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家庭,从多媒体娱乐到智能家电,都离不开计算机等。进而告诉同学们,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不会计算机的人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盲”。

5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常用算法的交换变量算法时,笔者以酱油和醋交换为例,将a瓶子的醋与b瓶子的酱油进行交换,必须借助空瓶子t。先将瓶子a中的醋倒人瓶子t中(语句描述为t=a);接着将瓶子b中的酱油倒入瓶子a中(语句描述为a=b),最后将瓶子t中的醋倒人瓶子b中(语句描述为b=t),从而成功地借助第3个瓶子t将瓶子a中的醋和瓶子b中的酱油进行了互换。在讲到求最大值算法时,笔者将其比作打擂。因为计算机同时只能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所以求若干个数中的最大值时,可采用如同打擂的方法。即在n个数中先假设第1数为最大值,为擂主,依次同第2、3、4……n个数进行比较,一旦某个数大,马上替换擂主;所有数比较完,最大值也就获得。

6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业界公司的兴衰与成败

自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界诞生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衰成败、优胜劣汰都不同程度地牵动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它们的管理理念、营销策略、技术路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微软、Intel、联想、搜狐、雅虎、谷歌、苹果、IBM、HP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创业、成长、壮大、成败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的成功啧啧称奇,对他们的失败扼腕叹息,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第6篇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可以加强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现有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应用 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与信息日渐增多,常规的处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有计算机网络通过管理与共享各种网络资源,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处理复杂多样的信息数据。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有计算机网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还可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另外,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在商业、军事等领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1 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

所谓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实是指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自我处理能力的多个计算机采用通信线路有机的联系起来,然后通过网络通信协议与网络管理软件的相互协调与相互管理的作用使计算机操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资源传递的一种技术。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有四部分,分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应用、ATM网络技术应用、LAN网络技术应用以及各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

1.1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所谓国际互联网其实就是人们日常应用较为普遍的Internet技术。Internet技术的目的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汇总与共享。Internet技术充分的利用了公共互联网与路由器,在公共协议的前提下构建了多国家的计算机网络。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计算机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是一种全球性的网络。Internet技术利用公共语言使得相互连接的计算机实现了相互通信。用户只要接入其节点,就可以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另外,Internet还增设了如WAIS、Archie、WWW这样的查询工具,人们使用查询工具可以更快速、更准确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上述特点使得Internet技术在全球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ATM网络技术的应用

ATM是一种信息格式,主要是在高速网络中交换与传输的一种信息格式。它的全称是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网络技术不仅支持WAN格式,还支持LAN等格式。ATM主要是通过将广域网与局域网连续在一起来达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的。ATM网络技术应用了特定的转换器与ATM网卡,从而实现了近程与远程数据的有效传输,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高速传输的需求。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ATM网络技术与过去相比也越来越完善。目前,独属于我国的ATM网络已经建好,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3 LAN网络技术应用

LAN网络与其他网络相比,是一种相对较特殊的网络,具有高效率、投资少的优点,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比如,以太网(Ethernet)。目前,我国各事业单位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局域网,以太网在局域网中占据着主流地位。以太网中,10BASE5(属于同轴电缆中的)网络结果应用较为频繁。10BASE5网络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较高的可靠性,还非常的便于管理与扩展。在高速传输以及网络服务器对高速以太网逐渐增多的需求下,出现了100BASE-T FAST Ethernet以太网组网机构。这种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100.0Mps),还可以与原有的以太网进行兼容。再比如,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即FDDI。它的结构为双环网络环境,利用网卡以及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可以连接个人计算机。另外,FDDI还使得光纤容量实现了共享,这个过程主要应用了令牌方式与分组交换方式。FDDI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0.0km,速率也可以达到100.0Mps。

1.4 各种网络新技术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网络新技术开始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其中应用较多的网络新技术有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计算智能等。目前,大数据网络新技术在科学研究、商业、交通以及农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云计算具有较为宽泛的应用,在电子领域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其运营技术,在科研事业中应用,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研发平台。

2 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

2.1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向着三网融合的方向发展。所谓三网融合,是指有限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融合。三网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网络应用更加的高效,更加的方便,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的建设成本,进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另外,三网融合还可以有效的保证其他行业稳定、快速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的发展。

2.2 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发展是超大规模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结果。微处理器芯片一出现,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与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芯片的发展速度日益提高。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功能也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计算机微型化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快。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计算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得计算机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国际互联网的应用、ATM的应用、LAN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向着三网融合以及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5).

[2]岳政燃.浅谈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电子制作,2015(02).

[3]张超.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5).

[4]庞先伟,王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

[5]刘璇.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

第7篇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IP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Processor、DDR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

4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虚拟实验;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课程目录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与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相并列的基础课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教学内容的兴趣越来越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部门都有一种危机感——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却急剧下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使其快速弥补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众多教育管理者,甚至一些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认为,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已经大大减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专业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进行删减。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均设置大学计算机课程,每学期为68学时,两学期共136学时。2012—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各个专业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绝大多数专业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总学时压缩为51学时,压缩了近2/3。这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法进行,课程不得不进行深度改革。

2)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大,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是以面向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专业实践,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很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课程在改革之前实践环节为68学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两学期的课程总量为51学时,其中34学时为课堂讲授环节,17学时为实践环节。教务处允许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按1:1配置课堂延续教学,这样可以配置的延续教学量达到5l学时(均用于实践)。在“课内+延续教学”的102学时中,实践学时数占到近7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全面改为在机房授课。

在课程分析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实践”而非“实验”,这与计算机课程目标中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实践”环节旨在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熟练掌握,而“实验”则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课程没有为各个专业建立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甚至没有建立课程自身的实验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2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12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大讨论。在此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必须顺势而为。

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作用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毕竟只是一门课,课时量有限。面对刚入学的本科生,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甚至是相关知识讲清楚,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前些年的网格计算和在线服务,到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新技术要想引入到课堂中,除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对于学生数动辄上千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为每一名上课的学生配置这些设施环境并不断更新,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讲解学生能掌握的、又对学生有用的操作类知识。

2.1 虚拟实验的优势与创新性

在对文献[5]的研讨过程中发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恰恰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有“实践”而无“实验”的困境。相对于真实的硬件设施,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具备如下几个优势。

(1)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不给真实系统造成损失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尝试自由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实现基于案例的学习。

(2)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在虚拟平台上的交互操作。学生通过交互操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如验证型实验(如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溢出、网络通信路由等)将难讲和难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交互方式进行验证。

(3)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拆解,将在真实系统中不可见的内容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观察系统的细节,并可以对数据流、操作流进行标识或提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如演示型实验将不可见的内容(如虚拟拆装、图灵机、防火墙等)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

(4)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出虚拟的硬件设备,实现成本低,可以快速复制多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中,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平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将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这些新技术,甚至能够尝试相关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文献[5]共设置了18个虚拟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实验可分为4种不同的功能——验证、交互、演示和引导。当然某些功能可能共同存在于一个实验中。表1列出了18个实验可能实现的功能。

下面分别针对验证型实验、交互型实验、演示型实验和引导型实验,挑选出一、两个实验步骤,说明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

2.2 验证型实验举例

在这18个实验中,实验3“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字符和数字的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区别汉字的机内码、国标码、区位码和字型码,了解汉字库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3通过虚拟实验的形式,将汉字在计算机中从输入一个字符,到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一个字符的过程全程展示出来,并提供可输入自定义汉字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验时输入自定义的汉字,根据老师讲解的各种码的转换过程及转换方式,一步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并最终加深理解。通过几个这样的过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汉字的几种码以及这几种码之间的转换关系。图1是针对汉字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的实验界面,在该界面中各步骤将以动画方式展示。

2.3 交互型实验举例

实验18“计算机病毒与防火墙”可以作为交互型实验示例,它基于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模拟计算机的启动过程,并且在启动过程自由选择一个目标进行攻击。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分别针对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通过实验平台的交互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攻击对象,观察比较攻击结果的不同,结合计算机启动过程理解病毒的发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病毒的发作时间、发作特征等。实验激发了学生防范病毒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不同类型病毒的防范方法。

2.4 演示型实验举例

演示实际上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功能,可以说文献[1]中的18个实验无一不拥有演示的功能。如实验1演示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包括计算机零部件的拆解和组装演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选择演示的进度。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拆解或组装其中一个部件,学习更有针对性。

2.5 引导型实验举例

引导型实验是教学中希望的最佳形式,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实验8“云计算与虚拟服务”中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为例来阐述引导型实验。云计算技术属于计算机前沿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产生极大兴趣。由于实验环境配置复杂,软硬件要求很高,我们运用文献[1]附带的多媒体软件,将“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的任务分配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

软件支持“顺序分配”或“空闲分配”方式,能够直接根据分配方案模拟整个任务处理过程,在演示中可以看出各个任务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分配及完成情况,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中不同任务的执行原理以及不同分发方式对计算总时间所带来的影响。

软件还支持“静态手动”和“动态手动”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尝试各种不同的分配,验证分配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自主实践其所认为的最佳分配方案,模拟执行过程并获得总时间的比较结果;每个学生可能设置出不同的分配结果,甚至一个学生设置多种结果。最后老师抛出“如何才能使总的任务执行时间最短?”“能不能设计一个算法,使其能够查找最优的分配方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3 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

在研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虚拟实验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现实技术对课程的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离不开各种先进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渴求了解前沿技术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教学改革需求的脚步。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新颖。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讲授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验证型、交互型、演示型、引导型的实验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对学生接触计算机新技术提供支撑。

计算机新技术的环境运行大多需要大型软硬件系统以及运行数据的支持,而完整地复制其运行平台困难重重。先进教育技术能够将新技术带入课堂,通过为每位学生搭建虚拟实验平台,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挖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3)对先进教育技术的探索本身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在对18个实验进行研讨并且对虚拟实验平台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其他各类课程,如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树、图结构的算法讲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存储系统、指令系统,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文件读写等课程内容,都可以依托虚拟实验平台等先进教育技术,探索课程中的知识讲授方法和实验设置方法。

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也同时刺激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求。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应该提高对先进教育技术的认识,积极发展先进教育技术。2013年11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改革研讨会·2013沙龙”活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凤霞教授介绍了团队创作的虚拟实验平台,与会20多所高校的70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为与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有两年多深度合作的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教学团队成员也参加了此次沙龙。经过交流讨论,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实验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并对先进教育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支撑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35-01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检验学科的广泛应用,临床检验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学科,而是一门集医学、理学、工学及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立应用性学科。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进步,本学科发展迅速,对隶属于每一个医院内的检验科技术人员来说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样的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不断涌入的新形势,临床检验科传统的知识及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了迎接本学科迅速发展的挑战,我们临床检验科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收到良好效果。

1 检验科技术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知识水平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临床检验科作为医院内的一个医技科室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之前,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体系,一般由医疗、护理系人员改行或以短训方式,甚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直接参加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在本学科兴起了一些专业训练课程,但多为大、中专学历。我科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人才梯队仍以中专学历占主体,高达90%,10%的大专学历也是医疗体系人员改行或在职工人经夜大学习而来的。虽然在当时我国的特定环境下已完全能够满足本学科的需要,但随着改革开放,本学科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动化分析仪器和新的分析技术涌入本学科,临床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传统的知识及知识水平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先进技术设备和分析技术与落后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巨大矛盾。这种检验科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现状,使先进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只能简单地替代部分手工操作,使先进技术的高效率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2 解决措施

根据检验科技术人员人才梯队状况,针对其所掌握的传统的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特点,我科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在职继续教育的措施。

2.1 促进知识结构合理化

由于本学科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众多,在继续教育内容安排上囊括了相关医学知识、英语、自动化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检验科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应当在重点进行医疗知识系统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动化分析技术、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等的培训学习。

2.2 以在职学历教育为主

本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为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通过在职继续教育获得一定成就感,科室要求所有40岁以下人员限期通过自学达到本科学历,同时为自学者创造条件,且在获得学士学位后重奖。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的培养。工作中不以学历论高低,促使大家既要重视学历,更加重视工作能力和效率。

2.3 以在职技术培训为辅

在检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注意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在这方面科内应当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采取多种多样方式,可以采用请(老师)进来,也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外出学习)。

2.4 鼓励创新、提高效率

在鼓励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同时,强调获得学历和学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求全科工作人员不断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完善工作流程,紧紧围绕如何使实验室先进的分析仪器充分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中心工作展开学习和探索,使全体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

3 效果

3.1 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多年的努力,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学科梯队更加完善,为先进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3.2 先进技术不断引进

随着语言障碍的消除,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速度加快,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信息网络等管理方式的应用使科室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电化学发光、实时荧光定量、生物芯片、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及特种药物分析等项目的开展和应用,使科室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得到加强,服务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3.3 创新意识加强

通过不断的在职继续教育,全体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医疗知识的同时,也基本精通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医疗工作,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工作效率不断得以提高。

4 未来展望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群;计算机硬件;农业院校;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已逐渐转变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软件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教学却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缺乏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硬件方向的基本能力。即,计算机教育上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1计算机硬件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向的核心和普通知识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门课程中: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相互之间内容衔接较多、重复之处也比较多,而某些知识点缺乏前导、造成断层。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划定,而不是以计算机系统的整个体系结构为主线,造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实现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完整体系,使知识的连贯性变差;而且计算机硬件技术,例如:处理器技术、存储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和变化,这些变化很难及时地反映到计算机硬件相关教材和实验设备上,因此难以体现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教材之间的关联。由此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上课缺乏激情的情况[1]。

因此,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硬件技术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是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硬件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真正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课程群。课程群方法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各门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有效的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体系的进程如图1所示。

其优势在于以下3个方面:

1) 内容具有科学性。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便于组织教学。

2) 实验室高效利用。课程群使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大型的跨课程综合型实验,不仅在使用人次上,更重要的是在每次使用的效率上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 教学具有可控性。课程群所有课程的教与学透明度提高,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减少,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可控性[2]。

3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群的构建主要针对我校2010级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构建以下3个方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综合型实验与课程设计设置和课程群内容的更新[3]。

3.1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

课程群的建立包括确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在课程群设置中,以学科方向和模块为核心,同时与专业培养计划相适应。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打破单一授课的限制,使不同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根据课程群设置凝聚一起,集中对各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与组织进行系统地规划,避免重复和脱节现象。例如:可以考虑把汇编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结合,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也可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3门课程全部联系起来,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全部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4]。

3.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综合型实验建设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群建设中,不是以单一的课程为单位设计实验,而是按照整个课程群来设计一体化的实验环境与实验内容。可以将汇编语言方向、微机接口方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灵活运用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团队精神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设置了8255、8253等实验,同样在计算机接口实验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因此,可以考虑整合这部分内容,利用几个接口芯片开发一个小系统,不仅使同学学习了相关接口芯片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芯片在系统中的应用,建立整机概念等。

3.3课程群内容更新建设

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课程群内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到每一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让学生要尽可能学习掌握同当前主流技术发展方向联系比较紧密的新技术(如Pentium 的超标量流水线、分离的指令Cache 与数据Cache、指令分支预测技术、Itanium 的EPIC 核心技术),以及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趋势(如未来处理器技术, 现代网络环境对硬件技术的要求, 64 位微处理器技术)等。

4结语

本方案已经通过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打破以往独立课程设置方式,初步确立计算机硬件的课程群设置,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设置的方案。该方案如果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必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变当前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硬件能力偏差的现状,提高其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强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建宇. 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 福建电脑,2007(5):188-189.

[2] 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等.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 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3] 王让定,钱江波,石守东,等. CC2005的计算机学科硬件与结构课程群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8):137-138.

[4] 刘全利,黄贤英,杨宏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8(4):9-10.

Discuss on the Computer Hardware Course Group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ZHANG Xi-hai, YU Xiao, WU Ya-chun, WEI Xiao-li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双证制;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企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6-2119-02

In Brief Analysis Research Introduction Higher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Teaching Significance

WANG Qing-yu

(Anhu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efei 230051,China)

Abstract: Guides the student to obtain some appropriate compute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correctly beside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appears very essential to student's specialized study perhaps the employment and the work. How did the article unify correctly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skill's research, has made some discussions, introduced Anhui industry econom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was rai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 aspect some experiences.

Key words: double card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teaching; enterprise authentication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作用是服务地方经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强调的是使学生有一技之长,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和专业工作,适应于社会需求。这就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工作的时候,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还要有能够证明其应用能力的技能证书。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进行了扩招,目前安徽省高职计算机类在校生已近2万人,就业压力空前巨大,该类毕业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认识到,仅有大专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拥有代表自己实际技能的相关技能证书,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主要计算机考证介绍

当前,社会上的计算机考试证书名目繁多,其考试的特点、内容、适合人群及社会认知度都是不同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每年考试两次。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一般认为,获得四级考试的证书也就相当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四个级别的考试都含笔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只有笔试、机试都通过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证书。但假如某考生只通过了一项.则其成绩将被记录在案,下次只经补考尚未通过的另一项考试即可。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各个领域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鉴于社会的客观需求,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面向社会推出了NCRE,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

2)NIT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Test,简称NIT)诞生于1996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管主办。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的“剑桥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采用模块化的考试结构.主要培养和测试考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独立操作能力。其系统化设计、模块化结构、个性化教学、规范化考试、国际化标准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着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课程设置更能贴近工作需要、针对性强、只记成功不记失败成功率高、具有国际权威。可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计算机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各模块课程设置灵活并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不仅注重培养考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强调考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便于考生根据从事的工作性质选学有关模块。

3)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计算机与软件考试)是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这是由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

原软件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到2003年底,累计参加考试的人数约有一百万人。该考试由于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并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各类IT人才的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人事部、信息产业部文件(国人部发[2003]39号),计算机与软件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计算机与软件专业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因此,这种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职称资格考试。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方法

20世纪,人类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会使用计算机及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长为新一代的“学习型”的技术工人。

一、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力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同时,以“应用基础”为选材原则。选取应用性、基础性和普遍性强的内容为教学载体,突出教材的职教特色。

二、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坚持以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的人才;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多上机多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在日常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课件、互联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院校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2)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品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师生处于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之中。如在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制作的课件应符合学生的特点,内容简明扼要,画面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尽量做到当堂课的内容当堂完成练习,当堂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知识点,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3)强化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材。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鼓励教师在已选定的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辅助教学材料,可以及时讲授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缩小课堂讲授内容滞后于新技术发展之间地距离。

(5)学生。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要保证“够用”,坚持“即学即用”,并培养学生“即用即学”的能力、不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6)资格认证。即“双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除了学习课本的内容之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授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核发“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辅助手段,以科技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动力,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双证书”制度,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侠.浅谈计算机教育.《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1年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