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课程反思

管理学课程反思

时间:2023-09-25 18:0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课程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课程反思

第1篇

1.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

3.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

5.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6.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

8.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

9.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

10.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

11.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2.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

13.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

14.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15.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6.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17.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19.元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20.“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

2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

23.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24.东方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

25.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26.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

27.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28.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29.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30.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31.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2.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

33.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34.“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

35.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36.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7.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

38.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内涵和路径

39.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40.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41.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42.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43.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44.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

45.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

46.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7.再思管理学学科性质与使命——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探索之导引

48.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49.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及管理学意义

50.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51.西方管理学属性之争对中国管理学元研究的启示

5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53.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54.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

55.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探索——基于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

56.管理学合法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

57.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58.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59.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60.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2010)文献研究

61.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

62.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

63.学术期刊核心编委群体识别和测度——以管理学CSSCI期刊为例

64.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65.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

66.管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道德坚守——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67.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

68.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69.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7—2006

70.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现象: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

71.对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考察——基于805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72.论管理学范式革命

73.“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74.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75.论管理学的现代主义遗产与后现代精神

76.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

77.“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

78.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79.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80.2009年我国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81.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82.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83.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8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与模式研究——CSSCI管理学期刊案例分析

85.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

86.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

87.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

88.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89.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

90.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1.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92.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

93.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

94.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

96.论中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7.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

98.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第2篇

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要不要转和应不应该转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而如何实现成功转型以更好地建设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成为更迫切的问题。当前,理论界讨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尚集中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较少从历史的维度深入讨论具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微观层面。本文结合行政管理这一应用型专业, 探讨在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逻辑与职业视角的关系。

本文认为,我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的3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十余年是在学科逻辑主导下进行的, 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才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导向;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 未来的行政管理教育应该在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

一、精英教育阶段:学科逻辑主导着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

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行政管理历史, 但作为学科的行政管理学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均是泊来品。行政管理学作为应用学科是现代化的产物,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进步时代;20世纪30年代, 我国才开始出现行政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设置相应的课程, 但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专业调整过程中,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与众多社会科学一起被取缔。

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国家通常是以学科研究推动学科教育发展,而在我国却是学科教育先于学科研究,这就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教育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育成为学科历史的主要线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行政管理教育没有学科知识, 只是这些学科知识主要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理论。

二、大众化阶段:我国行政管理教育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与发展, 行政管理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改换学科门类归属,搭上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快车之后,更是在专业点设置、在校师生规模以及研究成果数量上呈爆炸式增长,2000年,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仅40余家, 到2009年即达到321家,到2015年全国有公共管理硕士(MPA)点的高校就有225家,行政管理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 行政管理专业也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和招生大户。

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其研究和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扩张的同时,质量上的短板常常引起业内人士的反省。特别是2002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种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后,我国行政管理教育中即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虽然近些年对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反思要比行政管理教育深刻,且有更多的学界重量级人物的引导和参与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反思活动, 并在加强研究方法训练,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提高研究质量, 推进理论本土化以及最终走向国际化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对于行政管理教育的反思则比较迟缓, 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学科基础、能力要求还是在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上均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不仅难以形成一致,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意见相左的声音。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分化与分层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形成多种观点与声音属正常现象;但作为一个专业, 如果缺乏基本的底线共识则会带来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三、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取向: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并重

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出台,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要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

自2013年7月开始,教育部委托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任务。2013年6月,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2014年3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强调,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2014年4月,178所高校在河南了推进高校转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驻马店共识》。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适应人才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推动高校转型,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3篇

1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1缺乏实践环节

在现今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类管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且需要能够在实际应用当中实现实践同理论的积极结合,通过专业知识的应用更好的实现管理问题的解决。而在现今《管理学原理》课程当中,却存在重视理论教学、缺乏现场实践以及案例教学的情况。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得学生很难将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现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对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同时使其不能够满足现今市场发展需求。在现今管理学课程中,对于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普遍存在不懂得如何实现两者结合的情况,难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而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使得院校在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使学生缺少实践性环节的基础上不能够使学生从深层次角度领会管理本质,无论是对于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学习效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2教学方式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的情况下,不同类别教学手段也被引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而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在现今《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当中,还是以粉笔以及黑板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且在教学当中也更多的倾向于抽象理论,缺少科学启发教育方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对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同时降低教学效果。该部分情况的存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较大的阻碍,且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

2管理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管理学是现今社会当中较为热门的一项专业,市场当中对该类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在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所担任的岗位有销售、企业人员、质管、财物以及人事工作当中。而无论哪一个岗位,目前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实现《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3就业导向下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要求

3.1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的转变是实现《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教学后,要做好学生能力形成情况的观察;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从传统理论知识教学转变为围绕任务以及项目的实训,在实训过程当中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以及补充,避免出现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情况;第三,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做、教师讲评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不再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主动追求;第四,教学手段方面,要从以往简单的书面、板书方式逐渐向着网络、多媒体等方向发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3.2具有综合项目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当中,技能点以及知识点都以分散的方式分布在课程教学当中,在具体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实现这部分知识点的串联,学生就往往感觉雾里看花,很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不能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思考以及探索,通过综合项目的建设保证能够实现重点技能点的涵盖,在项目的基础上穿针引线,在做好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做好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所需能力的锻炼。

3.3做好实地考察

按照能力诉求进行课改,前提条件是找准技能培养目标。技能目标既非从天而降,也非想当然,而是应当根据学生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设定。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要做大量的调研,对有关岗位的直接主管、人力资源专家采用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等,收集第一手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工作岗位做彻底全面的分析,得出一套全面、真实的基于工作技能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4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4.1课程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方面,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就业岗位分析。在《管理学原理》教学当中,这部分分析内容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对工商管理专业体系的整体把握。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而言,其需要能够服从整个专业教学以及培养体系。对此,就需要在课前做好重点内容的分析,包括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可能从事岗位等等,经过分析之后,则能够根据岗位情况下做好需要做好工作类型的分析,进而获得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第二,课程技能分析。在做好岗位能力分析的同时,需要联系岗位技能需求做好学生能力情况的分析。在教学活动当中,要通过专家意见法以及头脑风暴法的应用实现三级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建设:第一级目标,即通过教学做好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技能的培养;第二级目标,即通过教学以及实训方式的应用做好学生组织、计划、管理基础、控制以及领导能力的提升;第三级目标,即在经过科学分解之后做好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包括有目标管理能力、组织结构设计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团队激励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计划控制能力等。第三,综合项目设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当中,将保证综合项目贯穿在整个教学周期当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连贯将其应用在教学训练、理论提升以及知识归纳等方面。对于综合项目模式而言,其可以说是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学生在参与到项目之后,则需要在项目当中实现对应“岗位”的寻找。第四,单元任务设计。在完成综合项目确定之后,则可以根据目标体系实现项目任务的分解,以此形成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体系。在做好三级能力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不同的训练单元,将单一能力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建设,通过针对性实训任务的设计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打造。之后,可以通过若干训练单元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训练,在不断完成二级目标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教学。第五,课时安排。在实训课程中,具有三种时间运用模式,包括有全程实训模式、对等课时模式以及辅助实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全程实训模式即将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训课程,对等课时模式即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当中,用50%时间实现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半课时应用于实训。辅助实训模式即仅仅使用1/3时间实训,选择部分项目在外开展。

4.2课程单元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第一堂课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课程。在该课程设计当中,要保证学生能够对课程形成强烈的重视以及兴趣,以此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简单自我介绍之后,教师则可以安排学生解释“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之后再号召大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即如果你是一项活动的负责人,你会怎样做?在学生积极讨论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通过科学引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到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并不神秘,实质上,其正是组织、控制、计划以及领导的循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之后,则可以做好学习方式的介绍,包括即将开展的单元任务以及综合项目等。在普通单元设计当中,教师则需要做好引入环节的把握,在课程开始之后就联系训练目标直接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气氛的良好营造帮助学生能够以更为顺利的方式进入到角色当中。之后,则进入到演练环节,即通过部分基本思路的提示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在充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做好“沙盘推演”,从感性角度进行自我体验。之后,则是重点的归纳环节,在该环节当中,由不同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结论的汇报,说出相应的依据以及理论。之后,由教师在做好学生答案指点的基础上归纳任务完成所需步骤以及技能。最后,再以任务形式进行重复训练,不断加强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实践能力。

5就业导向下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在充分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做好实训项目成绩比例的加大,在实训教学大纲制定当中,做好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的明确。在改革之后,成绩核算方式为课堂考核占据总比重的30%,内容包括课堂中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讨论情况以及教师提问情况等。课后作业占据40%,内容包括有将课堂中学生实训报告、课外作业以及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考试占据30%,即对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考验。该种考核标准的设定,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学习当中学习能动性的增强,并帮助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5.1考核内容

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情况应该以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为主,为此本文在考核部分分别设计了4个与管理学相关的真实情境(如表1所示),实行分组考核,每组5人。

5.2评分标准

采取百分制评分标准,由专业课教师根据小组对情境项目的设计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单个考核项目满分100分。单个考核项目中小组实践设计方案占30分,实践报告占60分,实践结果汇报占10分,如表2所示。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要求4个考核项目全部在“及格”或“及格”以上才算通过考核。考核完毕后统一登记到期末总成绩单上。

6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能够做好重点把握,以教学体系的科学建立保障教学效果。

作者:鲁丽莎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常耀中.《管理学原理》课程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11-12.

[2]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88-89.

[3]海力且木•斯依提.《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谈[J].才智,2013(17):111-112.

[4]陈小锋,冯菊香.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理念反思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9):66-68.

第4篇

关键词: 美国;中国;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 807.0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34-04文献标志码: A

体育管理学是我国体育学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不断拓展与延伸,传统意义上依附于管理学和教育学下而产生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不断扩张的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如何培养和塑造出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应对世界体育市场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注入鲜活且具有生命力的血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体育产业发展最为健全、体育市场最为庞大的国家,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文通过对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解读,以期为我国体育管理学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1对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解读

1.1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发展背景

随着1820年作为美国体育产业发端的体育双人马车俱乐部的出现,大众体育健身需求与市场化运作的职业体育不断发展,至1870年职业棒球联盟成立以及进入20世纪后各种职业体育联赛,如职业高尔夫联赛,职业垒球、NBA、美式橄榄球、冰球、足球等赛事的开展,体育产业在美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1988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631亿美元,1995年美国体育国内生产总值则达到1 519亿6 400万美元,1999年体育产业的总产值更是攀升到2 130亿美元,总产值排在当年各类产业总产值的第6位,不仅仅在本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体育发展的风向标[2-3]。体育产业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体育产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相对应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体育人才为目标的体育管理学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美国学者撰写体育管理的论文[4], 1966年美国在俄亥俄大学开设了第一个体育管理学硕士学位,1978年美国20所学院和大学设有体育管理研究生课程,1985年发展到83所,57所设本科生课程,40所设研究生课程。26所大学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计划,到现在4年制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00余所[5-6]。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并成为留学美国的10大热门学科之一;然而在一定时期内数量的急速增长并非就带来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科学知识观的困束,使得学校对体育管理学的理解还远远不足以拓展到现代体育产业的实践层面。199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调查显示,全美当时共有181个形式各样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学校间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对于体育管理学统一的全面认识,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管理人才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要求,被雇佣后发现缺乏基本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管理实践能力低下成为当时体育管理毕业生的通病,以致于社会、企业对体育管理人才提出尖锐的批评。在这种状况下,美国2大体育组织,全美运动与体育协会NASP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与北美体育管理学协会NASSM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合作,成立了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委员会,期望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出发,通过设计一套全面、完整、科学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管理有一个广泛、深入的理解,并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用以应对未来的体育专业工作基本要求。经过在体育管理方向上300名公认的专家、教授的精心研制以及长期从事体育管理实践工作的团体与企业的多方参与,在反复修改和审订后于2000年终于出台,成为美国被公认的唯一权威性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standards and review protocol) [6]。

2.2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内容

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内容综合归纳为3个部分和3个层次,其中:3个部分分别为体育管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培养方案,3个层次主要从“课程实施要求”“教师素质要求”“体育管理学学科领域”进行细致的标准化规定。“课程实施要求”主要规定了体育管理学专业学生毕业所必须修满的专业学分标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中重复课程的设置办法。“教师素质要求”则主要规定了体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的学历水平和从事体育管理类研究的专业限定。“体育管理学学科领域”是该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细化与规范了体育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内容。下面以体育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标准为例说明体育管理学基础知识领域,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该体育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标准主要涉及体育中的社会文化、体育中的管理领导、伦理管理、体育市场、公共关系、体育预算与财务、体育法律、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经验等9个方面。同时又将这9个领域分为相对应的选修与必修领域。需要指出的是,这9个领域都是以关键标准(critical standard)的形式出现的,这不仅表征了作为体育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领域范围,而且传达了基于关键标准意义下9个课程领域的重要性。

2.3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特点

2.3.1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要求标准化

首先,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出台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当时学校由于对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认识不清、管理混乱而导致的人才质量下滑等现实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旨在消解社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质疑,规范学校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产业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标准化成为体育管理培养方案的主旋律,在培养方案中不仅仅细化了体育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领域,而且标准化了体育管理人才所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对于必修内容(required content)要求学生必须学修,而对于选修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也要求选择50%的课程进行学修;另一方面,标准化原则还体现在培养方案是从下到上的一种全面化的标准化行为,每一个学历层次的标准化是对整个体育管理学人才要求标准化的集中表征。

2.3.2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接轨

美国的教育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颇为深刻,无论是对体育产业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所设置的法学课程,还是要面对各样的体育所设置的体育中介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教育理念表露无疑,体育管理学的学科领域设置基本着眼点就在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是否对未来所面临的工作要求构建起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对于体育管理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该培养方案的宗旨(the goal)就是,为将要踏入体育管理行业的学生提供一种对其自身发展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2.3.3美国体育管理学实践要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管理学就是以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7]。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程,其必须通过实践行为来消化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检验的体育管理学只能说是纸上谈兵。而美国体育管理学已经早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不仅在每一门课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还将实践经验单独列出来,作为第9个关键标准,以学校助教和企业实践2个方面作为衡量体育管理学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尺度,并以学分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管理实践能力。

2.3.4美国体育管理学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健全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学科知识体系的健全是培养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的基础。美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跳出传统的体育学和管理学一级学科分层的初级认识,而将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发散为一种树状的网状结构,从支撑学科发展、学生能力创新、市场变幻需求的角度,以体育中的社会文化、体育中的管理领导、伦理管理、体育市场、公共关系、体育预算与财务、体育法律、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经验等9个领域作为突破口,拓展体育管理学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一方面使得体育管理学学科不断向前演进,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提供了基本的知识保障。与美国相比,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在中观和行政管理领域具有优势,在微观和经营管理领域存在较大差距[8]。

3对我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3.1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应该细化并应呈多样性发展趋势

体育管理学学科自从1985年在我国建立以来,在将近30年的发展中,课程设置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体育事业呈现的新局面,我国体育管理学也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课程设置内容做着相应的调整,使课程设置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学者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现在我国的体育管理学课程的开发质量与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脚步,相对落后的课程知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体育管理人才在管理理念及方法上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期盼,而且还会使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在思想意识上跟不上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在体育管理领域形成新的创新。所以,我国的体育管理学应该提供多样性课程的选择权,为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开阔思路、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剥离,过去统摄体系下的课程发展观应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所改观,对于课程内容细化的要求要不断提升,细化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的实践指导,笼统的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是对体育管理工作的弱视,无法应对未来风云变幻的职场工作。

3.2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应系统化

体育管理学作为本科专业1985年在武汉体育学院成立,继而对体育管理学的本科课程进行了设置,随后体育管理学专业又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随着本科课程的设置以及完善,以及第一批体育管理人才的毕业,体育管理学科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体育管理学开始作为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的专业。由于体育管理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课程是相继设立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复、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又由于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开发是不同的人员构成和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结果,导致了虽然是各个层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程度与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重复与衔接不紧密,未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课程设置的体系性,缺乏课程设置一脉相承的流畅性,从而使得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知识上的不完善。我国体育管理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本科选修课程设置为硕士必修课程,拓展研究生层次的学科深度,精简课程内容,对于重复课的比例控制在20%之内,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出现,而博士课程设置则虚化课程概念,提倡主体性、独自科研能力,旨在从深层次上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都是从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中可以拿来借鉴的优秀经验。

3.3我国体育管理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国体育管理学课程培养方案中重视实践的课程比例,以及将实践课程作为考核学生的必要课程领域单独设立,体现了其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又是一种逐步升级,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美国领域设置的先后顺序不难看出,其初始课程多是以纯理论的社会学、管理基本理论、领导基本理论、伦理学等体育管理中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这也就更加符合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方针,保证了管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实践工作中的无目的性和随意性。倡导和主持该培养方案的2大组织也是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展的建设性工作,NASPE(全美运动与体育协会)主要把握的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实所应具备的社会学、伦理学、运动科学的理论基础,NASSM(北美体育管理学协会)则多是从体育管理实践的角度给予基本的指导。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及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管理的实践领域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体育管理范畴,成立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已渐渐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9]。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地将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融合,并且逐渐减少基础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并将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改变原有管理学和教育学两大板块分割的局面,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使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3.4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应拓展

学科体系是指一个学科的内部框架,它体现了一个学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0]。在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是设置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子学科,处于该学科层次下的体育管理学使得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成为理所当然的基础学科;但与美国体育管理学相比较,在市场经济不断冲击的今天,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财政学、组织行为学也均已经成为体育管理人才必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内容,而且为了解决体育管理中的法律纠纷,体育法学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高。从比较中不难折射出我国在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拓展方面还远远不尽如人意;但是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管理学科将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扩展,因为学科体系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推动体育管理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5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的重新定位

当前出现了我国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后就业情况几乎与体育无关的现象,其客观原因是现阶段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竞争激烈等。体育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体育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却出现不增反降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如果就业面的扩大还换不来较高的就业率,就必须从主观因素寻找原因,是不是现在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够胜任社会的需求?是不是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某些关键的因素?是不是我们现在的体育管理学人才的定位出现了偏失?答案是肯定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是体育管理人才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体育意义发生转变、体育主体发生转向的今天,我们还存在将体育管理学放在教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进行培养,就业的倾向性还是主要集中于教育学的范畴之内的现象,而所属学科性质的转移并没有带动学生就业倾向的转变,是导致体育管理学人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转变对我国体育管理人才的定位,用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需求的人才将成为体育管理学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结束语

美国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拓展提供了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启示,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外理念和本国国情的融合与共生,杜绝生搬硬套和完全的拿来主义,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的需要,设置和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优化培养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旦.《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评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68-70.

[2]Alfie M.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upporte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1997,6(4):15-23.

[3]David B,Jennifer L,Ross N.The question:How big is the U.S.Sports industry? [J].Sports Business Journal ,1999(12):20-29.

[4]浦义俊,吴贻刚.北美体育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301-304.

[5]Parkhouse.B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and sport management:Graduat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2009,49(5) :22-27.

[6]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Review Council (SMPRC).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Standard and Review Protocol[S]. 2000.

[7]康建伟.对中国体育管理学状况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S1):7-9.

[8]郇昌店,孙国方,李长勇. 巾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存在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2008(4):70-72.

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卫生领域应用的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而各类高校在提供合乎需要的医学信息人才方面还存在空白,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未得到重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兼首都医科大学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晖说:“前段时间我们做医院信息中心人员配置规范调查时发现,医院信息中心普遍存在缺人现象。可以说我们是最了解人才需求的,鉴于这些原因选择和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办学,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因为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越早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对将来的发展越有利。”

建立三大教研室,培养实用型人才

据首都医科大学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陈琦介绍,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成立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目的是充实卫生管理学科的内容,提升学科水平和首都医科大学综合实力;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满足较大的专业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北京市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展学术研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成立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科研教学合作基地,也为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培养出适应首都医疗卫生信息工作需要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鉴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原则,2009年5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成立,同时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也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科研教学基地,开展本科、研究生课程、在职培训等全方位教学。下设公共卫生信息分析与管理学教研室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研室,目前主要教学对象是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

“当前,学系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专业下招收卫生信息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十二五期间创造条件力图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本科招生。”陈琦说,“现在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很多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我们都该反思的。如何能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应引起教育界的思考。”

据陈琦介绍,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隶属于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其学科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均纳入学院学科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学系的学科发展围绕新医改形势下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卫生信息化最新进展,开展卫生信息化、循证卫生政策等相关领域研究,并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可以说,在中国医改敦促发展起来的医学信息学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卫生信息化所需要的卫生政策;研究与卫生信息化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国卫生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学科研究的成果将成为卫生管理部门辅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卫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所有这些需求,都让医学信息学在我国的发展成为必然。

学生培养方向与目标

“我们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医药卫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陈琦说。鉴于这个目标,首都医科大学同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合作建立三个教研室,开展以下教育。

1. 学系研究生培养

2010年9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2010级研究生迎新会在北京急救中心召开,2010年入学的7名卫生信息专业方向研究生是建系以来招收的首批硕士研究生,标志着北京市卫生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走上良性、持续发展轨道。

在教学方向上,王晖告诉记者,教研室存在3个培养方向:信息化管理方向――信息化建设管理、IT项目管理、网站管理;信息服务方向――卫生综合统计;IT技术支持方向――网络运维、信息安全管理等等,并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所以完成学业的人员应具有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掌握整个项目管理体系知识、有运维管理能力、懂得信息安全管理、有数据管理(数据支持)能力。”王晖说。

2. 举办学系首届在职研究生进修班

2010年9月,完成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工作。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共招收19名学生,启动对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术界普遍在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这四个方面达成共识。在首都医科大学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陈琦介绍说:“在以往的交叉学科培养上,‘模块式’结构留给专业课程的总学时很有限。这一问题导致了培养目标的本末倒置,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所以首都医科大学选择的是确定几门主要的核心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并按照以下模块和先后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普通教育课程(基础素质知识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模块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类、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外语、实践教学环节)+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医药学类课程)来进行教学的。”

把医学信息学教育当做一项长期的事业

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等院校,绩效管理,抗拒感

1、前言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指以老师为操作主体,设计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案例情景或者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案例情景下感受知识在操作层面上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去体验、领悟、验证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绩效管理课程”是指由高等院校校开设的,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集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实际操作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2、我国体验式教学法与绩效管理课程发展现状

2.1体验式教学法发展现状

体验式教学法源于我国古代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深入研究。如:《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修身》中有云:“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

此后的诸多时期,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与方法一直存在。到了21世纪,体验式教学方法更是在相关政治文件中得到了大力肯定。包括国家少工委1999年工作报告和2001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中都有强调体验式教学法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当前我国许多学科都注重体验式教学在相关学科课程中的运用。

2.2绩效管理课程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整体来讲还是存在较多问题,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绩效管理》目前还是主要参考学科体系来安排课程内容,不管是从教学时间安排上还是教学形式上,老师更多的侧重于课堂理论的教授。长此以往,学生一方面会厌倦枯燥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会削弱甚至丧失实际操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便成为了老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体验式教学法之于绩效管理课程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讲,我国当前的绩效管理课程过度的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问题。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其中的案例情景设计是主要的环节,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利用体验式教学中案例情节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产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抗拒感。

体验式教学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与实际情况高度相似的情景,这种情景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充满尝试的渴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应对实际情况。另外,即使学生之前的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体验式情景设计对于学生专业理论提出的要求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回到课本上学习未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完备性。

4、体验式教学法在绩效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方法

4.1课堂模拟。体验式教学法在绩效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形式之一就是“课堂模拟”。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在课堂上往往老师是主角,老师主要通过口述和多媒体展示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其弊端已经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显现。

在课堂模拟环境中,要求教师根据每一阶段《绩效管理》课程内容设计特定的情景案例。让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讲到关于绩效管理的工具章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安排有关一些企业运用绩效工具的方式及效果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分别担任该公司负责人与社会绩效评估专家,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企业运用绩效工具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辩论。并根据辩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2团队合作方法

团队合作教学法是指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中,由老师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安排课题,学生们自由组成团队,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进行团队合作状态下的问题解决展示。

因为学生之前对于绩效管理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些管理学的主干性课程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学习。因此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形式来达到绩效管理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内部可以进行集体讨论、自我阐述、逻辑演绎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遇到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可以派出代表询问老师。团队成员在集体合作中不断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意见差异,从而有意向对这种差异进行反思,找出自己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能够整合分歧?那么,这个反思的过程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绩效管理能力。此外,团队展示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

4.3师生互动

这种模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那种单方面传达信息模式,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传递。具体来讲,教师对于某一阶段的绩效管理课程要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对于那些有独创性回答意见的学生,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以鼓励与认可,并且与学生探讨关于这一问题的其它可能答案。增进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的社会企业当中是如何运用绩效管理方法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或者解决企业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学生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Excel 财务管理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3

Discuss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 in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WU Yal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major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accounting, but also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inance, economics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Excel software 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ode,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Excel; financial management; teaching

0 引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各种不同财务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资金营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财务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科学地财务理财理念,增强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财务管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公式繁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记忆,存在一定困难。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可以进行财务分析,证券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证券数据分析,办公人员可以进行工资计算与日常绩效考核等。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1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数据录入具体体现在如何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与有效性;数据管理具体体现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分析具体体现在各种函数的运用、模拟运算、单变量求解、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而“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以及管理企业涉及的财务活动,其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其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因此,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融入不同企业财务活动之中。

1.1 筹资决策

筹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筹资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包括计算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从而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决策中运用的Excel函数有财务函数,主要包括:FV(终值),PV(现值),PMT(年金),PPMT(本金),IPMT(利息)等,以及非财务函数,如:IF(逻辑函数),INDEX(查找函数),SUMPRODUCT(乘积),ROUND(整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

1.2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不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等。在固定资产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SLN(直线折旧法)、DB(余额递减法)、DDB(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SYD(年数总和法)等;长期投资项目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NPV(净现值)、NPER(期数)、RATE(利率)、IRR(内含报酬率)、MIRR(修正内含报酬率)等以及非财务函数VLOOKUP(查找函数)、COUNTIF(计数函数),MATCH、INDEX等。

1.3 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和最优订货批量等。本章节内容不仅运用到Excel的公式与函数,而且涉及到Excel中一些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例如: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中运用到规划求解的知识点;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关键字或者自定义排序、自动筛选或者高级条件筛选、分类与汇总等;存货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有效性等。

1.4 销售与利润管理

销售和利润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企业的销售分析、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与决策等。本章节不仅应用到Excel提供的LINES、FORCAST、SLOPE、INTERCEPT、TREND等预测函数、还要运用数据透视表的强大技术和单变量求解工具等。

1.5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报表分析模型,主要涉及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杜邦分析等方面内容。本章节主要应用到Excel提供的基本公式之外,还有名称定义等功能。

1.6 财务预算与计划

财务预算在财务资源安排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可以运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模型的方法,单变量求解、方案管理等工具在财务预算或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预测方法和函数的使用。

2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财务管理理论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将Excel软件工具与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具体专题可以分为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驱动项目是指具体专题所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理论依据是对具体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技术原理是指具体专题在Excel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或方法,建模方法则是详细探讨如何运用Excel进行具体专题的构建,思考练习是针对具体专题布置的相关练习。

本文以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分别阐述该内容的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部分。

2.1 驱动项目

例如:某公司2014年度的销售收入是300万元,销售净利率是8%,股利支付率是20%,假设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同。已知该公司产销量和资金需求量的关系表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预计该公司2015年预计的销售收入将增加80万元。2015年该公司的零星资金需求量为5万元,预测该公司2015年的资金需求量。

2.2 理论依据

回顾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2.3 技术原理

讲解Excel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相关函数:财务函数(SLN、SYD、DDB、VDB、PMT、IPMT、IRR等)、数学与统计函数(SUMPRODUCT、SUM 、ABS等)以及其它相关的函数(VLOOKUP、IF等)。另一方面是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例如:回归分析、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等。

2.4 建模方法

运用Excel进行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演示。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区,整理和输入该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其次,建立求解区域,预测出公司资金的需求量。第三,求解预测的外部资金需求量。

2.5 思考练习

筹资决策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数额,关于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几种方法?如何在Excel中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本章驱动项目的资料和讲解,进行该题目的分析。

3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替代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两个方面。

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某个具体的财务管理专题。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专题,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向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此时,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2 学生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运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Excel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来完成具体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背,转变为探究式、自主式以及合作式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以及在线数据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2-76.

[2] 王冰,尹涛,吕廷杰.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与知识创造过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6-180.

[3] 吴娅玲.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54-155.

[4] 梅斯,肖申克.财务分析:以Excel为工具(第五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管理学科;教育平台

一、管理学科终身教育目标分析

管理学科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已逐渐具有科学性,但同时仍具有艺术性。对于管理学科终身教育目标,分析如下:

层次性 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多层次的,要适合社会对各层次如本科、研究生、进修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学历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

多样性 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如对会计、财务、企业管理、管理科学、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知识的需求。

灵活性 终身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成人、在职、业余的明显特点,要在教学管理、研修时间、办学方式、多层次教学接口上具有灵活性。

全面性 让学生在运用管理理论方法探求未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兼顾性 定量定性兼顾,既要注意到教育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到艺术性。教会学生数据分析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同时培养沟通、归纳和演绎等必要的综合能力。

开放性 全方位彻底开放性,对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和学习观念开放。

二、管理学科终身教育平台框架

通过综合归纳和分析,管理学科终身教育平台框架用图l表示出来。在图中将管理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别八种模块。

由图1中还可看出,每一种模块又存在研修、学历和资格教育三个层次。

三、管理学科终身教育平台内容建设

1.基础类(体验型、理论型)

体验型课程通过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目的性极强的管理项目,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事,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升到管理学科理论高度。体验型课程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在团体的氛围中增进队员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培养队员的归属感、动机、意志,感受沟通、合作、激励、融洽人际关系、了解并遵从团体规范的重要性。

理论型课程通过系统传授管理学科相应基础理论,使学生建立管理学科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

2.专业类(包括案例研讨型、数量分析型)

案例研讨型课程,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管理案例,使学员们能够将课堂与现实融在一起去思考和行动。以案例中的问题为基本导向,要求学员从真正“实践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展开研讨与分析,它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能否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案例型课程来巩固与深化学生对其所学基本原理、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锻炼与提高他们在实际经济管理领域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数量分析型课程,使学生具备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其将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其教学内容将围绕信息识别、调查方法、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定量预测等信息加工过程而展开。

3.综合类(仿真模拟型和决策模拟型)

仿真模拟型课程通过模拟现实问题建立抽象模型,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最优方案。如计量经济模型、数学统计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等。如运用系统仿真的思想,通过对企业生产或者服务流程、战略发展、竞争情况、企业资源及其他具体的管理环境和过程的逻辑思考,结合各种变量和参数把企业的真实情况与运作变成具体的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实现许多现实条件下不易或不允许完成的管理工作。

决策模拟型课程多以“竞赛”形式存在。是将参加者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所组成的公司根据所设定的某一特定目标(例如绩效利润极大)模拟在市场上的竞争,并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管理决策。

4.创新类(包括创新设计型和创新整合型)

创新设计型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目前最新管理学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基础类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某一实际管理方案构思与设计,从而达到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掌握管理创新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法则,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素质,特别是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

创新整合型课程,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教育即整体化知识教育时代。知识整体化表现在:学科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界限在淡化和融合。软化学科界限,强调相互衔接。在组织创新整合型课程时要考虑到管理各学科之间相互整合、融合的情况。

四、管理学科终身教育平台教学模式

1.开放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创造力有很好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由课题来组织。课题可以是课程的学习难点与重点,可以是定性观测或定量验证,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问与兴趣,可以是教师的研究课题,可以是社会服务与需求,可以是学科热门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改变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3.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模式将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对教师预留的案例或作业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各自分工,完成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再将各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报告的最后版本,上交给教师。

4.竞赛教学模式

竞赛教学模式是利用场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进行的管理对策比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所组成的公司根据所设定的特定目标(例如绩效利润极大)模拟在市场上的竞争,并运用商学知识进行管理决策。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从而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能力。

第9篇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第10篇

关键词: 教学方式 课堂参与 《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大学,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教师掌握了很多学生不具有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必须从教师这里获取知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从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露出一定的弊端: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就会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状况,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玩手机、睡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究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和交往中积极主动地选择、建构并形成知识体系[1]。而且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更要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探究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员对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就问题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案例教学在知识传授、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保留力、学生的接受力等测评指标上都位居前列。《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现实中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贴近实战的最有效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管理学原理》的很多章节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比如在学完目标管理这节后,可准备一个公司目标管理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公司目标管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对策,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目标管理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案例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转换角色,作为辅助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多发言,提出见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作出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3]。情景模拟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身临其境”性,它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搬到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现实情景中的角色扮演,明确现实工作如何开展,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角色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很好地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发现知识不再是静止的和枯燥的,而是非常有用和生动的,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必须解决自己担任的角色所面临的困难。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知识,而是积极探索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主动性被完全调动。

《管理学原理》中的很多章节可以应用情景模拟法讲解,比如沟通、领导等。我们在招聘这一节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老师确定了需要招聘的公司及其岗位(当然也可以由学生选择需要招聘的公司和岗位),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承担招聘工作,另一组作为应聘者。招聘组需要撰写岗位的职责要求,明确招聘的环节和其中的人物角色;招聘中测试应聘者的问题和方法等;应聘组需要了解公司情况及岗位要求,准备应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先提前一两周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将整个招聘过程呈现出来。

在情景模拟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观察和评价: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最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学生是整个情景模拟的中心,他们需要创设具体情境、确定角色并呈现角色,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角色互换法

角色互换是指学生成为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师作为学生听课。角色互换是自学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比如对于《管理学原理》中“沟通的障碍及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因为沟通是任何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沟通中遇到的障碍都会有一定的体会。实践证明,对这一问题采取学生讲解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会用亲身经历说明沟通的障碍,非常生动。采用角色互换,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需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做准备,可以指定一个学生,也可以采取团队的方式准备。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要对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补充。

四、辩论法

辩论法是指对教学内容中有争议的观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学生会清楚应持有的正确观点。即使我们最终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通过辩论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管理学原理》中针对企业家应该更注重企业效益还是社会责任,学生持不同意见,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观点。

五、课前演讲

可以在讲课前,拿出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演讲。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我让学生讲一些与管理有关的演讲,可以是管理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企业管理案例或者管理者的故事,还可以介绍管理学方面的书籍等。效果很好,学生讲企业案例的比较多,一学期下来,学生了解了很多企业的管理案例,并且通过这些案例,意识到了管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以上方法各其特点,教师可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恽广岚.国内课堂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教育科学,2005(5):3-6.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管理学是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管理学原理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组织的前提下,掌握管理基本职能及其内在联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技能,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意义建构的目的。传统教育论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呈现方式,培养出的被动接受型学生不再符合社会发展对能力、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内涵

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柯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变“教师中心”说为“学生中心”说,提倡学生以协作、深入情境等方式实现既学习知识点,又培养起分析、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强调由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提供组织、指导和帮助。教学成为一种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的过程。建构主义为进行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及实践支撑。

三、建构主义导向下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第一,团队式“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均以团队方式进行。Schmucks(1997)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尝试让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将其分成若干学习团队,采取多种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协作方式,将单独学习个体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以8-10人为一组,明确每个成员在团队管理中的分工、任务,制定团队规则和制度,确保团队学习、讨论、协作过程有序开展。引导一个成员主动参与解释知识、建构知识;引导学习团队完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六个环节:观察、体验情境、自主提出问题、为自己新旧知识结合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学习成果、反思过程,以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进行检验。因此,学习团队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建构或认识管理学知识,并据此基础,主动对新知识、新信息协作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知识结构体系的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调平衡的能力。对教师团队式“教”授的设想:考虑不同教师在《管理学》各章知识的专业所长,以3-4人组成教学团队,进行团队教学,以团队专业化分工教学弥补单一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不足。录制团队管理学教学慕课,将慕课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二,情景模拟教学。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需在课前设计出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情境剧,剧情只限于背景、角色、面临的问题等要素,不作任何分析、不下任何结论,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面对情境难题,在仿真模拟中积极挖掘所储备的经验、知识,在情景体验中独立探究、协作沟通,培养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脱离学习只为应试的陈旧方式。如在“决策”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采集了一个“野外求生”的模拟情景,要求让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分角色扮演人物。利用提供的十余种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先由个人独立思考,进行“个体决策”制定求生方案,并依次根据自己对各种工具发挥作用大小的认识进行排序编号;然后再以团队为单位相互沟通、交流、讨论,得出求生的“群体决策”,依据群体达成的共识再对各种工具发挥作用大小的认识进行排序编号。这一情景模拟设计的目的并非考察学生求生技能,而是要考察个人、团队的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个人、团队两组编号总和后的差值大小表示个人对团队决策影响力的大小,以此说明个人沟通能力的强弱,差值大则表示个人沟通能力弱;反之则沟通能力强。最后抛出专家对求生工具的排序编号作检验决策正确性的参考,个人编号之和、团队编号之和分别计算与专家编号之和的差值,说明个人或团队决策正确性的大小,差值大则决策正确性低,反之则正确性高。通过场景模拟教学,学生们感叹亲身体验才深刻理解了“决策者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信息利用能力的有限”、“决策者为什么只能做出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明白了”个体决策”、“群体决策”的内涵,并纷纷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管理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领导能力”等。贯穿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类似的情境模拟教学设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积极活泼、生动直观的学习场景中,有效增强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潜能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第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中的特殊情境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式探讨的一种学习方法。本质上是提供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仅充当设计者和激励着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面对复杂的管理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摘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导向,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本文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建构主义导向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教育就是学校的最高利益,所以与其利益相关的人员,也就是师生、家长都应该参与到管理当中。对此,学校应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机构,并积极借鉴日本、英国等国家在校级教育行政层次上的安排,科学设置董事会、家长会等机构,并将其纳入学校事务管理监督当中。因此,中国中小学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鼓励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当中,并以此来避免行政化问题的产生。第五,社会、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学校可以让社会贤达、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等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组建上文所提到的董事会,他们可以通过学校董事会会议来了解学校最近运营情况,并且了解学校的招生、基础建设、财务和人事等情况,进而发表他们独特的看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开展家长沟通大会,让家长参与到家校互动和学校建设中。学校的一些选修课程可以聘用一些社会专业人士来进行教学。进而实现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的校服可以交由家长来设计选择,教学评价也可以参考家长的建议。

四、结束语

总之,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化问题,但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行政管理,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引导行政部门正确认识到,其主要职能是要为师生提供相应服务的,而非相反情况。同时,在实施行政化管理措施中,应对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做出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远小红.谈中小学教育管理行政化问题[J].赤子,2014(6):195-195.

[2]山东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专家办学,潍坊中小学校去行政化改革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7):38-39.

[3]刘月兰,刘雅.对中小学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3):48-50.

[4]王晶.乌海市中小学教师管理“以人为本”的探索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观念 案例教学法

论文摘要:管理学专业是一个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专业,在这种双重压力下,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所以,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应努力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呼声的增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关注与研究的论文、课题越来越多。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管理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根据管理学专业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成为管理学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概述

(一)管理学专业概述

管理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但是也兼具一定实践要求的专业,该专业下设的学科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信息化管理等都是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该学科要求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可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该学科,单纯的面授理论讲解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充其量学生也只能达到纸上谈兵的水平。学得好的学生知道招聘的程序、面试的原则、面试的程序、面试的技巧等理论知识,可是该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却是不得而知。

(二)教师教学行为概述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 School Committee) ( 2006)提出的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

二、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灵活。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链接等。而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师,并没有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设计,而是程序化进行,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模式。

(二)对师生课堂角色的错误定位。一些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辅导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就应该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

(三)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硬性安排。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

(四)针对性不强的填鸭式教育。一些课程辅导教师喜欢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演讲,并且十分热衷于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这时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不公平分类。一些教师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硬性将学生分为三等,并分别对待。例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安排座位,成绩最好的坐在第一排,依此类推。

(六)对课堂纪律的过分要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否则就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采取了中学的教育方式,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人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首先,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体验。

其次,角色的正确定位,注重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教师眼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他不应该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级的组织者,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提问面明显扩大,更大层面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的知识标高适度下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学生只有真正地深人案例、体验角色,才会有案例情境的“再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等;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等。

(三)场景模拟。管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无法到企业中实习,因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教你如何去做,更不会放心的让你去做企业的管理事宜,所以,必须采取校内场景模拟的方式达到实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