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区规划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态敏感区 小城镇 规划
中图分类号:Q14 文章编码:
当前全世界的大环境是高度重视环境与发展问题,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一些生态环境本就很脆弱的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探讨生态敏感地区的小城镇规划策略,对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生态敏感区的界定
近年来多位学者对生态敏感区做了大量的研究。房庆方等(1997)[1]将生态敏感区定义为: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并指出其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其主要特征是对较大的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很难有效恢复。徐福留等(2000)[2]将生态敏感区特指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骆悰(2000)[3]指出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是根据城市布局、功能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区域范围内需控制发展和保护的地区。而邢忠(2001)[4]将城市内的一些自然生态环境区因特殊的生态价值或地质地貌条件而不适于城市建设的区域,称为自然生态敏感区,它们具有抗干扰阈值低、生态因子相对脆弱的特点。
综合来讲,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地区。生态敏感区作为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除了具有生态作用以外,还制约着城市和城镇群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对城镇群体系的框架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 丰宁县小坝子乡概况
小坝子乡位于丰宁县县城以北45公里,地理坐标界于北纬41°22′8″—41°34′6″;东经116°12′49″—116°29′30″之间。南与窟窿山乡接壤,东与土城镇比邻,北与四岔口乡搭界,西与大滩镇相连。属接坝深山区,贫困乡。风沙是小坝子最频繁、危害最大的灾害。小坝子地形呈狭管状,坝上刮来的大风经宜肯坝,沿小坝子河谷顺流而下,产生强烈的风蚀和风积,对本地的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对周边地区的环境也造成严重影响。
小坝子乡是距离北京最近的重要沙漠化区域,小坝子流域沟口—— 喇嘛山口与北京市界直线最短距离为30km,因而小坝子的沙漠化对北京的影响最直接,危害也最大。从地理位置看,小坝子位于接坝地区,流域沟道走向与坝上主风向一致,决定了这里是坝上及内蒙风沙进入北京的重要通道,风蚀严重;流域内土壤以固定、半固定风沙土为主,其本身又构成重要的沙源地;地处坝上高原向坝下山地的过渡带,地形变化剧烈,水土流失强度大;水土流失和风蚀是形成沙漠化的双重动力。可见,该地区的影响面广、沙漠化程度高、形成沙漠化的原因多样、自然条件恶劣、沙漠化治理难度大。因此小坝子地区属于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对于环境敏感地区的小城镇规划应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到城镇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3 丰宁县小坝子乡小城镇规划策略
在生态敏感地区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敏感地区的环境保护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小坝子应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并将之与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连为一体,共同发展。因此小坝子乡的产业发展策略为科学发展农牧业,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及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变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比如,食用菌种植劳动强度低,可有效利用农村劳动能力弱的闲散村民,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食用菌生产需要大量秸秆、玉米芯、牲畜粪便、木屑等农业、林业废弃原料;通过推广食用菌种植可以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粪便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利用粪便生产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促进有机蔬菜生产,确保了有机蔬菜品牌的打造和发展;通过普通玉米改种青贮玉米喂养奶牛以及奶牛养殖为蔬菜生产提供有机肥的方式,减少化肥用量,农业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小坝子乡以农牧业为主,第三产业基本为空白,要坚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地方收入,缓解土地压力,以商养地。具体开发思路为:1)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与生态保护和治理相结合,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2)旅游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因为地处农牧交错带,必须做到农业和牧业并重,利用当地产业特色发展旅游;3)不同旅游类型组合——沙漠景观和田园风光结合、自然地理和风俗人文结合、生态环境和教育项目结合是很好的旅游开发模式;4)两任总理亲自莅临指导治沙工作的特殊历史背景可以很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是小坝子的特别之处,可以借此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3.2 小坝子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策略
从小坝子乡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预见,小坝子乡的基础设施条件必然落后于其他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现状只有一条乡道,且道路条件较差;自来水供应设施、雨污水排放设施以及供热等设施几乎都没有,人们吃水靠自己打井,污水随意排,取暖主要是砍柴烧土炕。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必然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对于城镇品质的提升也有制约作用。
基础条件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应努力提高生态敏感区内部的公路等级,同时以消除一切可能的污染为前提,建设好完善的雨污水处理系统和供热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融资必须进行创新,做到资金筹措多元化,建设行为企业化,政府调控规范化。
因此小坝子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策略为尽量满足集中供水,雨污水集中有序组织排放,实施集中供热,并推行清洁能源的普及。在有限的经济基础之上,尽量采用生态、环保、高效的能源供给,实行分期逐步实施。
3.3 小坝子乡新民居建设的规划策略
人的行为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小坝子乡这样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应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新民居规划中考虑将各个自然村人口迁移至中心村,在中心村布置新民居用地,各沟岔内复垦或恢复为生态林地。在新民居建筑的选型、平面布置上尽量符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尽量集约化使用土地,布置少量二层和多层建筑。
4 结语
生态敏感地区的小城镇规划应该把生态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放在第二位。在以风沙治理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的基础上,整合乡域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产业等。在产业发展策略、基础设施发展策略以及新民居建设等方面都应该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发展和环境发展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考虑。
参考文献:
[1] 房庆方,杨细平,蔡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及其实施.城市规划,1997,22(1):7-10.[2] 徐福留,曹军,陶澎等.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敏感因子及敏感区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00,20(4):361-365.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粗放型的村镇发展模式、低效的土地投入产出是寒地小城镇发展的普遍现象。同时寒地气候因素影响造成人居环境的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生态文明[3],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村镇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导致村镇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小城镇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传统风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机”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4]。为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形势,针对劲松镇提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和梳山理水的城镇规划理念,对该镇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劲松镇概况
劲松镇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坡顶部。全镇总面积1277km2。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蘑菇、猴头及党参、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野生动物有犴、黑熊、狍子、马鹿等。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2009年年末全镇总人口64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60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1.1社会经济
近年来,劲松镇城镇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林业、养殖和山货产品的采集。
1.2城镇布局
随着城镇外部条件的变化,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出要求,需要进行新的城镇布局来适应。劲松镇城镇现状用地基本满足城镇建设要求,但建设结构不合理。建设区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过大,居住用地中建筑质量较差部分仍然较多,沿道路狭长分布,卫生条件差;城镇文化设施与广场、公园、绿地较少,城镇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绿化效果差,没有形成系统;缺乏有特色的城镇总体景观风貌。
1.3基础设施
由于城镇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要求,道路红线过窄,路网密度不均,结构不合理,部分道路路面较差,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的需求;给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城镇生产和生活需求。
2劲松镇现状存在问题
居住用地比例过大,用地沿镇区内道路狭长状发展;道路系统不完善,除一条东西向主路路况质量较好外,其他道路路面质量较差,缺少交通设施,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功能的需求;缺少开场性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缺少公共绿地,没有相配应的绿化系统。
2.1居住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镇区内现有居住用地64.28hm2,人均居住用地99.64m2。现状居住用地分布于城镇东西向干道两侧,小部分用地已具备良好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劲松镇大部分边缘地区居住建筑仍为平房,外观破旧,生活质量较差,绿地率低,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所。
2.2道路现状
镇区内现状道路路况较差,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道路红线较窄,土路较多,硬化道路较少(见图1)。
2.3景观绿化现状
劲松镇镇区内绿化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地,景观较差。劲松镇现状城镇总体景观及城镇景观形态缺少鲜明特色,有待于进一步规划确立、设计强化;缺少景观节点设计,如广场、公共绿地、城镇入口等(见图2)。
2.4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劲松镇缺少公共活动广场,规划四处城镇广场,规划用地面积1.27hm2,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集会的场地。
3劲松镇城镇发展策略
3.1总体目标
规划整合松岭区发展的比较优势,融入地域资源要素,结合对劲松的整体研判,提出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构建“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背景下松岭地区的发展引擎,塑造独特地理资源禀赋的松岭特色旅游型城镇风貌形象。
3.2规划理念
1)产城互动:实现区域功能集聚。2)融合发展:营建城市空间格局。3)梳山理水:塑造劲松新城镇风貌特质。
3.3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劲松镇现状城镇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未来发展需求和地形特征,规划劲松镇“一心、一带、八区”的总体布局形式。“一心”指镇区内依托光明街两侧形成的核心区,集商业、行政管理、文体科技等于一体;“一带”指镇区东部南北走向的多布库尔河形成的滨水绿化景观带;“八区”为城镇内主要功能片区,以原有基础设施为主的核心区,加快镇区改造;以产业功能性用地为主的工业区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避免污染工业的进入;以及为城镇未来所预留的弹性发展区。同时加强城镇绿化景观建设,并以城镇主干路、过境公路等为轴线,建设城镇绿带,联通城镇内部点状、面状绿地及城镇周边生态空间,构造绿色城镇的景观特征。
4劲松镇规划设计
4.1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劲松镇道路以方格网为主的路网结构,规划老加漠路、光明路、环美路、兴志路、规划站前路5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支路形成“五主、十三次、多支路”的道路骨架。规划道路分为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为24m~36m,次干路为16m~24m,支路为10m~14m。
4.2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以镇区东西两座山体生态景观为背景,南瓮河及区内分支滨水景观绿地为劲松镇景观线,以镇区各绿地景观节点为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绿地布置结合镇区道路、居住区、步行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规划区内形成“一带、一廊、两山、四轴、多点”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景观廊道,为城镇居民提供以游憩、休闲、机会、娱乐为主的开敞空间。
4.3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从现有独特生态景观“两山夹一沟”考虑劲松镇景观风貌,形成以山为背景,沿河景观为城镇主要景观廊道。景观结构为:“一带、一廊、三轴、多点”的景观格局。一带:南瓮河景观带;一廊:区内滨水景观廊道;三轴:东西公共景观轴、南北以老加漠路为交通景观轴线、区内沿线绿地形成的绿地景观轴;多点:入口景观节点、交通节点、绿化节点、建筑节点。
5结语
小城镇规划是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中间环节和重要衔接点。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创新规划方法,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以自下而上的方法相补充,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姚敏峰,刘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策略———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新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6):57-61.
[2]苏保忠,刘俊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如何可持续发展[J].标准生活,2013(3):18-21.
[3]徐丽哲,张定青.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与方法———以西安市户县秦渡镇概念性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7):57-61,66.
[4]陶特立,邱桃东.合理定位、综合利用、产城一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新思路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4(12):34-45.
城市收缩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效应已经由产业转移和大都市区化凸显出来,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导致一部分城市地区经济活动聚集而成为赢家,而其他地区伴随着竞争力的消失正在不断走向衰退。文章首先分析了收缩城市产生的原因、类型以及中国收缩城市的特点,并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切入,并以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2010规划为例,探讨城市收缩现象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
协同创新;收缩城市;规划策略
引言
城镇化的快速前进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扩张。但是随着我国人口高峰期的临近,特别是经济发展整体步入较平稳的调整过程,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疏过程表现的越来越强烈。可以预计某些城市将面临人口减少,城市收缩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里都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导致的城市收缩这一现象,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跨越式工业化与快速城市化发展后是否也将面临城市收缩问题,还是正在经历收缩?隐藏在城市收缩背后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对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收缩城市
“收缩城市”通常是指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一方面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另一方面正在经历着经济转型,是城市结构性危机的相应表现。狭义的城市收缩是指城市(镇)地区人口的持续流失并普遍具有永久性流失的特征,这是城市收缩的内核;广义的城市收缩是指人口、经济、环境和文化在空间层面的全面衰退[1]。它的类型可以用人口、土地、经济总量等来界定,但是目前国际国内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制定的规划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卫•哈维[2]所探讨的时空压缩理论指明了当今所有的城市它的增长和收缩在一个什么样的舞台上,即资本积累的舞台上。在同样的舞台上,有些城市增长,有些城市收缩,这就取决于不同城市在当今资本积累和金融化的背景下,如果找不到这个道路,城市就会收缩,如果找到这个道路,城市不但不会收缩,反而会持续增长。
1.1中国收缩城市的特点[3]
相比西方收缩城市,中国收缩城市有共同特点,如人口发生收缩,也有更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数量大、分布广(龙瀛,2015);中国目前共识别出180个收缩城市(占所有城市数量的27.5%),广泛分布在东中西部,多为县级市(139个);②人口收缩的同事经历了快速的土地扩张:特殊土地财政促使了收缩城市的快速开发(杨东峰[4],2015)③收缩程度较低:134%的收缩城市人口收缩率在10%以下,比西方的收缩程度低;④人口收缩与经济增长呈反比:中国收缩城市在人口收缩的同时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如果按照Wiechmann等(2012)的分类主语转型的类别。
2.“区域协同创新”理论
“区域协同创新”是指一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通过产业的联动发展,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区域间高级人才交流合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地区资源的最大化发展[5]。基于不同的创新主体[6]: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关系的延展,区域协同创新以点——线——面(网络)协同[7]的方式展开。①点协同指:个体创新主体作为单一的基本要素,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扩散构成整个系统结构的运作基础;②线协同是指: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内由多个创新主体共同进行的多点连线式协同创新模式;③面(网络)协同是指:区域内由所有的线协同关系交织而成的立体网络型协同创新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其内跨地域、跨机构、跨领域的政产学研各要素共同形成的一个可进化的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3.“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美国收缩城市实践
去工业化、人口老龄化、郊区化以及城市资源的枯竭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单个城市自身的禀赋所决定的,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增长规划显然无法解决问题。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2010规划,在“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通过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公众的参与,经由“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通过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三链合一”,在新的地区经济中重新定义扬斯敦的角色,从内部允许企业入驻带动地区复兴,从外部关注地区合作发展,和邻近的奥斯丁顿、博德曼、肯菲尔、坎贝尔和斯特鲁瑟斯建立沿马霍宁河流的联合经济发展地区,并与这些地区协同发展;对中国的收缩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思路。
3.1扬斯敦规划简介
扬斯敦位于俄亥俄州的美国东北部工业带上,兴起于手工业和矿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工业转移和人口持续减少,1951年扬斯敦制定了一个全面性规划,并于1974年修订更新[8]。
3.2扬斯敦的精明收缩规划策略
3.2.1城市收缩发展的同时注重增长的培育
扬斯敦2010规划是继1951年和1974年规划之后的第一次全市范围规划[9]其主要出发点有:①承认扬斯敦是个更小的城市;②在新的地区经济中定义扬斯敦的角色;③改善扬斯敦的环境,提高生活品质;④号召公众响应。一方面,面对持续衰退的状况,扬斯敦2010规划的重点集中于如何收缩发展,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建立城市的绿色空间网络。将原本分离的公园、开放空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使得城市的绿地网络同地区、州以及国家的绿地网络相联系。②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地区。建立工业绿色公园。③建设多样化的邻里。以促成持续的邻里活力。④培育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另一方面,一些商业发展计划同步实施。就内部而言,YSU的发展和扩张可以为城市带来增长,城市中心区在商业孵化项目(YoungstownBusinessIncubatorProgram)的实施下,一些科技企业入驻中心商业区从而带来该地区的复兴;就外部而言,市长和其规划者一直在关注地区的合作发展,包括临近的奥斯汀敦、博德曼、肯非尔、坎贝尔、斯特鲁瑟斯。扬斯敦希望能建立沿马霍宁河流走廊的联合经济发展地区,并与这些地方协同发展。
3.2.2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机制:公众参与与土地银行
扬斯敦是一个大规模公众参与的规划项目。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扬斯敦市政府和YSU负责组织外,还有两支主要的力量在引导着规划的进行。其一是志愿者,他们定期碰头,然后积极地在城市各个领域进行宣传;其二是一个关注邻里规划的工作组,主要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规划的参与。此外一些媒体公司和当地电视台、广播台也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以扩大规划的影响力。土地银行是美国城市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机构。土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持有、管理以及处置城市或地区中最为麻烦的资产。其运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没收拖欠房地产税额超过现有价值的房屋或土地(该程序通常称为Propertytaxforeclosure),然后经过自身的经营管理,改善其运营状况,将其转变为公共服务性的空间或者出售给私人,以达到改善城市土地及房屋运营状况,并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9];土地银行作为官方机构,通过上述业务维持自身的经营,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土地银行在其运作过程中,通常优先考虑将持有的土地用于满足公众需求的用途,例如建设社区公园、小型开放空间、非营利机构等。对于那些不能吸引私人投资的衰退中的城市而言,土地银行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
4.总结
我国对“收缩城市”的研究从近年来才开始,数量上相对较少,关注点多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城市收缩的动因。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分析和归纳了目前收缩城市的成因和类型,引用美国扬斯敦城市收缩规划(2010规划),以区域“协同创新”视角切入,总结了扬斯敦精明收缩的策略和方法,包括集中增长发展、注重合理城市尺度、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土地银行及公众参与等,对我国一些潜在的收缩城市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增长与衰退: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徐博;庞德良;-《经济学家》-2014-04-05.
[2].《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是由大卫•哈维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3].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09:14-19.
[4].杨东峰,龙瀛,杨文诗,孙晖.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现代城市研究,2015,09:20-25.
[5].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软科学,2013,01:1-4+9.
[6].余昆.苏南区域协同创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4.[7].丁焕峰.论区域创新系统[J].科研管理,2001(6):1-8.
关键词:村庄规划;精明收缩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农村人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减少。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我国城市化率从17.92%上升到51.3%,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化为城市人口。在计划生育政策贯彻带来社会总人口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在90年代末开始减少。数据显示,1996-2007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年均减少1121万人;2001-2007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年均减少597万人。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是相当多农村实际上的人口结构“空心化”现象。中西部为主的一些较为偏远的小型村庄被废弃,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自然村的数量,从940617个,锐减到 709257个[1];更普遍的是很多村庄常住人口仅剩一些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农村留守群体。这些人口衰退的村庄往往呈现散乱状态,不利于自身良好地发展。
造成村庄衰落的原因是多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一些村庄试图通过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保持村庄的活力,却大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消耗太多劳动力资源的传统农业方式,由于效率的低下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村人口的减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衰退型城市的精明收缩策略
“精明收缩”(smart decline)的概念源于德国对较为贫穷破落的东部社会主义城市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人口衰落城市的经济问题和物质环境问题。2002年,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波珀夫妇(Deborah E. Popper and Frank J. Popper)首先提出了精明收缩的概念,并将其概括为:“规划减少——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Panning for less——Fewer people,fewer buildings,fewer land uses)[2]。精明收缩理论对三种不同的对象提供了策略:城市、郊区、农村。在农村中,将被浪费的土地返耕返林来为村庄提供更多的农业经济发展空间。
相对于更广为人知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论,精明收缩目前仍是新理论,它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两相比较,精明增长是应对城市蔓延的产物,其直接目标就是抑制粗放形式的城市扩张,现实对象是处于增长阶段的社区;而精明收缩是应不可避免衰退的产物,其目对城市标是维持社区活力、提高区域效率,现实对象是处于衰退阶段的社区。
尽管其理论尚未得到系统化发展,但“精明收缩”已经作为一种规划策略已经在一些美国许多面临长期衰落的城市规划上得到重视,并进行了一些实践。
2.1衰退的美国城市
美国的衰退城市主要是指东北部以及中西区一带的老工业城市,如伊利诺伊州、印帝安纳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这里有着多少年来令世界瞩目的汽车城底特律、钢都匹兹堡及以前的重工业城市克利夫兰等等。随着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这些地区开始逐步走下坡路,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衰落导致该 地区经济萧条,“锈带”之称由此而来。在过去的50年中,锈带城市由于产业转移导致人口锐减,例如布法罗城、克利夫兰、底特律、匹兹堡等城市的人口比鼎盛时期减少了一半以上。
2.2美国各衰退城市的收缩规划策略
纽约州的布罗法城又名水牛城,曾是大量北美野牛生息繁衍之地。2006年布法罗城采用了包括管理空置土地的《皇后城市总体规划》(Queen City Comprehensive Plan),明确指出了为居住区重新注入人口、重建工业基地、复兴商业区以及强化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以支持上述3个目标的策略。法布罗城还存在将大量荒废用地转向环境恢复之用的计划,这就是所谓水牛提案(Buffalo Commons),该案提议大部分地区应恢复为野牛随意使用的天然草地。
底特律自2008年开始的非盈利空置房产整理运动(Detroit Vacant Property Campaign),与空置地块临近的房屋所有者协商,以改善这些地块的状况。2011年底特律推出了短期的城市收缩计划,将全市范围内居住区分为三个类别:稳定的、不良的和过渡性的。据此在联邦政府等三方面资金的支持下有针对性的对于一些居住区进行拆除或物业收购。
二、精明收缩策略的特点
这些面临衰退的城市所进行城市改造活动共同特点在于:① 精明收缩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在城市收缩发展的同时,关注城市持续的潜在发展动力,其做法是将可以增长的部分置于小的、集中的区域,保持该区域的良性运营;其收缩的策略是注重合理的城市规模,强调尺度合理的邻里及其空间肌理是城市潜在复兴的因素,提倡土地的集约使用。②对待低活力、低效利用的土地与建筑,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目前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是较为通行的办法。城市中心区被荒弃的土地往往被改造成为小型开放空间或者绿地公园,而城市边缘地区被荒弃了的土地则被改造成为农田、娱乐设施等等。③由于难以吸引私人投资,政府机构的直接参与是当前精明收缩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公众和邻里的积极参与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精明收缩策略队我国村庄规划的启示
精明收缩的规划策略大体上来有与我国农村相适应的几点内容:①承认发展中人口较少规模变小的趋势。②集约式发展,提高效率,积极面向未来。③改善环境,方便生产生活。
1优化农村用地,提高用地效率
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农村若无其他增长点,其人口衰退的趋势现在看来难以逆转。而在当前农村面临空心化加剧、土地供需矛盾凸显的阶段,优化农村土地利用,通过合理退化推进农村用地综合整治,以科学方法调控农村人口快速减少过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是保障耕地红线、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调控用地并不限制村庄的现代化发展。
2优化村庄内部联系,建立更具效率的村庄格局
一般来说,未经规划的旧有村庄格局一般是与旧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由于一些村庄内村宅建设布局无序、道路狭窄等原因,给村庄内部交通发挥其联系村庄各部分的功能造成极大影响。一些拖拉机等现代化农机和车辆出入困难,交通受阻,甚至可能导致邻里关系不和等矛盾,多种因素交织使农民建房时不愿在村内盖新房,选择宅基地喜新厌旧,挤占、多占耕地以致旧宅基地闲置废弃成为可能。旧有格局使得越往内核越不方便,越不方便越往外迁,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3改善自然环境,营造生态农村
村庄内自然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升村庄的景观,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在精明收缩的策略下,清理了的原有废弃地块,根据实际条件一部分可以复耕复垦,还可以向生态环境、绿地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设计合理、深入村庄内部的生态系统,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加村庄凝聚力,提高村庄活力。
结语
虽然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城市与农村定位不同,但在国外衰退型城市规划之上发展起来的精明收缩策略,仍然对同样处在衰退阶段、同样面临空心化的中国农村,确实具有借鉴价值。以积极的、发展的态度面向人口减少、规模变小的状况是精明收缩策略的主要理念;集约利用、聚合活力是精明收缩策略的主要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在我国各地农村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中,规划工作一定要注重实际,规划弹性与刚性并重,切实关注农民的利益,达到引导农村更好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 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J]. 江苏社会科学, 2004(1):1-10.
1、远离长沙躲避虹吸,走出相对独立内生市场
2、当前市场热度略好于省内其他三四线,与去年相比已然不足
3、返乡置业方兴未艾,棚改货币化安置余温犹在
4、地价、房价双滞涨,市场观望情绪加码
5、江北房价梯队差异不明显,同类竞品过多
6、客户对精装房抗性较大,偏好110-120平方米三房
7、沅江穿常德而过,将常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江南是鼎城区,内有德山经开区,属城市郊区、发展较慢。江北是武陵区,是常德主城区,市场以武陵区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共分为西北东三个区域,区隔明确。
8、老城以西是工业区,中烟芙蓉等工厂在此,产业支撑有保障。其中虽有万达商圈但覆盖面不大,板块内主要以国企集资房和待旧改自建房为主。老城以北是北部新区,2018年开始发展,采取配套先行的规划策略,湘雅医院、金融中心等配套先行落地。目前板块土地价格有起有伏,在售项目不多。老城以东是柳叶湖,板块内项目众多,品牌房企择地大多落在此处。
(来源:文章屋网 )
推行绿色建筑成为建设的当务之急,尤其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推行绿色建筑,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6]。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最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这就是绿色建筑,不仅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缓解能源紧缺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而且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绿色建筑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根本措施。
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策略
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86.6km2,核心区的主体是现代商务功能,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使得其碳排放不容小觑。在高标准建筑的基础上,虹桥商务区的目标是实现核心区域全面低碳排放,局部区域或者建筑实现“零碳排放”。采用热、冷、电三联供,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集中功能系统;核心区域全部为国家标准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50%以上,江苏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2010年6月,江苏省武进高新区(图略)被江苏省发改委批准为省首家低碳示范区,并被江苏省住建厅授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2011年又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的规划面积为27.8km2,规划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为“一心六轴四片”。“一心”即示范区的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中心;“六轴”即示范区主要的“三纵三横”交通轴线与空间发展轴线;“四片”即示范区的四大功能片,包括滨湖生态片、生活与服务片、东北部与东南部的制造产业片。按照建设节能体系规划,低碳示范区具体分为零碳区、微碳区和低碳区三个部分[8]。示范区的建设追求六个“零”,“零工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距离”以及“零资源”。通过多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彰显了低碳环保的特色。
低碳示范区的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研究措施
低碳示范区的建设从绿色建筑层面出发,以完善区域建设为目标,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规划建设方案,从而达到符合低碳经济的、高水准的场地建设和建筑设计建造要求,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塑造独具魅力、和谐社会生活的典范。示范区规划制定与土地开发利用研究对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交通规划、能源规划以及公园绿地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评估,并提出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环境保护与规划策略,指导相关决策部门的管理与评价。示范区的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对示范区的工业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室内外工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分析地域建筑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和设计观,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特色空间的设计策略。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评价分析研究对示范区的场地土壤、大气、噪声影响以及水污染和光污染等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模拟和实证研究,开展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提出场地建设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措施。同时提出建筑材料与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使用策略与评价管理要求。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研究对示范区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对原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色管理与监督的具体实施方法,优化管理政策和条例。
结语
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而提出的。绿色建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从理性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角度,以提高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效益为目的,不仅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还能够降低环境的负荷,而且能够与环境相融,使建筑成为环境良性的有机组成[6],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王洪强
**十二届人代会提出,根据中央批准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年**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向世界城市迈进,**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年**世博会申办成功,通过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给**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总体规划批复后,在近期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面上深化**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规划范围、期限、目标与策略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自**年至**年,并考虑与**年世博会的举办相衔接,对重大设施的布局设想延伸至**年。
(三)近期建设目标
**新一轮总体规划指出,到**年**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要以**年在**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到**年举办世博会时,**要构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城市近期建设目标为:
1.构筑国际大都市空间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积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立足于长江三角洲交通、环境、城镇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达到80%。在推进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的重点应从中心城转向郊区。加快郊区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人口、土地的三个集中。
2.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基本建立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继续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0――8000美元。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3.构筑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以建设一流的教育、医疗、体育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重点,以社区建设为基础,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更加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创造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核心,适应不同消费层次,更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4.构筑良好生态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构筑以中心城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城市森林为骨架,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要求的城市绿化系统;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提高固体废物和利用的水平,启动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构筑都市特色景观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抓住举办“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的世纪机遇,不断深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黄浦江、苏州河改造和世博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城区和创造充满活力的新城区,营造**历史魅力与现代活力兼容并蓄的世界城市新形象,为**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6.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建立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加大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为主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
三、规划策略
(一)科教兴市的发展策略
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技进步、创新进取的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综合交通、产业、市政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强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着手构建由中心城和郊区城镇共同构成的**大都市区。
(三)基础设施先行的发展策略
适应城市基础设施区域整体化、同步综合化、动态持续化的发展趋势,以建设“三港、两网、一江”为重点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行城乡一体化。
(四)环境和建设协调的发展策略
坚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策略,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年达到21世纪举办世博会城市的总体环境水平。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大,但是人均数量较少,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逐渐的减少。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对其使用不当,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是不合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势在必行。
2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此作出阐述。
2.1在我国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質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我国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在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住宅的建设规划,其功能分区要合理,对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要有严格的控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做到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小城镇发挥出潜力,对旧城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整理,改善新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为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3.3对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进行清查整顿。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要积极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坚持贯彻这三个集中政策,缓解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以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对于所有违法占地,应依法及时查处。国家倡导的行业、项目,应从政策、经济及用地上予以扶持,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后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对土地高效利用。
3.4小城镇要发挥出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小城镇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但它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遵循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搞好立体利用。不但在平面上进行开发,还可以进行地面、地下、地上三层的纵向开发,使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增加,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5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多年来,对镇的评估,一般的经济指标就是总量指标,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很少进行考核,所以,应把建立评价和考核土地指标的体系提到重点。按照产业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小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土地资源的事实出发,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划和布局进行合理确定,这样,可以为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镇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要严格实行,以确保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
结语
关键词:高新企业 财务管理战略 税收筹划 探析
高新技术产业在飞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政策采取合理的税收筹划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本文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切实分析如何高效合理实行税收政策,进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有利于高新企业有效减轻税收压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一、高新企业财务战略中的税收筹划概述
(一)阐述高新企业
高新企业的定义实际上并不是固定的,它是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根据高新技术的相关管理规定,高新企业属于知识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范畴,企业致力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将企业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高新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目标,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关注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二)概述企业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实施目标是提升短期财务价值的财务筹划,首先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创造性的规划,有效推动资金合理流动,最终促进企业资金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这个概念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被英国人提出,主要指个体有权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假如做出的安排能够有效减税,国家就必须允许其减少税款的缴纳,这在当时受到了法律界的认可。之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其定义逐渐成型。纵观国外关于税收筹划的定义,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纳税人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上,巧妙利用税收政策,提高企业税收利益的税收战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站在法律的角度,税后筹划是绝对合法的,税收政策发挥着极大的引导作用。税收筹划就是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减轻自身税负压力的一种财务活动,具体操作是对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以达到合法避税,减轻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该产业的增值速度日显突出,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有助于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社会以及政府的极大重视,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在投资、税收、原料供应等方面对高新产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其中税收政策的出台,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发展战略而盲目进行发展,最终碰了一鼻子灰。所以必须加强高新企业税收政策的学习,并且结合自身发展,实施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策略,合理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高新企业财务战略中税收筹划
目前,我国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企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税收政策的实施可以为高新企业争取更多的税收筹划空间,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的税收筹资。
(一)筹资环节的税收筹划
在筹资环节,高新企业实施的税收筹划也包含多方面,主要有选择具体的筹资渠道以及还本付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筹资的资金数量巨大,导致其所承担的利息也随之加大,合适的筹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财务风险的降低。在众多筹资渠道中借款、发行证券以及股票等最为常见。例如,在所得税之间将银行的借款利息给抵减掉;在税前可以将债券利息列支,付息方式有两种,定期还本和分期付息。选择前者,不仅可以很好享受到利息税前被扣除的那部分利息,而且不用支付实际利息,所以,企业应当首先选择定期还本利息进行付息。此外股东如果增加注册资本,不用考虑利息支付的问题。
(二)投资环节的税收筹划
在投资环节实施的税收筹划就是针对投资方面的税收规定,制订合理的投资方案,进而实现企业税负减少的目标。投资环节的税收筹划涉及的方面众多,其中组织形式和投资地点较为常见。
1.组织形式
企业一般分为公司、合伙以及个人独资这三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应当选择公司制。而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公司制更加合适。虽然高新企业较之公司制度的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采取合伙制并不十分合适,反而选择公司制相对合理。原因有两个,其一,在高新企业中最核心的是人才资本,员工工资所占比例较高,业主的个人所得也一样。如果投资者收入较高,公司制产生的税负会较低。其二,高新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其企业的发展风险更高,对于这样的高风险产业,如果采用合伙制,那么公司的责任是无限的,导致企业最终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更大。所以,公司制对于高新企业来说更加有利。
2.投资地点
由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对高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部按照15%的税率对其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国家也推出相关政策放宽了税收优惠的地域限制。但是在部分特殊地区内部发展的高新企业,它们享受的减免税收政策更加优惠。所以,如果企业有选择地域的条件,高新企业还是应该选择在这些地区设立公司,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拥有更加充足的税收筹划空间,还能够在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开展工作。
(三)营运环节的税收筹划
运营环节实施的税收筹划测量通常有三方面,采购、生产以及销售。采购环节,由一般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纳税人进行纳税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规模,这也影响着进项税额以及运费抵扣问题。企业的采购对象类型不同,导致税收负担也存在差异。另外,选择不一样的折旧年限进行折旧,企业最终所缴纳的所得税金额也是不同的。生产环节,企业使用不一样的形式对存货进行计价是符合会计准则的,这样提供了筹划空间。假如企业本身享受免税,可以使用先进先出的方法,可以创造更多利润。假如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能够大幅降低当期的利润,推迟纳税时间,赢得更多的时间价值。销售环节,这是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利润的环节,其地位至关重要。在此环节中,企业的增值税是由销售方式、产品以及促销方式决定。比如,促销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折扣、折让和以旧换新等,其税务的处理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打折促销,销售额和折旧额全部记录同一张发票上,而企业对增值税的缴纳可以按照折后价进行。如果分别记录则需分别缴纳。
(四)收益分配环节的税收筹划
高新企业在收益分配阶段的纳税,在年终结算时,纳税的数额受到企业的所得税和实行的股份分配政策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对象应当是所得税中不征税或者免税的收入以及各项扣除亏损弥补年限。同时对于税收起到一定影响的还有股利分配方式,按照规定股东的现金股利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但是股票股利不需要缴纳税款。所以,企业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势,实施税收筹划,尽可能减少现金股利的支付,多采取股票股利的形式进行支付。企业对于支付股利进行限制,使用即将用于发放的现金股利将外部的普通资金进行回收,促使股价价格上升,股东最终获得更多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高新企业拥有绝对的税收筹划空间,这样税收筹划在财务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高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际筹划空间非常有限,税负为零更是不可能发生。税收筹划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否则会造成企业的经济负担,甚至出现违法的情况。所以,企业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统筹,制定高效的、科学的税收筹划策略,由此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的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显福.高新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中的税收筹划探析[J].市场论坛,2013,(5):46-48.
[2]刘颖.基于高新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税收筹划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8):321+323.
[3]徐敏.基于财务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327+329.
关键词:小城镇 商业业态 规划策略
1. 前言
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它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科技术性活服务中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城镇已经成为县城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此,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
因为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商业业态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快速提升的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的消费要求和习惯。所以,要对小城镇商业业态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迎接更大的零售业发展的挑战,以提高村镇消费水平,更好的启动小城镇及周边农村市场,因此,研究小城镇商业业态,对带动村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城乡与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小城镇的商业业态的分类与发展
2.1商业业态的概念
业态是零售店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业态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通俗理解,业态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及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这一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确定的目标市场;其二,具体的经营策略,包括选址、规模、商品策略、价格策略、商店设施、服务方式等。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社会需求,零售业的多种业态就应运而生,且至今各种商业业态都受到其目标市场顾客群的认可和支持,出现了多种业态并存、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发展、综合与专业经营兼顾的零售局面。
2.2小城镇商业业态的分类
2.2.1商业业态的分类
对于商业业态的分类,美国把零售店分为:百货店、超级市场、折扣店、一般商品店、服装专卖店、仓库俱乐部、药店、方便店、杂货店等九类;日本对商业业态的分类与美国基本相同,但增加了自动售货机、邮购以及无店铺销售形式。根据我国的《商业业态分类规范意见》,国内一般将商业业态分为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和仓储式商场。[1]
2.2.2小城镇商业业态的分类及发展
与城市业态相比,小城镇商业业态内容相对单一,简单,除部分小城镇存在中小型超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绝大部分小城镇的商业业态以集贸市场和住宅底层的小商铺为主,经营饮食、服装、五金、日用品等生活消费品。也有少量农村生产资料经营点,如建材、化肥、种子等,承担原供销社的集散功能。
目前来看,小城镇集市贸易正在迅速发展,品种增多,销售量增大,需按物员类别分市,设置专项用地;对于人流增加,占地面相加大,则需扩建市场,以便于客货集散;农民进入城镇营业开店,国有企业在集市设点,交易趋向经常化,要求集贸市场场地固定,增设各项市场设施;与科技信息、文化娱乐联系密切,要求服务设施更完善。[2]
小型超市的经营方式从一开始不为小城镇居民接受到慢慢接纳经过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过程,目前小型超市在小城镇的经营范围广泛,销售量稳定,由于其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比起集贸市场更方便,价格也合理,正在逐渐为更多的小城镇所接受。
专卖店的经营方式在小城镇也普遍存在,一般由一些与大城市相比知名度相对小一点的品牌构成,这些商品质量优价位相对较低,比较符合小城镇的居民收入和消费习惯。
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小城镇根据本地的工农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原材料的供应、批发零售业务发展的需求,开始建设专业性的大型市场,兼营批发与零售,不仅面向本地区、全国甚至国外市场,如粮油市场、蔬菜批发市场、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纺织品市场、纺织原料市场、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皮货币场、珍珠市场、建材市场、家具市场、药材市场等。
3. 当前小城镇的商业业态存在的不足
3.1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小城镇的商业业态组织化程度不高,独立经营的夫妻店和个体店占主导地位,在经营上分工和协作度差,所以规模偏小,组织资金和商品配送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的需求,竞争力不高。
3.2业态单一,新型商业业态比例低
目前来看,我国小城镇的商业业态的销售形式还是以最传统的业态经营方式为主,经营的商业档次都普遍偏低,无论是日用百货、日用化妆品、服装、鞋帽、烟酒副食品,还是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等,都是简单满足小城镇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对小城镇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却不能满足。
一些大件商品的品类和档次选择都相对较低,如果小城镇居民有需要就要去更大的城市去购买。对于一些新型商业业态,比如专业化购物中心,或者步行街等业态形式,很多小城镇并没有或者极少,这样就减低了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吸引力,影响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5]
3.3规划布局散乱,市场管理失范
目前来说,集贸市场还是小城镇商业业态占比较大的方式之一,而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却呈现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以棚为市,以路为市,随便摆摊设点的问题相对严重和突出。
从政府整体规划布局来看,存在不合理性,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指导,一些开发商在街道两旁随意建门店,导致许多闲置待租。另外,市场管理也存在着不到位之处,管理不严导致假冒伪劣商业存在,使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4. 小城镇商业业态合理规划策略
针对以上小城镇商业业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合理规划策略,以供借鉴和参考。
4.1多种业态并存符合商业业态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农村市场多样化需求
4.1.1小城镇商业业态规划原则
在小城镇商业业态规划的策略上,首先要结合小城镇市场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商业业态进行选择,要充分发挥各种符合其特点的业态的长处,也要互为补充合理利用城市与农村市场的格局,形成均衡发展的健康局面。
其次要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考虑当地消费的趋势和习惯,合理发展正确的商业业态。第三在对小城镇商业业态的选择上,可考虑确定以便利店为主、多种业态并存,积极稳妥地建立小城镇综合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思路。
4.1.2多种业态并存
从城市商业业态发展的规律看,商业业态发展的结构一定是趋于多种业态并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符合商业业态结构的变化和小城镇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城镇辐射的经济圈相对较广,居民收入差异与城市居民相较更大,多种商业业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小城镇消费的特点,规范发展,还要结合业态发展规律采取动态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加以创新、改造、优化单个业态,提高多种业态并存的整体经济效益,更好地发展有小城镇特色的商业业态。
4.1.3建立以便利店为主的小城镇连锁超市模式
目前小城镇及农村广泛存在的是全民店和方便店,如果想要更好的进行商业业态的发展,就应以这种小型全民店发展成便利店以及连锁超市等高级模式,更好的发挥的竞争优势。
其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便民功能较强。因为规模小,投入小,风险也小的特点,适合小城镇居民进行投资和管理,而提供的商品都是日常生活所需,也能快速的使资金流动,经营风险很小。第二,可以体现更强的服务性。便利店一般都在居民区旁,除了消费品,还可以提供订报刊,牛奶等生活类的服务,相信它的成熟和发展,会在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做出很大贡献。[7]第三,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便利店的灵活性,其具有杂货店的性质,又可借鉴超市的销售和管理技术,也可以进行连锁经营,所以,在小城镇中可以成为一种主要的商业业态。
与城市经营不同,建立小城镇连锁超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都应该有所差别,在经营理念方面,要紧密结合农村和小城镇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要更全面考虑小城镇和农村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小城镇的连锁超市更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
在投资方式方面,一些大开进连锁超市企业除了可以直接投资开店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收购、兼并、联合、的投资方式进行连锁超市的经营,也可以通过加盟等形式对一些小城镇中存在的不景气的商场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重组,用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小城镇商业业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江苏某县城沿街商业规划
4.1.4开拓建立农资等专业市场,搞活小城镇经济
目前来看,小城镇是农资市场的集散地,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农资消费额将达800亿元;[9]在这样的潜力面前,一些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可以在建立消费品市场的连锁机构同时,合理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和优势,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和管理,采取统一采购、核算、统一价格和服务和策略,参与到小城镇农资零售的销售中来,改造传统的农资商业业态模式,不仅为小城镇和周边农民提供便利,也为自己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打开新局面,实现双赢。
同时根据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地域特色,有选择的建立一些专业市场,并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集群,形成自身品牌,搞活城镇经济。根据区域产品和交通优势建立药材市场、珍珠市场;根据产业发展和政府推动建立特色市场,如白沟箱包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结合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消费建立一些摩托车、货运车以及电子用品、日用品批发等专业市场。
江苏某县城商贸城规划
4.1.5适当发展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提升辐射能力和服务质量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是商业业态发展的最终模式,在大城市中其运用的非常广泛,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随着我国小城镇经济的稳步提升,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大型综合财物中心的需求会随着可支配货币的增加而变的强烈。在具体的实施上,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附近也可以开办咖啡厅、宾馆、购物商业街之类的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体。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多样化的服务,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发挥自身才能的就业机会。所以,适当发展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不仅可以带动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也能提升其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都起到促进和凝聚的作用。
江苏某县城购物中心规划
4.2集约发展,完善构建商业“点、线、面”的空间布局
笔者注意到,体验式购物中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概念。在满足人们一站式购物商业业态的发展模式,要有全面布局的概念和思路,要以集约式的方式进行层层推进,合理布局。以点成线,最后带动面。要有新的商业业态的规划理念:即多级商业中心形成体系化、层级化的协调发展模式,更加强化功能定位引领发展的作用。
小城镇经济对于县域经济和周边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布局商业结构,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发展相对较好的某一个或几个小城镇作为点,形成线,最后可以带动整个这一个地区的商业经济,或者立足某一优势产业,进行辐射和影响力周边的空间布局。有计划的进行集约式发展,合理有效的规划建设商业体系为提升小城镇经济潜能、增强经济活力、增大小城镇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是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结语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快,目前的商业业态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快速发展的小城镇经济的需要,如何满足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建立更完善和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小城镇商业业态模式和商业体系,是城市发展规划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有序、有效、有力的建设小城镇商业体系发展,才能促进小城镇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小城镇商业业态合理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为小城镇商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帮助,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怡恬,赵学彬,谭立力.商业业态分化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变迁——来自长沙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吴南,刘征.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10).
[3]耿健.产业发展与村镇空间结构组织的关系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
[4]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12).
[5]孙宇萱.南县地区小城镇商业住宅区规划布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李宁.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旅游小城镇休闲商业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7]宁启蒙,曾志伟,汤放华,易纯.湘西小城镇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以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大道为例[J].中外建筑,2011,08.
[8]刘强.浅论小城镇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当代经济,2011,24.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二氧化碳排量的激增。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低碳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 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GDP增长迅速,2010年郑州市GDP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1999年到2009年郑州市的城市化率从35.1%增长到了42.9% ,城市人口也由1999年的628万增长到了2009年的731.47万。短短十年间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47万,平均每年增长10.3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能源消费增加(见图1)、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等问题,给郑州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图1
二 .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关于碳排放来源的研究。从最终用途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的来源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2.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5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①基底低碳,是指能源供应低碳化;②结构低碳,是指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③形态低碳,是指进行紧凑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④支撑低碳,是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应用低碳技术;⑤行为低碳,是指市民的消费行为低碳化。
(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
1.能源低碳化。碳排放与能源的使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环保税制的杠杆作用来促进节能减排。而针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更有实际意义。
2.建筑低碳化。来自建筑的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2006年4月,英国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增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以上;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
3.交通低碳化。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多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交通低碳化。
三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2009年,郑州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4%(见图2),且,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行业居多。对于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非常不利。
图2郑州市辖区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
(二)城市规划不符合低碳城市理念
工业园区及大学城问题。郑州市工业园区和大学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远离市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作日期间,早晨人流从市区大量涌入工业园区,晚上人流又从工业园区涌入城市。周末时,学生大量在校区和市区间穿梭。由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和上班族成为了增加了增加郑州市交通运输负担的主力军,极易造成拥堵,增加尾气排放。
(三)城市建筑节能问题突出
建筑能源消耗在城市的能源消耗中占用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大量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郑州市的节能建筑刚达到总的建筑的15%,比例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大建筑节能对于郑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郑州市地处中原,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这就为郑州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郑州市是国家确定的三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有很多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商贸设备和贯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仅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三十多家,为郑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空间布局调整
要综合考虑人流物流等因素,对郑州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大学城与市区的规划。既要保证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又要保证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的减少。
(三)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针对郑州市目前建筑节能状况,应该在建筑节能上花大力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新开发的民用住宅中要引导并且可以强制开发商使用节能材料,对于建筑的设计要突出节能环保要求;其次,对于已有建筑,要进行节能环保改进,例如注意通风照明等;最后,要在市民中普及技能环保意识和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将节能环保理念具体化成一项指标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諹,吴锦瑜.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4]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
[5]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6]林姚宇,吴佳明.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05(1)
【关键词】昆明;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选址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in Kunming from 2005-2011 and combined with specif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to major problem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of Kunming, such as inconvenient traffic,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po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and so on. And it proposes certain planning strategies about the spatial locating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Keywords】Kunming;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Site Location
1.引言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①建设规模的不断壮大,2004年昆明市在西部城区开启了以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至今形成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类型为主的住房保障方式。截至2010年8月,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瞩目的成绩,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8907套(94.535万平方米)②。但在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选址方面,还存在选址过偏、居民就业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1]。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选址是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城市产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平等各个方面,是城市空间有序拓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目前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性住房布局与选址规划策略,为解决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和区位选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思路。
2.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通过社区现场调查、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下文选取了2005-2011年间昆明市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盘龙区、呈贡县范围内建设的6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GIS软件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情况(图1)。通过对这60个建设项目开工面积统计得出具体分布特征如下:
图1昆明市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空间分布(2005-2011)
图2昆明主城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分布及构成
2.1保障性住房建设时空分布不均衡
(1)保障性住房在不同行政区内分布不均。建设面积方面,官渡区建设面积最大,东、西城区建设面积较小;住房类型方面,2005-2009年间以公租房建设为主,建设量增长程度缓慢。2010年后建设量骤然加大,各区以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为主(图2)。
(2)以圈层空间范围为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保障性住房在昆明市城区各环路的建设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绕城内环以里范围内,距离市中心越远,保障性住房建设量越大。在三环至绕城内环之间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量为最大,绕城内环以外区域建设量减少。另外,二环至三环、三环至绕城内环之间是历年保障性住房最为集中的区域,且绕城内环外区域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日渐增大(图3)。
图3昆明市各环线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分布及构成
2.2 保障性住房空间呈集聚分布
应用邻近距离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市主城区范围内的保障性住房社区选址的空间聚集特性进行分析得知:昆明市保障性住房在空间中聚集分布(表1),其中经济适用房的聚集特征更为明显(表2)。
表1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最邻近距离分析
样本数 平均最邻近距离(m) 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m) 最邻近距离系数 标准差(m) Z检验值
60 885.72 2168.41 0.409 146.33 -8.766
表2 昆明市各类型保障性住房最邻近距离分析对比
类型 样本数 平均最邻近距离(m) 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m) 最邻近距离系数 标准差(m) Z检验值
公租房 13 1796.15 3729.36 0.482 540.67 -3.576
经适房 6 5216.60 3213.94 1.623 685.85 2.92
廉租房 41 1631.48 2606.84 0.626 212.8 -4.583
应用Ripley's K函数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模式的尺度效应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在0-5km距离范围内,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聚集特性逐渐增强,增加幅度较为平缓;在5-9km距离范围内,保障性住房聚集特性先逐渐降低,后又呈增长趋势(图5)。
图5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K函数分布
3.现状空间分布产生的主要问题
在居民实地调查中选择了昆明市翠峰花园、福虹家园、华福苑、春雨阳光、子君村等5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共回收有效问卷381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住人群特征、居民需求特征及满意度等。结合问卷分析和居民访谈,总结出昆明市保障住房由于空间布局选址不当所产生的主要问题如下:
3.1边缘布局使得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由于保障性住房普遍分布于三环以外,远离城市中心,多数社区缺乏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公交、商场、小学等。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公交车和轨道交通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然而社区公交出行并不方便,多数居民从社区到市中心需要换乘公交2次以上,其中部分居民上班出行时间高达1小时以上。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社区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为农贸市场和社区小型零售店,缺乏综合型购物中心,且购物场所分布不合理,31%的居民购买日常用品需耗时30分钟以上;社区中的医院和中小学等公益设施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居民就医所需出行时间较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3.2空间集聚加剧“居住隔离”、“空间分异”现象
从居住人群特征来看,受访社区居民收入程度普遍较低,人均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高中及中专教育程度以下的居民占91.5%,而待业或无业人口所占比例高达56.7%,且三环路附近大量成组团聚集的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的差异,这些被边缘化的社区居民,大多数都不愿意与普通社区的居民进行交往,产生一种“自发自觉”的空间分异特征。
4.保障性住房布局与选址的规划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提出以下两方面应对策略:
4.1 不同收入人群居住用地适度混合的空间选址布局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适度混合布局不仅可以保证不同类型公共配套设施的高效利用,也可为低收入人群创造一定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居住公平[2]。然而究竟保障性住区适合与哪类住区混合布局,多大规模、多大程度上的混合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寻找一种较为理想混合方式。在混合布局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首先,应注意居住的规模控制,采用“混合社区”的“小隔离、大混合”,“社区混合、邻里同质”规划理念,以居民自愿选择住所为原则,尽可能混合布置;其次,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多数不会愿意在住区的半公共空间内“强迫性”交往,可在保障性住区与商品房住区之间应设置合适的连接“媒介”。例如,根据英国建筑理论家希勒(Bill Hillier)的研究,可将公共街道作为不同阶层住区间的联系媒介,使不同阶层群体参与到日常的商业生活(如在蔬菜店、杂货店中购物)中,不仅能够促使各收入阶层的居民自然地发生交往,同时也能为低收入者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4.2 结合交通和就业分布进行空间布局选址
交通不便直接影响昆明市保障性住区居民的就业通勤。结合公共交通和就业分布进行选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模式,既有利于减少潮汐交通、缓解交通压力,又可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因此,在空间布局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居住者的交通、就业需求进行选址。
(1)基于交通出行考虑的选址布局
围绕地铁等轨道交通站点或快速公交站点,并结合用地周边地面常规公交站点进行综合选址布局,可有效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这种选址布局可分为两种情况:
1)围绕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点,以步行距离为标准进行选址布局。一般在步行10~15min(1000m 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址布局,并配合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建设。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居民能够忍受的步行距离范围;二是应兼顾地价,实现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经济性。
2)以地铁或快速公交线路为轴,在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点周边选址,以自行车或短途巴士连接居住地和公交站点。这种模式用于公交线路首末端,可将保障房选址于距离站点较远,地价较低的地方。这种建设方式不仅综合考虑考虑了建设成本和居民交通成本,也可借助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契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关键一点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2)基于就业考虑进行选址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是基于土地功能混合利用的理念,将无污染工业、第三产业等与居住用地适当混合,在小范围内解决居民的居住和就业问题,减少潮汐交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可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例如,靠近一些无污染的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业建设保障性住房小区,保证良好服务设施的配建,中低收入者通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就业;或者在已有工业园区的用地中配建(插建)保障性住房等。
5.总结
总而言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与选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文通过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分布的实际问题分析,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为昆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选址提出一些概括性的实施策略和措施。当然,也可以对这些策略进行适当的组合应用,以便于应对实际建设选址时的复杂状况,但可参考的策略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国家政策性工程,规划管理方面的措施也需要系统研究。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技术理性”和“公共政策性”的双重属性,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合理布局与选址。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保障性住房指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限价房,不包括经由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所建住房。
②数据来源:
(1)《造福百姓安居昆明——昆明市政府保障性住房》,昆明市政府宣传册资料。
(2)杨晶,昆明市住房保障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郑思齐,张英杰.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 现代城市研究, 2010(9).
[2]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周寅康. 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 57-61
[3]邹军, 郑文含, 姚秀利. 关于住房问题的规划应对思考[J]. 城市规划, 2008(9):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