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管理技能

管理学管理技能

时间:2023-09-25 18:0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管理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管理技能

第1篇

职工技能培训从劳动立法的角度讲是企业的义务,从企业自身经营来讲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建立于培训可产生效能的理念,此理念的根基是人力资本理论,理论上—般的论证是对实践的普遍支持,但实践的多样性迫使我们需对职工技能培训做深入的探讨。因此,我就职工技能培训这一主题做了抽样调查,抽取样本总量为300个,占整体数量(矿职工人数)的12%。60%以上样本参加过各类技能培训。样本的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34%,30岁至40岁为45%,40岁以上为21%。样本的文化程度构成:高中及以上为83%,初中为17%。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感知,二是对技能与工作关系的认知,三是对技能培训现状的感受;经调查后,汇总结果大体如下:45%左右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技能勉强够用,1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技能未发挥出来,40%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技能不足;60%的人认为技能与工作密切相关,35%的认为技能与工作有一定关联,5%的人认为技能与工作没有关系;70%的人愿意参加脱产培训;培训内容的要求一般技能培训比特殊技能培训的意愿弱;对培训体系综合满意度为55%;对培训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学不到新东西和工资没变化。

从调查结果和样本情况分析,可粗略得出以下结论:

1、职工十分需要技能培训,且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有一定的指向;

2、现存的企业内部技能培训过于程式化;

3、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4、技能培训过于倚重于企业。培训实质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一环,培训可以是企业自培,也可是委托代培,视培训的要求而定,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无论企业与员工都是在培训与不培训以及培训的方式之间选择,因此,所谓培训体制的改革,其实就是优化企业培训环境,创造更多的公平机会的过程。针对现实情况,我认为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可能有益于职工技能培训的有效运作。

一、强化技能培训的企业和个人的互益性,体现技能培训费用的共担原则

员工无论一般技能或特殊技能取得后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耗散,而是日臻纯熟,对持有者来讲可终身受益,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可降低单位时间的资源投入量,提高效率,为企业产出更多的利润。可以看出,提高技能水平对企业和员工一样是一种内在需求,员工的这种需求隐含着成就和社会认可的个体需要,企业的需求则暗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企业和员工单一从自身利益出发,两者均有对培训费用负担最小的意愿,但从责权对等的原则出发,费用的负担必须由受益方根据受益的程度和范围来协商确定。

员工作为企业与个人间的弱势方,享受了过多的免责优惠,致使企业付出高昂的培训费用,往往得不回报。因此,我认为,企业在设计培训体系时必须将费用共担作为重要原则,以体现责权对等的经济运行规范。企业可以与职工共同协商不同种类培训的费用负担办法,可用支付现金,抵扣工资,制定培训后服务年限等形式约束员工,减少企业的投入。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并不是没有运用此原则,只是运用的范围太小没有察觉而已,如学徒期和熟练期的工资、待遇就体现了培训费用的共担原则。

二、合并职能,实现人力资源使用和培训的一体化管理

现实中,员工的使用由劳资和人事部门管理,培训由职教部门管理,培训和技能应用成为两张皮,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我认为,人的管理和培训职能应尽早合并,用新的职能部门来行使人力资源的使用开发职能。具体而言,在职技能培训计划应由承训单位、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管理部门四方共同就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应培人员做详尽的规划,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参与生产流程的设计,根据工艺的发展情况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培训企划,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工作重点,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潜能的发挥。再次,就是改变企业自培占多数的培训格局,真正达到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将技能培训纳人激励体系,调动员工自觉提高技能的积极性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的过程,表现为外界施加的推动力和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的企业目标转化成个人目标,使个人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的过程。技能培训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和外在激励方式的综合,因为它既可实现员工学习新东西的内在需要,又可以用所学赢得更多的经济补偿。在实践中,我认为可采用这样一些办法,以求达到预设目的。一是实施技能等级鉴定和认证制度,技能等级标准,明确员工努力的方向,确立技能在生产经营中的根本地位;二是改变工资制度,按技能等级的差异,适当拉开工资档次,提高高技能水平员工的基薪水平;三是对贡献大的员工,资助其实施高层次的培训和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四是对接受培训后,产出效益较好的员工进行强化学习,对产出效益不好的员工进行惩罚;五是定期进行班组和个人的技能比武,利用现有媒体公开比赛过程和结果,强化员工对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六是鼓励团队学习和自学,对产出效益好的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七是采用灵活的培训形式,可运用亲验式学习、式学习和经验式学习等方式组织技能培训。

第2篇

1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投资管理学

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教学现状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投资目标的管理技能、投资计划的管理技能、投资策略分类技能、投资策略的制定技能、投资组织的管理技能、投资方法的应用技能、投资风险的管理技能、投资绩效的衡量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质化指标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坚韧自信品质和踏实勤快作风,能从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投资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课时较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这几部分构成: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科特色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毕业论文、课程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专业见习。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由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组成。根据学校模块和教育部需求,一些课程不能变动,由于学分紧张,受学分及总课时的限制,投资管理学课程总课时45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70%,实践课时30%。课程六个章节理论知识32个课时,实践课时13个课时显得不足,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百色学院目前教师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院工作,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技能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百色学院目前发展前景壮观,但是地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很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投资管理专业人才。第三,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田阳古鼎香集团基地、广西长江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西联润实业集团见习基地、百色闻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基地。学生去基地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见习,老师带队要考虑学生安全问题等很多因素,一般外出实践见习三个小时很难接触到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实践,实践质量不高。

2构建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与广西西红鑫国际云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联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院扶持教师队伍发展,分批派老师去企业实践一个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校外企业高级人才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知识。第二,打造庞大的双师型团队。为提高百色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加大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学校成立了百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题讲座培训、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等。第三,创造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机会。每学期末工商管理学院都会组织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见习,每学期举办财务管理十佳能手技能大赛、炒股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投资管理专业知识融入校内和校外实践。

3百色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第一,投资管理学课程课堂实践。根据教材6个章节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7∶3比例,针对每一章节开展课堂实训,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利用投资战略管理BCG矩阵设计某公司产品组合技能、设计某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技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计分卡技能、设计证券投资组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技能、编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能、设计问卷调查技能、投资权益内部控制设计技能与绩效评估技能。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结束,学院每学期举办的炒股软件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投资大赛学生都可以分组报名参加,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校内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百色证券交易所、百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见习。第三,毕业见习实践。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投资技能,去投资公司见习,也可以去证券公司见习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岗位,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选择面更广。

4结论

根据投资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实践进行分析,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优化了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应用型高校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投资管理学知识技能用于工作,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白兰琼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胜雄.投资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 the causes deeply, and propose a set of reasonable teaching reform thoughts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based on employment guidance, focusing on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in teach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to solve the disjunction of the ability of the graduates and the social position.

关键词: 就业导向;高职;《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体系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inciples of 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34-03

0 引言

作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当中的重点课程,《管理学原理》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广的应用广泛性。而在现今我国经济形势飞速变化、企业改革实践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实践应用型管理人才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管理学原理》课程由于教学方式落后以及实践环节缺失,在人才教育方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在该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能够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积极的改革,以此有效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效果发挥。

本文将针对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深刻分析其成因,进而基于就业导向提出一套较为合理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方面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应用要求,以解决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岗位相互脱节的问题。

1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1 缺乏实践环节

在现今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类管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且需要能够在实际应用当中实现实践同理论的积极结合,通过专业知识的应用更好的实现管理问题的解决。而在现今《管理学原理》课程当中,却存在重视理论教学、缺乏现场实践以及案例教学的情况。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得学生很难将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现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对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同时使其不能够满足现今市场发展需求。在现今管理学课程中,对于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普遍存在不懂得如何实现两者结合的情况,难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而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使得院校在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使学生缺少实践性环节的基础上不能够使学生从深层次角度领会管理本质,无论是对于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学习效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2 教学方式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的情况下,不同类别教学手段也被引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而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在现今《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当中,还是以粉笔以及黑板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且在教学当中也更多的倾向于抽象理论,缺少科学启发教育方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对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同时降低教学效果。该部分情况的存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较大的阻碍,且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

2 管理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管理学是现今社会当中较为热门的一项专业,市场当中对该类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在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所担任的岗位有销售、企业人员、质管、财物以及人事工作当中。而无论哪一个岗位,目前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实现《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导向下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要求

3.1 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的转变是实现《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教学后,要做好学生能力形成情况的观察;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从传统理论知识教学转变为围绕任务以及项目的实训,在实训过程当中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以及补充,避免出现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情况;第三,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做、教师讲评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不再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主动追求;第四,教学手段方面,要从以往简单的书面、板书方式逐渐向着网络、多媒体等方向发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3.2 具有综合项目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当中,技能点以及知识点都以分散的方式分布在课程教学当中,在具体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实现这部分知识点的串联,学生就往往感觉雾里看花,很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不能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思考以及探索,通过综合项目的建设保证能够实现重点技能点的涵盖,在项目的基础上穿针引线,在做好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做好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所需能力的锻炼。

3.3 做好实地考察

按照能力诉求进行课改,前提条件是找准技能培养目标。技能目标既非从天而降,也非想当然,而是应当根据学生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设定。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要做大量的调研,对有关岗位的直接主管、人力资源专家采用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等,收集第一手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工作岗位做彻底全面的分析,得出一套全面、真实的基于工作技能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4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4.1 课程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方面,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就业岗位分析。

在《管理学原理》教学当中,这部分分析内容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对工商管理专业体系的整体把握。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而言,其需要能够服从整个专业教学以及培养体系。对此,就需要在课前做好重点内容的分析,包括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可能从事岗位等等,经过分析之后,则能够根据岗位情况下做好需要做好工作类型的分析,进而获得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

第二,课程技能分析。

在做好岗位能力分析的同时,需要联系岗位技能需求做好学生能力情况的分析。在教学活动当中,要通过专家意见法以及头脑风暴法的应用实现三级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建设:第一级目标,即通过教学做好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技能的培养;第二级目标,即通过教学以及实训方式的应用做好学生组织、计划、管理基础、控制以及领导能力的提升;第三级目标,即在经过科学分解之后做好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包括有目标管理能力、组织结构设计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团队激励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计划控制能力等。

第三,综合项目设计。

在《管理学原理》教学当中,将保证综合项目贯穿在整个教学周期当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连贯将其应用在教学训练、理论提升以及知识归纳等方面。对于综合项目模式而言,其可以说是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学生在参与到项目之后,则需要在项目当中实现对应“岗位”的寻找。

第四,单元任务设计。

在完成综合项目确定之后,则可以根据目标体系实现项目任务的分解,以此形成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体系。在做好三级能力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不同的训练单元,将单一能力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建设,通过针对性实训任务的设计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打造。之后,可以通过若干训练单元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训练,在不断完成二级目标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教学。

第五,课时安排。

在实训课程中,具有三种时间运用模式,包括有全程实训模式、对等课时模式以及辅助实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全程实训模式即将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训课程,对等课时模式即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当中,用50%时间实现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半课时应用于实训。辅助实训模式即仅仅使用1/3时间实训,选择部分项目在外开展。

4.2 课程单元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第一堂课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课程。在该课程设计当中,要保证学生能够对课程形成强烈的重视以及兴趣,以此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简单自我介绍之后,教师则可以安排学生解释“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之后再号召大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即如果你是一项活动的负责人,你会怎样做?在学生积极讨论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通过科学引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到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并不神秘,实质上,其正是组织、控制、计划以及领导的循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之后,则可以做好学习方式的介绍,包括即将开展的单元任务以及综合项目等。

在普通单元设计当中,教师则需要做好引入环节的把握,在课程开始之后就联系训练目标直接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气氛的良好营造帮助学生能够以更为顺利的方式进入到角色当中。之后,则进入到演练环节,即通过部分基本思路的提示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在充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做好“沙盘推演”,从感性角度进行自我体验。之后,则是重点的归纳环节,在该环节当中,由不同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结论的汇报,说出相应的依据以及理论。之后,由教师在做好学生答案指点的基础上归纳任务完成所需步骤以及技能。最后,再以任务形式进行重复训练,不断加强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实践能力。

5 就业导向下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在充分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做好实训项目成绩比例的加大,在实训教学大纲制定当中,做好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的明确。在改革之后,成绩核算方式为课堂考核占据总比重的30%,内容包括课堂中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讨论情况以及教师提问情况等。课后作业占据40%,内容包括有将课堂中学生实训报告、课外作业以及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考试占据30%,即对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考验。该种考核标准的设定,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学习当中学习能动性的增强,并帮助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5.1 考核内容

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情况应该以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为主,为此本文在考核部分分别设计了4个与管理学相关的真实情境(如表1所示),实行分组考核,每组5人。

5.2 评分标准

采取百分制评分标准,由专业课教师根据小组对情境项目的设计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单个考核项目满分100分。单个考核项目中小组实践设计方案占30分,实践报告占60分,实践结果汇报占10分,如表2所示。

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要求4个考核项目全部在“及格”或“及格”以上才算通过考核。考核完毕后统一登记到期末总成绩单上。

6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能够做好重点把握,以教学体系的科学建立保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耀中.《管理学原理》课程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11-12.

[2]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88-89.

[3]海力且木・斯依提.《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谈[J].才智,2013(17):111-112.

[4]陈小锋,冯菊香.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理念反思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9):66-68.

第4篇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71-02

1 《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管理学》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其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至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类《管理学》的十所高校是:工商管理类: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2005)、山东大学(2006)、武汉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大学(2007)、湖南大学(200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国地质大学(2007)和北京化工大学(2008);农业经济管理类:南京农业大学(2006)。”(见表1)

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管理学》(本科类)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层面是课外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比赛,如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三层面是指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参观实习、调研等。这三个层面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目标是增进学生对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和掌握,解决“知”的问题;第二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解决“会”的问题;第三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用”的问题。

围绕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堂、校内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分层次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管理游戏,模拟实验、实地参观与调研等多种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

2 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特色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近年来的探索已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加深了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了基本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具体而言,各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探索中的主要特色有:

南京大学抓住“导、读、写、议”四个环节,并辅之“请进来、走出去”,展开管理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演讲,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方式,丰富实践教学;” 山东大学创建“三三”结合的全景式的课程建设模式;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创新、创业)为指导思想,提出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式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系统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开辟学习《管理学》的第二课堂,组织 “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经济管理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优越,保障支持网络教学措施得力,“引进与自主开发企业竞争模拟软件,模拟企业的实际经营进行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决策。”还拥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对外承揽横向课题的机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分析、诊断企业实际经营问题。

辽宁大学搭建起由“教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和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参加竞赛、案例分析”等构成的实践平台,“构成立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有机整体,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并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拓展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外开放管理实验室,组织承办ERP软件培训班。

湖南大学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实现 “T”型综合与平衡的纵深发展。目前,湖南大学“拥有15个较大规模的管理实验室,计算机300多台;还拥有ERP、SPSS、等软件,实现了与管理学实验模块的对接。”另外,湖南大学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企业分布广泛,为学生参观与实习提供稳定场所;依托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广泛利用SIT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主要目标,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团队练习、情景模拟、管理(专题)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高度拟真的管理情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南京农业大学编写了配套的教学案例,建立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与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实践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3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启示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管理学》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对象缺乏社会实践背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必须扫除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的根本障碍,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3.2 扩充各种社会资源是基础

充足的资源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紧张,管理学实验室空间有限,合适的教学软件较难选择,高校有必要扩充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对《管理学》课程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开放式管理。

3.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是核心

《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需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实践教学过程是有关教学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管理行为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进行。高校应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3.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管理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而目前《管理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软肋。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可以将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准入条件;[15]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鼓励教师将基于企业实践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打造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5 优化社会环境是保障

到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技能训练。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责任,完善高校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开放式的教学基地管理模式,建设以学生管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与课堂教学对接,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管理学的实务,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场所和认知空间。

实践教学环节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扩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切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扭转目前实践教学管理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局面,必须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在《管理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汲取精品课程院校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师生与实践教学相应的能力与素养,彻底突破原有的教学范式,综合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 高职高专

[作者简介]宿金勇(1957-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8-02

随着社会对需求型人才的革新,推动了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精神,高职高专必须要树立新的培养方向,将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才能够体现与把握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才能展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色,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展示时代的新需求,这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一、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特征

各种课程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自然具备不同的特征,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高专中自然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性。管理学不是一门单一学科,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但具备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学校其他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为其他专业研究和学习提供基本技能与管理方法。该课程具备概念抽象及完整特征,建立于计划、领导、组织及控制几大职能上,其内容具有较广适用性和突出的理论特征。和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认为理论空洞无物,根本没有意识到实践需要理论来作指导的道理。还有很多学生希望教师所讲知识能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够应用于实际操作上。

2.普遍性。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管理,这种例子在现实之中无处不在。加之如今网络通信发展极大扩展了学生的信息量,学生具备了依据各种新闻及生活实例来评论的条件,经常对各种经济管理提出各自幼稚看法,因此许多学生虽然对管理学课程感兴趣,但是又存在各种偏见。

3.艺术性。管理学虽然是高职高专学校中的一门学科,却也具备明显的艺术性,主要是源自于管理现象自身特征。事实上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人,但是人却具备能动性,有他们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管理方式不同必然最后结果也不相同。同样,管理环境间的差异也必然影响最终管理结果,许多初学者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各种因素必然导致学生感觉该课程原理与方法太枯燥抽象,而操作起来难以琢磨,结果又是那么难以计量,往往感觉学习起来无法下手。

二、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要对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就必须要从教学现状中探析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改革才具有实际意义。总体来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方法较呆板。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管理学课程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沿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法,这种方式教师是教学主角,教学方法呆板不灵活。事实上管理不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管理学理念及思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知名学者指出,如果仅凭讲座与管理理念,是不可能提升人们的管理技能的。加之高职学生大都厌倦理论知识,对这种教法本身就具有抵触情绪,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难度极大。

2.采用案例分析法缺乏科学性。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改革传统教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于师生间互动与学生自由的发挥,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某些教师在选择案例上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本校实际而选择大型经典案例;某些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案例教学,将两者关系割裂开来。这两种情况都阻碍了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在许多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典型问题,那就是师生之间缺乏基本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几乎就是教师作为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本身综合性就较强,理论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管理机会,极大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针对管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体操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出新的基本原则。管理学课程的构建要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为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人才。所谓“一个中心”,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仿真出真实教学环境,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企业家访谈、角色扮演以及网上冲浪等各种教学模式使用于教学体系中,引入社会上热点任务及新闻话题等大家关注问题作为学生思考与争论的焦点,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管理技能。二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及学习能力,通过管理学课程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及团队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学课程,进而养成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习惯。还要将各个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引进教学活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2.依据教材精心组织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学校有不同之处,主要是要为实践而打基础,因此,管理学课程必须要树立够用原则,以培养学生管理思维为重点;同时还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实训、讨论、学生自学以及课外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3.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管理思维能力。事实上,合理的案例教学有效推动了管理学课程发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对管理学教学进行改进就要重视案例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述企业文化时,可以引用海尔、沃尔玛等各知名企业作为案例;在讲解竞争战略方式教学时,可以重点探析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企业间竞争。通过各种案例的探析,学生不但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所具备的科学性,也能全面认识管理的艺术性与复杂性。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案例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属于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教学的进程,指引学生讨论并思考,最后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

4.通过强有力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必须要以实训作为基础条件,只有通过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自然,管理学课程也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课程不但要重视案例分析教学,还要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实地考察教学、角色扮演、实训体验、管理游戏以及影像放映等各种方式。构建出培训公司,让大学生分组建立自己的公司,通过模拟公司来实施定位目标顾客、规划公司发展战略、实战推销、分析领导风格的优缺点等多种实训项目。事实上,学生可以多看看企业家及创业者的讲座,从而真实感受到各个企业家的风采与管理精髓。

5.将自学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学式教学法以及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以某一具体或者某一个方向作为命题导向,让学生讨论与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他们在探讨中构建新思路,提出新问题及新观点,还要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及汇报学习体会,这样就能够逐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述管理的思想时,就要让学生先查询各种资料,之后围绕着哪一类管理思想更为优越实施自主讨论,通过群体的讨论、团队间学习及协作学习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分析管理思想之间的优点与局限性,提升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还应该讨论典范管理者的优点,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深刻了解与认识一些有效管理者,还能够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培养个人素质及能力,进而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目标。而且通过彼此之间的激烈讨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围绕着人才培养进行定位,这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因此,一定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培养原则,理论结合实际,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高职高专的管理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学生朝着应用型及技能型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邵瑞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3]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3).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证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实证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为例(编号:Y13023)”和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度青年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证研究――以丽江师专为例(编号:QNXM-201306)”成果之一.

结合数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学生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模块化训练模式.主要进程如图1 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程所示.

图1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程

开始:确立目标.教学目标是对要求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习评价的依据1.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就是训练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

确立评价标准及方法.评价标准依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实践及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实证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为例(编号:Y13023)”研究成果23456789所制定,评价方法采用数学教学技能模糊评价方法进行.

各技能分模块进行训练,顺序依次是数学教学语言技能、数学教学导入技能、数学教学讲解技能、数学教学提问技能、数学教学板书板画技能、数学教学变化技能、数学教学强化技能和数学教学结束技能.

检测:目标达成.每项技能训练完成后进行检测,目标达成则进行下一项技能的训练.全部技能训练完毕进行综合技能检测,测试所有目标的达成度.按照各教学技能权重分配表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按“数学教学技能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评判.

应用:走进中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顺利地走进中小学课堂”.待所有目标达成后,将按学校相关制度带领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到中小学课堂实践以检验其最终学习效果,并在最后的实践中得到提高,以备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琳,刘加勤,莫金河,等.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301.

[2]赵建红,等.数学教学导入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09).

[3]杨丽星,等.数学教学语言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11).

[4]赵建红,等.数学教学讲解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09).

[5]赵建红,等.数学教学提问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09).

[6]赵建红,等.数学教学变化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10).

[7]杨丽星,等.数学教学强化技能评价标准[J].管理学家.2014(11).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体系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挖掘实训基地资源、融合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化、打破教师身份界线、承担实训基地经营管理指标任务、吸收学生参与经营管理链条等教学、管理的多个方面,这种新模式赋予了高职院校教师更多的角色内容,使其由单一的教学能力向能教、善做、精管多元化能力延伸,新形势下,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内涵建设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物质文化体系构建

1、教师形象塑造。酒店是一个对外服务窗口,整齐得体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是赢得客人的良好印象必要条件。在培养“三师型”教师时,酒店管理学院从教师职业素养塑造起步,按照酒店礼仪要求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一是在教学及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按照酒店基层管理岗位着装要求统一服饰。二是在以教师角色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渗透酒店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

2、职业环境营造。酒店管理学院目前拥有三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多元化角色的转变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教师办公区域进一步营造职业氛围,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展示厅,张贴世界各知名酒店的图片及服务理念。

二、制度文化体系构建

1、项目部运营制度。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学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下,将酒店的经营功能与及教学功能进一步相溶,依据酒店运营模式,结合学生的三大核心就业岗位,构建饮项目部、客房项目部、经营管理项目部、拓展项目部及综合办公室五部一室的组织体系,在运转过程中,采取项目部运营制度,各项目部针对性地负责实训基地的接待项目及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2、教师顶岗实习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和顶岗实践,根据项目组的划分,所有教师轮流进行相应部门经理的岗位挂职实践,实施部门经理负责制,制订部门经理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分解经营任务指标,使得教师真正融入到酒店经营过程中,体验职业经理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职业能力。

3、教师学徒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酒店管理学院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采用了学徒制,每位教师根据顶岗岗位,拜行业专家为师傅,促进教师对标岗位。

4、实训基地例会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采取周例会制度,由各实训基地副总经理主持,作为各部门的值班经理----教师根据所在部门一方面对近期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着重介绍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例会制度,强化教师经营管理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教师的思想、行为更快地向酒店人这一职业角色转变。

5、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经营一体化中的多元角色,决定了教师考核的多元化。酒店管理学院对教师考核形式和内容上打破单一的教学考核,实施组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1)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有专门人员负责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学期初对课程标准的制定、授课计划的编制、单元设计的编写进行检查,学期中对所有任课教师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量化打分,综合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

(2)实践指导质量监控。酒店管理学院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一方面实现由关注教学功能到教学经营管理的齐抓共管;另一方面实现由常规性教学监控到教学和组织绩效考核的齐抓共管。为此酒店管理学院引进酒店质量监控体系,查找问题成因,积累实践案例,增长实战经验,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的转化,改变单一技能实训功能,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促使酒店管理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升教师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为教师向“三师型”转变,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期末综合素质考核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每学期末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实施量化考核,包括专业技能、岗位管理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6、教师培训制度

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练、引、走”三结合提高培训效果。(1)练内功。酒店管理学院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包含高职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实战演练、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掌握核心技能的标准,挖掘掌握核心技能的技巧。实施教师管理岗位挂职措施,要求教师按照企业标准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搜集整理案例,对起因、经过、解决办法归纳总结,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进来。引进企业专家讲解酒店发展的行业动态,使教师及时了解酒店发展的变化和趋势,及其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

(3)走出去。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酒店管理学院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以石家庄为核心,建立京津冀三维型校外酒店实训基地体系,协议单位共有20家左右。校外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的同时,根据酒店管理学院教师实践教学安排,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实习岗位,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

三、精神文化体系构建

第8篇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在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项目、阶段化内容、标准化教案和考核方案,助力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前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文件中提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均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管理学原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1](P187)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要点。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应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及职业创造能力的基础,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人才培养现实来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相伴而生的,不能割裂,相关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模式或载体将三种能力培养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大批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类型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偏差问题的突破口。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训练双线并行,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基地三点一线,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知识、技能学习分散,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到岗后适应性不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离;不论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很多都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2(]P262)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在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方面,尤其强调学生知识汲取+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多元综合结构,因此要求该课程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满足社会需求奠下基础。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3](P116)。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力度欠缺,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管理学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2、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倾听”,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而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上是常态。

3、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一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完全照搬课本。管理学理论和观点日新月异的现状使得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讲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4](P263)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外,偶尔使用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认知性问题,缺乏对学生哲理上的启发和思维上的引导,仍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难以有效培养学生采用管理学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始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考核,导致学生的管理技能无法学以致用。

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切实将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素转换成教学内容,贯穿于全课程。在整体层面上,提倡构建项目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模式,在项目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以项目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5](P32)该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将素质培养融合贯穿在能力训练全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项目设计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进行项目设计。该过程包括如下方面:能与企业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工作过程能将《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一起;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3、项目化课程阶段化设计在项目设计好以后,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可实施的训练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着重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培养理念。

4、考核方案设计按照《经济学原理》项目化课程考核实践性与创新性等原则,考核方案设计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学双方朝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目标前进。

5、标准化教案设计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总体设计的框架下,形成标准化教案。具体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建议学时、学习资讯、教学组织(方法描述、实施步骤)、考核评价、总结反思、知识准备等内容,具有实操性。五、结语在新的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并以期实现:①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②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③切实锻炼学生多方面融入社会的能力,助力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

[2][4]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7.30(3)262-264.

[3]邓辉.基于项目管理思维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16-118.

第9篇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 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 基本要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促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公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学为例,分析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素,力求推动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一、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在教育技术学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系统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著名的美国学者肯普曾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他认为,教学设计是采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乌美娜是我国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战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对以上两个定义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通常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应实现教学设计系统要素整体组合与优化。同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科本身内容,并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和学员自身身心发展差异,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这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提高了,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还是学员本身的学习中,都应有所体现。系统理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理论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是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世界上关于教学理论提法很多,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观点,孟子的循序渐进、自得等精辟的教学论断。我们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设计的材料,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这些可以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认为,突出治安管理主体、客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的鲜明特色。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应吸收学习理论新的科研成果。从广义上说,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其目的在于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并不断分析其形成机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环境,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应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认知学派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是一个学员主动接受刺激和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习要依靠学员的主观效能,应该以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从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进而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以确保学员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员特性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认知结构等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授课内容的分析,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员认知结构的一致性,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对其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教学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体,以确保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员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学习活动过程。学习理论则恰恰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是学习有效,什么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导致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四)传播理论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以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安管理学教学信息传播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它通常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它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信息反馈应做到及时、全面,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层次学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对象

治安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智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也有各种层次在职培训的民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对象,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起点或倾向,学员在接受新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也就是学员的原有基础知识。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员的原有基础可以看作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效果;其次,应该分析学员应该达到的使能目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员一定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未完全掌握,而掌握这些新知识、技能又可以看作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公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从终点目标出发,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标。

(二)教学目标

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要尽可能用可测定的、可观察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标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分别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公安教育实际情况,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教学策略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教”和“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应该怎样教”和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通常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中,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教学理论具体化,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授课科目的不同以及课程的特点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传递策略,指教学信息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顺序传递给学员;教学组织策略,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度管理和教学活动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设立的,因此,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治安管理实训的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这一特征,并通过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实现。

(四)教学评价

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是指依据客观标准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开始于确定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失去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治安管理学常用的教学评价有三种,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它是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评价判断学员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通过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师生自己的教和学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具体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没有理解的学生和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的初始目标;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这是一种“事后检查”性评价,通过考察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员对某一学科整体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数较少。事后评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惠燕.教学策略本质新探.教育导刊,2004(1)

第10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包含了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日常生活管理还是现实的企业管理,都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单一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管理的艺术、管理的真谛。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育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要秉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基本原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将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到具体的任务中,学生根据任务书可以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开始理论教学。其次,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学生进行任务总结,教师进行点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2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泛泛而谈,空洞乏味,缺乏专业针对性。一个知识点用同一个陈旧的案例在不同专业中进行讲授,由于案例陈旧和缺乏真实的工作情境感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同时,管理学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和本科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针对高职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差,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教学内容应删除高深的,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从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视角出发,根据各个专业岗位需求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2.2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高职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填鸭式”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教师通常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学生。虽然,现在有部分教师在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验,教学案例大多从网上和书本上照搬过来的,案例更新很慢,没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课程考核形式过于传统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期末纸质考试占比很大,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方面。这种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考完后就完全忘记,根本不能检测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3任务驱动下的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3.1任务驱动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驱动下,根据学生毕业后到具体工作岗位任务所需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取舍上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注意知识更新,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尽可能将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引入教材。同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和顺序,以实际工作问题出发,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将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体现出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笔者设计的管理学具体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3.2任务驱动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故事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学生上这门课会感到理论深奥,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故事教学法,(下转第46页)(上接第34页)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任务要点,穿插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这一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就故事教学法设计了一个管理学堂环节,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当天的管理主播上台主持,包括每次的课堂点到、主播播新闻、主播讲故事、每月明星主播评选等环节。通过管理学堂,一方面学习分享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

3.2.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践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笔者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设计了模块二和模块三两个情景。这两个情景里面包含了系列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管理的四大职能基本上都囊括进去了。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理解了知识,获取了技能,提高了管理能力。

3.2.3游戏体验教学法

游戏体验教学法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较弱,不愿意学量的理论知识,个性比较活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学习,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发法。比如在讲解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铅笔的用途》游戏,首先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评价标准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同学们在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团队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3.3任务驱动下教学考核的改革

课程考核改变传统的以期末纸质考试为主的模式,新的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比重。过程性考核占比60%,期末纸质考试占比40%。考核改革尤其针对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出勤率(20%)+平时课外作业(20%)+管理学堂表现(20%)+情景体验中的管理能力(20%)+职业素质(20%)。日常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小组和学生自己三方综合评定,最后确定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第11篇

据调查,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职业经历,更缺乏管理经验,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专业技能,而是更进一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学生通过对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方法的学习,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将学生放入真实的、具有连贯性的、全程化管理学情境中,让学生真实全面地去接触和感受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课堂教学解决管理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推进全程化情境模拟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无疑是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接近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虚拟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知与行是交互的,只有将学习运用到真实、完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情境中,除了能够获得事实性的知识外,还要有思想行动的改变。

2管理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内容及意义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国内外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管理学课程有着完整、严密的内容体系结构,逻辑关系明确,主要内容包括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管理基础,包括管理系统及管理思想;第二部分研究计划职能中的计划制订和决策实施;第三部分研究组织职能中的机构建立和人员配备;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研究领导职能中的指挥、激励、沟通与合作四大实务;第六部分研究控制职能中的工作监控与绩效评价;第七部分研究企业的职能管理。在管理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课程数不胜数,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奠定学生的管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掌握专业技能,而是更进一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而管理学正是一门能够提升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管理学原理、技能、方法的学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课程在各类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原理的典型真实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讲授,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仅仅只依靠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被动接受阶段,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师在问题情境的选择和设计上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长期维持,知识点的掌握也显得较为凌乱,整体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只有将全程化情境模拟教学融入到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应用中,才能满足管理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4全程化情景模拟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

问题情境的设计和组织是全程化情景模拟教学实施的关键,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41问题情境的选择应最大限度地贴近管理工作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任何职业实践,更缺乏管理经验,管理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没有任何社会职业经历的大学生而言,难免显得枯燥且不易掌握。教师只有将学生放入真实的管理学情境中,让学生真实全面地去接触和感受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课堂教学解决管理问题,越是逼真的问题情境,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越能实现教学活动顺利组织和开展。教师在设计和选择问题情境时,应努力寻找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管理元素,让学生贴近并融入到真实的管理情境中。例如:教师在讲授“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技法”时,可以请学生选取身边最近需要策划的一项活动,收集有关创意资料和案例,运用创造性思维,形成一个创意,并模拟召开一次创意论证会。

42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努力实现全程化教学模拟

真实工作环境中的管理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它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各个问题之间也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仅仅只考虑单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容易造成知识点的凌乱和无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找出教材各章节、各单元的内在联系,使之建立一定的程序关系,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时给学生一个整体、连续的管理学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认识。例如: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初讲授“管理系统”时,可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的资料,分组组建自己感兴趣的模拟公司,并商讨公司名称、办公地点、人员分工及行政职能部门组成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由各个模拟公司的成员进行模拟演练,实施具体的管理活动。课程进行到“选聘、培训与考核”环节时,教师又可指定各个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协同其他部门成员,组织召开一场企业现场招聘会,制订招聘计划,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等,其他模拟公司的同学参与应聘,培养学生的招聘能力及应聘的心理素质。课程进行到“人际交往与合作”部分,教师还可组织不同模拟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商业谈判,寻找合作机会,以求共赢。以此类推,教师通过挖掘和寻找教材各章节、各单元的关联性,设计出全程化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模拟和演练,把各项管理活动真实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课程内容。

43模拟角色的选定应该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在情境模拟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情境对角色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教师需要依据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设定角色。角色双方在问题情境中需具有一定的对抗性,代表不同的立场和利益,才能通过模拟演练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加深学生对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例如:销售人员与顾客、招聘人员与应聘人员即为对抗性的角色双方,在管理活动中分别持不同观点和立场,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表现为对立和对抗,角色双方对有争议性的问题更容易产生争论和探究,通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更利于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理解和掌握。

44情境设定应注重知识的延续性与扩展性

教师设定问题情境除了一方面依托管理学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知识外,另一方面还应注重与该情境相关联的其他情境和知识的扩展与延续,通过一个情境的模拟演练,牵引出另一个情境的设定及更多知识点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组建自己感兴趣的模拟公司,商讨公司名称、办公地点、人员分工及各部门行政职能划分的同时,还可进一步要求每一个模拟公司的成员都发表一次就职演说,帮助学生拓宽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演讲能力。

5全程化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素质要求

同样的问题情境,教师的实施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者,全程化情境模拟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实施和应用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定位的把握及素质能力基础。

第12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工科化实践“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二、结束语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竞争相当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探求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这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重视的科学问题。然而,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普通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改革来看,无论是严格的课程改革还是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不足之处,都存在片面性、机械性和程式化等缺陷。如何使高等教育改革做到客观、科学、符合教学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公共管理类课程与工科课程的迭加,而要从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一套复合方案,逐渐打造工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工科特色。

作者:秦建成张兆福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