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事管理的特性

人事管理的特性

时间:2023-09-25 18:0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事管理的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事管理的特性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方法;对策

一、人事管理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现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任何企业都需要构建一支人力资源管理一流的队伍作为资本驰骋在当今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战胜其他的竞争者。人事管理是指企业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相关的一系列管理。管理的形式主要以制度和规范体现,制度是为了处理和指导人与人、事、部门之间的关系。人事管理的根本原因还是想要将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观点和想法都存在落后的方面:(1)集权的传统思想在企业中影响深远。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企业家个人的禀赋与风格对企业管理有极其深远的影响;(2)现代企业没有执行以人为伴的管理制度,这样是把人当做赚钱的工具;(3)人事管理缺乏统筹的战略规划,没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4)欠缺完善的企业奖惩制度,一是物质奖励的需求大于精神奖励的需求了,二是将奖励的机制变成长期执行的。

二、分析企业的人事管理方法

1.执行以人为本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大多是要求在人事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的方面,执行以人为本的规范化管理,针对员工自身的属性和特点而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培养和激发员工的创新性,鼓励员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企业要将人性化管理彻底融入到人事管理的制度中,让员工体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并且有人情味。在实行人事管理的同时还要深入员工之中,了解员工想法和需求,以免更好的进行管理。2.合理任用资源调配分析企业岗位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分别以属性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和奖惩。根据员工能力而分配相应的岗位做到择优聘请,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管理机制需要公平、科学以及合理,为员工提供保护的屏障,保证员工在良性竞争中得到最适合的岗位,得要最好的培养。3.加强管理保证信息资源企业人事部门需要及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保障企业的信息资源是强大的、全面的。培养人才是企业不断壮大的根本条件,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都需要保证信息管理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信息化资源需要一定的敏感性,不但有利于领导干部的决策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间接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4.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企业人事管理的制度和方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性而制定,并且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不断创新。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2)建立公开透明的干部民主测评机制;(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保证企业凝聚力;(4)发掘员工优点,多采用综合才能高的;(5)摒弃“官本位”的思想,在企业中开展健康的工作态度。

三、现代企业人事管理的策略建议

1.树立现代化人事管理的观念首先,企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资源观,人事管理在新的管理观念里已经不再是一项只出不进的花销,企业需要不断地发展,那么企业人事管理是核心资源。人事管理从战略观的角度出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企业围绕战略目标统筹规划,以人事管理为中心,树立全局观,企业管理的工作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部门单独的工作,是所有部门以及各项工作都息息相关的。2.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现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体经营都是十分快速和高效的,支撑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所学的知识将是改变国家经济命运的基石。企业需要创建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企业当务之急需要做的。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之栋梁愿意投身企业,为之报效,奋发向上,突破自己,创造价值。3.走“用人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个正规的、蓬勃发展的企业必然是职责分明,组织结构多样的,那么组成的人员也会是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需要本着“用人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组成人员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间接的决定企业必须营造出有利于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并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总之,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的长足发展,因此人事管理部门在人事的管理问题上要学好、用好、贯通好企业的用人、育人和管人之道,从而发挥好人事管理部门应有的企业与员工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用。4.企业人事管理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不被淘汰,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知识管理,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以坚持思想领先、投票民主、公平公正,还要有人情味保证以人为本,保证员工是以自愿的心态来遵守,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无限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完后各项任务。

四、结语

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在人事管理中的问题。管理人需要充分的了解人事管理的方法、原理和重要程度,企业人事管理需要一次革新,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性化管理彻底融入企业人事管理中。企业需要不断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保证企业的资源是专业和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企业持续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翟伟祥.如何做好企业人事管理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3,(5):148-149.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 问题 对策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培训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最重要的任务。而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建立和施行科学的高校人事管理,是维护高校正常管理秩序、促进和谐发展的保证。加强人事管理,是获得灵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谋求对工作人员的体力、心力和智力作最适当的利用与最高的发挥,并保护其合法的利益。

在新的时期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人事工作效能,做好人事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对促进高校飞跃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

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1.组织。即制定、修改关于权限和职能责任的组织结构,建立相互的、纵向及横向的信息交流系统。

2.计划。即预测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做出对工作人员的投入计划,并对所需要的管理政策和计划做出预先设想。

3.人员的配备和使用。即按照工作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录用、调配、考核、奖惩、安置等。

4.培训。即帮助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进行任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5.工资福利。即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好工作人员的工资定级、升级和各种保险福利工作。

6.政治思想工作。即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7.人事管理研究。即对工作情况和程序进行总结、评价,以便改进管理工作。

三、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的原因

与任何事物一样,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也具有它自身的原因。随着高校不断地发展,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人事管理也随之复杂化,高校在其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也随之加大。高校承担着培养与社会相适应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任务,实现这些任务,关键在人,而要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人事工作,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也就要加快发展的脚步。

四、我国现行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落后的人事管理观念。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是一种“以事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人事管理上来看过于忽略人而强调事,过于以事为中心。在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中,刻板地制定岗位,规定岗位上工作的条条框框,选择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根据其完成工作的情况而设定奖惩、晋级等一系列的考核标准。这种方式只是为每个工作选择了人,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没有使教职人员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

2.陈旧的用人机制。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人事管理中,仍然是重视身份管理,严重地忽视了岗位意识。很多高校管理中,虽然用人机制不再像之前的“铁饭碗”,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旦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到高校工作,不管能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都不能随意辞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终身制。而且,由于职称与职务的终身制,许多人认为在评上职称后就一劳永逸,从而,忽略了提高业务水平与创新的动力。也有些教职人员,在评上教授后满足现状,不再追求教学的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有些工作人员,能力很强,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得不到很好地发展、晋升。

3.不健全的考核评价系统。考核评价是高校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在通过考核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是有些高校在教育考核评价时过分强调教师的成果数量,导致教职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而一味地忙于进行学术研究及取得学术成果,往往只追求了数量忽视了质量。在考核系统中,对师德的重视较小,这使得只重教学,而忽视了育人的根本。

4.忽略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参与高校工作中的人员,大多是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因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就往往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任何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增强个人或群体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和热情的。长期地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之中常见的问题。

五、高校人事管理对策

1.建立新的人事管理理念。随着高校不断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理念也要不断优化、更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渐转变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视人的心理与自身的特点,挖掘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更大力度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作用,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想更大地提高学校效益、社会效益,就要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用人所长,使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2.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就要大力推行聘任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要把聘任制做为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同时,要改变职称的终身制,有效形成合理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加强竞争意识的培养,能更好地促进教职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其潜在的能量,使教职人员把自己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加强高校之间人才的流动性,建立固定和流动的用人机制。高校间人才的流动,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的技术更好地融汇、发扬,使资源配置社会化、市场化。

3.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尊重人才,使用人才,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抓住人才。其次,要注重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还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去激励教职人员的潜在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人事管理的全过程,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4.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有很复杂特性和繁杂的工作局面,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将工作做细、做精。工管理工作中要勤于思考,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我们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要稳步前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高校人事管理模式,是高校人事管理创新的方向和途径。促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拓宽发展思路,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岗位评价 人事管理 薪酬体系

岗位评价是人事管理的一项专业技术,是单位内部建立薪酬公平机制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岗位评价是以岗位为中心,通过评价岗位的责任大小、工作强度、所需资格条件等特性,从而确定岗位相对价值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的过程。它的评价对象是岗位本身,而不是员工个人,通过对岗位五要素最基本要素-工作、能动要素-岗位主持人、保证要素-职责和职权、条件要素-环境、动力要素-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评价,体现出“对岗不对人”原则,反映的是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岗位评价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薪酬体系设计、员工的招募和培训等,是确定岗位薪酬等级的依据,是建立内部公平合理的薪酬结构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一、岗位评价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事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岗位评价能对组织的岗位按价值大小进行排列,是确定岗位价值的重要手段。岗位评价通过分析每个职位的具体属性,评价每个岗位的责任、工作强度等特性,从而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参照提前制定完毕的衡量标准,通过逐一测定和评比每个岗位的不同影响因素,通过因素比较法等评价方法,得出各个岗位的一个评价值,从而能够对每个岗位进行对比、衡量。当把这些岗位按照评价值的大小排序以后,就能得到一个岗位价值排列序列。这个序列将组织内所有的岗位公平、有序地联系起来,不仅确定了每个岗位的职位价值大小,还形成了岗位价值等级序列,是制定公平科学的薪金体系的重要基础。

其次,通过岗位评价,有利于实现组织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互相信任,有利于组织的团结,也有利于人事管理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员工的矛盾之一就是工资问题,这与工作的重要性有关。如果这个矛盾不能妥善处理,势必会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气氛、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不良影响。毋庸置疑,对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单位而言,其设置的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用处所在,不可或缺,但每个岗位的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每一个岗位的重要程度会因为其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主持人、职责与职权、环境、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五大要素的不同而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岗位有不一样的工资数额。对组织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岗位评价是判定某岗位的重要性的一个依据,也是解决管理层和员工在判断结果上达成一致意见的“钥匙”。

在岗位评价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对管理层还是对员工所在的岗位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并且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能够使得岗位评价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公正。除此之外,得到的岗位评价结果有效的前提是,必须得到管理层和员工的充分认可,并通过一系列解决员工申诉的机制进行保障,使得评价结果真正有效。如此种种措施,为的是能够将依据岗位评价得到确定的工资方案使得管理层、员工都能认可。有了公平公正的薪金体系,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能够为人事管理的其他工作提供便利,还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二、岗位评价能够体现出组织的价值导向

岗位评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序列等级,使得有上进心的员工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照各岗位的等级,在单位内部进行流动或是晋升时有了明确的依据。公开透明的岗位评价标准、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为员工充分领悟何为企业的价值标准,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有了更明确的衡量标准和目标。

三、岗位评价为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和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事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迎合时展的需要。岗位评价不是一项简单的人事管理技术,它有着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岗位评价的顺利科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支撑,还需将许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知识后盾。岗位评价工作,不但需要运用劳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学评价方法,比如排列法、分类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等。另外,岗位评价还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这需要运用到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并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这些都能为实现科学高效的人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岗位评价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事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人事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岗位评价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流程,从而为实现人事管理目标,甚至组织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事管理;人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53-02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组织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化入手深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一)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时,它可以给组织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组织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组织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组织的高层战略决策。

(二)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组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组织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三)职责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组织的前提下,为组织的成员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组织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组织出谋划策,为组织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组织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四)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组织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组织的角度,单纯的追求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从执行到战略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立足在执行层面上的,它的工作重点是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分配岗位、工资福利发放、档案管理等事务性上的工作,这种人事管理只是执行其上级的命令,没有主动地从组织整体考虑的决策权;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本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起决定性意义。现在的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应该从战略层面上为组织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来为组织服务。

(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本看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主动性。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只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单向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忽略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从而忽略了对组织中员工能动性的开发。目前,很多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继续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对其投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开发和培训的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员工职业生涯的(转上页)(接下页)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三)从行政管理角色向咨询、服务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部门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其管理的对象,对员工进行单向的管理,其更偏重于对组织员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构架。在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下,人事部门被认为是不能为组织创造直接价值的成本部门。而在当前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充当组织决策层,而且为其他部门提供内部服务、咨询,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媒介。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

(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用动态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员工与事的系统优化。

(二)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重视员工的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情况,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才能,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知识信息与信息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曹雁翎.IT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研究[J].哈尔滨:北方经贸,2004.

[3]罗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胜任素质[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4]谢亚平.浅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深圳:特区经济,2005.

第5篇

摘 要 作为重要矿产资源,煤炭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条命脉。煤炭企业,是我国煤炭资源的生产者,也是行业管理和建设的执行者。万业以人为先,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也因其重要作用而备受各大企业重视。在企业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用思政工作推动人事管理,乃至全产业发展,也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炭企业人事管理中的问题和作用,力求二者的深度融合,互动共通,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与对策,力争为相关问题的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认识管理 思政工作

煤炭企业,具有自己的独有产业特性和工作特点,从企业人事管理角度来看,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企业体校增产、优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保障企业生产安全、职工人身安全的必要之举。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炭企业人事管理中的融入于意义,着力提升煤炭企业人事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

一、煤炭企业人事管理思政工作问题简析

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既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有其高素质一面,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作,由于素质的参差不齐,落实在具体人事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难度,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企业人员思想老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与煤炭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提档换代的新阶段,随着产业较快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经常存在着重视技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这也正是老化思想在思想政治方向上的一种体现。

在具体的工作中,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工作,往往更重视具体工作效能的提升,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存在着天然的抵触,认为这些东西离自己还有很远,对政治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和重视,也不能立足于自身、立足于企业来设身处地的思考政治内容,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

(二)人员构成呈现复杂态样

相信每一个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者,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煤炭企业中,开展像思想政治这样的工作,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要面临非常多的特殊情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效益,也不能为员工带来直接的经济福利,所以很难得到重视,也无法直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切实难题,这样就很难对员工形成吸引,也就缺乏相应的基础,长久以来,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就让这项工作的开展变得难度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且在煤炭企业中,由于人员的复杂性,而且一线工人中有很多都不是年轻人(删去),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导普及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这样复杂的人员构成,也造成了开展这项工作的难度。

(三)重经济轻思政

企业发展,既要承担经济责任,又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一个总体的考量。但是,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大家往往都更加重视和自己切身经济利益相关的方面,比如说薪资的提升等,因此在煤炭企业内,很容易形成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看淡,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个例,这也是在煤炭企业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障碍,也是现实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煤炭企业思政工作对人事管理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事管理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一个以生产煤炭为主营业务的煤炭企业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事管理能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每名工作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回归思想政治工作的本源,则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工作,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升一个人素养的根本途径,虽然有其潜在性和长期性,但是影响和作用却毋庸置疑。

在煤炭企业中,要想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经济因素必不可少,但是要从根本上激发大家的能动活力,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稳步快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人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需要一条通畅的渠道,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这样的一个桥梁,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煤炭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但是在颇为严峻的形势面前,人心的动摇,对思想政治工作信念的不足也有所体现,导致了一些安稳思想的出现,也导致了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在这样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成了确保煤炭企业渡过难关,不断创新的定海神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让企业人员体现主人公责任感,切实负起自身主要职责,担起工作的重担。

煤炭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的多元和复杂,在人事管理服务的人群中,管理和技术人员,属于高素质人权,存在着创新性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将这些业务骨干紧密的团结在核心业务与核心工作周围,通过对这些人的凝结,也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普通工人和其他工种的工作热情,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工作热情。

煤炭企业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属性,在每天企业人事管理中融入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还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在人事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更好地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使员工不仅找到一个企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能在整个经济浪潮中,看到自己作为国家命脉资源工作者的一份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回归具体工作,这一切思想的升华,都能带来企业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

三、煤炭企业中思政工作与人事管理的融入与创新

在煤炭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贯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美好的口号,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愿景,需要从大量的细微工作入手,最终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夯实基础

在人事管理的繁杂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打牢日常工作基础。由于人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涉及到人员的多个方面和流程,既有员工招聘等对外内容,也有内部考核等对内工作,十分繁杂,在这样的工作中,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就要处处体现思想政治功底与用意,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每个工作细节上,都体现出政治上的方向性和人文关怀的细微性,进而减小企业职工的抵触情绪,增强企业队伍的稳定性。做好这一切,核心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作为指导人事工作的指引,进而服务安全生产大局,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生产工作的联系纽带,让二者合二为一,避免思想政治与业务发展两层皮的状态。

(二)淡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型的工作,特别是在煤炭企业中,这个工作具有工作量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因此要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就要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转变工作思维,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化,激发人事管理干部的主管能动性,从自身做长期,切实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激发全企业人员的生产和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煤炭企业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与新挑战,积极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切入点之一,在对待守旧的思想与工作时,坚持创新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经济形势相结合,是煤炭企业人事管理创新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水平.浅析如何在煤炭企业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4).

第6篇

一、满足企业人的基本需要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上看,文化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恩格斯曾经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由此可见,满足人的需要是文化的价值所在。在这个世界上,与其它动物相比,人在生物结构上是非特定化的,而其它动物基本上属于特定化的存在物,因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超越自然和本能,创造一个人为的生存环境。人们通过发明和创造人为的工具和手段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这些人为的、非自然的手段和工具的设计、加工和改善本身又引起新的需要或次生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推动人以更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去寻求更好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实际上,文化就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升华的价值创造过程和不断丰富的价值体系。企业人事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其价值内涵无疑就是企业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企业人事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满足企业人的需要,那么究竟企业人的需要是什么?企业人到企业工作,首要日的就是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解决其吃、穿、住、行的问题。如果企业无法确保企业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那么企业人就会离开企业,也就是说企业要想招聘到员工并使之为企业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提供满足员工基本需要的相关条件和资料。例如,企业要提供给企业人足够的薪酬、福利,满足其吃、穿、住、行的基本需要;企业要提供给企业人以舒适、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使企业人能够心情愉悦地工作;企业要提供给企业人必要的工具、设施装备以便其工作等等。在早期的企业中这种理念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得到广泛的实施。早期的企业通过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使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工作;通过提高员工基本需要的满意程度,使员工更加热爱企业,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而工作。可见,企业人事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满足员工基本需要,没有基本需要的满足就没有企业员工。

二、满足企业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满足员工基本需要已经不再是困扰当今企业的问题,也即随着员工基本需要被满足程度的提高,企业员工对其基本需要的关注度在下降。因此,尽管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也曾经尝试通过加大对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来换取员工更好、更积极主动的工作,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通过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见一斑。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着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划分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逐级逐层来寻求满足的,低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在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进一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例如企业员工在其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就会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社会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企业依旧在基本需要上采取措施,那么,他的做法就会与企业人的意愿相背离,当然就不会引起企业人的响应和共鸣,因此也就无法达到企业想要的结果。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员工只要是认真工作,能够完成企业所规定的任务,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已经是一种很容易的事。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昌展、社会的进步,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员工的吃、穿、住的基本需要已经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而且现代企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企业员工感到十分舒适和安全,企业员工的安全需要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同时企业员工收入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建立家庭、抚养孩子的水准,可以满足其追求爱的需要,因此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当前企业员工的需要正在向被社会尊重以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转移,这样企业人事管理的核心另一个价值理念就是满足企业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核心理念在现代企业人事管理中是重中之重,也是提高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关键。

1.满足企业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尊重员工个性发展

员工得到尊重,既是满足个人生存的需求又是满足企业生存的需求。每一名企业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在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在企业中满足企业人尊重的需要,主要是要解决企业人的个人发展问题。一个人受人尊重很大程度来自于对其成就的认同以及对其做人做事的方法、方式以及结果的认同,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的受尊重程度。每一名企业人自己都会意识到自己的发展决定了自己受尊重的程度,因此企业人在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努力追求个人的发展,而且希望能够按着自己理想去发展。对于每一名企业人来讲,由于性格、爱好、专业、知识以及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个人理想也不尽相同。在个人发展的问题上,每个人的想法和打算都各不相同。企业的人事管理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企业人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个性化,认识到并不是对企业人进行培训、培养就有助于其发展,企业必须学会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只有与员工的想法一致,员工才会高兴地接受并努力配合企业做好;只有把员工培养成为具有其独特性的员工,企业才会拥有自己的特性和独特优势,否则有可能引起员工的不满甚至抵触,结果是得不偿失或者事与愿违。因此企业要帮助企业人实现其受人尊重的需要,就是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帮助员工成就其发展愿望并获得发展的成就感。为此,企业人事管理文化必须要与员工的需要相匹配,否则即使企业人事管理文化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棒,这种文化也是无用和无法推行的。企业中的企业人并非拥有同样的目标、希望、梦想以及工作风格、工作方法、工作习惯等等。尊重每个人,就要学会欣赏每个人的个性,允许他们自主选择,鼓励他们自由发展。只有拥有各类不同人才的团队才是强有力的团队。好的企业人事管理文化就是要帮助企业每一名员工去成就他的梦想和希望,为其发展提供帮助、支持和条件,没有个性化发展就没有独特性。

2.满足企业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激励企业员工主动创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企业员工获得尊重的满足后,就会进一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要主动创造。就企业人而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要在企业这个集体中展现自我,为企业创造产品、创造利润、创造技术、创造方法、创造精神、创造文化等等,因此,满足企业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激励员工主动创造。企业要激励员工主动创造,必须为员工主动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只有当企业所需要的创造与员工想要进行的创造相匹配的时候,员工才会发挥出极大的潜力和热情,并促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企业员工的创造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动力,这种由员工的主动创造所生成的企业优势具有其独特性,是其它企业无法仿效、无法超越的,可以说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企业要激励员工主动创造必须意识到员工的价值在于其所拥有的才能和知识以及思想和观念的充分发挥。如果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内在优势也就不存在。如果企业的人事管理束缚了企业员工知识、技能、思想的发挥,企业的人事管理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文化。企业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员工建立一种能够使其自由发挥、主动创造的空问并不断为员工主动创造、取得佳绩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独有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人事管理文化不能激励企业员工主动创造的精神,如果企业员工只会按部就班地做事、机械被动地完成企业所规定的工作,那么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人力资源也就会成为与那些冰冷的机器设备以及设施一样的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动作的损耗品。这种情况在过去“科学管理”时代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标志[3],但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随着知识开始取代资本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那些没有充分挖掘和开发人力资源潜力的企业将无法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将企业人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创造者。没有创造,再好的人才也是无用的,没有企业人的主动创造,就没有企业的基业长青。

第7篇

本文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The Im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Caliber Talents Project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资助,项目编号YETP1586。

摘要:本文选取教职工群体的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为对象,从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概念入手,采用协同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绩效管理工作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并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采集和指标制定进行了设计,以期对高校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 :教职工 绩效管理 信息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将“绩效管理”的概念引入中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逐渐对“绩效管理”展开理念和实操层面的探索,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先进的绩效管理转变。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数据离散向信息协同转变。信息手段的突破与实践,也反过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高校人事人才绩效管理领域,同样存在这种双向影响效应。

一、教职工绩效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分析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也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不断的制定计划,衡量效果,调整方法,弥补短板,再衡量效果的循环,来增进整体绩效,激励每一位平凡的教职工超越自身,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对高校来说,人才绩效管理是高校的管理者用来确保教职工的教学、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由定义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既注重衡量结果,也关注过程,是对结果和过程的双重管理,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对于已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绩效管理的细分更加精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其中机构又包括分别以教学科研和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两类机构;而个人可分为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两类群体。本文选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上级对岗位设置等的要求,教职工按岗位可以分为教师、其他专技(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根据不同种类人员的特点,绩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师作为承担学校主要使命的群体,对其评价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种类教职工主要采用“德能勤绩廉”标准考察敬业精神、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

二、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分析: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是一门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理解和处理多关系、多构成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思路。

1.协同效应的应用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性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教职工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推进过程中,协同效应在绩效管理理念制度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绩效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工作的配合和人事信息系统中多工作模块的协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支配性原理的应用

支配性原理是指,在系统向有序演变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支配整个进程。根据支配性原理的观点,起到支配作用的通常是有限的关键序参量。在这些关键序参量中,具有恒定意义的慢变量决定短期效应的快变量。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分解、实施,到绩效评价和结果的应用,是一个环节间相互关联、作用和影响的协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工作流等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关键因素和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都会对系统对绩效管理的完成效果产生影响,而确定衡量教职工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就可以把握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效度。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没有外部调节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接受外部信息流的输入,内部子系统间能够按照某周规则自动形成新的功能或有序结构。人才绩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向有序发展的过程。外界因素是辅助和导向,学校自身对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的需求才是深层次动因。这一动因也迫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逐渐推进自组织进程。学校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形成外部信息流,学校的整体向上的氛围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都自发完善、有意合作,形成自组织氛围。同时,这一发展过程是开放性的,可以通过调整关键指标不断得到优化。

三、教职工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1.当前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据流流转模块不完整,服务绩效管理整体环节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过程中,每一步骤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而当前的人事系统,普遍只记录教职工的各类信息,或是人事工作各业务模块的简单衔接,并未跳出业务处理的概念框架,绩效目标设定、考核、应用等重要功能缺失。

第二,数据流采集指标不完备,服务绩效目标实施评价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体系,也就是教职工分类素质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指标体系将贯穿绩效管理的整个循环圈,既是导向也是目的,是绩效管理的基础。而当前的人事系统中的指标设定并未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是按照业务需求简单罗列,缺乏总体设计和布局,也缺乏延展性。

第三,数据流处理结果利用不充分,服务绩效管理导向激励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从初期目标设定,到中期目标考核,再到后期结果应用,激励倾向十分明显,而且最后一环中评价结果的应用策略对绩效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当前的人事系统对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或为空白,或者缺乏针对性,不能为决策服务,也无从体现激励导向。

2.信息化的SAFE效应

如前文所述,绩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教职工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使用信息化手段,将无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精髓,使其不能在效率和效果之间达到双赢。高校教职工绩效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建设所能提供的优势相互契合,这使得信息化手段的SAFE(Standard, Accurate, Flexible, Efficient)效应能够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升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这是体现在:

第一,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标准化(Standard)特性。相对绩效管理的过程式需求,信息化手段的这一特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标准化,是指信息化建设能够遵从绩效管理的要求,在系统中设定标准体系,满足绩效管理对统一标准和公平性的需求;其二是流程化,是指信息化建设的模块设计和流程衔接能够保证绩效管理流程的实现;其三是平稳化,是指基于标准流程化的信息系统,能够顺畅平稳地完成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第二,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精确化(Accurate)特性。前文提到,绩效目标指导下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信息化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按照各项指标的要求精确地收集和加工数据,同时确保客观和公平。

第三,绩效管理是一种分类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Flexible)特点。作为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多样的高等学府,绩效管理的对象构成非常复杂。从整体上看,如前文所述,就可分为教学科研为主型、管理服务为主型两类机构组织,以及领导干部、教职工两类个人群体。尚不包括各种目标导向下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各类科研、教学、管理团队。从教职工群体来看,由于岗位设置和绩效目标不同,还可分为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信息化手段的灵活性恰可以满足绩效分类管理的要求,模块设定和流程设计灵活可变,可随需求调整开发,使目标细分和分类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四,绩效管理是一种导向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性(Efficient)特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影响绩效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实现效果也影响着被管理群体的积极性和整体状态,所以对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具有较高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职工,并根据既定策略实现结果应用,使管理对象能够迅速调整方向和状态,从而改善学校的整体产出。同时,信息化手段的高效性特点也有益于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四、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1.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高校的教职工绩效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职工绩效管理分为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与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四个环节。

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这是学校整体目标确立的环节,也是各组织参照学校战略规划总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各组织将按照自身的目标对教职工个体制定分解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绩效目标的实施。主要包含教职工日常管理和素质模型的建立两方面。教职工的日常管理包括引进、培育、晋升等人事管理的业务内容;建立素质模型是针对不同教职工群体的特性构建评价业绩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与考核。绩效考核一般包含阶段评价和期满考核。制定评价策略,根据素质模型对不同教职工群体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考核。在这一阶段应控制好考核的节奏,评价周期不能过长或过短。评价结果的应用。这一环节最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其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教职工个体的反馈与沟通,扬弃并重,促进教职工的个体发展;二是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薪酬、晋升、岗位等切身利益挂钩,赏罚并用,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导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流程。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可分为工作模块需求、技术需求和绩效管理需求三部分。其中工作模块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块、制定岗位任务书功能、数据库基本功能和数据统计、分析、成表输出功能;技术需求是指要具备可调整的多层次灵活架构,支持标准化的工作模块、可读取的数据库支持开放性标准、支持php或asp语言,以及不同类别数据库的集成、支持分布式应用,面向对象的Web体系架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绩效管理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关键指标设定功能、客观、主观计分和得分结果排序等分析功能,以及具有基础信息调用接口,以及教务、科技、财务等数据接口。

2.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分析

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从整体上来说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就系统本身来说,关系着字段设定,贯穿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始终。高校的岗位设置按对象一般分为专任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其中后三类岗位可按照德能勤绩廉设定岗位任务书和考核标准,专任教师岗位承担着高校的大部分职能,对其设定和考察更为复杂和细致。如果按照高校职能设定,专任教师岗位的关键指标可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再细分为描述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并由不同部门或人群采取适当方式参与计分,最后再根据不同类型岗位设定的权重计算总得分(见表1)。

3.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

按照绩效管理的理念,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也可按照目标制定、过程控制和结果应用来设计。同时,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在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绩效管理多部门的统筹,并配合人事管理中多工作模块的协同作用,以及关键指标的确定和采集,最终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见图1)。

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分为目标设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和考核结果应用四个模块。目标设定是指将每一岗位的岗位任务书输入信息系统。对于高校来说,岗位设置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其他专技、管理、工勤等岗位类型。在这一模块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关键指标的设定,主要由高层管理者决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找出影响其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指标关系到教职工绩效管理的走向和效果,所以这个环节中的关键指标也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绩效管理工作流实质上是指传统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招聘、培训、职务评聘等工作流模块,主要参与用户为基层的人事工作管理人员。与传统信息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绩效管理的信息项需要与岗位任务书衔接,并为绩效考核模块提供信息流。绩效考核是对教职工整体工作效果的考核,所以该模块不仅涉及到教务、研究生、科技等多部门的信息流集成,计分方式也根据计分人而有所不同。最后一个模块实际上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应用和分析阶段。绩效薪酬方案由高层管理者决策,通过系统方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自动列示。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绩效管理的整体效能。

4.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

以工作流程框架为基础,按照不同模块分布进行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从整体运行角度分析,系统可分为系统初始化模块、岗位设置模块、人事管理工作模块、绩效考核方案执行模块、绩效考核结果统计模块、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若干子模块构成。各模块和子模块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五、结语

随着绩效管理精细度和效益双向要求的提升,信息化手段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本文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应用协同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指导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在保留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流程基础上,将绩效管理作为改进信息系统的总方向,加入岗位设置和描述、关键指标设定、绩效考核和结果应用等新环节,体现绩效管理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有明确导向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前期理论研究,以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程国方,石贵舟.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2(2)

第8篇

关键词:VB,SQLSERVER,数据库,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1 绪论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数据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库应用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因此编写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

人事管理是任何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因此,开发制作人事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人事管理系统是一切应用系统的典范,它具有一切应用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体直观,具有典范的数据库系统的特性。

本系统开发的目的一方面从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出发,摆脱过去由人用纸和笔进行的费时费力的繁重工作,即利用成熟的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商品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本系统根据企业管理的一些实际情况而编制的一套自动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定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基本任务是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系统怎样完成他的工作,而仅仅是确定系统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论文大全,数据库。

2.2 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要实现企业人事信息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论文大全,数据库。仔细分析调查有关企业人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得到如下图的数据流程。论文大全,数据库。

3 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模块的具体实现

3.1.1 系统的主界面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主界面采用多重窗体(MDI),使系统更加美观,方便实用.在登陆主界面之前,首先登记用户管理窗体:

在主界面中,员工管理菜单是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包括4个主要功能模块: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员工考勤模块,员工评价模块和员工工资管理模块。

3.1.2 员工基本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员工基本信息的输入、查询与修改,它定义了三个主要窗口:信息添加窗口、复合查询窗口、员工信息列表窗口。 员工信息添加窗口用来添加员工个人信息,可供用户浏览查询及以记录为单

在员工信息模块中添加了一项查询功能,这样可以使用户更加方便的操作所需要信息,大大节约了搜索的时间。

此外本系统还具有员工信息的修改与删除的功能。

至此,员工信息管理模块己经完成。它使用了MDI结构应用开发,它可以实现多个窗口的统一显示和管理,便于在不同功能之间快速的切换。

3.1.3 员工考勤模块

员工考勤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 添加员工考勤信息

2 修改员工考勤信息

3 删除员工考勤信息

4 查询员工考勤信息

考勤管理是每个企事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出现使员工出勤情况的记录和统计变得十分简单。

考勤模块的查询功能仍然使用的是复合式查询,分为按姓名查询和按考勤的录入时间查询两种,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考勤信息的删除与修改功能的实现和员工信息的删除与修改采用相同的方法。

3.1.4 员工评价模块

员工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

.员工评价信息的添加

.员工评价信息的修改与删除

.员工评价信息的查询

3.1.5 员工工资管理模块

工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员工工资管理模块用于每个月员工实发工资的计算,计算的项目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津贴等。工资管理的修改与删除同样需要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4系统运行与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它是对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的最后复审。我在测试系统时先进行黑盒法测试,即检查程序是否输出正确的结果,而后进行白盒测试,即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对程序中重要的逻辑路线进行测试,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与时期的状态是否一致[2]。论文大全,数据库。

完成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编译和调试工作,最后一步就是系统的编译和发行。论文大全,数据库。在系统的编译和发行以前,需要设置工程项目的属性。论文大全,数据库。选择”Project|Renshi_MIS Properties”菜单,进行属性设置。

最后选择”FileMade Renshi_Mis.exe”菜单,编译开始。编译完毕之后,即生成了相应的可执行文件。编译通过后,生成可执行文件Renshi_Mis.exe.我们需要在前对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可执行文件,就可以了。

5结 论

一个完整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就创建完毕了。在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主要讲述了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部分,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等。系统设计为整个程序构建了骨架,各个功能模块实现各个细节部分。

系统的详细设计根据系统分析阶段的结论将系统具体化,并完成了各个模块的添加、修改、删除与查询的功能,直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TimothyBuchanan:VisualBasic加数据库[M].2004;85~100出版社:工业出版社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BobReselman,RichardPeasley,WaynePruchniak.:VisualBasic6.0使用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2;5~65

[4]LanceMortensenRickSawtell:MCSE:SQLServer2000Administration,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卢毅主编:VisualBasic6.0数据库设计实例导航,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度考核:工作思考

一、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一种从事科教文卫等活动,并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管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经济中人事管理的难点工作,年度考核是事业单位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员工和领导者进行整年职责履行情况和综合业务素质的一系列考察、评价和奖惩工作,是一种内部激励机制,也是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一般在年末进行总结,考核有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以及不及格。这种分等级的考核办法有利于保障单位内部员工积极性,也是提拔干部和员工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年度考核作为一项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安排的考核工作可以加强职工干部的年度总结工作,能够为彼此互相学习和激励提供一个有效的机会,此外年度考核工作能够让职工从考核中认识自身不足,有利于日后工作的改进。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不仅是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内容,也是绩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的有效手段。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不仅是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内容,更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配套制度,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单位划分将会越来越清晰,今后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性质将变得更加突出,对事业单位进行年度考核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增强。一方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了不同类别的划分,作为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来说,其公共服务的特性尤其明显,而公共服务水平也将是评价事业单位的重要标准,年度考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手段是保障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因此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制度是重要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漫长的改革之路上,需要时时刻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需要,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能够为不同时期的改革情况提供绩效上的数据支撑,也是保障事业单位改革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配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基础性措施。

二、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认识不够

任何工作要想取得一定效果,都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深入的认识,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事务性工作,没有通过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人事管理和职工自我的认知,使得年度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职工在考核中常常抱着填表格、评优的形式化思想,在考核中也报喜不报忧,对不足之处常常避而不谈、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单位领导对考核工作的不够重视,领导不仅是单位的主要决策者,更是思想管理和行为活动的风向标,领导者往往任由老经验、老办法进行考核工作,从根本上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推广,也造成职工对年度考核工作的认识不够.二是年度考核工作往往“纸上谈兵”,年度考核工作的具体落实取决于部门自身以及被考核者本身,对年度考核工作没有硬性要求,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人事管理作用。

(二)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作为人事管理的重要指标,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系统的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没有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考察方法。首先,考核指标和规定不能联系实际,在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标准上,具体的实际指标较少,定性的指标偏多,定性指标没有准确的标准和界定,并且无法反应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其次,考核的评价主体片面化,大量被服务的人民群体是进行职工评价的最客观部分,但是群众在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不被考虑,或者很少融入群众的意见,对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完成年度考核之后,对于考核结果普遍存在不善利用的情况,年度考核不仅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事业单位很少真正通过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工作改进方案,对于员工的提拔和留用来说,考核指标过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和监督效果。

(三)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缺乏日常资料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是以年度为单位,而对一年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核是需要很多工作资料和日常数据为依据的,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并没有以日常工作数据和资料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是考核结果不够真实的重要原因。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内容来看,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思想作风、工作情况以及一些大道理、大方向问题,很难有比较切合群众实际的内容,因此对于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考核,相关的资料也是无法进行有效收集.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形式来看,多数采用填表、评价以及审核的方式,存在严重的形式化,不仅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此外,在职工日常工作中,没有对月度考核结果以及群众反映的意见做一个规整,更加没有职工的每日工作纪录情况,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日常工作纪录,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四)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创新不够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显得越来越重要,考核结果的灵活运用将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效果,也是事业单位完成改革的重要配套机制。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来看,一方面,事业单位考核指标和方法已经是延续多年的老政策了,很多新的政策还无法具体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认识,对于新的管理理论和考核方法不能得到有效关注和运用。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发展来看,更加量化和具体指标体系是考核的必然趋势,而如何将定性的内容具体化、数据化是一项重大难题,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支撑,使得考核指标无法创新,考核内容的指标化、具体化难以实现。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趋势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社会将会更加注重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公益性特性,作为被服务的主体将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事业单位缺乏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因此对年度考核指标的公众特性缺乏必要的研究积极性。

三、完善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认识和宣传

事业单位之所以没有将年度考核工作落实,主要是由于没有成立一个有效的领导机构。成立一个考核工作小组,对考核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对不同问题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方式,确保考核工作按计划进行。此外,通过考核工作小组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都能意识到年度考核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改变考核工作的形式化认识,同时提高考核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建立考核小组,明确被考核者和考核者在工作中的角色要求,理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改变双方的情绪化抵触,提高职工之间的参与度,保障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的有效性。

(二)健全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体系

事业单位要强化年度考核效率,就必要要健全年度考核体系,所谓考核体系需要由上至下、由内而外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运用机制。第一,制定详细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是进行年度考核的基础,由专门的考核小组根据不同部门和岗位情况研究决定,并加强量化指标的制定;第二,保证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和目的性,指标的标准不仅需要符合实际岗位情况,还需要保证数据资料的客观性,避免考核的形式化、片面化;第三,在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还需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方面根据考核结果合理进行职工的奖惩,并结合奖惩制度保证考核体系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通过考核结果,对岗位和工作上的不足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在保证岗位有效性的同时能够支撑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

(三)强化群众评价机制,关注日常资料收集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性将更加突出,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服务主体来看,群众评价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考核的最直接方式,强化群众评价机制需要从岗位和工作两方面入手,一是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和群众的接触中,需要根据岗位特点建立有效的群众评价机制:二是工作属性问题,不同的工作属性对于群众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具体的评价机制中应该考虑工作性质问题,不能完全以群众的意见为主要评价标准。此外,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各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保管,由于考核指标量化的部分较少,日常的工作记录和资料将是最有话语权的数据,将不同岗位的日常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并按照工作岗位性质进行量化指标的处理工作,在具体考核中,这些收集的日常资料将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四)构建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创新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思想观念、激励机制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针对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的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

我国目前约有70%的高素质人才资源都集中在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作为各类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业单位具备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共性,但由于其本身身份和职能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还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其一,服务性。调配全社会的文教、卫生、科研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是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事业单位的最终目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能高效率地为全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为服务对象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本身的私利,其管理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其二,复杂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覆盖文教科卫和公检法等社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一个层次多、系统多、对岗位技术要求较高的统一体,因此,与相对简单的企业内部管理相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复杂。其三,规范性。事业单位的培训除了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培训之外,更要经常对员工进行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和奉献感的价值培训,因此事业单位的培训拥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必须在国家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培训形式和内容一般来说相对比较固定。在对员工的激励上,企业主要采取物质奖励,而事业单位更多的是采取目标激励、文化激励、精神鼓励和价值追求等形式,因此必须通过一套规范的程序进行规范并加以指导。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考察

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那套人事管理模,其主要任务是对在组织中的相关人和事进行专门的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在体制建设、观念改进、绩效考核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陈旧。目前事业单位普遍没有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事业单位而言,职工已经不仅仅是从事劳动的生产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发挥着作用,如何获得人才、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这已成为事业单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所在。许多单位仅仅把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个事务性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制,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没有被有效的配置,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短缺或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还没有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中摆脱出来。(2)缺乏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工资分配依然采用刚性工资的基本方式。薪酬构成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薪酬构成中绩效工资的比重不高,薪酬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职务的晋升。这种高度统一、过分平衡的薪酬模式使得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社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相脱节,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利益驱动,难以有效调动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这种过于统一的薪酬分配方式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人的实际工作业绩和才能,极大的损害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许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在这种无激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下,也极易发生外部人才引进不力、内部人才不断流失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3)绩效考制度不健全。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是一个主要的手段及方式,其考核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人事政策效力的发挥。目前,绩效考核在企业单位成效相当明显,而同样的绩效考核却在事业单位无法显现成效。一方面表现为对绩效考核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内容缺少量化,考核指标单一化,考核方式简单化,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考核工作事倍功半,同时又影响了考核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使单位领导难以摸清职工队伍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表现在尚未进行标准的职位分析,未对各类职位名称进行规范。此外,事业单位忽视考核结果,只要员工不犯大错误,福利、工资等照常发放,导致考核意见不能及时反馈,使绩效考评流于形式,考核目的无法完成,不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能力上和数量上的流失;另一方面导致事业单位应有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严重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在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尤其是在科技、卫生、教育型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这些单位的长期生存与发展状况。为此,事业单位上层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中的核心作用,高度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把人才配置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能与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更新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单位的发展战略,在单位远景、单位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它与单位组织结构、单位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单位业绩提升,长期推动单位战略实现的目标。(2)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事业单位人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激励方式,使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有效的人员配置机制,按照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使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与员工的工资水平挂钩,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人事管理和运营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待岗等制度,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人人具有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的对职工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态度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基础性工作。在建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考核的终极目的,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在于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这对于衡量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科学的设置评价指标,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设置,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考核结果中的主观误差。考核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4)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事业单位保持长期活力的重要保障。对人力资源要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建立职称、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前的必训制度。要注意短期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对于有经营管理潜质的员工,尤其要提供机会,重点培养。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相关工作技能,使之适应岗位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措施,达到真正提升本单位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 管理水平 制度建设 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职工人数不断上升,人才流动频繁,外聘人员增加,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加上人事档案管理本身存在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为高校管理、教学管理、人事决策服务,是新时期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归档材料存在缺失不完整现象,形式不规范[1]

由于档案材料形成部门不能准确按人事档案归档材料要求进行归档,所归档材料不够全面,也不能随档案材料的产生及时归档,势必造成材料遗漏,导致材料缺失,不能全方位、系统、完整地反映客观真实情况。

2.“人档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通过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率。但是,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升级,为了达到目的,出现不合理的无序竞争。原用人单位为了留住人才,扣留档案,新单位为尽快引进人才,在无完整调动手续的情况下,接收用人,造成了“人档分离”现象,给后续的人事管理带来了许多麻烦。

3.档案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人数的日益壮大,人事档案的数量成倍增长,导致档案管理任务重,头绪多,工作量大,档案查、借阅频繁。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事档案管理中也增加了硬件投入,但由于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有限,管理软件投入跟不上,导致很多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计算机仅仅是打印和上网的工具,对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档案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没有发挥档案的价值

人事档案是重要的教学科研人才信息资源,如果能提高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但由于人、财、物水平低下,档案工作人员忙于应付日常的琐碎工作,没有时间精力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档案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制度建设、管理标准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

在人员配置不完善和信息技术应用不高的情况下,要保证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强调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制度建设要以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工作条例、细则为基准,结合本校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接收、审核、传递、保管、查阅、外借、归还等环节,建立一系列适用于本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2.提高档案透明度,杜绝“人档分离”现象的发生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人才的重要依据,只有相关人员才能进行查阅,个人对档案内容一无所知,导致部分人轻视档案。所以,在人事档案的利用过程中,给予本人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从根本上避免“人档分离”现象的发生。

3.加大投入,注重软件建设和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落后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高校现阶段发展需要,必须加大投入,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重点落实软件建设,把电子档案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电子档案具备一般档案的本源性、回溯性等基本特性,还具易存储、容量大、易传输等新特性[3]。因此,只有加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化应用,逐步由传统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培养与之相配的管理队伍,在设备、技术、软件、人员等方面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事档案才能更加有效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4.推进人事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率,所以必须加快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提高领导、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确保档案利用的源头畅通无阻;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4],避免部门各自为政,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相互共享,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和浪费。③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分层、分级管理,严格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级别,对档案查阅利用人员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和分级审核,确保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只有把信息化建设与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同步进行,通过制度建设为其保驾护航,通过团队建设为其添砖加瓦,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把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让档案资料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寒,刘鹏,胡卫新.高校人事档案归档工作应注意的两个新问题[J].兰台世界, 2009(05).

[2]龙安梅,黄建强,丁艳玲.新时期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J].兰台世界, 2009(02).

[3]吴卫,李继伟.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9(03).

第12篇

关键字:人力资源 问题 改革事业单位

1.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各项事业良好发展的重大使命。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大约130万个,其中大约有2900万工作人员,集中了我国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仍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较为落后,没有充分形成整体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逐渐意识到传统人事管理已不能适用社会大潮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到事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水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成为事业部门的发展的重要关键。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地位。随着事业单位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模式,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仍在沿用传统的人事资源管理模式,缺乏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缺乏创新意识。部分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工作人员管理中,存在领导一言之谈,没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只是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局限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分配、继续教育等等方面,没有真正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事业单位的工作决策高度。致使在日常工作中,员工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个人的文化、修养、素质参差不起,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发展,造成优秀人才个人工作能力上的严重浪费。

2.2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的配置

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缺乏配置的合理性。事业单位在其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一般存在情大于法现象,许多人员的选用,人员的管理,都由领导的个人意志为主要标准,极容易出现因人至岗,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远远不符合的情况发生。同时,领导层次与普通事业单位员工之间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造成领导层与员工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隔阂,即便工作人员有了好的建议,先进的工作技术,仍无法从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造成现有事业单位人才的不断流失,制约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3 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不足

人力资源培训是一个系统而又漫长的过程,其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独特性质。许多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培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没有建立长远的规划。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只建立在书本知识方面,没有建立定向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严重造成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导致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措施

上文提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到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现提出几点改革措施,以完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

3.1 健全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健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是否可以切实有效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全方位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彻底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档案管理、工资管理等方面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从传统辅助模式向战略模式的思想转换。

3.2 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需求的实际岗位情况,建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组织机构模式。在人员的选拔上注重,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机制,确保岗位人才的流入。健全人力资源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事可查,避免领导的一言之谈。在工作中放低领导架子,与普通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交流。同时,对员工的日常聘用、工作,实施竞争上岗,考核机制,利用变动的薪资待遇,激起人们爱岗敬业的热情,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做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

3.3 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体制

人力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落实好坏的最直接因素。培养高水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良好实施的动力。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体制,建立长远的利益眼光,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健全人力资源系统体制,加大资金的投入。并针对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岗定位培训,力争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发展。同时,不断的优化和修正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新体制,以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切实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事业单位不断的良好发展,适应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应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深刻分析自身人力资源所存在的不足,积极转变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优化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真正将人才资源利用起来,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 瑞. 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J]. 安徽科技,2010(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