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管理决策

管理学管理决策

时间:2023-09-25 18:0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管理决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管理决策

第1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 决策 问题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目前,我军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例如,我军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定位不很恰当,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军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主要表现在基层后勤工作有许多限制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高层管理决策受到的法规制约很少。然而,现实情况中失误一般来自高层,而且越是高层的失误带来的损失越大。因此,我军应调整后勤管理研究着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三层次中把重点放在决策层,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指导。加强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要通过借鉴外军后勤决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同时,要加强决策理论创新研究,由此探索我军后勤管理决策规律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体系,为我军后勤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服务行业中,顾客经常要参与服务传递过程.“过程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服务”,因此不能忽视与顾客接触有关的行为问题。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也是以人为载体,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与师生接触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观念和角度差异,以及每个人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接触,意思为挨上,碰着,指人跟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服务接触就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往。后勤除了日常性的服务工作之外,往往是在“隐形”的情况下工作的,这些服务工作参与程度比较低,可以理解为轻度接触,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服务接触,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与师生之间发生的频率或交往接触程度较高。实际上,大多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评价都来自于人们对后勤服务提供者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短暂的高度接触(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决定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决定了该项后勤服务工作的信誉好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能力 财务管理学 教学模式

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财务管理学不仅是财会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或限选课。与此同时,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理财的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由于存在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课程的应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程综合性与学生先修课程不足和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安排较少这两个突出的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邢有洪,2013;李卫娜,2014;孙承飞,2016)。课程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今后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是企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和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辅以财务管理网中网实训平台模拟的形式展开,由于模拟软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与真实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体现,缺乏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因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拓展未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主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就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的设计遵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即通过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财务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从提升基本执业能力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角度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渠道,最终使学生在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如下页图1所示)。具体改革方案设计如下:

(一)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结合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探索以专题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财务管理价值观念、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三大教学模块,其中,财务管理价值观念模块是基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财务决策模块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采取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样化互动式授课方式,就该模块的基本知识点为学生进行配套情景训练;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模块是对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采取情境式授课方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是在教学双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展开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课程情景训练部分引入案例教学法和ERP实验教学法。针对应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内容,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在开课初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移动互联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小组辩论和情景实训等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注意控制好教师主讲与学生主讲模式的内容比例。授课教师在各教学内容的理论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广泛搜集的授课示范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了解财务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实践,另一方面,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和财经热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课上采用“思考-讨论-分享”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为学生提供信息分享和共同学习的平台;课程即将结束时,授课教师根据一个综合的现实案例贯穿各教学单元所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财务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做出和财务分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角色模拟和分组经营对抗练习,从财务角度透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旨在训练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综合财务决策能力。

(三)采取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应设计一套与案例教学方法相匹配的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将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实现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应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一考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既要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和过程性,又要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积极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动作用,实现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考核与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课程成绩总评由平时表现、课程考试、小组讨论汇报、软件操作四个部分构成,总评成绩由以上四项内容加权平均计算,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难点在于各构成部分权重的确定,在权重确定时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考取一定的职业资格认证,则可以适当减少课程考试成绩权重,加大平时成绩权重,另外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适当增加主观题目的比例,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与“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相契合。

三、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匹配。“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旨在解决教学育人与社会需求衔接的问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合理匹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将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和实施过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所有的课程参与者,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并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反馈情况实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设计适合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围绕加强案例教学的环境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案例库、规范案例教学流程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能力这四个方面展开。

(三)注重师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能力差。该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W模式改革过程中,课程组要定期组织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通过多学科青年教师间的共同交流和互补,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X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管理决策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Thinking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CHEN F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Abstrac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olve the issues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and make a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l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So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also cultivate the management qua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for students.

Key words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管理决策能力是现代企业家为维持企业生存所必备的素质,而科学决策是企业家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西蒙(Simon)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家学者将运筹学以及优化理论的应用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和管理学领域,使得管理决策的数学化、模型化和电子计算机化成为可能,标志着管理决策真正走向科学化的道路。现代决策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管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和主干课程。但目前我国管理决策的研究和教学多偏重于理论方面,大多数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仍依赖于领导者的经验、才能和智慧,属于以定性判断为主的极具个人艺术特征的传统管理决策分析方法。而管理决策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大量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管理决策技术、高综合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现实情况约束,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中,只能够将学生的操作性训练放置在学校内完成。而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缩短学生的岗位培训时间,是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仅肩负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同专业属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及理论教学的体系与内容相符合。基于经济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决策实验课程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间的匹配问题、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的过渡问题、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应有利于探索保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打破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瓶颈。具体目标可归纳为:(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一致,满足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实验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再向创新性实验过渡,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4)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最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方法。

2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决策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意识,利用现代的管理决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并能够把分析结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管理问题当中。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管理决策实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与应达到的效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2.1 提高对实验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化管理决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化为大众教育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始赋予实验教学新的使命,并把实验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实验教学才能验证知识,消化并巩固知识;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专业素养;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起步较晚,缺乏独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关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主要是在课堂内由教师演示,且实验内容要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提高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决策理论、实验和实践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 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管理决策实验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学科内容,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应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3 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具层次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实验课程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实验,掌握管理决策实验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综合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引入企业管理决策案例;创新性实验,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动手设计实验内容,给出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本文通过“库存管理决策与模拟”实验来演示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第一,介绍确定性存储模型和随机存储模型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解决方案;第二,给出不同情况下企业库存管理案例,让学生自行确定库存管理方案,分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管理成本,并给出分析报告;第三,为与经济现实相符合,将产品需求量、订货备运期等多个参数设定为随机变量,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并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模拟方法追踪企业的库存变化,发现库存变化规律,设计实验步骤并给出理论支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由确定到不确定的思路分层次设计实验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和操作分析能力进行综合打分,而且还要对实验教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满足下述要求:第一,实验过程记录,针对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学生在完成每一步骤实验后,详细填写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撰写实验报告,在给出完整实验结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严谨性,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第三,实验结果讨论,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讨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鼓励实验创新,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思路、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予以肯定和加分。

2.5 完善实验室建设,共享网络资源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必须以实验室建设为前提,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支撑,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实验室建设也必须服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缺乏标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网进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这需要实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借助省或校级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平台,创建丰富的实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下载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手册、软件使用说明、实验案例等等;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实验教师请教实验问题,或在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中的实验操作系统,在校外完成实验,并通过管理系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结语

作为从事管理决策实验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决策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1)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企业管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管理决策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多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或否定。尽可能淡化实验结果的对错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决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案例和数据资料,使用新的方法和模型完成实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管理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3)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均衡,受益较少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方面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燕琳.管理实验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8.

[2] 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式研究与探索,2012.7.

[3] 林云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学,2010.9.

[4] 马占英.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作用及设计技巧[J].科教经济市场,2008.12.

[5] 吴利玲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若干思考[J].科教信息,2009.35.

第4篇

关键词:唯数据论定量分析企业管理

一、管理学与定量分析

1.管理学发展概述

狭义的管理学指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当代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组织管理过程中运用数量方法和科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使管理过程在深层次上发生一系列变化。目前这场革命方兴未艾,但可以肯定,这场革命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管理生活。

2.定量分析法的应用

定量方法在管理实践中具体包括运用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计算机模型及其他定量技术,长期以来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只有当资料可以通过可信的计量工具用数量来加以表示时,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才能直接地加以比较。没有量化,社会学就只能停留在印象主义的臆想和未经证实的见解这样一种水平上。因而也就无法进行重复研究,确定因果关系和提供证实的通则。”

定量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三个程序:一是将现实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二是对数学的问题求解出数学的答案;三是将数学的解答转化成现实问题的答案。其中第二个环节对于所研究问题有着决定性的信度和效度的作用,而其产生的数学答案可以是精准的,也可以是主观偏离实际的。

二、当前企业管理中定量分析的情况

第一,管理人员在对各种问题研究时,其目的千差万别。在实践中,“数据给自己用”和“数据给别人用”是最明显的分界。如马云所言:“21世纪核心的竞争就是数据的竞争,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数据挖掘与数据化运营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核心业务。

第二,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定量技术改进管理决策,如线性规划,通过使用关键路径进度分析技术,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进度时可以更有效率,进而改进资源配置。定量方法被频繁运用的另一个领域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第三,定量方法能为计划和控制方面的管理决策做出直接贡献,但管理层对运用定量技术仍感到信心不足。大量精力集中于对数学的问题求解出数学的答案,而数据却常偏离客观性,倾向于主观意愿,形成建立在虚假数据上的繁荣现象。

三、Y企业管理中虚假数据盛行问题

1. Y企业概况

Y企业是一家大型外资药企,荣登世界500强榜单,约1000人,高层决策者为60后,管理人员为硕士毕业的70、80后,生产研发人员与市场销售人员作为核心团队比例相当。该企业对决策慎重,所有事实用数据说话,定量分析是管理层普遍采用的技术手段,从药品研发成本核算到投放市场获取得利润与效益,每一步都以定量分析结果作为决策依据。这一科学管理方式本无可厚非,然而大量数据并不建立在客观上的事实求是,管理人员主观估填数据现象十分普遍,刻意取舍目标数据,而调查对象也随意给出不实数据应付工作。实际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企业。

2. Y企业唯数据论的弊病

(1)数据质量偏低。经调查,Y企业定量分析第二环节所获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唯数据论盛行导致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对待数据态度各异,管理人员经常做数据完成调查方案。然而,数据做的再漂亮,却背离了当初设计调查的初衷,对调查意义和目的并不十分明确。许多员工在给出数据时因抵触和反感的情绪,随意给出不实数据。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数据质量偏低就成为不言自明的现象。

(2)数据结论有效度和可信度较低。这个问题主要来自管理层对研究内容测量的方式和效果。有效度较低的实质是,许多调查中的测量并不总是在测量它所真正要测量的东西。通常,研究者需要将经过界定的概念操作化为一组可观测的指标,并将指标转化为问卷中的具体问题。一个概念可能会有相当多测量指标,如何选择一组最全面、最充分,同时又最经济的指标,使它们对概念的测量具有很高的有效度,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正如Y企业管理者对所调查的内容,无论在选取的指标变量上,还是在数据来源方面,都存在主观倾向上的取舍偏离,从而使数据可信度偏低,有效度亦不言而喻。

(3)错误数据导致决策失误。传统管理缺乏数字管理,但错误的数字管理比没有更糟糕。必须承认管理决策中采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可采集数据时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导致所得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所得数据结论就背离了调查本身初衷,在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方面也就失去意义。错误的数据将导致决策失误,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Y企业从管理者到一线人员都常常陷入数据的迷雾,却忘记了分析事情的本质,只重视变量指标的量化,而忘记了调查本身,注重定量的形式,却忽视了问题实质。Y企业因错误的数据已在管理实践中铸成大祸。

四、虚假数据背后隐藏的矛盾实质

1.个别管理人员难掩炫耀之嫌。数据研究人员难免卖弄数学工作和模型作为体现其从业水准的一个功利主义标志。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个流行病,就是这类数据采集人员擅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所要调查的问题设计成非常复杂的问卷形式,以期展示自己权威光环。不难理解,许多晦涩的问卷形式为何大有市场。但很多时候问卷设计人员自己都绕晕了,在采集数据时不忘维护问卷的权威,建立了数据的虚假性。

2.管理层与一线人员的矛盾。由于保健因素、心理因素、激励因素等的影响,管理层与一线人员之间常有矛盾和分歧,若不能及时有效沟通,二者冲突会持续于整个工作中。这种内部矛盾作为管理中的软性问题定会影响管理人员的数据采集效果,一线人员在给出数据时,提供随意性或非真实的数据草草了事就不难理解了。

五、管理中数据决策的期望前景

数据化管理,首先要有全员参与意识,确立数据化运营理念,每个岗位都真正从数据应用、数据管理和数据发现的高度经营各自本职工作。只有这样,产品开发人员所提出的新概念才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用户反馈数据的提炼;销售部门则不再只是吃苦耐劳,他们可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模型的实施来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的销售效益最大化;管理层也不再仅局限于数据技术工作,而是肩负在全员中普及数据意识、数据运用的责任,这种责任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管理层的水准、眼界及胸怀。

其次,在数据化管理中,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制度和流程。包括企业各岗位和工种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应用框架和制度。从员工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层次,就可以判断出企业的数据应用水准和效率。因而,要使员工学会分析使用业务数据支持自己的工种效率。

再次,对数据的深度应用及其有效性和可信度的重视,更是来自企业高层决策者的直接倡导和实质性推动。数据化运营是跨多部门、多技术、多专业的整合性流程,任何部门都无法独立承担。只有来自决策层的直接倡导和实质性持续推动,才可以建立、完善真正的全员参与、跨部门跨专业、具有战略竞争意义的数据化运营。

此外,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员工群体,切身体验每个岗位的工作,从管理实践上改善员工关系,为决策基础做好动员工作。管理层对一线人员更精确的了解,能避免产生个人偏见,从源头上解决管理者与员工的矛盾。这就为管理制度完善提供了经验,更为数据设计方案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可行基础。

参考文献

[1](英)哈拉兰博斯.社会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社会学研究方法(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管理学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1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2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3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4一个教学实例

在管理学教学内容中“决策”这一章节较为理论化,在介绍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之后,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决策呢?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理解的?如果你们从学校回家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又是如何决定选用这些交通工具的?启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接着组织同学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发展新配方,生产各种口味可乐的决策案例进行了讨论,以此案例设置问题以求对“管理决策”下一个定义。经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了一个与教材不同的定义: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可能与需要,拟定多个可行方案,根据评价标准,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通过市场检验进行修正的过程。接着,在讨论决策的过程时,又与定义对应讲解并在黑板板书:接着,按照预计方案组织同学进行决策模拟游戏: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六组,每组人数为单数,模拟为董事会,下设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由各小组自由选择交易对象,每两个公司是一个对手,分对进行合同执行决策的模拟。通过活动一方面检验同学们对决策定义及过程的掌握,并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下一个要讲解的重难点:影响决策的因素。在课下,还联络组织了部分同学旁听了该校党政联席会议,现场感受领导决策过程和决策风格,并在第二次课中分别讨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点、缺点、决策方法等。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当前学期其校举办的模拟商品交易会,分析竞投摊位、开拓市场等如何决策。教师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在此过程中运用到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还进行了模拟训练,既有教法、又有学法,开展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

作者:吴新玲 陈书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第6篇

    〔论文摘要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特征以及理性决策的特点,描述了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普遥适用性,论证了卫生应急管理决策的动态系统和决策内涵的层级变化以及动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适用性,构造了卫生应急动态决策系统,提出了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关健环节,对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已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闭。因为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很可能同时也对当事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同时也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就是决策”,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决策。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也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因素,认为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具有局限性,不应作为核心的决策方法,本文即从理性决策和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倾向性分析出发,来论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的普遍适用性以及优化。

1理性决策

    最早关于理性的论述应该说是隐藏在哲学理念中。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自然真理“隐藏”在事物之中,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它。赫拉克利特所指的“思想”其实就是“理性”。

    18世纪的哲学家们将“理性”从认识论引申到其他领域,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后来的经济管理学者们认为个体人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合乎理性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可以获得完全的信息支持,个体根据完全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在既定方案集中选择决策方案,获得最优结果。这种完全理性假设是传统管理科学的逻辑起点,但超越现实的完全理性假设显然是绝对和理想化的。于是,有限理性、过程理性、渐进理性、适应性理性等理论紧随而出,其中以赫伯特·西蒙等为代表的有限理性最具影响力。享有“决策之父”之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取决于理性,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决策就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较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比较其他各种“理性”流派,论述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理性的实质就是基于某种原因的逻辑性分析。

    有限理性为人们决策提供了一个更契合实际的参考点和新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为管理决策指出了一条通途,有限理性与决策的藕合机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者乐此不疲探讨的领域。根据对“理性”概念的历史分析,可以认为理性决策是一种有明确的决策目的,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对决策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理性决策实现的要素有: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完整性,推理的逻辑性,决策的客观性。同时分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理性决策依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的主要决策方式。

2理性决策在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具有内在特殊属性,适用于理性决策,现分析如下:

    (1)决策者身份的特殊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公共决策者、政府,这和私人决策是不同的,应该更加重视强调程序性、合法性、合规性、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虽然也受到普遍意义上的个性气质、心理特征、偏好习惯的影响,但是理性客观依然是公共决策者的核心要求。

    (2)卫生事件特定的目的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牵涉到人们的健康,而健康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要有更高的成功概率。而理性决策在众多的决策方法中,由于其逻辑的推理性具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3)执行决策的约束性。决策的执行力往往取决于决策的可操作性。应急处理中的约束因素,如人力,财力,地理方位,信息管理、技术等都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而不是主观臆断。

    (4)决策者知识和认识的限制性。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可以说纷繁复杂,有毒物质的威胁、传染病的快速传播、水和空气的污染、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或者故意制造的卫生安全事件、环境灾难等,作为安全管理者很难对每一种情况都很熟悉,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客观危害的分析和评估,经验和直觉往往和现实会有偏差。

    (5)决策目标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决策目标系统各要素的权重分配,而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性很确定和统一。人民的健康总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理性决策的一个必备条件。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新异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疾病的发生已经不再是稳定的和容易预见的。人口的激增、工业化的普及、迅速的城市化、恶化的环境、药物的滥用、生物世界平衡的破坏等,特别是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者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有近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些都对决策者提出了挑战,决定了决策不能是随意的、主观的,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推理、参考咨询、统筹择优。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点符合理性决策的适用条件和需要,理性决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水平,进而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水平。

3动态理性决策框架设计

    决策大师西蒙在指出“决策即是理性”的时候,同时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应该在理性决策前加一个限定词。作为卫生应急理性决策,决策过程绝不是静态和一劳永逸的,根据卫生应急事件的特点,动态理性决策方法就是对理性决策的补充和优化。

    卫生应急决策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是阶段性处置结果和突发事件发展趋势的动态博弈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高决策准确性和事件处理效率,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3.1基于决策目标变动性的框架设计

    “应急动态决策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程序非常规化、目标动态化以及信息稀缺性等特征”。由于时间、资源的限制,卫生应急管理决策者们往往可能需要在决策的程序和步骤方面有所调整,虽然决策的核心方法依然是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但在决策的具体方式就要有所优化和完善,强调动态性和调整性。

    在卫生应急管理系统中,目标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关键,综合智囊系统,管理者作出决策,然后付诸实施,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丰富认识,根据实施过程和结果,把信息反馈到信息系统,管理者根据信息的变化调整决策目标,再次综合智囊系统,进一步作出决策调整,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动态循环系统。

 

3. 2基于决策内涵层次性的框架设计

    “突发事件本身的随机变化与动态性质决定了应急决策的资源调度是一个动态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在卫生应急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转危为安、化解危机的良好契机,使管理陷人被动。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的不同时段和阶段,决策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决策内涵的变化,决策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非常注重及时性和即时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突发事件初期,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决策者总是尽快控制局势,及时救助,防止事态的恶化,决策强调要“快,’;到了“事件处理层”,随着信息的增加和深人了解,进人事件的实质处理阶段,这时的决策要求就强调“优”,决策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到了应急事件处理的后期的“改进提升阶段”和“追本溯源阶段”,工作要求就要强调“实”和“真”,工作重心也相应调整。如图2所示,应急管理决策在不同层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决策要求也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

4完善卫生应急动态理性决策系统的途径

    虽然动态理性决策是卫生应急决策的必然选择,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影响理性决策;而且无处不在的媒体效应使恐慌疑惑情绪的传播比卫生事件本身传播还要快,决策者有时也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信息并难免不受舆论情绪的影响。因此,实现科学合理的对应急事件的理性决策,还必须优化整个决策系统。从各个环节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图3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动态理性决策系统分析图。如图所示,明确决策目标系统,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完善决策支持系统,强化决策保障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重要环节,其中,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是保证理性决策成功的关键。

4. 1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

    中国的管理学专家这样来给决策下定义:“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国外关于决策的权威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从两种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或领导者,同时也是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决策的水平,应急决策的非程序化和时间的紧迫性,未来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决策的专业化倾向。

    决策者的心理倾向、经验气质、人格魅力、知识智慧总会影响到决策过程,作为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卫生知识,还应懂得管理学的理论,学习教育、经济、传播、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这些都决定了卫生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倾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科学及时地处理卫生应急事件有待于专业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的设立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和负责人,负责以各种形式集中处理疫情信息,突发卫生事件信息的获取、诊断、病例管理、控制、风险评估、舆论沟通、组织分析、评定、检测以及,同时协调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卫生事件的应对事宜。

4. 2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理性决策的前提就是信息准备。现在所有流动的要素中,信息应该是最快的,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群体性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决策者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能够成功实现理性决策的关键环节就是及时、客观地获取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既要强调信息的搜集提供,也应该根据管理科学,设置相应的参数和处理程序,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智能决策结果。实现通讯指挥调度、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医疗救治情况分析、健康随访分析、公共防治分析、物质保障分析、防治隔离分析、政府文件管理、疫情动态分析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采集、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展现等功能。进而在完善数据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全国疫情、化学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环境相关卫生事件、群体卫生事件预普及反应系统等。此外,理性决策的时间要掌握合理,理性决策并不是充分考虑后的决策,而是及时科学的决策,因此,智囊团的作用也很重要。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安全官员要科学沟通,智囊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的作用,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4. 3融合辅助决策方法

    动态理性决策过程并不排斥其他决策方式方法,其中直觉决策就是动态理性决策的一个可选补充。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直觉思维不是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但直觉思维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盲目决策,而相反,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下,未经逻辑推论而突然跃出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它不仅是基于现实观察的结果,更是人脑在既往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判断。“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在充分肯定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取最优化决策结果的合理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卫生危机中的一些微观决策或者即时决策是纯理性的方法所较难解决的。事实上,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利用超理性和反理性决策方法的次数,远较用纯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为多”。这种理性决策的优化模式—“超理性和反理性”的思想基础就是直觉。直觉在理性决策中的补充应用就是决策者基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或灵感来对头脑中即存的理性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是理性决策水平得以飞跃的重要条件。

5小结

第7篇

【关键词】数据分析模型 管理学课程群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6-01

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20世纪至21世纪初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管理学课程群,是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沟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集合,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管理现象、挖掘其中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总结管理规律,做出管理决策。也就是说,通过管理学课程群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既有数据和模型,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掘特定情境下管理特征、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由此,对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无论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提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意义重大。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双重特性的管理学课程群,在实际教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分析”;“重西方、轻中国”。

(一)“重理论、轻实践”。概念解析、理论介绍和案例教学构成了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主体,教学组织过程单一,主要表现为“讲述概念――介绍理论――案例分析”。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进而运用该理论分析案例,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手段检验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以及从管理现象中挖掘管理方法、提炼咨询建议的能力。而这正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重西方、轻本土”。“重西方、轻本土”,同时“重介绍、轻分析”是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另一不足。作为“舶来”的管理学学科群,经典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均建构在西方国情和人文实际基础之上。对于传播的这些西方知识,倘若未经“检验”一味接受,必将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会出现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导航”更无从谈起。“检验”的实质是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必须对西方理论进行审视,从其中吸取营养、获取能量,将其本土化后再指导管理实践。然而,当前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重视介绍管理现象,而轻视通过变量分析深入挖掘管理现象内在的关系和逻辑,从而容易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视西方经验和理论,忽视将管理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关键是缺乏对“中国情境”的解读能力。

二、开展基于数据分析模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应对上述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通过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则是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第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法、手段受到极大地挑战,谁具备整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谁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为个人创造价值。正因为如此,目前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日益受到各类企业的青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就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现象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学也是如此,应摒弃全盘“西方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应重视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经验、管理规律的探寻。由此,基于数据分析的对“中国情境”的挖掘、以及“中国情境”下管理的创新是管理学教师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数据库资源建设模块。基础数据库资源是管理学课程群实验教学的前提。

第一,设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包含若干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可称之为“实训订单”,“实训订单”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营销、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这些“订单”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所依赖的数据库。“实训订单”的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对外披露数据,也可以是走访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

第二,建设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数据分析系统。这里的数据分析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软件或应用系统,而是一个致力于将目前主流的数据分析工具SPSS、Eviews、STATA等根据各自处理数据的优势集合而成的综合化系统,是一个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寻找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的过程。例如,带有时间序列的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建议采用Eviews 6.0中的ARIMA分析模型,利用无时间的截面数据分析变量相关性时,建议采用SPSS 20.0中的方差分析等。目的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模块

第一,根据已有的管理问题数据分析“实训订单”,寻找一种与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特定问题,尽可能要找到一种满意的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以提高管理咨询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是企业管理咨询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第二,将“实训订单”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按照教材建设的思路形成并完善,以供后期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教师向学生讲授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步骤、检验过程、适用环境等,以及如何从“实训订单”中提炼合理的“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即案例分析模型的建构。

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阶段。这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从暗示型案例分析提升到无边界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没有明确问题导向的案例中寻找突破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综合提升阶段,增加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模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从依赖辅导逐渐转变为独立设计,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第8篇

关键词:管理研究;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学术界和管理界争论的话题。人们常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说明管理与管理研究同时需要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既需要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需要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

一、管理研究与管理研究方法论

管理研究是指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它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的规范。

管理研究的起源同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受到自然科学的启迪,其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管理涉及组织行为,因此,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关系,也就是组织特性间的关系,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这是管理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之处。

二、管理研究的科学性

管理科学化的紧迫性根源于管理学的“弱科学性”,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管理研究不仅为管理活动构建客观的、可靠的知识,而且还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管理研究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体现于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这样,科学知识才具有解释和预见能力。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超出某些特定管理问题的具体管理情景,寻求管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对一般性管理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管理研究的强大实用价值就是其命题可重复性表现。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管理研究是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管理研究要求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尽可能采用“归纳——演绎”方式,研究成果必须经过系统化的检验。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任何管理学命题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三、管理研究的艺术性

管理研究离不开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这就和艺术一样涉及到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且对于管理者而言,对于所管理对象的最有效的认知和把握往往需要辅助以情感和想象这些感性的认知方式,以及对管理科学知识的创造性使用,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由于管理研究中引入了“人”的因素,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中必然涉及到人的形象思维。管理者只有依靠形象信息才能有效完成本职工作。具体的形象信息有个别性、细节性和生动性三个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艺术是相通的。

另外,管理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都与主客观背景融合为一体,系统本体和意境不可分,不研究意境难以探明管理系统的真谛,于是,管理领域中,每个研究对象、事件、系统本体都和特定的意境组合,千姿百态,具备独特的个性,而这正是艺术的特征。

管理研究依仗所研究的主体及其思维模式即知识结构,而思维模式又“千人千面”,和艺术所着重的个人、个性相通。

四、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从前人对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及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然而它们在管理研究当中也有各自的缺陷。管理研究的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方式缺乏变通性。艺术方式缺乏可靠性,亦会使管理研究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研究注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走向误区导致管理失效。而只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运用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则会导致管理僵化。因此,管理研究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管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复杂性思想的人,管理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管理问题不仅包括了事实问题,还包括了价值性问题,因此,管理研究还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而艺术性是人文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管理研究的艺术性根植于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管理研究的探索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可靠的科学方法体系,同时需要人类的直觉、顿悟和大胆的猜想、推测来弥补科学的缺乏变通性。事实上,由于管理研究是对人类管理行为的抽象,越是抽象的知识,就具有越高的普适性,运用这些知识的管理实践也就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感性的艺术认知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很有效,但也必然伴随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漫天风险。而对于管理学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多数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知识”。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人,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感知的艺术性,应首先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管理研究的知识体系,因此,管理研究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对科学性的完善和补充。

在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只有互补性的运用科学方式与艺术认知,才能使所获得的知识反映管理活动客观规律,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昆玉.王跃堂.管理研究过程及管理研究的科学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28-230.

第9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基础 应用

案例教学是以客观事件为基础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客观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要求学生理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职的《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学生配合课堂讲授的积极性,接受课程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切入点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基础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突出体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革新作用

案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次至关革新。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刻板接受理论概念和知识,然后用客观实例演绎论证课堂中的基础理论,这种方法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滞后性明显。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将在客观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问题渗入课堂教学讲授中,把诸多经典案例运用到课堂知识概念中,并要求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这样使学生主动把接受的理论知识融入客观案例问题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真正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提高解决客观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轴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有效新型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是使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得以应用,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但是学生用于管理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真正意义上从实践中得到理论基础巩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有效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把客观的管理实践案例和管理活动情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客观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供真实的经验途径条件,做到在客观案例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

二、《管理学基础》的案例形式

(一)用客观案例引出问题

案例:讲述阿里巴巴公司提出未来五年对淘宝线上商品的假货率降低的质疑和材料,引出质疑问题和制定措施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并制定对策。

(二)用案例巩固基础知识

案例:三鹿企业的衰亡,证明管理决策的错误给全局带来的消极后果及给整体格局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决策者的决策必须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实施

(一)课前案例整辑

客观案例在《管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课前教师必须对相关管理案例进行搜集,筛选与本堂课程相关度最高的案例进行素材整合,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整理出自己或小组的独到见解和分析思路。

客观管理实践案例的选择不仅要与需要教授的《管理学基础》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吻合,还要考虑到学生接受分析问题的能力程度和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处理能力。管理案例所传达的内容应有其真实背景,不能编造和虚构。最后案例的选择应与课堂时间相结合,所以案例篇幅应简洁精准、信息合理,否则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中案例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组织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案例的讨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首先需要把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用传统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进行案例讨论分析的基础。如果是没有理论知识的超纲案例,则不仅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案例所述,误入歧途。分组是案例讨论的核心要素,分组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合作分析,这样使课堂讨论分析更加深入和多元。最后在讨论发言中,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是课堂气氛组织的决定性因素,不能草率否定学生的讨论分析成果,因为案例没有限定答案标准。

(三)课后分析检验

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这是衡量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是否进步及能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不能刻板认知案例教学或者坚持传统教学拒绝教学方法革新。其次教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有很高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最后教学手段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应多以多媒体为讲授手段,避免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把案例教学这种现代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课程当中,是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种重要事件教学方法。但是高职《管理学基础》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必须紧密吻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应用案例教学,真正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组织决策;成本;功效;价值取向

现代管理学不仅给出了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模式,而且将管理细化为各种管理方式,诸如目标管理、系统管理、模糊管理以及全面计划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才管理等许多方面。众多的管理均会涉及管理成本、管理功效以及获得价值等问题。行政管理的管理成本、管理功效及价值取向不易衡量,只能进行模糊处理。

一、行政管理的成本投入

行政管理成本属于多元函数,不仅包含组织成本和决策成本,而且存在信息成本以及控制成本等方面。(1)组织成本。可分为组织构建成本和组织运行成本两个方面。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组织必须构建一个组织管理构架,从而构成一种管理系统。例如各级政府组织等。管理组织中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资、技术资源等)按照组织构架确定的秩序及规则运行。组织构架的核心是围绕组织内部的成员有目的地按其属性展开。例如,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聘任,在聘用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如工资、奖金等)才能实现,包括场所用地,房屋建设以及办公设备、日常管理费用等均需要大量投入。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及最佳的配置方式会促进组织的行政管理绩效,而且相对的组织成本会大大降低。在建立组织构架之后,各级行政管理成员要不断进行各项决策。决策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组织内部资源的流动过程及各级行政管理内部协调的过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相互作用,使组织活动的运作成本提高,直接影响组织的管理绩效。因此,降低组织运作成本是行政管理提升管理绩效的关键环节。(2)决策成本。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诸多方面。行政决策具有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决策的目标性。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决策的意义。第二,决策要付诸实施。决策没有实践环节,则没有价值可言。第三,决策要优化,即以最小成本和代价实现预定目标。第四,决策要有选择。倘若只有一种决策方案,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也就无从优化。具体的组织决策路线。(见图1)此外,决策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决策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计算机技术在决策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使大量的决策活动实现了程序化及获得了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电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从而构成行政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这些技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要求投入成本。决策成本的投入可使组织系统功能最大化。(3)控制成本。行政管理的控制成本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及纠正偏差等方面的成本投入。确立控制标准,无论定性还是定量,均应满足以下条件:1)适用性。标准在相应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适性,标准的水平高低要适当。2)稳定性。标准一经确定,应能在一定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其效能。3)明确化。标准的量度应明确,便于理解和执行。4)参与性。应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特别是下层人员参与标准的讨论和确定。衡量绩效过程按控制论中的反馈原则进行。主要是控制所需计划实施信息的收集和计划实施信息的获取两个方面的成本投入。偏差分析是将既定标准与实施绩效进行比较,只要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就成为下一步管理上要解决的问题。偏差主要分为顺差和逆差两种情况。顺差表明计划正确,实施得力,逆差则相反,但也可能会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应具体分析。偏差分析可用逻辑判断,亦可模拟分析与真实情况对比。这一过程要求成本投入,对非正常偏差的管理行为予以纠正,是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管理功效

(1)组织功效。行政管理的组织功效是管理者必须按组织目标的要求从事管理活动。下级组织要对上级组织负责,各级组织均要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也要对相关的法律、经济和政治环境负责,即对社会负责。行政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满足运行和提高绩效。随着管理环境和组织发展的变化,管理对象已经发展从对人的管理,扩增为对人、财、物、时间、技术、信息和形象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其相应的组织功效也更加复杂多样。(2)决策功效。行政管理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最后一步的判断,是管理主体改造客体和控制管理发展目标的意识、意志、能力的综合表现。决策围绕目标展开,需要两个以上的方案,即为将情报信息转变为行动的过程。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多元素结合的认识决断系统。在行政管理决策过程中,决策的正确有效与否,首先取决于管理主体的科学思维、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决策理论和方法的严密性。(3)约束功效。行政管理的约束功效是对某种机会主义倾向的抑制性反应,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无非是谋求个人利益和追求非法所得。这种行为属于组织的非同向性行为。为了减少这些行为活动,需要设置一些监督与惩罚机制,亦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改变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和建立排除非同向性行为的环境条件。

三、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

(1)社会价值取向。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各类行政管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安定负有高度的责任。必须遵循以下管理原则:1)以最小的管理投入获取管理功能的最大化,从而获得较大的社会价值。2)以创新性思维提高管理功能,发挥管理组织的作用,从而获得社会价值。3)行政管理必须充分重视科学对管理的渗透作用,现代管理学已吸收了现代科学诸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模糊论、概率论、网络技术等研究成果,不断应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技成果,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社会价值。(2)个人和集团的价值取向。人的各种目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体现价值的活动,是发现、创造和追求价值的过程,并作为目的性要求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活动的性质和活动方向,使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种真正的价值关系。因此,行政管理必须充分考量人的价值及作用。在行政管理中,组织价值观必须满足社会价值最大化,如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样。个人价值和集团价值取向应在满足社会价值的前提下而获得满足,刻意追求个人价值和集团价值将违背行政管理的社会性原则,从而会受到法律及行政纪律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史濮.管理学哲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6:518.

[2]彭新武等.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

第11篇

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本文重点阐述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方式,以期为今后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当中,管理会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但是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时,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构建,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原则

(1)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陆续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并总结了许多经验,行政事业单位可借鉴这些经验及理论,以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但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目标、市场竞争、责任机制等方面都和企业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搬企业的模式,可在和企业相似的方面,如预算管理、绩效、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适当借鉴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在借鉴的同时,要充分结合自身特性,以高契合性的管理会计体系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开展。

(2)以公共经济学作为构建的理论依据。公共经济学即是以政府部门主体的经济研究理论,最初理论中仅仅是以政府财政,政府收支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很少对相关的经济管理展开探究。但近年来理论在研究方法以及内容都有了大幅延伸,在传统财政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拓展,强化了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管控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更加重视实证分析,将理论落实到政府实际,也就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这也正是落实管理会计的主要途径。综上所述,日渐完善的公共经济学理论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体系构建中,可加以参考。

(3)强调体系中的行政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因此管理会计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构建除以上原则及依据外,还需结合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传统理论强调从官僚制的角度分析如何制定政府管理方案,是以政府内部取向作为行政原则,并没有从公共视角以及经济视角加以分析,但随着各地民主化的陆续改革,官僚制的视角已逐步被否决,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视角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并已成为了现代政府管理活动的主要取向。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也需要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体现在管理会计中,可通过绩效、项目结果分析等方式,如利用可学的评价模式以及激励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业绩,有效地将业绩策划以及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对于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视程度,起到公共环境对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约束作用,从而促进行政管理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思路。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构建时,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特点来进行。构建会计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将预算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期在进行管理决策时能够提出必要的资料信息。管理会计体系应从预算编制阶段作为出发点,强调资金的管控效果,现根据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算编制,明确各活动以及其中各环节的资金支出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支出管控,使实际支出始终处在预算范围内。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控制好预算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之间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通过预算管理职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有效衔接,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内控的管理依据就是单位经济活动所生成的相关信息,在实施内控之后,还会产生新的数据信息,对实施内控前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即可反映出内控的效果,还可对接下来的财管工作提供指导,这些数据信息还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能够真实,系统的反映出来,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的了解上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效率。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测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过去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时,需要运用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为相关规划的制定以及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现阶段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定性以及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而定量分析法又可分为趋势以及因果这两种预测方法。

二是管理决策系统: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决策时提供相应的资料信息。相对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更加的复杂,而且管理决策的目标也比较多元化。所以,在进行管理会计构建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来决策不同的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调查、经济、比较这三种分析法。

三是预算管控系统:就是利用明确的目标以及预算标准进行合理的管理控制。在进行预算管控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对各个环节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分析,并且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预算管控能够顺利进行。目前,常见的预算管控方式主要有归口管理法、分权管理法、责权利相结合等等。

四是项目管理与责任会计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部门预算支出是由基本支出以及项目支出这两项支出构成的。在公共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当中,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基本支出预算,因此,只要将项目支出预算有效地进行控制就能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做到最好。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以及应用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信息变得更加全面,为行政事业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以及控制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的。

五是业绩评价系统:将预算、管控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资料利用责任会计的方法来进行定期的考核。在进行业绩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的评价模式以及激励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业绩。有效地将业绩策划以及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于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视程度,进而逐渐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

六是内部报告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都要全面的书写在内部报告当中。其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决策、管控、评价等等各个方面的会计报表以及说明。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而且可以有效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并强化行政管理实效,值得推广。

作者:唐清 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2).

第12篇

《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市场经济而生,必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素质的培养要求。它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行情、背景、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做出预策、决策、控制、与各部门协调等财务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的人才,更需要其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于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沟通、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学》课程运用的前提条件

(一)综合能力型教师

CDIO要求《财务管理学》教师是优秀财务经理的典范,为把学生培养成卓越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需要完成教学案例的构思,财务项目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计划,教学内容的实施,学习受教的评价,组织学生完成财务管理活动相关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备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工作经验兼并,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假期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丰富教师财务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者任教,指导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实践,以补充专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完善的学习环境

CDIO理念希望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合作完成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其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学院既需要为学生提供软件环境,如:图书馆的各类学习资料齐全、财务软件系统完备、网络系统畅通等,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如:企业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实训室模拟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网络室、自修室、讨论室等。通过软件与硬件学习环境的合理利用使项目具有构思前提,设计基础,实施条件,运作环境,使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教学更好的实现。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学》教学的内容是企业理财过程中主要财务活动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为让学生系统的接受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并能学以自用,必须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设计成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创建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操作,通过运作过程来实现CDIO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培养目标。(具体运作过程如图1)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市场需求开始“构思”虚拟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概念设计、企业“设计”、“实现”财务项目的“运作”过程。将财务管理知识点融会贯穿于整个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扎实地学到实践应用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个人实践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系统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借新鲜案例增大启发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借用近期发生的案例,将新课相关知识隐藏在案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借案例引出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生动的案例过渡到项目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

2.用分组协作强化讨论法

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以项目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项目的参与者,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师生需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而这个完整教学活动的实现需要多角色多主体互相配合,因此将学生分组较理想,以7-8个同学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单位主体,推选出有能力的同学管理本组学习及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责任。在每一次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各组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为本单位主体做出管理决策,通过组与组之间经济业务往来实现理财目标,用业绩评价各组的决策能力。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沟通能力、理财意识、经济意识。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指标,更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标杆。传统以一纸的卷面成绩加平时表现来评定总成绩,过于窄与偏,无法全面反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为借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动作用,实现CDIO的预期培养目标需有一套完善的成绩评分体系。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学生成绩的考核遍布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到考核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一)构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财务理念与财务管理技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通过理财理念的加强使学生更深地了解理财原理,灵活运用。通过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让学习能在今后学习自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内容,指导学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出构思的建议,学生则对每一个项目事先明确责任与任务,在构思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二)设计

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各小组对构思的六个项目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详细设计。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虚拟一家企业,各同学分工协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与职责,设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每个项目决策过程需各小组设计多个发展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使整个设计过程成为不断地深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教师在审核各小组设计项目中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对设计的进度给予意见,听取学生的设计思路,协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主动学习,培养经济意识和理财素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进步,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中成长,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现

各组内成员根据自己在虚拟企业中的岗位所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展开工作,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与其他合作企业沟通、谈判,并不断的与组内成员沟通、讨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的整理与完善方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方案可能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帮助小组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学生实现计划项目的决策。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与财务系统操作能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调、交流、沟通,这就是学生不断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四)运作

运行过程就是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实现后给自己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企业存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最终评价事先的构思与设计的正确性,及思考如何解决或分散风险。以提高学生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项目的结果给予评价,学生通过总结与交流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