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馆调查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统计工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60-05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从事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叫统计工作;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就是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高校图书馆统计即是将统计方法运用于研究高校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对高校图书馆及高校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揭示出高校图书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高校图书馆统计也是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计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借还书统计工作除了提供统计资料(统计信息)以外,还要加强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需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借还书统计工作与其他统计工作一样也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又称统计系统的信息职能。统计具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能够系统灵敏地采集、加工和管理大量综合反映客观事物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供给决策者、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统计信息,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经济信息,又包括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从时间上看,既包括过去的信息,又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空间上看,既包括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又包括外地区、外部门、外单位以及外国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既包括数据信息,又包括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和音像信息等。
咨询职能。即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咨询职能要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不仅要发挥信息库、数据库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
监督职能。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健康发展。统计监督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预见性、间接性等特点,在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统计监督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统计数据和信息,诸如:统计周报、统计月报、统计季报、统计年报等;另一类是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统计的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其中信息职能是基本的职能;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和咨询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由此这三大职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者借还书统计数据反映了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可以检查图书馆对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是了解文献流通与读者需求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借还书统计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馆藏文献被利用情况,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掌握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特点,以及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统计还可为图书采访反馈信息,加强藏书建设,调整购书比例,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态藏书规划,从而为完善图书馆今后的藏书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1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员就是凭借大量的借还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分析去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比如图书馆藏书增长的规律、读者阅读规律等等都要建立在精确的图书馆借还书统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2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包括读者部门工作量的规定、读者人数、借阅量的情况等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统计所提供的数据。
3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都是从管理的需要出发去做。图书馆借还书量可及时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馆“主系统”的运转情况,以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信息,按工作量的大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制定新的决策。
4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要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一点也离不开图书馆借还书统计。
总之,图书馆借还书统计能经常而及时地了解馆内借还书工作的基本情况,加强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以及对工作中各种矛盾的认识,可以减少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图书馆藏书质量的提高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借还书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它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基础,为图书馆制定借还书工作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不仅是图书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也是考核和奖励部门及个人的重要依据。搞好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工作,对详细了解图书馆工作情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改进图书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分别从周、月、年统计表分析高校读者借还书状况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外借情况为例。中青院现有读者研究生233人,普通本科生4206人,普通专科生525人,港澳台、留学生46人,教职工531人,中文图书外借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不外借。
(一)借还书周统计表分析
1.平时周借还书统计表(2007.123-12.7)(见表1)
由平时周借还书统计图(2007.12.3-12.7)所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周五借书量则大于还书量,周一、周五之所以会产生借、还书量大小差异是与双休日有关;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1992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74%,其中借书量926册,占周借书总量的24.54%,还书量1066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6.88%;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758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2.72%;周三、周四借还书量分别为1251册和1313册,各占周借还书总量的16.16%和16.97%,它们相对其他
工作日较少,本馆便选择这两天上新书。
2 考试周借还书统计表(2008.1.7-1.11)(见图1)
由考试周借还书统计图(2008.1.7-1.11)所示(见图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借书量比还书量稍多,与平时周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完全相反,周五则还书量较明显大于借书量,与平时周借书量高于还书量也相反,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2304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96%,其中借书量1164册,占周借书总量26.83的%,还书量1140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5.13%;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821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0.52%,周三、周四与平时周相差不多。
(二)借还书月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2007年借还书月统计图所示(见图3),2007年月借还书数量相差很大,11月借书量最大,达到17433册,占全年借书总量的12.90%,而12月还书量最大,达到17215册,占全年还书总量的12.75%,2月放寒假借还书量最少为0.8月放暑假借还书量次之;借还书量1月21 356册、3月23019册、7月22497册、9月24794册和10月22468册,这5个月相差不多;借还书量4月28858册、5月28039册和6月30201册也相近,分别占全年借还书总量的10.68%,10.38%,11.18%。
(三)借还书年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图(2000―2007年)所(见图4)示,2000―2007年这八年中除2007年学院放假较多外,年借还书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与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院逐年增注购书经费投入有密切的关系。中青院图书馆2000年借还书总量仅有37797册,到2006年达到281758册,比2000年增长了645.45%。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2000―2007年中青院图书馆借还书年平均增长量为33198.29册。年借还书总量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70330册,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40914册,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145142册,2004比2003年增长了52 636册,2005比2004年增长了27414册,2006比2005年增长了7525册,2007比2006年增长了-11573册。
[关键词] 党校图书馆 资源 最大化利用
所谓图书馆资源,泛指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目录资源、干部资源、建筑设备资源及劳动成果资源等。图书馆的所有工作,包括藏书工作、目录工作、读者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都是为服务读者开发资源的工作。图书馆资源和读者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图书馆领域的基本矛盾。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充分有效地为读者服务,成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读者服务的有效性,要求图书馆做好资源与读者的调查研究,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系协调,注重科学方法,讲究服务效果。具体来说,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行必要的馆藏布局调整和机构重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系统的总体效益源于其各部分功能的有效组合。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在党校的使用,使真正意义的图书馆网络得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多了一个途径,开发出来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不但提高了传递速度,同时也提高了信息产品的利用率。图书馆的馆藏分布要按照有利于电脑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进行必要的图书馆馆藏布局调整。调整后的馆藏布局,让读者利用OPAC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进行借阅。图书馆新机构要根据各馆员的知识水平、素质高低,明确每个人的业务和权限范围,克服人浮于事的局面,使得重组后的图书馆更好地适应自动化的发展,发挥出自动化的潜能。
二、进行必要的目录咨询指导
在党校,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学员都懂得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中的各种先进技术、设备、资源,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或新颖的服务项目,如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书目、从网上获取信息等,用户也许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咨询、指导而望而却步。这就要求图书馆通过举办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系统讲座、现场指导、宣传栏等途径,帮助广大师生改变传统观念,使他们尽早学会和掌握利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方法,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从而更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在图书馆设置专人负责的咨询台,对用户进行即时的指导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用户为寻找一本书而花费相当多时间,对这类问题,我们除了要强化书架上醒目的标识指引外,必要时还要有专人为用户提供目录指导和帮助必要的咨询、指导能够提高和增强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图书馆真正发挥出“知识宝库”的作用。
三、加强图书馆干部的管理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前提。多年来,图书馆干部给人的印象是知识层次低、管管书、不用学问就可以胜任。的确,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如登记、借、还图书等基本业务操作,一个初中生就可以胜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发挥图书馆“知识宝库”的作用,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无疑要对图书馆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现代化的观念、知识结构,并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技能。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把图书馆干部的绩效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强图书馆员的成就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为用户服务的积极性。
四、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吸引人
在开馆时间上,党校图书馆一年365天全都开放似无必要。原因在于学校一年有寒暑两个假期,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总体上表现出间歇性或间断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在平时要争取天天开放,假期中也要保证一定的开馆时间。《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普通高校一周开馆时间不得少于70小时,党校图书馆也可参照此规程中的规定时间实行开馆。充足的开馆时间,目的是让读者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使读者真正感到方便,这样就实现了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服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打印机、数据库检索系统、因特网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使用,为信息处理和信息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物质支持,也能使读者获得更快、更准的信息。在服务方式上,尽可能多地实行开架借阅,增大开架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在服务领域上,要实行“走出去”战略。党校图书馆工作除了要为本校老师教学科研服务,还必须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宣传和报道党校图书馆的有关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围绕党政领导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当前的中心工作,抓住某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搜集、筛选、分析,编成专题信息综述、调查报告、决策建议等,提供给领导参考。二是为学员服务。倡导学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我们为了提高学员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每年5月5日学习节活动期间都为他们推荐大量的书籍,让他们使用这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利用图书馆。在服务态度上,图书馆员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意识,提倡“五心服务”和“双不方针”,即对读者热心服务、耐心服务、细心服务、精心服务、专心服务,回答读者问题要做到百问不厌、百问不倒。
五、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加工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传统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主要来自图书馆集中存贮和管理的社会生产的信息产品,图书馆所起的作用只是筛选、组织、存贮和分流,如对图书进行采购、分类、编目、上架以供使用。随着网络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大规模的联网,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读者一一地阅读原始文献,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就必然要求图书馆根据一定读者的需求,对原始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浓缩、提炼,开发出替代品——信息产品,如书目、索引、文摘、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等。读者利用它可以起到信息预处理作用,甚至完全可以直接利用,从而可以节省读者大量宝贵的时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党校教师要掌握静态的信息资料,而且也要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及各个学科当前以至将来的研究热点、学科带头人,并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1)寻找学科研究热点。一般来说,在某一阶段的各类信息资源(如期刊登载的论文)中所涉及到的最集中的主题,在论文被引用最多的知识单元的相关主题,读者检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检索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范围内的研究活动相对其他主题活跃,这个主题也就代表着这一阶段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系统,分别对期刊论文主题词标引频率、主题词被引频率、检索主题词词频进行数量统计,加权计算得到权值大的主题词统计,然后由信息专业人员结合学科发展,主题词词频所涉及的范围等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综合后,再向特定读者报道该学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增强了图书信息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进行学科发展预测。图书馆进行学科发展预测,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课题研究状况,帮助教师不断分析该课题的发展动态,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前瞻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处在不同时期涉及有关学科主题的信息数量的权值变化曲线,它会随着课题的研究经历一个发展——衰落的过程,而呈现出上升—平稳—下降的趋势。当曲线处于上升段时,说明这一时期该主题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该主题的一些研究课题均属于朝阳性科研项目。当曲线处于平稳阶段时,意味着该主题正处于研究的高峰时期。而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曲线的斜率呈现为负值并逐步向下延伸,则说明该主题的研究已趋向衰落,而与该主题相关的一些研究课题亦属于夕阳性科研项目。图书馆应根据权值变化曲线的情况,及时提醒教师避免选择正处于衰落阶段课题研究,以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3)确定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研究的核心信息源。研究工作不是孤立静止的,它是有科学的继承性,并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论文之间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学科和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某一作者的论文经常被其他作者的论文所引用或参考,那么可以认为该作者在某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人们往往称他为该学科的带头人,这也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地把握和评价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者群体的水平。通过对信息单元、知识单元被引用频率的统计分析,也可看出某一信息源及其拥有信息资源质量的高低,进而推算出该信息源的学术水平。
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后,还必须通过亲自上门向用户发放信息产品测评表等形式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户对信息产品的满意程度、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等,对出现的疏漏或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缺和纠正。跟踪调查是图书馆信息工作争取用户的手段之一。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面对新形势,高职图书馆应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此,应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职图书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以便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8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600多所,专任教师近50万人。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对图书馆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
以往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印刷型文献方面。这种需求相对单一,专业性也比较强。而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对计算机阅读型文献的需求逐渐增长。而其中,文科教师与理工科教师对文献类型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文科教师比较常用的文献类型偏重于利用馆藏的中文电子资源和纸质中文的书刊资料,而理工科教师则偏重于利用馆藏的外文电子资源和外文纸质书刊资料。这种偏好有随学位上升而比例增高的趋势。
2.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
目前,从高职院校教师所利用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来看,由于能够及时跟踪报导国内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与博、硕士论文资源,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数字资源系统的利用率最高。
电子图书利用率较以往也有提高。但许多教师表示,在同等前提下,纸质文献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原因主要是阅读电子图书对眼睛保健不利,还存在携带不方便及影响随意翻阅等缺点。
3.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指教师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包括直接向图书馆提出的资源采集需求、课题查询需求、文献传递需求等。而潜在需求则是指教师没有直接提出,但却具有实际需要一类需求,换言之,就是隐藏于现实需求之中并与现实需求有关联性的信息需求。潜在需求之所以没有转化成现实性需求,其原因一般是教师对信息需求的表达不正确,需求意识未表达、教师没有意识到其需求未表达等。
4.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补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在自身的知识更新方面,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更新,也需要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而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比较注重专业性。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一般不是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而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更加是贴近所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教师对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创新的相关信息比较关注,希望全面获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各种综合性的资料和信息,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发展需求,同行的研究进展,产品的专利状况,市场推广的前景分析等。他们对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区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报告、相关的专利文献、竞争情报分析综述等类型的文献需求较大。
二、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三点建议
针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出现的四个变化,我们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1.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前文已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而直接购买相关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最主要途径,可以在短时期内极大充实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更加广泛地为教师提供各种电子信息服务。
同时,有条件的高职图书馆还应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工具等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重点,整合馆内已有数字化资源,建立相关的专题数据库。高职图书馆在确定建立某种专题数据库之前,要对相关数据库开发现状及本校教师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及教师需求的特点,对建立某学科、某专业的专题数据库进行科学论证。在确定建设某一特色数据库之后,图书馆就要加大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开发建设,使数据库在内容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同时,还应注意数据库的更新,保证数据库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师个性化和专业性的信息需求。
此外,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办学方向、专业布局、科研水平及木地区的地方特色等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特色文献、图片、地图、档案等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传输上因特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或独有的全文数据库。在建立特色数据库时,要注意按知识点而不是按资源的媒体形式组织内容,成功实现点对多的网上式信息服务及点对点的个人专题定制化信息服务,方便用户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为高职图书馆信息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介于正式发行的白色文献与不公开出版并深具隐密性的黑色文献之间,非秘密的,但又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发售,通过一般的查询方法较难获取的有利用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非公开出版的政府文献、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不对外发行的企业文件、企业产品资料、贸易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相关机构印发的动态信息资料)和工作文件;未刊登稿件以及内部刊物、交换资料,赠阅资料等。灰色文献流通渠道特殊,制作份数少,容易绝版。虽然有的灰色文献的信息资料并不成熟,但所涉及的信息广泛,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检索互联网和有关光盘数据库信息来获得灰色文献,灰色信息检索的方式有三种:人工搜索、自动搜索和半自动化搜索,人工搜索即由工作人员查阅国内外大型综合性网站、电子图书、各种学术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的个人主页和其他相关网站,查阅和搜集各种有价值的灰色信息。自动搜索是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互联网上漫游,定期到指定的网站自动搜索站点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把这些信息存于本图书馆服务器上,并对其信息进行加式,提供服务。半自动化搜索则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
另一方面,高职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主动发函或上门访求,与有关学术单位和兄弟院校建立文献交换关系,实现灰色资料互换,使搜集的灰色文献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信息浩如烟海,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开展各种信息导航服务,指导校内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搜集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一方面,图书馆应主动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并保持联系,不断征询他们的需求,精心为教师做好各项信息服务,取得教师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定制服务,跟踪和挖掘教师的信息需求,统计书籍、期刊借阅率,建立教师重点用户档案。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发放各种调查表格,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不断加大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力度,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高职图书馆应充分掌握教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想方设法地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昌平,柯平,王翠萍.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杨毅,邵敏,李京花.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
[4]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2009,(1).
摘要从如何加强党校系统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其对教
学、科研的基本功能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在党校系统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党校
分类号 G253
各地地方党校大都对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为重视.从而对教学、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加强地方文献
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仍是党校今后的努力方向。
1 地方文献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1,1 地方文献的概念
所谓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某一地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军事等各方面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总和。不是在
这一区域内出版的.但内容是有关这一地理区域的文献也属地方文献:而在本地区出版的不是有关这一地理区域内容的
文献不是地方文献。这里还应将地方文献与灰色文献区别开来,地方文献的种类从出版形式上看可以是公开出版的,也
可以是非公开出版的。而灰色文献是通过正规销售渠道得不到的文献资料。灰色文献中有关某一地理区域的文献也是地
方文献,而且是地方文献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1.2 地方文献的种类
地方文献按出版类型可分为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两大类。正式出版物包括:通过正规出版渠道出版的图书、
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等各种文献资料。非正式出版物是指通过正式销售渠道所得不到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统计资料、公告、政府文件、未正式出版的各种学会论文集、各行业系统的内部资料、各种未正式出版的资料汇编、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等。
1.3 地方文献的特点
第一,针对性。地方文献中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有关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第二,广泛性。凡关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献就是地方文献。除了通过正式渠道出版的文献资料外,非正式出版
的资料汇编、政府文件、统计资料手册、地方志、内部资料等都是地方文献。其内容可涉及到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各个方
面。
第三,实用性。由于地方文献针对性较强,因此对于研究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各种情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地方文
献中的内部资料、政府文件等,大多反映了实践中的新成果中的内部资料、政府文件等,大多反映了实践中的新成果、
新问题、新情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用价值,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源。
2 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作用
党校图书馆根据党校的性质和任务,加强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是做好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发挥党校
特色搞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为党校教学服务
党校学员大都来自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他们不仅迫切希望随时了解我国建设和改革方向的重要情况。以及在工作中
碰到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而地方文献所具有的针对性、实用性特点正好能
弥补教材的局限性
2.2 为党校科研服务
近几年来。党校对地方经济的研究不断升温。而对地方经济的研究除了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需要图书馆为
他们提供反映本地区现实情况的丰富资料。而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2.3 为领导机关决策服务
党校图书馆作为与党政机关联系最密切的文化机构之一, 理所当然地应发挥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在广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的基础上,加工出二三次文献提供给决策机关。
2.4 有利于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
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需要各成员馆分工协作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这就要求各成员馆按不同的特点建立各具特
色的馆藏体系。党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应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优势。
3 地方文献资料的开发和利用
3.1 积极拓宽地方文献收集渠道
由于地方文献范围较宽,传播范围与流通渠道较狭窄,基本上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一直被视为内部资料,封闭起来,不为人知。因此,在收集上存在一定难度。首先,公开出版物的采购工作,要在保证馆藏重点学科文
献建设的基础上,侧重地方文献建设,不论是否具有时效性,只要是属于地方文献就应纳入收集范围。其次,重点做好非
公开出版物的收集工作。充分依靠党校与党政部门的密切关系。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省情资料联络员网络,使省情
资料的收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通过其他道采集地方文献。如:深人机关、社会团体、科研单位、新闻单位,走访沟通情况,登门求助等。
3.2 加强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
由于党校地方文献大部分来自党政领导机关。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内部“性质。因此在管理地方文献资料时要做到
既不失原则。又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应成立专门的地方文献阅览室、由专人负责阅览室的管理。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
行必要的筛选、管理和加工,划分出一定的读者范围,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3.3 搞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根据教学和科研以及领导部门决策的需要。应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编制一些综合性、参考性的文摘、综
述、题录等二三次文献或专题研究报告等,以利于发挥地方文献对教学科研的参考作用。
总之.加强各级党校地方文献建设是搞好党校系统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方向。地方文献建设不仅有利于党校教
学、科研,而且有利于领导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in integrating into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on of large-scal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o the community both in the early and late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pre-study preparation, but also Good at summing up the problems, for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社区融合;法国国家图书馆
Key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mmunity integration;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引言
在城市工程建设领域,出于经济回报或是政治任务的考虑,项目完成的效率高低通常被当成是衡量该项目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这种仓促推进项目的情况下,因为缺乏足够的前期调查研究,难免会在设施功能以及对周边社区环境的影响上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产生往往就很难纠正过来。因此,有学者提出应针对已建成的大型城市工程,特别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关于设施运行状况的评估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在新建项目中避免类似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品质。本文以法国国家图书馆为例进行探讨,并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因为关于其内部功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希望为今后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融入周边社区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项目背景
原来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的局限性和设施的陈旧老化已经无法承受读者的使用需求,因此,1988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要兴建一座最现代化的超级图书馆,成为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密特朗在他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建设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而他本身是一个非常痴迷书籍的人,一直以来都希望法国能有一座能与世界上任何图书馆相媲美的国家图书馆,他就必须充分利用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有限时间去推动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
由于工程浩大,再加上密特朗担心1993年的议会选举有可能会败北,失去对内阁的掌控,他必须在1993年之前确保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这种形势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只能采取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有关机构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月后便随即开展了国际设计竞赛,在确定优胜方案后,基本上没有经过正式的公众咨询就开始着手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开始建设的英国国家图书馆则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讨论和准备过程。
除了因工期紧导致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外,设计方案的选择过程也存在不规范之处。首先在评审委员会中没有一个人是了解图书馆是怎么运作的,其次入围的候选项目设计者可以当面向密特朗介绍各自的方案。当时的优胜者佩罗很机敏地利用了密特朗对于书籍的狂热,设计了四个类似书本的高塔,将阅览室与外界隔绝开来,形成一个高度体现读书文化特征的建筑。这一方案正合密特朗的心意,同时也逃过了图书馆专业人士的质疑,得以顺利胜出。
至于图书馆的选址,完全是因为机缘巧合而确定的。当时在巴黎的东南面有一块很大的物流仓储用地,市政府一直无力开发这片废弃地区,但当得知要建设国家图书馆的消息后,他们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土地,让国家图书馆建在这片地区,从而带动这片地区的开发建设。而对中央政府来说,这片地区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毕竟是在巴黎的范围内,而要在巴黎其它地方找到这么大的一片用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外,还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征地费用。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就决定在这片尚未开发的地区首先建设国家图书馆。
与社区环境融合情况的评估
由于目前没有一套对于公共文化设施融入社区环境情况好坏的评价标准,所以只能通过对照设计者起初设想达到的效果,来评价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是否很好地融入了社区环境。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分析,第一是从建筑外观上看与周边建筑是否协调,第二是看图书馆中央的广场是否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第三是看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能否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第四是看图书馆内部的运作是否充分利用了周边环境。
第一,从建筑外观上看,起初佩罗希望他所设计的四个酷似打开的书本的高塔能成为这片地区最显著的标志,并促使后来周边建设的建筑要符合其充满现代感的风格。目前的建设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周围的商住建筑在规划时明确要与图书馆保持协调,无论在平面还是立面上都体现了建筑线条的延续性,很有整体感。
第二,图书馆中央的广场是这一建筑的另一大特征,起初佩罗希望这广场能够成为周边居民,乃至城市其它地区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但由于这广场是建在阅览室顶部,人们要去到广场就必须登上很高的台阶,对于许多行动不便的人士来说,更不乐意去这地方,当然还有其它不便之处,比如广场上铺的都是木地板,一遇雨天就很湿滑,四个高塔造成广场上的风力很集中,广场上缺少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因此,虽然在广场上可以俯瞰塞纳河的美景,但是人们还是很少去使用。
第三,作为国家图书馆,其首要功能当然是服务全国读者,但是也应考虑一下周边居民的需求,才能在以后进行一些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工作时更好地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佩罗起初设置了一些咖啡屋、儿童图书室、影像室等场所,但是规模都偏小,而且离公共阅览室很近,相对不够独立,使用起来不方便,因此周围的居民都会觉得这个图书馆虽然就在家门口,但似乎离他们很遥远,无法从这样一个大型公共设施中找到对他们日常生活有用的功能。
第四,从图书馆自身来说,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周围的城市环境来提升内部的氛围,佩罗起初希望通过隔断图书馆内部与周边的直接联系,创造一种非常适合阅读的安静氛围,而在外部,他通过这个地势较高的台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塞纳河以及对面的贝尔西公园美景的机会。但实际上这样的设计会让很多使用者感觉到非常的压抑,特别是长时间呆在里面后,都不知道怎么去调适一下心情,如果要走出到外面台阶去又太麻烦,因此很多人都只愿意去那里呆一小段时间。
未来的调整方向
随着国家图书馆所在片区的快速发展,这片被称为“巴黎左岸地区”的开发区已成为自奥斯曼改造以来巴黎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而以巴黎第七大学为主的一批高等院校也因为国家图书馆搬迁到该开发区,这就对国家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内部功能还是外部融合上,因为这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在开始讨论国家图书馆应该如何改变前,先看一下另外两个成功案例的经验。首先是蓬皮杜文化中心,这座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由一个图书馆和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组成,自建成以来,图书馆以其丰富多样的功能吸引了各类人群,并且通过开放式的内部空间设计,可以随时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布置方式。此外,还通过与博物馆的密切合作,为人们增加了更多的文化消闲方式。最后,不得不提一提文化中心前面的广场,因为这一带地区人流很大,人们都喜欢汇聚到这个广场去,很多艺术家也来到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显得很有活力。如果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那么挨着国家图书馆的MK2电影院的成功则证明了位于城市边缘地区同样能对市民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型电影院,本身就具备了很好的优势,但是它还要通过增加餐厅、咖啡屋、书店等设施来增强其娱乐性,吸引更多的市民。
因此,为了使国家图书馆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向往的休闲娱乐去处,建议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并以此为突破点,使整个国家图书馆更亲近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央广场的面积,安排设置一些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组织相关的展览表演活动,不断积聚人气,让市民觉得这个广场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的广场,更是一个城市的广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优化组合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其它更具娱乐休闲性质的功能,这样既能保证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不变质,又能大大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构建;开放获取;资源共享与传播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和教育科研知识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机构知识资产和支持知识开放共享的重要职责。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月1日,在国际著名开放存取名录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注册的机构知识库已达2 684个。除台湾地区外,中国只有36个机构进行了注册,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等。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不仅可改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人类知识广泛传播外,对科研人员的成果积累、提高学术水平都有帮助。因此,结合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构建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框架模型,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为科技资源共享与传播及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1-2]。
1研究现状与背景
欧美等国家的机构知识库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很多国家及其机构都有开放获取期刊和各种级别的机构知识库供科研人员免费获取和利用。据统计,已建立了机构知识库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等国家。从OpenDOAR可看出,国内仅有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建立了机构知识库。虽然机构知识库在中国国内的科研机构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动,但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3-4]。
201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14家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China IR Implementation Group),其宗旨是推动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使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构建研究July,2014Vol34No72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构建方案
国内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及科研产出的主要源泉,因此,其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实现科研机构开展的知识产出的获取、组织、保存、传播及评价等。推动学术交流、科技进步及机构知识库在我国的发展进程[5-6]。
从图1可以看出,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框架可以分为3层:数据库层、逻辑事物层及应用层。其中,数据库层主要包括需要公开的信息资源的数据库,有:科研项目库、科研成果库、学科建设库、科研机构出版刊物库及其专家等。逻辑事物层是指对数据库层进行信息抽取,获得应用层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便于。如所内专家介绍信息、学科介绍信息、项目介绍信息、科研成果检索和浏览信息及所内出版刊物展示信息等。
应用层为对以上信息进行,主要功能有统计、可视化、检索、浏览等功能。
21机构知识库应用实例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作为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组的重要成员,自2005年体制改革以来,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扩大,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日益建全,所内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科研产出类型多样化。但由于缺少对外知识共享平台,科研成果呈现分散乃至隐性状态,科研产出的长期可用性和有效性不明确,不利于机构内外的知识获取和共享,影响了其在业内学术影响力的扩张和科研知名度的提升。该所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目标和意义在于:通过实现所内分散的科研产出的集中揭示、组织和统一管理,促进科研产出的共享和利用,促进所内、外的学术和科研交流;通过科研数字资产的长期保存,提高科研资产的管理和应用水平,确保资源的长期、持续可用;通过科研产出的开放获取和开放服务,使中信所的机构知识库被Google等多个学术搜索进行索引,扩大和提升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知名度等。
211资源构成
机构知识库是科研机构科研产出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仓储与系统,主要开放的内容有:
(1)正式出版的科研产出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所认可的各种成果形式,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图书章节、会议论文、标准、专利、 软件著作、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2)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产出,如专家报告、授课资料等;
(3)科研机构内部科研人员承担的各种项目:国家级项目、所内项目(如学科建设项目、重点任务项目、预研项目等)、横向项目及其他项目,主要公开信息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科研产出、研究报告及科技奖励等;
(4)科研机构内部的专家信息:包括专家个人基本信息、研究领域、专家成果、照片;
(5)学科介绍:科研机构内部学科基本信息、学科带头人及成员;
(6)已获奖项:科研机构或机构内部人员获得的奖项展示,并附证书等获奖材料;
(7)其他:如科研机构内部所创办的期刊等可以对外部科研人员进行共享的信息等。
[关键词]六年级留守儿童 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87-01
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随着务工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急剧增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占到了农村儿童总数的60%以上,由于我国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落后教育思想的禁锢,造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非常令人堪忧。课外阅读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同时对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岛区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现状
1. 家庭中个人拥有书籍的数量及种类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拥有书籍的数量,家中没有书籍的就占18.2%,0-5本的数量占的最多,占到了47%,而20本以上占的比例就非常小了,仅占到了总数的8.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留守儿童拥有的书籍数量非常有限,5本以下的儿童占到了绝大多数,可见他们课外书籍的匮乏。在图书的种类上主要还是以故事类的书籍较多,而科普类的占的比例非常的小,可见留守儿童的阅读不够均衡。
2. 个人阅读的时间量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在阅读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每天能够保证阅读20分钟的儿童占43%,20-40分钟占8.2%,40-60分钟占4.5%,可以看出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儿童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并且60分钟以上的儿童没有,而没有没有阅读的儿童占到了43.8%。同时在周阅读量上一周能保证阅读1-5小时的占的比例最多占到了54%,而能保证20小时的几乎没有,综上可见儿童的阅读时间非常的少。
3. 个人阅读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区的留守儿童阅读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在课外的时间中白天比晚上占的比例多,可见留守儿童回到家中几乎就是停止阅读的,这与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原因。
4. 个人阅读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途径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购买和同学之间的互换,而去书店和学校图书室借阅占的比重非常小,可见学生阅读的途径是非常狭窄的。
5. 个人阅读的目的
通过调查发现,在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学习成绩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总共仅占21%,在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好玩却占到了65.2%,可见学生的阅读目的存在偏差,缺乏阅读的自主性。
二、阅读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读书的意识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来照看,所以隔代影响比较严重,对孩子阅读的问题不够重视,只是照看他们的衣食住行,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留守儿童阅读意识的淡薄,觉得阅读没什么用,不如玩玩,看看电视。由于家长的不够重视,学生从小在家中就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能形成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拥有课外书籍少,阅读的机会不够。学生阅读就必须有书,而书的来源无非是购买和图书馆借阅。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家长的不够重视很少给孩子购买书籍,并且虽然农村学校都设立了图书室,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图书的数量不足种类匮乏,加上不能随便及时的开放,造成学生不能借到书籍,阅读的机会就非常的少。
(三)学生自身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具有盲目性。
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在如何择书、看书、摘录以及分类处理的等问题上,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方法上的有效指导。造成后果就是不知道该读哪些方面的书籍,以及如何去读,使阅读的效果收效甚微。
(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正面的作用。因此,严格控制学生看课外书籍。
(五)农村文化氛围淡薄,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建议
第一,整合各方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常抓不懈方能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必须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力量,来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第二,增加投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在家庭方面应该给学生购买更多的课外书籍,在学校方面,不仅增置图书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在社会方面创办更多的免费阅读室,定时发放各类图书给孩子。
第三,进行阅读知道,解决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得如何选择,并且还应加强学生阅读意志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2013-08-28].
[2]重庆拟对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九大关爱行动[EB/OL].(2010-07-04)[2013-08-28].
[3]有人疼,有人爱,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EB/OL]. (2010-07-05)[2013-08-28].
[4]“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EB/OL].(2014-04-23)[2014-05-23].
一、研究方法的指导——“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加强方法指导,是顺利进行“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提。可以把每单元传统的“读写例话”改为“学习策略指导”,除了保留一些基本的必要的“读写例话”外(或在“基础训练”中专项指导),适当编排一些资料搜集方法、资料选用方法、研究报告撰写方法等“专题性研究”策略指导课和案例示范课,做好“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1、指导研究资料搜集方法,提高资料搜集力。①导练工具书及网络的使用方法提高资料查阅力。比如图书馆、档案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与下载方法。②导练“寻检式”资料搜寻法,提高资料检索力。③导练“辨析式”搜寻法,提高资料判断力。比如:A、问题式搜寻法,即边阅读材料,边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辨析资料正误;B、评价式搜寻法,即边阅读边针对资料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评价资料的价值和正误。
2、指导研究资料处理方法,提高资料处理能力。比如:①简要摘录法,即指导学生设立文摘卡,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有目的、有选择的、有重点地简要摘录(作摘录、作提要、作札记、作批语和记号、作文献综述等),重要内容可以详细摘录;特别是注意摘录文章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进一步查阅;②分类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摘录,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3、指导研究成果撰写方法,提高资料利用率。①格式的指导。②文献资料引用方法的指导:A、直接性引用,即在文中直接引用原文原句;B、简述性引用,即对文献资料进行简要叙述引用。③参考文献加注方法的指导:A、文中加注法;B、页脚加注法;C、文后加注法。
二、研究内容的开放——“专题性研究”尝试的主体工程
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后,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可提供参考性课题,或自主拟定;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疑难,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有用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具体课题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文内容拓展式专题研究。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教育要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专题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围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专题: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平衡问题研究、资源污染和利用问题研究、环保问题引发的自然灾难研究等。
2、乡土民俗搜集式专题研究。利用地方资源、文化、经济,因地制宜地开展专题性研究,比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文艺、瓷艺、茶艺、饮食文化、民歌、民谣、民谚等)的搜集与研究、民风民俗的搜集与研究、本地主要经济产业的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研究等。
3、观察实验报告式专题研究。结合自然课、劳动课,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然后撰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
4、学科知识解析式专题研究。结合有关学科的某一知识点进行解析、验证以及知识发展过程等专题性研究。
5、社会热点调查式专题研究。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比如:人口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封建迷信危害性的调查与研究等。
三、研究结果的测评——“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动力工程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对于“专题性研究”,定期测评的形式可以采用:
1、“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研究结果等;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学生能力
一、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上,笔者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通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案程序(含实验、实习程序)探索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情景和场面,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完成迁移运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发挥团体优势,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精心研究、认真分析,找准探索点,创设探索情景,使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处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通过对教材深挖细研,发现教材知识比较凌乱,知识点间缺乏过渡和衔接,并且先把结论提出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按照认知规律,沿着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来处理这节课。即不是先把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发现。在写该节题目时可这样写: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找到后再填上。针对知识不条理,本着有利于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把有关载体、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内容放在最后讲;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后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把整体设计好后,再突破每个知识点。
改革实验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可提前做,变验证为探索,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到讲光合作用内容之前而不是讲完内容之后做。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色素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有些实验边讲解新内容边做实验,例“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实验教师只提供材料和仪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酶受pH值、温度的影响”,学生在动脑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有些实验需学生动手制作的,例“DNA模型制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二、拓展学生课堂教学的外延,使课内与课外结合,构建生物学教学大课堂
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为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依托。为了适应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相继成立了“生物科技小组”、“环保小组”和“爱鸟活动小组”,设立了除“生物学实验室”以外的“生物科技活动室”、“地球村”活动室、“和平鸽养殖园”和“植物园”等一系列的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创设,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利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生物学实验室,实施探索性改革,学生自备材料,自制标本,独立地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微机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相关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与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地球村”活动中,教师利用标本、挂图、模型以及电教设备等对整个地球的不同生态环境做了缩影,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逼真,也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了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有待攻克的难题,激发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意识。
宽松的生物学大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创意性活动也多了起来。我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奇趣大自然”系列活动,该活动包括“20世纪最新生物科技动态”、“生物园”和“鲤鱼跳龙门生物学知识擂台大赛”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活动。
三、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将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一切课余时间,让学生即使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也能槁生物学研究与探索,决定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究话动,首先将实验班中的每周3节课改为两节由教师主导,另一节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整个过程的操作如下:
课题来源是教师设计和学生设计课题初审课题终审公布课题。课题研究: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方案评审开题报告小组独立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总结: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论答辩会评审组评定成绩结题。
【关键词】信息支持;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全球每年因为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为630万[1]。调查显示,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2]。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研究表明:给予癌症患者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3-4]。本研究通过对癌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支持,为进一步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实证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03――2012.07在衡阳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住院患者80例。研究对象共有80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2.41士12.15岁(26-80岁)经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医疗费用来源以及患者疾病类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在入组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支持。
1.2.1针对性信息支持在每个实验组患者床头放置信息交流文件夹,交流文件夹中有硬面抄一本和圆珠笔一支。患者入院当天由研究者向患者详细介绍信息交流文件夹使用目的和使用方法,交待患者可以自由表达内心需求和希望获得信息支持形式和内容,如想通过图片、图表、小册子等了解疾病知识,或与其它患者进行交流,或希望医生与其沟通等,充分挖掘不同患者内心真实需求。研究者每天收集交流文件夹内容(下午十五时),根据交流文件夹中患者反馈需求,给予针对性信息支持。
1.2.2评价方法采用问卷收集资料法于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问卷包括2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诊断、癌症的分期等情况。②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由30个项目组成,其中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好,症状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差[5]。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2.1QLQ-C30得分情况表1结果提示:80例患者经信息支持干预后的整体生活质量及各项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干预组干预后PF(躯体功能)、RF(角色功能)、EF(情绪功能)、CF(认知功能)、SF(社会功能)、QL(总体生活质量)、FA(疲乏)、NV(恶心呕吐)、PA(疼痛)均有显著性变化(P
3讨论
3.1息支持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角色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各个方面。信息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疾病带来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消除焦虑紧张,增强自理行为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诊治过程。癌症患者不管接受何种治疗,均有较高的信息需求,且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获得与他们所患疾病有关的最大量的信息,患者常把接受信息置于重要的位置[6],而信息的缺乏会使患者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增加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压力,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7]。据WHO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3.2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持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干预方式信息支持是指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可通过减轻人们对觉察到的压力的感受,或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减轻人们对觉察到的压力的反应来减轻压力带来的影响[8]。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周的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有必要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持,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杨艳杰,邱晓惠,卢明俊,等.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2):212-213.
[3]田艳珍.信息和情感支持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属家庭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4]姜节卫,夏海英.癌症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09,2(7):87-90.
[5]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崔俊南.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EORTCQLQ-C30在中国的试用[J].心理学报,2000,(32):438-342.
[6]曹树金,杨涛.国外用户信息需求及满意研究进展[J].图书馆论坛,2006,26 (6):70-75,84.
一、研究性学习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探究性
探究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第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第二,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第三,许多课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第四,时空的开放性,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4.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广泛性学习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并以学校饮用水状况为课题,通过采集小样、分析指标、实验对比、判断达标等方法,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提出建议。
3.调查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从广泛的材料中确定以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为课题,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提出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的各种设想,并就今后垃圾的处理的技术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
4.以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鲜的主要用具冰箱为课题,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调查食品种类与人体健康,提出食品冷藏保鲜的建议。
5.以房间装修为课题,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提出控制室内有害装修材料的措施,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了基础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要有科学的实施过程
1.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包括谈话录音、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观察记录,等等。
2.整理事实资料
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则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加工,完成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4.得出结论
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原则、原理。结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证明性。
四、研究性学习是以一定载体为形式的规范性学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外练习的设计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拓展资源创新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是的,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一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外练习的设计布置上,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遨游。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针对目前中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布置的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说:“我写文章如同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与下述两种技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和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在创造性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论述和谐教育的话语正好概括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及重要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学生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平时,开展种植花草蔬菜,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组织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野炊;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呢?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我设计的课外练习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去综合实践的,如 “批判不规范的产品说明书”,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找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散文,故事等等,来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尽情地赞美大好的春色。
四、“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练习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外练习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洁.《给班主任的100条新建议》,2006.06.
[2]阎平.《童心辅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