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无机化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作为经典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与现代科学相互渗透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了如材料化学、环境化学、医学化学、生物化学等多种交叉性学科。无机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或化学相关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的第一门专业必修或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其学习方法的科学引导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科学素质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分析现行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的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无机化学面临的困难
为深入了解无机化学的教学现状,本研究以郑州某高校化学学院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298份,收回有效问卷285份,问卷回收率为95.6%。调查显示:学生基本采取高中的学习方式“上课仔细听讲做笔记,课下做练习题巩固”,说明学生没有了解大学无机化学的本质,没有养成大学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实验室、师生讨论等拓展知识面。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抽象,和高中的化学衔接不上”,反映了教师仅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没有有效组织学生。多数学生希望补充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化学知识,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重视对结论的掌握和应用,而忽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一些知识点大学和高中所阐述的内涵和外延不一致,学生一直纠结于已有的知识,对颠覆已有知识的知识点不易接受;传统无机化学因为课时少,为赶进程,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而学生沿袭高中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独立思考,使得学得的知识是死知识,在实际的化学相关环境中不会进行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学生没真正理解学科本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加强,不具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调查,目前无机化学面临的困难较多主要在:①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数有限;和国外教材内容相比,教材内容古板灵活性差;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教学方法落后。②当前无机化学课堂教学多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够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自主性、创新性、个体差异性关注不够。③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是目前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学生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科学探索精神,怕吃苦,不能吃苦,遇到问题有畏难情绪。④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限制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无机化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立足于该科目的教学目标,通过全面科学地分析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水平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总的方针是精选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与当前科技水平接轨,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以科学的思维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解释、联系、寻找原因、总结规律、亲身体验、探究无机化学知识的规律和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化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1.了解学情,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要求教师熟知高中教材,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对无机化学的认知程度,按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无机化学的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无机化学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依据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深入了解学情,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整合对比信息,并通过生生、师生间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化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授课时无机化学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的具体内容,从中寻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使学生明确已有的知识点,了解高中阶段学习此知识点的局限性,知道大学阶段怎样利用大学化学的知识处理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上课师生互动增加,课堂教学产生了良性循环,教学效果增强。教材比较相关知识点:化学1(必修)胶体、物理量、电解质、氧化还原、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以及各种元素和各种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2(必修)元素周期律、无机化学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核外电子排布的量子力学模型、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等。化学3(选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无机化学电子亲和能、范德华力、离子极化、过渡型晶体、配合物、金属键、配位键、电子云、元素周期表、价电子、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离子键、氢键、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化学4(选修)无机化学能量最低原理、化学平衡常数、盐的水解平衡常数、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式、酸碱中和滴定的PH突跃、反应焓变与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反应进行方向、同离子效应、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效应、络合平衡、电离度和水解度平面转化率、反应热、中和热、酸碱中和滴定、盖斯定律、原电池的负极(阳极)、电解、燃烧热、吸热反映、量热计、电镀。2.改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以及思维导向教学方式,解决目前无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方式。这一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小组、集体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出解决难题的方式,最终对知识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一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探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策略是在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在了解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实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方式则是以科学命题的方式体现出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方面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知识的概括,再通过结构网的形式令学生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思维导图。学生可加深对知识点及其之间联系的了解,易于巩固旧知识,加深记忆,提高学习能力。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中作用重大。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教师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开展以提问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学生应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做好时间规划,利用好课堂内外时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学会预习,抓住重难点,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数据库等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如主动探究化合价与氧化数的区别,其在化学历史上的演变过程;现代元素周期表与维尔纳周期表分别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大学阶段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和高中阶段的“构、位、性”建立起关系;怎样在化学平衡原理的知识体系中理解高中阶段学过的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通过学习,提升哲学思想与审美能力,如利用氧化还原、酸碱、化学键等理论的学习了解无机化学中的矛盾与对立,继而分析出这些矛盾和对立的转化方式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自然中物质的分析研究,了解无机物在运动组合定位中存在的某种平衡与节奏等,如C60的发现源于对称性的研究与欣赏。总体来说,无机化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依旧应该以最终结果为主,不过对结果的评价不仅局限于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上课出勤率等固定因素中,建议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添加欧美流行的paper、阅读作业等,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安排作业任务,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无机化学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常新红.高师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广州化工,2014
[2]周红波,朱国兴,沈小平,刘雅淑.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罗孟君,李军,邓凤君,吴琼林,郭巧红,陈宗高.大专无机化学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14
作者:柳海萍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更大程度上丰富无机化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实验教学安全性以及教学效率。该文在论述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
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建议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媒体结合起来,再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这些媒体展示出来。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故该文就医学院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医学院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传统教学中,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公式、反应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只能依靠老师先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再讲解。书写过程费时费力,重复率高,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板书的结构、字迹工整清晰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了这些不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专心讲解无机化学知识即可。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解决了课时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也不需要分神费力的记笔记,集中精力听讲记下疑难点即可,课后可以重温课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无机化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因是假设理论,即使老师解释的再详细生动,学生看不到过程也很难理解。运用动画手段模拟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以及不同基团的影响,制作出动态的分子轨道杂化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的概念,从而使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演示,浅显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容易也更乐于接受[2]。
1.3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理论课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抽象,对于这些内容,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描述,大部分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离子键”时,我们使用三维动画模拟NaCl的产生过程,生动、形象的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加强其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内容设计简单缺乏更新
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一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视频应用较少,内容基本上是“教材搬家”或是对教材的简单总结,重点难点不突出,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较少提及,逻辑上设计不合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二是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的内容、选用的素材与教材内容不相适应。
2.2教师照屏宣科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激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注意搜集教学有关素材,课堂上使用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着实一名课件放映员,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
2.3“填鸭式”教学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效率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授课节奏过快,教师把时间都用在了面对计算机、操纵鼠标上,忽略了自己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缺少与老师的互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3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课件质量要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为实现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课件时,既要简单明了、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注意文字与图形、图片、FLASH动画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仅形象化、具体化处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授课方式灵活
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大学里就不需要老师,课件发给学生自己看就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负责信息输出,一个负责信息反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课件,保持清晰的讲课思路,灵活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流畅自如的讲解课件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随时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切换。其次,控制好讲课节奏,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公式等出现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之,无机化学是医学院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无机化学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建霞.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5,18(4):115-115.
[2]牟林,苏瑛.基础化学课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40-241.
关键词: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原理和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使得必须掌握的理论重点突出。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这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还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以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多平台教学层次满足不同专业要求
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整体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开设无机及分析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约占整体的75%)。以多平台教学层次编写教学大纲,提出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部分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入自学模式,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为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对章节标题及专业术语标注英文并配以中英文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新教材中编写了部分前沿知识内容,例如稀土元素化学简论、生物无机化学简论、无机高分子物质简论和化学分离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也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近7年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进一步使之完善,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
[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
[5]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6]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生物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探究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是我们学校生物工程系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历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这一学科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 发展比较快,知识点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既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与记忆,常被学生称为最难学的学科。因此,如何教好生物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需求,笔者在自身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做好生物化学和基础化学教育的衔接
生物化学这门课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完全新颖的课程。面对大量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及各种生化反应,学生在初步接触到这些内容时常常会感到学习吃力,无从下手。相对而言,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而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化学知识。因此,为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生物化学,必须做好生物化学与无机及有机化学教学的衔接。例如化学中蛋白质的教学,注重的是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而生物化学,则是应用这些知识,如酶的高度不稳定性、体外酶实验时反应体系须恒温并加pH缓冲液,是蛋白质易变性的相关知识的应用;酶的活性中心的描述、酶原激活的机理,涉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空间构象;酶的组成与蛋白质的分类有关;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是等电点、盐析、电泳等蛋白质性质的应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要用到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结构等知识。所以在安排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复习化学中相关的蛋白质知识,并将相关的知识点以问答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从而加强了针对性,使生物化学的正常教学能顺利完成。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菠菜含铁高”这个曾为大众所普遍认可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调研,查找菠菜具体含铁量及含铁高的出处。结果发现这个说法的来源是,瑞典科学家发现100克菠菜粉中含有35毫克铁,而100克菠菜粉至少需要1公斤鲜菠菜才能制得,所以菠菜含铁量并不高。从这个事例出发,提示学生敢于质疑现有结论,鼓励学生多思考,不盲从。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如蛋白质的空间3维构象及功能域、DNA双链的超螺旋结构,在平面教材中无法充分展现;像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的分解、DNA 的生物合成等复杂的机体内代谢变化是一系列复杂连续的反应途径,仅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困难枯燥,难以直观掌握。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即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教学手段,它在单位时空内传递的信息较传统单一的媒体更丰富、更直观,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下载各种大分子物质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各种生化反应的演示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育更加丰富、生动和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生动直观的信息,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学生来不及记录笔记,复习时缺乏资料,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增加。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如下有效措施: (1)提供课件下载,减轻了学生记录笔记的负担,上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思考上,课后复习时有资料可依。(2) 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课堂知识。(3) 提供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自习,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好的工作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1
带着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中的困惑、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参加了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第九期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中,通过“理念、管理技能、视野”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我从众多的权威、同行那里汲取了中国教育当前最先进、科学、实效的思想与信息,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了拓宽,深刻领悟了“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过程”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过程”就是“一个心门开启另一个心门的过程”的深刻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着幸福与洗礼,在洗礼中体验着收获与快乐。我的成绩与收获颇多,简单总结如下:
1、学习期间,我们结识了一些有修养、学识造诣很深的学者和老师:杨铁钢书记、程春英所长、付红霞老师、单松涛老师、肖杰老师,李淑文、徐凤霞等知名校长,班长、学委、生活委员等我们的好同学……在感叹他们学术造诣高的同时,自己收获着思想与理念,学习中逐渐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讲座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发人深省。他们具有的执着不屈的办学精神、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锐意创新的办学态度,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
2、学习期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名校的办学底蕴和文化氛围:机关一小的校园文化,东胡二小、湖滨学校的课堂教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每次学习参观都是不虚此行。通过参观机关一小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并不是“做”花瓶,而是提升内涵。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安排全面考虑,需要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通过听湖滨学校和东胡二小的4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办学底蕴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正如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一样,需要长久不间断的培训打磨才能入心入脑,教师的基本功更是需要周而复始的锤炼才能坚实。
3、学习期间,让我们感受了异地培训参观学习的异样效果和无穷魅力。08年11月我们21位培训学员在班主任付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课程改革的前沿山东济南青岛孔子故里曲阜。10天的学习,我学得开心愉快!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潘校长所做的《实施精细管理,打造品牌学校》,泰安师范附属小学周校长所做的《走内涵发展之路,办优质特色学校》,曲阜实验小学马校长的《文化发展学校,特色铸就品牌》以及青岛洮南路小学薛校长的《扬科研风帆,创学校特色》等专题报告,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治校理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展示了学校的亮点和特色。给我们每个学习者很大的体会,引发了我们结合本校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至理名言总结的精妙之处。异地的先进经验和办学思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通过沟通交流,南北方思维火花的碰撞,定能绽放出耀眼的焰火。
培训班即将结束了,但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我们多想再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多想再在一起沟通了解,这种集中授课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方式,是联系实际研讨、参观、考察借鉴,实践总结提高的模式,是十分符合校长们的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本次培训内容的设计和选定注重突出专题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使校长们真正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信息、最有价值的教育改革和管理经验,真可谓取到了“真经”。
通过培训参观学习,我深深感到自己作为教学校长的责任,一定要努力工作,在本校教师队伍建设下功夫,做到以下几点:
1、“量体裁衣”促进教师教师主动发展。将根据教师不同特点、需要,帮助他们制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通过帮助使学校每位教师们找准位置,发挥好个人才能,享受到育人快乐,体验事业成功。
2、指导、服务到位,帮助教师快速发展。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我将协助校长为教师寻找专家,适时地给予教师理论、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中好的经验、方法及时要鼓励总结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解决,还要给教师创造机会、提供舞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团队建设,深化教师发展。创造努力工作的氛围,敬业的氛围。使教师在互相帮助中进步、在互相激励中前行。
4、强化教师培训,推动教师跨越发展。要想教师跨越发展,你、必须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进一步转化教师的观念。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需要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任何一项工作或事业的成功,无一不是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因此我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素质促进转变。
培训即将结束了,但我所学所思所感将延续到工作中去,并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化作源源不竭的动力,“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达到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借它指引”。我们期盼着,未来的优质教育行列里,有你,有我,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2
为期一年的化工专业培训已顺利结束一年来在安监总局的精心安排下、在化工大学专家教授的悉心辅导下,自己能够克服年龄偏大、家庭现实问题多等不利因素,自觉遵守学习班的各项规定,潜心学习、广泛交流、深入研究,圆满完成了化学类、化工类、设备与控制类、管理类等四个大类,20多门课程、1600多个学时的学习任务,三次深入工厂进行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视野得到了拓宽、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主要情况交流如下:
一、学习基本情况
一是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安全化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对无机物、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反应类型、合成及制备,对它们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从而能够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危险性;掌握了物质的化学稳定性,一是看物质是否容易分解,二是看与它接触环境中的物质是否发生反应。从宏观热力学的稳定性来看就是看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就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动力学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反应的速率,如果一个反应速度过快,就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知识为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矗。
二是系统学习了化工单元操作(流体流动、传热、传质)、无机工艺、有机工艺、化学反应工程、聚合物反应工艺等化工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掌握了化工生产中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性能,能够简单地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了解了“三酸”、“两碱”、合成氨和甲醇等典型无机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对原料制备、反应过程及产品、典型设备、工艺控制条件和主要危险部位都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乙烯、丙烯、苯乙烯等典型的有机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及其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对乙二醇、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生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化工过程中主要反应器类型、基本原理、主要结构,能够结合相应的工艺过程,对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
三是完成化工机械基储流体机械与过程装备、压力容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设备失效分析等设备与控制类课程。通过学习对化工设备的材料选择,设备的受力分析、刚度、强度要求、设备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规律、应力疲劳与应变疲劳、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现代抗疲劳设计方法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风险的定义、识别,风险的后果和严重程度,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能够较简洁的从全流程角度分析系统存在的隐患。
四是参加了三次化工企业实习。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到燕山石化炼油厂,湖北宜化合成氨厂、氯碱厂、电石厂,巴陵石化顺丁橡胶厂、己内酰胺厂,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国泰化工和鲁南化肥厂,日照港、青岛海晶集团,烟台万华集团等企业进行了生产实习,了解了国内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并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是听取了十多场专题讲座。学习期间,总局危化司、中石化研究院、化工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危险化学品监管、《指导意见》、安全生产许可、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石化企业安全设计、厂址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使自己对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监管形势、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主要收获
(一)潜心学习理论、注重实践锻炼、化工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一年来,自己系统地学习化学、化工、设备和管理等相关内容,并能利用进厂实习的机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更好的指导工作,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每一次的反复都会得到深化和强化,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化工专业基矗。
(二)广泛开展交流、深入进行思考、安全监管经验得到积累。这次培训的34名人员来自22个盛直辖市,既有总局、省直机关的,也有地、市机关的,既有机关处室的,也有一线的执法人员。自己在抓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与兄弟单位的同志广泛开展执法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积攒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全面收集资料、注重归纳分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的脱产学习,对自己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老师、有专家、有网络、有图书馆,还有全国各地的安全系统的同行,自己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收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认真加以归纳分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安全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一年的学习和到典型企业的实习经历,使自己感到,只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作为政府安监部门就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法规和制度建设着力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题责任。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3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人物,校长角色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推动全县教育教学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我校3名校长付校长进行了以、、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由于认识明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追求效益,至目前已较好的完成了培训工作。返校后,我们将这些先进理念和做法进行交流了学习,促进了对我校管理工作。
现将具体培训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表现
培训期间,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遵守纪律,按时出勤,认真听讲,坚持记有效率的笔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等书籍,认真记录了读书笔记。结合学习所得,积极撰写了研讨论文——,并在培训班结业式上与全体学员进行了交流。参与考察了三所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初中学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我还积极向培训班的投稿。两篇文稿获得采用:一则简讯对参训校长严格要求等作法进行了宣传报道;二是撰写了一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感悟,指出参与培训要学思并重、学而时习,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培训所得
实话实说,我们对此次培训期望值很高,也告诫自己要珍惜机会,潜心学习。经过20天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在多方面都有收获,尤其是对校长角色的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综合起来,我觉得有这么四点:
1. 校长应该是个多面手。一看到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我就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感受。从传统教育理论到新课改的最新理念,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到国际局势,从国内教育现状到国际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政治理论到具体的教育原理……校长应该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了解,便茫然;不了解,便盲目。不求样样精通,但绝不能一窍不通。
2. 校长应该是个细心人。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3. 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亦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
关键词: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以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研究化学问题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中最重要的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1]。它在数学、物理学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化学的理论,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知识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更直接的基础,是链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科学研究的桥梁。[1]
由于该课程内容逻辑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公式较多,导致学生常常不易理解接受,难以学好。加上我校学生多来自西部民族地区,原有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1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我校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均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共涉及7个专业,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第二层次为环境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第三层次为食品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在各个层次上体现出教学学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的差别,通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各专业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到的要求,因此我们制定分层次的教学大纲,制定分层次的教学进度表,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整理不同专业方向的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分级教学的思想。[2]
2 大胆探索和尝试,提出3大教学法
以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为依据,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里特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和形成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框架式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分为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胶体化学五大部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每一个部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热力学解决能量、方向和限度问题;动力学解决速率和机理问题;电化学解决电解质溶液理论问题,可逆电化学问题和不可逆电化学问题。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在教学中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提纲材料印发给学生,提纲中包含了章节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主线;要预习的内容、进度;讨论的问题;达到的学习要求等信息。
在每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都加一个框架总结的环节,例如在物理化学热力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① 掌握热力学中 U H F G S函数间的联系
②掌握五个函数及重要公式间的联系
③掌握重要公式间的联系
④提倡由一个公式出发推导其他公式。
2.2 科学研究辅助式教学法
科研和教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以科研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安排二类研究性题目,一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二是教师的科研题目。从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处理, 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这既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又为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多次在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3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主持,设计,调整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摆在首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互动式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例如, “ 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课前教师给学生拟定如下几个讨论题目: (1)偏摩尔量和摩尔量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在多组分体系热力学中必须要学习偏摩尔量? (2)从化学势的定义中能够看出化学势是一个表示什么含义的物理量?(3)学完偏摩尔量、化学势和偏摩尔量集合公式,我们能从理论上解决什么问题?在交流互动中,认真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对独特的见解或新颖的观点, 进行鼓励。在交流互动中,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3]
3 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施多年,在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近40个左右的专业班级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分级教学,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2)借鉴和吸收先进教育理论,由传统的“老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3)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转变,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记笔记做习题”转变为框架式教学法、科学研究辅助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
总之,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需要我们结合化工类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合理选取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大胆尝试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学习和借鉴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大胆尝试教学方法改革。最终培养出基础知识深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育志 宋健华关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广州师院学报.1998(4).19:14-18.
[2]高盘亮 与时俱进,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创新[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6).26:76-78.
[3] 赵东江 高师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21:54-56.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reform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Physics
PengCheng1 TianHUA1
(1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ansu Lanzhou 730030)
我讲授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无机化学(上)”(或称“普通化学”“化学概论”)已近二十年了。我在准备这门课程时,参加了教育部第二届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当我向时任教指委主任委员的陈懿先生请教如何上好这门课时,他告诉我这门课并不好教,并指点我多参考傅鹰先生编写的《普通化学》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这门课之所以难教,首先因为这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需要面临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这门课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已经接触到。但是,目前中学化学的教学水平差别很大:经历过“奥赛”训练的学生学过的知识已经超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很薄弱,甚至几乎要从头学起。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满足全体学生的知识需求,调动所有学生听课的兴趣,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这门课程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也是一个突出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尽可能地做“减法”,突出知识的主干,少讲或不讲相关的枝蔓。重点讲授最基本的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概念(如熵、反应过渡态、波粒二重性等),特别发挥我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优势,强调在今后从事化学研究中确实有用的知识。在讲授各种重要公式(如Gibbs方程式、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等)时,强调它们的物理意义,避免复杂的推导。我曾有机会聆听过卢嘉锡、唐敖庆、张乾二等老一辈化学家的学术报告与讲课,深深体会到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是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要培养和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知识没必要讲解得过细过繁。
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逐年地做“加法”。这样既能发挥我个人的优势,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明显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乃至专业兴趣,特别能满足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如果结合得好的话,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任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工作内容,并能较为自然地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既需要较为深厚的科研积累,又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与经验。我所选择的科研工作,除了国际科学前沿的一些重要进展以外,也注意介绍我国特别是本系化学研究的一些突出工作。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有些工作可以结合得比较贴切,如煤化工研究与热化学的结合,富勒烯等碳簇与杂化轨道、价键理论的结合等,有些工作还是结合得比较勉强,有些工作则只能在例题中体现。总体上,我个人及研究群体的研究工作结合得最好,因为自己最为熟悉。我以“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为题,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结合,从讲解三种化学键与四种晶体结构的基本关系开始,认识原子团簇的特殊结构层次及大都具有“悬挂键”的结构特性,由此延伸至固体表面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化学活性,在对比原子团簇与纳米材料之后,揭示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是由于尺寸改变而不是结构改变所导致的。我再枚举原子团簇的研究事例,深化对共价键理论方法的认识。如通过碳簇结构从链至环再至笼的变化,演绎碳原子杂化轨道的变化,进而通过杂化轨道方法,推测氮、磷等原子团簇的可能结构与应用;以简单的路易斯价键理论的“八隅律”,解析了含一个杂原子的链状碳簇负离子结构稳定性与成簇碳原子奇偶性的奇妙关联。我曾多次在教师培训班上将该主题作为示范课讲授,也给多所学校的本科生乃至高中生讲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和反响。因此,教师的科研基础和水平在教学工作中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我个人除了需要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学术视野以外,也时时留意国内外科研的最新进展,在听取学术报告时注意收集适合教学的范例。
我所讲授的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自然也是最浅显的一门课程。但是我在讲课时反复向学生强调并以实例说明,这门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不仅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石,而且只要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工作,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在化学反应以及化工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反应,大多与配位化学有关,而配位化学反应本质上就是酸碱理论中的路易斯酸碱反应。我在讲授相关知识时提到,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在合成贵金属与贱金属的纳米合金时,发现它们的组成与两种金属电负性差的关系,并加以应用和推广;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在设计合成介孔材料时,发现和应用了“酸碱对原理”。这些研究成果都来自于这门课程的知识。
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占用了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把教学工作作为负担,不乐意承担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不愿意在教学中投入较多的精力。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如果认真地想将课上好,就一定会加深对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原子团簇科学,但是国内外科学界对原子团簇的定义一直缺乏共识。我在讲授“化学键与物质结构”一章的内容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原子团簇的明确定义,澄清了科学界的一些混乱的概念,引导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我在讲授了课程中关于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后,才意识到当前十分热门的“光催化”反应,并非化学动力学范畴内的催化反应,因此也不能照搬催化化学的理论。我讲授这门课程已近二十年,但是在每年上课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对课程中某些概念或反应的认识仍然不够准确,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并向其他教师请教或讨论。我深深感受到,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学术水平包括研究能力的过程。
我每年给新生上课时,都首先强调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明确告诉学生教材中的内容、观点可能会有错误,我讲授的内容、观点也肯定会有错误,不要迷信教材、迷信教师、迷信权威;课程指定的教材仅是学习的参考书,我不会照本宣科,学生也完全可以参考其他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会亮出个人非共识的学术观点,如认为“分子晶体”以外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都不是由分子组成,绝大多数无机化合物都是“非分子物质”,并且强调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也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个人不同的意见。如许多教材中将离子极化的影响归结为相关化合物溶解度降低、颜色加深的规律性变化,我对此并不赞同,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与其他教师一样,我也会遇到回答不出学生问题的情形。我不会勉强应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还不掌握相关的知识,需要与其他教师讨论或学习后才能解答;或者说明相关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鼓励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我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板书为主,虽然这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也比较辛苦,但是能够使学生记好笔记,感受演绎知识的过程。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抢先回答,实现师生互动。与大多数教师相比,我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还是偏少,每个学期结束后,留下的更多是经验和遗憾。当年自己还是学生时,老一辈教师教学的敬业精神和激情,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教学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工作。能够与年轻的学生面对面地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感受他们知识水平的点滴提高,是人生莫大的愉悦,也是作为教师的莫大幸福。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99-02
当前,全社会空前地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紧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切实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包含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多项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抓好“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夯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扩大专业建设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分析”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流水宣讲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使得教师成为计算机操作者,教师的肢体语言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难以发挥出特有的人格魅力。教师流水似的将课程内容一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画面播放速度快,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少了双向的交流,这种上课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反而成为一种更加高强度的灌输式教学。实验环节基本采用“保姆式”教学,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试剂配制、仪器调试、样品处理等。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要领一一明确,逐项示范,学生在做实验时基本上以“模仿”为主,照葫芦画瓢,基本不用去想“为什么”。这样的实践教学,几乎不可能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实质意义上的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学生大多在实验室里照着都会做,但在独立操作时就两眼摸黑,两手抓瞎,既不会配制试剂,也不会调试仪器。
二、“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计理念的更新
“食品分析”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有必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融会贯通为要求,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二要突出食品科学课程特色。突出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传统特色,即在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突出民族地区发展食品专业的地方特色优势,尤其要注重培养新疆特色果品的样品处理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又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甚至是班级授课群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精选教材和参考书,条件成熟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实验环节教材要走基本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把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加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更新实验。目前“食品分析”仪器大多是依据色谱、质谱、光谱等理论开放设计的仪器,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着重突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等常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相对于黑板、挂图具有图片丰富、一目了然等特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制作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学片,适当地增加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使教学幻灯片界面集文字、动画、试听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不宜过快,要给学生留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课堂互动性。要对课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及时地增补专业关注度高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操作能力一定是在严格的实际动手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分析”这门课来讲,首先,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要改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块的现状,将理论讲授穿插到实验课程中,把实验课程作为消化理论知识的平台,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实验教学包办制,就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常用仪器的配置,仪器的组装和调试,尤其要将样品处理纳入实验内容。再次,要尽可能地合理分组,通过诸如任务调换和操作验证等方法,尽量地增加每个学生操作的机会。
3.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学校学习和校外生产相结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生产企业参观,让学生更真切地把书面知识与感官感受结合起来。结合市场需求,向学生提出“考证”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证书等,既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评价改革
(一)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要改变原来完全依靠学生成绩优秀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做”的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中,参考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工作量、实际样品处理能力,实验完成能力等过程因素,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综合课堂学习表现、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成绩评定,尤其是要加大实验操作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可以对获取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采取课程免试记为优秀的办法,鼓励他们考证。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生,这是“食品分析”这门这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认准这个方向,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堂.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科技导刊,2012(9):58,101.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
我校是从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历经6年),发展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历经20年),再发展到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本科教育(历经30年)。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我们学校以水产和海洋等工程类专业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按教育部要求,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上,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刻领会实践教学重要地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会学到并逐步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静听、静观,而是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层次基层化的形势,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实际动手参与生产,学会掌握一些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和设计,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试验能力、观察与调查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第四,实践教学架起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实习和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社会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经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良好过渡,是理论课教学无法完成的。
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要把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学校对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1)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由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组成,各专业可按其具体培养目标,对上述组成部分的要求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2)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贯穿到课内、集中实践教学周、课外和假期,整个四年全部时间内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要延伸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部空间中;(3)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要求分别为: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在28%~35%(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5%~20%),管理学类专业在23%~30%(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0%~15%),人文学和社会学类专业在18%~25%。
实验课:安排在课内(课表中),在实验室中完成。
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安排在各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周(教学校历中),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机房)中进行。
文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也有的假期进行,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也有的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内进行。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人文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类专业在集中实践教学周内也安排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有的社会服务等实践在课外随时进行,活动空间是整个社会。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活动空间分布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至用人单位等整个社会。
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学校近些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重点课程建设等工作中,都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在2001年立项进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39个项目中,包括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有23项,占总项目数的61%,其中完全是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有12项,占总项目数的31%。从1997年开始学校先后确立30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有23门,占77%。
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其成果也必然会固化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学校的总体定位和服务面向,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共性。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构成。
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技能,提高基本素质。通过认识实践,知道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同时要了解社会,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军事训练、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初步社会调查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等。
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职业技能,增加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训练、专业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也是通向产业、接触社会的桥梁。这个层面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立项科研和创新活动等。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教学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80611)],针对改革前各门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简单、分散,缺少综合应用等问题,将分散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等4门化学类课程中的实验,优化整合为“化学实验”,成为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又把“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动物体内变化机理的实验整合优化为“动物技能学实验”,构成了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教学实习是把“水化学”、“水产饵料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的单门课程传统教学实习模式,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的方式,改革并创建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教学实习的新体系。生产实习是按鱼类学、虾蟹类、贝类等三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有目的收集有关数据,定期召开生产效果分析研讨会,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开展小型科学实验,构建起综合应用性层面上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毕业论文是在综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实验和参加教师的一部分科研项目研究后,初步具备了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后,学生可在水产经济动植物、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水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等方面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单位设立的课题,申报科研课题先期工作等项目中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构成了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能得以保障,科学建立起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标准严格实施和检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中,理论课质量标易制定和实现,正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总会说到某老师课(理论课)讲得好,很少有学生会提出某老师实验(实习)指导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更大。
我们根据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并努力贯彻执行。
以实习课程为例。从实习教学大纲的讨论制定、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实习计划的安排、实习准备工作和实习备课笔记的完成、实习记载簿的记载(包括对学生考勤、实习中学生表现、出现问题与解决情况等)、学生实习报告的完成及教师批改、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施、实习教学总结和完成等项,都作了具体要求。教师按要求逐项完成,中期进行检查,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