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好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20―02
为了改变以往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深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已逐步成为一种主流。在各种教学实践方式中,互动式教学以其平等参与、民主发言、开放式问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而被广为运用。互动式教学主要是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课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位的相互学习、交流、沟通、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形式包括思维式互动、案例式互动、问题式互动、讨论式互动、实践式互动和演示式互动等方式。
鉴于《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特征,在本科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互动式案例教学。互动式案例教学即案例式互动教学,它是指在教学课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选取若干个与教学课程相关、实际存在的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全程互动式的剖析和探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式案例教学不仅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生硬和不足,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管理学》课程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先行条件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应用性的综合叉学科,主要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它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运筹学、系统学等学科。《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相对抽象和枯燥的课程,其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实践互动环节较少,考核评定方式固定,课堂上往往侧重于介绍理论知识,考核上多是侧重于巩固知识点的应试考试,涉及开放性的案例题型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点低落,学习能动性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且难以将知识学以致用。而学习管理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且能熟练灵活地将其用于实践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一些学者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革新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倡通过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因此,改革该课程教学方式十分必要。在课程教学中逐步运用的全程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理论观点,掌握生涩的课程内容,拓展其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熟悉课程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适当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本科生《管理学》教学课程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案例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充分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选择知识点相符、难度相当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进度相符,知识点的难度和接受程度又不宜过大,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更加的熟知并明确教学亮点和学生需知点,还需要教师细心的了解、搜集并挖掘学生的求知点,以便选择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求。这样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案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管理学》课程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优劣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将实例引入课堂,将理论串入实际,实行全员参与的堂前、堂中和堂后的全程互动式学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师生间相互平等的交流探讨。学生由听众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主体,教师由权威讲解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二者同为主体,互动讨论。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成效,由于课程内容和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运用此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优势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该方法的影响主要包括:(1)转变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改善了死板的教学环节,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由以往的主动讲授和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自由、互动讨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更显尊重和信任。(2)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性格和能力。(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在无形中锻炼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4)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无形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互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思考案例,查阅相关知识点,以便带着问题和兴趣参与案例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效的互动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从整体上而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互动式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改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劣势分析
但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使该方法流于形式,成效甚微。该方法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其容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案例选择不合理。若是教师提前没有全面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难度和要求,学生需求及求知心理等因素,则可能会导致案例选择不合理。进而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设计、构思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行成效。(2)堂前准备不充分。若是教师堂前没有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若是教师堂前没有熟知案例,在出现探讨障碍时,可能不会较好的引导案例讨论,调节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若是学生堂前没有按照教师要求仔细阅读、思考案例,可能会导致课堂探讨环节不顺畅,浪费课程时间,发言较少。(3)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时间较短,若是教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易导致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效率低。若是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较短,思路易受限制,不易进行深入思考。若是教师讲解过少,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易疲惫懒散,不易形成有序的互动,有时彼此推脱,较依赖教师最后的解答。(4)教师易于照本宣科,探讨引导不合理,现场氛围沉闷。若是讨论受阻后,教师主动分析案例,自行按课本知识点笼统讲解,而非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分析问题所在,畅所欲言各自观点,积极发问各自疑惑,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力度,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其开发性思维,拓宽其思路,恰到好处的指引案例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元化的问答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较难把握。
3《管理学》课程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互动式案例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结构性。互动式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相互探讨,关注实际问题,寻找相对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层次,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并超越自己,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从案例选择、堂前准备到案例探讨及后续引导等方面都需精心准备。学生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坚持堂前预习、堂中学习和堂后复习,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经常思考,善于请教。
3.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基础,而在《管理学》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是决定案例选择的关键因素,学生兴趣点是影响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讨的动力。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和案例的关联性,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有选择性的筛选案例,使其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相符,典型贴切,又要避免抽象、难理解的案例内容。其次教师需要堂上堂下搜集学生的求知兴趣点,既要知道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又要了解学生渴望了解学习的知识和期望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整理归纳教学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内容、进度、难度、关联性、接受度、学生求知心理和兴趣点,同时注重增加案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使所选案例既能包含学生需要学习和巩固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心理。
3.2堂前准备
堂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探讨顺畅的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堂前准备工作。在选择案例后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为延伸的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工作。其次熟悉案例内容,注意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案例讲解和讨论环节,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相关问题,考虑到在哪个环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探讨障碍,在讨论受阻时如何恰当的引导,如何把握全局,更好的让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合理的安排正常教学内容和案例讨论的时间间隔,不要使学生疲于堂前案例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堂前预习,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案例讨论。学生在堂前应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案例,自觉学习,分析相关问题,争取在案例探讨前“吃透”案例,在案例讨论时可以较好的陈述或提问。争取经过案例讨论自身可以充分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3案例探讨
案例探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专人负责式的分组讨论或个人负责式的全员讨论。在案例探讨开始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时间安排,如讲解时间、思考时间、探讨时间和总结时间。在案例探讨进行中,教师首先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相互协作发现新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了解案例时热情高涨,而到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时行为散漫,应付式的答解案例。其次适当的引导学生,调节课堂氛围。在学生遇到思考困难时,适当的指引其思路和方向,以保证案例探讨不偏离主体的顺利进行。然后注意进行启发式探讨,适时的提出启发性的模糊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分析,使他们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分析评价各方案,做出合适的决策。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整体效果,力争全员参与,而非个别学生。学生在案例探讨时应发挥主动性,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断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优缺点,最后积极的向老师和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相关疑惑和大家共同讨论。
3.4题外引导
总结与评价是案例教学的尾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案例总结,并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反响。首先请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案例教学的收获和感受,以了解他们对案例知识和案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全面总结、评价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过程,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修正并补充对讨论中的不足点,强化案例传达的知识和信息。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例中。实行课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身边与管理学知识相关的例子,提出合适的案例,用来课堂学习和讨论。同时将案例题型纳入到期末课程考核中,以加强学生对案例的重视,加深其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论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6,(3):104.
[2]赵永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师,2010,(5):131132.
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法;管理学;应用研究
双轨制教育最早产生在德国,“双轨制”教学法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环节逐步引入这一模式有利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真正培养出适合就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一、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是指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教学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共同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新型教育方式。“双轨制”职业教育产生于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这种将普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因此,《管理学》课程亟需建立一套具有合理可行的、富有开创性的全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通过“双轨制”两条渠道的并行工程来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单轨制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有机结合,扩大企业参与,大力加强企业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一般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知识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形式,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笔试方式的好处,比较公平、客观。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较大障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哪个企业也不会将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放到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而且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轻易让一个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对企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和学习合作。
三、“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仅仅强调教师单纯的教书,学生单纯的学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对立起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极差,很难接受《管理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结合“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我认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课程其实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趣味性十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双轨制”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战演练、走进企业进行校外管理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并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提高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真正的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进行了适度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为7:3,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平时出勤。
(三)探索适合《管理学》课程“双轨制”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想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学校入手,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双轨制”教学方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管理实践提供实习基地。
(四)培养管理类“双师型”教师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类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是《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种“双能力”。总之,《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实行“双轨制”教学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作者:赵鑫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关键词] 高职 课程 教学研究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该课程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实践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完全可以套用,结果不加思索,“拿来”就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 “管理的灵魂是创新,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重分析、轻综合,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基础条件较差,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靠的是人才,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实训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由学生来评定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对于管理者而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讲解完重点难点后,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引导着学生去思考,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精心选取教材,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2).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11).
[6]舒醒.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推动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重要保证,是当前高校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大力推广,对推动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一)有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理论晦涩、难懂,甚至认为理论没有直接的用途,进而忽略了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系统软件操作以及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等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决策分析“让学生将所有的管理环节联系起来,了解某一环节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真实的管理情景,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查漏补缺。”1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回到学校能够以扎实的心态,并且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作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来自企业管理的经验归纳和总结,与企业实体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中,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如同身处现实的企业情景中,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连通,特别是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好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形成亲密、互信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环境,主要以现实问题和任务的解决为实践目标,多以团队形式进行分组对抗,充分挖掘学生个人的特长和融人团队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学生通过大量参与模拟实训,甚至到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到企业的现实经营决策过程中,可以逐渐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增强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教学实践基地的“预就业”模式,也会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21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和胜任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两种模式。两种实践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问题。
(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形式来看,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借助于专业教学软件来完成。从调查来看,多数高校引进了工商管理学科核心课程的各种模拟的教学软件,对实践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模拟实践体系非系统化工商管理学科模拟实践体系由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模拟实践组成,各门课程是其中的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有较明显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系统和群组的状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工商管理学科群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设计,将子课程进行合理地划分并设计成各个单项模块并能实现各自功能和体现差异,同时使得各个具有单项实训功能的子系统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又能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是目前各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资源优势分散,综合性实践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而且大部分高校由于资金、设施等各方面的考虑,往往只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模拟系统投人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这将制约或不利于高校人才系统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拟实践过程非互动化
在模拟实践教学开始时,学生往往对实践的目的和动机以及实践的步骤不太明确,指导老师往往自主编写实践讲义,或者直接从模拟系统的供应商处购得说明书,在实训开始前发给学生。由于讲义或说明书不够生动和形象,操作要点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往往更愿意向同学之间互相询问,部分同学愿意向老师询问,却不知道如何与指导老师沟通。同时,部分同学在实训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应付了事。部分同学在实训结束后,觉得实训枯燥无味,不能提高自我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其他模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模拟实践情景非动态化
在仿真企业环境中,由于市场的变化,企业内部经营理念和经营决策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模拟实践系统的情景设计需要动态化。但目前高校购买的教学模拟系统往往不能模拟现有企业真实的经营过程。在专业教学系统价格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往往会选择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教学软件,模拟的情景设计往往比较简单,未能体系动态性的变化过程。有的模拟教学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偶尔出现死机,系统过慢,数据不能提交等问题。虽然市场上也有不断推出的各类新的模拟软件,但各高校往往选择对以往已经购买的教学软件进行系统补丁或者升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无法体验高仿真的企业运营过程。
(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形成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从具体模式来看,或者以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或者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横向延伸的驱动形式进行。
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一般采取学校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二级学院具体运作、实践基地协助管理的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教学基地建设整体规划、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多是企业单位,只是高校按照各类教学和人才评估的要求来挂牌一定数量的实习企业,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许多企业主观上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很低,即便是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也只是将学生作为低廉成本的劳动力使用,与学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实践的初衷相违背,这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进行合格的上岗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进行上岗培训又会带来隐患,从而会影响和扰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以盈利和稳定为目的天性不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行为。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客观因素和条件如人事安排、费用支出等制约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基于内部资料和资源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很少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核心流程。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对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学习顺序上比较刚性,与理论教学的推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趋势下,工商管理学科如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实践教学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接,发挥其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试验田”和“练兵厂”的作用。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往往希望招聘进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能较快的体现为企业做贡献的价值,所以在人才选用时往往看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潜力或实习及工作经历,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可行的方案是结合专业特点,由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订单化。在实践能力提高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的比赛和校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能够以更扎实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之中,获取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要大胆创新和探索,可以考虑构建以“两体系(即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体系)、两平台(即学校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为特征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1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各课程组、各教研室分工协作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建设,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编写指导书。同时由各课程组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协调与衔接;最后组织进行各类型和各层次,各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过硬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的根本保证。工商管理学科实践课程主要以应用性为主,需要相关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管理的工作经历或在企业进行过实践锻炼,也就是说要熟悉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和经营管理。为此,必须抓好实践教学教师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形成合理的梯队。一是应加强现有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的提高,以适应学校形势的发展要求;二是应将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转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方面的优势;三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充实到学校的人才队伍中,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人才队伍的全面优化。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将在校教师送到相关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或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对接,使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企业中直接获得的知识融人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积极聘请企业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充实和壮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实践教学的展示台。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时间、范围、覆盖面、效果等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逐步通过各省级和国家合格评估。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按照就近布点、分步建设、先易后难、互惠互利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本学科实践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资格认定”制度,设立专业符合度、学生容纳量等质量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鉴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借助别单位的设备设施,或是利用他们的教学场地环境,与基地单位仅是签署协定而已,对其并没什么实质性的投人或支持,学校可考虑通过这种途径让实践基地单位也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比如:资金投人、声誉的提高等等,提高基地的使用率。要认真调研、分析已建基地的情况,分类整合,延伸功能,逐步建成一批适应于多个专业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践基地,积极做好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优秀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培育力度。
(五)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管理标准化是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实践活动的主客体来看,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纳人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教学管理单位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体制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到位。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要有明确目标和合理性。对校内实验室,可安排在学期初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交本学期的实践教学预安排表,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排课和核查。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考虑安排在短学期和寒暑假等其他时间,让学生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进行现场实践学习,同时也要提前和实践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与企业的工作日程相冲突,使得学生缺少实质性指导。
[关键词]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论;课程设置。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为进一步从事深入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研究方法论不受重视,人们相信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追究论证过程科学与否[1],这样往往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逻辑性而失去了论证过程的科学性,难以符合标准的国际学术规范,并进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对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类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对如何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在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良好的方法论训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方法的特点、性质和功能,研究运用方法的原则和方式,以便发现和运用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它是我们认识对象、处理对象的基础。具体到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帮助我们进行管理学研究的相关规范,有了这套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良性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主体中最活跃成分的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达的企业经济对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营运过程中,企业管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体系进行指导和解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着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际情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较好促进企业效率得以提高的管理学体系。管理学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指导,失去了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系内部就会充满各种矛盾,其结论的可靠性更是值得怀疑。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研究生更好的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科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管理学才能被逐步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常态化,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已经屡见不鲜,并且经常有国际学者来国内讲学,这些都促使我们尽快发表一系列能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的科研成果。然而,以往我们的管理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而且是规范性的描述概括。在国外,这类研究通常是以国际知名人士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年轻学者从事此类研究。
国内传统的规范研究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难以与国外学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如果对现在作为科研主体的研究生加以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训练,就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的研究更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
从更高层面来说,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科研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以恢复研究生招生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为标志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3]
,更是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提升到更高的位置。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难以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亲身指导,而经济的发展又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标准化训练,这自然离不开作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训练。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白什么是研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对一项研究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很多开设管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中已经逐步得到开设,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在国内长期不受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级学科差异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目的性缺失。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包括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4],在我国,这些二级学科在综合型大学中一般都设在商学院。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时,通常不分专业,面对全体商学院研究生开设。众所周知,不同的二级学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会计学研究生主要需要掌握如何应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则更可能偏重于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field study),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更偏好于调查研究。学科之间对方法论学习要求上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目的性不强,经常在权衡各二级学科的比重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教师的教育背景限制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深入。
在大多数商学院中,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往往主要由一到两位教师来完成,而教师的教育背景往往使得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难以对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全部二级学科都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往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师上课的内容只对小部分学生有较大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不大。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开展需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有一个透彻的把握,然后应用所掌握的方法论知识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师教育背景的限制使得教师仅对本专业学生会有比较深入的指导,而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需求。
(三)优秀教辅用书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
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上课的时候认真领会,更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上课时感觉自己领会和理解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后练习,难以对研究方法有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熟练应用。目前,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一些国内学者主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教程,或者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典型缺陷之一就是没有将学生置于科研环境当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其他基础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管理研究方法论往往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会用到一些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统计软件和经济学知识,很多研究生由于本科学科背景上的差异,对某方面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有效领会方法的精髓,对所学方法往往一知半解。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学习一些基础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才可以更好的加以领悟和应用,也才能将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最终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四、对我国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建议与构想。
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开展,但是存在上述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对于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多角度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工作。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需要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在进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论通识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有目的性的聘请各专业骨干教师对其所属专业进行详细讲解,并将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如何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研究的理解。
(二)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仅仅停留在就方法论方法的水平上,这不利于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采用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对这一领域较为熟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研究方法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增强了自己进行实际科研的能力。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应用于教学当中,恰恰可以弥补通常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的不足,学生则能借此机会让自己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掌握。
(三)合理安排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这对于跨专业考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更会明白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什么,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对所有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熟练掌握,管理学研究生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授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论文写作和方法模拟,这样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发挥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事件研究法的时候,可以安排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撰写论文,而在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时,则可以考虑安排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模拟应用乃至进行论文写作。
(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所有的科学研究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将之提升到知识的水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但方法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陈春花(2010)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管理研究承担的最重要使命[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国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的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研究依赖于管理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善于从实际中发现研究命题,并应用所学的方法论知识加以解决。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日常作业中适当安排学生去解决一些由简到难的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讨论,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的实施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新历史背景下,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研究,进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指出当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构想。
当今的管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发现基础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6]。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管理学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入门课之一,既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方法论教学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国化,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使中国的管理学走向世界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教育的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对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际步伐,开创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为世界管理学研究提供增量的知识。
注释:
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方法,我国现行的管理学科包括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本文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主要面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② 亦有部分学校称之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等,无实质差别,下文统一称为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娄淑华,杨 勇。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2)。
[3]谢桂华。六十年求索与奋斗: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S]。1992.
摘要: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按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教学内容融于项目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思路,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文章探析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中发掘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改革;管理学课程;高职;项目教学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院都在开设管理学课程,这个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的,这门课程是专门针对管理学方面的人才而设定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门课程在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很多高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就书本上的知识记得十分牢固,但是并不会应用于实践当中去,这样就违背了《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达不到想要取得的教学效果。当今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改革,将这门课程能够与作者本人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本人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而且这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1.《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管理学》的课本中主要介绍了管理的一些基本活动,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的职能分为很多,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学》的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讲解每一个职能的内容和作用,将每一个内容联系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与实际相联系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增加学生的素质,下面是本人的教学思路,仅供参考:第一步,在课程上首先应该分组进行,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六个人一组,这六个人属于一个团队,每个班级有若干个六个人组成的团队,要求团队中男女都有,这一个团队中不能是来自同一个宿舍,因为在工作中一般不选择自己的领导和同事,所以这样做的好处是教会学生们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与各样的人一起共事。第二步,每个团队都应该选择本队的组长,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队名和响亮的口号,增加队伍的气势。比如,可以设置一些霸气的队名“舍我其谁”、“英雄本色”等等。要简洁明了。第三步,教师要给每个组分配任务,任务的分配要根据每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不同而分别分配,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任务要求去完成,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角色的扮演,任务完成之后要有一份任务完成工作报告,填写完成之后上交给老师,然后每个团队选择一个代表向老师汇报情况,全班同学对学生的汇报一起评价。第四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老师根据以上各个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打出分数,这个分数作为最终的分数。
2.《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2.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学生要进行模拟。学生要进行课上模拟,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步骤,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先对整个工作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想像一下情景,为接下来的任务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进展情况做出评价和总结。在情景描述部分,教师要给学生分配任务,教师的角色是人力资源中的角色,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情景分析的部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布置任务,各个小组要充分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老师要看学生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以及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例如,接到杂志社的招聘编辑员一任务后,学生应该掌握整体的招聘的工作流程然后根据工作流程准备相应的材料。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提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情景,小组内部的成员要注意自己的分工,根据情景任务,准备相应的资料,准备内容,熟悉工作流程。教师要根据情景任务向学生们讲解整个的工作过程,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跟招聘工作相关的招聘计划,做电子表格,拟定合同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在业余时间要反复的模拟,思考,这样才能记得更加扎实。在情景展示部分,每个小组应该根据固定的情景来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任务由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根据具体不同的任务来定,有的成员完成整个任务也可以,例如招聘工作包括制定计划,面试和选拔等,从这几个方面来分配任务。在情景评价部分,每个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还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总结部分,教师要对整个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要加以补充,这样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加明确。第二。学生自由模拟。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在课下可以根据课上的内容自由的模拟,可以模拟班长的角色管理班级,可以模仿学生会的干部管理学生会,还可以模仿教师的角色管理班级,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每个角色的不同,进入到每个角色,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第三,全真练习。学生将每个要模拟的项目反复的练习,还可以进行全真模拟,全真模拟的好处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例如,学生可以模拟学生会的干部进行管理,模仿社团的干部管理等。此外,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使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实习,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管理岗位,介绍一些企业的情况,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培训,企业还可以通过面试来充分的了解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学生进入内部实习。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学习,学习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2.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
项目化教学法最终的评定也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定的,综合成绩包括最终的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最终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约为7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有一小部分比重,约为30分。第一,最终性考试。最终性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技能考试。还需要加上学生的笔试成绩,考试时间是统一的时间,一般为所有课程结束后的一周之内,其中笔试成绩的50%算入综合成绩,技能成绩按照20%算入综合成绩。第二,形成性考核。这部分的考核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还包括平时的表现,平时的考勤等,这部分考核成绩按照30%算入综合成绩。其中课堂考勤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次数,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检查每个学生的出勤次数,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部分的分数是20分。每个无故旷课的都要扣掉2分,如果有事找班主任请假或者是找任课教师签字的情况,也是需要记入一次,扣掉一分,最终分数低于10分的,不能考试,可以留级。课堂表现的分数是30分,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上课是否溜号,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和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有自己的桌面卫生等情况,一项不合格扣掉6分。还有课堂的随时考核,考核每个小组时候能够按时按成任务,考核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不完成扣掉每个人的分数。根据这样的考核标准,能够使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每个同学都是公平公正的,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对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
作者:徐宁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 As a new learning resource, learning style and teaching mode, micro-less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icro-lesson and flipped classroom,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mode of teaching, finally summarizes the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Key words: micro-lesson;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68-03
0 引言
纵观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在教学中着重于重点、难点和考点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认知差异性和能动性,造成了学生出勤率不高,学习不自觉,上课玩手机,应付考试等学习现状。教育的功能本质上是要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对其教育的功能。如何改变当前这种教学现状,是每个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改变当前教学现状的一种新尝试。
1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内涵
2008年,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第一次给出了“微课(Micro-Lesson)”的内涵。在我国,2010年,学者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的理论,并创立了首个“微课”学习平台,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什么是“微课”呢?综合国际、国内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把“微课”理解为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短小、精炼的知识点式视频为主要的教学媒介,展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某个理论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体,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一体化资源,并以一定的教学过程和逻辑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半结构化、目的鲜明的“生态环境”[1]。
“翻转课堂”又叫颠倒课堂,最早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在2007年,“林地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用录屏软件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录制文稿和讲课声音,并将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看视频代替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重点是集中精力完成针对知识点的练习以及教与学的交流上,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通过上述描述可以认为“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美国由莎尔曼・罕(Salmankhan)创立的可罕学院(KhanAcademy)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2]。到目前为止,“翻转课堂”已经被成功应用到众多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多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物流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是本研究的重点。
2 物流管理学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程”教学背景
2.1 《物流管理学》课程特征
《物流管理学》几乎是所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铺垫的基础性作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物流职能和物流管理理论介绍,以物流活动为主线,通过《物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最终实现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该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但是该课程不够时尚,具体的企业案例很难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兴趣,同时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多,分散,更新快。上述课程的特点再加上课程教学的目标,既要让学生树立系统的思维,并在建立系统思维的前体下,又能够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创新应用,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2 《物流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以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物流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不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少,即便是有互动也是非常浅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基本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笔记的方式,对知识点的掌握仅限识记,缺少理解和分析,尤其是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所以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三,为了应付考试,讲过的知识点考前掌握,考后就都还给老师,教学效果差。
第四,手机对上课教学影响很大,很多学生上课时摆脱不了对手机的依赖,要么玩游戏,看视频,要么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经思考就去百度,导致上课精力不集中,不愿意对专业问题思考。
根据《物流管理学》的课程特征和教学现状,本研究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
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为了有效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具体包括教学课程设计、学生课前自学、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综合考核等几个阶段[3],如图1所示。
具体分析如下:
3.1 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本着知识够用为原则,将《物流管理学》设计为五个大的知识点,30个左右小的知识点和20个左右“微课”进行教学,最后通过案例串联起来。五个大知识点包括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统、物流类型、物流职能、物流管理。五个大的知识点下面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每个小知识点录制成3~10分钟的“微课”。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鉴于微课数量的多少和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增减和改变,所以在图2中只给出部分的“微课”内容。
3.2 学生课前自学
根据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老师在每节课上课前布置下次课需要预习的知识点,学生根据在线平台资源进行课前学习。课堂上,老师首先对课前预习的知识点进行测试,以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课堂测试中有80%以上完成的很好,原则上不讲此部分内容;若有20%~80%完成的很好,则略讲此部分内容;若80%以下完成得不好,则细讲此部分内容。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保障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进行,还须注意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从传统的认真听好,做好笔记;对课程兴趣主要由老师讲得好不好定;要考试的多学点,不考的不用学;内容太难的不用学,也不会考;专业基础知识用时再学不算晚等传统观念转变过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从传统的老师课堂讲解,学生聆听记录;老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老师指定重点,学生掌握要点;课后组织考试,考后还给老师中改变过来。这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转变学习观念和习惯后,学生才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知识点,以及利用一些相关的专题网站、微信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过相关的网站或者微信、QQ以及平台和老师、同学进行协作、研讨,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将知识内化留在课堂中完成[4]。
3.3 在线教学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主要提供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资料,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资源来源。为学生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教学参考书:《现代物流管理》黄中鼎主编,《物流学》王斌义主编等多本国家级教材或者获奖教材;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给出全部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点是重点、难点。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宜家”的竞争力、万能的“UPS”、“河北的超载怪圈”等一系列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来源一部分从网上下载,一部分是现场采集,一部分来源学校录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给出相关的参考文献几十篇。同时老师会定期的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国际物流动态、就业前景、就业信息等最新知讯放到教学平台上,尤其是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到较好的物流信息或案例并上传的学习平台上,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具体过程可以包括:知识点测试、微课精讲、互动讨论、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等五个内容。各个内容间相互影响,一脉相承。每个内容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微课”设计的好坏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微课程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大纲和教学内容结合紧密,内容清晰,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5]。目前,“微课”设计已发展形成五大门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知识讲解类、虚拟面批类。此外,游戏学习类作为一个探索中的大类,正在酝酿之中。针对物流管理学的特点,可以采用课程精讲类、操作示范类和知识讲解类。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采用课程精讲类,对技能型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操作示范类,对基本的概念可以采用知识讲解类,对于物流管理的内容可以通过游戏学习类进行。
另外制作“微课”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和艺术修养,否则仅有教学视频的形,没有可视化教学的神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我校为了提高老师的“微课”设计水平,还举办了全校的“微课”设计大赛,本人也参与其中,对“微课”设计有很大好处。
最后,“微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传输知识以及问题的解决,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课程的设计要从细节上着手,设计的微课程要能达到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考的目的。设计微课程时,如果知识点较为重要,同时又可以拆分,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主题,供学生课前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5 课后评价
学生在完成若干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随堂考试等方式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6]。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集体辅导或个性化指导或同学间相互指导,同时还可以达到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的调整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不断优化微课程的开发。
3.6 综合考评
综合考评不同于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是对某一个知识点学习情况的检测,综合考评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按照自主学习占20%,课堂讨论占20%、课程报告20%,课程考试占40%的比例来评定成绩,甚至可以把课程期末的考试取消,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强化了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期末考试时学生作弊的情况产生。
4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按照上面的流程进行《物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并设计出有效的“微课”,笔者认为可以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4.1 老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的自我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教学过程相对固定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求老师对专业知识非常熟练,又要能够掌控整个“教”和“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微课”,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只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提升才能保证新的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
4.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瞌睡开小差,现在集中精力;以往听得朦朦胧胧,现在辩的明明白白;以往教师唱主角,现在轮流上台展示;小组内协同,小组间竞争。以往课堂讲课好转变为课堂组织好;穿插案例、微课、视频、研讨、展示、测试等,但是教学目标不变,所以通过翻转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
4.3 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经过翻转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会提升查阅专业资料的能力,并能够进行观点提炼;掌握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制作PPT水平极大的提升;在讲台上进行观点展示时举止得体,表达能力也会明显改善;小组间相互质疑、辨析。这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5 总结
翻转课堂的前景是美好的,要使翻转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优秀微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7]。以微课程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以及促进作用,通过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材料,促使学生的成长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Brunsell, E.&M. Horejsi. A Flipped Classroom in Action.[M].Washinggton: The Scienc Teacher,2013.
[2]Bergmann, J. &A. Sams. Flipping the Classroom[M].San Bruno:Tech&Learning.2012.
[3]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4]王秋月.上海教育科研[J].“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2014(8):15-18.
[5]卢海燕.外语电话教学[J].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2014,7(158):33-36.
关键词: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创新
一、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
黑龙江省四季分明,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具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夏季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这些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而体育旅游公众平台是将体育旅游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把模块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和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简单的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例如商家借助微信公众服务号来展示商家微官网、微社区、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名片等功能,还可以实现部分轻应用,从而将远距离变为零距离服务的延伸,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并从中获得社会及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的服务方式。
二、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
1.社会现状
2015年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占旅游总收入的25%左右,但是国内体育旅游产业只有旅游行业总规模的5%,它的产业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对比于传统旅游行业,体育旅游业不仅不受目的地及旅游资源的限制还不受旅游淡旺季的限制。传统旅游需要目的地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而体育资源营造的体育文化可以成为另一种旅游资源,且不受淡旺季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已经由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逐渐转变,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把体育旅游作为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便捷式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体育旅游的发展与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技术现状
公众平台是微信的一个社交模块,把个人和企业打造一个微信公共号,并实现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和语言的沟通与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让我们和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有效沟通和了解,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感。体育旅游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更是被众多人群所接受,通过旅游既能起到锻炼身体的又能放松身心,因此体育旅游具备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建立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益处
1.营销方式多元化
对比于较为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微信则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支持文字、语音同时还支持混合文本编辑,普通的公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使营销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利于体育旅游营销活动的开展。
2.成本低
因为微信软件本身的使用是免费的,各种功能都不收取费用,但是会因为产生上网流量,所以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相比同样效果的广告更加经济、实惠,受众同样广泛,但是却成本却很低廉。
3.传播效果好,加载速度快
微博信息支持各种平台,包括手机,电脑与其他传统媒体。同时传播的方式有多样性,转发非常方便,能够使体育旅游信息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4.针对性强,有利于后期维护及反馈
绝大多数关注企业或者产品的粉丝都是本产品的消费者或者是潜在消费者,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其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更有利于信息的利用和反馈。
四、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策略
1.大学生角度
我们拥有一个优势,即在校大学生。处于学生之中,所以开始建立和推广平台时,可以先从周围的同学入手,特别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学校所在地周边情况不是十分熟悉,平台可以组织周边徒步旅行、一日游等方式,使其对平台产生依赖和兴趣,时常关注平台的各类信息,进一步起到了宣传作用。搭建消费者和商家沟通专栏“反馈信息”,将供需信息反馈给商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项目和服务的调整,以更好的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
2.年轻人的角度
微信使用客户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酷爱旅行,喜欢冒险,对于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充满渴望,对他们而言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不仅可以满足自我基本的信息获取需求,而且能增加和朋友谈论的资本,进而满友需求。体育旅游不仅可以得到他们追求的新鲜感,刺激感,还可以得到很多这些资讯,进而增加与朋友的话题性。
3.中年人的角度
微信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年使用者,他们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所以生活压力比较大,在工作完、做完家务之后往往就会浏览一些信息,与朋友、老同学们进行交流,也会为周末和假期做一些计划,而适时的放松、与孩子、父母共同出游会增强他们与孩子的沟通,促进家庭的和谐。中年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体育旅游这一方式更适合他们,可以让他们在游玩、团聚的同时锻炼身体,还可以适当的放松心情,有更好的状态面对家庭和工作。在平台中设立了“体育旅游景点信息”这一个小模块是把大家要去的旅游景点的基本信息向大家做一个阐述,让家庭的主导者们在旅行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做一个有效,合理的攻略,来面对旅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里面会有最近3天的天气情况,景点的主要特色是什么,纪念品有哪些,尽量做到不后悔自己的旅行。我们平台响应了体育旅游这一个概念。
五、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正在不断地加速融合之中,其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体育和旅游都是我国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也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具有代表性旅游方式,也是未来大力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体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体育+旅游+微信平台”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和现实需求,以为游客提供最快捷便利条件为宗旨,使旅游+体育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得到充分的快速发展,为振兴发展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柏林.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5.
[2]张志扬.微信公众平台在海南民I橡胶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现状和推广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
[3]岑美婷.微信公众平台在三亚市农业科技中的推广应用.生态经济,2012,2.
[4]戴慧祺.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信营销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of management tal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class labora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robes the pattern of management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clas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教学
Key words: management specialty;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46-03
0 引言
随着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取得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途径,因而各大高校必须不断优化专业课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把教室教学向实验室教学转移,积极培育学生的钻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实验室作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继而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随着各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也随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多数高校的理工类实验室都十分完善,而管理类实验室相对十分落后,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建设管理类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多数人认为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主要的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可是只有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近几年,各大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系,这说明管理类专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于这些院校而言,如何高效地建设管理类实验室,打造培育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为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管理类实验室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合理建议。
1 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1.1 管理类实验室的设置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79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实验室建设也初具规模。管理类实验室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去建立一个真实的公司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事务,因而管理学院配备了多个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操作平台,通过各类模拟软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证券交易模拟操作软件,构建虚拟的证券交易环境,让学生可以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作;有用友财务软件,构建虚拟的帐套,让学生可以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操作;VB、SQL、visual studio等程序设计软件,让学生可以进行真实的编程操作,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同时,管理学院还具有专门用于课程案例分析实验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设计也十分新颖和巧妙,独立的案例及计算机设备实现了小组内的信息查询及讨论功能,讲台的设计恰到好处的烘托了发言者的核心地位。其中会计学实验室是会计手工实验场所,实验室备有各种真实的凭证、帐页、报表,使学生能够真实熟练地掌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其会计应用能力。另外,近几年,管理学院积极加强建设特色学科,老师们团结一心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优秀实验课程,对于完善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使得管理学院实验教学有章可循。管理学院逐步充实了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并相继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虽然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设施,但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真正落实到实验教学中;其次实验室所拥有的软件资源等并不全面,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不够深入。
1.2 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 重理论,轻实践 受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的影响,我国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一直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认为学习管理就是学习管理理论,忽略了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殊不知,只有把管理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才能更牢地巩固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为社会输送各类稀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多数只是口头重视,缺乏实质性的行动,管理类实验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可有可无。他们多数只是为应付检查和评估,才设立一个配备了几台机器的实验场地,摆摆样子罢了。
1.2.2 软件模拟缺乏真实性 实际中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复杂和多样的,并不是我们书本上所看到的那些事务相对简单的例子,所以结合模拟软件的运用,才能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切合实际的管理业务。然而,目前多数学校所配备的模拟软件仿真模拟程度并不高,与实际应用还是有所差距。下面以会计类实验为例,进行简要分析。会计类实验主要有上机模拟和会计实习两类,上机模拟所采用的一些基础会计数据,都是由老师虚假编制的,缺乏客观依据。而且这些虚构的经济活动相对于实际中的经济活动而言比较理想化,模拟软件中的处理流程也比实际处理流程简单很多,缺乏真实性。学生们的实验操作只是熟悉了软件的操作流程,而并没有提高他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会计实习中采用的凭证单据大部分也是自己制作的,其格式、内容、填写方式与实际应用中的凭证有一定出入,并不够严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会计凭证种类繁多,尽管学生在会计实习中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遇到实际业务时却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实习中所运用的凭证比较单一,他们一旦遇到复杂的处理业务不能灵活变通。
1.2.3 缺乏专业的实验指导老师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他们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要熟知相关专业实际操作流程,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类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基本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通常在上完理论课后,安排相应课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然而,理论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专注于理论研究方面,其本身可能对相应的软件模拟操作并不熟悉,算是现学现卖,因而总是能碰到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教师在指导时只能够照本宣科的对有关业务流程进行指导。实验室专职指导老师则不同,他们主要就是钻研实践操作方面,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比理论课教师强,而且实验室指导教师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采购,这样就不必才劳烦理论课教师分出精力操心学生实验的事宜。总体而言,多数高校专业实验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1.2.4 实验室资源有限 管理类实验室作为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除了应该具备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等普通专业实验室都要配备的实验设备以外,还应配备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验基础设施。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专业信息资源、实验教学软件资源、实验项目资源、实验教材资源、专业教师资源和技术资源还非常有限。实验室条件普遍较为简陋,场所面积不足,几台计算机就代替实验器材,实验教学软件也跟不上。学生进入实验室难以达到实验目的和效果。
2 实验室管理模式分析
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和集中式管理。分散式管理是指学院的各个系所独立的建设和管理本系的实验室,一切的实验室规划、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实验室课时的安排、实验的指导教师的指任等,都由该系依据自己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科研需求自主决定。集中式管理是指院校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并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统一配备各个实验室的建设资金及其软、硬件资源,并聘请专门的人员管理实验室,集中式管理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考虑各个院所整体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科研需求,统一规划各实验室的功能,并有效地将相互联系的专业系所的实验教学整合在一起,实施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对比分析分散式管理和集中式管理,可以发现集中式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资源的高共享性。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不同专业的实验室若同时需要一种资源时,由于实验室的管理是相互独立的,两类实验室则需要都购买该种资源,这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比如金融专业和农业经济专业均需购置SPSS等分析软件。而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由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该够实验设施,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资源与资金。而且,实验室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下实现有效共享。②学科的强关联性。学科关联性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课时的安排和实验设施的分配。相互联系越紧密的学科,越适合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因为集中式管理会统筹安排实验课时,有效制定实验大纲,并结合大纲把各个专业的实验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③实验室的低成本与高利用率。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设施的采购,实验指导教师的配备都是分散的,各类实验资源会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造成很大的浪费。而集中式管理模式能有效避免这些无谓的浪费,集中式管理统筹规划实验室的建设,统一购置实验设备,统一聘请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工作,实现各类实验资源的高校共享,从而大大节约实验室成本,大幅提高实验室利用率。④统一管理。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由于各类实验课时的安排是相互独立的,以至于会出现实验室资源被一方占用的现象,此时各系所再进行临时协商,总有一方要妥协,那么就不能有效的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下,实验课时是统一安排的,这样可以灵活地调配各类实验资源,在保障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根据实际情况,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正是一个专业系所之间联系紧密的学院,建议采取集中式建设模式的方式构建管理类实验室。即要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改变原来分散的管理模式,将原来各专业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建立一个与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实验平台,成立一个校级管理类实验中心。同时,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求有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来指导实验。
3 加强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两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下面提出关于加强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只有院校领导、教师深刻意识到实践在管理类学科中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推进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管理学院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目标,将实验教学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敷衍。只有学院明确了培养目标并且该目标符合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管理类实验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下去并落到实处,而且能突破原有的实验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性,缩短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
3.2 加大管理类实验室硬设施的投入力度 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计算机等相关的设备是管理类实验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管理学院应从计算机硬件,多媒体教学平台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加大这些硬件资源的投入力度。而且学院采用集中式管理的话,由于这些资源要为多个专业的实验服务,实际使用率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实验室的硬件资源必须具有高共享性和可扩充性,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并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3.3 加大管理类实验室软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只是保障了基本需求,是管理类实验室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而实验室的核心还是那些相配套的软件设施。这里所说的软件设施除了我们通常所指的计算机软件外,还包括会计实习中用到的记账凭证等。管理类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主要是指各类模拟软件,学生们主要依靠软件模拟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因而管理学院提供的模拟软件必须具有高仿真性、配套性、实用性、共享性与渐进性。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加大模拟软件的资金投入力度,购买一些高水准的软件。其次,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要协调,实验室的硬件必须能支持模拟软件的正常运行。最后,学院不仅要注意模拟软件与专业的配套性,更应该关注模拟软件与实际运用的符合性,不能偏离实际的进行实验教学,否则实验教学会失去其原本目的。另外,学院也应该购置更为全面的、更切合实际运用的会计凭证等票据,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引进专业的实验室指导教师 实验室指导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效果。基于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实验室的专业指导教师至少应掌握以下四种知识或技能:①掌握一定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②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解决基本的软硬件故障问题;③能熟练运用相关的模拟软件;④熟悉企业相关管理活动的业务流程。
明确了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面就是学院自身应如何做,以建设一支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选拔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一方面强化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指派他们去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以熟悉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②组织和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熟悉实际经济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发现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科研和教学案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的编写与开发。③从企事业单位适当的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兼职的实验室指导教师。
4 结束语
实验室是人才培育的核心,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各大院校应努力加强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促进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改革首先是实验内容的改革,各大院校必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设立综合性强、专业跨度大的实验项目,而不再是单一的操作练习。其次是实验设施的改革,必须从综合一体化的教学角度出发,整体规划实验室,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最后,高校应该增加实验建设经费,加强实验室管理,使管理类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以便更好的助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桂艳,薛兴利,董继刚.地方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验教学[J].实验室科学,2008(2):23-25.
[2]李秀芳,秦海英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2802
在管理学介绍中,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 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 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在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在工业革命早期,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 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 现代企业诞生
0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内容摘要:风险和收益问题是《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理解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问题中存在很多误区,本文试图通过重新教学设计,注意教学顺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风险和收益,及其之间的一般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身边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参与,自我体会,从而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风险 收益 教学思考
风险和收益问题是《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财务管理学》中的基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风险和收益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证券投资》课程及其他金融类课程的核心。
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认识风险和收益问题时存在很多误区,在《财务管理学》课程及其他金融类课程的学习中不能很好运用风险和收益的内容进行思考。由此,笔者认真对风险和收益的教学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之前的教学相比,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要理解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风险和收益的的概念,通过身边的学生都能理解的小游戏来体验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让学生加深他们对风险和收益关系的理解。然后才解释风险和收益的数量关系。
大纲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识记风险的基本含义、特点,理解和掌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理解风险和收益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能根据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设计一项综合投资安排。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根据课上游戏,让学生理解风险的含义,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他人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风险理财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风险和收益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经济学名词这两个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学生并不完全清楚二者的关系及内涵,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第一手材料,避免过多抽象地讲解,而其中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最为复杂,应灵活把握“度”,抓住核心。
注意学生的认识误区
通过对过去教学,笔者认为,学生在对风险和收益有关问题的理解时可能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一)对风险与危险的认识误区
有些学生对风险和危险分不清。注意风险不同于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具有确定性损失,即使不损失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如:酒后驾车或超速开车危险,即使不出交通事故,也不会有潜在收益。风险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简单地说,风险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或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风险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或多或少损失也可能获得或高或低的收益。如买股票有风险,既可能亏了,也可能获得不错的收益。所以告诫学生危险的事情尽量别做,而有风险的事情量力而行。
(二)对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认识误区
学生很容易把预期收益理解成实际收益。预期收益往往不等于实际收益。在实际投资中,所谓的最高收益往往是预期的,很多时候一旦扣除预期收益中的费税因素或因为项目或因为投资环境的变化(如金融危机)到期的实际收益很可能远远低于预期收益。因此在投资时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该投资收益和自己的心理预期,以免投资到期后和心理预期落差过大。
(三)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的认识误区
一旦谈到风险和收益关系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所以学生在进行模拟项目选择时总喜欢选择高风险的项目,认为高风险必然带来高收益。其实高(低)风险不等于高(低)收益。比如:我们知道购买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按照学生的理解,应该获得很高的收益,但为何还有很多人炒股失败呢?因为除了风险因素外,投资收益的多少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产品的市场环境、行业的收益状况、金融环境、政策因素等。在进行项目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不同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对风险的态度也可能不同,所以决策应该因人而议。
(四)风险至上误区
很多学生只知道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所以在选择项目时总是选择高风险的项目。事实上,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除了风险有关系外,还和其他很多因素有关,如通货膨胀、市场利率的大小等。所以告诫学生在选择项目时除了关注风险大小外,还应该考虑外界的其他重要因素。
正确理解风险和收益之间的一般关系
(一)游戏测试与分析
正式讲解风险和收益一般关系之前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花10块钱参与一个游戏,第一种选择,投掷一枚硬币,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能获得20元;第二种选择,投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你将获得1000元,背面朝上你却要支付500元。两种选择你会选哪种呢?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作出了第一种选择,三分之一的学生作出了第二种选择,剩下的同学没有参与游戏或不积极即第三种选择。有人赚了,有人赔了,有人赚多,有人赔多。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之后,可以跟学生讲解人们对风险的三种态度:也就是说人们喜欢风险,即风险偏好(第二种选择);还是厌恶风险,即风险厌恶(第一种选择);或是没有偏好,即风险中性,只是比较某些项目的期望值的大小进行选择。实践表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风险态度可能也不一样。
(帮学生进行分析)其实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用预期收益率的指标来测算的,以这个测试为例,第一种选择的收益是10元(20元减去参与成本),概率是1,也就是说无论哪面朝上都能获得100%的收益率,所以说第一种选择的预期收益率就是100%;而对于第二种选择来说,正面朝上时收益率是9900%,概率是50%,背面朝上时的收益率是-5100%,概率也是50%,综合来看,选择第二种玩法的预期收益率就是2400%,从数字上来看要远远高于第一种玩法,但相应的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个稳健的投资者一般会青睐于第一种玩法,而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可能觉得第二种更有吸引力。
(二)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亏损和收益的减少缘由于风险,同样超额收益也同样来源于高风险的报酬。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选择是不同的。在理解风险与收益关系时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同方向变化的,风险高的投资收益率高,风险低的投资收益率低。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介入而逐渐降低收益。
2.现实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垄断的存在,会出现风险与收益方向的背离。存在着四种状况:高风险低收益(赌博)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机遇)。告诫学生不要参与赌博要善于把握机遇。 而学生一般理解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其实高风险也可能带来的是低收益,如有些投资者将资金放到高风险的股市上,不但没有取得高额收益,反而是倾家荡产。说明收益除了跟风险大小有关外,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如通货膨胀、汇率、政策因素、金融危机等。
3.市场常见的两种状态为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的额外收益实际是投资者承担更多风险的报酬。保守的投资者青睐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激进的投资者会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4.投资者对风险的接受程度是各自不同的,这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多数理性的投资者不会选择高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希望承受最小的风险。除非投资收益率提高到能够补偿投资者承受的风险,否则,他们不会进行投资。
把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风险和收益的数量关系中,有很多公式,笔者主要介绍以下三个:
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b)×标准离差率(V)
风险收益率=β×(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b×V=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正确理解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能更加深学生对其一般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教科书书上的例题给学生进行讲解,或通过自编的简单小例题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讲述。但在此还需要特别强调标准离差率(V)和β系数。标准离差率(V)的大小反映项目的风险大小,所以标准离差率(V)越大要求项目的风险报酬率越大,否则投资者是不愿意投资,当然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标准离差率(V)大其项目报酬率就一定越高,因为项目报酬大小除了风险大小影响外还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定要选择风险最大的。同样β系数反映项目或股票的市场风险大小,如果一个项目或一支股票的β系数大于1,表明该项目或股票的风险比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大,所以一般要求更多的风险报酬,同样道理并不是β系数大其风险报酬或预期收益就一定高,因为预期收益除风险大小影响外,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所以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决策。
教学反思
在《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风险和收益关系的不易掌握,由此对风险和收益的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简单游戏的模拟决策,体会到风险态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体会到风险越大,需要的额外补偿越多的投资行为。
谈及此课,收获颇多。该课程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一些内容,并且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期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改变为学生参与,自我体会。笔者的做法是:通过简单游戏,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的同时,能体会到风险和收益的真正关系。
本节课无论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是教学手段上,笔者都努力尝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探索起初是艰难的,过程中也需要协调一些矛盾,但相比自己和学生一起在此中的收获,又感觉付出有所值。
参考文献:
1.荆新等主编.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欣兰主编.财务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复初主编.财务管理学.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6-8-1
4.黄宣武.现资组合风险和收益的评价.甘肃经济,200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