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2]。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软件开发技能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笔者将探讨如何进行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规划
2.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如何理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3]。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计算机教育理论体系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信息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和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个层次。(1)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加工、管理、使用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化概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有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概论课程,如医院信息学等。(3)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学习各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C#应用编程、Java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4)信息系统应用模块,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2.2专业方向的设置
本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多层次。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施中,既需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也需要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还需要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开发方向、网络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3个方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系统开发方向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掌握各种系统开发技术;网络管理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和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管理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如何用信息系统支撑先进的管理思想。3个方向都必须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无论哪种类型人才,掌握一种系统开发技术都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层开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
3建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3.1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训练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石,基础是否学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软件开发职业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等。在基础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成败,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软件工具应用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忽视在构建程序过程中应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整体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就是造成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的平衡:(1)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清晰。教学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讲解练习,更要加大对应用整体知识的能力训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2)专业技能教学要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吸纳软件企业的工作模式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持知识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双环节中,也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工作行为。
3.2以项目驱动教学法来设计应用类专业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4]。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无缝衔接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中,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等课程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这些课程直接面向应用,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偏重于实践,学生比较感兴趣。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所选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可以从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或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项目规模适中,太大或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所选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亲自开发过的,这样对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其次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案例项目中要包含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供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查阅,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然后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开展一门全新课程时,学生一定是感到抽象和困难的。教师先将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应该类似,选取其中一个模块逐步进行分析、演示其开发过程;学生进行项目模仿开发。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既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又可在项目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创作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拓展知识面。在一个完整的模块演示教学完以后,大部分的课程知识点也已经完成教学,学生将参照模仿或自我创新来完成其他模块的编写,然后把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快速完整地学习到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还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案例项目上。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评价,给出指导和建议,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归纳,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扩充知识点,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应用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还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增加了软件开发的兴趣,利于日后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在这里指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或两年所进行的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胜任工作岗位,赢得就业。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多数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种种缺陷,以致就业比较困难。那么症结就在于将毕业生推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没有做好。为了改变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无缝衔接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如订单式培养或岗位性培养,用真实的项目或工作环境打造、锻炼人才,使其既有理论又有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本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有:1)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缩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机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推荐就业。尽管学校在教学和体制上做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找到工作,但社会的需求是多变的,技术的进步是变化的,学校的脚步总是落后的,当然也包含个人对自我要求,因此技术培训机构才会盛行。与社会培训相比,有些软件培训机构则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帮助培养学生。由于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践环境比较真实,甚至是培训机构所接项目的一部分,而且师资是来自一线的开发人员,所营造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比学校教师所营造的要好,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环境。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双赢”的,首先,培训机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源,可以降低同行业的培训费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其次,学校通过培训机构合作,首先促使本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使本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发展,树立荣誉,发展更多生源,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第三,可以监督培训机构使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水平,否则不继续合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可以依据所选的专业方向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趋势,例如青岛大学计算机学院就与印度IT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学费每年高达9000元,招生人数多达350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在职业教育上的缺陷,为本校学生提供多方位的选择,特别在教育费用上,社会机构培训比校企合作办学的培训费用肯定更昂贵。2)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接轨。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要有接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与培训机构合作固然好,但专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外力,还要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长久来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3.4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例如管理类竞赛、计算机软件应用大赛等。对于参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奖励,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辅导,无论获奖与否都给予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奖励,从而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证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人才(高级/中级)”证书、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软件管理)(中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职业证书表明了一个行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考取职业证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对就业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促使自己提高职业修养,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体系。
4结语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055-0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监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矿山机电设备完成了科学的结合,这是因为现代机电设备的本身就密集了大量的电子元件和信息,而现代机电技术也已成为了促进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首先就必须要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因此,安全监控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上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仍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继续发展。
1 技术条件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清洁型能源、低碳经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矿山作为一个污染和浪费都比较严重的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降低损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是这一时期矿山发展的主要任务,安全监控系统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目标的需要。首先,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通信交流更加简便、快捷,矿山井下的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传输到地面的管理者那里,为及时处理相关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同时监控各个机组的运行情况提供了横向联系的平台,地面调度指挥系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远程遥控指挥,将机电设备的安全故障及时通知给井下作业人员,迅速做出妥善处理;第三,监控技术的发展为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电子技术元件的更新换代让监控画面更加清晰准确,实时效果更加明显突出,因此,井下机电设备的工作情况被置于全天候的严密监控之下,这一切都为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选择与设计
机电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是矿山生产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矿井中,机电设备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所以要对它的监控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并不断升级改造,及时调整优化,为矿山安全生产服务。
2.1 安全监控系统的选择
常用的安全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简要介绍如下图:一种是将公线连接到井下的分站,借助电缆连接分站和传感器,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将总线与传感器直接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种由于线路铺设复杂,不便维修,应用的较少;第二种维护方便,但是控制性能不太好,因此需要增加分站以提高系统的集中控制能力。
2.2 地面主机系统的选择
地面主机是井下监控系统的核心,事关井下各个监控分站的运行情况,所以在计算机主机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安全规则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井下分站的具置和分机的配置资源情况,同时,为了提高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屏幕的清晰,保证通讯信号的有效传递,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借助总线型系统的功能,因为该系统可以进行各个分站不同机电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整体监控工作的一体化。此外,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在传感器的选择上以红外传感器为佳,这主要是因为红外传感器不仅监测范围广泛、且信号性能强大、预警效果突出,非常适合在矿山机电安全设备中使用。
2.3 设计要点
在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中,既要考虑矿山的地质环境又要考虑矿山的生产作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布设好地面总调与井下各个分站的网络通信结构路线,力求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全面监视。
第一,要在监控点的选择上做好充分调查,把每一台机电设备都置于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内、克服监控死角的存在,让监控点的方位尽可能的接近故障多发区,侧重对重点监控对象的监视效果。
第二,要考虑对设备运行信息的捕获,因为设备发出来的信息是分析故障位置及成因的重要依据,如噪音、温度、应力状况等等,要对这些信息做好记录和分析,为后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参数。
第三,要建立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要具有兼容的功能,主机及各个分站的运行信息、故障概率、诊断参数等数据都要及时输入到数据库中,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利用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制定合理的故障排查方案。当然,预防才是最好的安全措施,事后的维修是不得已而为之。
3 应用策略
①巡回检测必不可少。矿山的生产作业主要集中在井下进行,井下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空气流通等自然因素比井上地面要恶劣得多,对安全监控系统的损坏是巨大的,所以要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检制度,定期巡检要全面有序,不定期巡检要重点突出,检测结果要及时汇总到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做出预估判断,防患于未然。
②设立专人负责制。受矿山机电设备地面总调与井下分站之间的特殊自然条件所限,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外的人为沟通比较困难,且易延迟,所以对安全监控设备的运行检测情况要设立专人负责制,由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责任区,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地面总调通报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杜绝了事故责任的推诿而且还防止了个别设备的漏检。
③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大于天”的口号在矿山建设中作为警示名言家喻户晓,其意义就在于时时刻刻提醒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只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有生产上的安全保障。监控系统属于精密电子设备,一个细微的误差就可能导致整个运算结果的偏离,生成错误检测报告,误导指挥中心,形成安全隐患。
④完善管理机制。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的预警报警以及维修后的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有赖于高效完善的管理机制。设备再先进毕竟只是机械原件,人才是安全运行得以保障的灵魂所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防范甚至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延长设备的运行周期和使用寿命,保证地面与井下之间的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便于领导层适时的协调好各个分站之间以及分站与总调之间关系,步调一致,协同生产。
⑤做好风险总控。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运行风险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不论是人为因素还是数据计算因素或者是设备自身的因素都会给运行工作带来无法预知的隐患,因此,有必要建立风险总控应急预案,由矿山主要领导负责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和实施,一旦设备发出预警信号,可以即刻实施防控,防止风险扩大。同时,在没有预警、报警的情况下,风险总控还可以兼顾对安全监控系统的预控和规划管理,把机电设备井下运行的风险等级降到最低。
⑥加强技术培训。安全监控系统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属于新技术,科技含量高,升级换代快,矿山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因为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缘故,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会有所滞后,甚至无暇顾及,为此,矿山应建立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让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轮流到培训机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给他们充电,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为系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监控系统在矿山机电设备运行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设备运行期间的监测,还有对风险故障发生前的预警和事后的跟踪检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监控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哲,李冰.关于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J].商业文化:下
半月刊,2012,(25).
[2] 郭旭东.浅议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监控系统[J].教学探索,2011,(16).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革的重要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早在上世纪90年就制定了具体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克林顿政府于 1993 年 9 月提出的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建设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①,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自然也是深受影响。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在推进社会信息化方面必须“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②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耗时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革新,但改革力度最大的当属 2004 年初以来由教育部直接推动的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③显然,在这一改革中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庄丽娜④,李淑萍⑤,陈伟红⑥,杨发青⑦等调查都表明,我国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正是本文想要探讨和关注的。
二、外语教师在信息化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信息意识薄弱。有些教师没有随着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而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仍然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课堂活动,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倡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倡个性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导师的角色和助学者的角色。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课堂的控制而轻视对课堂的开放,重视统一化培养而轻视个性化培养,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轻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⑧
第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素养,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含义:从技术层面来说,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面对信息的修养。⑨部分教师因为早期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又因为年龄或兴趣等其它原因而不愿重新学习,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在教学中会回避甚至拒绝使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另有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信息化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以及信息化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活用技术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资源高速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危机的局面,教师如何才能给那些随意而无结构的信息赋予结构和意义,如何为学生设计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判别并和别人交流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第三,硬件条件限制。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 2009-2010 年对全国 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所做的调查⑩,53.2%的高校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平均每校有 343 个座位;有 78.2%的高校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平均每校有 467 个座位。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提供物质条件,但这些机房、语音室主要针对听说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之用,精读课程还是在普通教室进行,很多教师只有在要参加竞赛时才能使用上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
三、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改革是大势所趋,要保证这场改革顺利地开展实施,外语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意识。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整个社会都融入到信息化当中,传统的以黑板、粉笔为主的单一教学环境正在逐步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普通教室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环境所替代。混合学习原有含义是指各种学习或教学方式的结合,其理念和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存在。Margaret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指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结合(或者混合),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 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 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 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混合学习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要主动面对,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大学英语改革当中,学习和灵活运用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第二,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全球化网络就是一个巨型图书馆,对外语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教师了解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知识,让他们知道采用哪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从而具备信息理论和信息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能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三,建立长效稳定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学校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制度,例如规定每个新进教师都必须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并获得经过考核颁发的合格证;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其它空闲时间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学校也要扩大培训面,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进来。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两年左右学校就会有一次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但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网络中心的专任教师和各系部推荐的骨干教师,其他教师则再由这些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但最终这样的间接培训只是走走过场,并未起到任何实际性的作用。
此外,培训的内容也应做适当调整。笔者也曾参加过几种不同形式的计算机培训,在培训之时感觉收获很多,可在实际运用中却时常无法自如运用。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培训主要侧重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便能自然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显然,这种单纯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训机构或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将技术培训与语言课程设计整合起来,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将培养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第四,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运用提供保障。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高校都建有专门的网络机房和专用语音室,但与学生的总数相比还远远不够,可供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室也远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还需加强建设,为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平台。软件方面,除购买相关出版社制作的软件或学习系统外,还应鼓励和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化能力较强的教师自行制作课件、开设网站,建立外语学习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源。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标准;途径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改革速度时,就意味着落后甚至于失败,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中国的教授何克抗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和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和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而言,教师“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
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艺术院校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雕塑、陶艺、动画原画、写生等)的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基础和关键所在。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不够超前,信息素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思维能力,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培养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加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做好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这一职业职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
(三)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行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的进修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行短期培训;借助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教师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自我提高信息素养。
(四)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条件,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鼓励教师自学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手段。如何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建立高标准的评价体系结构具有显得尤为重要。标准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出发,建立技术层面标准,应用层面标准和理论知识层面标准。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标准,一般教师的评价量表和专业人员评价量表。
(五)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六)建立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机构
由于受我国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各个方面都仍未完善的影响,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聘用此领域有较高素养的老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障,教师良好信息素养是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1996.
[2]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
关键词:舞蹈学科;多媒体技术;培训;实训;理论课;技巧课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却一直未在舞蹈教学中发挥明显作用,因此笔者提出“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以期提高舞蹈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宜性、有效性,探索能与传统方式有效结合的对舞蹈学科发展更有益的教学手段,同时推动舞蹈多媒体技术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一、“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概述
“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包含“两建”“两训”“两型”“一课”四个模块。“两建”是指加快舞蹈多媒体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估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两训”是指“从零扫盲”,强化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和学生多媒体实训能力培养;“两型”是指研究探寻适合舞蹈技巧型课程和理论型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现有施教方法形成有力支撑;“一课”是指在高年级增设“舞蹈多媒体技术”课程,针对舞蹈编导、舞蹈节目制作和舞蹈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多媒体软件及其操作方式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两建”是方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两训”是方案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两型”是方案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具体实施目标,“一课”是方案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项目,“两建”“两训”并行实施,辅助“两型”课程全面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并保证“一课”的顺利实施和推广。
二、“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提出的现实依据
笔者曾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8所院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院校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系统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理论课教学需求。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所院校为舞蹈教学提供专业的教学多媒体演播系统和微格教学系统,这就导致技术型课程仍无法突破“把杆+地板+镜子”的传统教学法。
教师群体对多媒体教学的接受度和掌握度也并不乐观,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一线舞蹈教师仅占总数的35%,熟悉相关视频处理与编辑软件、图像处理或动画软件的舞蹈专业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舞蹈学科动态的时空性决定其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必须具备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只会运用PPT制作课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专门针对舞蹈学科的特点举办技术培训也往往由于组织难、对象少等难以实现。因此,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学生希望能改善目前舞蹈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和技术手段陈旧的状况。
普通高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60%的舞蹈专业学生是靠考前3个月的舞蹈冲刺辅导考进高校的,他们的身体肌肉能力和柔韧性未曾被开发,年龄也偏大,一切训练都要从头开始,因此毕业后成为各专业团体职业演员和编导等高精尖舞蹈人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多数都会到企事业单位、文化培训机构等就业。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编舞、多媒体舞蹈合成、数字化舞蹈传播空间开发等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的开发、策划和经营也不断升温,许多以舞蹈、虚拟教学或表演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应运而生。而目前舞蹈专业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才刚刚起步,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和延伸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的具体实施
1.从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入手,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缺少必要的硬件支持,多媒体教学就如无米之炊。舞蹈多媒体课程对教学的支撑环境要求较高,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室,还需要有专业舞蹈教学多媒体演播系统和舞蹈微格教室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舞蹈教学多媒体演播系统的硬件系统是由计算机、视频设备、音响设备和集成设备等构成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由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等6大模块组成,通过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将各子系统与舞蹈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智能一体化管理。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是一个集微格教学、多媒体编辑、影视音像制作、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化现场直播等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教学系统。通过这样的演播系统和数字化教室,教师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扩展舞蹈示范方式,推动编导创新实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建立教学评估机制,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评估机制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工程,舞蹈多媒体教学的评估机制要强化常规、注重细节,为高质量的舞蹈多媒体教学提供监控和保障。但是,目前,由于舞蹈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还未广泛而系统地开展,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估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建立教学评估机制。
一是目标机制。要以教学的各项要求为基础,紧紧围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效果,制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二是实施机制。要设置独立的教学评估机构,建立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以确保评估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是保障机制。要从上到下努力提升对内部教学评估的重视程度,做到狠抓、精检、勤查。
四是激励机制。要合理利用评估结果,强化激励竞争机制,采取有效手段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信息反馈机制。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信息反馈工作,成立信息反馈小组,扩大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3.弱化专业性束缚,强化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训和学生实训
由于形体艺术的特殊性,舞蹈教师习惯并相对比较依赖“手舞足蹈”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只有放宽眼界、吐故纳新,学生的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最终推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在实践中,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弱化传统教学方法对专业教学的束缚,达到“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促进先进的教育思想”的目的。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除常规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教学软件外,还要强化图像处理、视频处理与编辑、音频处理与编辑等舞蹈多媒体技术软件应用能力的培训,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训练困难比较多,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笔者认为,可借鉴高职院校的经验,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室,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然后进一步建立“引企入校、校企组合”的新模式,或开展“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最终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
4.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不同的舞蹈课型中
舞蹈课程主要包括技巧型课程和理论型课程,针对不同的课型,多媒体参与教学的方式、程度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等技巧型课程中,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法克服传统技能技巧教学中评价指标不明确、不系统的缺点,通过细节演示和反馈对比,迅速直接地帮助学生观察自身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从而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掌握关键的技术环节。相对于技巧课,舞蹈赏析、舞蹈解剖学等理论型课程的教学更易于和适于深入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多媒体演播系统辅助法、网络资源与教学结合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感性、直观和易懂,课堂也不再枯燥乏味。
以上只是列举多媒体教学的部分方法,笔者认为,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的,确定多媒体教学的时间和方式,使之与传统的示范、讲授、纠错等环节有机结合,最终快速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5.增设“舞蹈多媒体技术”课程,使技术成为艺术的必要补充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谈到关于课程设置的五点依据,其中一点是:“学生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客观的需求变化,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培养舞蹈人才的全面性。”而开设“舞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目的正是培养具有综合的跨学科发展潜力和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为舞蹈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课程模式和内容取向上,要立足于舞蹈本位能力的提高,着眼于舞蹈新技术、新领域的发展,还要处理好“全面”与“精华”的关系,不能什么内容都教授。笔者认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以针对与舞蹈表演、制作、编创、教学等有关的各种软件及应用技术为主,如对音频处理与编辑软件Cool Edit、视频处理与编辑软件Premiere、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二维动画软件Flash等软件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软件的各种功能,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
四、“两建、两训、两型、一课”综合应用方案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舞蹈教育突破传统模式,快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
舞蹈教学如何走出纯粹单一的“口传身授”的小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时代性的扩展和延伸,其引入的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升华了教育的艺术性和想象力,弥补了许多传统教育的不足。而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将促进舞蹈教学的科技性、艺术性改革,除了有助于进一步解决传统舞蹈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还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缩短训练成才的周期。
2.有助于多媒体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形成完整、健全的教学与教管系统
这个方案从实际调研着手,明确了多媒体教学的地位、方式、内容,优化整合了“舞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理顺和调整。同时,这个方案还对硬件设施的建设、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强化等环节提出要求和建议,有助于对现实教学实施过程缺失项目进行补充和改进。
3.有助于舞蹈教育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择业范围开辟新的道路
“舞蹈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使学生在探索舞蹈影像采集与保存、编辑与再现、分析与研究等技术过程中,培养对舞蹈艺术的内容表现手法、创作手段和编排流程的现代化变革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舞蹈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于峰,史立秋,姜燕,崔永江.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冷思考;教师信息素养;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差距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四川省在200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就成为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先后培训过十多个班,也在三所中小学进行了数十场次的校本培训。对比这两种方式的集中培训,就笔者所在地区内发现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对大规模集中培训加点冷水,降一降温。
1.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很大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意图: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周济)概念,从教师培训、考试、论证着手,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目标有以下四点⑴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⑵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体系⑶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论证制度⑷形成丰富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实际培训过程和考试中,大多数老师来参加培训意图是为评职称取得一个国家级的证书,为将来的评聘增加一个砝码。国家的意图是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但到地方就有个45岁的分界线。实际上越是年长一些的教师越是必须要培训的对象,在中小学校中45岁的教师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但由于没有评职称的压力,多数没有参加过培训。这在近两三年来的各种级别培训(基于互联网方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本身专业水平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这种互联网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例如网上发贴、投稿、网上提交作业等都不能独立完成,有人中途弃学。这部分人是教师队伍的精华之一,但对教育技术从理念到能力都比年青教师差很多,这是对“第一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考试是一个促进方式,但现实中考试成为集中培训的主要目的。我培训过的学员中有大量的教师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用过培训的内容,因为他们的学校设备很少,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把参加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内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目标(如远程设备使用,资源库使用、专用教室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就要好些,参加的人员也针对性强一些。
2.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如何解决?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由省、州(市)、县培训点来具体实施,各个培训点基本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培训平台(局域网网站)。这种设置就重理论而轻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二类)才是大多数山区学校的现实,而教材中两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授导型和探究型)所要求硬件设备都高于学校的现实。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对教材中的设备从概念到实体都贫乏,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各个县应选择一所同时配置有远程教育模式一、二设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有大量的实体设备教室供学员进行教学实践,学员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情选择不同的教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同类学校的教师互为师生,具体实践一些课题,方能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所任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对培训对象进行分解,开展针对性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三类人员,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具体构成如图1。
由于标准中对三类人员的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及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培训中应分解不同工作的人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在培训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教师在几期的培训中都来了,有的说是学校安排不出人来了,有的是与校长关系好,每次都安排来了。
如何理解三类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设不同内容有侧重点的培训班是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局师训部门提出的新课题。我认为,对管理人员应侧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的重要性的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学习等等;对教学人员侧重教学设计,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技术支持人员注重技术能力的大面积提高,设备维护能力等等的学习。
4.大胆改革现行教材,送教下乡
四川省所使用的现实教材为北师大版教材,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大城市的学校比较实用,但对于山区的学校则过于“西方化”。学员反映美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山区的学生难度过大,特别是探究型教学和基于Webquest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从硬件到师生的信息素养都还不成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笔者认为可改革现行教材,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弱化技术的痕迹。
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应注重几个方面。
4.1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能力的提高,从学会上网到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
4.2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中央电教馆的九年制教学资源远比在网海中捞沙子来得快些。
4.3是学会与人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成果,行成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方式。
培训机构还应该做的就是送教下乡,进行多种方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培训真正成为基层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让教研员与基层教师“联线”,提出“以校为本”的培训构想,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作为培训者应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全体教师培训的目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集中培训的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目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必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通过集中培训都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考试;主观题自动评卷
一、相关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类资源,快速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成为社会的强烈需求。不管是在目前的高等学校,还是各类异地教育和培训机构,考试都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1],用来检测学习成效。随着考试类型的增多和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考生数量比较大时,教师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组织一次完整的考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考生报名、人工出卷、试卷印刷、考生考试、人工评卷和成绩统计分析等,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人员较多,通常还要考虑保密性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需要找大量试题出多份试卷,再由选择其中一份或者两份作为考试用卷,试卷选择随意性大,凭教师的主观意愿来评定一张试卷的难易程度;还要联系印刷和送试卷等,花费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效率低下,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
本文根据作者所在的院系教学的需要,利用校园网强大的服务功能,要研究和设计的是一个完全无纸化考试系统,采用B/S结构,易于安装使用。系统实现了从自动组卷、考试到自动评卷的全部功能。本文对其中主观题的自动评卷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二、自动评卷技术
网络考试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快速、客观地给出考试成绩,有效地缩短了考试周期,这一优点主要得益于网络考试的自动评卷[2]。
一般情况下,网络考试系统对于客观题可以进行自动评卷。客观题一般有判断题、单选题等。对于这类题,计算机可以采用字符串比较的方法,将考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精确的匹配评卷。
如果一个考试系统中的考题都是客观题,这样的试卷不是一份好的试卷,仅有这类题型的试卷对测试考生的能力还存在欠缺。因此,理想的试卷针对不同的学科还应该包括有主观题(问答、证明、计算、设计题)等多种题型。但是对于主观题,如论述题、简答题等没有统一答案的试题,目前还没有一种考试系统能很好地完成其自动评卷。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对自动评卷技术做一些详细的介绍。
主观题自动评卷涉及到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理论[3-4],面临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从而成为网络考试系统中的一个技术难点[5]。主观题自动评卷技术主要由自然语言处理,中文分词技术[6],语句相似度计算三方面构成。其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中文分词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无法实现计算机能够百分之百地“读懂”人类的语言,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笼统、复杂性,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目前基于理解的分词系统也还处在试验阶段。所以基于语句相似度的主观题自动批改系统的实现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在本系统中,由于开发时间短促以及各项条件尚不成熟,因而没有全面地实现主观题自动评卷模块的设计,但在本文先分析了目前使用主观题自动评卷技术中的一些算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基于词语匹配的相似度法
1.思路分析
分析教师的评卷过程,教师在人工评阅主观题时一般是预先制定好一套评卷标准,然后将每道试题的总分划分成若干部分,将分数分配到试题的求解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步骤或关键的词语上,通常称之为得分点,评阅时看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各个得分点的贴近度,贴近度高则得分高,最后查看一下学生答案的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条理性等,综合地给出一个适当的分数。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评卷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得分点,另一个是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可以将每个得分点转化为每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关键字,用这些关键字去匹配学生答案,根据匹配程度的高低,决定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的表示可采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的概念进行描述[7],而对于语法结构则不做过多考虑,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句子进行复杂的句法分析,另一方面也可增加系统的健壮性,如学生答案中出现无关大局的语法错误时,只要其概念表述正确,系统仍然可以给出相应的贴近度评价,这与教师的评卷过程是相符合的。最后,再根据关键字和贴近度在评卷时所占的权值比重,计算最终成绩。
2.算法设计
(1)相关定义
为解决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表示问题,可以把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均看成字符串,下面对单向贴近度的概念进行定义。
把一个字符串分解为单个字符,并把它们构成的有序集合称为一个模糊集,U={u1, u2,……,un}称为论域,论域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所组成的集合记作F(U)(也叫模糊幂集)[7]。
为度量两模糊集的接近程度,引入单向贴近度的概念。
定义1:
设U={u1,u2.......,un},A,B∈F(U)。若映射d:F(U)×F(U)[0,l],满足条件:
d(A,A)=l;d(B,B)=1;
若A包含于B,而B包含于C或A包含B,而B包含C,则d(A,B)≥d(A,C)称d(A,B)为A贴近于B的单向贴近度。
定义2:
设A、B是字符串,A中包含n个字符,d(A,B)表示A贴近于B的单向贴近度,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在集合中出现的有效次数之和记为m,则d(A,B)=m/n,容易验证,它满足单向贴近度的定义。
(2)算法说明
为说明方便,以字符串A和B为例介绍计算字符串A贴近于字符串B的单向贴近度d(A,B),步骤如下:
把查找字符串A分解为单个有效字符。在分解前,首先判断左边第一个字符是双字节字符还是单字节字符,如果是双字节字符就按2个字节截取,如果是单字节字符则按l个字节截取。把字符串A分解为若干个有效字符u1,u2,……,un。
判断A分解后的单字符是否包含在被查询的字符串中。这里假定所要查找的字符串分解前和分解后是有顺序的,所以不能简单地使用是否包含来判断。本文的做法是:判断第一个字符u1是否包含在字符串B中,如果不包含则标记为0,否则标记为l,并从B2中去掉包含u1的字符,对B进行第二个字符u2的相同处理,一直把u1,u2,……,un。判断完毕。
计算单向贴近度d(A,B)。计算A分解后的单字符u1,u2,……,un在B中出现的次数之和m占A总有效字符数n的比值,并记为d(A,B)。
3.自动评卷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主观题的评卷公式。
(1-1)[7]
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Sim1(A,B):是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的相似度;
A:学生的实际答案。学生交卷后保存在学生答卷库中;
B:试题的标准答案。出题时生成,从题库中读取;
P:关键词在该题目中所占分值的比例,0≤P≤1。组卷时生成,也可评卷时修改,从试卷库中读取;
1-P:关键词以外的因素在该题目中所占分值的比例;
n:关键词的个数。根据题库中的关键词信息由程序计算得到;
Ki:第i个关键词,1≤i≤n。根据题库中的关键词信息由程序拆分得到;
dki(Ki,A):第i个关键词与学生答案的单向贴近度,1≤i≤n。由程序计算得到;
dk0(K,A):关键词与学生答案的单向贴近度阀值。组卷时生成,也可评卷时修改,从试卷库中取得。
其含义是:
当dki(Ki,A)
当dki(Ki,A)≥dk0(K,A)时,dki(Ki,A) =dki(Ki,A)。
da(A,B):标准答案与学生答案的单向贴近度。由程序计算得到;
da0(A,B):标准答案与学生答案的单向贴近度阀值。组卷时生成,也可评卷时修改,从试卷库中读取。其含义是:
当da(A,B)
当da(A,B)≥da0(A,B)时,da(A,B)=da (A,B)。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主观题的评卷受P,dk0(K,A),da0(A,B)三个参数影响,P增大,关键词在评卷中占的比重就增大,反之则减小;一般来说,dk0(K,A),da0(A,B)增大,则表示评卷标准提高,反之,评卷标准降低。因此,通过调整这三个参数,即可实现对评卷标准的调整。这三个参数可在组卷时设定,保存在试卷信息中,也可在评卷时进行调整。
(二)基于语义信息的相似度法
1.思路分析
基于关键词信息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词本身的词义信息以及同义词、近义词等语义关系,实际应用于自动该卷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语义信息的方法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语义信息的相似度也就是两个词语意思的相近程度,它是句子之间意思相似程度的基础,也是答案比较研究的基础。它的相似度比较的准确性影响着答案比较的准确性,从而也影响着整个考试系统判卷的正确性[8]。
语义信息相似度对于主观试题评判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语义信息相似度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所以一直以来如何更准确地计算两个词语之间的相似程度,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它很难直接给出一个公式来衡量两个词的语义信息相似程度。大部分国内外关于语义信息相似度的研究一般都是将所有的词语按其意思所属的类别组织成一棵或几棵树状结构,树状结构中每个节点相对应一个词语,该词语位于树的层次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越高,表示它涵盖其他概念的能力就越强。那么,由于在一棵树形图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路径,可以将词语之间相似程度用树的节点之间的距离来衡量[9]。
2.算法说明
一般而言,词语距离是一个[0,∞]之间的实数。一个词语与其本身的距离为0,词距离与词语相似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个词语的距离越大,其相似度越低;反之,两个词语的距离越小,其相似度越大。二者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9]:
(1)两个词语距离为0时,其相似度为1。
(2)两个词语距离为无穷大时,其相似度为0。
(3)两个词语的距离越大,其相似度越小(单调下降)。
对于两个词语W1和W2,记其相似度为Sim (W1,W2),其词语距离为Dis(W1,W2)那么可以定义一个满足以上条件的简单的转换关系:
(1-2)[9]
其中是一个可调节的参数。的含义是:当相似度为0.5时的词语距离值。所以,假设词语组成的树的高度为H,那么两个节点最远距离为2H(根节点为0层),则可以等于树高H。当两个词语在不同的树中,那么它们的距离为∞。当然,的取值并不是唯一的。
本文主要是以知网的义原层次树为基础对词语的相似度进行研究[10]。在知网中,它认为词是由表达其意思的几个义原组合的,这些义原可以根据其义原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构成义原层次树。在这棵树中,每个节点就是一个义原。由于所有的概念都最终归结于用义原来表示[11],所以义原的相似度计算是概念相似度计算的基础。
因为所有的义原根据上下位关系构成了一个树状的义原层次体系,可以简单地通过词语距离来计算相似度。假设两个义原在这个层次体系中的路径距离为d,根据(公式1-2),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义原之间的语义距离:
(1-3)[11]
其中p1和p2表示两个义原,d是p1和p2在义原层次体系中的路径长度,是一个正整数。如果两个词语处于不同的义原层次树中,那么d为无穷大。是一个可调节的参数,本文中值为各义原层次树的树高。
本文所讨论的方法是以义原层次树为基础的,而义原层次树仅仅是按义原上下位关系组成的,因此用这种方法计算义原相似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义原的其他关系,如反义关系,对义关系等。尽管考虑其他义原关系会增加义原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但是基于对系统复杂程度的考虑,只利用了义原层次树进行义原相似度的比较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本论文中采用的都是单纯利用义原层次树来计算义原距离和词语相似度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其它义原关系对词语相似度计算的影响。
3.算法实现
由于义原表达位置和词语多义的情况,使得两个词语的相似度比较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不考虑一词多意的情况下,对两个词语的比较。假设词语A(a1,a2,…,an)和词语B(b1,b2,...,bm),其中ai,bi分别为词语A,B的义原项。如果两个词语的第一个义原项相似度为0,说明这两个义原肯定不在一棵义原层次树中,由于第一义原对词语的影响最大,决定了词语的类型,因此,当两个第一义原相似度为0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后面的其他义原相似度,直接认为两个词语的相似度为0。如果第一义原比较不为0的话,那么词语A与B的相似度就应该是A的第i个义原与B的第i个义原相比较的加权平均和[12]。即:
(1-4)[12]
其中义原项的权重:
(1-5)[12]
如果n不等于m,也就是说A和B的义原数目不相等,假设A>B,那么在B的义原项m之后的AB义原项比较的相似度可以看作是0。
在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假设词W有z个意思,那么它就有z个义原组合情况Ai(i=1,2,……,z),那么W的第i个意思Ai又是由j个义原项组成Ai(a1,a2,……aj),因此,词语W与词V比较时,应该把Ai分别与V的义原项进行比较,取最大相似度为词语W与V的相似度。
(三)基于融合的语句相似度法
完整地表达一个句子的信息,不但依赖于组成句子的词汇的信息,而且还依赖于词汇之间的语义信息。本论文从句子结构信息和词汇之间的语义信息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句子相似度计算。
我们的目标是将句子的词形(词语匹配技术)、词义(词语语义信息)组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共同描述一个句子,从而根据这些特征计算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之间的相似度,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因此可将前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
(1-6)
由于不同层次对句子相似度计算的贡献不同,该方法对每个层次加了不同的权值,从而使相似度计算达到最优。其中两个权值的设置规定为:
(1-7)
由此得出如果一道题目的分值为S0,则最后得分S为:
(1-8)
(四)自动评卷测试
为了验证用基于语句相似度的三种算法进行自动评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抽取了07网络1班的《数据结构》试卷来进行实验,班上一共有20个学生参加了考试。每份考卷中都有1道简答题,并且教师已经对其人工评卷完毕,这样能够方便地计算出准确率。
我们以考题“什么是算法”为例,标准答案为:“算法是问题求解规则的一种过程描述(即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它具有5个基本性质:确定性、有穷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设定好该题目的分值为10分,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是“算法是一种求解的过程,它具有逻辑性、可计算性和穷尽性”。分别通过三种相似度方法的计算得出最终分值进行准确率的比较。
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基于融合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把基于词表面信息的相似度计算和基于语义信息的相似度计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采用词性和词义方法的长处,最后得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并且我们对测试错误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个是在对基于词语匹配相似度计算中我们所定义的关键词拓展的不够,也就是未登录词导致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在基于语义信息相似度计算中利用语义词典会给根本与题意无关的学生答案评了较高的分数,从而带来了错误的计算结果。
三、工作总结
本系统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广东私立华联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考试系统原型,该系统可适用于各类学校、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等机构在远程教育平台上进行考试管理,其推广使用对于教学管理的改革,使有限的师资发挥更大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红梅.基于J2EE架构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
[2]孙卫.基于web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2007.
[3]魏晓宁.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上的应用[J].科技论坛,2005(10).
[4]金博,史彦军,腾弘飞.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相似度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3).
[5]董英斌等.基于网络的新型计算机考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1.
[6]龚汉明等.汉语分词技术综述[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
[7]孟爱国等.一种网络考试系统中主观题自动评卷的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
[8]高思丹,袁春凤.语句相似度计算在主观题自动批改技术中的初步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9]汪泱.主观文字试题评判相关技术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
[10]刘群,李素建.基于知网的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Z].台北:第三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2002.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为了紧跟时展步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不断从自身出发,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地位,其管理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虽不断改进,但就目前而言仍不够完善。如何从事业单位性质出发,立足单位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留住人才、提升人员综合能力、创新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本文从管理现状探讨,到管理措施制定,都是切合事业单位本身发展的,较为有效和可行。
【关键词】
事业单位;管理现状;人力资源;发展
0 序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单位的关键词被广泛提及,它成为现今参与竞争的主要资源之一,其在事业单位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人力资源在于开发、管理和维护,事业单位目前对此关注甚少,或管理欠缺,对于单位的发展来说有所制约,这需要从现今的管理状况加以分析,做到全面周全考虑,落实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施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具体改善。
1 事业单位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1.1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约束激励机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也免不了遭受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仍是亟待更新的重点,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约束激励机制,已经严重制约单位发展。首先是单位的人员晋升和新晋,缺乏公正、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招考中舞弊现象仍时有发生;还有就是缺乏广阔、有效的晋升通道,不利于人才长期、稳定的发展。加之工资、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严重打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易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对于人员不加约束,过分的平衡、一致,会使人才挽留困难,造成单位利益受损。
1.2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陈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当今企业竞争的关键和核心,在于人才竞争。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还只是单纯把员工当成劳动者来使用,没有激发员工的特长和潜能,不能凸显“人才品质”。主要原因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陈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长期循规蹈矩,未与时俱进,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不用说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少部分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也只是流于形式,空架子,或者部门员工专业素质不强,理念落后,人力管理实践操作亟待加强。
1.3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不足,难以提升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连续性等特点,需设立培训的长远目标及规划,与类似员工野外拓展等短期培训大相径庭,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需要,培训后期要不断完善,更适合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但这些都需要漫长的过程。鉴于培训的特点,很多事业单位都不会主动给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其次,事业单位本身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员工培训体系和机制;最后,虽社会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机构众多,但鱼龙混杂,且费用高,动辄上万,事业单位无法接受。
1.4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欠缺,影响整体考核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具有公正、透明性,有助于人才队伍的摸底和建设。但由于事业单位对于人才资源管理的模式,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机制。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核无明确标准。考核没有目的性,对具体岗位的考核没有针对性;二是考试方式不科学。主要表现为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空洞无效;三是考核结果被忽视。考核结果流于表面,人才无良莠实质性区别,使得考核彻底沦为纸面形式。以上种种情况,严重影响事业单位整体考核效率,不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更不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1.5 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安排欠妥,人员效率不能发挥
现在事业单位仍存在冗员现象,出现很多部门人员多,无事可做,有些部门业务多,无人来做的现象。这就是人力资源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一些辛苦工作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物质激励,会出现挫败感。而那些做事较少,工资照拿的人员,则会变得散漫懈怠,对日常工作的影响极为不利。尤其是部分单位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经常加班加点,长此以往,难以应付更多事务,出现差错、漏洞现象时有发生。而有些部门人满为患,这就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安排导致的工作不均衡现象。
2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事业单位面临的各项管理问题,亟待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事业单位涉及管理人员、专业员工和后勤员工,这是个综合复杂的管理体系,需对不同人员进行分析,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所侧重,才能起到管理的事半功倍。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做出以下的综合考虑,以期实现事业单位未来发展方向朝着良性发展。
2.1 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传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刻板,不能对人员进行综合考评。现代管理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如实行聘用制、增加企业化管理人员等都是有效方式。选择公开、公正的平台进行人员招聘,从单位长期计划出发,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做好对新晋员工的把关。同时健全约束激励制度,对员工制定约束机制,严格服从人员管理制度,从上班时间到员工纪律都必须遵守,坚持执行,对表现好的员工予以奖励,对部分员工拖拉现象也是很好的约束。
2.2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管理理念的创新,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不断与市场接轨的事业单位也是大有裨益的。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引进不能持保守态度,要与时俱进,要加强高素质、高层次人员的引进,避免因循守旧,舍本逐末的传统思想。要不断吸收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如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都同样适用事业单位,是实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方法。
2.3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且注重落实人员培训
事业单位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主要表现为对专业人员的开发,如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聘用,财务管理及预算人员的培养。同时增加对人员培训和后续教育的投入,对国家新的政策、新的法规条例等及时进行培训辅导,避免工作出现差错。还有新技术、新软件开发运用时的技术培训是必不可省的,这些是单位运行的基础,因此要加大投入成本,对业务知识培训要全面透彻。对于员工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要予以关注,专业知识提升的同时,增加个人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对服务型工作者还需进行态度改善培养,和心理辅导知识的讲解,以实现事业单位的综合、全面人才培训计划。
3.4 需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拓宽考核维度和渠道
现代的事业单位管理一视同仁,仍有不同工也同酬的制度,这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确保绩效考核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差异性,这对单位人员是公平合理的。多劳多得是自然规律,也是促使人进步的基础。针对事业单位现状,应该增设绩效考核机制,从员工实际出发,根据部门、职务、业绩等实行分类测评,可采用360度评估法来拓宽评估维度,实现考核的全面性。同时采用薪酬管理体系,将员工绩效与实际工资相挂钩,是对人员的激励也是约束,能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制约工作态度的不端正和散漫性。还可制定一定的标准,如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服务态度等进行相互测评,或公开投票测评,这样不仅能约束员工,也体现了民主思想,可谓两全其美。
3.5 要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
通过对本单位人员能力的了解,将人力资源结构不断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对岗位合理配置,做到因地制宜,将有能力的人员配置到合适职位,人尽其才方能促进其发挥更大能力,实现更高效率。同时对于安排人员较多的岗位适当调整结构,减少冗员,对于二线管理人员较多现象予以优化,减少人员冗杂。还有若服务性人员安排较多,那么就适当减少人员“臃肿”现象,实现每位员工都各司其职,也能减少“互踢皮球”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论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整体的运行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带动单位整体气氛,使人员干劲十足,绩效突飞猛进。相反,较差的管理制度会使整个单位陷入低迷,整体文化气息、组织活力荡然无存。因而对现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全面分析,同时改进举措的执行也刻不容缓。相信全面的管理制度落实,能确保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刘瑞.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J].安徽科技. 2010(12)
[2]瞿凤仙.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0(23)
[3]张胜珍.浅谈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J]. 商业经济. 2011(10) [7] 侯汶佳.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 2011(06)
[4]徐红梅.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当代经济. 2011(12)
关键词:水利 施工 技术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关系工程整体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较为系统且复杂,质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唯有做到全方位、多方面、多角度的技术管理,才能更好地做好工程建设,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
1 水利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机制不健全
水利施工承建企业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的技术水平。企业是施工技术的输出地,如果企业自身的机制不健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会被市场淘汰,进而阻碍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
1.2 水利施工设备落后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项技术或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机械设备的更新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水利企业发展初期,国家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建设中,还在技术装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当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各个企业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略汰。国家和行政部门不再给予经济和技术设备的支持。加之企业计划少、资金紧缺,更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原有的设备也无法定期检修。
1.3 水利施工技术不先进
我国的水利施工技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利施工技术相比差距很大,原因很简单,国内企业起步晚、力量薄弱、机制不健全,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关心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愿意将资金花在技术创新和改造上,因此造成技术的相对落后。
1.4 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发了水利施工技术不断提高且日渐成熟。但我国水利施工的专业队伍正出现老龄化现象,大部分施工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很高。很多人员不了解新的施工技术,导致专业性不强。无法满足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水利施工队伍须要注入新鲜血液。
2 水利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2.1 人的因素
水利施工技术人员是施工建设的直接操作者,因此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层次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高低之分,所以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察,选择合适的优秀人才进行录用。进行工作分配时要综合考虑人员的任用,技术、心理素质、经验也是挑选人才的因素。
2.2 环境因素
环境对水利施工有巨大的影响,它与施工建设密切相关。环境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和工程管理环境等。工程技术环境又指水文、地质、气象,这些客观因素都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劳动环境包括劳动组织结构、施工作业场所。工程管理环境是指技术监督制度、质量管理制度。
2.3 方法因素
采取什么样的施工技术措施和何种水利施工方案都将影响水利施工的质量,如果施工方案不科学、措施不得当都会影响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2.4 材料因素
现场施工材料的经济性、材料的质量以及适合度都会对水利施工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否则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的定期检查是不可少的,要减少材料的浪费,这也是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 水利施工的要点
3.1 地基处理
地基是否坚固决定了建筑的质量,也是水坝质量的关键所在。地基的处理要按照严格的操作步骤进行:第一,要将地基中所有的杂物处理干净。第二,要用碎石进行铺垫。第三,加盖一层湿砂进行加压。第四,浇筑混凝土垫层 8~12 厘米。清除岩基中的杂物时要注意,一定要清除到较坚硬的岩面才可以,在浇筑混凝土之前一定要保持岩面的湿润。
3.2 导流和截流
在进行水利施工候,要确保施工是在干燥的地面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一些河流进行改道。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水利工程不会对周边的水资源有效利用产生影响。目前围堰是进行截流的最佳方式,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泄水建筑物建好的同时进行围堰,确保水流可以顺着泄水建筑物直接下泄。目前平堵法与立堵法是围堰合龙的基本方法。
4 改进水利施工技术的措施
4.1 正确认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水利施工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积极与同行业进行技术经验的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竞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4.2 加强科技创新
有生机的企业往往将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从源头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投入一定的资金,增派人员,加大项目的研发力度,将研究和计划进行统一。第二,积极参加科研机构的水利施工项目的研发,保持与各大高校的联系,了解当前先进的技术和未来走向。同时要吸收高校毕业的有关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第三,水利施工技术企业应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专项资金,将它投入到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当中,积极鼓励企业的内部人员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提高广大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4.3建立并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并且完善施工技术管理的体系,对施工技术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技术人员进行联合,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对水利水电工程所拥有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注意收集与技术相关的各方面的信息,对产生的技术故障进行汇总和分析。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定期检修排除故障。这样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损坏机率,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机械设备利用效率,节省成本。
此外,还要建立管理技术档案的机构,加强对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技术档案进行整理,保证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把技术设计、安装,技术调试,试运行及运行的记录,检修的记录以及验收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特别是要对于散落的技术资料的进行整理和归档,并且要探索一个技术档案快速查阅方式。
4.4加强对机械和技术的监管和控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机械设备和技术的监管和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运行中要采取两票和三制的方法。两票是指工作票与操作票,三制是指设备隐患的管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通过两票三制的方法,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机械的运行状况和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当发现违章操作或是不当操作要及时纠正。还要建立评估机制,对机械设备实际操作中的巡查记录,运行状况,以及仪表指示等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更新生产技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对出现问题设备进行检修时,要注重改善和提高其性能。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注重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整个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和水平。水利水电工程应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发机械设备的网络检修方案,确保及时掌握和处理机械设备的运转状况,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4.5增强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就是说操作人员的技术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展开施工作业时,应按施工需求来培养和训练各操作人员,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制度。水利水电工程也可以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协作,组织所有操作人员展开全面且系统的培训活动,便于尽快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知识,以达到提升培训效率的目的。此外,还要从旁鼓励和引导操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培训活动,以强化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实施技术培训与技术教育时,可采取分组措施,按照个人自身能力把所有操作人员合理划分成若干小组,以推动所有人员共同进步。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现代化设备与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大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所有技术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违章和违规行为,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久和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实际效用全面发挥出来。
5.结语
随着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技术和管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施工企业不仅仅需要有着较为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持,还需要科学、有效地技术管理作保障。作为施工人员应该对各种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探讨与研究,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通过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对良好的施工措施进行充分利用,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的标准,发挥出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育华.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