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的艺术性

管理学的艺术性

时间:2023-09-25 18:0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艺术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的艺术性

第1篇

关键词:管理 管理学 弱科学性

与传统的经验管理截然不同的是,自20世纪初,数量工具、决策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管理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管理学已经成长为一门具有多个分支学科和庞大知识体系的科学,这是管理学知识经过百年来爆炸式增长的结果。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具备科学性的管理,才能够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管理科学化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是能够用数学、逻辑推算,或在生产、生活中可重复、可检验证实的规则与原理,是已系统化、公式化的知识。比如1+1=2,酸碱结合变成盐,太阳从东方升起等。但随着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提高,科学被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正如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所说,不掌握科学的医生,几乎等同于巫医。同理,不掌握管理科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凭经验或直觉,甚至是碰运气。因此,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就是科学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科学。而科学可以指导人们按规律、法则、理性做事。

在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管理科学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管理科学化是指管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管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是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如泰勒的科学管理、梅奥的“霍桑试验”等都是狭义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里程碑;而广义管理科学化则是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管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是通过广泛地应用各类科学或者学科提供的方法来实现的,其进程深化的结果便是当今的管理学知识大厦。从直接的角度来理解,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便是管理科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过程。

具体而言,管理科学化由3个层面的含义构成:第一个层面是管理实践,这个层面目的是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即把管理科学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这是一个以科学理性管理替代直觉经验管理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管理现象认识和问题研究,这一层面主要是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思考、研究管理问题,是一个强调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管理活动规律,创新管理科学知识的过程;第三个层面是管理学科发展,这个层面使管理科学知识得以有效积累和系统化,主要通过提高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属性、推进管理学学科发展来实现,这是一个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过程。

从管理科学化三个层面的含义来分析,管理科学化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好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高管理效率,即它的根本目标是管理实践层面;与管理实践层面相比,第二、三层面则是管理科学化的手段,管理研究层面的科学化是核心手段,它能够促进管理科学知识的创新和丰富,并为指导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科发展提供知识源泉;而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基础手段,它积累与传播了管理知识,同时为管理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奠定基础。

管理科学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管理科学知识来源是复杂的、各不相关的,在管理学知识体系中,不仅包括依据严格的数学模型和科学逻辑得到科学管理知识(如数理学派对管理知识的贡献),也包括通过叙述故事而总结的管理知识(如经验学派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提供的管理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科学体系的建立由诸多因素影响。综合各个学派的观点,影响管理科学化程度的因素有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对象、企业的资源、业绩衡量指标,其数学公式表达式为: 管理科学化程度=f(E,O,R,W)。

(一)管理的环境(Environment)

管理的环境即企业的外部运行环境,指在企业范围之外有能力影响企业的所有因素。企业的外部运行宏观环境可概括为4大类:政治、经济、文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生存的具体环境因其决定因素的多样性显得更加不确定。因此,管理对象所处环境中的一切影响因素是我们无法全面了解的,它们未来的变化趋势更是不能准确预测的。

一般情况下,如果管理者面临的环境是简单而相对稳定的,会倾向选择科学管理方式;而管理者处在复杂性高且不确定性太大的环境时,更多的会选择艺术管理方式,因为这种环境限制了科学管理方式的使用。

(二)管理对象(Object)

企业中的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其中人不但掌控着其它资源,而且是唯一有生命的活的资源。因此,人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客体。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偏好性和差异性,他们构成群体和组织后,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就产生了。管理是主体和客体都极为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涉及到人、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资源。在复杂系统中,众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便是管理对象。从现状来讲,科学管理是不能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在管理实际中,管理者是采用艺术方式还是科学方式,取决于管理对象的复杂程度。如果管理对象的关系是明确、清晰的,管理者会更多使用科学方式;反之则采取艺术管理方式。

(三)企业的资源(Resource)

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务、物质、信息、技术等资源及管理者的个性,其中管理者的个性包括:管理者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情商等。众所周知,企业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因此管理者要在其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有选择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而言,管理者利用有限的资源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还要正确的做事。客观的讲,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完成管理任务是需要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严格的信息采集、整理、论证的,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这就使得掌控有限资源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是否选择科学管理方式以及选择程度的大小。而资源的有限性是一个相对量,是相对于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所需要处理的事物复杂性而言的。当管理者手中资源相对贫瘠时,更多地会使用艺术方式,反之则倾向科学方式。

(四)业绩衡量(Weight)指标

有效管理的前提是实现业绩衡量指标。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且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不难发现,定量指标中的动态指标以及定性指标的实现,主要是实施艺术管理,靠综合、分析、类比、引伸、借鉴、假设等模糊性思维的应用,单靠精确的科学管理无法实现。如果管理目标可量化、考核指标又具有客观性,管理者自然会倾向于科学管理方式。

管理的“弱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科学和科学方法的界定

第一,从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看,客观性是科学的属性,并且有客观的研究立场和研究对象。这预示着要尽最大可能排除价值和主观偏好的影响,以事实为依据,追求客观真理,突出事实要素,回答“实然”问题,而不回答“应然”问题是科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要遵守的法则。

第二,从科学研究过程看,证实性的可检验、一致性的逻辑、可积累的知识和简练性的方法构成了科学的“规范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直接观测和实验基础之上就是证实性的可检验,科学所得到陈述、命题和推理应该能够得到观测和实验的重复检验和证实;科学陈述系统前后不存在逻辑矛盾,至少能够自圆其说便是一致性的逻辑;科学存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科学知识能够继承、演绎和“自给自足”则是可积累的知识;科学研究中选择最简练的、前提条件最少的一种解释或者方法称为简练性的方法。这些严格的规范要求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数学公理化方法和实验方法。

第三,从科学结论或知识看,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是科学的三大特性。探索事物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使命,科学研究的结论共性越大,应用就越广泛;最精确的求知方法便是科学,科学能够准确地说明或者解释世界称之为科学的精确性;基于解释世界、发现事物运行规律,科学理论能够预测世界和事物的发展是科学有效性的体现。

(二)管理的“弱科学性”

1.无法严格区分管理的必然存在性与灵活应用性。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同现代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自然属性。现代化生产离不开管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则企业将会出现混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于企业的存在出现了带有极强的目的性的参与者的一致行为,因此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既有“实然”问题,也有“应然”问题,很难保证管理学研究的客观性。西蒙认为,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共同构成管理企业中的决策,换句话来讲,决策包含事实和道德两种成分。事实上,在同一企业目标中,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是常常混合在一起的,甚至在实现终极目标的每个环节也是这样的,也即事实要素混合在多数道德命题中,而且在实践中很难将它们分离,由此可判断,管理者的决策是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价的。

2.在管理学中并没有广泛应用科学方法。从管理学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应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大多数的管理学知识,除管理科学学派外,并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而来。尽管有一门实验管理学的存在,但相对来讲,实验方法对管理学知识的贡献还是十分有限。在管理学中,泰勒的金属切割试验和梅奥的霍桑试验是少见的成功例子。而在管理学中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相对于实验方法而言则更为普遍。

(三)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工作具有创造性和随机性,管理者必须学会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随机应变的管理。它可以走捷径提高效率,即按规范办事或遵循一定的原理,但它不是照章操作行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对象,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创造性地、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方法。因此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技术与技巧。在管理实践中,非权力性影响力中的人格魅力和创造性使得管理的艺术性得以实现。这里体现出管理的科学性充其量是管理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

换言之,能够达成共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因此被批判的对象常常是“管理普遍主义”者,更有甚者,“随机制宜学派”认为环境决定着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因而,管理学这门科学还不具有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结论

尽管管理科学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管理向科学及科学方法发展的方向仍不断遭到质疑。一个两难境地是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使得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严重脱节,数量方法、计算机及人工智能对有效管理的贡献似乎并不是那么显著,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学步入了“科学”的误区。这一切表明,管理学只是一门具有“弱科学性”的学科。实际上,“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个常常被提起的命题,正是管理学“弱科学属性”的一个写照。

参考文献:

1.张德.管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慧.试论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J].科技信息,2007(6)

3.迈克尔T.麦特森.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中译本)[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的科学性[J].经济管理,2004(18)

5.史江涛,杨金风.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之边界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

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管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37

管理学是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很多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很多课程的学习都是以管理学的先修作为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如此重要的课程,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环节中都有自己的怨言。学生真正学好管理学的不多,很多都是考试前死记硬背过关,考试后就将其丢在脑后。等到在学习一些后续学科的时候学生又一脸的茫然,根本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做了一个问卷,针对学生为什么在管理学学习中不能很好地提起兴趣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学生认为管理学知识过于抽象,很多学过管理学的同学在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传授经验的时候就会说“做好准备吧,非常枯燥的”。第二,学生认为管理学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较远,提不起兴趣。因为管理学的课程很多都是和经营管理相关的,与企业的管理相挂钩,所以很多同学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之所以会如此,笔者分析后发现,原因主要是管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很好的实践环节,而授课教师并未很好地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

管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特点就是特别强调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强调的是知识,而艺术性则强调的是实际的应用。因此,在管理学的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是不可以的,关键是怎么把抽象的知识和鲜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同样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一种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融合在一起,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思考,利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例如,在讲到管理伦理学的时候,笔者就利用最近比较热点的葛兰素史克的事例,一部分同学饰演医药代表,一部分同学饰演医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同学们的演绎,最后让他们进行分析,使同学们对于管理伦理问题有了自己更深刻的认识。

但是使用情境教学法,有的时候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究其原因,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有些教师单纯为营造气氛而进行情境教学。毋庸置疑,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如果仅仅只为营造气氛而进行情境教学的话,很有可能在课堂上气氛很热烈,但是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一节情境教学课可能进行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在课后思考的时候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只是听了个热闹。由此可知,高效的情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心选择富有教育内涵的素材,同时也要对素材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建立起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使之相互交融,让情境蕴含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学科核心内容相互渗透,而不是仅仅利用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第二,选择的案例情境与学生差距过远。管理学中的很多案例情境是关于公司企业管理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对于很多单位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因此直接用这些情境反而使学生无处下手,很难融入情境,也起不到将知识融会贯通掌握的作用。

要想避免以上的这两个误区,真正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除了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创设相应的案例情境,利用一些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管理相关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创设中来,比如,在组织这一环节中,有学生是学生会干部,他就提出自己所在的部门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管理者能力很强,但是换了几任管理者都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要求同学们把这个部门管理者的权力、义务、与其他部门以及上下级的关系一一列了出来,让这位同学列出这个部门实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快,同学们就发现了原因,是因为这个部门与其他部门在工作中的责任不清楚,同时所在职位的权力不足以完成任务而造成的。这时同学们就对组织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会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激励这一环节中,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我们假设的一个情境就是作为一名生活委员如何使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集体奋斗等。通过对这些情境案例的设置,使同学们既理解了知识也学会运用了知识。这样,在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时候也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以新的思维方式、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而不宜以权威者自居,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核心知识构建了课堂的基本骨架,而情境素材形成它丰满的血肉,彼此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深度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提高了情境教学的效果,彰显情境整体性的多元教育价值。

总之,教学情境对课堂而言,虽不是必不可少,但合适的教学情境却能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与迁移应用。因此,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学是管理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宁.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运用实践与思考――以文秘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0,(1).

[2]柳罗.情境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管理课程的艺术性特点,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灵活生动。通过各种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视性、易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对管理学教学进行快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体会管理的真谛。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招聘时不仅仅考虑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所需的人才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市场竞争的意识;知难而进、求同化异的能力;学习、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作为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以胜任目前和将来工作的所需,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是《管理学》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有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管理学》教学也应该紧盯时代步伐,摒弃过时的理念和方法,汲取新的理论和策略。

二、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当然也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以本校为例,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但是全都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没有将专业的差异性纳入到教学中,没能很好的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导致学生不重视。

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的按管理职能来安排的,目前大多教材都是按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来安排的,每章节章再按照概念、原和方法等安排内容。这样的体例是一个大而全的体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教学导致老师讲授不够灵活,学生也感觉很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工作是教、学的统一体。目前多数的高校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创新性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考核方式不合理。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单一。由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组成,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因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专业化。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事,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侧重,根据专业内容有重点的讲解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第一,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第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三,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教学方法多元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模拟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2)课堂小组讨论法。教师将学生根据自愿原则5~8人组成1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准备相关资料,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发言并得出结论,由一个学生做最后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观点、看法,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科教学目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应创新管理学教学理念。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上,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亲身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获得“结论”,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关键概念及理论知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自主能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就和价值。

4、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课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开放性。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方式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从而使教学真正活起来。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采访、模拟公司运作、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创业大赛等等,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的自由讨论,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从强调师评到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5)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谋求开放式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观察、编写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尝试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引人企业化思维或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洪波,唐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

[2]厉守卫.论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第4篇

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企业需要拥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在亲验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企业人才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形成以亲验式课程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当代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如果不具备教学的艺术性,那么课程结构将是僵化的,教学方法将是陈旧的,教学氛围也必然是枯燥的。只有提高工商管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工商管理亲验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学生踊跃进行亲验的兴趣。首先,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强调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为学生设置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块。其次,主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热情,并且注重让学生在亲验教学活动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满足工商管理教学的需要。

2.保持动态的亲验教学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传递的社会,各种商业案例层出不穷,新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模式不断的创造着商业神话,新技术的更新意味着经营管理理念的变化,只有让学生在动态的亲验式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来自时代前沿的冲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工商管理教学由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的拓展到各个领域。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在亲验活动中重视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加敏锐的神经和头脑。其次,亲验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上,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着力培养学生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策略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主动性。

二、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设定目标原则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学科亲验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商务能力,应当科学的设定亲验教学的目标。首先,保证亲验教学目标与工商管理教学内容相契合,围绕工商管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使亲验式教学在合理目标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应当保证亲验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亲验活动难度适中,学生能在各种实际工商管理活动中,不断的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2.强化实践训练原则

亲验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的感受理论的作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直观感受,应当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纠正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机会,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亲验活动中去,能在足够的练习中提高能力,不断满足学生提升能力的需要。

3.必要评价指导原则

在发挥出学生是亲验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出教师必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亲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这样不仅节约教学资源,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亲验活动。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在亲验活动中的效率。其次,对学生的亲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亲验活动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能根据学生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延伸,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探究理论问题。第三,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有效避免负强化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引导。

三、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开展亲验式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成功进行亲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解决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参与活动的意识。首先,为学生树立基本的工商管理理念和教会必要的工商管理原理方法,让学生在主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化自己的理性认识。其次,教师应当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力求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尊重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为学生传递出恰当的信息。第三,不断增强工商管理课程的探索性与合作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各种经典的商业活动案例,并且创新性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活动的策略

为了吸引学生全情投入到商业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创新丰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活动。首先,给学生必要的自由,允许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课堂进行模拟商业活动,促进学生共同策划,紧密协作,全面提高商业活动的效果。其次,组织多种社会实践的社团,不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大力丰富学生的业务生活,全面延伸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验证性的商业案例分析和亲验式的商业实践锻炼活动,注重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商战的实际场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第5篇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企业的管理内涵处在不断变革之中,这不光涉及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还考验着企业的每个成员,同样也检验着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准。再把管理学定位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培养的是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显然是有所欠缺。最起码没能完全体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限制了它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要让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释放出应有的能为高职学生服务的能量,有必要结合用人单位、高职教育、管理学特性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高职管理学课程加以认识。

一、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前提

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交往的空间、时间范围,使得竞争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和停留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剧烈和升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企业竞争的优势资源,一张常打不衰的“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又成了企业求胜的王牌。从一些具有竞争持续性能力的企业人员招聘条件中可见,企业对员工大致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品德,包括人品、敬业、责任感等是首要条件;二是一般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创新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三是岗位方面的实际技术能力与心理特征,包括业务技能、沟通技巧、发展潜力等。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要生存和有所发展,就得按此标准接受培养。而这三方面要求都包涵在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中,只要能认识到管理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举足轻重,在教学时能与现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就能给学生增添就业优势,为企业竞争力奠定最基本的基础。

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是大众化职业素质、能力教育

1.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工学结合”,这意味着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各类组织中的“雇员”。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况且组织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所以高职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使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育为培养能力服务,专业技术的教育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指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的是要进行现实的工作活动,是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讲究的是做事的实效,并力求达到最佳效益。由于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是构成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四个要素。所以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发展的方向。

3.高职不是为了特定的职业而教育培养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准备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同时注重职业能力、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充分认识管理学的性质,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路,来学习和运用管理学理论和知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就是管理学,作为转型期社会的致用之学,管理学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信息化、知识化渗透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柔性模式代替了刚性模式,学习型组织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国际化等,这些变化要求高职管理学学科建设必须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2.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叉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人。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是未来企业中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因此高职管理学必须体现其基础性、核心性。

3.管理学是研究如何不断地、有意识地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组织进行塑造的方式与方法的应用学科,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学又是一套从实践主体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选择和运用各种理论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方法论体系;管理学本质是关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发掘组织和人的价值等。换言之:也是高职学生将要面临的最基本职业内容和职业基础能力。

4.活学活用管理权变理论。

(1)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而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非常难以把握。如果站在一个组织发展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角度,把对学生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主线,结合环境变化从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框架,是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管理权变理论的有效尝试。

(2)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尽管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有些无所适从,但却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拓展的空间和机会。如属于管理技能的管理过程内容,更多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反复信息反馈过程,在应用上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是在领会和揣摩中的一种悟性,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把这部分内容有机地与中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把握和切换好企业对管理者、被管理者的素质、技能要求,并落实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发展创新方面: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是管理学教学艺术性的最佳体现。

(3)按德鲁克的观念理解:管理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变通,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而又不能通晓所有方面时,首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变通:有自己独特个性却又能综合考虑现实因素以使自己的众多想法能够实现的做法。培养这种变通能力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最完美的体现。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非智力因素 管理学 案例教学

《管理学》是一门集科学、实践、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中心目标。因缺乏工作实践,如没有合适的载体和途径,对职校生而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会是抽象、繁杂的。案例教学法注重师生间双向交流、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管理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管理学的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法是其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依旧习惯用理论考核简单地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事实表明,智力高、成绩好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因此,作为职校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管理学》的特性

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科学知识的规律性较强,知识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可以自然的转化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而管理知识的艺术性、实践性较强,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能力。例如企业家之所以很难继承,是因为企业家们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他的独特性,会涉及到比较复杂以及变化较大的人、事、时、地、物,难以言传,很难归纳出一套通行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学习“管理经验”必须经过“再创造”过程,光靠模仿是不行的。所以,管理知识不能只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传经授道去掌握理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去再创造。由此,我们更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之后,更好的去领悟它,掌握它,而不是生搬硬套。由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它的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性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基于这门课程的艺术性,案例教学能起到如下作用: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案例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案例,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时,能给予恰当的启发;讨论过程中能及时分析学生的问题,加以适度引导;总结案例时,语言精练,点评精彩。第三,应该具有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时应该注意到,要能够全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免有些学生不动脑筋。教师这时候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都感觉能自学看懂,所以只是在课上照本宣科,他们会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教学的效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同学们针对这个知识点展开思维讨论,然后老师再总结点评,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自己所理解的只是某些概念表面上的理解,其内涵并未掌握。通过案例分析法,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被大大的调动起来,上课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学生之间针对理论知识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进一步掌握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运用及注意点

(一)熟悉案例,个人分析

此为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建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根据角色,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见解。这个环节中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对于案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特征,要将所有的教学案例作一个整体规划,使其与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大体对应和贴近,并考虑到各个部分的承接和过渡;其次,案例要真实,尽量避免假设和虚构。事实要反映充分,有时间、人物、背景和事件,有起因、情节、过程和结局。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剔除某些无效信息或者隐瞒某些要素,以便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案例难易程度适中,案例不能过于繁杂,案例事实也不能过于浅露和直白,而应当针对学生的程度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案例,避免由于案例的事实和意图过于明显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同时,在学生熟悉案例之前,教师要把该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首先回顾一下,以免学生拿到案例之后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个阶段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必须充分展开,不能走过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对学员理解案例、把握原理程度的检验,是锻炼和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课堂讨论人员多,时间紧,因此,必须强调发言质量和重点。课堂讨论可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员自由发言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发言的方式。这样,参与发表意见的学员会多一些。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使学员成为讨论的主角。

(三)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这个阶段通常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别人也可做补充。各组也可展开争论。全班交流是,是全班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不悖。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在案例课上,学生很主动的去找寻最佳方案,去发掘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这样主动积极的行为是很值得鼓励的。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员产生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发言情况及时引导,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讨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力争通过课堂讨论,达到一人发言,大家补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这个阶段通常由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对各组或全班形成的共识进行概括。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除点评学员课堂发言的质量,还应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要注意引导学员对案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锻炼和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根据学员的表现,在学员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做总结和讲评时,除了归纳学员的观点,还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员理解案例所展示的理论和基本原理,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技巧

近年来,中职卫生学校生源稳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师队伍也逐渐庞大,中青年教师成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其中大多数专任青年教师是来自医学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教学能力比较低,教学实践经验比较薄弱,因此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成为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内容。教学艺术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教学艺术技巧,才能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探析教学艺术的科学含义,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组织管理三方面探索青年教师应用教学艺术的技巧。

一、教学艺术的科学含义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一般文化艺术相比,教学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教学目标的从属性;教学艺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带有特定的艺术性。笔者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从属于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艺术,亦即教学的技能、技巧及艺术感受。教学艺术的含义有狭窄的不同,平时我们说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指教学的艺术感受,是狭义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在广义上说,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的技能技巧。笔者认为取其中义为好,以区别于一般的教育学理论,突出技能、技巧的艺术感受的特征,即从技能、技巧、艺术感受角度形成教学艺术概念。对理解教学艺术的深刻含义很重要,概括地说教学艺术从属于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又有自己的艺术特性。教育既然作为一门艺术,就应该有它自己的系统。由于教学艺术包含广博的内容,可以对它进行多角度的分门别类;又因为教学艺术从属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与教育活动、教育学相关的艺术角度探讨教学艺术的系统。教学艺术包含一般的艺术,如语言表达艺术、书写艺术等,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然而这些艺术又融汇于教育学、心理学与组织管理学艺术技巧中。所以,青年教师仅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学艺术,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育学技巧的应用

教育学技巧就是“怎么教”的教学艺术问题。教学活动受教育规律的指导,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方法可以套用,因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工、教科书的传声筒。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一次艺术的加工。青年教师必须熟练教学理论,系统了解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专业的特点,熟悉教材,进行最佳教学方案设计与研究,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育规律和教育学技巧的灵活运用就是最基本的教学艺术成分,掌握教育理论是形成和发挥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当前教育学理论发生了深刻变革,产生新的教学论与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微观互动教学法”,“PBL教学法”,等等,探讨如何把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重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为主,或者说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的作用贵在一个“导”字,正是有了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才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阅读教材,则多数人难于理解和接受知识,必须提纲挈领地讲授教材,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介绍学习方法,突出重要概念,重要的代谢过程,加深理解,学会归纳,全面理解,重点记忆,并通过复习题启发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对“差生”加强辅导,这样不仅能提高讲课效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即“授渔”,而且学生的反映也会比较良好。教学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的艺术升华。

三、心理学技巧的应用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学过程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心理接触和作用。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技巧,有效影响、组织管理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通过心理技巧的应用能处理好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心理艺术的内容很丰富,如教师如何吸引和感染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间心理交流和对话,如何在教学第一次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建立教师的教学威信,等等。学生的心理受年龄、时代、民族和社会的影响,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应用心理学技巧,才能获得预期效果。智力性的心理因素和非智力性的心理因素相互联系,同属于教育主体———学生的基本心理范畴。以往教学着重于思维、记忆等智力性心理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重视不够,如对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他们的智力、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若由此推论他们学习一定很困难,难得成才,这样估计就是忽略对他们学习心态、学习努力程度作用的考虑。中职学生虽然智力基础相对差,但学习成才、为社会服务的愿望强烈;同时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困难,往往有些自卑感。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尊的心理,消除自卑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勇敢追赶现代科学知识的潮流,努力学习,以勤补拙,促进智力因素的转化和发展。学生的进步也体现了教学心理艺术的奥妙,应用心理学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四、教学组织管理技巧的应用

教师讲授及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学管理的过程。教学组织管理是教育、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相互渗透,要上好一堂课并非易事,教师要有驾驭、调节课堂学习气氛的本领,把握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根据学生的表情反馈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环节,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这种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的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现代管理知识的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这类知识对教师上好课大有裨益。发扬教学民主,是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开班干会了解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做工作,多了解,多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促进他们进步。学生对教学反映的意见,能够启发教师思考和发现,集中大家的智慧改进教学,也就是提高了教学艺术。教育学技巧、心理学技巧、教学组织管理技巧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如以提问这种教学的手段为例,其目的有的是造成悬念,激发兴趣,有的是启发思考,加深理解,有的是出于维护教学秩序的需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三尺讲台是教学的艺术舞台,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传授的信息量大增,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可以省去一些教师的讲授,但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与信息,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课堂讲授仍然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上好一堂课,青年教师应修好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这些知识是形成教学技巧即教学艺术的基础,但学习这些知识并非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或一次学习就能学好的,教学艺术的提高有赖于教学实践的锻炼。

总之,教学艺术可以被认识与学习,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作者:刘庆苗 单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当今适应企业及社会各组织管理需要,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课程。自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学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很快,面对当今的变革潮流,管理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这些必要的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以适应从业的需要,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构建主义学习原理,结合管理学课程特点,探讨了管理学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探求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比较分析,我认为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得到重视和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得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崇和应用。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掌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很重要的方面是创设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任务,并且是与教学情景相关的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课程特点,是教师授课的内涵性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一门吸收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该课程既是一门管理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 又容纳了许多其他相关课程。所以, 在对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对教师的知识覆盖面要求比较广,教师在对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有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管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以掌握和运用。中外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有效地教学形式,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和创设情景案例将学生导入具体的实践环节思考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

(三)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管理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理论和体系也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为了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胜任企业的管理岗位或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管理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设计必须尽量体现最新的管理理论嬗变。

管理学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艺术。这也就要求管理学的任课老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总结,合理设计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的认识,以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总结,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管理情况,对整个要讲授的管理学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并把这些管理学知识变为多个知识模块单元,供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拼接、组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

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业的方式;既可以设于课堂,也可以创设在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的管理情境。对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的筛选,要挑选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便于学生了解能够感知的案例。尽量将案例教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典型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领会管理理论,学以致用。为使案例实现直观性,案例编写形式,简洁明了,笔者采用了大量图标和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培养训练的能力及方式一目了然,充分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到管理的“现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案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分析和决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构建主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简洁直观,有助于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划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的竞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团队合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上采用管理故事、寓言、游戏、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强调“协作学习”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在考核内容上要以管理的四大技能为核心,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范围既包括教室课堂教授过的以及实训操作过的,也包括教师课堂没讲、但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者教师指定参考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还包括应该和必须具备的管理常识。考核的标准开放,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在标准方面不拘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雪丽,付天舒.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语篇阅读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 周长梅.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物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6).

[3] 纪淑军.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文教资料,2006,(34).

第9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管理学 教学应用

一、引言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几乎是每所院校的必修课,甚至是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所以管理学学习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相关的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并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大学课堂无疑是最有效的载体。但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人认为“象牙塔”里仍然是“春风不度”的地方,丝毫体现不出流行的新的教育理念,“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仍占主体,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不能有效体现管理学实践性的一面,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质量。

二、游戏教学法的来源与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引用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但笔者却想在此强调游戏教学法的重要。

管理游戏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日本索尼公司在1976年首先创立了“Sony Management Game”,1982年美国许多公司都引进了该竞争性游戏,并且逐渐移植到计算机中。我国最早由北京科技大学于1996年从日本引进该教学方法,并且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根据著名管理游戏――沙盘模型的原理,成功开发了ERP教学模拟系统,并应用于管理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游戏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利用一些游戏设备,将参与的学生按照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学游戏课程的构建

(一)准备环节

1.游戏的准备。任何一堂游戏课程的设计,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相应的管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管理的定义、职能、体会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做什么等内容。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以下这些游戏是不错的选择。

(1)“风中劲草”游戏:各小组围成一个圆圈,并作出单膝下跪姿态,双手向外张开,腋下夹紧以迎接随时可能转过来的小草,草由小组成员轮流扮演,草站在圆心,在脚跟不离地的情况下直挺挺的倒下,倒在组员张开的手心里,由组员蹲在原地协助小草顺时针转两圈,回到原点,归位,换下一位扮演小草,依此循环,直到所有的人演完小草。各组的完成时间是衡量优劣的标准。该游戏能反应参与人员的协调意识,控制能力,诚信品质等个人特征。

(2)“突出重围”游戏:各小组围成一个圆圈,用自己的左手抓住其他成员的右手,同时要满足三个原则即不能抓旁边人的手,不能有规则的牵手,不能抓同一个人的手。在满足条件后要把错综复杂的牵手局面解开,且整个过程所有人的手不能松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圆圈。游戏的标准看哪一组先完成即获胜。该游戏能有效地反应组员的协调意识,领导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及组织能力。

(3)“抬木棍”游戏:该游戏由各小组成员两两结对,各用一食指抵住木棍,把木棍从指定的高度下降到一定水平高度,一般是从1.5米下降到0.5米,依次循环,直到所有的组员都完成游戏,最先完成的获胜。该游戏主要考察组员的计划能力,控制意识。

(4)“同心圆坐”游戏:把所有人员分成两组,若人数太少则只能组成一组,所有人员左转45度,用自己的鞋尖对准前面人的鞋跟,形成一个圆圈,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同时坐下,坐在后面人的腿上,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哪队坚持的久一些而不垮掉。该游戏衡量组员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5)“生死电网”游戏:游戏在一个开阔的空间进行,在两根柱子之间拉好上下两条线,下线一般控制在1.3米的高度,上线控制在1.8米的高度,若加大难度还可以在上下线之间用绳子形成一个正方形的孔,所有的组员站在绳子的一边,要求所有的人在不触动绳子的前提下通过圆孔到达另一边,但不得借助任何外在工具,唯一能用的只有组员的帮助。该游戏能很好地考察组员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

2.人员的准备。在游戏中,不同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有三类人员:老师扮演裁判及总协调官的角色,确定游戏规则、程序,考核游戏结果,协调各类人员及设施设备。助教担负监察的职责,助教由班级公选产生或者老师指定,对助教的要求是公正、严明且富有爱心,对老师交待的任务不折不扣的执行,保证游戏的公平及安全;其余的人员自发的组成人数大致相当的竞争小组,听从老师的指挥,在助教的监督协调下,力争率先完成游戏,取得胜利。

3.设施设备的准备,包括必要的游戏说明资料,必要的场地,音响设备,富有激励性的歌曲,游戏过程中涉及的道具,如木棍、绳子,学生随身物品的存放及相应的时间安排等。

(二)实施环节

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游戏便可开始。各小组互为竞争对手,按照游戏的规则自行操作,但不可以违反游戏规则,否则助教有权要求其重新开始或直接淘汰,老师要不失时机的放一些激励性歌曲或说一些鼓舞性的话语,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让所有的同学都乐在其中,全身心参与,对游戏的结果要及时的公布,以形成对落后者的压力,促其反思。

(三)总结环节

游戏结束以后,老师不要忙于下确定性结论,而要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尝试着让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管理知识分析整个游戏,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接受别人的批驳,这既符合管理的理论性、科学性,又符合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真正目的,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四、结语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不同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为了扭转大学课堂局面的不足,老师们不妨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笔者认为,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值得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陈广杰.索尼公司的管理竞赛[J].管理现代化,1985,(4):27.

[2]陈秋,刘存,蓝骁.“管理学”教学初探:管理游戏的运用[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招,2004,17(33):94-96.

[3]邓浩,孙莹,方美琪.ERP教学模拟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嘉兴学院报,2005,17(1):34-39.

第10篇

一、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位”。我国高等教育按其性能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两个维度,各自彰显不一样的社会职能,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价值导向影响下,高职教育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使命,片面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注重“理论说教惯性”,实践教学却显得“肌无力”。此种情形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也有所体现,毋庸置疑,《管理学基础》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实用性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注重理论讲解,案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高职生职业道路拓展的受阻,更是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位”。

(二)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失位”。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仅为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更是为各门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然在当前《管理学基础》教学中,仍然存留着传统“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惯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未能凸显,课堂缺乏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未能贯彻“能力本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错位”。诚然,当前高职院校所使用之《管理学基础》教材是针对于高职生而开发设计的,然从其出版到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时滞性”,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学理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对此,呼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以保证对学生教学的实效性,无疑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然在当前情形下,仍然存在把教材当“圣经”来开展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高职《管理学基础》嵌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动因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目标的内在契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现代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内在要求,专注于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主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着极高的契合度,始终坚持通过“完整的行动”来实现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高职生的职业道路拓展“保驾护航”。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本身需要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介入。现代社会,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必须强调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管理学正是基于如此学科性质下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极为推崇实践性和高效性的学科,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艺术性。为了能凸显《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涵养性,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达成,无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介入《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必定充分增强高职毕业生是社会适应性、职业实际操作能力的胜任性以及工作岗位要求的切合性,既保证了高职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高职生的发展潜力及技能牵移能力。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向

(一)以项目为导向,实现工作过程和实践培养的衔接。“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市场导向”等关键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以呼应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然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这一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的情形,导致出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对此,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等,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规避高职生职业技能不足的重要保障。

(二)以案例为导向,实现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的结合。在《管理学基础》这一课程中,存在着诸多案例,更为实际的是,只有将案例分析同课程内容相结合,才能获得实效性强的教学效果。对此,实现案例为导向,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无疑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课程内容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实际,在具体的内容中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此,还要注意案例的选取与项目任务相结合,即案例的选择要与本章节的项目化教学任务相贴近,为学生完成项目给予知识和实践支持。

(三)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合作探究与学生主体的接轨。问题导向法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最佳注脚,首先让学生针对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问题,当然,问题并非单一性,而是复合性、多元性,教师在整合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导引其寻找答案,并在寻找答案中实现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无疑,问题导向法让学生行动起来,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载体,逐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导向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问题设计是成功的关键。对此,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必须发挥出来,必须时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视角,通过问题的导引、讨论、探究,来达成高职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目标。

第11篇

管理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学科门类发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还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性和最强的运用性、实践性。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两大动力引擎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有部分专家学者按两者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给出了三七功劳划分的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说服力。而管理学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我国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这门课程,其已正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直接作用和引导着学生管理能力质的飞跃。这门课程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学科的丰富性(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在管理的对象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所需知识、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第二,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相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软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两大目标。第三,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学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定理做得到时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对象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元化也会使得管理知识的运用必须必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学校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社会实践的风雨磨炼。第四,管理学具备发展的连续性。从管理的产生和管理学的发展来看时空差异巨大,管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发展,而管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也才仅仅几十年而已。实际上,管理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其理论也不断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2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1管理学教学已进行的改革回顾现有关于“管理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以扩充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改革

由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重点已不再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资本,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本管理的重点,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性调整,应将管理重点转向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导向中来。为此,同行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对象,分别增加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课内容以应对发生的实际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职能”等有关知识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1.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亦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观,为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获取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方案决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证性案例资料,通过“讲座环节”、“视听环节”、“示范环节”和“讨论环节”等进行实证案例的教学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上课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借鉴。

2.1.3以更需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

“管理学”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是对人类普遍活动本质的“复制”。鉴于此,同行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企业的对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重视“量身定做”式培养,主要通过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既注意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尽管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但仍有部分学校仍延续着古老的黑板、粉笔模式,而以老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2.2课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管理学”也不例外,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还需教材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等等相关性内容,但学校在系统性投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撑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2.2.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理论上讲,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管理事件能够进行熟练的解决和分析。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渠道和机制的不成熟成为了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一个阻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深度认知。同时,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实践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更深层次领悟管理的本质。

2.2.4考核方法多样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现较强的单一性,没有必要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题目设计模式:客观题不仅占据着试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创意、创新,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形式上也还采用着闭卷的笔试模式,这只能检验着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

3管理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3.1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要依据现实变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经管类学生较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就要大力运用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是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让不同组的同学展开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讨论,互相进行观点碰撞。当然,这一系列的讨论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从而改变课堂单一的灌输讲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尝试将阅读式教学法引入推广。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讲内容先进行阅读学习,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同时课后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动性,特别注重平时现实生活的有关管理的鲜活案例,并将生活中的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四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据案例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课堂所学管理学知识在案例中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真正从所担当角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换代,在教材中增加国内外实证案例,这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国内一些百强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实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我国的海尔集团20世纪90年代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一直被国外教材视为经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实时更新中,建议我们国内高校也应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添加国内外典型案例,以增强教材的实证性和丰富教材内容。

3.3使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

尽管同行们在管理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内高校关于管理学的授课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无关系,总觉得文科课程没必要进行实验环节。有的院校纵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大多以课堂案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身临其境的实感,也远远达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的完美结合。因此,要全力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企业实体的联系,并与企业达成实现基地建设的协议,输送更多的学生去实训练习,增强实训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以便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4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正被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变着。鉴于此,要加大和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动态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到管理模拟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体悟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乐趣,从而解决“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5推进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进程

第12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教学;传统教学法;柯氏培训评估模型

一、研究背景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和其它科学一样,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各种载体传授,并实现对管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但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决定了管理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科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管理学的教学不能离开实践。

管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目前在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是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课堂讲授可以将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并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最终实现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作用并不大。同时该教学方法突出的不足是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能得到培养,不能体现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特点。

案例分析是由教师指定某些案例,然后由学生组成研讨小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结局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案例研讨报告、进行课堂演讲。该教学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各种技能(含语言表达)的能力。案例分析是培养管理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案例分析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案例分析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但该教学方法突出的缺点有两个:一般而言案例具有“不可复制性”或者“不可重复性”,即给学生的案例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下,情景不可以再现;二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建设能力不足。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上述问题,所以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管理学游戏教学方法的引进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进行了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配合游戏教学法,学生更愿意接受,感受更为直观。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的目的。

二、游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有的是公共理论基础,有的是特色理论基础。通过研究1997年以来国内学者们发表的文章来看,大多数学者关于游戏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有建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观、情知教学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另外马丽娜和南纪稳认为游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还有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张华认为“游戏教学”作为一种体验过程与心理状态,其基础是“价值心理学”或“存在心理学”。张军英认为,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做中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戴尔的“经验之塔”。可见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游戏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来自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还有相对应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还应该深入挖掘数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基础。

三、游戏教学法实施的比较研究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十个班的大学生45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五个班接受的是体验式教育、另处五个班接受的是传统讲授式教育,教学内容相同,都是“管理学”课程,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问卷统计处理和筛选后,排除不合格问卷,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每组筛选出200名学生作为研究结果的分析对象。

(二)研究方法—柯氏培训评估模型

本文进行游戏教学法研究所采用的评估模型为柯氏培训评估模型。柯氏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第一层次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和对教学的感觉,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测量学生是否喜欢该教学方式,对教学相关性的认可及参与适度等;第二层次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地增加,主要评估及测量学生受训前后知识地变化;第三层次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以及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是否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第四层次成果评估(Result),此层面的评估比较适用于公司学生的培训效果评估,由于在校学生未参加工作,无法收集业绩衡量指标,本研究暂不考虑结果层面的评估。

(三)研究过程

(1)根据柯氏理论的指导,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渠道收集研究问卷相关项目,形成体验式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的调查问卷)。对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效果调查,将所获问卷结果输入计算机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进行定量比较。(2)收集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心得体会、征求学生对教学的建议。

四、研究结果比较

学生认为游戏教学方法出乎意料,能很好地激发好奇心,提起学习的欲望,提高参与意识和集中学习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虽然游戏式教学组和传统式教学组进行的是相同内容的施教,但是游戏式教学组与传统式教学组相比,有更多的学生认为收获比较大。对于置身于游戏式教学的学生,他们的感受非常深刻,通过一个个构思巧妙、启人深思的活动,让大家在欢笑中有所领悟,积极地讨论,说出自己在活动里的感想与体会,这不仅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凝聚力,效果非常好。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管理学课体验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让学生满意,也更为有效。但是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设计全员参与的体验活动。可以用虚拟公司运营、ERP沙盘实验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出一种相互合作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游戏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学的效果也才会更好。游戏式教学活动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在愉快的氛围的体验中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结合管理学学习的(下转第273页)(上接第270页)各个专题,开展切合实际的管理学职能探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揣摩,锻炼技巧。游戏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施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精心“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能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内在联系。要具有丰富的临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的教师等。

(三)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游戏教学的关系。游戏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不能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体验教学活动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颠倒主次。

(四)体验内化应用。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探究习得的知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可布置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任务,让学生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应用”循环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魏轶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研究[J].商业会计,2011(28):68-69.

[2]刘会燕,王学颖,黄淑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服务与用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