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

时间:2023-09-25 18:0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经营一体化,教学督导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酒店管理学院实施了“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模式。该模式是把课堂搬到了酒店生产性实训基地,酒店的运营过程就是教学过程,运营过程中教师就是经理,学生就是员工,边运营边教学,用教学指导运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完成了运营任务,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保障,有效的教学督导监控,可以序化、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构建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立教学督导检查委员会

(一)性质和任务。成立酒店管理学院主任、书记直接领导的教学督导检查委员会,进行教学引导、督促、监控、检查、评价、激励、研讨和保障规范、通报情况、快速反应、建议咨询,与项目部及辅导员等协同工作,旨在保证教学、经营秩序,提升教学与经营质量以及办学水平。

(二)人员组成。酒店管理学院教学督导检查委员会由酒店管理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和餐饮、客房、旅游项目部主任以及辅导员组成。

二、明确教学督导检查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承担酒店管理学院日常教学督导检查工作。

(二)依据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学与教学管理差错和事故处理办法》《评教工作实施办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制定教学督导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定期召开有关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协助酒店管理学院了解教学工作的有关情况,并提出加强与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四)协助酒店管理学院监督、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讨论。

(五)进行过程性评价(含实践、实习、实训课)。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任课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了解有关教师课堂(含实践、实习、实训)教学、教材、单元设计、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授课手册的准备、多媒体设备实用情况、教室卫生、有无调代课手续、缺课学生人数、作业及实验(实践、实训)日监控表填写等情况。听课后要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信息,每月将听课情况汇总,并向项目部通报情况。及时汇总听课情况,形成期中、期末督导工作报告,上交学院督导处。

(六)检查各类实习进行情况,对酒店三个实训经营场所和部分实习点进行工作检查和指导。

(七)协助学院做好考试监督和检查工作,加强考风建设。

(八)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参加有关的教学工作会议,配合系部做好其它有关工作。承担学院交办的有关教学的其它工作。

三、确立督导形式及内容

教学检查采取日常教学检查与定期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正做到常抓质量不松懈。

(一)日常检查。以听课、抽查教学进度、教学秩序、学生出勤为主,依据需要定期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情况。1.日常听课:指课堂教学督导。督导小组学期内要做到每位教师平均被听课不少于3人次。督导员与被听课老师要做到及时沟通交流,公平公正评价教学效果。

2.课堂检查单元设计、教师手册等实物并当堂抽查学生能力或技能的教学结果实例。

3.检查岗上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任务目标、单元设计、岗上实践指导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日监控表的填写、毕业设计及实训效果等。

4. 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或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个别访谈。

(二)定期检查。每学期分三个阶段进行: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

1.期初检查:检查时间安排在开学前1周至开学后第1周内。①检查教师教学准备工作和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顶岗实践教学设计,审核顶岗实践任务、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办法等设计是否合理、实用。②检查教师的前两周单元设计、教师顶岗安排。③检查教室及实践基地的开课准备情况。④检查教师出勤情况。⑤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教学秩序。

2.期中检查:检查时间安排在每学期第9至12教学周。①教师是否按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教学的实际进度是否与既定的教学进度相吻合。②对期中已经结课的上课学时、教学效果及考试等各环节进行检查。③组织座谈会,完成《学生座谈会评教》。调查学生对课程安排、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关爱学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④对期中新开课的教师到位、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检查。⑤重点检查校内顶岗实践、岗上辅导及校外实践学习的落实情况。⑥重点检查毕业班级的教学进行情况,检查毕业设计(实习)的计划、安排工作,检查毕业实习(设计)指导教师的落实情况。⑦检查教师和学生遵守教学纪律情况,重点针对教师擅自调课,提前下课,学生无故逃课情况进行检查。⑧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运行情况。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网上评教。使学生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效果以及关爱学生六个方面对任课教师实施评价。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学生网评反映的问题与建议及时总结并写出书面报告。

3.期末检查: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对期末考核的相关安排进行抽查、监督和监控。①组织座谈会,完成《学生座谈会评教》(同期中)。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网评,完成《学生网上评教表》、《学生岗上评教表》(同期中)。③领导评价。由主管领导对教师主动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遵守工作纪律、完成系(教研室)交办的工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学生网评反映的问题与建议及时总结并写出书面报告,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组织学院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活动

1、坚持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认真组织以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心组学习,坚持每周安排固定时间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

2、按照校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了我院处级干部“xxxx”重要思想学习班活动。

3、在全院师生中安排了xx大精神的学习与辅导活动。

二、认真做好学院的党建评估工作

1、以党建工作自评为契机,积极推动我院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党建评估指标体系整理材料46册。

2、建立、健全了《管理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管理学院党总支议事规则》、《管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管理学院院务公开有关规定》、《管理学院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了干部、教师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3、顺利通过了党建评估工作,为我院今后的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矗

三、积极配合学院行政工作,认真做好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与院长在学院师生中广泛进行思想发动,深入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意义的宣讲;主持召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动员会、推动会。

2、广泛与学院班子成员、系主任、管理干部、教授、普通教师、实验室成员等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理顺思想情绪、鼓舞士气。

3、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学院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4、具体联系一、二、三年级共五个行政教学班,直接指导班干部围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好各项工作。

5、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和检查晚自习情况,到考场巡视,掌握学生课堂秩序情况;深入到学生宿舍检查卫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整理;到操场查看学生晨读晨练情况等。

6、对学院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规范、今后的整改措施等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组织了以互查的形式展开的学生试卷的检查工作。

四、其他工作

1、按照学校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暑假期间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处为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具的采购任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2、积极组织好学院师生抗击非典工作。积极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院的稳定,保证了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3篇

【关键词】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1-02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室、医药企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我校医疗保险专业在西部地区创建较早,创建初期借鉴东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重点考虑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即借助医学院校的医药类学科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2017年,适逢教育部专业评估工作,本文基于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课程设置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特显办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见表1,调查对象包括2012级、2013级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问卷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就业单位,采取打分法对24门课程及三个实践环节打分,分值1~4分,1分表示不重要,4分表示很重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共有84人完成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超过60%,2013级超过80%,收集到37条建议,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状况。

二、数据描述

1.实习及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包括两个实习环节,第一次是临床见习,见习单位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为医院临床科室,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联络,鼓励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一致。表2显示,2012级实习就业单位一致性明显高于2013级,一致性比例达到80%,保险行业就业实习比例为远高于2013级,76.00%,2013级在卫生行业实习就业比例明显高于2012级,卫生行业实习比例50.00%,就业比例27.78%,医院仍然存在编制紧张的问题。

2.课程分值分布状况

重要性自评打分调查涉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包括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保险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三个模块。医学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采取集合处理。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寿与健康保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

(1)三个知识板块总体情况

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医学类、管理类、保险类和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构成医保专业的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知识模块。表3显示,对于医学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分高,尤其是医学类课程,两个年级都认为非常重要,管理类打分在四类课程中最低。2013级学生打分普遍高于2012级学生,可能与学风有关系。

(2)医学类课程得分高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以及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得分高于其它课程板块,医学类课程打分都高于1分。疾病分类学打分较高,2013级高于2012级。

(3)管理类课程得分偏低

医疗保险专业管理类知识板块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表5显示管理类课程得分都低于3分,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整体平均得分在2.24分,2013级得分2.82分。管理学打分都高于1分,2013级打1分的比例在各门课程中都明显少于2012级。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较高。

(4)专业类课程得分较高

醫疗保险专业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保险法、人寿与健康保险等课程,保险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表6显示保险类课程得分2013级都在3.40分以上,2012级得分在2.80-3.08之间,得分高于管理类课程,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低于其对管理类课程的评价,仍然高于2013级打1分的同学的比例。

(5)实践类课程分值分布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表7显示,除了毕业论文之外,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打分高,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2012级与2013级差别不大,甚至2012级临床见习打分高于2013级,与针对理论课程的打分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毕业论文,打分不高,尤其是2012级平均2分,其中有10人打1分,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较低。

三、数据分析及思考

1.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医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时限,该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医保专业设置的医学类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种类不全的特点。医学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课时少导致教学进度快而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严重。毕业生在经过毕业实习或工作之后,回顾性调查时给予医学类课程很高的重要性分值,说明学生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得分偏低

毕业论文是医保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毕业生论文质量每况越下,数据性文章写作中不乏数据造假现象,且无有效办法完全杜绝此类学术不端问题。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工作期间开展的工作,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工作环节,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加之在校期间缺乏写作和科研锻炼,科研能力不足,论文完成时间紧张,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3.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普遍不高

实践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重要性评价得分最低。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类、管理类和保险类同等重要,医学类和管理类是保险类的两翼,这两类知识是中医药类大学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体现学科发展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相对于医学类和保险类知识直接体现在技能方面,管理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比较慢。

四、培养能力型医保人才的对策建议

1.医学类课程需要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建议中,2012级学生有2人提及“增强医学知识”,该学生在保险公司理赔岗工作。2013级有8人提出建议,要求增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授课老师应该提高要求。在当前学时空间内,应该加强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当延长医学课程的学时,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加强与医学课程老师(医学院)的沟通,就医保专业对于医学知识的要求程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明确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2.管理類课程需要调整学时和课程门类

学生建议中,对于管理类课程的建议较少,只有一位同学提及“减少管理类课程门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普遍评价不高,这值得思考,是否应该削减相关课程,或者降低学时数,或者调整为选修课,需要稳妥处理。预判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营销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增加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3.毕业论文环节需要重新设计或取消

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实践类课程重要性评价最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业论文评分低值得关注。首先,毕业论文的学分只有2分,这与学生的工作量相比完全不相称,通过调查、撰写、修改、答辩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考虑提高学分。其次,毕业论文由单个人完成,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等过程中非常困难,学生针对调查的畏难情绪,建议开展团队工作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论文写作。最后,可以由学生选择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考试,提高毕业论文过程检查,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

4.加强医学类课程和保险类课程的衔接

目前,医学课程和保险课程脱节严重,保险行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明确,保险医学课程开发不够,掌握保险知识又懂得医学知识的教师人才缺乏,教材和师资匮乏,使得学生技能难以提高。高校需要与保险企业加强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或者开展技能培训,企业内的核保核赔等专业技能培训前移到高校课堂,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先平,刘雅,袁杰.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705-706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司毅,廖唐宏.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2013,(8) :618-619 

[3]张文玲. 医疗保险营销人才专业能力研究[J]. 中国人才,2014,(14):179-180 

[4] 杨国华,何梅,罗萍,俞群俊,陈龙.医疗保险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4-26 

第4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第5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管理学

一、引言

管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系统研究管理的基本特征、运用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解决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并具备较为熟练的分析界定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能力;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于没有感性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概念,自然也不能有效体现课程实践性的一面,使得教学效果不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高职教育倡导寓教于乐,多维互动,而把握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游戏教学法贯彻教学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游戏教学法的阐释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特点。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很多问题,他们懒于思考,依赖现成的答案,课后也很少阅读教科书和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掌握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对于布置的作业和课堂案例分析讨论,很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参与度不高,他们有选择性的学习,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就高,不感兴趣的比较难的问题则缺乏主动性,效率自然低下。他们的学习兴趣的高低与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在学生看来,有趣味、快乐的、幽默以及气氛融洽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更乐于接受,由此可见,“乐学”应该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而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体验收获的快乐,更能对课堂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游戏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个有趣而且对自身发展有益的过程。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游戏,将“游戏”和“教学”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游戏的感性活动,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掌握知识点。

三、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实施

(一)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游戏

游戏的选择必须结合教学的内容,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将教学内容中生硬的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与游戏巧妙结合,明确知识点,使它生动形象化。游戏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管理的相关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前教师需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恰当的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游戏环节、思考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管理者角色”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过程中不同的角色的情境,认识管理者要素的重要性,采用“看不见与说不清”的游戏,由三名学生扮演工人,蒙住他们的双眼,被带到教室的某个地方,另外分别找两名学生扮演经理,一名学生扮演总裁。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游戏的意义: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一定要以“角色转换”的心态来面对。

(二)游戏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效的植入游戏环节,课前需进行精心准备。教师在课前应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并且吃透游戏本身。要合理设计与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的主题游戏,准备好游戏所需的道具,明确游戏规则,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的可行性及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游戏如果较复杂,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和游戏规则,并让学生熟悉游戏的内容,以保证在课堂中实际操作时活而不乱。

(三)游戏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

在运用游戏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全局把握和角色分工。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小有改变,成为游戏的主持人,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同时营造出一种融洽的竞争游戏环境。监控好整个游戏过程,注意观察所有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提出建议与意见,充分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

游戏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教学内容,明确游戏目的是为了引出或说明管理学中的教学理念。比如要让教学班级的团队成员理解组织和团队建设,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可以将“建塔”游戏过程设计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进行分组,对各组发放游戏道具,布置游戏任务,明确游戏规则。第二环节则是给各小组规定的时间交流沟通并完成“建塔”任务。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学生建议或意见,把控和监督整个游戏过程。

(四)游戏总结

游戏结束后的讨论与总结是保证游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的关键。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思考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再结合知识点进行阐述归纳。

如“建塔”游戏完成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分享展示各小组的作品,阐述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安排及作品的设计思路,指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工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由教师围绕预设的问题,让各小组开展讨论并进行观点分享,总结游戏中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

四、效果评价

游戏教学法带来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管理的四大职能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运用,为今后处理生活工作中的管理问题打下基础。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学生高效学习专业知识的原动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游戏教学法要枯燥和单调,对于管理学这样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运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和知识巧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存在团队意识薄弱的问题,多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他们有些不善交际,不爱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合作意识等,而游戏教学法的运用通常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在游戏活动中按角色相互沟通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参与程度高,这样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三)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

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汇贯通,学生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游戏教学法以特定的目标知识点为切入口,设置相应的游戏环节,学生通过游戏,仿佛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管理情境中,对抽象概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

(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游戏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游戏教学法的准备、实施、总结和评价整个过程来看,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不仅首先要对知识点和游戏环节相当熟悉,还要有把控教学课堂全局的能力。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将各个知识点结合到游戏中去,详细设计好游戏环节中的角色分工,以免游戏环节出现突发事件甚至学生不能理解配合的情况。游戏结束后,教师还要通过对游戏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分析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教学法的真正目的,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所以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如果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有环节做得不到位,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

总之,管理学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式,贵在得法,而运用游戏教学法将学习和游戏有机结合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游戏教学是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它令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主要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芳,刘利.关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5-109.

[2]张晓莲,张远灯.游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78-80.

[3]狄寒梅.管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5(10).

第6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缺陷,应通过加大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引进和聘任高技能人才、明确教师指导方法、建设校本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解决。

论文关键词: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管理基础能力,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使学生掌握“基层运营管理人”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特别是《管理学基础》坚持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一、《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主要是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形式,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校园体验;(6)管理游戏等。实践与训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

三是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实训目标是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管理技能为主线,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基层运营管理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一是通过验证性实训,以体验和验证管理理论、工具、方法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通过专题性实训,以培养学生某一专项管理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通过综合性实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的资格

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学基础》教师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任职资格:一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道德,熟悉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能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三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

第十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双师”素质。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鉴定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职业培训师资格。[1]

2、《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的职责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切实履行职责。一是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与实践大纲,编制授课计划或方案,认真备课;二是组织和安排好学生,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和纪律及安全教育,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做好实践准备工作;四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五是教师要严格按照《管理学基础》规定考核项目、内容、标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考核,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报告或总结,公平、公正地评定成绩;六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系或学院请示、报告。

3、《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填写“实践教学申报表”。二是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撰写教学方案,主要项目应包括:本次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时间、地点等。三是认真组织,亲自参加,抓好重点,指导全面,保证每次活动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或布置学生做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等,并及时评阅,再结合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六是提交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的缺陷

《管理学基础》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有些教师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过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据辽宁省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5%。这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水平,具体到《管理学基础》的教师也应相当。说明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应的企业实习经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2]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都要求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具体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师,更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组织地引进和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实践实习任务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大教师实践锻炼

1、增加实践经历。《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凡是没有工作工作经历的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锻炼,新分配的大学生也要安排社会实践。

2、规定实践时数。《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事业单位锻炼一定的时间,一般累计不得少于30天。

3、编制实践计划。

4、撰写实践总结

5、进行成果汇报。《管理学基础》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师回校后要在一定范围内举行实践成果汇报会,汇报自己在该阶段的学习收、心得体会。

(二)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1、掌握专业技能。在下达《管理学基础》教学任务前,由教务处安排,采用外聘专家辅导与送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拟定培训计划。选出优秀的《管理学基础》青年教师参加省、国家级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学习,并考取证书。

(三)引进和聘任高技能人才

1、引进人才。适当从企业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管理学基础》教师队伍。

2、聘任人才。适当从企业及社会中不定期聘任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管理学基础》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明确教师指导方法

1、“学生中心”教学理念

《管理学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是学习活动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学习需求、计划学习活动和进度、获取学习资源、评估学习效果。

2、获取式教学方式

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获取式教学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具有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最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

3、改革教学方法

《管理学基础》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建立并提供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必要的学习反馈意见。

(五)建设校本实践课程

《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使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加广阔,选择教材的余地更大。教师成为了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也可以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其次是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需求,从而来开发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活动主题。

(六)校外实践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策划、管理和营销推广活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邀请企业高层定期为学生开设企业管理讲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践活动开展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以及学习心得。

(七)兼职挂职锻炼

兼职,指不脱离本职另行兼任一个职务。挂职,指受组织委派保留原职另外担任一个职务。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兼任或担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服务、管理及科研第一线的职务,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3]

参考文献

1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

2 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年(29)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本科生和教育的主要课程。本科阶段学生在完成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财务管理课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企业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和金融活动多样化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更加复杂。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学以适应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本科阶段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财务管理知识面广,涉及的财务原理较多、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较多的公式化等特点,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成为老师的速记员,仅仅记录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课堂讨论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下课后他们去准备包括会计师考试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考试,而对老师安排的教学讨论和复习却是应付了事。另一方面,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上课的时候要么是不听讲,或者干脆就是逃课。财务管理涉及多学科的知识,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体,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把他们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可是,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原因在于,他们一方面习惯于学习一门知识仅仅是对这门知识的了解,忘记所有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链接,不能把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主动和热情,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乐趣,所以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外改善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学的措施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教育理念,不但传授给学生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中,教师要视情况增加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财务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培养计划的完整性。教学管理部门形成例行的和老师讨论的制度,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观点,听取他们对财务管理学课程安排的建议,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使财务管理学的培养方案更符合学科教学的需要。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智力等要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探索知识的精神。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应该指定教师教育进修、参加教学研讨会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学校可以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以激励教师最大能量地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财务管理是一个涉及经济、会计、管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课程不仅要有强大的理论,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性。从根本上讲,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理财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比如可以实施课堂案例教学、加强财务实验室的建立,组织学生到外部企业培训或实践等。

三、课堂内改善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学的措施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素养。教师可以选择符合实际操作需要教学案例,对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进行培训并及时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操作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而且财务管理的实训中还会受到前续课程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耐心地解释、示范和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理论,还要联系实际,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提高效率。鉴于这门课的特点,课程当中有些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等用板书授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因为老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会随着教师的思路对知识不断消化吸收。

加强实验软件的应用和教学。财务管理教学毕竟是以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为主的,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各类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目前校内建立了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模拟公司经营,通过团队合作、财务预算、ERP流程管理一系列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增加与地方经济相关的内容。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趋向来看,我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多要在本地企业和机构中工作,所以在授课当中有必要增加有关本地区的经济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际的需求开展本地化案例的开发和教学工作。

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考核。财务管理的教学考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对于学生总成绩的考核,本科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通常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综合得到。考虑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用性,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应该各自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平时成绩应该包含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验软件模拟等多方面的表现。期末考试试卷设计上要合理安排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能力题型比例,题型上也可以增加选做题或附加题。

参考文献:

[1]金明华.高校案例教学之管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第8篇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学校的生存出路。我们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具体方案的执行者,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在管理实践中探索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的教学水平过硬,教改思路创新,管理工作务实,在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产生工作的凝聚力,得到全体教师的敬佩和和支持,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发挥团队的智慧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加强学习,拓宽视野,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树立教学管理的新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者必须有政治修养,掌握教育管理学理论,才能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构建创新教育的管理模式。

1.1 探究教育管理学理论,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作为教学管理者要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史,从中摄取我国教育发展的精华,尤其是要探究我国当代教育管理学,正确把握管理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探究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使学生在学到理论、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立足于“以人为本”,面向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一线的关系,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打造适合本校具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1.2 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艺术

由权力经验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教学管理工作者时刻要牢记自己既是管理制度的主导者,也是管理制度的践行者。以教师中的一员融入教师群体,倾听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评价,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反馈。了解教改方案的确立是否适合学校资源配置,是否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是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设置的科学性,评价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广泛的征求资深教师和教学骨干及优秀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修订完善教学工作方案,真正使我们的决策在群众中形成,又回到群众中实施。做到群策群立,民主集中,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保证学校的教学改革稳步进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2 钻研教学,积极探索,拓宽知识口径,做教学改革创新的“领头羊”

从事教学管理不仅是一名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也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研究者、组织者,探究教学改革的领路人,也是一名优秀教师。

2.1 教学管理者,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管理者只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相关学科知识丰富,教案构思新颖。充分显示出自己课堂组织艺术性,语言艺术性,动姿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共鸣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成为教学第一线的“领头羊”。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钦佩,教师的信服。在教学方面具有权威性,管理方面才有发言权。

2.2 教学管理者是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者

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内涵,教材的教法。了解教育新理论前沿,兄弟院校教改新动态。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结构,生源条件,教学改革创新进展中存在的困难,为广大教师提供切合实际的调研材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在全校教师中形成探究教学改革的风气,逐步形成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研体系,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师爱生,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于教学第一线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服务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教学管理服务新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中学教育的根本要求,树立以教师为本,是做好中学教育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中学教育管理必然要求和理念。科学的管理,人性化服务,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3.1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奠定教师队伍立校治校的根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们管理者服务的理念

教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决定者,优良学风的酿造者,学校声誉的建树者。为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师培途径,摄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做好本校拔尖人才的观摩教学,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要钻研管理艺术,要善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要维护教师的尊严,又要及时妥善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关心教师生活,努力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带头人、生活中的挚友。增强服务意识是做好中学教学管理的根本保障。

3.2 “以学生为本”是中学教育的根本

第9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类招生 政策建议

一、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市场经济环境下“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招收优质生源的迫切需要,各高校正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模式,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各高校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1]。即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对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时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从形式上看是招生方式的变化,而实质上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低年级的通识教育,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牢固的基础知识框架,进行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高年级的专业培养,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2]。按大类招生和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目前我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已采用大类招生[1-6]。其模式主要有三种[1]:①按学科招生;②高校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③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

在借鉴国内其他实施大类招生院校的经验基础上,华南农业大学于2011年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三个学院内进行大类招生试点工作。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分析其在大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存在问题,探讨完善大类招生改革的措施。

二、公共管理学院大类招生现状

1.大类招生基本情况。

依据《华南农业大学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和《华南农业大学2011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011年公共管理学院开始试点大类招生,计划招生991人,实际共招收32个班984个学生。

2.培养方案设置情况。

依据《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华南农业大学四年制本科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内。通识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五个部分指导性学分设置见表1。

表1.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性学分设置表(四年制)

由表1知,华南农业大学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学分设置中,通识教育包含6个课程组总计50学分,占总学分的31.25%;专业通识教育包含一级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准入课程共计20―30学分,占总学分的12.50%―18.75%;专业教育总计15―25学分,占总学分的9.38%―15.63%;拓展教育共计15―35学分,占总学分的9.38%―21.88%;实践教育40学分,占总学分的25.00%。

3.第一学期课程开设情况。

由于2011年是华南农业大学三个学院大类招生的第一年,因此到目前为止,通过大类招生的学生只完成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学习。依据大类招生的培养计划,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英语(两门课)、体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5门课;二是专业通识教育中的部分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社会工作导论,以及公共管理学。考虑到学生学习负担、培养计划要求和学院师资力量,公共管理学院对招收的32个班级分类两大组:A大组包括1―16班,第一学期专业通识教育开设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土地管理学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B大组包括17―32班,第一学期专业通识教育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社会工作导论及公共管理学。到第二学期,A大组专业通识教育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政治学、社会工作导论及公共管理学;B大组开设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土地管理学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三、大类招生存在问题

1.专业差别较大,课程设置不合理。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有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学(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两大学科门类,有11个专业(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应急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大学科门类之间及各专业(方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简单的以每个专业(方向)为基础,并以必修课的形式,设置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在总的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必然需要减少每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这势必会影响每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大类招生配套政策不完善。

学科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是高等数学A,而其他专业(方向)是高等数学C。由于大类招生在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学生选择高等数学A或高等数学C的具体人数也就无法确定。而理学院以此为由,在11级大类招生的学生第一学期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由于大类招生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本应在第一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无法正常开课,因而会对以后专业课程的开课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不便。

3.培养方案设置结构不合理。

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2009年修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中规定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本科总学分为175学分,对比2011年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总学分减少15学分。从结构上看,通识教育总学分基本上没有改变(2009年为51学分、2011年为50学分);2011年培养方案中专业教育①总学分70学分,相比2009年减少了20学分;2011年培养方案中实践教育40学分,相比2009年增加了13.5学分。在总学分减少,实践教育学分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势必要减少专业课程的学分,加之专业教育部分,还增加了专业通识教育中一级学科平台课程,更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分。

另外,实践教育学分增加,反映了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但是,从培养方案看,实践教育均是如综合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习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学科训练、毕业实习、形势政策之类的综合性实践,需要花费的学时数量较多和比较集中的时间,这对课程安排也提出较大的挑战。同时,没有了单一课程的实践,综合性实践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细分大类招生的类别。

依据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不同要求,在公共管理大类之下进一步细分为公共管理Ⅰ类和公共管理Ⅱ类两个类。公共管理Ⅰ类包括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管理Ⅱ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应急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专业(方向)。细分大类招生的类别,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学科门类间对不同基础知识需求的差异,而且便于课程的安排。

2.完善大类招生配套政策。

学生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和基础掌握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学校对学生兴趣爱好与自主选择的尊重,也是实施大类招生的初衷之一。实施大类招生改革,不仅仅是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简单修订,而是事关教育教学的个各个环节配套措施的整体改革,如招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专业分流,转专业、学籍管理、考核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因此,大类招生改革试点不是某一个学院自己的事情,是整个学校的事情,不应出现由于大类招生,某个课程无法开课的事情。

3.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在培养方案的结构上,适当减少通识教育学分比例。相比2009年培养方案总学分减少的情况,维持通识教育总学分不变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专业通识教育中,减少一级学科平台课程数量,设定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社会统计学与SPSS应用为一级学科平台课程;而将土地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工作导论等各专业基础课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专业准入课程。

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应该保留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综合性实践保留毕业实习、形势政策、创新创业实践,开设1―2门综合性实验课程或综合性实习课程。

注释:

①为了比较的方便,2009年的专业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后的专业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

参考文献:

[1]晋云海.高校大类招生综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2]海霞,周增慧.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2).

[3]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4]汪筱兰,沈耀良.浅谈大类招生培养中的专业分流[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

[5]张扬,孙志良.高校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6).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应用创新

0引言

工业工程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在工业工程理念中,世间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在工业工程中找到原理,通过工业工程原理进行优化,进而找到达成目的的最佳途径[1]。工业工程学说诞生在20世纪的美国,最初是以工程类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工程得到全方面发展,并且在很多工厂管理中普及开来,经过长时间的时间和研究,时至今日,欧美国家的工业工程系统发展相当成熟,协助众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管理和优化。工业工程在其发展情况上又分为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传统工业工程是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进行活动优化,现代工业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以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筹学来进行管理活动的优化。总而言之,现代工业工程是对于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工程技术学的高度融合,进而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优化、精简及合并,达到工作简化、多快好省之目的。

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

现代工业工程和管理学一样,都是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本质上,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1.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的差异现代工业工程以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质,主要目的在于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由于现代工业工程带有的技术性质,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师也带有一定的技术性,属于技术型人才,服务于管理人员,对其提供企业相关的可行性方案。管理学则是以管理技术为理论基础,对于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决策、指挥和监控,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管理学则属于顾问性人才,接受并参考现代工业工程师提供的建议,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员工等方面进行控制、管理和领导。1.2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相辅相成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联系相当紧密,管理者听取现代工业工程师对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并加以实施,现代工业工程师的优化建议通过管理者的决策才能加以实施,而且,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对于企业的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加以研究并进行优化,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存在,因此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在企业管理中两者相辅相成。

2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现代工业工程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不论是建设工程项目方面还是开发新产品方面,都是通过市场导向对于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合理化,进而创造更高的企业收益,这恰恰是现代工业工程的工作基本原理,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投资前阶段、投资阶段、生产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现代工业工程都可以对其进行优化,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投资前阶段中,现代工业工程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和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化分析,帮助企业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在投资阶段,现代工业工程为企业设计谈判方略、拟写生产合同等等,在生产阶段,现代工业工程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各个环节设计,通过对于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达到产能最大化,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资本,可见现代工业工程对于企业工程项目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现代工业工程进行项目建设优化不仅能够节约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合理规避竞争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2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人员管理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改革和结构调整[2],因此会出现员工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员工流动性增大,对于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使得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上出现了种种问题,诸如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产品生产效率受到影响等等,这是很多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通过现代工业工程体系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研究,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优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定岗定员,减少人员流动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员工的心理波动。一般而言,现代工业工程系统中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分为两种。2.2.1作业指导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作业指导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进行研究,在操作上,作业指导对于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员工抽样结果的调查研究,确定员工工作的标准,制定员工工作的标准时间,以此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减少员工在生产时间上的浪费,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量。2.2.2工作研究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工作研究主要是针对员工的工作方法的改进,通过对于员工的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最合理、最高效的工作方法,进而得出工作标准时间,利用工作研究法来进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能够节省企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消耗,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定岗定员,合理进行员工安排。

2.3现代工业工程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现如今,很多国外的优秀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国内的企业管理人员所接受,现代工业工程一般在国内企业中普遍认为可以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企业采购环节等等,企业的现代工业工程意识越来越强大,国家推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就是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成产质量管理的体现,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使得企业生产活动有规则可依据,通过最合理和高效的方法来改进生产工作,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管理和保障,能够稳定企业生产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2.4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工业工程与传统工业工程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方法和理念上的改进及完善,现代工业工程已经具备完整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基础,具备极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能够对于企业情况和需求进行整体把握和研究,对于不同企业、不同生产情况下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优化企业的生产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现如今的企业普遍采用人机一体化生产模式,现代工业工程对人、机器、环境之间进行优化与重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内部营造出高效、平衡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企业实施现代工业工程中的问题

现代工业工程作为一种优秀的企业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国内很多企业也进行了现代工业工程研究并实施,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了解和实施现代工业工程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国内的企业管理专家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也不够,导致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同时在专业人才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工程管理体系专业人才不足,以至于企业实施现代工业工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国内的理论支持和相关研究比较少,一些国内企业选择照搬国外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和研究,但是国内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现代工业工程体系的侧重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企业在实施现代工业工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打击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自信心,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1培养现代工业工程相关人才

通过现代工业工程相关的课程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我国目前的现代工业工程人才缺失,导致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缓慢,因此应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和需求,制定相关的现代工业工程课程,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现代工业工程理论[3],通过多种培训手段和方式,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了解现代工业工程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找到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现代工业工程方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2准确分析企业的相关需求

在进行现代工业工程体系构建之前,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找到企业的需求并加以分析,了解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并展开调查;了解企业的发展需要并给予建议;了解企业组织结构和员工安排情况并进行调整;了解企业业务开展流程并给出创新性建议等等,通过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分析,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4.3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进行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建立缺乏一定的相关理论人才支持,而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又缺少实践现代工业工程体系的机会,因此企业可以与高校之间联手发展,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研究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项目,两者合作进行发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科学、有效管理成为很多学者和管理者共同研究的课题,现代工业工程对于现代企业的优化和改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国在现代工业工程方面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找到适合我国环境的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和方法,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樊乐.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J].化工管理,2015(1):140.

[2]刘昕.现代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品与质量,2016(6):47.

第12篇

关键词:云南省;大学生;利益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77-03

本研究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利益表达现状和表达途径进行抽样研究,选择云南省四个州市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回收1084份,回收率为96.79%,其中临沧发放300份,回收291份,普洱发放200份,回收199份,红河发放400份,回收381份,德宏发放220份,回收213份。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利益表达现状

学生的利益表达途径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做出判断。

1.生活中的利益表达。在高校生活中,食堂和宿舍的卫生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学生住宿环境安全问题屡有发生,对此,不同学校学生的态度与反应存在差异,但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面对食堂卫生问题、饮食环境的时候,30.5%的学生表示只是与自己身边的同学发牢骚,并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4.5%的学生则表示会让班委集中反应问题;仅占3.4%的学生表示会联系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反应;更有25.2%的学生选择沉默,自己另选其他食堂进行就餐(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学校食堂问题处理方式

调查还发现,学生对学校食堂和饮食有意见或者建议时的反应与学生的家庭出身位于农村或者城镇有关,数据显示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026*,结合表3-1的数据,当学生对学校食堂饮食有意见或者建议时,28.6%的城镇学生会选择其他食堂就餐,15.9%的城镇学生会让班委集中反映问题,8.5%的城镇学生选择向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反映,5.8%的城镇学生直接找学校相关领导反映;而选择以上途径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4.5%、14.2%、7.6%和2.8%,所占比例较城镇学生低,但值得一提的是,32%的农村学生会选择跟身边的人发牢骚,而选择这一途径的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为23.3%(如表1所示)。

图1 学生对住宿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

对于学生的住宿环境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当学生对学校的住宿环境与条件等有意见时,28.12%的学生认为别人都没提,自己也凑合一下;23.22%的学生会向宿管员提出意见;17.08%的学生则选择向班主任提意见,但选择沉默的同学比例仍较大;约占10%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意见;5.76%的学生表示会转告班委去处理。以上数据表明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处理方式呈现消极状态,没有抓住主要解决途径。初步归结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体制不熟悉,也可能是学生对行政部门的办事态度和效率产生疑问,具体缘由将进一步探索。

2.教学活动中的利益表达。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很多学生都习惯了中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暂时难以适应高校“宽放式”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适时地调整自我的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大多教师则习惯了常态的教学方式,以至于出现“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不统一的尴尬局面,最终让学生不能良性过渡。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己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见时,17.66%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能通过了就可以,其他都无所谓了;而16.99%和15.55%的学生则表示会通过班委向科任教师提出或者直接向科任教师反应;另有14.88%的学生则会通过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反应情况;占3.26%的学生选择向主管领导反应情况;9.02%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意见,也不想提;16.41%的学生则选择随大流,大家都没意见,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如图2所示)。这充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

图2 学生对教育教学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

3.评奖评助中的利益表达。在大学校园里,除了涉及到生活学习,还有各类的评奖、评优、评助活动。学生对奖助问题处理方式也成为高校学生利益表达中越来越凸显的问题。由于知识的武装和个性的包裹,以至于让一些学生对“优”和“贫”产生错觉,虽然很大程度上都采用民主评选的形式进行,但仍然有部分优秀的学生错过了“优秀”,贫困的学生错过了“帮助”的局面。

表2 学生对奖助问题处理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对院系的评优、评奖、评助工作有意见或建议时,22.3%的学生表示只会私下讨论;28.7%的学生表示会向班主任或辅导员提意见;而仅占9.0%的同学向主管领导提意见;2.8%的学生表示出现上述问题时,会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意见;占7.3%的学生则会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之外,21.6%的学生认为反映也没有结果,爱评谁就评谁;8.3%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无关,一切都无所谓。

二、高校学生利益表达的途径

学生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应该主动进行维护,但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学生遇到不满和疑问时选择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图3 学生反应问题倾向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19.94%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可以选择的话,出现问题时会直接找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18.79%的学生则表示将会找班主任或辅导员反应情况,试图通过其替自己解决问题;17.93%的学生表示将会通过反应给班委;10.74%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会直接找学校主管领导解决;12.08%的学生则认为一切都无所谓,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图3所示)。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各有不同,究竟什么样的途径才称得上是最直接有效呢?本研究认为,每一所学校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都通过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机构设置的情况下,才能将问题直接反应到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便得到快捷、合理的解决。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有意见或建议时,他们自己认为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的反应问题方式也颇有意思。25.4%的学生认为由班委统一反应,问题则会比较容易解决;17%的学生则没有通过任何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私底下发发牢骚;14.2%的学生没有表现出任何抱怨,一切都显得比较无所谓。调查数据还显示,仅9.4%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会自己去找一线工作人员;6.6%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发表言论;1.6%的学生选择写匿名信等。以上数据说明学生通过以上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多数学生在遇到该问题时,没有通过较合理与快捷的途径解决问题(如表3所示)。

三、结语

在通过对云南部分州市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大多学生的利益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在选择维护自我利益时,其方式方法又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数同学的表达途径呈现不太合理的趋势,反映出当前学生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以通过问题找到背后的原因,试图找到一条合理的利益表达路径,这也将成为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