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的认知

管理学的认知

时间:2023-09-25 18:0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的认知

第1篇

1普遍性

管理工作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对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管理学方面的认知性不清楚或者是认知程度较为粗浅。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来说,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学习及深刻的了解管理学的具体应用原理,这就必须要将管理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学生现实中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的认知程度。

2高职院校中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领域不断要求实施课程改革,这就说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陷。高职院校需要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分析,使管理学内容真正被应用到实际。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尽管当前的高职学校中正在积极实施教学体制革新,但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性表现为教师单方面教授,学生被动接收,严重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缺乏深层次讨论,老师缺乏引导,学生不主动思考。尽管一部分的高职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但是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工作,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最终效果也不理想。

2.2师生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几乎重复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管理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习难度较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2.3高职院校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的所出现问题,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性和高职学生目标的培养需求,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结合实际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模拟型、仿真模拟型和全真模拟型三个阶段。

模拟阶段:在课程过程中进行模拟,让学生去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工作思路及工作内容与方法,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仿真模拟阶段:在仿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可以进行仿真性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仿真主题:作为班长应当怎样有效地管理班级。

全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学习项目,在学生经过了仿真型训练,就可以进行全真型模拟训练。一方面运用学校有限资源,比如学生会的有效管理、社团的管理及班级的管理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对应的企业和单位合作,实现全模拟训练过程。

作者:张敏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html/zongjie/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sixianghuibao/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zuowen/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作文 /zuowen/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着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文 /zuowen/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第3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14-116.

[2]张建三.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62-64.

[3]杨海钦.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2-145.

第4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环境管理学 应用

[作者简介]彭诗言(1974-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生态经济。(吉林 吉林 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华大学校级课题“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4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57-01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同时,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无法解决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因此,创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体验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氛围中去感知、理解、领悟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领受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实践性较强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与环境管理学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一些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官体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地对所学科目与授课教师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借助授课教师的理论引导及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上升,各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急需一批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使得“环境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和环境规划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中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但是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

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环境管理学科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授课教师尽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营造教学氛围,尽量将学生带入各种模拟的甚至是真实的环境管理情景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快乐地获得学习成果。这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对环境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体验式教学是强调学生能动性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环境管理学课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着重强调授课教师通过各项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行动上的参与来体验理论知识,进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拓展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学生自主思考的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哪怕是会走弯路,也要努力去完成整个教学活动,通过体验—分析—总结—再体验—再分析,以失败积累其成功的未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总体把握,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2.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严谨性,符合学科性质。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突出其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协调“一个生活现象”“一节课”和“一门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尊重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主动地观察、比较和归纳去构建并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结构,进而通过与团队互动、与教师沟通对自己的设想做出正确评估及修正,进而提高教学内容的严谨性。

3.可以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强调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教学的过程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于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案例、社会实践调查、项目实践等多种体验方式,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化、吸收、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到其他学习生活中,既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拓展了学生知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流群体,其知识来源渠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中,授课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感知、认知去体会和验证所学知识,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体验式教学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实例,探讨了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指出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問题性、情感性和实用性。

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在教改实踐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现科学与民主.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二、管理学情景教学的运用

知识信息是可以授予的,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能力的提高或者技能的获得却需要相对更长时间的实踐过程。管理的理论来源于实踐,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踐。只有在实踐中学习管理学,才能够真正理解管理的精髓。因此,高职《管理学》课程首先要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踐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把握管理的实质。以下我们以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教学情景为例,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的运用予以阐述,并在每个教学情景的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情景一: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教学内容: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通过一段视频,真实地展现生产机电产品的某公司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场景,增加学生对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教学案例,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再次,区分案例角色,由不同的同学扮演案例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管理情景中,处理案例中的各种問题,通过亲身的体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各层次管理者胜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問题,引导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出各层次管理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区分出不同层次管理技能的比重。

情景总结:该情景之所以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因为播放的视频真实有效,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二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案例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最后的总结,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情景二:点钞训练

教学内容: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

教学情景设计:事先准备不同面值的数叠点钞纸。规定学生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内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完成钞票的清点工作,并记录各种钞票清点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清点的具体办法如下:一是先记录手持式点钞时间,包括分别记录单指单张、单指两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五指五张的点钞时间;二、记录单指单张点钞时间,包括记录手持式点钞和桌按式点钞的时间;三、记录不同手型的点钞时间。点钞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造成各种点钞方法使用时间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总结和提炼。

情景总结:该情景紧密结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完成点钞工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了科学管理的内涵。

教学情景三:折纸

教学内容: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每位同学发一张纸,由教师发出操作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提問——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旋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教师会发现学生完成的是各种不同的图案。其次,由教师邀请任意一位同学,重复上述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可以提問。

情景总结:该情景极具生活化,并包含了许多問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第一次通过教师单向指令,由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之所以得出不同的图案,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二次同样通过教师指令,由指定的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但在指令执行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的权利。学生在向教师提問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教师的操作指令,因而最终折叠出的图案,更接近于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通过本情景的演练,使学生理解了不同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三、管理学情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事实表明,管理学情景教学效果取决于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为此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

在情景创设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根据将要学习的管理内容提炼出管理情景,无疑是创设有效情景的重要方法。情景创设中,有一个突出的問题是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景,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景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该管理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管理情景。

2.关注管理学的学科本质,凸显管理情景的問题性

皮亚杰认为:人的已有认知,在面对新知时,首先是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当新知不同被同化时,便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主动改变,以适应新知,发展认知结构。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能够找到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問。而疑問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問,正是管理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景.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情景创设的载体,凸显管理情景中的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情景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与学生交流感情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有情才能动人。有些情景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4.关注管理情景的有效运用.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学习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存在于学习者参与其中的各种对话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人与人交往中。高职《管理学》课程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景中读出管理信息,提出管理問题,突显情景的管理味、問题性。管理情景出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情景中的管理信息,发现管理問题,而不仅仅是对情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感兴趣。通过提出如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管理信息、你能从中提出什么管理問题等。为学生指明观察情景的方向.从情景中抽象出管理問题,使情景更显管理味和实用性。

四、结论

情景教学是高职《管理学》课程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管理情景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地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高职《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管理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要能体现管理情景的生活性、問题性,又要能融入真实的人物情感,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皮令阁.情景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15

[2]张敏健.“大学语文”情景教学法探索[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管理研究;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学术界和管理界争论的话题。人们常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说明管理与管理研究同时需要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既需要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需要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

一、管理研究与管理研究方法论

管理研究是指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它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的规范。

管理研究的起源同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受到自然科学的启迪,其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管理涉及组织行为,因此,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关系,也就是组织特性间的关系,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这是管理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之处。

二、管理研究的科学性

管理科学化的紧迫性根源于管理学的“弱科学性”,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管理研究不仅为管理活动构建客观的、可靠的知识,而且还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管理研究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体现于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这样,科学知识才具有解释和预见能力。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超出某些特定管理问题的具体管理情景,寻求管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对一般性管理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管理研究的强大实用价值就是其命题可重复性表现。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管理研究是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管理研究要求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尽可能采用“归纳——演绎”方式,研究成果必须经过系统化的检验。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任何管理学命题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三、管理研究的艺术性

管理研究离不开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这就和艺术一样涉及到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且对于管理者而言,对于所管理对象的最有效的认知和把握往往需要辅助以情感和想象这些感性的认知方式,以及对管理科学知识的创造性使用,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由于管理研究中引入了“人”的因素,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中必然涉及到人的形象思维。管理者只有依靠形象信息才能有效完成本职工作。具体的形象信息有个别性、细节性和生动性三个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艺术是相通的。

另外,管理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都与主客观背景融合为一体,系统本体和意境不可分,不研究意境难以探明管理系统的真谛,于是,管理领域中,每个研究对象、事件、系统本体都和特定的意境组合,千姿百态,具备独特的个性,而这正是艺术的特征。

管理研究依仗所研究的主体及其思维模式即知识结构,而思维模式又“千人千面”,和艺术所着重的个人、个性相通。

四、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从前人对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及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然而它们在管理研究当中也有各自的缺陷。管理研究的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方式缺乏变通性。艺术方式缺乏可靠性,亦会使管理研究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研究注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走向误区导致管理失效。而只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运用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则会导致管理僵化。因此,管理研究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管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复杂性思想的人,管理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管理问题不仅包括了事实问题,还包括了价值性问题,因此,管理研究还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而艺术性是人文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管理研究的艺术性根植于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管理研究的探索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可靠的科学方法体系,同时需要人类的直觉、顿悟和大胆的猜想、推测来弥补科学的缺乏变通性。事实上,由于管理研究是对人类管理行为的抽象,越是抽象的知识,就具有越高的普适性,运用这些知识的管理实践也就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感性的艺术认知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很有效,但也必然伴随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漫天风险。而对于管理学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多数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知识”。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人,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感知的艺术性,应首先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管理研究的知识体系,因此,管理研究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对科学性的完善和补充。

在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只有互补性的运用科学方式与艺术认知,才能使所获得的知识反映管理活动客观规律,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昆玉.王跃堂.管理研究过程及管理研究的科学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28-230.

第7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8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它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度”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管理学案例教学比其他学科领域更为复杂,基本事实更难找到,推理解释性更差,而可以应用的制度、规则无一定之规,这些特点都对教学者和学习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事实上,管理学案例教学是高难度的,是需要较高教学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才能很好完成的。在我国高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迄今为止,大部分教师都已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做好案例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甚至矫枉过正,“案例是从”,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找来大量的案例,将其下发给学生,由学生来做就可以了,至于怎样才能将案例做好、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没有正确的判断和成型的理念。在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问题上,对于是否要进行案例教学已经做了太多的探讨,而对怎样进行案例教学则缺乏深入的思考。就像管理学本身一样,案例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存在科学的成分,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相同的案例和信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并不是随心所欲。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如下几方面的“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的“度”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管理学教学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只有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将管理学教好。

1.正确认识案例教学,反对过度强调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在将传统的理论教学逐渐向案例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抛弃了理论教学,唯“案例是从”,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认识是极端的、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遵循“认知——熟记——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不间断积累的过程。在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对理论的透彻学习过程,那么这门课程很难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虽然案例教学情节丰富、引人入胜,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流于肤浅,所以其对学生影响而言是暂时的、短暂的,而理论教学则具有深入思考和反刍的特点,也是长期有效和终生受益的。所以,在管理学这门基础课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且作为案例教学的创始地哈佛商学院也不是全过程都使用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也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也是满堂灌。因为一年级学生连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还没有掌握,他们要完成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转变,必须经过一段艰苦的灌输过程,到哈佛商学院的二年级,才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理论又没有理解案例。

2.进行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习理论就是教条、刻板,仅是记忆与背诵,而缺乏分析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掌握理论并不是将理论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而是要知道理论的背景、出处、含义、代表人物、来龙去脉及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观点,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从而获得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容易出现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反感理论教学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局面。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加课程内容的信息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不情愿和被动为自愿和主动。

其实理论传授也是有技巧的,而理论的准确传授正是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据笔者的经验,理论教学一样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效果非常好。例如,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深奥的理论,使理论与现实生活接轨;适当增加一些介绍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使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等等。这样会使学生更易接受,也使理论教学不至于走入令人尴尬的困境。特别是管理学因其本身的特点,有很多理论都是对管理学有重要贡献的各大公司总裁在公司改革或重组中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如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事业部制,传奇人物艾柯卡的领导方式等,这些理论很经典、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学生都喜欢听。他们的事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方法所占用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才能开展案例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论教学时间比例大一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在他们掌握了基本理论后,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对案例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对理论的领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上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二、案例选择中“度”的把握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择是一项重要工作,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相关。案例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拿个案例,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就行,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案例教学,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与管理学内容紧密相关,最好能直接映射某一基本理论且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

2.案例应适合教学并经过加工。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案例大多是从一些著名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复杂、包含的信息杂乱,而教学对象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面对此类案例会感到无从下手,容易丧失参与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有的案例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这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缺少加工,仅限于问题的陈述,缺乏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启发意义不大。

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精心挑选,选择那些经典的、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案例,排除那些过于冗杂的且不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二要对案例进行加工,对其进行整理,删减含混不清的信息,补充一些明朗的信息,使其适合教学;三要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案例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3.将简单与复杂结合起来。在管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复杂。例如,在讲解某一理论时,可用较小的案例来阐述,这些小的案例足可以说明、解释某一理论的知识点;在某一大的章节后,可用以中型的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案例来强化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做两到三次大的综合性案例。总之,应该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例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

在选择合适的案例后,案例教学的效果便取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而实施情况的好坏则取决于案例教学的双方主体,即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水平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事实上,参与者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组织水平高低的体现,所以说教师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质量。

1.教师要苦练“内功”。案例教学远远高于传统讲授法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紧密相关。然而,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举例讲解,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案例教学。

一个教师要想将案例教学做好,必须苦练以下几点“内功”:一是通晓管理学这一学科,深刻、全面地理解管理学。二是彻底研析案例,对案例要心中有数,充分了解案例所包含的人物、情节、基本信息,找到案例中所隐含的知识基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的教师在案例分析前,没有做足工作,只是匆匆阅读一遍就将其搬上讲台,分析案例时抓不住主要信息,毫无章法,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自然达不到目的。三是要有平等观念。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增强平等对话意识,能听进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

2.要设计科学的程序。对于小的案例,在学生经过思考后,由教师直接讲解或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讨论即可。对于大的案例通常要分组进行,一般需经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教师布置案例,提出思考题,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进行分析,提出方案。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阶段,对于复杂的案例,经小组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第三阶段是正式分析、讨论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全班进行讨论,是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充分的环节。第四阶段是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通过总结肯定成功之处,纠正认识不足,从而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实践证明,科学的程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3.在案例点评中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案例点评能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案例点评的基本要求是精准,精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刻板的结论或答案,而是给出准确和到位的点评。

很多教师在同学们对案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对案例不作点评,不了了之,使学生有种有头无尾的感觉。虽然有些案例没有统一的定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可以没有“结尾”,案例教学也像管理学本身一样,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成分,教师应将案例中科学的成分提炼出来点评,点评要言之有理,总结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将其中艺术的成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留给同学们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创新 理念 改革

众所周知,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对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管理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自身状况,让学生牢牢掌握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和其他学科相比,管理学具备鲜明的特点,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管理学又同时兼备灵活性与严谨性,从而决定了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艰难。初次接触这门课程,学生往往缺乏对其感性的认识,掌握理论知识容易,可是想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灵活运用,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与总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即忽略了学生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探索外界的知识,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大量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判断和重组,形成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不应该是一味的接收,对信息不加思索和判断,久而久之,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创新教学手段。

一、以理论主线为重点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庞杂,涉及领域较广,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在讲解时就容易显得凌乱,缺乏条理性。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管理学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在授课时按照理论主线进行讲解,适当向边缘学科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使授课不再显得零散,扰乱学生的学习重点。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管理学,就是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做好决策工作。而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培养学生超强的思维能力,其实和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一样重要,而这也恰恰就是学习管理学的终极目标—善于思维,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前,学生学习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只有在被教师监督和管理之下才会学习,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为了将目前的教学局面扭转过来,由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创造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如何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等。总之,思维能力是学生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只有勤于思考,学生才会变得更加聪明。

那么,应该具体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应该说,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起到“完胜”的作用,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所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教学形式不可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比如探索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案例法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非常有效。

三、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

管理学不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管理学管理的不但是经济,更重要的是管理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一种人问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学生学习管理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为自己就业增强竞争能力,而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应付考试。因此,应该把人问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主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提高道德素质教育。

四、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性,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共同探究、共同学习。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过去,网络媒体不发达,教材能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由于教材无法做到实时更新,所以内容往往非常陈旧,与社会脱节严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普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得到扩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辅助教材等方式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改变传统课堂的“黑板式”教学,积极和社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定期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办公环境和经营模式,扩展学生视野,扩展思维空间,是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动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则有教师全部承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这种互动式的开放性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学的应用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企业故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将企业状态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了解体验到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明白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需要什么。

五、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传统教学的枯燥性给学生的学习制造了障碍,为了让学生不再有抵触学习的心理,应该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比如在讲解科学管理原理时,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电影片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轻松直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丁颜彬.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2]李建明.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人才市场 ,2003.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在工商管理这一学科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基本理论的掌握都很重要,只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让所学知识发挥极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展现出杰出的素质。所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管理教学点重要发展方向。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清晰分割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学目标界限。第一、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仍然在以往的思维习惯下教学,尽管教师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理论进行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做的还是很欠缺。第二、尽管对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有培养,但是整体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还很欠缺,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协调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理论。

1.2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板书,同学笔记,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虽然,这与管理学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在管理学课程中,当前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学生已经对管理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其中有很多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对管理学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二、管理学本身就是抽象性的,当学生在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时遇见困难的同时也会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受挫,比如在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中的及结果的展示也许并很明朗,大多情况下需要合理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1.3教学教材不符合中职要求

在中职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教师只是关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中是否有难以理解的然后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只是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再回顾。社会迅猛的发展使管理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当旧知识再去统一当前管理场面时往往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当前这种管理学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会受到影响。

1.4教学方法单一

在管理学教学中,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但也都是形式上的。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通常也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教师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上做的还很不够,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反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

2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2.1更新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工商管理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储备干部,在经过任职考核后掌控这一工作。《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的重要学科,通过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展现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设计,适应社会、管理组织、文字概括、沟通协调、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合理的安排统筹教学手段及内容才能使这些能力的增长得到保证。

2.2正确处理教材与讲授。高职院校的《管理学》的教学大纲虽然出自权威部门,但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为灵活运用这些教材,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方向又有质量。展现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

2.3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形成以“启发式教学”辅以其他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例如:案例解析,它是工商管理中管理学的实践特色形式,教师要更加重视。头脑风暴,是将案例、授课及管理统一整理后,学生用开放思路对学到的知识展开各种分析、提问及处理方法。

2.4加强实训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多方面入手,其既要接受管理培训也要面临管理他人角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也要结合企业发展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对中国企业的商业环境及管理行为有更加充分地了解。

3结束语。高职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要在改革中不断前行,教师方面更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为社会输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李红英,李立新,李远辉.工商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0,(6):133-135.

[2] 杨英.地方高校创办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80-81.

[3] 易建华.项目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块体系设计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17-120.

第1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该门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感情投入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改变传统授课思路的弊端,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1 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显而易见,情景教学模式为高校管理学课堂所提供的“仿真性”是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学习“管理者的角色”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时组织扮演三类角色:包括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的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的角色;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然后通过这三种角色的组合模拟一个真实的管理场景或者谈判的场景,学生们的兴趣也会随着自己“入戏”的演出而逐渐高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并最终对学生们的模拟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 适时转变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以往我们的《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多数都是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其实,《管理学原理》除了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突出主体性需要讲究科学的分组、动态的监督指导、引入良性竞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突出学生主体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适时的师生角色转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即每堂课的结尾5分钟或10分钟,留给几名同学去讲解,他做为“小老师”可以提问下面的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当然下面的学生或者老师也可以提问他。这样一来,每位将要登台的学生为了让自己讲解的更好,得到大家的认可,都会积极的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包括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中学校,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甚至有的班级还是文理兼招的情况。不管是认知与情感、个性与品质等,学生之间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也不可能通过采取一种同样的管理方式就让学生达到同样的进步,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调查来确定分层依据,摈弃原来按自然班开展教学的方式,把类型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教学。这样类型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教师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多,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4 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其严密的理论之外,还要注意突出情景的运用,那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相应的经验,但是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比较好。这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对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进行归纳,而对管理的艺术性感觉茫然。由于存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脱节,最终对自己记忆中的管理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3]。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让学生逐步领会管理是一门制度和艺术兼备的学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管理学知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者课程实习环节,让学生走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单位的管理一线,实地考察和了解管理艺术在这里的运用,感受这种真实的氛围,并从其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管理学原理》课程做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重视。我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进《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丰富,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石钟玲.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2] 李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初探[J]. 职业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