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主要结合新课程课改的教学背景,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力争达到新课程课改的实际目标,进而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课改;小学;科学;生活化
相对于传统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而言,新课程课改中所强调的改革目标更倾向于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学习之间的距离。其实,科学学科的利用在现代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然而学生每天都在与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有“亲密接触”的同时,却完全处于浑然不知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知识内涵的扩充。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生活化的教学因素,从而促进新课程课改目标的实现。
像笔者在教授“冷与热”的课程内容时,就准备了两杯温差很小的白开水(温度较高),让学生想出一个办法来找出哪一杯的温度更低。在这一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跃跃欲试,讲台下讨论声一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观察杯口的热气和短时间触摸杯壁来判断水的温度,有的学生说直接用嘴巴试温度。总之,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被一一提出,为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笔者就问学生:平常你们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发烧的呢?学生立即恍然大悟,说道:要想知道杯子里的水哪一杯比较热,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这样的知识引导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同时也在小学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融合了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从而拉近他们与课本知识学习之间的距离,在发现科学知识学习乐趣的同时,充实自我,从而让个人的知识内涵得以扩充。
除了上述科学学科教学课堂的设计以外,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本来就有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像养蚕有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如果对这一内容稍有了解,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课改目标。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其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和班级学生的充分了解,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知识引导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激发,在课堂效率有所提升的同时,促使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坚信,小学科学课程的未来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潘德顺.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的成长反思[J].教育文汇,2009(07).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适中学校)
一、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然后分析教材中知识点所涉及到的相关及拓展开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还应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孩子能够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此外,教师最好能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制作出相配套的教具,那样会比任何言语更能让孩子信服,让孩子崇拜科学教师,更让孩子对科学课感兴趣,想上科学课。
没有认真备课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同时也严重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地质构造的时候,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块寿山石问我它属于什么类型石头。当时我就被这个问题问倒了,没想到孩子说了一句:“切,还老师呢,这都不知道!”当时我脸红了,连忙对孩子说:“放心,老师回去查完资料再告诉你”。其实当时心里是很难受的,如果我事先做好功课,知道福州是寿山石的故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窘态了。
二、研究学生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中年级(小学从3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学生更是这样。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部动机。一般说来, 学习动机越高, 学生对科学课越感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越好。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发现不同班级学生的好奇心的差异, 创造特定的情境, 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 并以好奇心为动力, 推动学习活动过程。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一般都执教5-6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孩子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对科学课很感兴趣,教师就应当把课堂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有的班级纪律很好,可是都不爱主动参与课堂,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们去认识一个个科学知识。
上周我就在四年级六班上了一堂让我自己都很吃惊的课。这个班是年段里出了名的纪律差,所以每次上完六班的课我都会筋疲力尽。但是昨天因为一个问题,孩子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上了,纪律出奇的好。记得我在上热的传递这个知识,当时我问同学们:“我们平时盖的被子很暖和,大家知道是被子给我们温暖还是别的什么啊?”因为这个事情大家都有亲身的经历,所以大家都积极的发言。最后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被子给我们温暖;另一种是自己身体给我们温暖。 当我问到:“请问那些认为被子给我们温暖的孩子,在你们没有进被子之前,被窝里是冷的还是热的呀?”孩子们这会儿都明白了原来被窝里的热量是人身上传递的,而被子只是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时候课就上的很顺利了。
三、吃透大纲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有了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根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大类。而这三个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又是有侧重的。毕竟科学作为一门技能课,不像语数英那样有巨大的考试压力。所以,科学课堂更加侧重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更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一个知识点往往并不需要还是去掌握它是什么,而是要孩子去弄清楚它为什么是这样。最好是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弄清楚知识点。从而对科学课感兴趣,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杠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老师如何用一双筷子撬开啤酒瓶盖,思考老师用到了什么原理,最后再请孩子想办法利用小木棍和凳子提起书包。这样孩子既享受了参与活动的乐趣,又明白了杠杆的原理。这与现代教育强调的快乐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势必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善于评价
关键词:教学;科学;实验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只要学生体验了,无论收获大小,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了。
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在科学动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和不断寻求阶段性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获取老师的实验结论;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未必一定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精神缺失当是一代人的缺失,所以必须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实验技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动手参与,亲手获取和感知科学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当突出实验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完成课标、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项目,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的习惯。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应该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实验的呈现。
在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教学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反之则教学会显得画蛇添足,事倍而功半。在教学《植物的叶》时,三年级上期,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堂,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对叶片形状的描述不很准确,作为农村学生,虽然平时见到的叶片多,但大多都说不出具体的“名字”,也描述不清它们的形状。教学时,我先展示课前收集的几种学生“知名”的叶片,然后在“电子白板”上播更多的叶片类型(包括它们的形状命名)的课件,学生对照实物,全体学生都亲眼目睹,共同辨识,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难点。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等优势,教学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加入了生动的课堂演示,既完善了教学形式,又解决了教学难点,使小学科学课堂更加生动化、艺术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现在的科学课不好上,尤其是低年级的,我今年开始教学三年级的科学,头都大了,只要一说起参观、探究、小组合作什么的,很容易乱成一锅粥,小孩子一放手就不听你的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做到分好探究实验小组,应该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最好每人轮转)、汇报员等。
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到外面亲近大自然的,科学课我带孩子们到校园里走走,观察大树小草,他们的兴趣是很高的,就是安全压力有点大,否则我都想把他们带到校外去走走,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的体验,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充满了趣味实验的课程。一个成功的实验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道不清,一做实验便分明”的奇效。因此,需要教师对已有的实验做出有益的改进,并不断创新。科学实验促进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可以用现有的器材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完成。利用随手可得的废弃物进行实验。通过自制简易、有趣、适合操作,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实验来诠释不同的科学原理,把复杂的科学术语简单化,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科学的殿堂,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素质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方向。
教师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中心,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切合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信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或者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有不懂不会的也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虽然能以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它却剥夺了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无缘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减少了学生独立而深入思考的时间。教师所做的应该是根据教学实际,挖掘所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价值,并加以整合利用,使教学活动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外探究活动 探索 实践
一.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实践现状
1.教师对于课外探究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教师对课外探究活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探究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将精力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热衷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小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却很少涉足,缺少课外探究活动考量,往往只是简单地布置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工作懈怠,没有认识到课外探究活动对于增强小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小学生对科学认识的重要性,不仅在思想上觉得课外探究活动完不完成无所谓,在行动上也缺乏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到了小学生参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主动性,还影响了小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对课外探究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没有掌握良好的课外探究方法,导致小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感到茫然,兴趣尽失。
2.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无论是科学探究起始课,还是科学探究的常规课或是精品课,许多教师都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课外探究活动,没有认识到课外探究对于学生来说必不可少,把课外探究当做一项口头作业,没有真正有效落实课外探究活动,所以,由于教师对于课外探究活动的懈怠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后也不去真实落实课外探究实践,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不但没有认识到课外探究的现实意义,同时,还没有考虑课外探究相关活动载体问题、内容、方法、指导等问题,只是关注课堂教学,将精力放在教学设计等上面,致使学生在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失去了主体地位,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探究兴趣。
二.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实践策略
1.提高对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让小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实践有效落实,既要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当两者兼备时,小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领悟教学,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往往会提出一些特别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小学生们会激发起很高的探究欲望。例如,有一次,我们在实验课上做“马铃薯的沉浮”实践课,有一学生提问:“盐水中的马铃薯与跛中的马铃薯浮力会有多大的差异”,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将目光投入到了这位同学身上,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结果,然而,这个结果并不是我预先设计的,但是,我马上抓住了这一问题,利用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后分组探究,同时,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究材料,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兴趣,进而为课外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2.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践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小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学生个性特征和对于课外探究活动的兴趣。然后,依据教学目标,设置课外探究活动。如小学五年级教师设计《做一个生态瓶》时,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个体水平,考虑到学生家庭周边环境以及安全等因素,笔者认为,在设计课外制作时,最好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这样,有利于帮助悟性不够强、动手能力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识,起到“兵教兵”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保证活动圆满完成。
综合所述,小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既要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同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只有当两者兼备时,才会推进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跟随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科学课堂上教师的单一传授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事实上,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活动的人,一节科学课,教学设计再丰富,假如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参与,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科学课堂常常是动态的,是活动的;教学设计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主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关注情感体验,教师必须把落脚点放在有效地研究教学策略上,促使激发孩子的兴趣、动机和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一种探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里所说的亲历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感悟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过程。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如《食盐》的教学中,我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将食盐放人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继续加人又会怎样?如果采用多种方式如加热、搅拌又会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作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成败原因后再修改、再实践,使学生经历探索食}溶解的全过程和多样变化。从经历设计、修改到实验,到再修改,再实验,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小组里团结一致,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
科学课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科学课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角色的变化,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萌发出许多的“傻问题、怪想法”,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独立探究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提出、发现创造性问题,发现体现创新的亮点,积极引导。
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出问题,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让学生自由动手做实验、观察或者小组合作总结,提炼出表面现象,既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
小学科学课堂本身全面深入,其知识也是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用简单统一的几个问题就能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许多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小学科学课中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握好起点,了解好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方面,怎么指导,什么时间传授相应的知识,非常有利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展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第一,老师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如教学《斜面》一课时,从生活中的油桶为什么可借助木板来轻松实现它的搬运?为什么自行车的爬坡可以走“S”路线?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认识、研究斜面省力的作用。
又如教学《谁能传播声音》时,从为什么老师说话同学们都能听得见?将耳朵贴在桌子上,轻敲桌子为什么会听到清晰的响声?等生活现象出发,探究、发现传播声音的介质。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正确引导学生看待探究的成功与失败
小学科学的探究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孩子研究的帮助、理论指导,让探究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兴奋。不然,假如探究不出东西,孩子渐渐会丧失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激情。当然,探究过程中,小孩子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后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求助教师,这时候老师及时帮助指导解释,让学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知识,明白科学研究的严谨、科学道路的广阔。
所以,曾经单一学科模式下的教师逐渐开始难以适应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足成了推进小学科学课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我市的小学科学课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学校教育部门乃至政府对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科学课的师资不足;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职的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性不足;甚至多数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较弱。所以,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我市小学科学课师资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是大庆市内16所小学中固定的小学科学课教师40位。本次共发出问卷40份,并且回收有效问卷40份。
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采访统计得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市不同校区、各个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的效果相差颇多。很多校区的小学对科学课教育的研究与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教学技能不足,科学课的质量也不高。甚至很多小学连科学课的实验条件都不具备,小学科学课的师资缺乏,有的小学连一位专职的科学教师都没有,而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所以,提高科学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技能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与实际脱离
虽然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对课程结构做了重大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同时,强化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用技能,科学课、实践课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仍然明显不足。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课程过少,教学的实习时间过短,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技能的缺陷进而进行修正。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小学教育脱离,特别是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上。
2.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观念落后,创新不足
目前我市的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观念依旧落后,强制性要求、一刀切的做法与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个性化培养的要求相互冲突,很难真正调动起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时效性。现在的教学技能培养依旧以单一技能的培养为主体,综合性、实践性不足正是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的重要原因。
3.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设定目标水准低,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没有一个基本设定,而且对于教学技能培养不够重视。我国现在缺少对于职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的专业水准的规定,并且实施过程中没有确切的、可依据的文本参照标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不足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培养目标的设定水准偏低,对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单一,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培训不足,这一切都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4.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并且素质不高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生源基本上是由一些中学学习成绩中等的高中生组成的,并且很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随着社会发展,老师的地位有所改善,而相比之下,老师的实际收入还不高,特别是小学老师的工作繁重,老师们的付出与实际待遇很不相称。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专业技能培养并不感兴趣,并且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教学技能的训练热情不够,甚至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投入不足,重视度非常不够。
三、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1.不断完善培训的过程,逐步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一点一滴积累、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遵循多元、开放的原则,实现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训练和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方法、多途径,来建构完善全员、全程的优秀培养体系。在计划中就应该明确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包括培训内容和达标要求,这样才能使得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与管理,成立一些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组建的领导小组,来保证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2.帮助师范生理解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标准,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是具有很强指导作用的。对这一标准的认真学习与领悟,可以帮助师范生们尽快理解并且接受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小学科学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师范生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精准定位。因为只有提升了“理念”,准确把握了新课改的标准,才能够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才能够成为小学科学课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创造者。这种理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师范学生自学并且相互讨论为主,教师辅助指导解读,解答解惑。教育理念的真正树立,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案例实施中或者在不断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被具体化和内化。教师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帮助这些师范生真正树立起先进的科学教育观念,以便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指导行动。
3.明确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的培养内容
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采用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协调统一的办法,来确定目前的培养目标与计划。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优秀教学能力且可以适应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的体系。根据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遵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来发展与构建教师的教学技能内容体系。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通常包括一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这三个层次。其中一般技能则包括表达技能、板书技能和计算技能等;专业技能则主要指那些为了适应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必备专业技能,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上课技能等;而综合技能则主要指在掌握了一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综合教学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就更加强调训练的情境性与实践性,需要对师范生进行更深入的培训与锻炼。
4.需要完善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帮助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探究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55-01
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及学习来说,小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既往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甚至教师并不清楚科学的重要性,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要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更深入学习中方可。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家长、教师及学生的主副科观念较深,而其中被视作副科的就包括小学科学课程,往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都认为只要学生乖巧听话,能够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即为成功;同时持有上述看法的家长亦表明,小学生只需要学习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多数则指出科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仅过早接触毫无裨益,即便能够学到知识也无法长久记忆,更不能对小升初起到作用等,正是由于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错误认识,导致小学科学课程被直接忽视。
然而,据国家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小学生对各方面知识都非常期盼,故此,只有在这一特别年龄段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牢牢把握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世界,才能夯实将来学习科学课程的根基。
二、解决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的,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通常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例如,“空气的成分”教学时,教师不妨将课堂当作氧气提取实验场地,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当一支燃烧中的火柴被扔进透明玻璃瓶中突然加速燃烧起来,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会令学生学习兴趣显著增强,而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概念知识,除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外,还能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教学效率。
可以这样说,科学课程不乏极具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与知识内容,比如淀粉的踪迹、热胀冷缩等,诸如此类实验皆具有极强新奇性,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动手实践和观察,产生强烈探索思考的欲望。当然,也存在缺乏启示性的实验,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加强趣味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加强动手操作。科学课程中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指导学生的实验调查,但鉴于部分活动无法通过实验形式来展示,例如:关于“植物”主题的知识点教学,若是按照传统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不但对学生理解毫无裨益,更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取虚实互补的形式,帮助学生看到植物的构成,包括根、茎、叶脉等元素,观察植物根是如何将水输送至植物茎叶的整个过程,然后再针对重点进行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植物喝水”的内容了。同时,还有天文类、多种生物类知识,如“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都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以此扩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及学习时空。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科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情适当放缓探究步伐,特别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探究能力水平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既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更要强调最终的探究成果,保证学生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期间,应该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教师从旁指导为辅,与科学知识学习充分融合,让学生手脑共用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去感知体验知识不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用教材,树立充分利用教材的观念意识,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而在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与教材内容等因素有机融合,合理安排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如提问、制定计划、实验安排与操作、剖析考证、交流评议和归纳概括,只要探究过程涉及其中某一方面,且探究活动科学适宜,则能够大大增强其实际操作性。其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教材编制,便正是运用教材理念的具体表现,可以说科学新教材赋予了师生更多自。例如:关于“生命”主题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不受教材案例限制,让学生研究自己熟悉的动植物,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作为探究对象,即科学教师要因时制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
4、利用学校资源。学校资源包括教科书、设施设备等一系列教学元素,能够提供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操作中都应利用该资源,甚至面向学生定期开放校内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及能力。众所周知,科学实验是落实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而科学实验的最佳场所即校内实验室,但虽然大部分实验只需教师指导便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可极少数实验需要分多次完成,学生必须多次进行实验探究才能透彻理解知识,因此,这就需要开放校内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当然实验过程中教师需从旁指导,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实验材料,使其置于轻松环境中进行实验,必能取得出人意料之效。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师生和家长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教师方面要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学教材和校内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以加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
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素组成。
一、基础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层次表现为覆盖面广、内容浅显等特点,因此,科学教师应具有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较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对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个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
1.生命世界
了解动物、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理解生命的本质、新陈代谢、生物的繁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理解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等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物质世界
了解物体的特征、物质的变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利用;理解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简单机械;理解能的各种表现形式、能量的转换,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地球和宇宙
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与土壤、水和空气;理解昼夜与四季变化、天气的变化、地表的变化;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太阳与月亮、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4.技术领域
了解常用工具、仪器的用途和材料,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满足各种用途;了解各种力及传递形式;了解常见的机械装置,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及材料间常用的连接技术,能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板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学科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教学语言能力。能准确、直观、生动地表述学科知识,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板书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板书,能用清秀工整、美观规范的粉笔字书写,板书内容知识正确,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层次清楚,设计合理。
(3)板画能力。能用简笔画、线路图、结构图、形态图、说明图、流程图等图形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概括性和系统性。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使用投影、录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软件、网络、视频、摄像机、微信平台等搜集资料,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PPT课件。
(5)学科实验能力。熟悉相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实验要求、步骤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室的仪器配备,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经验及各种工具使用技能;能开展简单的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6)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应具备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与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统计分析与总结能力、指导小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分析
小学科学教师应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并通过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现状的分析,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悉新课内容及隐含在知识技能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能表述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学习准备状态。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结合科学课程特点,既要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要求,也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能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制订课内目标与课外拓展目标。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科学教师应熟悉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辅助行为策略、管理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等。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互动行为、课堂组织形式、反馈方式、成绩评定方法等,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做到全面把握,合理配合,有序运行。
2.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包括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过程,及时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
(2)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设计活动目标及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有效利用活动资源等。
(3)探究教学中角色交往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应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探究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最终提升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力
(1)具有组织指导小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区级、校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科学微电影、科学DV拍摄比赛的能力。
(2)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3)具备辅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小组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能力
(1)能初步运用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2)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仅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养成等进行评价,还能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参与活动的品质和效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能够结合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其行为表现、纸笔测试、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客观评价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五、课程研究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能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和感想,具有主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品质三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在很多科学课的老师都是从事多年语、数教学,他们接任科学课后,一是认识没有跟上,以前他们都认为自然课是豆芽课,教起来不是很费力,没有语、数课教起来那么讲逻辑,备课和课前准备也比语、数课简单多了。二是他们接任科学课后,由于是新课程,再加上职能部门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新教材培训,他们对科学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陌生感和畏惧。三是兼职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学过关于科学实验的系统知识,并且由于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大课上,依然没有精力可以用于科学课实验上。另外,中国的教学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别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诸如以上原因,好多实验课得不到落实。因此,科学教师对此要有深刻地认识,要把科学课与语、数一样同等对待。
二、实验教学设计。
在提高教师的素养的前提下,就是要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肯下功夫了。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操作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
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2、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实验教学过程。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了这样的实验目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适当的教学器材,控制好材料,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而打乱课堂教学。
2、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正是在兴趣的趋使下,孩子们不会三心二意的“应付”而是全神贯注地学习。可见,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对于学习这一事物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
关键词:科学;生态课堂;构建
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正处于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最强烈的一个阶段,而科学无疑可以很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这种心理。但是,要想真正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喜欢科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构建生态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小学科学生态课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和谐与平衡,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更加真切地体会科学真谛,领悟科学的奥妙,这恰恰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真正构建小学科学的生态课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
一、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首先树立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小学科学自然也不例外。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实现,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适时、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二、情境设疑,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
所谓的情境设疑,就是教师围绕实际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某种教学情境,进而抛出问题,以此来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以“磁铁的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设计教学,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隔着纸板(纸板上画有碧绿的湖水,湖底下面有碧绿的小鱼)让小鱼游动的游戏。以这个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立刻被吸引了,探究愿望被激发了。此时,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小鱼怎么会自由地游动呢?紧接着,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由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磁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往往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主动思考,全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首先,教师抛出的问题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难度要适中;第三,教师对于小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要给予必要的肯定。
生态课堂的构建不仅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此,教师一定要树立先进的小学科学教学理念,进而不断实施、践行。
参考文献:
我的学习体会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觉得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学角色要转化。在科学课教学的引入阶段尤其要注意形成学生的自我目标,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达到学生自我证明,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样可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材内容可以灵活,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教学手段可以灵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灵活得紧密结合,学习形式可以是灵活的,课堂作业的完成也可以是灵活的,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最好提倡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要拓展老师们在专业研究上的思路和方法,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受益者和执行者,并能将自己的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建议
宁武县西关小学: 郝 秀
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
1.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2.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要从总体上把握课堂与课外的整体联系;要有机整合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着力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3.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4. 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打下 扎实的语文基础呢?要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读书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建议
1.评价的目的,从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
3. 评价的内容,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4. 评价的主体,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5.评价的语言,从笼统性走向针对性。
三、写作课程目标及分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正确把握写作课程目标设计的特点,可以使我们明确写作教学的方向。要正确把握写作课程目标,大力推进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着力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激发兴趣,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1)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2)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3)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我还阅读了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参。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两个班体育和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本学期制作了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并上已经传到学校ftp。
2、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开张了8次小组实验探究课和5次演示实验课,其余为课件演示课。在体育课上,开设了健排舞《我的小苹果》、小足球课、队列练习课、迎面接力赛、前滚翻练习、花样跳绳练习和仰卧起坐练习。体育测试定位仰卧起坐和队列练习两项。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