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

时间:2023-09-25 18:0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

第1篇

摘 要: 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从学生心理的调适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两方面阐述了衔接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衔接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错,但是步入高一后,成绩就直线下滑,甚至及格都成问题。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畏难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下,数学成为了高考的“拦路虎”。实际上,这一现象在初升高的阶段十分普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和教师没有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难的成因分析

(1)初高中数学难度梯度比较大。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难度有比较大的增加。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初高中数学教材都降低了难度,特别是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下降比较明显。而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并没有降低难度,个别反而增加了难度,直接造成了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困难。

(2)初高中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模式化”比较明显,教师教给了学生很多“万能钥匙”,为学生针对各种题建立了固定的答题模式,如解三元一次方程可以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分别确定了模式化的解答思路。在此影响下,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机械式的解答,形成了思维定式。进入高中阶段后,引入了集合、数列、逻辑等新概念,数学语言的抽象化、概念化、理论化更为明显,习题的灵活性、发散性得到大大增强,这就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在高中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如此截然相反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使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适应,成绩下降明显。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1 注重疏导,做好学生心理的衔接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排除学生内心的恐惧感和挫败感。教师要开导学生,高中数学的知识难度普遍适合高中生,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规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每个学生都可以将高中数学学好。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有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及时疏导,通过对话、辅导等方式给予学生关怀,使其摆脱心理障碍,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2 加强引导,做好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1)针对教材,加强学法指导。在高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函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等,只不过到高中数学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比较其异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应放慢速度,化整为零,强化练习,注重实效,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衔接问题 对策

初中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阶段,而高中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初中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高中的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需要重视并找出解决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高中的学习。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出现的相关衔接问题

1.教材内容方面。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梯度。初中数学的教材较为简单,更为注重对题目进行计算,并不善于归纳题目的本质,对教材中的内错角定理、平行线性质等,都没有加以证明,而只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但是高中教材较为严谨,对于定义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叫做圆。在这个定义中,如果去掉“平面上”这个条件,那么这个定义也有可能是在描述球体,所以对定义一定是非常规范的。

2.高中数学教材自身的特点。首先,是书本的容量大。以教材的第二章“函数”为例,教材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作出了定义,最后介绍了函数与方程。当然,这些内容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补充。但是,如果进行补充就会超出教学参考的要求,但如果不能讲解完全就会对下一个环节的学习造成困扰。

(二)与教师相关的衔接问题

初中教师一般针对中考的考点会对学生进行重点的训练和反复强调,要求学生牢记,形成很强的心理暗示。但是高中教材则注重快、狠、准。因为高中的教学内容很多,课时较少,课堂的教学进度很快,题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只能针对一些典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使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只需要牢记相关公式、定理和法则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高中教师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透彻的讲解,还要训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衔接问题

1.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生一般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面对高中教材和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更愿意自己消化,不能消化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障碍点,初中升入高中后,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数学很难。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

2.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的主要思维是形象性的逻辑思维,而高中生则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高中要求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全面考虑问题,擅长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初、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是机械模仿,而高中生则要求具备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学生难免会感到吃力,没有充分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新的知识。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针对教材衔接的对策探讨

1.教材衔接。在进行函数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部分知识的补充,举出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解决函数问题。例如,将截面的半径是20厘米的圆木锯成矩形,设矩形的一个边长为x,面积设为y,然后将y表示成x的函数。这就能够做好初期的知识补充和衔接。

2.分散难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要善于列举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对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学习椭圆的知识以后,可以在学习双曲线知识时,类比椭圆的知识将双曲线进行定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针对教师的相关衔接问题的对策

1.课前准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实行分层教学,提高针对性。

2.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要对考卷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解题思路感到模糊,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

(三)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衔接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学生要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间相互交流和探讨,教师以点拨为主。学生要建立错题集,将错题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并对同类题目加强练习。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善于总结。第四,学习时要有条理,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做到准确计算。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好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对症下药,尽快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第3篇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比较, 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 以及学习方法上差异性显著.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是提高数学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就个人在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谈谈自己实践中的体会.

一、初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为高中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 上课专心听讲、 认真做笔记、 及时复习, 以及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等良好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多项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教学中应特别关注.

1.要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实现教学内容的自我构建.例如:学生对概率和统计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习题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结合,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试题模型上升到综合应用的层次.同时,加强对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及时进行归类总结, 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形成学生自己的解题策略.

2.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提高, 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编拟问题, 引导阅读, 如概念的叙述与理解, 定理、 命题的证明方法与思路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 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 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 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3.提高数形结合能力.

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培养该能力的重要模块,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二次三项式能否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等系列问题,用二次函数的图象都可以明确地作出几何解释,用图象这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形象表达.

4.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基本途径.一道陌生的几何题摆在面前,常使人感到无从下手, 在简单的证法未被发现之前,我们不得不向各个方向伸出思维的触角,试探、摸索、寻推正确的方向.通过一体多解,一点多变的训练,达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5.提高运算能力.

部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重思考,轻计算.认为想出解题的方法就行.在解题中出现 “高位截瘫”现象.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做到会做的一定算对.要求数学表达,格式清晰,结果正确,不提倡在初中数学解题中过度使用计算器. 转贴于

二、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1. 利用旧知识, 衔接新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和知识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 要注意旧知识的复习, 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补充讲解根的判别式及二次方程,函数和不等式的关系,充分利用下表,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

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的两根为x1,x2 ,,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

2. 利用旧知识, 挖掘加深新知识.

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 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到高中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 也有可能是异面.其实, 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 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 如果能一步步深入挖掘, 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逐步接受、理解新知识.

3. 利用旧知识,拓展新知识.

在初中有研究性学习,高中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的活动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这也是初中知识方法的延续,定期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衔接阶段;策略;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抽象,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时,又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学习上的困难甚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根源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初中的教学模式以及数学问题的难度和高中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因此,使学生顺利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二、衔接阶段学生容易碰到的问题

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后跨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门槛,不仅他们自己表现出某些不适应,教师也普遍感觉到起始年级数学教学的诸多困难。很显然,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后续数学的更大问题。

1.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初中教学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以普及性教育为主,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认知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

进入高中以来,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高一上学期要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包括《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初步》三个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内容,知识容量和习题的训练量都非常大,学生常感吃不消。例如一开始就出现的集合、函数的概念,由初中较为具体的数学对象突然变成了抽象的数学对象,学生较难转化思维。另外,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

2.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高中习题的内容往往较为灵活,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知识点理解困难,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解题,解题速度慢,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有些高一学生,还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只停留在了解所学的“是什么”,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遇到小小思维上的障碍,不是首先动手动脑去研究,而是求助他人或直接翻看答案中的解答过程。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键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阶段不适宜出现难度过高的习题讲解,通过简明易懂的习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可以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信心倍增。

1.帮助学生度过初高中的“平台期”

初高中学习有一个明显的难度和方法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平台期”。高中数学许多必备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导致学生普遍出现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等等,在高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于解题。在初中未学过十字相乘法的学生,每次分解二次式,就只能使用求根公式,计算强度大,速度慢,影响解题。建议在入学第一周不要急于讲高一新课内容,而应将初中要求较低,而高中常用的知识进行整理,根据高中学习的要求适当地加深拓宽,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初高中数学知识有很多衔接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变得更加抽象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有: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直线互相平行。这个结论在高中立体几何中不再成立,而学生极易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关键一是教学中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的递进层次,并逐层落实;通过逐步分解知识难点,并在概念的思辨中不断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二是对学生做好学法指导,将初高中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明确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的学习强度远大于初中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有耐心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勤动脑、勤动手”,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知识点,勤练例题、练习题。

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归纳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拓宽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各种教学活动中。

四、一点认识

上面我们提出了初高中衔接段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教学的过程,我们教师所能提高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对数学教学工作的热心,对数学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必将反映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从而产生不断的教学激情,这种激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学生的心灵,并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及规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对象为基础,对包括空间、结构、数量等的内部属性和规律进行反映,进而进行数学内容演绎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具体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进行推论判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强化数学基本功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习惯。有时学生仗着自己丰富的解题经验,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式深信不疑,导致其很难放弃老套的解题思路,思维僵化,不能通过新的问题特点发掘新的思路,常常使得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受到阻碍而无法全面认识。

(二)思维的惰性导致思维受阻。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问同学或老师,还有的选择等老师讲解或等以后在解答,只有少数人自己继续思考。当观察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即使遇到关键信息,也不能把握形成有价值的解题思路。久而久之,疏于动脑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首先是节奏的变化,高中一节课的知识量远比初中要大;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主要是教师讲解,高中则是学生练习与讨论居多;另外教学教材的因素也会造成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脱节。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吃透概念,归纳整理,为思维夯实基础。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数学各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相互联系,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例如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在高中进一步学习对数、指数函数等知识都有很大作用。

因此,打好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根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大纲和教材,详细讲解,耐心解疑,让学生清楚每个数学概念内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等等。只有有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加强理解巩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切实提高其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互汇。

(二)解后反思,思后续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后反思指的是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接着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数学的思维,进而开发学生智慧培养悟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反思题目:通过对数学题目中的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进而深入事物本质思考问题。反思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把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思路:从众多的知识出发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是培养全面开阔思路的要求。反思思路是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个步骤和技巧,都是学生数学思维得到锻炼的良好机会。反思方法:以独特的心理操作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通过联想反思来构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思,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主动迸发思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教师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每节课都饱满生动,并适当创设诱人悬念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火花。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解答自己碰到的现实问题,让他们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分散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内课外都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对之多肯定称赞,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在注重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思维方法的传授,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建利.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2] 姜昕.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策略[J]. 教书育人,2005,(S1)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学习困难;课程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上课听讲不能集中精力,有些同学看起来似乎听懂了却不会做题,还有些同学解题出现困难,这些都表现了对高职数学学习的不适应,那么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初中和高职数学学习的反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出现其反差的原因:

1.教材内容多

2.教材内容抽象

3.初中高职课改不同步

初中课改在内容上降低了对公式的记忆要求,这就使得刚刚升入高职的同学对有些公式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这样听不懂的地方就会越积越多,像滚雪球一样,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由于初中高职课改不是同时进行的,并且课改都注重教材的多元化,各种教材都注重自己的特色。比如初中平面几何中新增加的一些空间图形和“读一读”,“想一想”等许多将来高职知识的内容,高职默认初中已经讲过,但实际上初中将其省略没有讲。致使初中和高职有些教材内容衔接不上,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影响。

二、针对数学学习困难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他们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呢?

1.使知识系统化

高职数学学习就像是穿珠子,各个章节之间相对独立,仿佛是一颗颗的珠子,散落在各处,需要用一根绳子把它们穿起来,才能成为一串美丽的项链。[2]比如我们在讲到正四面体时,先把四面体、平行四面体、长方体的知识回顾一下,分析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相互转化,这样很多内容就串连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识体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学起来也更加容易。可见,使知识系统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我们在教学中也要使知识系统化,以减小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愉快。

所以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能只记结论。要进行章节总结,相互联系,把知识穿成线,找出规律,做到书有厚读薄,再有薄变厚。[3]

2.使知识形象直观化

抽象的知识难免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使知识形象直观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这样学习起来就相对轻松愉快。

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知识更形象。斯宾塞列主张:教学应当是快乐的,快乐情感有利与学生的智慧活动,教学效果是与学生学习时所得到的满足和乐趣成正比的,教师应启发和诱导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比如我们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不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模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这样,用直观形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得到乐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其次,在教学中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知识更直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到不等式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提问暖气管道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哪种社会保险更适合自己。在讲到圆的旋转不变性时可向同学提问为什么车轮是圆的不是方的,方的可不可以等等。因为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这些具体的例子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接受。

再次,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它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更加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思维搭桥铺路。[5]比如我们讲到正弦函数时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函数的变化过程,更形象直观。

另外,数学史的引入也可使知识更形象。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比如我们在讲到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时,可以介绍解析几何的创立者之一费马及其著作《论平面和立体的轨迹引论》,并多介绍一下费马的生平和对数学的贡献。这样的数学史的渗透,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知识方法。

3.了解学生背景,注重与初中课改的衔接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衡量一种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是看其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其积极性就要充分了解学生。

所以,高职数学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学习的背景,特别在当前课程改革时期,更要了解初中课改的内容以及初中教材内容,认真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拿出时间和精力,关注新一轮课改,深入研究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让衔接教学为高职新生铺设一条成功之路。

我们在了解课改的同时要“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学生,设计并上好“过渡课”,制定适合过渡时期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计划,复习初中知识,引入高职知识,对不衔接的地方及时补充,查缺补漏。保证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衔接顺畅,不留“真空地带”。这样,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学生,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可见,教材内容多,教材内容抽象以及与初中课改的不衔接是造成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知识系统化,形象直观化,并且了解学生背景,注意与初中课改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使高职学生尽快适应高职学习。

参考文献:

[1]傅菊芳.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池州师专学报,2003,17(5).

[2]汪燕铭.帮你学好高中数学[J].中学生数学,2004,

5(上):12-13.

[3]顾桂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及对策[J].中学数学,1998,9:35-37.

[4]许建六.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河南教育,2001,7:28-29.

[5]刘志利.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泰州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