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9-25 18:0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的网络课程有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课堂,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和短小精悍、目的性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教学效果,降低了对课堂的依赖,在高校教学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微课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应用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对改善微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尝试性的建议,以助于微课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微课;大学化学;教学设计

微课作为当前新兴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集课件、教案、视频、习题等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包,因其数字化、形象化、便利化的特点而渐受欢迎。它整合了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知识点,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的信息产物和教学资源,对于促进学生自学、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微课程相比传统课堂,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以“微”视频的方式,“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利于学习、交流、研讨和资料保存。因此,探索微课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也是新型教学实践的尝试。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作为“短、小、精、活”为主要形式的辅助教学手段,逐渐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它以短小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和移动设备相结合,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化、移动化的网络教育新体验,因其打破了形式传统、资源单一的教学课例、课件等课堂形式,形成了以课件片段为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1]。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以短小、精致视频内容为主的授课形式,通过学习者利用电子终端设备和片段式可控时间进行自发式学习。其主要特点如下:(1)教学时间短: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时长一般为5~10分钟,更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时间和注意力。教学者要充分利用现实课堂,着重讲解某一知识点,主要包括课程引入、概念讲解、例题讲述、课后复习、习题练习等。由于时间紧凑,教学者对于知识点的构思和表达,都成为教育策略与教学智慧的体现和挑战[2]。(2)教学内容少:微课的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不可过于泛繁、复杂。通常情况下,微课只重点讲解某一知识点,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针对性强。授课过程中,教学者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3],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色,使教与学充分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同时,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能因为内容的精简而忽略必要的教学过程和步骤。(3)资源容量小:微课作为一种“泛在学习”的教学方式,其信息内容集中,视频容量短小,并且支持在线播放,师生可以方便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传输、下载和保存,轻松实现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也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研讨、观摩和评价[4]。(4)资源构成情景化:微课因其集课件、教案、视频、试题等于一体,成为一个教学资源的复合体[5]。微课可以通过视频反映教课记录,也可以作为辅助资料进行学习,便学习者更有自主性。微课的视频内容涵盖了系列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多媒体素材和幻灯片制作,以及学生的诉求和同行的观点交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教学资源包”,为网络平台搭建了“微课堂教育环境”。

3微课的设计原则

应该说,微课是充分利用先进的微信息化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动态浓缩并有效呈现部分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它不会囊括某门学科的所有知识点,也不会涵盖传统课堂上的所有环节。所以,微课并非传统课堂的教学,其本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微课应遵循以下原则[6]:(1)短小精悍且结构完整。正因为时间有限,微课必须既重“微”又重“课”,既紧扣主题又干脆利落,既突出重点又条理清晰,要新颖独特切忌冗长繁琐,要引人注目切忌平淡拖沓,要语言精练切忌言之无物,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新颖感、可学性。(2)易学实用且生动有趣。微课应主要聚焦于某一知识点,力求简短活泼、生动实用、自成篇章、易学易懂。在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字幕背景、颜色选择等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多媒体软件技术实现合理协调的搭配,确保微课的吸引力。(3)完整性与共享性。微课作为一个小课堂,同样也要既有头又有尾,既引导思考又布置任务,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形象直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但它通过网络传输,方便学习者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进行随时随地随机的学习,比起课堂的集中教学,更省时省力省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4微课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大化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非化工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它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通过把化学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等联系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学学化学的都是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程度不一,对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相对中学进度偏快的大学教学课程,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内容抽象、概念庞多,和中学体系不完全相同,学生自学效果差,故此存在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现象。所以对于大学化学中那些重点、难点,如:化学热力学,电化学以及物质结构基础等知识点,要着重加强微课的运用。在大学化学的微课实践中,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改善教学效率和质量,以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要注意的问题:切入课题要直接迅速;讲授线索要清晰;教师语言要得体;课堂板书要简约;课后小结要快捷。

(1)微课核心内容的确定

作为微课建设的主体,其核心概念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之中重。要着重选取有实用价值、结构独立、内容完整、教学性强,能引导学生自发式学习思考的简短精炼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原子构成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象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杂化轨道如何杂化,将原有的原子轨道杂化为不同方向、形状和能量的杂化轨道,利用小动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帮助理解此难点和重点。

(2)针对核心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好导语,直入主题,提出关键问题。内容要抓重点,抓关键,对核心内容进行透彻的讲析。结束语是对课程核心内容和重要内容的回顾,通过复结加深知识的巩固,引发学生进行重复性思维,来达到所授知识的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要注重视频内容呈现的设计和高质视频的摄制,高质量的拍摄,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视频的制作,比如做好镜头的设计及编写、音频、视频、动画等切合授课的内容,紧贴学生的兴趣点等。对学生来说,有字幕的微课更通俗易懂。但是对教师来说,有字幕的就要注意录制时避免口语化。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实际教学的需求出发,对热力学、氧化还原平衡以及物质微观结构分别进行了微课教学的尝试。主要涉及以下常见知识点:热力学中的计算重点和难点: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微观物质结构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四个量子数以及杂化轨道等。从视屏制作以及同行老师、教学效果来看,常见的介绍性的和典型的知识点应用微课效果最好。对于物质结构基础的纯薛定谔方程结果的描述和应用:四个量子数,虽然在制作中应用了图表,结尾处进行了总结和练习,知识点条理系统性强,但由于微课的时间太短,整个知识点没有讲的太透彻,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杂化轨道的微课制作,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型图片、动画、视频、PPT,配合必要的板书讲解,启发式提问,总结式教学,对比式启发,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对于热力学部分中吉布斯函数求解因为本身这部分系统性,公式推导关联强,不适合采用模型、动画,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公式推导,配合典型例题,讲授过程中则用启发式、对比式、总结式微课教学手段,强化了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的能力。对于电化学中原电池微课时,则采用了新的教学设计方法。不是直接先讲知识点,而是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类电池,如:碱性电池、纽扣电池、铅酸蓄电池、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先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讲到原电池中关于电池的重要概念和应用。同时配合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这次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校微课比赛一等奖。

5结语

通过几个视频的教学设计和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认为对于理科的大学化学来说,微课只能适当应用。对于有些知识点:比如简介性质的,以及条理比较清晰,知识点相对较少的应用微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可以做到强化知识效果,帮助学生自学的目的。对于比较复杂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条理性不太强,比较散的知识点在5~10分钟左右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这样的知识点应用微课的效果就不好,如果还要拍摄成视频课,就要考虑容量更大的慕课。同时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处理制作也是微课的重要部分,不好的视频会事倍功半,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2006(6):4-5.

[2]张俊飞.“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J].福建电脑,2014,30(1):204-20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4]陈绯,王志有,陈林,等.“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255-258.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2-35.

第2篇

关键词 ATDE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 大学化学 问卷调查

ATDE教学模式又称“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教学模式、“爱的”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该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传播,但至今在大学教学中却缺少相应的研究和重视。当前大学教学仍普遍采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多样、重传承轻发现”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自2009年开始在大学化学及实验部分内容中实施ATDE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从其应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进一步优化ATDE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笔者在2010级应用化学本科班“大学化学”及实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继续采用了ATDE教学模式,并就此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讨论。

1.问卷调查设计介绍

1.1问卷调查对象

考虑到小专业班级学生基本功扎实,班级人数少,教学效果好。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我校A1011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40名学生)作为实验班,进行了ATDE教学模式教学,选择A1111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41名学生)作为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两教学班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然后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实验班所用教材、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教学学时、目标、进度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的是,实验班ATDE教学过程由“提出问题(问)、建立假设(想)、收集资料及论证假设(做)、评价总结(评)”4个阶段组成,对照班传统授课过程包括“组织教学、目标展示、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反馈”等步骤。

1.2调查方法

考虑到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证问卷的回收率,采用课堂集中问卷调查方式。在课前发放问卷,45min后收取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在文献研究(创造性思维理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测量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基本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评价”这5个方面共设计了40道调查问题(单项选择)和1道附加题(征求意见),调研问卷见表1及表2。

2.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1、表2分别给出了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对ATDE教学模式所持态度的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讨论如下。

2.1教学模式及满意度调查

实施ATDE教学模式以前,35.6%的同学对“大学化学”理论课不感兴趣,12.2%的同学对化学实验课不感兴趣,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满意率仅占19.5%,61%的同学希望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69.2%的同学不知道ATDE教学模式。实施ATDE教学模式后,87.7%的同学对该模式感兴趣,仅7.3%的学生认为ATDE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成绩没有帮助。

可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兴趣不高,满意率较低,而对ATDE教学模式又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ATDE教学模式的宣传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目前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完成的任务。

2.2教学环节及学习习惯调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31.7%的同学害怕教师提问,不到一半的同学在课堂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并认真完成作业、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认真评价并分析原因,仅12.2%的同学踊跃参与课上讨论,24.4%的同学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56.1%的同学对实验报告批阅意见或成绩认真思考,61%的同学认为课堂当堂练习对学习收获最大,实验过程中80.5%的同学会认真思考、规范操作实施。

统计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对规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学评价缺乏正确认识,被动接受知识或评价。此外,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课堂练习很重要。可见,强化“问、想、做、评”4个环节,实施ATDE教学模式十分迫切和必要。

2.3学习评价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对“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成绩评价方式满意率分别仅占24.4%、29.2%,51.2%的同学认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注重知识点、忽略素养,60.5%的同学认为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包括知识、素养及操作能力的综合能力,41.5%的同学承认缺乏创新精神,39%的同学承认缺乏提出和分析问题能力。这是因为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忽略或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使得部分学生对实验草率应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理论课成绩评价仅注重平时作业、考勤及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参与过程和能力(如合作学习能力、信息查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考查。传统教学模式中成绩评价方法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创造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ATDE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信心、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整理能力、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C3H3素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充分认可ATDE教学模式中“教师+小组+学生本人”及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可见,ATDE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积极参与意识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ATDE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针对ATDE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课时方面,48.8%的同学认为是课时太少;师资方面:41.5%同学认为是教师综合教学、科研能力不够;学生方面,43.9%的同学认为主要问题是知识基础不够,61%的同学认为ATDE教学模式最适宜用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统计结果说明师资素质、教学课时及内容、学生学习基础是影响ATDE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3.“ATDE”教学模式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结果,说明“ATDE”教学模式顺应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及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合作、创新、宽容、活泼的学习氛围,精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当然,在具体实施ATDE教学模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如下。

3.1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和实施ATDE教学模式

虽然ATDE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受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课时不足、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和短视性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的困扰,不少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堂上的使用及大面积推广的做法持怀疑的态度。这说明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不理解或畏惧心理,尤其是很多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明确,产生了某些消极应对的情绪。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了解ATDE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含义,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明确ATDE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目的,逐渐接纳和积极应用ATDE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随时收集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意见,通过分析研究不断总结、完善。

3.2合理设定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的基础上,ATDE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体对每一堂课程因教学内容性质不同,不要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应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基本操作实验中,可以偏重学生“三基”及C3H3素养的培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则应注重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重要的不在理论推导、基础知识或技能的介绍,而是创设情境,设疑、提问,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参考信息或传授相关技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取正确的数据或结论。

为了消除学生对“大学化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充分体会生动、有趣和实用的学习过程,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重要。要注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参观考察、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制学习,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

3.4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指导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了对概念的讲述、原理的阐发、知识的罗列、严密的推导和精确的测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严谨有余,张力不足”。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氛围沉闷压抑,尤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力争做到文理通达,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活力四射”。

ATDE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引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质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有容乃大”的学习环境。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放”,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合理的建议。教师及时地发现、挖掘和肯定学生“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问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286-01

化学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特别是不同的教学在针对不同学生的时候教学模式具有差异性特点。合理配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在基础教材课程体系上不断的进行课程教学完善,构建双方之间的联系纽带。将两者之间存在的重复点转换为关联教学。

1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内容

1.1整合教学知识点

根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结合教学的实际状况内在的重复知识点要优化。特别是在物理化学中知识点的应用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回顾。整合之后的知识点能够体现教学大纲的重点,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课程设计。能够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都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单调的接受化学知识,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

1.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换课程教学功能,由知识的单一讲解转变为教学引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更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开展化学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无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平衡教学知识点构造,针对化学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整体上确认化学基本情况。物理化学要结合课程主要内容,重点讲解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的知识点异同比较,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开展化学计算,另一方面在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优化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增加教学实践功能,设计合理的综合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将会提升科研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未来化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整合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主要内容适当性的增加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扩充的知识点并不需要系统的进行讲解,可以简单地进行说明。增加学科教学的前沿性,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要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在无机化学中对于污染的处理与物理化学中有着明确的区别,物理化学主要讲解的是相关概念,为学生介绍临界流体,无机化学讲解萃取技术以及降低污染的措施。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中都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协调,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潜在的矛盾,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既能够相互促进同样能够差异存在。

2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方法

2.1重点教学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资源的优化整合。不能够简单的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要掌握一定的方式进行讲解。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上会出现重复,并且限于学生知识水平,需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主要问题。注重教学主要内容,将部分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系统的带入到教学主体中。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在限定条件下研究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基本知识,为学生开展化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

2.2统筹教学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无机化合物,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有机化合物相对。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基础之间发展起来的将化学现象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物理理论进行实验,构建化学体系,总结归纳化学的基本发展规律。是化学科学重要理论基础。物理化学能够反映化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无机化学中需要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在物理化学中将要描述电化学的知识体系。两者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化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两者理论知识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规划。

3结束语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学模式简单,并不适合新时期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极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于知识点进行有机配合,实现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相连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统一协调的课程。协调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性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扩展科学思维。参考文献:

[1]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整合与优化初步探讨———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4,4,28.

[2]张海永,许德平,张庆武.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的协调教学[J].化学教育,2015,6,18.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学科,因此,无论在教学或是科研过程中,实验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习惯进行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 当前民办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自身条件及学生特殊性情况的限制,常会导致民办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存在着实验课课时较少、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实验科目上机械地以化学各学科进行划分,使得单一性实验过多,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其次,由于受经费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民办高校所开设的化学实验项目往往难度不高且内容相对陈旧,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对于理论及实验课的潜在兴趣,甚至会延误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及创新能力的机会;最后,则是因生源质量等问题带来的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单纯以实验报告书写及课堂表现情况为依据授以成绩的传统简单式考核方法,不仅很难调动起学习积极性,而且不能使实验课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最后导致其被边缘化、淡化甚至弱化现象的发生。

2 初步探讨民办高校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涉及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民办高校在校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及综合能力。

2.1 整合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作为民办高校,尤其要在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上做文章,以此弥补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不足。例如,如果能将以单独授课方式出现的四大化学实验进行适当的整合,既注重各门实验间的区别,又能将它们的共通之处进行有效的联系与归纳,将大大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比如最早开设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我们可在其常见实验科目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分析化学实验中的酸碱标准溶液的滴定、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以及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结晶、蒸馏等与之相关的实验,进行初步整合训练;再比如以合成某种物质为目标,将无机、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制取思路和手段融入单个实验中,其产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具备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有效鉴定的性质,以这样从制备到鉴定的完整实验作为综合类项目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可以降低相似实验的开出率,节约了实验成本又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增强学习目的性的同时又不失严谨和完整。

2.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民办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较少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但即使具备了积极进取的意识,他们也往往存在主观意愿与客观努力不统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其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到:首先,督促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做好充分预习,对课程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升入大学前并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以致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心中无数,疲于应付,甚至经常询问指导教师接下来的步骤。只是经过这样的被动学习,学生并没有能够真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对此,教师应该监督学生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实验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和必要性。其次,注意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及意识,这是因为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这在实验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实验操作是否符合规定,一则影响到结论的准确性,二来也会影响实验的安全性。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要及时、精确地对基本操作进行示范,并让学生对相应步骤进行模仿、记忆和体会,与此同时,教师应给予提醒与纠正,以此不断规范甚至强迫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而后,再辅以一至两个内容近似的实验,通过一定的重复率加强学生的相关印象,使其夯实基础知识,并能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再次,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学生在结束实验后将试剂瓶和玻璃仪器随意摆放,致使试剂失效或仪器破损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做到在课上即将试剂有序、分类排放整齐,并在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及时将实验台清理干净,以此使学生认识到规整、严谨、洁净对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最后,是实验报告的填写与实验得失的总结: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到更直观更具体的层次上。而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及时进行总结,汲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实行全面的成绩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民办高校学生同样具有看重成绩的特点,所以,搞好期末考核制度也成为了完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除了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外,也能使教师获得重要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改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针对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病,我们一方面将实验课设置成独立的考试科目,将其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另外,积极改进考试方法,将实验报告与学生对实验的预习理解、课后总结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联合起来予以综合评定,以百分之三十的比例作为现场操作演示部分的总分,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作为理论知识考试部分的总分,以此考查实验报告或现场操作中易被忽视或遗漏的知识要点。

3 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怎样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值得教师进行思考的问题。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实践

作者简介:牛瑞霞(1977-),女,河北保定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李杰(1972-),男,河南柘城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41-02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双语教学,以适应加入WTO后对人才的各种需求。[1,2]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因此进行了大调整,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两门专业课为双语课程。我们应用化学专业在200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原课程“催化作用化学”更名为“催化化学基础”,并改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自2004年起即从事“催化作用化学”的教学工作,对相关内容熟悉程度高,且有较好的英语功底,决定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改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目前该双语课程已开展三届,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开展状况基本良好,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本文结合三年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学情况,谈一谈如何上好双语课,如何利用英/汉双语这种新的语言载体将专业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

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这主要反映在备课的过程中,因为双语授课教师承担着选取、组织授课内容的重要任务。双语教材的选取,即要考虑学生知识框架结构,保证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3,4]一般而言,教材有原版、自编、改编等几种选择。对于“催化化学基础”而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应选原版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催化领域的前沿科学。但本科生教材难度应适中,毕竟还有一部分同学英语水平欠缺,我们不能因为使用了双语教学模式就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忽视了传授专业知识的有效性。

在备课的第一步,即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语言生动、图例清晰、逻辑性强的原版教材。以“催化化学基础”而言,原版教材很难找到,催化化学系统庞杂,包括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相转移催化、酶催化等等,在学时较少的现实情况下(32学时),想让学生催化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从一系列原版教材中提炼内容,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将提炼出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在有限的学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求教师把原版教材读懂读透,结合中文资料充分理解并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只有在教材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握。

备课过程的第二步就是制作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目前高校的普遍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过程可以实现图文并茂、信息量饱满等基本目标,使专业知识的讲授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比如“催化化学基础”中的分子筛的结构,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理解其特点,但通过三维立体动画展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变得异常简单,非常有利于弱化难点。

当然,作为双语课程授课教师,实现上述备课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笔者自进行双语教学以来,制作“催化化学基础”英/汉教学课件已经三年,课件历经多次修改,每年上课前都要对内容补充加以完善,目前基本可以用于正常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笔者深知不易。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课件素材的搜集要借助网络和图书,需要教师浏览众多网站,比如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Google学术搜索、新浪爱问、百度文库、豆丁网等等,并借阅或从网络下载英文原版电子书,阅读量非常大。其二,素材的整理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需要自学,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有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音频编辑软件Sound forge、Wave studio,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等。再有,就是将课件素材有机结合在一起,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要用到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Visualbasic等。此外,笔者还要用到化学专业软件:Chemdraw、GaussView、ACD/ChemSketch等,用以绘制具有立体构象的化学分子式,展示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物种的具体结构,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催化作用的神奇及本质。

备课的第三步就是准备学生的further reading材料,由于学生英文水平的限制,自行阅读英文教材和课件有一定困难,仅依靠阅读教材、课件和课堂讲授等环节,可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仅完成了40%~50%,如能辅以一定量经过提炼的中文资料,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深入全面。所以笔者在每一章节的原版内容讲授之后,都要提供一定的中文延伸阅读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该材料不是原版教材的翻译,而是相应核心内容中文参考。笔者认为,备课过程中第三步是否实施,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双重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二、要组织好课堂语言

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让学生借助于英文思维模式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教学语言。至于汉/英语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要求。[3]实事求是地讲,在一般高等院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群体中开展纯英语教学,可实施性并不强,虽然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但英语听力水平很低,如果教师纯英文授课,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谈什么教学效果。

笔者曾花费大量时间尝试大比例英文授课,课后一名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反映的问题是:“老师,你课堂上的口语太流利了,但是我都没听懂你在说什么,只听懂了一句OK?”此后,笔者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调整了授课语言的使用比例,在回忆上节内容、引出本节内容、总结本节内容以及习题等环节使用英语,而进行本节核心内容的解释时,英/汉比例为1∶1,并对重要词汇进行中英文对照解释,具体原理的解释采用纯汉语教学。从实施效果看,语言搭配得当,学生既熟悉了英文课堂的常用语句,也对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期末考试时采用纯英文试卷,考试过程中学生都未曾出现读不懂题目的现象。

三、要规划好教学过程

早在2006年,我校迎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前,学校对基本教学文件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求上课前准备好教学大纲、日历、教案、讲稿及课件,其中教案的设计中规定,每2学时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过程计划方案的设计,并明确注明每个知识点需要的教学时间安排。该项要求目前仍在实施,从这一点看,学校的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教师在上课前,备课过程中提前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这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讲,大学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提高。可以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推导出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向体系中加入催化剂以加速化学反应?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自己通过回忆以前的化学知识来寻求答案,学生通常会从反应条件去考虑,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师生互动性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要求学生使用英语,一般情况下使用汉语。笔者经过实践经验总结,一般采用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引出新知识―核心内容解释―总结新知识―做习题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在“催化化学基础”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该思路,区别在于,除解释核心知识内容时采用英语∶汉语比例为1∶1外,其余环节均使用英语授课。

总之,任何一部分核心知识内容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才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要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虽然网络技术背景下,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等新兴的教学载体不断出现,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里,课堂仍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进行课堂管理的目的不只是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纪律管理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高校里的双语课程普遍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笔者的“催化化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学生与老师的配合程度较之前会稍差,所以,进行双语教学尤其要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满热情,营造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5]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师还应该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使学生有学习目标,有效激发求知欲。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要采用婉转的方式,以免其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习题环节,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融入学生当中,既可以监督学生,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增进师生感情。

此外,笔者为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行课前检查制度,以保证学生在课堂外有一定的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机会,有助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在课后将中文阅读资料目录提供给学生,用于巩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7,(2).

[3]刘华.关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0.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已成为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实验教学是医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日后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一些,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实验时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即可完成。这种验证式实验设置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此外,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大卫•奥门博士所指的能力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是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做实验成功并不代表可以顺利答辩毕业,主要因为在文字、图表、幻灯片以及口头表述方面不够科学严谨,而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以改善。因此,生物化学实验中需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能力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1.合理地制定考核内容

考核是督促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在实验中有所成长的有效方法。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课程应授予独立的学分,考核内容应涉及实验理论的应用与探讨、常规实验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科学严谨的表述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度依赖分数奖惩,师生间的距离势必拉大。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与学生的心态,不妨让每次试验最成功的一组,课后通过进一步资料查询与深入探讨,最后以实验成果汇报的形式在第二次课上呈献给全班,以此来激励其他组同学努力认真的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数据、图表方面的处理能力以及学术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教师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略,积极性必然不高,无法真正领悟实验中蕴含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很浅显。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课堂知识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只是一部分,老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和获取所需的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会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从根本上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上,结合学时数并根据班型把学生分组后,每组负责准备一个实验,准备环节包括文献、书籍资料来源,资料方向,设置问题,汇报形式与要求等四个部分。实施环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鼓励其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汇报结束后,留出讨论时间,营造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然后教师给予点评,以考察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这个实验为例,首先点评学生关于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如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分类、如何判断各组酶促反应的快慢、碘化钾-碘溶液中的碘化钾起什么作用等)是否讲全,然后介绍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安全,对重要的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最后介绍临床上酶活性的常用检测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提升了自学能力与文献、书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1]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生物化学实验中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应用和延伸,接触先进仪器的同时,紧密联系当前学术热点,有助于科研素养的提高;学生亲身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迅速将理论与学术前沿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还能领悟很多科研思路,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有效途径,比如北京大学就是将实验教学直接延伸到科研学术[2]。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技术不断涌入,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如何让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单向、被动接受转为双向交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每位生物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探索适合医、药类学生发展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是提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牛国兴,高翔,徐华龙.大学化学,2012,27(4),27.

[2]吕占霞,贺维军,高珍,范星河.大学化学,2011,26(1),14.

第7篇

关键词: 无机化学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无机化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其授课对象为只具有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一方面,当前教学内容与中学化学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跟不上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因而远不适应创新型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如何使无机化学课程紧跟时代要求,如何使学生对现代无机化学学科内容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是大学无机化学课程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我根据自己近几年来无机化学的讲授经验并结合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对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教学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化学教育专业、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基本上都采用同样的无机化学教材,并没有区分出各个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不同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例如化学教育专业主要采用师范类大学编撰的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科类化学专业要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和锻炼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各个专业的共性和共同的技能训练[1―4]。

国内的无机化学教材多为20世纪80年代出版,内容略显陈旧,多为传统无机化学的内容,而近年来新兴起的无机化学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如生物无机化学、无机材料、纳米材料等的发展在教材中涉及较少,已不能反映当今无机化学学科的全貌。因此,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合并,同时在授课中加强无机化学中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例如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和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的仿生合成无机材料,等等。

二、改革讲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研究范围较广,因而教学内容庞杂分散,特别是元素部分知识的讲授,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和系统性,内容枯燥无味,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寻找规律,例如可将原子结构部分的元素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亲和能和电负性)周期性变化及分子结构部分的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与元素部分知识的讲解联系起来,用理论来阐明具体的化学问题,通过具体事例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化学平衡部分的学习应注意不同的平衡之间的联系和共性,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虽然类型不同,都可用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只是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平衡时表现形式不一样,如解离常数、溶度积常数、稳定常数等。

利用传统的课堂板书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内容时,学生不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比如,在原子结构部分中关于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概率分布图和分子结构部分中的分子轨道图很难在黑板平面上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件可以将抽象难懂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以直观、形象的三维立体图展现出来,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5]。此外,我们还通过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无机化学课程的网站,提供大量的教案、课件和化合物性质的数据库等资料,便于学生在课外浏览学习。除了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外,还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例如,对一些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公式,采用板书进行详细的推导。将现代的和传统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习题课,增强掌握知识的能力

习题课并非用来应付考试,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习题内容应与理论知识相呼应,并可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回顾和复习学习过的内容。传统的习题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主要为被动地“填鸭式”接受。我们认为应该改这种习题课的模式为讨论的方式。对一些知识的难点,由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在习题课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有疑问、有争论、有讨论,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四、改革考试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考试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手段。以往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与差,一般只看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的好与差。我们认为此种考核方法有一定的弊端,从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来看,这种形式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很多学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突击复习,甚至还有作弊等投机行为。为此,我们改革了单一的考查考试方法,采用课后练习、平时测试与科研小论文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老师评分和学生评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这种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和全程性、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同时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对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既丰富了学生无机化学知识,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化学化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3]张祖德编.无机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第8篇

思维导图最初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后来发展成一种有效的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非常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现在已经被用于人类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经本人研究发现,思维地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节点清晰地集中在图形上;(2)由节点引出的分支向周围发散;(3)分支由线条上的关键词或是一个图形组成。(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还可以用色彩、代码、图画等来加以修饰,增强图形的趣味性,既能增强效果,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又因为思维导图条理清晰,信息的存储和取用方便准确,因此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比较轻松快乐,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以讲授式为主、合作探究式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尤其是高三复习课上,课堂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很大,学生总是感觉来不及做笔记,往往记了老师当下总结的知识点,却跟不上老师接下来要讲的东西,更不用说是将整堂课复习的知识系统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就只能课后自己进行补充。由此可见,要记下所有的知识点不太现实,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记录有选择性的知识点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高中有机化学分布在两本书上,有机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且关系复杂,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吃力,缺乏条理,思维陷入混乱之中。但如果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的知识,就会体会到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律性,从而理清知识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在学习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烃的衍生物”时,学生习惯于将知识局部化,学习卤代烃时,学生将其概念及其发生的特征反应储存在脑海里。当学习醇、酚等时,学生也只是将其对应的概念及特征反应储存起来。这样一来卤代烃、醇、酚等知识在脑海中里的存在方法是一块一块的,线性排列的,缺乏之间的有效整合。而当烃的衍生物综合起来出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其实是学生缺乏对有机化学物质的归纳总结,不能建构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脉络。而如果利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则知识以发散放射状形式呈现,与人脑的思维方式相吻合,记笔记用时少,还能使重难点突出,知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建构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以下为本人在实习时使用思维导图应用于有机教学中的实例。

新课教学:(1)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天布置预习新课的内容,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预习知识的理解,简单的绘制思维导图。对一些自己理解的学生可以将知识展示的非常恰当,而对自己有疑惑的知识点,学生可在自己绘制的图中用符号“?”标注出来。第二天一大早要上交。

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思维导图进行简单的浏览,可以知道学生在哪些知识上理解的较好,哪些知识的问题比较大,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课堂上教师就有侧重点的进行讲解。将学生自己制的思维导图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优化,认为是重点的学生自己可以用彩色标注,形成自己脑海里的知识图形。

复习课教学(以烃的衍生物为例):教师将本堂课要复习的“烃的衍生物”的相关概念写在黑板上:烃的衍生物、苯酚、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要求以小组(6人)为单位,结合所给概念之间的关系绘制思维导图,内容尽可能地全面展示。给学生留25分钟的时间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在下面仔细观察,之后教师选取几组典型的思维导图,请同学给大家展示。教师和学生对展示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交流。以美观醒目、内容清晰有条理、重点突出为标准进行评价,课后小组同学在参考结合他人的基础上对自己小组的图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这样,通过作图,学生即对烃的衍生物的知识进行了复习、整理、归纳,同时有形成了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简言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首先可以改善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使学生方便理解记忆;其次,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发展、变化、整合的过程,记录的时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最后,思维导图将知识以关键词和线条进行连接和标记,使知识变得清晰有条理、重点突出,学生复习时,一看思维地图就可明白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李伟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9篇

1.1理清物理化学课程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有一些畏难和抵触情绪。他们不理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也不清楚物理化学课程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之间的联系。因此本人在教学时首先要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以过程工业为专业背景,涉及的一些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有传质过程、传热过程、流动过程、反应过程、机械过程、热力学过程等。正是这些物理、化学过程,构成了过程工业的生产过程。物理化学课程就是研究上述化学变化及其相关联的物理变化的各种基本原理和共同规律。正是由于它所研究的是普遍适用于各个化学分支的理论问题,物理化学也被称之为理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轻工、材料、冶金、农林、医药、地质、生物、热工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例如化工原理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基础课,要明确告诉学生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原理课程的先导课程,学好物理化学课程意义重大。同样工程热力学也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涉及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气体和热力学内容。因此如果没有物理化学课程的讲授,则工程热力学也无从讲起。同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所涉及到的化机设备等课程中有关设备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电化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和解释,就可以理清物理化学课程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脉络,学生就能明白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传承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裨益。

1.2针对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物理化学课程概念抽象而复杂,公式推导繁琐,尤其是热力学理论较为抽象,类似度高、易混淆。因此选择适宜的教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习内容有所侧重。目前化工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选用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该教材内容全面,注重理论阐述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注意与实际应用的相结合,并保持与时展的与时俱进,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是由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课时数的限制,所以必须选择少学时的化工类专业(化机、材料、轻工、纺织、制药及环境等)的少学时大本教材才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这一现状,我们选择了肖衍繁、李文斌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的《物理化学》作为主教材,其主要内容有: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电化学、表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基础、胶体化学。根据课时数来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概括性。另一方面,在每一章中要选择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它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和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降低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精髓和灵魂内容,保证学生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过于抽象和复杂的内容则做到一般性了解即可,做到内容讲解精而透、知识点掌握有侧重。

1.3讲好绪论课和物理化学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是整个教材的前奏和正文内容的提纲挈领。大部分教师由于课时的限制对于绪论的讲解都是简要叙述或一言以蔽之。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初学物理化学课程时,对于该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会简单片面的理解为“物理”与“化学”两大课程的拼合,加之学生在化学课程和知识点方面的欠缺,对于物理化学的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机械和呆板的。如何上好第一课,调动学生的兴趣,做到融会贯通是物理化学课程讲授的一大挑战。因此绪论课的讲授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绪论课中,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明白课程物理化学的概念、课程体系的内容、物理化学课程与下游专业课程的关联作用等。通过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有机统一来阐述课程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物理化学史的讲述。通过介绍物理化学发展史及一些事件,使学生明白物理化学发展的轨迹和历史沿革,了解物理化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纵横关联性,也就使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最后,通过绪论课和物理化学史的讲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4强化高等数学知识点和基础概念

由于高等数学的概念繁杂,很多学生考完试后基本都忘却了一些公式和概念。物理化学课程的公式繁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很多概念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引出,尤其对微积分、导数等概念的掌握要求较高。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讲授中,抽象概念和原理必须通过繁琐的数学推导才能让学生明白概念的由来及使用限制条件,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已成为物理化学授课中的一大障碍。本人在授课中对导数、微积分、极限等概念和常规数学方法进行复习和讲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复习高等数学,课堂进行提问和推导,使学生利用短暂的时间回忆起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与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产生衔接和对应,可以较好的保证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1.5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现代教育手段的普及化,多媒体教学已大规模应用于物理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把图形、图片、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和数字化,突出了信息的形象化和感染力,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成良好的交互性、可控性,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有利于促进记忆,强化教学效果。由于物理化学课程中内容繁杂,理论抽象,公式推导繁琐,因此借助于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概念形象化、加大信息量传播。教师也可以把精力和记忆集中于重点内容的讲授上,优化了备课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公式繁多,概念抽象,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较多,如果多媒体课件展示速度过快,导致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化弱化,无法体现出数学公式推导中的逻辑性和方向性,导致学生反应滞后,无从思考,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消化和理解。因此,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强授课技巧,课件内容展示要合理控制节奏,不能拘泥于课件内容的限制,重点和难点内容处利用黑板教学进行推演和讲解,进行启发性讲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6结合生活实例与工程实例进行课堂教学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化学,其概念和原理的描述严谨、抽象、系统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如何将概念和原理内容正确教授给学生,并且使学生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上加以理解和应用是教师授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就要求教师本人对概念和原理要有深邃的正确理解,对其应用及条件做到触类旁通,不能形而上学、死板教条,否则将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朴素化,语言描述简单明了,避免一些生僻硬拗的词汇。对于理论性内容的讲授,在不影响理论内容严谨性的前提下,可以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转述,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和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就能够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水的三相点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容易理解一些具体的相态或变化历程,但是对于水的相图分析感到有些困惑。可以通过解释一般冬晚结霜、夏夜凝露的原因来加强学生对水的三相点理论的掌握。从水的相图可知,在水的三相点温度以上,水蒸气才有可能凝结成液体。水气形成霜是gs的凝结过程。从水的相图可知:只有温度低于三相点温度才有可能使水气不经液体而直接凝结成固体霜。所以,只有在冬季晚间温度低于三相点温度,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才可能直接形成霜;而在夏天晚间温度都高于三相点温度,故白天的水气在晚间较低温度下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时则形成露。例如,讲解稀溶液依数性理论时,结合讲述新疆冬季混凝土施工中加入无机盐的工程实例来讲解凝点下降加强混凝土抗冻性的道理,从而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依数性的相关知识点。又例如,讲解原电池热力学理论时,结合化工设备的腐蚀及防腐等工程实例对原电池电极构成,电极分类及原则,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等做系统性介绍,让学生明白化工设备的腐蚀是一种自发的原电池反应,是一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自发过程的产物。在解释清楚原理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利用已有的电化学知识点来讲解设备的防腐蚀措施。在讲课过程中,尊重学生,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培养师生感情。语气要和缓,语言表述要抑扬顿挫,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概念和知识点讲授后要和学生积极交流,循循善诱,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正确性。通过多方位、多实例来引导和疏通问题,做到课堂之上就能够解疑释惑,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2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22-02

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新兴分支,它以“原子经济性”为原则,研究如何在生产目标产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及能源,将反应的效率达到最高,损耗降到最少,从源头到最终产物的过程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化学,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绿色化学提出后,立即得到了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美国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有实用价值的化学新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防止污染。

随着绿色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已被引入到化学教学之中,国内外很多设置化学化工专业的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绿色化学”这门课程。1998年“绿色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在中国科技大学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顺利实施[2]。四川大学胡常伟教授已经把“绿色化学”这门课程建设成了国家级精品课[3]。“绿色化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实践绿色化理念,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绿色化学”不像其他化学课程那样有成熟的知识点体系及教学大纲[4],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将其设为选修课[5],也没有配套的以绿色化学方法应用为目标的实验课程。因此,绿色化学作为一门课程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绿色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和探索。

一、课程内容建设

(一)教材选用

近年来出版了较多的绿色化学著作[2],其中很多都适合作为绿色化学课程的教材。如《绿色化学化工导论》、《现代绿色化学技术》、《绿色化学原理与应用》等。对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在接受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教育后,学习绿色化学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涉及绿色化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授课应能反应当前绿色工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2]。因此选择原理、应用并重的“绿色化学原理与应用”作为基本教材。该课程重点介绍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方法及应用、绿色化学品设计方法及应用、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等理论性内容。较为适合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

(二)增加教学内容

1.适当增加毒理学内容。绿色化学品设计需要充分了解物质的毒性机理,从而对分子进行结构修饰,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其毒性。这部分内容在”绿色化学原理与应用”中作了简单介绍,但不够详细,对学生关注的各种毒物的毒性机理未做全面介绍,因此,可以增加毒理学中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动与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等作为“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绿色化学方法使用和设计安全有效的化学品,而且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在日常生活及化学实验中能有意识地规避这些有毒化学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2.增加最新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绿色化学在飞速地发展,不断地有新的绿色化学方法、如绿色催化剂、绿色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化学品及绿色化学化工过程被研究和开发。如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每年都会奖励在研究、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学技术方面获得杰出成就的个人、集体或组织。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杂志“Green Chemistry”,刊登了大量的绿色化学领域的最新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评论性文章。“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和陈旧的例子,而要查阅最新的文献,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绿色化学方法和绿色化学品。同时让学生自己也参与查询一些最新的文献资料,并撰写科研小论文,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教学内容的深化

“绿色化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不像其他化学课程那样有成熟的知识点体系。对很多绿色化学方法的介绍还是停留在举例子的形式,缺乏规律性或机理性的探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如在烃类的氧化反应中,可以采用CO作为作为羰基化试剂,从而取代剧毒的氢氰酸、光气等,并减少反应步骤,提高原子经济性。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绿色化学”是一门选修课,很多内容都较为浅显易懂,若简单地照本宣科,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可以适当减少讲授内容,将更多的课时用于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及实践等环节。

1.播放视频。在课堂上适当插播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更能直观地了解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提高课堂生动性。

2.学生讲演。将教材中一些简单易理解的知识点以及一些较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作业,由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自己上台讲,通过讲演可以加深其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

3.专题报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设计2~3个课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做专题报告;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分工合作并进行评比,以此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针对绿色原料的应用,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电池或塑料回收利用的专题,从电池(塑料)的种类、组成,可回收物质、回收方法、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作某种电池(塑料)回收方案的设计。

针对绿色化学品设计或绿色合成路线,布置学生用绿色方法合成一个绿色化学品(如苯甲醛二乙缩醛、亚氨基二琥珀酸),从绿色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剂、绿色能源、绿色合成路线等方面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合成方案。

4.绿色化学实验。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做一些绿色化学实验。如绿色化学品苯甲醛二乙缩醛、1,2-二缩乙醇的绿色合成实验,绿色催化剂纳米TiO2的制备,绿色化工强化微反应器的设计和制备,光催化微反应器的制备及应用,以及在微反应器中进行反应条件筛选试验等,使学生做到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对绿色化学的内涵和方法有更直观、更深刻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并实现探究性教学。

采用这些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探究和应用绿色化学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建设网络课程,将相应内容挂在网上,让感兴趣的学生可事先了解并自主完成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学生专题报告,还有实验等,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而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考察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学生专题报告的质量、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实验的表现等来综合考查学生成绩。

四、结语

绿色化学课程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教学内容的凝练和深化,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绿色化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并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体会和意见,针对所提的意见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游圆丽,李超超,黄树辉.考试周刊,2013,(14):16-17.

[2]刘莲云,颜鲁婷,戴春爱,张辉.化学教育,2007,(11):16-19.

[3]颜鲁婷,刘莲云,郑妍鹏,戴春爱.大学化学,2008,23(1):21-24,28.

[4]沈玉龙,霍爱新,刘立华,曹文华.化学教育,2011,(10):52-54.

[5]王勇,左霞,吉琳,周荫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74-7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网络教育资源;项目式学习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23

一、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种类

1.化学网络课件、教案、课件。化学网络课程主要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化学教学内容与实施的教学活动,其特点为交互性与系统性,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而网络教案是根据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指导性作用。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进行完整的教学,以便将其用于教学与教育的软件。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提供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2.化学试题库。化学试题库主要指的是根据一定教学测量理论,并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化学题目进行收集的集合。其包括单元试题、章节检测试题、章节复习题、竞赛试题以及典型成套的试卷等,其主要是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自测,以便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对其加以运用。3.化学网络电子图书、期刊。互联网中具有大量的化学学习相关的电子图书,以及相关的期刊等,这些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为高职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信息,例如,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能源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师与学生的化学知识领域,对化学进行深层次的了解。4.化学职业教育论坛。化学职业教育论坛主要是化学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由于采用匿名方式,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学生可以以此为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人交流学习经验、感想体会等。为化学爱好者与学习者等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5.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网站。互联网中有关高职化学教育教学的信息与资料网站越来越多,例如化学工场网站、教育网站、化学专业网站、科研网站等。

二、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方式

在现代化教育中,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者缺一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中,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基础,并加强实践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化学教育资源与化学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共享作用,可以通过跨越时空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换与传播、存储等,可以充分利用快捷方便的手段与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不断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研究活动。在基于网络教育资料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中,其主要步骤包括:项目的选择、制定计划、项目探究、项目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化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网络教育资料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如下。1.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生活接近且具有探究意义的项目。可以根据大学基础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与大气污染章节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了解大气污染的类型,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由于酸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酸雨比较常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化学项目式学习中,可以选择酸雨为项目进行学习,对酸雨的形成、防治、危害以及监测方法等进行研究。2.制定计划。酸雨的污染问题涉及较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了解酸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的防治措施。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5小组,1组人员研究酸雨的定义、成分以及成因;2组人员了解酸雨的分布及因素;3组人员研究酸雨的危害;4组人员研究酸雨的监测方法,5组人员研究酸雨的防治措施。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有效的计划。3.项目探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课题与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查找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之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探究,交换意见,并总结。从而深化对酸雨知识的认识,了解自身课题的研究内容。并且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可以适当地开展相关实验验证与探究,对实验步骤、器械、原理、目的等进行总结与归纳。4.项目的制作。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定相关的研究报告,最后小组成员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出PPT资料或者网页,或者以动画、话剧等形式展现出来。5.成果交流。各个小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作品的制作流程与体会,并归纳总结,以便提升自身的不足,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6.活动评价。学生可以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评价与总结,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归纳出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优点,正确评价项目式学习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较好的提升。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便有效地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靖.高职化学课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4

[2]黄璃乐.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J].大学化学,2013.12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多元化教学 多媒体 提问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将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还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近距离去观察一些实验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还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结果,而且还能够发现不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此外,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型的思维能力,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唤起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弊端。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为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组织学习探究“原电池原理”的相关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单纯地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给学生看,比如,用导线、电解槽和电极、电流表等工具,向学生讲解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过程,这样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有些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且形成电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电极不纯的话,实验现象也不会很明显。这种传统的教学受实验材料的限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只能从宏观上入手,学生也很难了解原电池工作的微观世界。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效果进行演示的话,就能够将微观世界宏观化,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到电子是怎样由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的,进而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的要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促使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

2.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逼真的教学情景,还能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注意力,促使其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比如,在教学“硝酸的性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一段玻尔获诺贝尔奖章的动人事迹的相关视频,根据视频再提出对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待教师讲解完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回答这些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逐渐培养学生对化学探究的浓厚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重视课堂提问

化学课堂上,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性,也要讲究问题设置的艺术性,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知识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化学的王国里遨游。

1.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生活性。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都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化学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也会明白化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和作用。例如,在教学“酯化反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很多家庭在烧鱼的时候都喜欢加一些酒和醋去腥提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既简单又实用的问题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能在这种生活化问题的刺激下,参与到教学中来。

2.层层递进设置疑问,便于及时调控教学进度。学习化学知识时,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质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化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布疑,巧妙质疑,还可以采用问题推进式的质疑法,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的重点知识的把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检查可能遗漏的知识点或者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然后再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够通过教师对自己的答问评价,从中获取有关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态度和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平道路。

高中化学学科以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构建出了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来的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努力地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辩论”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新课程标准下的多元化化学教学策略要取得进一步的成熟与完善,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和学识素养,深入钻研化学教材,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还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引领学生走入美妙的化学世界当中,让学生在化学的王国里继续遨游!

参考文献:

[1]王悦,彭蜀晋,周媛,张丹,游晓莉.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2011(5).

[2]张红媛.浅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