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8:0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具体来讲,职业生涯是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经历。职业生涯起始于任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从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阶段基础出发而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就叫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
二、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是一类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毕业后或直接进入职业领域或升入高等学校,因而是我国人才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不但决定着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我国人才与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认识、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决策能力的培养,纷纷在中学、乃至小学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要使未来的人才与劳动力适应这种变化,就应当利用学校的独特优势和各种资源条件,对高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而使他们了解职业类别及其发展趋势、树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专业选择能力的需要。我经常问一些填报志愿的考生,有何特长和爱好吗?没有!喜欢做什么工作吗?不知道!有什么职业理想吗?没有!知道某一专业对应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吗?不知道!总之,他们许多人都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填报专业,至于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以后再说,使高校培养了许多“产销不对路”的“产品”。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职生涯教育,尽量让他们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再次,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生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佳时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14岁开始趋于稳定,对于职业的爱好与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开始变得现实和具体。美国的职业生涯专家金斯伯格也认为,处于11—17岁的青少年有了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其知识与能力也显著增强,在职业需求上呈现“既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又注意职业角色、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程度”等。他还认为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尝试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正好满足了他们兴趣爱好定型和进行职业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帮助他们思考未来的自己并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他们面临着高考志愿填报这一人生抉择,会更加迫切地希望学校和老师给予职业生涯教育。
三、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自身条件分析。学生自身条件是学生思考未来职业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这些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告诉学生影响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生理条件、心理条件、性别、个人潜能等;二是让学生懂得自身条件如个人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与职业的关系;三是让学生懂得分析自身条件的方法,如自我分析、他人评价(包括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等)、心理测量等。
2.个人职业价值观引导。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好坏、职位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它支配着人的理想、行为和态度。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职业价值观分类方法是“职业锚”分类法。所谓职业锚,就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观。美国E.H.施恩教授据此将人的职业价值观概括为8个职业锚位,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自主/独立型职业锚、创造/创业型职业锚、服务型职业锚、挑战型职业锚、生活型职业锚。职业价值观虽然没有好坏正误之分,但也需要引导。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之间需要适应或匹配,如果不适应或不匹配就需要加以引导,以便使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尽量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一致起来。这也是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3.社会职业类别及其发展状况、人才与劳动力需求状况。职业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成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把职业分类及其发展状况、人才与劳动力需求状况告诉学生,不但能使他们懂得各种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某种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其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确立和选择。
4.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制定。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与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而做出的预先设想。通过教育,学校和老师应当让学生懂得规划的含义、规划本身所包含的要素、制定规划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制定规划的方法步骤等,最后要让学生制定一个切合其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导其实施。
总之,高中生职业规划指导越早开始,对学生的一生就越有帮助;学生越早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就能更早明确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研究》作者:梁淑琴,山西大学,2008-03-19.
[2]《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启示》作者:黄岳辉,上海师范大学,2006-10-20.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中,共抽取260名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55名,有效样本在各年段分布如下: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共22题,主要通过职业自我认知、职前准备意识、职业决策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和前景六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展开调查。
(三)施测及处理
以年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送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法。
二、结果
(一)职业自我认知
以年段为自变量,职业自我意识水平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意识三个问题的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1.兴趣、个性、能力
各年段两两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高一和高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3和2.85,与高二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
2.自己喜爱的专业
对于自身喜欢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的学生,平均分达到了2.85,而其他三个年段的平均分介于2.44~2.73之间,高职高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自己喜爱的职业
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生同样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两个年段,如表4所示。但与普高高三生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二)职前准备意识.
1.希望就读的专业
对于希望就读的专业的了解情况,高二和普高高三学生平均得分均为1.93,即介于“完全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之间,显著低于高职的2.043分(p
2.希望从事的职业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都在“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上下。
3.职业(专业)关注度
如表5所示,对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仍是高职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2.57,并显著高于高二年级的2.22(p
4.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
如表6所示,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选择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最多的均是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分别达到了44.1%、69.0%、73.2%;而高职高三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则转变成“老师在学科中的渗透”,选择这一选项的占全年级人数的30.0%。说明高职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之外,能够联系专业知识向学生渗透有关专业实际运用和就业情况等信息。
(三)职业决策依据
1.决策者
经过统计,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分别有82.4%、91.5%、80.4%、78.3%的学生选择“自己选择就读的专业”,显著高于由父母选择、老师推荐等其他选项。
2.性格、能力
在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种职业”一问中,高二和普高高三的得分分别是2.18和2.2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531),程度更接近于“有点了解,但不多”;而高职高三的得分为2.52,程度接近于“很了解”,且得分与高二有显著差异(P=0.002)。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1.了解程度
对于“是否了解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四个年段的平均得分仅达到2.00,即“有点了解,但不多”的程度。
2.感兴趣程度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各年段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32、2.39、2.43、2.71;且高职高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规划者
有68.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对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是自己,但仍有14.5%的学生选择了“由父母决定”。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1.与高考的联系
有65.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或很大的联系。
2.规划意识
对于“是否会对(将来要)报考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作规划”这一问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年段间差异显著(F=3.133,p=0.026)。其中,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规划意识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
3.重要性
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一问中,四个年段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得分在2.98到3.02之间,程度接近于“很重要”;从选择人数的比例上看,有54.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25.5%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可见有80.0%的学生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4.必要性
对于“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一问,70.2%的学生选择了最高项“很有必要”,说明了学生普遍希望此时能有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指导。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对于这一问题的得分分别是2.57、2.70、2.66和2.63,总体接近于“很 有必要”。
(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待
有71.0%的学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90.6%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84.7%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90.6%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指导;有52.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对未来的目标职业能够提前作准备,42.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盲从,能够有目标地前进。
三、讨论
(一)职业自我认知
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的了解,无论普高高三,还是高职高三,均显著高于高二;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只有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可见,由高二升上高三以后,高三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等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就读高职的学生,这种发展更为明显。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高二升上普高高三后,没有明显加深;但是高职高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特别是高二升高三的一年尤为明显。另外,高二升高三时,我校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中的哪个专业,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但是对于专业和职业的了解意识,只有就读高职,即有了专业分化之后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高职单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二)职前准备意识
对于希望就读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明显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则与高二没有区别。高二和普高高三还未划分专业,进行专业选择,因而还未探究自己希望就读什么专业或是对理想的专业仅有一个初步概念,未曾真正了解。而高职单招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对所就读专业的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于理想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整体程度较低,说明大部分高中生对理想职业的了解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职前准备意识较弱,或是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缺乏造成的。
对于理想职业(专业)的关注度,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与高二没有区别。从这一点反映出普高学生因为离就业仍有三年以上的时间,对职前准备的意识仍然薄弱。而高职单招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专业和职业更为明确,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收集相关信息、岗位状况和就业率等,职前准备意识比普高高三学生要强。
(三)职业决策依据
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才是专业选择的主要决策人,体现了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即自主意识高度发展,渴望独立,职业决策意识开始萌发。
高职高三学生比高二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适合哪一种职业,而普高高三学生相对于高二则没有这一优势。说明由高二进入高职高三学习后,学生能够逐渐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了解自己性格及能力,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因此应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探寻与之相应的专业和职业。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四个年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得分均不高,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高职高三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说明由于已经做了专业划分,有了一定的就业方向,高职单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需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适合人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由“父母决定”,体现了“有高度的独立意识但又有依赖”的矛盾心理。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的联系。大多数高中生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往往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的匆忙决定。因此在高考前特别是高中阶段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将自身特点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部分高中生都表示认同。其中,高二在必要性上的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接近学年末,高二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的哪个专业的问题,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出现困惑和迷茫,此时更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在高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迫切。
(六)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望
大部分高中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并期望从该课程中加强自我认识、获得职业规划的有效方法、作好职业准备以及确定就业方向等。
【导语】
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早已是阳光工程,凡是打着“必中”“精准报考”“内部消息”“与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类旗号的志愿填报宣传,均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宣传或有意误导,不可轻信。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地众多微信公号等自媒体纷纷预估2019年高校录取分数,若干自媒体的预估分数还得到了当事高校的“辟谣”。另有若干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公司夸大其服务的精准性,打着“必中”等旗号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宣传。
面对自媒体各种以假乱真的消息,相关高校和部门有必要提醒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相关微信公号或公司的资质,正确对待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更要谨防受到欺骗而损失钱财、耽误志愿填报的风险。考生与家长切忌病急乱投医,谨防失财又失策。
高考志愿填报是专业性很强的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考生及其家长应该多听取专业性强的官方机构与招生部门的建议,不要随意挑选无资质的相关公司来为自己服务,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未经确认的专家建议或志愿填报指导。同时,高考志愿填报要重点考虑3个参考因素:一是要掌握考生考试成绩与省内排名情况;二是要弄清楚考生意向专业的招生要求(及近年录取分数)与考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三是要熟悉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原则是平行志愿,即“专业+学校”式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如果充分考虑了这3个要素,考生及家长也可以成为志愿填报的专家。
而今,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早已是阳光工程,凡是打着“必中”“精准报考”“内部消息”“与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类旗号的志愿填报宣传,均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宣传或有意误导,不可轻信。其中,部分自媒体对某些高校今年录取分数的预估是缺乏足够依据的,有的甚至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种专业性不足的推断式建议不值得充分参考。相反,应该以考生所在省(市)考试招生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直接依据,也可以参考拟报考高校招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等省份陆续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改革,“两依据”即为“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录取总成绩为“3+3”,前一个“3”是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后一个“3”为高中生自由选考科目。新一轮高考改革赋予了高中生更多选择权,但由于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开展不完善现象,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能力,家长与教师也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建议与支持,从而使得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成为新一轮高考中的短板。继而一大批良莠不齐的生涯规划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微信平台为了博取眼球和吸流量也推出了若干生涯规划(含高考志愿填报)的“免费午餐”或“有偿服务”。这些缺乏规范的市场行为或非市场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或误导了考生,或歪曲了事实,或造成了考生及家长的经济损失。
对此,教育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职能部门要注意联动,加强对自媒体的运营监管,确保自媒体各类稿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相关高校应该对涉及自身招生录取的不实信息及时辟谣或纠正,避免不可靠消息误导考生和家长。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涯规划指导特别是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市场行为监管,确保相关市场行为在合法、规范的框架下实施。
另外,教育部门不妨主动牵头,联合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大力加强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提升高中学校与教师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确保高中生既有高考选考选择权又有选择能力与规划能力。同时,国家层面应该多鼓励专业性力量开展相关研究,为高中生生涯规划(含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提供更多支撑。鼓励并扶持有资质、高水平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提供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这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开展。但很多考生及家长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主要考虑名校因素、升学因素、就业因素和成本因素等,没有和自身兴趣、社会发展及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因素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专业情绪、职业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因此,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应及早让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瓶颈
笔者曾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选择专业时多关注收入、声望和热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仅仅以升学为目的,一切以考上大学为中心,缺乏对自我的规划。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时,83%的中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小学里有“职业日”,由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为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让他们对各种职业形成初步的印象;孩子长大一些,学校又会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如办模拟公司,让每个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岗位的认知;进入中学、大学后,学校会帮助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个性、价值观、优劣势等。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意义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94年9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明确了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方向等。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关注人的自我发展,而我国是以就业为出发点,缺少对个人发展的关注。二、 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升学为价值导向,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三、 缺少各方面的投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加之开展时间晚,在人力、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及系统的指导课程。
二、 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中学生缺少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的基本认知,导致了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的消极情绪和职业的困惑。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减少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
新浪教育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中,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目前一般高中阶段都要经历一次文理分科,但相当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很多时候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选择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等。一般的中学老师和班主任也只能根据学生的考分给学生推荐几个学校,很少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选择时是盲目的。高中阶段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大大减少这种盲目性。
2. 有利于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动力。
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以考上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忽略了自身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他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真正达到提升自身内驱力的目的。
3.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将职业与普通课程紧密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内涵之一。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地接受,主动进行自我设计和自主选择,从而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实现自我。
4. 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不当,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专业学习要求,出现了学业不良、就业迷茫等这样那样的问题。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有利于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保证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高中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设想
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社会、职业的探索,帮助学生思考未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这与国家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地结合,这不仅有利于高中阶段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方向,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 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辅助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尽管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但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
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教育起着引领的方向,对于个体的需求要通过专门的咨询机构来完成,通过一对一谈话、借助职业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消除疑惑和迷茫。普通高中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3. 在低年级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减少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盲目性,通过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上的行业、职业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需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受益匪浅的。
总之,高中阶段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社会需求来进行志愿填报,减少了进入大学后的迷茫和困惑,有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从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议.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 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
[3]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
我们今天要谈的正是这个: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要求高中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优势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的专业选择(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和最初的职业选择(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至为关键。
在谈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我还想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假如你有一次长途旅行的机会,你会怎么做呢?时间怎么安排?旅费怎么分配?喜欢去可能去的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旅行?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还有,旅行地的气候条件怎样之类的问题……对于旅行,同学们大概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对于职业生涯,这个人生更重要的旅行,我们又有多少人是没有经过任何筹划就上路的呢?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只要这样,才算是找对了方向,才可以轻装上阵。
要从专业选择开始
现在同学们正处在高中阶段,都在为能够考入一所好大学准备着,而往往会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定位。据了解,已考入大学的许多大学生因为对其所报学校、专业缺乏了解,导致入学后学习兴趣不高,甚至还导致了其中一些学生选择返回高中复读等等。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生在高中时职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兴趣是什么。正因为此,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某一特定专业多加关注,为今后的职业做好准备就显得很重要了。
高中阶段可以说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是决定能否赢在起点的重要阶段。虽然同学们最初选择的专业或许并不代表自己未来的职业,但在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有针对的选择之后,会为你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而如果你未来的职业和所学专业一致的话,那么你的职业将更加稳定和有发展前途,其职业生涯也将会更精彩。所以,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必须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个人而言,既符合自己的能力特点、为自己兴趣所在,又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现在想干什么?未来希望干什么?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所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前提条件。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初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满足感,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
浓厚的职业兴趣是一个人事业腾飞的引擎,而对兴趣的无悔追求是事业成功的巨大推动力。对于处在职业准备阶段的高中生来说,虽然其兴趣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清晰,但兴趣不稳定的因素还是存在的,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高中生最好能在父母、老师(甚至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找出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据此选择专业方向。
自己适合干什么?
仅凭兴趣选择还是不全面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代表自己就有能力去做,宇航员、影视剧导演或者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篮球队员、空乘人员等职业可以说是众多年轻人的兴趣和梦想,但从事这些职业所必备的个性能力特征决定了不是只有兴趣就能干好的。因此,清楚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必备条件。
不同能力优势的人适合学习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是有所区别的,甚至区别还会很大。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空间能力很强,则适合于从事机械制造、工程设计、建筑等理工科的专业和艺术方面的专业,以及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如果你喜欢研究人的行为,那就适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人事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以及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如果你对诸如机器操作之类的技术工作很感兴趣,那你就更适合去当驾驶员、飞行员和从事机械制造、建筑、石油、煤炭开采等的工作;而喜欢有规律生活的人,则适合从事档案管理、图书管理、邮件分类、统计之类的工作;言语能力强的人则适合于学习语言文学、文字编辑、翻译、文艺创作等专业和从事相应的职业……同学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因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了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个性特征,有自己的长项、弱项,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恰当地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业和专业方向,因为天赋和兴趣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就会显得更完美。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美国
中图分类号:G639.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46-04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劳动者技能与职业不匹配的现象,为此,社会各界急切要求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来帮助学生规划其未来职业,并使其有意识、负责任地计划其职业生涯”[1]。美国是第一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职业辅导之父”富兰克・帕森斯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之后,西德尼・马兰博士提出生计教育的概念。美国很重视通过立法来支持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生计教育法案》,1989年美国制定了《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1994年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2006年颁布了《生涯和技术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职业生涯教育标准且把其范围从学校延伸到工作中[2]。受美国影响,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新西兰等国随后也开始推行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在许多其他国家也都引入、实施了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提出美国的经验对我国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综观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现从职业教育到生涯教育的转变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主动地规划其未来职业生涯,以便于未来更有意识地学习和生活。20世纪90年代,美国频繁出现学生辍学现象,而且学生就业率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教育部等部门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项目(简称STW),并于1994年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TW整体上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体系,它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生涯教育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还让学生更加了解职业领域。同时,STW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全面教育。但是到21世纪初,STW在学校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受到严峻的挑战。随后,School to Career Transition(简称STC)出现并且取代了以前的STW。STC的核心内容包括终身和全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重新设置等四方面[3],这意味着职业生涯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形成有意识的、全面系统的终身教育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生涯教育的快速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得到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的支持。20世纪末,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和“回归教育”理论的兴起,终身职业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也从追求就业发展为实现中学生一生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学生终身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指导职业生涯教育。
(三)体现人本主义理念,关注中学生的自我价值
21世纪初,美国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学校和一些社区、企业合作,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职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策略;同时也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进企业参加职业工作实践,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了解那些职业的一些基本信息。父母周末会带孩子去体验他们的工作,让孩子亲自感受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以加深孩子对职业的了解。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各方共同努力下,美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取得了进步,也积极地帮助了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操作
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对实践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下将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实施途径和课程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操作。
(一)课程体系设计:从中学生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开发设计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系统比较完善,目标也比较明确。
一方面,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具体包括:(1)职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传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2)职业生涯相关学科课程。学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特殊职业生涯指导课程。针对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美国中学也会相应对他们进行指导,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4]。美国现在许多初高中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能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5]。
另一方面,发展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开设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职业领域。职业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内涵,并有意识地进行职业规划。
(二)课程实施途径:由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外实践培训组成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以实施: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以授课的形式向中学生传授相关的职业知识。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比较灵活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经验交流会以及网络课程等方式来习得相关知识和经验。
第二,参加职业体验,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父母周日带孩子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孩子切身感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美国试着开展一项职业生涯教育的活动即“真实游戏”,从小学到初、高中各年级将有趣的、真实的成人职业活动开发为活动项目,让中学生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明确未来职业目标[6]。
第三,通过教育立法、资金投入和专业人员指导与交流来保障职业课程活动的开展。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校企和校社的合作,再加上专业教师的配备,使得中学真正成为学习职业生涯课程的场所[7]。
(三)课程评价: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来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理论上,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应该有很多,如描述研究、实验设计、个案研究等,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实施效果还没有公认有效的评价方法,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现在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推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中学生的人生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积极作用,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因果关系成立,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其对中学生的人生有着消极影响[8]。
美国中学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测试系统来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ERP沙盘课程中,沙盘系统软件会自动记录学生所模拟的企业经营情况,并运用分析法等专业的公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了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自2003年起,ERP沙盘课程采取“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来实施[9]。
三、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20世纪初,我国许多教育家就已经萌生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如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黄炎培提倡终生职业指导理念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不断探索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我国政府以及教育学界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应把职业生涯教育端口前移到中学。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但总体看来,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比较晚,大家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有些人意识不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中学生以后人生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家庭在学生幼儿期和童年期的职业教育中尤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如果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后期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得会更顺利。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职业生涯教育更是匮乏,很少有中学开设相关课程。2012年开展的一项高中生职业指导的调查研究显示,当被问及“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学校是否集中毕业生进行集体的指导或个体的咨询?”时,我国有33.1%高中生选择“是”,而美国有68.8%高中生选择“是”。由此可见,我国高中生的职业指导普及水平远低于美国,这表明我国的中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10]。
(三)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我国从事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不足,且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职业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以来,大约有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只有不足3000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教师资格[11]。还有一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并没有从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工作,这样,具有资格的指导师就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再加上当下中国的中学还承受着沉重的应试教育压力,教师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导致中学职业指导力量更加薄弱。
四、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逐渐完善,进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生涯体系,从小学生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并未引起国家和学校等的重视,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指导系统。我国应借鉴、学习美国的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加强立法保障,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的教育立法较为粗疏,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尤其匮乏,加强法律保障很有必要。而美国对职业生涯教育立法比较重视,从《生计教育法案》《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到《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生涯和技术教育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政府为了能让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专门设置了职业生涯教育专款。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来支持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4年又增加至6100万美元,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200万美元,可见美国政府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1994年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的实施也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支持。据一份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1月,在所有已建立的“从学校到工作”计划项目中,73%的项目收到了除教育和劳工组织之外的资金和捐赠,61%的项目收到了来自社会各团体的资金支持[12]。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从社会中筹集资金用于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等力量都来支持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进行宣传,争取各方支持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比较晚,职业生涯教育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课题。同时,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大多在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推进缓慢。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因此,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学校、家长等认识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指导学生个体现在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种未来的职业教育,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各方力量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提供中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中学生进行职业成长规划。
(三)加强教师培养,开发相关课程
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跟美国比起来还相当落后,学校应该专门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此,学校应请一些专业的职业指导师给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此外,学校应系统规划、开发和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职场实践,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要从多个方面来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情景对换、职业模拟等来检验学生职业规划的观念、知识和能力。
(四)开展职业测评,建立发展档案
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解决职业困惑,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应鼓励学校建立职业生涯测评系统,通过职业生涯测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避免职业生涯教育出现功利化、经验化倾向[13]。功利化倾向是指职业生涯教育只是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经验化倾向是指有价值的生涯教育理论与规划在不同的情况中被反复使用,而忽视现实适用问题。根据测评结果及收集到的学生个性化信息,指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书。学校要建立中学生职业发展档案,收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材料、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学习情况、职业实践活动过程等相关材料,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Herbt A.Toops.Trade Tests in Education[M].New York: AMS Press INC,1921:76.
[2]顾红.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热点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3]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4]沈彦.美国学校的职业日[J].教师博览,2006(8).
[5]Wendy Schwartz. Prepar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 for a Career[EB/OL]..
[6]A. Athanasou, R, Van Esbroeck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 [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m 2008:249,255,254.
[7]王韶清,唐湘桃,李先武.中国与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之比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
[8]邓宏宝.国外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之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1).
[9]董雪,张前.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会计实验教学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0(1).
[10]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08).
[11]黄志敏.中美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6).
[12]高庆涛.美国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13]朱凌云.生涯发展需求与生涯教育[J].学术空间,2011(4).
Career Education for U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XIE Qin & ZHAO Xiao-yun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关键词】中学生;生涯教育;职业规划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促进了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全面开展,这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规划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大学生接受了职业规划教育后,反而对自己的选择与前途迷茫了。某高校研究所调查显示,逾5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不理想,近2成大学生对就读学校不满意,3成学生对所学专业热情不高, 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因不满意所考入的大学或专业选择复读,甚至厌学,这已经是个普遍性的问题[1]。笔者认为,中学时代(包括初中高中)是职业生涯的萌发期,从中学进入大学也是人生转折的重要节点,我们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工作。
一、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会直接导致中学生由于缺乏对自我、社会与职业的基本认识,在升学或因失学而无奈就业时,存在专业或职业选择的迷茫。当前开展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减少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大部分中学生会考虑过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但是他们对社会职业类型了解并不全面,对各种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难做出具体选择。这直接导致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陷入盲目状态,一般的中学老师与班主任,只能根据学生估计的分数和往年的分数线推荐几个学校,至于学生喜欢什么专业、能选择什么专业,则很难指导。对家长而言,由于家长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有限,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理想。对学生自身而言,尽管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其今后的专业,然而面对这有可能决定自己一生的事情,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选择时是盲目的,真正结合自己兴趣和理想进行选择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的兴趣爱好从14岁开始趋向稳定,而对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也正是在中学阶段变得现实而具体,能真正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美国学者金斯伯格认为,处于11-17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有了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在这个阶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满足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促进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为他们树立稳定、远大的职业理想打好基础。清华大学生涯教育专家樊富眠教授也认为中学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帮助学生思考未来的自己,减少未来选择职业时的困惑和迷茫。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阶段性的、连贯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以及树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他们中间有近一半不能升学,未经过任何的职业规划教育就直接走上了社会。即使有幸升学的学生,几年后同样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而无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以至于盲目选择专业,最终导致“学习无动力、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
4、有利于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在当前,由于中学生填报志愿不当,他们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环境和专业学习要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学业不良、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就业迷茫等,使高校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而且往往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成效。在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本身而言,中学也未与高校进行合理对接。前文述及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接受职业规划教育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选择错了,但此时往往已“生米做成熟饭”,要改变结果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和代价。如果从中学阶段就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将更有利于做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5、有利于促进中学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学偏重于应试教育,侧重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这不利于构建学生完善的职业品格,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开展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将会推动中学教师去了解社会各行业的职业要求,促进学校去邀请社会各界事业有成的杰出人士参与到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建立教育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机制。与社会成功人士的良好互动,也必将有利于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中学提升素质教育工作。
二、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设置
当前中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迷茫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与社会缺乏认识、对职业目标或专业目标认识模糊、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对规划的行动力不足等。我们必须针对现状,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将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目标定为自我发展、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管理;英国将教育目标分为自我发展、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加拿大将教育目标定为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学生职业设计技能,加深他们对教育规划的理解,获得更多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2];我国台湾地区将教育目标设定为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等。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生涯规划的“知己―知彼―抉择―确定目标―行动”等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1、自我探索(知己)。自我探索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心理特质、兴趣爱好、能力、生活观、价值观及个人的优缺点等,这是生涯发展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在一个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脱离了童年的幻想期,但对现实并没有形成理智成熟的认识,大部分中学生不了解自身的兴趣,不了解自己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更不清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认识意识较差,因此,自我探索应当成为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内容。当然,中学阶段的自我探索内容相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内容会有所区别和侧重,毕竟中学生并没有直接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已有的职业意识仅仅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的谈论。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我探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自我概念及生涯概念,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性向、价值观及人格特质,了解工作与个人的关系,使学生能理解“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这是帮助中学生踏上最佳生涯发展路径的重要起点。
2、环境探索(知彼)。环境探索是指对自身周围与职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探索与职业岗位探索。前者主要包括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职业的分类与需求状况、社会对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对自己期望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情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后者主要包括了解具体的职业、所处组织的相关信息和个体的家庭背景等。之所以要将环境探索纳入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内容,是因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从现实来看,中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普遍具有盲目性,对所选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并不大了解,其填报专业的信息主要来自家长与老师的意见,并不是很符合学生本人的需求,最后很可能选择了自己不适合的专业。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通过职业的类别与工作角色,教育、训练机会与工作间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引导中学生认识职业分类和各类职业的独特性、了解各种职业的条件,选择几种适合的或可能的职业作初步的尝试,形成自己初步的职业观。
3、生涯抉择(抉择)。在进行自我探索与环境探索之后,需要进行生涯抉择。所谓生涯抉择,就是在职业生涯路线上选择自己的目标。对于一名中学生而言,他怎么选择专业?选择专业应该考虑哪些方面?怎样才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学会科学的抉择与决策方法非常重要。实质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抉择方法,例如自然发生法(依据高考分数能被录取的学校专业随便选择)、目标趋势法、拜金主义法(选择待遇最好的行业)、假手他人法(由父母或老师代替自己抉择)等,但这些抉择方法并非根据自己的能力或性格而做出,因此缺陷明显[3]。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掌握个性化原则、群体无害性原则和目标可操作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界定明确具体的问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收集有关的资料或向他人询问、权衡各个可能选择方案的利弊、选择适宜的方案”等生涯抉择的基本步骤,并掌握SWOT分析法、平衡单法等比较科学的抉择方法。
4、初步规划(行动)。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是我们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根据美国学者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初期阶段,因此他们在现阶段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只能是初步规划,但这并意味着初步规划不重要,学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后,应当要求学生撰写自己的初步职业规划,以利于巩固中学生对自我、对职业世界的探索成果,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更趋明确化。学校可以制作职业规划书模板,重点围绕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学业成绩等自我探索部分(可借助相关测评工具进行),以及家庭环境、高校与专业的探索、职业世界探索等环境探索部分,让中学生通过平衡单法或SWOT分析法等途径,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高考目标,完成自己的初步规划。也许初步规划的目标难以达成,但是通过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涯观念,掌握抉择的方法与技巧,如此以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更有效地了解生涯规划的历程,掌握自己的生涯发展。
三、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途径
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便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但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个《纲要》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实中,一些中学老师也理解职业规划教育的作用,但因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欠缺,难以正常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建立必要的师资队伍。中学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必须依靠专业的师资队伍,但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中学没有意愿配备职业规划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瓶劲到问题。对此,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外,学校自身也要有意识的去培养一批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指导的兼职教师,例如可以派遣学校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等教师参加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培训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指导方法,指导中学生认识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邀请本地的企业界、商界、政界、学界、文艺界的成功人士到校与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交流,也可以邀请本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中学生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以此来充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2、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课程形态出现?是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是将职业规划教育内容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笔者认为这两者都是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完成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实现的,因此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能让中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但这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充足的政策、资金保障。更为简约的方法是,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现有各科课程的教学中,这需要学科教师要深入了解现有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与生涯相关的活动或材料融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目前有部分重点中学在“劳技”课程中融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入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成效。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对职业规划教育内容重视不够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团队辅导、讨论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操作法(通过具体活动进行体验)等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强教学效果。
3、开展适当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学校除了利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实践课,组织学生实地参加一些具体的职业体验活动。适当参加职业体验,不仅是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的需要,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发展较好的企业去进行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和生产线,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的高校,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情况,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通过职业体验和参观考察,学生能够亲眼观察某份工作是怎么进行的,亲耳聆听职场人士的经历与体会,亲身去体验在工作场景中的感受,亲自获取来自大学生的信息,相信这样职业体验活动,能够触动学生并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4、注重家庭教育与同伴教育。中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受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较大,中学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不应忽略这两股力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的未来和自身发展期望时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父母通过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个人未来的主动性[4]。实际上,从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学生受家庭的影响与干预程度很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力量,让家长多鼓励孩子在假期从事临时工作,让家长讲讲自己的职业故事,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相关信息,以发挥家庭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同伴一起度过的,同伴交往能够促进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学生对未来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学校可以利用同伴教育,在课堂上或网络中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
5、建立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尽管中学会师资力量、办公场所、经费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但是建立一个能正常履行职责的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还是很有必要。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职业规划是有强烈的个体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让他们全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这就必须依靠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通过谈话、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指明方向、解除疑惑,找出咨询者的职业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5]。至于如何创办机构,笔者认为可以依托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职业咨询工作,也可以借助民办培训机构的力量,引进培训机构的力量以补充学校师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关于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EB/OL][2009-12-11] .
[2]张海春,段彦艳.国外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览[J].教学与管理,2008(12).
[3]黄中天.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8(第1版).
[4]王瑜.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 就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海南高职学生职业化素养研究”(编号:QJJ125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8-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每年大学生毕业季都会出现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高职学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经与海南部分企业座谈发现,高职毕业生大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不明确,缺乏交流合作意识,对企业运作机制了解也较少,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明确意识。而毕业生对于他们在校期间没有针对性的去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期间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对自己的自我审视和评价以及必要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在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从入学起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入学开始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促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从而引导大学生注重自己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海南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课程开设不及时
调研期间,经过与60位在校高职学生座谈,了解到有65%的学生在初进大学后因为之前高考的辛苦突然松了一口气,对学习重视不够,同时学校入学教育的力度不够,普及性不强,且缺乏老师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没有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紊乱。
海南高职院校只在大二、大三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同时兼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设时间较晚,且指导教师少,不能在学生由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黄金时期进行合理的引导,未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而使他们在大学期间无法通过明确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2.课程注重就业率而非学生个人职业素养
目前,海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由就业指导教师承担,大多数教师均为非专业人士,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也无社会企业工作经历,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用毕业生的总结来说就是“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学生要有信心。教师过多注重就业率,对如何才使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方面涉及过少。
对学生而言,课后更多的还是迷惘、困惑、彷徨。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性不够,不能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专业需求等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仅限于说教,鲜活案例少、不实用,内容虚空、贫乏无味。
3.集体“号脉”,没有针对性
从海南的几所高职院校了解到,目前职业规划课程采用的都是“大课”制。一个老师讲,下面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在听课,相当于集体“号脉”,没有办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也不能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人特点进行相应指导,就更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三、督促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相对于国外高校来说,海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没有真正为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规划理念、组织机构和配套的专业教师队伍,导致学生在入学的黄金时期错失指导,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受限。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且每个阶段之任务侧重点各有不同。
1.了解职业前景
调查中,75%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入不够,实效性不强,对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的需求等没有给予良好的熟识环境,对于每个专业今后的职业前景分析过少,学生一是不知道学习重点在哪里、二是毕业后适应企业环境较慢。
那么,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初期阶段,应通过讲座、下企业参观,以及与企业员工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前景有一个客观、清晰地认识,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需求方面有正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厘清思路,才能创新方式方法,为就职做好第一步的准备工作。
2.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指导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毕业生指出,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很重要。大多数学生为初次离家就读,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处于迷茫、彷徨阶段,此时对其进行学习目标、专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引导,会防止过分沉迷网络游戏、陷入恋爱漩涡等思想和心理疾症的出现。
高职院校在为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安排相关的心理教师、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和班主任进行联合培训指导,了解学生个人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社会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相关档案,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职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向、时间规划和方案,有目的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的监督执行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根据学期学习特点、自身发展等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动。入学初期的自我评价、职业前景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中期的职业生涯扩展,毕业前的职业选择、决策,几个时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朝着终极目标展开计划。但是,初入校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锻炼,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不够,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自我放弃或者跑偏方向。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配备专门心理教师、专业教师等对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指导和监督评价,不断地鼓励、陪伴在学生身边,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执行,为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尽绵薄之力。
因此,海南高职院校应当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贯穿职业规划教育于始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以职业定位设计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就业指导,经常邀请往届毕业生或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座谈、讲座等,为学生寻求更多了解企业需求、定位自己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柳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3]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
[4]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5]曹桂彬.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创新[J].高等教育论文.2013(1).
作者简介:
摘 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若能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以此他们提供自我探索的素材,使得青少年在高中阶段达到同一性获得,那么无论对于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教科书中加入与学科内容相关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及案例;为高中生提供职业体验;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最终达到同一性获得。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获得高中生职业教育
1.高中阶段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必要性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包括两个基本维度:探索和承诺。James Marcia根据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提出同一性状态范式,定义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1]。
研究发现很多学者都指出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并有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处在大学阶段仍有一大部分人处于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依据Erikson理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笔者认为在探索阶段教育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探索的素材,为青少年同一性获得提供途径。我国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小学时接触最多的职业就是教师,父母有工作的还能多了解一下父母的职业,剩下的只能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那么多的专业选择,青少年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那些专业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从而感到困惑、迷茫,感到束手无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对部分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2]。说明在学生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索,没有完成同一性获得,使得大学生在校十分苦恼,不愿意学习自己的专业,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极大程度的降低,必将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给青少年在选择专业之前创造一种条件让个体对价值观、信仰以及目标等进行探寻,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思考职业生涯计划等,尽早使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所以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一个有效途径。
2.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培养途径
2.1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
以化学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化学教材就可以明显看出两国的不同,中国的化学教材几乎不涉及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而美国主流的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却不同,其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和谐地融为一体[3]。
美国教科书中将职业涉及到的知识、素质及相应的职业者的工作案例等合理的与学科相联系,这种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未来的职业,增强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不仅让高中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也开启了青少年思考自己的未来,整合自我同一性。
2.2职业体验教育
新课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忽视了生活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致使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使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利的发展。职业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各种职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现在很多地区都设有让小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场所,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了解到成年人工作的辛苦,也让他们了解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启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从小就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但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发展还很有限,不能深入了解职业涉及的相关知识与经验,相比而言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这一阶段更需要增强职业体验教育。如果高中也能有这样类似的职业体验的项目,学校定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和社会,效果一定会更好。
2.3设置高中职业生涯课程
在高中设置职业生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职业比如服务性行业没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很强,不容易通过学科去渗透,那么设置固定的职业生涯课还是有必要的,不需要占用很多课时,也没必要设置硬性要求,只提供给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途径,及进入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青年人培养成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让他们具有在各种职业中自由流动的能力和素质,并因此而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新精神,督促他们养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4]。往往我们发现在中国到大学才有关于职业生涯的课程,而课程内容多数都是要怎样制定计划,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从来都没有人引导过思考目标是什么,制定计划岂不成了空谈,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专业选择前给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提供职业信息,将为他们进入大学进行深入、详细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快更好的促使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对自己的人生,诸如“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做思考,进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进行自我整合,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职业体验以及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4):691-698
[2] 叶之红,曹丞.基础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
新高考改革 高中生 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统筹和安排[1]。有效的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合理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的主动性[2]。然而目前的学业规划指导主要局限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3]和本科院校[4],在高中却鲜有涉及[5]。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未来规划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6]。个体经历着从生理、认知到社会角色的新变化,需要在学业、职业等领域做出更多抉择,以便为进入成人期做好准备[7]。在这一心理发展需求下,高中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为切入点,分析了面临新高考的首届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结合学生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程度,就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开展相关学业规划指导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业规划现状
1.对自我认识明确但对环境评估不足
一个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对新高考改革这一大环境的认识和评估情况。
(1)自我认识较明确。通过对自我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人格特质、处事风格和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研究发现,高中生各方面的自我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反映出高中生的自身认识与定位较明确,该结论与埃里克森提出的高中阶段需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12~18岁)这一理论一致,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定位,以避免生活和学习中的盲目。
(2)环境(新高考改革)认识不足。学业规划要求能充分认识当前环境,把握环境的优势与限制,评估环境对自己学业发展的影响[1]。对于将参加2017年新高考的高中生而言,新高考改革是他们所处环境中最突出的内容。而53.8%的学生对新高考的认知水平为中等程度,仅有2.8%的学生对新高考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对新高考认识不太清晰或根本不了解的占到总体的12.6%,这表明高中生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存在不足。
(3)对新高考利弊持中立态度。有关新高考对个人的影响,11.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即高考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和长远发展,26.4%的学生认为弊多于利,而高达57.2%的学生视新高考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表明学生对于新高考的利弊评估较为中立。
(4)兴趣成为选考和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在选考方面,高中生的主要参考依据分别是备选科目成绩优劣(42.1%)、个人的科目兴趣(30.8%)、科目与高校专业相关性(24.8%),而较少考虑该科目的师资力量(0.9%)。在未来高校专业选择方面,64.2%的高中生将兴趣作为高校专业选择的最重要依据,另外性格特点和专业热门程度的影响分别占到了16.0%和8.8%。由此我们发现,兴趣不论是在选考或是专业选择上均占据重要地位。
2.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5.2%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比较了解,而对学业规划认识不足或认识程度一般的高中生则占到84.8%。在学业规划行为层面,仅有7.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过较详细、系统的规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40.1%的学生只做了近期规划,而高达44.8%的学生想过做规划但未付诸行动,还有6.3%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做规划。
面临新高考,仅18.6%的高中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即愿意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自信能够应对;而高达81.5%的高中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采取消极或被动的应对方式,其中包括对新高考改革未作考虑并幻想到时候总会解决(49.4%),以及对新改革所引发的不确定影响而感到焦虑(14.8%)或茫然(17.3%)。
由此我们认为高中生的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学业规划了解不足,同时自我学业规划行为缺乏主动性,很少制定详细的学业计划。面对新高考的到来,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较消极的应对方式,甚至产生焦虑、茫然等负性情绪。
3.获得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迫切
从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包括团体或个体指导性质的)的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3%的高中生接受过相关的指导服务,而高达73.0%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指导接触少,甚至从未接触过。在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上,有68.4%的学生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可见高中生较少有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的经历,同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的自主选择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他们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强烈。
4.学业规划课程指导成高中生的首选
关于高中生对学校层面提供的学业规划指导方式的喜好调查发现:开设相关的学业规划课程是最受欢迎的指导方式(42.7%),此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以及为学生提供个体指导也较受学生欢迎(分别占到22.2%和17.1%)。
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通过对高中生的自我认识及对新高考大环境的认识、高中生学业规划的意识与行为以及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新高考改革从试点逐渐到全国普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1.开设学业规划课程,强化学业规划意识
高中生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多数学生无具体学业规划。学校应开设相关学业规划课程,将其作为高中生学业规划的主渠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规划,并增强自主开展学业规划的意识和技能。
2.课程指导,突出选考
为实现科学选考及合理选择高校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介绍学科最佳学习方法、科目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应的潜在职业发展方向等。从学科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对该科目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选考提供重要依据。
3.科学评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自我了解程度处于中上水平,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8],而这两种自我认识方法的缺陷在于简单、片面,易产生认知偏差。学校指导人员应运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科学方式评估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以帮助其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4.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是学业规划指导的更高要求。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咨询服务。指导人员借助科学评估手段,结合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技术使学生的自我认识加强,同时结合当前及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业规划蓝图。
5.加强社会实践,从现实生活中了解职业
高中生生活圈的狭隘性及高中阶段对知识学习的过分强调,导致其实践活动缺乏,进而限制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社团活动、社区调查以及职业技能类培训,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直接体验,以便为其开展学业规划提供直接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恒亮.学业规划:筹划未来[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3] 郑昌辉,张景书.浅析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20).
[4] 李小红.大学生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6] Nurmi,J.E..Socializ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channeling,selection,adjustment and reflection.In R.M.Lerner & L.Steinberg,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04.
本次调查选择了徐州地区的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生,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科类、医学类等,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保证了样本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68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回收率为82%。其中,女生380份,占总体的68%,男生180份,占总体的32%。
女生职业教育不容乐观
自我认识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在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这一问题上,只有32.4%的女生表示了解,回答“不明确”的占63.7%,“完全不了解”的占3.2%。
被问及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时,52.6%的女大学生选择“有”,35.5%选择“说不清楚”,10.3%选择“没有”。说明还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需要学校给予及时的积极引导。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清楚自己未来三年到五年发展计划的女大学生仅占19.5%,68.4%选择思考过,但还不清晰,仍有一些学生对此问题持不清楚的态度,占了11.3%。
在求职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和自己,女生中有36%选择自己,34.7%选择父母。男生中,46.6%选择自己,28.3%选择父母。可见,女生对于家庭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这也是女生职业定位不清晰的原因之一。
普遍感到就业压力
求职当然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调查中,56.1%的女大学生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就业,男生为53.8%。这说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压力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在对大学生求职信心的调查中,女生有60.3%感觉就业前景一般,19.8%表示乐观,14.7%表示感觉悲观。男生中32.7%的同学表示乐观,这表明女生的就业心态较消极。
谈到毕业后的打算,有32.6%的女大学生愿意直接工作,有深造意图的占到了31.6%,先工作后深造的23.2%。数据说明当前的女大学生们逐渐接受了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但在深造方面,女大学生仍把考研作为自己惟一的方式。
对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值
调查显示,在择业时女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实现个人抱负和自我价值、工作单位性质及前景、稳定有保障、工作轻松自由、专业对口。而男生的选择依次是:薪酬福利、实现个人抱负和自我价值、发挥特长、工作轻松自由、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对比发现女生对于稳定性的需求仍然较高。
此外,在对企业的选择上,当前的女大学生们表现得有些“崇洋”,选择外企就业的比例高达33%,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选择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的仅为2.1%,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入了民企。此外有31.8%的女生选择了事业单位,19.8%选择政府机关,9.2%选择了国企。
关于就业地点,48.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大城市,3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中小城市,14.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家乡,只有0.8%的人选择了县城。女生首选大城市就业,在求职越来越难的今天,对于她们成功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显然十分不利。
对职业规划缺乏深层认识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很强的渴望,但同时对它也感到较为陌生。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中有47.9%的女大学生回答感兴趣,39.5%的人回答无所谓,仅有8.2%的回答不感兴趣。
被问及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何时开始时,选择大一的女大学生占到了38.4%,选择大二的占26.6%,选在大三的占21.6%,回答大四的仅占8.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同学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要及早进行。问到是否认为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65.3%的女大学生表示需要,27.6%认为无所谓,只有5%认为不需要。
但是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时,61.1%的女大学生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21.8%较熟悉但不会应用,11.8%感到陌生,只有4.2%选择了熟悉并会应用。男生中44.4%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31.6%较熟悉但不会应用,13.8%感到陌生,8.3%会应用。从数据上看女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情况不如男生。
谈到是否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52.6%的女生表示不知道,45%了解一些,1.2%很清楚。男生不知道的比例占45.5%,另有45.5%了解一些,7.7%很清楚,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
需深层次的职业指导
在问及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满意时,只有6%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满意,选择一不满意的占15%,选择一般的占48%,选择不了解的占31%,这显示从徐州高校整体情况而言,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问及是否得到过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相关辅导时,30.3%表示有讲座,12.1%选择有系统课程,15.5%通过学校的调研,还有41.5%的同学回答什么都没有。
谈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通过网络获得的占42.9%,通过讲座获得的占43.4%,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25%,还有29.5%的同学是从书上获得此方面的知识。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最好的就业指导形式是个别辅导,分别有64.4%的女生53.8%的男生做了此项选择。
对策思考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生显得更为迫切。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伊始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进行,帮助她们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并切实制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类指导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绝大部分只是提供信息,但由于女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择业依赖性强、对职业的期望较高、自我认识不明确的特点,因此要开展相应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她们提高择业自主性,明确生涯目标。
鉴于这种情况,可以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女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影响机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团体辅导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能够把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女生聚集起来,成员间可以很好互动反馈,某种程度上,职业规划团体辅导的作用并不低于个别咨询,而且由于人力成本较低,使得其效率更高。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团体辅导可有效解决其存在的共性问题,使其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目标。鉴于我国高校生涯辅导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建议团体辅导主要使用结构性生涯团体,如生涯探索团体、生涯决定团体等,在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有针对性的使用非结构性生涯团体。
全程化指导
一年级主要帮助新进校的大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提高她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人才测评,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女性身心特点和择业的优劣势,培养自信心。
二年级可开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帮助她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据自身优劣势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特点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职业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