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

时间:2023-02-14 13:2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内控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内控制度

第1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其他职能部门财务部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

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

一、概述

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和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为对象,对其进行审查、分析、测试、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对内控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内控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内控制度审计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运用。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1.初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

具体来讲应包括:企业经营组织机构、主要业务流程、相应的控制环节、控制措施和手段以及有关内控制度健立健全和完善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确定需要重点了解的内控制度范围,如财务结算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财务结算审批程序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生产管理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控制度。

2.健全性测试

健全性测试是指把以上了解到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基本情况与理想模式进行比较,测试其控制点是否完整,找出内控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方法有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调查表法等。无论以上哪种方法,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都至关重要,错选或漏选关键控制点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例如,进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选择固定资产的预算审批、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账薄登记、验收保管、定期盘点以及增加和处分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等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审计核实相应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以初步测试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3.符合性测试及有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确定的审计范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沿着现有的规定和程序对控制系统的遵循程度进行检查,考察有关的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情况如何;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这两种测试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切合实际、切实有效,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

4.内控制度审计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测试的结果,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做出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对以上健全性、遵循性、有效性测试相关结论。此外,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还应将执行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与不实施该项控制制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将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与该控制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内控制度经济性评价。

三、加强内控制度审计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视程度

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看到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掌握企业的工作秩序,为企业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堵塞漏洞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审计行为间接参与了企业宏观经济调控活动,为企业宏观控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内控制度审计。

2.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加强审计人员内控知识的学习

内控制度审计与传统的审计业务在审计内容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也应有所创新。首先,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建立时可能就有的天然缺陷;其次,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改日常审计项目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为内控制度专项审计,予以单独立项,专门评价,使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第三,内控制度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经济活动广,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强化宏观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3.加强内控制度审计风险的防范

内控制度审计风险主要为评价失当风险,如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性评价时,由于建立和使用的评价标准不当而造成对评价的偏差所产生的审计风险,或进行制度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时,由于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抽取不当而造成评价失当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注意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在制订审计计划时进行风险预测,了解风险所在,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步骤、合理选取抽样样本等措施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随着企业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内控制度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利用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的职能,正确实施内控制度审计程序,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艾石英.

[2]《内审部门应积极加强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郭江平.

[3]《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探讨》 作者:何存花.

第3篇

关键词:体系原则;控制制度;设计;内控制度

1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的原则

1.1合法性原则,

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则是因为不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1.2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 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不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 而造成制度的“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1.3针对性原则,

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1.4一贯性原则,

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1.5适应性原则,

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1.6经济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企业的某些环节、关键点,并最终落实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若违背了这个观点,就变得得不偿失。

1.7适用性原则,

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这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关键点。企业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活调整”。

1.8发展性原则,

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具有战略的高度把它引向更完备的发展方向。

2供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2.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

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

2.2 供水企业内控制度设计模式。由于供水企业供水生产与经营的特性,水厂只担负供水生产,供水管网与营销一般与水厂无关。因此供水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应结合企业的特点。

2.2.1 制水厂资金及成本控制。制水厂作为非独立核算部门,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责任成本制度为制水厂内部生产与经营的责任成本中心,按责任成本指标控制成本单耗,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应着重建立资金及成本定额管控制度,并同绩效考核指标相结合。

2.2.2 营销部门现金及应收账款的控制。营业收费部门应建立现金收费柜员制及相应稽核制度,欠费回收及清欠奖励制度。

2.2.3 资产及风险投资的控制。供水企业资产应重点管控水厂设备及供水管网,在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建立资产维护、更新、改造等管控制度,合理下达维护费定额,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3 供水企业如何建立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强化内控管理,制订有效的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3.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2)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3)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4)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5)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6)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7)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杨;(8)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职责分工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而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3.3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85-02

一、内控制度与内部审计

内控制度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公司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蛄合本部门和系统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采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贵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方向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监事会女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自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I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地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一些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奕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即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账欺、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椰用、盗窃资金。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刺,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合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棱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践。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棱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一审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

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厦,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蓑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套自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第5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内控设计

根据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各种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其设计是否合理与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应从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要素很多,有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制、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这些要素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或形成的。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

(二)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

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应包含四个层次的经济主体,而这四种控制主体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股东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不断增加经营效益;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责任目标、获得业务运行的真实报告;普通员工的目标是遵从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三)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具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要能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控制环境中包括的要素很多,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对那些会影响有关控制目标实现的要素的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对那些风险水平较高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按以下流程进行评估:工作目标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工作目标为风险评估的起点,找出控制环境诸要素中可能导致工作目标不能如期实现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并采用科学控制风险的措施,积极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保证其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设计有效的控制活动

(一)人员控制

1. 职责分离。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于单位的一切交易或事项都应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2. 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的办法,在工作流程图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设计的目的应达到使管理的过程标准化。

3. 票据与记录控制。票据是证明交易发生和交易的价格、性质及条件的证据。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进行预先编号,在此制度下,所有作废的票据都要妥善保存,对已经使用的票据有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消号,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员进行核对,以防止交易漏记或重复记录现象,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能够及时准确入账。

4.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主要是指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

5. 绩效考评。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二) 信息控制系统

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信息系统产生的舞弊现象比在手工操作下更具隐蔽性,因而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具体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的控制等方式,各个岗位应通过设置密码口令来防止别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没有权限的人绝对不允许对数据进行查阅或修改。

四、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系统

信息与交流,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要建立一个广泛而有效的信息与交流系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和遵从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

(二) 有效的内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

(三) 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影响他们的职责,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

五、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一是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二是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应得到适合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 内控制度;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68-01

一、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发展的现状及不均衡性所在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长时期内不需要承受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国有企业的控制方式也就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这一特点造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当前我国内控制度发展的现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订得好,执行得不够好。就中石化企业来说,也是专业化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的要比其内部的“事业单位”要好。企业内部发展的不均衡,表现在内控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均衡、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到位、以及信息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传递的局限性。企业外部发展的不均衡,则表现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同、本企业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不同都会引起企业的内控制度发展的不均衡。

二、内控制度发展不均衡产生的原因

(一)制度设计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内控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性

1.有实体制度设计到位,更要有程序制度设计到位。这两者的均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联很大。全面与重点均衡要求在供销、生产、信息化、财务等各自发挥其有效性的前提下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因此,不但要有财务会计制度设计到位,更要有供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部门的制度设计到位等共同作用,以促进内控制度均衡有效发展。

2.手段方式均衡、时间原理均衡对内控制度发展的影响。合理与合法均衡说明经济政策力求合理才会有效率,但必须合法,才能持久行得通。由于效率与公平天生是一对矛盾,合理有效率的政策可能导致需要大额激励的情况出现,如法律有规定,你只有从其规定才行。风险与收益均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更是根本性的正确制定均衡的内控制度是内控制度发展的基础。

3.设计目标不集中。企业设计内控制度时,如果忽视目标定位,可能出现设计目标不集中、思路不清晰问题。首先是关注内控的具体目标,忽视内控制度设计应当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次是战略目标调整、业务模式改变后,内控程序不能根上企业变革的步伐;再次内控制度侧重查舞弊、防风险,忽视财务报告和管理的真实、可靠、完整,表现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不平衡,高级管理人员容忍甚至授意、指使会计造假,为虚构业绩、隐瞒利润或偷逃税款而放弃内控。

4.关键控制点偏离。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在层次上应涵盖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涉及各个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而选好关键控制点是制定内控制度的核心,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有效避免内控真空。

(二)管理理念低,理论政策掌握不准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内控制度的职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知识掌握欠缺,认识上跟不上这项制度的发展要求。二是大多数企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作了规定,提出了要求,但从法规、政策、制度来讲还是起步发展阶段。企业在执行内控制度时也缺少执行内控制度的制度保证。

(三)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提起内控制度,人们往往想起出纳人员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管报销不管稽核等。其实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内控制度发展的一个不均衡点。

(四)组织领导重视不够,部门之间协同少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发展的均衡性,既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不仅需要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的强有力的领导,对内控制度实施的全过程实行组织上统一策划、政策上统一制订、实施上统一安排、实施效果统一检查、效果上统一奖罚。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监督其他部门的职责,往往形务部门单枪匹马抓内容唱独角,得不到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和支持。

(五)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且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一项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往往取决于其与整个制度环境是否相容,企业良好的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支持。然而,个别企业内控制度沿袭传统,一朝制定多年不变,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创新、管理要求的提高而改进和完善,使得企业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没有应对措施。为此,企业内控制度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刻舟求剑。所以,从内控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且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企业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撑和恩泽,将是建立与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平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内控制度发展不均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内控制度非均衡性等因素影响,各企业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不良案件频频发生。其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控目标实现难

内控制度主要有三大目标,即遵从性、操作性、信息性目标。从企业内控制度实践来看,不论是遵从性、操作性还是信息性,各企业几乎都存在问题。首先各类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其次业务经营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再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突出,会计信息失真,在主观上,一些企业为了政绩指使会计人员修改会计数据。客观上,我国的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也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二)内控机制落实难

虽然各企业近几年也制定了不少内控制度,基本涵盖了方方面面,但从检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现象比较突出,并且有些问题屡查屡犯。而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下级机构的经营行为的控制又缺乏足够的人力、制度和手段的保证,面对不执行制度者显得力不从心。

(三)内控检查独立难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 问题 策略

一、我国企业内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意识薄弱

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喊得多,做得少。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即使有也只是摆设。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有的企业虽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人认真执行,或执行的不到位,导致公司内部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不少公司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的现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受制于企业负责人,同时,还有不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这就造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根本无法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欠缺,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这些人只凭老板的意志办事,对会计法律、制度懂得不多,为了个人利益,顺从、讨好老板,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

(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现状来看,企业缺乏对组织结构、技术投入、营运安全、经济形势、融资环境、市场竞争等一系列风险的认识。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的措施。

二、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意见

(一)增强内控认识,提高内控效果

要切实提高内控效果,就要增强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将内控层层落实到各个岗位、各个员工。还有在有些单位领导眼里,内控制度只是对下属职工的行为控制,而对领导本人不应有任何约束力,这些行为破坏了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和效率性。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切实做好监督、审计工作

企业应确定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明确规定各岗位和职务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在内部牵制中,还要提出的一点是,必须采取岗位轮换制,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牵制效果。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轮换频繁一些,通过岗位轮换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单位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层次、授权审批程序。单位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要有独立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之对企业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高效持续性的监督,并有权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并监督贯彻、执行。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

要通过组织培训等多种有效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同时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其要点一是要抓好人的工作。如: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二是要把握住关键程序。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三是要管好关键物。如发票、银行发票、印鉴等。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入手,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不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保护国家财产,维护有效的经济秩序。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

内控制度的建设要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为前提。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董事会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定期进行企业各类风险的分析、论证和提出防范措施;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对策;督促制度的落实。二是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要设置风险预测的机构,岗位和人员,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市场的变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企业财务情况的稳定性以及筹融资情况等进行预测、分析,适时对企业风险情况作出预警。三是建立应急防范措施。以避免风险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同时各种风险应对策略要结合运用。

三、结语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祁荣.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出版企业;内控制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61- 02

内部控制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与其他信息准确及时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避免各种经营风险,确保员工正确履行职责,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针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和各项活动,由企业统一构筑、全体或部分员工实施的组织结构、程序、标准、方法等形成的控制系统。从内部控制概念和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并与管理信息化过程相一致。管理信息化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从内部牵制到管理控制,再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不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后,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迫切需要内部控制管理,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1 信息化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了集成化管理,增加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管控难度。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优化了业务流程,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管理,优化了出版企业业务流程,改变了出版企业原来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销售到收款等各个业务环节流程化作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管理。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业务经营过程,内部控制对系统程序的依赖性增加,流程管理日显重要。这种业务流程的转变使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公司内部管理和财务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2)要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实现关键环节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了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许多要凭经验判断的手工控制环节消失了,而系统的职业判断力和自纠功能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信息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对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降低系统风险。

(3)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建立严格的授权责任体系。根据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责任,设置每位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及信息的查询权限。对用户权限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业务信息的安全、准确、及时、可靠。通过对不同层次操作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划分,保证出版企业的各项业务均是由被批准或被授权的员工执行。如业务数据是一次输人,多次、多方位利用,所以对业务数据的修改与删除就要制定出严格的控制制度,数据修改或删除的信息也必须及时。

2 信息化提升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管理信息化是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企业规范、信息技术、实施方案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1)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方面。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环境:第一,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科学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在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首先解决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再解决业务流程的顺畅与规范问题,最后潜移默化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化。第二,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建立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信息系统根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对企业管理中各个角色进行定义和设置,在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业务记录、资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各个环节实现职责分离和相互牵制。第三,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套勾稽关系严密、各职能之间紧密集成、信息共享的系统,加大了舞弊的难度。

(2)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有各种分析手段,来分析日常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如,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成本变动分析、资金分析等,可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识别财务风险;通过库存分析、应收账款分析、偿债能力、预算执行对比分析等,对潜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趋势性分析等得出参考值,供企业管理层决策参考。

(3)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更好地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为确保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授权批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预算控制、业绩评价、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信息系统有一套清晰的职责划分与授权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授权批准控制和职责分离控制。除了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控制手段外,还可以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整合流程控制。流程控制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由控制点组成。根据各控制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系统能对企业已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加以更高效的处理。对内部信息,企业可以合理地使用系统拟定相关制度,规范其执行。信息系统通过其授权体系使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通过参与业务流程、完成单据与报告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各种业务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操作和协调,通过在系统内设置内部控制点,能够实现各项控制的程序化、规范化,使信息流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传递,有效地减少了业务部门分割运行时出现的执行偏差现象,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5)信息化加强了出版企业的监控力度。监督检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信息系统可以为出版企业建立持续监控提供客观科学的标准。持续监控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信息系统对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能够进行内外部核对,实时判断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并随时把异常情况提交给监控部门。业务系统中的生产计划衔接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料需求计划衔接生产部门与采购仓储部门,资金计划衔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之间的监控以翔实的记录为依据,以科学制订的计划为准绳,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监控,大大减少部门间监控脱节和某些控制点成为“盲区”的现象。同时管理信息化强化了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数据整合处理功能,对企业业务运营进行风险评估,对财务系统工作质量进行独立公正的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和提升组织价值。

3 信息化推动了出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为切实保证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出版企业需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只有从操作规范、岗位职责、问题管理、系统变更、运行考核等方面不断细化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层层传递,逐级管理,全员遵守,才能实现信息系统运行的上下一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充实和更新企业传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1 财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②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会计报表编制说明。③财产管理制度:支票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长期投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担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④报告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3.2 业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业务凭据流转规程。②选题编务管理:选题申报认证制度、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制度、稿费支付制度、样书管理制度。③出版管理:成本控制制度、图书印制管理制度、图书分类管理制度、书号管理制度、图书再版和修订管理制度。④发行管理:图书定价制度、图书提印制度、信用政策、退回图书管理制度。⑤质量管理:印刷质量管理制度、出版损失追究制度。⑥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⑦行政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假日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3.3 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

①全面预算管理制度。②绩效考核:岗位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3.4 决策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制度、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决策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定期会议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供水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我国供水企业主要担负着满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正常用水需求,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面向是水费收缴管理,供水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创收。近年来,我国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导致供水企业各种经营风险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预算制度不健全,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一、当前供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控制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问题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个供水企业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群众民生问题。因此,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是供水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内部监督则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证。就目前来说,供水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供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出现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由该供水企业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的。从当前供水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来看,很多供水企业的管理模式依旧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于供水企业天然的行业地域垄断性,使供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供水企业机制和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很多员工因循守旧难以参与到供水企业决策与规划的讨论中,而这也是影响供水企业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内部缺乏监督机制

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仅要集中在财务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管理模式上,还需要集中在各部门的监督控制上,促使财务内部控制的Σ吣芄宦涫档绞导饰侍馍稀4送猓由于当前供水企业内部机构建立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审计制度集中的偏向了供水企业的账务处理方面上,忽视了公司组织机构内部的监督工作,导致供水企业在发展中容易处于财务风险之中。

二、供水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为促进供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对策,如: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营造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供水企业要想加强对内部控制,就必须建立健全控制体系。对于供水企业而言,科学的规章制度是供水企业管理员工的关键点。目前很多供水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等,特别是在内部控制问题上,供水企业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促使各级员工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中能够较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首先,供水企业必须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促使审计工作能够较好的发挥自身对供水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作用。其次,供水企业需要建立内部员工之间的评价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管理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能够通过相互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工作问题,并得到及时的改进,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再次要对财务人员的不相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加强员工与工作上的监督。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供水企业财务内部的管理工作上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作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越有利于供水企业对内部控制和管理,反之,则容易导致供水企业财产出现损失的情况。为此,供水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上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正确意识。针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首先,供水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其次,还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供水企业可以邀请相关的财务法律知名人士开展法律意识的讲座,强化管理人员的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将法律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坚持依法行事。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方面上,供水企业可以邀请专业的操作专家对财务员工进行集中性的培训,其次,还可以加强与其他供水企业之间的联系,促使自己的员工在交流和学习中能够掌握到更多的专业技能。

(三)营造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

供水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的优质对于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倘若,供水企业内部工作气氛一直处于沉闷的状态,那么员工在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容易产生情绪低落、没动力的工作状态,反之,供水企业内部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则能较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兴趣,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供水企业必须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供水企业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带有公司文化的互动活动,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工作气氛不再僵硬。此外,供水企业还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力,比如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到该竞争活动中,用自身的实力来争取该岗位。而以这种竞争形势的工作能够较好的调动员工的团队意识,不仅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水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员工的工作意识,建立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促使员工能够较好的激发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并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完善员工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内部控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措施

内控制度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正常运营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随着建筑工程量的提升,企业项目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健康运行,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建筑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竞争越来越大,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逐渐复杂,为建筑施工企业运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施工企业向着微利化趋势发展,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企业的管理职权,构建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风险抵抗与预防的能力。另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规避风险,及时的纠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各种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二、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现阶段,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内控意识,没有意识到内控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重大决策,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有时为了节省人工费用,实行一人多岗多职的模式,对内部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位分工,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另外,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与制度的企业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根本的内部控制作用。

2.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制度、内控环境制度、控制活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等。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更是有待加强。甚至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涵盖所有的内部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全部的生产项目中,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混乱,不能准确的核实企业的财务情况,获取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企业内控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时有据可依,而制度的制定却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复杂,作为企业内控的中心,财务部门工作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会计工作技能,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由一定的了解,并通晓企业的生产工艺。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主要原因。

4.建筑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与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不太适应

建筑施工项目运作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工作包括企业融资、地质勘查、材料设备准备、施工、质量管理、人工工资结算、施工合同签订、工程验收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同时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较长,而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不能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失衡,从而影响工程施工的工期与质量,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1.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有直接的关系,完善企业内控环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宣传力度。(2)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董事会的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日常运作进行适当的约束,使其能够认真履行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3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统一的积极生产理念,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监督,落实企业内控制度

为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可以采取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信息技术管理控制等措施。在企业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同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

在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分工的前提下,应该建立相应的企业考核、组织、调节等机制,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每一个部门设定一定合理的权限,并逐渐形成统一、紧密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各条款项的内容。

3.明确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管理要点,推行经济化运作模式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制度的建立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推动企业经济化的运作。就目前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企业预算控制。(2)施工合同控制。(3)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另外,建筑工程施工,内部控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工程在规定工期内高质高效完工。

四、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探讨[J].企业经营与管理,2012,32(14):124-125.

[2]王怡仁.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J].管理锦囊,2013,15(2):99-100.

第11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团体、公司、、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 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 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 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 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 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 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 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 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 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 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 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 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 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 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 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 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 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 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 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 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 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 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 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 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 一般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

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 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 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 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 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 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 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 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 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 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 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 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震撼作用。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属于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其出现违规现象的原因,如是属于主观原因的,要报请企业决策层,坚决予以查处,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如属于制度设计缺陷的,要会同有关职能,及时对制度中的相关进行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在内部审计中如有发现违法、违纪案件,要决不姑息手软,积极和司法部门取得联系,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在公司内部给予通报,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四、要顺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也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 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 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 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库存商品的管理,无疑是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而库存商品的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在日常管理中最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的环节,是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规范的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流动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中,这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通过对照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库存商品的盘点资料、盘盈及盘亏报表进行重点抽查,查明资产报盈、毁损产生的原因,如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盈亏要和责任人的经济责 任直接挂钩,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如是内部管理制度、内部运行过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造成的,就应对相应操作规程、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以堵住漏 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应审查资产盘盈盘亏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帐务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防堵库存商品盘点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保证 企业资产的完整。

3、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内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

企 业的会计工作,由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财会部门,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取得、记录、保管都有相 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并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尽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在企业的会计中 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漏洞,内部财务审计就是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

五、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来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企业除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部门进行自我检查和评议以外,还可以同时也必须聘请中 介机构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但这些外部的检 查监督都不能取代内审的职能,只能是内部审计的补充和对内审的再监督,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由于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公众媒体等的监督)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其监督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情况时常出现,其具体表现在:

1、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2、各种监督不能按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主要目的,只顾收费,全然不顾监督效果,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使社会监督的作用远远没能发挥出来。我国刚刚改制完成的会计事务所,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所以,在执业过程中,效益往往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不出现大的问题的情况下,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往往迎合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普遍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由于以上现象的客观存在,就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而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内部运行环境比较熟悉,而且还不存在恶劣的竞争环境,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外部审计的审计效率,而且还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不顺畅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的质量。

内部审计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独立的评价活动,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进行,首先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得以顺利推广。

资料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

2、赵晓红,我国内部审计的趋势,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五期

第12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施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一位跨国大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内部控制能够帮助我们绕过途中的陷阱,到达目的地。”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是防范风险。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二、铁路企业执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铁路通过实施政企分开、客货运输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机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铁路企业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的管理特点,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影响,习惯于把安全生产经营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健全,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和内部监督,仅仅与审计与监察部门有关,正是认识不到位阻碍了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发展和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机构不完善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之间互相监督,互有制约,共同决定着公司运作与发展的质量。而目前不少铁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角色交叉,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机构重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不完善;议事决策程序繁琐,领导主观意愿较大,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会计与审计的色彩比较重,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现存的、微观方面的事物,与企业业务平台和业务拓展关系不大。在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内部审计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事后查证,审计对象也仅仅是会计凭证帐簿合同及相关资料,对管理层次的内部控制监督尚有缺项。

三、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区,将给铁路带来一系列变化甚至是冲击,2015年起,铁路企业实施新的盈亏考核办法,确定了“分配与利润挂钩”的考核原则。铁路企业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亟需优化完善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集中显现,笔者认为,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核心是围绕内部控制要素,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环境方面: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铁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及早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二是应当结合业务特点设置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明确内部控制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管理末梢。三是改革人力资源政策,按照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控制活动方面: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控制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等。对于不相容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形式通常有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必须按照规定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会计系统控制。内容主要包括:(1)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2)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3)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

4.财产保护控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2)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时,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3)限制接近,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5.运营分析控制。企业应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6.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紧紧围绕“考核什么,得到什么”的思路,主要环节有:(1)确定绩效考评目标。绩效考评目标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设置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同时还应对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三)信息与沟通:确保信息及时有效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流畅进行。只有企业的人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了企业目前的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应,从而及时报告,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

(四)内部监控方面:实现管理持续改进

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及时送达治理层和经理层;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应当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自我评价报告,实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财会[2008]7号《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200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