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专业管理学

大学专业管理学

时间:2023-09-25 18:0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专业管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专业管理学

第1篇

回望三年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还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轻松操作各种网络和办公软件。曾获过三等奖学金,在书法和体育运动都获得好成绩。英语、电脑、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网络编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等知识。并且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网页设计和网站管理与维护方面。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年暑假期间我均到市xx网吧等大型网吧里工作,管理经验与软硬件维护得到了极大的积累。

     三年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第2篇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

[分类号]G350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3.2.2 关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多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就说明这一点。项目建设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素质人才。然而,1999年至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显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246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中仅有中南大学获得2项、南通大学获得1项资助,占总数的1.1%;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面,仅有中国医科大学获得1次资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大项目支撑学科发展。纵向研究上,要争取大项目支撑,产生大成果,以此带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项目申报方面要突出交叉优势,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资助;横向研究上,结合医学信息管理学的综合优势,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医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各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合作,用“抱团过冬”的意识发展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

1.“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现状

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且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有自己的风格和形式。定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适时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具置。由此可知,特色定位则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差异化发展而在目标受众心中占据其独特的、有利的位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是一所依托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的于2002年兴办的新兴独立学院,其办学层次介于一本、二本与高职、高专之间。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缺乏母体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师资力量薄弱,特色定位意识淡薄,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上,虽有课程设置,但缺乏能力、素质培养方案;虽有理论教学安排,却无实验、实训教学安排。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仅有教师的课堂讲授,少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也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缺少学生自己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实际管理的项目和成果。正是这样,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也表现出磨合期长,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管理学作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其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定位理论,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特色定位,不仅能使此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还可以提升此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自身特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文献综述

关于定位,1969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和广告专家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产业行销》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定位是人们在如今仿效市场上所玩的游戏》一文,指出广告创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麦迪逊大街上流行的新把戏是定位。[1]1972年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新纪元》一文,随后围绕“定位理论”发表了一系列阐释性文章,“定位”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在其经典专著《定位:广告攻心战》中指出:“在传播的丛林沼泽中,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实施市场区隔。”[2]1996年杰克•特劳特又与史蒂夫•瑞维金在联发表的集大成之著作《新定位》中列出了消费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帮助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3]自此以后,“定位”一词被广泛使用。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定位”一词并迅速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4]国内学者欧阳白果[5]认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地方需求特色,以立足实际、扬长避短为原则,在强化应用型同质基本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异质的差异特色。蔡劲[6]认为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设场域课程与本土化的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人力资源多方联盟特色,充分发挥社区对学校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课程创新。黄海燕[7]认为特色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应通过特色定位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并显示差别。林祥柽[8]认为特色化就是要避开与强校、强势学科相同的发展方向,走自己的路,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每一所高校的每一个学科专业都要找准发展方向,在具体方向上形成自身特色。谭海、毛淑华、谌洪茂[9]认为特色是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基础上,达到“人有我专”的程度。基于上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特色定位的研究,结合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运用定位理论,从学生的心理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途径,必将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以学生心智为出发点,去寻求一种独具他特色的定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若从学生心理层面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直指学生心智,在其心理阶梯上寻找到一个有利位置,或者重新构建一定的心理阶梯。这个位置能够给学生一个简单、快乐的学习理由,同时也是学生面对复杂管理信息环境压力时一种便利的解决途径“。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中所运用的数列代码中的位序代码,也应代表着一种学生评价的排序和量度。而且“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还应考虑到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其原有心理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信息又可能会对他这一心理结构进行修正和改变,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位序序列。其次,若从学生富有竞争优势的角度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更要体现出鲜明的“竞争导向”,即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0]也就是要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培养出深受企业青睐的具有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4.“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路径

根据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心理基础理论和差异化竞争理论,落实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特色定位,应坚持“立足并强化应用型基本特色,构建并突出异质特色”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具体的特色定位。(1)“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应用型人才”“分类管理”等概念。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2013年1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理事会上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的观点。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特意提出“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11]其实,在此相关政策出现之前,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曾经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均应走应用型的道路。由此可知,独立学院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与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型应用人才有所不同,应该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相应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应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展开。其具体体现在管理学教学目标上,就是培养理论扎实、管理实践能力强的一线中高层管理人才,并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其管理类专业的不同特点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唯有如此,独立学院才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上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独特性、实用性,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中的定位优势和持久的竞争力。(2)“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因此独立学院管理学教材的建设,既要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又要具有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突出“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应紧贴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精心选编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理论的编写应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结构和特点。其次,教学案例的取舍应体现实际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突出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管理学教材的建设上还要重视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整个管理学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网上课程互动平台、案例库、学习指导书、标准化试题库等一整套教学资源的构建。[12]总而言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无论是选取、编写还是讲解,都要结合最新的用人单位需求、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条件,这样才会真正体现其前瞻性和实用性。(3)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应体现动与静的结合。在具体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学的重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案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专业课程见习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编写、应用针对性强的真实案例,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去分析、探寻,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专业课程见习教学中,应主动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第一线,到企事业单位去观察、体验实习,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诊断现场实际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管理应用能力。(4)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应尝试微课与MOOC的形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微课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适合教师教学使用。MOOC则是指“大众公开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它有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由课程介绍页、教学视频、教学习题和教学论坛四大核心要素构成。MOOC可以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即可在家学习,能够满足大规模学习者学习需要,师生之间还可以及时互动。现阶段互联网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教师可以结合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优越的成长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共享当前火热的教育资源,大力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大胆尝试以微课与MOOC的形式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彻底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限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妙趣横生。(5)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应有项目开发与作品的呈现。大一新生往往对管理学这门课程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应以其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例,开发此管理项目。首先可以让他们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写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要成员,各自担任何种角色,拥有哪些权力和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其次画出自己所在组织的组织结构图,接下来让他们做好本组织本学期的活动计划,然后让他们按计划开展自己组织的活动,在活动进行中要充分体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大职能。最后上交一份财务报表,体现自己组织本学期开展活动的收入来源和费用支出,同时附上一份活动总结,写出自己组织的活动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5.结语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文化、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连。“管理学”又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对此抱有较高的期望。[13]所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定位既要遵循“管理学”课程本身的规律与特点,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此课程学得满意。为此,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教师也要对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结合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和想法。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3]李宝元.广告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严学军,汪涛.广告策划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7]黄海燕.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4,(5).

[5]欧阳白果.论独立学院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专业特色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

[6]蔡劲.台湾地区特色学校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

[8]林祥柽.天津市属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5).

[9]谭海,毛淑华,谌洪茂,等.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特色定位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刑以群.管理学(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5.

[11]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12]关光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

第5篇

尤建新,江苏省苏州市人,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荣誉博士,同济大学教授,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专业和科技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99-2008年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08年起任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职务: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以及美国UTA商学院合作教授和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专家、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和浦东新区建设科技委建设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企业兼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咨询顾问。

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专长:管理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专业业绩:长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等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基金项目等3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200多篇,著作20多部。2008年,领衔讲授的《质量管理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出版著作:《管理与组织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高级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顾客满意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广告心理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公共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质量成本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顾客抱怨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物业管理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等。

第6篇

一、地方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的现状

管理学科作为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数量增加明显

自从1999年扩招开始,各地方院校纷纷增加专业门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这种调整总体是扩张的态势,很多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导致一些长于某一学科的院校将教育资源过多投入到其他学科建设中,反而影响了优势学科的发展。“不求最全,但求更全”,片面加剧地方高校间毕业生的激烈竞争,据季芳芳对盐城师范学院所做的调研显示,在10年里,涉及9大学科专业门类,专业数量增加了3.8倍,这里面包括管理学科。

(二)专业重复设置特征明显

地方高校的专业往往是只增不减,导致专业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个性和特色。当某一专业的培养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毕业生的职业概率就会减小,对职业的评价,即职业效价也会减小,两者叠加,会造成这一专业毕业生对某一行业的择业动机变弱。根据麦克思研究院2012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8个黄牌专业中,有3个专业为管理学科。也就是说,地方高校管理学科的专业重复建设,已经影响到了本学科学生的就业。

(三)与市场脱节特征明显

一般意义上来说,普通高校具有三重社会功能,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的管理学科,更应该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当前,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大致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的基本吻合、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基本吻合的专业较少,供不应求的专业主要为营销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供过于求的专业主要是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在这三种状态中,供不应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不足;供过于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过剩。“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3]”。

二、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出现的原因

学科专业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职能的平台,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养结构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原因如下:

(一)经济利益趋动性

不仅是管理学科,地方高校其它学科一样受到利益趋动带来的制约。除民营高校外,高校都是按生均比享受拨款,在校生规模越大,享受的拨款越多。于是,地方高校竞相追逐市场热点,竞相增设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热门专业成为市场的冷门。“文科设置偏好,正是经济成本的因素起了作用”[4],管理学科问题尤其突出。

(二)高等教育的周期性

相对于其它生产性行业,高校的“商品”生产是周期性的。管理学科专业初设时的热门,四年之后很可能发生市场的逆转。加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上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前瞻预测,使得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不能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导致各专业对应市场需求出现不均衡分布。

(三)专业缺乏替代性

地方高校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培养,使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过度细分,变成了学科内专业间的人为阻隔,结果便是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分割。不同于技术型劳动力,管理学科各专业在市场中的替代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显性化。

三、解决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对策

因为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出于使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化的目的,合理化解决结构问题是一个重要命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上协调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管理学科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起学科,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迅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能同步,使得学生质量受到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5]。然而,四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当数量和规模跨跃发展的时候,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结构往往难以调整。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协调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有序调整结构和效益的落差,是管理学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保障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切实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传统认识上,人才培养结构是静态的。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应该视人才培养结构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认识到其与毕业生就业的统一关系、对立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应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调整应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二)微观上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1.培养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营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给我们带来了专业设置调整的启示。“面对营销时代,我国营销管理人才的匮乏现象十分突出”[6]。因此,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的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增加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营销专业一直是供不应求的专业,且缺口颇大。建议不仅限于专业培养,另一方面进行跨专业培养,增加其他专业毕业生择业途径;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着重培养那些既可以从事商品销售,又能够进行市场开发,同时兼备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企业经营策划能力的应用型的人才;再次,应加大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规模。“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始延伸到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7],加大虚拟和实体销售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销售人才培养,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2.调整结构与提升能力并重

对于供过于求专业,一方面合理调整培养规模,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连续数年供过于求,成为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专业。通过合理调整这些专业的培养规模,使供需差缩小到合理水平,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实行跨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就业能力。

3.明确学科培养定位

就业市场对于管理学科毕业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管理行为做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为,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活动的层级性特点决定管理人员可以定位到操作层次、技能层次和战略管理层次。“从学校自身来看,高校培养人才要面向现实、面向实践、面向市场,要找到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办出自己的特色”[8]。高校明确管理学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也可以使学生明了学科培养目的及未来发展路线,主动参与到自身培养中来。正如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样,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开拓性的教育改革措施,为教育事业尽心、为学生未来发展尽力。

[参考文献]

[1]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李家福.大学差异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1.

[3]程延.畸形的人才高消费[J].经营管理者,2006(12):8-9.

[4]俞俏燕,邬大光.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发展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1-22.

[5]陈启杰.新世纪经济学类、法学、管理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

[6]翟玉强.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13-14.

[7]陈德人,吴晓波.浙江大学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学科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38-41.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学;英语教学;问题;创新

作者简介:纪小军(1976-),男,河南林州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47-02

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基础阶段,三至四年级为应用提高阶段。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1]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专业英语”定为必修课,规定其教学时数不应少于100学时,并且对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所应达到的词汇、阅读、听说、写作、翻译等各项能力均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

一、高校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把基础阶段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应用于所学专业领域,从而完成从语言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可见,“专业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然而,国内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以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学“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在第五、六学期或第六、七学期开设。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多数学生不再热衷于英语学习。他们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只是“大学英语”的延续,无非是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多学了一些专业词汇而已,教学无外乎是对课文逐字逐句解析、翻译而已,因此普遍对该课程期望值不高,认为它可有可无。

2.教材缺乏系统性,且内容陈旧

“专业英语”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和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教材应注意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要处理好知识性与可思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可接受性与前瞻性、语言典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1]

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管理学“专业英语”教材只是从国外报纸、杂志、教材、论著以及会议论文等选取文章,或者是各校教师自编教材,均未按照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分章细述。选用的文章与文章之间在内容上不具关联性,缺乏管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此外,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更新,在反映管理学科的最新理念与实践以及专业前沿知识方面存在着缺失。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有:语言分析+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词汇讲解+翻译。[2]管理学“专业英语”亦不例外。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将讲课的重点放在阅读或者翻译上,教师照本宣科,或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内容,听说环节近乎为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是“哑巴”式英语,只具备阅读、翻译管理类英语文献的能力,难以在日后实际管理工作中用英文进行口头交流工作。

此外,课堂上多数教师仍沿袭传统的“口传笔授”教学手段,没有采用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极易产生视觉、听觉疲劳。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降低,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创新方法

1.消除学生对管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误区

针对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可有可无的心理,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应向学生指明该课程的定位,使其明确“专业英语”既非单纯的语言课,亦非单纯的专业课,而是英语语言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的有力结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该课程“注重学习者的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3]

以管理学“专业英语”为例,它旨在丰富学生的专业词汇,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管理专业英文文章阅读能力,以及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熟练地获取和交流管理专业所需信息,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与国际接轨的未来管理工作和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相关管理专业知识,有利于其就业前景。学生在充分认识到管理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后,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然会加强。

2.选用原版《管理学》经典教材

鉴于国内高校使用的管理学“专业英语”教材只不过是管理学方面英文文章的简单汇编、不成体系这一现状,笔者建议,教师应选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教授和玛丽・库尔特教授撰写的经典管理学教材《管理学》(第9版)。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以管理过程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第二,以应用为导向,提供了大量案例,并设计了实用性很强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第三,不断引入前沿话题,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管理思想。此外,教材博采众长,荟萃了众多管理学者的研究成果,生动的原汁原味的语言使学生受益匪浅。

3.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善教学。与“公共英语”课程不同,“专业英语”更注重专业性,信息量很大。使用传统的“粉笔+讲解”教学手段无法体现“专业英语”上述特点。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应采用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信息输出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逼真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应把握以下原则:

1)课件的实用性。课件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晰,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互动性效果;应配备多种形式的翻译、听写、口语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管理学》第三章“Managing in a Global Environment”(全球环境中的管理)为例,为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注意各国文化差异的必要性,笔者制作的课件选用了一个长约一分半钟的视频――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为耐克公司所做的广告:“Chamber of Fear”(恐惧斗室)。笔者在课件中开宗明义地列出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

问题1:Can you identify three scenes in which symbols of China were easily defeated by LeBron James(请找出视频中“中国象征元素”被轻易击败的三个场景)?

问题2:How did varied sides respond to the ad(广告播出后各相关方如何反应)?

问题3:How did Nike try to eliminate these negative impacts(耐克公司如何消除该广告产生的负面影响)?

看完视频后,学生纷纷踊跃地针对这三个问题参与讨论并积极发言,课堂的互动效果明显。

2)课件的简约性。教师应借助图、表,配以提纲挈领式的文字说明,以减少每张课件上的文字数量,因为课件上文字过多会非常枯燥,极易使学生疲劳。例如,在第八章“Strategic Management”(战略管理)中“企业的全球化、本土化战略”一节中,笔者制作课件时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表格形式,使海尔的“三个三分之一”全球化战略,以及“三位一体”本土化运营模式一览无余。

3)课件的艺术性。教师应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制作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应色彩搭配协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此外,选用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一定要密切结合教学主题。例如,第三章“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Constraints”(组织文化和环境:管理的约束)中,讲解“谷歌的企业文化”时,笔者借助从互联网搜索到的谷歌公司总部会议室、员工工作室、餐厅等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谷歌自由畅快、不拘一格的企业文化。第十三章“Manag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管理变革与创新)中,笔者则以“Are You a Boiling Frog?”(你是温水中的青蛙吗?)这一生动有趣的动漫取代刻板的说教,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了解企业适时进行变革的必要性。

(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以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做深度探讨与分析,进而提出各自的见解,做出具体的判断与决策。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如下优点:

1)以“师生互动、教学相辅”取代教师的“一言堂”与“满堂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流向单一的状况,有效地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紧紧围绕案例组织课堂,将真实的文本引入学习环境,缩小了课堂与社会的差距。真实化、社会化、“在用中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对案例主动思考、深度分析,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可这样做”和“为什么应这样做”,避免了死记硬背和机械学习,提高了认知、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分析、讨论案例时,通过交流互动、沟通协商、团结合作,学生可以不断完善与他人沟通的艺术,增强说服、聆听他人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管理学“专业英语”案例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整理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案例。首先,教师精心准备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师应选用英文原版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能够体现管理学教学目标与授课内容的现实生动的案例。案例应尽可能反映最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而且题材要新颖,文字要有趣味性。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借助案例“积极发挥中介作用,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4]换言之,教师在整个案例分析、讨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身角度来剖析案例,对案例作深入思考、辩论、决策,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提示、提问、质疑或肯定,使其发言始终围绕案例主题。最后,案例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要用英文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分析结果。教师则要在班上阅读报告,并进行点评,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受到启发。

4.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充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认为,“如果学生不是以焦虑的状态学习,语言习得的能力就容易提高;相反,如果学生的心情紧张,信心差,焦虑感多的话,则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5]由于管理学“专业英语”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采用全英教学,许多学生会对其产生畏惧、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减少消极的语言焦虑,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精选一些相关的管理小故事,在课前用英文给学生讲述,或者用中文在多媒体课件中列出故事梗概,鼓励全体学生阅读后用英文复述故事,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课堂讲解中,教师应语速适中,语气平和,多鼓励,多引导,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定期从网上下载反映管理专业前沿知识的英文文章,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管理方面的英文经典著作,拓展其知识面。

三、结束语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6]而专业英语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主,强调学生的英语技能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好地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不同的院校可根据其具体情况,解决“专业英语”教学现有问题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使“专业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4-33.

[3]赵颂梅,丁国钰.影响高校专业英语学习因素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5):110-11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2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创下毕业生历史之最,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就业岗位相对减少,使得2013年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⑥但实际上,今年毕业生人数将会持续增加,这一形式也不会立即得到改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是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在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欲望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难问题,还能够通过自己创办企业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难题。所以,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注重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找到相对舒适的工作单位,而家长们也有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这种观念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比较被动的局面。创业教育则要促使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将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与社会价值。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变,使得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果只能是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必然反映了国家在经济改革、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更说明了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能说是一个知识传授的机器,在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育方式发展到现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大力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⑦高校仍是我国科研工作中的大户,是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而拥有丰富资源的高校,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比较低,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贯穿创业教育的思想,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并鼓励学生将创业活动与科研成果相结合,那么不仅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得到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会得到提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基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创业意识培育可行性和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经济管理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的精华,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管理职能。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所以,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安排,可以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特征决定了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必要性。《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一般都要安排在大学低年级(大多数是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而大学新生刚刚离开高中,还没有完全从高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思维模式和与方法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学习目标的消失,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方法的缺失,学习内容陌生等现象。正因为如此,作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课学习的目标,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做到先入为主。

3《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与创业世界观等心里因素。⑧它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并规定了其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⑨那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3.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湛军提出依据创业过程来设置创业课程。他认为,创业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创立、企业成长和持续成长或退出四个阶段。依据创业的不同步骤,创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创新能力教育、风险应对能力教育和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课程主要是如何进行旨在创新的环境与市场调查,如何发现创新点,如何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教育;风险应对能力教育包括如何处理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和处理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能力教育,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企业技术管理和企业资金管理等教育。⑩日本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的问卷访谈(对象包括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家、大学教师、学生),针对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主要围绕创业精神和创业家资质能力,符合日本文化特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和创业家的资质和能力两个大的方面。创业精神主要是指挑战精神、积极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探究心等五个方面;而创业家的资质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表和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执行力等。这个框架成为日本许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参照。瑏瑡考察中外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育需要嵌入到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学课程体系之中,开发系列课程教学材料和课程模块。比如,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开发专门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教育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的设计和改编在于跨学科的界限支持创业技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将自我雇佣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比如说:对酒店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管理等专业领域专门设计和编制相关的创业课程模块等。尽管依赖于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但每部分教学材料可以独立使用,同时得到其他部门学习的支撑。此外,所有的资料都有“相关资源”的补充,几个部分的综合学习使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3.2《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创业意识培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内部动机,支撑着整个创业活动的运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创业意识是创业者心理活动能动性体现,是创业者来源于自己的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进行加工,从而形成的创业设想,是创业者内在的强烈需要和创业的强大动力。瑏瑢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主要是由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五个维度组成。其中,创业情感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激情,指创业者从创业过程中感受快乐、兴趣和兴奋情感的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本科《管理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这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材结构框架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其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的基础原理。根据授课对象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特点,首先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方法,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将《管理学》课程的意义与创业意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与激发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管理学》的创业知识体系。再次,教学设计在围绕管理理论掌握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创业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激发创业热情和兴趣。

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管理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揭示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理论基础课程。如果简单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那么很难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的,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所以,应该用多元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相结合,案例与实训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授课对象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摆脱高中时生学硬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模式,刚一接触《管理学》这种全新的课程内容,很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故事教学法可以其趣味性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打破满堂灌理论所带来的沉闷、僵硬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而通过游戏教学法的角色扮演等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同学们在分工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起团队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实训的广泛应用。为了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创业意识,案例教学法是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经验证,它对于学生认识企业和市场、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尽可能多用创业的案例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增加创业的意识;它可以把理论知识与现实市场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想法,从而树立起创业的意识。如今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模拟企业实验室,在虚拟的企业模拟空间里,学生们可以操控企业运作过程,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企业的运作中,在模拟运作过程中了解企业资源的整合技能,即避免了由于社会企业门槛高而不能实习的实际问题,又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4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目前,高校严重缺乏专门的具有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据调查,在我国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有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而这些“专职教师”也大多数是“半路出身”,仅仅是接受过创业知识的培训,缺乏创业的实际经验。因此,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刻不容缓。瑏瑣2010年5月5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45-02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更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想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2016的工作要点当中提到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还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想促进学院的全面综合发展,就要重视管理学科的建设。

学院在2006年建成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了解医学知识又懂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管理学科有专职教师5名,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有3人,其承担了两个专业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一部分由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公卫学院的教师承担,还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高校外聘的教师承担。

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院主要以医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为重心。从整体上说,学院还是特别重视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忽略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缺乏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对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自有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是外聘或由退休教师兼职。自有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用来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较少,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教师难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设置主要是借鉴国内一些纯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经验,趋同化现象明显。能够与医学理论和药品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设置还缺乏连贯性,出现了如医学类课程学时数多、管理类课程不突出、工商管理课程与医院管理课程知识欠融合等问题。

(四)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过于强调理论教学,W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的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式学习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较低。由于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形式;教师开展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的次数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学生能去一些企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

(五)学科建设经费不足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政策补贴上获得的扶持力度较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远不及公立高校,其基础建设薄弱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学院投入到管理学科建设的费用较少,难以满足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需要。

(六)学术水平较低且科研成果较少

学院管理学科学术水平较低,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还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相关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由于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动态,能够参与立项研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成为了学院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瓶颈。在职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大多数论文都是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少,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促进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

管理学科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只有学院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加强管理学科的建设力度,能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人才具备更高的水平,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最关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第一,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合理。本专业的管理类核心课程应由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承担,且在相关研究方向上要有专业的教师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这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督导;青年教师应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第三,学院要多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应引进具有管理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海归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3],为师资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应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融合多学科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时数、学期安排、教学进度等能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和培养目标。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多学科交叉整合[4],学院才能得到整体综合性的发展,才能进行创新。当今的一些重大学科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所以,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管理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每学期举办一次管理技能大赛;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管理专题组成团队,通过精心策划,以表演的形式模拟管理者的角色去体验管理的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第二,多组织学生去天津市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企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第三,创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渠道密切相关,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院关系的纽带,对提高管理系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保证学科建设的经费

开拓多方面的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学院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增加学科建设的资金预算,保证经费充足。教师可以通过争取项目获得经费来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应争取实现企校合作,这样能够获得一些企业的赞助和经费支持。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科环境

在学院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文章;遴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营造优秀的学科建设制度环境。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5];应积极与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要把握机会重视管理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体现学科特色,不断提高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剑峰.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分析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46-47.

[2] 蒋曼.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59-160.

[3] 李佳源,方K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29.

第10篇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行政管理专业由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集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与规范性于一体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拥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指导思想上偏重应用性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上偏重学科内的拓展,忽视科际间的开发,误以为课程开设越多,专业门类划分越细,表明课程体系越完善。综合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与学时偏多,而应用类、技术类课程的门数与学时相对不足。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思想史和公共管理学等课程。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与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这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较多。由于课程开设过多,一方面老师讲课无法深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行政管理老师每学期都得重新备新课,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间过多,也失去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内容偏多

纵观一百多年来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与发展概况,行政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展、著名行政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多产生于美国。美国的行政学在世界行政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者。1887年美国人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美国人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7年威劳贝的《行政学原理》、1936年美国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边界》等著作的出版,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由于美国对公共行政学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力,以至于凡是论及行政学必称是美国行政学。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内容选择还是时间分配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误区:讲授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国行政管理理论偏多,讲授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贡献偏少。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很少介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不仅使得学生对以夏书章、郭济、欧阳雄飞等为代表的中国三大行政管理学派的理论与观点感到模糊与陌生,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中国化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全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学历史贡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能忽视中国学者在行政管理学领域的贡献与作为。

(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局面,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与反馈。教师的讲授多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重理论分析,轻实践教学,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收获效果甚微。同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也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理论教学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往往过多强调知识层面而忽视更重要的行政能力培养。其原因是政府工作不同于一般组织工作,程序复杂,且涉及的利益众多,使得政府工作要求公正、严谨,降低了大学生介入或参与政府实际工作的可能性,实际操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2]。同时,地方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很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我们的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

(五)案例教学有待改进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获取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弥补理论讲解的局限,这对于涉世不深、缺乏行政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十分有益。但案例教学不同于随手拈来的简单举例,有着较高要求。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五邑大学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深,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学生却发言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学生自信心不够强,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是没有认真投入到课堂中,浑水摸鱼,懒得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的。另外,在案例选择上,相关书籍案例陈旧,对案例缺乏相应的分析。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就编写质量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材比较少,通常见到的是在分析案例时浅尝辄止,套用大段的教科书内容,许多案例教材分析雷同死板。

二、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

(一)推广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旧观念与旧做法[3]。根据行政管理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我们彻底改变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在台下听记的局面。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转向讲授知识获取方法、思维方法与文献查阅方法。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增加一些讨论式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把讲解的内容尽量以问题(理论或事实)的形式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改变他们接受现成结论的习惯。由老师设疑转向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学生顺着问题的路径解读、思考、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补充并阐述相关理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问已知、探索新知、探求未知的求学精神。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务管理技能[4]。行政管理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行政管理学可以有多个发展取向,如管理学取向、经济学取向、法学取向等。要打破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局面,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确立不同的取向[5]。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省级与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因此经济管理取向应该成为首选目标。课程设置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一些经管类选修课,保障学生享有充分的选课自由。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能力的紧密衔接,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删除与专业实践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保证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要求,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尽量反映公共行政学科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汲取国内有关公共行政学学科专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不同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打破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行政管理学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穿插、互相补充的方法。

(三)增加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要将西方公共管理的精髓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在吸收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精华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要注意对行政管理学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教学中,要在全面介绍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同时,注意多向学生介绍中国学者的工作和他们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所作的贡献。学生对发生在本国、身边的事件关注程度比较高,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国家行政管理中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在讲授行政改革时,不必拘泥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历程,可以结合最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使用本土化案例。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通过本土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师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同时,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还要求尽量采用中国国情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最新发生且具有一定影响的行政管理重大事件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课件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们行政管理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形势,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学生传递更多信息。因此,很有必要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量的有用信息呢?怎样打破万马齐喑的枯燥局面并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行政管理学课件引进与自行制作要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课件外在形式与教学的实际内容要协调统一,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应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的课件,则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五)把实践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都是“学院派”,只懂行政理论,但缺乏行政实践经验,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与政府部门去了解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行政见习和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请进来”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师队伍,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五邑大学举办相关学术讲座。这样做不但能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工作更贴近市场经济需求,对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未来就业也有帮助。同时,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最后,建议五邑大学制定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的激励政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为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对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应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职称评定挂钩。

三、结语

第11篇

2000年以来,关于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设置、批审、专业性质、专业归类问题,引起了行业内较大的关注,为此笔者多次与国家教育部负责人探讨。2005年3月20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张庆国副处长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充分重视,从2003年已经开始作为目录外专业在一部分大学进行试点。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工作基本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知,与会展专业相关的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两种。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是 110311 S,11为学科门类“管理学”,1103为“公共管理类”,“会展艺术与技术" 的专业代码是050427S,05为“文学”学科门类, 0504艺术类, S均表示在少数学校试点。

查找教高函〔2004〕3号和教高函[2005]7号“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两份重要文件的附件1而知,200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会展专业”试点全国高校本科学校有2所,即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为3所,他们是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此外,2004年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在这些没有获得批准的新专业中,共涉及全国200多所大专院校,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专业”的学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四所大学。根据教育部教高函〔2004〕3号文件中的意见,没有同意增设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论证不够充分,新专业的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以及有些专业布点过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广州、杭州、四川、重庆、哈尔滨、昆明等地有50-6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对于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来讲,连续两年来5所大学新专业的申报成功,无疑给各个学校开展会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引导会展专业的健康发展,至于该专业的专业布点、学科属性、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建设、科研建设、招生就业等相关问题,有待相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展专业能够办出特色,由更多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入能够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正式开展专业招生,也希望正在选择未来大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会展专业,投生我国的会展事业。

2003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853 上海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865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10311S 会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478 沈阳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751 上海大学 050427S 会展艺术与技术 四年 文学 1988 广西财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23 北京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62 河北省 河北经贸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197 河南省 河南财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256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民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第12篇

为了促进用人单位与求职毕业生的双向沟通和选择,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我校拟于3月19日(周六)举办一场20管理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管理学院今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1748人,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国土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方向)等9个专业。外国语学院今年有应届本科生385人,其中英语专业(经贸方向)195人,英语(翻译方向)110人,日语专业80人,此外,龙洞校区还有经贸学院的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同时,我校区邻近广东金融学院及若干专科院校,有较为丰富的毕业生资源。

多年来,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一直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等优良品质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历年就业率都在95%以上。

诚邀各用人单位积极参加本场招聘会,我们将竭诚为您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免费提供摊位、午餐和饮用水。

举办时间:3月19日(周六上午9:00—下午16:00)

举办地点: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管理学院一楼

管理学院联系人:王珊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部

邮编:510520传真:

外国语学院联系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承办单位:广东工业大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9年3月4日星期五

回执

我单位同意参加你院举办的招聘会。

单位名称:

单位所在地:

招聘岗位:

招聘专业:

联系人: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