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的综合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

时间:2023-09-25 18:0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综合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的综合性

第1篇

【关键字】管理学;价值性困境;争议

对于当下的设施经济管理策略,主要为了满足现代的经济发展需求。其中的管理学价值问题,需要结合实际的生产困境来进行综合生产考虑,并以此来强化对困境争议形式的有效控制,以此来加强对基本改革形式上的有效掌控。就当今的管理领域来说,其使用的价值与经济发展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下面对管理学价值性困境与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管理学价值的困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管理学就被认为是现代经济改革的重点,大多数的学者通过大量的思维创造,极大的改善了原有生产体系的管理,并使之能够更好的满足于原有的经济分类梳理条件,通过合理化的设施建设,从思想上完成了对基本定型结构上的有效创建。从现有的科学化建设角度出发,应满足对基本管理教育理念上的综合调控,并以此来完善对不同阶层艺术性上的合理化管理。

就21世纪初的社会经济管理区域现状来看,其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依照相应的管理规划角度实现对综合管理设施上的有效创建,一起基本的设施建设角度进行综合管理调控,从而促进其不同管理理念下的自我判断建设,从而实现学科设计形式包容结构的有效创建,并以此来完善对基本设施判定机制上的科学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这一理念就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真的做到全面性的有效监管控制。

从学术的发展体系来看,对于基本的设施建设问题,就应当从多个角度领域来进行综合性上的有效分析,完善对基本设施上的综合调理,从而完成对基本的设施面临问题,以及多重的困境发展机制,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生产机制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研究改革,从最基本的设施建设完成对综合性的形态结构经济管理着手,以便于对多层次的合理化改良建设,从而完善对整体结构的有效改建。

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主体背离情况,就不得不接受在客观主体上的有效改革管理,从而完成在复杂性以及多元化的改良建设。

二、管理学的内部争论改善建议

对于现有的管理学内部政治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上来进行综合的信息管理,并通过有效的部署,而就最近几年在综合策略性的研究问题上进行综合分析,其主要在如下几点上争论较多。

1.管理学的基本属性上的争论

对于基础理论的争论问题,从这一学术出现之初就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在综合论述中的主要应对问题,我们从基本的科学理论领域出发,分析其科学的基础性问题,而这其中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下几点:

第一,管理学是对常识的凝练,在管理者对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经验理论,因此其对行业的生死存亡,主要就取决于管理者对基本设施的有效创建问题。

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并帮助决策人员寻找方向。对于基本的设施建设标准,以及管理的策略运行规律,可以从个人的主观性分析来进行细节上的精细化管理,并以此改善对企业的日常运营控制。从科学的高端管理作用来看,其基本的职业职能价值问题,都促进了对科学化的管理发展。

第三,管理学属于一门研究性的科学研究基础,从发达国家对商务管理学的研究情况来看那,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高等教育建设,促进对综合经济教育上的有效控制,并以此来强化对职业教育形式上的合理化有效创建 。

2.管理学在跨学科发展中的争论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历史的发展状况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学研究途径上,其发展伴随着诸多的社会问题而存在,这不仅是从学者的单独角度上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上来改善对基本设施研究领域内的方针建设,其作用对于边界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学科的理性命题,从而实现对综合实践活动意义上的有效创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来说,其在跨学术的争论问题,也就主要集中在对管理理学的组织结构,通过对本体跨学科的有效研究创建,从而让实现对组织理论结果上的有效创建研究,实现对区域领域内的科学化建设推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以及经济学多个相关专业上,通过相互掺杂,从而完成对这一学科的创建。在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所争执的问题,也就成为了推进器观点完善的根本所在。其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学科的借鉴性,实现了对管理学基础知识上的合理化完善。

第二,在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上,通过研讨,更好的促进了其相互之间的契合度提升。

第三,从证明的结构基础进行角度上的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对验证理论多形式上的合理化创建。

三、结语

从管理学的发展百年情况来看,其领域涉及的争论问题,都极大的促进了在管理领域内的学科属性发展,并对基础的理论研究策略等,形成了主体上的综合调整,这对于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及实践的活动层次来说,都能更好的促进在不同环境下的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45-167.

[2]刘九勇.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与困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6-83.

第2篇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融合了各类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如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它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中的细节,但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种方法论学科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中的普遍规律性以及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照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管理学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依靠管理情景和管理对象而实施,将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灵活思维、学会统筹、正确指挥、相互协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管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一)重实践,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对教学环节中具有参与性的环节,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如观看视频短片,听案例故事,给他们讲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或模拟场景让他们表演时,他们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然而理论学习是为了专业学科拓展学习奠定基础的,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个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当理论内化为能力和素质以后,理论学习和思考是一种做人、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层次甚至盲目的实践。

理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而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是要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相关专业的其他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同教学方式的利与弊。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并直观的理解管理学的知识要点,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笔者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了三种方式:传统讲授法、模块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1、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作为基础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它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幻灯片讲授理论知识,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痕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这种方式决不可独立出现,要间断性与其他两种方式综合运用。

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任务模块,具体完成特定任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计划、决策、人员招聘三个任务模块。在进行相关章节学习之前给学生制订任务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前拟定任务框架,理论教学结束以后修正任务框架,并通过文字整理,做任务小结。例如人员招聘环节,将学生按照8人左右的比例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方式,拟定招聘环节的细则,然后通过传统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后并修正招聘环节的细则,抽小组模拟展示,将各组的决策方法、计划书,组织机构,招聘流程安排,等环节通过文字的形式总结。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又能很好的将理论学习运用其中,但是一学期的课程中,任务模块也不能安排的过于频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3、参与式教学。参与化教学是指师生互动教学,让各类学生都拥有参与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以下几种方式:小组讨论、趣味游戏、情景模拟,这让管理学的教学能在互动中活跃思维。此方法笔者认为适用于小班教学,人数过多的大班,容易出现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垄断发言,或点名式发言,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参与式教学无法有效的施展。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第4篇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生命力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人数如此之多,这表明,研讨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识。

所以在学习期间,为了学好行政管理学,我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1.全面提高自我个人素质的紧迫性

2.明确学习和研讨行政管理学的目的意义

3.有坚强的决心、创新的精神与意志

4.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各个方位的实际

5.对课程的大纲、教材全面、深化、详尽地弄懂“吃透”

在这一专业中,我了解到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要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运转规律。行政管理学的研讨对象、研讨内容使得行政管理学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和独立性、规范性和权变性等特点,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它追求行政管理活动的高效率。

因此在学习上,我觉得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向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尊敬师长,联合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5篇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打好管理类知识基础。在我校,不仅经管类学生必修,其他文科和理科专业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在大一开设了这门课。从这也可以看出《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在上了三轮《管理学》课程后,对于《管理学》教学有一些想法,在此进行探讨。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深刻地感觉到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很严重,也就是布里奇曼所提出的黑板管理学现象。黑板管理学,就是在《管理学》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管理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学生们被灌注了大量的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有违《管理学》课程目的和意义的。因此,本文就《管理学》教学如何去黑板化,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相应理论,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提出思考。

一、《管理学》教学去黑板化的途径引入案例教学

1870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法学教学中,进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案例教学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被用于高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20 世纪80 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被引进我国,最初是运用在MBA 的教学中,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运用已经得到一定的普及。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老师使用案例,通过学生团队或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模式,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团队讨论中,不断地提升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优点;②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③案例分析过程中重视双向交流,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在拿到案例后通过查询资料、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时可以跟老师进行更好的沟通。而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无从可知,就连检验学生的唯一手段考试也因为考前划范围变得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所提出的原理和方法都是通过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像泰罗就是通过搬铁块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得出了的科学管理理论,从而第一次将管理活动从经验上升到科学。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所得到的。这些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指导管理活动,那么我们开设管理课程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能够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得更好。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一、明确管理学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在社会生活中,管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在课程之初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向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学讲授的基木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对生活和工作都具体很强的指导作用,以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木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管理学应该是一门没有边界的课程,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角从教材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管理学不同于数学和计算机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管理实践的抽象概括,属于思维层面的学习,所以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握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思想,强调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重要的不是掌握学习的内容,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在讲授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及一些经典理论的同时,增加对东方文明中有积极意义的管理思想的讲解,使管理学能够在理论层面植根于中国土壤。在实践教学方面,尽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企业实际,在讲授规范式管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调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同时,理论源自于实践,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提炼管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身边、从我国历史中找到管理学的依据,增加对课程的兴趣。

由于管理学学科基础性,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因此,在授课之前,应该根据学生所属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重复的内容,增加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并且,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上,而应该木着开放性的教学思路,坚持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同时打破教室的局限,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既强调教与学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管理学的教学相长。

四、采取分段式教学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必须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完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课程过于空泛,实际意义不大。为改善教学效果,可以考虑把管理学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大一学期用50%的学时进行理论教学,这部分是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消化理解,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三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用50%的学时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学科、专业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巩固前面的理论体系,也有助于引导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第8篇

[关键词] 管理学;案例式教学;三本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管理学是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分析、解决相应的管理问题,而案例式教学恰恰利用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形为学生提供了类似的管理情境,从而帮助提高其实践能力。笔者从事管理学教学已有近五年的时间,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大多数时候管理学课程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同时,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程度就偏低,学习积极性较差,所以,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教师、课程等几方面因素的特点探索出适当的案例式教学方法。

一、三本院校管理学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一)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不经历一定的管理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管理这门课的。案例式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味地去背诵管理的理论和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案例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当了主角,从而使其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就不高,这点转变对于激发其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二)可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体系化的案例式教学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之前,学生们需要做准备工作,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出关键的问题,并列出简明的发言提纲;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还需要做出相应的总结或分析报告。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可有效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必须要有创造力和应变力;除了要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还要给其传授课本之外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知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随时搜集和积累案例素材,并注重课程的配套性建设,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这对提高三本院校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三本院校管理学课程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案例

管理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加上案例式教学在三本院校推广得比较晚,案例的搜集与整理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系统规范的教学案例。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较多地采用了国外现成的案例材料。但是,国外的国情、企业的文化背景、制度背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都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容易让学生有距离感。第二,现有许多案例都局限于某一单一知识点,缺乏综合性,与真实的管理情景偏离较大,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第三,不少案例存在内容缺失、断章取义、陈旧老套的现象,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影响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也体现不了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与时俱进。

(二)缺少能够胜任案例式教学的教师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论功底、教学技能、实践经验等各方面的要求,而我国目前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三本院校的教学类教师大多比较年轻,由于自身原因,他们在案例式教学中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讲解。同时,很多教师早已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他们既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以前的那种教学模式,又不想主动去适应案例式教学对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我国高校目前所使用的管理学课本大都内容繁多,不少老师还担忧案例讨论会浪费太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因而不太热衷于案例式教学。

(三)缺少系统性及环节性的课堂设计

案例式教学必须要注重系统性和环节性的课堂设计,教师要思考如何使教学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之间得到有效衔接,并促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其中。案例式教学一般包含三个环节:呈现案例材料;分析和讨论;总结和评价。在提供案例材料时,因为案例材料的不全面或者呈现方式的单一,学生们获取不到充足的背景知识,会感觉对案例无从下手。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有时候师生双方都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并且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和讨论,使得此环节太过于形式化。在总结和评价的环节中,大多数教师不能有效地把案例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进行任何的总结和概括,从而使整个的案例教学过程变得不完整、不系统。

(四)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探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的确是一种挑战。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管理学这门课的正确认识,他们认为管理学的知识太广泛、不实用,而且案例式教学比以往的传统教学难度要大,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同时,三本院校学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再加上其自身的懒惰性,总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分析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三本院校案例式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精心搜集和编写适合三本院校学生的案例

案例的搜集与编写是搞好案例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搜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的选择要恰当,不仅要围绕教学目的和目标,还要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选择国内案例时,要注意结合国内企业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强的真实感。第二,案例式教学必须选择既能体现管理学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管理理论,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组合搭配,既要有考察某个知识点的单一性案例,也要有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既要有简短的、难度较小的案例,也要有难度稍大的、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案例。当然,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应以难度适中的案例为主。

同时,高校教师应留意搜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素材,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多种媒体把具有现今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管理实例加工成教学案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案例的组织和编写,还可以组建案例编写小组,逐步建立起学校自己的案例库。

(二)提升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案例式教学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案例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还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实践思维能力,与当地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接触,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营模式。对于缺乏案例式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或网络学习的方式向同行取经。当然,前文所说的案例的搜集与编写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编写案例本身就需要编者更细致、更全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对于教师进一步理解管理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案例式教学的应用频率和教学效果转换成绩效值,鼓励老师主动进行案例式教学。同时,学校还应该有计划地为担任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到企业调研和学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三)注重案例式教学的课堂设计,提高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前文提到了案例式教学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向学生呈现案例材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例如教师口述、印发文本资料、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等。第二个环节是案例讨论环节,此环节是师生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过程,需要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可以由教师主持,指定或由学生小组选定主要发言人,以保证讨论效果。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国外不少高校所运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普强实验),即围绕某一个管理问题搜集素材,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各种角色,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切身领悟有关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保证了学生们参与案例式教学的热情。第三个环节是总结和评价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升华。通常教师会对案例式教学的过程进行归纳和评估,此时,教师既可以直截了当地对案例的讨论进行总结,也可以运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四)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案例讨论的动力,关键在于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作为案例式教学的导引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缺乏素材,不知道该搜集什么,从何处搜集,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大体来源,让他们自己来进行收集和筛选。案例讨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过程中不断了解他们的分工,掌握他们的进度,帮助其排除困难。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计分,保证整个过程的监督和考核。最后,可以让学生将分析和讨论的结果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演示,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进行点评或打分,学生在点评时充当了类似于教师的角色,也可以激发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兰荣娟.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87-89

第9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市场

工商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素质还是层次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适应这一情况,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关系应当是:专科生———企业的普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店长、班组长)的后备力量;本科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硕士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

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

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

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

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第10篇

本文作者:曹鲲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理论和人才的巨大需求,公共管理学科自身必须积极寻求推动学科规范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摆脱目前“学科身份不清”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窘境。为此,针对公共管理学科规范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学科准确定位和教学模式革新应该是公共管理学科规范发展的基本路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公共管理学科加以改造。

确立公共领域综合性应用学科的定位

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争议话题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一般认为,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成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得以从政治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在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政治学的学科分界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存在强烈的“政治学倾向”。所以,要化解公共管理学科的“身份危机”,就应该重申“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意义和价值。以此为基点,并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向,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公共领域综合性应用学科”。这一学科定位可以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各方面加以体现。其一,研究对象: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存在两种基本行为,即政治行为和行政行为。政治行为涉及与国家法律和基本政策制定相关的活动,包括有关的政党活动在内;而行政行为则是指国家法律和基本政策的执行活动。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如最先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观点的古德诺就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由此,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的社会总体治理中就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由公民直接或通过其代表进行民主决策并向政府授权的政治系统,一个是执行上述民主决策的上级指挥下级、自上而下授权的行政系统;公民既是政治系统向政府授权的始端(权力之源),同时又是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最终对象(行政系统的末端),两个系统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的权力系统。“政治与行政二分”要求行政系统保持“价值中立”,这种“价值中立”是指行政系统应该依据法律和代表大多数公民意志的政治决策来实施行政行为,而非代表某个政治集团的特殊利益。这样国家的政治和行政职能就能相互分离,机构分设,行政系统由此能够依法行政,这正是一切民主政治体制的共性。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但这并不代表“政治与行政二分”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政治与行政二分”可以被引申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二分”。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其二,研究范围:涉及社会治理的中观层面,而非宏观或微观层面。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相适应,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应该定位在社会治理的中观层面,而非宏观或微观层面。社会治理宏观层面的研究涉及国家法律和重大政治决策的制定,应该归属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围;微观层面的研究涉及企业及家庭的治理问题,应该归属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的研究范围;而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则应该专注于政府权力如何合法规范行使的问题,属于社会治理的中观层面研究。其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为主,规范研究为辅。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其性质与医学、工程类似,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其研究结果也要服务于实践。公共管理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偏重于与政治学相类似的具有思辨性的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建立在个人经验和主观推断的基础上,这种研究方法显然与公共管理实践理论需求相脱节。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应该与现实中的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与学科性质相符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法应该是在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实际案例和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并以实证研究结果来佐证研究者的价值推断。当然,实证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必须以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获取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为前提条件,与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相比,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条件是较差的。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针对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的,开放性教学模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突出学习主体开放式知识结构获取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性教学模式以培养造就公共管理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一种“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第一,“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开放性教学模式主张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是学生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围绕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实践、研究”的多阶段互促过程。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组织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与实习,通过实践与实习,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去,并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理论问题;再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再将研究的成果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真正做到“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第二,“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开放性教学模式主张构建“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在这个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上,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可以做到良性互动,公共管理教学单位和实践部门在这一平台上可能实现能力互补和资源流动。这种互补与互动将打破传统局限于学校和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堂教学能够向政府和社会管理实践环境延伸。这一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公共管理教学单位和实践部门的“双赢”。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培养公共管理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打破目前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就业率偏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实践部门能够降低决策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并能够为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有利条件。第三,“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性教学模式主张“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学生、教师和实践者在“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平台上,共同参与到“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实践者的身份会发生适度的转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一方面在这个三主体互动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老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教师,还包括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NGO组织的管理者。另一方面,还要求这一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上,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实践和研究”的各环节活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互取优长,形成“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之间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关系。

第11篇

1普遍性

管理工作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对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管理学方面的认知性不清楚或者是认知程度较为粗浅。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来说,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学习及深刻的了解管理学的具体应用原理,这就必须要将管理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学生现实中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的认知程度。

2高职院校中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领域不断要求实施课程改革,这就说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陷。高职院校需要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分析,使管理学内容真正被应用到实际。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尽管当前的高职学校中正在积极实施教学体制革新,但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性表现为教师单方面教授,学生被动接收,严重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缺乏深层次讨论,老师缺乏引导,学生不主动思考。尽管一部分的高职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但是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工作,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最终效果也不理想。

2.2师生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几乎重复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管理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习难度较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2.3高职院校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的所出现问题,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性和高职学生目标的培养需求,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结合实际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模拟型、仿真模拟型和全真模拟型三个阶段。

模拟阶段:在课程过程中进行模拟,让学生去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工作思路及工作内容与方法,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仿真模拟阶段:在仿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可以进行仿真性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仿真主题:作为班长应当怎样有效地管理班级。

全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学习项目,在学生经过了仿真型训练,就可以进行全真型模拟训练。一方面运用学校有限资源,比如学生会的有效管理、社团的管理及班级的管理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对应的企业和单位合作,实现全模拟训练过程。

作者:张敏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当今适应企业及社会各组织管理需要,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课程。自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学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很快,面对当今的变革潮流,管理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这些必要的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以适应从业的需要,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构建主义学习原理,结合管理学课程特点,探讨了管理学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探求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比较分析,我认为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得到重视和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得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崇和应用。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掌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很重要的方面是创设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任务,并且是与教学情景相关的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课程特点,是教师授课的内涵性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一门吸收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该课程既是一门管理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 又容纳了许多其他相关课程。所以, 在对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对教师的知识覆盖面要求比较广,教师在对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有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管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以掌握和运用。中外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有效地教学形式,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和创设情景案例将学生导入具体的实践环节思考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

(三)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管理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理论和体系也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为了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胜任企业的管理岗位或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管理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设计必须尽量体现最新的管理理论嬗变。

管理学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艺术。这也就要求管理学的任课老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总结,合理设计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的认识,以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总结,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管理情况,对整个要讲授的管理学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并把这些管理学知识变为多个知识模块单元,供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拼接、组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

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业的方式;既可以设于课堂,也可以创设在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的管理情境。对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的筛选,要挑选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便于学生了解能够感知的案例。尽量将案例教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典型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领会管理理论,学以致用。为使案例实现直观性,案例编写形式,简洁明了,笔者采用了大量图标和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培养训练的能力及方式一目了然,充分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到管理的“现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案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分析和决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构建主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简洁直观,有助于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划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的竞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团队合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上采用管理故事、寓言、游戏、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强调“协作学习”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在考核内容上要以管理的四大技能为核心,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范围既包括教室课堂教授过的以及实训操作过的,也包括教师课堂没讲、但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者教师指定参考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还包括应该和必须具备的管理常识。考核的标准开放,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在标准方面不拘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雪丽,付天舒.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语篇阅读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 周长梅.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物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6).

[3] 纪淑军.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文教资料,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