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职教育

技职教育

时间:2022-11-29 21:0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职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职教育

第1篇

为满足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1年成立技专校院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制定产学合作推动政策,促使台湾技职教育产学合作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执行的产学合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向采取法律制度来规范与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合理实施,例如:为保证台湾院校有效实施产学合作,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职业训练法》、《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和《技职教育法》等文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了产学合作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同时,为使各项法律制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适时增(修)订了《技职教育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教师升等办法》和《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产学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例如:为鼓励和引导院校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合作,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8年开始实施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绩效考评计划,对于在绩效考评中获得好评的院校给予资金扶持。通过绩效考评计划,鞭策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发挥自身专业领导优势,提升产学合作质量,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二)合理设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产学合作得到有效实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协助相关部委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与实施细则。成立40所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立了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从而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联合起来,提升区域产学合作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台湾地区不同技职院校的专业特色,通过申请,以奖助方式成立40所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依托台湾地区高校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充当“咨询中心”的角色,为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所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加速成果转化,促使区域内院校科研水平得到提升,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必要的人才保障。

2.设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

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台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补助形式设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院校之间的“枢纽站”,协助执行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负责整合区域内教育与产业资源,通过建立跨校跨领域研发团队,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平台。从而助推产学合作发展,促进技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开展产业园区产学合作补助

由台湾“行政院”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牵头,建立政、校、企产学合作保障机制,鼓励技职院校认养产业园区,促使园区与院校合作,形成双向互动、资源互补。合作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将给予合作项目经费资助,降低合作双方的成本投入。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协助园区企业解决生产、研发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园区企业则根据自身经营特色与相关院校对接,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从而减少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期望差。例如: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补助形式设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以中心为枢纽点,整合区域内院校资源,共同推动产学合作,通过共同建立区域科研团队,整合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具有应用性或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提供专业领域咨询,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执行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南台科技大学;教学品质;学生能力

2011年我校应台湾中华知识产学合作交流协会邀请,组织了台湾技职教育参访培训团赴台湾南台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参访内容包括聆听“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学生学识养成”、“产学研发”、“创新育成中心”等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学校图书馆、实训室、课辅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数字虚拟摄影棚、创新育成中心以及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室等教学研究及学生实习、实验场所,并与相关院系的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等。通过学习交流,我们深化了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认识,南台科技大学在教师教学能力强化、产业研发合作、创意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值得大陆职教同行借鉴。

一、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况分析

1.台湾的职业教育上下衔接,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及专科学校等教育机构。1990年以前,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但在1990年以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专科学校,从而成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

2.台湾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办学体系完整、成果显著。台湾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远比大陆要早,从1950年代逐步推动高职、五专、技术学院,而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约1990年代开始才有职业教育大规模改革,相距达四十年之久。可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技职教育)由于历史积淀较长,有明确的结构体系、学位体系完整、教学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办学经验丰富。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注重教学品质、学生能力培养、考核及创新创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南台科技大学位于台南市永康区,以信义诚实为校训,以研究、创新、追求卓越为治校理念,1969年建立时为工艺技术专科学校,1996年改制为南台技术学院,1999年正式升格改名为南台科技大学,同年全面停招专科部新生。随后两年分别成立硕士班和博士班,从而朝人文化、信息化、国际化、产业化、创新化的第一流学府迈进。近几年在台湾教育部门卓越教学计划评比中,连续获得台湾地区科大第一名,并领先台湾所有私立技职校院,连续三年获评为台湾“企业最爱”技职私校第一。

1.精进务实、建教合作,注重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提升,对教师考核有完善的量化指标。通过南台科技大学教务长和教学发展评价中心的专题讲座,我们了解到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培养,专门设置了教学发展中心,为精进教师之教学质量,从教师专业成长、到教学评量、到教师评鉴的3个阶段,均规划完善的检讨回馈机制与施行策略,给予教师完善的辅导与协助。

①教师成长方面,设立师资培训中心,建有微缩教学演练室、按照专业领域和课程类型以优良教师为代表组成教师社群,通过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教师评价方面,对教师进行期中、期末的教学能力评价,并在期中及时反馈学生反映信息,以利教师改进。学校对教师社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③在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养上,鼓励和奖励教师考取各类专业证照,这点和国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相同。④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对下企业的教师采取留职留薪的方法要求教师与企业签订30万新台币以上的合同,教师要每周回学校上一次课。实现资助和考核有效结合。

2.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学程化,建立南台学习人档案,有完善的E-Map体系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

①通过建置[南台人学习档]及[学生就业力指针系统](E-Map),汇集学生在学期间的各项表现信息,及展现学生经由各项学习活动累积就业力之情形,并可用于辅导学生选课。本校同学利用以上机制,建立个人专属学习历程,为日后就业、升学提早作准备。②建立教学助理制度,通过规划了修齐课辅中心(T.A. Corner)的有益形式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协助老师课程教学及与学生互动。通过挑选高年级的学生定期协助课程主讲教师对低段的同学进行答题和相关指导,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并支付一定的补贴。考核优秀的教学助理由学校颁发校长签字的荣誉证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增添了砝码。③发展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多元学习学程,培养学识与素养兼具的优质人才,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在南台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设计了人文、心理抗压、专业发展、人际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要素及所占比重,形成详细的雷达图考核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④成立职涯发展中心,分享毕业校友工作经验、强化学生职场工作能力。职涯发展中心积极为学生就业服务,提供就业辅导讲座,分享校友工作体会,并通过社会、企业及毕业校友等多方面力量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强化学生职场工作能力训练。

3.竞赛与创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各项技术、创意和创新竞赛并获得多项佳绩,并有系列创新成果如太阳能赛车、智能健康医生马桶等等,校园内设有创新育成中心,为学生创业和社会上的企业服务。

4.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为师生提供的多方位的服务,成为学校的一道人文景观。除了常规的借书和阅书功能,还有先进的多媒体视听阅览区对学生免费开放,设有单人、双人和多人区域,功能齐全。

以上的这些方面,都让我们看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不仅理念新、设施先进、办学务实、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多地方和我们大陆现在的做法是相同的,但台湾走在前面,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完善,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们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办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产学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台湾和大陆在职业教育体系、办学体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1.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台湾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都有研究生教育,都可以培养硕士和博士,而且两类教育互通,可以顺畅衔接,从而为“后觉悟”的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目前,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在生源方面分为普高生和三校生(职高、中专和技校)两类,普高生的录取在本科之后,而三校生在中考入学时录取也在普高生之后,因而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片面认识。

2.在教师教学与专业能力成长方面,举措必须务实;教学助理辅助教学可以先行试点后逐步推广。台湾的教学卓越计划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精进特别重视,微缩教学演练和优秀教师社群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大有帮助,这些理念和做法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我校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实施了班主任助理制度,而教学助理尚未推行。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分析,由于教师大多住在市区,除上课时间外,学生很少能见到任课教师,有些学习上的问题就会逐渐累积下来。从上一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解答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

3.在产学合作方面,尽管我们学校对教师下企业也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与企业有更深入的合作,能为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产生经营和管理效益,这样的合作才能长效。

4.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学评教都是在期末结束时进行,而此时教师的授课已经结束,对本学期的教学改善并无裨益。而南台科技大学在期中就进行学生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这种期中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值得借鉴。

5.在办学特色方面,台湾的技职院校教育没有“示范校”评定,而是鼓励各项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各校的优势和特色,将有限的资金安排用以扶持各校的特色发展和品质改善,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这对大陆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都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熊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闽台高职院校师资联合培训(院校长班第一批)赴台考察团考察报告[J].终身教育,2010(6).

第3篇

关键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朱爱莹(196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法学;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4-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的水平,而职教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各校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反思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思考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只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近几十年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且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所以要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同时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成立为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均设立了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学术期刊,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职教论坛》、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在办学过程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职教师资。这些都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明显优势,为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提供了经验,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国家专门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是时代赋予这类学校的根本,是这类学校的职责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加之社会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了解不够,这类院校在招生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不断的被边缘化,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扩展生存空间,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纷纷更名取消“职业”这一职教特色的标识,不断的减少师范专业比例,“去师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由此导致部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将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多。

(二)培养层次规格定位低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迅速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的培养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师资。但是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来制定的,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同时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推广能力。目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格普遍较低,仅仅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仅仅围绕“双师型”的标准展开已远远不够。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种集学术、技术、师范教育于一身的“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师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需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等,所以必须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行弹性的灵活的学制。然而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中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职业性”特色,学术性的专业课程比重偏高,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教育专业见习、实习落实力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等等。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和普通师范教育一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师资培养中一般也是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即实践教学集中在第四年,没有突出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三、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采用了前苏联的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当前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开始多元化。除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培养职教师资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院培养职教师资。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将来还会有大型企业等机构参与到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既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数量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层次的高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断的高移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所以对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有七所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见表1)。职技高师院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 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开始高移化。

(三)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扩展,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要不断的改革,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联系,不断的与经济发展相对接,所以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而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需要不同专业的师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不断改革课程,提供所培养的职教师资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迅速地更新知识适应新生的行业和职业变更的要求。二是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会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且开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中也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为职业教育中职业指导教学培养师资。

四、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职业标准体系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就需要有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而这个标准体系得由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制定。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意味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和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基本相似,只是对实习指导教师作了关于实践技能的专门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类别,这使得职教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国家应尽快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时,职业学校有很多的科类,光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是不可能从事任何科类的职业教育的,还必须具有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实行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职教师资的培养才有章可循。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1],要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制度培养计划,对完善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招生录取机制

生源是培养的基础,但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普通百姓认可,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同样不被大众认可,缺乏吸引力。生源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就必须把好“入口关”,提升生源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急需大量的职教师资。国家更应该鼓励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职教师范生录取机制。首先实行职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应该实行免费制度。第二,实行招生改革,扩大生源范围,如对口招收高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3+2”模式),因为这类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让他们接受理论学习和师范教育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探索“4+2”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等等。第三,在录取时对考生加试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完善职教师范生的录取机制。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培训层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上。为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升格为大学,“大学”更具综合性,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更具办学规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2]

而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急需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高学历趋势已初见端倪。所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提升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应该鼓励支持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

(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其职教师资培养的载体。2011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3],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担此重任。推动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顺利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条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加强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和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4]。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如本科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要加强“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要体现“学术性”,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建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以要培育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就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一方面应该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度,配备实践教育指导老师;第三,创新培养形式,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等。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

[2]张祺午.中国职教有了第一所“师范大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第4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本科技职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马燕(1983-),女,博士,琼州学院区域发展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88-04

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部分地区的普及化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类型多样化。这都推动着我国大陆地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国家亦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要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但考试招生制度不科学、办学形式单一、与产业界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制约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工作的开展。我国台湾地区本科技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学习借鉴台湾地区本科技职教育发展的经验,有益于我国大陆地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发展。

一、台湾地区本科技职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史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发展史,本科技职教育的出现、发展和跨越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农业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和制造业逐渐上升,市场对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的需求增加。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台湾政府决定设立工业技术学院,发展本科技职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进入后工业时期,通讯技术、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和变化。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愈来愈高,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大多都上升到本科层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台湾本科技职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本科技职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进入21世纪,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台湾政府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发展对本科技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台湾政府对学制、教学、师资等方面陆续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提高本科技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社会观念的转变

受“形而上者谓之理,形而下者谓之器”、“升学主义”、“文凭导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技职教育存在偏见。早期台湾亦深受其苦,但是台湾政府倡导以“实力”与“学力”代替“学历”,采用就业与生涯发展和兴趣为导向代替“职业贵贱”的偏差观念,并从资源投入和政策导向入手,推动技职教育发展,提高技职院校的竞争力,打造技职教育龙头学校,使得技职教育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从而引导人们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平等”的价值观念已在台湾地区生根[1]。台湾还先后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实验和验证,继而进行扩大实施。如本科技职教育发展之初,仿照美国创设技术学院。90年代,为扩大办学自,公布《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公立高校应考虑仿照美、德、法等国大学之模式,走向法人化”[2]。2003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训练模式,创办“台德菁英计划”,后更名为“双轨训练旗舰计划”[3]。开放的观念使得台湾得以充分吸取国外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使之本土化,以推动台湾本科技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

马丁・特罗教授依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分成三个发展阶段,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属于高等教育普及阶段[4]。根据毛入学率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地区1976学年度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40%,到了1990年已达29.65%,1999年己突破50%,2012年高达84.43%[5]。可见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己由大众化阶段发展到普及化阶段。

二、台湾地区本科技职教育的发展经验

(一)入学方式分类分型,彰显教育公正公平

2001年,台湾正式废止了技术学院(二年制、四年制)的各项联考制度,实施考招分离制度,将考试与招生分由不同的单位办理[6]。成立技专校院入学测验中心(设于云林科技大学)专门负责有关二技、四技等统一入学测验考试及相关研究工作;技专校院招生策进会(设于台北科技大学)则负责招生事务协调、招生策略审议及招生工作研究改进等工作;招生权下放到各招生院校,由各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自主选择部分考试科目;教育行政部门则行使监督、管理和评价权力;权责明晰,共同保障台湾地区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多元化的入学方案时,遵循公平均衡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规范操作机制,根据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实施多种入学方式,并对各种入学方式合理分配录取名额。“甄试入学”分为个人申请与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名额占核定名额的40%。其中个人申请占30%,招生对象是高职、综合高中、一般高中应届或非应届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学校推荐占10%,招生对象为应届高职或综合高中专门课程毕业生。“技优入学”分为保送与甄审两种方式,各技专院校提供总招生名额的5%给通过技优入学渠道入学的学生申请。保送是在被认可的国际技能竞赛与台湾地区技能竞赛中获前三名奖项者,免参加考试,直接入学;甄审对象则是被认可的竞赛获奖者或持乙级(含)以上技术士证的学生,参加学校指定项目甄试,达标入学。“分发入学”的招生对象为高职、综合高中毕业生、高级中学已毕业一年(含)以上学生及同等学力考生,固定在每年6月的第二周举行,以统一入学测验成绩加权换算后的总成绩进行排名与录取。此外,台湾教育部门还实施“繁星计划”,目的是为了照顾学习起点较弱的学生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正义[7]。多元化的入学方案不仅为不同来源、层次、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就学通道,还推动了本科技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更彰显了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

(二)私立院校蓬勃发展,激发本科办学活力

台湾地区鼓励多渠道举办本科技职教育,并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鼓励私立本科技职院校的创办及发展,为台湾本科技职教育增添活力。现在,台湾私立本科技职院校已成为本科技职教育的发展主体,在数量上也已远远超过公立大学。截止2012年,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共计有77所,其中科技大学有53所,含国立13所,私立40所,而技术学院共计有24所,国立3所、私立21所[8]。

台湾地区私立院校发展之所以如此蓬勃,首先离不开健全的私立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强对私立高等学校的规范、监督,也为其发展提供保障。《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法施行细则》为私立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台湾政府有意加大对私立院校的财政经费支持,放宽私立院校的收费标准,缩小私立院校与公立院校的差异,并颁布《私立学校奖励补助办法》、《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捐资教育事业奖励办法》等法规,以保障对私立院校办学经费的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本科技职教育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私立院校的教学质量,台湾政府提高私立院校的设立标准,并加大对私立院校的评鉴,制订私立院校停办及解散的“退场机制”,通过检查评估,强制那些由于各种因素致使办学不佳、招生困难的私立本科技职院校停招、退场,促进私立本科技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其次私立高校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特色化的发展也是促进其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以强化产学合作为契机,拉动院校内涵建设

随着台湾本科技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成为了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台湾政府以强化产学合作为契机,制定一系列计划措施,拉动本科技职院校内涵建设,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台湾教育部门于2008年着手规划《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一培育优质专业人力》,主要是对技职教育进行全面性的整体检讨与规划。2010年启动第一期技职再造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培育具实践操作力及就业力的优质专业人才等,以落实技职教育特色发展及明确定位。为强化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培养产业界所需人才,台湾“教育部”积极推动产学携手合作计划、最后一哩学程、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等产学合作人才培育方案,并对“技术及职业教育司”进行组织调整,专门设置了产学合作发展科、教学质量及发展科,足见台湾政府对产学合作与教学质量的重视。产学合作人才培育方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学校提供实务教学,企业提供实习设备或工作岗位,共同建置产业与学校紧密的教学实习合作平台与预警制度,延续发展技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实务教育特色,达到务实致用。为确保实务教学的顺利实施,本科技职院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并设置产学合作奖对做出杰出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在与企业的持续合作中,教师可以掌握产业趋势脉动,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9]。

此外,台湾还成立了跨部会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创新育成中心、产学合作资讯网等运作机制。如彰化师范大学的技术学院设立的“创新育成中心”,该中心有近170个企业在其设有工作室[10]。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及时聘请学校专家协同攻关,企业技术人员也直接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

三、对大陆地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的启示

(一)改革考试选拔制度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生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小,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这违背了职业教育内部规律,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统一高考的入学方式不能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更不利于应用技术类高校的特色发展,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制定有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体考试选拔政策时,应树立多元的价值观,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多元的价值观是多元化入学的基础,要改变“学术至上,文凭第一”的传统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分类别的进行选拔,减轻考生的升学压力。考试的公平、公正也是中国考试历史发展的规律[11]。多元化的入学方案彰显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考试的公正、公平。

一是,应明确各方职能。考试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应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成立职业教育考试中心,专门负责统一的职业教育考试和相关研究工作;扩大应用技术类高校的招生自,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需求,自主设置科目考试,多形式的选拔适合人才。二是,应保证应用技术类高校的职业教育生源。《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虽提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实施分类考试,但对于应用技术类高校却未做明确说明。明确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各类考试招生名额比例,应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生源,一少部分面向普通高中生源。这既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打通升学通道,又实现了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通过改革考试选报制度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三是,应适度发展第四级教育[12]。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势,扩大服务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那些已进入职场需要再深造的人们提供就业和升学机会,也为本科职业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四是,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应兼顾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生的教育需求,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真正做到高等教育通向农村。

(二)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大陆地区本科高校多为公立,经费来源单一,市场机制尚未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借鉴台湾地区私立院校办学经验,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强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活力。

一是,应进一步区分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不等同于民办教育。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替代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主要是针对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民办院校进行的法律规定。但社会力量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形式不仅包括成立民办院校这一种形式,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和课程编写、国家机构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基金的形式捐助应用技术类高校办学、技术支持等形式也属于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范畴。二是,本科职业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应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这种办学可以有营利行为,但不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社会力量办学中的营利,是社会投资者在办学过程中获得的去除成本之后的正当收入,是对其办学成就的奖励,即社会力量办学中的营利是正当合理的,应该将其列入合法的范围。但政府应对此类行为加强管理,保持其健康良好的运行。三是,加大对社会力量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本科职业教育本是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应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法律法规,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资助。通过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土地使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

紧贴产业需求是台湾技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大学毕业生“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现象明显。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产业需求,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的重点,更是难点。

一是,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宏观管理。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如产学研合作处,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等相关事宜;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规定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院校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二是,注重地方政府的粘合作用。鉴于应用技术类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特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出台因地制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条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并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应用技术类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定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关注中小企业,成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心,为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进行指导和服务。三是,创新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创新科研模式,应区别于传统的科研模式,克服路径依赖,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与本科教学在学术领域上保持一致,为教学提供支撑、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技术咨询。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如果没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就无法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提供支撑,也培养不出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合格人才。基于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心,通过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寻找产学研合作契合点,促进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通过合作高校可以获得产业相关有用信息,与行业企业共同丰富、深化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天津.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

[2]薄建国,王素一.日本、我国台湾公立高校法人化改革比较:进程、结果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陈玟晔.台湾“双轨训练旗舰计划”发展现况与实施效果[J].职教论坛,2013(10).

[4]Trow, M.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R].Berkeley: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091983)

[5]陈玟晔.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91.

[6]梁燕.台湾技专校院多元入学制度改革介述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2).

[7]杨李娜.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化入学制度改革特点探析[J].教育与考试,2011(6).

[8][9]陈玟晔.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89,97-102.

[10]黄鸿鸿.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职业;职业模式

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为社会服务的。这个体系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而又分工合作的部分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职教体系必须作出相应变革,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功能。近年来,我国经济状况、科技水平、社会意识都有了较大变化,现有职教体系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高职的学历层次问题、中专的发展前途问题、职教与普教的沟通问题等。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职教体系,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职业技术人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社会具有合理的人才结构,职业技术人才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社会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从事发展和研究自然或社会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事物的设计、决策和规划工作;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和规划变换成物质形态(产品、工程)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而后者主要依靠操作技能来进行工作。社会的职技人才就是由这两类人才组成的。

这相互关连着的四类人才,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基础理论(不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突破紧密相连的。学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是十分清楚的,没有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开拓和规划工作,也就不可能产生从宇宙飞船、电脑、空调到花园城市等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而这个大干世界离开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劳动,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前两类人才的工作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但后两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识。所以,在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职技人才的培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职技人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人才结构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高中后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对上海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该市工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分布,工艺、维修、质量管理、运行管理等岗位人员所占比例在65%~90%之间”。这些岗位人员都属于职技人才(见表1所示)。

上海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2003年招聘信息情况统计表明,高职人才需求量为59.6%,中职人才需求量为16.9%,职技人才的总需求量为79.5%(见表 2)。这与表“比例相当。

——近代制造模式(20世纪后):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制造业走上了电气化道路。特别是二战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自动机械以及自动流水生产线。生产率大大提高,产量达到成批生产。

——现代制造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逻辑电子线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产生了现代制造模式。现代制造模式也有其发展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数控机床能按事先储存的加工程序和要求,自动驱动工作台或刀具进行加工。加工中心能按数字指令自动更换刀具,自动完成多种加工工序的数控机床。

上世纪60年代机器人问世。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能代替工人完成加工必需的操作。上世纪 70年代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即CAD与 CAM技术)。CAD是应用计算机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CAM是应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操纵的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自动完成加工、装卸、运输、管理的系统。FMS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用于加工多种产品,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的自动化生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得到迅速发展。CIMS是一个把市场、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活动都包括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技术,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被国际公认为制造业新一代生产模式。

对职业模式的深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职业模式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完善,且愈来愈具有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例如现代护理模式提出的整体护理以及全过程护理的都是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再如现代制造模式中的CAD/CAM,FMS及CIMS等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高技术含量。

承担这些职业任务的职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发生很大变化。职技人才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增加;技能的组成中,智力技能在上升,动作技能在下降;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因此,他们的学历层次必然高延。如上海护理职业的职称系列中已有:初级护士、护士、护理师、主管护理师及主任护理师5种职称,其中护理师是大专层次,主管护理师及主任护理师是本科层次。美国与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业中的技术师(Techonlogist)都是本科或以上层次。

由此可见,随着职业模式的发展,职教体系学历层次高延是一个规律性趋势。各地区、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使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职业模式。

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行业、职业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因此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职业模式。此外,即使在同一职业,尚须考虑各种职技人才的合理配置。所以,在构造职技教育体系时,必须顾及多层次、多样化职技人才的培养。

(二)职业世界外部环境影响职技人才培养要求

1.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合力促使现代社会经历着深刻变革

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各种贸易壁垒的去除,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等,都在促使一个高度竞争化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的形成。

2.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企业面对着由于商品优化配置而引起的国际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以及具有各自要求的客户。为此,企业必须随时保持灵活应变的姿态,以及持续创新的技术思路。

企业必须建立体现上述应变姿态的工作模式。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高绩效工作” (High performance)的概念。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企业职工的任务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任务,劳动者的职责是完成规定任务,无须多少创造性。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是没有明细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有拓展的空间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这意味着职业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

3.为了使劳动者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职技教育应该探讨的问题

(1)加强必备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通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它们是适应能力的基础。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接受再培训能力”(Retrainability)的基础。

(2)要对普通文化课作重新评价。因为它是认识社会现象的基础,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关键能力以及理解力和创造力。它也是适应工作变化的有利因素。

(3)加强非技术性能力的教育。德国职教界称之为“社会能力”或“关键能力”。其内容如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承担业务工作中所有内部联系的能力;在较微观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地引导的组织能力;在工作小组中协作的能力;掌握新型信息技术的能力。

美国职教专家Thomas R.Bailey为现代企业职工提出的“高级通用能力”(Advanced generic skill),与上述内容类似。

四、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依据,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一)立足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和完善职教观

终身教育认为不能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应将之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能如传统职教观那样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应顾及人的职业生涯。

终身教育是一种不断适应科技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它使社会成员能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又使他们获得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变革和社会进步。这一教育要求比传统职教的要求要高得多。因此,对一些基本教育要素作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如基础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课的作用;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学术性学习与职业性学习的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等。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贯彻,应促进职教非学历教育从边缘走向核心

1.非学历教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补充教育

现在社会职业世界变化十分迅速,社会成员要跟上这种发展,就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由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组成。对每个人来说,前者集中于个人生活的早期,而后者则贯穿于走向工作后的各个阶段,而且与个人生计紧密相连。所以,从终身教育看,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补充教育,而是使个人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

2.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在发达国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这是由于人们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学历文凭已不再是衡量能力的惟一标准,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资格证书必须受到重视。应该看到,随着高新技术的使用,专业技术岗位的知能结构向深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高深的专业技术成为一项独立的学习内容。近阶段出现了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实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相应的机制和举措

1.开辟多种入学渠道

终身教育是社会向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者能否利用这些机会,必须通过入学渠道来体现。当前,入学考试是惟一渠道,对终身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开辟多种渠道。

2.建立合理的衔接机制

职教的功能至今仍然是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这就为合理衔接带来了困难。因此,建立合理的衔接机制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

第6篇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50-01

职业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做“技职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直译,笔者在下面尝试将台湾的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总结为台湾模式,并结合大陆的职业教育提出一些思考:

台湾模式――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技职教育)定位明确,体系合理,学制灵活。

1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定位明确

台湾的职业教育特点首先是定位明确,这表现在两个层面,(1)它与普通教育定位的鲜明区别;(2)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亦明确。

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第二条通道。两者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不是层次的差别。技职教育同普通教育力求鲜明的差别(台湾称为区隔),而且是由相应法律保证。

如新颁布的《大学法》规定:“大学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为宗旨”。而在《技术及职业校院法》草案中规定:“技术大学教育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的技术人才为目标”。

这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类学校应有不同取向。大陆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被定位于大专层次,这必然使职校学生面临着要提高学历必须在学习上另起炉灶,补习理论化知识,影响其技术和实践能力地学习。

纵观世界在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都有本科以上层次得职业教育,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2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合理

2.1 纵向通达、层次完善、自成体系

目前台湾职业教育层次比较齐全,由高职(相当大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五个层次组成,上下衔接,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反观大陆的职业教育在高职(大专层次)甚至中职就成为终结式教育,学员失去在本身知识基础上继续提高的机会,而不得已选择从学术化的角度重新开始,这造成多大的技术浪费暂且不论,就从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上来讲便不合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反思这种人为的按知识结构对人进行层次划分是否合理,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在大陆教育界的思想认识中已经取得一定的共识.

2.2 横向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后分流进入高一级中学或五年制专科;在高一级中学毕业后,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流: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以进入普通大学,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本科(四技班)学习;而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进入二专、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技班学习,还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班学习;综合高中前两年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第三年根据升学和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毕业后再进入不同的高校学习或就业;二专毕业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或普通大学附设的二技本科班学习;五专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院二技本科班学习。

我们从台湾现行的学制可以看出:1)台湾的高职(高级职业学校)是高中层次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职定位;2)台湾所有的专科学校都属于职业教育,这点不同于大陆的专科定位;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交叉的立交桥体系,而并不是简单各自发展的双轨制;当然其具体还不如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模式那样完善,但已经具有实际可操作性;4)职业教育的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与普通教育的联考分开,单独进行招生,并且考察实践技能,此举确保了台湾高职层次教育的生源。

3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制规范且灵活

学制的规范:

在学制上,高职为初中后三年制,专科分高中后二专、初中后五专,本科层次分二年制和四年制,硕士班学制1-4年,博士班2-7年。不同学制的设立,既有利于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

学制的灵活:

(1)学习形式多样

台湾各级各类学校中,不仅有全日制学校,也有各层次的补习学校;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也办有各种形式的、补习性质的班级形式。

一般有五种办学形式:①日间部即全日制,②夜间部即夜间上课③建教合作班④实用技能班⑤补校。

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规范运作:在教学要求上,全日制与补习班没有区别,但在学习时间上,全日制是白天,补习班是晚上和周末。通过规范办学,促进了各类学校共同提高,保证了教育有序发展。

这种灵活的办学模式打破呢过去“直达车式”的终结性教育制度,(一直不停歇地学习然后工作)代之以“多轨式的区间车”升学通道(学习-工作-再学习提高-再工作的循环),为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2)学校办学自主程度较高。

从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考试录取,到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以及毕业证的发放,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和安排。教育部门只作宏观控制,如招生计划备案、课程设置原则、毕业生名册备案等。

大陆地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作为一家之言,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作为并应该作为的方面有:

首先是引导观念的转变和实际的扶持。政府一边要积极宣传和提倡职业教育,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观念转变,营造技能人才成长和成功的和谐氛围;一边应通过具体的措施,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在人、财、物和态度上都要支持和鼓励,吸引优秀的人才、多渠道的资金和设施都能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其中政府要重点扶持精密制造等设备资金投入大、学习周期长的专业建设。

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目前的终结性走到终身性发展,梳理和完善职业分类和职业证书制度,真正树立职业证书的关键地位和核心价值,统整各地的证书标准,按行业确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真正落实和完善证书与上岗、加薪、升学、提拔等环节的关联度。

第三,应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与教育部之间如何协调,技工教育、高职高专以及中职之间的联系和区分等,希望这些问题能早日解决,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

第四,政府通过立法或其他手段,调动全社会的资源,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和谐发展。

第五,政府通过立法和发挥税收等灵活因素,促进产学结合,加强学员的实践素养教育,实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台湾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马庆发上海教育科研,1996/8.

[2]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徐国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

[4] 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孙仲山.赵育玄.刘金泉(高雄师范大学, 科技学院.台湾高雄.000802).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5] 台湾扩充高等技职教育面临的师资问题及因应对策.林俊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看法;对策

有人认为中职教育是没有前途的,原因有:(1)从教育基本功能上看,培养人活动、偏重培养一技之长的中职教育,忽视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一味强调与社会接轨,仅是将人当成一种工具来培养,制约了人的发展。(2)在我国,它的实际作用是为九年义务教育失败者提供一个无可奈何的去处。多办一所职业学校,就少办一所监狱,但教师不是狱警,也做不了这个活,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依我看,他如果当过中职教师就知道,中职学生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悲观,其中不乏优秀者。他们有的成为创业之星,有的成为行业领军人物。说中职忽略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更加不符合实际。中职教师每天都在做思想工作。他们付出,如果照你这么说,又算什么呢?

其实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在义务教育中成为“成功者”,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我比较赞成德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说法。人的思维分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传统教育“成功者”,大多是理性思维(左脑发达)的人,大约占人类20%左右。而大多数人为形象思维即右脑发达的人,所以,传统的教育体系筛选后,留下来这部分学生,我们不能放弃,他们也有继续学习的权利。

在我看来,既然国家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把学生分流,即普高和中职,让所有学生尽其所能去谋求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本事。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上普高,那么上不去怎么办?直接就业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先有了一技之长,才会顺利找到工作,找到自己的出路,同时也弥补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缺口,因此,依我看,中职教育前景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改变中职教育的现状我个人觉得:(1)要政府不仅口头重视,更要落实行动。出台实质性政策,限制企业使用没有技术廉价劳动力;鼓励学生到中职学校上学,提高中职毕业生待遇。这几年国家已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如,减免学费,鼓励中职生到大学深造等。(2)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习设备建设,改变现今传统教育观念,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有出路!

而且,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弊端了,即造成了大批失业者。而且也不见得高校一扩招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放弃中职而选择普高。目前学生中确实有一批人根本就不想学习,更不愿意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年龄偏小,推向社会,社会不认可,普高又不愿意念,也跟不上,怎么办?只能选择中职学校去学一技之长,比起念了三年高中,毕业后仍旧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他们要容易就业得多。家长也考虑到这一点,考大学毕竟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今年国家有699万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家长们选择则理智得多!

中职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正大力扶持中职教育,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选择学校就读。就现实来说,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大多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地域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由政府统筹,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尽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原因可能是不少家长未能对中等职业学校持正确认识。不少家长,甚至社会上都认为只有考不上普高的人才念中职,这是误区。因此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存在即是合理。

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每类学校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经过改革和提高,中职会前途美好。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得更有意义!

第8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t is always a hot subjec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conducted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combines with own reform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 machine building and autom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47-01

0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模式,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必须同时体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特色,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周边产业条件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之相对应的则是 “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依照学院“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著名企业和广泛、系统的企业调研及专家研讨和不断的实践,构建了 “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工合一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担当学生和“准职业人”两种身份。在我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工合一”主要指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机械类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相融合。

知技融通:是指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使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相融通;理论与实际相融通;技能与素质相融通。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懂设计: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设计;熟练掌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掌握机械零件力学计算、机械材料性能与选用、机械材料的热处理方法等。

精工艺:精通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现场工艺实施,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编程。

通操作:精通机械加工设备结构与操作(车、钳、铣、刨、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精通各类机械零件加工。

会维修:会对机械加工设备一般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

能创新:能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并具备继续学习和专业提升能力。

2“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了实施“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机制专业确立了以下两种教学模式,并在该专业中成功实施。

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构建“集中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为主线,紧扣机械制造业工作岗位和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凝炼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素质;设置对应的支撑课程和实训项目,重构课程体系;组建“机械加工”、“工艺工装”、“机械设备使用与维修”、“数控加工”“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设备控制”等7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学生前2.5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后,在最后0.5年开展“集中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集中顶岗实习有以下一些优点:①学生丰富了实践经验,提升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由于学生置身企业,学生了解了企业,企业也了解了学生,这样为学生将来的择业和企业录用人才提供了便利。②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更加清楚准确,也对自己的就业和将来发展更明确,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③由于实习期企业为学生提供1000元左右的工资,所以学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2.2 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订单培养”教学模式根据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轻工业钟表研究所、宝鸡机床集团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签定的“订单式”培养协议,每年举办2个以上订单培养班。学院与预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设定课程内容,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预定企业现场作为教学和技能训练场所,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订单培养有以下一些优点:①订单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找到了途径;②它带来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就业导向明确,需求方参与程度深,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它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从而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人才配置及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9(1):121.

第9篇

纵观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台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技职教育模式,比较好地适应了市场和经济变化的需求,为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

科技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分日益模糊

台湾的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一个是高教体系,一个是技术体系。人口2300万、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拥有高校近170所。而其中大概有100所是技术体系的学校。这些学校早期是专科学校,然后升为技术学院,最后再升为科技大学。所以如果有“科技”两个字,一般来说就是技术体系的学校。如龙华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等就是由技职体系升格为大学的。

台湾的大学是按领域发展的,一般学校都会找一个重点领域发展。如龙华科技大学以信息网络工程为发展重点,云林科技大学以工学为发展重点,朝阳科技大学以商科专业如企管、保金、会计等为发展重点。在台湾,技术体系的学校与普通大学并无优劣之分,例如台湾的科技大学排名跟台大就相距不远,它们只是体系不同。

虽然从科技大学的重点发展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工科、商科、农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工业化经济时代的特点,但随着近年来台湾的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技职体系间升学管道的拓宽与畅通,教育对象向普及化、课程向多元化、学制向弹性化的方向发展,高层次技职教育即科技大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分逐渐模糊。高层次的技职教育正逐渐向高等教育靠拢,科技大学在保持应用技术培养优良传统的同时,在人文与通识上融入博雅教育,强调全人的培养,以培养工程师及其以上人才为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则越来越强调加大实用技能培养的力度,两者之间重叠趋势明显。高层次技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定位功能逐渐趋同,也是受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长远合流发展共同趋势的影响。

传统与实际结合,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

台湾的科技大学虽然发展历程不长,但由于其多为私立,多是社会成功人士投资举办,其教育理念中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并且贴近实际。如龙华科技大学以“勤、敬、诚、朴”为校训,以“务实、卓越、创新”为教育理念。朝阳科技大学以“勤学、敦品、力行”为校训,劳作教育是其特色教育理念之一。云林科技大学以“诚、敬、恒、新”为校训。建国科技大学秉承“活力(Spirited)、优质(Exceptional)、杰出(Outstanding)”的办学理念,贯彻“学力(Professional)、实力(Competent)、愿力(Dedicated)”的教育方针,以“术德兼修、手脑并用”及“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为教育宗旨。

相较于普通大学,科技大学由于多诞生于台湾经济工业化腾飞阶段,因此其办学理念皆比较务实,强调勤劳、诚信、朴实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合群、守纪的人才。

法人化治理,大学自治程度高

台湾的科技大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国立还是私立,都遵循法人化治理,大学自治化程度高。科技大学的组织架构、人事、财政、招生、师资聘任、大学发展等都由大学自己来决定,学校高度自治,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各大学均设置了董事会,负责大学校务运作的监督与管理。校务会议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制度上保障了大学教师群体能够充分行使自治权力。行政管理机构也较少,后勤服务基本上都由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承担。

台湾的高等教育较发达。近年来台湾本地生源不断减少,导致高校普遍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科技大学同样如此。科技大学要生存必须依靠自身的教学品质来吸引学生、争取政府的奖励。台湾2004年12月出台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大学教学品质的提升,学校都希望通过教学卓越计划来争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台湾的科技大学也非常重视以学生为本,将“一切为了学生”变成行动的指南,竭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将“以学生为本”落实到方方面面。如龙华科技大学和建国科技大学,对入学新生从如何维修宿舍开关、灯具入手,精细学生生活指导,同时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朝阳科技大学,为缓解学生课堂发言的紧张情绪,从教室环境布置入手,改变常态桌椅摆放方式,精益求精,用心良苦。

“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理念,它更体现于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如在图书馆有教授指导站、导师推荐书目、一站式服务点等。学生培养计划张贴在教务部门的墙上,也出现在教授、导师的授课报告中。一个月一次的教学进度跟踪调查是常态环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工作室门口的状态牌,使公开、透明、随时随地的服务成为可能。

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由于两岸文化相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相似之处,考察比较台湾科技类大学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抓质量建设,严格控制职业院校数量的增长和层次上的盲目升格。大学数量要与人口、社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要严格控制职业学院数量增长和向大学升格的冲动。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台湾的科技大学目前在师资方面拥有大量的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博士后,以及很多领域的领军人才,拥有许多世界领先实验室,借鉴吸收了很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着力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大陆学生到台湾高校就读,交换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在当前大陆高等教育日益开放、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加强大陆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特别是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第10篇

【关键词】破解;中职教育;发展;受限问题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重要层次,彼此有机衔接是必然现象。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其它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结合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实情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做好与高职对口衔接工作,促进中等职教向高职教育的稳定过渡与相互衔接,保障其教学顺利进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 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客观上要求职教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且专业课教师多数是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或者是从大专院校直接分配而来,专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职教教学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少,致使中职教育学历达标率和职称较低。尤其是在农村职业教育更为突出,因为农村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对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加上一些政策的限制,导致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相当学历和职称的有丰富经验的科技管理人才难以被引进中职学校任教。部分学校由于专业教师紧缺,由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中学教师直接承担中职教学任务,还有部分学校直接聘请社会上操作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中职教育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重高等教育轻中职教育的观念。在许多人眼里,认为中职教育是“二流的教育”或是“末流的教育”,甚至有些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中职生就业,还有部分中职学校认识不到发展中职教育的深远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把中职教育等同于岗位培训或混同于普通教育两种错误的办学倾向。其认识误区,一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发展中职教育,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部分基层领导和教育界人士重视普通高中教育,把资金设备投向普通高中,宣传上将普高放在突出的位置,造成了普高热;其次,未能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逐步转型和升级,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需要中职教育来填补。由于重视不够,好的师资都被选派到普高,致使中职教育很少有人问津,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外,还有大批农民对技术教育质量和就业也存在认识偏见,尤其是农村中职教育,这些偏见影响了广大农家子弟选择农校的积极性,使涉农专业长期以来备受冷落,包括“以农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青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

1.3 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中职教育中套用类似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职教育在应试教学的指挥棒指引下,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种模式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知识为本位,难以让学生习得真正的操作和技能,更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求知的意愿和欲望都被严重压制,这样长期下去使得很多学生由于在就学时期并没有掌握真正的一技之长而难以择业,导致中职教育已经与其教学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其社会效益并未得到实现。

2 中职教育发展受限的原因

对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发展中职教育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既有思想原因、社会原因又有学校自身条件不足的原因:

2.1 学校自身因素

学校自身原因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实力不足(如:教师、实验、实习设备、经费等方面),一些中职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学实验设备落伍,实验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基本需求,部分厂矿、企业所办职业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偏向于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无力顾及其他。还有部分国办职业学校(包括由普通高中转过来的那部分学校)受普教影响较深,偏向于普通教育。

2.2 思想因素

有些职教人看问题比较片面,只看局部不见整体,认为中职教育满足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不可兼顾,所以只取其一,不顾另一面,由于教育层次、世界观、知识面不同,对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很保守,存在多种思想偏见就不足为奇了。

2.3 社会因素

社会方面根因在于:一是学生基础差,学生就是本着学一技之长,尽快去就业或自谋职业而来的,而社会又有对具有一技之长毕业生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部分职教人把中职教育等同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倾向;二是学生就没打算学技术、尽快就业,而是想继续深造,追求高学历,社会又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条件,如对口升学或参加大学入学统考及高自考等,造成了部分职教人把中职教育混同于普通教育。

3 中职教育发展与高职衔接对策思考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整体走向低谷,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的反差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可以看出,中职教育适应生存必须向高职发展,如何在职教发展转向高职教育观念,必须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过渡与衔接。

3.1 专业与教材过渡衔接

在专业设置转变上必须突出职业性,可与高职专业设置尽量一致。按照市场需求、行业定位的原则,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设置专业。同时,中职专业设置口径变宽,逐渐向高职的专业设置靠拢。在教材转变上,要有针对性,压缩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入专业课,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并构建以职业学习主干课和一两个近似专业形成的延展课为两个模块化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便于中高职业教育理论相衔接。

3.2 师资队伍过渡衔接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必须积极地转换教师角色,让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道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做一个实践型的教学工作者,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并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教师的做中学到更有“效益”的知识。一是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开展教师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向高职办学的师资条件转变;二是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参加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能力;三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充教师队伍;四是建立教师稳定定期实践制度,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向高职教育转变提供人才支撑条件。

3.3 培养目标衔接

中职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要改变中等教育现状向高职发展,必须确立实践教学的理念,将教学模式由单纯的应试教学转向面向社会办学、面向企业办学,在时间上解放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以求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上与高职培养目标衔接,就要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能力较强,学生对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较高以及专业的复合性。其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理念,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标准,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重点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强化服务,拓展辐射功能,内化信念,促进内涵提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理念。同时,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变思想,应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培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4 学制和教学制度转变衔接

在学制上,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两年制或三年制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还可以中职为依托,实行中、高联合办学等。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综合培养,并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效益。在教学制度上,根据不同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爱好可跨学校、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或中高职业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制,给学生创造较为灵活的学习机会。

4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认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师资队伍匮乏等众多因素影响,已受到一定阻碍。巴本文针对中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瓶颈和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目标、学制与教学制度、专业与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发展的过渡与衔接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孚.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72-173.

第11篇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提出大陆与台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分析政策、体制机制、合作内容存在许多相同点,但在政策扶持力度、合作理念、合作广度与深度、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大陆高职院校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合作深度、产学研合作体系、专兼职师资培养等方面有待加强。

关键词 :大陆;台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3-04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大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台湾地区把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称为“建教合作”,具体是指学校同企业共同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同大陆推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许多相同地方。通过大陆与台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可借鉴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提高大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特色。从世界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合作教育也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无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还是大陆“2+1”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企业一线服务的;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发展会促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大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大陆推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设施、设备与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针对本校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4)“岗位承包”模式。学校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校,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对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校的相关实训课程。

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台湾学者将“建教合作”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工业界与教育机构合作,从事职业或技术训练的教育;广义的是指训练或教育机构与社会团体之间广泛进行密切配合与相互合作,包括科技、专题研究、课堂教学与其他方面的合作。从内涵上看,台湾地区广义的“建教合作”接近于大陆的产学研合作,台湾地区狭义的“建教合作”接近于大陆的产学合作。台湾“建教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有代表性的主要模式有:(1)轮调式建教合作模式。轮调式建教合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学校与工厂共同负责招生,在教学上学校负责理论及相关学科教学,工厂负责技能训练;第二,学生分两班或两个组,每周或每月轮流到校上课和去工厂训练,学校上课与工厂训练时间各占一半,间隔轮调;第三,合作厂商派代表组成“建教合作小组”,负责学生的训练计划、执行与考核;第四,学习期满,学科及技能测验合格,由学校发给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工业职业训练学会发给的技能训练结业证书,若技能鉴定合格,还发给技能合格证书。(2)三明治式建教合作模式。三明治式建教合作是指学校学习和工程实训交替进行的一种建教合作模式,分为旧三明治式和新三明治式两种。旧三明治式是一二学年的上学期在学校上课,下学期到校外建教合作单位实习,期限为半年,实习次数为两次。新三明治式是指一年级上学期及二年级下学期在校上课,一年级下学期与二年级上学期在企业实习,实习次数是一次。三明治课程采用“理论—实务—理论”或“实务—理论—实务”方式进行。(3)委托式建教合作模式。学校受缴纳职业训练金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建教合作学校开设根据企业需要的订单班或职业技能训练班,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委托式也包含学校为委托单位举办员工在职训练和技艺人力之养成训练。(4)阶梯式建教合作模式。一二年级在学校上课,三年级到建教合作单位实习,且每周返校上课一天。(5)研究式建教合作模式。一般是学校接受建教合作单位以合作方式从事专题研究或实验。(6)课后实习式模式。由学校寻找相关的建教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在寒暑假进行实习,实习期限大多为两个月,实习期间的表现列入成绩考核之中。(7)最后一哩模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从2005年开始实行“最后一哩学程”计划,“最后一哩”原指电信网络从机房至用户的末端部分。台湾教育界引用这一术语,是指技职院校开设最后一年课程时,先与企业界联系与磋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打通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哩”。

大陆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异同

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面的技术教育。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称为技职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专升本)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再进入博士班深造。

(一)相同点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在大陆方面,2005年11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3月颁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颁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8月颁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都做了相关规定。在台湾方面,1954年台湾地方政府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教育”、“劳委”、“经建”等8个“部委”还联合推出“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实施以纵向弹性衔接学制的“3合1”(职业高中+高等技职院校+合作厂商)合作方式,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从体制机制上保证 大陆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无论是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计划制定与调整,还是课程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都会制定一些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具体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校企合作顺利推进。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院校特别重视与当地企业积极合作,为符合台湾地区“经济部”制定的2015年经济产业发展愿景之冲刺计划,推动产业高值化,促使产业全面提升,均衡产业发展目标,台湾地区的技职校院不断因产业需求及教育质量提升制定与产业、企业合作的规划、制度。

合作内容基本相同 大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有: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创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促专业和课程建设,掌握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在合作中,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增加就业机会。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院校以专利、创新技术、人力专长、研发能量、文件法规、产业需求等内容作为产学合作的基础,使技职院校能够了解产业界的人力需求与应用技术,进而结合产业界的实务需求。

(二)不同点

政策扶持力度不同 大陆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力度,从政府总体支持力度上还仅仅局限于教育部一个部门,财政部在税收上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为顺利完成“最后一哩学程”试办计划,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巨额补助经费,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对建教合作、工学结合有明确的奖励计划。1972年2月“行政院”公布职业训练金条例。该条例规定:凡登记设立的公私营企业,雇员达到40人以上,应缴纳职业训练金。有征缴职业训练金的企业可以动用职业训练金进行建教合作,对建教合作的推动提供资金保障。1976年停止征收职业训练金后,“行政院”成立技专与职业训练小组,职业训练与建教合作经费由政府支持,建教合作经费来源有制度保障。

合作理念不同 大陆许多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对企业来说只是浪费精力,是“赔本买卖”。主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不多,往往是利用地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或校友关系建立起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是不稳固的。台湾地区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为提升台湾地区整体产业及其市场竞争力,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时代及产业变迁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创新、转型,为产业提供合适的专业技能人才。现已形成了由台湾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持续推动、高等技职院校跟进、企业(产业)紧密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合作广度与深度不同 一般校企合作从专业开设、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技术支持、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大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除上述内容外,还要与企业洽谈学生实习安全、签订就业协议书等。大陆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上,缺乏长远眼光。学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能力,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及专利;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企业因无利可图而缺乏主动性,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由于高校与企业追求目标不一致也不尽如人意。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院校校企合作比较有深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以来,经过60余年的持续发展,已逐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高职、专科、技术学校、科技大学、技职硕士、技职博士从低级到高级一脉相承的完整性学制和技职教育发展体系。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院校实施“产学携手合作计划”、“产学学士专班”等产学合作项目,使技职院校庞大的研发人力与能量成为产业界技术研发的坚实后盾。

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不同 大陆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即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又要求在师资队伍组成上要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是大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方面,师资总体水平要好于大陆。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具有博士学历,有较大比例的专业教师来自企业。为保证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严把师资进口关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培养。一般教师两年内必须去欧美、日本的高校进行短期访学,为教师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学与研发能力提供时间和机会。

深化大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看法

(一)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成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推动者 目前,大多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且合作的广度、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成为强有力的校企合作推动者。

成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协调者 学校和产业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不同,单纯靠其自身或者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来协调产学双方的利益及解决合作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政府作为国家上层公共管理者,应该协调两者的利益。

成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过程的监督者 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不仅可以保证校企合作沿着既定的目标、方式运行,而且可以强力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此外,也有利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学校的科研方向与产业界的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相一致,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服务。

成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成果的验收者 目前,由于缺乏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评估和验收机构,各高职院校为了谋求特色发展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但结果怎样,是否达到合作目的,没有权威机构的评价和验收,都是自己在评价、总结。鉴于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参加的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评价和验收机构。

(二)增加校企合作深度

不断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政策,让企业一方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借鉴原有的校办产业(企业)、行业(企业)办学、校企股份合作等成功模式,探索以产权为纽带联结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如在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用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方式向学校注入一定的股份,这样企业就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职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负责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形成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同时要实现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实施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功能开发,初步实现车间与课堂整合、学生与员工一体。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

建立院校与企业的协调机制不能仅限于每年一到两次的协调会。院校可充分发挥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产学结合组织的作用,经常性、制度性地与企业加强沟通,不断扩大合作群体,深化协调层次,也可借助政府平台与企业建立协调机制。创新校外体制,以政府力量推进工作开展。在国家层面的法制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确实是一大难题。所以要建设校内制度,以制度促工作的常态化、深入化。建设多元平台,促进产学研工作全面展开。

(四)提升专兼职师资培养质量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一是内部培养。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要规定教师五年中要有一年时间的企业工作经验,并鼓励教师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加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外部引进。引进的新教师要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校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课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旭翔,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15.

[2]江义智,江文雄.海峡两岸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香港:现代知识出版社,2004.

[3]徐恒(金监).校外实习成效之评估——以明志科技大学三明治教学为例[D].台湾世新大学,2007.

[4]陈清燿,何映婷.“三明治”教学、“Topping”教学效能与“最后一哩”之关联性探讨——毕业生观点[A]. 2008创新、整合与应用研讨会,2008.

[5]丁夏君.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题:要让企业“有利可图”[N].中国教育报,2012-05-16.

第12篇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创建于1960年,隶属于广州市教育局,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由广州财政学校、广州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和广州市中华会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是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人事局确定的“广州市财税、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州市财税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广州市财会人员培训基地”,同时还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确定为“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培训中心”、“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培训中心”、“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培训中心”。

励精图治,铸就鲜明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服务社会、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打造财经职教品牌,形成了“德技并重、双核驱动、双轮发展、校企共赢”的办学特色,将学生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技能,终身发展有基础”素质全面的财经职业技术人才。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对财经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年招生指标数为2200人,实际招生达2780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达125%,600分及以上112人,平均分521分;是全市和全省完成招生任务最好学校之一。201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获手工会计综合技能、会计电算化综合技能、传票、点钞、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项目第一名,手工会计综合技能及国际贸易单证员项目前三名均为该校学生。由于在校学到一技之长,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且专业对口率在74%以上。

“德技并重”:学校坚持“德技并重”的人才价值观,树立“诚信做人”的职业信念,内化服务意识,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交融,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造就“厚德强技”的财经职业人。

“双核驱动”:以会计和商务英语专业为“双核”引擎,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创新。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改成果引领全省。商务英语专业跟单员、单证员考证通过率居全省前列。

“双轮发展”:学历教育和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近三年,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年均六千多人,对外会计培训年均一万人次,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

“校企共赢”: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训在岗人员和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对会计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中职会计一体化课程体系”,牵头开发了广州市、广东省会计专业指导方案及配套教材,较好地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对接,在全省、全国推广中受到好评。

新财经职教品牌,发挥“财经学校效应”

“三强”合一,品牌聚集效应得以放大。学校合并前的“三校”,分别曾是广州市财税系统、广州市粮食系统、广州市会计人员在职教育培训的“品牌”学校,强强合并,使得校园面积、教学设备、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辐射区域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软实力在整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办学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品牌聚集效应得以放大和擢升,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打造广州市中职会计专业的“航空母舰”。 学校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品牌优势明显,是广州市中职学校的老牌专业,曾为广州市财税系统、金融系统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在校生规模,稳居广州市中职学校之首。2008年至2011年会计专业每年招生约1200人,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大关,堪称广州市中职会计专业的“航空母舰”,专业实力和抗风险的能级巨大,是历次专业调整中的常青树。由于优质的教学和体面的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广州生源,形成了“读会计,到财校”的社会效应,生源质量比较高。2009年中职状元李倩雯同学的中考成绩718分报读本校会计专业,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看上财经学校就业前景好,所以选择读中职。

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会计专业建设的创新。针对社会对初级会计人才的要求,兼顾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在柔性教学的原则下,以“宽基础”为支撑点,搭建起“大平台、活方向”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大平台上,构架财务会计、会计文秘、会计电算操作等多个方向,走会计专业专门化方向发展的路子,促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与相关现代新型职业的融合,使学生就业面更广,适应能力更强,从而使传统会计专业焕发生机。

擦亮商务英语精品专业名片。商务英语专业是学校一张亮丽“名片”,是学校今后重点发展的创新型精品专业,为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内涵,学校对商务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开设国际贸易方向、外贸会计员方向等,设置商务英语、外贸跟单员和商务单证员三个教学模块,培养外贸商务复合型人才,就业定位明确,适应于珠三角地区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外向型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英语+商务”及其双证书是商务英语专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在选考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证书、LCCI认证证书、全国商务英语认证证书等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之外,加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满足了学生转岗需要和职业迁移以及职业发展的愿景,受到不少英语基础好的同学青睐。2011年,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与广东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行“3+2”学制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在打通学生升学出路,搭建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