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时间:2023-09-25 18:0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宜居区;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1.现代宜居区规划现状

1.1.宜居区规划背景

继我国实现居民生活的小康水平,基本结束住房紧缺的时代后。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住房的需求上,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住房面积的宽敞”、“交通的便利”、“基本服务设施的完备”等需求层次上,诉求着更为宜居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上,人们对居居住区规划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相继提出“安居”、“康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住宅作为耐用消费品,关系到人民的身心愉悦与健康,,直接反映居住的环境质量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搞好城市住宅区的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2我国宜居区建设存在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和城市居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创建起来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商品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对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过去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往往侧重于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安排,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显得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居住区规划建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严重制约了居住区的良性建设与健康发展。

2.现代宜居区规划设计浅谈

2.1发展和努力方向

2.1.1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市场机制。在较少增加住宅投资,较少占用土地资源,较少扩大每套住宅数量标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搞好住宅单元布局和居住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完善住宅和居住区的功能,只有处理好节地与环境,面积与功能,标准与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2.1.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灵活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地段,由于条件不同,不能照搬和套用,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

2.1.3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灵活性。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繁荣。生活服务设施的安排要考虑国有、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的不同要求,项目布置和用地规划要让居民和经营者有更多的选择,从城市宏观角度统筹安排,不机械地搞分级配置。

2.1.4交通布置的灵活与实用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行车还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要充分注意到私人小汽车和个体出租车的出现和增长对居住区的影响。合理解决居住区内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确保交通安全。

2.1.5提高绿化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离与联系。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要划分层次,形成不同的空间领域和活动场所,绿化要与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各层次活动空间密切配合,既有不同层次,又有相互联系。

2.1.6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趋势。要从时代特征、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等方面,从室内到室外,单体到群体,从建筑到道路、绿化,空间到场所,从总体构思到细部处理等各个方面创造多样化。

2.1.7以人为本,让居住者来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居住者改变过去那种被动适应的状况而直接成为居住的主体,让居住者创造一个能选择和安排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让居住者参与建造自己家园机会的设计思路。

2.2宜居区规划设计缺少系统分层

从未来的人居模式发展来看,除了为人们提供满足基本的需求外,还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提供满足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的功能和条件。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建立系统观,除了实现人们基本需求外,还需对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作出解释。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与分层次的目标相对应,将宜居目标分层次地体现在规划设计中。然而,前述众多的有关居住区宜居探索中,尚未看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宜居需求间建立起适调的关系,也没体现出宜居的层次差别,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如以“安居”为宜居目标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满足“住有所居”的茶本需求,无法指导更多、更高层次的宜居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宜居目标,规划设计不得不进行新调整。又如为适应“康居”层面的宜居目标要求,规划设计需重新修改。但这还是不能适应“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需求。

2.3现代宜居区情感空间的体现

第2篇

1.“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从霍华德到赖特到新城市主义,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城市设计运动,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人多地少,资源紧缺。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营造和谐的居住社区模式,倡导信息化时代的简约生活方式,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2.“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对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3.“生态住区”发展趋势对现代住区规划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性生态住区:可持续居住区(sustainable community),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北方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北方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增加人体舒适感,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

二、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1.完整的规划结构

北方居住区的规划特点与南方类似,主要侧重于整体功能结构的布局,有较完整的功能组织分区,不同等级的居住区结构不同,根据使用人群的不同进行设计,总之,在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节约用地。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尤其整体的规划结构,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

2.安全便利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3.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

4.完善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好坏决定了居住区的软环境是否达标,好的配套设施可以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在现在提倡服务至上的时代,配套服务设施在规划中的地位也别提升了,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对配套设施的布置要格外注意,使其在合适的地点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业主们达到共享配套服务设施的基本目标。

5.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现在,人们已注意到空间有序性的意义,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这样的序列。无疑有助于克服居住区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居住区生活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把私密性生活与公共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可以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

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在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中,许多建筑师似乎朦胧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如厄斯金在他的贝克尔集合住宅中设计了“空中街道”;伦敦依斯林顿住宅区利用住宅屋顶走道,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把自发转变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从零散孤立走向系统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

四、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新策略

1.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倡“四节一环保”

“四节一环保”理念是建设部提倡的,就是要求居住区规划建设中,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一环保指得就是居住区环境保护。

2.信息化时代居住区规划管理新技术

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因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电脑家庭化和家电电脑化。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

3.社区物业服务配套

住宅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电器商品一样的服务。对住宅而言,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服务。不同的开发商从不同的开发理念出发,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亦不大相同。一般认为,前期服务为消费意愿的调查、消费群体的确定等;中期服务指用户参与社区建设和住宅个性化需求的实施等;后期服务包括制定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物业管理制度,指导或实施二次装修,住宅公共设施及社区环境的维护等。服务分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建立责任建筑师制度。意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开发商和建筑师了解用户,让用户更多地认识所买住宅商品的功能和性能等,使设计和开发的服务贯彻于住宅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改进目前被动服务的状态,使住宅商品的流通过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就像私人律师那样,责任建筑师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为用户服务。

五、结语

本文通过一些理论对北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展开话题,分析了南北方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诸多差异,并总结了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点,虽只是分析了一些皮毛,但希望通过本文对北方居住区规护方法的探索,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些启示,希望更多的规划师、建筑师在设计方案时因地制宜,突出当地规划特点,把我们的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也期待着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去。

参 考 文 献

[1]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26-28.

[2]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6-38.

[3]胡四晓.Duany&Platerzyberk与“新城市主义”[J].建筑学报,1999,(1):59-64.

[4]邓平,周波.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索[J].四川建筑,2003(3):3-5.

第3篇

【关键词】 居住区老龄化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据了解,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住房条件的变化,家庭人口进一步减少, 我国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老年“ 空巢家庭”的增加导致家庭照料资源严重短缺,因此,必须从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角度,理解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来弥补。

如果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 按照这个标准,乌鲁木齐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到2011年,乌鲁木齐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12.5%、12.8%、12.6%、12.6%、12.77%、13%、13.16%,呈逐年上升趋势。乌鲁木齐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从人口年龄结构图上来看,在未来十五年内,乌鲁木齐市老龄化速度将加速,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

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6-2012年)

乌市老龄化总体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老龄人口增长快,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疆老年人向首府集中势头猛增,2011年达到高峰;老年人口日趋高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的13.2%;空巢老人居多,特殊群体养老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基础条件差,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距离现阶段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病重老人、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孤寡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乌鲁木齐市政府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度。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 养老需求急剧增大,医疗服务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压力需要进一步关注。

1 、现有居住区老年服务设施规范的不足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 2002修订版) 在1993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社区服务中心等相关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初步体现了对老龄化趋势的关注和对老年服务的重视。但在当前高速老龄化阶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的针对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 现有的居住区配套公建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全民性的,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设施如老年服务站、老年问题咨询设施等没有列人正式规范中。( 2 ) 缺少适宜的邻里交往空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规范,对居住区老年居民日益多样化和深层次的社会需求考虑不足,缺乏相应的用地与设施的规范。( 3 ) 老年照料服务设施的设置上,没有硬性规定设置托老所,也没有足够的老年服务和照料设施设置要求。( 4 ) 文化体育设施的分级设置上,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设置居住组团级的居民健身设施。总体来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缺乏对老龄居住的全面考虑,没有形成有效的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目前乌市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2002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养老院作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宜配建项目,托老所作为小区级宜配建项目。将养老院和托老所作为宜配建项目,在管理和实施中往往缺乏力度。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而且与幼儿园相比,这种需求的人口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是累加的,从而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2.2居住区住宅选型单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仍以在宅养老为主,但目前来说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和老年人同住,大部分老年人也愿意选择独居方式,但均愿意与同住一个居住区。这样就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家庭户均人口下降,造成户均住在面积过大,造成浪费。根据我市目前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为了提高普通家庭中老人的户外活动质量,住宅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及其规模趋向于如何能更好地组织和丰富他们的邻里交往与生活活动内容为准则,这对长期以组团为基本组合单元的居住小区结构提出了新的概念。 2.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要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轻老年人(60—75岁)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老人离职后,闲暇时间显著增加,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没事可做。尤其是年轻老年人,离职往往带来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与慰籍,更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诸文化娱乐活动设施。

2.4规划中忽视绿地的建设管理。人类对绿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喧嚣城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宁静的场地去晨练、与他人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目前乌鲁木齐市的居住区集中绿地较少。2.5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目前乌鲁木齐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1个。有6个街道办辖区范围内,既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没有医院。很多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因目前尚不完善,疏于管理,虽然建有卫生站、门诊所、护理院等,却门庭冷落,究其缘由主要是卫生站和门诊所等的设备简陋,人员少,使需要就诊的病人望而却步。

3、乌鲁木齐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对策

3.1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截止到去年,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机构仅二十四家,由于数量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微利经营的现状也给经营者造成了负担。

乌鲁木齐市政府于2009年12月4日出台了《关于加快乌鲁木齐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乌鲁木齐老龄化市场有四种体制存在,为传统化的福利养老院;公办福利机构;市场化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市场化的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但乌鲁木齐市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首府养老服务业发展,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已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3.2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科学配置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及相关公共设施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老年人口比例。居住区内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可根据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文化活动中心的规模设定,并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在规划期内可根据年龄结构的变化调整青年和老年活动室的比例。

3.3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在建筑与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 ( 1 ) 确保老人安全。居住区内部的公共设施应以使用者方便为主,要确保老年人防止身体受到损伤外,还要确保精神愉悦。 ( 2 ) 要舒适使用。让老年人感到精神上的宁静,身体上要舒适。( 3 ) 活动场所的确定。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楼层最好在底层,或者单独设置,有利于老年人活动。

3.4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型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有利于发挥老年自理能力的居住环境。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由于乌鲁木齐市以在宅养老的方式为主及近期老龄人口的增加,将来还会增大对居住区内部的小型养老设施的需求,我们在规划中要更加重考虑老年配套设施的考虑,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 考 文 献

[ 1 ]余乐华.居住区公共设施规划[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

[ 2 ]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居住 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指标( D G J08 —55—

2002)[ S ] .2002 .

[ 3 ]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S ] .2003 .

第4篇

关 键 词:居住区 景观 规划设计 文脉延续 生态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居住区的性质与规模

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

1.居住区

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

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

3.住宅组团

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住宅组团内可设一些直接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小百货、烟杂店、卫生站和自行车存放处等微型服务设施。一般不设幼儿园、百货商店等公共设施,以免把嘈杂的人流、车流和噪音带进来而影响居住环境。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

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

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

(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3.驳岸

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二、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探析

1.规划设计过程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

2.规划设计原则设计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组织立意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

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体现地方特征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使用现代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①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②复合材料的使用;③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④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重视色彩的表现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5篇

关键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问题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so a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aims to strengthe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wner, create suitable for people to live lif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住小区已成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表现在环境、安全、服务等方面。本文主要从人性化、生态化、节能及规划发展方面探讨了这些问题的加强措施。

1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性化的考虑比较欠缺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较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绿化用地的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不能满足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有些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往往会片面增加住宅用地,减少绿化用地,导致居住区缺少居民的公共绿化活动空间,小区整体居住环境较差。

1.3对生态小区概念设计的理解不够

在部分开发商的心目中,小区的绿化、美化就等同于绿色生态,而没有充分考虑小区的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的实质内涵。显然这是一种误导,环境生态小区不仅仅是美化、绿化环境问题,它涉及到大环境、能源、生态的概念,其涵盖面是较为广泛的。

1.4规划设计时,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1.5没有真正体现人、自然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很多小区建设还普遍存在景观生态系统内外的不一致,即小区外部是原真、本地化自然景观,而小区内部则是统一的洋式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也多崇尚异域风情,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缺乏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没能真正体现人、自然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2 加强生态小区规划建设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改善居住环境

(1)人性化的设计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设计理念也一直是设计者们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线的安排上,尽量使道路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均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间。只有将人们物质层面的安全健康问题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2)增建中小户型住房和老年人住宅。目前,为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小区内应规划建设一定比例的、适合当地情况的自型老人住宅、介助型老人住宅等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城市,在创建宜居城市时标准会有所不同,但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不变的。创建科技环保、健康舒适、信息通畅的宜人社区居住环境,也是建设和谐友好社会的重要内容。

2.2以生态化设计为主,推进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全民对生态小区建设的认识,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其次,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大力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营造健康社区的活动和建设中来,稳步推进生态小区的建设与发展。

2.3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规划设计时要多注重小区内的绿化空间的布置,采用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最大化为居民提供绿化活动空间。如沿小区的环路可布置集中公共绿地,供居民的休闲活动,设计时注意以休闲活动的绿地为主,只设少量观赏绿地,多追求立体空间的绿化;小区内的中水站、垃圾站等设计时可以考虑将坡顶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区自然地平,坡顶可选择能净化空气及吸音的树种植。

2.4坚持满足各种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为宗旨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2.5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1)绿色住宅系统。绿色建筑即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

(2)绿化系统。改变以草坪为主的简单的图案化绿化模式,尤其在缺水大城市,应多植树木,减少绿化用水量,并且多树种搭配,养护更容易,遮阳挡风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绿化景观系统。

(3)绿化与生活、文化相结合,讲求实用性。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首先,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的30%,其次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同时注意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背离居民特有的生活与文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规划、策划、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经验与总结,旨在不断地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水平。另外,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不断地创新及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 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理想、 更舒适、 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

当人类步入21世纪之始,居住区的规划开始朝着以人为本、人性化、健康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因素成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旋律,现代的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包括规划图的内容要可靠、制图对象指标要完整、规划表述必须要科学,表达的方式要协调统一,可以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准确地表达出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当中的相关情况。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和主要内容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完成通常有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但是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亦需要充分尊重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其他的相关单位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编制要求,从目的上来看,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倾向于关注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居住小区的运行和发展一般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日渐完善和成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参与者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团体、法人以及其它相关组织在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的时候也必然是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来对其进行约束,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则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区别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实施性:和其他规划不同,修建性详规是在短时间内付诸于实际施工的规划设计;二是针对性:由于每个修建性详细规划所面临的区位、现状条件、上次层次规划要求、开发单位的开发策略以及客户群的千差万别,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针对性比其他规划更强;三是严谨性:由于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直接作为建筑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因此它在严谨性上的要求高于其他规划,否则会直接造成施工及以后使用上的问题;四是整体性:和建筑设计相比,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对规划地块里的所有建筑单体进行统一布局,考虑建筑与建筑,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功能、风格、交通的协调统一及变化;五是全面性:修建性详细规划还需要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空间,时间的关系综合考虑。

三、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需注意问题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理念:要结合本地块的现状特点,提出自己的概念,做出自己的独特性;二是空间结构:要规模分级,根据规模设置不同等级的空间系统;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三是住宅摆放:要满足容积率、日照、通风、景观等多种需要;四是公共设施:要布置不同等级的公共设施(为整个社区服务的以及为组团内部服务的),功能的混合使用,和景观系统的结合布置;五是绿地系统:要进行绿地网络化(1+1>2,可形成生态系统),集中绿地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六是道路系统:要注意人车分流,步行系统组织,道路尺度,顺而不畅,停车问题;七是专项规划: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消防等设计。

四、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参数控制

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参数需要参考众多的依据条件,例如居住小区规划用地的周围环境条件、区域位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等,我们只有综合考虑以上条件之后,才能够使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在控制规划参数方面,我们需要同时兼顾城市整体风格和分区的实际特色,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性,需要根据居住小区气候特点构建场地生态系统,并对其进行保护,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目标,还需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并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健康设施以及娱乐设施,以提高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其精神生活,而对于小区各个分区之间的分割问题,则建议利用公共绿化带对其进行划分,因为这些公共绿化带不仅是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同样也可以将公共绿化带的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另外,从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视来看,在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参数时,建议将构建新型小区、绿色生态社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把由社区修建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配套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对此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不仅符合其经营规律也有利于地区资源的共享,并且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未来,探索统一开发建设的各项指标,小区环境在实用、经济美观的基础上,要通过绿化处理、铺地、景观柱、路灯、水池的配置,形成动静结合、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公共活动中心翻,而小区工程必须要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并且供电线路要采用双回路输电线路,并增设地下变电室,小区内部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路。

五、如何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是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项目甲方和设计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主要包括了解项目的现状情况、设计条件、上位和周边规划约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与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听取意见;收集规划阶段所需资料等,前期工作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展速度;二是对项目的难点和矛盾集中点的分析及解决方法。每个项目都会有其难点及矛盾所在,这就需要在规划初期就对其有所预见,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思考,研究出解决的方法;不要等到项目实施阶段再亡羊补牢;三是做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规划设计。使方案既可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又可以营造出自己的特点,由于每个项目由于其所处区位的不同、功能的不同、现状条件的不同、服务的人群不同等等因素,所以都会体现出其独特性和一定的不可复制性,而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因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们需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做出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四是方案要在注重经济性、实用性的同时,追求形态、空间和景观的营造,提高项目的品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类型的规划不同,它是直接指导工程建设的规划,因此修建性详细规划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经济型和实用性,但在注重这些的同时,形态、空间和景观的营造对规划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品质、形象的打造和以后的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要以现实需求为规划基础,所修建的项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要根据居住区修建规划的具体要求去操作,控制好参数的设计,实现人文的科学的现代化居住区规划建设,进而更好的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

参考文献:

第7篇

本文以分析现阶段城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承德地区,通过调查该地区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现状以及绿化状况,指出老城区绿地系统改造是承德地区旧城改造中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老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通过研究总结近些年承德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探讨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在规划设计、植物选择、植物配置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改造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居住区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旧城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改变城市面貌、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挖掘城市用地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旧城改造在城市建设中显现重大意义并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1]。

当前国内居住区公共绿地普遍布局零散,空间封闭,间接影响了居住区园林景观。[2]老城区的绿化现状存在有诸多问题,规划设计陈旧,街道狭窄,绿化配套跟不上,缺绿、少荫、少花现象较为严重。绿化覆盖面小,注定了老城区绿地面积和质量的提高只能通过旧城改造,加强老城区的合理绿化布局及优化方案设计,提高老城区绿量,弥补老城区的绿荫不足现象。这使老城区绿化改造成为旧城改造的核心工作之一,对居住区绿地的改造也成为旧城改造工作中提高居民生活水品,提高居住区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

2承德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概况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区面积83.7平方公里,人口50.05万。承德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荟萃,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群,集皇家宏博之大气和古典园林艺术之精华于一身。但是,承德市老城区园林绿化水平极低。2006年统计的人均绿地面积只有4.1平方米,还不足中国城市人均1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的一半。自2008年开始,承德市实施了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工程。按照《承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的要求,结合“名城”、“山城”、“水城”特点,确定了“一核、一环、三带、多点控制”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承德老城区社区绿地改造时重点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有效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照2008年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德市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绿化用地面积所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新建区不低于30%,旧城改造区不低于25%,其中居住小区还应当按居住人口人均1平方米以上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2.2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承德自然条件差,山多地少、无霜期短,可绿化平地稀缺,适宜气候生长的植物种类少,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应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在植物配置上,注重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地被相结合,合理配置彩色树种和宿根花卉。

2.3提高绿地改造规划设计水平。老城区社区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低,植物配置不尽合理,景观效果差,绿地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后在工程设计上,做到自己设计和“引进”设计相结合,重点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绿化+文化”的园林设计理念,将绿地的建设和完善作为一部不断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历史。

2.4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园林绿化三分种,七分养。老城区社区园林绿地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养护不到位和养护不当造成的。在养护管理上要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层级,有效延续绿地改造后的效果。

3规划设计原则

老城区的绿化改造设计与新开发的住宅区设计截然不同,不能追求豪华、高档、新颖、时尚,而应注里功能性与实用性,要贴近居民生活,能够“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4]。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隔音的要求。具体设计原则包括:

3.1以人为本: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既有人情味,又有个性化的绿化空间,强调绿地的参与性和亲和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的活动要求。

3.2功能与形式统一 :根据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设计,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经济实用。[5]

3.3合理组织空间 :公共空间要尽量开敞开阔,公共空间尽可能与个人居住空间间隔封闭,以防止公共空间噪音的影响。

3.4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对原有土地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原来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少动土方。

3.5适地适树 :尽量保留原有的大树。在植物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

4有效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我国城市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不足1平方米,如去掉其中不合标准的公共绿地,其比例更高。[6]在承德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实践中,以下三种办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4.1 新建居住区公园和小游园:承德根据平地少、山地多且植被丰富这一特点,在主城区利用自然山体规划建设佟山、罗汉山、九华山等19处城市山体休闲文化公园。建成后的山体公园满足了人们就近游憩的需要,有效地缓解了旧城居住区人均绿地低的难题。

4.2 扩大居住区绿地面积:开展多种形式增绿工程有效扩大居住区绿地面积,在实践中效果比较明显的方式主要为拆建还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等方式。拆建还绿主要是拆除没有审批手续的临建、违章建筑改造为绿化用地。见缝插绿主要是在一些较小的空闲地块和墙角、墙边增设花坛和绿地,积极鼓励家庭养花、阳台摆花等群众性绿化活动。破硬增绿主要是将硬化式停车场改造成林荫停车场和植草砖停车场。

4.3 实施立体绿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垂直绿化、立体鲜花造景工作,在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立面、屋顶、地下和上部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和美化,以改善局地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美化城市景观。

5植物配置要点

植物配置需多样性,注重其生态功能。一是乔灌木花草合理结合。二是注重季相色彩变化。三是植物配置形式要多样性。居住区内的植物配置改造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5.1 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宜采用低矮的灌木或丛植,或群植,或修剪造型,组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可适当点缀一、二株低矮的色叶小乔木,使立面的色调、层次丰富,树冠线清晰且富于变化;宅间化粪池和地下管沟一般可用垂吊型灌木遮护。

5.2 小型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花架用攀援植物处理;廊亭周围可采用丛植、孤植等手法栽植孤赏树形成视觉中心;绿地内可设绿篱景墙起分隔和小区标志作用。坐凳附近适当配置高大落叶乔木以遮荫;铺装场地边沿用绿篱或宿根花卉加以分隔,也可设置花台增加立体层次。

5.3 小区周边绿地的植物配置。紧靠人行道一边可规则式地配置乔木、绿篱和宿根花境,起着隔音、防尘和美化作用;临街的一面最好形成多树种相混交的绿化带进行隔离。

5.4 道路的植物配置。结合道路横断面、所处位置、地上地下管线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道路的植物配置。行道树的栽植要考虑行人的遮荫与交通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要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植物材料的种类不易太多,但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

6结语

老城区绿地系统改造是旧城改造中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老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本文通过研究总结近些年承德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的成功案例,探讨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在规划设计、植物选择、植物配置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改造模式,意在抛砖引玉,能够对今后国内其他城市老城区居住区绿地改造具有参考价值,能引起全社会对居民生活环境水平提高问题的重视,从而对培育发展良好的宜居园林城市居住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浩.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中国住宅设施,2011.

[2]史飞,鲍家声.城市居住区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湖北:华中建筑,2005.

[3]季荫青.浅谈老城区改造中的绿化建设 [J].四川: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

[4]王茜,张丽君,陈大雷.关于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探讨[J].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化; 建筑设计; 规划设计

一、现代化小区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时,需要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在户型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

(二)经济原则

现代化的住宅小区设计要遵循经济的原则,人们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的因素,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在于奢华的外景,在兼顾美观装饰的基础上,发展和使用节能设备,使住宅小区设计体现环保节能的理念。

(三)美观原则

现代化小区在设计时,需要做到美观、大方,并做到对设计理念的科学应用。一是要使人们有着美的感受,二是要做到对小区环境进行装饰,从而使小区能够体现出美观效果,做到对视觉空间层次的提升。

二、现代化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化小区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1.邻里关系得不到解决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应是亲情化的社区。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道德堪称人类的风范,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亲情化的社区是最基本而主要的涵义。提倡亲情住宅的重点应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的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进步。

2.噪声污染严重

目前,国内存在很多小区,会将人行道肆意扩宽,从而使其成为机动车形成的道路,这样虽然能够使有着业主享受方便,但是车辆在行驶中所造成的噪音,也居民生活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对于一些小区来说,因为道路并不是十分宽敞,旁边也没有绿化隔离带,只有很窄的人行路。根据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要求,内部道路是不同的,街路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严重以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3.商住小区较为混乱

就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小区规划来看,在住宅小区内规划许多商业用房,而且商业用房较多,商业用房成为个人随便经营的场所,如在一些居住小区里可以看到,理发店、保健院、牙科诊所、课后辅导班、旅馆等商业内容,显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这些情况的出现,虽然社区物业、城建、环保等很多部门都在管理,但是,针对这些问题却无法治理,因其是商业性质合理合法,所以较难治理。

(二)现代化小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邻里关系的改善

应通过住宅区的计划设计,发明”三代居”或”同区异楼”的居住条件,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亲情社区还包含邻里的亲情,俗语”远新不如近邻”道出了邻里关系的主要。过往住平房大杂院邻里和气互帮互助,可说亲情融融,孩子们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互无猜疑。如今条件大大改良都住上了单元楼房,却邻里极少交往久居不相识,让人反倒悼念贫穷的过去来。这就是要强化亲情社区建设,改良邻里关系,打消这些”社会关系逝世角”,提倡 新时代的精力文明的规划重担。尽力使亲情社区建设成为居住区建设的又一个新亮点。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

2.结构设计问题

随着结构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设计弊端,主要表现在抗振设计、结构的规则性问题以及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等多个方面。在今后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这几个方面的重视,以提升结构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三、现代化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实施措施

(一)现代化小区规划设计实施措施

1.做好区位分析

小区规划设计开始应做区位条件分析,充分了解区位的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师只有正确把握每一个小区的区位条件,才可能设计各具特色的小区。不同的区位条件导致设计的思想理念截然不同,小区形象塑造的出发点也根本不同。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地段上的小区区位条件也大不相同,设计者应认真审视,以利于创造不同特色的小区。

2.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当今,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之势越大,似乎象征着小区的档次越高。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的多、功能全,这只能说对城市功能的不足起到了弥补的作用。但是公共设施建造的越大、越多,想要得到正常的经济效益、维持正常的运营,那么,就得从小区外招揽人员进来。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区的环境,更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干扰。

(二)现代化小区建设设计实施措施

1.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在现阶段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单一地扩大住宅面积,出现了房间形状比例失调现象,并且得不到充足的光照,使室内居住舒适性降低。室内居住环境舒适性除了与空间尺寸有关外,与各个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前后套房的对视与斜视现象,并在厅内尽量减少卧室门的数量。对于外廊式住宅而言,还应避免外廊对靠近其他房间的视线干扰。

2.提高结构设计质量

为确保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当结构高度超过B级高度时,应注重设计方法与处理措施的灵活选择。在现阶段的实际工程操作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于结构类型变更的重视。二是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应选择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三是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多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与人防。在设计嵌固端时,可能会设置在地下室顶板或在人防顶板等位置。为此,对于结构设计师而言,应注重由嵌固端的设置所带来的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等问题,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3、做到对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

首先,墙体材料在建材中约占70%,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取代粘土生产粉煤灰烧结砖。例如保温涂料综合了涂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双重特点,有一定强度及弹性的保温层,是一种理想的保温材料。再次,重视节能门窗和节能玻璃的使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推广使用的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镀膜玻璃等。能大大地提高节能的效果。同时,在施工中要重视生态水泥的使用,包括:环保型高性能贝利特水泥,低钙型新型水硬性胶凝材料,碱矿渣水泥等。重视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筛分、破碎后制成建筑垃圾砖或用作路基垫层及地基垫层,走循环经济之路。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宅建设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艳红. 新时期下建筑规划设计之发展趋势[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3)

第9篇

【关键字】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探讨

1 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

1.1 现状介绍

中国低碳居住区发展相对较晚,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实践,并且不断的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国外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着重在2个层面运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低碳居住区物质规划建设技术。上海、扬州以及保定就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二是由企业负责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居住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宣教。北京和南京的居住区建设就是采用了这种运作的方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主导方式是不同的,分别体现出了我国居住区建设的两大内容: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内容的引导。

1.2 实例介绍

扬州低碳居住区建设采取了第一种运作方式,由政府作为主导进行的。目前,扬州地区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主要是实行居住区传统建筑的新型节能改造。扬州政府和德国一技术公司合作,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建筑的理念应用于老城的社区改造之中,通过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的节能理念相结合。

南京低碳居住区建设采用的是第二种运作方式。南京的居住区低碳建设主要是以居住区家庭碳排放的调查以及工作宣教活动为主。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南京的3个典型的城市居住区,开展了居住区1000多个家庭的碳排放实际调查以及诸多“低碳理念”的公众宣教活动。通过一年的家庭碳排放调查以及宣教活动,有效的提升了低碳技术水平,完善了低碳居住区的建设。

1.3 综合分析

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国内其他一些区域的居住区低碳建设目前还相对缓慢,还没有实现低碳技术在居住区中的普遍应用。近几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不断倡导和支持,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的发展起来。

2 低碳居住区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并有效的提升能源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制度的革新。比如:2008年7月,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着重提出了低碳居住区建设的理念,实现整个城市碳排放的最小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各个部门碳减排的潜力。低碳居住区建设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性的低碳理念宣传和教育是构建低碳居住区的重点。未来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向科学化、丰富化的低碳居住区建设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将朝着科学化、丰富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低碳区居住区的设计理念以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联系居住区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综合的规划,更好的实现物质空间建设以及推广非物质层面的一些重要的低碳生活理念。居住区的低碳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内容,同时还包括调查研究、公众参与等多种工作方式。这些学科知识和多种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综合起来,才能加快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

2.2 逐渐引导居住区非物质内容建设

城市居住区是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行动平台,在城市低碳建设中占用重要的低位。科学、合理的编制具有引导性的社区规划方案,合理的指导非物质层面的一些低碳生活宣教于实践,是居住区非物质建设的重点内容。居住区的规划可以视为居民自下而上的进行自治管理方式,是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并与我国的居住区管理体系相协调、相补充。

2.3 不断完善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

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是居住区物质空间建设的重点工作。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紧凑化以及密度化的发展对低碳城市结构的支撑意义重大。通过不断的积累过去的低碳改造技术经验,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的先进设计理念,我国在逐渐完善居住区空间层面的低碳规划设计,建设低碳城市居住区的物质空间。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居住区建筑的合理布局以及低碳设计,加强居住区附近的交通低碳设计等。

2.4 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低碳居住区建设要向上升到更好的层次,不但需要国家的政策、规划方案以及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更需要居住区居民积极的参与。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低碳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居民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充分的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只有居住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更好的贯彻居住区低碳建设的规划方案,同时有效解决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城市的低碳建设和发展。

2.5 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是低碳居住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未来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建筑的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建筑的结构特征、使用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可再生能源。比如:高层建筑以及郊区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进行风力发电;如果居住区地域日照时间长、强度大,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低碳居住区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合理的规划水系统,充分考虑到水的二次回收和利用,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此外,国家也在居住区不断推行各类节能改造技术,改善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结构,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总之,目前中国居住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的完善低碳居住区建设,我们要对我国低碳居住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个较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去总结低碳技术的设计理念以及低碳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更好的促进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恒升,刘婷婷,余婷 低碳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发展探讨[J]. 建筑节能. 2011(07)

[2]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第10篇

关键词:老旧社区改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空间利用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正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快速的城市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提高了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了城乡公共服务。但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矛盾日益凸显。其中老旧社区便是由城市发展区域差异产生的问题之一,老旧社区已历经了几十余载,由于在规划设计之初,对非机动车数量和停车位需求增长缺少考量,造成老旧社区的停车规划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故老旧社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追求的提高,老旧社区亟待更新和改善。非机动车停放也该“与时俱进”。早在2012年9月5日,国家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加快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居住区、公共设施要为自行车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和方便的停车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建永久性自行车停车场(库),并以地面停车为主。此外,老旧小区、平房地区要通过建设自行车公共停车场,解决居民自行车停车问题。

2实地调研

2.1案例选取的考量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选取了成都东面以及南面的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作为老旧社区公共设施改造的样本。其中一个是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南社区,社区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市政府改造之后提供给居民居住的小区。社区的规模较大,历史较为久远,因此反映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问题较为综合和全面,社区也具有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住宅的典型特点。

2.2社区的非机动车停车现状

经过对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南老旧社区的走访发现,老旧小区的停车现状基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图1)

(1)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资源先天不足:老旧小区一般意义上是指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社区、居民区。由于老旧小区在建设之初,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缺少考量,没有规划,所以老旧社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在规划上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2)车辆停放杂乱无章:老旧社区道路普遍较为狭窄,公共空间并没有规划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即使后期在小区旁规划了收费的非机动车停车库, 停放更为安全,但是因为收费,离自己家距离较远等原因,大多数居民的非机动车还是停在自己的单元楼下或是离自己家较近的空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等。

(3)外来车辆挤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老旧小区几乎没有物业,长期无人管理,为了避免被交警“贴条”,小区附近的一些商户也会将车辆挤进小区,这些车辆加剧了老旧社区停车难的问题。而且这部分多出来的车辆随意停放路边现象普遍严重,长期占据出入道路,居民公共区域减少导致老人、儿童在小区内活动、健身常常无处可去,且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风险,严重影响原本小区的日常生活。

2.3问题总结

经过对老旧社区的实地调研,老旧小区的问题基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无规划,车辆停放杂乱无章;

(2)公共活动空间有限。

3方案设计

设计要点(图2):

(1)将公共活动区域设计为半开放式:既提高居民在公共区域活动时的安全性,又使其公共活动空间不受天气的限制。

(2)对小型停车装置进行机械创新,将自行车沿弧形导轨推上停车装置,将后轮与停车装置锁上,使其前后轮停放至弧形导轨上,缩小非机动车停放的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3)将半开放式公共活动区域与小型停车装置完美融合,充分利用公共活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居民在公共空间活动时,也可有序停放非机动车。

4结语

本设计方案针对老旧社区非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对小型停车装置进行机械创新,与老旧社区半开放公共活动空间完美融合,提高空间利用率,将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与非机动停车设施规划结合,完美解决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有限,公共设施配置展开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项智宇,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2] 朱进.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09).

[3]解决老旧社区“停车难”[N].江门日报多媒体刊,2015-11-6

[4]李嘉宁.一个统筹的考虑:走出老旧小区“停车难”之困境[J].行政与法,2013,30(3):32-36.

第11篇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6]。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6]。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8]。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9]。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10]。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小区绿化影响因素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掌握,不可机械照搬。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园林.2001(5):19-20.

[2]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城乡建设.1999(8):25-26.

[3]吴林春,丁金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绿化设计的思考.建筑知识.2002(3):13-15.

[4]黄伙南.对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建筑知识.2003(1):5-7.

[5]蔡丽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几个要素的探讨.建筑知识.2001(2):19-20.

[6]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7]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陈强,姜新成,张革.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中国园林.2000(5):54-56.

[9]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11-12.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 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居住区环境从设计理念到营造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纵观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建设,仍存在一些间题。

2.1 居住区绿地水平低,未达到国家标准

目前, 我国城市人口集中,城市土地短缺,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很低,有些未改造居住区几乎没有绿化条件。因此,绿地水平低是居住区建设的主要间题,绝大多数小区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预留绿地,未能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所要求的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的水平。

2.2 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严重失衡

园林花卉植物是园林绿化中的主要造园和造景要素,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十分有限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居住区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具有的多样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观和造价以求较高的取费标准,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快、新、超越的心态图。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3 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闭。园林植物都有特定的生态习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才能最大发挥其景观绿化效应,由于居住区居住楼的方位、数量和高低不同,居住区周围的土壤环境各异,形成了许多特定的生态环境区域,因此, 必须根据这些特定的小生境和园林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对居住区周围进行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但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化过程中,许多园林工作者缺乏对实际的生境和植物的生态特性作系统分析,导致绿化造景过程中植物选择和配置不当,进而影响景观效果,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一些房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新异和增强买点,不顾植物生态特性和当地土壤条件,盲目引进热带棕搁, 搬迁名木古树,贪大求古,最终导致成活率很低,不仅没有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 反而还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4 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但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化过程中 有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导致不能形成多层次的稳定的复合生态群落系统, 虽然有较强的观赏性,但实用性却很弱。而且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组合绿地的3~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面积复合群落的1/4 阁,这直接导致经济和生态效益上的不合算。

3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3.1 强调回归自然,追求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生态、自然无疑是一剂良药困。营造和谐健康绿色生态的园林景观,构建人与自然结合的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将自然引入社区,引向居民,使居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将是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

3.2 重视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在有限的地块空间创造最优化的和提供满足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景观环境,这种景观源于景观的整体效果的体现。因此,整体性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灵魂”,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通过居住区的绿地设计,构造小区的整体景观形象,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形成自然、优雅、有序的社区景观环境。同时,设计过程中还应将局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置于较大的城市区域节点来考虑,这有利于城市特定场所环境的创建和园林景观总体格局的完善。

3.3 注重绿色健康理念

健康是人们对居住区绿化景观的基本要求,随着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其设计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植物在四季常绿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果化、药化、绿化、香化等方向发展。果化就是多种植寿命长、景观效果好的果树,如批把、石榴、银杏、柿树等。药化就是多种植有药用价值的药材,如杜仲、香樟、麦冬等。绿化就是注重常绿植物的合理搭配,使居住区周围的乔、灌、草尽量常绿化。香化就是多种植花期较长、四季飘香的植物, 如桂花、桅子花、樱花等。总之,现代居住区绿化要求做到尽量运用植物的姿态、体形、叶色、花期、花色以及四季叶色的变化等因素,保持居住区周围绿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并同时注重植物的色相变化,从而提高绿地的艺术效果,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3.4 注重人们的情感满足

当今社会物质已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得到相当的满足,并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和情感享受。而居住区绿地景观则是一个重要的人们舒展心灵和情感享受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体现

居民对周围景观绿化的情感需求。而这种情感需求又体现在安全需求、舒适需求、认知需求、交往需求和回归自然需求等方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