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时间:2023-09-25 18:0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第1篇

Singh& Reed 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习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浅层学习以记忆为特征,关注信息的回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深层学习则强调新知识和个体已有知识框架的耦合,关注对知识的领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传统式教与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知识本身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主动将新知识耦合到既有知识结构中的需要,轻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与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建构。显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与学已经从延伸了传统教与学的概念,混合式教与学和翻转课堂的结合进一步有力地助推了深层学习。

混合式教与学不仅仅变革了教与学的方法,连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检验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混合式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要精简成本而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尽管混合式教与学未必适合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但是近半数以上的课程如果采用混合式教与学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混合式教与学的探索与推广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工程,唯有探索新的政策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助推混合式教与学的发展。

二、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

结构决定结果,健全的结构可以保证组织的责权不缺位。混合式教与学不仅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就连其课堂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从形式、内容和任务上都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在学校领导集体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课程制作支持团队及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等相关团体协调配合,构建起了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团队协作是混合式教与学组织架构的重要特点。

教师团队是混合式教与学的核心,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教等成员。教师团队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与维护、在线课程的运营与支持服务、面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的有效完成需要教师团队的集体协作。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必须专职、其他成员可以兼职兼任。

课程制作支持团队是教师团队的重要助手,由擅长于多媒体制作技术、动态课件制作技术、以及WEB制作技术的成员构成。该团队主要辅助教师团队将课程建设的思想转化成能够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帮助教师团队将知识技能点表达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的动态课件;帮助教师团队完成课程音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帮助教师团队完成其他与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工作。团队成员可以专兼职并举,甚至可以来自校外合作,但是团队负责人和核心技术力量必须稳定。

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承担着课程平台建设、运营与维护的重任。团队包括技术开发人员与运营维护人员。专业化的课程平台需要满足与组织文化和组织资源相适应的个性化需求,专门的技术开发力量就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实现需求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维护人员则负责维持平台的秩序,让众多课程有序共享同一个课程平台,保障平台运行环境的功能健全,性能可靠。如果课程平台采用整体外包,平台技术支持团队也无须学校自有,但是这需要非常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果网络课程学习规模较大,选择自建课程平台相对稳妥,尽管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成员可以不必完全自有,但是技术开发和运维的核心人员应该自有并专业。

教学管理团队负责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混合式教与学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协调、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成果认定、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工作量认定等方面。教学管理团队存在于学校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专业需求出发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管理、支持和服务。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资源协调和教学规范出发对教与学活动进行管理、支持服务。混合式教与学的管理团队可以共享传统式教学管理的成员,但是必须明确专人专岗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责权。

学生群体既是混合式教与学的受益者,也是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混合式教与学强调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与协同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应付了事,就很容易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学习效果,除了要重视和优化课程设计及课程资源建设以外,因势利导的学习制度与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

混合式教与学是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作业过程。参与者的背景、意愿、诉求以及行为习惯多有不同,要想充分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按照标准与规范行事,那么就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让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涉及作业流程与规范、资源配置规则、成果形式与认定原则、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包括: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学习平台使用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学习成果认定规范等等。

1.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

学习平台不仅仅要满足在线教与学的需要,而且还需要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的需要。通常教学管理的流程及规范都随组织文化和资源状况而具有较明显的学校特色,个性化的功能开发与扩展是平台建设必须面对的事情。因此,学习平台应该是基于标准的开放环境,它可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延伸与改变实现相应功能模块的扩展。学习平台的开发可以按周期分步骤逐步完成。

《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就是但是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开发计划并落实配套资源,从技术层面定义了平台开发的各种技术标准及逻辑结构。它主要为学校决策层、教学管理团队以及技术开发团队提供从功能需求到功能实现的沟通依据。

2.学习平台使用规范

众多个性化的课程共享着同一个课程平台,只有让每门课程都共同遵守一个有利于平台高效运行的统一规范才能有效避免课程间在平台上的矛盾和冲突。大量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在同一个课程平台上并行处理相关任务,功能使用指导、错误纠正指南以及容错提示说明等信息都需要便捷有效地传递到每一个用户。

《学习平台使用规范》就是面向一切用户的使用手册,它定义了平台使用相关的流程及要求,规定了平台共享相关的标准与规则,明确了违规使用的后果及处理方法,确保了平台高效稳定的运行和用户便捷的操作。

3.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

课程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在线学习的效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团队与课程制作支持团队的协调配合。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评价方案通常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行动导向。课程资源因其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正确定义好个性化与通用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学习者和技能需求变化而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如何处理好资源新建与资源维护的关系,明确其责权也至关重要。

《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明确定义出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标准、配套资源的供给规则、建设参与者的责权利以及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与方案,充分地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的放矢地致力于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4.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线学习的服务者、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答疑者以及知识应用指导者。混合式教学的面授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的答疑、针对现实任务的解决方案探讨。

学生不再单纯地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理论解析,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带着问题主动参加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人机间、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互动参与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通过设问、释疑、模仿、创新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就要适用教与学的需求,分别针对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定义出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活动内容、质量标准、资源配置规则及相关责权等内容,保障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5.学习成果认定规范

第2篇

关键词:混合教学; 高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14-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日渐丰富,在教室上课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他在网络上都可以查到,导致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上课玩手机,发微博,甚至逃课,老师对此也束手无策,通过硬性的点名,收手机等粗暴的办法根本上解决不了教学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效率成为高校的一个新难题。MOOCs、混合教学等兴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举措的一个新亮点[1]。混合教学模式能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2]。本文对混合教学的教育方式做些探究。

一、混合教学理论的内涵

混合教学/学习(Blend learning)是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学等学习方式的混合[3]。总之,将传统与网络学习的优势两者结合就可以称之为混合学习,这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改良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在线传授的内容所占比例的大小对混合教学以更直观的理解,如表1课程类型[4]。

细分下来,混合教学的模式还可以分为:①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交替进行,如翻转课堂;②面对面教学为主,网络在线为辅;③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为主,面对面的小组或个人辅导为辅;④在机房自主学习所有课程,教师现场指导;⑤远程在线学习为主,少量的线下讨论辅导。都是线下线上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起良好的促进作用[5]。

混合课堂教学活动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教师团队组通过传统课堂教授、视频课程、网络教学等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互动反馈,同时也反馈出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学业成就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如:信息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和情感伦理等[6]。

二、混合教学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开始推广幻灯、投影教学,在教室摆放若干台国产的601、602录音机供学生听外语录音,后来建设电视录像、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后来把投影仪、录音设备、录像机、电视机等组装在教室里建立早期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问世后,着力推行多媒体教学,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各种应用管理平台,发展远程网络教育,迎来了我国教育混合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8]。《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9]。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尤其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高校纷纷建立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着力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全力打造网络课程,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10]。到2013年,70%的美国高校领导认为他们将有40%的混合课程[11]。

三、开展混合教学的必要条件

1.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校园网接入及无线宽带覆盖完好。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能为每名学生提供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信息环境和服务。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校园,这为在校师生提供了方便的宽带服务。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的普及也为网上学习提供了硬件基础。这些基础设施配合成熟的流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使得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活动成为可能[12]。

2.需要学校及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

学校的政策是整个教育的火车头,在教学的学时分配方面的调整,将影响教师重新设计面授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都极大的影响着教师的良好发挥。

3.需要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实践

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必然要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自己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必须要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才能掌好混合教学的舵。

4.学生的e极参与和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更加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必要的主动性,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动性,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必须需要学生的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

5.教师、学生、教育技术人员的良好配合

混合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视频制作、线上处理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团队支撑,使得老师能轻松上阵。混合教学需要良好的团队互助。教育技术人员需要更好的服务好教师和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混合教学的质量。

四、混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某高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摸索,对该校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该校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支撑教与学的网络支撑环境的综合平台。平台功能完善,已经在国内400余所高校使用与推广,使用中得到一致的肯定。

我们选择其中《土木工程CAD》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土木工程CAD是土木工程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计算机制图等计算机基础课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课的基础上掌握土木工程CAD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为选择、使用以及自主开发CAD系统打好基础,培养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本课程要求了解土木CAD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和选型知识;掌握计算机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和几何造型方法,掌握人机对话和交互作图技术,掌握CAD数据管理方法;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精髓。在没有了解软件的情况下,上机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实验教师将操作步骤进行一一演示,留给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就更短。(2)上机缺乏交互,学生差异性难以兼顾。在实验课上机辅导中,主要采用的是1个教室对50个学生的面授辅导形式。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CAD”实验课程进行设计,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把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放在网络平台上,分别放在几个模块上,分为课程描述、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规划、网络课程资料、课程论坛、自我评价等。每个模块都有细内容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课程论坛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

1.课程目标

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2.课程设计

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教师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探讨课程的特点录制教学视频,课程内容视频、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上讲授和辅导、上机实践和辅导(包括机房集体辅导和答疑)。

3.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络教学管理,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集体辅导、网上讨论、个别答疑和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平时作业、专项训练、课程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4.考核方式

从知识掌握程度、结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实践环节成绩和期末笔试。参加科研小组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可免做课程设计。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和开卷方式,分别考察基本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课程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内容,在论坛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同学和老师在线解答,老师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对90%学生理解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5.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互动使学生受到鼓励。不少学生觉得编程能力大大提高了,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老师给出示例程序、答疑等做法,讲解详细,知识性强,觉得很满意,收获很大。老师的敬业精神、讲课水平以及因材施教方法的成功运用、恰到好处的课程作业,这些都可以构成这门课程的一大特色。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生的反馈得出学生很欢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复学习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了学习时间,也能把一门课程掌握的更透彻。

五、思考和经验分享

1.混合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成为开展好混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助力者。在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更自主的找问题找学习方法,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2.学校和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是关键,政策的奖励可以更好的推动改革的深化,用好的案例作为示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开展教育的深化改革,而不盲目跟风为混合教学而教学。需要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自上而下的重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总结,改进提高。

3.搭建良好的教育技术平台,从技术和服务两方面更好的和教师配合,从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上重新定位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2014).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61-66.

[2]金陵,萨尔曼・可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3]徐福萌,黄慕雄.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8-63.

[4]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29-31.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6]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43.

[7]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1-56

[8]张淑梅.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1(3):170-171.

[9]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2013).cMOOC与xMOOC的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3-9.

[10]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8.

第3篇

关键词:国开远程教育;混合式学习;辅导教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借助互联网推送学习资源和组织学习活动。网上学习对远程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它解决了远程学习者由于工学矛盾而不能经常到校学习的问题,但也给学习者带来了孤单无助、学习时间难管理和学习动力不足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其实就属于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1]。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日益深入。在谷歌学术搜索上和百度学术搜索上都能搜到大量的与“混合式学习”相关的文献。研究者们从不同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与学生满意度及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学习社区与自主学习策略、混合式学习与MOOC等方面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各种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入论述。然而,这些文献的研究环境多为全日制高等学校或企业培训机构,研究内容多为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提炼和构建,以及如何基于虚拟学习环境对某一门具体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等。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以开放大学/电大作为研究环境探讨混合式学习的论文,在这些研究当中,少数研究者从“应然”层面结合远程开放教育设计与提炼混合式教学/学习模式,多数研究者则从实践角度对其开展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与总结。专门着眼于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立足于“实然”层面调研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现状,探讨如何利用该学习模式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尚未查到有深入研究的论文。鉴于此,我们以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以下简称“国开南海”)为个案,调研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国开的实施现状。此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本文所呈现的是第一个阶段(基于辅导教师维度)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之中,通过访谈和观察等途径收集研究数据。

(一)半结构式访谈

访谈对象为国开南海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任辅导教师。截至2016年7月,南海实验学院的专任教师共96人。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代表性和达到数据收集的饱和状态,笔者主要根据年龄、教龄和性别三个标准挑选了20名担任过远程教育辅导工作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这20名访谈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为:30岁及以下年龄段和51岁及以上年龄段各1人;31岁至40岁年龄段和41岁至50岁年龄段各9人。教龄结构分布为:教龄5—10年的6人;教龄11—20年和21年及以上的各为7人。性别结构为:女教师9人,男教师11人。基于研究问题设计的三个开放性访谈问题为:针对每一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访谈数据转录成电子文档,使用Nvivo软件进行了编码分析并导出了分析结果。

(二)非结构式观察

2015年春季和秋季学期,笔者对这20名教师的面授课堂进行了随堂观察,期初和期末每名教师各观察一次。在对面授课堂进行观察时,笔者先向师生亮明了自己作为研究人员的身份,并在课堂上跟学习者进行了一些交谈。观察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组织与管理课堂?如何安排面授与网上教学的内容?关于网上教学的观察,笔者获准进入这20名教师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和国开Moodle平台上所任教课程的课程空间,观察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师生实时与非实时互动,形考作业布置与批阅等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对象所担任的课程包括5门公共课和15门专业课,在这20门开放教育课程当中,教学手段都涉及面授与网上教学,面授辅导为主,主要由教师系统讲解知识点;网上教学为辅,主要由学习者下载学习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料,参加教师主导的文本形式的实时与非实时讨论以及完成网上形考作业。在教学组织方面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面授旨在系统讲解知识点

首先,面授安排的频率较高:本科课程每2周一次面授(一门课程约面授21学时),专科课程每周一次面授(一门课程约面授54学时)。其次,面授的形式主要是教师借助word或PPT讲授,授课内容覆盖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一次面授往往需涵盖2—3章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的角色;学习者听课,在书本上画记重点,努力完成对知识点的接受。这种面授辅导模式具有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为主宰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2]。在问及“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相比,哪个教学效果更好”时,有13位访谈对象认为“面授教学更好”,只有4位访谈对象认为“网上教学更好”,其余3位访谈对象则认为“难说”。持“面授教学更好”观点的访谈对象提得最多的理由是“方便师生互动、更容易讲清楚知识点或操作要领、师生更习惯于面授”;持“网上教学更好”观点的访谈对象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下,支持的理由基本是“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时间更灵活、便于成人学习”;持“难说”观点的访谈对象则认为“何种教学效果更好取决于课程的性质与学员自身的情况”。

(二)网上教学处于辅助地位

根据笔者对20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和对其网上教学空间的观察,他们开展的网上教学局限于上传教学资料(主要是面授时所用的课件和期末复习资料),组织实时与非实时论坛讨论以及在形考平台批阅作业。“我从来没重视过网上教学。不过是按学校要求上传课件资源和到论坛发帖,应付而已。”(女,41—50岁)“现在我们是将面授作为主要的传输知识的渠道,而网上教学似乎是配菜,是辅助手段。学生上网学习一下,对巩固面授所学知识当然有好处;不上网学习,自己看教材自学,效果可能也差不多。”(男,41—50岁)网上教学的途径除了旧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新的国开Moodle平台,访谈对象还在平台之外使用了QQ、E-mail、电话、微信、视频会议、微博等,其中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由于学校规定必须用来上传教学资料和组织课程论坛讨论而居利用率第一位,国开Moodle平台则由于正处于建设、试运行阶段而致利用率偏低[3]。辅导教师如此评价学习者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的情况:只有3位访谈对象认为师生都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发帖也有一定的价值;而有13位访谈对象认为师生都是“敷衍、应付式”,或者“个别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直接从百度复制粘贴”,之所以如此,在于:“现有的网上教学只是将书上的东西搬到了网上,形式而已,没有意义,学生是否参与网上学习并不影响其通过课程考核。”(男,31—40岁)

(三)教学法的转变是网上教学最大的困难

在问及“网上教学是否存在困难”时,明确表示自己存在使用教学软件/教育技术困难的访谈对象有7人(其中5人处于41岁及以上年龄段),其余13人则表示“不存在技术困难”或者“技术不会构成大的困难”。但访谈对象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网上教学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一些其他困难,其中提得最多的困难是教学法的转变问题,其次是网上学习资源的建设问题,还有对“师生比失调,网上实时讨论时一个教师难以应付众多学生”的担心等[4]。

三、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国开目前的混合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1.网上教学有形式而无实质在国开南海目前的远程教育实践中,虽然辅导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涉及面授与网上教学,但网上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学校有网上教学的要求,但辅导教师所理解的网上教学只不过是“在教学平台上传其面授时所用教学资料,在课程论坛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形考平台批阅学生作业”。Ellis,Steed和Applebee[3]曾将网上学习资源分为交互性的和信息性的,前者包括取自现实生活的案例讨论、评估性的小测试、实时与非实时讨论等;后者包括以各种格式(WORD,HTML,PDF,PPT,视频和音频等)上传的授课资料回顾、补充学习资料、图片或音像数据库链接等。从前面的研究分析来看,国开南海目前的网上教学交互性很弱,信息性也一般。辅导教师将课程论坛讨论理解为“上去扔一个问题,等着学习者回答”,结果就是学习者互相复制粘贴答案,完成任务了事,这样的课程论坛讨论是没有互动的;辅导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料往往与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内容重复,没有提供更多或设计得更科学的信息,结果就是学习者认为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上网去看电子版的教材[5]。国开南海“以面授辅导为核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事实上让网上教学陷入了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局面,而且这个局面在整个国开其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根据国开目前的体制,直接为学习者提供面授和网上导学的辅导教师并无权限在网上学习平台设计教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由国开总部的主持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管理)和主讲教师(在网上学习平台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讲授)完成。如此的教师分工体制造成的结果就是:网络课程资源建好了摆在平台上,但辅导教师在一线教学/导学过程中并不经常使用它;面授课堂正好符合传统教学的需要,于是辅导教师自然将其工作重心放在了这个舞台[6]。2.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在课题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辅导教师们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既是面授课堂的中心也是网上空间的主角———面授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辅以一些配套性的习题讲练;网上以教师上传课件、讲义、复习资料和在论坛向学生提问为主,辅以形考平台批改作业。无论是面授还是网上,学习者都未能发挥其“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虽然他们是成人学习者、远程学习者,但在教师的心目中,他们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最好的教学状态仍然是“学习者都来参与面授课堂,教师讲完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二)混合式学习如何在国开更有效地推行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从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寻求改善,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改革既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要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因此,课题组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的研究内容,在学校积极扶持下,考虑本校高职生的学情及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必然性

(一)网络信息化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其中尤其以移动网络技术、课堂媒体技术、网络云计算等为代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一国教育水平中的作用。美国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教育中。由此开始,一些国家逐渐实施了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案,我国也从1994年开始大力倡导实施教育信息化。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也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二)“网络课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2012年,“慕课”出现在美国,它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载体,并且迅速席卷全球,标志着教育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不利于学生自由学习,“慕课”突破了时空制约,采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平台上共享学习资源库,用户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章节的限制,提升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更满足高职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师生间、学生间可以方便地互动交流;同时存储下师生互动的相关数据,便于实施学习效果、行为的综合梳理,较好地推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混合式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的巨大优势。虽然网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网络资源,更有利于知识传播,但这种网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学习。因为网络学习在实施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反馈,对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不利,这就不容易达到既定的学习效果。同时传统课堂学习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沟通,实现了教师对课堂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融合,达到优势互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更好学习体验。

二、基于网络环境进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性

(一)实施教学新模式,助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库,借助网络信息课程,优化整合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与在网络平台上的在线学习,实施教学模式的新设计。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研究包含“慕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新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高质量学习资源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变革,这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课堂教学,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二)助推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高职信息化改革提供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微课”、“慕课”、“移动学习”的出现使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建设一批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特点、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思政课程成为必然趋势,这必然会推进网络课程的建设。而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巨大冲击,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为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拓宽渠道。(三)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满足学生交流的需求,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成绩考评方案等方面的表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促进了高职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三、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举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线上:依据在线网络学习的理念,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任务,包含教师课前拍摄的微课、短视频、课堂录像等网络课程资源、指定提前学习的网络课程,高职生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先预习观看相关视频,再进行在线测验,做课程相关习题作业,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况,实施课堂现场教学的新设计。线下:把握课堂学习主渠道,加强课堂学习管理,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展开讨论、展示成果及小组互评等活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难题,掌握好学习进程。2.基于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构建混合式的学习新模式。学校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力度,投资改造学校的网络环境,达到网络覆盖大部分教学区域,最大程度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支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高职生添置移动学习设备,如笔记本电脑、iPad等,利用好手机APP。无条件购置电脑的学生,学院提供机房免费学习。特别对部分老教室进行网络改造,创设学生学习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3.打造一支适合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课程设计水平。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欠缺,学院以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进行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在线自主学习、专家专题讲座、校内校外培训等方式,建立长期信息技术培训机制,提升思政教师信息化水平。促使教师及时更新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驾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二)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实施思政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后,高职生的学习状况产生了很大变化。1.在线学习人数增多。学生线上学习、做测试、线上讨论、课上课下互动、完成作业,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2.学生考核更加公平。成绩透明化,整个学习过程都有记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公开的,使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开展科学有效评价更为方便。3.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学习热情极大提升,在学好规定课程内容外,甚至有部分同学通过网络选取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深度学习。总之,通过相对系统的培训与自身努力,思政课教师越来越适应现代课程设计与开发,从整体上实现了对信息化教学先进理念的精确定位,提升对教学设计方法、视频设计技术、“翻转课堂”技巧等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利用微信等新媒体的能力等,较大提高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

四、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需要不断加大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课程整体设计效果直接受到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年龄、业务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不适应的状况,需要加强学校专项培训与单独跟踪指导。(二)陈旧落后的网络教学平台软硬件,滞后的新设备配备都制约了线上课程后续开发设计。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受限于学校网络速度、理实一体化上机教室数量、使用时间长短等软硬件条件,如果网络速度较慢对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最终学习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机房使用时间不足,也直接影响思政课网络课程的学习,所以要加强学院网络建设和机房维护等软硬件建设,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三)在思政课学习中出现过度娱乐化现象。在实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一些教师把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娱乐化,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表现娱乐内容,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知识点的嵌入,出现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带来课堂语言不规范、课堂气氛不庄重的后果。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好娱乐手段,不能出现过度娱乐的情况。要立足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坚持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又要贴近学生个体发展。这就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证教学效果,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一种尝试,在实践教学中依然还有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伴随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也会不断挖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必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4,3

[2]苑秀芹.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理论研究),2015,1

[3]许永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J].现代教育,2015,23

第5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

一、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及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国内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面临着总体生源下滑困境的同时,自身的教育模式单一、普教化严重、课程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低下等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又长期得不到改善,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少从事继续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为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纷纷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开展“混合式学习”进行技术服务投入,其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获取学习资源的天然优势极大地弥补了继续教育学员面授时间短、课程资源有限等不足,较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工学矛盾。但由于对此种学习模式未经过认真研究,缺乏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体系和质量监控、评价,其结果是不仅教育质量未得到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我导向作用由于技术的引入而更加落空。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要在继续教育改革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地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关的评价和学习支持体系。

二、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云南某高校为例

(一)某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平台概况

云南某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是某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自学考试的主管部门和办学实体,从事成人继续教育近50多年,立足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已形成了函授、夜大两种办学形式并存,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并举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格局。2013年,为顺应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的需求,有效发挥移动互联网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学院与苏州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近3年。平台运行以来,学院采取“面授+网络学习”的混合学习形式,缩短了面授时间,有效地缓解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平台运行以来混合式学习效果,学院对成人学生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的160多名学生进行了“混合式学习满意度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网络环境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45%的学生表示在使用学习平台过程中出现网页打不开,网络课程卡顿不流畅等情况,平台的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和优化。而当发生技术问题时,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就选择放弃学习。2.课程设计83%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较为合理,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案例较少,拓展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目前的网络课程均由软件公司提供,这些课程也是从其他高等性院校购买过来,其课程内容的新颖性、与成人学习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3.教师指导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占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平台学习,教师需要及时答疑解惑,通过调查,48%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学习中,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板块使用率较低,很多疑问在线未能得到及时解答。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未很好地彰显出来。4.课程资源的缺乏现有的网络课程仅仅限于课程内容的线性传递,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拓展知识,理工类较多的实训环节未能进行视频或者动图的展示,课程资源单一,又相对缺乏;原来设计的“资料”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推送的学习信息和相关资料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乏味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度不高。课程资源限于几门网络课程,未实现资源共享。5.课堂教学弱化混合式学习活动一般分为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投入,学院在课堂面授课时大幅减少,压缩为1~2天,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对课程考试的要求进行讲解。问题集中于到课率的减少,教师上课缺乏热情。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指标

针对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并充分体现混合式学习评价的“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评价相结合”“多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教师和机构三个维度制定以上评价体系。

(四)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支持策略

1.评价组织机构的建设

实践证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执行才能真正保证落实,而目前学院缺乏专门机构对教师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的监督和评价,教学的效果也无法控制,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混合式评价体系客观上要求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学管理经历和能力的人员队伍来监督执行,组织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由主管领导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而且组织机构职责界定必须明晰,这是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

2.评价工具的充分使用

机构在对混合式学习的主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应采用多主体、多种评价工具。(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教育科研中一种较为普遍、常见的研究方法,在3个表中均标注了该方法作为评价的工具,通过问卷的反馈,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评价师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作出初步判断,方便对以后进行改进。(2)访谈访谈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访谈往往能得到更多、更丰富的反馈信息量。问卷调查得到的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数据,利用学生代表的集体访谈、教师的集体访谈,或者个别性的访谈,通过深入对话,能更全面、深入地得出更多细节性的信息,得出较多设定之外的答案,有利于弥补问卷的局限性。(3)网络记录网络记录主要是作为网络学习环节的评价工具。在学院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登录次数、登录的时间、作业完成情况次数、发帖数、讨论热度、活跃度等信息都通过网络技术精确地记录下来,并自动绘制成图表,为教师和机构对学生混合式学习的参与情况有非常客观、直观的准确数据,因此可作为评价学生混合式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网络指导数据则主要有:回帖数量、作业批改数量网络记录,这些也可作为评价教师网络教学指导依据。(4)专家评价为提高本机构的混合式教学质量,第三方专家的评价和指导也是必要一环。第三方专家站在更为客观、公正的角度为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做出评价。学院应建立较为常态的混合式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日常的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为改进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应对机构的支持服务、服务质量等开展评价,使机构为混合式学习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学术和非学术的服务支撑。专家督导组的成员应成为评价机构的主要成员。

3.注重评价主体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与传统单纯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学习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较多师生表示不适应。要实现混合式学习的满意效果,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显得异常重要。尽管学院曾邀请学院网络课程提供方课程主管为专职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也为师生提供过网络课程指南,但仅限于对网络学习的基本操作和流程的简单了解,对于如何有效地互动、监督学生的学习,及时答疑解惑等方面的问题,未进行过深入研讨,出现的问题就是网络课程很多模块的使用效率较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就机构层面而言,应为师生提供经常性的网络学习模块、资源的相关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信息素养,以适应学习形式的转化。

4.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

在对学生的初步调查中,反映出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相对老旧,呈现形式也相对单一,主要以PPT、讲课视频等形式出现,课程资源是核心问题,其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机构层面,尽管在近期组织招标建设了几门网络课程,但面临的尴尬依然存在,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建设课程的资金有限使课程数量和质量提升受限。为实现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丰富性、具有时代性,在机构层面,一方面,可多开发成本较少的微型课程,将重点、难点以凝练、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加入行业联盟,享受各高校的优质课程,在资料模块上,鼓励专家、师生上传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分享,针对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和物质奖励。通过调动课程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减少课程建设成本的同时,不断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多元化发展。

5.网络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撑优化

通过调查,影响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技术支持服务较弱,对机构(学院)层面而言,应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环境,解决网络技术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的流畅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学生及时提供技术帮助;另外,加强教师混合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监督和痕迹方面的网络记录建设,使机构能较容易地获得教师指导的相关数据和反馈,作为评价和监督教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谢洵.“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6)

[2]林莉兰.混合式学习模式下高校网络自主学习及评价活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第6篇

关键词:混合教学;教学设计;网络课程;flash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86-03

混合教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其理念和方法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开放在线教育的发展,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融合,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非凡,尤其2013年MOOCs风靡全球之后,院校对于混合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混合教学博取众家之长,融合多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符合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总体而言,现有混合教学研宄和实践较多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相对传统;而基于THEOL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把网络课程作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课程设计和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混合教学,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系统的支持,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Flash制作》课程作为案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建设以及混合教学方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设计在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课程设计

1.1学习者分析

本课程学习者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生的特点是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逻辑推理,不善于数值计算、理解表达;但同时学生有一些长处,如喜欢做事,喜欢动手,喜欢成果展示、竞赛,喜欢集体活动、游戏。修本课程的学习者之前已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图像制作(Photoshop)》,所以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个人爱好,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穿插知识学习,尽可能使两种技能的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基础课,学生学会如何使用Flash软件制作简单动画作品,学习动画的相关基础原理知识,为后续学习原画制作、动画技法及动作规律、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打好坚实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思想,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做出一般的简单动画短片、FLASH类型的广告、MTV、网站及导航、小游戏等。

技能要求:能进行普通动画短片、Flash广告、MTV、网站及导航、小游戏等的制作。

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动画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写一般程序脚本的能力,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职业素质训练要求:运用Flash软件独立制作、编辑图文声并茂的动画,并为影片形式。

整体来看,本课程属于技能性强的课程,但也包括相关原理性知识,知识内容和技能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

1.3教学内容设计

从教学内容来看,除了第一单元属于课程的引入,做一个整体介绍;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在之前单元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之外,第二单元到第六单元属于单项技能的提升。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网络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多媒体信息呈现方面的优势,利用案例呈现和操作解说的方法对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呈现,通过文字形式对原理性的、知识l生强的内容通过文字形式呈现。

1.4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目前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束后有一个上机考核。而最终的成绩评定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具体构成:1)期末成绩,占全期成绩60%(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机考;2)平时成绩,占全期成绩40%(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在具体的网络课程的评价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区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进行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另一方面,运用学生平时提交作业的质量和网络课程学习中的整体表现对学生平时成绩做评定也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客观性,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规范。

2《Flash制作》网络课程建设

根据上述《nash制作》的网络课程设计,该部分将对上述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具体实现。首先,课程栏目导航简洁明了,通过上方导航栏显示,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导学、课程学习、FLASH作品赏析、学习分析、学习资源、学习小词典栏目,点击进入二级导航,完成网络课程的整体架构。其次,通过网络课程首页教师致同学们的一封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建立协作、互信、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时,在首页显示最新通知、讨论话题等使得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

在众多模块中,课程学习是一个重点模块,学生主要学习活动都通过这个模块完成。在此模块,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并融合到具体的课程学习单元中,使学生自然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课程的学习。本课程课程学习模块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表现为三种不同形式,第一单元为导入课程,分五个大的栏目,首先通过课前小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已有了解和个人学习预期,使教师对学生需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步进行动画常识性知识测试,主要目的是引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第三步开始切入正题,对Flas课程进行介绍,包括课程整体内容和框架;第四步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软件的介绍和下载;第五步通过优秀案例的展示告诉学生本课程学习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Flas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到六单元为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的训练部分包含基础概念和原理性的知识,然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包括绘画基础、简单动画制作、遮罩动画、声音处理等技能,使学生能自主完成案例的制作。本部分的设计按照案例教学的流程进行,首先进行案例的呈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案例讨论、播课学习和配套的测试完成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的学习;之后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作业并上传至相应模块;最后进行反思和单元学习测试。

第七和第八单元属于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调用主题模块中的小组协作学习组件来完成。综合技能的学习需要对单项技能学习的有机整合,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型的作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更深人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小组探究方式流程进行,主要包括确定探究主}一制定探究计划一小组探究一成果展示评价环节。

课程导学模块包括对课程框架、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的介绍,以及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的一些建议;FLASH作品赏析模块一方面用于展示优秀的作品,突出该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拓展性的学习和模仿;学习评价模块主要是通过平台对学习的分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包含学习进度、讨论区、学习反思、作业和测试相关成绩、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学习资源相关模块包括课程讲稿、推荐学习网站、案例源文件、视频教程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资源和拓展资源;学习小词典模块主要提供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包括名词术语、常见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趣味性知识。

此外,网络课程的一方面可以与诸多社会交互性软件建立联系,从而使课程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心理,同时增加课程的交互性:另一方面,通过随时可以调出的学习笔记模块使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自主性。上述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师生提供强大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下面将针对该网络课程,设计相应的混合教学方案。

3混合教学设计

从《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整体结构来看,课程内容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课程导学性质,包括第一单元(即Flas简介部分),主要对本课程整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所需软件的特点、及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介绍:同时通过赏析教师准备的多种Flash作品,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为课程的整体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到第六单元同属单项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包括Flash绘画基础、简单画制作、引导路径动画、遮罩动画、声音处理五项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内容呈现形式和统一的学习活动、评价方式来实现。混合教学设计也采用相似的方法,都采用案例教学法,遵循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案例呈现一案例分析一一案例学习和再造一学习迁移。鉴于每种技能的学习都有一些相对核心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能促进技能的提升,故添加教师对重点概念和技能的讲解,此模块通过面对面活动进行。案例的呈现和案例分析主要通过网络课程,即面对面方式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区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适当搭建问题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习;案例学习(操作演示)和案例再造(即学生重新做出案例中呈现的效果)在混合环境中进行,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重点概念和技能的讲解

第7篇

关键词:活动理论;网络课程;混合型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53-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许多高校都踊跃展开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的质量如何来保障,如何将网络课程更好地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当下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热点内容。在网络课程热、MOOC热的大背景下,混合型网络课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内容中,对于学习者影响较为深远的内容便是网络课程中的活动设计。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的混合型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并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由维果斯基提出[1]。

活动理论视角中的活动体系主要含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主体指的是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主体分析通常是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客体通常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活动的客体进行分析设计时通常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来进行。共同体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除主体之外的其他学习者、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在网络课程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使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活动理论还强调三个次要成分的设计:工具、规则、劳动分工。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中介的[2],工具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支持;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制约”,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离不开规则的制约,有效的规则对于学习者可以起到督促及管理的良性作用;劳动分工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指任务分工,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学习共同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理论指导下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

混合型网络课程是在近年来网络课程热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能够将网络课程与实际面授教学进行融合的网络课程形式,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要素如图1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面授主导型、MOOC主导型两类。

面授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和教师进行的大部分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主要在面授课堂上进行,线下的面授课程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线上的MOOC课程为教学服务,主要来提供契合实际教学需求的知识点讲解。

MOOC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3所示,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活动在线上MOOC平台中进行,MOOC平台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为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线下的面授课程为MOOC课程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MOOC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MOOC设计研究

1.《现代教育技术》 MOOC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为师范院校本科生以及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广大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并为教师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技能以及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更为有效地融入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现代教育技术》MOOC结构解析

《现代教育技术》MOOC线上课程主要包括公告、学习计划安排、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大模块[3]。

公告模块主要包含四部分:学习进度提醒、课程公告、即将到期、最近更新。学习进度提醒主要内容是学习者最近一次离开课程学习时,所学习的内容进度提醒;课程公告主要包含作业与相关说明、开课公告(学习内容、学习建议);即将到期部分主要包括单元作业截止提交时间提醒以及单元测验截止提交时间提醒;最近更新部分主要包括学习辅助课件以及拓展性学习资源更新提醒。

学习计划安排模块主要包含学习内容日期及测验安排、单元作业日期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学习内容日期及测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内容、周次、内容日期、测验日期以及测验截止日期安排;卧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作业时间以及作业提交截止时间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互评作业开始日期以及互评截止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开始日期、试卷提交截止日期、主观题互评日期、主观题互评截止日期以及成绩公布日期。

评分标准模块主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成绩认定时所依据的评分细则。

课件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中的视频资源以及文档资源,其中视频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文档资源以PPT课件为主。

测验与作业模块主要包括测验截止时间、有效分数、有效提交次数。在测验与作业模块中含有进入各单元测验的入口,学生可以通过各入口分别进入每个单元的测试。

考试模块主要包含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当期中或期末考试开始时,学生可以进入考试栏目进行考试,并且可以查看教师设置的考试相关信息。

讨论区模块主要包括综合讨论区(不限主题)、教师答疑区(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等对教师的提问)、测验作业讨论区(主题一般与测验、作业相关)、课堂交流区(主要是在课件学习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讨论)、作业与在线考试成绩申诉区(包括对于作业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的申诉讨论)。

3.《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分析

(1)活动主体分析

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于《现代教育技术》MOOC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处于本阶段的学生,在进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之前需具备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的基础知识,例如Word、PPT、Camtasia Studio,并且具备基本的软件下载、安装能力以及文档格式转换的基础能力。

认知能力分析: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多为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硕士、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处于此阶段的学习者身心较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动机减弱,内部成就动机增强,具备进行独立学习的条件,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活动客体分析

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活动的客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W习者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内涵以及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所熟悉。

过程与方法:学习者在经过课程的学习之后,需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有自己的了解,并且学习者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逐渐具备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有意识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善教学方法,展开科研。

(3)活动共同体分析

活动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验,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在线交互以及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位学习者都包含在两个共同体中,一是线下面授课程中的实体共同体,二是由网络构成的虚拟共同体中。在这两大共同体之中,参与学习及教学活动的主要人员包括MOOC讲授教师、面授课程讲授教师、学习者群体、助教人员。在共同体中,各种角色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影响以及建构着《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庞大的社区。

(4)活动的工具中介

硬件环境:学习者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能够登录课程的终端(电脑、手机、平板设备)、《现代教育技术》参考书。

软件环境:学习者的软件资源主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视频资源,文档资料以及网络中的大量非结构化拓展学习资源。

(5)活动规则

在课程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服从课程管理者的安排,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测验内容并及时提交。在参与讨论或发起主题讨论时,学习者需根据主题的区别进入相应的主题讨论区参与讨论,并且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6)活动分工

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MOOC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工作是线上课程讲授,面授课程中的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MOOC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助教角色:助教在课程的进行中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需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将学习者的问题反映给主讲教师,并且协调主讲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后台的维护工作。

学习者角色:学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按时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并且按要求完成单元作业的提交,完成单元测验以及互评作业,按时参加期中、期末测验,每周需参加面授课程,并且参与课程的讨论。

4.《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

课程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任务分工设计[4]。

学习任务分析指在分析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基础之上,为学习者设计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构建指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需明确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有哪些,可以从何处获得帮助及支持;良好的任务分工设计可以使各种角色各司其职,保障活动高效进行。

(2)实施过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阅读课程介绍,在了解学习目标以及任务之后,进入课程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界面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学习者需要直接作答,完成后系统会直接给予学习者反馈,用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可以实时地进行讨论,遇到问题之后,在教学视频观看的界面具有直达讨论区的入口,学习者可以自如地在讨论区直接进行相应主题的讨论,寻求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完每一单元之后需要完成单元测验,部分单元含有学习者需完成的单元作业,除此之外,学习者还需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完成互评作业。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按时参加面授课程,在面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在MOOC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答,面授课程与MOOC课程交叉进行,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有效防止学习者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出现辍学等问题。

(3)评价活动

活动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进行测评。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中,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如今,我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课程层出不穷,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然而,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混合型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探究,对《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型网络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混合型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有部分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文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50-64.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course/SNNU-1001517001#/info.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 课程建设 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YANG H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Graduate teaching is the need to train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of modern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reform of universities and postgraduat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hybrid system"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us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 explored.

Key words graduate teach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自主科研和创新的能力。现阶段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往往存在“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相分离的现象, 所学知识滞后于科技发展,这使得学生没有积极性,进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本文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上寻求基于学研融合的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控制问题,该学科对数学的要求较高,同时又与各应用领域密切结合,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笔者所承担的混合系统课程,作为控制学科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专业性很强,本课程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尽可能地开阔视野,了解国际最前沿的学术动态,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滞后于科技发展。研究生教学应该和科研发展动态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研究生课程及时更新,以跟上学术发展的前沿。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相对于科技发展显得落后,而且对于一些新兴的课程,也缺乏合适的教材,对于国外原版教材,常常不能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与需求,也不太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协调。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研能力。控制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大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科技文献阅读能力弱,使得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从而失去了听讲的积极性。

笔者认真思考了上述问题的对策,并在混合系统课程中予以实践,下面分别就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2 教材建设

教材是研究生教学实践层面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本适用的教材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些传统课程,教材比较丰富,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一般都注重当代前沿的发展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但是混合系统这门课程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国内外对于混合系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作为控制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混合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界的重视,目前国际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用的教材大多是自编讲义,内容不尽相同,目前尚缺乏一本被广泛认可的优秀教材。很多介绍学术前沿知识的新兴课程都存在这个问题。

笔者在大量调研之后,首先选择了荷兰学者A.van der Schaft撰写的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Hybrid Dynamical Systems, Springer, 2000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此书相对于其他教材和讲义来说,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书的内容尚不够全面,一些重要的内容没有涵盖在内。因此,笔者在充分吸取现有教材和讲义精华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自身在该方向上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自行撰写了专著 Hao Yang, Bin Jiang, Vincent Cocquempot, Fault tolerant control design for hybrid systems, Springer, 2010,并将该书作为本课程当前的教材。本教材全面阐述了混合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特别侧重于混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为研究生认识和掌握混合系统理论与应用及其演变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框架,也为他们在各自的科研中理解和掌握其它相关的先进控制理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3 教学方法探索

3.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学习和研究的结合,尤其是对于新兴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积极地思考和发现。混合系统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混合系统的模型、分析和设计方法,建立运用混合系统方法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观念,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混合系统研究的思路,并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这一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如下几种方法:(1)演示启发法,对混合系统理论中一些抽象的数学推导和证明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给出,便于学生理解;(2)案例启发法,混合系统有着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在讲解原理的同时,列举大量实例,如飞行控制、卫星控制、车辆控制等,让学生对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3)探奇启发法,混合系统的研究是控制领域热点,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在教学实践中适当介绍混合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程。该课程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旨在构建商务英语教学的新生态。本文探讨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并讨论这一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建构主义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已在各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全面展开。对于日渐走向系统化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仅限于有限的课堂实训,而对于课堂之外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拓展实训是当前很多院校面临的教学瓶颈。因此,如何走出教学困境,提高语言实训课程中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当下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各大院校力求突破和解决的一个难题。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也是众多世界顶尖大学正在大力发展的网络开放课程。目前国际学界对MOOC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MOOC课程的开放性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国外各大高校和机构纷纷加盟,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其背后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高等教育成本的大幅攀升以及借助网络争夺高等教育市场的需要等;②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MOOC具有大规模、网络式和开放性等特征,但MOOC的教学模式并不单一,如:研究者马克(JohnMak)在对目前MOOC实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类型的MOOC形式,即讲授主义的(Instructivist)、认知主义的(Cognitivist)、建构主义的(Constructivist)、社会建构主义的(Socialconstructivist)和关联主义的(Connectivist);③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MOOC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MOOC教学在加速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大众化、国际化和民主化的同时,也在课程管理、教学模式、教师定位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高校英语MOOC课程建设伊始,相关的MOOC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学者从网络学习的角度阐释了“联结主义”的理论与原则[1];也有学者从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的视角分析了MOOC背后的人本化学习原则、掌握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2];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强调MOOC的发展体现于学习中心的转移,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当今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了学习者在符合自身兴趣的情境下主动地开展语言活动,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运用网络的线上学习所构成的‘混合式’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状况和学习模式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已有较多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还缺少在MOOC环境下对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操作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现状下,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MOOC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是国内职业英语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商务模拟工作坊》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该课程以工学结合的授课理念为导向,以现代商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有效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顺利走向职场提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本文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以此建立新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视角。

1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当今高等教育中运用网络技术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其定义是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有效结合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4]。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面对面的‘线下’授课方式(Off-linelearning),而将大量信息的认知与交流转移到互联网时代的‘线上’学习(On-linelearning),从而使网络化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帮助。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让知识和学习经验的获得有了新的途径和媒介,也让研究者对线上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新的定义与思考。学界对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混合式学习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参与因素,即社会参与(Socialpresence)、认知参与(Cognitivepresence)和教学参与(Teachingpresence)[5]。其中,社会参与在混合式学习中指开放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认知参与是指知识建构的脉络与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开展探索、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教学参与是指在知识传授或学习经验获得过程中的设计、引导与协助的手段及方法。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让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建构体系。在此框架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集在于给学习者设置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学因素与认知因素的叠加旨在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而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关联所产生的作用则在为学习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持性话语,即交流过程中的有效语言。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以及为获得学习效果而构建的交际话语。其中,通过社会参与,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建立学习社区的归属感。而认知参与的过程则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教学参与则是将以上两者包含的所有元素有机融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商务模拟工作坊》作为一门连接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的英语实训课,在上述三大要素中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其MOOC课程的设计中,如何展现该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情境设置、内容选择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该课程MOOC设计的主导方向。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所提出的几大核心理念也在混合式学习理论中得以体现: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主体。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建构信息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6]。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设计中,学生成为课程展现和演绎的主角,教师则是相关理论知识的桥梁和任务工具的提供者。②注重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设计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问题,创设能够获取知识的架构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进入与现实相关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此项理论原则,商务模拟MOOC设计中的所有案例和场景均出自真实的商务环境和工作情境,以此作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真实体验。③注重合作学习。合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6]。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旨在为知识建构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教学生态,发现问题并协商解决。这一概念也与混合式学习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有较为相似的融合与关联。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的任务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以小组为单位的工作形式,以此展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和特点。④对话交流。这是合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与混合式学习中‘支持性话语’的需求相吻合,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放权给教学小组,以便所有学习个体都能参与到明确的团队任务中为目标实现进行有效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对话交流的一部分,在课程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例如MOOC教学中的后期反馈以及翻转课堂中教师为学习目标的实现和课业评价提供的支持性话语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并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善,在该课程MOOC教学框架和教学目标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2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框架及实施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及课程需求,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其线上课程的设计力求体现混合式学习中的情境化、自主化和交互性的特点。线下课程则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程反馈和交流方式。该课程在充分汲取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借鉴了语言学家Cope&Kalantzi提出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教学模式(Multiliteraciespedagogy)[7],即采用多种交流媒介和方式达到语言的识读和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尝试建立了符合职业英语实训特点的教学框架,即:体验(Experiencing)、认知(Conceptualizing)、分析(Analyzing)、应用(Applying)四个教学步骤。其中,体验和认知阶段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分析和应用阶段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教学完成。该教学框架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模拟商务情境下,将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结合,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互性操作。在此教学框架中,研究者强调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互动过程,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从有限的课堂迁移到工作环境和相关情境,有效完成了抽象理论向具体实践内化的过程。而商务模拟MOOC课程在借鉴Cope的多模态识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了更多的优化和突破。其中,由线上课程完成的‘体验’和‘认知’阶段在课程设计中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助的导向,在引入课程的体验部分均以学生的真实案例和学生自己的作品为素材,创建与此相关的工作情境和问题。认知阶段则由教师将语言要点和商务知识以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习者构建线下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习者从真实案例着手,思考完成后续任务所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的思路和步骤。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线上学习,学习者可基本掌握与单元任务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后两个阶段的线下学习。分析和应用作为线下‘面对面’的学习阶段,则必须以完成前两项线上学习为前提和基础才能继续进行。而在分析阶段,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对线上课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认知部分教师给出的工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的应用阶段则需学习者运用线上学习所获信息和分析阶段讨论出的方案来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现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中《求职面试》(Jobinterview)单元为例来简述该教学阶段的操作过程。此单元线上学习部分是由一段二十分钟的微课构成。其中,体验阶段是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参加一家外资企业招聘面试的真实场景为案例,要求学生观看此面试场景后找出几位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随后的认知阶段,案例中的‘面试官’对求职者面试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读,并从职场从业人员的角度给予求职者面试建议。紧随其后便是教师根据面试官的建议将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的英语语言点和商务常识以职场‘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后续任务中选择使用。通过线上学习的两个阶段,学生体会了求职面试的真实情景,也观察到与自己身份类似的毕业生面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了面试场景所需要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由此完成了关于求职面试基本知识点的输入与构建。在随后的线下学习中,学生带着线上课程所获信息,回到面对面的课堂,参与到自己的小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线上课程中所要求的关于求职面试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反馈,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改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但需在讨论前给出讨论的问题和时间,并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解和疑问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帮助。最后在应用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面试建议和方案给出反馈意见和修正建议,然后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以线上课程中的案例为原型进行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且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或改善,以现场演示的方式完成对线上课程信息和知识点的输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充分体现MOOC课程多模态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固化模式。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互动,将师生交流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MOOC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更多以‘协调者’(facilitator)和‘观察者’(observer)的身份出现。例如,教师在线上课程部分以学习工具和理论的提供者身份出现,线下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则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反馈和评价。而在中间各环节更多以学生为课业和任务的主体,教师则作为一个媒介,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师生角色的改变从交流模式上实施了自主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主体意识。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在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环境下的实践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两大特色:①语言实训课程网络环境下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只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实现课程互动,而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语言实训课的瓶颈,将单一的课堂实训与网络实训相结合,创建了更为广泛便捷的实训空间和交流途径,使语言教学实践更为立体化和开放化。②网络环境下实训课程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将语言类实训课程融入网络环境,有效实现了学习者通过网络互动完成语言实践,增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探索,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可以借助线上和线下学习,完成对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的主动探索和操作,改善自我效能,促成自主学习行为的养成,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在日常商务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正在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观念,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化和流行元素融入学习内容,建立新的教学生态,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②MOOC教学环境下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深化教育内涵。③改变传统实训课程‘面对面’的单一授课方式,将实地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扩大学习者的交流维度和途径,为随时掌握学习动态和学习效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以求解决实训课程后续巩固、反馈和评价的难点。

3结语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在上述理论基础和教学框架中得以实施,并在课程设计、交流媒介、教学模式等方面针对传统语言实训做出了较大的突破和尝试。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使网络化教学日益体现出较为显著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观帮助教师在MOOC环境下重新定位,重构课堂,建立MOOC模式下新的教学生态,旨在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一步突显了MOOC课程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当然,为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在MOOC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必要条件和策略是不可忽略的。首先,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应予以保障,从技术上确保学生能在课程要求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线上学习。其二,线上教学内容必须在线下教学设计和测试中得到及时和有效反映,否则将难以保证学生广泛积极地投入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无法有效检测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与效果。其三,对线上内容的掌握程度应设有奖惩机制,并可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予以体现,使学生及时快捷地感受到学习成就和学习动态,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MOOC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对线上学习如何实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如何运用MOOC环境更大程度地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等。随着大数据时代下研究者对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完善的解决。

作者:史咫阳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2]李曼丽.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第10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about High Quality Courses Upgrading to Boutique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Since 2012 Chongqing Real-estate Vocational College has upgraded the college and city fin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contrast to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AD" course which is the school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which I particip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e course and boutique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 ,I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Construction

1、 导言

为了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1],我院自2012年起,将以往的市级、院级精品课程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进行了“升级”建设。在对比以往参与本校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装饰工程CAD》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建设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

2、教学内容设计认识

1)定位教育者的角色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文明的传承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学会分析预测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传递给学生。

伴随课程资源的上网及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传授并非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因而仅仅靠传统的固定场所、时间的面授方式有待于改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还应该是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

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互换角色,不仅仅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还要考虑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2)课程建设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设计、共享学习的内容,与现代传输设备、接受终端技术的无缝对接。

在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发现,伴随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各类终端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的交流和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固定时间、场所面对面或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式,转变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的方式。因此,为了有更多的受众,必须加强如下方面建设。

首先,课程精品资源课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以教材为导向,而是要通过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分析、吃透教材及知识,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构成规律及认识过程规律,重组教材,有效讲解。不仅要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要求资源必须是丰富的[2]。

其次,共享学习内容。由于现阶段学习的非正式性,范在性,社会性,情景性,适应性,因此学习内容要求广泛共享,并且共享要求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另外,伴随科技及设备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传输及应用要求与现今及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传输方式及接受方式要求无缝对接,并且传输及应用要保证质量,以免因繁琐的中间或技术环节而导致传播不流畅,使适应性下降。

3)考虑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简单依靠传统传授模式。我们应该在吸取传统教学模式“营养”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模式及协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应该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但是为适应在学习要求,就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及协作学习模式。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认识

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重视实用性。

在以往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老资格”的挂名主持人,结果很少见到视频传授。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课程的主持人必须要有30%以上的课程视频,避免挂名现象。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要求有所降低,鼓励有能力、实干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教学资源、课程文案常态化,少了死板、突击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材料等。

2)更加准确的定位课程

在本人参与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当时有些困惑。其中,课程内容定位时,非常尴尬。课程定位如果太过注重“理论化”,并不适用于本校学生;如果太注重实践,好像与理论脱节。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实践的深度到何种层面,是否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等等纠结的问题。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要求“回归”课堂,教师讲课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调整教学形式;根据本校特征,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资源共享课程建好后,更多的是为本校学生服务,兼顾服务于网络对象。

3)更重视特色的发挥

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更重视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针对同一门课,有不同的受众、教学团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反而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校资源“百花齐放”。

在建设过程中,还增加了教师能力、个性的展示,学生互动环节,教学成果和学生风采展示,这样课程更有利于互动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方式更为灵活。

4、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设计与不同受众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到建设与现代传输和接受终端相适应,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这样能更有利于的实现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Z]2012年5月21日,

[2] 吴宁 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

第11篇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OCW,OpenCourseWare)或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FlippedClassModel)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第12篇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改革

前言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1)学习理论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需要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2)学习环境的混合:我随时准备学习,但我不想总是被教导。一个理想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综合了多种功能,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多个正式、非正式学习活动。它是建立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中,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一切围绕学员展开。3)学习资源的混合: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趣味的讲师面授、同事的经验分享、全面的资料积累等,把资源尽可能多的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站式"的学习,形成强大的企业知识管理中心,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4)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将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无缝对接,让企业学习浑然一体。

2“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方法

1)准备:让学员了解基本的技能和大体的框架,帮助学员改进学习的技巧,以帮助学员顺利进入下一步骤。2)阐述:旨在向学员阐述所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关键概念,以及该学习对他们的价值。3)传授:着重讲解程序、原则、概念和流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技能。4)尝试:帮助学员在安全环境中体验新技巧,以强化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并达到长久保持的效果。学习途径:虚拟会议或工作组、课堂、模拟、同事间角色扮演、个人指导、虚拟会议向导。5)评估:向学员提供了在安全环境中应用新技能的效果的反馈,从而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该技能。学习途径:在线学习、事前评估、事后评估、测试、学习向导。6)支持:通常是进入正式工作环境中的第一步,学员可以在这里选取正式学习中获得的原理、概念等关键知识。7)指导:提供了来自资深经理人、同事、导师和专家的幕后支持,让学员能综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8)互助:让学员在团体内和其他学员共同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加深了学员对于技能的理解。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对汽车服务行业进行调研分析,将汽车服务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设置为课程的模块,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为典型的课程项目,由多个课程项目组成课程模块,建立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2)专业教材的编写改革。根据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材。3)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在给高校教学提供信息化服务,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水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所以为了适应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培训外,更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4)考核标准设定。a)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分课前预习考核、课中态度考核、课后复习考核。b)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为课程任务考核,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配以相应的分数权重得出课程期末成绩。

4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于充分利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搭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该混合式教学平台结构,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汽车音响系统检修》为例说明,分为首页、任务公告、课前预习、课前自测、课堂学习、实训指导资料、课程论坛、成绩管理、汽车音响之家等部分组成。1)首页:呈现授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主要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等信息;2)任务公告:任务内容及所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等信息;3)课前预习:提供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4)课前自测:提供任务课前预习的自测题等;5)课堂学习:提供课堂教学所用的任务教学计划、教案、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6)实训指导资料:提供任务所需的维修手册、维修电路图等资源;7)课程论坛:师生学习交流平台;8)成绩管理:根据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握和成绩评定。

5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自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一是增强了网络化环境成长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二是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三是弥补学生差异化,做到因人施教。

6结束语

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在各级院校中得到了推广和开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使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知识更易理解和直观,也使得教学氛围更为积极融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

[2]侯晓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项目化设计[J].群文天地,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