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

急诊护理评估

时间:2023-09-26 09:3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诊护理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诊护理评估

第1篇

[关键词] 急诊外科;疼痛评估;镇痛药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9-90-04

[Abstrac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ich is highly centralized with critically and acutely ill patients, is also with the highest fluidity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key place where complicated patients are taken care. Therefore emergency nurses are supposed to choose pain assessment tools correctly and timely, manag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kills of their own in the analgesia.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n (acute abdominal pain)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the methods on pain assess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kinds of drugs on analgesia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Key words] Emergency surgery; Pain assessment; Analgesia

随着疼痛管理模式及疼痛管理理念的转变,临床对疼痛治疗的要求也逐步的进行了调整,对于疼痛的观念的认识,不仅有效地控制疼痛,还要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治疗疼痛。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临床工作的一线人员,作为护士,最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故应具备正确评估疼痛的能力[1]。美国疼痛学会主席詹姆士・坎贝尔对疼痛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疼痛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项生命体征,而且要求在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常规的测定和记录[2-3]。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急诊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

1 急诊外科疼痛特点

急诊外科常见病种:各类创伤、急腹症、蛇咬伤等。以急腹症疾病的发病为多数。

急腹症的特点:(1)不明原因的腹痛,较突然其病情变化快;(2)体温一般会在37.5~42℃,一般的改变对于疼痛缓解不明显;(3)腹痛部位

也较明确,患者会拒绝按压疼痛部位;(4)腹部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肉紧张、反跳痛痛和压痛都会存在;(5)外观及用手可看到或摸到腹部包块或肿物。疼痛特点:阵发性腹部绞痛大部分为梗阻性病变;持续性的腹部疼痛多为炎性病变;爆发性难以忍受的腹部疼痛一般为空腔脏器穿孔等[4]。

2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时间规律,可以判断疼痛是否为慢性或是急性、间断性或是持续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短,常规急诊镇痛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临床上很难控制,时间一般约持续1~3个月。作为急诊外科的一线医护人员对于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能准确的评估,是疼痛管理模式的第一步[5]。有些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很少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同时一些认知障碍者以及比较特殊群体中危重症患者中,疼痛的评估实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一般被忽视。

根据评估方法不同可分为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 scales)和单维度(unidimensional scales)两类,单维度主观性强,但是存在局限性;多维度是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结合在一起,较全面的反应问题,更有实用性。多维度评估方法经常多指对于观察患者的多面性,比如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时间的睡眠质量、情感交往、人际关系、精神等[6]。

2.1 单维度量表法

疼痛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进行完善患者对于疼痛程度的判定。单维度量表经常适用于运动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未受影响的患者。临床上一些客观方法可以让患者更准确和及时的评估自身疼痛程度[7]。对于急诊疼痛的评估还应考虑患者本身的地域人文,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既往疼痛阈值以及患者的家庭情况等。有效的疼痛评估可以予以患者及时的镇痛治疗。

2.1.1 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量尺的应用即为一般设计为线段评定法,在使用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主观意识将自己疼痛程度标记在线尺上,从左向右所画线段长短即认为是该患者主观上的疼痛强度感受。社会的进步也带动该方法的蜕变。例如在量尺上设置成竖直形式以便于卧床患者应用,增加一些可以自由滑动的标识等。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9]。

2.1.2 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 单维度评估量表是应用范围最广的[10]。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指出现在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通常用10个数字代表大小不同疼度。一般等级可分为5个: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这种数字评估方法较适应于临床青少年阶段,在国际上也较为通用[11]。一些特殊的ICU患者在使用NRS时,我们学会运用学习的技巧性和方法,使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够清楚的表达和给予人性化的帮助等。

2.1.3 面部表情评分法 面部表情量表大多为评估儿童疼痛强度而设计,包括一系列进行性痛苦的面部表情,患者可以选择其疼痛强度的面部表情,也具有比较好的效信度。

2.1.4 语言评分法 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是由不同等级的疼痛词汇组成,可将疼痛分为:(1)一度疼痛;(2)二度轻疼痛;(3)三度中疼痛;(4)四度重疼痛;(5)五度剧疼痛[12]。

2.1.5 五指法 我们运用最简明的方法,用自己手指的长度的不同让患者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手指不同所代表的疼痛级别不同。大拇指表示一级剧烈疼痛;食指表示二级重度疼痛;中指表示三级中度疼痛;无名指表示四级轻度疼痛;小指表示五级无疼痛。这种无需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简单易懂,比较适合语言交流困难的患者[13]。

2.1.6 长海痛尺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自己在临床上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总结,研究和制定了新的评估工具-长海痛尺。赵继军等[14]在研究了NRS和VRS的相关性后对两者进行组合形成了“长海痛尺”,长海痛尺很好的体现了数字评定量表和语言评分方法的优点,更适合与在临床上使用。对于术后的急性疼痛患者,我们能迅速评估,使之方法简单,也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肯定。

2.2 多维度评估法

疼痛是不同复杂的主观感受体验,是对单维度评估量表所进行的完整。

McGill疼痛情况调查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 是这几年运用较多且对于疼痛评估较为全面的一种多维测量工具,不仅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而且在情感及感觉方面也能做到。这种疼痛调查问卷形式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4类,别为评价类、感觉类、情感类和非特异性类,他们按照所给78个词汇的意思不同,对其进行排列[15]。目前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和疼痛研究[16]。

疼痛工具的应用和方法我们一直都是呈现一个比较生动的画面,去观察,能及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弱点,对症处理。不同的疼痛工具的运用对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评估疼痛是有所帮助的。我们应该在临床运用的疼痛评估工具中研究新的方法,以最简洁可行的疼痛工具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然后普及和选择使用疼痛评估工具[17]。

3 镇痛药物

镇痛药(analgesic)是指缓解痛的一类药。该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an”(即“没有”)和“algos”(即“痛”)。镇痛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其他感觉中枢很少影响。对于国内目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诊疗中,镇痛治疗仍被忽视[18]。疼痛所造成应激反应过强、免疫力下降、高代谢、高氧耗等不利因素影响了一些急诊患者的最终预后[19]。在一些国内外的杂志、报道和临床实验的文献中,明确指出早期使用镇痛剂在急诊中无疑是对急腹症患者缓解疼痛有重要作用 [20]。

对于患者的腹部触诊也能顺利进行[21]。有研究表明,在镇痛治疗的时机中,92.8% 选择先抢救原发创伤,仅有6.5%的医生选择了立即镇痛,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1 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哌替啶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剧烈的疼痛和晚期恶性肿瘤上。如果与中枢神经类药物在一起使用,效果镇痛更好。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产生依赖性、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咳嗽反射抑制、便秘、尿潴留、扩张血管性等[23]。

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剂的方法已经被急诊医护人员广泛接受。阿片类镇痛剂的使用,增加了急诊镇痛剂的种类也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但静脉给药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形态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要定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动态评估,从进而调整使用药物的剂量[24]。

3.2 非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1)常见的是胃肠道刺激或溃疡;(2)影响血小板聚集;(3)抑制子宫收缩;(4)过敏反应;(5)肾功能损害。作用机制是使前列腺素减少而产生镇痛作用从而抑制环氧化酶(COX)[25-26]。

3.3 辅镇痛药物

对于一些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是可以治疗一些神经痛的患者。若与镇痛药物同时使用时可提高镇痛效果,并能减轻或防止镇痛药物的副作用,若单独使用没有镇痛作用。

4 镇痛护理

4.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作为加重临床疼痛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是不能被镇痛药物所控制的。护士和患者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减轻疼痛的程度及心里的恐惧。急诊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简单了解病人当时心理状况,然后给予支持,以消除不好情绪[27]。

4.2 药物应用护理

急诊护理对于一些特殊的急诊疾病处理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护人员熟练的急救技巧、心理沟通能力、护理措施和高度的责任感等多方面能力都具有较高的标准。作为急诊医护人员,应该在处理急诊过程中应相互协作,要及时准确的观察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包括一些疼痛所发生的时间、性质以及患者的对于疼痛的承受能力等。全面的听取患者主诉,从细小的观察以及患者对于外部反应判断疼痛的程度。三级止痛方法:从第一阶段非阿片类开始,如消炎痛栓、阿司匹林,强痛定(布桂嗪),平痛新(奈福泮)等。如果不能缓解疼痛,可以此基础上加弱阿片类镇痛剂,比如丙氧酚、可待因等;疼痛剧烈时可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杜冷丁(哌替啶)等。镇痛药物的使用决定权由医生来最终决定,其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紧密相连。护士对于不同疾病的所造成的疼痛,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及时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疼痛的阈值。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因此在给药等量的药物后,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与反馈。

4.3 平静镇痛护理

平静镇痛也是一种重要的镇痛护理方式,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镇痛模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关联起来进一步加强协同作用,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

5 小结

急诊医学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临床的主要学科和重点学科。急诊患者的特殊性考验着国内外医疗机构和从事医学临床的医护人员,急诊外科患者的疼痛的评估及术前镇痛的效果实施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对于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细化院前救援职能、实施院前预警、落实急诊外科与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提高急诊外科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秋实,郭明贤,崔艳,等. 成年患者的疼痛评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1): 2185-2187.

[2] 贺丽春,陶新陆,张莉芳. 对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40-41,44.

[3] 陈基琳. 综合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5,36(4):790-791.

[4] 王俊东,夏平. 100例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4-45.

[5] 高万露, 汪小海. 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2-3894.

[6] Davis M, Walsh D. Cancer pain:how to measure the fifth vital sign[J]. Cleve Clin J Med,2004,71(8):625-632.

[7] 袁,肖水源.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5):331-334.

[8] Figueiredo RR, Azevedo AA, Oliveira Pde M.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visual-analogue scale and the 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in tinnitus patients[J]. Braz J Otorhinolaryngol,2009, 75(1):76-79.

[9] Kimura T, Hayashida K, Araki Y, et al.How valid is the self administered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J].Hiroshima J Med Sci, 2008,57(3-4):85-92.

[10] 邹秀珍. 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2):78-81.

[11] Tighe PJ, Riley JL 3rd, Fillingim RB.Sex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ain events following surgery: a review of 333,000 pain scores[J]. Pain Med,2014,15(8):1390-1404.

[12] Sloman R, Wruble AW, Rosen 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linically meaningful levels of pain reduction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 Pain Manag Nurs,2006, 7(4):153-158.

[13] 刘丽宇,黄春燕. 规范疼痛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6): 922-923.

[14]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中国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15] 叶S,刘敏杰,张兰凤. 外科护士实施术后疼痛循证评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423-1426.

[16] 黄轶忠,武百山,何明伟,等. Mcgill疼痛问卷在三叉神经痛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23-227.

[17] 刘冬华,徐凌忠. 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应用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4,12(3):200-202.

[18] 刘冬华,闫华,任晓风,等. 急性疼痛服务组织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2,27(12):68-70.

[19] Aloosi SN, Khoshnaw N, Ali SM,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tenson's duct injury by using double J stent urethral catheter[J]. Int J Surg Case Rep, 2015,17(2):75-78.

[20] 林红玉. 急诊患者疼痛的护理应对[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124-125.

[21] 陆劲松,刘励军,熊玉宝,等.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15-717.

[22] Southerland LT, Richardson DS, Caterino JM,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idivism in adults older than 65 years treated for fractures[J]. Am J Emerg Med,2014,32(9):1089-1092.

[23] 何晓华,骆惠玉,林燕,等. 应用品管圈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J]. 天津护理,2015,23(6):536-537.

[24] 蒋太权.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疼痛反应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5,22(17):94-95.

[25] 舒敏,黄镭. 程序镇静与镇静在急诊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88-189.

[26] 吴昊. 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疗效[J]. 实用癌症杂志,2015,31(2):181-184.

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91-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患者都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方式进行诊断后确诊,患者均无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衰、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为(60.11±11.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2.56±0.64)h;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6 岁,平均年龄为(58.32±8.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3.04±0.5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性护理方式。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方式,具体表现在:

①成立急诊护理方式的管理小组,并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积极征求专家的意见,收集急诊护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科室的护理工作具体情况成立急诊护理等级责任体系;改善传统的三班固定排班形式,并以日常护理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对上班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合理使用医院护理资源。

②定时为急诊科护理人员开展专项急诊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具体的护理方式、详细的护理内容、急诊科专项的急救技能训练和急救模拟练习等。

③实行具体的急诊护理方案,要求急诊分诊护士在接触到急诊患者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伤痛程度等进行评估,即能在接收到急诊患者后 1分钟之内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安排患者进入急诊护理的专项通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急救室,将急救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1]。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对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和急诊室抢救时间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所需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②根据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独立样本主要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0.54±0.24)min、(41.24±5.78)min、(82.51±22.15)min、(11.52±3.14)d明显少于对照组(2.34±0.36)min、(55.31±76.19)min、(130.12±36.32)min、(13.10±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20例,复发率为32.3%;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4例,复发率为6.5%。由此可得出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早、病情发展快、发病早期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患者在发病的一个小时内出现死亡的概率为20%左右。对急性心肌梗患者尽早使用急救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进而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护理方式是以临床护理方式作为基础的新式型急诊科护理形式,充分考虑到急诊科护理工作所需承受的强度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殊病情等特点,应尽量缩短接收患者至实行手术停留的时间,加快急救速度,因此,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有限时间内为患者实行规范急救干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预见性和规范化护理工作[3]。

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救治,对挽救患者性命,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和急诊室抢救的时间为(0.54±0.24)min和(41.24±5.78)min,以及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为(82.51±22.15)min和(11.52±3.14)d都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减少救治患者的时间,加快抢救速度,同时有效降低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桂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228-236.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a)-0194-03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on emergency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OUYANG Hua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Method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9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nd 50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46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2015 to March 2016)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of venous blood,rescue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triage assessment time,ECG monitoring time,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intravenous medication tim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mergency care flow optimization;First aid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诊是医院重要的部门,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危急,护理操作较繁杂,工作量大[1-2]。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工作,配合医师进行抢救,以保证急救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则主要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016年4月~2017年4月)50例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对照组46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5.38±11.47)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18 h,平均(8.43±2.11)h,17例创伤性休克,10例农药中毒,23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5.51±10.6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4 h,平均(9.62±3.50)h,14例创伤性休克,11例农药中毒,21例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比较,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X线、CT、MRI等措施检查,明确相关诊断[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听力损伤、精神疾病等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急诊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包括开通静脉通路,遵照医嘱予以急救药物,监测患者各项体征等。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开展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时间的优化:院前急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状况,抵达现场后进行院前抢救,做好途中监护运送至急诊科。提前通知抢救室做好急救准备工作。②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室优化接诊流程,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后,急诊人员至门口接诊,急诊医师做好相关准备,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分诊治疗。③急救程序的优化:构建定时、定人、定位抢救模式,定时是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好院前急救检查工作,包括连接心电监护、血压检查、予以吸氧、开通静脉通道等操作;定人是指急救室组长和相关急救人员完成抢救工作,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急诊人员分工的定位,急救室高年资护士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医师交流确诊,站在头位负责患者呼吸系统支持及现场指挥,较低年资站在腰位负责循环系统支持,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低年资护士负责物品准备、记录等,其他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监测血样,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室,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半小时内追踪检验结果。④沟通和护理文书的优化: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情况,耐性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根据急诊部门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制作急救患者抢救记录、交班报告模板,实时记录急救过程。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业务水平、病情解释等内容,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在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急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如何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是抢救的关键[4]。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将原有护理流程重新进行整合、改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5-6]。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优势主要见于以下几点:①急诊科常规急诊护理比较被动,缺乏紧迫感,容易浪费抢救时间,且分诊时间较长,各个科室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医师接诊通知较晚,提示科室之间欠缺沟通[7-10]。②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则能有效缩短分诊时间,且能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能在患者抵达医院时可立即开展抢救,避免分诊医师在接诊时无紧迫感[11-12]。③急诊护理流程促使抢救人员在接诊之前先了解患者病情,做好针对性抢救准确工作,而且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且应用先抢救后缴费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13-14]。④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地开展急救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促使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均得到提高[15]。医疗机构内部也可积极安排急救相关培训课程、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对于培训后成绩优异者或比赛获胜者提高一定的待遇,颁发相应奖杯以及奖金。

急诊护理以患者为工作重心,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为工作目标,因此需不断优化急诊护理抢救流程,但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与患者、其他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判断病情,预测病情未来进展,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自尊,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其抢救目的及方法等措施,消除患者顾虑,获得患者信任,改善其不良情绪,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及护理依从度,保证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第4篇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急诊输液;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09-02

医院急诊科患者心理状态与常规临床门诊及住院患者显著不同[1]。这种特殊的心理改变对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反应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反应及效果的评估,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急诊科收治并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7.53岁,男女比例为48/27。平均时间2.45小时。治疗组75例,患者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4.95岁,男女比例为46/29。平均时间2.13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输液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急诊输液相关护理,即:按医嘱执行输液操作,进行注意事项解答及定期巡视患者。

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接诊患者时,配药护士与输液护士专职到人,输液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即开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简述,并进行初步的输液健康知识宣教,避免患者独自等待配药输液的空白时间段出现。

(2)完成输液后,指导家属配合进行舒适调整,包括摆合适便于患者主观舒适感,输液部位处理确保安全。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的进展及输液治疗目的。着重强调输液的各种常见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应对心理准备。消除患者及家属疑虑。

(3)采取按患者病情分类的定时巡视护理。对于存在重度焦虑抑郁患者,每5分钟巡视一次,对于一般急诊患者,每10分钟巡视一次,巡视内容具体系统化:剩余药量,输液速度,患者脉搏及心率,患者体温,患者个体症状改变,家属及患者疑问解答。

(4)输液后护理:完成输液后,及时为患者拔除输液针,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止血。向患者介绍输液后注意事项,参照医师医嘱,向患者宣教治疗后的饮食及康复知识,向患者强调定期复查。

1.3评估标准

在完成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心理状态评估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为满意、一般、不满三种选择。

1.4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组SAS及S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分析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现代的社会医学模式代替,在患者心理波动极大的急诊科,对于患者的心理关注成为护理的重要内容[2]。相关研究显示,急诊患者的心理波动中,焦虑与抑郁情况显得尤为突出[3],因此,本研究采取针对性的焦虑与抑郁情况调查。选用SAS与SDS两种国际公认检测指标进行检测。为了确保急诊护理的安全有效,同时兼顾对患者心理情况的特殊照顾。本研究采取了系统性的护理路径对策。首先,在医师完成治疗并下达医嘱的同时,护士即开始分工协作。输液护士与配药护士分开,是为了消除传统治疗中,患者独自等待配药无人关照的空白期,减少患者在等待治疗中因不了解病情,焦躁不安等导致出现焦躁、恐惧与或抑郁情况[4]。在全程输液过程中,采取按病情分级,定时巡视的策略,确保每一位患者均接受合适的观察关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也避免了由于极个别危重患者的特殊照料,而导致护士对其他患者的护理观察缺失。最后,在整个输液护理中,特别强调提前宣教,包括输液前对患者进行输液反应宣教,输液中对患者进行病情进展宣教,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宣教,这些“预防针”式的系统护理宣教策略,有效的消除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疑虑[5],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也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对治疗的认识及满意度。总之,本研究采取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策,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这种新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卫, 李智. 人性化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9): 108-110.

[2]郦玲娣. 护理干预对门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2012, 10(7): 751-752.

[3]何水芬.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9): 60-61.

第5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影响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类疾病[1],是一种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疾病,这种疾病的病情发展非常快,同时病因复杂,因此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高的死亡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最近几年的临床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及早开展急救工作,缩短急救时间,做好急救前准备工作,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组各38例。男40例,女36例。护理组,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22±4.08)岁。对照组,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23±4.09)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方式,①建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在护理工作开展时,需要成立相应的急诊护理路径小组[2],护士长带领小组成员征询科室内部专家意见,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开展急诊护理工作,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并且进一步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等级责任制度开展专业化的护理模式,对过去的排班模式进行变更,同时保证工作时间是40 h/w,每一个班次的工作时间不超过12 h,进一步根据每天的患者数量、护理工作情况、工作任务、护理工作难易程度等开展护理工作,每天有2名护理人员同时值白班或者是同时值夜班,每天必须要保证每一个阶层的护理人员都安排工作,每班由一名组长。一名责任护理人员和两名基础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并且对护理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②组织人员培训[3]:在急诊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的急救、急诊护理工作开展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内容、急救技能培训、模拟训练、规范护理行为等方面开展培训指导工作,进一步对其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③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在护理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当患者达到医院后需要由急诊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的病情按照相应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开展早期检测和诊断工作,在接诊的30s内需要一边看、一边询问患者的病情状况,有助于快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学评价和认识,立即进入到急诊护理路径工作中。先对患者进行抢救,之后登记挂号[4],同时快速建立绿色通道,分诊护理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采用平车将患者送往急救室内,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医师开展急救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后,由护士长统一进行调度和工作安排,实现定时、定人、定位等多方面的护理管理,认真落实相关的急诊护理路径管理制度,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血压等相关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和记录,同时给予患者吸氧操作,快速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和心电图检测诊断,根据医嘱要求来指导患者服用硝酸甘油0.50 mg,当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需要采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方式,同时对患者实施止痛护理,做好手术室准备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心肌梗死情况,一旦出现休克等不良反应症状后,需要及时的协助临床医师做好相应的医护管理工作,将其送往手术室内立即开展急救工作[5]。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四项指标结果分别是(0.48±0.15)min、(9.36±2.21)min、(61.22±12.17)min以及(94.09±2.03)分,和对照组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和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急救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抢救疗效,缩短分诊评估和急诊停留时间,从而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早开展急救治疗工作,提升急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2]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3]文建英,陈朝琼,张会文,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207-208.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05-0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突然,一旦发病后,便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送至医院对患者进行抢救,使病情逐渐稳定[1]。优化患者急性护理流程有利于使急诊护理更加规范化,提升抢救成功率。本文主要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以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病例。观察组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41至79岁间,平均年龄56.28±5.73岁。对照组遵循以往常规的急诊护理干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40至78岁间,平均年龄55.16±5.2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以传统急诊护理流程为依据,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接诊护士指导患者休息,并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吸氧等情况,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疾病确诊之后,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观察组: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①院前抢救。患者接到电话后,必须在10分钟之内出发,因此要快速带上各种所需器械。在救护车上,需经电话,明确患者现状,并告知与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抢救措施。不能将患者随意搬动。达到现场后,需及时给与面罩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安抚患者,使患者不良情绪消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现场结束抢救工作后,需立即转运。②急诊护理流程。患者进入医院后,急诊护士要及时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观察,在30秒内完成分诊工作。开放绿色通道,并立刻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护士长需要合理调度护理人员,在就诊10分钟内,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行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凝血系列、心肌酶学、血常规等检查。③PCI手术准备工作。疾病确诊后,详细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数据,告知患者将饰物取下,叮嘱其及时排尿,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心理压力排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抢救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康复效果(院内复发、住院时间、卧床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科较为常见,此类疾病病情比较危及,且疾病死亡率高,及时抢救是关键。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约50%的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2],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以往的急诊护理中,因流程设置不够规范,抢救过程往往花费的时间较长,这对于患者疾病的抢救十分不利。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护理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在抢救的同时,还能够迅速判断患者病情,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避免延误患者病情,便于提高抢救成功率[3-4]。

第7篇

关键词:急诊科;病情观察;患者护理

急诊疾病的观察,需要护士要有针对性,同时需要具备全面性,急诊患者的特点是数量多,并且病种较为复杂、病情一般危重而紧急、变化迅速而多样化,结果很难预测。护理人员对急诊患者的病情可以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同时进行有效地处理,争取时间,尽力挽救患者生命,对一名急诊护理人员是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急诊护理工作,对急诊患者的病情如何进行全面、细致、及时而有效地观察与护理作出分析与总结以下几方面。

1 临床资料

1.1患者特点分析 急诊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而且患者病情发展快速,危重而紧急。

1.2患者的就诊范围分析

1.2.1一般急诊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疼发烧、腹痛腹泻,轻微外伤的可以进行一般急诊。

1.2.2危、重症急诊 危、重症急诊是指患者出现急性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道大出血疾病,患者严重外伤昏迷不醒或开放性损伤严重,有电击、溺水,急性的中毒事件发生,产妇出现子宫出血、破裂,重症急性胰腺炎已出现出血性坏死性。

1.3急诊患者的预诊评估 护理人员通过SOAP公式对急诊患者进行预诊评估,主要包括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收集患者的资料,并通过细致观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对以上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判定患者需要的分诊科室,进行快速抢救。

1.4病情观察

1.4.1危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4.1.1呼吸系统评估:患者口腔受否有异物,需及时清除;患者如果出现严重呼吸肌活动障碍应迅速通知医师,及时用药。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频率、深度,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对患者的面部颜色,身体状况,有无紫绀程度,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时刻注意呼吸机和患者的变化。所以对于出现呼吸问题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及时的纠正,情况严重应立即采取气管插管或者进行气管切开术,人工辅助呼吸。

1.4.1.2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主要包括血液动力学和心电活动,患者循环功能受损时,容易引发全身各器官功能、结构发生异常的改变,特别是主要的器官引发功能衰竭,容易造成患者休克死亡。所以对患者的血压、尿量、心脏排血量等情况应注意观察,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常规的疾病症状观察、护理,对于心电方面的常用知识应同时具备,为抢救提供全方位的临床依据。

1.4.1.3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是清醒状态,同时密切观察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患者的瞳孔变化主要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对称性、对光反射情况。对于患者使用肌松剂时,注意使用量,应根据观察患者的肌张力恢复状况进行调整。

1.4.1.4症状观察

1.4.1.4.1高热:患者出现高热是重要病情过程和临床表现,对于高热患者如果出现寒战、呼吸急促、脉搏快、烦躁、休克、抽搐、昏迷等时,护理人员应防止高热危象发生,立即采取最快速度降低中心体温方式为患者降温。护理人员对患者降温时应按照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将患者体温迅速有效地降至38.5℃左右。为患者降温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患者出现高热同时烦躁易怒、四肢末梢有灼热感,可使用冰水擦洗,冰帽、降温毯等使用,同时也可以使用4℃浓度为5%生理盐水1000ml快速静滴;②寒战:患者出现四肢末梢厥冷,护理人员可使用32℃~36℃温水或25%温酒精为患者反复擦洗,应注意避免冷刺激;③药物降温:对于患者物理降温无效或一般的,可以采用药物进行降温。对于出现高热惊厥的患者可以采用肌注或静脉滴注安定。

1.4.1.4.2抽搐:观察患者抽搐发作的时间、发作规律以及部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患者上下臼齿之间用缠有纱布的硬物隔开,改善缺氧状况,在四肢大关节处稍加压给予保护,尽量使患者侧卧,患者意识丧失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陪护;患者意识清楚,但因剧烈的骨骼肌抽搐,痛苦万分,需及时对症治疗。

1.4.1.4.3疼痛: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疼痛性质性质、强度以及发作时间,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颅内压增高一般会引起头痛,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头部胀痛,阵发性头痛加剧并伴喷射性呕吐及视力障碍者,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预防脑疝发生。脑脊液外流或腰椎穿刺可引起低颅压,患者临床表现头部持续性胀痛,如果晃动,情况会严重,所以护理人员避免晃动患者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用以缓解。对于疼痛剧烈者,需要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应保持安静,减少噪音。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1.4.1.4.4出血:患者出血应注意观察患者出血的位置、出血量、血液的性质,判断患者出血的原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行等情况立即配血,进行输血准备;同时会患者活动性出血给予止血,同时尽快手术。

1.4.2重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重症患者的观察护理人员需加强护理及观察工作,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根据请跨国及时通知医生,患者病情的发展应注意是否有创伤性出血,内科出血时注意观察出血量、出血位置、血的颜色,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重症患者病情一般较重,药物使用比较复杂,对于特殊药物应严密观察,例如脱水性药物、扩张血管类药物等,注意患者的滴注速度、时间,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应持续观察。

1.4.3一般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一般患者的护理也应该做到细致观察,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输液过程中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更应加紧随机的观察,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第8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是存在于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危险因素,间接或者是直接造成患者损伤、伤残以及死亡的不安全因素[1~3]。风险管理是临床常见护理模式,评估潜在或者是现存护理危险因素,进而提出护理对策,并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完善,减少发生风险事件。本文主要分析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3月~2014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30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为(41.34±6.43)岁。研究组中,女18例,男32例,年龄为19~76岁,平均为(42.33±5.36)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包含巡回护理、宣传教育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研究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①提升护理法律意识:急诊科护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法制观念,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同时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培养;②学习护理沟通技巧:对于患者与患者家属的疑问,护理人员要使用简单语言解释说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③急诊岗位需加强培训:对于低年资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使其能尽快了解急诊科有关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急救技能与操作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抢救流程,积极学习新设备操作与新技术;④规范文件书写格式:急诊科工作量大,应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对护理文件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做进一步的调整;⑤风险呈报:呈报风险事件是提供风险管理具体信息,护理人员需及时将风险事件呈报,并采取解决措施;⑥强化服务意识:护理将患者作为中心,对其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患者与患者家属具有知情权,护理人员需及时通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交流,适当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4.0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32,P

2.2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对比 研究组中,3例发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中,11例发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22.0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16,P

3 讨论

临床中,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存在较多风险矛盾,对于急诊科室应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是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前提是识别、评估护理风险。医院、护患沟通、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等是急诊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护理风险来源,在抢救、处置以及护理操作等环节中均存在护理风险,针对护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能使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风险管理关键为识别、评估潜在或者是现存护理风险,并且采取相应解决措施。急诊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取得患者信任,使其配合;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急诊技术,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强化护理服务意识,避免发生护患纠纷,使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陈莉[4]等报道显示,急诊护理中采取风险管理,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护理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2.0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马素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6):12-15.

[2]尚妍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1):35-38.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诊;输液

急诊科承担着全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同时承担急诊留观和突发事件处置等任务,任务相对繁重,对护理工作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产生各种医疗差错或医患纠纷。急诊静脉输液是急诊抢救和治疗中一种迅速、有效给药途径,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本人2013年3月~2014年3月选择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对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男19例,女19例,患者年龄14~70岁,平均(40.3±1.4)岁。观察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患者年龄15~71岁,平均(41.1±2.5)岁。疾病种类:中暑8例,外伤18例,药物中毒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4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2.1输液前护理 ①护理人员通过查看病历和询问医生及患者了解病情、过敏史,对患者正确评估[2],制定出相应输液计划;②向患者进行输液知识及疾病和用药知识宣教,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强治疗的信心;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药品和输液用品质量,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方法。

1.2.2输液期间护理 ①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输液过程的护理和观察,可及时发现输液不良反应并迅速应对,同时尊重患者知情权,通过患者满意度;②选择正确的穿刺方式和血管,严格无菌操作,调节好输液速度;③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和病情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启动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如遇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3-4]。

1.2.3输液后护理 ①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再次评估,告知患者并记录;②交代患者输液后的注意事项;③正确处理输液用品,做好消毒;输液疗程结束后由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填写治疗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

1.3评价指标 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按以下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①显效:在整个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得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治疗目的;②有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基本处于稳定,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基本达到治疗的目的;③无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未恢复至正常甚至出现恶化状况,未达到输液治疗目的[5]。总有效=显效+有效。患者满意度评价是根据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满意度等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3.6%,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是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质量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设施临床路径护理,整体护理贯穿输液的整个过程,使过去简单的输液过程变得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规范了输液流程,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急诊输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3.6%,对照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巧君,杨春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84-85.

[2]陆佳南,许莉,戚志英.临床路径和常规路径对急诊输液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370.

[3]曹春梅.启床护理路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3997-3998.

第10篇

【关键词】 护士; 急救能力; 评价工具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urse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Evaluation Tools/ZHAO Jun-zhu,WANG Qiao-hong,YANG Hu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0):142-145

【Abstract】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is one of the nurses evaluation is equal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job,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use of effective assessment tool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urses and quality of work is the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rrent problems.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training progress,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emergency cap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Nurse; First aid ability; Evaluation tools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0.039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工作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急救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相对不足,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有效的判断并及时的协助医生做出诊治,那么必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客观评价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定位以及评价,对护士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使护士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本文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能力(ability) 在我国的《辞海》中将能力诠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2]。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能力是需要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可以观察的技术或技能,即实施特定的专业的服务的才能。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能力是“个人履行其工作的现存或潜在的才能”[3]。贾彦彦等[4]结合我国对各类人才能力的要求,将人的能力分为3个组成部分:即能力的人格要素,能力的态度要素,能力的知识、技能要素。

1.2 护士能力(nurse’s ability) 在护理领域内,能力被广泛引用作为评价护理实践水平的有效指标[5]。关于护士能力Benner[6]提到:“护士能力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在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护士执行工作的能力以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能力。”Girot[7]认为护士能力是两种行为的组合,也就是说,当护士在执行一个任务时的实际行为和心理学思想的综合。Chapman[8]也提到,护士能力并不是护士知道他们能够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患者后,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照顾他们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置。

关于护士能力的概念一直争鸣不断,直至2003年国际护士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总结并了具有全球指导性的国际通科护士能力定义。护士能力是护士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效运用知识、技能和判断的表现水平[9]。我国刘明等[10]为确定护士能力的含义也进行了质性研究,并指出护士能力的定义应强调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护士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的能力水平,包括临床护理、伦理与法律、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评判性思维、领导、人际关系、科研8个方面。

1.3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nurse clinical first aid ability) 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地、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1-13]。

2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培养进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对急救医学已经表现出十分重视。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在进行急危重病救治时配备急诊专业注册护士。对护士的培养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注重规范化、标准化的专科培养,并进行权威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机构进行认证[14]。自2002年起,日本护理协会就已经开始要求急诊护理专业的护士必须精通三级急救医疗工作[15]。

我国相对发展的较晚,但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如戴淑旦[16]认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应分别从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无重复动作、应急流程执行到位、突发事件处理合理、规范抢救记录、良好的沟通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培养。张晔[17]认为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应从病情观察与评估、角色分工、操作熟练正确程度、急救仪器与物品的准备及使用、抢救药物使用、执行应急流程、突发事件处理、抢救记录、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培养。这些培养内容都更倾向于临床急救技能,而忽视了急救意识方面培养,因此仍有其不足之处。

3 护士临床急救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 国外对护士能力的评价研究较为成熟,而且许多家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对应的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如美国的6D表格,具有领导能力、重症监护能力、教学与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计划与评估能力、专业发展能力6个维度[18];芬兰的护士能力表格,包括辅助角色、管理能力、治疗干预、质量控制、指导教学、护理诊断、技能水平7个维度;韩国护士的能力测量量表,包括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伦理道德、协作、专业精神、自我完善7个维度[19]。

2006年NONPF(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 Faculties)在为所有的急诊初级护士制定了核心能力后,美国急救护理协会(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ENA)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急诊初级护士急救能力标准[20],该能力标准从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共8个维度58个条目。2010年美国学者Hoyt等[21]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的83项评价内容全部为技术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有Jean[22]的急救护士基础知识培训评估工具,主要包括需求评估、学习评估、计划评估、经验评估、在职教育等;Gill等[23]进行了重症监护单元的临床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Articles等[24]进行了急诊护士能力量表的研究。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虽不像美国对急诊护士急救能力标准进行了单独的界定,但其制定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标准都涵盖了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标准。1992年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共同制定了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的标准[25],包括专业实践、批判性思维、分析及护理的提供、协调合作及治疗实践四个维度。2007年加拿大急诊护理协会制定了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标准[26],并强调急诊护理抢救技术及护理程序对急诊护士工作的重要性。

3.2 国内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相继对本医院某些科室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进行了评价,但大多采用的是自设问卷,如张娟[27]自行设计了针对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问卷,该问卷共有5个维度52个条目及细则。严秀芳等[28-31]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表对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调查。罗伟燕等[32]自行设计的对肾内科低年资护士夜班应急能力评价的问卷包括病情观察能力、应急配合能力、护理急救技术、专科理论知识、独立工作能力5个方面,其中夜班独立工作能力由护士进行自我评价。贺学敏[33]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急诊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总结出急诊护士急救能力评价的5个方面,即基础及前沿专业知识、护理技能与急救配合、护理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

黄萍等[34]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初步构建了涵盖4个能级共80项具体评价指标的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能级评价体系,包括急诊护士能级框架、能级准入标准和各能级技能要求。莫美珍等[35]采用自行设计的咨询表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立了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共有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0个。

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纵观当前有关于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文献和实践,现阶段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培养及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国内外虽然有很多关于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评价标准,但多是针对急诊科护士,对于非急诊科护士的急救能力评价普遍采用自设问卷,其信、效度较差,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客观的适合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测评量表。(2)在临床工作中,管理者往往偏重于对护士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其在基础护理服务上达到优秀,而轻视对其急救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时候非急诊科的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承担起急救任务。(3)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培养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并且只重视培训而轻视复训。(4)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多为定性指标,培训效果只是理论、技能考核,缺乏对其能力的量化考评标准,使得许多评价指标流于形式,考核成绩的可比性不强,不能使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全面的验证。

5 小结

总之,我国对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尚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找寻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量化评价标准, 是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13.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 Whelan petency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aff[J].Orthop Nurs,2006,25(3):198-202.

[4]贾彦彦,王宝珠.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系统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8.

[5] Alison petence versus performance:which is more important[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4,89(25):525-531.

[6] Benner P.Issues in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J].Nursing Outlook,1982,30(5):303-309.

[7] Girot E A.Assessment of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e Education Today,1993,13(2):83-90.

[8] Chapman H.Some important limitations of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with respect to nurse education: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Nurse Education Today,1999,19(2):129-135.

[9]徐建鸣.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N].现代护理报,2006-03-14(002).

[10]刘明,Kunaiktikul W,Senaratana W.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91-694.

[11]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88-789.

[12]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13]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0(4):171-172.

[14]赵丽婷.临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0(11):974-975.

[15]广濑千也子.日本专科护士认定制度的现状与展望[J].刘瑞霜,译校.中华护理教育,2004,1(2):88-90.

[16]戴淑旦.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27-29.

[17]张晔.应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8-279.

[18]贺茜,吴欣娟.国内外护士能力测评量表的发展概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80-83.

[19] Schwirian P M.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urse:A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Nurs Res,1978,27(6):347-351.

[20] Des petencies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in emergency care[D].Emergency Nurse Association,2008.

[21] Hoyt K S,Coyne E A,Ramirez E G,et al.Nurse practitioner delphi study:competencies for practice in emergency care[J]. 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 Je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ssociation,2010,36(5):439-449.

[22] Jean C.The participation of emergency nur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bkat)for the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13,39(3):238-244.

[23] Gill F,Lesie G,Satherland K.Evaluation of clinic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CPAP)within a critical care context[J].Austr-ilie Critical Care,2006,19(3):105-113.

[24] Articles R.Developing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 competence-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Advance Nurse,2005,50(4):425-432.

[25] petency registered nurse[S].Melbourne:Australian Nursing & Midwifery Council,2005:1.

[26]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785-786.

[27]张娟.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系统化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3):96-99.

[28]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29]戴晓芳.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急诊儿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体会[J].当代护士,2011,19(6):166-168.

[30]陈兰,刘蒲英,李艳.情景模拟结合PBL在产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22(7):177-179.

[31]许素芄,刘晓为,李桂宝,等.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22-924.

[32]罗伟燕,谢月霞,陈锦玲.肾内科低年资护士夜班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当代护士,2015,23(1):184-185.

[33]贺学敏.急诊科医生对护士急救护理能力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834-836.

[34]黄萍,沈红,陈湘玉,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能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10-12.

第11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健康认知水平

急诊护理学是医疗护理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抢救水平的高低[1]。各大医院在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科应急能力等方面不断努力,力求提高急诊抢救效果[2]。但是对于急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仍然处于萌芽状态,是急诊护理的薄弱环节。我院在急诊护理中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使其更好配合抢救,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研究中选出的86例患者为我院急诊科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病变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神智不清晰的患者。将86例患者以随机方法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中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在23~54岁,平均(45.0±5.4)岁;本科及以上20例,大专15例,高中及以下8例。对照组中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21~55岁,平均(45.3±5.5)岁;本科及以上23例,大专14例,高中及以下6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经对比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开通静脉通道、药敏皮肤过敏试验、配合医生的各项护理操作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健康教育,主要为:(1)入院初期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初入院时,病情危重,且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此时尽量让家属陪同患者,耐心给患者介绍急诊科的环境等,介绍病情的基本情况等[3]。在入院24h左右,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后,此时患者的情绪较为平和,责任护士全面系统性的给患者介绍病情的发病机制、诱因、进展等内容,并给患者介绍预防康复治疗,如如何通过饮食、生活干预等来控制病情进展;介绍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争取取得患者的配合,确保治疗的顺利开展。(2)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在接受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给患者说明各项检查和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安全性等,给患者讲解治疗方案、并发症预防措施、自我护理内容、用药方案等,让患者对病情的变化、进展有一定认识,使其认识到如何识别病情的危险信号,并掌握一定的自救能力。(3)针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多数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低,其担忧、紧张等情绪可能会影响到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4],因而护理人员通过评估家属的认知水平,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让家属对于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认识到积极配合抢救的重要性,获得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及时将疑虑问出来,护理人员耐心的解释、回答。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成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个层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于患者转入到普通病房前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健康认知水平(对患者的疾病发病机制、诱因、生活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认知水平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认知水平越高)。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计数数据/计量数据进行χ2/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7.67%,对照组为83.72%.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健康认知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健康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讨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以及有评估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5]。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行为[6~7]。由于急诊科的患者多、流动性大、危重患者多,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而健康教育工作则较为薄弱,还需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急诊科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在本研究中,我院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在抢救的不同时机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循序渐进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健康教育活动。以结合患者个体化特点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来帮助患者掌握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等对疾病的影响,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8]。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家属学会配合医务人员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抢救效果,而且在家属的健康教育活动中使其掌握一定的护理患者能力,能更好的照护患者,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其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在给患者进行健康认知水平的评估、教育、再评估、再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得到锻炼,业务素养提高[9~10],而且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加了护患交流,有助于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高,且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健康认知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指出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活动后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抢救。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医院急诊科需结合本科室收治患者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方针、措施体系等,加强对责任护士的培训,使其学会跟不同类型的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减轻不良情绪,更好配合抢救,从而提高医院的抢救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光文.自拟清热通窍散治疗小儿肺经风热型过敏性鼻炎.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095~2096.

2吴淑清.急诊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99):284~284.

3吉云兰,崔秋霞,殷晓红,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6):4403~4405.

4沈丹芳.护患沟通管理流程及健康教育在急诊留观室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7):843~846.

5时英,肖燕,汪丹华,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学龄期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106~108.

6曹辉,李英权.个性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54~255.

7陈昌群.健康教育路径在急诊清创缝合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7):996;封3.

8张国虹,刘莉萍,常鸿晶,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113~114;117.

9王子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健康教育.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39~140.

第12篇

PDCA循环主要运用信息反馈原理,依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评估,将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从而实现管理过程的环节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医院急诊科每天负责抢救任务,工作节奏快、任务量大,需要确保临床护理安全、高效[1],为此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急诊科,我院急诊科护士人员共18人,年龄在22~46岁,平均(29.34±2.64)岁,学历分布:大专10人、本科8人;科室床位情况:抢救床位4张、观察床位6张、2015年1月~12月,我科室共接诊住院患者628例、留观患者2675例。

1.2方法

1.2.1计划(P) 依据2014年护理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急诊科日间护理安全管理所取得的效果不佳,其中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低,计划阶段主要根据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根源,从而科学制定管理计划。首先,明确岗位职责。急诊科具有任务重、时间紧、24h接诊等特点,为此应采取轮班制定,明确各岗位护理人员的责任,细化人员分工。其次,制定安全管理标准。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对科室药品管理、危重患者管理、基础护理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为护理人员提供工作依据。最后,工作流程的确定,对急诊日间护理流程严格按照规范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1.2.2执行(D) 由护士长组织学习培训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水平,并以考核的形式进行评价。培训内容包含应急措施、药品使用、护患关系处理、专业知识加深学习等几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采用合理配搭的方式,由资质较深的护理人员一对一带教新入人员或者转科人员,包括:①熟知抢救车中药物特征以及放置位置,确保抢救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省时间;②查对制度的贯彻落实,日间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腕带等进行核实,确保进行护理诊疗时患者身份无误;③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掌握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护理风险评估分析,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1.2.3检查(C) 护士长要定期进行质控,至少保证1次/w,并将每次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且定期进行质控分析(一般选择1个月),找出日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内容包含理论知识的掌握、药品与设备的使用、查对制动的落实情况等;科室制动调查问卷,定期采取患者满意度信息,掌握规定期限内护理效果。

1.2.4总结(A) 经检查阶段质控与考核后,将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为下轮PDCA循环提供依据;依据责任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的具体要求,奖励优秀的护理人员,批评教育出错较多的护理人员。

1.3效果评价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内容包含基础护理、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宣传、着装等多个方面,各项均采取百分制[2]。满意度则为各项调查指标分数的平均分,若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将录入SPSS17.0软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由(x±s)表示,并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由百分率表示,由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4年1月~12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满意869份、不满意117份,满意率为88.13%;2015年1月~12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满意934份、不满意48份,满意率为95.11%。观察组的95.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13%,χ2=9.541,P

3 讨论

PDCA循环包含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相互衔接,同时完成总结后将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管理,最终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实效[3]。基于医院急诊科具有的工作特点,对急诊日间护理的安全管理实施PDCA循环,能够提升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培训学习以及一对一带教等,帮助科室新人更快掌握护理技能,提升整个科室的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