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时间:2023-09-26 09:3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教育网络安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对策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安全教育也由此逐渐变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网络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的网络安全体制不健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安全教育意识不强,以及网络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小影响。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就成了目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网络化的发展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分析

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网络化的大环境中,网络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使用网络的效率[1]。网络安全教育也对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上的思想和言论比较开放,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干扰,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效率,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引发不少网络安全事故。一些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地出现,给人们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且网络环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很多思想和言论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都容易对人们思想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进行网络购物、娱乐和社交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目前对网络安全教育问题却很少涉足,而且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在网络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2]。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网络购物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辨别能力比较差,购物后往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教育载体建设滞后

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载体来支持,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也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持。目前高校教学中,对网络安全教育不重视,相关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存在问题,特别是校园网络系统的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对网络安全问题不能很好的保证。例如TCP/IP协议、域名系统、以及防火墙等建设不足,对危害性的信息和病毒不能进行有效拦截,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安全问题[3]。

(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意识不强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其网络安全意识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及其效果有重要影响。而目前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接触网络比较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没有大学生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增强网络安全教育意识。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广泛延伸,一些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过程容易上当受骗[4]。大学生网络活动比较频繁,特别像网上购物、网上社交和娱乐等,给很多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另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虚假信息不容易分辨,在网上购物和消费中容易上当受骗,不仅会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还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未制定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致使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中,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也有限。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相关技能掌握的考察,却忽视网络安全问题,没有将网络安全知识的考核纳入到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估[5]。因此,面对当前网络化发展的大环境,必须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一)利用社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学校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可以成立学校的安全教育社团。在安全教育社团开展的工作和活动中,可以增加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定期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并展开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的活动中。

(二)开展安全通识教育

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课程的调整,增加网络安全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网络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学校应该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6]。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的培训,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在课堂上渗透网络安全教育

全面实施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网络安全知识。一方面,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总结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去熟悉网络安全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法制知识的教育。

(四)营造良好校园网络安全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建设,增加资金的投入,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涉及到网络安全方面的设施和设备,要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检查和监督,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保障学生上网安全[7]。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阅读的专栏和标语,宣传网络安全知识以及网络安全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辨别意识。

(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估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考核和评价,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一方面,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增加网络安全通识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掌握,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艳.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及其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7-88.

[2]修国英,陈思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1-2.

[3]黄蓉,赵惜群.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133-136.

[4]雷丽,王树江.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6):51-53.

[5]张青彩.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2):125-128.

[6]邓晖.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4(7):79-80.

第2篇

1.1网络攻击

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很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老师和同学在网络上完成查阅资料、下载程序、邮件收发、访问网页等教学活动,庞大的使用人群造就了校园网络环境的相对复杂,使用者的网络安全意识薄落,在下载资料或浏览网页时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文件,或则在下载相关学习资料时附带下载安装诸多不知名的软件、游戏程式病毒,进而造成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网络攻击使服务器无法正常工作,使数据库信息丢失或者破坏其完整性,导致校园网络系统出现混乱,这些攻击行为影响了高校应用系统的正常。

1.2系统漏洞

由于专业建设的需求,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软件也就增多,高校实验室电脑会安装多种软件和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本身就有很多管理模块,因此在操作系统中不可避免会有各种漏洞,漏洞就给计算机病毒及非法入侵者就轻松地攻入实验室网络开了后门。高校网络一般采用Linux、Unix以及Windows三种操作系统,每种操作系统都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及时随时更新的漏洞补丁,仍存在有些漏洞能够使攻击者通过管理员账号攻入网络,破坏网络系统,严重威胁着校园网的网络信息的安全。1.4人为因素由于网络的安全的知识薄弱,不当的网络操作、不规范的网络使用行为会导致病毒传播,大量占用网络资源,破坏网络设备,给校园网络带来安全隐患。网络管理员在日常网络维护工作中,由于服务器和数据接入端的设置不合理、用户权限设计不恰当等都会校园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网络安全防护对策

在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解决网络中的安全问题,需要从加强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和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等方面来展开工作。

2.1加强学校网络安全教育

开展网络安全专题讲座,开辟网站专栏,张贴安全知识布告栏等途径加强网络安全的宣传,同时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授课时加大网络安全章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防护技能。通过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让师生建立起网络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使广大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来,每一位用户在使用校园网的同时,明确自己对于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责任。

2.2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

采用实名制登录方式,通过对用户身份识别,密码验证,权限访问控制等有效措施对校园网络的使用进行保护,按照网络使用用户类别及权限,分为教师、行政和学生用户,根据不同的访问身份设置访问权限,用户半小时没有使用自动断网以防止信息泄露。防火墙能够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协议而降低访问风险,防火墙体系设计采用多层防范系统,进行实现全面的网络保护,同时做到系统漏洞的及时监测与修补,才能够很好地抵制外界的网络攻击,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日志情况,做好服务器数据的备份,落实各操作系统的配置、使用、修复和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对于服务器上重要的数据信息,要定时进行系统备份或者文件加密处理,防止来自网络攻击或认为物理操作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定期对学校的网络运行环境和安全情况进行检测、监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存在的系统漏洞和管理上制度上的缺失及时进行修补和完善;系统一旦遇到突发状况,立即开启系统响应机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2.3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

培养具有信息安全管理意识的网络管理队伍,维护系统数据库,严格管理系统日志。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网络管理员的技术水平,支持相关人员接受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网络防御能力,提高网站、网络管理人员水平。

3结语

第3篇

1.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在高中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教师、乡镇公务员、以及少量的企事业单位。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则比较欠缺。

2.投入不足

我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12年才刚刚达到GDP的4%。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在总量上投入不足,对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经费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相应的安全工作通知,却没有以足够的资金来与这些安全工作配套,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则成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模式框架

1.设立安全教育课程

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安全教育进课堂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每学期至少要有10课时的安全教育课,平均每两周有1课时的安全教育。虽然安全教育在课时数量上较少,但在质量上不能“缩水”,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像教授其他课程一样,按照备课、讲课、答疑,甚至考试等程序和方式来做好教学安排。

2.开发安全教育教材

目前市面上关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读本很多,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社会生活安全、网络安全、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这类教材读本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没有突出特色,对于特殊地域的学校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可以整合出一套更具针对性,更加适用于本地区的安全教育常识教材,作为对上面所说的通用教材的补充。

3.组建安全教育团队

在农村小学,没有专门负责进行安全教育的教师岗位,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经费,要组建安全教育团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能够组建一支质量较高、成本低廉的安全教育团队呢?笔者考虑可以由校长牵头,返聘离退休教师中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经验、有热情、愿意发挥余热的班主任教师来承担这项工作。

4.探索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进行案例法、模拟实践法、竞赛法等多种尝试。其中案例法主要是邀请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进行实际案例的讲述,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真切和深入的了解。模拟实践法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防灾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逃生的本领。

5.尝试对家长的延伸安全教育

第4篇

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高度重视,保护大学生安全是高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多次发出通知,就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指示和措施,要求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校园更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量社会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服务产业,高校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就高校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等案例并不鲜见。高校大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独立学习知识以增长技能,其前提是大学生须健康、平安。高校多采取的开放式管理,校园内部,可能充斥一些不良人员。高校四通八达的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偷盗等违法事件。而大学生多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其思想单纯,有时容易受他人蛊惑做一些不良的事或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新生进校时,经常有些人以赚钱为诱饵,造成一些学生财产损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同时,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因学业、情感而引发恶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统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感、厌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人员专职少,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其教学能力水平差距大。而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思政课合并共授。一些高校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安全教育。但因课时少,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大多学生。这只能是泛泛而谈安全知识,无法保证数千学生都能听进去,其安全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即多实践,少理论。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因一些高校缺乏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多是课堂教学而少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是校内校外的安全。高校内外的安全环境是大学生安全学习生活的基础。在校内须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校园及宿舍“安全用电”的相关制度,注意用电安全。教育大学生谨防火灾,当发生火灾后,须头脑冷静,理性逃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盗窃等。在校外应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如公交车上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如晚上按时回宿舍等,确保大学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心理的安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良好基础。中国教育网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率达到1/3。33%的人认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而35%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致使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应对学习生活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之中。

三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安全考。为此,为防止不良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高校须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要把安全知识、法规知识、有关法律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的安全。四是恋爱的安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爱情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

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其性生理、性心理日渐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须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具体有以下内容: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挫折等,其中失恋是极严重的一种挫折。为此,应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承受能力,使其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教育计划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及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让安全教育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择。在考核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核一样,进行考试考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系统。高校应在科学设备等方面加大财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个体建立心理安全防控机制。进行早发现、合理调控,合理干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如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效果。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须打造专职队伍团队。通过提高专职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对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防火防盗防身等知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让安全教育知识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适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科技化、网络化。立足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

三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障,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校园秩序管理、危险品安全管理以及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等,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让人人关心安全问题。

第5篇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18—01

学校网站是信息时代学校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枢纽。学校网站既是教育改革的窗口,也是学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教育创新和成果展示的重要渠道。学校网络是教师交流工作、反馈信息、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小学学生获得信息、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而资源库建设是学校网站的后盾和基础。

一、中小学网站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实践证明,校园网的建设发展对中小学构建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探索青少年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开展学习,既符合时代的节拍,也符合当前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且教育空间更加广阔,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动,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但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匮乏,缺少互动,内容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校网络教育仍然无法打破教育人一厢情愿、一面之词、单向输出的单一模式,这种缺少互动的、封闭的网络环境是造成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度低甚至活动兴趣低的重要原因。

第二,网络社会环境复杂,信息安全隐患多发,使中小学校利用网络的教育活动受限。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内容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为保障网络安全,根据网站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度,学校网站专题栏目信息传输都是专人管理,所有上传信息必须经教师推荐、管理员审核。大量学生注册或登录网站可能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需要实施监控。

二、建设高效能、低成本学校资源库的对策

网络资源库建设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校园网站的管理,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适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网络资源库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阶段中小学校资金匮乏的情况下,网络资源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实用、易用、有效。主要工作策略是:

1.本校资源,鼓励原创。教师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库首先要把本校教师在工作中原创的教育教学课件、视频、班团队活动方案、国旗下的讲话、心理辅导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等积累起来。这些资源虽然不够系统,但它是本校教师创造性开展教育实践的结晶,大多经过千锤百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日积月累就是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对教师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下载资源,有的放矢。学校信息中心担负着资源库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分专题下载网络教育资源。如关于少先队的历史、党团队的知识、双百人物事迹、教育科研、全国安全教育第一课、知识百科、学习指南、安全健康常识等等。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下载资源的类别、数量、质量以及时效提出要求。信息中心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根据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学生发展的要求主动作为,及时捕捉和搜集、下载和整理、宣传和推荐教育教学工作最急需的资源。

第6篇

一、加强教育演练,提升师生自救自护能力

1.扎实开展安全教育主题(专题)活动。组织开展第二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第八个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综治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12.2交通安全日及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视抓好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体验式生命教育和平安暑期、寒假专项作业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等阵地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积极协调公安、交通、消防、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支持,在各类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布置、开设一系列安全宣传教育功能室及专题讲座;加强与广播电视、手机媒体、公交电视、户外传媒合作,大力宣传普及综治安全法制和基本常识,及时报道综治安全工作特色亮点和成绩经验。利用“两微”平台、手机短信、校讯通等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安全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营造保障学生安全的家庭和社会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综治安全意识。

2.全面落实安全教育课程。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做到安全教育课程、课时、教师、教材、教研和考核“六落实”,确保各学校每学年安全教育课程不少于12课时,并列入正式课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必须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使用好《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教师安全教育职责,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研内容之中,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加强课程资源和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安全教育教学新模式,强化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组织督查调研,总结、交流和推广教育教学成果,举办优质特色课程观摩评比活动,提高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

3.加强应急逃生疏散演练。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全面落实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将安全演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做到教职员工、学生全覆盖。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有效组织防地震、防火灾、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校园伤害等系列演练活动,提高师生避险、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能力。

二、深化“两项创建”,构建安全文化

4.全面深化“两项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强化创建措施,巩固创建成果,增强创建实效,提升创建动力和活力;不断完善创建考评激励机制,把“两项创建”实效作为精神文明、党建先进评选和绩效考评的前提条件,纳入学校综治安全工作重点和目标责任制考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精品特色,确保完成2015年辖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及“平安校园”等级创建评审达标率不低于65%的任务目标。

5.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制定建设办法与标准,培育2—3所校园安全文化创建示范校。坚持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与平安校园创建紧密结合,重点夯实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凝聚校园安全精神文化。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震减灾等安全示范学校建设活动。

三、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能力水平

6.加强安全防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公安部、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标准GB/T29315-201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文件规定,不断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投入,将“三防”建设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新型校园安防体系,加强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消控、报警等技防设施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和“人机互动”。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及保障制度,完善事故预警、应急救援、善后处置预案,推动落实安全管理日志制度。完善校园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主动协调配合综治、公安等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巡逻防控和治安排查。健全完善学生人身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人身意外伤害险制度。

7.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台帐制度、报备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推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和管理信息化。及时总结推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经验,县教育局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各学校必须每月进行1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

8.提升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借助“福建省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探索新媒体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安全教育教学新模式。开展平台应用操作培训,开设在线安全教育课程,组织线上安全教育活动,布置平安寒暑假作业,实现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推动互动式安全体验教室(馆)、体验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9.强化队伍建设与岗位培训。重点加强县、校两级特别是民办学校安全管理(保卫)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安全管理(保卫)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有计划地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学校负责人、安保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参加省、市、县、学校四级岗位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将安全教育及管理内容纳入开展校长、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师训干训的必修课程。指导推动各校利用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开展校(园)长、安全管理(保卫)干部和特殊岗位人员岗位安全远程教育培训。

10.强化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切实履行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职责,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学校安全事故报告规定,杜绝迟报、瞒报、不实报现象的发生。建立安全工作记事和分析制度,加强安全数据档案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统计、报送、分析、建档工作,规范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成册、入柜管理。

11.加强理论研讨与优秀成果推广。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及成果推广,总结交流安全教育及管理经验。适时开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及福建省《实施办法》、《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公共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等专题调研和经验推广交流活动。

12.加快推进综治安全信息化建设。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学校综治安全信息(网络)系统,推进省市县校综治安全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和深度应用,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地方和学校建立集治安防控、隐患排查治理、校车管理、安全管理、网格化服务及公共应急指挥等多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云服务管理平台。主动适应大数据、新媒体时代要求,强化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工具信息综合运用,加强安全教育信息平台、“学校安全”网站(页)建设,及时通过网站(页)信息资讯、解读政策法规、传播安全知识。

四、突出工作重点,构建长效机制

13.有效预防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加强宣传引导,开展警示教育,建立每日提醒警示制度,即学校门口显目位置设置游泳和交通安全提示牌,利用每天5分钟安全警示教育,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警示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安全教育优质课征集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新闻媒体,通过家访、《告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学生游泳和交通安全提示,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推动建立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分析研判制度和联防联控机制,主动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及镇(乡、街道)、村(居)和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重点水域、路段安全管理及排查巡查,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减速带、隔离带、防护栏等设施,努力降低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14.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根据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县校车及学生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深入开展,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交通安全举报监督制度,严查接送学生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补充、修缮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提请地方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生周末班车开通运营工作,进一步规范规模较大学校校园内交通安全及师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

15.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清剿火患”行动,强化“四个能力”建设。严格落实消防安全条件、隐患排查整改和日常管理制度措施,强化消防安全“标准化”、“户籍化”管理和火灾风险评估。明确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室、食堂餐厅等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设立单位消防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岗位人员,加强防火巡查和应急疏散演练,开展消防安全优质课征集评选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提高火灾高危和消防重点单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16.强化饮食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规范卫生操作规程。健全完善食堂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定点采购、索证、登记与食品留样、记录等管理制度,定期检查食堂及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加强人员培训,有效治理校园餐桌污染,强化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无证经营饮食摊点卫生安全整治。严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17.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周边综治防范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闽教安〔2014〕2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及周边综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健全完善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交通秩序、文化娱乐场所、食品市场、网络诈骗和“护校安园”、“清剿火患”、“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坚持前端管理、源头防范,实现预知预警、预防预控,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挂牌督办、联动推进、督导检查机制,强化校园周边易肇事肇祸、有潜在暴力倾向等重点人员的排查、救治、帮扶、管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管理,建立心理预警、疏导机制,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开展管制刀具、器械收缴行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害学生及学生打架斗殴等涉校涉生暴力案件的发生。

18.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及时调处、解决不稳定、不安全隐患及突出问题,依法处置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健全完善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引导师生依法逐级反映诉求,及时排查、分析、研判教育系统存在的突出矛盾纠纷,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学校、班级综治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防止网络诈骗和传销。加强问题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管控和台账管理,及时排查化解可能发生的师生矛盾纠纷。

五、强化督导检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19.加强阶段性督导检查。建立全县学校综治安全管理工作专项督导制度,探索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健全完善督导检查、督查通报、落实整改、限期反馈和“回头看”等工作制度,提高督查效率效能。探索建立学校交叉检查机制,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叉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等方式,重点加强防溺水、校舍安全、校车及学生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网络安全、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等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挂牌整治,实现督导检查与隐患整治、规范管理、督查通报、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六、落实岗位责任,构建履职考评体系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58-02

2014年8月,频繁出现的大学生失联及遇害事件引发我们深思,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刚进大学的新生们进行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新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而且便于学校管理和维护校园稳定。本文通过对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校区安全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6份,有效率94%;访谈以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大一26名(男、女生各13名),大二24名(男、女生各12名)。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消防安全、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安全教育课程设置。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消防安全措施是否有效落实,关系到整个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次问卷调查显示,79%的大学生知道所在教学楼、宿舍的安全通道,80%的大学生知道寝室内禁止使用违章电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消防安全意识,但是,具体落实的措施从调查问卷来看不容乐观,只有42%的大学生知道怎样正确使用灭火器,当室友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时只有27%的同学会去劝阻,高达73%的大学生认为没遇到什么事,不关心。在笔者访问学生时,问道是否现在还在使用违章电器时,42%的同学表示默认。

(二)人身财产安全意识

从全国各高校来看,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每年都在增加,这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调查报告显示,51%的大学生自习或其他事由晚归时会结伴而行,29%的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报警电话,有37%的大学生在离开寝室时不会关心是否收好贵重物品,45%的大学生会拒绝陌生人来推销,46%的大学生会将银行卡密码告知自己亲密无间的同学,在这46%当中,18%的大学生选择“在特殊情况下将密码告知同学,但会马上改密码”,而28%的选择“事后不会改密码”,在问及“入学至今是否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时,25%回答有1至3次,6%回答有3次以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法之徒有时会因违法犯罪侵害转化成对大学生的生命伤害。

(三)交通安全意识

由于校区地处郊区,学校门口的道路较窄,大型货车较多,存在很多交通安全隐患。一到周末,很多学生去周边城市购物,由于公交车缺乏,部分学生选择做“黑三轮”。调查显示,有73%的同学认为由于便捷,会乘坐校门口的“黑车”。“黑车”司机是否具有驾驶执照、车辆是否有安全隐患以及司机的人品都不清楚,因此,大学生乘坐“黑车”没有安全保障。有高达90%的学生走路时会边看手机边听音乐,这一点说明大学生们交通安全意识很差,在边走路边看手机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抢劫等。

(四)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14%的大学生在购买食物时从来不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52%的大学生经常吃街边小吃,超过60%的大学生喜欢吃油炸、方便面等食品和选择外卖,这些数据都令人担心。在访谈中,学生们透露,现在好多大学生喜欢在寝室里打游戏、上网等,直接叫外卖,据调查,就黄岭校区而言,每天大约有33%的外卖单量。大学生的不良饮食卫生习惯容易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学校门口的街边小吃卫生条件是否达到标准、服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否达到标准以及食材是否新鲜这些都值得质疑。

(五)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在调查报告中问及“在校期间,您获取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学校教育”、“自己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学习”、“父母叮嘱和同学提醒”(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有6%的大学生选择“从不关注”。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在以简答题形式问及“最希望在学校安全教育中获取哪些方面的安全知识”时,人身安全、消防安全和生活安全排在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内容前列。在人身安全中,有60%以上的女生提出想了解“如何预防性骚扰和害”,生活安全里提出想了解社会实践安全和人际交往安全等。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还就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培养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

要确保安全教育的效果,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落实责任,提高学生安全教育素养,增强安全法制意识。首先要确定学校各部门(个人)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对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保卫工作办公室、学生宿管中心以及各专职辅导员设定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并与各部门(个人)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其次,年终对安全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果断有效、避免重大人身财产损失或影响、工作中有创新成绩显著的进行表彰;另外,学生宿管中心不定期进行宿舍检查,对于寝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随时排查;再次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系统性地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讲解。

(二)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增强安全教育学习兴趣

今年8月一些高校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引发我们深思,好多学生深处险境却没有安全意识,因此,除了基本的人身安全介绍外,侧重于防范性骚扰和害以及性健康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同学们能正面地获取知识,而不是通过网络或是其他途径了解;在心理健康安全方面,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针对现在“90后”大学生嫉妒心理强、逆反心理重、抗挫能力弱等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减压等方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教育课程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视频文件、图片、声音等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的兴趣。安全教育课授课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影像资料,如安全急救示范、灭火器的使用、防火防盗等内容。比起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们更倾向通过影像观摩进行视觉刺激。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跃进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的第35次报告中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53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0%。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但是,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缺乏相应的判断、自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事故频发,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在我国,网络法制教育有计划的进行开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还能加强我国的法制宣传。网络法制教育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发挥传统法制教育的功效,二是将与网络有关的条例、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作为依托,将公民的网络行为作为对照,提高公民的网络法律修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展开一系列的网络法制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内容应该从网络知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维权教育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网络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网络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配置有专业的法制教育师资团队,对于传统法制教育而言已经足够。随着社会进步,网络迅速普及,法制教育中的网络法制教育地位逐步提升,对于高校传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而言,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者稀缺,教师队伍的网络法制教育理念不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素养不足,相关网络法制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停留在浅层面,无法对大学生网络法制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

充实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是提高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网络立法时期较晚,现阶段关于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了公民个人权利和义务,同时,相关专业性质的法制教育仍然以传统法制教育为主,网络法制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网络法制教育内容单薄。另外,仅有的部分网络法制教育过程,停留在理论说明阶段,缺乏实际实践内容,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相悖,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网络法制教育的环境因素

网络法制教育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影响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社会网络环境存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的特点,作为网络法制教育的适用范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造成了困扰,缺乏对网络环境系统的控制,因此在网络法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纰漏,降低了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其二,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网络的构建都很基础,网站内容乏善可陈、界面单调,与大学生鲜活阳光的形象不符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降低大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的接受度,加上社会网络大环境中诱惑性内容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又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学生本身也没有完善的网络法制意识,极其容易受到蛊惑,降低学习效率;其三,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还受学校资金投入的因素影响,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构建网络环境的关键,也从侧面证实了学校对于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形成良好的网络法制教育氛围提供经济基础。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

上文已经分析过,网络环境对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未来还会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生活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点点滴滴。因此,加强网上阵地建设时十分必要的,强化对网络环境内容的管控,保持网络传播信息的健康性,提升开展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网络法制教育工作,在教育网络法律法规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标杆,倡导文明上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样,清华大学在1999年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思想教育网站,名字叫做“红色网站”,网站建设之后反响巨大,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法制与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二)提高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法制教育涉及到众多的法律法规条文的教授,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真正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同时,网络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数量上专业研究网络法律的教师队伍人数较少,内容上网络法律是网络普及之后才兴起的一个法律范畴,因此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避免出现教学过程中法律条文讲解不通,实际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的失败教学,好的教师是学生受到好的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队伍都不齐又怎么谈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呢?

(三)加强学校主导地位

在思想政治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之后,要落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就是强化学校的教育地位,增强学校教育功能,学习基础的网络法律法规条文,培养大学生系统的网络法制认识。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校内生活方方面面都贯穿着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同时,加强学校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要足够重视,将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提上进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四)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管理机制

1.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监督机制: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管理机制分为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监督机制和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高校设立网络法制教育监管部门,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源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负责校园网的日常维护,网站信息的更新替换等工作。另外,网络法制监管部门对大学生还起到一个安全保护作用,阻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维护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2.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的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的设计,主要是基于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设立的,分为制度保障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是通过加强大学生上网规章,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保证网络法制教育的规范性;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是完善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制度,保证网络法制教育队伍的权威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是指加大学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政府政策、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资金征集,提高网络法制教育的硬件实力。

(五)营造课内课外法制氛围

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工作,需要结合课堂、寝室、社团、校园等多个不同途径和方式方法来进行,组织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强化法律意识,同时还能营造出课内课外的法制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好的网络法制教育氛围,能够细致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受到网络法制教育的影响,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四、建议

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忽略了法制教育这一块。针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加入法制的相关素材。虽说不能对法律进行全面的学习,但是也能够使学生加深自身的法制意识。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进行教材的改革。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进行增加,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时候,还应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法律实事。

2.在进行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方式进行培养,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学校也应该重视这类课程的开展,很多的理工学校对于这种政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教学,应该改正这种错误的意识。

3.对教师进行素质培养,很多大学没有专业的法律老师,很多法律课程的讲解都是在文科类老师中进行抽取的,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对教学的开展也相当困难。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同时也要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优秀的教师中可以选择一两个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进修。

五、结语

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首先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生本身、家庭、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各方面共同努力,致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在社会法制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应该教材内容、师资力量、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加强,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甘玲.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9).

[2]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徐敏.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浅析.文学教育(上).2015(10).

[4]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西南财经大学.2008.

[5]凌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调查及对策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1.

[6]刘小艳.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2.

第9篇

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学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即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倾向。美国高校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校内活动,又有校外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和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接触,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等内容,开阔了视野。同时,美国大学还十分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些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内容中折射出美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美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有关专题,如“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另外诸如“语言与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也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如有的学者所讲,“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在学校文化传统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国各高校十分重视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与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通过学校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大部分的哈佛本科生要在课程之外花很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比如为邻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或为报纸和期刊撰写文章,或在交响乐团及其他音乐团体内参加表演。这是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学校在这样的传统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美国各高校还十分重视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校园氛围,以对学生进行潜隐性的德育教育。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 美国高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组织建设,各高校都有学生活动办公室一类的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引导和提供经费等方式,指导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而且为学生组织创办各种实体提供帮助,如向学生活动中心提供设施、资金和政策等,使学生组织成为不依赖行政拨款、自主活动、自负盈亏的实体性组织。在美国,高校的各类学生组织非常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系,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这些学生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有:社交活动、文娱活动、自治活动、宗教活动、志愿活动等几大类,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阵地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各高校十分重视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活动成为除专业学习之外非常重要的活动。学校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集体协作的观念,可以使他们养成诚实正直、吃苦耐劳的品质。

通过现代传媒进行德育教育 在网络经济时代,许多学校通过现代传媒进行学生道德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传统名校纷纷开设了网络课程。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有意识地在信息资源中渗透、融入其教育理念与价值准则,还有的大学在互联网上开设了专门的学生德育教育网页,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在接受信息本身携带的思想与文化的熏陶,网络教育越来越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单独、刻意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唤醒的学生的排斥,因此要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纯粹的德育教育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这里,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克服教与育两张皮的现象,做到授业并传道。同时,对教学内容、教科书也应进行改革,做到“书以载道”,就会在德育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德与练能的结合与统一 美国高校注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充分体现了能力素质培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择业的艰难,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的愿望与觉醒意识越来越强,练就经世致用之能已成为学生的一大亮点,握住这一与学生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抓手,不失时机地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将使德育更贴近实际,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亲和力。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与风貌的总称,它包括校风、学风、学校历史传统、校园环境、校园各种活动等,具有潜在性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对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具有突出的活动优势,通过组织开展具有教育者核心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发挥。因此,我们要从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努力营造学术气氛浓郁、富有个性的校园氛围。

加强各种学生组织建设 推进学生自主教育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愈加受到重视与推崇。发挥学生自主教育职能的关键是加强各种学生组织的建设。由于这些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具有其他正式学生教育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完善各种政策,扶植学生成立有益于思想进步、有益于增智长能的学生社团,重视思想教育、学术科技、体育运动、文化休闲等类别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切实发挥好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进步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稳中求进、好中创优为目标,以保规范、保平安、保质量、促发展为主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省中等专业学校三期工程,昆仑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社渚中心小学、别桥中心小学、别桥中心幼儿园、上兴中心小学、上兴中心幼儿园、戴埠中心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启动光华高中搬迁工程,实施并完成东升幼儿园新建工程。合理调整2013年中小学校安工程规划,有序实施燕山中学、周城初中、上兴初中、竹箦中学、南渡初中等一批校安工程。

2.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据统一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逐步推进教育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共享系统、办公系统的试行工作。以省、市“e学习”项目试点学校为核心,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实验与研究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好视频会议系统,加强教育网和学校网站建设,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完善中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建设职业学校网上注册录取系统,保障考生填报志愿的自主选择权。加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方面的深入应用。

3.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做好市第三轮“学校管理特色项目”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积极创建德育、艺术、科技、体育等特色学校。继续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社团和公益活动,增强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教育性。继续做好省二星级档案室、省绿色学校、市A级食堂、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节水型学校等单项特色创建。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监管网)的应用工作,做好装备督导回访的各项工作。

(二)促进事业协调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前教育发展氛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和五年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011-2015年)》相关精神,规范园务管理、课程设置、保教行为、安全及卫生保健等方面要求。优化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探索独立法人建制工作。统筹学前教育布局调整,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加快构建农村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提高学前教育优质园创建比例,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6所,全市优质园比例达60%以上。推进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公办编制幼儿教师数量,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教师、保育、保健等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均衡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扶持农村、边远、薄弱学校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向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靠拢。持续推行教育集团、教育共同体和小班化试点办学模式,发挥教育优质资源互惠互利功能。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意识,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估,切实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视导,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程度,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3.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拓宽普通高中办学思路,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文化创生、多元发展的探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形成品牌办学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建设好2个市级高中课程基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水平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加强职业高中专业建设,精心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对口专业和创业课程,改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与管理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保持高中教育稳中求进、好中求优的良好态势。

4.推进社会教育优质规范发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渠道。完善社会教育组织架构,积极开展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职后培训、岗位培训、农民培训,推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和市标准化成校、村民学校。依法加强社会办学机构管理,规范民办非学历培训、民办幼儿园等社会机构的办学行为,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和取缔,进一步做好办学水平分等定级工作。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有效实施第五轮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期自评工作,提高自主评价效度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建立教学管理民主制度,优化教职员工、师生之间的关系,推行全员育人和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进一步完善学校招生制度、食堂管理、财务管理、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意见或办法。进一步开展好日常的综合督导工作,加强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和行政视导工作。

2.提高法治建设能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水平。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基本建设经费力度,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严肃财务管理纪律,增强厉行勤俭节约意识,规范执行各类教育收费规定,提高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深化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学校建设和党建品牌建设,深化争先创优主题活动,加强部门、基层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办事水平和办事效能。

3.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依据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考核标准》,实施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指导、督促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减负增效为导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效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新型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机制,幼儿教学倡导以游戏教学为主,中小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抓实课堂教学常规执行,坚持教学“五认真”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化教育教学科研,继续推行教研部门深入课堂,扎根一线,潜心研究,悉心指导,务实组织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调研。

(四)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1.优化师德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师德教育、宣传和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好第六个“师德建设月”和第29个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一批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考评与监督机制,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继续做好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行风民主评议活动,积极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严肃惩处教师违反师德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治理有偿家教、体罚等现象,引导教师为人师表,做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新交通法规的典范,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队伍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机关干部做到学习好、服务好、工作好、表率好,校长队伍做到德才兼备、专业引领、榜样示范。建立各类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名优校长、教师的重点培养。提高校长专业发展能力,参与市首届名校长评选,实施专题推动下的校长学习研究共同体建设。做好新一轮校长远程培训、挂职培训、专题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学校长教学能力和课程领导能力。坚持做好专项审计、校长任期内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市、市中小学名师成长工作室的管理,发挥示范引领和成果辐射作用。继续开展各类教研、培训和青年教师大练兵、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养和日常教学能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丰富教师精神内涵,提升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标准,着手做好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准备工作。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肃人事管理和请假报告制度,杜绝在编不在职、在职不在岗的现象。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城乡校长、骨干教师交流机制。

(五)着力优化教育形象

1.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逐步推行公交服务学生上下学接送工作,高度重视学校食堂、商店食品的饮食安全和日常教育设施安全,持续加强对住宿生、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和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增强教师安全驾车的教育和管理。扎实做好省、市“平安校园”创建考核验收工作,推动全市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维护教育稳定环境。认真做好影响各项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排查,全力消除各类隐患。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建立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妥善处置群访、集访等事件的稳定工作。完善重大教育事项听证、公示、汇报制度,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和政策调险评估机制,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能力。持续做好网络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对教育舆情的分析把握,及时有效化解和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与群众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第11篇

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行为方式也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逐渐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愿望和意见等,并开始通过网络行为来表达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关注和诉求。在实践中,网络技术也不断地被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高效、便利且人性化,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自身虚拟化等特征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环境变得复杂化,这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为育人管理服务,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二、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年轻大学生的最主要的交流媒介,博客、微博、QQ等交互工具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在“微博控“”手机控”频出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工作者,应当对这面临的诸多挑战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学生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虚拟的网络对于人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也随之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网络本身有其自己的特点,信息量大、覆盖面宽,而且动态直观,因此网络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影响十分重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上一些言论势必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网络的特点还在于其难以控制性。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很难随时把握学生通过网络所接触的信息内容,这无形中给学生工作加大了难度。

(二)学生工作的内容面临新的挑战

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不乏社会上负面思想的体现。很多信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而年轻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又相对较差,因而很难完全抵制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仅仅依靠以往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很难起到作用。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面临新的挑战

在网络技术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辅导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辅导员具有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能力,因此,这对目前提高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是一种挑战。

(四)网络可能对正常教育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青年学生无论是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量还是获取信息的速度,都远远多于从传统的教育中获取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速度,这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益处。但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不再信赖和依靠传统教育而轻视传统教育,另一方面长期沉迷于网络也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机制创新

(一)开拓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网络民意的疏导

网络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原有国家、社会之间的限制,将世界各国都紧密联系起来,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借此机会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文化理念、政治制度等,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和信息,以此来削弱我们对马列主义等主流思潮的信仰,淡化我们的民族意识。部分思想和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如此强烈的多元文化碰撞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对原有的主流理想信念产生怀疑,造成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偏离,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抢占网络高地,通过网络平台创建“红色网站”,在校园网上建立理论专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民意的表现,密切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做好疏导工作。我们应该想办法深入到学生喜欢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网上社区、网站和聊天室等,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情绪。特别是针对一些学生关注的重大政治、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要及时在网上进行旗帜鲜明的正面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柔和的交流态度,言之有理,言辞恳切,力求把一些尖锐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尽可能团结好网络中的骨干活跃人员,在网上敏感话题的争论中,网络上的骨干活跃人员的行为对普通网民有巨大的影响力,要积极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力,教育和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成熟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广泛、迅速、覆盖面大的信息平台将真实情况直接发送给每一位同学,提高组织传播的效率,减少信息在多层传输过程中的人为减损,防止学生被不实信息误导煽动而引发更大的混乱。

(二)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加大网络文明建设力度

当前,我国关于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与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加上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导致大学生普遍的网络法制与网络文明意识不高,从而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法制与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并未有效占领网络法制文明系统建设的前沿阵地,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国家要根据网络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能适应网络环境快速发展的新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能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学生开展网络普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文明上网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对有关网络法律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如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触犯网络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示警醒;同时,可在学校相关网站或BBS社区上开辟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网页,设立在线互动答疑等栏目,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对网络违法现象与不文明行为的深入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制与网络文明意识。其次,必须坚持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互相监督,合法文明使用网络的氛围。杜绝学生对网络违法与不文明行为的互相包庇与谅解,使学生分散的网络文明行为凝聚成有组织的共建网络文明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网络技术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充当网络文明使者,利用他们来自学生当中便于与学生沟通、易于被学生接受认可的优势,引导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使他们肩负起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倡导网络文明的重任。

(三)建立一支具有网络时代意识与过硬网络技能的学工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向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现实环境。学生管理人员要想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在新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现代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拓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抢占网络高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构架。注意网络社团、BBS社区、微博、QQ、个人飞信等网络媒介在工作中的运用,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大学生表达的意见更有机会直接接近管理中心,从而改变以往信息不畅,具体管理工作、措施与现实脱节的被动局面,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此外,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对老师都既敬又畏,在老师的面前难以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网络隐秘性与虚拟性的特征使网络交流少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顾忌,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自我,很多时候都会把自身的心情、心态或者对事件的观点即时通过网络来宣泄。这样的情况导致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难掌握、问题难发现,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也由此而渐行渐远。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症下药,将一些不良的思想遏制于萌芽状态。相对于以往传统、低效的育人管理环境,当前高校教管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工作

在现阶段的实践中,网络技术与资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都是停留在“面子工程”的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要切实在网络上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大校园网络的信息量,在校园网络平台上,除了能查询到学校的各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通知等常规信息外,还应包含各种大学生常用的学术、生活社交网络资源,努力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一个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性平台。另一方面,多拓展针对学生的网上服务空间,如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就业信息咨询、勤工俭学信息、网上社团活动等,努力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优势特征来消除某些管理工作或服务在现实操作中的局限性,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如大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不太善于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可以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进行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消除面对面的尴尬,避免了现实交流带来的障碍,可以慢慢地深入问题学生的心理,使其敞开心扉地宣泄内心的情绪问题,从而使教育管理者可以对症下药,准确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为更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来自于《理论前沿》杂志。《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五)注重“网上管理”与“网下管理”的结合

作为一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如何迅猛,网络技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得如何紧密,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在做“虚拟世界”的工作,而是在做“虚拟世界”的背后的学生主体的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网上管理和网下管理相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加强校园现实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现实空间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主要也是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的很多想法和诉求都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要多开展受学生欢迎,易于学生接受的校园文体活动,尽可能使所有学生的心理诉求能在现实中得以满足,让他们有平台与机会能各尽其能,从而增强现实校园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