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动性公共艺术

互动性公共艺术

时间:2023-09-26 09:3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动性公共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动性公共艺术

第1篇

关键词:灯光视觉艺术;公共艺术;科学与艺术

科学技术与艺术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两大重要支柱,艺术通常将技术作为媒介。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视觉图像语言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情况下,对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公共艺术。灯光视觉艺术的出现与应用,使得公共艺术的表达视角以及表达语言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艺术发展进程中,公共艺术对于新艺术的利用与吸收均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基于此,对灯光视觉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公共艺术概念

顾名思义,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的艺术,非个人的艺术,换言之,艺术设计是以为公共服务为目的,而非因私人而设置。[1]因此,公共艺术的范围极为广泛,处在公共领域之内的一切均属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主要倾向于自身价值取向的传达以及内涵的传递。而不同的承载空间中,公共艺术所蕴含的内涵及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以城市公共艺术为例,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而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不仅是城市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具有传达大众文化的职责。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构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由此可知,公共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公共文化的传递,同时经过不断的孕育、发展,还能够起到传递文化个性、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2公共艺术中灯光视觉艺术的具体应用

第一,用于增强公共艺术的临场感。培养并传递具有价值的社会大众文化,提倡健康的审美意识与文明的公共精神,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责任,旨在让所有人均可以参与到艺术文化的创作与欣赏当中,尤其是社会上从事非艺术职业的人们。[2]通过公共艺术所传达出的艺术理念,促进公众社会理想的实践以及主人公意识的发挥。而灯光视觉艺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公众艺术表达。通过数字、图像、图形、灯光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富有层次的情感,进而体验到更加真实、震撼的临场效果。第二,用于提高公共艺术的互动性。顾名思义,互动性即利用作品,将设计者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创意延伸到受众的思想当中,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实现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通常所说的互动包括两种:其一,艺术作品设计者实现设定好的互动性,类似于人们在浏览网页时的点击、打开等操作,受众的参与方式均在设计者的设计中;其二,自由性更强的一种互动性,即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形式或者呈现过程,会因为受众的参与而受到影响。对于公共艺术而言,互动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通过实践参与,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相比于其他传播方式,公共艺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静态的,而是更加侧重于与受众进行接触、交流,进而形成一种直接对话或者介入的互动形式。而将灯光视觉艺术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在二者融入、转化、呈现的过程中,受众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的感受参与其中,甚至实现与其他介质的互动。这种情况下,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者很可能发生意识转化,衍生出全新的思维、影像以及视觉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变艺术作品本身的造型、影像,甚至是意义。第三,突破观念维度。有关领域专家曾经提出一种理论,即四维空间是人类所能想象到的空间维度极限,而宇宙的维度远不止四维空间,很可能超过20个维度。这种理论的提出,为艺术作品设计者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从某种角度上看,灯光视觉艺术是一种多维度技术,这里提到的多维,即设计者自身思维的多个方向,根据目前已有信息,向其他多个方向发展,进而得到多种解决方式,发展成为多种结果。灯光视觉艺术具有综合灯光艺术、视觉艺术的能力,并将其进行多种组合,发现更多新的、不同的表达路径以及更加宽广的展示空间,进而利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衍生出变化的增长形态。[3]对于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者而言,只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才能在根本上扩大受众参与、干预、介入的空间,进而提高与受众的互动水平,确保公共艺术作品发挥出更加深远、广泛的社会效应。就现阶段公共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元化与个性化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更加注重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公共艺术发展空间内,灯光视觉艺术的发展也会迎来新的,同时引领公共艺术设计观念的变革,促使公共文化与公共价值取向的传播,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第四,广泛的公众性。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影响力是其艺术表现与价值取向传达的重要保证。灯光视觉艺术的应用,使得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摒弃了传统公共艺术作品中难以摆脱的狭隘感。利用好视觉灯光艺术,能够使公共艺术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进而提高受众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理解程度,使其真正享受艺术、体验艺术。[4]这不仅是人类自身发展所需的情感满足与审美满足,同时也是提高公民素养,打造优质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达使得人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而视觉灯光艺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普通大众对艺术的理解。灯光视觉艺术绝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改变了人们日常的视觉经验,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传统的视觉习惯,从某种角度上看,灯光视觉艺术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文明的建立。

3结语

公共艺术是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理想三种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公众文化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重要传播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舒适、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本文通过简单阐述公共艺术的概念,对公共艺术中灯光视觉艺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用于增强公共艺术的临场感、用于提高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突破观念维度以及广泛的公众性。总而言之,灯光视觉艺术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提高了公共艺术作品的交互性,使其更好地为受众传达文化精神,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常宏.谈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5,17(11):47-48.

[2]王茵雪,孙玲玲.皖南彩绘壁画装饰形式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2):71-72.

[3]孟凡奇.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5(01):71.

第2篇

1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的设计重点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还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因此,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在新阶段更好地展现公共空间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所重视。

20世纪开始,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已经悄然发展起来,这种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建立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艺术形态。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能很好地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设计作品中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样的交互设计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人们参与到作品本身来,从而能更好地通过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传播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文化、思想内涵等,并能使公众更好更快的接受。在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基础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创造出深刻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作品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用作品案例分析

在2013年4月的江南大学与荷兰TUE合作的工作坊中,学生以“文化之光泽”为主题,运用投影的技术手段,设计交互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品。中荷学生们的实验性作品展现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新的思考和创意,也带给了参观者一定的启发和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此次的主题“文化之光泽”重点突出的是“文化”二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中文化是其灵魂,作品没有蕴含文化,也就缺少了思想内涵,而设计也就毫无价值,即便存在于城市之中,也会显得空洞无力。而“光泽”二字,意为“延续性”和“积累性”,也就是指通过人们不断参与到作品中来而创造的艺术效果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之光泽”的主题抽象的概括了文化内涵在交互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交互作品中同样不能忽视。而怎么合理地运用投影技术把“文化”以及“光泽”完美地融入城市交互设计之中是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此次工作坊中,一组体现社会关系的交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这组作品是希望在娱乐休闲中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启发人们思考。

首先他们以当地的一个实际的广场作为方案的实施场地,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以广场作为原型制作模型,方便后期测试效果。然后运用投影技术,把广场上走动的人群投影出相应不同颜色、不规则的细胞形状的气泡代替。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走路时的距离而隐射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蓝色代表孤单,所以一个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蓝色的小气泡;橙色代表温暖、力量和友谊,一组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橙色的气泡,气泡的大小由人的亲密度决定,在中国文化中,团结就是力量,人越紧凑,气泡则越大,反之气泡越小;最后红色代表领导,在中国领导者一般走在前方。因此,我们把前面走一个人后面跟着一群人的类型投射出红色的气泡表示。利用距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使人们在广场上行走的过程中,脚下的气泡会跟着人移动,并会随着人们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产生相应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气泡合并与分离和颜色的变化都能简单直接地反映出人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等人们走到广场的尽头进入商场,这些简单代表人际关系的气泡便会不断累积到商场的墙上。新的气泡会覆盖旧的气泡,而旧的气泡会逐渐留下很浅的痕迹,这便是“文化之光泽”的体现。

这组交互设计投射在整个广场上又不失趣味性,公众的参与性也很强,每一个人在广场上产生的痕迹都表现出一个抽象的视觉形式的社会互动。整个设计没有艺术设计者的刻意创造,而是由公众在随意走动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图形气泡,这种随意性的创造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真实性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简单对比,使得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生动富有人性和文化内涵,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不一样的思考。

3结语

如何创造出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作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从作品本身来看,文化内涵的意义是好的设计作品的灵魂。因此,要将互动设计作品中所要体现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开去。内涵和意义虽然并不是仅仅体现在文化这一个方面,但文化绝对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部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创作者应该更主动地将互动媒体艺术这一新形式加入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去,使作品具有更明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作者要经常关注不断进步的互动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同时,要多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创作围绕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空间艺术中运用互动媒体这一形式将逐渐得到普及和生活化,相信人们对于这类艺术作品的认识程度也会不断加深。

作者:唐亚捷单位: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第3篇

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公共艺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与一般环境雕塑不同,其与城市发展存在密切?系。交互原本与艺术无关,但将其引入到艺术当中,其与艺术数字化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凭借着数字化先进性、现代性优势,使得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导致以往艺术神圣性黯然失色。

一、我国公共艺术设计应用现状

建国初期,当代公共艺术开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改革开放后,以首都机场壁画为主的公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雕等公共艺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当时,公共艺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缺少互动性设计。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对公共艺术需求量也随之增加[1]。上个世纪末期,国内城市公共艺术以城市雕塑为主,其次为壁画,题材非常丰富,如英雄人物、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表现手法多元,这些公共艺术放置在某一固定地点,呈现给大众。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出现并应用,对城市雕塑影响明显,以往城市雕塑设计是艺术家先用雕塑泥做初稿后,确定方案放大比例,通过石膏、铸铜等材料完成设计。而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使用三维立体雕刻设备,能够将作品直接输出。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公共艺术发展与实现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无论是材料、还是手法都更胜传统公共艺术一筹。

二、基于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分析

交互概念具有广泛性特点,存在于不同主体逐渐。艺术创作中,作者与观众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一种互动。传统艺术创设中,作者与受众之间处于单向传输,缺乏参与性。而交互性艺术鼓励客体参与,作者形态的转变会随着参与者的需求发生变化。

(一)机械式互动设计

机械式互动,是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初,给受众的空间,使得人们能够零距离触摸,甚至可以“动”它,从原来的架上艺术,与公众真实走到一起。作为交互的开始,机械式使得艺术家将创作目标头像了受众,而非视觉艺术开始,更多的是与人发生交流,更加人性化[2]。如《1986公路游行圣歌》,是为世界博览会场馆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群,作者将人们生活常见的交通工具按照既定比例转变为雕塑,给人们一种非常亲切的感受。机械式互动设计方法难度较低,且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最为密切,大众接受度高,较为适用于经济、科技不够发达的地区。

(二)体验式互动设计

体验式互动较机械式互动有了巨大的突破,拆除保护围栏公共艺术互动形式,更多的是让公众参与到作品中,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它,使得普通公民能够感受到艺术的乐趣,进一步深入理解公共艺术互动内涵。体验式互动需要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运用空间来营造、烘托的气氛,使得观众能够在此情境中产生无尽的想象,感知视觉、声音等[3]。体验式互动艺术创作的作品,对受众包容度更高,这种互动不但要求观众要用眼睛去看,还要充分调动受众全部感官,打破受众惯性思维,在交互过程中强化受众对作品情感的感受。

(三)创作式互动设计

创作式互动,是公众积极参与到作品创作当中,而非单纯的体验作品创作结果。作者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融入其中。这种设计方式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如在布鲁斯瑙曼创作的《录像走廊》中,作者以人体工学作为基础,当观众进入后,作者将受众作为变量纳入到作品创作中,使得作品与受众充分融合,将装置作品互动性提上了日程。创作式交互方式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如杭州举办的“感恩之乐”等主题大型公共空间互动创作活动,吸引了大量具备美术基础的少年儿童及美院教师共同参与,在公众参与的同时,鼓励公共艺术真正进入公众群体当中,实现良好的交互目标。

(四)虚拟式互动设计

虚拟式互动设计,是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操作后,从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反馈程度。该交互设计体现在视觉层面,艺术作品能够随着人的视线、动作变化而变化,不断随机地产生全新的图象,使得受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变化情况,好比真实世界一般,如公共艺术作品中,喷水、外形、颜色等要素的变化,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渗透》作品中,作者采用虚拟式互动,创建了交互环境,受众通过虚拟现实装置,根据布满传感器的背心实现导航,捕捉受众呼吸、运动等,将相应的信息传递给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受众能够感受到自身身心状态,且交互性更强,是受众自身反应产生的结果,更具独特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4篇

近几年,一些大型综合购物商场为了吸引目标客户群、提高销售额、增加品牌知名度,将能够呈现主题文化、提供互动活动的公共艺术应用于现代商场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并针对节假日和促销活动做及时更新和调整,利用公共艺术装置的深层文化内涵,打造艺术性体验型的商业购物空间。现代商场空间以其高度的传播时效性和社会文化敏感性,成为前沿艺术思潮的传达平台。商场空间的装置和陈设用具有艺术文化性的艺术装置代替,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图形艺术、纤维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色彩艺术、声效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让消费者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能体验到不同新潮的思想概念、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分享,将“文化植入消费”,达到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的空间要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商场空间设计中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形式,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将公共艺术作为装饰空间的手段已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

公共艺术概况

公共艺术即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艺术。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源于英文的public art,public(公共)即“公众的”或“共有的”。公共艺术即一切开放或公共空间中让人参与、欣赏或使用的装置艺术品、艺术设施、艺术活动、艺术行为,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艺术家对某种特定公共空间为媒介(本文主要研究的空间媒介为现代商场空间),针对这一特定公共空间的特性创造出符合其整个环境形态的构筑物或造型艺术品。本文中所提到的公共艺术为设置在现代商场空间中的符合消费者心意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结构与装置艺术品、雕塑、纤维艺术、绘画作品、艺术设施、艺术活动和行为。

艺术装置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商场空间的装饰为什么会选择作为提升空间吸引力的手段呢?

这个急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公共商城内,为什么公共艺术的介入能够使得商城更容易获得青睐。

公共艺术在现代商场空间中的应用与其他装饰方式相比是有其特点和优势的,通过与商城内部文化,宣传主题相结合增加公共艺术的商业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商城的人流量和店铺产品的销售量。

1.拆卸、回收的灵活性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易于安装拆卸、再造回收。在创作前可以结合商场环境情况对艺术品结构进行精巧设置,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装程序,省去大量制作时间。这些特色促使公共艺术形成了一个其他装饰设计所不具备的特点――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恰巧是现代商业空间所需要的,因为它便于经常更新,并带来新鲜的装饰效果。而且制造价格灵活性强,根据材料和尺寸的大小,公共艺术作品的造价有便宜也有昂贵的。设计和商家可以根据场地和装饰需求,搭配公共艺术。

例如2012年香港圆方商场邀请享誉国际的波兰钩织大师OLEK为其做艺术展,整个艺术作品根据圣诞童话花园的主题,钩织大师竟织出圣诞屋内的所有家居品,包括家具、地毯、装饰陈设品,以及食物。整个艺术装置放置在走廊中庭,由一件件针织物组合而成的,长方体的“圣诞屋”可以随时拆装、搬动,“圣诞屋”内的家居品也是事先织好在摆放进去的。

2.造型样式的丰富性

就作品本身而言,以适合某一特定空间创作或设计的造型,被称为“适形”造型。适形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一种被限定的条件能动地转化为造型中的有机因素,变不利为有利,从限定中施展一定的自然形态,从而激发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就作品所依附的环境而言,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因素,不同的材质与制作手法,不同的文化诉求和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因适而定形、就势取形、随机应变的特性,使公共艺术可以更灵活的适应商场空间装饰的需求。

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负二层东边入口是与香港地铁的接驳处,为了遮挡各种管道,此处的天花造型复杂、零碎不完整。设计师将造型自由、灵活的由艺术家甘志强设计的艺术作品《基因》垂钓在这入口天花,环氧树脂胶及不锈钢制作的晶莹剔透的仿真果实在灯光的照耀下非常抢眼,让消费者一入购物广场就被这有趣的水果们吸引,起到修饰空间的作用。设计师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高低增加和调节“水果”们的多少和排列,搭配出和谐的艺术装饰效果。

3.文化内涵的寓意性

象征性思维就是借用某一事物来表达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事物,因此,象征的本质就是“借喻”。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验的积累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艺术表现技巧日益娴熟,并形成具象形体和抽象形体的形体模式和美学思想,也形成了各种特征的造型模式。设计师通过公共艺术作为媒介对自然形态的描述,表现各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一个生命物体,对它进行描摹和复制,同时还要展现公共艺术设计师个人的观念尤其是社会阶层的群体意识,并通过生命物体表象表达出来。”这说明寓意表达不仅促成其表现手法的形成,也是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征。运用抽象性、象征性、拟人化等艺术处理,体现强烈的象征寓意,为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趣味和内涵,这是其他装饰设计不能产生的特性。设计师和商家可借助公共艺术的寓意性,针对性地表达商场的主题内涵、企业文化、思想潮流,消费者可以体验到公共艺术诠释的思想情怀。

4.互动性强

在电子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与人群互动的各种新艺术媒体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人们最渴望的。忙于生活和工作的现代人,每天被迫处于一个空洞的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可以体会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这样一种交流代表了新的民主文化形态。而公共艺术可以让任何人都能与其他人或团体发生联系,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看法和观感,这种消除阶级差异和制度交流互动,可以让消费者体会到不受约束的巨大快乐。公共艺术的公众性注定其产生就是代表大众的,它的社会议题、趣味性、可亲性和融入性可以产生大众互动效果。它不管是作为交流媒介,还是审美对象,都是一种与人的生活体验有关的实物。这样的艺术装饰,能唤起消费者的互动和共鸣。这正符合商家吸引顾客的需要。

5.功能性强

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具有极强的功能性。设施类公共艺术,它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用途提供服务、空间和设备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本身担负某种实用功能,覆盖范围广泛,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既美观又具有使用价值。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常见的有:座椅、招牌、导向标识、垃圾桶、公共厕所、讯息展示板、询问台、展览台等其他商业设施及附属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施是商业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消费者购物更加便利和舒适。

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在商场通道中放置的公共艺术设施,作品《都市一隅――果》,此作品以抽象简约的手法,表现种子所结出的丰盛果实,象征生命的美好成果。配合其系列的另两个作品《叶舞》与《花》,展示一副关于人与环境、生命的图腾。它是由香港知名雕塑家李展辉设计的,这个作品它既是公共艺术作品,也具有实际功能性座椅。消费者在购物中需要休息和停顿,这一公共艺术作品就提供一个自由休息、闲坐的区域。

结束语

第5篇

城市公共艺术数字化后的交互特点研究目的及意义

城市人群对公共艺术的精神追求远大于对其物理实体意义的需求。物质形态是载体而非实质,随着在数字技术飞速的成长,物质形态也会逐渐被动态的精神意象代替,顺应时代变迁的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步调。共艺术数字化后在城市中出现的特点是本文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新公共艺术形式的创作研究,为人们展示出更多具有可感知的、可操作的、互动的趣味作品,使人们体会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无限魅力。

城市交互设计的概念阐述

交互设计之父(AlanCooper)曾经这样说“交互,即双向互动的意思。”而韦伯斯特认为交互是相互行动,执行双方相对应地行为,比如:打篮球、辩论、聊天、会议等都是交互的范畴。城市交互设计在于增强城市人群沟通交流的互动方式,通过这种行为途径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TerryWinograd认为交互设计是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同时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城市交互设计是一种在参与艺术活动后的相互作用,包含思维、行为、感官甚至心理的互动。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即所谓的“input与inout”。

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方法

传统艺术中往往呈现出艺术作品与观众互动的单一性与被动性,甚至无参与性。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体现在鼓励审美客体参与、接触作品,从而公共艺术的表达变成乐趣的体验,观众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成为了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今伴随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城市公共艺术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作品的体验感也超出艺术家的预设,变得越来越丰富。刺激联想和突显自我,成了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价值。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体验式互动、创作式互动和虚拟式互动)。体验式互动是让普通市民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从而体会到公共艺术互动的内涵。这种体验式的互动形式,可以分为不借助数字技术和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实现。创作式互动不光让市民体验到作品成功后的使用感,还在乎新创作作品的审美趣味。这种“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出现,这必定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主题,作品的内容甚至不再是由艺术家所完全控制,其创作权反而掌握在观众手里。摄录式公共艺术影像艺术,就属于这类公共艺术范畴。虚拟式互动需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这类互动形式实质上是一个时间化了的空间状态,好像形成了一个网络的虚拟空间。如加拿大艺术家大卫•洛克比的作品《真实的神经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单一控制程序,而是一个交互系统。作品的变化状态其实是这两个元素相互分离合并的结果。虚拟式互动表现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变,因为作品的价值恰恰是作品与人群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站在艺术工作者的角度,交互往往和感受、想象力、陶醉、痴迷、疯狂、复杂、启发、学习、解释等这些词相关。他们包含了行为,也包含了情感。可以说交互对应于时间和空间,经历过的经验是交互艺术的钥匙。如果没有市民的输入反应,那么艺术家和观众情感的输出也会变得模糊。数字交互从行为出发,塑造个体与群体经验,从而创造新境界。这是过去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提供的新的创作境界。这样层面上的意境,已经不是以往的人群,在随意的日常生活里体会到的经验。他带来的最好好处就是让人们时常体会将来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交互是培养经验的最好方法之一。它甚至穿越了时空,使你与未来对话。随着公共艺术作品欣赏者的眼光的改变,城市公共艺术的地位也本质上改变。新艺术的魅力呈现出一个更开放更具有的生命力的世界。正如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1895~1982,德裔美国人)在《艺术问题》中说“您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这里所说的生命结构,包括着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

数字化后的公共艺术可以体现城市特色,折射历史文化,反映社会现象,也可以给大众增添生活乐趣,展现纷繁复杂的虚拟世界,为市民的精神需求添砖加瓦化。公共艺术产生于城市并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既属于城市文化,也是全体市民的生活方式。然而互动性公共艺术的矛盾在于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冲突碰撞,艺术家的创作语言不一定获得大众理解和认同,只有当互动艺术家把灵感放到受众的生活中去,运用新技术创作更多体现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才是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方向。同时应该向全球借鉴,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才能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作者:杨酉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互动艺术;互动游戏;互动性;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表示: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77-01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游戏业飞速发展。其中网络游戏以其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娱乐性等特征吸引了广大青少年。但他们自制力较弱,极易过度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影响健康等。

近年来,互动游戏从室内走向了公众与自然,以其更具有参与性、娱乐性、健康性的特点成为大人与小孩,人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交流媒介。人・游戏・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成为游戏产业的重点。这种游戏的新视觉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新的灵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趣味和创造性的生活环境,拉进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距离。它已经不是一种游戏而成为一种公共艺术。

二、传统游戏的利弊

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Huizinga)曾在《人,游戏者》一书中写道:“人类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游戏可以开阔视野,使人们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大脑身体(眼、手)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游戏中玩家之间合作互动,亦可成为交友的一个极佳领域。

但同时其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玩家长期坐在电脑前注视荧幕,保持同一姿势,不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沉迷电脑游戏,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再次,电脑游戏充斥着暴力情节,更容易对正值模仿期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最后,由于家长的制止,孩子的痴迷,孩子与家长无法沟通,更是恶化了家庭关系。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游戏,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游戏中,增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成为游戏开发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三、互动游戏艺术原理与特点

互动是指双方之间发生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相互动作。互动游戏艺术是一门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传播学、美学、信息学、心理学、物理学,还包括数学、计算机中的语言程序等。而互动游戏艺术作品的基础,是互动控制系,互动游戏艺术作品是艺术与互动技术整合的成果,是艺术家与工程师、游戏师配合的结晶.

互动控制系统包括输入装置、输出装置、控制装置。通过采集设备采集和接收来自人的动作、操作、讯息,或环境的变化(最常见的采集设备有视频工具、传感器、麦克风、手机等等),然后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把接收到的讯号进行处理后再输出信号到输出装置上呈现出相应的结果。这样完成一次互动循环达到与外部沟通互动的效果。

互动游戏艺术颠覆了传统的游戏模式,游戏不再受限于电脑屏幕束缚和硬件限制。将游戏场所从室内转到户外,它们丢弃了鼠标和键盘,将显示器转换为一个建筑或者一个雕塑等;它们把虚拟变成现实。玩家、游戏机、现实环境之间无缝的链接以及颠覆传统的交互式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成为未来游戏市场的主角。具有如下特点:1.真实性。互动游戏艺术将角色的动作真实化,玩家必须做出相应的动作才能完成任务。而随境游戏和实境游戏更是把虚拟的游戏场景变成可碰触的真实环境场景,让玩家更真实的体验于游戏中奇妙的感受。如《xBlocks》,它是一款在雕塑上玩的电子游戏,较之传统的游戏更为真实、有趣。2.健康性。互动游戏艺术可以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锻炼身体。由任天堂生产的新一代互动式电视游戏机使平时不玩游戏的上班族、家庭主妇、老年人也纷纷拿起了“遥控器”手柄,进入奇妙的游戏世界,在娱乐游玩的同时兼获健身体验。3.灵活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游戏的新平台。手机的移动性让玩家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地方参与游戏,更具灵活性。《户外俄罗斯方块游戏》就是这样一件公共艺术作品。4.亲近性。由于游戏环境的改变,许多游戏进入城市空间中,这大大的增加了游戏的亲和力,无形中激发玩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游戏环境的扩大也让游戏成为全民性的大游戏。《童话般的互动森林》就是这样一款具有亲近性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虚拟的森林环境中体验到游玩和生长的乐趣。

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期,对游客服务中心的开展是一次深化的社会创新。如今世界级游客服务中心的开展已经表明,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扩大优化了展示的技术与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游客服务中心的展示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游客服务中心展示的方式之一。由此,从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现设计停止研讨,并提出了互动创意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

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设计;互动设计

数字技术在展现中的开展和应用,使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的展示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游客服务中心的开端也不断地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展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

一、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认识和现状

(一)数字化展示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就被引用到展现设计中。但是,数字化展现设计开展到今天,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展现设计是以展现设计学问体系为主体,以数字化理论为指导,应用信息时期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在展现设计范畴,从事各种展现活动,完成展现目的。数字化展现设计刚刚起步,它的理论讨论也刚刚起步,关于数字化展现设计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说法不一,暂时也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二)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中的特点

数字化展示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展示方法,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的潜力和优势,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感受特性、想象特性、交互特性等不同方面的特点。(1)交互特互特性主要的表现在如今全方位人性化的方式上,这里的人性化主要突出了游客的个性化选择,参观者可以根据参观需求来自主的选择不同的参观道路和参观的方式。在进入展现场所后,参观者们可以参照展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自由的选择本人所感兴趣的方面来参观,不再走跟着展所原先设定好的路线来参观这种老套路。参观者们打开思维,自由发挥想象,从各方面去思考、去感受展所中呈现出的数字化技术,参观者的参观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这种主动的过程中,参观者们能够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因此,数字化展览能够满足参观者们的个性化选择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各位参观者。(2)感受特性数字化的展示是为了使游客们的各个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都可以感受到展现所传送出的信息,让游客可以感受到真实展现的空间。(3)想象特性心理学就是展现触及的学科里面的一个,数字展现的环境信息空间多为虚拟平面的空间,虚拟空间打破了真实空间的限制,使空间表现力更加的丰富,更自由、更有想象力。

二、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互动创意设计

(一)互动创意设计的概念

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的交流和反映,“互动”也是往常在公众活动中普遍倡导的一个词汇,而展示空间作为一种公共性活动的空间,它的公众性和开放性是毋庸置疑的。当代社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游览模式,他们在得到相关的信息的同时还需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他们的游览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对于互动性的展示设计来说,其主要有娱乐性互动和功能性互动这两大类型。娱乐性的互动主要为增加游客在参观时的兴趣,功能性互动则主要的包括了游客所关心的信息检索采集等。互动性的展示设计它主要是采用了一种互动展示设计的手法,充分利用游客的主动性,让游客开发思维,主动的去思考,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游客的参观热情,达到对展品了解的作用,也让游客服务中心发挥到教育公众的作用。在设计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与该地质游客服务中心相协调的完善的互动性展示设计形式。

(二)互动创意设计对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的作用

互动创意设计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游客服务中心展示方式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解决了只能通过单一展示手段了解单一信息的不足,是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也不同于其他的一些只是播放、演示或硬性的操作的一般数字展示方式,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互动装置会激发游客参观的积极性,让游客主动去接受信息,参与互动。互动的展示方式和技术相对于其他的展示方式在游客的个性化和互动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对推动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互动创意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互动性展示设计将更加走向人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如今,在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互动性的展示设计在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提升,未来互动性的展示设计运用的技术手段,将出现在现有的数码视频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等技术上进行不断提高。

(二)注重地域文化特色

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设计在未来的展示中比较注意的是地域文化的特点,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地域广大、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多样性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因此这些必然的艺术观念会产生一定的差别。因而,在对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停止设计时,应该表现出地域性的中央特征与审美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血有肉、富有特征的展现设计方式来,这也是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设计最终的目的。

四、结语

“交互设计”是游客服务中心与游客的对等对话,从游客的视角动身,并将游客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归入思索。游客在展现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得到心理满足,在两者取得共鸣的同时,展品与游客的“交互”意义得到延伸。游客服务中心展现的交互设计调动了游客的参与认识,深入浅出地传播学问和信息,启示游客察看与考虑,使游客在探究和惊喜中加深了记忆,取得了新的学问。

作者:邹佳 单位:威海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克修.新常态下湖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界,2015,(02):76-85.

[2]刘平.创意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4,(08):51-58.

第8篇

Feasibility Study of Microblo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Public Art Edcation

HUANG Ting-ting1, ZHANG Kai-ci2

(1. School of Media and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03;

2.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03)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微博( Micro -Blogging) 是微博客的简称,它是由埃文?威廉姆斯提出的Twitter 服务演变而来,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微博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实践,如何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微博技术,创新艺术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基于微博视域的国内外教育应用研究现状

Web2.0 时代,微博学习特征主要表现为允许学习者从任意角度、任何层次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切入,以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更有效、更容易发生。国外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Twitter的研究上,在2009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Monica Rankin在YouTube上了在课堂中使用Twitter微博平台的视频,由此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将微博应用于教育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将微博的特性与教育应用相结合,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应用策略和模式,或者对微博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探析。而国内在近两三年才开始对微博进行应用并积累用户群,微博的研究从数量和深度还都略显不足。国内的学者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郁晓华和祝智庭提出了微博社会网络的三种教育应用模式,即聚集模式、关联模式和发散模式,并对这些模式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分别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1];卢和琰认为微博的易用性及分享能力使其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电子学习笔记的作用,并提出可以使用现成的开源系统搭建微博笔记系统,但是没有给出搭建的思路[2];也有学者已经利用微博进行了课程的行动研究,如郝兆杰将微博引入到“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微博的使用效果、使用情境、阻碍因素、教育优势及功能改进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微博在提升师生交流、知识点学习、学习兴趣等方面效果显著[3]。此种类型的研究数目不多,仅使用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也略显单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微博的教育应用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微博视域下艺术学科的微博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学生面对面的在校学习,由教师讲授教科书上的书本知识和艺术技能。传统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较为成熟,教科书和课程俨然是大学生接受良好艺术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艺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传播广度和影响面也增大,因此无论对于高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动态的把握和艺术教育资源的掌握程度和整合能力,都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筹码。虽然现在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应用的普遍性较弱,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反馈速度较慢,而艺术类传统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很难将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相互渗透于教学情境中,导致现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式跟不上现代艺术信息传播节奏,授课效率收到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展教育的途径和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化,在高等教育中这种通过网络和自媒体传播、获取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实现,这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研究趋势。教育信息化不是教育网络、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叠加的积累关系。它是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既有原生的又有衍生的综合性的特殊主体。

因此,基于微博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研究是一项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用微博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谈论艺术本质、特征、概念,而是通过对学生审美修养和诗意内涵的培养,建立起他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结合实践,密切联系生活,形成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感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艺术理论知识的普及、艺术欣赏能力的锻炼以及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不是把大学生培养成艺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远非局限于艺术课本上的艺术理论和美学知识,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

高等艺术教育课程授课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是学习特征比较稳定的学习群体。现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这为微博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主观条件。而且,高校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对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也具备相对健全的配套研究设施,这些为微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4]。

(一)微博的特性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性相符合

第一,微博的互动性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放性相符合。

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应用平台,开放的微博用户信息发表,互动的用户之间留言与转发,这些都是公开的。对于信息索取型的用户来说,经过筛选确定的关注对象,就变成了此用户了解对方信息的便捷渠道,而被关注对象的分享信息将即时传送给关注人,也就成为了共享的稳定而高效信息源。高校公共艺术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大学生,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地将学习内容让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接受到。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晦涩难懂的专业课,不要求学生有深厚的学习基础,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和创作也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健全学生人格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不同性别、年纪和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得到艺术修养的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利用微博传播广泛、迅速的特点,让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通过微博教育的传达或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微博分享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

第二,微博的微小性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碎片化学习特征相符合。

微博传递的都是微内容(少于140字的短小信息),同时整合了文字、图像、音视频、超链接等于一身,用户往往需要在较短的篇幅内最大化地传达自己的信息,成熟的微博用户可能会经常以其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不愿意在复杂繁琐的文字堆中寻觅自己需要的少量信息。这是微博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看待公共艺术课程与大学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大学生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自己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辅助手段。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聆听一段音乐,品鉴一幅名画,欣赏一段舞蹈……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而不希望公共艺术课程与自己的专业课一样以一种严肃庄重的形式出现,那样不仅不能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反而会让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学生的负担。公共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微博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既营造了浓烈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让艺术教育“无所不在”,又不会给学习者造成学习负担,在潜移默化的欣赏过程中达到艺术教育的效果。微博内容的发出方式可以是以电脑或类似产品的互联网形式,也可以使用手机网络或短信的方式,操作简单,使用难度低,信息的更新比其他任何媒体都更为高效和便捷。

(二)微博的特性与当代大学生信息交流特性相符合

因微博的快捷、方便、即时、经济等特点,在短时间内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使微博成为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在自媒体时代,微博的出现使得每个人获得了更多、更广、更平等的传播权利。每个青年都能将自己的各种信息、态度、知识,乃至最新成就等等都在微博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满足青年群体对于个人言论自由、自我尊重、自我价值感建立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平等独立,喜欢张扬个性,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他人的关注,微博的平等性、自主性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微博提供的是一个平等、开放的人际交流平台,交流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等优势,符合大学生渴望受到关注、乐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化需要。对于大部分青年来说,微博凭借其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性,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沟通联络的方式。迅速扩大的大学生微博使用群体为高校公共艺术微博教育提供了客观平台。《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中阐述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微博”用户已逾3000万,平均年龄为20.84岁,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5]

四、微博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微博教学,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微博教学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

(一)选择微博网络服务平台

从微博系统的功能特点分析,有社会化开放型的微博系统和专业型的微博系统。社会化微博系统是基于社会化网站的开放性微博系统,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也是较早出现和发展较完善的微博系统,很多教学应用也是直接基于社会型微博系统来进行的。社会化微博系统应用于教育教学,有以下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使用,方便易学。人性化、随身化的自媒体移动设备与微博的良好结合,支持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丰富的微博用户与信息资源,可以提供开放的艺术信息数据分享和传播。微博中的微群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小组服务。可以把微群看作是学习小组的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型微博的名人注册较多,其中不乏艺术大家,他们对最新艺术信息的分享和评论,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丰富艺术知识。

专业型的微博系统一般针对特定的群体(如教师、学生)提供特定的功能(如课程教学服务等),从教学系统角度看,这种门户系统即是一种学习管理系统。但是专业型的教育微博系统平台构建技术门槛较高,对于信息技术掌握水平欠缺的艺术专业教师来说,难以驾驭,所以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社会性微博系统更适用于目前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应用。

(二)通过微博构建公共艺术虚拟课堂

近年来,讨论学习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便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在课堂内外关于艺术课程学习的微博,提供给学生一种记录他们认知艺术知识轨迹的方式;在课后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发微博提出问题或发表对微博群内讨论的个人意见;含有艺术信息网站链接的微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讨论各种问题的平台;学生在微博上讨论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使用微博可以指定某些接受者,而所有人于此同时也都能看到这一条消息。

课程用户相互关注的微博用户可以自由地互评博文,学生也可以得到专业老师的及时指导,对于教师的指导意见和提出的要求学生可以及时地给予回应,教师也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过程中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互动性、高效性。在艺术教育微博教学中,学生已经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从接受任务、开展、反馈结果到交流与评价,在整个过程中都担当重要的角色。微博教学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对于交流的成果,交流的结果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教师微博的关注和对信息内容的讨论,也加深了教师对教学改革、教学对话、教学反思的体会,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互动,进而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效率。

第9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景观设计;空间;城市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使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城市景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只有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景观设计表现出精巧的美,必须是城市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形态特征,景观设计应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景观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一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等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素。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核心景观,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除了依赖于直观视觉印象,更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反应等等。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它不仅仅体现上海滨水景观的特质,更体现了它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特征。

二、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

总体说来就是景观设计的不能贯穿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往往尽在局部考虑景观设计,而再整体环境中不协调统一,或者在整体有形象控制,而忽略局部的城市环境设计,使不合理的景观设计破坏了居民居住环境。在实践中,景观规划和设计虽然融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无从体现。例如:引进新种植的单一树种,景观特色无变化;而景观设计为达到加强环境艺术效果,引进一些大树和老树,由于水分散失气候不适,造成生长不良和虫害高发的危害,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特别是由于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大量采用外来花草,很少采用本地植物,这样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初衷;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不仅要侵占人居环境,还要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对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人以具有华而不实的感觉。

三、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的对策

1.发挥环境景观设计的优势

环境景观设计对城市各种实体要素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影响。很多城市景观由建筑构件、开发空间、景观小品等各种要素整合构成。好的环境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避免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状况。有形空间的景观特征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景观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给人带来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同时景观设计的人文性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保持不同人群生活方式,使得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人文性。

2.景观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代景观设计注重社会与功能设计,采用生态的方法进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不断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的影响十分重大,这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现实的问题。研究西方现代景观对设计师的思维和构思,形成我国景观设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艺术是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它反应的时代精神也比设计师要敏感得多。现代景观可以体现出设计语言的个性化和现代特征。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景观设计利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模式,保持设计的原创性,提倡一种不断努力突破追求的艺术精神,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3.利用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

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人们生活观念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面积绿化为主观赏性种植,利用拆除危棚简屋和违章建筑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一定面积的用公共绿地,不但改变旧城的环境形象,而且集中了人群和流动场所的互动。绿地景观设计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是此类街头绿地设计的重点,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是人性化理论的深层次表现。很多时候街头绿地景观建设时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很多人把街头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大面积的草坪使生态效应低下,绿地场所缺少活力与吸引力。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就要有意识的运用人的行为因素,符合人的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对街头绿地的各项需求。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建设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便与生活区或商业服务区联系密切的开放公共绿地往往区别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等。优美的城市街头绿地景观是市民陶冶情操心灵净化的理想场所,形成多元化绿地景观设计要素,呈现出集中一分散一联系一融合一网络连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充分利用城市中“边角带”营造充满活力的街区环境互动性,创造出适合人们活动、交往的各种不同的景观空间。

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演化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发有艺术价值的景观设计,创造出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明确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为我国城市规划景观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步道仪;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

1 数字步道仪概述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环境下的设计不再是形式地信息简单呈现,自然的人机交互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信息采集技术使得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但是人们采集数据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数据,人们的最终目标在于数据背后的信息,在面对一堆枯燥数据的时候,人们迫切需要将数据快速转变为形象的画面,从画面中人们能一目了然地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这个过程被称为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它是帮助人们表现数据或挖掘数据隐含信息的手段,目的是辅助人们得出某种结论性观点,要实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利用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来收集分析数据,更加需要在交互过程中,将分析的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图形化,艺术化的语言将数据展示出来。

数字步道仪系统与其他类型的动作捕捉系统,在都能达到动作的位置等基本动作信息的捕捉的同时,更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用户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采集到的庞大数据,实时反应或预测人脚步的活动状态,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让用户得到实时地,形象地,丰富地结果,该过程直接为不同领域的客户定制,过滤中间环节,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这在动作捕捉方面是一大创新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能为各行各业提供便利的可视化数据和艺术化、形象化的创新效果。现阶段,如在医疗行业,能帮助医生从病人的步态直观地了解到其身体状况;在体育行业,能帮助教练员展示形象的图像,而不是阅读枯燥的数据来得出运动员的步伐训练情况;鞋类制造行业,能帮助研发人员从人行走的姿态得出有效信息以为研发服务;甚至在博物馆等展览都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来丰富用户体验,增强展览效果。

2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结晶,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文脉,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社交活动的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它就像是“城市的起居室”,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城市居民服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征。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空间艺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已经逐渐上升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它能够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及趣味性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灵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则被认为是城市公共领域形象的代表。空间可以被认为是物体与感觉它的主体――人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 还供人使用, 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因此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所以说仅仅有广场这个空间是不够的,要使一个空间有意义,我们必须在对广场进行唯美性与物质性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与空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人们在这里既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又能在广场有娱乐和交互的体验,让人们可以在百忙的工作之后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的时光。

3 数字步道仪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案例

现如今,许多城市都运用各种数字科技手段与艺术结合创新在城市公共空间建造了许多主题广场,供人们休闲娱乐,传递城市精神。尽管各式各样主题的主题广场在景观艺术和环境设计上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交互设计和娱乐性上却略显单薄,供给人们交互性的娱乐设施少之又少。人们虽然能在赏心悦目、鸟语花香的环境里消除疲劳,但是却缺乏趣味性。

把数字步道仪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能够让人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更多的交互性,拉近人与城市空间的距离。基于数字步道仪能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根据人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实时反应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的特点,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上则能根据人们踩上去的重量、步频、位置、步长、重心移动等各种数据,及时反馈出预先设计编程好的丰富的交互效果,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增强娱乐性,使人们感受到置身其中互动的娱乐体验,大大提升了人们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体验。

例如,青岛东部新区的音乐主题广场,整个广场贯穿音乐为主题,配以特色的绿化和建筑,可以让人感受到青岛这个海边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关怀。在广场上,到处都设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小品与雕塑,整个广场装有背景音响30多个,使游人无论身处广场何处,均可获得音乐的享受。广场的西南部建有宽12米、长30米的观海台,独特的地面设计堪称国内首创。地面材料以高强度水磨石为主,用铜条界割为一本翻开的乐谱书,书上谱写了几十首世界名曲的音乐主旋律,乐谱之作真实完美。设计者利用数字步道仪技术将部分音符下装上按压式感应器与电脑音响相连,游人随机踩踏的步伐可以控制播放百余首不同的音乐,在互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4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将不断地创新和普及,基于数字步道仪本身诸多优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未来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将能创造出更多可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 创作者应该更主动地将互动媒体艺术这一新形式加入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去, 使作品具有更明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作者要经常关注不断进步的互动媒体技术, 使艺术创作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而数字步道仪技术仅仅只是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创意表现形式的技术支持,但设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数字步道仪技术,不是生硬的为了应用此技术而应用,而是可以尝试多多巧妙地结合运用其他感应原理、机械原理, 诸如红外感应、声光感应等,只要运用合理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 还要多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创作围绕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最后,还要从公共艺术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 要树立正确的制度导向,加强和完善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艺术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 保障参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数字步道仪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如何更好地与其他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未来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11篇

VIDEO艺术产生于六十年代中期,此时电视已经完全企业化、商品化,与此同时,它也渐渐演变为媒体监督和许多艺术家的对头。在VIDEO艺术产生的早期,VIDEO表现为单屏播放的形态,而随着多屏VIDEO形式成为被广泛采用的环境布置之后,VIDEO艺术就表现为一种与装置、表演和计算机并用的混合媒介与混合影像的使用。媒介的不同影响艺术的感知和艺术作品的结构模式,与传统艺术相比,VIDEO艺术在作品形式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作品接受中具有参与性以及互动性。

回顾VIDEO艺术的发展过程,电视媒体一直和录像制作产生绝对性关连。初期民众原本只能从电影院看到动态影音,直到1938年第一台电视机进入美国,乃至1950年代以袭卷般气势走进一般家庭后,改变以往的观看现象。此后,电视传播力量快速发展,电视公司也释出影像实验系统,邀请视觉艺术工作者参与节目制作,因而造成一股商业传播与艺术影音相互较劲的局面。艺术家开始运用电视机做为创作媒介,可从1958年德国艺术家沃尔夫.佛斯特尔的《电视De-coll/年代》作为起点。艺术家将电视转化为艺术媒介而宣称“电视机是20世纪的雕塑”,直接打破电视机被观赏的角色,突显监视器屏幕不再只是家庭的广播中心。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摄录媒材与影音编辑作为创作媒介,电子设备不再被他们作为一个简单的记录工具而考虑,而是作为一个可能像绘画或雕塑材料被巧妙复杂操纵的艺术媒体,由此为VIDEO艺术奠定了日后的发展趋势。在VIDEO艺术产生的早期,VIDEO表现为单屏播放的形态。随着多屏VIDEO形式成为主流之后,VIDEO艺术就表现为一种与装置、表演和计算机等媒介并用的混合媒介与混合影像的使用。VIDEO艺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使人们的审美体验从视觉效果上的久久回味变成了一种即刻的视觉刺激,由电视、互联网、电脑,超文本和多媒体所构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深刻地动摇了以往的审美体验,一种新的美学范式正在形成。而VIDEO艺术的类型也从早期电视机所引发的思辨中不断扩充,加上不同年代的社会差异与文化刺激,促使它逐渐朝向多元面貌发展而创下典范之作。

一、以VIDEO为媒介进行公共交流――与装置空间的结合

①、多重显示器或多幕投影并置

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VIDEO与装置的一种结合方式,它所提供的是接近于“画中画”的拼贴手法的立体形式,强调诸多进程的同时性及其意义关系。正如“集合艺术家光住的不是被集合的物体本身,而是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各种物体在新的空间里所造成的统一、整体的形象。”一样,在空间中多重显示器播映多频录像或者是多种投影形象在空间中按特定结构分布,在形象之间构成一种立体的戏剧性结构。

例如张培力的《进食》。张培力是第一阶段的中国VIDEO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始终坚持用极端的身体观念来驾驭VIDEO装置这种媒介,并经常使用多屏播放不同的画面产生一种立体的拼贴,经常用于建立一种对比性的互涉语义拍摄之场所。

②、屏幕图像、投影与的实物共置

对象与投影的搭配不仅为空间装置带来新的思绪,同时也可藉由声光、影像、场所等互为搭配的吸引观众注意的目光。由屏幕图像、投影与的实物共同构成的VIDEO装置,则提供了过去与现在时态的拼贴。录像形象经常暗示了过去的时间,而周围的实物或作为投影承载物的实物则是此时此刻的,这样两种时间的叠合经常必需诉诸于观者的联想来构造意义结构。此中,叙事性的录像最具有典型的过去时态,而抽象的“电子糊墙纸”画面则不具有过去性,这可作为一种特例。

二、VIDEO作为一种影音记录或即兴录像

长久以来,纪录片与VIDEO作品之间的内容性存着某种模糊界线,由于使用第三者观点的叙述手法而易流于‘何谓纪录’之争辩。以创作者而言,他们采取这种形式并非强调其情节叙述的完整度,或是纯粹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的态度。经由个人诠释手法与影音结构,或以即兴、记录为表现方式的录像创作,成为一种概念性的影像语法。

①、游击式的影音纪录

关于纪录与录像结合的观念形式,最早见于1960年末期。加拿大的李斯・勒文和美国艺术家弗朗克・吉列,他们经常在没有新闻工作证的情况下,闯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拍摄,两人摄制的素材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与导演性加工,而呈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游击式纪录风格。他们的录像纪录并非刻意美化视觉效果,而是在一种游击、即兴状态下的纪录行为,并呈现出自由的影像趣味。

②、纪录形式的录像创作

带有纪录性质的影像结构,有的从档案纪录、访问纪录或私密侧录等形式着手,展现着不同节奏性的影音语汇。例如马克・莱基(Mark Leckey)的《费欧鲁西让我痴狂》(1999)、瓦利・拉德/图鉴团体(Walid Rddd/The Atlas Group)的《人质:索希尔・巴夏的录像带》(2001)等。另一种隐藏式的纪录类型,如崔岫闻的《女厕一瞥》(2000),使用一台轻巧的摄影机悄悄拍摄化妆间的镜子,反射出一群疑似在北京夜总会或是时髦酒吧女厕里的W蔻少女,她们在洗手台前面修饰整理服装仪容,在隐藏摄影镜头前呈现属于个人的私有领域。

三、VIDEO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①、人机交流互动。计算机技术中的革新扩展了作为崭新方式的互动艺术的潜在可能性。不论有没有VIDEO的设备,计算机都可以适应逼真模仿某种人际交流的特性。互动计算机装置在许多VIDEO艺术的实践中被使用。

②、电子交流环境。由于计算机互动技术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使得VIDEO互动作品可以建立一个技术等级复杂以及观众参与度更高的电子交流环境。计算机电子环境的复杂性和观众参与的深入,使VIDEO现场交流不像早期那样只是让观众简单地或者被动地参与,比如通过监视器收集观众反映,或者通过镜子等装置环境吸收观众的影像。

③、互动的模拟环境。在互动性的VIDEO文本中,有些主题需要模拟一种现实没有的影像环境。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只能根据观念和想象模拟一个虚构的视觉经验,帮助呈现一个更为细腻或者更为观念的具体想象。

第12篇

关键词:折叠自行车;人机;互动性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折叠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它的人性化设计更是深得人心。折叠自行车在自行车领域也形成了几家比较著名的品牌,比如以折叠专家自居的欧亚马(OYAMA)品牌,“世界最大的折叠车产销商”大行(DAHON)品牌以及创造出全球最小最轻的折叠自行车A-Bike品牌等,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逐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折叠自行车与人内心的碰撞和交流,也为折叠自行车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使折叠自行车打破传统,逐渐趋向于时尚化、未来化,为折叠自行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折叠自行车与人交流的契合

(一)折叠自行车的人性化传达

产品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为人服务”上,而不仅仅是实现功能本身,即不但要实现功能,而且要让这功能更好地为人所使用,使产品与人达到更好的人性化传达。可调节生态友好型自行车Versa bike,就是一款非常人性化的折叠自行车,它采用了一些仿生技术,它的外形充分考虑了人体特征。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这款自行车可以进行自行调节,就和我们人体姿势的变化一样。在这款自行车上,没有多余繁杂的设计,只针对人的不同需要来设计,给使用者带来舒适使用体验。因此,一个优秀的折叠自行车不仅仅能强身健体,更需要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性,使折叠自行车与人达到更好的沟通。

(二)折叠自行车的个性化表现

自折叠自行车出现以来,人们尝试了多种设计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局限性,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设计需要把握住人们的各种需求,特别是个性化的需求,追求特点而不强求完美,使之达到主次的平衡。“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具有迄今为止自行车业中全球最为彻底的折叠功能,经折叠后的自行车变成了一个没有棱角的旅行箱。使用环境非常友善,在搬运或存储时,不会因棱角碰伤自己或别人,并且开启或折叠只需十几秒钟就能够轻松完成,而且重量轻、体积小,并且该款自行车具有特有的转把式刹车,减少了刹车的分解动作,可以提高刹车效率,延长安全预警时间,骑行更加安全,解决了普通折叠自行车携带不方便、安全性低的问题。因此,个性化的折叠自行车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能体现个人的情感,加强了人与折叠自行车之间的互动性。

二、折叠自行车设计的要点分析

(一)方便的折叠性

由于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不同需求,折叠自行车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目前国内外的折叠自行车方法并不多,常见的有:第一种:左右折叠自行车,又称对折叠,在中国内外都是比较常见的折叠式。这种折叠方式也是发明最早的一种折叠方式,它是从自行车脚踏中央折叠,然后前轮和后轮并在一起。第二种:剪刀折叠自行车,又称x折叠,在国内是比较少见,他主要是从自行车中间去折叠,然后折叠过后自行车前轮和后轮形成一条直线式。第三种:内折叠自行车,又称前后折叠,在国内这种折叠方式的自行车比较少见,一般用于折叠电动车的折叠方式,这种折叠主要是后轮向前折叠,前轮向后轮折叠,前后轮并碰到一起,两个轮子基本上能接触。

(二)时尚的趣味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趣味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一个极具趣味性的产品能勾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趣味性设计常常会以与众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样趣味性设计与时尚就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三)便捷的功能性

在设计的要点分析中,产品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产品的功能性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功能性齐全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需求,而且能使这类折叠自行车达到人们最高的心理满意度。

(四)理想的舒适性

对于一个优秀的产品来说,人机的舒适性不仅能将产品的功能性很好的体现出来,而且还会改变人们对产品的使用方式。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折叠自行车的骑行方式也在发生着多样化的改变,站骑、坐骑、卧骑、躺骑,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在人们心理上达到不同程度的认可。而且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方式也给人带来了不同的心理舒适度,无论是拉着走,提着走,背着走,还是存放在某处,它的设计都在尽可能达到全方位的理想性、舒适性。

三、折叠自行车的多样化需求

(一)日常生活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折叠自行车这一节约能源、无污染、使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造型上,功能上,人机上,还是材料上,等等,都需要尽可能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公共场所的需求

对于折叠自行车的使用,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都在最大化的使其在其他领域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所。对于公共场所的分类,我们大致分为公共娱乐场所:如影剧院,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交通场所:如车站,码头,民用飞机场等;公共游览场所:如公园,风景游览区等;公共商业服务场所:如集贸市场,大型商场等。无论是哪一种公共场所,折叠自行车都会发挥它最大的使用价值。

(三)休闲健身的需求

骑自行车是一项健康环保的运动,我国也曾经是自行车王国,现在却被汽车,电动车等取代了不少,于是,人们也想到在休闲健身方面加强折叠自行车的使用,不仅环保,而且还达到了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作用。

四、结语

直至今天,人们对于折叠自行车有了不同程度的看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需求,折叠自行车的变化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它的语言符号的不同,代表着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因此,折叠自行车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越来越密切,折叠自行车的发展也将会越来越重要,成为人们生活的好工具,好伙伴。同样,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抓住人们的内心需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尝试用多种方法去丰富和创新折叠自行车的内容,并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实现折叠自行车的人性化设计,加强折叠自行车与人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恳.对折叠自行车设计和开发的思考[J].中国自行车,2004(04)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朱林,张晓华,张佳.设计的精神[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