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对口单招;课题;实效性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对对口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进行了改革:技能考试由原来的各市县集中统一考试改为全省集中统一考试;由技能分数的单一用途改为选拔和纳入总分双用途。这次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学生的技能水平既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又是职业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显的尤为重要。我结合最近几年从教的具体实践,在对口单招电子专业的教学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认为能否正确选择合适的培训课题是提高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实效性的根源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一、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特点及困扰
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与普通的电子实训不同,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现总结如下:
①考试大纲涵盖面
考试大纲涵盖面很广,几乎涵盖了模电和数电中所有的内容,并且技能培训的侧重点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差别较大,而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②训练的内容
训练的内容比较琐碎,抽象,对于知识点的要求比较细腻,从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焊接与装配――电路的调试与测量――故障排除等,每一个步骤对学生的速度和质量要求都较高。
③缺乏培训教材且训练的时间很紧
一直以来,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都需要教师自己根据考试大纲和培训经验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培训课题,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必须在8-10周之内,达到考试的要求和标准。课题选的好,后面的培训就能紧扣考试大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选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升学,这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
④分值重
不管是08、09年的300分,还是2010年改革以后的150分,这个分数不仅直接决定学生参加理论考试的资格,而且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升入高等学府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以上四点,不难看出,对于担任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指导教师来讲,培训的最大难题和困扰就是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优质的培训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从源头上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如何正确的选择训练课题
1.课题基础――紧扣大纲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其重要,对口单招的电子技能训练也是如此,但是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又具有其独特性,考试标准里面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的装配工艺要求、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理解四个内容,很多教师在制定实训计划的时候并没有紧扣大纲,忽视了最关键的基础内容――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讲解部分,认为课题训练里面会涉及到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对电路分析能力不够,后面训练具体课题的时候教师讲的比较吃力,学生也难以消化吸收,直接影响后面的培训效果。
2.课题形式――由典型到一般
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实效性很关键,这就要求选题必须从典型的电路开始,避免剑走偏锋。真题是最能反映历年来针对考试大纲的考试动态,所以基础训练完毕以后紧接着就可以直接针对真题进行培训,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次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再增设课题部分,选题一定要典型,紧扣大纲,从考纲里面的重点入手,比如模电数电里面的各种振荡器,如三极管构成的基本的放大电路、集成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比较电路和震荡电路,555时基电路的几种典型结构等,从近几年的真题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实际应用性比较强的电路,也是考试的重点。
3.课题功能――由直观到抽象
教师在选定培训课题的时候要注意从直观到抽象。所谓直观就是课题的功能能够直接用眼睛观察或者用耳朵听到的,最常见的就是带数码管、发光二极管或者蜂鸣器的电路,这样在培训初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对实训的恐惧心理,随着培训的进行,学生的基础慢慢提高,再逐步渗透抽象的课题,也就是没有直接的声光现象,需要用仪器才能观测到功能的课题,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4.课时时间分布――由慢到快
训练初期,由于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仪器使用也不是很熟练,所以一个课题往往需要2到3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去消化,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教师的课题也要逐步增多,课题的训练周期逐渐缩短,训练速度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三、个人选题案例解析
我从2008年开始一直担任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指导工作,下面就10级学生的培训课题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1.培训课题具体安排
课题名称 训练时间
基
础
训
练
模
块 焊接训练 元器件的成型、焊接、装配工艺要求、拆焊 3天
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开关、连接件、排针、短路帽的识别与检测 5天
仪器设备的使用 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3天
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选频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有源滤波器、双稳态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等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5天
此模块最容易被忽略
真题训练模块 08――12年的5套真题 12-15天
综合训练模块 可调直流稳压电压、五路灯光控制器、三角波方波发生器、OTL功放、文氏电桥震荡电路、集成运放构成的比较放大电路 8-10天
模考 历年真题及综合训练课题 5-10天
2.以综合训练模块的“三角波方波发生器”为例说明选题理由
三角波方波发生器顾名思义就是能产生三角波和方波的电路,它主要由集成运放构成的振荡器和积分器构成。我之所以选取它作为拓展训练的课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组成这个电路的振荡器和积分器都是紧扣考试大纲的典型单元电路,平时应用非常广泛,且均在基础训练部分的第四个模块中分析过,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②这个电路是作为拓展的综合课题出现的,此时学生的基础已经打牢,电路的功能比较抽象,需要用示波器检测才能观察功能是否实现,正好符合此时学生的训练难度。
③从历年的真题可以看出,学生用示波器检测的波形更多的是正弦波,对于方波,尤其是三角波比较生疏,这正是未来考试的发展趋势,可以用此课题检测学生对于各种波形的画图规范、周期、幅度的识读等。
3.近几年本人在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2008年对口单招考试改革至今,我一直担任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指导教师,在培训方法尤其在技能课题的选择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所带班级的成绩曾多次位列无锡市第一。2009年电子科目考试,所带班级平均分高达288分,其中2名学生取得满分300分的优异成绩。经过大量的实践验证,正确选择训练课题,确实可以从根源上提高对口单招电子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关键词】电子设计;培训;系统化;实践
我校自1997年组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来,屡获佳绩,曾获得全国最高奖项“索尼杯”和江苏赛区最高奖项“TI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参赛活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生选拔、培训、筛选体系。但随着近年来电子设计竞赛的知识面不断扩展、难度不断升高,现有的我校电赛培训体系突显出一些不足:
(1)现有培训课程涉及知识面覆盖广,但均缺乏实践考核标准;
(2)训练受益覆盖面窄,深层次培训内容比重小;
(3)未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训练结构,仅依靠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组织相关课程。
本文针对现有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中的不足,通过重构优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多层次创新平台、形成更优的系统化选拔体制、更全面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课程体系,并能够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平台和技术基础。
一、构建全面完整的基础培训课程,强化阶段性考核方式
构建的培训课程涵盖了如表1中的教学模块内容:
表1 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内容
序号 教学模块 考核方法
1 电子电路理论强化 理论考核
2 电子电路理论强化 理论考核
3 单片机应用和PROTEUS仿真 实物制作考核
4 自动控制原理 实物制作考核
5 交直流放大和AGC、振荡及应用、有源滤波器设计 实物制作考核
6 调制/解调,无线收发 实物制作考核
7 A/D 、D/A、音频采集,功放 实物制作考核
8 声光磁温等类、飞行器平台 实物制作考核
9 CPLD/FPGA设计及应用 实物制作考核
10 PCB设计工具与设计技巧 实物制作考核
11 调压和开关 实物制作考核
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均由经验丰富的电子设计竞赛教练团队成员承担,设计各模块的考核要点和实物指标内容,既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也为实际竞赛积累了多个功能子模块。
二、建立合理的系统化周期性学生选拔体制
为了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知识培养,本训练体系将两年作为一个培养周期,以实现“人才选拔―培养―参赛―再选拔―再培养―再参赛”双周期培养模式,并使培养过程常态化,保证我校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的人才质量。双周期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每周期从双年的1月开始到当年的8月为第一周期,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出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对象,进行常规技术训练,培养和学习基本技术和技能,经过多次选拔和培训,从中选拔出计划要求的队伍为参加省级大赛的预备队,再经过暑假的强化训练后参加当年的省级大学生电子竞赛,这为第一阶段;赛后年的半年时间为提高训练期。对于参加省赛的学生队,无论是否获奖,只要愿意,可以参加为期半年的提高性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技术训练,如FPGA、DSP、ARM等。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年(单年)的1月份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二年级(即下一届)学生再进行一次选拔和基础培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补充三年级流失的学生队,培养方法同上一届,使总的参赛队数符合当年的计划参赛队数,这样既保证了参赛队伍的质量,又使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了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的机会。两种队伍再经过一学期不同层次的培训和选拔,最终在暑假前选拔出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的最终学生队。
具体的学生选拔步骤包括:
初次选拔:寒假学期结束前,以二年级为选拔对象,通过自由报名和卷面考试形式选拔,内容以简单的模电、数电等基本技术为考察点,加上学生的自我技能和经历介绍等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初级生。
寒假作业:向初次选拔出的学生布置寒假作业,主要是软件工具的自学和应用,如PROTEUS、Cadence、Tina、FilterPro等软件的应用学习。
二次选拔:开学第一周进行二次选拔,主要是软件应用操作考试,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再则是观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从中选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而学生的数量还要考虑实验的人力、物力条件。
单人单组参赛选手选拔:对二次选的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培训后,进行再次选拔,赛题不分方向,主要是通用技能比赛,包括放大器、振荡器、滤波器、比较器,单片机控制等基本技能的考核,选拔出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学生,然后进行组队。
参赛队选拔: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并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提高技能培训后进行参赛队选拔,考题分方向,如电源、通信、自控、仪器仪表和模拟类等,按方向选拔,决定出参加暑期强化训练的代表队。
暑期模拟赛:在大赛前一星期左右行一次模拟赛。
三、完善阶段化训练体系,扩大电赛训练受益覆盖面
我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将训练过程分为6个阶段,其中二年级三个阶段,三年级三个阶段:
基本技能培训阶段:采用目前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所具有的力量,开设以实验为主的单元实验培训,包括模拟、数字、模数和单片机技术,最后以多单元或综合的方法考核选拔。
比赛技能培训阶段:学生已自由组队,明确主攻和副攻方向,有选择地培训一至二门专业技能,并为选拔赛准备。建议成立培训教师团队,以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核心,包括各学院有专业特长、热衷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每方向配置两名以上教师,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负责管理。本阶段培训,学生队不配备专门教练,技能培训由教师团队集体负责。包括训练内容和题目由相应方向的培训教师负责。
强化比赛训练阶段:暑假比赛前的强化训练每个学生队由专门的教练负责,每个学生队只配一个教练,每个教练最好只带一个学生队伍,原则上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强化训练主要由各学院管理,学校负责监督和部分后勤保障。
高级技能培训阶段:通过省级比赛锻炼,并愿意继续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的学生队,可以参加高级技能培训,高级技能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技术(如FPGA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如DSP的应用)、嵌入式系统显示技术(如ARM应用等),掌握这些技术的功能、使用范围和相互关系等,能根据课题需求合理选择。高级训练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制。
专业技术培训阶段:结合当前专用技术,学习采用上述功能实现的每种专业应用,如FFT、DDS、语音压缩、语音识别、图象压缩、图象识别、高速A/D、D/A、数字锁相、数字调制/解调等软硬件知识积累。并具备采用相关技术构建综合应用系统的能力。专业训练采用导师负责制。
二次比赛强化阶段:运用前面所有已掌握的技术,按照全国电子大赛的要求(或更高的要求),综合练习,步步提高,并进一步积累比赛的软硬件基础,争取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拓展校、院、个人多层次培训平台与多元化参赛方式
受限于我校参赛队伍和各项资源限制,由校教务处经费支持的队伍目前维持在35支队伍左右。此外,各学院对本院未通过校级选拔的优秀学生采取了鼓励政策,部分或全额补贴参赛经费,组建院“自费队”参赛。但在2011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3支队伍中,有2支队伍是“自费队”形式参赛。由此可见,自费队同学对参赛资格更为珍惜,更容易激发个人潜力。从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多元化的参赛方式:弱化原校公费队概念,以培训过程表现和参赛最终成绩作为校经费资助参考,避免了仅一次校选拔赛定队伍资助力度的传统方式带来的弊端;并鼓励未受任何公费资助的学生以个人方式参加竞赛,在获取奖项后以公费队待遇补贴。多元化的参赛方式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但对赛培训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经过近3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统的调整与完善,本文提出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初见成效。2013年,我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组、国家级二等奖2组、省级奖项26组;2014年我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一等奖8组,二等奖14组的成绩。与此同时,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也为大学生课外创新、其他电类学科竞赛提供了较好的技术训练基础平台。在今后的培训课程中,我们将在选拔筛选方式上进一步做细做深,不断优化我校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杜月林,王峰.结合电子设计竞赛探索电子类实验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4,19:171.
[2]雷芳,刘乔寿,代少升.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J]. 价值工程,2014,30:256-257.
[3]邱思杰.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讨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158-160.
[4]侯晓云.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2014,01:82-83.
[5]邱敏,张秀平,车文实.电子设计大赛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5:11-12.
[6]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3,09:153-157+15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村增收为核心,走“城乡统筹,稳定规模,突出培训,打造品牌,强化服务,提升质效”的路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建筑、缝纫、电子电工、数控、矿山采掘、酒店服务六大品牌,调整转移输出结构,拓展劳务就业空间,提高就地转移比重,创新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增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二、工作目标
根据团省委《关于集中力量做好20__年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20__年,组织3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见习基地和培训基地各6个。
三、工作措施
1、健全机制,明确责任
一是下发关于开展20__年农村青年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工作措施,把工作任务细化到各个区县团委。二是将农村青年培训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使目标、督查、考核一体化。三是建立农村青年培训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把农村青年培训工作落实到牵头部门、责任部门。
2、建立见习和培训基地
(1)依托12个__市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培训基地。以四川天寿药业、四川金甲经营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为载体,以生产车间为平台,对农村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2)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培训基地。依托__市“农村青年创业之星”创办的泸县玉龙养殖有限公司、泸县银海巨桉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青年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3)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培训基地。充分发挥__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对农村青年进行缝纫、计算机、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转移率。
3、围绕品牌抓技能培训
围绕“五大品牌”和__优势行业抓技能培训。按照“就业带培训,培训促就业”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按工业园区需要组织培训,重点打造建筑、缝纫、电子电工、酒店服务、家政服务五大培训品牌。二是围绕__工业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围绕酒业、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矿山开采、港口运输等主导产业,按企业需求组织开展培训。三是开展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培训。在中考、高考结束后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
4、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
一是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结合__“四个四”发展战略、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拓展就业空间,开发岗位,帮助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二是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争取把失业返乡农民工纳入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开展新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培训质效,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三是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行动。积极争取对失业返乡农民工,积极鼓励其创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
丰台区在农村全面推行定岗培训
丰台区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区“一五五”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围绕着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服装加工、制造业、房地产、建筑等领域的就业岗位,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一段时间以来,丰台区各乡镇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开展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近期,丰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已定向开展旅游农业、仓储物流、园林花卉、服装加工,餐饮酒店、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项目和信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
丰台区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定岗就业”。加强乡镇社会力量培训机构的指导,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努力使培训合格率达到90%,其中定岗培训达到50%,技能培训合格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他们还在农村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努力提高新生劳动力就业能力。对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二、三产业务工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针对即将在二、三产业从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台区各乡镇按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的岗位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项目,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安置和城乡有序流动。另外,各乡镇重视调动乡镇企业职工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积极性。鼓励职工在精通本岗位技能的同时,主动学习相关第二、第三技能,提高其本岗位工作能力及岗位变化能力。
关键词:MES 模块式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和创新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不仅需要高学历、高层次的高等人才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因此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MES模块式教学法是我校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精神的。
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实践性较强,其内容较为抽象,电路较为复杂,电路分析的方法较为丰富。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们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MES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
二、MES简介
MES是英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缩写,通常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培训局为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职业培训,解决就业问题而开发的科学的培训模式。MES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是90年代初,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MES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针对性、严密性和适用性。
三、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既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的责任,又承担着培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责任。而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普遍较差。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教学创新能力,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使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停滞的地步。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以使受教育者能接受到足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是我们教师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四、MES的特点
MES具有八个特点,分别是:1、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强调知识和理论少而精,要为技能训练服务;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示范与辅导,不搞“满堂灌”、“一刀切”;3、培训方法灵活,既便于自学,也便于不同规模的集中训练和灵活调整培训的进度;4、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符合岗位操作的需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学效果;5、应用比较广泛,既可用于就业前的训练,也可用于在职提高的培训。专业覆盖面大,基本上适用于各个职业领域;6、有完善而严密的反馈控制手段来监控和评估教学的进度与效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7、教学形式与大纲的系统性、适应性较强,易于各国之间进行交流推广和应用;8、各个学习单元或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形式,灵活地进行各种新的排列组合,以适合不同的要求。
纵观以上八个特点:MES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把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增强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模块式教学实施的条件
1、建立合理、灵活的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体系应该由模块、项目、任务构成。每个教学模块应该相对独立又灵活多变。既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又可以与其它拓展专业共享。既适合全日制教学的需求,也适合企业岗位的培训要求。
2、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块化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建设这样的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各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市、区、国家等组织的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专业培训,学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逐渐培养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学校应建有专业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专业实训室,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模块式教学中,学生能够不断地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渐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六、实施模块式教学法的措施
1、针对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多而全的特点,实践操作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的弊端,我们以学校电子教研室制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在满足《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期来上,适当调整各专业课程课时的配备,以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
2、针对现行教材理论知识深而全,实践操作内容与理论知识存在脱节的弊端,我们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突破口,以制定电子专业模块式训练为目标,以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为依据,以技能成形为主线,对我校现行的专业教材进行精简、补充、组合,形成模块式自编教材,以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有效总结、检测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目标、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3、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目前我校现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一张试卷定分数”。今后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检测教学效果。一是保留原有的试卷考试模式,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二是加强实验与实训中对电路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评判。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形成新的实践考核体系;三是凡与技能等级鉴定相对应的职业模块,均接受职业鉴定中心的考试,根据成绩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4、推行实训室专人负责制。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2011年获得360万元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我校拟改建或新建共11个实训室。我们将推行各实训室专人负责制。各实训室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中级工以上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二、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的能力;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四、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各实训室负责人要定期召开公开课,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
七、模块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探索
依托我校电子教研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基于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我们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入手,启动了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MES模块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我们将该课程分解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为各专业课程必学的基础内容,选用模块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的选用内容。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我们将基础模块分解为制作含整流元件的电子器件、制作含放大元件的电子器件、制作含数字电路的电子器件三个项目,选用模块为制作含振荡电路的电子器件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多个任务。如下表所示
模 块 项 目 任 务 备 注
基 础 模 块 制作含整流元件的电子器件 1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制作电子灭蚊器
3制作单向可控硅调光灯电路
4制作双向可控硅调光灯电路 五人 一组、 分为 8~10个 小组
基 础 模 块 制作含放大元件的电子器件 1 制作声控彩灯电路
2制作感应测电路
3制作串联型稳压电源
4制作2030功率放大器
5制作电烤箱温控电路 五 人 一 组、 分 为 8~10个 小 组
制作含数字电路的电子器件 1制作关门提醒器
2制作声光控路灯开关电路
3制作流水灯电路
4制作物料计数器
选用
模块 制作含振荡电路的电子器件 1制作水满告知器
2制作报警器
八、结语
模块式课程教学法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使中职学生能够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总之,将模块式课程教学法应用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后,能够帮助教师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给中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振源 《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少光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广西教育出版社
利用今冬明春农民工返乡和农闲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市8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年全市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时间安排
从月份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统筹谋划、部门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理推进”的总体要求,各县(区)要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下,劳动保障、劳务、扶贫、农牧、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好培训前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
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培训内容、经费补助标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培训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和本地培训资源的实际,开展高、中、低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保证培训规模。在资金投入上,要切实落实省委发〔〕32号文件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足额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要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整合,统一实施,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4、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实效。
一是做到培训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围绕灾后重建和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开展泥瓦工、木工、电工、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等科目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二是做到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强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深圳市的劳务合作,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工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保安、家政、电子、服装加工、计算机应用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工种技能培训。三是做到培训与扶持创业相结合。
在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小老板,扶持一批创业企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四是做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按照市场需求和群众愿望,精心筛选一批实力雄厚、工资福利高、社会信誉好的用工单位,通过媒体播放用工信息和印制张贴招工信息等方式,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鉴定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鉴定率。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的需要,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的设立并不是单独重新设立,而是由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或中等师范学校合并升级而成很多高职院校设有中职部。最近几年是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形式存在,中职教育是一种入门式的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在入口和出口形式、教学内容都不一样。目前国家也在试点中职教学的后续教育,如高职单招中职和3+X证书试点招生。但是相关学校在招生中并没有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只是简单的课程重复和教学内容的复制,毫无创新和新内容的体现,没有充分考虑到两种职业教育的不同和完整性。
现在一些中职汽车专业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在教学方式并无区别,也无各自特色。社会上也有一种中职和高职汽车专业是一种完全相同的职业教育的误区。如何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教育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接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再深造。做好本专业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衔接,就显得很有必要。
1.构建完整、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汽车专业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有一定技术的一线工人,培养面向服务、生产和售后等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教育是一种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来说,中职汽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机械、电子、电工、液压传动等基础理论课和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专业理论课,在上理论课的同时或之后,学生要接受汽车维修工等工种的学习、培训和考核。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一定岗位的技能培训。
汽车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全面型应用人才。汽车专业高职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汽车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性能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汽车运用、检测与故障诊断、维修服务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汽车专业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入口、层次、重点、就业方向和对技能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个职业教育来看,当前职业教育汽车生源有单纯的中职汽车专业生源、单纯的高职汽车专业生源和高职接受有汽车专业基础的中职汽车专业毕业生生源,或者是直接实行5年制高职。单纯的中高职汽车专业生源指是没能任何汽车专业背景的生源。前者是初中毕业生,后者是高中毕业生。
本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考虑两种教育形式的定位,中职培养的对象是一名合格汽车维修人员,高职培养的对象则是一名优秀的汽车企业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因此,各类学校在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注意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汽车专业学生生源,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培养目标时要分门别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教育层次汽车专业的后续学习和发展问题。
2.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的成功与否与其课程体系的科学和完整是息息相关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一定突出重点与难点,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两者兼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当中,要考虑一些专业课程整合,课程定位清晰,,不产生矛盾交叉重复,如应该分清中职强化技能,高职强化综合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体现。
但是要注意到,现今很多中职汽车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重多重叠之处。这需要在制定课程衔接的时候注意到中职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文化课由国家规定不可变更。中职专业的通用课一般是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识图、车辆维修基础、汽车运行材料、汽车保养基础、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课程。而这时在衔接上就要成为相应的强化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调整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美容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课程。
中职专门化方向课一般都开有以下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钳工基本技能、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空调。而衔接的相应高职汽车专业专业核心技能强化课: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汽车自动变速器 、汽车电路技术、汽车维护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音响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控发动机。
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拓展能力课方向应统筹安排,安排一些选修课程或者专业延伸课程。如汽车专业英语等课程。
3.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主要是以中级工为主,如汽车维修工中级工、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工或者汽车钣金工中级工等。高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是以高级工为主的学生。因此在技能培训的层次上就显得不同。重点也不尽相同,前者以技能为主,后者以综合能力为主,辅之于技能。
因此,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相关技能培训机构和鉴定部门要统筹考虑到不同层次技能考证的需要,制定汽车专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技能培训对接标准,科学规划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中的比重。中高职学校在学生技能培训中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还要考虑两种教育的后续技能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
在具体衔接上,对应中职汽车专业,高职专业可考虑一年级至二年级采用模块化教学或者项目化教学方式,到了三年级采用顶岗实习或者岗位模拟的方法。具体来讲,强化技能, 可能过汽车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底盘强化实训、汽车电器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底盘、汽车电控车身强化实训和汽车综合强化实训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车强化实训:汽车整车电路、亚洲车系、美洲车系、欧洲车系整车实训等。最后进行岗位模拟,如汽车机修工模拟、汽车电工模拟等类似于实际企业的环境,以进行技能的强化提升。
4.建设适应本专业衔接所需要的师资、教材和实训条件
4.1建设适应教学的师资力量
教学师资力量是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的一个因素。教师是教育里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目前职业教育系统中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一些部分老师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不足,甚至只能纸上谈兵,学校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机制,造成部分师资难以面对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时所带来的挑战。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较高,要求专业教师既能上讲台当老师,还能进工厂当师傅。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必须统筹考虑师资力量的建设以适应新型教学的需要。可通过加大内部师资力量培训,或与企业合作,引进较强实践能力且兼备应对教学的能力的人才等措施实现,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在不考虑两种教育模式衔接的情况下,中职汽车专业需要的是技能突出的专业教师,高职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面的复合型教师。而在两者的衔接时,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建设适应两者衔接时的新型教学的师资力量。衔接时,对师资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师会做,会说,还需要教师会教。
4.2教材
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则需要通过教材作为支撑,同时教材也要适应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需要。要编写能够体现两种教育模式的教材,体现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种教育模式衔接效果的好坏,以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例,如中职汽车专业重点应在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等与社会企业相关联的社会实践上,而高职则在些基础上对技能加以强化,且加强理论知识素养的学习,其课程可以为汽车构造与原理等。因此,只有编写与两种职业教育和有利于两者更好衔接的专业化教材,才会真正做好两种职业教育的衔接。
4.3实训条件
在构建好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和教材后,实训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中职教育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工具,汽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对车型和工具的要求比较高,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年份的车型一些关键数据也可能不一样,这样对设备和工具的需要量就大,而且也易损耗。而高职也随着对职业内容强化而对实践部分加大了教学力度,同样对设备和工具的要求也较高。而作为两者的衔接,实训条件则相对要有些不同,因为中间涉及到对技能的强化和提升,比普通的实训强度要大,难度要高。
参考文献:
[1]孟国强.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广东,广州,510515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中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改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技能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中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针对这些不足,职校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改革,提高职校技能教学水平。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刻板。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总是将课堂当成自己的主场一股脑儿地将要讲的内容塞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鲜有互动,课堂气氛不容乐观。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多少知识,教师很少了解,也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太过刻板,很难达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预期目标。
(2)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一个中职毕业生,如果理论知识扎实却实践能力缺乏,则在市场竞争中一定处于劣势。中职院校一直遵循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但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如今部分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却总是以各种借口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实。
(3)缺乏双师型教师。中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在企业工作过。虽然这些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多技能实践教学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一些中职院校教师为了晋级评级,有时可能把精力放在专业学科研究和论文撰写上,很少有时间专门研究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相关培训。长此以往,自然就忽略学生专业技能教学。
(4)技能教学实践设备和手段有待改进。一些中职院校缺乏投入,实践教学设备不够先进。特别是电子技术这种飞速发展的专业,设备更新非常迅速,而学校经费有限,很难及时更新设备,这样,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践受到影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方案很难真正落实,技能教学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
(1)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中职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认真分析市场改革发展的形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良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教学过程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中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2)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技能实践教学要求中职院校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更要重视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问题,更多地设置实践活动,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践,并且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技能实践教学的认识,构建创新的思维模式。作为职校教师,应该认清现在的教学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仅有的资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适合的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且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首先,中职院校应该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利用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一切资源,建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量技术、EDA、单片机、电子产品的设计等实验实训基地,并且邀请相关专业的有名望的专家加盟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一体化,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接轨。其次,应该完善校内实习平台。校内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综合训练,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尽可能让学生进基地去实习实践。要利用专业优势,发展技术,创造成绩,争取资金投入,成为具有特色的实习基地。再次,有了足够的条件,学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不足,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产、教、学结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对中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应该认识到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真分析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模式传统刻板、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双师型教师以及技能教学实践设备和手段有待改进,并且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改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等,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为市场发展提供更多实践型、全能型人才。
微电子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它不仅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能改造一切传统的科技产业。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市场对集成电路需求量加快,而国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仅有20%左右,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为此,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微电子产业。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电子器件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和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这对我国微电子器件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人才十分奇缺;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能力落后的局面。微电子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唤。
二、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开设现状
近五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仅有陕西电子信息学校、上海电子信息学校等很少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是因为师资和设备短缺,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经避开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而开设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的课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开设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课程。利用到上海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实践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微电子制造技术实践,学生真正学习了微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毕业生很受微电子器件制造企业的欢迎。
目前,因为微电子专业教师和设备缺乏,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情况很不理想。本课题通过全国范围内调查了解到,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开设的最大因素是微电子制造设备太昂贵,运转费用太高、设备利用率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反映,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确很需要生产一线操作人才,但是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难度太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专业的必要性
近几年,微电子制造行业人才紧缺的状况还将持续升温。由于整个行业人才基数不大,具备发展潜质和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将成为人才争夺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微电子器件生产在我国尚处初创时期,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既缺乏一批有创意、会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操作性非常强。但是,由于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工作人员穿上了神秘的连体服,原则上不接待外人参观;微电子芯片通过光刻等工艺制作的电路体现了企业的技术核心,因此生产现场都设有安全保密管理,显得更加神秘。实际生产中,因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前道工序的微电子芯片制造生产现场,有很多都是简单重复劳动,工作难度很小,但是需要责任心强、细心、耐心。后道工序的器件封装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金属封装、陶瓷封装等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完成。通过几家企业生产现场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都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毕业学生工作,如外延生长工、氧化扩散工、芯片切筋与打印工、微电子器件检测员等。从行业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微电子制造行业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以上学历。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和《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对从业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是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
可见,微电子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并能掌握相关专业生产操作的中职毕业生。有些工作岗位还特别适应细心而有耐性的女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必要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子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外资注入的微电子生产企业在不断增加,但微电子生产设计人员和技术操作人才严重匮乏。有些企业很难招聘到理想的人才,长期设置职工招聘牌,有些公司不得不对招聘到的相近专业的中职、高职学生进行培训后再上岗。有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被企业挖走。要解决社会发展对微电子生产操作人才的需求,应该积极培养生产操作型人才。近几年已陆续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大部分地区,缺乏专业能力强的师资、缺乏设备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瓶颈。
微电子专业教师数量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昂贵、管理保养复杂、设备运行成本太高、设备专业性太强、设备的利用率很低等问题,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微电子实验室不能实现。有个别高职学校拥有企业赠送的旧设备,但也没有投入使用。
(二)解决的措施
1.解决微电子教学设备的建议措施。建议一:国家投入设备,依托有实力的职业院校或者劳动保障厅培训中心管理。在全国不同区域重点投资建设几个微电子实践教学基地,向全国所有职业院校有偿(限价)提供实践教学。收取的费用,用于设备运行费用支出。在这方面,上海市和德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都是很好的典范。
上海市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了一套微电子制造技术实验实践设备,免费向上海市中职、高职、大学开放,很好地发挥了设备的价值。这确保了开设微电子专业或微电子课程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上海境内的中职、高职微电子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重用。但是该技能培训中心,不接待上海市以外的任何学校和个人使用设备。
德国职业学校和技能实训基地并不是都具备很好的实验条件。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即在不同城市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践基地。如马格德堡市有建筑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希尔斯海姆镇有机械、汽车维修、家用机电设施安装与维修等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埃尔富特手工业联合会教育中心有机电类、食品类手工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等。德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各地专业技能特长建设的,实训基地教学设备资源共享,甚至欧盟各国都可以共享。学生来自各地职业学校或者企业,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知识和技能。在那里能真正感受到设备的利用率和技师型专业教师的能力发挥和利用。
建议二: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在全国重点区域设定几家企业实训基地,可以采用设备投资资助、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其成为人才孵化基地。
2.解决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安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重点建设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贵州大学承担开发本专业师资能力标准、培养培训方案、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法教材等,形成一系列文稿组成的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本专业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研究开发的最终成果为:“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上岗、提高、骨干三个职级)”“专业核心教材《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专业教学法《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教材”“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技术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研究、管理能力三部分构成。共计15个能力板块,81项能力要求,238项能力标准内涵,4条术语定义。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的教师,通过专业教师培训要达到能够示范、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学习领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实践能力标准的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同时达到本能力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内容。
为了满足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达到能力标准的要求,特撰写了《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三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组织和编写过程中,多次获得姜大源、徐杰、陈永芳等多位职教专家的指导。这套专业教材以具体微电子器件制造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学习情境,从简到难,引导读者学会制造技术。考虑到骨干教师应具备更高能力,教材特意增加了微电子芯片设计的内容。教材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呈现,使微电子生产技术不再抽象。在教学方法教材中,主要阐述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情境的开发,以及不具备生产设备的情况下教学情境的设计。
专业能力培训模块采用与职业教育课程相似的、体现工作过程的框架结构。在培训内容的排序上,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力争将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工作技能有机地整合。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情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在培训教学实施时,充分考虑工作和教学过程特点的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围绕“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五、结论
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微电子器件制造业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证实,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存在专业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和设备短缺的严重困难。针对专业教师能力提高问题,今年完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专业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方法教材,将会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年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点建设专业——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研究成果的面世,相信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DB/OL].http://gov.cn/zwgk/
2009-04/15/content_1282430.htm,2009-04-15.
[2]唐小鹏.微电子产业亟待国家政策扶持[DB/OL].http://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2099073&leafId=15804,2009-12-16.
[3]赵丽华.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党冀萍.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姜大元.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服务,并由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下设两个独立法人、独立财务核算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培训中心和北京市北科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两个培训机构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取得朝阳区教委和朝阳区劳动局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继续教育学院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培训开发和管理队伍,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及校内外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有效地保证了职业培训教学质量。二十多年来,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学员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为学校在校生、社区转岗再就业人员及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三年来的社会培训数量均在15,000人次/年以上,组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5,000人次/年以上,被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授予“优秀办学单位”的荣誉称号。
把握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脉搏,积极改变工作思路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只有与大兴新区产业集群的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匹配,才能为区域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出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度重视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深化认识“三要”:即开展职业培训是满足新区经济发展大形势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提高职业技能素质水平是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必要”。逐步树立了“立足新区、面向企业、牵手乡镇、主动出击”的职业培训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继续教育学院坚持“立足开发区、面向大兴区、服务大兴区”,在及时了解新区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及区域政府对职业培训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逐步摸索出“政府主导、镇村组织、学校主体、企业参与” 的新工作机制。
2008年12月24日,开发区管委会命名学校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10年3月31日,学校与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培训中心签署了《委托培训协议书》;2011年6月17日,学校与北京市大兴区签署了职业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新区政府的规划、管理、政策等优势,为企业与学校及劳动者个人之间搭建起供需合作关系平台。
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相匹配的培训体系
在北京市大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下,继续教育学院努力探索培训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贯穿于农村劳动力和转岗再就业劳动力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免、双促、三提升”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免”即将免费的就业培训贯穿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过程;“双促”即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实现转移就业,再通过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促进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尽快进入高技能岗位,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三提升”即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生活品质,提升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资格等级和职业素养,提升新区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水平。
在新的培训体系下,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下,过去固有的培训管理模式显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足。首先,过去主要是给在校生提供取证培训鉴定,基本上是“等、靠、要”的管理模式,而现在需要工作人员到企业、乡镇、政府部门中去,加大了工作压力和辛劳度;其次,过去的培训项目相对固定,基本是按学校专业设置来确定,而现在的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每个企业提出的培训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组织者和培训师资按需设计培训课程,加大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最后,随着培训班次和培训人数的增加,在统筹调配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培训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培训开发规范化、培训办班流程化、培训管理项目化、培训课程模块化、培训师资团队化”的新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有利于开展培训工作开展的管理机制。
第一,对于培训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将学校的年度培训开发指标(规模、收入)层层分解到各二级学院的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年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第二,将培训开发办班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据此规范收费人员和收费程序,从而保证培训管理的良好秩序;第三,将培训企业、乡镇、对口政府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一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第四,开展培训师资库和培训项目库的建设工作,依托培训师资库逐步构建培训项目库(课程库)。培训项目以培训需求大类划分,以课程模块为单元,使每个课程模块与每位培训师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课程模块的培训时间为半天或一天(4课时或8课时),同时配套课程简介、课程提纲、电子课件、课程收益统计表等。培训用户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选择、搭配课程模块,从而达到模块化选课的目标,保证培训效果最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由于每个课程模块与每位培训师具有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得培训师能够实现模块化备课、授课,培训组织者能够方便快捷地组合课程模块,按需策划培训项目。
培训项目模块化管理模式: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至今,继续教育学院在新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多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围绕“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班组长培训”“企业中层管理者培训”“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数控机床操作及维修培训”“工业自动化设备检测与维修培训”等专题开展企业需求调研,为企业量身定制不同内容模块的职业技能及文化管理类培训课程。3年来,继续教育学院共为区域企业培训员工12,000余人次,组织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考核10,000余人次,其中7,000余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获得了合作企业及员工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1.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能是培训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广义上讲,所有和信息处置相关的技能,全能纳入信息技能的范畴。信息技能培训是指培育培训对象使用电脑,多种通讯装备等信息工具,搜集,处置和使用多种信息的实力的培训行动。信息技能培训的内容极多,首要包含:对信息的了解,信息的功能,信息的产生样式,信息的取得方式,有效信息的滤透方式,信息的处置方式,信息的使用实力等。此文所探讨的信息技能培训是指小学信息技能专项科目的培训,其培训的对象是小学生,目标为依据信息社会的目标条件,以信息技能为首要教授内容与教授方式,提升受培训者的信息品行,来培育顺应信息年代的新一代公民。此文会针对老师,经过信息技能的研习和使用,以改良教授进程,提升讲堂品质为目标的信息技能培训称为信息技能培训,以示区别。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信息技能课本和详细现实教授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大约在近两年很难获得处理。信息技能课本的开发趋向是以学员实现工程工作为核心区培育信息实力,协同电脑和互联网的相关软件研习,信息技能的研习目标是支持学员去实现工作。以学员实现工程工作为核心区组建讲义协调,具备下列三个特征:
2.1以主题项目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讲义会超过了电脑科目的范畴,凭借丰饶多样的工程试验行动去融入电脑互联网基本常识技能的研习,交融多类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料的应用。科目的规划首要选用“在主题工作解决中学习”的教授规划,此类根据工程的教授行动把常识的研习和常识的试验相互地关联在一起,为常识的研习供应必须的“真实的”使用环境,而且重视学员革新思考和试验实力的培育。
2.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
讲义以学员的开发为关键去组建教授内容,从多种期刊、报纸、网络、光盘等细选适于中学教授的内容,且经过增强对学员合作研习的指引与沟通行动,成立学校网络的信息机构与滤透体制等举措去确保学员取得强健的进展。同以往电脑科目的教授构思不一样,此种讲义其主线索是为支持培育学员取得信息、处置信息、展示信息的实力而进行的教授行动,此方面内容为科目主体。
2.3基于过程、基于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讲义规划的目标是培育学员的整体信息品行,而并非以学员掌控多少电脑软件技能为目标,所以,舍弃选用考察知识点和技能的纯熟水平为关键特点的笔试考试和操纵技能上机考试,转为根据进程、根据行径和学员电子作品集的考察方式。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对策
3.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因为信息技能快速进展,牵涉面日益广泛,要求研习的知识日益增多,知识革新的速率日益加快,根据信息技能的以上特征,一定需要信息技能老师冲破固有的培训观念,确定信息技能培训的工作与目的,改良教授方式和教授手法,提升个人的品行,持续适合当代培训技能的开发。此外学校和家长还应改变理念,应对信息技能培训增强注重和增大投资。尽管信息技能科目并未归入高考,不会直接关系升学,然不可由此觉得信息技能科目无关紧要“不管是家长或是学校都需要明白信息技能科目可以极好地培育学员思考实力、动手实力、革新实力等多部分的实力。在信息化社会的现在,信息品行早变成自身整体品行的关键构成要素,快速地取得和选取信息、精确地判别信息、建造性地加工和处置信息,会是全部社会民众需具有的,一生受用的基础实力之一。
3.2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现实教授中,关于科目内容为学员制订一项综合目标,单元目的,教授需求。不一样的教授内容,选用不一样的教授方式,效仿式教授、工作推动式教授和探究式教授等,以工作推动式为中心。置认识争执、抵触、难题等,使学员找到问题,指出任务。在处理问题时受阻,遭遇难题,处理问题,循序渐进,指引学员在摸索中处理问题,以学员为主体,不可忽略老师的功用,老师的工作是启迪、提醒、点拨、鼓舞、激起学员的革新认知。
3.3完善管理与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