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时间:2023-09-26 09: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畜牧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3;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14

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来看,还缺少整体上的管理,管理系统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更加快速的发展现代化畜牧业,需要推进新的发展模式,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做出新的发展计划。全面促进畜牧业科技化的实施,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1我国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我国畜牧业多数缺少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硬性条件及基础的生产技术,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科学的技术进行管理,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管理出现问题等现象。所以,在目前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较慢,需要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

1.2缺乏污染治理

我国的畜牧业还处在生产方式转化的阶段,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现在我国对于畜牧业的管理上,还缺少相应的制度管理,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也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上,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方法还不全面,这些问题关系到环境的发展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容易给附近的空气、水源造成污染,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防护。

1.3缺乏有效管理

虽然我国在畜牧业的发展问题上,做过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改进畜牧的生产方式和环境。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水平的限制和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力度不够,改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例如,畜牧业发展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畜牧的饲养人员缺乏相应的科学经验,在饲养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畜牧业的发展还不稳定。所以,对于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探索,并对畜牧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1.4养殖户的观念落后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了年轻劳动力的支持。进行工作的主要是老年人,思想陈旧,坚持自己总结的经验是最好的,不了解科技化发展,怀疑新技术运行的风险,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差,且身体状况不佳,对畜牧业的工作缺乏积极性。

2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改善畜禽养殖条件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畜禽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畜禽的圈舍要保持通风,有新鲜的空气流通。保证太阳的充足照射,让畜禽在生活上有基本的舒适环境。对于畜禽的圈舍要进行温度上的调整,在冬天的时候,尽量保证圈舍能达到一定的温度,不要使畜禽受寒,造成伤害;在夏季时,注意圈舍的降温,对畜禽进行一定的保护。改善畜禽的生活条件,促进畜禽的健康成长。

2.2改革机制,扩大专业职能

全面保证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畜牧的管理进行改善。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技术和养殖的问题,畜牧业的管理同样重要。目前,应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突破传统观念,促进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3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在畜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技术上要保证做到生产的正规化,保证生产的品质与质量。实现统一化的管理,进行统一的消毒与防疫工作,保证生产的高质量。

2.4重视畜禽的品种选择

为了能使畜牧业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和发展,需要对畜禽的品种进行统一的选择。通过正规渠道选择优良的品种,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能减少管理的复杂程序,促进一体化的管理。在畜禽的养殖过程中,保证养殖的质量,减少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高效率的成长。

3结语

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培养高质量的养殖人员,重视养殖的过程,及时地对管理的机制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作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改革,使畜牧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畜牧业健康长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菠.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改善[J].当代畜牧,2013,(20):25-26.

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发展目标 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第3篇

关键词 畜牧业;问题;建议;贵州威宁;东风镇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75-01

东风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面,全镇平均海拔1 790 m,总占地面积109.96 km2,位于东经104°34′~104°45′之间,北纬26°46′~55°46′,距县城49 km。东风镇东邻居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西与炉山镇为邻,西南面与威宁县二塘镇接壤,北面是威宁县板底乡和赫章县朱市乡。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0个村民组。全镇10 185户现有人口46 48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2.78%,共计5 195人,共包括汉、彝、苗、水、白、穿青等8个民族。镜内地貌破碎崎岖,地型地貌类型多样。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1 000 m,温度相差4~6 ℃。境内的河流以鲁章大河为主干道,另有拖倮、拱桥、格书3条小河。流经镇区汇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大河流域,皆为乌江水系源头。东风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全镇年平均气温11.8 ℃,降雨量在800~1 100 mm。东风镇土地面积10 996 hm2,耕地1 172.27 hm2,人均占有耕地不足333.33 hm2。东风镇有林地109 hm2,荒山2 836 hm2,草地3 546.67 hm2,河域面积173.33 hm2,垦荒面积2 133.33 hm2,荒地及耕地中的采煤废区及污染面积800 hm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不断体现了其重要地位,畜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此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不断扩大畜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进行探究与分析。

1 东风镇畜牧业生产状况

纵观近几年东风镇的畜牧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东风镇通过将政策驱动与科技驱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遵循市场调控规律,大力推动猪、牛、羊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肉类产量年均增幅在10%以上,人均占有逐年攀升,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全镇共有0.9万左右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畜牧业占农户总收入的1/5左右,可以说,畜牧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也逐步成为农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畜牧业养殖数量稳中有升,具体数据见表1。

总结起来,东风镇畜牧业具体如下几个特点:首先,饲养数量多,每年出栏总量超过5万头(只);其次,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业生产上,形成了以牛、猪、羊、鸡四大产业为主,其他产业竟相发展为辅;再次,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养殖大户30户,其中养猪11户、养羊15户、养鱼2户、养鸡与养兔各1户,且饲养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还有,饲养技术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收益,还能够降低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最后,农户收入逐年提高。养殖业带来的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不断扩大至20%左右,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持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东风镇农村人均畜牧收入为320元。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风镇目前畜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仔细分析发现,当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如下:首先,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东风镇畜牧业仍以传统的散养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规模化、产业化体系,对病疫的有效防控、畜禽产品的生加工等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也大大增加了产业的风险性。成熟的规模化饲养应当在饲养、管理、病疫防治等多环节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其次,畜产品有待精细化加工,质量有待保障。由于主要还是以传统饲养方式为主,在饲料添加剂、违禁药物的使用方面不规范,存在安全超标隐患,严重影响畜禽产品质量。最后是治疗体系不够完善。防疫经费少,防疫网络不健全,一些疾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病时有发生。

3 建议

东风镇在畜牧业发展上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和潜力。首先,自然条件优厚,东风镇具备良好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多种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多,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且当地气候条件适合饲养多种畜种。二是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东风镇共有村级防疫员15名、技术人员2名,可在规划、选种、饲料搭配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3.1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发展健康的畜牧业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应当从政策、资金、执法,以及舆论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服务,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保护力度[1]。

3.2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首先,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为了更加有效对疫病的发生以及传播进行控制,需要积极探索新型防治服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其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宣传、服务手段的建设,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最后,加强对高科技能力的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促进科技能力的提升,通过与高校、农业科技部门等机构进行合作方式有效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2]。

3.3 提高产业化水平,拓宽发展渠道

首先,以持续发展为原则,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发挥养殖大户的带头作用,扩大规模化,培养养殖小区,通过一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镇畜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次,不仅关注发展量的提升,更好注重产业品质的提升。再次,不断完善经营方式体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利益最大化。最后,拓展发展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宽融资渠道,为全镇的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4]。

3.4 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牧草种植业将有效推动种植业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要想有效推动牧草种植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首先,加强牧草种植宣传力度。将牧草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积极传播给广大群众,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其次,做好技术支持服务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牧草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效结合起来,走农林牧一体化的生态型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张自和.高寒草地畜牧业的意义、问题与发展建议[J].草业科学,2001(6):1-5.

[2]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3] 戚世林.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当代畜牧,2013(15):64-65.

第4篇

本文针对麦积区畜牧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畜牧产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健康、快速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畜牧业;对策;问题

1发展现状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把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摆在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位置,按照“稳定猪、禽生产,突出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畜禽,加快发展放养鸡新兴产业”的指导方针,坚持“建基地,扶龙头,育产业,带农户”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名优品牌,全区畜牧业生产逐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54.87万头(只),肉、蛋、奶、鲜鱼产量分别达到2.71万t、0.44万t、0.79万t和0.0266万t,全区畜牧产值达到9.49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21元。

2存在问题

2.1畜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2014年生猪、蛋鸡产值占畜牧总产值的比重达77.3%,牛羊及其他养殖只占22.7%,畜牧业对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受生猪、禽蛋市场波动的影响仍较为突出。

2.2畜牧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不均衡,畜牧产业纵深发展有待加强

全区产业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饲草料加工供应、良种畜禽选育繁育等体系建设重视不够,仍不健全,下游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太少,知名品牌创建不够,品牌带动能力较弱,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全区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2.3养殖场建设的资金、用地、用电及环保等制约日益严重,产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养殖成本逐年增加,但财政引导扶持资金投入有限,银行贷款门槛又高,资金短缺已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粪污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严格,用地、用电及环评审批等手续较为复杂,办理要跑多个部门,耗费了养殖户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挫伤了养殖户发展养殖的积极性。

2.4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畜产品安全隐患较多,畜牧产业服务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动物疫情呈多发态势,监管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检测设施设备滞后,监管能力水平较低,致使全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漏洞仍然不少,同时中小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的动物疫病防控意识淡薄,畜禽饲养条件简陋,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致使动物疫病发生风险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3对策及建议

3.1加大上下游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现代化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制定出台鼓励饲草料加工供应、良种畜禽繁育等体系建设以及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健全完善饲草料加工供应、良种畜禽繁育等上游产业体系,引导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上、中、下游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优化畜牧产业畜种结构,改变猪鸡独大的畜禽结构,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转变,构建“以加工带养殖,以养殖促加工”的现代畜牧产业均衡发展新格局。

3.2扶持资金向畜牧产业发展倾斜

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力度,并整合利用各种项目资金,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技术改进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完善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和药物残留监督体系的建设。

3.3发展壮大畜牧龙头企业

整合利用各级畜牧项目扶持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鼓励企业进行技改和扩建,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以畜牧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培育区域化产业基地,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

3.4推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产业

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扶持政策,引导养殖企业加快粪污收集、处理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环境污染物,发展循环经济。

3.5简化养殖相关手续,营造畜牧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针对新建养殖场需要办理的用地审批、用电审批以及环境评估等手续比较繁琐、耗时费力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简化不必要的手续环节,规范相关审批程序,加强部门间协作沟通,探索多部门一站式或一次性手续办理,为我区畜牧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6健全畜禽养殖保险机制

要加快健全完善畜禽养殖保险机制,加大财政、畜牧等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养殖户的相互对接,进一步增加参保畜禽品种,拓展畜禽保险覆盖面,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相应降低养殖户保险费用自缴比例,不断有效转移和分散养殖风险,增强养殖户抵御自然灾害和疫情疫病的能力,保障了畜禽产业稳定发展和养殖户持续增收。

3.7加强畜牧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经营方式;养殖模式;转变

畜牧业是第一产业,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饲料工业、兽药工业、屠宰加工等都归属于第二产业,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流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围绕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第二、三产业是拉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发挥好第二、三产业的作用,服务于畜牧业生产。只有形成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使畜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强做大。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存在问题

1.1 养殖模式滞后。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2 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内蒙古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3 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 内蒙古畜牧养殖面临“四低”。一是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二是乡镇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2.1 转变养殖模式。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应该首先从养殖模式上进行调整,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2.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原种畜禽场建设,种畜场应积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优质原种畜禽,增加原种畜禽场,提高全省种畜禽品质,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同时,要加大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保护,确保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安全。对不合格的养殖场进行整改,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2.3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规模养殖标准。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畜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新建养殖场进行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采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的管理形式,从而为畜禽养殖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在种畜禽的引进上,畜牧管理部门要做好检疫、运输、发放等多个环节,要保证养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顺利发展。

2.4 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技知识,培养畜牧养殖技术人才。一是由畜牧管理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和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知识。二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四是培育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2.5 深入推进“四级联创”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化养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当前,畜牧业发展水平,畜牧业强区主要看加工,未来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在于服务,畜牧业强区应该是强在服务畜牧业生产、加工的能力上,强在科技服务上,强在金融服务上和流通贸易上。我们在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支持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畜牧业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完成率先建设畜牧业强区的重任。深入推进“四级联创”,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活动,调动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全区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3、结语

总之,内蒙古畜牧业必须有效转变养殖模式,抓好种畜禽质量,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内蒙古畜牧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兽医;素质;提升

众所周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知识的农民,需要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畜牧学科技成果,而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作为现代畜牧兽医技术传输的载体更是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科学提升自身素质,发挥自己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层兽医队伍的特点

基层兽医人员是一个有组织的技术服务团体,必须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1.社会性兽医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具有社会性。从工作性质来说,兽医主要从事的是基层乡村基础的动物医疗防治工作,一些养殖户在遇到养殖困难或动物疾病疑问时都会找兽医寻求帮助。兽医肩负着防疫、治病的重要责任,与畜产品质量联系紧密。

2.基础性兽医在最基层的乡村工作,工作在民间,治疗过程中直接针对的对象是牲畜,具有基础性和民间性特点。

3.服务性兽医服务于百姓,服务于畜牧养殖业,服务性决定了兽医工作的方向;兽医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践和治疗疾病,职责是为乡村生产和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乡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医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兽医行业的整体水平。

4.实践性兽医要正确的掌握临床试验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实践性反映了兽医工作的质量水平,经验丰富才能更好的进行兽医工作。

二、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作用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作为现代畜牧兽医技术传输的载体,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

1.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畜牧业发展离不开基层兽医队伍,我国是畜牧产品生产量最大的国家,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就会存在问题;为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牧业的竞争力就离不开乡村兽医队伍;国际贸易技术要求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质量要求标准提高,加强基层兽医技术水平十分必要。可以说,基层兽医队伍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关乎着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公共卫生和国民的身体健康,对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兽医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会造成动物疾病的扩大,严重的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安全隐患。兽医工作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3.促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完善乡村兽医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兽医工作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我国的畜牧业的竞争力。可以说,加强乡村畜牧业兽医工作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三、科学提升自身素养

只有具备了专业的素养,兽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长,更好地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

1.严谨的敬业态度要想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层兽医要刻苦学习,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更新的知识;求真务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精准的判断,有效的治疗;对工作忘我投入,树立责任感、事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不追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务实苦干,讲求奉献和付出。

2.优秀的专业知识兽医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面对临床实践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加以研究和解决。优秀的兽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临床基本功;兽医熟练、准确掌握的基本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临床思维方法与技巧,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丰富临床经验;优秀的兽医还要勇于向高难度高尖端领域发展,敢于向尚未治愈的动物疫病挑战。

3.良好的职业道德基层兽医要严格遵守《执业兽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勇于担当责任、义务,勇于奉献;要有良好的医德,具备良好的品德风尚,时刻铭记对畜主负责,对动物生命负责;优秀的兽医要尽心尽力服务,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4.团队合作能力单纯依靠一个兽医的力量是无法做好基层兽医工作,需要依赖集体的力量,为此要讲求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发挥团队精神,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作为团队的成员,每一个个体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成员之间通过良好的合作、协调发挥出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

5.充沛的体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兽医工作强度大,需要面临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避免因疲劳而影响治疗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兽医所必备的。当出现误诊、误治、医患关系紧张情况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引导走出困境,增加畜主对治疗的信心,保证诊疗顺利进行。

第7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方式

内蒙古大草原属于北方温带草原,它面积大,类型多,是世界上保持和利用时间最长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的方式固定草原,可持续经营来发展畜牧业,具有很大的意义。

1.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的入世,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草原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将得到显著增长,这对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草原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牲畜总头数和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目前,草原畜牧业已经具备生产100万吨肉类,300万张优质皮张,6万吨毛,4000吨羊绒,60万吨鲜奶以及年总增2000万头以上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内蒙古地区草地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2.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草原“三化”问题严重

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的21.7%,有6359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目前已退化的草原面积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呼盟、锡盟的草原退化面积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退化68%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主的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在内。一是大规模毁草开荒。1995年前后粮价有所回升,使得呼盟等地的一些草原被大面积开荒,种上了农作物,这虽然解决了近期的粮食和部分收入问题,但却改变了草原的性质,相当多的耕地后来成为低产田,开垦后又被撂荒,这样的草地很容易退化,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到原初草原状态,部分草原可能将永远停留在退化的状态。这样,既缩小了牧场空间,增加了草地压力,又直接威胁到牧民的生活,人们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二是草场过牧严重。草地面积税减,但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场严重超载。以锡盟为例,近十几年来,许多牧民的传统观念是以牲畜头数来显示富裕程度,相当多的牧民不愿出栏牲畜,牲畜头数从1000万头只发展到了1811万头只,但同期可利用草地面积却因开垦、沙化减少了40万公顷,草地的载畜率大大增加。目前,很多牧区草场超载率在40%以上,加重了草原负担,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三是草地建设缓慢。由于资金、人才、物力投入不足,我区草原建设的力度非常小,建设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的状况不佳。我区人工种草、改良草地的面积极少,仅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而与自然条件相当的美国相比,其围栏达95%,以致其载畜量和产肉量也是我们的几十倍。

2.2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基本上还是自由放牧、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很多牧民的牲畜无固定的棚圈,饲草无稳定储备,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2000、2001年的雪灾,锡盟地区牧民的牛羊绝大多数是自由放养,牲畜死亡率高达50%,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另外,由于绒山羊的粗放散养,也给草原带来一定的破坏,当草少时,羊采食会把草根都一同吃掉,使大面积草场受到严重破坏。

2.3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内蒙古草原面积大,很多牧民都分散经营,畜产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加工能力很弱,在市场上以销售活畜为主,产业链条短,所获加工增值收入几乎没有,使深加工、再加工利益大量流失,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3.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具有天然的草原资源,拥有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价格优势,选择适宜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空间位置、资源状态及生产特征来划分相应的经营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1巩固草原基地方式

通过完善草场承包制,加强草地保护、建设,以治理恢复为前提,全面实行季节性禁牧,在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落实好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内蒙古草原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推行承包制,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草场有偿使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超载罚款。我区的伊盟和阿盟多数草原属于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为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防止草地继续退化,要做到查清各乡、嘎查草场资源情况,核算出承包户的草场面积、产草量,适宜载畜量,保证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的恶劣面貌。各级政府、集体和个人必须加强对草原的投资力度,改良天然草场,增加牧草覆盖度,建立人工草地,实行围栏封育等措施,引进国外牧草新品种,生产优质鲜草和干草。赤峰的巴林草原实行划区轮牧,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取得良好的效果。赤峰目前已建成永久性棚圈11.5万处,围栏草场1350万亩,人工草场470万亩,配套小草库伦1.5万处,引进和培育了很多牧草新品种,对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优化畜群结构。因地制宜,指导牧民调整畜群结构,选择牲畜品种,缩短畜群生产周期,加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的绿色畜产品。内蒙西部草原类型适合发展山羊、骆驼、细毛羊和少数耐粗饲的大畜;东部的草甸草原适合发展肉牛、奶牛,兼养肉羊、细毛羊;中部典型草原以肉羊、细毛羊为主,兼养肉牛、奶牛。要积极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步骤分阶段地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结构,使整体布局合理,实现草原畜牧业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的转变。

3.2产业化经营方式

一是促进畜产品加工。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能力是关键。这样能促进畜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进而又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较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锡盟、赤峰、呼盟的部分草场,在建立牧区乳、肉、毛、绒基地的前提上,发展扶持已有的产品优、效益好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新建一批龙头企业,展开横向联合,延长产业化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服务,提高畜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主导产业。内蒙古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我们要力争在“羊肉、牛奶、羊绒”三大产品生产上取得全国领先地位。1998年赤峰用内蒙古7%的草场饲养了全区15%的牲畜,全市牧业以肉牛、细毛羊为主,牛存栏88.8万头,细毛羊存栏228万只,牧业产值达到17.6亿元,他们采取短期育肥,生产高档优质肉类,以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内蒙很多的牧区正逐步形成区域化经营格局,要引导牧民选择主导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收入增长。内蒙古的典型企业目前有伊利、蒙牛、兴发,他们都较好的实现了公司加牧户、生产加服务、收购加销售的产业化方式。我们已经步入世贸组织的大门,WTO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采取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琼等·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9)

2·周立华等·肃山县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01(9)

3·计委·1998年56号文件

第8篇

摘要: 牧草产业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榆林市作为陕西省传统畜牧业基地发展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笔者通过对

>>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榆林市中药材生产前景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榆林市社区健身舞蹈的开展现状与研究 榆林市兰炭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苹果产业化开发思路与对策 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5-09.

[2]闫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国60年养羊业发展的成就与启示[C].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site/1/html/zwgk/0/1/16/8306.htm, 2014-05-28.

[4]边菊萍.榆阳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8):249-250.

[5]胡晓宁,白艳艳,宋江湖,等.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草种引进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22-23.

[6]曹瑞元.转变观念认识草 立草为业发展草[EB/OL]. http:///html/2015-10/29/content_31386.htm, 2015-10-29.

[7]吕晶.多举措力促畜牧业转型升级[EB/OL].http:///html/2016-01/18/content_35985.htm, 2016-01-18.

[8]支淞,毛培胜.北京市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奶牛,2015(18):48-51.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畜牧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畜牧学是研究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繁殖、饲养管理、草地与饲料生产、环境卫生、畜产品加工等学科内容。本课程主要针对草业科学专业草业经营方向的大三学生设置,作为草业科学学生大学期间仅有的两门与动物相关的课程之一,畜牧学在整个草业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对于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畜牧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草业学生扩宽知识面,促进专业学习等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是从事畜牧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特点,通晓畜牧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从事畜牧业和草业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畜牧学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仅有34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学科知识的讲授并使学生理解接受并在以后工作中灵活运用,挑战性较大。本课题组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的授课经验,全面阐述了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并分析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提高畜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岳文斌主编的畜牧学,课本中相关知识有十章,且第七章 牧草生产与草地管理和第十章 动物生产技术与其他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根据教学实际,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教具等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畜牧学课程作为草业科学草业经营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制定大纲时,要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安排课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和避免重复,本限选课程因为课时较少,且家畜饲养学和饲草加工与贮藏两门相关课程与畜牧课程部分内容重叠,故把畜牧学授课内容综合成以下几个章节:绪论、饲料营养物质及其营养价值评定、饲养标准与动物营养需要、家畜育种、家畜繁殖、家畜环境控制与防疫卫生、畜产品加工七个章节。

1.1 绪论的设计与主要内容

2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节是课程的第一次课,课堂设计30min做课程说明。首先向学生详细说明学习畜牧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所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考试的方法、评分的标准等。其次阐明畜牧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畜牧业与草业专业的关系及对草业专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近年来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让学生明白学好畜牧学课程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次课程结束前,安插一个15min左右的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畜牧学的兴趣,课后布置小作业:“了解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第一章:饲料营养物质及其营养价值评定

4学时,主要使学生掌握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及特点、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以及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成分及其营养功能。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畜牧学学习的基础,后面的许多知识点都与此章节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扎实此部分内容。授课过程穿插大量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课后布置专题任务“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异同”。

1.3 第二章:饲养标准与动物营养需要

6学时,主要讲解饲养标准、营养需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使学生灵活掌握不同状态(包括:维持状态、生长育肥状态、繁殖状态、泌乳状态、产毛状态、产蛋状态等)下动物的营养需求量,让学生学习并理解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本章节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一次学生总结授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习印象,加强学习效果。

1.4 第三章:家畜育种

6学时,通过图片、影音资料加以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家畜的品种、畜禽生长发育的测定和计算、家畜的选种与选配、品种选育与品系繁育、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内容。本章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家畜的品种,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选种原理和选配原则,掌握杂种优势利用,了解育种工作的组织与措施。本章主要结合国内外最近的研究进展,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家畜育种学”。

1.5 第四章:家畜繁殖

6学时,主要讲解家畜生殖器官及其功能、家畜的生殖生理特点、家畜的繁殖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家畜生殖器官及功能、母畜、排卵、妊娠及分娩的机理;掌握生殖激素、生理、人工受精技术及主要环节。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繁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繁殖学的主要内容,了解繁殖学近年的发展状况,同时提供一些国内外畜牧业权威网站列表,方便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信息。在本章的授课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视频演示,方便学生理解。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国家精品课程“家畜繁殖学”。

1.6 家畜环境控制与防疫卫生

6学时,主要讲解畜舍内环境的改善与控制、畜牧场的设置与场内布局,畜牧场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畜舍采光的测定,计算与评价,畜舍通风的设计与通风效果评价,畜舍消毒技术等,使学生能够按照家畜生理和行为的需要,并考虑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家畜的生产力,预防疾病,将一些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和工作。课后布置专题作业,“设计一个畜牧场”。

1.7 畜产品加工

4学时,主要讲解内容包括乳、肉、蛋和皮及其制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类乳制品、肉制品加工技术,了解乳品、肉品和蛋品科技与加工行业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进展,通过后续安排的室内实习,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扩宽学生知识面。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畜产品加工学”。以上四次课后作业、三次自学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本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天的实习,主要参观乌鲁木齐周边的奶牛场、养殖场、乳制品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2 教学资源建设

2.1 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 5 轮授课,本课程小组已经建设了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一个与章节配套的视频包;本校于去年建成网络课程平台,利用此平台,建设了畜牧学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内容涵盖较多,如课程简介、课程公告、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授课教案、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参、教学队伍、教学日历、课外知识汇集、互动栏目等多项内容。

2.2 教材选用与建设

从当前来看,立体化教学资源中较欠缺的是配套教材。已出版的《畜牧学》(岳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畜牧学通论》(第2版)(王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畜牧学概论》(第2版)(李建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等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适合本课程的讲授。本课程的特点是对畜牧业进行了解性介绍,对畜牧生产等内容进行深入介绍,特别关注草业科学和畜牧业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岳文斌主编的《畜牧学》,同时选用李建国主编的《畜牧学概论》(第2版)为主要参考书目。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下一轮授课可能采用王恬主编的《畜牧学通论》(第2版)作为本课程教材,目前正在论证中。另外利用学校网络课堂平台,将课程的详细教案公布在网络中,供学生参阅;并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借阅。

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通病,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考查为主,或是开卷考试,学生们会“选择性”听课,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上应采用变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第一轮授课调查时,学生普遍表示希望现场参观养殖场或畜牧场,增加感性认识,但考虑学时、经费以及与后续其他实习课程的重复,不适宜安排现场参观。在第二轮授课时,通过增加相关视频的方法,如CCTV-7的“农广天地”节目,通过对国内大型养殖场的介绍,可满足学生对畜牧场的直观认识,所花时间少,效果好。

3.2 多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课程是畜牧业入门学习课程,知识点多,涵盖畜牧业的各个方面,学时仅有34,故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开展课后学习。比如,可以根据课后“你的生活是否与畜牧业相关”调查,为学生设计自学的模式,如对畜牧深加工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应鼓励其通过选修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或自学的形式,增加食品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3.3 正确引导,促进就业

课堂的正确引导对促进学生在畜牧行业就业有很大帮助。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我区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亟需具有相关学历背景的畜牧业人才,这对于拓宽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具有很大帮助。课堂中正确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客观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率,而且有益于我区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能在相关行业就业,就会使得多数学生不会转行,不会觉得学无所用。本校自1964年起就有草业科学(草原)专业毕业生,基本每年都有学生进入畜牧行业,目前来看在畜牧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学生基本可以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因此,课堂中可以引用毕业学长或业内人士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投身专业。

4 当前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 动物疾病预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9-01

引言

动物疾病预防是动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物的健康状况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河南地区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的过程中,扩大了畜牧业的规模,但同时也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加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动物疾病预防工作中,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的管理和控制是提高动物疾病预防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在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制度、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动物疾病防控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对动物管理的效率,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对当前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队伍的质量是影响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对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疾病预防工作的效率得不到相应的提升。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但是学生人数不多,因此导致相关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多,在疾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导致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疾病防控队伍的稳定性也比较差。

2.动物疾病防控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各种基础性设施是开展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当前河南地区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由于基层地区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比如的日常的动物疾病预防防疫工具、专业检验设备、解剖化验室等都不够完善,因此对动物的疾病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并且也导致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不足。除了先进的基础性设施比较强缺乏、监测设备落后之外,工作理念和方式比较老旧等,都是当前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组织的责任不够明确,在工作过程中难以进行协调,最终出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协调出现问题,不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创新的策略

1.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疾病防控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因此导致监督水平不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的提升,吸收更多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不断充实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同时要吸收更多年轻的人才到相关队伍中,提高动物疾病预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加强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但同时还应该要加强动物疾病防控人员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的提升,从而使得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动物疾病防控管理过程中来,并且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完善。

2.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促进疾病防控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动物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采购,加强对动物疾病预防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的软硬件水平,满足实际工作中的设备、材料、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加强智能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从而促进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对于各种基础设施的采购和引进,需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进行购买,切勿出现浪费现象。

3.不断健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

随着近年来河南地区的畜牧业不断发展,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的力度成为当前相关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进行管理时应该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规范,同时要加强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各种制度的完善,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进行正确以及综合性地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融合,在部门与组织之间形成凝聚力,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结语

河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使得动物养殖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动物疾病,加强动物疾病预防是动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动物健康成长的关键,当前河南地区的很多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控管理过程时还有一些不足,对此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促进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质量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小雷.河南省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D].河南农业大学,2012

[2]姚香后,余向前.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3(19)

第11篇

关键词:崇信县;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12-03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平凉红牛”百万头基地核心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畜牧业以舍饲放牧为主,牛是主要畜种,具有农区畜牧业的显著特征。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10.44万头,被省上确定为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2011年,全县有肉牛养殖场(区)27个、牛饲养量10.74万头、出栏4.70万头,牛肉产量3 540 t,畜牧业总产值1.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 %,全县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舍饲放牧的传统农区畜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问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模化程度不高,商品率低

崇信县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要方式,规模化的程度较低,牛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养牛为种田,农户养殖规模小。出栏的牛主要是役用牛、淘汰的母牛及犊牛,农户出栏的育肥商品牛不到10 %。

1.2 肉牛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不够,农村散养户牛品种低劣,养殖技术水平差

崇信县大多数养殖农户还沿用传统方法喂牛,新的养殖育肥技术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养殖中得不到重视,新技术推广慢。牛的人工授精比例很低,杂交改良速度慢。

1.3 农户养牛收入不稳定

普通养殖农户在整个产业链中仍然是弱势群体,大部分出栏活牛或被牛贩子上门收购,或在乡村集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农民将牛卖给牛贩子,牛贩子再转手倒卖获利,价格掌握在牛贩子手中,造成牛的价格波动很大,农民不能获得最大收益,甚至还可能赔钱。而这些普通养殖户群体数量大,没有尝到养牛的甜头,影响了他们养牛的积极性。

1.4 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

崇信县有育肥、饲料加工、屠宰等大型龙头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与养牛户衔接不紧密,企业虽然加工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带动农户开展肉牛养殖。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企业产能过剩,大量从外地调运活牛屠宰加工,一方面农户饲养的牛卖不上好价钱。

1.5 存栏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基础母牛急剧下降

近年来,受社会生产比较效益的影响,许多新生代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继续养牛,散养户养殖量逐年下降,牛存栏量减少。同时,由于肥育用时短且收益较高,致使母牛被大量肥育屠宰,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后备母牛严重不足,在牛肉有价格波动时更是如此,现在已经出现肥育牛源不足现象,肉牛生产链条面临断裂危险。统计资料显示,牛饲养量最高的2006年,崇信县农户牛存栏为7.58万头,普通农户平均牛存栏都在4头以上。到2010年存栏减少为2.48万头,有23.6 %的农户不再养牛。目前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1.5万头,不到2006年3.3万头的50 %,近两年下滑尤其严重。

1.6 肉牛产业体系发育迟缓,社会化服务有待提高和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手段有待提高。肉牛市场尚存在网络系统不完善、市场功能和社会化分工程度不高、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许多农民对市场把握度不准,信息不灵,一旦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受到损失。许多养牛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近三年群众联户新建的养殖小区,部分农户已经退出,近1/3存栏不足,有的已经转产。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造成农村养牛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农村肉牛的饲养逐步从家庭粗放式饲养向规模化精细饲养转变。但要实现规模养牛,必须解决3个问题:场地建设(土地、围墙、牛舍等),采购架子牛及饲料。而这3个问题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解决,购买1头400 kg的架子牛,按10.00元/kg计算,需4 000元,一个存栏100头规模的牛场仅采购架子牛的资金就要40多万元。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无法解决,虽然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建起了一定数量的规模牛场,但由于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不足,农户建好圈舍却没有资金买牛,导致部分圈舍空闲。有的地方虽然建了牛场或养殖小区,但只是把家庭饲养的役用牛转移到牛场或规模小区集中饲养,在总量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2.2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

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致使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但崇信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断档,在1990~2005年15年间没有招录1名专业技术人员,虽然近两年招录了20名专业干部,但都处在学习阶段,工作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全县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知识老化,甚至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2.3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肉牛养殖在畜禽养殖中,投入最高,周期最长。农户饲养一头能繁母牛,从怀孕到牛犊出售需要1年多时间,利润为800元左右;一头育肥牛利润为800~1 300元左右。对于小规模饲养户来说成本更高,农户繁育小牛,由放养变圈养更是基本无任何利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养牛比较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民发展养牛的积极性。

第12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动物疫病防控;问题和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动物疫病方面。近些年我国的畜牧业在动物疫病防控的支持下,经济效益直线上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同时,里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限制了我国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带来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同时不利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就目前黑龙江农村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对策。

1 加强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对于提高家畜生命力,推动家畜的生产力以及促进畜牧业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保护人身体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高传染率、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禽流感以及猪链球病菌等屡见不鲜,由一个地方引起就立刻如燎原的火一般,蔓延全国,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恐慌。这样不仅给地区畜牧业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人民的人身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这一切都说明动物疫病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国家在动物疫病预防与救治方面加强了控制,但由于农民在生物物理方面知识的匮乏,使得许多农民并不了解动物疫病所能带来的问题,认为在防疫方面做工作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行为。就例如在2005年爆发的全国性“猪链球病菌传染病”中,专家认为病猪是造成这一传染病的主要原因,畜牧养殖家庭要加强对病猪的处理,而不是随意丢掉甚至吃掉。而使得病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畜牧业的养户没有对猪进行必要的疫苗植入,以及饲养环境十分恶劣,从而导致病菌丛生,促成了疫病的爆发。因此,加强农村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不论对农村、对国家、对人民、还是对养户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目前在黑龙江省农村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一共有四十五个县,经济并不发达。而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属于政府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方面以及薪酬制度方面均是与政府管理制度一致。因此,在薪酬工资方面,补助少,报酬低,工作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导致有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农村的防疫中心工作,需要时刻面对着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农民恶劣的态度,也容易导致有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做好普及工作以及疫情控制工作。

2.2 牲畜养户没有认识到动物疫病控制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低,认为牲畜生病也不重要,重点是要将牲畜养好卖一个好的价钱。如果牲畜生病,就重点治病而不是在未得病的时候对牲畜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因此在疫病防控中心进行强制免疫时,容易遇到极为强烈的阻碍。

2.3 法律无法控制

在农村,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农村中,会出现一旦有疫病发生,当地人会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而知情不报,将病死的动物随便的处理。在有关部门下乡时,仍然隐瞒不报,使得相关部门无法按照法律进行执法,从而导致无法掐断疫病源,造成了疫病控制中心在工作过程中执法困难。

2.4 牲畜检疫困难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宰一头猪要多个商人小贩分着卖,不会对这种情况进行主动的汇报和检查。即便是报上去,有关的监察人员在对着已经被分尸了的猪肉而无法进行检验。

3 应对黑龙江农村动物疫病防控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健全和完善防疫队伍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动物防疫员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平时从事动物的治疗,在防疫的时候又能得到适当的补助,从而保证动物防疫员的稳定性、责任感以及积极性。不断完善村、乡、区三级防疫网络,有计划的增加有知识、懂专业以及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年轻动物防疫员,保证动物防疫队伍能够不断的壮大,力量得到不断的增强。

3.2 加大法规宣传,确保防疫质量

动物防疫是一个长期的重要性工作,在宣传上要坚持常抓不懈,并且要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以提高领导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在技术质量上,区畜牧主管部门与乡镇站、乡镇站与村级防疫中心要层层签订质量保证书,从而形成级级抓落实,人人抓防疫的良好范围,从而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进一步完善强制免疫工作,抓好技术培训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链球病菌、猪瘟、新城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规模饲养场要全部实行程序化免疫,散养户继续实行春秋两季的突击免疫为主,常年补针为辅的方法,确保重点疫病的免疫率、免疫证持有率、耳标佩戴率、动物防疫档案建档率要常年保持100%;建立内容齐全的免疫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场一档、一村一档;将防疫经费纳入区、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防疫需要,确保经费到位,用于购买疫苗、器械和防疫设施;区畜牧部门每年要有计划地对乡村动物防疫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疫苗的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注射事项以及疫情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动物防疫的专业知识,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养殖场遵纪守法的意识,畜牧部门要提供预防动物疫病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制定各种疫病的简明防疫程序,是动物防疫有所遵循,尽快实现防疫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3.4 完善动物疫情的监测制度

防疫部门要加强建设疫情的监测制度,加大疫情监督的密度、频率以及范围,重点做好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同时,要保证对检测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上报,还要针对相关数据进行认真地分析,从而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在疫情刚开始的阶段,要做好对疫情的控制,以及对疫情的宣传,减少因为无知而造成的恐慌等。

结束语

动物疫情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黑龙江偏远农村经济落后,思想层次低的地区来说。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疫情的预防和治疗,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从而降低动物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人身伤害等。■

参考文献

[1]季清明.浅谈农村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