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师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妇产科疾病的教学为例,妇科腹腔镜是融现代妇科手术和内镜诊治技术为一体的微创伤妇科诊治技术,也是当今妇科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论文百事通妇科腹腔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传统的妇科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妇科诊疗的面貌,为新世纪妇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同时新技术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妇科腹腔镜技术也正是在发展中完善,完善中发展!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教师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师,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师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和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学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
二、临床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院已多次开设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
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教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须是一名好医生。新晨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就诊情况的不同,他们对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很难完全满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单纯依靠授课和临床带教很难满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临床医生的要求。这一方面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授课和学生自学打下基础。随着电脑及其应用的普及,学生普遍掌握电脑的使用,这是学生自学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完善,一方面为授课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在授课时无法讲授或讲深讲透的内容可留给同学自学,同时也便于他们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临床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也可通过此形式来不断加深同学的印象,以利于他们能很快地融入临床诊疗活动中去。这也要求临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
总之,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和获得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临床教师不断改革和摸索,以最大程度地应对挑战,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名医而打下良好基础。
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作者:陈智骁单位: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
1.1研究对象
在目前能检索到的医学研究文献中超过半数的文章是探讨北美的医学教育[1],北美医学教育对国际医学教育影响很大。英国的医学教育影响着英联邦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医学教育,同时受欧盟医学教育条款的影响,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较多。日本的医学教育代表着亚洲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现状。因此本研究选择美国、英国和日本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比较教育研究方法,选择医学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和程序、学程、课程的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6方面作为比较标准。
2结果
2.1医学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2.1.1美国医学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美国医学教育的定位是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因此,医学教育分享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传输知识、传授技能和反复灌输职业价值[2]。2010年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AAMC)再次发表了《美国和加拿大医学教育掠影》(asnapshotofmedicalstudent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reportsfrom128schools),其中提出美国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下3方面特征的医生:1)在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技巧上追求个人卓越;2)掌握器官系统的科学基础,并且鼓励他们在科学设计和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科学基础知识;3)参与并领导以团队为基础的革新和进步[3]。
2.1.2英国医学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英国全国医学总会(generalmedicalcouncil,GMC)在其制定的英国医学教育的标准《未来的医生》(tomorrow'doctors)中指出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技巧,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医学院校应该使毕业生能够理解并致力于人文和职业的价值。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医学教育分享了专业教育的定位和教育目的。
2.1.3日本医学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日本的医学教育没有清晰定位为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和医学研究人才之间争论和游移,因此,日本有着庞大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2.2入学标准与程序
2.2.1美国医学教育的入学标准与程序: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招收已经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美国医学院校录取标准由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2部分构成,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准备、对医学职业的认知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是否适合学医。关于学生的知识准备,通过客观考试,即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组织的美国医学院校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测定。关于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认知,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来考察。
2.2.2英国医学教育的入学标准与程序;英国的医学院校一般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但由于其对医学教育的定位是专业教育,因此,在招生环节也有对考生的学医适应性和医学认知方面的考察。考察主要采用英国临床能力倾向测试(UKclinicalaptitudetest,UKCAT)和生物医学入学考试(biomedicalad-missiontest,BMAT),此外部分医学院校也有面试环节。UKCAT被81.3%的英国医学院校采用,主要是测试学生学医的适应性。
2.2.3日本医学教育的入学标准与程序:日本传统的医学教育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目前日本共有80所医学院校,虽然招生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包括通过笔试考察学生的知识,通过面试、高中推荐信和个人申请考察学生的学医适应性[4]。
2.3学程
2.3.1美国医学教育的学程:虽然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计细节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课程的学程分配上是相同的。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认证标准《医学院校的结构和功能》中规定医学院校应该鼓励申请者接受广博的本科教育。并且明确规定“通常,4年的本科教育对于准备好医学教育的学习是必须的”。此外还规定,医学教育课程中必须包括至少130周(2.5年)的讲课。正是基于医学教育认证标准的这些相关规定,美国医学院校基本上采取了4年的医学预科教育、2年的医学基础教育加上2年的临床医学教育(其中包括少量的理论授课)的学程结构。
2.3.2英国医学教育的学程:英国的医学教育学程一般是5年,但英国同样适用欧盟2005/36/EC指令,其中第24条规定医学教育最低年限6年,或者在大学完成5500小时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因此,英国医学院校教育的学程是5~6年。
2.3.3日本医学教育的学程:日本医学教育的标准学制是6年,通常包括4年的临床前教育和2年的临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在最开始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程度地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相当于医学预科的教育。与欧美医学教育不同的是,受日本医学从业者法令影响,日本医学教育中临床教育的实践环节偏少。
2.4课程的组织
2.4.1美国医学教育课程的组织:在《医学院校的结构和功能》中,要求课程必须整合医学的基础原理、潜在的科学内容和医学知识,以培养医学生基于现象和经历进行批判性判断的技能;运用原理和技巧解决健康问题和疾病的能力。因此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多采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跨学科的整合课程组织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巧,与整合课程相结合,多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相应的,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评价学生终身学习技巧、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2.4.2英国医学教育课程的组织:在《未来的医生》中,规定了英国医学教育课程的组织,要求课程中至少要提供10%的时间用于学生选修;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学校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在课程的内容和临床实习的结构上,均应注意基础和临床的整合。因此,大部分英国医学院校均采取了整合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PBL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
2.4.3本医学教育课程的组织:自2001年日本推行“样板核心课程”以来,日本医学院校的课程组织方式基本以整合课程为主。1990年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率先采用PBL教学模式,其后PBL发展十分迅速。根据日本医学院校协会的调查,日本41%的医学院校已采用不同方式实施整合式课程,80%的医学院校已将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5]。
2.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5.1美国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美国的医学教育有着周密的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美国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以及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ers,NBME)提供的学科考试组成。美国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阶段一、阶段二考试和学科考试成为美国医学教育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其发挥的作用如图1所示。
2.5.2英国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英国的医学教育要求医学院校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考核学生,保障学生毕业时达到认证标准《未来的医生》中规定的学习产出,并且要求学校将学生考核评价中发现的弱项标注并转给第1年住院医师培训,以保障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能得到强化的训练。
2.5.3日本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2005年开始,日本医学院校和口腔医学院校联合体组织了公共成效考试。学生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才能进入临床阶段学习。此外在最后一学年末,日本医学院校都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授予MD学位。学生毕业后还必须参加2年的临床培训,进入毕业后临床培训的前提是通过国家医师考试。国家医师考试成为医学生进入毕业后临床训练的教育质量控制点。
2.6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试行加速医学教育项目(acceleratedprogram),该项目的课程年限一般是7年,学生前3年在大学指定的学院学习,修读完相应专业的学位课程。医学阶段课程的学习从第四学年开始,医学课程的安排与传统安排一致。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后获得相应专业的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共有45所医学院校试行此项目。在英国和日本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招收大学毕业生入学的医学教育模式。无论是在招生方式、学程,还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都与美国传统的本科起点医学教育十分相似,截至2013年英国47%的医学院校设置了招收大学毕业生入学的医学教育项目。在日本,45%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实施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医学生的方案。
3展望
【关键词】 在职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对策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指医生通过阅读书籍和杂志、撰写论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学术会议以及与同事交流,使用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完成继续医学教育义务;政府或医学界学术团体通过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实行学分制来保证医生履行继续医学教育义务[1]。通过了解了重庆市整个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探明影响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因素,探索合适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为制定适合重庆市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重庆市设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教务处管理人员及医院医生。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课题研究目的,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研讨和咨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有效率为74%。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44人,女性30人,20到30岁之间有43人,31到4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21人,41岁到5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4人, 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为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无,有18人为本科学历, 38人为硕士学历, 18人为博士学历。未定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16人,副高职称10人,高级职称12人。
2.2被调查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现状:被调查医生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培训班的有45.9%,参加进修的有6.8%,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的有84.8%,进行学历教育1.6%,远程教育占4.0%,自学的人数占37.8%。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5次以下的占16.2%,5-10次的占54.1%,11-15次的占20.3%,16-20次的占1.4%,20次以上的占8.1%。
2.3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使用SPSS13.0对被调查医生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类型中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分类变量作一维方差分析。
2.3.1职称与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均值低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2.3.2职称与社会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社会动机因素均值高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1.1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时间紧是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工学矛盾”是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临床医生时间难以保证,从而减少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其次是地点因素,这和大部分的培训班、学术讲座都在院外举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医生不能尽可能多的参加外地的学习。
3.1.2临床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是职业发展动机: 这一研究结果和国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1][2][3]证明参与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于职业发展的追求、为专业晋升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以及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等。其次是兴趣因素、利他服务因素、用人单位的政策规定和社会因素。
3.1.3高级职称医生参加CME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职称组因为在专业晋升方面已经达到高级,已无职称晋升空间,因此,职业发展动机因素不是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而高级职称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与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相关的社会因素。
3.2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3.2.1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由于医院的医疗任务,医生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要与内容不同,医院管理者应善于分析不同层次医生学习的特点,采用科学性与系统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观上满足不同层次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客观上增强医生继续教育的实效。医院还应加强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力度,以便更好的节约时间和经费,并根据行业要求和本单位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
3.2.2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
3.2.2.1整个医院的资源共享。这包括科室内的资源共享和科室间的资源共享。
3.2.2.2增强医院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同一地区的医院之间,除了业务上的竞争,还应该在技术、信息、资源上进行互通和共享。对于三甲医院,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行业前沿的专家,在接收进修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的同时,将一些学术会议、案例讨论也能与一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医生一起分享的话,会提高整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3.2.2.3医院与社会资源。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医院应该有效的利用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的资助举办或者参与学术会议,开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费用分担制,多渠道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问题,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2.3发展远程继续教育: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手段灵活多样,卫生技术人员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及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获取所学医学专业的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发展动态,为卫生技术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便捷的通讯为获取最新的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结论
综上所述,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成较好,医生有条件多渠道、多形式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的整体趋势中,职业发展与兴趣的动机强度最高、最为普遍;而影响在职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和地点因素。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制定者及各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医生的不同需求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给予资源支持,以充分激发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提高参与程度、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尚柏.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安徽医学,2010,31(3):195-197
[1] Henry.G.T , Basile.K.C. Understanding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formaleducation.Adult Educ.Quar.,1994,32(2):77-82
[2] Merganser, M.A. th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Pharmacist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978.56-67
[3] Am. J. AACP Commission to Implement Change i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Entry-level education in pharmacy: Commitment to change,” Pharm. Educ.,1993,(54)3: 366-374
[关键词] 医学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41-02
培养医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当前,知识的传播与增长速度急剧飞跃,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医学教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亟待改变。在社会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时刻,怎样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问题困扰着医学教育。
1 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与医学教育
由于受历史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早期医学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耳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文字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是人类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在纸质文献成为知识的重要传媒之后,中国的医学教育仍以学徒式教育为主。公元1000年后,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院校医学教育,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分化逐渐明显,医学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此时,医学书籍成为医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重要传媒,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逐渐得到完善,医学教学步入职业化教育阶段。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可以预见,不久人们将足不出户就能自选学习最好的较多科目的课程。因而提高个体、群体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也面临重大变革。1988年,在 WHO 的大力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之后又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我国也正在建立相应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考核和评估标准。至此,医学教育进入了标准化、国际化阶段[1]。
2 信息时代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相应转变
当前,国际化医学教育呈现出下列新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也应作相应变革,以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需求。
2.1 知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
面对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更新加速,医学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三基教学为重点,准确、精炼地传授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吸纳医学发展中的前沿性知识。医学课程需要重新整合、整体优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开展学术讲座和知识交流,了解新进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忽视基本知识而一味求全求新,得不偿失,并且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沉重负担。
2.2 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趋势
过去单一的书本教学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而对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培养相对重视不足,难以达到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现在,更多的医学信息来源于多媒体、电视等种类繁多的电子传媒和网络,动态、立体视觉的传播手段也使医学知识的传授更为直观。为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和获取必要的信息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进行网上教学,建立师生网上互动平台,探讨交流,教学特长。
目前,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电子学的发展推动下,模拟医学教育应运而生,以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教学、模拟视频等方法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多样化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为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启发学生自学、获取利用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也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大教改力度,增加创造性与接合性课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上互动和学生自学,可引入以问题为中心(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把握学习内容,领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自我更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创新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习惯。研究表明,PBL方式培养的医学生在临床操作、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独立性方面要强于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3],将使学生在今后从业和学习中受益终身。
2.3 课程综合化、技术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趋势
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对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医学生需要学习掌握许多医学交叉学科和社科知识,重视医学实验和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口头、书面的表达言简意赅。伴随医学国际化趋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还应熟练使用外语及医学数理统计。
此外,我国医学教育迫切需要技术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刻不容缓。这需要国家医学教育管理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需要医学院校,在理论和实验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方面下大功夫,以尽快跟上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步伐。
2.4 教育目标的终身化趋势
医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使医生成为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和实践的职业。因此,医学教育的理念更在于培养终生学习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一生奠定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适应社会的持续学习需求,学校还应加强再教育培训,为其提供再教育的环境与条件。
循证医学(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是指慎重、准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临床教学,要求临床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治进展,传授疾病诊治的最新知识,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这不但教给学生书本之外的较新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和获取本专业的最新进展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终身自我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
2.5 做人为本,以德为基,强调和深化传统文化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德修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强调做人为本,正心修身是一切事业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象,凸显出我国教育在做人和德行修养上的盲点。笔者以为,道德修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倡导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做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的优良品格。二是倡导全社会把道德作为一切事业的根本的观念,建立道德诚信和守法档案作为社会用人的参照。三是加强医德教育,把德艺双馨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目标,把以人为本和道德伦理情操作为从业考核的必要和首要的标准。四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背医德的行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 张弘.发展模拟医学教育促进医学教育改革[J].当代医学,2010,16(33):156-157.
[3] 王晶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9-71.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转变;改革;医学人才
每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而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对于医学教育来讲,由于近几年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学教育也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群体医学的整合,彰显出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与身体保健的有机统一思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但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且要积极促进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教育方法、内容、观念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医学科学对疾病与人体的认识,是人类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科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疾病、健康、治病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存在与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将诊断治疗与疾病的立足点放置在同生物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其强调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在细胞、生物大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寻找到可以测量的具体形态或者物理化学方面的改变,并确定生物理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健康的具体定义与范畴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但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确保身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也不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种,反之与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紧密联系的疾病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病因素都与社会压力、情绪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等息息相关。这种发展状况说明,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仅仅依靠传统诊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将社会、心理等因素纳入到诊疗方案之中,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并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信贷医学模式从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已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医学模式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与整体框架,而人们对疾病、健康的根本观点与实践规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来实现,所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教育也发生相对应的改革。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已经从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社会化、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发展态势。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同时还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必须对人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以,医学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等。我国医学教育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不足或问题,因而加快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观念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根本无法适应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已经行使多年,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养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新标准与新要求。因此,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不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而且无法适应发展迅速的医学科技水平,导致很多医学人才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都是已经过时的技能或概念,当然也就无法胜任现代医疗岗位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进行重新学习或进修。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讲授医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即“纸上教学”问题比较严重。加之医院医生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临床知识无法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或传达,从而影响学生临床实践的质量与效果。这种“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无法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与医学知识。
(三)科技人文教育的缺位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医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好结合,但在当前的医学教育领域中,因教学思想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防范呆板单一等,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缺乏充足的科学探讨精神;同时,医学教育内容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过于淡化,忽视了理想、精神、到的以及情操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精神,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做支撑,必然会造成医学人才对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进而影响其协调人系关系的能力提升等。
三、我国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改革路径
(一)确立预防为主的医学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与文化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出现后的治疗,而是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做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整体质量。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发病学、病因学等学科的设置,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学人才预防疾病的能力与水平。这是现代化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向。部分专家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将会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取决于治疗心脏病、癌症等病症的技术与医疗设备,而是依赖于不断提升人们改造与适应环境能力的医疗健康教育。
(二)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医学、人文、科技、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与较宽的专业口径。所以,医学界教育改革必须更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综合性,努力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逐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化、融合与重组等方式进行再优化,科学合理的压缩必选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知识与专题讲座,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与贯通。
(三)大力优化医学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所服务的,对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即鼓励医学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预留15%左右的学时供学生们自学。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以及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力拓宽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过程更趋生动、有趣与活泼,提高医学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与知识性。[3]综上所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同时全新的医学模式存在本身也为医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全球性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参考经验。所以,我国应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改革,而且要提高思想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学教育与医学模式的相适应,进而切实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彬,刘念,冯小明.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06)
[2]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关键词:社区特色;中医医学;教育研究
0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人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社区化卫生服务分工日益明显[1]。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为了让有社区特色的中医医学教育能够得到较好建设,本文分析了我社区的建设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方面,需收集本社区相关资料。本社区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拨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接诊患者30000余人次,中医门诊达20000余人次,针灸拔罐等中医技术治疗6000余人次,门诊个体化中医指导教育随时在接诊中进行。2013年被评为昌平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015年被评为昌平区中医特色示范站。每年为社区居民至少进行6场中医健康大课堂教育,出中医板报6期。
1.2建设方法
可以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宣传和动员、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和创造良好社区环境等手段建立教育体系,具体方法如下。1.2.1建立健康档案可在社区中建立起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掌握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健康档案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好地开展特色中医医学教育。在收集健康档案过程中,可针对性地对不同疾病、不同症型和不同身体状态的居民进行分类指导,使社区居民掌握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并且把这些学到的中医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可以起到预防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并且带动家人和身边的社区居民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用常见常用而且物美价廉的中医药材和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手段来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2开展社区宣传和动员可通过已经成为固定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带领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中医医学健康教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和街道办以及居委会的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抓住各种途径加紧宣传动员,并抓住有利时机,使用典型事例教育居民,起到更好的中医医学教育效果。1.2.3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进行,让更多的居民可了解到自己身体状况,并可通过中医医学理论进行分析。而让居民通过学习到的中医知识分析自身状况,可更好地提升其对中医医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能够取得明显更加的效果。1.2.4创造良好社区环境将社区典型病例患者、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定期对其进行上门随访,了解和指导患者日常治疗、与患者沟通中医治疗方案、了解患者对社区中医治疗的建议等,让患者及家属能感受到中医特色及优势,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优势。
1.3研究标准
收集社区居民100例,对其进行中医教育满意程度和理解程度的比较。在社区特色中医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前后,均使用自制的中医知识问卷和中医医学教学满意程度问卷进行评价,其满分均为100分。1.4统计学方法通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社区特色中医医学教育的建立,社区居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对中医的认同感有着明显提升,对中医满意程度明显增加.
3讨论
社区医学教育主要面向社区,目的在于为社区培养贴近社区服务、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综合卫生保健服务的人才[2]。社区医学教育还可渗透至初等医学教育、中等医学教育以及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教育中。而建立完善的社区医学教育体系是培养高质量卫生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整体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3]。而随着我国人民对中医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如何建立社区特色中医医学教育体系开始成为了社区卫生工作中的重点。本次研究中也显示,通过使用这一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社区特色中医医学教育体系质量。本社区居民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满意程度和对中医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明显提升,使社区居民掌握到了丰富的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并且把这些学到的中医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能够积极带动家人和身边的社区居民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应用常见常用而且物美价廉的中医药材和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手段来提高了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较高社区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越,陈荃,闫昕,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功能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7):766-770.
[2]李长明.关于当前医疗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建设的三点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1-2.
一 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
1 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源及意义
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缘起国外,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与此同时,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也制定并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 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前期认证的学校如表1。
二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
第一,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1)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2)宣传动员,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动员学生参与,最后选定试点班级。(3)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
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如表2。
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改革后针对新的TBL教学模式,对60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学生的评价良好,如表3。
3 启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达到“以考促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
第一,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
第二,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如表4。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①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建议主观题≥60%,客观题≤40%。②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l型题,为Al、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
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通过认证学习,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3 教学改革热情提高,立项数目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认证期间和认证后,基础医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教改立项7项,校级教学改革20项,发表敦改论文40篇。
总之,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基础医学院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结合前期教学改革基础上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导开展PBL、TBL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程考试改革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大有裨益,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青,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未来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92-96.
[2]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3]郑少燕,杨棉华.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医学教育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37-38.
[4]陈垦,冯建玲,杨建新,等.医学专业认证下我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640-2641.
[5]赵琼、陈勤,对质量工程背景下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79-1080;1097.
[6]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12.
[7]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8]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 (10).
[9]张彦通,韩晓燕,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2005(1):43.
[10]曹德品,钟照华,赵士斌,医学教育认证与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分别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厦门市卫生局、北京朝阳医院和沈阳医学院单位合作完成,对2000名卫生技术人员做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1223份。
2.方法。
对所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筛选出曾接受过网络远程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的人员共计518人;以是否接受过此两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单位性质、收入、职称、对远程教育了解情况等共12个指标为自变量,分析影响接受远程医学教育的因素。统计学分析通过使用SAS9.1.3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完成,对于多分类的自变量均划分为哑变量进行模型拟合。
二、结 果
1.卫生技术人员一般状况调查。
所调查的1223名技术人员中有518名曾经接受过网络远程医学教育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占总人数的42.35%,详细情况见表1。
2.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接受过网络或卫星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表1中前12个变量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因素对是否接受过远程医学教育有影响。(详细情况见表2)。
三、讨 论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职业、专业以及知识基础层次等客观性教育“选拔”条件的限制,具有显著的广泛性,适应不同基础知识层次、不同要求的学员学习;另一方面,正因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对“入口”起点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学员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对象具有非规范性也是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又一特点[2]。本研究显示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更容易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博士和高收入者接受远程教育机会少;地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的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关于《卫生部关于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知道并阅读过的卫生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其接受的机会分别是其它两类人的3.21和3.41倍。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不断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完善教育制度,健全教育体系作为实现我县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根本保证。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本单位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把促进全员学习,建设学习型单位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落实专人负责,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改进管理手法和手段,不断增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要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规范和年度实施计划,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卫生局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年度规划,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达95%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达90%以上。乡镇卫生院,各防保所(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新农合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民营医院,学校医务室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达90%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达85%以上。
二、规范管理,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和《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规范》,结合本单位、本辖区实际,成立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并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县卫生局安排县医学会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授予环节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执行情况的管理检查,确保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约束机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执业注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换验证、单位年度考核,医护人员定期考核的必备条件之一。卫生技术人员未完成年度规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不予受理职(执)业资格注册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不得进行医疗机构换检证,年度岗位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在申报晋升职称、竟聘岗位和注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换检证时,必须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登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由各医疗单位初审并加盖鲜章,县卫生局复审。
(三)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坚持“三性”、“四新”(即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原则。
1、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人事培训中心《2012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全员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函》文件精神,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全员采取以网络培训为主,面授培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程20学时,请学员按射卫办[2012]17号登网步骤下载学习内容、注册、交费、提交、确认;各单位要传达到职工,认真按文件精神执行,继续教育学分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发证。
2、积极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普及性,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地学习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动远程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计生服务站,学校医务室,乡村医生,个体医生都要参加华医网与本专业有关内容的学习获取ⅰ类、ⅱ类学分。县人民医院于每年3月到市卫生局学会办购买华医网i、ⅱ类学分卡,县中医院购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ⅱ类学分卡,其它医疗单位(含个体、乡村医生)于每年3月由各单位、防保所(组)带上参学人员的花名册到县卫生局学会办购买华医网i、ⅱ类学分卡,每卡120元。
3、继续医学项目还包括:学术会议、专题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会、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专家会诊查房、新技术操作,撰写论文和著作、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院内专业讲座,县卫生局组织的水平测试,乡村医生培训等。
(四)严格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i类和ⅱ类学分。
ⅰ类学分为经卫生部、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或授权举办的远程网络教育。
ⅱ类学分为省以下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所举办的经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科研立项、进修学习等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经批准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专题培训、水平测试以及经批准的远程医学教育和网站举办的学习活动;经县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院内及片区专业培训。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实行累积制,即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学习每年达60学时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获得不少于25学分;乡村医生、个体医生每年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其中:ⅰ类学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5学分,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10学分。ⅰ、ⅱ类学分不得互补。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学分管理办法》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和登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于每年3月将院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上报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批,按批准项目、内容、学时不得随意扣减,同时每年3月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报送县卫生局备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人员及i、ii类学分报县卫生局复核;全县其它医疗机构院内、站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课题于每年3月报县卫生局学会办审批;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i、ii类学分于每年12月报县卫生局学会办审批,批准后方能记入个人学分档案。
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于2012年7月前要建立医学科技教育网络平台,以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网上申报、评审和执行情况信息反馈,加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反馈体系,实时了解和掌握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对象学分完成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紧紧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一)县医学会要建立医疗卫生技术骨干人才库,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技术骨干及全员培训机制和制度。通过定期选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组织适宜技术推广等形式培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技术骨干。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按照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的在岗培训,每年3月报送培训计划到县学会办审核、备案,并参照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行管理。县卫生局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九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对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二)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医学知识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人事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培训全科医师提供具有全科医学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卫生人才的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增加护理、药学、检验等相关医学技术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使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与管理紧密结合到医疗卫生各项重点工作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认真开展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推广临床诊疗规范、临床路径、适宜医疗技术、合理用药指导原则,广泛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全员培训,促进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操作能力,适应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 2010-2015年 医学教育 会议主题
每年举行的各级医学教育会议,其主题都是当年医学教育的热点,因此,分析近五年医学教育会议主题,研究其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医学教育的热点十分必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近五年相关医学教育会议征文通知,查询到相关会议38场次。主要研究各类会议的主题,没有主题的,以会议征文主题为准(见表1)。
表1 选取会议名称一览表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近五年会议中出现过两次以上的主题进行统计得知,“卓越医生教育和医学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评价、医学教育认证”频数最高,成为各类会议研究热点。“医学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协调发展”出现频数最低,仅在2015年出现两次(见下图)。
图 各主题词频数一览表
表2 近五年热点主题一览表
从表2可得知,近五年会议的主题主要围绕卓越医生教育、医学教育评价、医学专业认证研究展开。2015年“医学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协调发展”、“医教协同”成为当年新增会议热点,这与国家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有密切联系。
三、研究结论
1.伴随医学专业认证的继续推行,“医学专业认证”还将继续成为近期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2.随着《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医学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协调发展”、“医教协同”将继续成为近期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1.1宏观因素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步伐缓慢、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
1.1.1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欣赏等,完全背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质。
1.1.2我国教育重理轻文,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虽然培养了医学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视了开发医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现阶段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微观因素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身的教育观念、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2.1教育观念体制落后调查研究显示,53.03%的学校其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改革缓慢;51.62%的认为人文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进一步分析发现,53.48%的认为来自学校决策层的阻力,是他们在观念上认为人文医学教育不重要,46.5%的认为他们认为很重要,但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太麻烦了,不易做到。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观念、体制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2.2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的不足使人文医学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少,影响着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水平的提高与人文医学的发展。
1.2.3师资力量缺乏由于人文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也有特殊要求,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希望多开设一些课程,但因师资缺乏不得不放弃,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1.2.4医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现在青年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现象,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新闻媒体的话说得更为严重,如“传统文盲”、“价值认同偏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等,导致他们对人文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
2必要性分析
2.1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的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2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医学教育,使其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要求如果医学生仅仅凭借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往往只重视患者的生物属性,忽略患者的社会学属性,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由此我们认识到创新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强化人文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注重医学生德性和智慧的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当今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的路径
3.1转变人文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和观念转变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文医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医学生的成长。明确具体的人文医学教育目标,是开展人文医学教育的指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所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所强调的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具有人群和大卫生观及相应能力;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确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为顺利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提供保证。
3.2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医学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医学教育要持续贯穿其教学全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文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传授人文医学知识,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扩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
3.3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形式在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尽其所能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改变人文医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采取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以及交互式、小组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景分析的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理论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医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使命感。
3.4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考核机制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