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管理

时间:2023-09-26 09:3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风险管理

第1篇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

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

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二)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198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如2007年的利率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2002年,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下降。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变动:一次是在2003年9月,市场利率大幅度跳升;一次是在2005年3-9月,市场利率迅速下降。还有2007年的利率调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风险。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也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所以说,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

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而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

2004年2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利率和风险管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率风险管理也不再是演习,而是进入实战阶段了。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2007年,部分储蓄存贷款利率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相关的,也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在1999年11月1日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税率为20%,当时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开征利息税也是对利息的调整,实际上也是降低利率。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随着个人购房人群比例的提高和住房按揭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与按揭信贷有关,家庭资产与利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剩余的金钱只能存积于银行或购买债券以求获得利息,个人和家庭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期望是单向高的,在A股出现以后,由于利率的变动与股指的变动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部分持有A股的人群更希望利率向下变动。目前,在各个城市中持有股票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在60%左右,个人购房人群比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超过了90%以上,所以前七次银行降息对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为了遏制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存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且2007年8月15日调减利息税为5%,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派生存款。也就是说,政府把利率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从2006年开始股市和房地产的升温和通货膨胀,造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所以用利率进行调整。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市场利率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难以预见,加上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所以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变动均会刷新每一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利率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带来了风险。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

如,2005年8月1日购入三年期国债50000元,由表3可知利率为3.24%,2008年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息为50000

×3.24%×3=4860(元),而2006年至2007年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一年期的由2.52%到4.14%,三年期的由3.69%到5.4%,而这些损失的风险与债券本身的质量无关,它是由无法控制的货币市场的变化造成的,是由利率变化造成的。

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

(一)风险的测度

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

(二)风险的规避

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

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如9月1日发行的2006年四期国债5年期为3.81%,比同档次三期国债高出了0.32个百分点,如果买入50000元的话,到期将多收入800元,并且国债提前支取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且半年之内是没有利息的。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

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而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

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汉洪,董红霞.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课件.2007.

[4][美]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马克·梅斯勒,着.朱世武,邢丽,译.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能更好地预测、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稳定和增加收益。

第2篇

关键词:FFA干散货 风险管理

Abstract:International does the bulk cargo market as a result of each kind of factor influence,approaches in a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does the bulk cargo transport expense tariff constantly not to change,the shipping enterprise and the foreign trader is undertaking the huge transportation charges change risk.The FFA market can help the enterprise as the financial derivation tool to dodge the shipping risk effectively,therefore,Chinese Enterprise needs to understand positively FFA the operation mechanism,effectively reduces the enterprise using FFA the management risk.

Keywords:FFADoes the bulk cargo Risk management

1.FFA简介

FFA是英文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远期运费协议)的简称,它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远期运费协议,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等,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航交所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差额。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运费风险管理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套期保值主要是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现货价格剧烈波动而带来风险时,自发形成的买卖远期合同的交易行为。而运费套期保值,就是把运费作为一种商品,船东或货主通过FFA市场为运营环节买了保险,保证其稳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FFA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公司:

1.1航运商:从事国际大宗散货运输的航运企业及运营商。比如挪威的KLAVENESS,丹麦的NORDEN、德国的OLDENDORFF、法国的CETRAGPA、意大利的DEIULEMAR、希腊的NAVIOS/OCEANBULK、新加坡的PCL/IMC、韩国的KOREANLINE/STXPANOCEAN等;

1.2贸易商:从事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散货进出口的贸易企业。如路易达孚、嘉吉、邦基、ADM等;

1.3生产商:从事矿石冶炼、粮食加工、电力、炼油等大宗原材料消耗的生产企业。比如世界矿业巨头BHPBILLITON和RIOTINTO,欧洲最大能源公司RWE,英国的KOCHCARBON等;

1.4金融公司:各种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期货公司等。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法国兴业银行、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美林证券等。

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货主和承运人都面临很大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一些货主或承运人就想通过FFA规避风险,都由于FFA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机构由于对FFA的了解有限,导致不但没有能够通过FFA降低风险,反而增加了亏损,2008年中远就由于应用FFA操作不当,而造成巨额损失。本文主要是在分析FFA市场的特征、实践操作等内容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FFA规避航运风险提供了一点借鉴。

2.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的特征

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不仅受世界经济贸易引起的供求的影响,而且受政治、自然因素、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散货运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涨幅很大。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是干散货市场的重要综合运价指数。2007年BDI指数呈现出井喷式上涨,全年BDI平均值比去年增长了118%,2008年BDI曲线更是呈现出了戏剧性的变化,上半年创历史新高,下半年创22年新低。2008年5月20日,BDI指数攀高到11793点的历史高位,却在同年12月5日跌至663点。然后,在2009年2月11日,BDI指数反弹突破2000点,达到2055点。相较其最底端时的663点,在两个多月内增长两倍多。尤其是2009年2月4日,BDI大涨168点~1316点,涨幅达15%,创下自1985年以来最大涨幅记录。

国际干散货市场主要是通过租船来实现的,这个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没有能力改变运费费率。运费价格的巨大波动对于船方和货主来说风险都是及其巨大的,如何规避航运风险愈显重要,航运金融衍生品FFA应运而生,并在进一步发展。

3.FFA的风险管理应用

3.1远期运费协议的标准合同简介。

协定航线2A航线合同价格18000美元/天合同月份11月份合同天数90天结算日期合同月份最后7个BDI指数日结算价格最后7个BDI指数的平均值结算金额合同价与结算价的差额乘以合同数量佣金根据合同约定3.2远期运费协议交易操作流程。FFA是通过经纪人在市场上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协商,最后确定航线,装货量,在确定的结算日期上达成运价协议。在FFA的实际操作中,买卖中一方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远期运费协议的内容,并通知经纪人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交易方,经过协商最终确定FFA合同的内容。到了结算期,根据FFA协议价格和合同价格的差额,得到一方需要想另一方支付的现金总额。

3.3远期运费协议的交易实例。

3.3.1货主套期保值。2007年6月份某进口企业签定了一份FOB合同,决定9月份进口一批货物,利用巴拿马型船大西洋至远东航线运营,综合各种因素,货主担心运费会上涨,因此想在当前市场上锁定利润。当前市场上该航线的9月份运费为16500美元/天。该货主买入了9月份的2A航线的合约。主要内容如下:

买方:M公司,卖方:N公司,航线:2A航线,合同月份:9月份,合同数量:60天,合同价:16500美元/天,结算期:合同月份最后7个BDI指数日,佣金:根据合同规定

假定9月份,果真如货主所料运费价格大幅上涨,9月份日租金涨到22000美元/天,那么该货主在FFA市场上获得的收益为:(22000-16500)×60=330000美元。除支付少量的佣金外,这部分收益可以弥补企业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有效地规避了运费上涨的风险。

3.3.2船东套期保值。一家船东拥有一条PL船,从2006年6月初来看,这条船将在2006年8月底还船,船东想在2006年8月还船后将该船放到2A航线上做一个航次。船东担心三个月后运费会下降,于是用FFA来规避风险。船东决定卖出2006年8月的2A航线的FFA,市场上FFA的价格为12500美元/天,如果三个月后,如船方所料运费下降到7500美元/天,合约数量为90天,那么船方在FFA 市场上获利为:(12500-7500)×90=450000美元。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选择适当的经营策略,如果有效利用FFA合约,能够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4.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我国在国际干散货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运用FFA来规避风险的中国企业很少,以至于在现货市场上承受很大的风险,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航运企业和贸易商应了解FFA的运作机制,有效地利用FFA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宫晓幸.原油远期运费协议对即期运费波动率的影响性分析,中国知网,2008.3

[2]张键、杨永志.FFA在航运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海运,2006.5

[3]段国栋.干散货航运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及运费衍生品FEA,中国水运,2007.1

第3篇

上市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状况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A股上市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我们结合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14家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年报披露的相关内容,我们把反映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容分为董事会要求、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具体工具、分析指标六大部分,各银行具体情况见表1。

上市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评价

通过归纳上市银行年报中有关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信息披露,可以看出,虽然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指引,但在市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各个银行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大型银行从整体情况上好于中小银行

在进行监测的六项内容中,披露内容比较全面的银行共5家,分别为工行、中行、交行、宁波、华夏。但从披露的详细程度上看,大型银行披露的内容远远多于中小型银行。比如在董事会责任的相关披露中,中小银行往往只有几句话进行介绍,而工商银行则披露“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本行在风险管理中遵循的原则包括收益与风险匹配、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风险分散、定量与定性结合、动态适应性调整等原则”和“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专业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构成本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总之,四大银行从总体上对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管理,在管理体系建设、规章制度、管理工具等各方面,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在管理的深度、广度上都优于其他中小银行。

各行对市场风险的表述差异明显

虽然从整体上讲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但对于这一风险的详细表述各行却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招商银行认为“本公司利率风险来源于资产、负债的基差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其中,基差风险是本公司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其次是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相对较小”。工商银行将利率风险进一步分解为“利率水平的不利变动给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带来损失的风险。本行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其中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的重新定价日错配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是本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

制度建设步伐不一

过去中资银行相对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比较健全。随着市场风险影响的不断加深,各行也都加快了有关市场风险的制度建设。浦发银行制定了《资金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资金业务风险管理规程》等制度;华夏银行制定并下发了《华夏银行2009年市场风险管理策略》、《华夏银行2009年市场风险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华夏银行市场风险识别实施细则》和《华夏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实施细则》;招商银行制定了《招商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南京银行制定了《南京银行压力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启动《南京银行同业统一授信管理办法》的修订,制定《南京银行债券类理财产品资产池管理办法》,修订《金融市场部企业信用债券风险管理办法》;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制定了三年的风险管理规划,以此指导全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管理指标差异明显

虽然各银行都非常重视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但由于认识的差异、投入的不同,使各行可运用的指标也存在明显不同。深发展主要是运用限额管理、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工具。招商银行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分析、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缺口分析等方法来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结合压力测试结果来管理其尾部风险。北京银行定期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缺口分析来评估承受的利率风险。交通银行2009年完成了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上线,实现了头寸管理、估值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计量和压力测试等功能,可以定期对市场风险资本进行计量,确保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计提充足的资本。在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工商银行通过改造和升级有关系统,采用风险价值(VaR)、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户产品进行计量分析,并逐步开展压力测试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采用敞口限额、止损限额和敏感度限额对全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通过开展验证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模型验证工作。

上市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市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各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净收入和净现值平稳增长,避免收入和权益由于市场风险产生不可控制的损失,同时降低金融工具内在波动性对本行的影响。那么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对其利息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未能和贷款、总资产实现同步增长

2009年14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从34.32万亿元增加到43.05万亿元,增幅为25.46%;贷款余额从17.62万亿元增加到23.65万亿元,增幅为34.26%。但各行的利息收入合计从14873.43亿元下降到13863.19亿元,减少了1010.24亿元,贷款利息收入合计从11404.95亿元下降到10641.08亿元,减少了763.87亿元;净利息收入合计从9347.29亿元下降到8989.45亿元,减少了357.84亿元。在这些上市银行中,利息收入实现正增长只有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三家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实现正增长的只有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四家机构,净利息收入实现正增长的有深发展、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七家机构(见图1、图2、图3)。虽然从增长率看,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率都达到22%,但这两家银行的贷款分别增长66.65%和67.98%。说明这两家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完全依赖贷款规模的扩张。

上市银行利息收益率比2008年均有下降

2009年末,14家上市银行的贷款利息收益率为4.5%,比2008年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总资产净利息收益率为2.09%,比2008年末下降了0.63个百分点;总资产利息收益率为3.22%,比2008年末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从单家银行看,贷款利息收益率下降最明显的是兴业银行,2009年比上年下降了6.18个百分点,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下降了2.47个百点、2.36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总资产净利息收益率下降最明显的是招商银行,下降了2.02个百分点,深发展、南京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分别下降了1.84个百分点、1.63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见图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上市银行虽然是中资银行中管理最规范、盈利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银行,但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在应对利率的不利波动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方法。大部分上市银行在总资产、贷款投放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息收入却增长乏力,甚至减少。在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有限的利率波动却造成上市银行利息收入的明显波动和收益率的明显下降,中资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增强中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进一步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认识。在中资银行传统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客户不能按期履约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一直是银行经营中最为关注的。所以以前各银行总是不遗余力地加强与之相关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无论是管理架构,还是规章制度,都围绕着信用风险管理展开,对于市场风险着力很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持有的资产中,有市场价格的越来越多,因而市场风险已经成为影响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各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相关工作,使其管理能力得以不断增强。

协调不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2009年各上市银行之所以会在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交出一份并不合格的答卷,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没有处理好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各大银行都倾向于给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型央企、个人按揭等项目贷款,利用票据融资快速扩大规模,结果使这些项目的贷款利率快速下降,使自己面临巨大的不利的利率波动。虽然这些策略使银行的贷款投放增长较快,但数量的增长未能带来收入的增加,反而消耗了大量的资本。如果考虑到资本成本,2009年各银行的业绩肯定会明显低于2008年。各银行应该切实加强经济资本考核,协调处理好不同风险间的关系。

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目前条件下,简单地批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毕竟目前的利率管理体系使各银行都系上了利润安全带,银行用不着为市场风险过多的操心,事实上也没有条件和机会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把商业银行放在真正市场化的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各行也才能把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真正变成增强自己盈利能力的有效工具。

第4篇

关键词:市场风险管理 新资本协议

随着各国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蓬勃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重大风险事件,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多项利率管制措施在逐渐放松,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受到汇率与利率双重风险的冲击。同时,为缓解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势必使我国商业银行暴露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而由于现阶段我们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专业人才缺乏,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难点

(一)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的确立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履行相应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成立专门的市场风险委员会,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承担市场风险的资金部门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近些年,在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市场风险委员会及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职能横向交叉与垂直管理缺失的难题。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相关部门职能存在横向交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比较缺乏,而新成立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多数是从资金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往往管理人员也来自于这些部门,这必然造成部分职能还不清晰。又由于关注风险的视角和层面不同,市场风险管理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在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中也存在一定交叉,职责定位还不明确。

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纵向分支管理机构。我们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只限于总行层面,在分行层面大多还没有设立相关分支机构。有些银行建立了相关机构,但存在既报告给上级行市场风险管理主管,又报告给本级行资金业务主管的“双重报告”问题。他们在薪酬考核机制上也基本依赖本级行的经营绩效,这种独立性的缺失可能影响其对市场风险的判断。

(二)账户划分与投资组合结构设置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制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管理办法,明确两类账户划分标准和管理要求。交易账户记录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以便出售、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利交易的账户。其余交易一律划入银行账户。

西方主要的商业银行交易账户规模较大,投资组合结构设置全面、细致、清晰,一般由总行层面进行统一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机构管理较为松散,各个交易台或有交易权限的分行。特别是境外分行,一般自行设置各自投资组合结构。不同交易台或分行的层级设置颗粒度不同,没有完全覆盖账户、产品类别、国家、机构、货币、交易台、交易员、交易对手等信息:或者这些信息的层次顺序并不统一,这对全行层面的市场风险集中管理和数据整合带来巨大的困难。

(三)金融产品交易数据整合

交易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是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要素。无论使用的管理方法有多么先进,计量模型有多么可靠,如果基础数据来源出现问题,都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的结果,可能导致整个市场风险管理的失效。

西方先进银行的数据管理非常严格,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交易数据储存及核对。而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储备不足且质量不高。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各类资金产品的交易数据储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不同系统的交易管理方式各异,缺乏各个系统间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对这些数据分类、筛选、整合的工作非常复杂。

(四)金融产品定价估值能力

金融产品定价估值是计量市场风险重要指标一风险价值(Value-at-Risk)关键也最困难的环节。西方银行一直以来把产品定价估值模型作为制胜法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定价估值的方法。并且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具备结构性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交易也以代客交易为主,单纯依靠外资银行的报价。另外,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采用国外金融风险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成熟软件产品,这些外购的软件产品的定价估值模块往往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黑盒子”,即我们只知道系统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无法知道其中的原理究竟如何。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对有关人民币的金融产品往往也是“水土不服”。

(五)市场数据管理

市场数据的选取和使用是定价估值的基础。只有收集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数据,将金融产品与相应市场数据匹配。完成对所有组合中所有产品的估值,并计算出按照市值计算的各投资组合的损益情况,才能为监控市场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若直接使用不加清洗和加工,这些市场数据存在缺失或严重失真的可能。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主要商业银行在选择市场数据时尤为慎重。他们成立专门团队对这些输入定价估值模型的数据进行管理,研究市场数据对其风险计量模型产生的影响。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使用数据源相对单一,主要是来自世界两大数据供应商(路透和彭博),以及小部分国内数据供应商。这些来自外部的数据在一般情况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甄别,甚至在银行内部各相关部门在制作分析报表时使用的市场数据都没有统一,这给市场风险分析带来很大的障碍。

(六)“后危机时代”市场风险管理的新兴课题

各国银行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巴塞尔委员会在2009年初针对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市场风险管理新概念,如引入增量风险计提(Incremental Risk Charge)、压力风险价值(Stress Val-ue-at-Risk)等。目前,西方主要银行还没有真正实践这些新概念,我国商业银行对它们还处在研究阶段。

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横向理顺部门间职能关系,纵向延伸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我们应进一步梳理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相关部门的关系,将职能进一步明确,创建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互为补充的共赢管理模式。在必要时我们还应做好对银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的准备,真正形成一套完善高效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回馈机制,建立详细明确、具体可行、覆盖全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还要从薪酬机制上彻

底切断市场风险管理与资金交易绩效之间的联系,建立真正独立、集中、垂直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

(二)统一设置全行账户和投资组合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起步阶段就要夯实基础,全盘考虑账户划分与投资组合结构设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由粗到细、由高到低的账户和投资组合结构,全面准确获取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条线和不同机构之间的各类风险信息,并形成统一的结构设置规则与命名方式,以满足不同层面日常市场风险分析报告的需要。

(三)加强交易数据管理

由于资金产品交易要素千差万别,数据来源渠道不同,数据处理量极大。逻辑极其复杂。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强大的数据整合与统一管理信息平台,以免错误的交易数据影响到我们对市场风险的判别。

(四)提高金融产品定价估值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产品时,要选择国内有经验的实施商,并由金融和IT领域的专家进行共同指导,实施本土化的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在实施中摸索和总结经验,建立一套成熟的系统实施策略和差异分析方法,以指导今后的市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真正的掌握定价估值的核心技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引进国外产品的目的是加强自身学习,积累经验,最终我们还是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

(五)加强市场数据管理

我们可以通过执行相应的市场数据处理程序,包括数据储存、异常值检测、数据选择、验证、根据预先指定的规则估算缺失的数据和市场数据控制报告等。为尽可能减少市场数据不准确对市场风险分析的影响,我们可建立全行统一的市场数据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全行市场数据的与管理。

(六)积极研究实践“后危机时代”的新兴课题

第5篇

关键词:资金;集中营运;市场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45-04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及最新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之后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使风险管理有据可依,接着要确定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要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另外限额政策、监控手段和控制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组织架构。一个恰当的组织架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相关部门角色与职责,并有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为此,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与前、后台的职责明晰。除此,银行所有员工也都应掌握全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其个人在实现对风险有效管理中的职责。

2、政策及程序。一套完整的政策及程序有助于管理层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在提供指导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业务战略反应、支持以及加强作用。

3、方法论及工具。市场风险管理对方法和工具的要求就是识别和计量风险,以确保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体风险情况的了解。目前主要有市场风险资本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

4、风险限额。一个恰当的风险限额结构有助于高级管理层监控银行的风险敞口。高级管理层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来定义控制需要,从而设定风险限额。对风险限额利用程度的监控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5、报告及监控。一套强大的风险报告必须能按照需要及时地将各种信息提供给银行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外部的投资者、分析师以及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监控机制,风险报告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编制工作必须是定期的、及时的。

6、控制机制。成文的程序旨在确保所报告中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效的控制则能够减少银行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在对风险限额及操作程序的监控上往往非常必要。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有由普通数据库生成的风险数据库,并由系统固化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同时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监控和管理。而管理层可随时对其关心的风险情况进行特殊查询。

(二)西方商业银行常用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计量及管理手段

对利率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分析(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情景分析等,而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期权等。汇率风险的基本计量方法主要是,先计算净外汇风险敞口,将其折算成本币,再结合汇率的预期变动趋势对其进行计算。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和外汇互换期权等。

比较常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指标主要有名义风险额、基点价值、单一产品的风险价值(VAR)和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等。名义风险额是指金融工具名义本金的敞口;基点价值是指利率变动1个基点对金融工具价值产生的影响;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巴塞尔委员会对Var值的定量计算有着较为具体的要求。计算频率是每天计算,置信区间的规定是99%,观察期是10天,波动率和相关性需使用至少1年的历史数据。另外,对Vat值的计算应进行事后检验,将银行每日计算的VaR值和对应的每日实际交易净损益进行校对,事后检验必须每季度进行一次,发现例外情况应及时调整。

(三)国际上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增长,各国加大了对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投入,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有效的风险控制已经从收益和成本管理主导阶段、风险控制主导阶段发展到全面风险与价值管理阶段。最新的市场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在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下,综合地提高收益率与控制风险;采用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工具(例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综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风险计划;根据资本和收入的波动性来决定风险偏好等。

当然也应看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上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致了一连串的市场连锁反应,使大批国际上的先进金融机构都卷入其中,遭受了巨额损失。这种损失虽然主要是最初的放贷机构审贷不严、盲目放贷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所造成的,但是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购入放贷机构的资产抵押债券后,盯市不足以致无法及时止损,也是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明即使是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对盯市这种市场风险控制手段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中资商业银行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种类大同小异,包括一些新业务,如即期、远期、掉期等业务,各中资银行均有涉及。各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整体差别不大,大部分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其风险管控能力,尤其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侧重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审批,一般市场风险的日常管理归口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听取银行账户以及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确定全行市场风险基本风险偏好和基本政策。资金交易部(资金营运中心)根据总行授权,经营运作总行集中的各项资金,并配合管理全行流动性管理需要,满足有关部门提出的支付需求。

1、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及决策机制。经总行授权后,中资商业银行的总行资金交易部门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一般实行两级投资决策体系。第一级是季度阶段性战略投资决策机制,资金交易部门按季拟定投资运作策略方案,对核心资产的规模、收益率、风险指标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指标。该方案提交总行计划财务部和风险管理部审核、经总行有权审批人批准后下达执行。第二级是日常性投资决策机制,即在总行批准的阶段性投资方案框架内,资金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按照总行授权,自主确定每月、每周的操作方案。

中后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一般实行嵌入式风险管理,实时监督总行资金交易部门的市场运作,并定期做出书面风险评价报告。对重大风险事件,风险管理有权暂停资金交易部门相关交易,提请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议或直接向有关管理层请示决策。同时,为保证资金交易的内部控制需要,总行会计结算部作为资金交易部门的会计后台,保持资金业务会计核算、清算、结算的独立性。

2、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管理的限额政策。总行在每年确定的年度授权方案中制定一些比较大的指标限额,而交易部门每季度的阶段性投资方案中也会制定一些针对具体业务的限额。授信的限额中公司客户的授信限额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并经授信审批部审批后执行;同业客户的授信限额由同业部审批,因为资金交易部门同业客户交易量较大,所以专门给交易部门划出了一部分专用额度。为此,限额管理是分若干层次,权限不一的。

在具体的限额控制上,人民币业务主要在债券业务系统、本外币交易系统提供的基本交易信息和市场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金业务市场价值计算规则;外币业务主要在路透和彭博等专业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平台上,通过其内嵌的现代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包含久期、浮动损益、止损比例、可接受损失限额等的风险量化管理。

目前资金交易部门具体采取的限额管理手段主要有敞口限额管理、止损点管理(单笔交易止损点指标)和可接受损失限额管理(分交易类别)。关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检验、修正中,尚未用于日常的风险控制。

3、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报告制度。资金业务的风险报告,采取日常报告与定期报告、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对资金业务的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以及潜在风险程度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总结,提交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作为风险和业绩评估、风险动态控制的主要参考。

(1)日常报告。每日营业终了,风险和交易前台分别就资金业务情况和风险指标执行情况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报告(报表),报告内容包括:信用额度占用、自营交易明细、各项产品的风险点、止损情况、整体资产组合的市值估算、资金产品组合的风险指标、代客交易明细等。

(2)定期报告。资金交易部门在每季季初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季度资金业务策略报告,经审批后执行。内容包括:上季资金业务情况、损益情况和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本季市场分析和相应的资金业务策略等。月末还要就本月对季度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月度资金运作计划,经各具体资金运作部门集体决策后落实。

与此同时,风险每月根据其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市场判断,就全行资金业务的风险指标、尤其是市场风险指标方面的执行情况及调整意见提出报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审定后下达执行。

(3)特别报告。在出现特定风险事件时,风险和交易前台应及时报告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并报行领导审批,通过取消交易、对冲交易、强制止损、暂行交易资格等方式控制资金业务风险。风险和交易部门应分别就特定风险事件的处理过程、对该事件中问责制的执行意见、今后的防范措施提出专项报告,报送总行有关部门。

由于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或由于总行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而导致原有交易策略无法执行时,交易部门应立即出具策略调整报告,经总行有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4)外部报告。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就资金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设定、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分析报告,作为资金业务的决策参考。

4、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各中资商业银行花费巨额投人建立数据大集中,打造新型综合业务系统,其中也包括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前台交易的数据经专门的系统录入员录入后,直接自动传递到后台进行相应的处理,可快速反应额度占用和市场风险头寸情况。

除此,各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还包括一套较为完善的后评价机制,主要由风险代表总行定期对市场状况及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交易部门的内部审计也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交易部门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直接参加具体项目或由老员工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

(二)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计量及管理手段

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就基本上保证了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让其完全发挥效用的则是对各种类型市场风险的科学的计量和管理手段。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整体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计量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单因素(如CPI、利率、信贷规模等)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多因素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及Var值计算还无法实现。多因素分析的模型也建立过,但由于模型有效性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未能在实战中应用,只能作为实战的参考。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主要应用中债曲线,内部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参考;对于信用产品进行信用分析时会参照其他机构(如中金公司)的信用报告,按不同档的信用利差进行定价。

三、对比国际经验,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资金交易业务的管理模式为彻底摆脱传统业务框架,决策审批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有赖于快速有效决策审批机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中资银行的资金交易风险管理链条比原来大为缩减,但由于仍如前所述涉及部门众多,决策审批时效性不足。例如对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期一般只有5天)的授信管理在操作上无法纳入企业统一授信管理。

(二)定价模型还不够全面,产品定价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没有具体的定价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衍生产品价格对各种市场因素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利用中债曲线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已经对一些比较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做了定价模型,但是对较为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外币衍生产品,仍需要通过外资机构提供报价。

(三)目前还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手段仍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债券久期、基点价值等指标的计算和对汇率敞口的控制等,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特别是,由于受人力资源和系统的限制,目前中、后台无法实现逐日盯市,在中后台不进行盯市核算时,只能依赖于前台,使风险控制效果大大降低。此外,由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场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尚无法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平台,对全行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产品组合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等进行统一的风险计量。

(四)市场风险信息系统的功能制约了其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的系统模式存在着

业务处理效率较低、数据需要多次转换、部分环节需要繁琐手工操作等问题,特别是,无法实现信用额度占用的实时计算,暂未实现市场风险指标的连续计算和,存在前、中、后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短期内很难达到外资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那样强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仍有待深入

目前,在资金业务的外币市场上中资银行有着后发劣势,而人民币市场上,在交易数据的积累、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外资银行依据其本身的强大资金实力、研究实力和外币市场上多年的经验,明显有着强大的后发实力。近期外资银行法人化后全面进入人民币业务以来,他们在人民币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四、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执行和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意识

中资银行及其资金交易部门应切实落实《指引》中对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市场风险资本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加速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自身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交易头寸的内部风险模型,中资银行应针对历史数据及市场数据不足和内部模型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加大对模型研发的投入力度。

(三)进一步理顺资金交易部门与总行管理部门架构,改善传导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传导效室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理顺传导机制,使上传、下达都更为通畅,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的传导效率和执行效率。

(四)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强定价能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外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中资银行应借鉴其经验,改变目前无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状况,尽快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加大对人民币产品定价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将自行设计的收益率曲线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调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定价能力。

(五)重视盯市核算、积累数据并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中资银行不仅要加强盯市核算这一工作,还要在日常交易数据和风险数据的收集、积累上增加投入力度,并结合人民币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六)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中资银行应加快引进具有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加快风险管理模型研发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七)加大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力度,使系统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积累数据和管理经验,将积累的经验用于新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新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现有系统缺乏而风险管理急需的、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第6篇

本文从分析金融市场风险特征入手,依据金融市场风险来源对金融市场风险进分类,归纳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措施。为了使本研究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针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现状,提出完善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工程、实施金融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

风险;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主导型和以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是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横向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行为的盲目性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无视基础的风险管理所带来的灾难,也显示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能带来的好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规避和监管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金融市场风险概述

(一)金融市场风险定义金融市场风险是一种风险的可能性,通常指利率、汇率、股价等一系列的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动从而引起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二)金融市场风险的特征金融市场具有普遍性、突然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等风险特征。1.普遍性。金融风险的普遍性是指由于在经济市场中的价格变动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资源的拥有者的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也由于信息的变化性大,量较多,所以完全掌控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普遍存在风险,所以参与者只能够积极的进行分析管理和预测。2.突然性。由于现在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已经有一定的避险能力,所以当金融市场出现损失时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可以采用一定的信用抵押手段以等待市场好转,若风险一旦持续,亏损叠加,长期积累,最终会突然表现出来。这些都是金融风险突然性的表现。3.不确定性。收益不稳定是市场风险变化引起的,投资者也不能够确定自己的预期收益,也就是不能明确的得到各种经济变动带来的后果,所以在投资时,只能通过概率大小来分析收益的可靠性。从而进行投资活动,预算结果。因此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4.扩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属-终济体系变得相当复杂,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问题,都可能带动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动。5.其它特征。金融市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相互关系,其它市场的变动,领域的发展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

(一)美国金融不确定性风险美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其发展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变动中的美国经济金融不利于金融的稳定。

(二)由金价上涨引起的恐慌性风险从目前形势看,国际金价将会进一步上涨,各种国际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国际金价的价格。国际社会上的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军事战争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都将是金价上涨的依托。

(三)国际油价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近些年的石油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很多因素影响着石油价格,接连不断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以及消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摩擦,都是影响油价的不确定因素。

(四)金融汇率调险各国的汇率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譬如欧元,欧元利率上升的直接影响着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使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面临空前的挑战。

四、金融市场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不能顺利的衔接,使得风险管理制度最终很难实施。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在我国,人们却把风险的规避和利润的创造对立起来,不能正确的认识风险,做一个风险厌恶者,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了大量的自身的业务,这些做法都是不成熟的。

(三)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滞后性在人类社会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许多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当今社会,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而我国在计量模型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因此导致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

五、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金融建设不断加强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结合信息领域的公开公平公正,不断的减小市场中存在的滞后压制。激励创新,实现市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建设。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把经济的重点投资于金融业。同时金融工程的发展也是我国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提升难的的时机。

(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加入WTO后走向了国际,中国的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又进一步的扩大,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这个市场,让市场变得更规范,朝着国际化,向着标准化的方向来发展就成了当前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刻不容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流动,已经造成大量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走得是社会主义的路线,但国际市场还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我们处于弱势状态。为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平稳发展,我们不能改变国际市场,只能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防范。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违规事件进行处理改革,减小风险的概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未来经济是向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虽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风险也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都会引领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论在资产价格还是分析估算和风险管理方面都会成为一个测量风险以评判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正确合理的分析规避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美)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贝多广,校.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穆怀朋.金融市场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未来[J].中国贷币市场,2007(6):16.

第7篇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VaR;内部模型法;事后检验;压力测试;VaR限额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el Ⅱ,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rket ris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system for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gives the basement that the market risk can be quantitative.Consequently,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market risk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Basel Ⅱ and CBRC,this includes that how the data imports to the VAR system,which type the pricing models are,and how to choose theses models’variables. On these ba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VAR model’s back testing and stress testing.Finally,this paper exploresthe set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VAR risk limit for the market risk.

Key Words:Basel Ⅱ,VaR,internal models,back testing,stress testing,VaR risk limit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62-05

一、引言

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之一,它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的所有风险中,市场风险是最容易被定量化度量的,因为它所表示的就是市场和价格变动时,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对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中不同类型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可以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有的市场风险。

VaR模型已经成为计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并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建议银行采用VaR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目前VaR方法已经成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基础之一。我国也已经接受和使用VaR方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VaR值已成为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采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所以,VaR模型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计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量化体系研究就是围绕着VaR模型展开的。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债券、拆借、回购、外汇、互换、期权、远期利率合约等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交易过程规范,相关交易数据和市场数据易得,从而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同时,为了解决商业银行众多市场头寸的风险计量,金融软件开发商们提供了计算VaR值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在国内,已有金融机构采用了OPICS、ALgo等系统计算VaR值,展开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这些系统(本文下称VaR系统)功能齐全,计算效率高,从而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量化提供了硬件保障。

总之,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数据存储、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已具备了采用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建立以VaR为核心的市场风险计量与管理体系。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由于国内缺乏风险量化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将会碰到诸多操作上和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拟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出发,对市场风险量化体系的建设做一些探索。

市场风险量化体系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市场风险的计量,二是风险量化基础上的市场风险管理。本文将会从外部数据的导入、VaR系统定价模型的验证、VaR模型的事后检验以及压力测试入手,探讨市场风险计量体系的构建;从VaR限额的设置入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VaR系统的验证

我国商业银行购进相关VaR系统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在一年左右,所以银行有必要确认系统的不同功能以及模型和变量的选取方法,同时,对VaR系统进行验证也是《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监管的要求。比如《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第十六条中要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与市场风险管理有关的人员应当了解本行采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模型及其假设前提,以便准确理解市场风险的计量结果”;在第十七条中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计量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VaR系统是商业银行量化市场风险的基础与核心,对于刚引进的VaR系统,银行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整合VaR系统与银行其它交易系统或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解决好VaR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要明确外部数据是从哪些系统、以何种方式、是否准确无误地输入到了VaR系统中;二是要验证VaR系统计算的准确性,在VaR系统中,一般会提供多种方法计算VaR值,比如常见的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甚至有的还提供了Bootstrap方法,但从国内外的实际应用看,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R值,而历史模拟法的计算需要借助于金融产品的定价公式,所以在使用相应的VaR系统时,应当明确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形式及每个变量的选取方式。

(一)系统外部数据的导入

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均有其相应的交易系统,银行在交易前台一般配备人民币本币交易系统、外汇交易系统、期权交易系统等,有些银行还配备有彭博和路透系统,这些系统中记录有银行的相关交易数据和公开市场数据。为了计算VaR值,银行需要将不同交易系统的数据导入到VaR系统中。《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每日计算VaR值,所以银行需要将与市场风险有关的外部数据及时准确地输入到VaR系统中。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交易系统与VaR系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数据接口,往往需要借助excel、access或记事本等中间媒介来完成数据的传递,有些甚至需要手工输入。

由于银行每日交易头寸众多,金融产品也复杂多样,所以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配备专门人员负责VaR系统外部数据的输入,要将数据传递过程制度化、专门化、规范化,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要明确交易系统的类型、各交易系统与VaR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过程以及数据接口的设计方法。为了确保数据传递的准确性,银行应定期将VaR系统中的数据与业界公认的数据供应商的数据进行比较,常见的数据供应商包括彭博、路透、中债公司等。

(二)VaR系统中定价模型的验证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R值。历史模拟法通过市场因子的变化刻画投资组合价值的波动,所以核心是采用风险因子对持有头寸进行估值,这一过程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公式完成的。所以对于引入的VaR系统,银行需要对系统中定价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确定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形式,二是确定模型中变量的选取方式及其依据,三是构建平行模型,验证VaR系统定价的准确性。

首先,验证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明确银行持有的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模型,比如债券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进行估值,欧式期权采用Black-Scholes公式进行定价等等。

定价模型的形式确定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模型中变量的选取方式。在所有的变量中,折现因子是一个基础性变量,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都需要借助于它进行估值。在金融市场中,折现因子并不是一个公开市场数据,它是由相应的收益率曲线计算出的。但市场上收益率曲线众多,不同市场上有其对应的收益率曲线,同一个市场内也会由于产品的不同、信用等级的不同而存在多条收益率曲线,所以银行要建立好金融产品与收益率曲线之间的映射关系(mapping),并通过定期检查确保这些映射关系的正确性。

关于折现因子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折现因子本身生成过程的验证,步骤如下: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出由收益率曲线生成折现因子的模型;然后,根据推导出的公式,对于给定的样本数据,自行编程计算折现因子;最后,再与VaR系统给出的折现因子值进行对比,借以判别系统计算折现因子的准确性。

在上述由收益率曲线生成折现因子的过程中,债券、拆借、回购等固定收益产品的计算方式不同于远期、期权等衍生品。固定收益产品采用相应级别的平价债券收益率曲线(par bond yield curve)生成折现因子,例如美国AAA级债券对应的收益率曲线为USDF21,它表示在对美国AAA级债券估值时,采用的折现因子是由收益率曲线USDF21生成的。与此截然不同,金融衍生品通常采用相应币种的LIBOR(或SHIBOR)和SWAP曲线生成折现因子①,在这些衍生品的估值公式中会出现诸如e-rT.形式的表达式,其中T代表某种货币的无风险收益率,r代表时间间隔,估值时会将e-rT处理为折现因子,由相应币种的LIBOR(或SHIBOR)和SWAP曲线生成。

除折现因子外,还需要结合银行的具体实际,对汇率、固息和浮息债券的利率水平、期权产品的波动率等其余变量的选取方式进行确认。

在确定了定价模型及其变量的选取方式后,验证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一类金融产品构建平行模型,对给定的样本数据进行估值,然后再与系统给出的估值进行对比,借以判别系统估值的准确性。

总之,在验证过程中,银行需要将本行的实际与金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定价模型的验证远比理论上的阐述复杂,会遇到不少现实的困难。

三、VaR模型的事后检验与压力测试

只有能准确预测风险的VaR模型才是有效的。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采用内部模型计量市场风险的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事后检验与压力测试,用来检验VaR模型的有效性。

(一)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实行内部模型法的定性标准之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与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进行调整与改进。

事后检验就是判断给定交易日的VaR值是否覆盖了实际损失额,它的步骤是使用该交易日前一年(一般取250个交易日)的数据,采用相关方法(历史模拟法、协方差方法或蒙特卡罗方法),估计给定头寸该交易日的VaR值,再进一步计算该交易日实际损失额,比较是否超过估计的VaR值;然后,将VaR的计算窗口、待考察的交易日不断后移,计算并记录各交易日的超出情况,进而计算出失效率。

鉴于事后检验对评估VaR模型的重要性和越来越多的机构运用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已使用VaR内部模型的金融机构定期对其模型进行事后检验,以保证VaR模型衡量风险的有效性。依据失败率,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通过设定附加因子来提高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见表1)。

因为风险价值VaR表示的是静态组合对价值变化的敏感性,所以在实施事后检验过程中,对组合头寸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具体实践中,人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控制头寸:一是严格控制头寸不变;二是尽量控制事后检验的头寸范围与所比较的风险价值的头寸范围基本一致,或不存在重大差别,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事后检验多运用1天,而不是10天,因为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10天内改变组合头寸是常见的。

(二)压力测试

所谓压力测试,就是假设各种不利的市场环境(或情景),计算投资组合在给定环境下的VaR值,估计可能发生的价值变化。开发压力情景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重复过去的事件。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也极力主张以历史上的危机为基础构造压力环境。“银行应该将其组合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压力环境下,并向监管当局报告其测试结果。模拟的压力环境应该包括过去时期的市场波动,比如1987年的股市危机,1992和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以及1994年1季度的债券市场崩盘。压力环境不仅包括市场价格的巨幅变化,也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市场流动性的急剧下降”(国际清算银行(BIS),1996)。

银行应当根据其市场风险的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来构建压力测试,应当辨别可能会对其市场风险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设计的压力情景应该涵盖可能会令银行交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各种因素,其中还要包括会增加银行市场风险的低概率事件。在此基础上,银行应对风险因素进行敏感性测试,考察其假设变动对头寸价值的影响。同时,正如BIS所言,压力测试应当包括市场冲击涉及的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因素,例如发生金融市场危机时,银行不易将其持有头寸平仓,对于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尤其如此,从而容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压力测试应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应明确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并提供相应量化标准的严峻程度;定性标准应强调银行资本抗击风险的能力,并提供相应措施和准则应对市场风险。

对于压力测试的结果,银行应该根据其所揭示出的主要风险点和脆弱环节予以特别关注,若压力测试显示银行受某种特定情景的影响明显,则应考虑降低其风险暴露或分配更多资本予以关注。同时,压力测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方案设计出来就要长时间地执行,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市场风险相关业务的发展、金融产品结构的改变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定期审查压力测试技术,评估其有效性,必要时要对压力测试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

四、基于VaR的市场风险限额设置

银行从实际出发,通过多方面的考量确定出有效的VaR值计算过程只是市场风险量化体系的一部分,而市场风险量化体系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并非都可以建立在量化基础之上,有些银行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中的有些类别就是不易量化的。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模型量化风险,还可以通过限额的形式管理风险,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量化基础之上的。

从目前来看,市场风险管理最主要的手段,甚至可以称为唯一手段就是建立限额体系。所谓市场风险限额,就是银行为了把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而对一些衡量市场风险状况的指标所设定的限额。目前,西方大型商业银行使用的市场风险限额有很多种,它们不仅有对银行总体的市场风险限额,还进一步把限额分配到不同的地区、业务单元、金融产品乃至每一个交易员,构成严密的限额体系。限额体系还包括高级管理层审批、限额监控的流程、超限额的行动方案、限额报告路线和限额管理的职责分工等。

在市场风险限额的构建中,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设置限额,目前并没有一种关于限额设置的普适性方法,不同银行根据其自身风险计量和管理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限额设置方法,风险限额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头寸限额、灵敏度限额和风险资本限额。

头寸限额表现为一定的名义金额,它的优点在于简单、容易理解和监控;缺陷在于很难真正控制风险。比如,如果交易员准备增加风险,他们可以在头寸额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组合头寸或增加杠杆比率的方式得以实现。在头寸限额下,不能以利润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否则,交易员为了追求高回报,会投资风险水平更高的金融产品,这样头寸限额不但起不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反倒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其实,在头寸限额下,银行可使用RAROC作为绩效的考核标准,RAROC的定义为:

RAROC=(利润-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通常定义为VaR值,它代表业务风险。所以RAROC综合考虑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反映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从而选择RAROC作为考核指标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交易员不注意控制风险而片面追求高利润现象的发生。

灵敏度限额是某项业务的单个风险因子的市场风险限额,一般用于前台交易人员的日常风险控制,以限定每笔交易的风险水平。

VaR限额是金融机构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概率所能容忍的风险损失大小。VaR限额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适用于所有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业务的实际风险状况;其次,它可以方便地对不同业务和部门的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最后,它可以考虑资产组合风险的分散化效应,从而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所以如果银行配备了完善的VaR风险管理系统,可以采用VaR限额管理市场风险。目前不少国外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使用VaR限额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从表2中可见,除BNP Paris银行外,其余所有银行均采用VaR限额管理交易账户的风险②。

在VaR限额的实际应用中,有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在实际操作中,VaR限额可以与其它类型的市场风险限额搭配使用。一般而言,在市场风险限额体系的每个层次上基本都可以使用VaR限额,比如,对每个部门、每项业务都可以设置VaR限额,但对前台交易员,由于每笔交易具体且实时性强,要想及时计算出VaR难度较大,所以业务部门可以采用灵敏度限额方式。当然,如果银行可以便捷、高效地计算出VaR,也可以对交易员采用VaR限额,但这需要交易员也要了解VaR,操作起来相对复杂。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内容是风险限额的分配。在银行高级管理层确定了经济资本的总体水平后,风险管理部可以参照不同业务部门的RAROC来分配经济资本③。若银行采用分散化的限额管理技术,则各业务部门的限额之和可以高于总体经济资本,若银行采用未分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则各业务部门的限额之和等于总体经济资本。表面上看起来分散化的VaR限额提高了资本配置的效率,但若业务部门实施分散化的VaR限额,则部门负责人将更加倾向于调整每个交易员的头寸,从整体上追求RAROC的最大化,从而影响对单个交易员的管理与考核。所以采用分散还是未分散的限额技术,银行应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流程和团队特征进行选择。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关于市场风险限额的设置还处在构建和摸索阶段,基本上是凭经验设置市场风险限额,并且限额体系也不完整。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对《巴塞尔协议》的逐步重视,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系统等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VaR技术在银行应用的不断加强,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具备了采用VaR限额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相信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注:

①用LIBOR(或SHIBOR)曲线生成一年内的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再用SWAP曲线生成更长时间的折现因子。

②对于银行账户,各家银行的风险限额设置差异较大,但仍有不少银行,比如Deutsche Bank,依然采用VaR限额管理银行账户风险。

③RAROC是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并非银行一定要严格按照RAROC来配置经济资本,因为银行还要考虑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发展,比如银行在进行一些对冲操作时,不能仅仅考虑RAROC。

参考文献:

[1]付正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与风险控制――释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菲利普.乔瑞.风险价值VaR-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赵先信.商业银行内部模型法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春峰.市场风险管理-VaR[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风险价值;置信度;风险矩阵;VaR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54-02

一、VaR方法的背景及定义

1.VaR产生的背景。近年来,金融风险的危害在逐步加大,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金融市场价格比较稳定的背景下,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而几乎不考虑市场风险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利率等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动日益趋向频繁和无序,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创新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的潮流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当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投机而不是保值的目的时,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也就孕育着极大的风险。于是,如何有效地控制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市场风险,就成为各种拥有金融资产的机构所面J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VaR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VaR的定义。G30,J.P.Morgan提出的VaR风险控制模型在1995年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上被认可采纳之后广泛应用于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VaR即Value“Risk的简称,译为“风险价值”。某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VaR是如下定义的:在一段时间内,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不超过VaR的概率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为:

P(X

二、VaR的优点和局限性

1.VaR的优点。首先.VaR可以用来简单明了的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单位是美元或其他货币,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再次,它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因此,有关高级管理人员事后就少了一个申辩自己不了解风险大小的理由,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青睐。最后,它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2.VaR的局限性。(1)VaR模型着重从分析过去来预测将来,但是,市场风险因素过去的变化并不总能精确的预测一个交易组合将来的变化。1998年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市场波动出现了大幅偏离以往经验值的状况。(2)难以精确的模拟所有交易组合的市场风险因素。(3)公开的VaR值反映过去的交易头寸,而将来的风险取决于将来的头寸。(4)vaR模型若使用一天作为时间基准,不能准确捕捉到那些无法在一天内清算或规避的头寸的市场风险。(5)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投资者:VaR法并不能预测到投资组合的确切损失程度,也无法捕捉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VaR方法的应用领域

目前,VaR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披露、资源分配、绩效评价、金融监管等各种不同的目的。非金融类公司和资产管理者可以利用VaR控制金融风险,而对于需要集中控制风险的机构,VaR方法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VaR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目前国外已有很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及非金融公司采用VaR方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手段。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都能确切地明了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如果推行严格的VaR管理,一些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也许就可以完全避免。

2.业绩评估与资源分配。VaR方法作为绩效评估工具,既可用来评估交易员的投资绩效,也可用来评估模型绩效和针对不同的投资领域进行绩效评估。如果用于不同投资领域的绩效评估,它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将有限的资本资源配置在哪些方面,这样VaR系统就可为公司提供一种竞争优势,即适时改变战略,重点发展那些经VaR值调整后收益值增加的部门。

3.金融监管。鉴于其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金融机构的监管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以“资本充足性”为基础的监管框架,简单明了,标准一致,管理上较为方便,适用于大小不同的金融机构。但是,以VaR为基础的金融监管模型近年来引起了诸多监管部门的注意。VaR模型比较适合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要求,它的缺点是模式比较复杂,成本高,且只能计算市场风险部分,同时,如果金融机构计算VaR的动机,不在于风险控制而在于降低资本需求,对于经营不善的券商反而会加重其经营危机;VaR模式要求主观机关需逐一审查券商所使用的模式及所设定的置信区间,管理上有一定难度。

4.信息披露。市场风险的定量性披露有助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所以目前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披露业就越来越重要了,VaR顺应了以盯市报告(marktomarket)为基础的信息充分披露这一现代趋势。VaR方法将多维风险以一个简单的一维数值来表示,简单明了,如果成为能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披露工具,将会大大增加金融机构操作的透明程度,投资者、存款人、贷款人及交易双方就可以对金融机构施加强大的纪律约束,促进他们以谨慎的态度管理交易行为。

5.非金融类公司。由于现在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它们往往持有多种资产以分散风险,因此,非金融机构所受的威胁丝毫不逊于金融机构,以一家跨国经营石油开采和冶炼的企业为例,公司的风险将来自于利率、汇率、石油及天然气的价格变化等等。

四、小结

第9篇

摘 要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深入的进程中,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愈加显现。08年金融危机显现出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引发,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本文主要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银行业

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影响

(一)二者的相互影响的“链条”

信用风险引发“信任危机”,市场风险同时加剧,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信用风险,这就是它们相互影响的“链条”。

信用风险的涌现,必然导致以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的加剧,影响全球的08年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次危机中,很多信用度不高的企业或个人无法还款,导致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大型投行破产,花旗、美林亏损巨大,债务账单惊人。大型投行倒闭,使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稳定性下降,货币需求下降,货币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利率变动,美国利率的变动导致美元汇率变动,资本市场动荡,市场风险加剧。

市场风险加剧,必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信用风险。目前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放眼2011年,希腊等国的信用进一步下调,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阴霾。如今商业银行依然存在信贷对象减少、信用度恶化和银行利差收窄等问题,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依然很大。当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时,也就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中。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二者相互影响的重要“温床”

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并且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需要说明的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收益,但也增加了金融体系运行的复杂性。因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杠杆比率较高,金融衍生产品所具有的高杠杆率,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三者之间存在“蝴蝶效应”,使得金融衍生工产品市场的风险更易于隐藏和快速累积,并具有突然爆发的可能。

首先,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给参与主体带来认识上的困难。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造成一个重要后果:金融衍生品涉及众多的参与方,给借款人的利益保护带来了困难,使得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认识不足,以致风险在不知不觉之中迅速积累。

其次,金融衍生品把原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整个的资本市场,同时加深了市场风险。使用金融衍生品并不能消除风险,只能分散风险。在美国,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使得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金融衍生产品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等的相关性。

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融合

(一)两种风险融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对这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两种风险管理在方法、机构设置及文化等方面是泾渭分明的,但是近年来两类风险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现代信用风险的定义更加盯住市场,不仅包括传统的违约风险,还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模型和技术被运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单独的定价和分离,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交易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成为和市场风险一样可以重新分解组合和买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金融商品。三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以市场价值的变化为标准,风险管理开始注重运用市场方式进行分散和对冲,不再是传统上的被动接受和事后处理,这与市场风险的管理有了很大的同步性。

(二)两种风险融合的内在机制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风险的交互作用影响银行的收益和经济价值是风险融合最为根本的原因,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运用又为风险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内在机制。银行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迅速发展,在为银行提供风险转移工具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就市场风险而言,在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是衍生合约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变动会对银行的市场风险敞口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衍生合约到期能够得到履行,那么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出现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银行原本通过衍生工具得以匹配的风险头寸就会出现新的不匹配,从而产生新的市场风险。就信用风险而言,随着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银行资产对市场价格越来越敏感,由于任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都是以对基础资产价格变动的预测为基础的,当实际价格变动方向和波动幅度与银行的预测相悖时,银行的金融衍生交易就会产生损失。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展开研究,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途径提出风险评估的相应评估、计量方法最后研究了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和监控以及操作风险的转移方法以期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言

伴随金融风险复杂程度的上升银行业正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风险管理理念、手段和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逐步由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向以风险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迈进。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大局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故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相应的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识别;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

1、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客户各项风险因素的捕捉和分别进行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尽职调查过程。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主要包括基本面指标、财务指标两大类内容。(1)基本面指标。又称为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包括品质、实力、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品质类指标包括管理层素质、股东治理结构、还贷诚意、信用记录等多个方面。实力类指标从客户的资金、技术及设备、管理、人员等各方面考量企业实力高低。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2)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等几个方面。诬脍债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平衡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等;②营运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③盈利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④成长性指标主要计算和分析销售收人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识别。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类别和性质。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操作风险识别过程应该以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两方面为重点。这个过程应该考虑:潜在操作风险的整体情况;银行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银行的战略目标;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银行的独特环境因素;内外部的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操作风险识别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1)操作风险内部分析。其作为日常业务计划循环流程的一部分而完成典型的是通过一个业务部门员工会议来完成;(2)操作风险指标分析。银行可选择一些和风险产生有关的”关键指标”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发现存在一些能够引起风险发生的条件;(3)升级触发指标分析或临界触发指标分析。通过将当前交易或事件与预先定义的标准相比较引起银行管理层对潜在领域进行关注;(4)损失事件数据分析。用以往单个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据记录等信息来识别操作风险及其诱因;(5)流程图分析通过绘制业务和管理活动流程图排查和识别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

风险估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步。通过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在准确判明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是何种具体形态之后随之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加以控制。

1、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

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是指根据客户经理对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判断的结果对客户整体的信用风险高低给予评估得到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其评估方法主要有:(1)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主要采取"5C"分析框架:借款人的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办资本金大小(capital)、抵押品情况(collateral),所处环境情况(condition),(2)信用评分法即结合信贷专家的业务经验预先设定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的风险因素将这些因素设计为相对固定的打分表由评级人按照打分表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结果。(3)模型法。其可分两类:一类是建立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多变量判别模型包括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另一类为市场模型或套利模型如期权定价型的破产模型、债券违约率模型和期限方法、神经网络分析系统等。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评估与计量

在市场风险识别后应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将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帐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此外还可采用压力测试等手段进行补充。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确保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计量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当对市场风险计量系统的假设前提和参数定期进行评估制定修改假设前提和参数的内部程序。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

操作风险被识别出来后对其进行评估以决定哪些风险具有不可接受的性质应该作为风险缓解的目标。进行这一步骤时通常需要通过考察一项操作风险的驱动者和原因估计该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此外还应在不考虑控制战略影响的情况下评估一项操作风险可能的影响。对风险可能影响的评估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直接影响还应该更广泛地考虑风险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风险的应对

做出适当的风险评估后需要决定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的高低银行所有人员需选择合理的风险应对对策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

I、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是指基于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银行应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化解或控制其信用风险。表现为:①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确定客户准人标准把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第一道关口;②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信用风险高低不同的客户银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措施;③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提供的关键信息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④参考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确定贷款定价弥补信用风险可能产生的预期损失。新晨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控制与监测。(1)市场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包括:①限额管理。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制定对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②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③对重大市场风险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2)市场风险的监测与报告商业银行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向董事会提交银行的总体市场风险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和对市场风险限额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等内容;向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交按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分解后的详细信息等。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转移。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转移技术主要有:(1)购买保险产品。主要有:银行一揽子保险;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未授权交易保险;财产保险和其他险种等;(2)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在对其操作风险予以量化的基础上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出售金融衍生工具以将操作风险有效并分散地转移到交易对手那里到期时按照约定向投资者支付本息;(3)其他风险转移方法。在某些情形下银行部门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形式将其操作风险向其他非金融部门、非商业机构转移。

第11篇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根据风险的大小、频率和相关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采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和工具也不同。总结国际生猪价格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可分成风险缓释型策略、风险转移型策略和风险应对型策略3种类型策略。

1.1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缓释型策略

风险缓释型策略是指依靠生产经营者自身力量进行风险处置和缓释以减少风险损失,适用于管理价格波动幅度小、发生频率高的随机性风险。生产经营者除了采用及时调整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和提高储存加工能力等这些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外,主要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或与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的方式,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提高自身的市场谈判能力,降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如,欧盟许多国家猪肉产业拥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由3大屠宰合作社牵头与养殖户签订生猪购销合同,形成对养殖户稳定的收购价格和支付体系,协会下设猪肉出口公司,代表3大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2];日本和中国台湾通过农协收集市场信息、提供养殖技术和咨询服务,帮助协会成员提高养殖水平、稳定市场销售价格;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养殖户与屠宰厂联合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屠宰厂给养殖户提供母猪、饲料和技术指导,养殖户只管养猪,生猪出栏后按合同价卖给屠宰厂,养猪的市场风险由屠宰厂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养猪业的高风险和“猪周期”[3]。

1.2利用市场化管理工具的风险转移型策略

风险转移型策略是指利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价格保险、订单+期货)转移和分散市场风险的策略,适用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高的季节性风险。国际上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1)订单+期货。养殖户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合约,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确定的量和价进行生产,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龙头企业、合作社,而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又通过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中的投资者及投机者。如196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生猪期货合约,1996年生猪合约转变为瘦肉猪合约,现在瘦肉猪合约在CME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2,美国农民、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主要通过“订单+期货”这种方式来转移或分散生猪市场季节性波动风险;欧盟也积极探索生猪期货交易,以稳定生猪价格,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2009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期货交易所首次推出生猪期货和仔猪期货,多年来交易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农产品期货拓展初尝成功,也为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帮助。(2)价格指数保险。当市场价格波动低于设定的保障价格时,保险公司对差额部分进行赔付。价格指数保险是国际上较为新颖的一种农业保险创新产品,已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推广使用。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生猪价格保险(HPIP),该保险计划是为生猪养殖户设计的一款应对生猪价格突降时为养殖户分散或转移市场风险的管理工具,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了以最低价格(保障价格)出售畜产品的保障[4];美国提供了畜牧价格保险,承保对象有牛、羔羊和猪,保险责任为市场价格低于某“保障价格”;日本通过建立区域性猪肉生产稳定基金实现了对生产者的价格补偿,其作用机理类似于价格指数保险:各地区设定一个区域性猪肉生产稳定基金并每年设定一个保护价格,农民自愿参与,当该地区生猪的月均批发价低于该保护价时,参与的农户将得到赔偿[5]。(3)收益或收入保险。该保险也是国际上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产品,克服了传统生产性保险仅提量风险保障而对价格剧烈波动无能为力的不足。如美国生猪收益保险主要是针对因生猪市场价格及饲料成本价格的浮动而造成养殖收益(生猪市场价格减去饲料成本价格)受损所设计的一款风险管理工具,实际起到一个抑制饲料价格上涨及生猪市场价格稳定器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该保险产品只考虑因价格波动造成的收益损失,对于死亡损失或其他损失则不予承保[6]。

1.3政府干预的风险应对型策略

风险应对型策略是指当面临的风险异常巨大,生产经营者无力承担,且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失灵时,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的一种反周期策略,适用于价格波动幅度大、频率低的周期性风险。国际上政府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1)临时收储。如当欧盟猪肉价格(由各成员国生猪饲养规模加权计算所得)低于基础价格的103%时,欧盟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支持私人猪肉存储;价格较高时鼓励购买政府相关机构存储的猪肉产品。(2)最低(高)保护价。如日本出台了《畜产品价格安定法》,政府确定猪肉的价格波动上下限(每年3月公布),当价格超过该限度时,则由政府部门实行反向买卖操作以稳定市场价格。猪肉价格的上下限,每年3月由日本政府根据该产品的上年度供求状况以及新年度的供求预测等计算来确定及公布。(3)风险补偿基金。如中国台湾省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国家畜牧行业基金(NAIF)”,主要目标就是为了稳定中国台湾全省肉类产品的价格。NAIF每日收集和监测批发市场猪肉和禽肉产品价格,当价格高于历史平均价格时,NAIF增加进口以加大供给,当价格下跌时,NAIF对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其减少生产,同时对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以鼓励其增加库存、减少上市供给量[7]。

2政府在生猪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生猪市场价格不仅具有随机性和季节性波动,而且具有强烈的周期性波动特点,政府在调控生猪市场和市场风险管理中不仅需要帮助提升生产经营者应对经常发生的随机性市场风险,而且需要推进市场相关主体创新和运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转移及分散季节性市场风险,而主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管理强烈的周期性市场风险,需要生产经营者、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共同管理好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养殖户的养殖收益,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培训和辅导生产经营主体应对风险

农业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我国生猪养殖户尤其是小规模养殖农户的风险意识还很淡薄。需要政府组织力量对我国生猪产业中各相关主体进行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自我抗风险能力,以更好地发挥生产经营者风险缓释策略的功效。

2.2鼓励和开发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风险的市场化管理工具还极为欠缺,如生猪期货、生猪价格保险及生猪收益保险等尚未推出,现代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和稳定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有限。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已经成为稳定我国农产品(包括生猪)市场价格的一个短板,迫切需要政府推动相关机构创新开发市场化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引导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运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面临的风险。

2.3加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

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市场参与主体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在相关数据信息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职责。因此,加强我国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公开、透明、可信的市场行情及预测预警信息可以帮助生产经营者做出理性判断,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有效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此外,政府市场调控及许多市场管理工具(如价格指数保险)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市场价格信息的透明和及时。

2.4提高政府反市场周期的干预能力

第12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种类

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是受客户或外界市场等无法预料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银行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也是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最为重视的风险,这里的信用一般是指客户的信用或者说借款人的信用,因为一旦借款人无法或者没有按期如数归还贷款,那么银行将要面临由此带来的损失,而这也是现在银行不可避免的风险。

(2)市场风险。相信用风险对来说市场风险的被重视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市场风险是指来自于银行外部,却又与银行的经营密切相关的一些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即利率或汇率的变动引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是不能控制只能预测防备的风险。可能正是因为市场风险的不可控制性,很多管理者虽然知道有此风险,但是却都只是被动接受此风险。

(3)操作风险。如果说市场风险是外部不可控风险,那么操作风险则来自于银行的内部,它是银行有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者高层的管理不善,或者程序的运转失灵等使得银行有所损失的可能性。工作人员职责不清,职业道德缺失,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等都会产生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

此外还有资金的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法律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和银行本身的声誉风险等,但是相对于以上三种风险,以上三种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极大的也是受人们普遍重视的,对于后面的这些风险也是银行本身的内部风险,受银行人员行为和决策的影响,故本人认为也可以算是操作风险中的一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现状

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

不完善,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所有研究者指出的问题之一,比如银行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就算有也只是挂名而没有实际的发挥其该有的职能,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

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再如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不健全,奖罚机制不健全,没有规定如何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等,而这个空缺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控制和管理高层经营行为的风险的主要使命得不到实施,监管的不力给了一些高层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冒险行为的机会,从而给银行带来更高的风险。

(2)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艰难前行。现代风险管理涉及了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等大量的学科知识,一个风险管理人才某种程度上说必须是这些方面的全才才可以,这就对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供不应求的,更何况是是在金融方面的人才,所以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我国的风险管理人才都是十分缺乏的。

(3)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落后。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理念依旧是过于重视信用风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缺乏差异性的风险管理思维,没有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银行做不同的风险管理,对风险的评价也一直多是定性评价,很少有定量的量化等,总的来说就是对风险管理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

除了以上提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和风险承担主题的不明确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应进行的创新

针对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和做出一些创新式的改变势在必行,这些改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最大进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了建立一个健全的执行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三权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把风险管理独立出来,并建立一个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做统一的管理,这样独立出来的风险管理相对来说减少了重复风险管理的成本;仿效发达国家的管理,把职工的职能进行独立,比如把负责业务的和负责贷款追缴的人区分,同时有专人进行信用的评价等,这样把以前一个人全部负责的职责进行分割,有利于减少员工为个人利益而做出损失银行利益的事。还有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认知等。

(2)重视人才的培训,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是组织活动的主体,一个组织是否能发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引入人才,形成竞争机制,都有助于帮助银行做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