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科护理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对精品课建设的认知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的建设需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在儿科护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的建设中,我们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育课程观,并以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是以实践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其优点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仍然强调专业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第二次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次改革没有深入进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单一地培养技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第三次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整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序化,并且各个环节又紧密相连;第二是课程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按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有必要继续推广这种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推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护理专业单门课程目标的改革
单门课程目标是单门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单门课程开发的基础,是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依据。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部分。我们在精品课建设中,依据以上理论,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3.2增强儿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
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精品课建设项目组教师与合作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论证临床护士的能力需求,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儿科护理学的考试要求,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校内专业教师与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小儿保健护理能力模块与住院患儿护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3.3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6个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根据课程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3.1为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将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
根据课程特点,在精品课建设中,我们以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病例为依据设置典型案例。我们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课前阶段,4~5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查阅疾病的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课堂阶段,各团队针对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进行优化。课堂上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概念图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主要由概念、连线和连接词构成。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热情,通过构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学生在课下绘制概念图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
3.3.2为达到技能目标,将“教-学-做”一体化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是指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它侧重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方法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特点,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由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情景教学法时我们的实施方法为:4~5名学生组成一组,分别扮演患者、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并进行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小组各成员在下一个工作任务中轮换扮演角色。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3.3.3为实现情感目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在重视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如设置小儿腹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患儿实施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包括多个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如皮肤护理、用药护理等,并对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涉及专业知识及护理礼仪等的应用。通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使护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3.4创新评价标准,准确评估教学质量
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评价、问题回答、实训表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理论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
4推动院校深度合作,全面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新技术;新理念;综述研究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8]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7):203.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维权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儿科,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1]。通常情况下,儿科的患儿大多年龄较小,依从性不高,再加上就诊患儿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因此,本文对儿科护理出现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管理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为男性患儿,25例为女性患儿,年龄2~10岁,平均年龄为(5.7±2.3)岁,住院时间2~13d,平均住院时间为(7.1±3.6)d。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护理,对护理期间出现的护患纠纷问题进行记录,对出现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专家分析、查阅资料等方法,找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2结果
本组的60例患儿中,10例发生护理纠纷,占16.67%,其中5例为护理人员问题,占50.0%;2例为家属问题,占20.0%;3例为医院环境问题,占30%。
3讨论
3.1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原因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导致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医院环境问题、家属问题以及护理人员问题,其中护理人员问题占有较高的比例,为66.67%,而护理人员问题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技术问题。
一些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在护理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比如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缺乏熟练的穿刺技术,再加上患儿家属提出了较高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操作失误,容易使患儿出现哭泣、疼痛等,激怒患儿家属,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态度问题。
由于儿科的工作量较大,再加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在护理期间,没有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没有主动关心患儿,并且没有及时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安慰,工作态度差,这也是导致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沟通问题。
通常情况下,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没有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属对一些护理操作存在疑问,护理人员没有及时解答,使家属的信任度降低,甚至无法理解一些护理行为,所以容易出现护理纠纷[2]。
3.2儿科护理的有效管理对策
一般来说,儿科护理的有效管理对策包括:
(1)重视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在接待患儿及其家属时,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带微笑,主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护理服务,多安慰、关心和鼓励患儿,使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缩短,使患儿的陌生感消除[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给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的具体情况,告知护理操作的内容和必要性,使家属理解护理操作,避免发生护理纠纷[4]。
(2)对于护理人员而言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方法,掌握操作技巧,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使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比如在对患儿进行抽血和静脉注射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坚持稳、准、快的基本原则,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二次穿刺,减轻患儿的痛苦[5]。
(3)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应该考虑到儿科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且尽量为患儿营造一个干净、温馨、舒适的院内环境,使患儿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消除,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同时,医院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各个科室的情况,对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护理纠纷,及时找出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采取良好的处理措施,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护理质量提高,从而降低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综上所述,导致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应该将儿科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使护理水平提高,增强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发生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12,20(22):2043-2044.
[2]潘燕.10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8(7):58-59.
[3]张莹平.儿科病房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4):5-7.
[4]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105-106.
1护理现状
1.1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
儿科季节性发病,到了发病季节,尤其是冬季,护士的工作量加大,医院无限制的加床不加人,导致护士缺编。儿科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离职意愿更为强烈。护士离职,人员不足,即使以同等新护士顶替,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导致在职人员思想不稳定,更多的人产生离职意愿,影响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质量。
1.2护士整体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护士离职率高是医院的普遍现象,二级医院一线护士流失更为严重。县级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多为临时聘用人员,这些护士大多年龄小,资历浅,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着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等欠缺,心理素质也不够成熟。再加上儿科嘈杂的环境,苛刻的家属,巨大的心理压力,微薄的薪水,整体工作环境偏离职业愿景较远,儿科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致使护士整体技术操作水平持续降低。
1.3护士工作压力过大
儿科患者是一特殊群体,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恐惧感和陌生感,治疗难度增加;对患儿的病情了解不够,渴望医务人员尽快综合治疗的家属更是心疼小孩痛苦,怀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要求护士一针见血,一次到位,甚至不配合护士的操作;再加上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嘈杂的工作环境中,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护理对策
针对这样的护理现状,县级医院的护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儿科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和高效的沟通技巧。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在医疗分工越来越细、病人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合理储备与配置护理人员是非常必要的。人员不足,首先要保证儿科护理人员尽量固定,合理安排人力;在儿科发病季节,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儿科人员调动,一次不得超过3个;改善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劳力耗损。新招聘护士上岗前,集中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设立奖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儿科护理人员尽量固定,合理流动,保证3—4名骨干护士;护士考核因科而异,儿科应注重最基本的头皮静脉穿刺及儿科急救技术等;改善儿科工作环境,消灭大病房,开设小病房,提高护士工资待遇,做好健康宣教等等也都是必要之举。缓解工作压力的对策:儿科护士应树立热爱儿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道德,深刻体会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护理人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心里耐受力,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护患沟通,及时表示对患儿家属的认同感,操作前耐心解释,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必要的护理技术操作;管理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照顾,尽可能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人员,以缓解因工作紧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作者:白改霞支引娟单位:陕西省陇县中医医院
1 儿科护理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识别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效果分析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病房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故。儿科护理风险即是患儿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安全问题,使患儿的病情或身体受到影响。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会严重影响护患关系,降低护理质量[1]。因此,儿科护理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实施中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5.2±1.8)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年龄(5.7±1.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按时喂药、换药、严密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禀告医师处理;观察组给予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包括:①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选择2名专业知识较强,护理技术经验丰富作为组员,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成一个护理风险小组。小组定期组织开会,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讨论,并提出预防措施。同时,对整个儿科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监督。②加强培训护理人员专业技能。针对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胃管插管、静脉穿刺、头皮针等技能的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培养其建立良好的责任心,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③加强护患沟通。由于护理工作繁琐,护理人员压力大,很多护士对待患儿及家属的态度过硬,服务意识不强,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和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教育,以避免护患纠纷。④合理排班。根据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排班,可以以新老护士混搭排班的形式,加强高危时段护理力量,实施弹性排班,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有助于护患沟通,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3评价标准:
护理结束后,调查分析两组患儿在护理期间的投诉情况(管理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差、技术差、服务态度差)。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资料应用两组之间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资料利用秩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的投诉人数比例为3.3%,对照组患者的投诉比例为25.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护理,虽然患儿不能正确表达和评估护理工作,但是其家属会严密监督护理工作,因护理风险的发生或护患关系沟通不畅导致的护患纠纷频频发生[3]。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有: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护理工作属于一系那个高难度的工作,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外,还应当恪尽职守,应尽预见的权力与义务[2]。在科技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知情权属于一项最为基本的权利。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将严重影响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儿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第二,患儿与家属自身的原因。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得紧张感。同时,家属在患儿治疗中缺乏合理的认识,在治疗准备方面不足,患儿与家属自身的这些因素加剧护理的风险。第三,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方面。在护理工作量不断加重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耐心,与患儿交流时语气和措辞不当,增加了家属的不满情绪。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这种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出现。第四,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不高。在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有的护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参与工作。可见,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不高难以胜任护理工作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出现。第五,医疗设备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医疗设备和药物的不当使用同样会增加儿科护理的风险。儿科护理中出现的风险究其原因,和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中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技术较差,服务态度不好,责任型不强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儿科护理工作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儿科护理工作通过风险防范护理措施中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培训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加强护患沟通以及合理排班等步骤可以有效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儿科护理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4]。本研究通过对120例儿科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风险防范措施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投诉人数比例为3.3%,对照组患者的投诉比例为25.0%,表明风险防范措施在儿科护理中较常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风险投诉的发生,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因此,我们认为,风险防范措施在儿科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对缓解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金雪花.儿科护理中护理纠纷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1,30(18):2196-2197.
[2]柴秀琴,延晓曦.小儿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1):242.
[3]张小平,孙美娟,张冬云.Orem自理模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0,5(18):75-77.
[4]郭叶英.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8(10):6-8.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43-0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绝大部分小孩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人们对其关心与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鉴于儿科患者的生理解剖、免疫系统等都和成年患者有着较大的不同,加之小儿病情的复杂多样性、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得儿科成为特殊的、高风险的科室。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安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死亡[1]。亦即护理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或结果,它会造成患儿伤害或者引起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而出现各种医患纠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是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和研究的课题[2-4]。笔者结合近些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若干不安全事件,分析了产生此类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科室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干预措施。
1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管理体系不到位
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由于管理体系自身原因,如安全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因素,增加了护理的风险;而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和管理措施不到位也导致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1.2 专业知识不扎实
目前医院业务发展较快,儿科护理室聘任制护士和低资护士多,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术欠熟练,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护士能够“一针见血”,而患儿的血管穿刺难度又大,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失误,引起护患纠纷。
1.3 护患沟通不够
与其他科室不同,儿科护理的护患关系不是简单的护士与患儿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由患儿、患儿父母与护士三方构成的三角关系。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表达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年幼儿不能够完全描述其疾病的状态;家长希望患儿疾病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忽视疾病治疗过程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情绪化;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状态的患儿、家属,容易与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且存在部分护士经验不足,有时候家长的抱怨甚至迁怒不理解,造成情绪不稳定,影响其技术的施展,形成不安全因素。
1.4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综合素质较差,如出现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细致,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本班护理工作。针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儿,无书面记录、只做口头交接,个别护士表现出简化护理程序、甚至违反护理流程,护理工作责任心较差、工作态度不严谨。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科室护理安全。
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
2.1 加强制度建设,防微杜渐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如为使护理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采取鼓励全院各科室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从多数不良事件中分析发现,大部分事件都是多环节、多因素综合而导致的结果,针对不良事件需要从源头上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使护理安全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对于新护士可以执行夜班准入制,采取持证上岗,需经过临床带教,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独立值夜;针对护理安全制度,护理人员需每周学习,牢记于心。
2.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安全护理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能够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有效防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保证。为此,应强化科室所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对合理的培训模式;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此外,可以选部分送优秀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将先进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带回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格式、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定期的举行护理文书培训。总之,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护理效果,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2.3 增进护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护患关系是护理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理解也是护患关系里的重要一环。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和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视患儿为亲人,理解关心患儿。此外,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培训使儿科护士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如在称呼上体现出小儿的特点,同时,可以使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抚摸、拥抱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软硬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和活动能力都较差,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儿科业务病房面积,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在患儿及家长入院使做好宣教工作,使他们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当天不同就诊时间以及疾病高况,同时考虑护理人员的年资、经验等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科学的排班,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造成不安全事件发生。在患儿方面,为改善就医环境,可以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患儿,使患儿得到分流,限制探访人员。努力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良好的管理质量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使全科室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严格把好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进行每周、每月定期检查,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汇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3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高风险性,在当下医患纠纷频发的情形下,儿科护理做好安全隐患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从全院制度建设、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护患沟通等方面着手,确保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盛枝.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浅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8): 78-79.
[2] 孙小莉. 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 347-348.
【关键词】 儿科;低收入;事业;发展
综合医院的发展,儿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科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儿科的收入可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综合医院儿科都存在低收入情况,现就儿科低收入现状做一些探讨。
1 原因分析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院职工100%工资由财政支出,独生子女享受统筹医疗,住院费用能报销80%以上,这样家长能做到只要小孩生病就住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取消了独生子女统筹医疗,所有费用由家长承担,只有孩子患大病时家长才想到住院治疗。
影响家长舍不得花钱的原因有:一则自己的钱舍不得花;二则有很多下岗职工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没有钱给小儿看病。(2)受社区医疗服务点的影响:城市虽然小社区医疗服务点多,没有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点。(3)城市虽小,综合医院多,竞争强。(4)国家儿童预防保健方面做得好:做到无病早防,减少小儿生病机会。(5)综合医院儿科使用高尖端仪器设备少。(6)受物价局收费标准的影响:小儿成人一个收费标准,小儿操作护理难度大,并且工作量也大,儿科的创收离不开治疗、护理,儿科的所有治疗、护理都离不开护士,但是儿科护士的很多服务项目属无价服务[1],频繁的配药、续加药物,频繁的观察病情,频繁的处理小儿生活所需,频繁的重复护理、操作等都不能收费。例如,一个难度大的小儿静脉穿刺相当于7个左右成人静脉穿刺,一个一般的门诊输液小儿有时需要护士观察5次左右,如滴管液体过满看不到滴数,输液管扭折液体不滴,胶布离开,小儿哭闹,小儿好动导致输液外渗等,都需要护士一一的去观察处理,这一切都不能收费,导致儿科护士低价格收入,更体现不了儿科护士的劳动价值。(7)儿科支出大、收入少,儿科卫材消耗大。例如,固定一个小孩静脉穿刺部位所用的胶布相当于成人的3~5倍,棉签、酒精、碘酒的消耗相当于成人的2~3倍,配药、加药需要碘酒、酒精、棉签消毒,床单洗涤费比成人多,因为成人一周更换一次床单还是干净的,而小孩一天更换3次床单还是脏的,这一切消耗都不允许收费。(8)儿科病房消毒、隔离、清洁等方面的物品消耗比成人病房多。(9)儿科护理重复性强,但护士的重复劳动没有收费标准,例如,健康教育一个问题一般要重复宣教3~5次,因为儿科健康宣教是针对家长,照看小儿的家长不但轮换,静脉穿剌成功后可能因家长或者小儿自身问题能导致重复穿刺3~5次,护士的技术、服务是无价的,更换针头、碘酒、酒精、胶布的消耗都不能收费。(10)儿科病床周转率快,纸张消耗多,也没有收费标准。(11)儿科水电消耗比成人科室多。
2 对策
(1)根据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特殊的收费价格,物价部门制定价格标准时最好要儿科管理专家参与。(2)要把儿科特殊的护理服务作为特殊的商品对待,制定出与成人不同的收费项目,使儿科护士的高技术含量得到体现[1]。(3)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时必须召集儿科护理专家参加,当前医疗护理服务价格主要由物价、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应聘用儿科护理专家参加,根据儿科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劳动强度和所消耗的时间来共同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此外护理服务价格的收费项目应具体明确,根据小儿各年龄阶段所需的服务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收费项目,例如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命体征测量、配药、续加药物等实施项目收费。(4)重复护理的项目允许收费,所有消耗的物品也允许收费。(5)教育儿科广大职工处处为科室着想,人人增收节支。(6)想法开展业务项目增收。(7)医院允许儿科开展儿保服务项目。(8)有计划地开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点,从而保证医疗、护理、服务质量。(9)医院要考虑到儿科的特殊性,工资、奖金分配核算上与成人科室有所不同,以激励儿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招揽儿科人才。
3 讨论
综合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儿科,儿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医院的支持。因为儿科的发展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关部门和医院不考虑影响儿科低收入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影响儿科的发展,儿科的发展受到影响也会拖医院发展的后腿。在同等医疗市场下,儿科支出大,职工付出多,但是收入少,职工待遇低,这样体现不了多劳多得,影响了儿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儿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儿科医生、护士严重缺编,人才没有还谈什么发展,同时给儿科主任开展工作也带来了难度,儿科收入低养活不了多的职工,导致医护缺编,特别是护理人员缺编更明显,儿科护理季节性强,护理人员只能维持淡季时工作,忙时一人要当三人用,这样无法保证整体护理到位,保证优质的护理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小儿及家长的一切合理的需要,要想使儿科护理服务获取合理的经济效益[1],所有的护理服务、所有的消耗都能做到合理的收费,增加儿科收入,因此笔者认为儿科低收入现状是值得有关部门与儿科共同考虑的大问题。
【关键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儿科病人是一特殊群体的病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迅速,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为了尽快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要求,
2010年儿科针对本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对12名专科以上学历、年资在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制定了临床护理能力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培养方法
1.1职业素质的培养
1.1.1爱心是赢得患儿及家属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也是儿科护士职业素质必备条件之一,培养爱心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儿科护士尤为重要。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组织专题讲座,激发爱岗激情,同时明确护士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开展“我是患儿家长”、“我为患儿和家长想到的”的演讲活动。帮助新护士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引导新护士关爱儿童,帮助她们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1.1.2培养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患儿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1]。护理人员亲切诚恳的语言能给患儿家长以安慰、信任和鼓励、调动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而不良语占可引起患儿家长情绪及情感上的不良反应,影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语言应饱含关心、爱护、理解。作为低年资一名儿科护士,在培训计划中,首先必须参加礼仪学习,接受宾馆式服务训练,参加医德医风学习,应用规范性语言系统的学习,促使执业意识的增强。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在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 专科知识培训
由护士长指派1名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按照培训计划,通过小讲课、专题讲座、特殊病例的护理查房等形式,指导低年资护士重点掌握儿科专科知识、危重患儿抢救流程、病情观察要点、重点药物的使用等。每月进行专科知识理论考试。
2.1 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重点培训儿科的专科操作(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静脉采血法及小儿吸痰、洗胃、灌肠等),要求护士掌握新生儿急救复苏台、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对侵入性操作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合格者,才能在小儿上进行。每月抽考一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9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由带教老师培训后补考直至合格。
2.2急救护理技术培训我科对低年资护士急救护理技术培训主要采取现场模拟培训,在模拟抢救现场中训练能提高护士心理素质,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有利于的急救护理操作技术正常发挥。要求护士每月必须掌握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包括小儿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气囊操作、心脏电除颤、洗胃及呼吸机的使用等)
2.3观察能力的培训
儿科患者往往不能真实地描述反映病情,而病情却变化在瞬间,将患儿的表情、语言、行为和哭、叫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敏捷的思维和预见性的想象力,预测病情的发展动向,是儿科护士必备的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为了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采用床边查房,典型病历分析讨论,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的动手能力,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果
通过院内培训基地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对低年资护士实施以上专科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12名毕业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理论和操作更加规范和贴近临床,培训前需半年至1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规范培训后只需要3~6个月;培训后操作考核合格率100%,优秀率达85%以上。临床综合能力、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其中6名护士得到患者点名表扬,无1人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无1例护患纠纷投诉。
4 体会
在2年的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运用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从专业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制订培训计划,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带教、定期考核的方式,结合儿科临床护理特点,对低年资护师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上,经过严格规范化的培训,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自己在医院工作环境中的角色,以建立起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面对患儿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眼勤、口勤、手勤、脚勤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初步统计,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这些护士既能在儿科完成专科性很强的护理和操作,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所以,通过儿科院内培训基地可以使儿科低年资护士整体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得到较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素玉,王柚芸.PDCA循环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蛇医,2008,4(8):324.
关键词:儿科;夜间护理;护理安全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缺少主动告知症状的能力;儿科病房内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和职业压力较大;儿科夜间护理当班人员多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各种护理操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儿科病房的医疗纠纷较多,夜间更是儿科病房各种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减少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及住院满意度,我们通过总结2012年以来我科夜间发生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儿科开放床位45张,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人次左右,儿科护理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32.5±6.4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0人;学历分布:本科2人,本科在读1人,大专5人,中专6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次(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护患纠纷15次(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次),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次,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3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因此,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护理人员因素
3.1.1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物品不严,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因经验少,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新护士,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而专科性不强,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张,应有护士18名,实有护士14名,缺口比为22.2%,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10/14)。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护士工作量较大,配备更显不足。
3.2.2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尤其在冬春季节,呼吸道感染高发,患儿数量猛增,护理工作压力增加,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指定二线值班人员,在病区工作需要时,保证随叫随到,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加强专科培训,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专科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12):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2,31(25):154-155.
[3]张阿妮,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31-732.
[4]李玉娟,韦翠花,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7-138.
[6]刘克英,胡海鹰,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1):39-41.
[7]刘娟,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6-57.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现状;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04
一、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现状调整
(一)教学法改革
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这种非“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伴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治理,而是要以患者为本,在护理中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重知识为一体的模式。今后全社会都会注重儿科疾病的预防,保证儿童的健康。所以,儿科的护理学的教学应该多加强在护理评估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疾病的防治方面。
由于护理教学目标的改变,因此,护理所用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变。目前,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内容已经从之前的疾病护理,过渡到现在的儿童健康的各个角度,逐步完善儿童的保健指导方面,特别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发育方面的知识。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在教学内容中,开始增设关于儿科护理的法律内容。
如何将学校的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巧妙地链接起来,这是学校进行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现在的新版教材,越来越和国内外的护理发展趋向于一致,目的一是为了适应国内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使得教学内容和护士的一些执业考试相连。二是为了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临床技术,学习一些儿童护理的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更多国际性的护理人才。
(三)教学技术改革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现在被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形、视频动画以及声音文件等,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用口述的方式难以讲清楚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加得直观、贴切。可以逐步录制更多的护理精品课,供给其他教师进行参考,学生课下学习等。目前,已经建立了儿科护理学的精品课程、网上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境。运用这个庞大的网络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为丰富的儿科医学护理知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网络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另外,还有一些课件、医学机理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制作,如制作一个小儿心脏发育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系统的制作等,这些都能够作为非常好的护理素材保存下恚以备今后的使用。
(四)在见习和实习资格上的改变
儿科临床护理实习这是护理教学的实践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完护理知识后进行临床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在护理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儿科护理中,见习、实习方面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着,针对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见习课程设置有某些问题,见习、实习生的学时比较短,而实习人数较多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解决实习的相关问题。
二、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的建议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这有着极大的意义。
不过只是单纯依靠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没有改革课程的评价方法,这样收到的成效甚微。
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知识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通过教学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真正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弄明白要通过何种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如通过何种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决定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技术的变化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以往传统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小了理论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最后,通过运用一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优化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到课堂之外的护理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真正实现护理资源的共享。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也有着一定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扩招,导致了临床教学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逼真的病房模拟环境、模拟社区等形式来实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见习、实习的改革中,除了要增强教师带学生的质量,还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建立一些见习场所,让实习生多接触一些患儿,积累经验,加强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评估。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住院部拥有50张固定床位,19名护士;新生儿住院部拥有床位80张,28名护士;儿科门急诊有20名护士。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19~40岁,平均(26.5±1.5)岁;工作时间为1~20年;其中3名护士长,64名护士;学历情况:5名中专,34名专科,28名本科;职称情况:22名护士,31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
1.2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观察
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
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