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组织指挥机构
当出现突发性局地山洪灾害后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情况,根据险情、灾情迅速作出决定,县防汛指挥部命令,启动预案,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按预案分工协作,所在乡镇政府及防汛单位具体实施。
二、工作职责
1、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当河道出现突发性险情或出现突发性山洪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水务局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当发生突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矿管办(滑坡办)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抢险。
1)、县气象局负责诱发山洪灾害的天气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强降雨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2)、县矿管办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治理,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确定降雨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危险区域,分析标明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及影响范围,把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村、户,并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做好我县矿山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检查工作和技术指导。
(3)、水务部门要做好山区洪水预报及各类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山区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4)、建设部门要全面掌握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加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使各类设施建设尽可能避开山洪灾害危险区域。
(5)、民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6)、农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群众籽种供应工作。
(7)、交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
(8)、财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资金扶持工作。
(9)、林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林木的抢护工作。
(10)、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处理突发的山洪灾害。
(11)、县粮食局、电力局、人武部、公安局、供销联社、商业局、物资局、卫生局、广电局、发改委、电信局、移动公司、教育局、经贸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职责执行。
2、乡镇工作职责:
(1)乡镇长对本辖区防汛工作负总责,全面广泛深入宣传防汛知识法律法规,做好广大干部群众抗洪抢险救灾组织动员工作。
(2)及时组建抢险队伍抢险抗灾,落实防汛职责和任务。
(3)积极筹措防汛抢险所需物资。
(4)加强防汛值班,固定防汛专用电话,确保水情、雨情、险情、灾情快速传递和防汛抢险指令的执行。
(5)及时如实统计,快速上报洪涝、地质灾情。
三、山洪灾害报告和处理程序
如果发生山洪灾害,所在乡镇政府应在6小时内,同时迅速上报县防汛办、县矿管办;如果发生山洪灾害,山区乡镇政府应在4小时内、平原乡镇应在2小时内迅速报县防汛办。防汛办、矿管办、城镇防汛办在1小时内按程序报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和上级部门,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四、监测预报
各乡镇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防汛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领导手机要全天待机,保证防汛通讯联络畅通,并及时处理雨、水、险情警报。凡接到强降雨预报,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迅速通知受威胁地区群众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凡30分钟内降雨超过10mm的地区,做好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准备,派员监测重点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域的险情;凡1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的地区,要适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级党政部门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果断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洪抢险,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预警信号方式
(1)、当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报警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规定的报警方式执行。
(2)、山区乡镇山洪暴发时采取鸣锣报警方式。
六、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的同时,当地应急抢险队要迅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山体、建筑物等要落实专人进行监测、防御。
3当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要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人员作好临时安置,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卫生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七、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汛前,县级有关部门及乡镇政府要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限期处理,消除隐患问题,该搬迁的要及早搬迁,对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2、宣传教育
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向社会公布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范围和相应的防御措施,要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如遇险情,做到防、撤、抢有序进行。并采用签发明白卡、张贴公示、培训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可能受灾群众预先交底告知。
关键词:特点 问题 对策 建议 体系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本地理状况及气象灾害主要特点
赣州地处北纬24o29’-27o09’,东经113o54’-116o38’。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1毫米。境内有各类水库980多座,山塘8万多座。地形以丘陵为主,面积占总面积的61.1%。土壤的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紫色页岩、冲积土、红砂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土壤保水能力差。复杂的地理条件,使赣州成为典型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暴雨型山洪灾害易发、多发且危害严重的地区。
纵观多年来灾害发生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台风带来降雨强度大,导致灾害严重。7-9月受福建、广东沿海登陆的台风影响多,特别是强台风影响,容易带来突发性洪灾。如在2006年受“格美”台风影响而发生的“7.26”洪灾,上犹县五指峰乡黄沙坑村过程降雨量达386.6毫米(其中3小时降雨量179.3毫米,6小时降雨量224.8毫米),从暴雨出现到洪峰发生,其间隔时间仅约1个小时。山洪来势凶猛,造成了极大损失。
二是山洪发生季节性强、时段较分明。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特别是在4-6月主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50%,期间发生的灾害占全年的80%以上,7-9月降雨量占全年不足20%。
三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呈普遍性、分散性。土壤保水能力差,农村切坡建房多,一旦遇暴雨山洪,极易发生灾害。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约9000多处,点多面广,大多分布在边缘山区及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条件差的地区。
四是山洪陡涨陡落,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灾害大多发生在边缘山区,强降雨过后,洪水来得快,走得快,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溪洪水等发生突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汛减灾协调机制有待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二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三是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全市各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成为防洪的隐患。城镇防洪除县城以上城市逐步修建了防洪工程外,大部分圩镇都是沿江而建,由于地处低洼,易受洪涝侵袭。
四是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不够完善。依法防灾减灾措施力度不够,探讨、推行、落实灾害保险、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设滞后。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策及建议
具体抓好“六大体系”建设和完善:
(一)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
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好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工程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完善和落实责任机制,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是进一步落实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对各类工程设施全面落实好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具体责任,坚持汛期巡查、排查和汛情报告制度。三是抓好山洪灾害联户防范责任制的完善和落实。加强对修建在陡坡下、溪河边等山洪灾害易发区建筑物的全面调查、排查,完善登记造册制。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把责任层层分解,使居住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每一户家庭都落实有一名乡、村干部为联户防范行政责任人。一旦有预警信息,相关责任人及时通知到户,及时采取措施避灾,必要时实行强制转移。
(二)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
有针对性地做好防御预案,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一是科学制定预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好风险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灾减灾措施、社会保障和救援对策等。二是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根据预警、报警方式,逃险路线,躲险地点,以及灾民的安置、救护等具体措施,在日常特别是汛前认真开展应急演练。三是做好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准备。加强对抢险队和防灾骨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查险、判险、处险的能力。加强气象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山洪灾害监测员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提升业务素养。四是强化应急管理的协调工作。强化各级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协调能力,加强部门配合,在紧急时期做到反应迅速,指挥有力,调度科学,措施到位。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体系
在统筹考虑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设、修缮好灾害防御工程体系。一是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完成对现有带病运行水库的除险加固修复,使工程尽快恢复规定设计防洪能力,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二是抓好城镇防洪工程。在城镇总体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方案和标准增建一些防洪减灾作用明显的防洪骨干工程,建成完整的城镇防洪体系。三是抓好生态防护工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主要溪河沿岸、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区域和蓄水工程集雨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四是抓好地质灾害点迁移工程。结合移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继续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的方式,分期分批将居住在地质灾害点的群众搬迁安置到安全区域居住。五是抓好防雷电工程建设。据调查,全市平均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安装防雷设施或防雷设施不完备。当前,对农村中小学校要进行全面勘察、分析、设计,科学评估分类,编制好本地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程建设规划,在教育、气象部门的指导下抓好规划的落实。
(四)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科技减灾,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着力完善三套监测预警系统。1、气象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县、乡系统建设,在重点区域适时增设自动观测站点,形成立体的、完备的监测体系。建立各种气象要素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系统,提高对天气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短期天气和气候以及灾害性、关键性、突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强各类建筑场所尤其是中小学校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测和工程验收工作,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防御减灾配套服务体系。2、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建成较完备的山洪监测点。加快完善乡镇到村、组、户的预警信息传输网络,使监测预警信息在基层县、乡镇、村组之间及时传递。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为管理中心,以县、乡(镇)和村、组多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为网络的监测预警系统。
(五)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培训体系
以基层为工作重心,放手发动、教育、动员、组织群众,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群防群治的局面。一是加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宣传。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化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培训。组织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二是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躲灾避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宣传减灾知识。支持、引导地方文化宣传队伍及其他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丰富文艺活动内容。
(六)气象灾害防御法规政策体系
一、充分认识编制《防御规划》的重大意义
我县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近年来,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编制《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的防御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灾害的普查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交通、统计、电力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普查工作从年9月21日开始,至9月30日完成,相关普查资料应于9月30日前报送县气象局。
2、普查种类: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洪涝、雷电、低温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含衍生灾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所辖行政村及所辖企业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认真填写上报《气象灾害报灾登记表》。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对本行业造成的影响、掌握的灾害记录、灾害的设防条件等向县气象局提供有关资料。气象局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在做好气象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县气象局要认真总结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发生原因等情况,做好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具体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不同影响。
四、普查工作职责及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灾害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录入建档、规划编制等;认真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以防御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服务工作。
统计局:负责提供各乡镇人口及经济数据。
民政局:负责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类气象灾种的灾害资料。
农业局:负责提供历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主要是农业病虫害灾情数据);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属性数据(包括致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的气象条件);对台风、旱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林业局:负责提供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历年发生的灾情数据及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油茶种植的主要致灾气象条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规划建设局:负责提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市政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对气象条件(抗风、防雷)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区气象灾害等资料。
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对气象条件的设防标准及暴雨洪涝、山洪、干旱防御措施,县现有洪涝易发区、山洪易发区图;历年气象灾害记录等资料。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以及划分依据、地质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点居民环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灾情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道路交通对气象条件(道路结冰、雾霾、暴雨)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历年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灾情资料。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日,我县东南一带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西口镇降雨量达108.6毫米,茅坪、关坪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另据气象部门预报,受西风槽东移影响,我县从今天晚上到20日,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防汛防滑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及县城各防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切实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气象、水利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大监测密度,提高预报精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锣鼓号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受威胁区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乡镇要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当前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对受地震影响险情加剧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要逐一排查,制定和落实好危险区人员防抢撤预案。
四、切实落实各项防汛避险措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地势较低的城镇、乡村、学校、重要工程设施的防洪安全检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对震损房屋进行鉴定,不能安全使用的,要尽快帮助群众予以拆除;需要加固的,要帮助群众落实加固避险措施,严禁学生和群众在危房中上学和居住。要切实做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及时疏通排洪沟渠和下水管道,防止局部强降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贸部门要加强对有尾矿库的企业特别是米粮金矿坝体认真落实防汛措施,安全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发生不安全事故。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五、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实行总带班,带班副职领导和值班干部要24小时在岗在位,与县政府应急办和值班室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对各类信息、各种突发事件必须靠前指挥、有效处置、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无论因公因私外出,必须向县政府主要领导请假报告,征得同意后方可离开。
7月12日,在全市防汛工作视频会结束后,我区立即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市长讲话精神。
(一)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是区委副书记、区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主持召开全区防汛工作会议,就我区防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周区长强调防汛工作要做到“五到位”(重视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宣传到位、履职到位),各级各单位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突出抓好灾害监测预警、城乡防汛安全、电站水库监管、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区域监管等,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纪律约束、强化舆论宣传、规范信息报送,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运转高效的防汛减灾工作格局。
二是区防办根据工作安排部署,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区防汛紧急工作会议精神的紧急通知》(张汛办[2020]7号),区委、区政府、区防指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夜间突击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新区)和辖区滑坡隐患监测点、涉水在建项目、水库等重点区域的汛期应急值守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区防办连夜制定《关于严格执行战时值班应对防汛抢险工作暨自然灾害抢险的提醒函》,发送至各地各单位,对严格执行战时值班防汛抢险工作暨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提出指导意见。
三是全区各乡镇街道、区防指成员单位立即行动,在各自辖区、各自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对边坡、河道、在建项目、易迁安置区地质灾害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自查上报和排查出的防汛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处理,确保全部整改。
四是主动作为,储备抢险物资。长期以来,我区没有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区防汛办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租用第三方公司仓库,做为我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并通过向上级争取和自购的方式储备了防汛、防火、应急等救灾物资60余种。
五是强化预警,做到实时监控。区防汛办积极与市气象部门对接,双方共建区气象台,为区提供专门专业的气象信息预报播报,编写重要水情信息专报、快报及预警短信等信息。
六是编修预案,强化演练。区防办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及时修编防洪、抢险、地质灾害点、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组织指导防指成员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演练50余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防汛无小事,责任大于天”,下一步,我们一是加强巡查检查。联合区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库区河道、地质滑坡点巡查,做到全覆盖,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提升应急救灾能力;三是加强与市气象、水文部门联系,做好山洪预警系统维护,保障信息畅通;四是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充分思想准备,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努力夺取今年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全面胜利。
(一)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建设
续建乡镇自动站,实现全市195个乡镇全部覆盖。对已建自动站全部升级改造为4要素或以上自动站。
(二)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网建设
在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点建设自动气象站。在武都、文县、康县等重点防御县城和人口密集防御地段建设实景监测站。
(三)风廓线雷达建设
在武都建设一部风廓线雷达,实现高空气象加密观测。
(四)农业干旱监测系统建设
市县所有气象站建设固定式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配备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成县、文县、礼县农气观测站配备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农情调查设备。
(五)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及重点区交通路段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
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由市气象局为技术总负责,组织气象、水务、国土、水文、地震、环保、泥石流预警站、安监等部门,对全市有关气象监测站点实行统一布局,整合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立《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全市自然灾害监测资料信息和预警信息通道的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和水平。建成市级气象数据海量存储及检索系统,实现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资料信息的共享。
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服务系统建设
(一)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建设精细化预报数据库、综合天气分析业务系统和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
(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和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业服务系统、农用天气预报系统、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开发农村气象灾害预报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农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管理系统。
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建设
(一)气象信息传输网络改造
省、市、县局域网改造实现市到省接入速率达到20—50Mbps,县到市接入速率达到8—20Mbps,并同时接入两家通信运营商,实现线路双备份。
(二)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购置车载式移动雷达1部,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气象平台,车载式数据处理系统和覆盖全市的短波单边带通信系统。在市局和部分县气象局配备海事卫星电话。
(三)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建设
建设省市县三级互通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以及气象部门与乡镇直通的信息系统。
(四)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在县气象局建立气象预警“村村通”中心。完善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平台,同时,依托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利用多部门预警信息通道气象预警信息。
五、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
(一)人工增雨防雹系统建设
建立市级人影作业指挥中心,建立基于气象信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市级人影业务指挥平台,统筹规划、统一指挥全市人影业务。建立以车载式新型火箭作业为主的增雨作业系统。建设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立人影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市人影常态作业区;建设林区防火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人工增雨服务系统。建立县级增雨防雹减灾作业平台。新建标准化防雹炮点40个,更换原有老式防雹高炮11门,新购置30门,实现主要冰雹路径线上有布点、全覆盖。建立作业效果评估系统。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业务建设
根据全市雷电分布特点,建设雷电监测站和大气电场仪,开展雷电灾害普查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和中小学、农村、重点行业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平台。
(三)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及影响评估建设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前期我镇普降暴雨,溪道水库水量普遍上涨,目前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据市气象局预报,23—24日我镇仍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雨量大到暴雨,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和应对工作,特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防汛值班和应急处置。
镇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防汛指挥部的负责人要按预案规定上岗到位,按照职责分工,服从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灾情,科学调度,及时处置洪涝灾害,并按规定迅速向上级报告汛情、险情和灾情。
二、切实抓好山塘、水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对各类防汛设施进行再次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同时,加强对山塘、水库的巡查力度,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行,超过汛限水位的水库必须尽快降到汛限水位以下,并严格落实病险水库安全度汛措施和水库下游人员转移等应急预案。
三、及时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针对当前降雨量大,土壤含水量高,极易发生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情况,各地要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到位;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要加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防灾应急队伍要做好应急抢救准备,灾害威胁区域内的人员要做好避让、撤离工作,并将撤离情况及时报市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御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案,加强灾害易发区、山区在建公路、削坡建房居民点等的监测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四、着重抓好在建工程的度汛安全管理。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各办(所、中心)线及有关单位要对相关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特别是涉水跨河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要进行再检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和各项度汛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业主负责,参建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度汛。
五、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范工作。
当前时值初夏,是我镇雷电、冰雹和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季节,易造成简易建筑、棚架、广告牌、围栏(墙)等倒塌损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上述设施实施加固或拆除工作,同时做好防范雷电灾害相关的检测、隐患整改和防雷宣传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六、进一步做好抗洪排涝工作。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镇广大力量,迅速行动、加强配合,全力投入到抗洪排涝斗争中来。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抗洪排涝工作,对山塘水库、小流域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城乡低洼区等重点地区和部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巡查;对已发生内涝的地区,要安排充足的抽排机械和人员,将内涝积水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溪道清障工作,对影响行洪排涝的障碍物,应组织力量及时清障。要千方百计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组织力量对受淹农田尽快排涝,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被毁蔬菜基地的灾后抢播补救工作,确保城乡市场“菜篮子”供应,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今年第13号台风(韦帕)8时中心位置在椒江东南方向大约926公里的洋面上,也就是北纬22.5度,东经127.7度,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35米/秒(12级),7级风圈半径350公里,10级风圈半径130公里。目前,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据省气象部门预报,台风中心未来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将进一步加强,今天后半夜到明天上午进入东海东南部海域,并逐渐向我省沿海靠近,最大可能于18日后半夜到19日白天在我省沿海登陆,也不排除紧擦浙中北沿海北上的可能。受其影响,今天夜里起东海海域有10~12级大风,明天到后天增强到12~15级;浙中南沿海海面今天夜里起风力7~9级,18日白天10~12级,18日夜里到19日11~13级;18日夜里到19日我省东部地区有8~10级大风,18日下午到19日我省东部地区有大雨到暴雨,其中沿海地区有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为进一步做好第13号台风(韦帕)的防御工作,特通知如下:
一、各级气象、水文、海洋部门要继续加强监测,开展滚动预报,及时分析预报台风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风、雨、潮等要素;各级防指要进一步研究防台形势,明确防御重点,落实各项防台措施。台州、宁波、舟山、温州、嘉兴、绍兴、杭州、丽水等地要按预案和气象预报,及时对人员转移、沿海防风、水库保安、小流域防山洪与地质灾害等作出部署,其他地区也要作出相应防御部署。
二、各地要全面落实海塘、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与调度工作。沿海海塘上的各类涵闸特别是旱闸应提前关闭,不留缺口。要采取相应措施,防范船只撞击堤塘。要认真检查各类水库和水闸的启闭设施和备用电源、通讯报汛设施,确保正常运行;各类水库要严格执行汛期控制运行计划,超台汛限制水位的水库应及时降至汛限水位以下,高水位运行水位应及时预泄,腾出库容;要加强电站水库的调度管理,确保安全度汛。台风影响区水库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及时上岗到位,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和值班制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沿海平原河网要合理调度,做好预泄预排工作。各类在建工程要落实好安全度汛措施。
三、落实好各项防台非工程措施。沿海各地和受台风影响的地区要及时启动防台风预案,并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和船只特别是无动力船只的防撞加固工作,受台风影响区域的河、湖、库等水域船只也要做好保安工作。对需要转移的各类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做好危房、临时工棚、病险水库下游等易出险地段和沿海水产养殖的群众、受台风影响处于危险区域的游客及学校师生的安全转移的准备工作;对各类高空建筑、架空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要及时处理;落实好防汛抢险队伍和物资,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沿海受台风严重影响地区的乡镇、村与各级基层组织要落实防台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预警责任体系,按预案要求做好防范工作。
四、认真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台风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完善预警责任体系,特别是要落实电力、通讯、交通中断等异常情况下的预警预报和人员转移措施,明确预警信号、预警责任人、转移负责人、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按预案规定及时安全转移危险地段的群众。同时要着好中小河流的防洪保安工作,及时预警,科学调度,保障安全。
五、各部门要按照防台预案,履行职责,做好防台的各项准备工作。电力、通讯、交通、供水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做好防台应急保障工作;建设、市政、房管等部门要及时检查城市基础设施、排涝设施、危房、高空作业、行道树、电力通讯线杆、广告牌等的安全状况,进一步检查城乡居民住房防风安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工作;目前正值旅游季节,旅游部门要加强旅游景点防台风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确保游客安全;目前全省中小学已经开学,教育部门要做好学校的防台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设施农业防台的检查指导;海洋与渔业部门要加强对渔船避风和沿海养殖业防台的指导工作;海事部门要加强对海上船只检查指导管理;经贸部门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特别是沿海滩涂造船企业防台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娄底市 山洪 诱发灾害 防御对策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辖两县两市一区,人口399万,地理座标为东经110°45′40″~112°31′05″,北纬27°12′28″~28°14′27″,东西横跨160公里,南北纵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3%;是一个山、丘、岗、平地貌俱全的地区。
一、基本情况
(一)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轮廓,湘资两大水系在境内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地貌类型呈山地成片,岗丘交错成串,平地绵展的组合特点。
(二)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区呈现较明显的区位性和季节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东向东递减,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新化的双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县城、冷水江市城区1400毫米,涟源市城、娄星区城区在1350毫米左右,双峰的永丰、荷叶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台山以西地区、田坪以北地区,涟源白马水库地区是市区三个多雨区,娄星区的小碧和双峰的花门为市内两个少雨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娄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匀,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灾害易发期。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平均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间,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形成洪涝。
自16世纪以来的500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148次,其中16世纪25年、17世纪32年、18世纪24年、19世纪24年、20世纪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受市内地形地貌的影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资江、涟水、测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处,即沿河分布的中间“S”型带状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琅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为主要地区的中部新化丘岗平原区、以三甲、石马山、六亩塘、渡头塘、茅塘、白马、杨市为主要地区的涟源丘岗平原区,以洪山、走马、永丰、梓门等主要地区的双峰丘岗平原区,及涟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区的北部中低山区和双峰荷叶、井字等地区的东部低丘陵区。历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涝灾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绝大部份就发生在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且工农业、交通运输、财贸商业较为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情十分惨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内168个乡(撤区并乡后)2525个村74.5万亩农田受灾,估计减产粮食4500万公斤,冲毁水库2座,塘坝7752处,累计死亡49人,冲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灾最为严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乡镇和50%的人口受灾,40%的作物受灾,20%左右绝收,直接损失达25.5亿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连续不断,异常频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间的几次暴雨山洪损失尤为严重,涟源市连续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袭击。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个乡镇2532个村遭受山洪灾害,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死亡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万亩,成灾面积50万亩,绝收1.6万亩,共毁坏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1座,小II型水库35座,有609个工矿企业全部停产,中断铁路2条达52小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亿元。
转贴于 二、娄底市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根据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针对近年来我市山洪灾害的特点,市防指几年来一直把对山洪灾害的防御列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对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标准及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损失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
对我市的山洪灾害可以划分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响冲淹,损毁的地区。山洪诱发灾害区是指因受暴雨影响形成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地区。
(一)山洪灾害发生区划分原则和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划分的原则是:以村为最小统计单位,以各村历年来实际发生的山洪灾害的频率和损失为基本依据,以山洪灾害损失达20%作为减灾条件,再进一步划分警戒级别的标准。
划分的标准是:我们把山洪灾害易发区分成三个等级,特级、I级、II级。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50万元以上,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特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25~49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I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10~24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II级山洪灾害易发生区。对直接影响铁路、重要公路、重点工矿企业及重要国防设施的地区,一律定为特级。
(二)山洪诱发灾害区的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山洪诱发灾害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地表大面积沉陷、地裂缝和矿渣堆积冲刷等几种灾害类型。按照预测规模和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为三个警戒等级:特级、I级、II级。
具体划分标准是:山体滑坡或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巨大的隐患点定为特级,预测规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间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级,预测规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较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I级,其余视为一般灾害,不再定级。
(三)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划分
全市85个乡镇,明确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35个计168个村和大熊山林场,分别是新化县南部天龙山暴雨区的维山乡、槎溪镇、洋溪镇,新化县西部奉家山暴雨区的水车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金凤乡、琅瑭镇,北部大熊山暴雨区的七星街镇、伏口镇、湄江镇、安平镇,红日暴雨区的三甲乡、六亩塘镇、石马山镇,龙山暴雨区的白马镇、茅塘镇;冷水江市的三尖乡、禾青镇、矿山乡、中连乡、毛易乡;娄星区的双江乡、大科乡、小碧乡、万宝镇;双峰县的荷叶镇、井字镇、杏子铺镇、石牛乡、沙塘乡、永丰镇。以村为单位划分警戒级别划分55个村为特级警戒区,89个村为I级警戒区,24个村为II级警戒区。可能危及7.95万人,2万栋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隐患点诸多,共确定特级隐患共20处,分别为水车镇的金龙村滑坡、老庄村滑坡、龙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乡的白芦村滑坡、游家金塘湾滑坡、奉家花岗岩滑坡群;涟源市三甲乡的东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谢家村滑坡、六亩塘镇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滩地裂缝、潘桥乡铜钟滑坡、陡岩水库山体滑坡、矿山乡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娄星区大科乡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乐村滑坡、小碧乡的日岩村滑坡。划分I级隐患警戒区10处,II级隐患警戒区25处。可能危及人口11.2万,房屋6122栋,耕地2.0万亩,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的影响,仅此一处可能危及整个冷水江市城区10万人,3000栋房屋的安全。
针对溃坝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山洪灾害调查将全市所有标准洪水可能漫顶或病险严重水库(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调查统计。全市共计95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I型水库14座,小II型水库69座,堤防工程8处。这些病险工程使下游31.7万人、8.04万栋房屋、24.5万亩农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综上的三项(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溃(坝)堤工程影响区),直接影响50.9万人口,10.65万栋房屋及许多水利、交通、电力、工矿等设施的安全。同时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受灾人口和各类设施的操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山洪易发区的灾害损失,再其次是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
转贴于 三、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山洪灾害易发区。我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洼呈“S”型带状盆地绵展,资湘两大水系在市内分流,地表切割强烈,且水系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当发生暴雨或连续性大雨时,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岗区汇集形成洪灾。
(二)暴雨强度大,是暴雨山洪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总体分布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区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响,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处梅城、天龙山暴雨区的新化县县城、车田江库区、半山水库库区等日降水达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镇、孟公镇、琅瑭镇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个小时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处梅城暴雨区的涟源市伏口镇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个小时降水180毫米。因这些地区本属地势低洼的中部平丘岗区,又位于暴雨区内,极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灾害。
(三)山体地质条件差,坡度陡,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类型组合集中,岩情聚类集中分布,花岗岩集中分布于天龙山、水车、荷叶三地,这三处花岗岩体在温度变化下极易发生粒状的崩溃、变散,在植被被解体时,容易造成并有大规模的崩体存在。全市变质岩地区一般呈现出侵蚀强烈,沟谷深切深度达500~800米,且节理十分发育。地貌多悬崖峭壁、基岩裸露、风化壳厚、岩溶发育。因三类岩体地区存在的密集节理和厚风化壳,致使市内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隐患普遍存在。新化县水车、奉家花岗岩就发育了上百个不同规模的滑坡体,预测规模30平方公里。新化县游家镇金塘滑坡,预测规模达100万立方米,油溪乡白节村滑坡、规模约为170万立方米,涟源市六亩塘利民村滑坡,预测规模100万立方米,娄星区小碧乡日岩村滑坡,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大规模的滑坡隐患,一旦诱发,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四)采煤与工矿企业的密集分布,决定了我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多发的特殊环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矿等工矿企业在市内密集分布,由于采矿加上近年来的乱采滥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围地裂缝、采挖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暴雨的直接诱发下,一是加剧了地裂缝的开展,地表大面积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库、山塘被毁;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诱发灾害;三是大量的采矿废渣堆积或冲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诱发因素,同时对河道的淤积造成了洪水泛滥。比如: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及危岩体,预测规模达650万立方米,直接危及整个城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的大规模废渣堆积,成为一个巨大的废渣泥石流隐患。
(五)河道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积为70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7.3%,25°坡以上的面积为390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2.2%,主要呈现为山地地貌,花岗岩和灰岩山地,又多为暴雨区,雨水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平方公里,虽然局部地区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区因未能治理已开始转向中度和强度流失,估计每年流失地表土约700万吨以上,全市195条5公里以上河流计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为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对河道的行洪影响较大;加上对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邵县田心乡,从冷水江市三尖乡石槽入口,流经三尖、禾青2个乡镇16村,境内全长16公里,由于所处山高坡降,两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来,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汇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两岸几十家采矿企业废渣淤积河道十分严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矿废渣20余万立方米,在境内16公里长的河道上建有12处固定式引水河坝,跨河大小桥梁21座,严重阻碍行洪。由于泥沙、矿渣淤积和各类阻水建筑物的影响,河床不断变窄,局部地区断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断抬高,现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况下便可形成山洪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山洪灾害特级易发区。
(六)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而在规划建设时,一般都没有防洪规划,且不断向河滩、河道保护范围争地。同时,农民在建房、耕种时侵占河道现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没范围没有加大的情况下,淹没损失的程度加剧,人为地加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程度。
四、山洪灾害的防御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也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山洪灾害尚未专门的投资渠道,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系统综合的防御。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山洪灾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发突然、破坏力大,且无灾发预感,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传时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并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宣传声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和大范围宣传效应,制作公益广告和科技专题,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研究,划定山洪灾害范围。对山洪灾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地矿、水利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并在明确的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三)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坚持依法防治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建议书和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避险修路采矿;城镇部门要加强城市(镇)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工程建设要专门进行防洪论证,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论证,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林业部门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紧急避险预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挡特大山洪的情况下,要各地进一步抓紧做好和完善避灾预案,对划分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灾害诱发隐患区以及病险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尤其是对所划定的特级、I级警戒区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灾方案,并在特级、I级警戒区要树立永久性界碑,一旦进入警戒状态,要按市~乡~村~组~户的次序,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并落实好转移路线和人员安置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山洪灾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发性很强,而现有的气象测报对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难预测,提前避险转移的时间很短。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避结合”。但我们认为:治是根本,防是关键,避是重要手段。从现在开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展开对山洪灾害的治理,从根本上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开坡土梯田、封山固沙、护坡固脚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开。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护。要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在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渣废料,防止工矿企业废渣进入河道。同时要加强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时要有统一的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要严格涉河项目的项目同意书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妥善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和农庄建设的关系,增强住房避洪意识。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冲毁房屋。对河道内作业行为要严加规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对河床河势的破坏。
一、雨、水情
雨情:今年1-9月我县各站点平均降雨量1364mm,比历年平均值偏少约150mm,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匀,未出现大范围、高强度的集中降雨情况。
二、灾情
今年汛期全县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50mm,由于降雨时程和地区分布比较均匀,集中性强降雨少,暴雨、大暴雨的。今年汛期我县切实落实了各项洪灾防御措施,及时预警信息、科学合理调度蓄水、坚持提前转移群众、积极开展抢险救灾,除部分乡镇出现农田受淹等轻微洪灾影响外,全县未遭受大的洪灾损失,保证了群众零伤亡。
三、防汛抗旱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防早汛,认真贯彻上级防指的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将防汛抗旱工作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牢抓实,县防指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分工协作、通力配合,从思想、组织、队伍、技术、物资等方面着手,扎实有效的开展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1、认真及早做好各项汛前准备工作
一是思想早动员。汛前加大防汛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组织培训等形式,让全县干部群众能够树立洪患意识,提高全民的防灾避灾能力,对洪涝灾害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性。3月1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分管领导、县防指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乡(镇)水利员、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私营水电站负责人等150多人,会上传达了全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了2012年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
二是汛前早检查。2012年2月中旬,县防指充分抓住汛前有利时机,组织技术干部,由县水利局领导带队,对全县各乡(镇)汛前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全县重要堤防、小(2)型以上水库、重点山塘、新建在建水利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项防汛准备工作落实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下达了整改通知,各乡(镇)在3月下旬前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各类水工程安全度汛。
三是预案早修订。3月份,县防指制定下达了全县2012年各类水库的度汛方案。同时,县、乡防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程特性改变等因素,及时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各类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切实提高各项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物资早准备。汛前,县防指制定下达了县、乡两级防汛物资储备任务,全县共落实了铅丝2吨、水泥50吨、编织袋5万条、块石0.5万方、沙石料1万方等防汛物资储备。
五是队伍早整训。汛前,由县人武部组织对县、乡防汛应急抢险队伍进行了整编,县防指组建了90多人的应急抢险队和应急救生队,各乡(镇)也分别组建了30-50人的应急小分队,并于5月中旬进行了为期7天的冲锋舟实战演练,为我县抗洪抢险救灾储备了更多的专业人员。
2、牢固落实汛期各项防汛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全面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切实贯彻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洪责任制,并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防汛抗洪工作的全过程。县委、政府重要领导对防汛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亲临县防办及各乡镇检查指导工作。汛前,县防指及时充实调整了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各乡(镇)在汛前也相应调整充实了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由乡(镇)长担任指挥长,分管水利工作领导任乡镇防办主任。县防指通过县广播电视台的有线电视网络,将全县各类水库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管理责任人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突出重点,确保各类工程安全度汛。汛期,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多次对全县所有水库、水电站、山塘等各类水利工程及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尾沙坝、危旧房等防汛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及时预警,积极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今年来,县防指多次组织水利、气象、水文、矿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汛会商会议,分析水情、雨情,并依托“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这个平台,建立了由县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根据预警系统监测,当遇有超警戒雨量时,县防办及时通过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短信群发平台向县防指成员单位负责人、乡(镇)防指责任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预警信息,村、组防汛责任人再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规定的预警方式向危险户预警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四是强化管理,不断提高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制定了水库安全管理员考核管理办法,统一印制了《县小型水加安全员手册》发放到水库安全管理员手中,强化了对水库安全管理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水库日常管护等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县防办和县水利局于3月12日,对全县乡(镇)防办专职人员和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进行了针对性的业务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乡镇防办工作内容和要求,水库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水库日常巡查的要求和方法,水库可能发生的险情种类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五是严肃纪律,确保防汛抗旱工作有序开展。今年入汛以来,我县多次对乡(镇)防办防汛值班工作进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乡(镇)制定措施并限期整改。确保防汛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到实处。
六是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根据市政府防汛工作要求。在3月全面完成了小型水库“四保障”工作,共修通上坝公路6条,建设水库管理房34座,扩降溢洪道2麻,50座小型水库全部储备了现场抢险物料。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
今年以来,我县防汛工作按照国家防总和省、市防办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的方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汛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汛前检查及预案编制。我办利用汛前有利时机,开展汛前安全检查5次,发放整改通知书10份。同时还积极储备防汛抢险物资,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我办认真修订并完善了《城防》、《洛河95公里段》及《山洪灾害》三类防汛预案,督促各乡镇、街道办、库坝管理单位等修订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库及淤地坝度汛预案,落实防、抢、撤措施,确保预案到村、到户、到人。由于近几年峡谷区经开发后游客数量激增,旅游集团公司认真修定峡谷景区防汛预案。XX水库项目部也根据建设进度修编完善在建水库度汛预案,并开展了防汛抢险演练。
(二)防汛宣传。制定每周星期三为固定宣传日,以及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日,对《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以拉宣传标语横幅、播放音响、发放宣传页和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截至目前举行宣传活动20次,发放宣传单2000份、《山洪灾害防御常识》读本1000份左右,大力普及防汛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险保安全的水患意识和自防能力。
(三)召开防汛工作会。5月28日在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召开XX县防汛工作会议,由县委副书记XX主持,会上防汛指挥部几位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政府副县长XX与各乡镇、水库管理单位、文旅局签订了防汛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
(四)防汛隐患排查。
1、落实库坝防汛责任。经过再排查情况来看,全县各项防汛工作顺利开展,河道、水库、淤地坝,以及道拦蓄设施基本不存在大的防汛安全隐患。县境内有4个小型水库、46座淤地坝。四座小型水库也落实了“三个责任人、明白卡”,明确了职责,目前水库运转正常,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对全县46座淤地坝的现状做了排查并将全部骨干坝落实了“三个责任人”,印制并发放淤地坝巡查责任明白卡。
XX现有中型骨干坝15座,其中2座已淤满,有防汛任务的13座。通过排查发现有12座坝体稳定,设施完善,低水位接近空库运行,只有1处库坝(岔口骨干坝)因放水洞损毁,只能靠溢洪道排水,坝内有水约2万方,有专人看守,坝体稳定。
全县有中型坝XX座,其中8座已淤满,有防汛任务的XX座,其中通过排查16座坝体稳定,设施完善,空库运行,较安全。
为了切实做好中型以上淤地坝安全度汛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切实盯紧压实淤地坝防汛责任人,做到职责清楚,履职到位。
②严格落实汛期淤地坝防汛责任人值守制度,第一时间报送汛情险情,一旦出险及时预警。
③切实增强淤地坝应急预案针对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④全面排查杜绝淤地坝违规蓄水,保证排空运用,力争空库迎洪。
县现有水库4座,与四个水库的管理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给县管的XX水库补充了防汛物资,每次降雨后及时排查,至目前未发现安全隐患。
2、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我县已被列入的地质灾害点,原有24处,2018年9月市局组织专家组4人,对XX滑坡点进行了核销,目前在册的隐患点共有23处,其中崩塌点11处,滑坡点12处。共威胁104户、430人、549间(孔)房屋的安全,由于今年天气极端变化,地质灾害所面临的形势任然严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县自然资源局组织人员,分别在3月、5月、6月、7月份对全县在册的2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4次排查,通过现场排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其他区域没有发现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下步将及时督促各乡镇、街道办及相关部门全面落实防治责任,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巡排查,特殊时段要加强排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五)检修设备。安排技术人员对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维护检修,对自动雨量(水位)站和县、乡镇雨水情视频会商系统进行调试维护,发现的故障及时处理,目前15个水位雨量站运行正常,3个雨量(水位)故障,正在联系技术员抢修中,一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确保汛期群测群防体系发挥作用。
(六)防汛物资储备。我办汛前及时对库存物资进行了清点,并新购置了价值30000余元的物资补充,对发电机等设备进行了维护检修,确保物资有效利用,常备不懈,目前储备七大类46种物资价值约百万。
(七)落实抢险队伍。经过向全县抢险队员所在部门、单位逐一核实,更新了2020年抗洪抢险突击队员和预备队员各约300人,并印发通知,重新划定抢撤路线及救灾安置点,严明抢险责任和纪律。
(八)更新防汛责任人。根据换届人员调整情况,全面更新了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乡镇、街道办(包括行政村)、雨水情会商组等防汛相关责任人名单及联系方式,确保汛期重要信息准确发送并接收。
二、汛期工作开展
(一)加强汛期应急值守。从6月1日开始全县进入防汛应急状态安排防汛带值班,实行24小时带班制,保证防汛值班员全天候在岗,随时掌握雨水情等重要天气预警信息及各级领导重要批示等。进入汛期以来,我办已通过4次电话抽查,对各乡镇及成员单位带值班工作进行督查,尚未发现脱岗离岗现象;会同政府督查室对部分乡镇(街道办)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防汛值班情况进行了1次实地督查。
从督查情况看,各乡镇、街道办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部分人员存在麻痹大意、松劲懈怠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能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的情况,不能认真填写《XX县防汛值班记录》,这直接影响到防汛信息的传递和防汛措施的落实。对此,县政府对县应急管理局、经发局、卫健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公路段、移动公司、广电网络公司、交警队、电信局、街道办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二)应对强降雨天气。截止目前我县共经历4次强降水过程,我办都能够及时传达天气信息和上级指示,要求相关部门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同时通过短信、微信、网络等渠道向社会预警避险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提前防范。并在强降雨期间多次到XX川在建水库、淤地坝、峡谷景区、地质灾害点等防汛重要部位检查指导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灾情:我县今年暴雨、洪水灾害较去年大大减少。7月21日的强降雨,造成全县各个乡镇不同程度发生灾害。我县XX乡尤其以XXXXX最为严重,农业设施毁坏严重,下寺湾以XX最为严重,XX乡XX村最为严重,街道办XX村最为严重,其他乡镇受灾较轻。内涝造成洪水冲毁鱼塘11个,淹没新整耕地205亩、坝体损坏14处,损坏养殖大棚5个,洪水毁坏生产道路25.8公里,其中冲毁道路11处,损坏14.8公里,桥涵17座,直接经济损失181.2万元,其中受灾人口1443户432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11亩。道路损坏6280米,院墙损坏860米,房屋受损128户,无人员伤亡。
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作物损失约406.2万元,基础设施损失约318万元,家庭财产损失约80万元。
三、今后工作方向
一、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按照上级部署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落实各项水旱灾害防御责任制度。继续扎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增强工程防御灾害能力;要做实汛前准备。建立并落实各类责任,抓好防汛物资储,做好各类水工程度汛方案,开展水利工程防御检查,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好值班值守,落实山洪灾害防御指挥系统维护,及时信息报送;要落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开展避险宣传与培训,组织防灾避险演练,增强群众避险意识;要抓好强降雨过程应对工作,确保实现年度水利工程以及山洪灾害防御防汛目标。
二、协助河长办做好河长制工作
1、高标准规划建设碧道。密切配合省市河长办开展万里碧道远期规划和近期建设,指导各乡镇结合现有项目开展碧道建设工作,总结经验,推进和完善我县碧道建设项目。
2、继续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把“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专项行动纳入河流管护常态化工作。
3、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工作。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河流划界工作清单任务;完善已划界河流的河道范围管理。
4、健全机制,发挥河长办统筹协调作用。统筹发挥县级河长助理和联络员的作用,让河长助理在县级河长巡河、召开河长会议、催办督办巡河发现问题等事务中切实发挥好河长助手的作用;完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进一步强化县河长办公室统筹协调流域涉河湖事务的作用。
5、夯实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水平,助推智慧平台精准监管。 进一步推广“广东智慧河长”平台使用,跟进“广东智慧河长”、“广东省河道信息查询和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填报和动态信息更新。
6、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涉河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强化日常动态巡查,督促指导各级执法监察部门利用在线巡查系统对涉及河岸线的违法用地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到位。
7、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河湖管护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和河湖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河长制湖长制教育培训;广泛发动民间力量护河治河。
三、加强水行政执法
1、继续加强执法队全体人员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执法队伍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执法意识,增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执法服务水平,计划参加上级水行政执法部门对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水行政执法队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执法能力。
2、继续加大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对水法规的认识。
3、加大巡查力度,坚持每周至少二次巡查,对于通过举报、交办,巡查中发现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处理,严肃对待,办理的水事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引用法律条款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