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垦土地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用信息化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实践,在黑龙江、广东、海南、上海、北京、江苏、宁夏、安徽等垦区都有所收获。在这里,仅以广东农垦为例,分析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效。2009年,“全国农垦土地信息化管理现场会”在湛江召开,湛江农垦局展示了利用GIS软件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广东农垦持续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湛江垦区运用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累计增加土地承包面积约1万hm2,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同时,将土地管理工作与农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极大推动了基层干部管好土地的积极性。阳江、茂名等垦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积极开展土地清理,摸清家底,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到了实处。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遏制了“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现象。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土地清理活动,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实现了多赢的良好局面:垦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农场增加了土地发包面积,日子好过了;农场班子经济效益考核与土地绩效考核奖励大幅提高;职工土地承包费降低,生活环境美化。土地承包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干部、群众生产热情高涨。广东农垦的积极探索,为农垦如何管好、用好土地,科学精准地提高土地效益,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好路子。
1.1理顺机制,提升土地维权成效
广东省农垦总局国土处处长祝启明每到一个农场,首先要求农场打开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着软件中的航片和图表说事。地图上一块块历史被占地清清楚楚显示在大屏幕上;总面积、总宗数等汇总数据,每块被占地的明细数据也都与地图对应显示。祝启明说:“农垦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规模化的土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农场场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看好、守好土地这一核心资源。”针对近年不断发生的土地被侵占情况,广东垦区不断完善和理顺土地保护和管理机制。2009年起,土地权属保护和管理责任被纳入了总局对各农垦局领导班子的年度责任考核内容,湛江、阳江等农垦局纷纷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保护目标责任制,把保护耕地、加快确权发证进度、维权和回收被占土地等具体指标列入对农场领导班子、生产队干部的考核内容,每年层层签订土地管理责任合同,大大规范了农场土地的权属管理。各局制定了对农场考核指标的底线:当年被占地当年清理,当年不能出现新增被占地;守不住土地要受罚,收回历史被占地有奖。几年来,广东农垦回收了一批历史被占土地,土地被侵占发案率持续下降,有效保持了农场土地权属稳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清理、更正土地发包面积近1.13万hm2,年净增加土地承包收益上亿元,有效堵塞了土地管理漏洞。
1.2土地内清,依托科技进步获益
广东省平岗农场于1954年围海建成,拥有0.27hm2多土地(水面面积),是广东农垦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2008年,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开展土地内清试点工作,淘汰了以往手工量算鱼塘、水域承包面积的落后方法,利用土地管理信息化软件的GIS面积自动量算功能,结合GPS设备现场复核,平岗农场清理出约33.3hm2“水分地”。随着相关地块的承包合同于2011年左右逐步到期,按照信息化管理面积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水分地”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按照土地承包费每666.7m2600元/年的平均价格计算,土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每年为平岗农场增收近500万元。阳江农垦局国土科的干事小杨说:“我们现在的土地承包面积测量都是在办公室里,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完成。个别面积有异议的地块才跑去现场测绘。信息化手段量算土地面积高效、精准,更大幅减少了我们土地测量外业的工作量。”阳江农垦局副局长莫益环介绍,在多次参观、学习湛江农垦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成功经验后,阳江农垦局在平岗农场展开了试点,摸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内清工作方案。针对一些大包户的抵触情绪,局里干部分头下农场做工作,向群众解释土地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土地面积量算精准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步做通承包户的思想工作,平稳地完成了“水分地”的回收工作。2012年,在理顺了土地内清相关工作的头绪后,阳江农垦局建立了局领导挂帅,国土、生产、财务、企管、纪检等5部门的工作组,在下属6个农场全面铺开依托信息化的土地内清工作。通过集中举办土地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在每个农场开动员会,阳江农垦局统一了各级干部思想,消除了个别农场场长“清土地等于清自己”的抵触思想。莫局长信心十足地说:“内清工作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到时候,欢迎大家来阳江农垦局检查我们的成果!”
1.3深化改革,实现土地管理共赢
土地面积测量的大小,是一个简单数字,但牵扯了多方利益。传统测量土地面积的工作,需要走现场,拉皮尺、手工计算。一个农场上万个地块,要想全部测量一遍,土地管理部门就别干其它工作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土地承包的准确面积基本是沿用历史形成的数据,难以监管,给基层管地的干部制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关系地”、“人情地”、“水分地”应运而生,极大损害了国家利益,土地承包不公,群众意见大。土地管理信息化,使承包土地面积高效、精准量算成为可能。但单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湛江农垦局副局长宫玉林找准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切入点———依托信息化,通过系统、有效的强力手段遏制土地流失。宫局长介绍工作经验时总结了3个要点:一是工作出发点要讲效益,不讲人情;二是工作要动真格的,要有问责制度,不行换人;三是要深挖信息化潜力,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职工没有上访,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承包,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湛江农垦局建立了科学的奖惩机制,将基层干部的灰色收入变为合理的阳光收入。2011年,湛江农垦局向下属农场发放效益考核奖金600万元,土地管理考核奖金200万元。通过土地清理工作,5年来,湛江农垦累计清理、更正超承包合同面积近1万hm2,年净增土地承包费上亿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大型农场的承包面积。
2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大有作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些年的试点,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各垦区依托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土地管理信息化,有效提高了垦区农业管理水平现代化;促进了垦区摸清家底和掌握土地生产经营状况;增强了垦区国土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提升了垦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带动了垦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广东垦区的实践,证明了土地信息化管理大有作为,是一项小投入大产出的科技创新,为如何在全国农垦范围取得更大的成功,提供了现实依据。《实践论》指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理论。纵观这些年来,农垦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践,我们的确也是走了一条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道路。在成功的基础上,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平台整合问题,即如何有效整合财务、农产品质量追溯、土地管理等信息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充分利用各省国土资源厅的现有卫星照片,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都将会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践中,获得再认识。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将因此获得不断进步和提升。
作者:张建光 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为使全省农垦企业的主要领导在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发展民生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内生动力,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求变谋发展。4月12~14日,省农垦局在长春春谊宾馆举办了全省农垦系统发展与改革专题研讨班。各市(州)农委主管农垦工作的领导和各农垦企业主要负责人共70人参加了研讨班。
这次研讨班采取培训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培训部分聘请了省委党校的张秀岩、王雪雁、金盛红、徐寅生四位资深教授主讲。共设计了四个专题: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开拓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读我省“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民生等。研讨主要围绕着农垦职工加入社保、医保的主要困难和困扰农场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
通过研讨,各级领导就如何统筹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有了更高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并一致认为,今后一是要全力以赴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在稳定粮食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科技装备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整体效益;二是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农垦企业的土地集中优势,以推进经营产业化、规模集团化、经济成分股份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探索建立工业集中区或农垦经济开发区,并在进一步争取税收扶持政策上下功夫,使农垦企业更加直接受益于工业增长;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任重道远,要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从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入手,以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为重点,切实精简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把社保、医保、企业社会职能剥离、农村“一事一议”、绿化造林、加强土地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新路;四是保持垦区的和谐稳定。把改善民生、保持稳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实抓好。稳步推进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和顶岗工进社保等重点工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中的弊端
1.水土流失
在水土流失中表现出来的土地退化、地力消退的重要原因。在土地管理中我国的土地主要表现在滥砍滥伐、过渡垦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的人为原因,这样在应对水土流失中我国的水土流失的主要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我国为水土流失的应对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的调整和控制,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2.土地污染
在积极推进的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设备不齐全,环保意识差,对于工程实施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控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完善矿产资源生态建设上,不能真正的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造成了有长矿区的地方的土体污染的情况存在。
3.可持续发展缓慢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对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对生态建设发展的不足,这样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调控中的缓慢问题,将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整体的进行综合性调控,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二、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中的思考
1.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调整经济的增长模式,对于产业化政策的控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把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综合性控制,最终调整一系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的布局政策的控制,这样在三大产业调整中,一般都是加强整体的控制上进行综合性控制,推行产业调整的政策与产业的布局政策的都应向资源的调控,向集约的产业转化,并从整体的技术结构进行调控并鼓励各地区集约的技术与项目。
2.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中主要提供一定的主体性控制,来确保土地征用的问题的解决。在土地利用中主要是着眼于现有的土地管理中存在整体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在加强土地利用中的其他的土地管理控制记性合理的安排,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发展的需要,还要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处于主导地位。
(1)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将投入的劳动以及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调控,这样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配,最终保障资金的合理控制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稳定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控,达到对城市化水平中的耕地数量压力的缓解,这样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不仅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再控制,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度的内涵以及外延式的控制工作,保证整体的建设用地的调整工作,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2)依据土地的开发,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在土地的开发中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发挥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将整体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性控制,这样在城市的利用中的土地的机构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并最终完善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作。
3.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加强耕地的平衡性建设。在耕地利用上实施耕地的利用状况的调整工作,加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够维护我国要求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对于各地的数量保护的要求比较模糊,更没有考虑到区域人地的调整工作,加强人地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土地的利用的基础上,不仅需要调控整体的资源平衡性,还需要加强整体的资源控制,这样在调整资源利用上进行综合性控制,保障资源的相应的控制与调整工作。
(2)严把用地审批关。对土地的利用上不仅要保证对土地的耕地加强后的监督工作,保障土地的纠正的各种违规土地的项目用地工作,将整体的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进行再次的复核工作,并将备案进行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建立整体的资源控制中存在的一些其他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与管理,最终保证土地利用中的信息评价的机制。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对整体的拟定的整体的基准的造价调整,对整体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的规划控制,对有些地域的调整分析进行综合的实施方案,保证农田水利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举行听证会的建设,这样从整体中进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得出问题践行,保证依法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这样在加强整体的土地管理实施工作中,不仅需要控制整体的政府职能,还能依据一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转变进行听证权利,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发展的整体过程要求。
4.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
(1)实行土地保护策略,保护土地质量。在土地利用中不仅要保护整体的土地利用,加强以耕地为基准的土地的质量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保障整体的水土流失中的土地控制,这样在整体中的水土流失的建设中,不仅能够维护粮食建设,还能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性调控,提高经济作物的实用能力,保证农田的整体的控制措施,最终要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达到长远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并最终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耕地处于明显的下滑趋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在整体的生态退耕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这样加大农田的生产建设,提高高质量农田的比例,进行投入使用。改造那些低的农田质量,挖掘土地的生产能力,并将耕地的再使用以及废弃的土地的合理开发等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工作。
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农药以及化学药品是对整体农业发展的破坏,在看到农药使用中,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要改善农田的生产水平,保证农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对于杀虫剂的大剂量使用,也使得害虫也具有了抗药性,造成了农药的破坏性污染,这对天然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管理不仅仅是要调整整体的土地集约的利用现状,还需要调整土地保护策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将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耕地的利用进行综合性调整,保证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
参考文献
[1]余星涤,探索土地管理生态效益的实现路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6).
关键词: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重要作用;途径
1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保护耕地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能够有效的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和开发,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我国人多地少,这就决定了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也决定了我国需要坚守耕地红线,避免耕地无限制转为建设用地的情况发生。需要着眼于城市存量土地,通过调整结构及节约利用,有效的满足建设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盘活建设用地,有效的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确保更好的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
1.2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土地资源价值显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能够有效的掌握土地存量,进一步盘活土地资产,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城市综合治承载能力的全力提升。在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缺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的存量土地,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管理。通过对土地收购储备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土地市场的完善,利用集中统一管理及有偿使用这种新的土地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1.3有利于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应
土地作为国家资源,国家对土地资源具有调节的能力。政府通过各项土地政策来调整土地结构,并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而且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对提高土地地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政府能够运用各种手段及对储备土地的分布、价格和数量进行控制,确保土地管理的规范性。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确保土地的合理供应和调控。
2新时期加强土地收购储备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2.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围绕土地收购和房屋征收工作,规范了从项目启动至结束过程中诸多环节的工作程序,维护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工作。凡需盘活的存量土地和新征集体土地的一律进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除依法可以划拨的外,原则上都应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从而形成国有土地先储备、后出让或出租的供应机制,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
2.2建立风险约束管理机制
首先,清理整治土地市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划拨供地范围,切实抓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其次,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供应等工作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增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土地储备和土地资产运营效益。第三,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应明确土地价格内涵,由中介机构来完成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收益分配应该结合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
2.3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力度
对于土地一级市场,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其垄断的力度,从而使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得以实现。并进一步控制好建设用地,做好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加快对土地市场进行培育,提高土地市场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并要强化土地市场秩序管理工作,集中力量来增强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确保土地资产效益得以发挥出来,保证土地市场运行的平稳性。
2.4增强储备土地调控效果
通过制度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及市场供需状况有效的结合,进行土地储备计划的编制,实现对土地的计划管理。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来对城市储备土地范围进行规划,明确土地的用途,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变更的情况,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规划及计划的有效衔接。对于储备及规划的土地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分期开发,对储备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做好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工作,有效的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前期开发主要涉及到各种基础调入的建设,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方法来选择实施单位,做好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土地熟化,确保土地附加值的增加。在征地拆迁工作中,需要充分的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及积极性,使各极政府成为什房屋拆迁安置的主体,进一步理顺征地拆迁机制,并使其与行政手段相配合,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满足房屋拆迁的需要。落实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明确组织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主体单位及实施办法。同时,明确储备土地供应涉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原则上应实行原地或就近地段安置。进一步对供地的批量、时序和投入时机进行把握,加大力度盘活城市重要区位的存量土地,加快推动土地熟化,进一步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通过科学供地,更好的挖掘土地升值的潜力。
3结束语
当前国家在对土地管理工作中,将土地收购储备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合理利用土地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控经济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的力度,加快推动其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白 单位:齐齐哈尔市土地矿业权储备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赵辉.我国一线城市土地储备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3,12,20.
关键词:农场;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革与深化,使我国农场在生产经营方式以及核算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也就成了目前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的工作。
一、当前农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场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当前有很多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而通常财务管理工作就由场长和会计人员进行担任,场长一般情况下需要负责整个农场所有的管理事物,而财务人员就负责农场的会计核算,承包等项目,并且负责生成财务报表向上级呈送等事情,而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且由于农场内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学历以中专为主,缺乏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财务人员,有些财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缺少理财观念,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农场的财务管理体制始终比较落后。
(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当前,有很多国有农场在执行《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而这几个制度中规定的核算和管理范围,只适用于传统的农场和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很多国有农场的产权结构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继续实行原有的会计制度,则无法适应新的经营方式,在农场的经营活动的核算方面,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农场此时的经济情况,也就无法生成真实完整的会计数据,无法为领导者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目前,国有农场中的固定资产占到总资产的50%以上,应收账款的数额占到了总资产的30%以上,而固定资产中,占据主要部分的就是农场内的厂房等建筑物,虽然在房改时,很多农场将厂房低价出售给员工作为员工的住房,但是应收账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款项无法收回,形成坏账,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农场在经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亏损,这也是财务管理体制和方式落后造成的。
(四)死板的管理体制,制约农场发展。目前,我国的国有农场很多还属于生产性的企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对于农场的资金调拨很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国有农场只能是被市场牵着进行前进,而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国有农场在经济体制下进行改革和经营的制度,农场的财务管理也就死板的沿袭着旧的管理方式,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农场的财务管理始终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根据目前农场发展的形势,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场财务管理,促进农场经济发展: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国有农场要加强财务管理,首先就需要设立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在机构上设置齐全,才能实现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由财务管理机构对农场的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将财务管理作为农场管理工作的核心,提高农场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只有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农场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另外,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只有高素质的人员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管理团队,才能实现农场稳步和快速的发展。
(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会计核算能力。由于很多农场实行原有的各种会计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场核算的要求,因此,除了一部分家庭农场能够按照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之外,对于改制后的农场,可以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农场需要根据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支出管理制度等等,以此提高农场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农场资产的管理,减少资产流失。有的农场由于账面的资产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其真实的资产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农场资产的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农场的土地等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目前对于农场来说,最具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土地资产,应当按照农场土地管理政策,对农场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对属于农场的土地资源进行确定和确权办证,并且对其进行法定评估;另一方面,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场的土地资源,比如建立科技示范园等等。
(四)灵活转变管理机制。国有农场需要不断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灵活的面对各种挑战,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到农场的财务管理中,充分利用农场具备的资源,使农场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索出适合国有农场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而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农场的各项管理体制,促进农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文玉.加强国有农场财务管理 促进农场企业发展[J].今日科苑,2006,(08).
[2]潘淑花,姜春青.国有农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农垦经济,2009,(07).
[关键词] 土地财产权利;农民财产性收入;征地;承包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 农村土地产权限制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现状
农民收入构成除了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外,还包括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微乎其微,仅占农民收入的5%左右。因为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比较低,用于家庭的生活消费、就医教育及生产性开支以外就很少剩余,能够用于投资的资产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农民拥有大量的土地、山林等不动产资源,还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财产权利。在当前,土地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稀缺资源,而且土地市价仍在不断攀升,那么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而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征地补偿金不及土地市场价值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我国实际征地过程中,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市场,获取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而农民只能根据“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最高不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的补偿标准,收到有限的补偿金。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留在农村务农的广大农户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支撑,当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的少量补偿金不足以支付农民土地价值的全部补偿。据调查,被征地农户户均征地2.59亩每户共获得征地补偿费7.15万元,人均征地补偿费1.49万元。而以东部沿海地区人均消费支出5789.45元/年,户均消费支出2.3万元/年计算,所得的征地补偿款勉强维持农民不到4年的基本生活开支,更谈不上维持被征地农户的长期生活开支。
1.2 承包地流转收益过少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向城镇转移,也就引发了农地出现抛荒撂荒现象,土地粗放经营问题严重。由于非农就业稳定性不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性不够,稳定性不强,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户对于流转承包地还有诸多顾虑。调查发现,农户对流转土地的安全性不够信任,害怕流转出去的土地不能要回。因此,农户一般选择亲朋好友及本村大户等可信任的流转对象,这样无疑限制了土地流转。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许多农户为了能随时要回土地自行耕种,流转土地时往往只是通过口头协议象征性收取流转租金,这样租金金额一般较小甚至是无偿流转。相比于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农业企业承租土地一般能够支付较高的流转租金,高的可达每年800~1000元/亩。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用地规模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很多流转地使用期限在10年以上,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户出于对保护承包地的财产权益的考虑,不会将承包地主动承包给企业。
1.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较多限制
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农村快速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也在因为发展的需要使得身价倍增。但是由于我国多年来对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多重限制,农民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财产权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受到严格限制。受到法律许可的用地情况,仅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使用权流转也被限定在所兴办或共同举办的企业之间,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而导致的土地使用权转移,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所要使用土地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国家征地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唯一法定渠道,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建设用地,既不可以在符合国家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自行开发,同时也无法自由进入土地资本市场进行使用权流转,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实现,也严重限制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二是国家法律对农民宅基地流转提出严格限制。农民的宅基地是我国农民重要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组成部分。我国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居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而且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房。宅基地流转只被允许在村集体内部成员之间进行流转,这种局限性,必然导致宅基地的经济价值严重缩水,这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不仅造成不便,也都是严重的损失。当前来看,如果农户将宅基地出售给集体以外农民或是城镇居民,就算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但却得不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1 明确界定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增强农民产权意识
明晰土地产权是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是农民获得财产权益的前提。没有明确的产权界限,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民也不能安心,农民的土地产权交易也受到严重限制,很多人必定会趁机攫取稀缺的土地资源和获益机会损失的还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为此,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格外迫不及待。确权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加快推进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权利。为农民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将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部分处分权明确赋予给农民,防止以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为名强征农民土地的行为再次发生,使农民更好地维护自身财产权利,实现土地财产权益最大化。
2.2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补偿收入
农村征地现象越来愈多,因为征地引发的事故也已愈演愈烈。政府应该规范征地过程,减少强制征地范围,并给农民合理的征地补偿金。征地用途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应该逐步淡化政府对经营性征地项目的行政推动,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我们应适度借鉴国外市价补偿的做法,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征地补偿以农业产值为依据逐步转变为以土地市场价值为依据,不管是公益性项目建设征地还是经营性项目征地,都要按土地市场价格予以补偿,进一步改进征地补偿方式。征地之余,我们也要为被征地农民预留发展用地,防止农民失地后产生生计问题。积极引导村集体和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开发和服务配套中来,为被征地农民获得更多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再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在征地足额补偿的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多为当地农民考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适当比例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社会保障范畴,统筹考虑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民备受关注问题,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他们失地后的顾虑。
2.3 放开经营性用地的开发经营,让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市场化运作有利于逐步推行经营性建设用地项目,用地单位与农民集体直接对话协商,可以允许农民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通过出让、转让、出租和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经营性用地的使用,既可以直接将集体建设用地出租给企业,也可以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厂房公寓等进行出租,更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共同开发建设,逐步实现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让农民享受更多合法收益。在国外,很多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地农民可以按规划要求,利用村集体内部整治剩余的建设用地,自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更好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合理开发农村土地资源中稳步增加财产性收入。
2.4 扩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
承包地、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土地财产,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权利,排他性、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是土地权利的明显特征。土地资本化和市场化,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农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从理论上说,具备融资条件。进一步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有利于解除农民缺乏有效担保物而导致融资难的困境,更有利于推动土地从保障属性向资产属性转化,更好地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经济价值。为此,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适当选择农业特色优势明显,土地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特别是对已进城落户的农民尝试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这样农民既可以多一份收入,也可以为市场发展增加更多可用资源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邵战林,朱道林,杨俊孝.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J].农业经济,2011(7):25-26.
[2]郭宁,刘钊.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J].新疆农垦经济,2010(5):7.
[3]覃建芹.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研究[J].管理案例,2011(1):47.
随之而来的,各方新势力正源源不断地投身农业,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农业,在这一次的变革浪潮中捕捉到商机。北京天安农业总经理刘雁飞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ICT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旧有的农业模式正在被颠覆。”
精准农业
从北京飞行两个小时落地后再坐半天汽车,才能抵达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农场。这个农垦集团有22个农场,600多万亩农田,共计好几万个地块。规模化、集约化的农场正在实施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它的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于大量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人才资源稀缺的大农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过去,农垦集团很难找到人,搭建和维护实现精准农业所需的IT决策系统,也很难及时找到农学专家来指导交流。现在,云服务改变了一切。
几年前,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建立农业云服务平台。全国各地的农田数据,像温湿度、作物参数、遥感影像,还有土肥工作站定期采集、化验的土壤参数,农产品贸易价格,都源源不断地经过网络流入这个农业云服务平台;这些数据再结合农业专家研究的各种专业模型和算法,就能为全国各地的农场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农业决策服务。
通过“施肥决策服务系统”,全国农场一年减少了几百万吨化肥的使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虽然我们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比发达国家还高,但代价是,同等产出的粮食所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甚至更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天恩博士说,“盲目施肥的后果是作物根本无法吸收,不仅浪费,还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现在,云服务下的精准施肥正在扭转这样的局面。
而通过“精准灌溉系统”,农场不过度抽取地下水,防止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通过病虫害预警系统,农场可以在局部爆发病虫害时及时反应,进行精准施药决策。在过去没有精准施药时,“农用飞机飞过去,哗哗哗,一路上几万亩农田就被施药了”。现在的精准施药可以区分田块来施药,避免过度施药、污染和浪费,也提高了食品安全。
物联网同样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技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东北,是应用大型农机装备的主要区域。由于耕地面积广大,农场的生产经营与“一亩三分地”式的小农作业完全不同。
比如土地平整和起垄作业,一方面对拖拉机手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作业质量如直线度、平整度;另一方面由于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造成劳动强度很大,非常需要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减少人为操作。
因此科研人员想到给拖拉机安装传感器、激光仪、导航设备等,赋予拖拉机“智慧”,使得拖拉机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利用激光发收设备结合传感器精确完成土地平整作业。
除了生产作业之外,农场的管理同样需要借助物联网。据黑龙江红星农场技术负责人孙洪江介绍,基于精准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趋势,红星农场近年引进了一套机车监管服务系统。
孙洪江说,红星农场属于国营农场,行使国家土地管理职能。农场把土地承租给农户,机车由农户自己购买,农场实行统一管理,每辆机车在农场有编制。农场根据农户的作业量进行结算。
以往每年耕种时节,是由农机统计员手工统计每个农户的工作量,但因为耕种面积大,往往一块地有3~5台机车作业,有的车干得多,有的车干得少,统计员就偷懒取平均数,农户吃大锅饭。
因此,为了能准确获取每个农户每天的工作量,农场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给每台机车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和GPS定位,传感器能实时获取机车作业数据并传送到机载终端,终端把数据发送到农场的系统平台。
孙洪江说,就是这样一套系统,一方面能让农场管理者实时了解机车的田间位置、作业轨迹、农户的作业量,系统自动生成日、月、年报表,给核算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机载终端可以自动生成作业报表,农户自己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天干了多少活,产生了多少效益。
美国风河公司认为,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使农田与农机网络化、为农场主提供决策支持是未来智能农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不管是火星上的探测车、空中的飞机还是田间的农机,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能力——物联网中每一个终端设备都需要网络互连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孙洪江对这样的趋势看得很清楚,但多年的实践也让他深切体会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他以精准农业中的变量施肥为例指出,困扰变量施肥的瓶颈在土壤取样和化验,虽然国外提供了土壤取样机和快速化验的设备,但误差率高,所以精确的变量施肥依然没有从技术上解决。
蜜蜂的启示
把传感器安装在田间地头并不困难,但要在动物身上放传感器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蜜蜂身上贴RFID标签,这是伦敦大学QueenMary学院一项动物行为学研究。研究人员把实验室的几百只黄蜂贴上RFID标签,当黄蜂寻蜜时,安装在蜂箱或者假花里的阅读器就可以获取黄蜂的RFID数据。
获取这些数据后就能更好地研究诸如“一个蜂房内可以容纳多少只蜜蜂”、“蜜蜂可以连续在外活动多久”、“蜜蜂‘迷巢’现象的原因”等蜜蜂行为学的课题。这改变了传统用颜料标识导致速度慢、精度差的弊端。
国内的RFID企业远望谷在2009年与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合作建设了“基于RFID的蜜蜂研究信息平台”,在国内尚属首例。
给蜜蜂贴上RFID芯片的例子大大拓展了传感器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尽管这只是一项学术研究。在实践中,除司空见惯地给牛羊贴RFID耳标外,日本富士通公司给韩国的牛蹄绑上计步器观察“牛的行为学”,则产生了不小的商业价值。
据韩国首尔韩畅牧场社长金希澈解释,对于畜牧农户而言,通过牛的期来支配怀孕、分娩的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销售的关键。
牛的周期为21天,其中可孕时间仅有16个小时。如果错过这一时间段,就必须再等21天。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为了观察牛的征兆,牧场工作人员需要随时确认牛的状态。而牛的时间主要在夜晚和凌晨,即使安装有摄像头,依然难以有效观察。实际上,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肉眼观察时,平均发现率也只有58%。
相比肉眼直接观察,富士通牛步系统使用计步器能准确掌握牛的生理周期。事实上,有征兆的牛步伐数会比平时增加。安装计步器后,每头牛的步伐数信息会通过发射器搜集到牛棚一边的接收器上。每隔一小时,接收器所采集的信息会传输到富士通的平台进行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又传送给牧场管理员。
金希澈说,牛步系统大幅降低了牧场的工作量,为工作人员赢得了更多时间。而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率达到几乎100%,大大提高了繁殖率,增加了销售额。
追溯是种管理思想
再见陈绍鹏,他名片上的职位已变为“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佳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佳沃是联想布局农业的一枚重要棋子。2011年10月,经过千挑万选,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把联想控股农业领军权杖交给了陈绍鹏。
陈绍鹏无疑是一个拓荒者:他所在的联想集团是一家成立近30年的IT企业,与农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而陈绍鹏本人虽然出生在甘肃农村,但18岁来北京上大学后就基本与田间地头绝缘。
不过,传统农业正因为IT信息技术而发生巨大改变,从佳沃的品牌标识就能反映这一点:广袤肥沃的原野大地和普照大地的太阳形成了一个指纹符号,代表了佳沃对品质的承诺,更折射出佳沃的科技基因。
昔日联想集团的“少帅”用“幸福、兴奋、幸运”总结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陈绍鹏强调:“很幸运,接触农业后我深刻体会到,农业与IT高度关联,比如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就让IT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全程可追溯系统”是佳沃“三全战略”最重要的一部分。全程可追溯系统从选育、种植开始,到采摘、筛选、品控再到物流、终端等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管控。
“我来做个演示吧!”陈绍鹏掏出手机,打开一个扫描软件,对准一盒蓝莓包装盒上的二维码,佳沃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界面马上出现。
这个界面包含五个模块:生产基地、加工工厂、监测信息、物流运输及销售信息。消费者可以看到这盒蓝莓生产流通环节的信息,信息细致到了土壤和水的检测、农残指标,还有加工工厂具体的地址、生产人员等。所有这些信息由强大的后台系统支撑,涵盖了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包括灌溉、修建、授粉、降雨量等。
除了消费端,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统还包括企业内部系统。陈绍鹏继续演示内部系统:“想知道一个子基地施了什么肥料,直接从后台点击该基地,系统马上就会显示肥料类型、每株的施肥量及施肥负责人的信息等。”
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涉及到158个环节、超过300人次、产生3100个字段信息量。由此可见,农业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操作步骤多,而且是各自操作,不像工厂流水线管理。
“IT系统谁都能做,技术其实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管理和团队的执行力。”陈绍鹏强调,“像全程可追溯这样的IT技术运用到农业,主要体现在管理效率上的提升、管理体系的健全。”
佳沃常务副总裁汤捷对此深有感触:“以全程可追溯系统中的土壤和水分采集器为例,每50亩为单位安装一个采集器,万亩地需要200个采集器。但如何管理及维护这些采集器呢?最终还得靠人。”
“万亩农地不仅面积庞大,地势和气候条件也相当复杂,作业条件枯燥、艰苦,这就需要实际操作人员要有非常强的责任心,而且必须要有检查的方法,保证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只有管理到位了,才能够优化技术。”
所以在汤捷看来,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现代化,全程可追溯系统改变的也将是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培养从业人员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标准化和流程化等习惯。
电商、社区与大数据
互联网,以颠覆者的姿态横扫一切传统领域,比如商贸、金融、汽车、餐饮、教育、医疗等等。农业遇上互联网,也碰撞出了许多新玩法。
淘宝生态农业组对农产品新卖法酝酿已久。一直以来,淘宝的农产品销售都混在食品板块,直到去年,淘宝内部提出要建立一个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经过调研发现,建立这个市场并不容易,很多偏远地区有产品的合作社完全不懂互联网,无法自己做网店运营。“反复论证之后,我们认为预售和分销将是两个可实现的途径。一方面,互联网是个海量数据平台,并能以最低代价组织大量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有更好的条件实现订单农业,实现的方法就是预售。另一方面,农场主把产品信息用最简单的方法传到分销库里,然后我们负责规范描述,目前已有的80万农产品卖家是接盘商,他们根据信息确定进货,然后用统一的配送渠道把农场主的产品进行配送。”淘宝农业发展部资深总监陈庆探说。
好的产品想卖出去,没有渠道,没有定价权,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搜集到大量消费者消费行为信息,用来指导农产品的销售。“以前,农场主有产品却没有定价权,但淘宝海量数据可以来指导他进行合理定价;第二,规模化运作成功的话,未来也会改变流通模式,原先是种多少卖多少,以后市场倒过来指导生产,以销定产,卖多少种多少成为可能。”陈庆探说。
除了淘宝这样的纯电商平台外,诸如小毛驴有机农场、有机农夫市集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业模式近几年也方兴未艾。它们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经营社区,将爱好有机农业的人群组织起来,再通过线下的各种活动完成商业闭环。
从线下到线上,农户们从与批发商打交道转换到直面消费者,他们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关注数据。而这种转变,直接推动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升级。
沱沱工社CEO杜非对数据运用颇有心得,他去年到任后,立刻在运营部成立了四个人的数据分析小组,专职对后台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今年,沱沱工社基于消费者购买频次和消费占比数据分析,决定去掉20个品类不再种植,而把黑花生的种植面积扩充25倍。
北京天安农业也开始利用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总经理刘雁飞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是基本脱节的,农民的种植完全根据经验,“供不应求”或者“菜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发生。天安打破了这一模式,按照工业生产方式“以销定产”,由公司搜集市场需求,继而指导农户种植。
“比如我预计今年需要提供1000斤黄瓜给市场,那我就会根据这个指标换算成具体每个种植单元的种植面积,然后与农户签订合约。同时我要对农户的生产全程管控,保证食品安全。”刘雁飞说,“这就需要依靠信息技术。”
为此,天安农业引入了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温室管家系统、二维码追溯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据天安农业信息工程部经理李长春介绍,公司每年沉淀的数据量已经从4年前的40G提升到现在的100G,“老的SQLServer数据库已经跑不动了。”
关键词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意义;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7-01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土地资源贫乏。我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农村土地资源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动摇和无法取代的基础地位。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面积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安全性构成了威胁,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民以食为天”,人民的主要粮食和蔬菜大部分要依靠农村土地供给,绝大部分的肉、蛋、奶等也是由各种农副产品转化来的。同时,各种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农村。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农村土地的保护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只有农村土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才能使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只有做好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才能够缓解粮食供给方面的压力,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国民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发展[1-2]。
2 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均土地资源较少
可耕地占土地资源的比例较少,人均可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现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几个省份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还有富余粮食可供调出,其他省份均无多余粮食可供调出,甚至相当一部分省份需要从别处调入粮食。这表明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我国可耕地的数量和产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2 宅基地对土地资源的侵占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翻新和扩建房屋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农户住宅面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宅基地标准。也由于农村的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和设计,很多住宅的建设并不能构成结构合理而集中的群落,而是零星散布在原有村庄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迁居新房之后,旧的住宅并未拆除,更谈不上复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空心村”,浪费了土地。长此以往,必将使农田面积减少,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2.3 城市的日益扩张占用大量农村土地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积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城市都在原来的郊区圈下大面积的土地,用于新城区、住宅区或工业园区等的建设。这种建设,有些是情势需要,但有些却是体现了房产泡沫的势头。有些地区占用农村土地所建造的住宅小区,入住率较低而成为“鬼城”。这种土地的征收,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土地征用的成本价较低,不利于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如果脱离土地的农民,没有顺利地完成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不能被纳入市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内,那么失地农民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土地,同时失去的还有其生病或年老时的生活保障,以及赖以生活的基础,从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4 产权不明晰不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根据我国《宪法》《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条款规定,农村的土地,除了由法律规定属于国有的之外,其他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但“农民集体”在现实中往往只拥有名义上的意义,难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这种产权制度的不明晰就意味着,作为农村土地使用者的农民,实际上并没有对土地的完全决定权,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对土地进行投入的风险,难以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以致于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2.5 过度开垦破坏土地质量
在人均可耕地较少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作物,或是降低生产农作物的成本,在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垦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为了追求产量而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造成土壤板结,产量下降;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过多还容易引起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安全性降低,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推动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3.1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改革开放的30余年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城市面积的扩张,而忽视了扩张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再加上城乡之间土地比较利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获取城市边缘土地的成本较低,但一味地圈占城市郊区的土地进行经济开发区、大学新区的建设,而不注重对于原有城区的改造活动,结果必然是浪费了大量的耕地。据统计,我国城市平均建筑容积率只有0.507,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市场,一方面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旧城区的改造工程,挖掘城市原有土地的利用潜力,减少对农村土地的征用;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科技因素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注重土地的整理和养护,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的使用面积,节约灌溉用水,有利于农机具的使用,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农村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4]。
3.2 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
要根据用途的不同划分土地的类别,全国和地方各级均应编制土地利用的规划,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控制各类用途土地的数量和布局,特别是对农用土地,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限制其用途的转变,守好我国的可耕地红线。保护耕地需要长期的投入,这个成本不能仅由农民来承担,而应该主要由政府和国家来承担。政府要强化对可耕地的各种保护措施,从规章制度到政策层面,都需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好相关职能。不仅要规范和管理农村土地的使用,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促使农民对土地进行保护性投资,还应该为农村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各项服务,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增加农村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比。同时应加强农田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荒山、荒地的复垦工作,积极开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
3.3 完善土地市场,推进土地流转
应该完善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独特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这种分散承包种植经营的模式已经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现阶段,在城市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规模化的需要下,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广泛尝试新方法,有效集中和管理土地资源,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行动中去,从而实现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参考文献
[1] 邓蓉,黄漫红.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现代化农业,2009(10):29-32.
[2] 侯玉亭.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农垦,2007(7):40-41.
2010年,全国农业生产克服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亩产达到663斤,总产单产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粮食连续7年增产,是1958年以来的第一次;连续4年产量过万亿斤,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预计棉花产量比上年略减,油料、糖料等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增长。畜牧水产业持续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奶牛养殖效益明显好转,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前三季度全国牛奶产量2370万吨,同比增长2.5%。
(二)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实际增长9.7%,比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量增价高,国家补贴等转移性收入也稳步增加。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同步增长。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78万人,增长3.8%;月均收入为16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实际增长10%左右。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农业“四项补贴”等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超过八成的集体林确权到户,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模迅速扩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一些省市出台了促进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具体办法。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国家切实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项目建设。二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2010年可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对全国300多处大型灌区和近100处大型灌排泵站实施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还安排部分中央投资用于水毁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强西南五省水源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新解决6177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新建一批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项目;支持12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55万户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同时,切实加快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不少地区灾情严重,凸显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
据水利部、国家防办统计,2010年全国耕地受旱面积4亿亩,农作物受灾面积2亿亩、绝收4008万亩,因旱直接经济损失1509亿元。全国有30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1亿人,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倒塌房屋227.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998年,为近20年以来同期之最。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异常、地质条件复杂外,与水资源管理比较薄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再次凸显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硬伤。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依然较大,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能够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
(二)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通胀预期加剧
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受局部地区灾害性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粮食品种涨价预期较强,特别是粳稻供需偏紧。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2.7%。11月份三种粮食全国平均收购价格上升13.4%。其中,玉米和粳稻分别上升15.9%和26.9%。据全国物价系统对棉花主产省的初步调查,2010年棉花每50公斤出售价格1250.19元,增加585.49元,增幅达88%。11月初广西白糖价格是2009年同期的2.6倍。7月份以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产品价格上涨总体上有利于农民增收,但如果涨幅过大,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并造成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民收入虽连续7年较快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2005―2009年,城乡收入比由3.22∶1扩大至3.33∶1。农村社会事业虽加快发展,但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还远远低于城镇。近年来,各地为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还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到了触及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时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体制的步伐。
三、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总体考虑,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建立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用于“三农”的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50%左右。但与需求相比,投资缺口很大。急需建立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并把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特别是要把水利建设作为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大力度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下大气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生猪调动大县的奖励力度。推进畜牧业规模生产,支持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完善主要农产品收储政策,积极做好生猪、棉花、食糖等调控预案。继续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
(三)着力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要按规划加快实施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支撑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水源保障和新建灌区工程,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采取建设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其他非工程措施,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做好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统筹加强骨干水源和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四)继续抓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电网、公路、沼气、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加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林区、垦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适当增加试点户数,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各类支农投资项目管理,有效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重视发挥小城镇作用,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关键词:测绘;城市规划;作用
中图分类号: O343.2文献标识码:A
城市三维数据库是济宁市“数字济宁地理空间框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数字空间系统)工作的基础,建设规范标准的城市三维数据库可直接为城市“数字空间系统”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济宁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三维测绘;数字测绘;数字城市规划
引言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潮流下,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推广的背景下,基于空间的综合信息管理成为各行业的交叉融合点。空间信息被应用与城市规划职能部门的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这些应用对于提高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提高规划、投资等管理工作的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城市勘测、城市环境保护、城镇地籍管理、水环境状况、城市供水与地下水资源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电力电信设施管理、有线电视信息管理、城市公安、城市交通、旅游规划等领域。要建设好城市,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对各领域的城市管理项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而数字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系统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向动态、多维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产物,是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体。虚拟现实(VR) 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各种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各类型空间地理数据,并将此信息属性赋予基于VR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使之能就特定目标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城市规划的辅助决策。
三维GIS功能丰富,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属性信息搜索、距离量测、面积量测、挖填方分析、水淹分析、最短路径分析、剖面分析、日照分析、通视分析、控高分析、定点观察方案对比选择等分析功能,提供路径游览、车行、人行、飞行模式等漫游功能,支持将外部制作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导入等功能。
3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测绘都是基于 2+1 维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测量体系:二维确定目标的平面位置,一维确定目标的高程。2+1 维测绘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2+1维测绘的成果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2+1 维地图实际上是从空中俯瞰地面的情况,而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地面,人们在街上行走,看到的都是周围的三维景象,这些景象在 2+1维地图上无法表达。数字城市规划的属性要求其有一个可靠的对与城市了解的基础,而城市三维测绘能够在地形、地籍、房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为数字城市规划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三维GIS与二维GIS一样,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获取、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分析和数据表现等。相比于二维GIS,三维GIS具有以下优势。
空间信息的展示更为直观。从人们懂得通过空间信息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开始,空间信息主要是以图形化的形式存在的。然而,用二维的图形界面展示空间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只有专业的人士才懂得使用。相比二维GIS,三维GIS为空间信息的展示提供了更丰富、逼真的平台,使人们将抽象难懂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和直观化,人们结合自己相关的经验就可以理解,从而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毫无疑问,三维GIS在可视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维度空间分析功能更加强大。空间信息的分析过程,往往是复杂、动态和抽象的,在数量繁多、关系复杂的空间信息面前,二维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淹没分析、地质分析、日照分析、空间扩散分析、通视性分析等高级空间分析功能,二维GIS是无法实现的。由于三维数据本身可以降维到二维,因此三维GIS自然也能包容二维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三维GIS强大的多维度空间分析功能,不仅是GIS空间分析功能的一次跨越,在更大程度上也充分体现了GIS的特点和优越性。为数字城市规划提供了强大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
数字城市三维测绘就是测量目标的空间三维坐标,确定三维目标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对目标进行三维重建并尽可能真实地在计算机上再现目标的技术。城市三维测绘内容包括三维地形、三维房产、三维场景、三维基础设施、三维绿化等。
三维测绘的需求是迫切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旧城改造规划,已经开始三维规划,为城市规划和工程规划服务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三维测绘应及时跟上。现在三维工程设计已经出现,三维 CAD 的软件已经普及。工程设计要再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现状图也应是三维图,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三维测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数字城市规划服务。
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4. 1为规划提供直观完整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
城市三维测绘(三维GIS)资料能直观的反应城市面貌,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城市三维测绘提供基础资料,三维测绘资料的完整性、直观性和准确性影响和决定数字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从城市三维测绘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城市三维测绘涵盖了城市中关于地理地貌、地籍房产等的几乎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个数字城市进行建设的基础,城市三维测绘是数字城市规划、建设重要的前期和基础性工作,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精确的三维测绘成果来保证数字规划设计的正确实施,要有地区统一的三维测绘基准,保证为数字城市规划建设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以及数字城市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保障服务。城市三维测绘是城市建设重要的前期、中期、后期和基础性工作,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工程日趋增多,建设具有地上、地下、空间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三维测绘成果来保证数字城市规划的正确性实施。
因此重视和促进发展三维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城市三维测绘在城市的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建立三维数字城市可形象、精确表达城市现状和景观,为城市规划、市政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管理、信息分析服务。数字城市规划恰如上层建筑,而城市三维测绘就是城市规划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三维竣工测绘是三维测绘成果的重要来源。没有城市三维测绘数字城市规划无从谈起,而数字城市规划所为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城市三维测绘(三维GIS)在数字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毋庸置疑的。
4. 2 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三维测绘(三维GIS)为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问题论证和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分析数据和优化方案。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工程选址、规划委员会进行规划设 计方案评审、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等都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决策,而不需要实地勘察而且能从三维GIS系统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
5 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部署。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主要 特点在于系统以三维为展示方式,对各种城市空间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与集成,充分地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现实城市与城市规划方案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 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从而在施工建设前发现设计方案不易发现的缺陷,避免了经济损失 同 时,基于网络的共享型城市级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有利于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以及展示规划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浪费。
5. 1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各种来源的城市规划数据,同时三维场景中三维模型纹理航摄影像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拥有二维地形图无法提供的视角,从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三维分析的功能可以辅助设计者进行场地分析、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等工作,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踏勘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实地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5. 2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规划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中需要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 城市规划审批管理要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要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规划管理阶段,可以辅助管理者方便的获取各方面规划信息,方案审查中,可以更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审查设计理念及指标的合理性。
5. 3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体系,数据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仅需要简单的插件,既可将数据方便地加入各专业子系统,利于数据共享。通过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管线数据库,进行二三维数据的叠加显示和查询分析。一方面,城市三维模型及城市影像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城市面貌,便于总体浏览、研究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实现二三维数据联动,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数据叠加显示分析,管理者可以对三维场景中的城市地物进行属性查询和叠置分析,方便审批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 4三维辅助决策支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丰富的规划信息(矢量图文字图片视频)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展示规划设计成果,实现传统设计手段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降低了专业门槛,为非规划专业的人员了解和品评规划成果提供了平台,在方案审批过程中,使各方面领导能 够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提高规划决策的效率以及科学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 发展的今天,三维可视化平台的使用,更是为事务繁忙把握宏观大局的各级领导提供了一个 直观便捷简单实用功能丰富的操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他们对自己的辖区一目了然,可随意浏览感兴趣的地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不同建筑风格的协调性等。就像在现场,他们随时可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
法,供设计与施工部门参考。
6 三维测绘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相关问题思考及发展展望
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三维测绘)应用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基础性信息管理建设项目,其不仅改变着城市规划所需要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及处理工作,更改变着城市规划的部门信息交流反馈和内部信息流程等机制。通过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在该城市规划区域的成果应用,其优势贯穿到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其研究、规划选址、规划报建及方案评审批后管理等整个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分析对比规划成果和设计方案最终选用最优的方案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仍旧以该技术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跨越式的提高。尽管近些年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因为实际应用过程中高度的复杂性,当前仍缺乏通用的系统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应用需求,还存在多方面的理论及技术难题亟待分析和解决。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遥感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提高,三维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其更全方位、更直观的展示着整个城市的真实情况给决策者甚至每个群众,其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叶 飞 《浅谈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的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2期(总第117期)
叶 飞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海南,海口 570226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5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