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

时间:2023-09-26 09: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

第1篇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员 训练 恢复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运动员因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才能充分保证青少年的骨骼生长与运动之间良好关系。因此,为保证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提高,通过专项的力量训练方式并结合合理的恢复措施,以科学的训练方法达到训练目的,从而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发展,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1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

1.1生理特征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发展最大力量时要使肌肉扩张到比运动前还要大的强度,更要足够地刺激肌肉。保证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主要依靠于其肌肉系统的生理生化和形态特征,当肌肉出现收缩时运动员的中枢神经就会产生传导的冲动,而肌肉工作的条件则在于其系统部门参与程度及肌肉工作动力。

1.2负荷特征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其训练负荷量是否科学要参考相关标准要求,可在运动员最大限度调动力量奔跑后进行测定,或者在运动员完成接近于比赛动作时进行测定。一般对运动员肌肉实施测定等只要取运动员练习过程中释放的最大力量即可。可以说这种测量方法能在运动员使用各种运动器械或采取不同运动速度使呈现出最大力量。确定运动员训练负荷程度和评定其快速力量主要在短时间反弹性爆发来强直性训练中,因此在此训练强度下并不能明确体现动作下降速度,在不损失动作速度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力量和爆发力。

1.3周期特征

一般青少年短跑\动员力量训练周期不同于成年运动员,往往需要20周左右。其中前10周即借助神经冲动增强肌肉力量,后10周训练则借助肌肉横截面增大肌肉力量。力量训练时间为1.5h左右,通常为下午15点及晚上的19点。在安排力量重复训练实应建立在不降低速度的基础上,还要求运动员中枢系统始终保持较好的兴奋状态。因为训练负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复次数有着紧密联系,强度会随着符合重量的增大而提高,反之强度降低也自然会降低负荷重量。

2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式

2.1髋关节力量训练

髋关节是人体最粗壮和最大的关节,在短跑运动技术中需要髋关节调动力量和摆动幅度。此部位周围肌肉群存储了较多的能量且也从这里产生人体速度输出的动力。人体大腿前后摆动的幅度和摆动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髋关节力量,即短跑中跨出的步幅,直接体现运动员成绩。如何发展髋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伸髋和屈髋力量成为短跑运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由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发育和骨骼发展速度较快,十分适合在此类运动员中发展伸髋肌群。虽然让运动员提前练习髋关节肌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竞技水平,然而发展的弊端就在于使伸髋关节幅度受到一定影响,长期以往会阻碍运动未来发展。提高伸髋关节能促进屈髋能力训练,可以说这两个动作形成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而在训练中发展髋关节力量可运用橡皮筋前后、左右摆髋或负重绕栏架等练习。

2.2上下肢力量训练

当前大部分运动员都有一个认知错误,即跑步是只有腿在工作,即使不训练上肢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事实上上肢在运动中都由统一的神经关联下肢,即双臂摆动幅度越快,那么双换也有较快的频率。相同双臂在运动中前后摆动幅度会使短跑跨出的步幅受到影响。因此上肢和下肢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通过摆臂、挺举、俯卧撑、立卧撑、卧推等练习方式逐渐加大运动量。下肢更是大部分短跑运动员十分关注的部位,更会在练习中倾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主要因为腿部在运动中需要借助绝对力量支撑折叠和快速蹬抬动作。由此一来训练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则要借助快速的蹬跳、后踢腿练习及徒手车轮跑,训练中相互交换动作。

2.3踝关节力量训练

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踝关节会促使身体在快速向前移动过程中产生力量。一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只需运用0.08s就能完成踝关节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转换动作。由此说明,不断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有利于加快短跑步频节奏和速度。往往在现实运动中会存在部分运动员坐着跑错误动作,一般出现这种动作则说明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较弱,再次说明短跑运动员实际运动水平受踝关节力量大小影响,可在日常训练中实施收腹跳练习。

3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恢复措施

3.1医学生物措施

运动员在经历过大量练习中应及时进行恢复训练,避免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医学生物是恢复手段中的一种,例如水浴法;即运动员在运动后通过泡澡能疏通血管,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同时也尽快排出因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进一步改善神经肌肉营养,需强调的是应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控制泡澡次数和水温及入浴时间。

3.2合理休息及按摩、物质补充

在短跑训练后也要针对运动员情况适当加入相互放松按摩,目的在于能放松紧绷的肌肉,消除因运动产生的疲劳感,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使大血管中的血流阻力能快速降低,通过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让心跳恢复到正常平静状态。队医在按摩时应提醒运动员尽可能全身放松,按摩幅度要涉及身体多个部位,力度适中,但不能用力过猛,避免运动员因按摩引起兴奋。毫无疑问,按摩能促进参与短跑运动部位血液循环,所以队医应根据血流回放方向按摩,此外静坐、睡眠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也能消除疲劳,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短跑运动员在大量力量练习后会使身体消耗过多的体能,就可服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元储备,并以此补充流失的能量。

3.3整理活动

体育研究专家将疲劳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在短跑运动后及时进行整理活动能有效减缓运动疲劳,促进身体能量恢复。尤其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呼吸系统要承受比其他器官更大的压力,更需要借助整理活动减缓运动员集体缺氧情况。如果运动员在运动后没有及时进行整理,那么运动过程中做出的强烈的呼吸动作会使氧气的补充受到大大影响,从而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大幅度降低心输出量和血压,严重会造成暂时性脑溢血或其他不适症状。所以在运动后进行慢跑、倒着走或拉伸各个肌群都属于整理活动范围。

4结语

通过合理的训练水平及运动量安排、针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专项力量训练以及科学的恢复措施,对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希望以上力量训练方法能为广大短跑教练员提供参考借鉴,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短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训练体制 教练员

前言:

体能是获得任何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日常训练中都应该的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通过体能训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改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进而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极限时,怎样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人类的能力将是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实行的是前苏联的三级训练体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教练员基本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承担运动队几乎所有的角色,而且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固守自己原有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的到得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以这些文献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学者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上的异同点,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2专家访谈法

对体能训练的专家和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在取得专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找出专家们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能概念的探析

“体能”一词不断出现在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但是所界定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其定义是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又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这三部分组成。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2.体能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训练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起到指导训练、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的标准的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更加清晰,运动训练原则的制定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保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有效实施科学化训练进程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对短跑运动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体能训练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渐进性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整体性原则。

2.1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在体能训练中,渐进性的训练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训练量从少到多,训练强度从小到大,创lj练时间从短到长。它不但体现在多年训练计划中,也体现在每个年度训练和每个训练周期中。

2.2专项化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必须要坚持专项化的原则,不同的项目其技术特点和用力方式不同,在运动项目进入成人化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专项化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该项目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及符合该项目神经肌肉的特点。

2.3整体性原则

根据“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思想,体能训练既要求各子系统的协调不能离开大系统的整体性而存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人体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均衡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是会断送职业生涯,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3.短跑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3.1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大多数教练员直接由运动队转来,文化功底不强,训练方法还是沿袭其原教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研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始终如意的训练手段, 优秀的短跑教练员必须具备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运动医学和田径专项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对体能训练进行把握和调控。

3.2训练理念落后

由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教练员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又有较多错误甚至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动作,然而他们却一直沿用。大城市和小城市、省队和国家队、业余训练队和专业队这些培养机构的交流较少,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传入下一级单位。

3.3力量训练安排不合理

短跑是速度型项目,要想获得速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最快最有效的是力量的练习,大多数教练员为了完成任务,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力量练习过多,造成运动员成绩出来较早,昙花一现,不利于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重视

没有训练就没有成绩,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多数教练员不注重整理活动,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运动员兴奋度不够。在大强度的训练之后几乎很少的教练会十分看重整理或自动,这就造成运动员恢复时间延长或者恢复效果不好,有的运动员柔韧性就很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袁运平.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02:3-8+16.

第3篇

关键词:中长跑;提高速度;专项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6-02

一、引言

中长跑运动是指800米以上的一种田径运动。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了中长跑项目,19世纪中叶,中长跑运动因其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开始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慢慢的世界各国也都开始重视中长跑运动。我国的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过第一次举办了中长跑运动比赛,随着国家间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中长跑等运动竞技项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为目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身体素质的标志,提高中长跑的成绩就是提高选手的速度,而如何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提高速度也成为了很多教练研究的重点。

二、中长跑中提高速度的训练

众所周知,在世界级的田径项目上,我国一直都没什么出色的表现,尤其是中长跑运动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国人的身体素质外,也有很大的内在训练因素。随着刘翔等一批中国田径选手取得了好的成绩,训练中提高速度的技巧和一些专项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一些高科技的训练方法应用在中长跑运动中,训练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对于中长跑运动项目来说,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应该分为中途的速度和最后冲刺的速度两部分。

(一)以提高速度为最终目标

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所有的训练内容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速度。中长跑和短跑运动相比,在起跑和中途跑阶段有很大的区别,短跑中的起跑非常重要,而在中长跑比赛中,一般时间的跨度比较长,因此起跑并不重要,只要在整个跑的过程中有速度的优势即可,而决定中长跑比赛胜负的主要阶段应该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目前我国的中长跑速度训练中,大多还是使用增加运动员负荷的传统办法,这种训练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但是提高的程度比较低,提高的速度的也比较慢,而且运动员很容易由于训练的负荷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在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虽然最终的目标是提高速度,但不应该追求运动员速度的过快加强,应该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运动员速度提升的过程中,应该主要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其他方面进行提升,避免因为训练的过程导致运动员身体出现问题。

(二)提升中长跑中最后冲刺能力

在中长跑比赛中,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的冲刺阶段,从起跑开始选手们都会保持差不多的速度,在长跑中也许会拉开一些实力比较差的选手,素质比较好的选手们形成一个梯队,这个梯队会一直保持到最后的冲刺阶段,然后在最后的阶段中冲刺加速,决出比赛的胜负。由此可见,在中长跑比赛的过程中,速度的保持虽然重要,但是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训练中提升运动员最后冲刺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对于中长跑比赛,能够在最后阶段具有足够的冲刺能力,运动员就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体力,那么在日常的训练中,就应该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可以考虑增加运动员的跑步的强度,使运动员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有足够体能进行冲刺。

三、对中长跑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

(一)短跑的专项能力训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对于中长跑这样比拼身体素质的运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中长跑比赛项目的世界记录不断的被刷新就可以看出。最初的中长跑比赛中,所有选手的速度都能够保持的差不多,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决定胜负,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很多中长跑比赛中已经能分出几个梯次,特别是在一些长跑项目中,这表明选手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比较最后的冲刺能力,对中长跑比赛中的速度也开始较量,由此可见速度的比拼不在是短跑所较量的,中长跑也开始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中长跑教练对于中长跑过程中的速度不够重视,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短跑的训练项目很少,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节奏掌握不好,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也不强,因此应该考虑加大中长跑运动员的短跑专项训练。

(二)重复跑专项能力训练

重复跑是中长跑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重复跑训练就是选取一定长度,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进行练习,使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固定的速度,而在中长跑的比赛中,对速度的保持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有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住一定的速度,才能跟上速度较快的选手,与速度较慢的选手拉开距离,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与速度较快的选手决出胜负,在对运动员进行重复跑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每次训练后,运动员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三)变速跑专项能力训练

变速跑的训练是对运动员在中长跑中速度变化进行训练,最早的中长跑运动训练中,是没有进行变速跑的训练,直到第20届奥运会时,芬兰的拉瑟·维纶夺得了5000米和10000米世界冠军,人们发现拉瑟用的就是变速跑的训练方法进行中长跑训练,之后中长跑运动员都开始对变速跑研究,变速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跑和短跑的结合,变速跑和短跑一样,训练的强度很大,和重复跑一样,能够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久力,因此变速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练人员重视,而且与重复跑相比,变速跑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在实际的训练中,教练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场地和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情况,对变速跑的长度和速度变化进行调整。

第4篇

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经常利用坡度的训练方法。坡度的训练如:上、下坡跑、台阶蹈、上坡跳跃练习与台阶跳跃练习。上坡的训练能使运动员腿部力量加强,爆发力提高,以及大腿抬高和后蹬力量的增大。下坡的训练能使运动员的步频加快,步幅加大。在坡度训练快速跑,定时跑既能促进途中跑的步幅与步频,又能发展运动员速度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短跑成绩。

一、坡度快速跑的训练方法

在日常生活当中,到处都有坡度的地方,如上、下坡,单元楼梯,田径场上的看台台阶,都可以利用做坡度训练的场所。当运动员把准备活动作完后,安排适当的距离让运动员快速追逐跑,或从下面的第一层台阶往上快速跑,这种练习方法即能发展下肢力量,又能加大上肢的摆臂,有利于运动员的髋关节灵活性、协调性和髋关节活动的阻力,又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种你追我赶既能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和减少运动员的疲劳,又能加快步频,有利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二者之间共同提高,决不会有顾此失彼的感觉。这种训练方法教练员在训练前一定要严格要求运动员讲明练习规则,决小能出现推拉等小安全的现象,确保坡度训练的安全性方可进行。由于坡度跑是以腿的屈蹬技术使腿的蹬力水平量增大,从而加大了向前的推动力,同时也提高了运动员的重心向上,因此在练习中要求运动员的上下肢协凋配合和大腿折小腿摆动半径的缩短,提高后与前摆转换时间的减少,在注意下肢的同时不能忘记上肢的要求,必须使肩关节放松,大臂带动小臂时关节控制角度加快上下肢快速的摆动,减少停留时间,从而有效达到发展短跑运动员的步频与步幅。

二、坡度定时实距离的练习方法

安排在固定的坡度距离完成教练员规定的时间练习。如:在一个坡度为0―15度下坡,选择100m距离定时跑,教练员要求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训练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训练水平一般的运动员下坡100m的距离要完成16秒×10组;训练水平较好的运动员要完成15秒× 10组;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要完成17秒×10组或选择一个三十级台阶的定时跑练习,教练员同样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训练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运动训练水平一般的运动员要完成10秒×10组:运动员训练水平较好的要完成9秒×10组;运动员水平较差的要完成11秒×10组。这种即定时又有区别的训练方法,运动员积极性较高,不但能接受而且完成得较好,效果最佳。如果在同一组中出现个别成绩突出的运动员,教练员一定要及时表扬,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适当奖励少跑几趟,既鼓励了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又带动周围运动员的上进心,这时运动员拼劲更大,不仅挖掘出他们的运动潜力,又能培养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爱拼才会赢的良好竞技意识,也是训练短跑运动员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和专项速度素质。

三、坡度上的跳跃练习方法:

跳跃练习是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有效地发展下肢力量和提高爆发力,同时也促进踝关节和脚趾的力量,因此,也能达到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的目的。跳跃练习有单腿跳或双腿跳等,怎样合理安排,需要教练员根据训练的计划要求。有些跳跃练习可在上坡上训练。如:单腿跳,后蹬跑多级跳,收腹跳,蛙跳等;有些练习则可安排在台阶上训练,如交叉跳,单腿、双腿向上蹦跳等,不管安排在上坡还是在台阶训练,教练员必须考虑安全第一,因为坡度上的跳跃训练,难度较大,教练员在跳跃的次数与组数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合理安排。选择上坡或台阶的训练时,台阶的高度与难度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强调学生在练习中的上、下肢协调配合,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合理的练习密度及练习强度,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而产生的作用或受伤。

四、诱导在坡度训练中的作用

由于坡度训练十分艰苦,运动员的身体容易引起疲劳,教练员要预先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教育,树立榜样,给学生树立信心,诱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奋力拼搏的精神,并达到教练的训练要求和目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在严格要求运动员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爱生”,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微笑和点头是对他们的肯定和祝贺。

五、小结

教练员应尽可能地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对学生应采用说服与疏导,启发与幽默相结合,鼓励他们快马加鞭,让运动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苦练加巧练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水平。怎样科学地安排训练方法与手段,有待于体育工作者共同探索。

第5篇

关键词:200m跑 运动员 速度耐力 耐力训练

1.研究目的

在短跑比赛中, 200m比赛决定胜负的是最后的50m,要想提高成绩,就要求运动员在获得较高速度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速度,减少后程的减速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提高速度耐力水平。速度耐力训练是200m跑训练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地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使运动员具备高速跑的能力,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200m跑的项目特点及其能量供应特点进行分析,探求200m跑运动员速度耐力的供能系统及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对于科学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200m跑的项目特点

200m是很难跑的距离,属于短跑耐力较强的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速度,而且还要有保持速度的能力即耐力。良好的速度耐力可以延续疲劳和延续加速阶段,有利于提高短跑的加速能力,同时还能延长最快速度时间。在短跑比赛中后程减速和技术变形等现象,都是速度耐力不足造成的。速度耐力和速度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速度耐力又必须以速度为前提才能体现,速度是基础,速度耐力则是速度在一定时间内(或距离)保持与发挥程度的体现。因此,没有良好的速度基础,就不可能获得高水平的速度耐力。

3. 2 200m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主要方法

3.2.1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间歇负荷和积极的间歇方式,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很好地安排间歇的时间和间歇方式。一般都采用积极的间歇方式,可用慢跑、徒手操等形式,有利于机体能源物资的快速恢复。

3.2.2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负荷量的条件下,按照既定间歇要求,在相对固定和机体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在短跑训练中,采用较长距离的重复跑,能很好地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的水平和提高机体负氧债的能力。

3.2.3 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练习方法。要根据训练的需要选择有效的练习手段设置成站点,合理地安排各站点练习顺序和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3.3 200m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

3.3.1 不同距离的间歇跑

一般按跑的距离分为短距离间歇跑、长短距离相结合的间歇跑。采用间歇训练方法,应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次练习,间歇后的心率在120—140次以上。跑的距离和负荷的组数根据训练目的和水平而定,强度用心率控制。例如,进行短距离间歇跑时,强度控制在85%—95%,可采用80m、100m、120m×5组,每次间歇1min,组间间歇8min。而长距离间歇跑,一般采用150m、200m、250m×2~3组,每次间歇2min,组间间歇10min。在长短距离相结合的间歇跑中,300m+100m×3组; 200m+80m×4组。长距离后间歇1min,然后全速跑短距离,组间间歇6~8min。注意事项:在间歇训练法中,心率宜在160~180次/min,而休息间歇可待心率恢复至120~140次/min再进行下一次练习。这一间歇时间可在多次练习后作预先规定,这样无论是练习还是间歇休息时,心脏都处在最佳输出量范围内,也就是说间歇休息期间肌肉得到休息,而心脏仍处在高活动水平,对心脏功能的增强有显著效果。

3.3.2 不同距离的重复跑

不同距离的重复跑,该练习在机体基本得到恢复,或充分恢复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运动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距离或增减内容。采用重复训练法是在机体完全恢复到原来开始训练前的水平使进行下一次练习,间歇后心率在100—120次/min。例如在梯形反复跑中,100m+200m+300m+200m+100m×2~ 3组,每次间歇2min,组间间歇10min。注意事项:为了提高短跑的速度耐力,采用超主项的训练方法是常用的手段,而在准备期不宜过早采用大量专项性很强的练习。因此,强度就成为调节运动量的主要因素,强度过低,不能提高机体能力;而大强度的超长距离跑易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的时期是需要的,但长期过多重复,反而使机体适应能力衰退,机能下降,产生过度训练。

3.3.3 变速跑

将变速跑的整段距离分成快跑段和慢跑段,可以对某一段距离提出强度要求,但应先已完成一定量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完成练习的强度。例如,300m快+200m慢+150m快+100m慢+80m冲刺跑×2~3组;200m快+200m慢+100m快+100m慢+50m冲刺跑×2~3组,组间间歇10min。这主要是提高速度耐力,增强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要提高速度耐力,必须采用大强度的训练。

3.4 200m跑运动员进行速度耐力训练应该注意的问题

3.4.1 应该在绝对速度提高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速度耐力

速度是短跑的核心,速度耐力是以速度为前提,在全年的训练计划中,应以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为主,耐力为辅,在提高运动员绝对速度的基础上,相应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促进运动员整体短跑水平的提高。

3.4.2 合理安排速度耐力训练的内容、时间、次数

速度耐力训练中采用的手段,负荷量和次数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专项,训练水平,身体状况综合而定,避免以偏概全。如以200m专项为主的运动员,跑的距离不应太长,速度好的运动员,可以多跑200~300m的距离,加强后程的耐力。安排好间歇休息的时间,控制好运动员的心率强度。在以发展速度,爆发力为目的。每组练习重复次数不必过多,如3~4次,保证必要的训练强度即可。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训练水平低,重复次数少,如1~2组,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安排3~5组。确定练习重复组数的原则是使运动员在最后一组也基本能保持所规定的负荷强度,而不应下降太多。负荷强度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时,本人最大的强度的80%~90%。合理地安排速度训练的内容,预防经常性的过渡疲劳,影响正常训练进行。

3.4.3 速度耐力训练过程中,无氧和有氧训练并重

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高度的有氧能力不仅有助于有效进行氧化的过程,更快地消除无氧中积累的乳酸,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无氧过程中糖原的储备,肌糖原增加,无氧代谢的能力就得到加强,而且有利于训练中间和训练后机体能量的快速恢复。

3.4.4 注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速度耐力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强度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运动员的意志力不能强迫神经中枢继续工作甚至提高工作强度,便不能保持运动员所要求的强度水平。速度耐力训练只有做到既刻苦又科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速度耐力训练一般是段落较长,重复次数较多,对生理和心理要求高,负荷大,若没有勤奋苦练的精神,是很难以完成训练任务的。当然,安排速度耐力的内容必须合适于与运动员的实际需要,符合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和训练水平的要求,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4.1 速度耐力和速度是相辅相成,二者紧密联系,提高速度耐力水平则应以发展速度为前提。因此,没有良好的速度基础,就不可能获得高水平的速度耐力。

4.2 在200m跑速度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负荷时间和负荷量,重视有氧能力、意志品质在速度耐力训练中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东明,王建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2] 田久麦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3]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第6篇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 田径训练 方式方法

面向青少年的课余田径训练,应根据学生运动员的不同年龄,来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负荷量,并按照不同训练阶段的计划与目标,在日常训练中采用多种多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调整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的训练强度及负荷量,不断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一、快与慢结合

快、慢结合在平时训练中运用比较多,最常见的为耐力项目中直道快弯道慢的变速跑练习,还有在快速跑练习的下坡跑练习中,加速跑40米接放松跑20米再接40米的加速跑练习、上坡跑40米加速跑接20米后蹬跑再接40米加速跑练习,这样可让运动员体会快速跑的放松能力、增强后蹬和第二加速的能力,有效提高短跑成绩。在日常的一些力量练习中,也要注意快、慢结合,有些主动性的练习要快速进行、被动性的练习可缓慢些,如卧推、快挺、深蹲的练习,可采用上去快、下来慢的动作方法。

二、长与短结合

长、短结合,包括跑类与跳跃练习。例如,短跑练习中的60米、100米、200米、300米、400米~400米、300米、200米、100米、60米,中长跑练习中的1圈、2圈、3圈、4圈、3圈、2圈、1圈,都是呈正态分布的运动量,可以有效提高速度耐力,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还如,30米、60米、100米的记时单脚跳,100米单脚跳的2步、3步、4步、5步等左右腿互换练习,60米、100米的跨步跳练习等,能增强运动员的脚部爆发力,提高协调能力。

三、跑与跳结合

跑、跳结合的练习,能提高运动员肌肉的耐受力,增强练习强度,能给肌肉更有效的刺激,增强腿部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如,沙坑中的屈腿跳30~40次接加速跑;间隔2米的10个跨栏架,屈腿跳3组后接加速跑练习;60米单脚跳或单换跳练习后接加速跑;60米跨步跳接加速跑,30米连续性跳接加速跑,或50~60厘米高的台阶交换腿跳接加速跑练习等。应注意的是,这样的练习强度较大,要根据运动员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每组练习后都要做些腿部的放松活动。

四、重与轻结合

重、轻结合的练习,主要运用在力量练习和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比如,10~20公斤的快推、快挺练习,30~50公斤的卧推练习,40~70公斤的深蹲练习,以及不同重量的挺举、抓举等练习,都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并能让他们体会大肌肉群到小肌肉群的发力顺序。再如,在投掷类项目的训练中,我们往往会用大于或小于比赛重量的器械来练习,小重量练习是体验动作技术,掌握和熟练动作要领,而大重量是体会动作、同时发展力量素质。通过练习,能有效提高动作质量,顺利完成最后用力与超越器械的动作。

五、高与低结合

高、低结合的练习,是指利用台阶或斜坡等自然环境进行的练习。例如,利用台阶跑上、跑下、跨上、跑下,跳上、跑下,3回合为一组,每组间隔2~5分钟;还如,利用斜坡跑上、跑下,跑上、走下等;再如,利用自然坑跳下、跳上接立定跳远等练习。这样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有效增强跑、跳能力。

六、强与弱的结合

强、弱结合的练习很多,例如拉橡皮带的负重快速摆臂30次后,结合强度较小的徒手摆臂练习,可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效加强摆臂的力量。还如拖轮胎跑结合徒手跑的3对3接力练习,男生带女生的牵引跑练习,顺风跑、变速跑以及在一个较大强度练习后的徒手动作模仿、纠正动作练习等,都有利于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与动作质量,同时对速度障碍的突破有明显效果。

七、对与错结合

在训练中,有些教练往往不敢让运动员尝试错误动作,其实不然,因为动作技术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模糊――清楚――模糊――清楚的过程,训练中时不时地贯穿一些错误的动作演示,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铅球练习中,教练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个较为夸张的“屈髋”出手的演示动作,会使学生在大笑之余建立一个深刻的“错误”动作概念,由此更有利于掌握正确动作。教练演示一些错误动作,事实上是一种纠错方法,在训练中对、错结合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

八、动与静结合

平时训练,运动员出现小伤小病是少不了的,很正常,教练员要尽量鼓励和要求他们坚持训练,不要间断,但在安排训练时应注意“因伤而宜”的内容和方法。如手伤可布置一些腿部、腰腹部的练习;脚伤可布置一些上肢与腹背的练习;大腿、髋部的肌肉及韧带拉伤,可进行原地纵跳摸高的练习(高度要适宜),这有助于拉伤肌肉的康复;也可进行互的练习,如两人一组的抬腿压腿练习,这样可使一人腿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另一人手臂力量也得到了锻炼,可谓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3(2)

第7篇

柔韧性可分为静力性柔韧性和动力性柔韧性。静力性柔韧性是指关节被动地移动经过其运动全范围的范围量值。动力性柔韧性是指通过肌肉收缩关节所能运动的范围――通常是经过其运动的中范围。

静力性柔韧性对预防损伤极为重要,因为做某些动作时周围组织必须伸展到超出正常活动限度的程度。动力性柔韧性能使肢体几乎毫无阻力地快速移动经过所需的关节运动的特定范围。柔韧性的提高能使运动员在保持良好的人体平衡情况下完成动作。人体平衡能使运动员承受的阻力减小到最低限度。通过观察发现,水平高的短跑运动员都具有较好的膝、髋部柔韧性。柔韧性差的短跑运动员在正常的步幅中无法使膝、髋关节做全范围运动,从而导致步长和节奏明显地小而差。

运动员需要“平衡的柔韧性”,这样身体所有部位就能在不改变技能或动作的情况下产生最令人满意的应答。因此,运动员要坚持实施一种平衡发展的训练计划来提高柔韧性。

1、伸展练习的生物物理因素

伸展就是指长度会增加的组织的线性变形。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一块放松的肌肉进行物理性伸展时,绝大多数伸展阻力都产生于结缔组织的结构以及肌肉和肌肉周围的鞘,而不是产生于肌纤维组成成分。影响结缔组织被牵伸形式的物质特性有两个:粘性和弹性。弹性能使结缔组织产生恢复性(弹性)变形,而粘性则能使结缔组织产生持久性(塑性)变形。影响结缔组织弹性伸展与粘性伸展的因素有多种,如:用力大小、用力的持续时间和组织的温度等。通常情况下,在用力较小、结缔组织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结缔组织结构变弱的程度最小;而在用力较大、结缔组织温度较低时,该组织结构变弱的程度最大。这就意味着通过慢速伸展温度高的结缔组织,并把

每一次伸展姿势保持较长一段时间,能够最有效最安全地提高柔韧性。

2、伸展练习的神经生理因素

2.1在肌肉、肌腱和关节的其他结构中有一种叫做本体感受器的感受器――肌梭和高尔基氏腱器,它们作用于动作的精确与协调。肌梭对肌肉长度及某些感觉末梢的变化非常敏感,而高尔基氏腱器则对肌腱的变化和肌纤维长度的变化有着灵敏的感觉。

2.2交互抑制。这是主动肌收缩引起对抗肌反射性放松的抑制。因为主动肌的感觉冲动抑制了对抗肌的运动性冲动,防止了对抗肌产生反射性收缩,所以主动肌与对抗肌实际上并不相互对抗。

3、 伸展练习的分类

3.1静力性伸展

这是一种含有对抗肌的伸展练习,在练习时通过使对抗肌处于极度伸展姿势并保持长于6秒钟的时间,以便使高尔基氏腱器产生反应,于是肌肉能在不超越伸展能力极限的情况下以放松形式伸展。当把一种伸展姿势保持了一段时间时,练习者不再会感到有肌张力,且肌肉能再伸展一点,同时产生反向牵张反射。

3.2曲线伸展

曲线伸展利用了主动肌的重复收缩来促使对抗肌快速伸展,因此这种伸展是利用对抗肌和结缔组织的一系列反射或受到的牵拉来增加关节运动幅度的。曲线伸展很容易引起肌肉酸痛,同时因为反射产生的用力超出组织伸展能力极限就可能出现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并不提倡这种“快速用力”的伸展方法。

3.3高级伸展――能产生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易化作用的伸展

这种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易化作用能使高尔基氏腱器更易发挥神经肌肉的功能。在柔韧性训练中,这种伸展练习需要运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时,不要使练习者的对抗肌过度牵伸,以免产生与曲线伸展时出现的相同的危害。因为能主动产生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易化作用的练习含有主动肌群的向心收缩,这种收

缩可以提高该肌群的力量,所以在提高柔韧性方面这种伸展练习更为有效。

4、伸展练习的注意事项

4.1伸展到稍有不适感为止。运动员应使肌肉被动伸展到即将产生痛觉的位置,随后慢慢地还原到开始姿势,以避免产生肌肉组织的损伤。

4.2应把静力性伸展练习分为运动员赛前和训练课前以及比赛和训练课后为促进放松、减少肌肉酸痛而采用的伸展练习和适合于柔韧性训练的伸展练习。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进行伸展练习,其目的是使肌肉和关节等组织能伸展到现有的极限程度;而柔韧性训练中进行伸展练习的目的则是提高关节现有的运动幅度。因此,在训练计划的安排上应区别对待。

第8篇

一、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

利用网络收集下载一些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反复观看教学片的整体和分解动作,让学生对蹲踞式起跑的规范动作有一个大体了解,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发现自己平常在起跑练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利用网络资源,我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明确学生起跑慢的原因。

二、提高学生对口令的反应速度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的反应性质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短跑的起跑中,运动员的反应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有效的加快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感觉神经才兴奋。因而在起跑教学训练中,为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可采用突然发出信号的方法来刺激他们,如枪声、击掌声、哨声等。让学生做快速起动、移动、手触及高物、立定跳、半蹲向上跳及各种快速反应性游戏活动。还可以听信号做原地快速摆臂和高抬腿跑等有助于提高反应速度的练习。进行反应速度训练,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听信号,使反应动作及早做出应答。据研究证明,人中枢神经和肌肉处于待发状态时的反应速度比处于放松状态反应速度快60%左右。

三、规范起跑动作技术

蹲踞式的起跑可分为普通式和拉长式,它是田径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的体现人体打破静止、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减少能量的损失等基本条件。在运动形式上应符合人体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势下的收缩特征,因而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一是要提高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特点和运动形式上的要求,表现为规则要求下的技术动作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的高度协同,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二是要加强起跑技术的熟练性。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在他们关于动作潜能发展即性理论中认为,在动作序列突变,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和方向需转换的各个阶段时,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须符合田径规则规定,因而起跑动作的技术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进行起跑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的起跑动作的同时,进行反复的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是提高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

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力量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的速度的重要因素,力量越大,则加速度就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起动就快。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增强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能有效提高跑动速度。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地要强,这对学生的双腿的力量要求很高。起跑时两上肢的推地和摆动力量对起跑有很大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量和摆动对推动和促进上肢的抬起,使上肢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式,以及协调的蹬摆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素质。如:负杠铃全蹲、半蹲、小半蹲,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各种短距离跑、跳跃、跑跳结合等。

五、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学生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很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而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要求学生以实战的心态投入练习,甚至有意识地给他们制造一点困难,使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

六、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其特长

1. 根据男女不同年龄阶段速度素质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在敏感期抓紧训练,保证速度的快速增长。

2.根据学生的技术特点,培养他们发挥自己的步频快,步幅大,反应快,加速早等优势。

七、在短跑技术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强度

1.在教学中要根据对象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适当安排好运动强度。一般水平越低,运动强度相应的要低,切不要采用本人的最大量跑,这样不利于改进和掌握合理技术。

2.重复练习时,每次练习要使机体、机能完全恢复后再跑第二次,这样不会降低跑的速度。

八、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与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进行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第9篇

关键词:800米跑;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力量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2.2;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1-01

随着训练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人体结构、技能水平的认识越来越深,因此800米跑的训练观念、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速度是800米跑的核心,耐力是其基A,力量是其保证。体育考生只有具备较快的速度能力和良好的速度耐力,加上较好的力量,才能在体育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速度训练

800米跑的速度能力训练,需要有精细、严密的控制过程,教练员必须依据训练目标的要求,较为精细地控制各个负荷的量和强度,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1)速度训练初期。速度训练初期(一个月左右)以技术训练为主,800米跑强调步频与步幅的最佳结合,轻松、弹性、较大步幅是技术训练的重点。训练初期,学生动作技术水平差,因此教练员在训练初期时要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教练员可通过跑的辅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如强调髋带腿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脚掌支撑的舒展性、膝踝的灵活性,并能围绕这些重点设计练习。教练员可对此设计一系列的摆动腿练习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并将这些练习结合加速跑、平跑进行练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并理解技术。

(2)速度训练中期。由于初期的技术训练中运动员对基本的动作技术已经基本掌握,所以中期的速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能力训练方面。这一阶段的练习应注重速度与技术的融合。跑的辅练习要突出动作速度。速度发展上,以短跑的训练为主,这样才能保证绝对速度的增加。教练员在训练中可采用短距离的变速跑,快频跑、半高抬腿跑衔接短距离加速跑,80米、100米、150米的重复跑训练学生的速度能力,进行300米、400米、600米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

(3)速度训练备战期。速度训练备战期一般为赛前1周~2周。这一阶段一般是专项速度的调整期,这一时期的速度训练多以运动员的状态的调整为主。教练员可指导运动员进行200米、300米、400米、600米的计时跑,要求他们跑的强度要接近比赛的强度,使他们适应比赛速度的节奏和强度。

二、耐力训练

(1)耐力训练初期。体育考生早期、中期训练要有大量的一般性的耐力训练,也就是有氧耐力训练。教练员除了每周安排两次长距离的跑圈或越野跑外,平常的训练可将各种技术技巧练习有机串联,连续不间断地重复练习,在技术能力掌握过程中训练一般耐力。

(2)耐力训练中期。这个时期一般是以专项耐力训练为主,一般性的耐力训练为辅,着重提高身体各器官的耐力水平和机体抗疲劳的能力。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成绩,协助制定各阶段目标,使运动员的成绩稳步提高。在这一阶段教练员可采用400米、600米、1000米跑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800米跑的专项耐力。要通过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的5000米~7000米的公路跑、变速跑、间歇跑或越野跑,提高学生的一般性耐力。

(3)耐力备战期。耐力备战期一般是赛前1周~2周。进入备战期的运动员,不管是一般性耐力还是专项耐力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这一阶段的训练没有必要给运动员过多的训练压力。为了让运动员的800米比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所有的训练都要以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对于这一阶段的训练,教练员应将一般性耐力训练和专项耐力训练相结合,对运动员的跑量和强度通过心率加以控制,训练的强度相比训练中期稍有降低,但是完成的要求要严格按照800米比赛的要求来完成。

三、力量训练

力量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是衡量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各运动项目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教练员对体育考生力量训练应以核心力量、全身协调力量为主,专项力量训练为辅,因人而异,让他们进行能力范围之内的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是维持身体平衡、保证专项技术的稳定发挥的关键。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特别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除蹲杠铃、负重弓箭步跳、抓举训练外,教练员还应针对腰腹核心力量设计多样的练习,且每周保证三次针对核心力量进行训练。训练初期一般量和强度偏小一点,直到运动员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速度和力量相结合,才能发挥高水平。训练速度性力量的项目有:连续快速踢腿、快速跑台、阻力加速跑、快速跨步跳等。耐力和力量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最佳的耐力水平。教练员在训练中可采用较长时间台阶交换腿跳、负重弓步跳、较长距离的轻阻力跑等,这些练习负荷强度和量要合理安排,练习后要做好放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800米跑的训练应集中于速度训练,将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训练作为核心部分。在速度训练的同时,加强耐力训练,将运动员的耐力与速度相结合,更有助于提高800米跑的成绩。教师抓核心力量训练的同时注重专项力量的训练,对提高800米跑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中长跑训练 教学模式

1 目前高校中长跑项目的发展情况

中长跑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简称,属800米以上距离的田径运动,中距离跑项目有男、女800米和1500米;长距离跑项目有男、女5000米和10000米,另外还有男女马拉松及3000米障碍赛。这是一项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需要人体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跑步。由于这一项目对身体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训练内容枯燥,且难以坚持,学生的积极性弱,参与性也不强,使其成为了高校体育各项目中开展教学与训练最困难的部分,因而这一项目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也不太理想。

近年来,在体育领域中,人们从以往的教学模式里演化出了一个新名词:体育教学模式。这个新兴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将已经通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各种优秀的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范例,进行简化并加以稳定的展现。通过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将以往的经验加以高度概括,并对各种教学理论进行具体化,在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紧密相连的整体策略。

2 目前我国高校中长跑项目教学、训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训练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模式还基本停留于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最基础模式,严重缺乏学校相关部门的整体配合以及相应的科研部门的有效指导与建议。受制于资金不足,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相关的训练监测设备的缺乏等等问题,整个训练过程缺乏合理的周期制定,对训练状态的确定,运动后恢复调整,训练模式的对应安排以及对训练过程的科学监测工作都未能妥善完成。

2.2 忽视训练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中长跑教学中,常常受制于传统的训练观念,仅仅重视对学生速度与耐力的训练,而将更为重要的技术训练抛之脑后。这就导致了赛场上运动员的跑步姿势常常不标准。但实际上,中长跑项目中,跑步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可以提高速度,增强耐力,更表现在可以帮助运动员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相等的运动距离,总之可以使得运动员的能量储备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要想真正提高中长跑项目的成绩,加强技术层面的交流学习,更新技术观念是重点。

2.3 对学生运动后进行恢复以及健康训练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半专业层次,往往对学生运动后进行恢复以及健康训练的指导工作做得都很不到位,因此常常出现训练效率低下,运动员因训练受伤的情况。实际上,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才可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可见运动后的恢复及健康训练对于中长跑训练是多么的重要。这些合理安排中应当包括运动后的恢复以及健康训练的指导工作,这是保证训练质量和之后的训练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在训练结束后教师及教练一定要有意识地组织运动员进行恢复及健康训练,当然也可以在训练中穿插一些运动后身体恢复的指导,在运动结束后运动员也可以借助已经学习的知识自行地进行按摩等恢复工作。总之,这些工作也可以很好地帮助运动员恢复身体状态,避免高强度运动带来的损伤。

2.4 忽视训练后的营养补充

由于中长跑项目的特殊性,对能量的消耗非常大。因此必须适时适量的补充水、蛋白质、糖类等等被大量消耗的能量物质。但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组织的中长跑训练中,却往往只给运动员提供矿泉水,运动员本身也没有这种营养补充的意识。忽视训练后营养的补充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中长跑训练效果,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

3 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训练及教学模式的依据

3.1 构建高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及教学模式要有科学依据

在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的时候,不能随意选择,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持。在进行日常训练的时候,教师及教练一定要依据科学的指标(生化指标、身体机能的评定等等),来制定训练内容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要定时对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训练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训练结束之后,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监测,可以结合此指标选择膳食并对其进行搭配,更好地补充运动员所需要的营养。其实,不论是中长跑训练还是其它事情,都要符合科学依据才能更好地进行,如果只是随心所欲地去做只能“事倍功半”,永远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2 依据高校中长跑运动员实际情况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在训练的时候采取统一的训练模式,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训练强度不够,一部分学生训练强度过大。因此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如果每天的运动强度较大,那么调动中长跑远动员的积极性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训练项目可以很好地激发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弥补中长跑本身的缺憾。在选择训练模式时,一定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中长跑运动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3.3 根据中长跑训练的规律来构建训练及教学模式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中长跑的训练也一样。我们一定要在尊重中长跑训练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或教练在日常训练中不仅是指导学生掌握中长跑技术,还要不断思考、总结发现训练中存在的规律,例如,学生在训练中哪些地方最容易犯错。这样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科学合理的高校中长跑训练及教学模式

4.1 中长跑训练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在长跑项目中,高校要想真正实现运动成绩的提高,就必须避免只重视身体训练所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当做到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教学相互结合,理论知识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为实践训练提供指导和预测。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都应当自觉提升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与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实现两者互促发展从而带动整体训练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4.2 针对比赛的具体训练及教学模式

高校进行中长跑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并为学校创造更好的比赛成绩。因此,在训练与教学的安排上,要明确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比赛成绩作为根本目标。

4.3 综合训练及教学模式

在上文我们提到了很多的训练模式,虽然这些模式有很多优势,但是每一种模式在使用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可以把各种模式的优点都整合起来,并通过各个模式的优点弥补其它模式的不足,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这里要介绍的综合训练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训练的内容、中长跑运动员的素质)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4.4 情感体验训练及教学模式

学生在长跑训练中由于训练量大、要进行反复练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及教练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之后的练习效果,教师要在训练中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让学生可以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下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训练的乐趣,提高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教练可以有意识地和运动员进行沟通,在沟通中排解运动员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或者是开展一些趣味性的训练(例如,运动员之间进行竞赛、小组接力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弥补中长跑训练本身乏味的特点,排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以此改变运动员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训练中更多地体会到快乐、满足、充实。

5 优秀高校中长跑训练教学模式案例

5.1 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模式

课程开展的初期,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限,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在帮助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其耐久力,加强身体素质。因此在训练安排上可以采取多种距离结合以及变速跑的训练方式,在短距离训练上注重对速度的要求,并逐渐增加训练距离。这样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快速适应训练强度,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对比赛的适应力。当学生最终可以很好地适应中长距离的耐力训练后,教练就可以开始进行专项距离的具体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纠正学生的跑步姿势,以短跑促进长跑能力,以长跑训练短跑速度,逐步提高整体的运动速度。除此之外,教练还可以偶尔安排超长距离的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耐久力。在各项训练当中,教练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跑步的节奏性。在具体的训练中,推荐每周进行两次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每次跑三到五组,每组都以400米与1600米的反复跑训练模式为主,每跑完一组安排5分钟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内注意提醒学生进行慢走而不是坐下或者躺下。坚持这样的训练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5.2 渐进训练的模式

中长跑训练相对于其它项目,训练量较大,对学生体力要求也较高,如果教师急于提高训练效果,把大量的训练任务集中在一个时期,会让学生吃不消,造成学生训练压力过大,最终在训练中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采用渐进训练的方式,所谓渐进训练就是逐步加大训练的任务量,最终达到训练的目标。例如,在进行5000米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完5000米,然后再规定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跑完5000米,接着逐渐缩短到达的时间,以此来逐渐提高学生跑步的速度,让训练压力不至于过大,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加重任务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5.3多次课训练的模式

一些教师在长跑训练中,喜欢把一个任务集中进行训练直至学生在这项任务上有所突破。这样反复练习容易使得学生认为训练十分枯燥,多次课训练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次课训练就是把一个任务分散到多次训练中。在这里,我们介绍两个具体的多次课训练的形式:第一种就是把过去3节课的训练内容分散到6节课或者是更多次的课程中。例如,要进行10000米的训练,可以把这10000米训练量分散到三次课中,第一次课2000米,第二次4000米,第三次4000米。第二种形式就是把一次任务与其它任务结合,例如,教师想要训练学生的起跑动作,在一节课前25分钟进行起跑训练,在抽10分钟进行耐力训练,最后10分钟进行放松训练,多个任务交叉在一起,可以让训练的内容更加丰富,让训练不那么枯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第11篇

摘 要 本文在简要分析了篮球训练队进行体能训练的意义的基础上,概述了篮球训练队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篮球训练队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体能训练的实战化、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结合以及体能训练的系统化和负荷安排的科学化,以期对篮球体能训练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 篮球训练 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能、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智力及科技等多方面于一体体育运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也越来越职业化,篮球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篮球运动中无论攻防都越来越向着积极主动、迅猛有力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运动员良好的体能基础,因此,在篮球训练队训练的过程中,体能训练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鉴于此,本文就对篮球训练队训练过程中的体能训练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索。

一、篮球训练队体能训练的意义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中的对抗性越来越得以凸显,篮球运动员的很多动作都是在短暂迅速、高空或与对方队员的身体接触中完成的,因此,要在篮球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能状况做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体能基础,才能在与对方队员身体接触的过程中保持好身体平衡,让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得以稳定的发挥,也只有具有持久的耐力和对抗能力,才能在比赛的过程中掌控主动权,由此可知,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二、篮球训练队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体能训练包括两个大方面: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在篮球训练队训练的过程中,虽然专项体能训练往往会成为教练员和队员关注的重点,但是一般体能训练同样不能忽视。

(一)一般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大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基石,运动员要想在篮球赛场上有出色的表现,必须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做基础。教练员在安排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遵守循序渐进、系统连续、个体化、适宜化、科学化等训练原则,然后在遵循基本的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训练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赛程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如:最大力量与速度力量的阶段性训练方法。最大力量与速度力量的阶段性训练方法中的最大力量训练法,一般常用于赛季开始前的阶段,通常以周为单位来安排训练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增大队员的肌肉生理横断面,进而提升队员的肌肉内收缩力量。而速度力量训练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队员力量的保持,所以通常放在赛季开始前阶段的尾期以及赛季进行中的阶段,通过此训练,以保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速度训练也是篮球训练队一般体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的篮球训练队在进行速度训练时,常常关注的是用时间来评定队员的速度和队员有球时的速度,而对队员基本的短跑技术要求则重视不足,以致队员的跑步动作非常不规范,影响了速度素质的顺利提升。因此,科学的速度素质训练,应首先要注意关注队员基本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只有在具备科学、标准的技术基础上,才能让队员的速度素质得以顺利高效的提升。所以,篮球训练队在日常的速度素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在关注单位时间的速度和有球速度的同时,注意基本技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专项体能训练

1.专项力量素质训练

在篮球运动中,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主要指的是将队员的肌肉超等长收缩与篮球中的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的练习方式。肌肉超等长训练的训练目的是提升篮球队员的爆发力,在篮球运动中,迅猛而有爆发力的动作是一个优秀篮球队员所必须具备的,将其与篮球运动中的专项技术相结合,能让队员在力量素质得以显著提升的同时,专项技术水平也得到有效的加强。

2.专项速度素质训练

篮球队员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能保证队员在赛场上快速准确移动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快速转向、滑步以及后退的能力,尤其是在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篮球队员的专项速度素质更是十分重要。因此,篮球训练对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常用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三人运球冲刺全场接力、“弹弓”训练法,等等,教练员可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进度安排作出科学的选择。

3.专项耐力素质训练

篮球队员的专项耐力素质主要指的是其自身的速度耐力,显示的是篮球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强度的运动的能力。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篮球队员大强度的运动,如:跑、跳、投篮等多项动作的完成都是在无氧的状态下完成的,因此篮球队员在进行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时,要重点关注自身无氧运动能力的提升。

4.专项灵敏素质训练

篮球运动对队员的灵敏素质的要求也非常高,队员必须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做出迅速科学的判断和反应。例如:在防守时,队员必须在保证跟上自己所要防守的对方队员的同时,在正确的防守位置对进攻球员进行严密的盯防;在进攻时,队员要在运球时尽量过掉对手,而本队的无球队员也要不断跑动切入,为有球队员创造良好的传球或投篮空间。因此,在篮球运动中,篮球队员的专项灵敏素质十分重要,在训练过程中,不可有所疏漏。

三、篮球训练队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体能训练要尽量实战化

体能训练的实战化指的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接近实际比赛的状况,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队员均处于持续运动的状态之中,而且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强,攻防的激烈程度也会越来越强,相应的队员要完成技术动作也就越困难。而如果在日常的训练中,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致使训练与实战相脱离,队员可能在日常的训练中表现很好,但是一旦在赛场上进行实际的比赛,则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以致队员的技战术水平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水平大大降低。因此,篮球训练队在日常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模拟实战的情况,尽量运用比赛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身体动作来进行练习,并且要尽可能的让运动员训练时的机体功能方式与实际比赛时的机体功能方式相似或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将日常训练与实际比赛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

(二)体能训练要尽量与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

在篮球训练队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训练方式是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区分开来单独进行的,这样的体能训练方式枯燥而乏味,以致很多队员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潜意识里十分排斥体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性也不高,以致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而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则有效的改变了传统体能训练方式枯燥乏味的不足,从心里上更容易为队员所接受,而且通过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获得的体能水平更接近于比赛的实际情况,因此会让队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能训练要尽量系统化,训练负荷的安排尽量科学化

篮球队员体能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因此,在安排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系统化,训练负荷的安排则要尽量科学化,要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进行超强度的训练,更切忌两天打渔三天晒网。通俗点来说,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系统的体能训练是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都必须经历的关键阶段,盲目的,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会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理想的成效;不够科学的训练负荷安排,无法刺激队员的体能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甚至会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危害队员的健康,因此,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训练负荷的科学性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迪.浅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内江科技.2010(06).

[2] 叶鹏,谭鹏.对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3] 张雪梅.篮球运动员体能的主导因素及其训练要点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第12篇

从1960年首届残奥会起,科技逐渐活跃在残奥会舞台上,尤其是近几年,残奥会科技更可谓日新月异,在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威力:无论是与提高比赛成绩直接相关的比赛器具、训练方式、数据统计等方面,还是与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息息相关的比赛场馆、奥运村、交通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方面;无论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有切身关系的无障碍用品用具、知名旅游景点无障碍设施的改造等方面,还是残奥会门票等细小环节方面,处处可见科技的威力,处处可见科技给残疾人运动员带来的一种悉心关怀与照料。科技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残疾人运动员发挥体育潜能、展现体育才华的同时,也让残奥会更好地成为增进友谊、传递关爱、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盛会。

高科技值生“刀锋腿”

高科技通过装备残疾人运动员的比赛器具、训练方式和数据统计等方面,使其极大地发挥了潜在的体育才华,而运动成绩也得以大幅度提高。正是得益于精良的高科技装备,一些残疾人运动员开始与健全运动员同场竞技,他们取得的成绩也让许多健全人难以望其项背。

2004年雅典残奥会200米金牌和100米铜牌获得者奥斯卡・皮斯托留斯,一生下来在膝盖与脚踝间就没有腓骨连接,年仅11个月时即自膝盖以下截肢。不过他天生运动神经发达,曾打过橄榄球及水球。正是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皮斯托留斯这一优势,在安装上高科技假肢后,凭借自己在运动方面的潜能,皮斯托留斯最终成为一名“无腿飞人”。他的一对假肢名为“印度豹”,因为参照了猎豹腿的特点,更有利于奔跑。整个假肢看起来就像两把弯曲的刀锋,奔跑时“刀锋”与地面接触面积只有几个平方厘米,由此他赢得了“刀锋战士”的美名。

正是凭借“刀锋腿”,2007年7月14日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罗马站400米小组赛上,在与健全运动员的首次较量中,皮斯托留斯以46秒90夺得小组第二名。截至目前,皮斯托留斯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并保持着残奥会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的世界纪录。值得一提的是,从4年前开始参加短跑比赛起,他参加过的80%的比赛都是与健全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并且曾经夺得过南非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亚军。

现在的一些高科技假肢已完全可以和人的四肢相媲美,它们由碳纤维制成,个别部分还使用了钛合金成分。人工膝关节以液压为动力。而且每条假肢都是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与体重专门设计的,在制造假腿与腿部的定位套时,要用一种柔软的热变性塑料涂在使用者残肢的模子上定型,这种工艺能保证定位套与残肢紧密地吻合,并使假腿依靠真空的吸力紧紧地固定在腿上,就像用胶粘上一样,从而保证运动员充分发挥现存肌肉的作用。这样制成的假肢在速度、力量与灵活性方面并不比真的肌肉与骨骼差,甚至更好。

假肢使用新材料会更加灵活轻便,而轮椅也可以在动力学的帮助下跑得更快。田径100米轮椅比赛,有的运动员采用带有弹簧的轮椅。这些带有弹簧的轮椅,也含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有专业的科技人员用计算机做过空气流体方面的设计,测量运动员在冲破空气阻力时发生的情况,尽量让空气从两个车轮下面穿过,这样运动员就会获得最快的速度。

残奥会科技含量高,不仅体现在假肢、轮椅、自行车等竞赛器具上,还体现在训练方式、数据统计的方法上。发达国家早已开始注重残疾人体育,像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他们有残疾人专用训练场馆和专业教练的指导,还逐步将业余选手向职业选手转变,不再像以往只在大赛前才开始召集运动员集训,其发展方向是争取与健全人体育融合在一起。不少国家是残疾人与健全人共同分享体育资源,或者和职业运动员一起参加训练,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成绩的提高。数据统计方面,有些国家采用的步态仪等专门仪器,可以测试肢残运动员的步态特点,同时监测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从而制定出提高成绩的相应措施。在残奥会的游泳比赛中,比赛结束后,分段记时、个人体力分配情况的统计数据立即就可以显示出来,电脑里很快就可以调出每个选手最新的成绩变化,这也为安排战术提供有效参考。

无障碍彰显人性化

高科技装备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育才能,直接提高其运动成绩,还可以为残奥会场馆、奥运村、交通和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提供科技支持。这些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残疾人运动员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最大的关心与照顾,高度彰显了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为满足残疾人运动员和其他客户群中残疾人的需求,现在的奥运会场馆中一般都建有无障碍设施,包括交通和停车、场馆出入口、通道、坡道与电梯、功能区和服务区、座席、安全与逃生方面。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入口处均设有无障碍坡道,在赛场之间及竞赛相关的主要功能用房之间都设有盲道,以保证视力残疾运动员在场馆内活动区域可以行动自如。

在场馆和奥运村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盲文,除了盲文标识,场馆工作人员还针对视力尚不为零的盲人的特点,在馆里的各个拐角处贴上含有特殊发光材料的防撞提示条。防撞提示条可以提醒有残存视力的盲人注意拐弯,不要撞墙。同时,本次赛事的志愿者都要求佩带含有这种发光材料的腕带,便于有残存视力的盲人的求助。

无障碍电梯也极具人性化,设计上采用中、低位按钮,电梯上行过程中伴有声音提示,并在电梯出入口设有提示盲道。在运动员、贵宾、媒体人员和观众等客户群的活动区域都设置了无障碍无性别厕所。室外临时无障碍无性别厕所入口也都设有便于轮椅出入的坡道。每个厕位均配备了供轮椅使用者方便使用的坐便器、小便器、洗手盆、安全抓杆等设施。而在比赛场馆,进入观众入口可以看见铺着红色标记、两侧有栏杆围栏的区域。此区域为乘坐轮椅者提供了观看比赛的位置。

城市和交通无障碍也是保障残疾人运动员顺利出行、参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以北京奥运会为例,2008年7月6日起,1200部12米长低地板无障

碍空调公交车开始进入奥运村。这些车辆属于尾气排放达到欧Ⅳ标准的柴油车或纯天然气车以及纯电动车。另外,在机场、码头等主要交通场所,也配备了轮椅等无障碍用具。

奥运会主办国知名景点的无障碍设计更能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睦与关爱。为筹备北京残奥会,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故宫、长城、颐和园和天坛公园等世界著名的景点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残疾人运动员可实现游览这些名胜古迹的愿望。在故宫的无障碍改造中,设置一条主线,沿着这条主线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比如有些道路被铺平了,有些楼梯加了斜坡,有些地方加了直梯。有了这些设施,坐轮椅的残疾人就可以到故宫最主要的景点观看。同样,长城也修了坡道,建了直梯,虽然坐轮椅的残疾人不能到达最高峰,但是仍能满足他们到长城当“好汉”的愿望。

于细微之处见关爱

残奥会科技不仅体现在与比赛有关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还体现在对残疾人运动员日常生活的关心与照料等方面。而对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关心与照料更能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便携式电子助视器便是一款视障人士不可缺少的信息无障碍高科技产品。以往弱视和老花眼等低视力人士在阅读书籍、报纸、手写体和说明书等日常生活信息的时候存在着各种程度的障碍,而传统的放大镜及老花镜等产品往往都是基于光学性能设计,或是简单的放大设备,不能实现与用户的实时阅读相协调,并且对比度、清晰度和视觉效果等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新近研发的便携式电子助视器突破传统产品的局限,是专为低视力人士设计的数码便携式视力辅助产品。它能在3.6英寸的液晶屏幕上提供最高达40倍的放大效果:除了完全还原的真彩色模式之外,还能提供黑底白字与白底黑字等高对比模式;更有画面定格和视频输出等高科技辅助功能,给予视力残疾人视觉上更完美的帮助。它还能定格,所以即使在晃动的车厢里看字也很清晰。无论工作、学习和娱乐,特别是欣赏残奥会,都可以带来愉悦的享受,非常有助于视力残疾人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