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才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联洋社区,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一个窗口。建校5年多来,我们在“办一所让学生最快乐、健康成长,让教师最愉快、幸福工作,让学校最和谐、快速发展的学校”的理念指导下,在大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始终坚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环境创设、课程实施、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全面深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众多的传统文化而骄傲的情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植入小学生的心中。
一、以国学为基调,
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中浸濡
我校校舍原为台湾叶氏集团援建的进才中学国际部。建筑外墙呈古代学宫特有的褚红色,校园整体布局“外方内圆”,展现中华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校内还我们精心设置了“优秀传统文化走廊”。在2010年7月,进才实验小学单列办学之初,我们就思考如何装扮校园,经过多次论证,大家达成共识:越国际化的地方越需要民族的文化。学校地处联洋国际社区,约50%的家长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家庭经济丰实,以后出国旅游、学习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定在国学,学生们在校园内行走,随处可见墙上、柱子上张贴的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濡在中国经典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二、以课程为载体,
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悟
课程,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其魅力。4年来,我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在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开发了茶艺、葫芦丝、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中华成语小故事、上海童谣、弄堂游戏等二十多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道德、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
我们还根据本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专长,并聘请校外专家,在学校城市少年宫开设“茶艺”“剪纸”“国画”“书法”“葫芦丝”“民鼓”“抖空竹”等十多门民族传统技艺培训课程。城市少年宫开展的民族传统技艺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爱参加培训学习。同学们通过培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学生在全国和上海市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画作获得国家、上海市各类奖项。通过培训,目前全校学生都会吹奏葫芦丝,彩云之南特有的音乐情愫伴随着整个校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年我校一位4年级学生,转学到英国一所很难进的名牌学校。校方对她进行考察时,她穿上民族服装,兴致勃勃地表演茶艺,征服了所有考官,顺利入学。
三、以实践为平台,
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体验
我校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贴近生活,深受学生以及家长的欢迎。
1.在传统节日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我校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体验中华美食、中华服饰乃至中华精神的无穷魅力。
深入挖掘民族纪念日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014年9月30日,是中华民族首个烈士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来到高桥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2.在走进场馆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除了春秋游以外,还会组织一次以上的“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场馆”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场馆,如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等。
通过走进场馆,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感悟其特征与独特魅力,在欣赏、感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态度。
同时,场馆教育开放性与多样性的学习环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展品可引发学生对其造型、内容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馆内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包括对其功能、历史意义等的认知、解读、体验和感悟,进而依托科学知识与理论依据进行辨析,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在真实情景中体验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创造潜能的开发,同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的习惯,拓宽审美视野,形成综合学力。
3.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认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是孩子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先后与俄罗斯、新加坡、德国、英国等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相来往,观摩学习。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离不开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会统一。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更有甚者濒临灭绝。近年来,社会与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大大提升,这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散发着光和热,发挥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巨大力量源泉。人类文明的发展无可置疑是多线条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具优点和特色。例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与汉族相比,较为发达。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极其发达,拥有大量的寓言、传说、故事、歌谣和史诗。《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及《阿尔卡勒克》等几部颇具代表性的史诗已成为现代学者、作家们剖析、研究哈萨克族文学的代表作。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为我国两大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都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每个民族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传统的优秀文化。保持传统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以多姿多彩的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传承。纵观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无论是宽袖长袍还是剃发蓄辫,历史的遗风不曾消逝,至今仍活现于银幕荧屏,给后人创造着难以估量的财富。保持传统也不是兼收并蓄,而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粹,亦即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服饰,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民族标识和精神象征,保护好这些,民族特色就恒久永远。我们要审慎地剥去陈年旧屑,细致地剔析出精髓,着力加以培育,使之壮大乃至升华,这才是极其需要做的。文化既然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变了,传统文化也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否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古代辉煌的玛雅文化,令后人叹为观止,却在公元10世纪初神秘地衰落了,史家考证,主要原因是玛雅人的后代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所致。放眼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或处在不同时代,传统文化就韵味迥异。一个民族的传统有所更新,才更加鲜活;有所发展,才符合时代节拍;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成为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不排斥其他民族的发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民族的消亡为前提。相反各民族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任何民族都不能自我封闭,自我封闭必然导致民族的衰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这是符合民族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客观上,每一个民族都从其他民族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同时也给其他民族的发展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民族在吸收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明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是文明的普遍性和其他民族特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协调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可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首先,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衣”才是发展之道。形式的更新将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兴旺发展。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摩登”的现代文化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而本土文化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因此,他们决不会只甘于接受“舶来品”而放弃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东西。在全国巡回演出的新疆维吾尔族原生态歌舞《麦西来甫》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地图——多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上,以现代高科技多媒体与古典交响乐队相结合的手法,将湘西的原生态音乐一一记录。这些现象用事实说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其次,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1)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规划。(2)要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 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专院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国家相关艺术院校也要增设民族艺术课程。(3)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如新疆拜城县、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评选“民间艺术大师”活动,给民间艺人定期发放生活补助,解决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从而避免“人亡歌亡”。
再次,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因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亦不能背离这一总体文化背景,也须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新文化的出现对其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传统文化很有可能在这种冲击下衰退、变异、甚至消亡。但是,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来的发展阶段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认为少数民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的改进,而导致一些以原有生存方式为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的消亡是令人遗憾的之类的想法,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背离的,不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大文化的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立足于本民族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的教育者要首先产生忧患意识,要在教学中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小便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向世界弘扬我国的文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熏陶感染,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人除了同学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才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学校招聘语文教师时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应该要求教师有文化修养,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在无形中逐渐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所以,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学会立足于课本进行知识的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本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如,小学语文课本有一课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上搜集一些图片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文字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还能够通过实际的图片真实地感受傣族人民的节日和其热情。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完课本后普及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色,这样学生除了了解傣族特有的节日活动外,还能够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普及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体会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魅力所在,也有利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根据课本拓展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学生除了在课上进行课本的阅读学习,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自身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需要教师加以指引。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阅读,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做的不是加以抵制,而是让学生从小便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就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
当下,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当大批国内年轻人迷恋于《大长今》、《江南style》、《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韩国美食、音乐、服饰与韩风时,我们分明感到“细无声”的文化侵略。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场景:某次联欢会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是她代表汉族,后来发现不是。那个在中间穿着哈韩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汉族。
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崛起,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人文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却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高雅,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同样从一个祖先庆贺丰收的节日,“沦落”为只是吃月饼……
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同样让国人汗颜。一位中国游客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令这位中国游客大为感慨。其实这样的情形,在韩国随处可见。然而,这样的情形在中国能够见到吗?
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国政府和民众深思: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发扬好我们的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别国“申遗”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韩国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一个丢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无法感受、挖掘、发扬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是站立的状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不要再等到别人抢的时候才着急。当然,“申遗”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延续,千万不要仅仅成为一种应景之举。如果中国不主动地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国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传统节日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独特的纪念风格,不赋予新时期的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
让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多关注、挽留、传承、发扬一点传统文化吧,否则就不仅仅是中国“火炕”变韩国“暖炕”、中国“端午节”变韩国“端午祭”、“中医”变“韩医”了。不要再让我们的后辈们重复我们的喟叹:我们自己的文化呢?它们去哪儿了?
【原载2014年3月28日《中国国门时报・国门
摘 要 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为视角,分析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今所面临的困境和安全威胁,同时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安全发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促进 民族文化安全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脾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与国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1]。同时,在《国家安全法》中也提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因此,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意义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对其的生存与发展是无可替代的。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形成一股强势的霸权文化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文化正在趋同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体育,作为全世界文化无障碍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借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向世界宣传、普及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博弈中,在保持自身的生存性、民族性、特殊性、自主性等方面具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空间性和话语权[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形式共同存在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象征着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和谐稳定的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一天这些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失或被其它文化所取代时,一方面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消失,另一方面将导致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弱化。所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和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要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建立民族文化防御阵地,以此抵抗强大的外来干扰。
二、现代体育高速发展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安全威胁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应该是最为人熟知喜爱并接受和传播面最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例如:赛龙舟、放风筝、举重、舞龙舞狮、赛马、武术等。但是,在现代体育的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其生存环境不断地变化或恶化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它以独特魅力不可抵挡的走入了中华民族的心灵。我们在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还效仿奥林匹克运动改变着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近年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冲击和蚕食已经显而易见,以各球类、田径运动为内容的运动会基本占据了我们体育事业的主战场。由于我们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劣根性,新的教育形式下(废科举、兴学校)的学校教育,较快地接受教育、包括西方体育的内容;体育竞赛的项目选择和组织形式开始完全追求西方体育化。就连魂系民族命运的“国术”也采用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发展战略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传统文化形态利用及发展的一种较可行的途径。在全国经济转型期,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培育,加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形成规范、优良的民族体育市场运作环境。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涉及了例如政治、文化、地域等一系列因素。所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是一项民族发展的事业。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靠“一带一路”发展,立足根本,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化效应是民族传统体育确保民族文化安全的基本出路。
(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极强的健身性、群众性、娱乐性,讲求动静结合,身心合一,修养身心。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竞争,讲究个性,认为人可以通过无休止的锻炼能突破身体极限,但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
现代体育着重于“标”,而传统体育则是“本”。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必将是和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相结合,但在相互融合过程中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传统性、民俗性、地域性。
四、结语
文化全球化其实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共享和融合的冲突的过程,这也就导致强势文化吞噬弱小文化的现象产生。出于弱势文化必将被强势文化说通化泯灭。所以我们应该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突破口,发掘和保护并宣传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安全的壁垒,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现代包装设计;价值体现;传承与创新
0 前言
传统装饰艺术是人类发展史中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域界线不复存在。“全球化”的趋势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设计领域,设计语言与设计风格开始日趋国际化,而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正日益受到“全球化”的侵蚀。传统装饰艺术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由于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
随着商品经济迅猛的发展,也许有些人认为传统装饰文化已经落伍了,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然而,包装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体现本土特色的包装设计才能蕴涵深厚的文化根源。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应相互渗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实现文化的传承,才能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现代包装。
1 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在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象,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失,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而这种国际化由于趋于多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交融,使民族艺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传统装饰艺术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图形上或精神上对哲学思想的表述,能引起国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质朴、自然,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为维系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民族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及凝练,才形成了如今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寓意深刻以及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理念与审美情趣,更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抛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优秀传统的装饰艺术,是人类艺术文明的结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文化趋向多元化,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再认识,传统装饰艺术在继承、创新、借鉴的过程中如何高扬与扬弃,是留给我们永恒的课题,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使我们能够更明智地选择和汲取。所谓价值,也就是在借鉴与继承优秀的艺术遗产中体现,在继承和借鉴的过程中,形成艺术家特有的艺术个性和民族身份。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正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在高科技的影响下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使得现代商品的包装不再局限于只是单纯的介绍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发扬民族艺术文化。中国文化遗产的精粹――传统民族艺术,若能够将其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其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够彰显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2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商品经济迅猛的发展,也许有些人认为传统装饰文化已经落伍了,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然而,包装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体现本土特色的包装设计才能蕴涵深厚的文化根源。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应相互渗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实现文化的传承,才能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现代包装。
(1)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的装饰图案是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展现其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装饰性语言的审美价值。传统装饰图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提炼,涉及的内容众多,造型精巧别致,具有浓厚的中国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将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装饰图案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在体现产品的特色和突出企业文化理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继承和发扬,也是包装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带有地域特色又寓意美好吉祥的图案也会经常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以体现,既可以突出产品的民族特色,又可以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产品的设计品位。
(2)传统装饰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色彩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华夏民族诞生,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一致的。青色,体现了青铜器古朴凝重的美;红色,代表着民族的喜悦情绪;而黄色――中国封建社会权威的象征,散发着中华大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民族的艺术魅力。例如,红色,自山顶洞人起,千万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而其辟邪的观念和迎福纳祥的含义也长期延续至今。中国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红又称为“朱”是一种很尊贵的颜色。如今中国红已经成为我国象征性的色彩。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服装总是少不了中国红的元素。
(3)传统材料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礼品包装材质的选择上,传统产品的包装材料一般都是能够大量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如大自然中的竹、木、稻草、泥土、藤、葵、棕、茎叶、柳条、绳线、玉米皮,以及陶瓷、编织等材料都可用于包装。用自然物作材料的传统包装,其造型多以自然形态为主,它们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生活和智慧的结晶。现代包装从传统中走来,但是现代包装不是传统设计艺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应适时而变,与时俱进,创新是现代包装的灵魂。
3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让青年学生接受这种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勤奋、谦虚、孝顺、友善、乐观、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有益处。我们可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性三大角度加以分析,看到当今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加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好传统文化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給青少年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学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接受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进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有利于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学习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社会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同样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来具体讲解,借古代文化的精华内容,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仅是对当代社会负责,也是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负有的责任。从历史的沉淀中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中纳入传统文化是可行的。历代教育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说,教学中所选的文章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曲不在少数,这些各个年代的优秀作品,分别反映着那些时代的文化特征,它们将人文精神带给学生,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味到那种传统文化氛围,并能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受到启发,陶冶青年学生的性情。从现实的需要中,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中纳入传统文化是可行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课程科目繁多,但不管怎样万变不离其宗,教书必须以育人为主,而传统文化对健康人格的养成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教育始终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所选的教学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可以说,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经典,几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永恒不变的教学内容。今天,更应该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借传统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滋养,将传统文化具体实施到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经典篇章的讲解,将其中人生观价值观直接灌输给青年学生,可以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写到战士们同仇敌忾、英勇杀敌,表现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中郑国被秦晋包围,岌岌可危,大夫烛之武在郑文公的请求下,不计不受重用之前嫌,以国家为重,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外交游说才能,说服了秦君,离间秦晋,挽救了国家,这是传统文化中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再现。可以编写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大纲,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保证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实施。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到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财富,在语文教育中全面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匡正当下的世风与人心,让学生切实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益,从而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素质。
中国的平面设计在短短的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质和量的飞跃。当我们深入的去剖析我们的平面设计作品,就会发现,生搬硬套的西方理念和流于形式的几个汉字和一些传统纹样在我们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比比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地理解、应用上,只有真正意义上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才能找到中国平面设计的出路,才能使得中国的平面设计步人世界的殿堂。
二、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这些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于外的魅力所在。要学习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心去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接下来我们粗略的历数一些传统元素,以便于学习如何真正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应用在现代设计之上。
1、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是关于中国文字表现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书法首先是一个“形”的问题,在于它是方块字,它的横竖撇那,间架结构,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其次是一个“神”的问题,由于文字本身的纵横有可象之象,讲究的是精气神,一笔一划蕴含书写者的精神之象和民族的精神气象。
2、水墨画中国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最具思维语言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一种纯粹用水墨所作的画,以墨为主要原料以加清水的多少画出不同的层次。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究“意境、气势”。
3、传统纹样中国传统纹样主要指的是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祈求和向往。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谐音等,例如用倒过来贴的福字来表现“福到”;蝙蝠(福)、寿桃(寿)象征“福寿”;葫芦(福禄)寓意“福禄寿”。传统纹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常见于平面、建筑、陶艺、服饰之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4、篆刻中国的篆刻是中国书法在印章上的延伸,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讲究的是线条的细腻构图的严谨。
5、剪纸中国的剪纸艺术是中国本土的民间技艺,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这种特殊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这些民间艺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经过自身的直接感受为基础来观察事物。
三、现代平面设计
设计,立足于艺术活动之上的创新,是人类传统文明与创新不断碰撞的一个产物。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材质上,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和编排来表现,是一个以寻找满足功能要求的最佳设计方案为目标的设计活动。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平面、建筑、服装、产品等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影响了当今的平面设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被人民所关注,而中国以其独有的文化背景带给全世界人民以冲击。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当中,已经成为中国平面设计师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底蕴是文化是精神,但绝不是工具。现在很多年轻的设计师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大量的传统元素的应用,在所谓的设计作品上的堆砌,生搬硬套,生生将自己的作品搞成了个四不象,以为这样就能够体现中国独有的民族性文化性。要将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沉下心来细细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理解去揣摩去吸收,再结合设计作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以真正本土化的设计登上世界设计舞台的作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底蕴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我们之前谈到的很中国的水墨画、书法,很纯粹的中国昧,讲究的是形、神、意境、气势,每一笔的轻、重、浓、淡,每一处的留白都有很浓郁的中国味。再比如我们的传统吉祥纹样,讲究的是象征、谐音,是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祈求和向往。还有我们的剪纸、皮影,是本土的民间技艺,源自生活,单纯、简洁、明快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必须去读懂这些不同的传统元素的意义,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知道而已。这也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必须充分的了解作品,去寻找真正意义上和这个作品相契合的传统元素。
当然,现代平面设计并不仅仅是对建立在传统元素的理解之上,而是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推陈出新,使用现代手法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融合,在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体现当前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 缺失 重建
[作者简介]平博杰(1975- ),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内蒙古 集宁 012000)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40-02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与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涵盖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也汲取了历代圣贤研究探索的辉煌成果,涉猎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的缺失与重建问题,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大学生的民族感情与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归纳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一)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都不能知道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一个中国人与西方人大谈西方文化既没有优势,也不会令对方感兴趣。”①
“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学习外语(英语)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英语俨然成为中国人通往世界的 ‘通行证’,而我们的母语文化教育备受冷落,正日益萎缩萧条。”②“纵观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绝大部分是出自于英美作家并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语言材料,而有关中国题材(特别是文化题材)的文章并不多见。”③ “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④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成了普遍现象。由于长期接触西方材料,不少学生谈起西方文化时尚不陌生,可是当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时,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有人在美国学术访问期间发现,当美国百姓就中国国内发生的各种事件请中国留学生谈论看法时,不少人说不出个所以然。”⑤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反映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寥寥无几,几近“真空”状态。文化教学对目的文化的偏重本无可厚非,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⑥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体现在教科书中,课程的设置也不足以达到了解更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程度。课本中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内容要么只是简略提及,要么根本不提。“作为教育者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价值观念的缺位。”⑦比如,民族院校选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内容是否对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都同样适用,这一点有待商榷。
笔者查阅了相关大学英语教材,如翟象俊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李荫华等主编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教材均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他教材,如余渭深主编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Book IV Unit2 Culture Dialogue One “Inviting a Friend to Celebra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中简单提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应惠兰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Book II Unit7 Culture Part One “Comparing Chinese and American Body Language”以及Part Two “Bridging Cultural Gaps Grace fully”对中美文化中某些方面进行简单地比对;翟象俊、郑树棠、张增建主编的《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Book IV Unit9 Text A The West’s Debt to China中提及中国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因而,大学英语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汉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题材的内容。原版教材的引入,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异域文化、风俗习惯等,逐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但是在教材中应该适当体现一些具有汉族、少数民族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使学生感觉到教材内容与他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增加学生对教材的亲近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可谓是灿烂多姿,通过传承与传播(海外)民族文化,既可以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为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的文化、习俗等,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对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应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他们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大学英语在编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适当补充一些民族特色文化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的普遍文化,正确地评价本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选择,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化逐渐由陌生走向熟悉、由疏远走向亲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如果长期不能学到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心理上可能产生陌生感、压抑感以及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倾向。
(四)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没能融入本国、本土、本民族的元素,缺失本民族精神、民族生活、民族气质等。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绝大多数出自于英美作家或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语言材料,而有关中国的文化元素并不多见,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罕见。教材中适当增加民族元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必要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建原则与策略
(一)重建的基本原则
1.注重民族文化的精髓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重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习俗、历史、艺术和语言等方面,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经典和民族历史中蕴藏的教育资源。首先,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藏历年”、回族的“尔德节”等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如藏族的《格萨尔王转》、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经典,对于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⑧
2.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教材内容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内容可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知识体系,最好能反映出人类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世界和平、科学教育、网络技术等。”⑨选材要贴近学生,选取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内容,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既有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的动机,也有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内驱力,达到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精华,也不忘本国传统文化的双效。
(二)重建的基本策略
1.丰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对于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文章。关于教材内容在体现民族特色上,国内学者研究指出: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少数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方面的某些特征。必须采取适合于少数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内容和形式。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使内容的选取范围触及多民族、多文化的语言、价值体系、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等,凸显课程内容的民族特色。
2.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先祖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是各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换言之,传统文化在与现实相融合,在新的历史时期也会发生变化,不断趋向现代化。教材内容的选用要与学生距离逐渐拉近,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输出”,增强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昆曲、广东粤剧、贵州侗族大歌、藏戏新疆《玛纳斯》、中国古琴艺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京剧、皮影戏、福建南音;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安徽宣纸、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大学英语教材,适当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化中的精髓,同时拓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
大学英语教材是按照教学要求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教材的编写要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也即教材的“一纲多本”;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体现国际化;同时,教材内容除了立足西方先进国家文化之精髓,还要汲取本民族的文化元素。
[注释]
①张绍杰.外语教师角色与学习型教师[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87.
②陈晓燕.论英语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研究和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7.
③高全孝.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应加强弘扬民族文化意识[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1.
④陈佑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3(2):147.
⑤李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20.
⑥王兰.中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6.
⑦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98.
②当下,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当大批国内年轻人迷恋于《来自星星的你》《江南style》《大长今》里的韩国美食、音乐、服饰与韩风时,我们分明感到“细无声”的文化侵略。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场景:某次联欢会上,我们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她是代表了汉族,后来发现不是。那个在中间穿着哈韩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汉族。
③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崛起,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人文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高雅,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赛龙舟……
④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让中国人汗颜。一位中国游客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偏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在中国能够见到吗?
⑤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国政府和民众深思: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⑥“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发扬好我们的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别国“申遗”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一个丢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无法感受、挖掘、发扬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是站立的状态。
⑦另外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传统节日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我们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独特的纪念风格,不赋予新时期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⑧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
(选自《党员文摘》2014年第10期)
【阅读训练】
1.本文以问句作为文题,在第①段中又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这有何妙处?
2.文章第③段在论证上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在省略处再补上一个具体的事例: 。
3.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
5.近年来,各种洋节在国内越来越盛行,一些年轻人对此更是情有独钟,有人担忧洋节会把传统节日打败,呼吁抵制洋节,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化基因最早是由闵家胤、刘长林、米文平等中国著名学者提出的,主要指的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及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维方式及心理底层结构。基于文化基因的基本理论,任何系统的发展发育都必然会受到相应基因的合理控制,而文化系统也是如此。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优秀的文化基因早已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坚实的基础,而中华文化信息库也是在那个时期逐步建立起来,并以不断增益或减损的过程慢慢积累、遗传下来。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影响及文化存在是核心价值观凝聚的价值与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文化性质与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它必然是在民族文化的心理底层结构及思维方式中形成的,因此,只要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牢固各族人民共同信仰及团结奋进的道德基础。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
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价值观起源于夏、商、周礼乐中蕴含的文化,而后由孔子奠定了其思想基础,并由董仲舒进行后续的完善与发展,最终在西汉的武帝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文化。历史的发展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及盛和核心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内在关系。根据史记显示,周王朝荣辱兴衰和周公制礼的作乐内容有紧密的关联。其中,周公制礼的礼乐本主要是以亲亲、尊尊为两条主线。亲亲是根据血缘关系来划分的亲疏远近,而尊尊则是根据政治爵位层级来划分的尊卑贵贱。孔子的这种思想由董仲舒作了相应完善后进行了弘扬,同时还按照儒家思想合理提炼出了三纲五常的文化价值观来对人际关系进行规范,从而成为了一种融合了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基于上述认识,每个社会的稳定都会有它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故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的关键,可在促进社会稳定及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需要注意,传承并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而是继承那些存在永恒价值、符合当代意义、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
二、文化传承的反思之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文化根基
钱穆(著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文明偏于外,为物质方面。文化偏于内,则为精神方面。其中,文明可向外发展、传播、接受,而文化则是由群体的内部精神不断积累产生。因此,文化不仅仅只是活在发黄的古典书籍、残缺的曲谱以及壁画中,而是活在这个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心中,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血液,也是各组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十七大六中全会上,以文化强国为主要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作为文化发展核心是会议上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形态意识的本质体现及和谐文化根本、先进文化精髓等。综上,中华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必须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文化根基,从而才能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来重建民族的文化价值信仰。
三、文化自信的重塑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的选择
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优秀的基因,还能促使文化自信向文化自觉走去,从而达到由认知及认同、共识逐渐发展为统一行动的效果。以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1)积极弘扬民族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而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弘扬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其中和谐思想不仅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紧要维度,还是中华文化信息中优秀的基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总体布局是促进文化的建设关键,因此,从国家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与和谐思想文化,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促进德法相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