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长的情绪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焦虑期;情绪管理;和谐生活
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生活是每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幼儿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而目前在我国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普遍出现焦虑的症状,因焦虑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不是十分向往。本文通过对幼儿产生焦虑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求寻出解决对策,改善幼儿入园时的焦虑状况。
一、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对幼儿入园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对于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无法立刻适应,经常会由于思念亲人而哭闹。尤其是在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学时,幼儿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笑打闹,部分幼儿教师无法忍受幼儿不听话的行为,偶尔对幼儿进行惩罚,导致幼儿哭闹。在幼儿园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十分专业的管理技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不足对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焦虑状况只是有增无减。
2.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于幼儿焦虑现象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对于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心理。但是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园内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陌生,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对于幼儿而言也是陌生人,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既恐惧又紧张,因此幼儿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焦虑症状。
3.家长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幼儿园的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一直与家长生活在一起,所以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家庭中教育中,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自理能力欠佳,致使幼儿在入园后无法适应园内生活产生焦虑现象;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严厉,造成幼儿胆小怕事,致使幼儿入园后由于紧张而产生焦虑现象。
二、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的对策
1.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
幼儿教师在幼儿入学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限的耐心和责任心、爱心和亲和力,同时也要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管理情绪,不能对幼儿进行惩罚,要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初入幼儿园的紧张感消失,从而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式教育。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环境、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不熟悉,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等心理情绪,从而产生焦虑现象,因此幼儿教师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悉心照料,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同时要时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使其逐渐度过初入幼儿园的“焦虑期”。
3.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
家长在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顺利度过“焦虑期”的阶段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各种情绪,并且会受家长情绪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情绪,因此家长在生活中以及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幼儿面对小事情时能够独当一面。在家中父母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的心中充满阳光。通过家长对情绪的管理,逐渐配合幼儿教师,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幼儿教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焦虑的现象,通过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合理的管理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逐渐消除焦虑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不仅要家园共同努力,还要及时沟通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以及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环境等对策,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新.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2):67-69.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儿科护理质量改进;应用效果
在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者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易哭闹,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若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哭闹不止,家长可能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对医护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医疗纠纷[2]。因此,实施科学管理,改进儿科护理质量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将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现将两组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9±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1例,消化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1±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2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
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患儿病情,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研究组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房环境。患儿年龄小,对医院陌生环境存在紧张心理,对吃药、打针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为减少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诊室和病房要采光充分,通风好,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患儿发生二次感染,为患儿准备图画和玩具,病房张贴动物、卡通人物等患儿熟悉的图片,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护理人员要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亲密的接触,实施护理时面带微笑,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③加强关心。护理人员在护理病情时,要关心患儿的心理状况,结合儿科科室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关注护理细节,加强细节管理,工作中不忙乱,轻重有序。④加强对家长的管理。重视患儿家长在医护工作中的作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指导,给予柔性关怀,进行知识讲解,引导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儿家长的抑郁、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患儿家长支持和鼓励,使家长能够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照顾,感受家庭氛围,使患儿情绪稳定。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理技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护理风险、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级。
1.4统计学
方法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医院、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患儿家长担心患儿,可能会存在质疑医护工作等情况,进而导致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进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分析原因,人性化管理是以患儿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管理,改进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质量改进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不良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楠,陈龙,李霞,伍莉,邓陵,张丽,孙清,曾登芬.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14(33):4102+4104.
[2]李翠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2):210-211.
[3]王晶.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6,18(7):128-129.
3~7岁的孩子乱发脾气,通常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加以管理。当孩子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时,他会更加接纳自己、包容别人,其情商和个性也会同时得到提升。
识别和理解――3~4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很多爸爸妈妈反映,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为一点小事情就可以大哭大闹。其实,发怒是人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3~4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情绪表现便会极度强烈,这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情感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如何协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绪,顺利度过情绪表达阶段呢?
关键词:学会用语言表达
第一步:识别我情绪
定义:爸爸妈妈从旁提示,引导孩子了解和区分各种情绪。
常用方法:提示法
孩子即便闹情绪,也不太清楚自己闹的是何种情绪,家长在讲道理之前可加以提示。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就会有初步的概念和区分。一旦孩子能正确地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为良好的宣泄迈出了第一步。
实例:嫉妒小弟弟
妈妈和佳佳在小区里散步,见到邻居家的小弟弟,妈妈想要去抱小弟弟,佳佳气鼓鼓地快步上前,用力推开那个小弟弟。
妈妈发现佳佳情绪不对头,对他说:“看你眼泪汪汪的样子,有点嫉妒了吧!”
“没有!”佳佳立即否认,还把头转向一边。
第二步:理解我情绪
定义:协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导致发脾气的原因结合起来。
方法1:搂抱法
3~4岁的孩子仍然很喜欢身体接触。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十分希望老师牵他的手,摸摸他,亲亲他。有时只要大人拍拍他的肩膀,也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搂抱孩子。
实例:鞭炮好可怕
小区里有人迎娶新娘,鞭炮声震天响。孩子受到惊吓,哭了起来,妈妈温柔地抱起孩子,柔声对她说:“鞭炮声音突然响起来,吓到你了,是吗?”孩子边哭边点头。
当家长以认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他便会认为情绪的流露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方法2:概括法
孩子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无法连贯表达,家长应努力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有效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总结,重复一遍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妈妈理解他,更理解他的情绪。实例:谁抢了谁的玩具
祥祥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为一件玩具争抢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祥祥向爸爸哭诉:“我……不要……小弟弟……抢……”爸爸结合当时的场景,概括之后对他说:“你的意思是,这个玩具是你的,不要让小弟弟拿走,是吗?”
祥祥知道爸爸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哭了。
尽管此时家长并没有在和孩子讲道理,但有趣的是,孩子发现大人能理解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表达和管理――5~7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5~7岁的孩子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大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情绪因果的理解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日渐成长的时候,家长的协助手段也需同步提升。
关键词:学会选择和管理
第一步:表达方式的选择
通过“演故事”的办法,运用简单的角色扮演,表达孩子的情绪。
方法1:互换法
利用孩子日常比较爱听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情绪色彩,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
实例:乐乐演故事
乐乐吃饭时总闹别扭,妈妈让乐乐扮演故事《不爱吃饭的东东》里的东东,乐乐妈妈扮演东东的妈妈;然后,两人角色互换,由乐乐扮演妈妈,妈妈扮演东东。
演故事的过程中,妈妈清晰地告诉乐乐,“妈妈”、“我现在不饿,过十分钟再吃。”、“我好饿啊。”、“我真的饱了。”……出乎意料的是,等两人将角色换回来,乐乐再度扮演东东的时候,她变得善于表达,而且也不胡乱摔勺子了。
方法2:对峙法
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孩子和同伴之间友好合作与相处的能力。爸爸妈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他应对情绪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有效。
实例:别碰我的玩具
西西抱住自己的玩具熊,不让别人碰,妈妈没有责备西西,而是扮演起他的小伙伴――亮亮,委屈地对西西说:“你什么都不肯给我玩,我只好去找某某了!”说完,转身走开。
西西一个人抱着玩具,想了一会儿,追上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真实场景的情绪比模拟故事时更激烈,家长可以适时提醒孩子,不懂得分享、耍小脾气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在模拟时,还可引入一些社交小技巧,如“换着玩”、“轮流玩”等,让孩子知道,换种表达方式可能更容易达到目的。
第二步:学会管理情绪
孩子在5~6岁时,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7岁时,就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了。家长在协助孩子管理情绪时,需要注意以下3点:
1、把握消气的火候
当孩子的表现有点不近情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形下,走开一会儿,并说,“你看上去心情不太好,等你心情好了我再来找你玩。”等孩子的哭闹声轻了,再走近孩子,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不经意地递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或提议去哪里玩等。
2、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庭和睦,父母关系亲密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情绪示范。家长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清晰地告诉孩子,如“妈妈现在很不开心,你自己玩一会儿好吗?”这时千万不能将心中的怒气转到孩子头上,否则,孩子可能学会迁怒他人的情绪发泄方法,不利于自我情绪的管理,更影响其日后良性的社会交往。
3、适度的宣泄策略
在孩子憋气、窝火时,不妨教他几招安全宣泄的方法,简单的体育运动通常比较奏效。
策略1:发泄球
给孩子一个好看、好玩又摔不烂的“发泄球”,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往地板或墙面上砸,没砸几下,他的注意力就被这种造型可爱、颜色鲜艳的乳胶制品吸引了,很可能越砸越开心。
策略2:拳击沙发垫
从小教导孩子,不要把负面情绪郁积在心里。在家中,可以因地制宜地用沙发垫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工具,看着孩子煞有介事地攥着小拳头击打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 人,其中女孩 人,男孩 人,仅有 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XXX XXX XXX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摘要】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给顺利接种带来困难,我科通过2012年9月-2013年9月一年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逐步使接种得以顺利完成,提高了家长、儿童及接种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6龄儿童 预防接种 心理护理
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情绪失控,大声哭闹,增加当时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使哭闹儿童数目增加,家长难以配合,接种场面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安全接种,因此,加强对6龄儿童心理情绪的安抚,疏导,控制管理,对提高安全接种和家长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我科对6龄儿童接种时开展的心理护理浅谈如下:
1、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1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1、2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3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
1、4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并能运用集中注意和有意记忆。
2、初次印象
儿童5岁一年无接种经历,对接种环境,接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陌生,初次见面时应温和,微笑,主动与孩子交流,可从带着的玩具,糖果,衣服上的小动物等话题入手,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消除陌生感,与儿童拉近距离,缓解紧张、焦虑。
3、环境
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适当放置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长颈鹿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图案;保证家长和儿童有一个舒适的候诊、留观环境,接种区宽敞明亮,每日观察温、湿度,夏天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温度不达标时及时加温,营造出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接种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时恐惧心理的缓解。
4、心理护理方法
4、1理解、尊重孩子
儿童看到注射器,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开始联想,疼痛,不舒服,甚至恐怖,此时应理解、尊重孩子,通过孩子的表情,语言及肢体语言来判断孩子的情绪,鼓励儿童说出心理感受,给以理解、引导、解释,帮助儿童稳定、控制不良情绪,在交流中,动作轻、快、准完成操作,减轻孩子的痛苦。
4、2告知、鼓励孩子
此时儿童正处在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阶段,可根据交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通过观看疫苗的形状,用儿童的沟通方式,告知接种是为了在身体里建立一道自己的保护屏障,避免因感染传染病所带来的更多打针,吃药,难受的经历,疫苗是帮助小朋友打败疾病这个敌人的小兵,接种时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疼痛感,但与摔跤,伤口所带来疼痛轻的多,通过接种最后两针检验他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很多有意思的图片,鼓励孩子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顺利接种疫苗。
4、3分辨、表扬孩子
6龄儿童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和心理活动,通过接触,分析孩子的性格,性格坚强的,给以表扬,性格软弱的,给以鼓励,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用感兴趣事物来吸引他,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看其它孩子接种或自己接种给其它孩子看,来展示勇敢;通过孩子喜欢的人,如表现勇敢,妈妈表扬或回去告诉爸爸、老师等等来调动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有自主愿望,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希望别人来干涉的儿童,应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自主配合,完成接种,给以表扬。
5、家长的引导
儿童的家长通常也需要引导,过多陪伴人员不利于儿童的接种,可劝其仅留下一人在接种室即可,告知配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儿童的支持。儿童的情绪反应与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个别孩子爱发脾气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家长没有原则的迁就孩子,误将民主等同于无条件的容忍孩子,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形成骄横的性格,这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可给以满足,对无理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暂缓接种,让孩子先到休息室休息,用“冷处理”来明确表示你的态度,终止他的无理取闹,避免对其它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经过一会儿,针对他不合理的要求,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交流,问明原因,然后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儿童的情绪会有很大改善。当家长用训斥、打骂等方法来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或对待孩子的恐惧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家长,通过发脾气来发泄不满,这时让家长暂时离开,以表扬鼓励为主,耐心地说明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儿童的情绪会慢慢得到平复,在鼓励,关心下,自己配合接种,儿童接种后及时给以表杨,通常家长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1.重视家长的普遍性而忽视其个别差异性。
2.重视静态联系而忽视动态的交流。
3.重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却很少建构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
以上几点也充分体现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还是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家园互动、家长之间的互动,而这些家庭恰恰是迫切需要教育帮助的群体。正因如此,我尝试采用家园共育有效新模式——家长沙龙,是能有效补充上述不足的一种策略,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成为家园共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沙龙的模式
家长沙龙活动是家园共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以主题问题进行争论与交流、比较和衡量、选择与实践为内容,家长、专家畅所欲言达到某种共识、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先成立家长沙龙,来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共育幼儿。
1.能根据家长所需,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家长会,我都会有设置一个专题讨论环节,而设置这个专题我是没有根据家长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制定,所以当我抛出某个问题时,家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拘谨,很被动。但由于我邀请了本班心理咨询师周晓青家长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开展第一次家长沙龙会,这位专家家长马上根据家长的需要,设计家长调查问卷,还设置了意见环节,让家长畅所欲言,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开展家长沙龙会之前的前期工作明显有了很大的收效,不但让老师从问卷中了解了很多,同时能针对家长的兴趣点和需要设定家长沙龙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成功的家园活动建立了最初的平台。
2.能及时回应家长育儿困惑,提高实效性。目前幼教行业我们在家园共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通常都会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往往做到了开头,却没有做到坚持性和固定性,自然家园共育就没有起到有效性与实效性。而近年我们开展了家长沙龙活动至今已坚持二年了,并受到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肯定,其中最受家长认可的是家长们很踊跃反映他们的育儿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咨询师周晓青专家主持人及时做出回应,并将整个活动信息内容以及文字进行整理,发送到幼儿园的社会网站上与大家共享,让没能抽空出席的家长也能从网站上了解,学习;参加的家长也将自己的感受、收获写出来与家长们共享,真正体现家长沙龙会的实效性与意义。
3.家长沙龙会让家长真正参与进来,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时,我们都对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深有体会,通常我们教师为主导,家长很被动,其实想深一层,原因就是整个活动没有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其中,没有让家长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要让家长有自主的意识,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到自身在家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自己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家长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的组织和策划中。如组织本次的家长沙龙中,从组织、策划、实施和最后的总结收获环节都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其中,成为主导。家长们讨论,集思广益,并且进行发言。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在交流反馈时,我们也是将主持棒交到了家长手中,由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是专家的家长,从自己的教育角度与其他家长交流,互相交流,互补所长。
4.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家长更乐于参加。在一次与家长聊天中,获知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我们家长很忙,难得抽时间接小孩,顺便想问问班主任,关于我孩子在园的情况,但总是见老师太忙了,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我们作为家长通常只能在家园通知栏、飞信、校园网上获知,所以对班上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不太清楚,对孩子在园的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对于家长这样的抱怨,当时给我第一个反应是:难怪我们每一次布置的亲子作业,都会让家长产生完成“任务”的心理,这不利于家园共育的开展。针对以上家长抱怨,于是我们将每一次的家长沙龙会主题和计划都会张贴出去,让家长进行了解,同时按照计划一步步实行,真正落实到位。并且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采取了资料的收集、家长教育经验的共享、小组讨论、记录分享、互相陈述观点、家长发言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我们的主题开展,让家长看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
5.家园共育,让家长真正有所收获。如果家园共育的活动,对家长没有触动,对幼儿的教育没有引起反思和改进,那我们的家园共育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最终的宗旨。如何让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达成一致,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家长沙龙中,由专家家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在活动的总结部分可分为家长发言和专家发言的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长们都表示有所收获,并且将这些经验和收获记录下来,展示在校园网站上。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了意见表、反馈表,家长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家长沙龙”真的让他们有所收获。
6.家园共育能适时适当地开展。家长们有十分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如果家园共育过多,家长们会产生倦怠,这也大大打击了家长们进行家园共育的兴趣。教师最好对于家园共育的工作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计划,这样会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我们开展的家长沙龙活动集中是一个月开展一次,并且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把握好活动的度。
二、以我班展开的家长沙龙活动为例:
【开展家长沙龙会方案】
邀请心理咨询师:周晓青
设计2010年学期学年度家长调查问卷
《“家长养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回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展之前,为了能更全面、深入的对本班家长的需求有所了解,特设此调查表,希望能借此有个客观的反馈,更好的指导本班开展相关的心理沙龙活动。
调查问卷发放时间:2011年3月14日
调查问卷回收时间:2011年3月15日、16日
中一班共有学生39人,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0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5份。本次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如下:
第2题,关于孩子主要的抚养人:
第3题,亲子关系:
第4题,养育问题矛盾集中的地方:
第5题,家长最关心的养育问题:
注:情绪管理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话题,其次是行为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6题,从沙龙活动中收获:
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多为报刊、网络和朋友,其次是书籍和电视。沙龙活动的开展时间则希望两周一次和每月一次的家长,几乎各占一半。对于活动的形式则各有所好。
建议:
1.本学期的沙龙活动对象,依旧针对本班学生的父母开展。
2.活动主题: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做个守时的宝宝——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交朋友——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主题的开展,将注重把理论知识、个案分析和操作方法有机的结合,不仅带给大家启发性的思考,同时给予实践性的建议,让家长们获取阶梯型的帮助。
3.活动时间:每月一次。
4.活动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为主。
5.沙龙会进行的方式:主持人昕一妈妈开始主题——提出案例——家长提出问题或说感受——以咨询师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咨询——孩子与家长的对话——总结。
【家长论坛】
《眼泪也需要释放!——感动于“揭开孩子情绪的神秘面纱”》
在解读孩子情绪的背后,妈妈解读自已了吗?进行疏导的时侯,妈妈负面性质的东西抛离了吗?面对孩子,妈妈你的表达、你的表情准备好了吗?是的,眼泪有时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当你无助时、当你压抑时,为什么不让自已这一刻也是个小小孩,找一个自我觉得安全的肩膀或地方,痛痛快快的把那埋藏着多少忧虑、紧张、委屈的眼泪挥洒出来,或许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的自我释放!
“你现在什么感觉?”“说不上来,很无措”。
“妈妈,我害怕,该怎么办?”“没关系的,妈妈不会批评你。”“但是我还是怕。”“妈妈现在也找不到方法,我们慢慢用时间来解决”“那要到什么时侯呢?”妈妈的手指在不安地转着,低着头,“该怎么办,该如何是好?”。就是这一瞬间,这一画面,仿佛看到了小孩的疑问得不到答案而无助,那份惊恐,多想让你依靠,那行眼泪多想为你擦拭,多想拥抱着你说:“孩子,没关系的,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它,虽然妈妈也会有不懂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找方法解决它,别怕。”不觉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在为着孩子而流泪,一个小小的身体,所产生的紧张、焦虑,要如何去承受?在为大人而流泪,所产生的愧疚、彷徨,我为之焦急,多想这一刻你抬起头挺起胸,不为什么,就为了第一个成为孩子信心的支柱!
妈妈,孩子坚强的后盾,当你焦虑的时侯,我给你安抚;当你无措的时侯,我会尝试和你一起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共同进退;当你彷徨的时侯,我愿做一个倾听者给你鼓励。在你心中早已建立起来的安全避风港显得是那么的可靠、温暖。给一个拥抱,“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就算再大的困难,在你心里或许都可以不是大问题,因为有着妈妈的支持和信心。
《努力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
有幸获选参加中一班的“家长心理沙龙”,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首先,大家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矛盾,主要是夫妻之间以及两辈之间在育儿理念、方法上的不同导致的矛盾。自由发言结束后,昕一妈妈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根源: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大人们都希望自己在育儿方面拥有话语权,并希望看到控制权产生的结果——孩子亲近我、听从我。但是,大人之间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对控制权的争夺,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孩子要么无所适从,不知谁对谁错,不知道听谁的才好;要么左右逢迎,区别对待,钻大人的空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
昕一妈妈以自己的职业敏锐,触及了一个普通人不太注意的领域——潜意识,仿佛用柳叶刀突然划开人的痛处,让人亲眼目睹疼痛的根源,从而产生疗救的决心,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相信有些家庭在养育中的重重矛盾,的确是源自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仍有另一面不容忽视:假如这些矛盾并非出自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呢?
其实,即使因养育孩子而产生矛盾,我们仍要看到矛盾背后的共性:我们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好。出于这一点,我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育儿理念能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贯彻,特别担心亲人的错误育儿理念和方法教坏了孩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其它的矛盾,我们都能忍受,都愿意作出让步,但在育儿方面,却可能会半步都不肯让,这也许无关控制权的问题(因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会忍让),而真的是切实担心孩子的未来。
因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教育、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在育儿理念和方法上会完全达成一致,夫妻之间尚且不同,两辈人之间就差别更大。即使我们约定在孩子面前不要因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冲突,但在实际做法上的差别,已经足以让孩子迷惑。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弥合这些差别,争取采取一致的口径和行动。即使不能在多数细节上达成一致,也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
在这方面,我非常感谢我太太作出的努力。我妈妈在育儿方面比较传统而严格,而我太太和我则比较现代而自由。为了弥合这些差别,太太主要有这么两招:
首先,在其它方面争取我妈妈的好感,把自己当成是家婆的亲生女儿,工作再累也要帮着做家务,平时有事无事都跟我妈妈拉家常聊天,天南海北地说各种奇闻趣事,我妈妈生病时更是尽心尽力,因此,婆媳关系还是挺不错的,这就为在育儿方面争取老人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愉快聊天、心情舒畅时,拿一些育儿方面的案例来讨论,包括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养育方面的感受、她哥哥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冲突、亲戚朋友养儿育女的成败得失、书上网上看到的一些典型案例等,在讨论这些案例时,伺机灌输一些现代的育儿理念,解答老人的一些困惑。某个案例一时没有一致看法并不要紧,以后另找其它案例来谈。
我太太这样坚持做了好几年,成效还是不错的,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婆媳间仍会有差别,但在育儿理念的大方向上,我们全家是比较一致的。我也看出我妈妈帮我哥哥带小孩与帮我带骏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打电话回老家时偶尔还劝我哥采用我们现在的方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愿意在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上作出努力,相信会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爱、释放、互助、理解——沙龙会有感》
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没有束缚、没有芥蒂,见面的一句“你好!”中一班今年的第一次家长沙龙会在充满温馨的电脑课室拉开了序幕。和以往有所不同,主持人昕一妈妈采用了“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论坛方式,与会的每一个家长都参与了进来。每一位爱心满满的爸爸或妈妈都围绕着“家庭不同成员之间育儿矛盾”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己的爱人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长辈,在面对相同的一个孩子时却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但有时又是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这样一个像精灵一样的产物,我们所有的人想去爱,去保护。可是谁的方法是对的,又该怎样去面对问题。每一个家长都在释放着矛盾和无奈的情结。昕一妈妈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解读了不同角色面对孩子时的不同心理诉求。其实,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都没有找到一扇可以兼顾所有的大门,我们的内心有防备,有不解,有怨言,更有委屈。面对家人的种种,也让自己不再那么累,我们要学会放松。因为不管怎样没有一个人会希望我们的孩子受伤害,而孩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表现也并不是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只是一种面对情境时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善恶美丑,但我们完全可以引导或是一起探讨,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是终身的而不是暂时的。因为引导和探讨的过程,孩子的意念变为了主动,他们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找到答案,也因此他们会牢牢记住,会试着去分析问题。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是无助的。而在家长沙龙会上,我却感到家长的无助。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其实在老人的眼里又何尝不是孩子?所以我们不是“胜斗士”。我们也需要用孩子单纯的世界解救自己,用互助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成长。理解万岁!
再次感谢中一班的沈老师、陶老师、邹阿姨给孩子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感谢热心的昕一妈妈带来的精彩心理探寻沙龙会。感谢紫娟妈妈为沙龙会带来的美食,感谢每一位家长真诚的分享,谢谢这一切爱的传递!谢谢女儿,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最幸福的妈妈!
大班级家长沙龙活动问卷调查反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大一班壮昕一妈妈进行了一次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根据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来确定本学期的沙龙主题及主要内容。下面是昕一妈妈对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全面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上学期学年度大级家长调查问卷
广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各位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伴随着孩子升入大班,家长也将面临一些新的养育及阶段性问题。为了本学期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能够带给各位更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我们特设计此调查表。恳请您能认真阅读,并协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谢谢!
1.孩子的年龄___,性别是:A.男B.女
2.孩子是否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 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4.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I.其他
5.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F.其他
6.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D.其他
7.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F.其他
8.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可多选):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9.请简要评述一下您的孩子: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我们将妥善保管好相关资料!谢谢!
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大一班共40份,男生19份,女生21份;大二班共33份,其中男生9份,女生24份。
二、问卷分析:
1.第3题和第8题为多选题。【根据每个选项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呈现家长集中关心的话题。】
第3题: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F、C;大二班关注话题:B、C、F。
第8题: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大二班关注话题:B。
2.第4、5、6、7题为排序题。【根据每道题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下表仅列出了最重要的前2项。】
第4题: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 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
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
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结果显示:第4题:学习方面大一班最关注A、C;大二班最关注A、E。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大一班最关注:A、B、C;大二班最关注:A、E。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B;大二班最关注:C、A。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E;大二班最关注:C、A。
结果分析:两个班的家长最集中关注点非常一致,即:学习方面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A:做事主动,不拖拉;情绪自控能力C:有挫折承受力;社会交往能力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第二关注的重点则不太一样。
三、本学期的主题家长沙龙会计划如下:
1.时间安排:每月一次,一学期共4次。
2.沙龙主讲:大一班家长壮昕一妈妈(周晓青)、原广东中大职业培训学院心理咨询项目主任、广东中大管理咨询学院特聘心理讲师、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特殊教育部特聘心理咨询师、广州臻和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3.主题安排:①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②自我打造绅士和淑女——孩子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③小猫钓鱼(心理版)——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④和卵子的悄悄话——孩子性教育的启蒙。
【家长论坛】
《害怕挫折的孩子》
还记得《狮子王》里的辛巴吗?那个被爸爸高高举起,宣称“你就是森林之王”的小狮子。爸爸极大的满足辛巴正常的自恋,使得它内心充满了自尊和自信。但是,现实而残酷的动物世界,在它目睹并经历了弱肉强食之后,才终于得以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森林之王。我们往往会抱怨:“现在的独生子女,真的是缺乏挫折锻炼,一点儿事都经历不起,将来可怎么办呀?”殊不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着自身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希望能证明自己“的确了不起”;一方面又因生理的不成熟而被阻碍着,现实中充满了挫败感。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他们的挫折教育,而是通过和孩子玩耍或竞技,教会他们学会根据实际调整目标,使得目标既能够满足孩子的好胜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达到。从而减轻孩子在挫折中产生的自卑感,真正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宝宝不听话》
从宝宝开始第一次说“不”,到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我想说:“恭喜你,你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得到发展。”一个能说“不”的孩子,表明他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在用一个否定的方式尝试着证明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特的思考,“不听话”那就请先问声:“为什么呢?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个人认为,鼓励孩子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相比于培养一个只会服从,屈从权威的孩子而言,其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为什么孩子不爱叫人》
一、对方不是孩子喜欢的对象;二、孩子当时正被负性情绪所包围,无法再顾及其他;三、此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难以体会对方的感受,反倒更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四、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难道不管吗?非也。孩子不叫,爸爸妈妈主动叫。教育的力量重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嘛。
《面对不回应父母的孩子》
假设呼唤孩子十声,对方也毫不理会,父母被激起的绝对是一种被漠视的愤怒感!声调的提升却无法换来孩子的回应。抱歉——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臂,让四目对视,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亲爱的,我现在有话对你说,请听好了……听清楚了吗?请复述一遍。”让孩子在投入的玩耍中转移注意力,有效的方法便是强行插入,阻断原本的行为。时刻注意调频,步调一致才拥有了沟通的前提。
【家长的疑惑】
晓文妈妈的疑惑:一下午接小朋友放学,走到转弯处,听见一小学生男孩和妈妈的对话,男孩:妈妈,我要买玩具。妈妈:为什么?男孩:不是说我表现乖就可以买玩具的吗?妈妈有点严厉的语气接着说:为什么乖就得买玩具呢?那岂不是天天都得买?然后男孩渴望的眼神露出了无奈和不开心。或许在我们很多的家庭教育中,可能会用物质的奖与惩去处理这个表现的好与不好。甚至到了小学中学,大人也许会说:如果你考了100分,我就买什么给你,我就带你去哪儿玩等。有时姐弟也会问:如果我们做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呢?做妈的会反问:你觉得需要什么奖励呢?为什么要奖励?他们或许会回答:因为我做得很棒吖。“哦,是哟,这次是表现得有进步,但我觉得不一定要奖励的吧?”“现在要买东西奖励的话妈妈可能会没那么多的钱哦”“那等妈妈你赚了钱之后就奖励我们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按照小朋友后来的表达有时会是一个玩具、一个零食)好不好?”“好吧”。孩子的这个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换成一个小惊喜又或许是我压根就不答应有奖励的承诺。这样适合吗?如果说小孩表现好了就给奖励,这会只是迎合家长的要求而做吗?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现象吗?我们工作的时侯,如果上司说: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司将会给你一个奖励,这个奖励或许是升职、或许是加薪、又或许是分红,那作为员工可能会拼命地去完成。当然这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竞争所需的局面,但在小孩的教育当中,奖励教育是一定要的还是偶尔要的?满足孩子?鼓励孩子?还是其他?
【专家的解答】
壮昕一妈妈的解答:关于你谈及的话题,我个人有几点想法,想与你一同探讨。首先,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为什么那个男生会提出“妈妈,我要买玩具”这个要求呢?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行为的形成势必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或许父母在过往的教育中就曾这样暗示或直接许诺过孩子。“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如果你乖乖睡午觉”……当家长希望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能被实现的时候,往往采取的做法是简单而直接的——满足(或剥夺)孩子的兴趣或需求。所以,以上所有的要求势必都将带着一个预设的结果: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妈妈就带(或不带)你去吃麦当劳;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你晚上就可以(或不可以)看动画片;如果你乖乖睡午觉,爸爸就给你买(或不买)个玩具。
孩子正是在这种方式下寻求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物质的回馈成为评价孩子自身价值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在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自我认可的过程中,家长做的回应是否恰当呢?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评价标准呢?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正是成人不经意的总是采用这种行为奖惩的方法,渐渐的引导,并强化了孩子形成这一思维定势,即“表现好就该有奖励”。孩子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反过来却令家长感到“意外”。“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斤斤计较的?不能再这样纵容孩子了”……家长习惯将这些行为上升为道德问题,而不愿再去探究其形成的背景与原因。我们不愿承认这是自己无意识教育的失误,而本能的将责任归咎于孩子对物质的贪婪和过分要求。
最后,你提到的“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的现象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每个人都有追求进步,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方面,人们需要社会规范来约束自身,好比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正是个体逐步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兼顾的是孩子真实个性成长的需求。倘若孩子循规蹈矩、乖巧伶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父母、老师开心,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以讨好、迎合来保全关系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虚假自体的行为表现,也是将来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父母的焦虑与浮躁的心情, 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弄清是你的错还是孩子的错,然后再面对问题。才去解决问题。据我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调查。大多数家长遇到问题。只是单方面责怪孩子,从不自身找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作用主要是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目前克服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情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应树立正确的家园沟通观,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树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在与家长沟通的问题上,幼儿教师要树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他们视作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他们的朋友。在家长产生急躁情绪和冲动时要冷静思考,同时要学会体谅,换位思考。只要我们有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拥护。
(二)主动、热情地联系家长,让他看到你所付出的努力
每位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自己的孩子只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班主任有没有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一些教育举措。对此,我的做法是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心灵、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看见家长主动和他交流,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是时时刻刻在被老师关注的。
(三)多赞美孩子,有利于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肯定,并因此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来自老师的一句简单的赞美,家长都会感到无比的高兴,比自己得了大奖还要兴奋,而这种兴奋的心情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妈妈或爸爸亲亲孩子的小脸,把孩子抱起来,高高地举上头顶,嘴里说着:“好孩子,你真能干!”这种奖励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促使孩子继续努力。
(四)沟通联系
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孩子因故没来幼儿园,教师要打电话向家长询问,认真努力地完成家长在接送时交代老师配合的事情。这样,家长能感受到教师的工作热情,便会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所以,密切联系家长十分重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二、赏识每一个孩子,肯定孩子的优点,使家长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老师在交流中肯定幼儿的优点,能让家长保持一种愉快、自信、轻松的心情并主动向老师描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这样便能促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家长会乐于主动和老师交流。幼儿在家时一切都由家长来帮助完成,可在幼儿园就要独立完成。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会有种种的不适应,比如穿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幼儿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在幼儿离园时教师可对家长说:“您的孩子真棒,今天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这时便会看到家长流露出喜悦之情。
三、用真诚去感动家长
想和家长联络感情,首先就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长。这样既可以让家长觉得老师亲切、好交往,还可以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在以后的交流中也愿意主动告诉你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早晨,当教师迎着阳光,笑容可掬地站在教室门口时,家长听到孩子与教师亲切的问候,感觉到孩子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让他们放心,或许家长一天的好心情就从此开始。下午,当老师微笑着,对工作一天后来接孩子的家长说:“您的孩子今天学会了自己吃饭,真棒!”或许他们的劳累将在一瞬间减轻许多。当家长有事耽误了接孩子时,老师依旧微笑着对满脸歉意、心急如焚的家长说:“您别急,没关系的。”
四、分类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儿科具有家长情绪焦虑,患儿不能准确表达主诉等特点,极易引起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在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矛盾日渐成为关注热点时,认真分析护患矛盾,探讨其缓解对策,对维护病人的利益,体现医院职能,更好地推动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的因素
1.1.1护士语言生硬,服务态度差
服务态度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儿科住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易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烦躁厌恶心理。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情况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只能机械地完成各项操作工作,无暇顾及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或回答问题简短、生硬,致使家长对护士的态度生硬产生反感引发矛盾。
1.1.2护士的穿刺技术不娴熟
儿科护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护患关系。护士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儿科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家庭的宝贝,接触的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家长,患儿家长都要求护士能一针见血,家长疼爱孩子的情绪严重干扰了护士的心理状态,造成紧张心理,如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有的家长就不理解,产生不满甚至投拆。
1.1.3护士工作状态不佳,心理压力过大
儿科的工作是紧张又忙碌的,经常要加班加点,护士还必须保证自己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技术操作上不允许出半点差错,以至做事反复检查,对事情过分担扰和紧张,同时缺乏自我心理平衡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已的心态,造成工作时身体疲惫,无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护理工作。
1.1.4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知识淡薄
长期以来护理人员一直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举证责任倒置”护士又感悟不深,极易引起法律纠纷。
1.2患儿家属因素
1.2.1患儿家长心情急迫
孩子病了家长心情焦虑、紧张、慌乱,每个家长都希望找到一条就医治疗的绿色通道,在愿望没能满足,经排队看病、取药、输液登记等几个环节后已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之输液穿刺不成功,不满情绪一触即发。
1.2.2患儿家长对护士的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缺乏基本的医疗就诊知识,他们无法接受治疗无进展和失败,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方式误解医护人员。将正常的操作或药物的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3缺乏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与患儿家长良好地交流沟通,可形成良好的情绪互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护士缺乏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有时因此而引发矛盾。
1.2.4费用纠纷
医疗制度改革后儿科患者的医疗费用均需家长自行承担。孩子生病会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家长在费用上有疑问都会问护士,如解释不到位矛盾就会激发。
2 防范措施
2.1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服务意识
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护士应该会换位思考,转变服务观念,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对患儿既要关心又要有耐心。操作时应细心,听取意见应虚心。
2.2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儿科专业性强,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加强岗位练兵,狠抓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
2.3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学习,注意调节心理状态
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制”排班,克服“疲劳战”现象,减少护士因身心疲惫引起不良情绪。护士要学会自我评价,保持良好的心境,学会自我放松,学会自我减压,
2.4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注意沟通技巧
在给患儿进行操作时,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满足患儿家长情感的需求。态度和蔼、有理有据地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掌握时机做好健康教育,提出好的建议。
2.5严格护理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
儿科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种多样,婴幼儿患者无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采集病史通过表情手势,哭闹或体征表示,父母亲代诉他们的病史外,儿科护士还必须认真仔细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以及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完整准确的护理记录,不仅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而且是提供自我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
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包括3个方面:生活管理、资源管理、学习管理。在这里,主要侧重从生活管理方面与大家探讨育儿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生活管理主要指自我照顾、情绪管理及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等。
让孩子学会自我照顾,属于责任性授权
自我照顾的第一个方面即指吃饭穿衣。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吃穿大部分被大人包办,并且很多家长存在过度喂养的行为。研究数据显示,过度喂养不仅会产生生理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而且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因为吃饱饭是一个人的基本内在需求,过度喂养,超过了身体的量,会造成孩子自我认知的混乱。
很多孩子到上学的年龄吃饭穿衣慢,常常在家长的催促下完成,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反感。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比较有效的方案是,让孩子从很小时就尝试自己吃饭。一般来说,孩子的手有了抓握能力就可以让他尝试,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具备独立进食的能力,当然很可能会一片狼藉。我们要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家长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吃多吃少由孩子决定,吃什么由我们决定,因为家长掌握着营养的均衡性。穿衣方面,婴幼儿期让孩子协助穿衣,儿童期家长协助孩子穿衣。自己穿衣吃饭利于孩子对身体的自我认知,同时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社会的基础。
自我照顾的另一方面就是整理玩具和物品。这些事情基本也是被家长包办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整理,长期包办的结果是,孩子认为这些玩具物品与自己没有关系。让孩子整理属于他的玩具和物品,这属于责任性授权,最本质的意义是,告诉孩子他有玩的权利,也有整理的责任。孩子整理物品的过程,其实是帮助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立生活的秩序感和养成良好习惯。责任性授权,还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是通过日常行为建立起来的。因为孩子如果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内心会有成就感。
情绪管理:家庭模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受家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情绪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的情绪是学来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往往会带着情绪和孩子说话,或恐吓,或训斥,导致孩子继续有情绪,并觉得自己的内心不受关注。
当我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哭时,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慰孩子,给予他安全感。与孩子沟通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从心理学调查来看,沟通时,肢体语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语气、语调,反而是所说内容影响最少。而我们大部分人只关注语言内容而忽略了肢体语言、语气语调。所以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有情绪,说话要慢,要清楚。
每个人都是家庭文化的代言人。如果一个人在焦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长大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的情绪就很容易焦虑。模式决定未来,现在家庭的生活模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活模式。这也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根深蒂固的影响。
家长要乐观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只需要拥抱孩子,不要试图给孩子讲道理。这个过程有助于孩子情绪的自我调节。为什么不提倡讲道理,特别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不懂那些道理背后的社会行为道德规范。最有效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是讲道理。
最简单的规则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
规则的制订非常重要。现在家庭教育的大多数问题是规则不清楚,家长强调听话,而忽略规则。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孩子要听老师话,听父母的话,但听话不代表遵守规则。所以要制订简单易行的规则。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74-01
门诊是病人来医院就诊的第一站,儿科门诊是一个诊疗人群密度较高的场所,我们每天接触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量大,而在儿科门诊中护士面对的是家庭中的宝贝。焦急万分的家长、繁忙的护士、嘈杂的环境,往往是儿科门诊易产生护患纠纷影响医院医疗就诊秩序,我们在儿科分诊台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很棘手,但我们掌握了儿科门诊的特殊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沟通。使矛盾化解确保了患儿的就诊安全及就诊秩序,所以儿科门诊护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科门诊的特殊性:
1、儿科门诊部护理对象:新生儿――14岁儿童、他/她们、幼小、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及需要。家长的法律意识及对患儿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医护人员每一句话都及其敏感,我们工作中的任何细节、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注视下。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不满,所以互利共组的风险高。
2、儿科门诊季节性强:秋季腹泻多,冬春季上呼吸道感染高发期患儿集中,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3、家长给患儿的就诊心情迫切:希望医疗过程快,及早就医。儿科患儿就诊时间长,因此,候诊时间也常。孩子生病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受疾病的折磨,由于诊疗程序的繁琐,排队频繁、家长情绪急躁、易激动。患儿哭天喊地,家长吵吵嚷嚷,有时失去理智,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二、护患技巧的沟通及对策:
1、提高儿科门诊护士的自身素质:儿科门诊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科门诊成为了护患矛盾的多发点,我们掌握了家长就诊时的心理特点。具备了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了遇事不怒、百问不厌、多解释、多安慰、疏导、劝说、鼓励。如发现冲突冷静自己,多做自我批评,减少正面冲突,千万不能有过激行为,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预防矛盾,防止纠纷的发生。
2、增强服务意识:仪表端庄、文明礼貌、服务规范尊重患儿及家长,接诊时面带微笑,主动迎接,介绍环境、讲就诊程序、就诊时相关制度、电子报号系统、医生出诊情况、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如当前患儿及家属排队等候时,护士告诉患儿家长当前医生是第几个号这样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听看,耐心等待,防止号过,做到有序就诊。掌握了沟通技巧才能服务于病人,缓解生疏感及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
3、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家长紧张迫切的心情,孩子生病时,家长带着孩子东奔西走。挂号、检查、缴费、取药、治疗等,很不容易。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给与帮助解决。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病人服务,给患儿更多的人文关怀,我们应有平和的心态,宽容和理解工作中的纷繁大事小事,用沟通化解矛盾。
师生关系的和谐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2009年3月5日《钱江晚报》上却有这样的报导:因害怕老师将逃课上网的事情告诉家长,浙江缙云初三学生丁某竟然将家访的老师残忍杀害了。也许,酿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学生个性心理的因素等等。但无论作什么样的解释,它总是教育的悲哀: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失衡已经出现了误区――学生对家访的误解。尽管它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庭访问、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通讯联系等都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也是营造和谐家校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而家访是其中一种最便捷的沟通方式。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家访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访,家长可以了解学校在管理上对学生的要求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在学校教育与学生家长间架起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共同关注学生在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通过家访,学校可以了解家长对学校管理上的一些要求和建议,以达成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上的一致。
把家访当作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促进良好班整体的建立。然而,要真正让家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改变传统家访的理念已经事在必行。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对家访问题作过一些思考。
一、对家访途径的思考
(一)让学生充当家访媒介。
家访就是通过媒介把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况告诉家长。以往充当媒介的
是我们教师本身。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是否可以让学生充当家访的媒介,以促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子女的有效沟通。
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孩子的一个通病。应该说,家长对孩子又都具有较高的期望,并希望能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孩子的成功。一旦孩子不能使家长这种期望得到实现,家长就会对孩子充满失望。而我们学校告状似的家访往往会让家长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失望。如果让学生充当家访媒介,可以在学生与家长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家长的期望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
所谓“让学生充当家访媒介”,就是当学生在校表现出现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向家长陈述情况,做出自我批评。这样做,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新学期开学,几个新生严重违反了学校纪律,擅自离校。按照习惯做法,班主任必须要登门家访。但学生却阻止我这样做。
第二天,我一边与家长作电话沟通,把情况告诉家长,又与家长分析了出现违纪现象的可能的原因,要求家长接受孩子的道歉,给她们一个认识提高的机会。一边又耐心引导学生自己作一回“家访”,向家长说清情况,认识错误。学生们这样做了,当然得到了父母的原谅。
本来,这件事是过去了,想不到居然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学生说,本来我们以为父母亲一定会发火的。想不到父母会如此宽容我们,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了。一位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上对我说,我的孩子以前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来告状,她总还想赖。这次她能主动承认错误,我真的很高兴。学生从父母的信任中得到了成长的鼓励,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因此,有时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尤其是“告状”之类的。免得教师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
(二)选择合适的家访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除了教师登门造访以外,还有家校联系平台、手机短信、QQ聊天等等。但我觉得,怎样选择适当的方式家访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记得,我们学校刚开通家校联系平台时,我充分利用这种即便捷又省时的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以减少家访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很少有家长回复。后来才知道,不回复的原因很多:没时间看短信、不会发短信、从不理睬短信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而且大多生活在农村。受传统的语言交流习惯的影响,他们对“听不见声音、见不着面”的QQ聊天、短信式的沟通方式不习惯。所以,我的短信大都有去无回。因此,我们在选择家访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家长的实际情况,比如家长的年龄、职业、习惯等。
二、对家访内容的思考
2009年3月5日《钱江晚报》上的案例已不是个案。一些学生加害教师的案例,大多是发生在教师准备家访之前。不难看出,学生对老师家访是何等恐惧。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是家访的不合理、不科学,学生也许不会对教师下此毒手的。这里说的“不合理、不科学”指的就是我们将家访内容单一化了。
学生在学校表现好坏,家长并不知情。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动态,作为教师,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家访,应该说没什么不妥。然而,由于在家访中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使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一种有效沟通。教师将家访变成了惩罚学生的一个手段,学生则视家访为一种告状,家长则视“被家访”为一种难为情的事。这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还家访以科学、合理的内容:
(一)教师与家长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应是家访的基本内容。
教师家访的目的就为了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中成长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支持。但长期以来,班主任要么不进行家访,要么就是学生出了问题才无奈向家长“汇报”。这就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误解――教师家访一定是孩子犯了错误。所以,只要教师去家访,家长首先问的是“我的孩子是不是在学校做坏事情了”。我认为,家访是班主任工作内容的一部分。通过交流,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关于孩子成长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也是家访的重要内容。家长可以在家访中,与班主任共同商榷孩子的教育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赞扬与激励应是家访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在校的出色表现给予赞扬与激励,是家访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家访时,教师可以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出色表现,比如学习成绩的进步、思想认识的提高、比赛获奖等,这对学生的继续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
如果学生在校表现中暂时出现了问题,我们也要“赞扬”着“批评。这样,学生会在赞扬声中愉快地接受批评,在批评教育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因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根据学校纪律要给以除名的处分。处分前,我要通过家访,与家长作一次沟通。在家访中,我试着用“赞扬”的语气说:孩子是有错,但是,这次家访我是来表扬他的,他已深刻地认识了错误,我觉得这是成长的开始。请家长能够理解孩子,并且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诧异了:你不是来告孩子状的吗?学生也诧异了:你不是来告诉家长处分的事情吗?家访后,家长有了对孩子的期待。学生有了重新学习的信心。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毕业时,这个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
学生的进步,有学校的教育、家长的鼓励和他自身的努力等诸多因素,但“赞扬和激励”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一些专门问题应是家访的特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