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学校相关的法律法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成立学习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 XXX XX
成 员:XXX XXX XXX
由于处于疫情时期,学校利用网络进行了法律法规学习通知宣传作为启动仪式,对学习计划、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要求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讲解,把法律知识的学习列入教师学法用法培训内容,全面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法律法规学习的认识。
二、明确任务,强化监督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分散自学的形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自己拟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相关文件及教育法律法规,学校复学后对全校教师的学法笔记进行检查。
三、注重反思,巩固提升
学校决定法律法规学习笔记集中检查之后,将利用开会时间引导全体教师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只有知法,才能懂法,才能做守法的教育工作者。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教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深深地印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心底,必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1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76
1.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关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相关法律文件还比较匮乏,国家只是提倡建议高职院校广泛采取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文件总体来说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约束性太弱,原则性有余而操作性不强。因为本身告知院校学生并未真正毕业,他们的他们的身份不是劳动者,而是在校大学生,我国《劳动法》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顶岗实习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存在着盲区,这是顶岗实习的学生面临的最大最大的法律风险。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出面同接收顶岗实习的单位的去协商签订顶岗实习协议,该顶岗实习协议是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之间的凭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极少有学生可以得到由学校联系的顶岗实习单位,很多都是自己联系的,学生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的机会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出和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相关协议。如果缺少协议,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受接待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确认,一旦学生和用人单位发生冲突学生往往陷入到被动局面,其合法权益很有可能遭到侵害。
2.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法律L险的原因
实习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在追求利润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企业的基本属性,但是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目前很多顶岗实习单位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很多用人单位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当成了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顶杆实习学生成了被企业剥削压榨的对象,顶岗实习单位的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失去的不仅是企业的诚信,玷污了企业的形象,而且是违反法律公平正义性的。
有关于在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学生顶岗实习在法律生还有盲区,我国《劳动法》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更何况用人单位不会与顶岗实习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就不受《劳动法》的约束,国家目前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相关保护规定也太少,这就导致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于法无据、无章可循,这使得维护学生权益的难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紧张的就业行贿使得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所以即便是权益被侵犯学生轻易也不敢去维权,生怕丢掉了工作,再加上现在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顶岗实习的学生的权益即便遭到侵害也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学生想维权苦于无据可依,而且很多学生也缺乏应有的法律常识,自身的权益是否遭到侵害,遭到侵害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易遭到侵害的主观原因。
3.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法律风险的防范
(1)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国家立法机关、教育部、人社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当前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法律法规匮乏的难题。针对我国现行《劳动法》所存在的法律真空问题,各方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定岗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为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要规范与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目前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关系更为微妙。我们应该在我国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允许三方就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协议。首先学校不能将学生推到定岗单位后就置之不理,学校要在保护学生权益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应该严格规范顶岗实习程序,由就业指导部门牵头为学生统一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由于学生本身不具有劳动者的身份,所以学校要出面同用人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权益,缕清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的权益礼物关系。
【摘要】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教育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多去参观犯罪案例和他的处理方法和最终结果,社会上的各行业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层次跟学校家长一起有效进行法律教育。
培养新一代并不是纯属某单位或某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跟国家的繁荣富强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一起重视青少年的培养,要把培养新一代看成至关重要的绝不粗心的中国大问题。
【关键词】法律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思想道德教育
法律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国家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安宁生活的根本保证,青少年快乐成长的根本保证。学好法律知识并遵循其内容是当代学生的光荣职责。有良好的法律气氛,才能创造和谐社会,正常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健康的道德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同样完整的法律观是健康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责,这些校规校责的来源于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法律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开。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用校规校责来进行教育,但是校规校责不能完全反应国家法律法规,因此在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只限于校规校责万万不够把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讲文明、遵纪守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我们需要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同时进行,只要这样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因此学校为顺利进行这种教育应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1.要重视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学校要把这项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工作列为重要工作之中,经常强调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与课堂教学和班会相结合进行这种教育,班主任在交往学生的每一个环节融洽这些内容,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这种法律法规教育,德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与课程内容与法律教育相结合的讲课,除了此外通过利用学校教务科,德育办公室,少先队员的力量创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小组。在学校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讲座,进行法律知识咨询活动,这样的话可以有效生动的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能力。
2.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只靠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远远不够,还学校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课程上加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内容,同时在别的学科教师也课程内容相结合适当的强调法律知识。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交通安全意识,自卫意识,爱护公物意识,环保意识,正义感等中学生所必要的意识和精神,从而达到避免犯法犯罪的目的。
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要密切同步。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光靠学校的教师和有关科室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家庭和社会也要负起责任。因此学校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做好各项工作,同时利用班主任的作用联系好家长,加强对他们的宣传教育取得家长们的互相配合,让他们配合学校的工作,定期跟学校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和学校一起及时给与救孩子指导和纠正。
4.学校组织学生多去参观犯罪案例和他的处理方法和最终结果,并邀请法律机关的人员给学生进行宣讲应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上的各行业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层次跟学校、家长一起有效进行法律教育。
培养新一代并不是纯属某单位或某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跟国家的繁荣富强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一起重视青少年的培养,要把培养新一代看成至关重要的绝不粗心的中国大问题。
学校管理 侵权行为 法律救济 服务承诺机制 学生自治
一、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发生的诱因
1.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与学生管理和学校法律救济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具体的操作机制和细节问题明显跟不上学生管理侵权的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体系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学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教育教学中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现行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考验,而针对这些新问题在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并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依据和办法。同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国教育教学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轻程序、重实体的问题,即程序性、操作性的规范较少,可操作性不强,过多的宣言性言论和较少的程序性使得现行教育行政法律法规对学生管理中的诸多法律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界定,这样使得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普遍地处于一种权利弱势地位,为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和侵权行为的发生埋下了众多隐患。
2.学校的学生管理理念不科学
传统的以权力为本的理念和模式对于学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使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学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为本、知识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推广。学生管理与学校教学活动相比其受到这种管理理念的影响更大、更深,在各级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其管理运行模式和理念与政府行政机关相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着明显的金字塔形式。学生管理中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将“管”字定位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把不出事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管理中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强化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指挥的绝对权威性和纪律性。这种以权力为本的理念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个性和自由发展的意愿根本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极易造成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学校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侵害。
3.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不规范
学生管理是学校自身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学校内部管理中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不规范和管理制度的不规范是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不规范和学生侵权行为的直接因素。很多学校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没有一个基本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甚至是一些规章制度建设与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建设相违背、相抵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使得学校及其学生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合法权利的损害和侵权更加肆无忌惮和理直气壮,也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获得救济,大部分选择了沉默。学生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落后,对于学生人格尊严不能给予很好的保护,在具体的事务处理中随意而为,完全凭自己的意志和意愿行事,比如有的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就构成了对学生享有公正评价权的危害和侵权。
4.学生管理中相关法律救济渠道不畅通
学生管理中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或触犯时,其应该有合适畅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救济或去申诉,这是学生管理中学生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目前各级学校中针对侵权行为的救济渠道普遍不畅通,且没有正常的法律程序可供遵循。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中已经开始着手构建了相关申诉救济制度,但其实践中的操作性和效力明显不够,这样学生不能有效地通过畅通的渠道去对学校的侵权行为进行申诉并获得救济,就使得学校对于侵害学生权利的各种行为的后果和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考虑,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不能得到相关司法监察机关的监察、约束和监督。
二、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的防范对策
从法律运行的基本原理来看,没有救济就没有被保障主体的权利,因此构建一个学生管理侵权行为预防的救济机制是学校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防范对策的根本,同时无论对学生而言还是对学校来说加强对侵权行为的事前预防都要比事后控制效益更高、效果更好。本文认为要防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单靠学校自身建设远远不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学校、学生和相关国家职能部门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具体来说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学生充分参与同时又有国家相关机关职能部门发挥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学生管理中的依法治理原则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转变学生管理中以权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和增强学生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学生应该增强主体的权利意识,要敢于善于同各种侵权行为做斗争。
1.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1)强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
受教育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真正地实现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是学生权利最大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强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是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权利不被侵害的根本。在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各种价值观、思想理念等并存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很多学校的发展不正确地走上了规模外延发展道路,而内涵式增长明显不足,使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投入不足,同时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使得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受教育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削弱,因而必须强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才能最根本地保证学生的权利不受侵害。
(2)构建和完善学生管理中的服务承诺机制
随着学校学生管理由管控向服务角色的转变,学校应该明确和制定学生管理的具体服务标准、程序和服务质量,为此应该构建和完善学生管理服务承诺机制。目前有些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和办事过程中存在拖延、蛮横和推诿等态度,造成了学生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严重的情绪对立,使得学生的不满情绪日益积压,甚至造成了矛盾激化。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综合素质及其思想作风建设进行全面整顿、提高,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和办事效率,对于各种学生问题的办理构建承诺机制,强调办事的时效性。
(3)实行信息公开
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学校科学文明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程度降低或防止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的发生。信息公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具体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可以使得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可以帮助学生知晓自己是否受到了公正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说信息公开可以帮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评优评先、教师学生综合测评、学生鉴定、招生录取、毕业鉴定等工作中来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侵害学生权利行为和现象的发生。
(4)健全各种信息协调沟通和疏导机制
在目前教育教学机制和考核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片面重视使得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感情以及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和了解越来越少,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需求的做法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同时学校自身也构成了间接隐形侵权。为此学校应该着手构建和健全与学生进行信息协调沟通和疏导的相关机制,真正地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生工作中,并通过与学生的信息反馈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情况以及实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反映到学校的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然后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利于发现和填补学生工作中的漏洞,还能有效地对侵犯学生权利的各种行为进行纠正。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1)成立学生自治机构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以学生自我治理为目的的自治机构,在学校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桥梁作用,同时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维护学生自治机构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使其始终保持学生自己组织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联系学生的纽带作用,同时为了更为直接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和最大程度上减少各种侵权行为,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以维护学生权利。
(2)规范化程序化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步骤
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程序、步骤的规范化与否将最终决定其参与程度作用和效果的高低,一般来讲学生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分为协议、咨询、交涉、直接参与、恳谈以及复决等多种方式,这些具体的形式是学校学生管理中保障学生参与的基本手段,是落实学生参与权利的重要机制,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对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事务可以行使讨论权、建议权、提议权、投票权、决策权等基本民利。目前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行使上述民利的渠道,但一般只限于不同意见的表达,而意见能否被采纳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被采纳都掌握在学校管理者手中,这个问题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3)明确划分和界定学生参与管理的具体事务内容
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实体内容和领域应该也必须给予明确,才能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首要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符合,并且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各种权益的基础上来制定;校务会议是学校进行学校管理和重大事务决策的会议,应该采取选举或推荐学生代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关心、了解、参与和决定学校与学生管理和切身权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和决策;另外学校与学生管理相关的一些机构、社团或组织应该适当地吸纳更多的学生代表并提高其话语权比重,减缓或降低学生与学校管理人员的对立情绪。
3.从国家相关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角度来讲
首先从立法机构上说,为了减少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相关侵权行为和现象,立法机构应该加快制定与学校学生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并完善和健全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构建在国家基本法律框架下的独立法律体系,加强学校组织法、学校校园法、国家考试法以及学生管理组织法等方面立法工作。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应该不断地对学校教育教学增加应有的物质投入,减少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而引起的降低教学质量等潜在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发生;全面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清理和废止一些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不符合规定的学校文件,对于学校各种学生管理文件和规章进行规范性的制定、审议、备案和报送;强化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权力责任关系和追究制度,对于在学生管理中故意或者有重大危害学生权益行为的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一定要予以追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再次,各级司法机关应该把司法救济当作学校学生管理中维护学生合法权利、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来看,学校内部学生管理行为及其后果并未纳入到可诉流程机制中,使得学校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得不到法院的立案支持,这就使得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权力受不到应有的有力的约束,从而使得即使在学生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情况下也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去申诉和采取相应的机制进行救济。
――――――――
参考文献
[1] 乔松.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困境与超越.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 汪旭鹏.学生管理侵权预防的法律经济学思考.中国市场,2010(48).
[3] 汪旭鹏,章红华.学生权益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 李华.学生管理行为的可诉性研究.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 李宁顺.学生管理法治化与大学生权益保护.航海教育研究,2009(2).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XX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勇创一流,坚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坚持以普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法制建设各环节整体推进的同时,坚持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求发展”的工作中心,着力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加强反警示教育宣传工作,扎实推进“无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城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突出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中有关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活动基本原则等内容,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形成崇尚遵守宪法、贯彻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2、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宣传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公平竞争、XX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资源、环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努力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围绕促进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宣传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劳动争议、房屋拆迁、土地承包和征用以及企业改制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
4、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宣传与平安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自治、维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围绕“无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反警示教育宣传工作,继续推进“回归社会”工程,充实健全“四位一体”的帮教组织,形成教育转化工作的合力,切实提高巩固工作质量。
三、“法律六进”工作
1、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
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XX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质量,为全面推进我镇法治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
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工作,深入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反警示教育。以“法律进万村大服务”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普法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3、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校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4、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要通过学法用法,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XX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5、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
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把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中,在社区形成崇文明、反对的浓厚氛围,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远离,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社区自治工作向纵深开展,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适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依法保障“四个民主”的全面落实,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五、具体要求
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要注意把握重点工作,抓出亮点,同时要全面兼顾,整体推进,使“五五”普法工作在新的时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和亮点。
2、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反邪知识培训,提高和增强他们的识别、防范和抵制各类的能力。
3、全面加强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支普法队伍建设,开展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普法宣讲员的政治、法律素质,充分发挥普法骨干和积极分子的作用,努力增强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
4、加强网上法制宣传,认真开展12.4法制宣传日和特定日期专项法制宣传活动,深化基层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扩大法制教育覆盖面。
5、适时组织普法队伍业务培训,积极培养典型,研究探索普法工作新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今年,我局根据《全市打击传销工作责任分工》要求,认真组织安排,通过加大打击传销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传销案件发生,为有力保障我市社会稳定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本年度打击传销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
为确保打击传销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严格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将打击传销法律法规宣传作为“七五”普法的工作重点,纳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宣传活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宣传效果
一是抓载体。以“法律十进”活动为载体,将打击传销法规作为重要宣传内容渗透到日常普法工作中,把打击传销宣传贯穿于各类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活动中;通过大型宣传活动,以案说法、法律咨询、发放知识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影响面,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打击传销宣传,人人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住重点对象宣传。加强社区、乡村和学校等尤其是流动人口密集地方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围绕传销知识,传销的危害和如何识别传销等,通过发放青少年读本,组织观看法治宣传片,开展法治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以案释法,对照案例宣讲了组织和参与传销的危害,告诫广大学生杜绝、远离一切传销行为。
三是创新形式。运用普法类微信、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普法网站等新媒体,广泛传播相关的文章、图片、动漫、微视频等法治文化作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活泼新颖、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广泛向群众宣传打击传销的法规。
三、拓宽宣传渠道,实现点面结合
为了更好地宣传打击传销的法律法规,我局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微博等媒体开展公益性法治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广泛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普法专栏、悬挂横幅,现场咨询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社区、乡村和学校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司法行政系统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80场次,受教育群众达80万人次,举办法治讲座108场,制作展出展板1126块,解答法律咨询98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3余万份。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育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得以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中人才培养的具体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作为高校履行教育职责的直接实行者,其责任不可说不重,地位不可说不重要。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严守法规,对国家政策里相关的法律条款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1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国家的教育管理活动也逐渐纳入法制的范畴。随着1995年《中华人共和国教育法》的出台,教育立法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真正形成一个理论彻底、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瓶颈。目前我国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依托教育基本法已经制定了十几项相关的法律,国家与各地制定了数百项教育行政规章与地方性教育法规。应该说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相关法规的基本框架已初见轮廓,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比方说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缺乏统筹规划,相关制度的审查机制还有待加强,并且部分地方性法规制度的起草水平较低,各高校出台的相关法规存在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悖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事项的描述,各地行政部门的解释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这些都暴露出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后期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并完善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立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法规的顺利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法治观念相对薄弱。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调节器,反映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教育活动进行的管理与监督。在我国教育法制初步建立的起步阶段,一些人和单位对于高等教育的依法实施显然是理解不够的。凭借着以往办学的经验主义,忽视教育法规,认为不依靠法治建设高等教育事业多年来依然能够做到较快的发展,甚至是忽视教育立法,将已经出台的相关教育法规当作一纸空文,在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甚至出现用行政手段干预教育这种“开倒车”的现象,这其实都暴露出我国教育法规建设过程中法治观念的相对薄弱,这种思想方面的误区如果不及时得到扭转,将大大制约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3)法规贯彻不够彻底。高等教育法规的贯彻实施主要体现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法制监督跟法律救济等方面。依法治教作为高等教育法规实施的重要手段尚未成为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高校的自觉行为。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时常暴露出对于高等教育法规的理解不够,不重视依法办事,甚至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随意解读相关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不仅损害了高等教育法规的权威性,也极大地妨碍了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虽然我国已经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历程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迫在眉睫。(1)完善和实施高等和教育法规是各级行政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模式的大幅调整,优化了学科结构,扩大了学校运行规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也对大学行政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新世纪带来的社会变革,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下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也代表了各级管理机构的行政工作水平。高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不仅体现着各级行政部门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也是实现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的所有行政管理工作都需要服务于高等教育模式的调整,高等教育模式调整的完善和顺利实施,不仅反映了高校行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同时也是高校行政能力提升的体现。(2)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是国家法律在高校统一实施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以教育基本法为框架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行政法规。此外,对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开展了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清理工作,可以说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顺应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正自上而下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以及对于现行法规及地方性政策的修订也都是以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为前提的。高等教育法规的颁布实施必须与国家法律制度相协调,这是国家法律在高校统一实施的法律保障。(3)完善和实施高等教育法规是保障学生与从业人员权益的必然要求。在以往教育法规的建设、颁布与实施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强调行政职能,对于位于权利主体的学生跟广大的教育从业人员的权益却是有所忽视的,同时对于教育职能部门的自身权力也约束不够。而依法治教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法规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重视和强化学生和广大从业人员的根本权益。高校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加快完善教育法规建设,提升依法治教理念,建立健全法治精神鲜明的规章制度体系,这对于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势在必行。
3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因此,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践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遵守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德为先,履行教师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其次要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与高校的相关制度良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第三要努力的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完善个人修为,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以深厚的学养教育学生,以独特的人格吸引学生。(2)上乘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上乘的业务水平是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立志献身教育职业的高校教师群体,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努力加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反思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教师,关注学术前沿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3)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基本要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从事的是缔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身立教,以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要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豁达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化学生;第三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以奉献而不是索取的品德去拥有人生、赢得尊重,只有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
4结语
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只有切实加强高等教育法规建设,才能更好地践行高校教师的义务。只有依法治教,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杨 陈婷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霍文达.略述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发展历史.交通高教研究,1996(4).
[2]刘喜才.高教立法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江苏高教,1993(2).
[3]谭莉莉.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问题.群文天地,2012(5).
[4]刘当远.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交通高教研究,2001(1).
[5]赵楠,常春.浅论高等教育法规与合格的高校教师.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8).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
1、着力注重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五五普法工作一启动,学校就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成立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以行政、各年级、团委为主体,以党员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为骨干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及时制定了《普法工作计划》,按步骤,有条理地把五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2、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广度。学校通过校园黑板报、宣传栏、横幅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形成全方位法制宣传教育格局,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有力地提高了全校师生对“五五”普法重要性的认识,也增强了普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巩固师生的普法意识,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二、不断学习,明确重点,实现“五五”普法整体推进
1、不断学习《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教职员工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学习做好表率。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后,学校行政着力把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落实到日常学习中去,特别是对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使领导干部们在吃透相关法律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教职员工普法教育学习明确职责。组织教职工重新学习了《教师法》《教育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法律知识竞赛,通过学习竞赛后,教职工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了,也更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责任。教职工中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大家更增强了教好书育好人、做好示范表率的信心和决心。
2、加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力度,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法制宣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通过政治课、班会课等课程以及其他各学科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学生法制观念和意识逐步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成熟健康理。
按照实际,让法制教育分层次。学校针对学生年龄实际和个性特征,在法制宣传教育上非常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初中二、三年级学生通过班级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每一届新生重点学习《佑君中学德育守则》让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积极努力学习打下扎实的法律基础。
加强合作,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对促进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校各年级在期初或期末都会发放《告家长书》,争取家庭的配合,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学院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用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来切实加强学生法制学习,用积极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拓宽渠道,丰富活动,提高“五五”普法教育效果
1、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监督检查的同时,也普及了法制教育,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实行依法治校;对学生打架斗殴、赌博、偷窃、彻夜上网、考试作弊、擅自离校等方面都作了相关规定,对违纪学生都制定了相应处理意见。引导学生由制度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从源头上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为普法教育夯实了基础。
2、请进来,走出去,以丰富的活动实践着普法的承诺。每学年由学校法制副校长主讲,以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大量的案例,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邀请交警大队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交通事故图片展、观看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影片、道路交通事故警示录等形式给广大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帮助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了道路交通安全人人有责、警钟长鸣的安全观念。
3、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活动,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和竞赛活动人人参与,认真学习,用开卷笔试的形式深入学习了这些法律法规,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为学校依法治教打下扎实的基础;团委、学生会精心开展各类活动切合学生实际,从生活点滴中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自救的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的发放也让师生知法、懂法,从而守法,用法。
关键词:建设法规;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27-02
中国建筑业法制化进程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在1998年3月1日才开始施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与健全。目前,中国建筑法律制度主要有《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规范建筑市场,使建设活动在建筑市场中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正是上述法律法规的内容,学生学习建设法规课程,可以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认识所学过的专业技术知识,逐步培养其成为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型,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化市场的专门人才。所以,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目前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在高校中,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2.内容多、学时少。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很多,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内容也特别得多,如《合同法》共428条。建设法规作为一门课程,有的专业是必修课程,有的专业是选修课程,不同的学校所安排的学时也有所不同,不过一般在32学时左右,其学时是有限的,在课堂上不可能将每一部法律法规的条款全部给学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来把握好重点。
3.不同专业的重点把握不好。涉及建设工程的专业很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都开设建设法规课程,但是建设法规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来自工程管理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中往往以本专业的特点来给其他专业讲授,这样对其他专业来说,重点把握不好。
4.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本教材从拟定编写到正式出版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些时间会更长,教材的内容是按照编写时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编写的。当学生拿到教材时,有些法律法规可能进行了修订,有些内容可能变化较大,这便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课下自学、温习。
5.缺乏“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大多是在拿到相应的学历证及学位证后直接来高校担任主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少,这便导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建设法规课程改革探索
1.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缺点可用案例教学来弥补。通过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弊端,其占用时间多,且不能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全包含在内。所以,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讲完,不能单纯使用理论讲授或单纯使用案例教学,应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课堂讲授理论中穿插案例,这便使难理解的条款变得简单易懂;或采用课堂中分组进行案例讨论,再由每组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学习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等等。另外,理论讲授部分应着重讲重点及难点,着重让学生理解条款,而不是死记硬背条款的内容。因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他们相对容易理解的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来讲授,点到为止。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等。尤其是针对像建设法规内容特别多的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相对板书教学而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给学生传授解惑更多的建设法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专业所涉及建设法规的实践应用是不同的。所以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即使不同的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讲授的内容也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将来学生就业本专业的工作较多,工作后为了发展很可能会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所以教师除了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之外,还应结合建造师、城市规划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法规考试的内容来把握相关专业的重点。
4.讲授的内容应注重时效性。建设法规教材的版本很多,每一版本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尽可能征订更加全面、时效性更强且具有可读性的教材,使其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学生在学习建设法规时,教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对教师来说,不能将教材的内容放在第一位,而应当把最新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注重时效性。
5.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应根据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实践、顶岗锻炼、带薪培训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可以外聘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如律师、仲裁员、项目合同管理专家等来讲学。
参考文献:
[1]何佰洲.工程建设法规与案例: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石心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3):43-4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最广泛地使用,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在《物流法律法规》课题上,个别教师上课看着课件念诵这种照本宣科的现象也存在,这种缺乏眼神和思想互动的教授方式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创造力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了对物流专业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就很难再重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
(二)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物流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当前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实践通常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而这段时间学生主要精力在就业上,故不能安心实习,往往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开个假工作证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过多的困难又会让学生的成就动机下降,而成就动机正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目前物流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设立时间短,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和其他学院转型过来的,其物流专业知识储备主要来源于教授的几本相关教材,对这门学科的理解缺乏物流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物流企业的相关经验,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投入的不够更加剧了这种现象。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加强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旁征博引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褒扬,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会穿插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老师提前发下案例,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同组成员讨论后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做成课件,下次课上在每个小组中随机的挑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所做的课件,然后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分析、点评;二是老师课下准备经典或最新的案例,课堂上进行案例的梳理、分析后提出问题,随后让学生与邻座的同学讨论后再作答。这两种案例教学法均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应用型本科《物流法律法规》中,第一种案例教学法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其查阅资料、做课件的能力,还提升了沟通能力,在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随得到提升。
(二)增强与企业合作
物流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国内外企业都偏好动手能力强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计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在三年级上学期安排综合实习,这样野在做中学冶的这种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直到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增加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持续、长久的回报,实习结束后,企业会以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拿到相关的证书为要求,签订有条件的就业意向协议,这将是企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库,同时,学校在就业压力下也会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会提升个人的成就需求和创造力来达到校方和企业的要求。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领航人,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无疑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刻不容缓,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提高,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概括为前沿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这两种知识本身就构成了创造力的前提,教师要做好这两点需在课下不断地更新知识,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高创造力人群通常具有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与专制型教学风格相比,民主型教学风格能更能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教授中应将知识的学习放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
三、试点小班教学模式
《物流法律法规》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被选为24人小班教学的首批试点课程。24人小班教学模式下,学生以3-4个人为一个学习团队,全员参与到教学中来,和老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模式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程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载体”的系统化的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能力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
(一)“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载体”的24人小班
《物流法律法规》课程设计1.课程内容选取《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是以现代物流业务操作活动相关工作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模块教学体系,以现代物流业务操作活动相关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与序化各模块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法律法规知识辩论、教学实习,并辅之以网络教学、企业经营模拟演练、技能比赛等办法与措施,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物流法律法规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其工作任务分解为依法成立物流服务企业、规范构建物流服务业务、依法进行物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以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物流纠纷,进而依据这四项工作任务创设情境,分别是依法构建物流公司、规范签订物流合同、依法从事物流业务活动和模拟法庭。依法成立物流服务企业以成立公司的形式拉开序幕,首先我们要求学生3-4人一组成立物流企业,提交公司成立策划书。在公司创立以后,要求学生进行仓库的选址和仓库内部布局规划,并购置仓储设备,模拟完成和供应商的谈判并签订采购合同,对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应避免单一的操作性活动,应根据企业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选择相对完整的环节形成训练项目。以“配送物流损坏”为例,设计了物流企业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出现损坏、丢失等情况,应该采取的赔偿和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二)教学改革的成效
我院开展24人小班教学已历时两个学期,实践证明,24人小班教学的确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师生间关系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上小班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手段、难度、进度。课堂练习答疑指导也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确实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提高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2.学生学习行为规范明显改善24人小班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加强课堂管理,另一方面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更个性化的指导提升了学生自身的价值认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实施小班课的课程旷课现象基本绝迹,迟到明显减少,学生上课注意力明显提高,99%的学生能够做到全程专心听讲,玩手机、讲话、打瞌睡现象大幅减少,学生自主专业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3.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学生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可和肯定,也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工作激情,教师将会把投入更多的热情到教学中去。
四、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不容忽视,我院实施的24人小班教学是学院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物流法律法规》24人小班教学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载体”的系统化的模块式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得到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执教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希望学院能够继续实行小班教学,我们将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立栋,张迪,李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设计[J].科技风,2015(5):235.
[2]范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朱长宁.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3(19):281-284.
[4]燕珍,邓小瑜,蔡晓丽.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4):38-40.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说课;职业教育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研究师的最好途径。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学的特点,是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房地产法律法规”课程为对象的一次说课。
一、说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在确定课程目标前,首先分析课程的性质。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人才培养方案,《房地产法律法规》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课,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它的学习为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起到链条的作用,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三大技能:经纪、评估和营销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专业内容。二是培养学生房地产法律意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课程目标
对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该课程要求为学生的专业课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以房地产中介服务为导向,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突出以房地产中介服务为核心,从而让学生能够知法、用法和守法,成为房地产从业的高素质人才。
知法、用法和守法是课程目标的三个层次。知法为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用法为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守法为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将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
二、说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1.学情分析
《房地产法律法规》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二学期,总课时为72个。该课程面对的是大一的学生,学情分析重点放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上。大一的学生,对房地产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注意知识的衔接,对相关概念做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学习方法上,大一的学生学习较主动,但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学生知道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房地产法律法规》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三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反思学习法。
房地产法律法规变化多,更新快,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法。我国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长,但发展速度快,很多法律法规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房地产行业由于关系到民生,国家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因此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化多,更新快。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本金制度,即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从最初的20%,调整到30%,再调整到35%,由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加快经济复苏,国家将资本金比例调回30%。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自主学习法的培养,是通过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思考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在课堂外布置拓展型题,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学。
房地产法律法规的综合实践性强,需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法。房地产法律法规案例或者项目调查常常涉及多个知识点,比如对房地产开发类型的调研,就会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楼盘,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相关知识,综合实践性强,单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比较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积极交流信息的合作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学习法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率。根据原认知理论,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法,让学生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说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建立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突出房地产中介服务,因此课程内容上涵盖房地产开发主要环节,即从土地取得,到房屋拆迁、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到物业管理,并以房地产中介服务为导向。
根据课程内容,从而组织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教材是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资源,课程内容的实现离不开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戚瑞双主编的《房地产法律法规》,它也是高职高专房地产类规划教材。其他资源包括(1)文献资料,辅助建立课程理论框架,(2)视频资源,帮助建立感性认识;(3)案例资源,提供案例分析材料;(4)网络资源,提供课程扩展材料。(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20页)
四、说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与专业能力结合,缩短教学与专业的距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程设计思路
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即根据房地产中介服务技能细化出具体能力,以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导入案例引出法律法规,再进行知识应用,最后总结和反思,达到能力的培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知法、用法和守法的目的。
3.说教学方法
怎样展开法律法规这就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本门课教师主要的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问题设置和现状分析。问题设置即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出法律法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活跃的思考;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现状分析即将现状摆在学生面前,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引出法律法规。比如在讲解房地产开发类型的时候,以学校附近某楼盘为例,通过分析投资商和建设单位,引出房地产开发类型法律法规,让学生得到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将理论联系实践。
案例教学在法律法规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本门课也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甚至包括调查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将案例分为导入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导入型案例与该节知识紧密联系,或者能够帮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解房地产估价公司时,以某房地产估价公司的视频介绍为导入,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分析型案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也有文字和视频材料。比如在讲解转让实质时,学生对转让实质感性认识少,认识不深刻,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程评价
有效的评价能够及时了解教学状况,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本门课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形成性评价包括:(1)学习参与度,(2)学生知法、用法的能力,(3)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即为期末考试测评。
【参考文献】
[1]黄敏,刘娜.《高职课程说课内涵浅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程永华.《说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
[3]谭冰,王阳,徐国东.《关于说课内容的理论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
一、深入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构成。认真组织好“江淮普法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集中法制宣传活动和“每月一主题”法制宣传活动。
2.深入学习宣传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着眼于为党的十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和、投诉、调解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3.深入学习宣传服务主题主线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大建设,广泛开展征迁拆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围绕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服务“孔雀计划”实施,大力宣传推进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4.深入学习宣传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民生需求,紧跟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焦点,深入学习宣传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抓好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
5.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利用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推动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时间和效果的落实,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结合青少年特点,丰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要在发挥好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办好法制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用,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网络。
6.明确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分工。根据不同重点对象的特点和我市工作实际,制定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意见,明确各类重点对象法制教育牵头部门。建立完善重点对象学法推进机制,加强各类重点普法对象教育基地建设。
三、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7.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以“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为主题,结合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法律六进”每一“进”的工作制度和活动方案,进一步规范“法律六进”内容、途径和方式。根据司法部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大型活动,强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六进”活动示范点建设,培育和推广各具特色的典型,确保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8.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设专栏和专版,对主题活动进行集中报道,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延伸,扩大主题活动的影响。加强偏远乡村、新建社区、企业和单位以及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学校周边、城乡接壤、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区域法制宣传教育,扩大覆盖面。
四、全面推进法治创建和依法治理工作
9.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认真做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组织对省以上命名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复核,评选命名一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10.着力抓好依法治理工作。各部门各行业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依法治理活动,促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全社会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制宣传阵地建设
1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组织乡镇村、街道社区等基层群众的自发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好现有的法制文艺组织的作用。运用花鼓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努力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引领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1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继续加强法治公园、法治一条街、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设立户外法制宣传栏和标语牌,利用LED电子显示屏等新型设施传播法律知识,不断扩大法治文化阵地的覆盖面。办好普法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各单位都要在自办的网站上开辟普法专栏或学法园地。广播电视、报刊、移动通讯等大众媒体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播电视台要办好每周一期的“与法同行”节目和“法制在线”、“148律师支招”专题节目,日报社要办好每周一期的“每周说法”淮河晨刊专版,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
六、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保障措施
13.建立完善制度。制定《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和《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考评细则》,制定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一个“法律六进”示范点工作制度,扩大示范带头效应,加大典型的引领作用。
14.落实年度目标检查考核和普法通知书制度。按照《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考评细则》组织实施年度检查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和《规划》、《意见》内容,通过发送普法通知书的形式开展行业法、专业法主题宣传活动,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原则落到实处。
15、做好学法教材保障工作。全国“六五”普法统编教材既是各类普法对象在“六五”期间的学法用书,也是考试用书,各单位要按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教材征订工作,满足普法对象的学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