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3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1-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多年来,一些高校分别针围绕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培养目标,设置各自的课程培养体系,但因各院校背景不同,对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就学生就业情况而言,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并未建立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之间不平衡,使得专业建设面临迫切压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而言,课程设置及各科目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探讨城建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城建院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依托城市建设院校背景,于2013年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定位为:面向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城建特色下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时3年的实践尝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专业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准则,结合国内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剖析,集体研讨并于2016年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具有生态管理理念的,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数字化社区管理等工作,具有应用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设计
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且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导论部分的课程、基础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之间配置合理,逻辑清晰。总体而言,城市管理专业基础课应横跨管理学和城市科学两大学科基础,且专业课则应突出综合性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包括导论性课、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应突出城市管理综合性特点,从多个学科门类着手,设置涉及面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
1.理论课程的设置。①基础性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此外,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等。②导论性课程设置。目前城市管理人才普遍欠缺城市科学的知识素养,这是国内对《城市发展导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引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诸多基础性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体现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他们的视角狭窄,看待问题的深度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并影响了其他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补充《城市发展史》导论性课程,并确立起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科学类的课程。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肩负的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法律基础》等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是其工作必备的核心基础知识。④专业选修课程设置。(1)专业必选类课程设置:①数字化城市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管理正在从粗放型、被动式管理方法向精细化、主动式管理方法过渡,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3S技术以其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日渐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改变着城市管理方式,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向着其高级阶段――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在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GPS》、《GIS》、《RS》、《物联网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对于培养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网络化运营的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且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有路径。我校是国内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建院校之一,具有城建类雄厚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学优势,而是要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教材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教学力量研讨并突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新开课程的教学难题,切实培养出具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供需匹配。(2)专业任选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管理》等选修课程,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
2.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将政策仿真、社会调研、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机融合:①公共政策仿真方面:以Seminar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参与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引导学生使用Anylogic软件仿真实验,认知系统主体行为机理,直观认识拟定公共政策所涵盖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管理具体工作中实现公共决策理性化和科学化打下技能基础。②社会调研方面:城市管理中涵盖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社会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选择适当的调研命题、方法,设计科学的调研表格,训练学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正确处理相关数据,并提供详实有据的调研报告。结合目前我校城市管理专业教师现承担的地F安全运营致灾因子分析及承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天津市建委立项),京津冀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研究(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红桥区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市房建厅立项)等多项课题,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一线开展实际调查工作。③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推动的智慧社区,组织学生调研,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知,选择调研主题、方法、并提交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借助我校2017年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管理实验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崭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通过和社区管理中心协调,除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社区的调研实习外,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现有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所暴露出来的理论教学不足,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3-11.
[2]王琦.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3):113-117.
[3]康维波,张文翠,宋明爽.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5,(8):159-161.
[4]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5]文正祥,徐建平.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3-366.
[6]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7]李文静,俞慰刚,纪晓岚.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2009年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纪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
2013年11月6日,IBM在北京《2013年IBM全球首席高管调研报告》。报告指出首席高管们要重新定义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方式,通过以开放姿态拥抱客户影响力、领跑数字实体融合创新和精心打造互动客户体验三大进程进行转型。
报告指出,技术已成为推动企业变革最重要的外部力量,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人力资源官(CHRO)、首席信息官(CIO)、首席营销官(CMO)和首席供应链官(CSCO)要灵活掌握新技术进行合作,打破部门界限为实现智慧企业的愿景而努力。
IBM针对首席高管的研究已持续十年之久,先后对全球首席高管进行过23000次面对面访谈。此次报告是IBM首次针对首席高管整体进行的调研,是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开展的一系列首席高管调研中的第17次。此次报告对70个国家20个行业的4183名首席高管进行了面对面访谈,首次覆盖至CEO、CFO、CHRO、CIO、CSCO、CMO六大高管,第一次整合首席高管的不同视角,形成对21世纪前线业务发展方向的统一视图,为企业目前关注的重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洞察。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Nancy E. Thomas女士表示:“2004年IBM第一份首席高管调研报告,受访的CEO在可能对他们的组织产生最大影响的所有市场因素中,将客户列在第六位。而现在,由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客户占据了各职能领域首席高管工作计划的首要位置。首席高管的工作重心正在逐渐从关注企业内部的效率和生产力转移到由前线业务所引领的新议程上,客户的影响已不仅仅覆盖到企业的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是渗入到企业战略决策层面。同时,今年技术因素再次成为CEO关注的焦点。对此,首席高管要重新定义组织、战略和投资方面与客户的互动方式,以社交商务、移动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驱动力,向‘客户主导型企业’转型。”
创建客户主导型企业
如今企业已经进入“首席执行客户”(Chief Executive Customer,CEC)主导商业的新时代。在数字化和社交时代,客户拥有不计其数的途径以获取信息,也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能够瞬时与全世界分享,社交网络与移动商务彻底改变了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客户对企业服务、价格、交付的期待前所未有地高涨,这些都彻底改变了产品的查询、生产、分销过程。
伴随着首席执行客户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疆界正在消失。客户希望企业能将他们当成独特的个体看待,即了解他们的特点、价值观、信仰、习惯和喜好等。反过来,这就要求企业与其服务的人群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报告指出,首席高管认为组织的边界将更为开放,这将大大增强组织与员工、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加快创新。而且,表现卓越的组织都积极与客户互动。客户对企业的影响不再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与服务层面,而是渗入到组织运营与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因此首席高管要重新审视客户的角色,并由此重新定义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方式,进而创建“客户主导型企业”。
报告指出,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客户影响力、实现数字与实体融合创新、精心打造互动客户体验三大趋势正在成为首席高管共同关注的焦点。
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客户影响力
在首席执行客户时代,客户的主权得到了再次提升,他们对企业运营乃至战略发展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互联经济下企业正在打破内部和外部障碍,开辟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新的协作、创新和增长路径。企业要与客户建立互惠关系,客户主权的再次提升让首席高管做好准备向客户主导型企业转型。
报告指出,目前有46%的首席执行官打算开放自己的企业,让客户参与更加广泛的合作。在未来3到5年内,这一比例将增长至90%。企业开始把客户作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并以更加动态、更加协作的工作模式,向“客户主导型企业”转型。目前虽然有43%的CEO让客户参与企业的业务战略制定,但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将提高到60%。
因此,首席高管要考虑寻找合适的方法,让客户参与关键决策。例如,1998年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下降,为了逆转下降势头,乐高推出几项运营改进措施,合理化产品范围,并寻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新机遇。为了扩大客户影响力,乐高推出Cuusoo网站,任何人或团体均可以在该网站对乐高的未来产品提交建议,如果建议被采用,则可以获得净销售额的1%作为奖励。乐高还在数字社区和虚拟专家开发团队之间开启网上互动,举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活动,引入桌面游戏,强化虚拟体验。经过多年努力,2010年乐高“自己动手”桌面游戏部门获取了12.6%的市场份额。2011年,乐高的销售额增加了17%,几乎在所有市场上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大幅度领先竞争对手。
CEO、CMO、CFO等首席高管正面对客户主权再次提升,已经开始拥抱首席高管新成员--CEC(Chief Executive Customer,首席执行客户)。
进行数字、实体融合创新
社交商务和移动计算技术改变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并迫使企业重新发现与客户互动的新方式,满足数字和实体的双重需求并推动全渠道战略的实施。
报告指出,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的融合正在成为创新的前沿。首席高管意识到融合两者的重要性。约60%的首席高管希望寻找能对等地创造业务价值的合作伙伴,大约有一半首席高管从外部寻找创新的源泉。但仅有36%的企业拥有完全整合的实体和数字战略。问题不在于缺乏技术及安全性顾虑,最大的障碍在于社交媒体如何融入企业业务并形成数字组合战略,如何在数字与实体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以及如何理解实施数字战略时的投资回报。报告指出,企业经常把社交媒体简单视为对现有工作的补充。然而,社交媒体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全新的工作方式。
关于数字与实体融合,上品折扣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在实体店,上品折扣结合数字技术获取第一手客户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行精准营销。例如北京上品折扣中关村店,每当顾客携带上品折扣会员卡进入门店,门店读卡器对顾客进行识别,同时摄像头记录下顾客的衣着和配饰。这套系统还记录下顾客在店内挑选货物时的行走路线及挑选衣服的过程,以及下单花费的时间,这些都存入上品折扣的数据库。上品折扣依托线上和线下积累的数据,可以分析顾客对穿着和配饰的偏好,实现精准营销。顾客可以在上品折扣的电商平台下单,订单传到实体店的移动POS机进行处理,以实体店的库存配送订单,达到线上与线下整合、数字与实体完全融合。
企业正在进行客户互动创新,打造全面整合数字与实体、前台与后端的“全渠道”价值链。
精心打造互动客户体验
要将客户视为独特个体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类别或一个客户群,因此面对激烈竞争,企业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购买转化率及客户忠诚度势在必行。借助新技术为客户提供个人化的产品、服务与流程,让客户体验再次进化。
报告指出,近70%的首席高管认识到了一项新的任务——社交化和数字化互动。首席高管希望在未来更加广泛地使用数字渠道与客户进行互动。2013年,52%的首席高管实现了这一目标。企业通过分析社交数据了解客户,是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体验的基础。相对于业绩欠佳的企业,倾向于花费更多时间精心设计有吸引力的客户体验的首席高管所占的比例高出29%。
作为国内高端零售商,百盛购物中心与IBM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分析线上和线下会员卡客户消费行为和他们喜欢的产品类别,以此提供个性化体验以赢得年轻客户。百盛借助电子系统对客户购物行为进行分析,向客户提供个人化的促销优惠。例如,某客户购买过某款名牌手袋,表明他对相关奢侈品有很高的购买意向。当该客户访问该网站时,可以在其浏览时为其推荐产品。如果该客户购买该平台推荐的产品,可以享受额外优惠,如获取八折折扣券,可以在下一次购买时使用。客户分析使得百盛可以针对最有可能在特定时间上网的客户推广特定产品,进而创建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并提高客户忠诚度。
首席高管面对客户体验再进化的新挑战,如何向客户提供个人化的产品、服务与流程,是不同领域首席高管共同关注的焦点。
智慧企业愿景
首席执行客户时代,企业在前端要重新定义与客户的互动方式,在后端则要求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重塑供应体系。企业要通过社交商务、移动计算、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进行前后端变革。借助社交商务平台和移动渠道,企业可以获取第一手客户信息,通过社交商务,从根本上改变核心业务流程,打破企业内外界限,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利用移动计算发展新业务、拓展新渠道,并开发新市场。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客户洞察,提炼出有助于决策的关键信息,并由此加强企业后端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内部间的工作方式。
最终,企业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覆盖全渠道和个性化的客户体验,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高级合伙人、副总裁、应用管理服务总经理邵光华指出:“这些愿景实施的基础是云计算,云计算在社交商务、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为一切技术实施提供后台保障,是推动业务创新与转型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信息化 智能化 网络 智慧城市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的IBM公司认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服务、公用事业、和本地产业的各种需求,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更好的感测、分析、整合城市核心系统的各种信息,以更好的分析和应对经济调控;协助政府、医院、学校等系统使之整合,使得地方资源运用更有效率,让城市因此变得更高效、智能,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①
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狭义来讲,是以互联网、电信网、物联网带等多样化的网络技术路线组合为基础, 综合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和城市运行系统等各种系统,整合资源,做到信息共享、自动感知、信息应用系统协作、网络互联互通以及海量信息智能处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从广义来讲,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城市各系统智能化的阶段,是人们对于今后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向往,展示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和谐、智能,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
二、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十一五”时期,昆明市光纤到楼的覆盖率达到了40%,语音固定电话用户实现118户,移动语音用户实现653万户,电子数据用户为388万户,另外有限电视在网的用户为122万。据统计,在2010年全市的相关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16户,其营业收入实现了100亿元,创下了整个云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94.6%的新高。
“十二五”时期,在智慧昆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昆明市进一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昆明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各项信息技术在全市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智慧成果。主要表现为:城中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双向改造,三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WiFi信号覆盖全城;宽带乡村试点涵盖了富明县、晋宁县、东川区等8县区共803个行政村。
(二)“智慧政府”管理水平显著
“智慧政府”是指借助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来构建起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实现主动、实时监管,提升相关部门政务的办事效率。昆明电信公司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来推动政府政务网络电子化建设,这一措施大大提升了政府行政系统的网络基础能力。目前,已构建起电子政务网络、智慧灾害防控系统、城市报警系统与监控系统等“智慧政府”项目,并正式投入使用昆明市政务服务三级联网联动信息系统。
(三)“智慧民生”生活现代化再提速
民生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昆明市重点建设的事业项目。早在2012年就围绕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来发展社会事业,来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昆明市构建的“智慧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市民一卡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通过市民一卡通,不用出门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交煤气费水费电费、话费,甚至彩票、电影票都可以实现。市民一卡通将不断发展更新,我们只要带着手机,可以实现手机付账、乘公交地铁、超市购物、买机票火车票……将逐步体验到“智慧”带来的实惠。“智慧医疗”方面,医院可实现诊疗无纸化、病历病案电子化、专家网上挂号会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方面。这些“智慧医疗”将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监管力度,增加医疗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群众医疗负担。
(四)“智慧产业”产业竞争力再增强
“智慧昆明”建设过程中产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业的智慧竞争力得到增强。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昆明市以“智慧产业”为载体,用信息化来提升产业聚集与扩散效应,促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农业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模式下,种植户必须到种植基地去,才能了解种植作物的各项生长指标,“智慧农业”智能很多,种植户只要坐在监控屏幕前,就能通过视频信息对大棚中农作物的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等生长环境进行监测,随时知道农作物的长势。
昆明市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旅游热点城市之一。旅游业作为昆明市一大优势产业,结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来构建“智慧旅游”。昆明通过整合“三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服务于“智慧旅游”的构建。智慧旅游主要围绕游客体验和行业管理这两个方面,用这上述两条主线把游客的吃、穿、住、行等各要素与单位和人员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和共享。
三、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自五华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建设“智慧五华”之初,就提出要通过四年的时间,构建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a业三大工程体系,并在16个重点领域进行智慧系统专项建设,建设一个绿色五华云计算中心的目标。②经过几年的建设,昆明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智慧城市整体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昆明市虽然在政府、民生、行业等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慧化”,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智慧程度还不够成熟,比较滞后。另外,长期以来昆明市各社会部门与市场要素的细分导致城市各职能专门化程度过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很难统一利益诉求来共同构建覆盖全市所有社会要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
昆明市位于西南边陲地区,由于其天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劳动力多数从事手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率低层次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流向了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当前存在市民个人服务方面效率低、程度满意度低,医疗、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发展不足的突出问题。与个人服务情况类似,当前企业服务效率也普遍较低。大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协同公共服务办公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项目尚未建成。相应的智慧服务行政审批平台、经营纳税平台、资信认定信息化平台等企业服务项目数字化建设尚未达成。
(四)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昆明市由于其天然的地理特点,很多地区还比较贫困。比如禄劝县和寻甸县,这些地区的信息网络比较落后,数字城管中心行政级别较低,以及各部门联动能力不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信息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及时迅速处理,导致现有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及大量的信息处于浪费状态。另外,昆明市各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建成统一的数据、统一的网络、同一平台的数据中心,严重影响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影响城市运营效率和成果。
四、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1.智慧东京。日本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轨道交通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主要致力于智慧交通建设,既将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道路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燃气消耗及尾气排放,其中二氧化碳减少25%。
(2)成功举措:一是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图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其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二是先进、安全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在进入危险区域的时候,自动的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在驾驶人员还没有遇见时向其发出警告。该举措使得日本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了80%。
东京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机制措施来规范、监督轨道交通及环保工作。例如,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严禁氟化物的泄露等。
2.智慧上海。
(1)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上海市在“十二五”时期就就明确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这一发展战略,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投入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来实施产业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2)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
第一,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来支持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主要有数字城管行动、数字惠民行动、电子政务行动等。
第二,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产业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产业自主发展,实施“云海计划“,打造云计算产业链。
3.经验与启示
(1)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坚实的信息化为支撑。国内外的建设实践表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待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智慧城市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现实条件。目前,我国除北京、南京、上海少狄幌叱鞘行畔⒒水平已经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昆明、郴州、邯郸等多数城市的信息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这些信息化基础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2)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行业比较多、领域比较广,加上受到现有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使得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就应成立专门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决策和协调,统筹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导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参与的资源和力量,明确责任,协调展开工作。
(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契合城市特点。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产业特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保存和发扬,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现有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其城市规划定位、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等特点来进行实施。
(二)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发展要素的系统工程,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公共管理服务。昆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辅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的监督作用、管理社会的作用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平台,智能地感知、分析和调节城市的环境、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实现多个信息网络的深度融合,进而快捷地掌握和分析城市运行中的各种信息,高效地处理城市管理当中暴露的问题。
2.引进和培育智慧型人才。智慧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人,特别是“智慧型”的高技能人才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建设相关“智慧型”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高地,为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引导,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面向其他地区引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昆明市大学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优秀科技企业的优势, 培育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操作型人才。
3.推进示范效应。智慧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技术遍布城市的各行各业,能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形成相应的智慧系统。在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传统领域优先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建设,如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医疗等领域以此形成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实现智慧化。
4.整合各地资源,推进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城市功能地位、自然条件、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按照智慧城市的要求,加大投人力度,提升和完善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功能。一方面,对于各种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应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现有基础设施交通,如对通信、供水、供气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还没有覆盖的东川区、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禄劝县、寻甸县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
注释
①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②葛鹏飞.基于指标体系的昆明市五华区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16(5).
参考文献
[1]王辉,吴越.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贤毅.智慧城市开启为了生活―科学规划与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侯纪勇,郭为.中国智慧城市专家[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11(10).
[4]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17-19.
[5]周丽君,帅萍.美国哥伦布市的“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测绘,2013(6):24-27.
1.1关联数据内涵
关联数据是一种数据和关联的方法,其中数据是指采用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技术在Web上结构化信息;数据关联是指采用RDF链接技术在不同数据之间建立计算机可理解的互联关系。关联数据由WWW(WorldWideWeb,万维网)的发明人TimBerners-Lee于2006年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语义工具,关联数据支持SPARQL(SimpleProtocolandRDFQueryLanguage,RDF查询和数据获取协议)语言的检索。关联数据强调建立已有信息的语义标注和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具有框架简洁、标准化、自助化、去中心化、低成本的特点,是一种轻量级的语义网解决方案,为构建人机理解的数据网络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
1.2关联数据构建基本原理
在构建和实现关联数据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一是以URI作为所有事物的标志名称;二是保证所有人都能通过HTTPURI访问这些标志;三是访问者在访问某个具体标志时,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四是尽可能保证提供的URI具有相关的性质,以此保障访问者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关联数据的应用原理可以描述为:在标准化的数据资源表示、检索协议基础上,利用自主格式及分布式数据集等手段,逐步实现知识网络中对信息资源、知识对象的动态关联,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及对知识资源的发现。所以说,关联数据不仅对知识资源的发现有重要作用,还积极地影响到知识的组织过程。
2高校知识资源的分布特征
知识资源指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它是个人和组织“记忆”的综合,不但存在于文件、资料、计算机程序和档案之中,还存在于人们头脑、实践以及规范之中。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重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发挥的创新动力源和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使得高校在知识转移、科研创新过程中产生并积聚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资源。与此同时,高校作为社会创新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子系统,在与外界持续的交互过程之中需要不断地输入知识、情报以维持自身的序性。概括起来高校知识资源有以下几点分布特征。
2.1知识资源数量庞大且类型复杂
以2012年为例,高校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达到467亿元,发表科技论文1062512篇、出版科技著作38101种、专利申请授权数达到37490件,较2011年均有大幅增加。除此以外,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课件、科学数据、调研报告、学位论文等非正式公开出版的灰色文献资源,其不但是对白色文献资源的有力补充,而且其蕴含的知识内容往往更为直接、具体,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除了各种异构的文献、多媒体、实物知识资源外,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科研实践中所形成的方法技巧、经验、心得体会等隐性知识更是高校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除了高校原生知识资源,网页、学科论坛、OA仓储、SNS网络、博客、微博等新兴知识分享传播平台上同样存在着大量异构的对高校教学科研具有极大价值的外生知识资源。
2.2围绕学科分布及“中心化”聚类
高校学科建设内容及其战略发展规划引导甚至支配着高校人、财、物的配置,使其围绕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能力、研究课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最优化的配置。高校资源配置的学科导向性决定了高校知识资源的生产、传播、共享与创新总是在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范畴内开展,知识资源围绕高校所建学科分布。在同一学科范围内,高校知识资源按其知识内涵具有明显的“中心化”类聚特征,围绕众多中心点进行学科知识资源的聚类,各中心点可以是课程、学习任务、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乃至单个的学者。
2.3知识资源之间关联性和持续性强
科学技术分支化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高校相对固定的学科建设体系以及师资、物质资源的配置使得高校知识资源之间关联性、持续性较强。这种关联性、持续性对知识资源的发现、共享及挖掘利用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能有效促进知识资源的使用与转化。高校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与持续性可以外显为所属学科分支、科研团队、科研项目、个体在知识空间、时序、组织结构等不同维度上的各种关联。如同一科研团队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知识资源成果一定是关联持续的,团队个体所产出成果与团队集体成果也可能是关联的,同一个团体在一定时期内所主持的不同科研项目所产出知识成果也是关联的。
2.4隐性知识的广泛性
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以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主体在其长期的社会功能发挥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重要的隐性知识,这种经验、窍门、方法、技巧等内隐性知识广泛存在于高校教师及学生的主体认知空间之中,并在高校教学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作用。当前高校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课堂传授、课余交流、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会等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其传播共享渠道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对其有效的挖掘整理序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造成了隐性知识资源的浪费。
3基于关联数据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新的信息环境下,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重点是对不同学科、异质、异构的显性及隐性知识进行组织、重组、聚合、关联,形成以资源为节点、资源之间关系为连线的知识资源的动态资源链接视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高校师生信息需求特征的知识挖掘、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服务子体系。基于高校知识资源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应新信息环境特点的基于关联数据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模型。
3.1知识存储层
高校在其教学、科研过程中,在其内部沉淀了大量异构的内生及外生知识资源,资源以其不同的载体形态分布存储于不同的节点之上。高校知识资源主要由文献型知识资源,包括学术期刊、论著、调研报告、教学课件、讲义等,各类自建或购买数据库,图书馆OPAC系统,网络资源以及存在于师生认知空间中的隐性知识构成,知识资源或资源库位于框架的最底层。
3.2知识过滤与挖掘层
由于知识数量的剧增,造成了知识检索与使用事实上的困境,知识过滤与挖掘就是从大量知识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知识资源。当前各高校学科知识过滤与挖掘主要由图书馆学科馆员负责,其知识过滤与挖掘方法、标准主要基于学科知识馆员自身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使得知识过滤与挖掘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新信息环境下高校知识过滤与挖掘应具备科学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的知识挖掘过滤技术,如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提升知识过滤与挖掘的智能化、科学化与个性化程度。开放性包括主体的开放性与客体的开放性两方面,主体开放性指知识过滤与挖掘的参与主体不限于图书馆等传统知识服务组织,而构造一个师生广泛参与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推荐、过滤与挖掘体系,使得知识资源的过滤与挖掘结果更具权威性与知识性,客体开放性指知识过滤挖掘对象客体不仅包含各类异构显性知识资源,还应包含师生隐性知识的过滤与挖掘。
3.3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地图绘制
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使用者找到知识的导航系统和知识管理工具,是一种显性的、形象化的知识关系网络,能够直观地展示知识存储地、知识人、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构建高校知识资源的知识地图实现对高校信息环境中各类异构知识资源,包括显性、隐性知识资源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揭示、整合。利用关联数据对过滤与挖掘所产生的有价值知识资源提供统一规范的元数据描述与表达,并提供一体化的元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框架。各个节点即具体的知识单元,节点之间的连线用来表示各知识单元之间的聚合、关联、继承等关系。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特征提取及内容分析确定知识单元组成,根据知识单元之间的共引、共现等关系,确定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底层各类型元数据建立到知识图表层中知识单元的映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图表的知识资源关联网络,揭示出异构显性知识资源以及存在于师生认知空间中的隐性知识资源所蕴含的知识内涵,实现显性及隐性知识资源在概念、语义上的整合。
3.4知识组织
按高校知识资源分散集中的特点,将知识地图中的知识单元按学科领域、研究方向、课题、任务实践等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不同粒度的划分聚类,实现知识资源以应用为导向、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组织与配置。各具体应用领域基于底层知识地图、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而产生联系,通过引入时间坐标,还可以描绘出学科领域、科研实践行为的发展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
3.5知识服务
根据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知识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内化等4个过程的不断联结、循环,使得个人知识扩展到组织的整体知识,同时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知识服务层基于底层高校知识的序化组织,推动高校显性及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及内化过程的发生,并将新产生知识资源回馈到知识存储层以构建一个动态循环的汇聚个人及组织智慧的信息环境。知识服务层主要由知识检索、学科知识服务、知识社区等子系统组成,知识检索子系统基于底层知识应用环境,提供结合知识应用语境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知识浏览、检索接口。学科知识服务是由高校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基于分析和基于知识资源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用户培训服务,学科知识服务通常以学科馆员为纽带,通过网络、电话、到院系、到课题组等方式将高校所积聚的知识资源传播转移到底层用户应用环境之中,其具体服务模式包括定题服务、情报调研服务、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等。知识社区则是在高校中构建一个开放、面向具体学科应用环境的以知识发现、传播、共享、挖掘与创新为目标的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平台,围绕知识单元或应用任务,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信息技术与人进行有效整合。知识服务层在其服务功能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固有知识进行序化、整理,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与共享,在其过程中会不断发现、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将以文献、条目等形式回馈至知识存储层以数据库、专家库文献等形式进行保存。
4结语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一
20xx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相继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xx年6月,浙江省公布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7年1月公布第二批名单,又有42个小镇入围;5月,该省将其中10个小镇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杭州市入选的有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
土地是城镇化、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构建特色小镇这一新生的双创平台,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之一就是用地。近日,针对小镇的土地要素保障问题,笔者实地调研走访了杭州市首批9个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的双创新平台
所谓小镇,既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也不完全是产业园区,而是一个产城融合的特定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
在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里,杭州市有上城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9家位列其中。这些小镇聚焦信息经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环保七大重点产业,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各自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浙江省以用地指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实绩的奖励。省级特色小镇要求3年总投资5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达到500万元/亩以上;第三年的产值要达到2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3亿元以上,旅游人次20万人次以上。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小镇,该省按实际使用农转用土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特色小镇按照60%土地指标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省级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将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进行图形叠加,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摸清了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9个小镇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5.65万亩,现状仍为集体土地的约3万亩,农用地约2.2万亩,耕地接近1万亩。
部分小镇的土地保障面临多重困局
调研发现,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有一部分在建设中存在产业定位不清、工业用地规模过大、经营性用地不足等问题。
个别小镇规划的工业用地规模过大。虽然同为双创平台,9个小镇的规划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培育的成果也良莠不齐。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余杭艺尚小镇产业特色鲜明,培育理念与产业基础结合紧密,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
然而,个别特色小镇位于主城区范围,现状已经有存量工业用地约1000亩,规划工业用地规模却达到1500多亩,不仅未充分考虑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还要在主城区内新增工业用地,与杭州推行已久的工业向园区集中思路相背。另有个别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为生态旅游业,现状已有工业用地约300亩,但规划工业用地规模超过500亩,工业用地规模不降反升,与特色小镇培育理念背道而驰。
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保障难度较大。首批9个特色小镇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需要使用相当规模的建设用地;但目前规划区范围内仍有农用地2.2万亩,约1.2万亩土地位于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这些地类与规划用地类型不符,需要依法办理规划调整及农用地转用手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占水补水等要求。浙江省要求首批特色小镇在3年到5年时间内培育完成,根据审批周期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断,规划区范围内的年均新增用地必须在两年内报批完成,年报批量至少要达到1万亩以上;但目前国家分配给杭州市的新增用地指标年均仅有不到3万亩,大量用地指标需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园区,结余指标数量十分有限,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难度较大。
低效用地存量较大而盘活积极性不够。与新增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9个特色小镇还有较大规模的城镇低效用地,根据各区(县、市)编制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9个小镇在2017年前计划实施的低效再开发用地面积约1500亩,现状低效用地规模还远不止这个数字,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空间较大。本来,相较于新增用地,存量土地和厂房资源可以较快地盘活利用,但部分小镇自己动手找空间的积极性不足,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活跃的经济社会活动挑战传统的土地政策。笔者在调研中感受到,特色小镇年轻人聚集,新理念、新事物源源不绝,经济社会活动活跃,相应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动频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较大挑战。例如,山南小镇的烟草仓库变为基金总部基地,云栖小镇的工业厂房升级成云计算中心,梦想小镇的老旧粮仓改作了创意工作室,艺尚小镇的服装厂升级为电商创意产业园。这些新业态在城市规划管控和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约束。
经营性用地规模不足,部分小镇资金平衡存在风险。特色小镇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拆迁补偿安置、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杭州市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平均成本已经超过250万元/亩,必须通过经营性用地出让、产业用地税收等渠道回笼资金进行平衡。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特色小镇没有进行系统的资金平衡测算,具体运营管理也缺少统筹,根据区片开发可利用经营性用地约40%的经验,土地出让价格必须要达到平均投入成本的2.5倍以上,才能够基本实现资金平衡。个别小镇用于资金平衡的经营性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区片开发存在亏本的可能;另有个别小镇产业项目质量不高,利税产出甚至无法支付前期开发建设的贷款利息。
明晰产业定位,善用低效土地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无疑正在引领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而小镇建设在土地要素的配置中已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需要顺应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大方向,结合各个小镇的实际状况妥善应对。对此,笔者建议:
明确用地需求菜单。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按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按需配套的原则,合理确定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布局,纠正个别特色小镇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产业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划出规划区范围(或作为生态用地保留),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用地需求菜单,落实到城市控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科学划分相关功能区块,确定用地类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差别配置新增用地。随着新增用地指标的逐年下降,放开肚皮吃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必须要用到重大、紧迫的市政府重点项目中去,特色小镇的项目,原则上应该通过盘活存量房地资源解决;杭州市确定的重大项目可以使用适当规模的新增用地指标;除市级以上产业园区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外,其他特色小镇一律不再供应新增工业用地。
土地保障主要倚重低效土地。考虑到当前新增用地报批难度越来越大,报批成本越来越高,国家调控越来越严,完全依靠新增用地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存量低效土地必然成为小镇土地要素保障的主要渠道,建议特色小镇对规划区范围内低效用地进行再调查,将可以盘活利用的部分增补进入当地的再开发专项规划,分类推进。
适度放宽用途管制。本着宽容和尊重社会创造力的原则,允许小镇的新型业态在存量土地上跨用途临时利用。考虑到目前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议在杭州市已确定的创新型用地基础上,在产业、规划、用地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中,重构新的产业和用地标准,设置合理的业态、价格等管控机制。
统筹平衡建设资金。深入谋划特色小镇涉及的资金平衡方案,充分借鉴区片开发经验,科学配置经营性用地、产业用地比重,稳妥测算经营性用地出让地价与前期开发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确保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基本能够平衡前期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妥预测产业项目的利税收入及培育周期,确保小镇建设有收益、有特色、有产业,力争将特色小镇建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高点。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二
20xx年5月,按照浙江省援青指挥部陈伟指挥长的指示精神,德令哈市援青工作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许德清带队,走访了杭州云栖小镇、梦想小镇,进行考察学习,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并作了一些思考。
一、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情况
杭州市近些年正在打造一大批有本地特色的创业平台,比如互联网创业小镇、基金小镇、云计算小镇,进一步集聚风投、基金和创业人才。杭州的三镇三谷(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谷、西溪谷和传感谷)正是这样的创业平台,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推动互联网创业,还是加快信息经济发展,世界互联网大会都为三镇三谷带来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动力。本次的调研考察着重对三镇中的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云栖小镇考察情况
云栖小镇,是杭州市西湖区计划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地处之区块,园区规划用地3415亩,规划建筑面积212.9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预计3年内逐步会有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可以用于发展。园区内现已有涉云企业80多家,包括有阿里云、华通云、威锋网、云商基金等。目标通过3-5年的发展,在那里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涵盖云计算应用,如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另外,在云栖小镇里,将建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IT信息产业历史博物馆,展示以云计算为特色的互联网IT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跟阿里云公司合作,园区里还将成立一个阿里云技术学院,为园区企业提供云计算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
(二)梦想小镇考察情况
梦想小镇坐落在杭州市西部余杭区,是在国家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背景下,依托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蓬勃的产业前景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20XX年9月,梦想小镇正式启动建设,并明确了双镇联合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互联网小镇、天使小镇。其中,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动漫设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技术(工程)服务的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梦想小镇在空间布局上,按创业办公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世俗生活空间三个1/3来设置,理念是先生态、再生活、再生产,得到了很多企业共鸣,阿里巴巴淘宝城、中国移动4G研究院、奥克斯研究院等项目已入驻。小镇的梦想是,力争在3年内积聚大学生创业者10000名,创业项目2000个,基金及投资机构300家以上,资金管理规模达1000亿元,金融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
二、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做法
(一)组织有保障。省、市各级领导坚持把支持创业创新作为推动杭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和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开发区也相应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出台了支持创业创新考核实施细则和统计制度,对考核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和下达。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杭州梦想小镇调研时强调,梦想小镇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服务新经济、扶助人才创业上闯出一条新路,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更好地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由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的浙江省天使梦想基金,重点支持梦想小镇优质初创团队。基金采取资助+期权+激励的模式,给予每家团队20万元资助,以更好地发挥对创业创新的引导激励作用。杭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门制定了智慧杭州20XX-2017年的实施方案,明确把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为杭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方向。杭州市政府确定在杭州还要创建十个左右创业创新小镇,为创业企业及创业人才提供物理位置、投资基金、服务体系,广泛吸引年轻人,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
(二)政策有力度。为加大对创业创新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杭州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3个部门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配套政策,形成了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洼地。同时各创业创新园区通过开展为企业送政策活动、召开政策新闻会等,向企业和社会进行了广泛宣传。本次考察的创业创新小镇针对不同企业给予不同的政策。
1、云栖小镇政策介绍。(1)给予新设立企业,最高第一、二年给予年房租额10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第三、四、五年给予年房租额5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2)给予新设立的孵化器运营商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服务完善的孵化场所。(3)设立的涉云企业,当年实到注册资金每增加1000万元人民币,给予增资部分0.1%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引进境外投资,实到外资每增加1000万美元,给予增资部分0.3%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4)设立股权+激励的产业发展基金。
2、梦想小镇政策介绍。(1)三年内,对于经核准的梦想小镇企业,为其提供人均1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50平方米的免租金办公场地。(2)企业经核准后,可申请三年累计最高30万元的商业贷款贴息。(3)对于获得首轮300万元及以上融资的梦想小镇企业,增加两年免租期,单个企业最高可享受五年免租期。同时,三年内给予企业60%的物业、能耗补贴。(4)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投向进驻企业,支持企业创业创新。
(三)平台有搭建。三镇三谷的建立是创业创新类企业落户杭州重要的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办公场所等一系列的创业硬件条件。云栖小镇紧扣科技发展的脉搏,以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和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两大平台为载体,力争打造中国云谷。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是以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和服务基地,云计算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目标,重点发展培育以云计算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形成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高度集聚区;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是由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合作共建,拟依托阿里云计算平台,集聚上千家创新科技类企业,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建立创新型企业的生态圈,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力争把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创新基地。梦想小镇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在摸清底数、确定目标、明确步骤的基础上,编制梦想小镇发展规划,并认真做好建设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并向耦合衔接,做到主体办公、配套设施先建设后筛选项目和创业公司进驻。
(四)人才有集聚。集聚创业创新的关键是吸引创业人才的集聚。一手抓产业公共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小镇举办各创业大赛、电子商务论坛、云服务论坛等活动,为各企业之间交流和企业自身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搭建平台,从生产方面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手抓各小镇等品牌建设和周边生活类项目,从生活业方面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良的环境,形成生活休闲、环境优美的生活圈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云栖小镇通过云咖啡、IT茶馆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平台以及创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借助信息产业工程师、开发团队等高端人才开办的个人工作室,实现工程师在园区的独立办公,促进高端人才与入园企业的双向服务与需求,打造园区独特的工程师社区。定期举办云计算产业发展论坛、讲座、展会等相关活动,吸引行业知名人士现场交流互动,不断凝聚创业创新氛围。梦想小镇邀请国家知名专家、企业家对进驻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并聘请多位国家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经常性指导和推动创业创新工作,有效发挥智囊团作用。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留才、用才、助才的新篇章,创新引才模式,继续加强与名校名会、大院大所的联系,持续拓展引才留才平台,力争实现院士级人才、海外科研院所招引的新突破;建立对新评审项目落户率的动态跟踪机制,加快人才创业项目实质性落户,并为人才落户提供充沛的承载平台和健全服务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把人才服务工作向细化、量化方向纵深推进。
(五)服务有针对。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创业创新的工作体系,杭州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重点创业小镇和创业园区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通过设立管委会,建立组织联系网络、组织支持创业创新业务培训、开通创业创新项目绿色通道、开设投资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等多种手段,有力推进创业创新整体工作的快速、高效。
三、几点启示
一是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蹲点调研,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可跨越相连接的几个镇街,划出一定的区域,准确定位,科学编制。必要时,聘请专家学者审查把脉,使规划能够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二是高起点建设。按照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要求,政府优先启动先导区,带动周边地块的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辅以一定地块的高品质商业开发,完善功能配套。
三是高起点经营。创业创新类小镇要具有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独特的创业理念吸引企业到来,富集的创业资源能留下企业和创业者。因此创业创新园区开发涉及面广,具有极强的市场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有一个专业的优秀操盘手和经营团队进行全面策划和整体开发。
四是高起点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作用,着力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发展联动,深入推进创业创新工作。
四、德令哈市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设想
(一)规划入手,科学谋划。一是从推动全市创业创新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高标准编制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范围,做好与镇街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相融;三是统筹安排,分步实现规划目标,按照招商进度和资本投入能力,科学提出年度预期目标,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分年,逐批建设,将总体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做好选址,打造精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业创新小镇的选址要考虑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服务便利等因素。建议德令哈市要将创业创新小镇建在巴音河畔两侧从格尔木桥至都兰桥段,跨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取名为星空小镇(暂定名),意为高原新城,星空闪耀,高原新城似辽阔的夜空,容纳着闪烁光芒的新星创业企业,政府投入可优先启动半步桥地块作为星空小镇先导区。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考虑德令哈市财政资金的现状。积极整合国家专项资金和援青资金,推进星空小镇先导区硬件建设。二是加大招引力度,以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质的创业资源、优惠的税收政策,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周边地块。三是德令哈市政府成立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采用奖励+股权等形式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和人才创业。
正文:2003年5月,我公司全面开始渠道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开创性、摸索性、革命性的举措,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渠道的优势在员工的创造性张力、针对性营销、个性化服务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等方面都得到积极的体现。2004年8月,我公司在9个县、市、区分公司以及市公司社区进行调研,与相关渠道人员进行座谈和对话,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公司渠道建设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渠道管理、考核、薪酬分配体制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员工思想、心理方面的压力问题不可忽视。本文拟结合这次调研,谈一谈我公司渠道员工的思想、心理压力问题,并初步提出改善、应对之道。
一、问题及分析
㈠来自改革本身,国家体制、企业机制的剧烈变革对渠道人员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习惯、安全感、经济因素和对未知因素的畏惧对员工形成最直接、最主要的压力。
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非常时期,对电信的改革重组一直还在进行之中,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随机性大,导致员工对许多问题都难以预测和把握。同时,渠道改革本身就是强调压力传递,对于许多一参加工作就融入企业、在旧的分配模式和文化下工作了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员工,其思维和工作方式已形成惯性,改革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这种压力对于他们是空前的、前所未有的,也是异常痛苦的。
员工的担心、疑虑和抱怨表现在一下这些问题:1、会不会买断?会不会下岗?2、电信体制还会怎样改?3、我已经在电信企业工作十多二十年,一直踏实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企业再怎么也应该考虑,怎么到现在比年轻人收入还低?4、我这么大岁数了,管你企业怎么改,反正过几年就退休了。5、任务重,完成不了,较多员工反应工作更忙、更努力了,收入反而下降,一个员工还提到考核下来还倒找80元。6、为什么企业收入在增长,个人的收入却下降了?7、工作紧张,渠道临时性工作多,没有正常的节假日,也不给加班工资。
㈡来自公司管理,公司出台的政策、办法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导致员工执行困惑、精神焦虑。
这是影响渠道员工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渠道任务的下达、考核、薪酬分配、营销策略、授权、支撑系统、内部沟通和协调、交通通讯、直属上级的期望等等,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员工对渠道考核任务及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怀有激愤的心情,这里面有公司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渠道员工对政策把握、理解的问题。
员工反映的问题包括:1、业务收入计划的完成与否与营销努力不一定成正比,我这么努力,凭什么比他们拿的钱少?2、业务揽收跟促销活动、网调建设关系大,阶段性、区域性收入差距大,比如新建小区入住客户量大,则揽收量就高。3、交通工具、交通通讯费等没有保障。4、支撑系统终端极少,同时系统无法支撑营销、维护工作,更无法支撑管理、考核。5、营销政策复杂、难理解,不好操作。6、营销人员自利少,影响了营销、维护工作的灵活性。7、对薪酬、保险福利等政策不理解,一些员工始终未将收入构成部分和享受的福利政策搞明白。8、由于考核数据核查的难度问题,工资发放不是很及时。
㈢来自内部竞争,不甘落后、害怕失败等心理导致员工危机感深重,同时还可能引起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社区与社区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比较效应作为员工成长的动力,也带给出他们压力。比收入、比揽收、比竞赛名次,还有评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等,这些都形成内部竞争,要求员工不仅仅是做得好,而是要做得比别的员工好;局部区域的过度竞争还形成对企业共同资源的抢夺,如在业务揽收上对客户资源的争夺。
员工关心的问题如:1、我这个社区的客户又被他们抢走了。我前期做了这么多宣传、沟通工作的客户,怎么到最后却被他受理了?2、他们社区这个月收入高出我们这么多,我们绩效工资又要少出好多。3、某某当上标兵了,去荣誉疗休了,我比他差了么?我这么努力,怎么比赛名次还排到他后面了。4、可别落到最后一名。5、又要重新竞聘片区经理了,我能行么?
㈣来自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告状千头万绪使渠道人员感到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各大运营商去年全面进入南充,今年扩张运动加剧,价格战不断演绎、升级,各项营销策略推出,需要渠道人员全心投入,费尽心思,精神的弦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且经常有招架不住的时候,难免心情沮丧。
员工们担心的问题诸如:1、××运营商又在我的区域架线了,不知客户要流失多少?2、××运营商资费就是便宜,客户就是在乎那点月租费,我没办法,可是收入要流失。3、××运营商“烈火行动”升级了,怎么办?4、策反了这么久,效果又不好,明天做啥?
㈤来自客户要求,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渠道人员要不断地与客户博弈,体验抱怨、指责、甚至刁难,这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感常常折磨他们,影响其心情。
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还有电信业务消费意识的觉醒,对电信的偏见、误解等,都使渠道人员营销难度大,而且还要承受许多委屈。
客户的指责如:1、你们电信是百年老企,人家新企业能做到的,你们为什么做不到?2、人家价格就是低,我不用你的。3、你们计费就是有问题,电脑也是人操作的?4、市话为什么不给我打清单,不让我们明明白白消费?5、我的电话被盗打了,就是你们公司的责任。6、我计算机染上病毒了,就是你们的网络引起的。
㈥来自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善学习、难以胜任工作等问题使他们害怕变化,对前景忧虑,生活在不安之中。
渠道岗位的“营维合一”、全业务营销,以及新的业务、技术不断推出,且更新较快,还有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各种营销策略,都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渠道员工很多是转岗而来,虽然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员工甚至觉得自己个性内向、不善表达,本来就不适合做营销工作,这种不知所措让他们没有方向感。
员工的难题如:1、营销方案太复杂,理解不了。2、新业务太多了,考试太多的,学都学不过来。3、我表达力不行,说不过客户。4、老都老了,还学习什么?5、我从来没摸过计算机,现在又是支撑系统,又是发展宽带业务,哪有法?
㈦来自团队,任务承包到社区,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导致客户经理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悲观、失落。
渠道建设将指标落实到人头、划小到责任单位,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减少了协作和团队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加之“以包代管”问题的存在,有时甚至使他们感到孤立无援。
渠道人员的困惑如:1、××运营商五、六个营销人员站在一个单元门口营销,我怎么也对付不了。2、其它运营商在我这个社区搞的这么厉害,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哪里应付得了?3、后台支撑,支撑个啥,反正都是我自己着急。4、客户服务不能中断,生病了都没法休息。5、装机查障时,一个人去爬梯子,摔下来都没人管。6、一个人去摆摊宣传,客户多了,七嘴八舌,应付起来心里简直没底气。
㈧来自家庭,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渠道人员的心情,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渠道员工不能快乐地工作,思想包袱重。
渠道建设不仅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模式,也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使渠道人员减少了对家庭的付出、对子女的教育,甚至造成渠道人员情绪上、心情上的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受到家人责怪,引起家庭矛盾,造成渠道人员与家人关系紧张。
家人的责怪如:1、你这么忙,又没挣多少钱。2、你不管小孩,我也不管,学习成绩下降了,还不是你的责任。3、你忙,我还是忙,谁该做家务?4、连我生日都去跑客户去了,对我还有没有感情?
二、改善之道
渠道建设是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的转型,其成败在于人。上述诸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影响员工工作和企业绩效的干扰因素,但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却可以变压力为动力,调动愿望和激情,提高员工满意度,改善结果。具体的途径是全面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智障,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学习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战斗力。
㈠“自我超越”:引导员工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自我完善和提升。
1、授权:下移决策权,制定渠道人员授权管理办法,给渠道人员一定的业务优惠权、对后端支撑部门的业务调度权等,给渠道人员开展工作以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下半年,公司改变考核模式,将注意力放在对保存量的总体收入指标进行控制上,将住宅小区规模性客户的促销政策签字权下放给片区经理,结果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片区经理对自己的客户群更能主动地开展细分工作,对营销政策影响社区收入的思考和分析都更多、更到位,隔离政策也把握得较好。公司最近启动、实施的客户拆机挽留流程,就对客户部门和营销人员给予了较充分的授权,减少了许多层级的请示汇报,通过营销人员与客户沟通、交流,主动把握情势和应变,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营销工作。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
2、让员工在挑战性的工作中感受成就:设定更高的阶段性目标,让员工担任一些新的工作,赋予岗位工作重要的内涵,进行适当的轮岗,发挥员工的核心优势,倡导员工成为本岗位的专家型人才等等,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同的快乐,培养自信,突破“成长极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一年来,公司通过人力机制转换,科学评价企业优秀员工,建立核心员工队伍和后备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前后台岗位的轮换、互动,开展项目管理等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满意度,激活了人力资源,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实践方式。
3、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员工制定针对性、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引导新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不断地激励他们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要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内化为渠道员工的学习行为模式,根据渠道管理及执行上的重点问题,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高层和中层领导带头学习,举办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向员工推荐、赠送一些具有新思维的学习书籍,开展读书报告会;引导员工利用互联网掌握更多的资讯,开办网上学习交流园地等。
㈡“改善心智模式”:引导员工改变看待旧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重新认识世界,改变思考和行为模式。
1、进行新观念的“洗脑”教育:针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企业文化、营销、管理等最新理论、理念,特别是员工怎样在现实条件下获得成功和幸福方面的哲学辅导教育,邀请专家讲课,进行体验式培训,开展专题式讨论等,冲击、震荡员工的一些不合适宜的旧观念,引导员工转变思维模式。象市公司、公众客户部、高坪分公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成功经理人、成功营销人员,对管理人员、对员工开办的一些讲座、培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还有,今年6月份,公司召开了市公司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会议。会上,发给大家一张关于ADSL和固定电话业务受理的流程图,经过现场一个多小时的思考和自由讨论,产生了六、七十份不尽相同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公司领导才引出了服务流程改革和再造的话题,启发、引导大家走出习惯性思维障碍,思考客户导向的问题。这些方式都是转变心智模式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公司应该在渠道部门更大层面、更广范围上推广,特别是要加强以基层团队为单位的深度汇谈。
2、关注渠道人员的心理健康:将员工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全面开展渠道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党群部门和直线经理每月对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主动性地交流、对话和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渠道人员的情商和经受挫折的承受力;开通企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利用网上的“电信员工之家”,畅通渠道员工思想、心理问题的渲泻渠道,为渠道员工缓解压力。
3、引导渠道员工成长为学习型员工:制定、完善渠道学习型员工的标准,引导员工通过广义的学习,将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统一起来进行自我设计,明确努力方向,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从而更乐观、更豁达。比如,引导员工要有道德感,能够公平地对人、对已;善于沟通和合作,帮助人也得到他人的帮助;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地修正自已的思想和行为,做到心理上的自我调适;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亲情,保持快乐的心境;教育好子女,让未来充满希望等,通过系统思考,提高渠道员工的情商。
㈢“建立共同愿景”:形成组织中所有员工共有的追求、愿望和目标。
1、进行宏观政策、形势的宣传: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及行业、企业的客观形势以及可能面临的危机,宣传企业大的目标、战略和前景,让员工直面改革,将自己融入大环境下思考微观问题,既有忧患意识,又能正确对待,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公司领导要在一些大型的会议上做深度分析,党群工团和直线经理也负有直接的宣传责任。比如,象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问题,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渠道员工明了国家形势,才能理解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深刻内涵,找到自己的出路和活路。
2、进行基本政策、制度等的宣传:对于渠道计划的下达、考核办法、薪酬分配以及保险政策、员工福利、奖惩办法等等,进行深入的宣传,同时可编印《员工手册》,进行电话、网站咨询、查询,提高执行力。对于新的重大政策、制度,人力资源部门和工会部门应当组织人员直接到最基层去宣讲,现场解答基层员工的问题,并公布热线电话答疑;直线经理尤其要加强绩效管理,与员工进行持续的沟通。
3、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让员工参与决策,参加一些制度、办法的讨论,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重视,定期召开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会,引导员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等等,使员工与企业充分地凝聚在一起。比如,公司大型营销方案的制定、BPR主要流程的设置,就应当让渠道员工参与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㈣“团队学习”:发展成员整体搭配、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1、发挥团队作战能力:虽然任务分到行业、社区或统包区,但是管理上却需统筹。应积极探索适应市公司及各分公司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劳动组合,全面推行“社区经理AB制”劳动组合,以切实解决一个社区经理“单兵作战、长时间无法休息、营维技能不平衡、安全生产”等问题;对规模较大的竞争区域的争夺、大的现场营销活动、路演活动、大面积的装机、查障工作,应成立营销、维护支撑团队(也可以是虚拟的)来响应,同时可调动其它社区的人员甚至管控部门的人员联合作战;对于大客户的营销、阶段性的项目管理、招投标等工作,可联合管控、后端和市场部门组建虚拟团队进行运作,公司高层及中层领导要亲自主持一些重大的公共关系工作;对共同资源的管理也需加强,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防止扁平化危机,比如跨区揽收造成对客户资源的过度争夺等问题。
2、创建学习型团队:以部门、片区为单位,开展学习型团队创建的评比活动,持续性地强化团队学习。包括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和深度汇谈,共同提升专业能力;开展专题性的讨论、学习;共同进行经营分析;引导团队员工处理好内、外部关系,共同分享成就;鼓励员工参加公司的兴趣小组活动;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等等。尤其要强调管理人员、片区经理、大客户高级经理对下属员工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对于新员工,应该帮助其制定学习和成长计划,指派有经验的员工进行传、帮、带;同时,在当前社区经理整体素质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要强调全面推行对社区经理的派单式营销,市场部门、客户群部门和片区经理要各负其职,具体指导社区经理开展营销活动,解决简单地“以管理代替考核、考核只看结果”的做法,以真正促使员工的成长。
㈤“系统思考”:培养、要求员工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
1、强化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工作方式。建立企业前、后端和管控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管控人员联系片、社区制度,让前端和管控人员交换岗位开展岗位体验活动等,让企业各个部门协调能力增强,减少埋怨和报怨,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2、强化组织学习:将学习作为企业的战略持续性地加以运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组织系统的岗位技能认证工作,组织开展渠道人员经验交流、专题交流活动,组织社区之间、各分公司之间的渠道人员交叉实习活动等等,以实现企业知识再造和系统思考,使组织学习的速度快于变化的速度。
3、注重对细节的控制:细节决定成败,100个99%的连乘只等于36%,各个环节的可靠性都对企业起着重要影响,要引导员工:不仅要看到自身的力量,更要考虑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否则,个体的影响将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BPR流程重组,就是通过主流程和子流程的全面运作,要求每个渠道员工实践麦肯锡的意识和方法,对最终的目标和结果负责,力争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本土零售商在协助制造商完成市场占有方而,依然可以与外资超市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个别项目上能超过外资零售商! (参见本期《你比优秀零售商差在哪里?》)
但零售商还是应该认识到:尽管靠高速的门店扩张可以帮助自己和供应商覆盖更多的地域和社区,可是仿;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成本?带来的顾客流是否忠诚?为什么有时在一个城市里,两个本土大卖场的业绩还比不上一个外资的同业态门店?
的确,中国连锁超市的各种业态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50年至100年的道路。但是在战略管理、零售技术、人才管理以及“从劳动力密集转向劳力/智力密集”等方面,本土企业与优秀跨国零售企业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不要误判你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零售业发展史,都经过“扩张增长阶段”、“追求效率阶段”、“差异化阶段”和“客户关系管理阶段”(见图1),不同阶段的经营和竞争都体现了明显不同的特点(见表1)。中国零售商已经从“扩张增长阶段”进入“效率阶段”。
我认为:在高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向“差异化阶段”发展。也就是说后一个阶段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的,不可轻易跨越。因此,我们虽然赞同本刊上一期关于零售“紫牛”的观点,但同时也要提醒大家,真正的紫牛是基于稳健的管理模式,而非靠一些噱头采取“爆破”的方式昙花一现。
图1 流通行业的发展道路和不同阶段
我们考察很多二、三线零售商的案例,无论是大型百货,还是临街小店,在刚刚接触到“差异化”思路后,就急匆匆想靠差异化的产品(例如采购一线城市流行商品)、差异化的装修(门店里用大量空间摆挂“现代”装饰品)等来吸引顾客。这样成功的机会多吗?现实的答案很令人遗憾。
举两个简单却常见的案例:一个中型超市,如果只是在几个品种上采购到优良商品,整体卖场的氖围不一定吸引人,而且一个拥有更多门店的对手可以很快就采购到更便宜的商品;而一家县城百货店,在开发一个新品类时(如钻石首饰、中高档女鞋),如果不针对商圈顾客群做调研,很可能将该晶类的价格结构定错一个对于区域市场,对百元级钻戒和千元级钻戒接受程度不同。实际上在百元这个段位上,200元主打利400元主打带来的客流量和利润也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面对中国市场的复杂环境,适应各地的“差异化”可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零售商在基础技能上有更扎实的功底。
我们来看沃尔玛:它以“天天低价”的差异化经营,建立顾客忠诚度。但它所依靠的是: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总部集权和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
再看家乐福,它以“开心购物,不断发现惊喜”为差异点,同样也有一批忠诚的顾客。但它更依靠精心研究顾客、贴近当坤市场、权力下放门店和创造购物乐趣。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优秀跨国零售企业的表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袜心竞争力的本质。这些包括:精细的顾客购物行为研究、商品管理技术、高效定价和促销的技术、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业务数据分析和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
例如家乐福虽然权力下放到门店,但总部却能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收集门店数据,并给门店指导。
这些能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你的商品老断货、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如上架不及时等),那再好的“差异化”创意担不能坚持多久。
用什么工具提升效率?
中国零售企业的战略思路要从“扩张增长阶段”转为“追求效率阶段”,才能有“差异化阶段”。对于扩张型零售商来说,就是从单纯追求做大,转为追求做强并做大。
做强与做大要考虑的企业运营指标是不同的,做强需要更精细的指标体系。但很多零售商管理者因为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混乱:他们感觉有的是财务指标,有的是顾客指杯,还有内部提升的指标,很容易顾此失彼,于是最终放弃了战略性的把握。
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个体系一点也不复杂!只是这些经理缺乏管理工具的帮助,不能对指标体系做有效分类。
“平衡计分卡”就可以为零售商的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目标体系。
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零售企业平衡计分卡的例产。我们认为,在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是把握以下几点:
1.通过研究、培养和建立目标顾客忠诚度,来提升“单店产出”;
2.通过提升优化商品组合、智慧定价、高效促销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提升净利润率,
3.通过业务流程的改进和标准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骨干员工的综合业务管理能力,来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础。
据深入了解,许多零售商尚未建立企业的绩效衡量体系,或没有定期的回顾、检讨制度,即便有,也未详细确定考察哪些项目,导致一些关系到运营效率的严重问题未能引起高层的关注和得到解决――高层视听不明,还谈什么管理提升?
用什么理念统摄指标?
一个个去考虑上述指标,依然会让零售商(尤其是区域型零售商)无所适从。那么,有什么零售管理理念,能使零售商将所有指标串成一条线来考虑?
高效消费者响应(ECR)是全球零售商广泛使用的零售核心技术。ECR是流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合作,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提高消费者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ECR包括零售业的三个重要战略:顾客导向的零售模式(消费者价值模型)、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它需要零售商具有的能力和技术基础见图2。
例如在上表中,中国零售企业与优秀的跨国公司相比,在库存天数、货架缺货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一些企业通过“评分表”发现了这种差距,正在推行“ECR 50/50”项目,即同时降低50%库存和降低50%货架缺货率。(成功案例将在今后介绍。)
相关链接:ECR的核心原则
1.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了解顾客构成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对商店、商品的意见,改进服务,增加顾客价值,从而增加顾客对商店和品类的忠诚度,得到顾客的回报。
2.以数据为基础。零售业经营成千上万种商品,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有复杂的各种经营活动,只有充分利用经营数据,才能分析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商品的经营情况,作出正确经营活动的决策,提高供应链效率。
3.与业务伙伴的协作关系。从流通行业的链条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独立满足消费者需求。供应链的各方(零售商、制造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等)只有紧密合作,才能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业务伙伴的协作关系不只是在供应链上,还体现在一起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类管理上。
4.整体系统推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涉及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和各个部门,如门店、总部各职能部门、仓库、运输、供应商等,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如销量、利润、成本、库存、缺货、效率等。要真正实现ECR,必须在企业中整体系统地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用什么工具提升执行力?
在设立上述指标和整体策略后,如何能让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零售业就是细节管理,要求高度的流程管理、标准化、自动化和持续改善。中国流通行业还没有经历一次大规模质量管理的洗礼,以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实践证明:在制造业成功的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完全可以在零售业得到广泛运用,来帮助达成运营效率方面的目标。;
如美国的Home Depot公司和中国的贵之步女鞋专卖连锁,都已经过六西格玛管理的全面洗礼。百佳超市则曾获得香港管理协会颁发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卓越企业绩效标准”大奖。
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相当于一种严格的执行方法和流程,主要方法论见图4和图5。我们今后将逐步介绍。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领航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04-03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及其特点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来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
(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发展由来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的著名报告,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之后,这个理论开始发展,并被许多国家采纳,如美国、日本、新加坡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其实,这种构建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理念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中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吸引来社会各个阶层的学生;民国时期,时任北大校长的先生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目的在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其特点还可被具体表述为: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要求,人们具有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第二,学习型组织普遍存在,包括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学习和教育具有在空间上的开放性及时间上的终身性。第三,学习型社会与生活紧密相关,学习是一种大众参与的社会性活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中,高校应当成为其重要的提供者和服务者。
二、高校为何会成为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一)高校有传播知识、科研创新、培养人才的职能
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是传播知识、科研创新和培养人才的枢纽机构。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尔(Kerr,1972)曾经指出:“知识是社会的中心,现在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它。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逃避服务的责任。”的确,高校在知识的创造、积累、加工、传播和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不仅要保存和传递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人才。人才资源的质量与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和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光荣使命,这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二)高校是大众教育的加油站,也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据研究,人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年限大体是:农业经济社会,受教育年限为14岁左右,相当于初中教育;工业经济社会,受教育年限为22岁左右,即大学教育;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青少年接受教育,所有人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需要终身受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高等教育行动宣言》提出,必须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并在各个层次和各种方式上采取综合手段使高等教育向所有人终身开放。这就意味着,在学习型社会里,高等教育将越来越走进大众生活中,终身教育也将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新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富余的师资和设备资源都可以被充分利用。
(三)高校是社会的服务者,有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等,不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自身也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健康成长。他们展现出的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最根本的是,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即“利用其拥有的最卓越的精英人才、体现人类文明的丰富学术成果,对社会主流思想和观念、对社会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对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正误,做出准确、公正的评判,同时对社会的愚昧、落后、倒退、保守、专制等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引领社会发展”。在学习型社会中,高校更应当承担起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三、高校如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领航者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综合资源
高校有着精良的实验设施、集中的学习场地和完备的信息系统。高校也是教育和科研的中心,有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智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些都是高校的宝贵资源。
1.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即教学设备和房产的利用率。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利用率在60%以下。据统计,我国高校仪器设备中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在学习型社会的氛围下,高校对内应当开发固定资产的利用潜力,通过制定相关使用制度,让教师和学生能有更多机会使用这些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其教学研究和学习探索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部分资源也应适当对社会开放,允许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一些申请程序,有偿使用校内仪器设备、借阅图书馆内的藏书。通过“错开普通教育资源利用的高峰期,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时间资源”,举办讲座、读书会、学术沙龙、培训班等,为大众提供学习活动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让校内和校外积极互动起来,共同加入到“全民学习”的热潮中。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其师资力量。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和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教师也只有与时俱进,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面对同样有着广博知识的学生。教师的职能从原来的“知识施与”变为“教育交往”,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平等的民主式师生关系。同时,大学教育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而向校外延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连成一体,教师也要突破以前的角色,成为新型、开放的交流者。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承担起提高我国公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在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社区教育、送教下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型社会不仅仅要求对知识的方便获取,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为广大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课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四个支柱上。这就要求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努力过程中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今天的高校早已不再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不仅要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谱写在校园里,也应把甘于奉献的火热青春挥洒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
1.志愿活动或义工工作应该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的一项实践活动,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志愿者本身就是一种有着利他主义和慈善精神的符号。近年来,我国高校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把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服务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倡导互助精神,营造和谐环境,为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高校要组织学生走人基层、深入农村,感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现实意义,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高校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为学习型社会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社会调查,促进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广泛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要联系自身的专业学习,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未来的就业或创业道路。要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各行各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使得高校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相关行业,认清内外部环境,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锤炼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为未来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学习型学校”的高校管理模式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持续发展需要学习型管理来维系。学习型高校包括“要素”: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内建有多元回归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组织内部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每个人都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大家都能感觉到学习工作化的意义;学习工作化使高校可持续地发展;学校管理实行分权管理,校长授权,教职工、学生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活动;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学习型大学的校园应向社区开放。
1.建立新形势下的“学习型组织”。叶澜教授认为,“中国学校要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转变,应具有‘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型高校在形式上,从层级式向扁平式转变;在价值观上,从权威领导向民主管理转变;在目标上,从管理阶层制定目标要求下属达成转向校长和教师一起努力达到共同愿景;在决策上,由自作决定转向授权决定;在动机上,由注重基本、外在的动机和需求转而注重更高层次、内在的动机和需求;在沟通上,由单向、封闭式的转向双向开放式沟通。学校将是一个不断学习与专业化的组织,在个人、团队、组织以及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是一种持续进行、策略运用的过程,使成员与组织同步发展。
2.创建自由、多元的学习文化,倡导学习共享。在“以学习求发展”的新的学校发展观指导下,校园文化特征是:(1)终身学习。整个校园形成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2)全员学习。高校的每个成员,都要建立学习的理念,使所有人都浸润在学习的热潮中。(3)全程学习。将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通过不断学习来应对工作中的问题。(4)团体学习。不同的团体有适合本团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习效率最大化。(5)学以致用。对于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而言,要将教育内在的价值取向融入日常的管理和教学目标,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对于学生而言,所学要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和智慧,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锤炼。
3.突破时空限制,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巨大优势。学习型社会最核心、最突出的外显标志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无疑,计算机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1)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的链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建立高校与社会的链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归纳、整理,形成公共学习数据共享与公开。既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高校与社会的学习互动。(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高校在对继续教育的投人方面有着投资少、质量高、效益好等特点。毋庸置疑,高校应当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4)扩大高校精品课程对公众的开放。所有学校都可以建立独立的或是联合的统一存放课程的平台,由学校专门小组统一维护,使精品课程真正建成高质量、符合网络学习特点、充分利用技术能力的网络课程,从而让精品课程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终身学习。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一、实践调研背景
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软件,就像空气,是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一种氛围。城市文化是一所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的剂,是推动城市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纪元,也是文化建设举足轻重的时代。天津文化则在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城市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天津文化的定位是关乎天津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大事,纵观天津历史和现状,我可以看出: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天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推动天津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名列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格局,文化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品味越来越好,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天津文化中心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市。看着收获的如此多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不禁会发问一句,究竟"文化"这张牢靠的成绩单会对天津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二、实践调研目的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为了深入了解天津我选择了以天津文化为主线的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天津是一座文化古城,而小站作为“百年中国看天津”之一,也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代表之一,更对天津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想要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我当然要前往该地探寻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发生剧烈演变的现代文化。而在如今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古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融合也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故我选择了参观文化中心,一个有着浓厚现代文化风格,却展示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更具有时代特征。说到现代文化,我很自然的会想到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新兴文化,年轻一代对它都很熟悉,我则想要探寻在老人群体中,这个占到总人口数10%的群体,该文化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我来到了养老院。
三、实践调研内容
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以探索天津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为宗旨,全面开展“追寻天津文化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享受文化大餐,古往今来新体验天津文化中心之旅
(一)资料调查及活动意义
20__年5月,天津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天津市文化中心四至范围为友谊路以东、隆昌路以西、乐园道以南、平江道以北的整个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天津市文化中心的项目包括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银河购物中心、生态岛等。文化中心已经成为津城百姓获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的好去处。
文化中心博美图三馆试开馆,让津城市民在这个逐渐酷热起来的夏季,有了内心的一份归宿之地。在书的世界,美的海洋里徜徉,与历史对话,和知识共舞,体验一份清新和惬意,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更有责任了解体验全新的文化生活,感受城市的文化脉搏,探求文化发展的踪迹。
(二)前期准备:
针对参观文化中心的市民可能出现的想法以及文化中心在市民心中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来了解在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于文化中心的想法及感受,以及文化中心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市民不同的吸引之处。与此同时,在网上积极查阅文化中心建设的背景资料,也与天津文化影视局沟通来了解更多文化中心的情况,多角度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进行了解考察,使实地调研更丰富更全面。
(三)实地调查:
天津文化中心是本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集公益文化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一体,是文化展示,交流,休闲,消费最集中地区域,是天津标志性文化建筑群。
通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能全面了解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感受天津文化发展的脉搏,我来到了天津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1、先对天津文化中心做了整体了解。
天津文化中心本着文化、人本、生态的宗旨,不仅仅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很和谐,中央人工湖,生态岛也给人优美的环境和高雅的享受,在整个文化中心也聚集了天津大剧院,天津科技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活动中心。
2、感受了天津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严格的管理以及热情的服务在优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加分,一进图书馆浓浓的书卷气息包围了我,这里全部采用电脑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其中设有29个专门阅览室,坐席2000余个,现有藏书280余万册,还设有两个视听阅览室,装有四路同声翻译系统,可供学术报告会用。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使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
3、其次来到了天津美术馆,这是一座集收藏、展览、征集和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美术馆,是本市美术领域的最高艺术殿堂。
这不仅是全市画家期盼已久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面向全市百姓普及艺术、传播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感受每个艺术品独特的艺术气息以及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对于作品的独到见解,对于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4、最后来到天津博物馆,它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品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触摸着古文化的脉搏,体会到历朝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变过程,循着先人的脚步来探索未来的发展。
四、实践调研总结
传承给予我力量文化中心对天津的影响。
如果说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文化中心无疑成为了画笔最为坚挺,着色最为绚丽得部分,其为天津得发展更是添上了浓墨重彩得一笔。
文化中心是天津大都市进步的象征,也是天津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反应了天津与时俱进的脉搏和快速发展。文化中心落成体现出天津文化定位的要求、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突出了天津文化特色,不仅是天津的一种建筑之美,新颖的理念和建筑风格,也是天津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展示出天津环境文化的英姿,而且更是天津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就博物馆来说,博物馆收藏20万件文物,有图书资料20万册,展示了天津自战争后至恩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在屈辱中奋起斗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从抵御外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中国的历史地位。而其设计以“世纪之窗”的概念为原点,“世纪之窗”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建筑,既是展览空间也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的“城市殿堂”。运用现在建筑的设计理念,首先在外观上就给了人美的享受,而丰富的馆藏,又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集合的典型代表。文化中心的开放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我市居民的业余生活,而其传承历史,发扬现代文化的做法更增添了其参观价值,不断激发我市群众热爱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增强了市民共同把天津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信心与决心。
通过调查问卷我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开放评价很高。八月三日,尽管天气阴沉,前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仍然络绎不绝,开馆两个多月,文化中心图书馆已接待读者近五十万人次,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时尚购物中心。可见图书馆以智慧之窗为理念的设计,实践性相当高,开馆尽管才两个月,对于激发天津市民的读书兴趣相当有成效。而且调查问卷统计中有80%的人表示参观后对图书馆印象最为深刻,相信市民遨游书海的渴望将使天津离文化强市更近一步,满足了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能从自身践行天津文化,做文明市民。问卷结果还表示当地居民通过参观文化中心,对于天津的文化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认识,而文化中心对天津文化的整合,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平台。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2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们终于可以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来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当今社会,无论什么工作,都总是“有经验者优先”。所以,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以及锻炼与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这个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实践。
20__年夏天,我的大二暑假,我如愿的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对每年的假期实践都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并为我们保驾护航,期待着我们能从中得到锻炼,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热心的态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它让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以现实主义的眼睛,以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观察、体验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
而我,作为这次实践队的队长,这项活动亦给了我更多的责任与挑战,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的能力与认识。从课题选定的一开始到组建好我们的团队再到队员一起为活动奔赴往返,到最终完成我们的成果,一步步一天天,我与它同在,牵挂着它,与它一起成长。我明白了要带领大家去做成一件事,首先自己要成竹在胸,有比较成型完整的想法,并且要有一定的自信,这样队员们才有可能信服你,与你一起完成任务。同时,沟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我们要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合作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不时的改善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行动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点,自己做的就不很好了,没能把男生女生带活跃起来。另外,作为队长,还需要协调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带领队员适应不同的新形势。
每天的努力,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我们各自奔波在我们的实践岗位,尽管辛苦,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但我们依旧没有放弃,相互鼓励,以一个集体的力量坚持下去。作为一个学生团队,虽然我们缺乏相应的系统性知识,而且并不像政府部门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是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紧密的联系,一起讨论,一起做事,一起总结,一起面对困难,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样能把最真实的成果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认识到恩施地区烟叶的生长现状、烟农对烟叶评价及以后的发展如何,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给自己增长知识,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成果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虽然在活动进行时,不可预见的辛劳与看不到的成果让我的一些队员退出了,但我看着我的其他队员,他们依然能不惧艰辛,他们和我一样,不甘放弃,这已是责任,背在肩上,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我们倔强的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我们能做出一份成果,这就是回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与人交往,关键在与真诚。初到办公室,周围都是些新面孔,一句早上好,就能拉近同事间的距离,都会获得别人的微笑。有时候尽管只是一些细微的东西,比如早晨的一声问候,给同事倒杯水,都会博得大家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它表达了对同事尊敬,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我和同事们我相处十分融合,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相信我,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其次就是要善于与他人沟通。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做事要保持一种热情和信心。其实,不管在哪个岗位,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小事,热情让我对手上的工作充满激情;耐心又让我认真的对待工作,哪怕是小事,我都想办法把它做好。俗话说:事在人为,成事在心。只要你有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要想收获更多,只有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能够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我是觉得很荣幸的;能够到贵州去切身地感受它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也是我很难拥有的经历之一。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队就开始开会讨论一些相关的事宜,分课题组准备实践中的一些课题预习和研究,分配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就做得很好,而且很难得。所以,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这支队伍的。那么我就先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是团队合作的经验。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生,自己的团队合作经验非常少,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难跟这么多同学做同一件事情。在这个团队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我也有机会接触其他各个院系的同学,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在团队中我们更容易学会尊重别人,尊重集体。在正安县的时候,我们一起完成了课题的调查研究,一起解决了很多问题,一起讨论我们的行程、活动和调研结果,虽然有时候也会有很多争论,但是大家都是本着对集体负责、的态度的。我觉得我们队的同学们在团队合作里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也是我们的实践能够圆满结束的重要保证。
自信也是在社会立足所必需的。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假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这都是自悲的心态在捣蛋。感觉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又不怎样等等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怯弱、自悲就这样表露出来。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这是找工作时舍友给我的忠告。在多次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我们正青春,我们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要用成熟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年轻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活力去拓展,争取把这次活动做得更好,让年轻不失败,让青春无悔。奉献青春收获明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炎炎夏日,我和我的队员们穿着志愿者服装奔走在大街小巷,一起用汗水浇灌青春,用笑容同阳光比灿烂。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的暑假因为有它而没有虚度,我们的阅历因为有它而更加丰富!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3经过两年的学习,我越来越意识到到大学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需要掌握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但同时也要逐步学习校园向社会的过渡,也要了解生活,学会生活。
社会实践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时刻铭记前辈们的教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社会。20几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时候,我应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挥洒在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解生活,并努力为他人的幸福,整个社会的繁荣安定而奋斗,我想这就是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力。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在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最近,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断涌现,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墨汁粉条、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故相继发生。这些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似乎都已经不再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对社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去探究;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必须给以充分的保障。为此,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做了一次相关的调研活动,主动调查民众意见,以增加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建议,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买菜负担,切实使食品的安全水平得以提高。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从广义上来说食品生产者应包括食品原料的生产者和食品的制造或加工者。例如,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由于缺少环保知识,施用农药的技术不过关或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些菜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氧化乐果、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类农药,造成农药事故屡有发生。经销商也对食品问题负有很重要的责任。食品是一类易腐性商品,只有极少数食品的保质期在一年以上,大多数食品的保质期只有3~6个月,不少食品保质期只有几天。因此,由于营销管理不善、不了解各类食品保鲜贮藏的知识,常出现产品过期的现象,使很多人成为食品危险性因素的受害者。近年来注水猪肉、矿物油、地沟油、抛光粮食、生猪饲料添加瘦肉精、石蜡制火锅调料、敌敌畏浸泡金华火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看上去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远,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近。我通过调查我家乡的各个大小菜市场及超市,对家乡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菜市场及超市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方式及重视程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诟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判别食品,蔬菜是否优质的一些小技巧,让我感悟到生活无小事,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对家乡的大小菜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很多菜市场都没有进行安全检测,只要菜商支付相应的摊位费,就可以在该菜市场进行销售。这样的营业模式必然是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百姓的食品安全只能仅仅卖家的道德建设的高低来决定了;如果卖家将已经腐烂或者以及过期的食品混在在优质的食品中,鱼龙混杂的卖给卖家,轻者只是是买家感到常委不舒服,重者可能对买家的身体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
在7月4号到7月13号这10天时间,我先后走访了温馨花园小区旁的菜市场,火车站旁的菜市场,六队旁的菜市场,水晶路上的农贸批发市场,七队居民区的菜市场,金桥超市,民家超市,乐多超市等近十几个菜市场和超市。通过对询问交流的方式随即采访市场里的菜农与消费者,向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我走在菜市场的人群中,屡次想拦下一个阿姨想问一下她关于在买菜是所遇到的一些不良现象。可是,却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张不开口,不知道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子过,还是因为和陌生人交谈有些胆怯。想着想着我不由得一愣,突然间明白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学习,就是在家里些作业,我们身边都是同龄人,我们基本上拥有着同样的爱好,同样的梦想,我们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不曾或者很少接触过那些比我们大几十岁,可以当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极少极少,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单纯的,幼稚的,应该被保护的。再过两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必需去面对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和事,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我们不曾面对的事情,面对许许多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而这次社会实践恰恰是给我们提供一次机会,让我慢慢的去学习和不同的人交流,从他人身上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断的纠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这样想着想着,我也不再胆怯,或许会拒绝,或许会被忽略;但是成功的开始总是失败了,有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成功。
为了不妨碍在他人,我尽量去问一些不在购买的人,只是问一些在随便看看的行人,这些人有阿姨,有叔叔,有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小孩。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得人群进行分析,我发现:爸爸妈妈这个年龄段人对买菜一般都是在家或者下班回家的路上去买些菜,对买菜这种事情也不是很精通,只是觉得看着还不错就买一些,价格方面也不是太计较;其中有一位阿姨说她其实也想买些新鲜,价格适宜的菜,可是自己也不会挑,价格方面每次想砍些价,菜农总是说这已经是批发价了,不能再低了,她也不好再说些什么。爷爷奶奶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会去一些比较的市场去买,他们买的菜普遍都比较新鲜,价格相对比较低;但他们都表示由于老人家吃的比较少,因此每次买的菜经常会坏掉,觉得怪浪费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都是帮父母去买菜,不大怎么关系价格,只要觉得看着好看一般都会买。通过对这些消费者得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不知道怎么买到安全,新鲜的蔬菜,只要看着可以就行了。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采访了形形的人。但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好在大多数人都很热心,愿意抽出一定时间和交谈,分享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观点与看法。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温馨花园菜市场时遇到的一位失去右手的残疾人,他向我们分析了菜市场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蕴藏的道理。他还说,关系到大家直接生命安全的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对于那些损害大家利益挣黑心钱的人,大家一定要共同监督,并且要促进法律的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加对这些热能的打击力度,保护大家。听了他的话,也让增强了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略微体会到这个社会并不是总是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好,我们不仅要学着保护自己,更要努力保护他人、保护弱势群体,还要打击社会的一些恶势力。我们肩上的负担真的很重。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义务所在,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这个社会是分不开的,自己的幸福与生命安全也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上的,食品问题不解决,又何谈社会安定呢。
我不仅仅是去实地进行调查,我还做了问卷,再网上发起问卷调查,研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有13.2%的人年龄段在20~30岁,60.8%的人在30~50岁,26%的人在50岁以上。82.7%的人都会在超市购买食品,这充分表明人们比较信赖超市中食品的安全度,72.9%的人都会去刻意的关注食品安全方面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有极高的重视度;并且78.5%的人都认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对食品安全有很大的作用。由此我发现,食品安全对的重要性,对生活的重要性。要向每个人都生活的健康,首先就应该从我所食用的产品开始注意。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给我带来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4当前学术界在讨论村民自治或村级治理时,大都忽视了对村级治理类型的区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面对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具备相当不同的效果和表现,不能理解村民自治所面对的特殊环境,也就难以理解村民自治这样一种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实践后果。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制度,依据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场域的村庄状况的不同,这一制度安排的实践后果会有不同。本文试图依据村集体掌握经济资源的多少,将作为强制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后果的民主化村级治理区分为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这两种村级治理类型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多少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中具有相当的不同。当然,将民主化村级治理分为动员型和分配型两种类型,还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分类方法,实践中两种村级治理类型交叉重合之处甚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应该做好。
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5一、调研背景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80后与90后已经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随着年轻思维方式的注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革与更新。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日益便捷,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思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目前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__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截至20__年底,“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到20__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在空巢老人这个群体中,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是格外值得我们关注的。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早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今天,有关“空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调研内容:
(一)调研形式与方法:
先向被调研地区负责人了解该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关数据,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采访,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研基本情况
生活水平低下是空巢老人最基本的一个特征,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且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家中的土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疾病、伤残、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医疗护理。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的“远游”,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或外出经商或外出工作,造成许多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举家前往城镇,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现象愈发严重,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外出务工造成的。
(三)调研问卷分析:
1.缺乏子女关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四、调研总结:
(一)政策方面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例如,减免税收,创业初期给于经济上的补贴等等。形成本地特色的农业或工业经济产业链,使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减少外出的数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仿效现在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交纳与农民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农村居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度。
2.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
例如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
3.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约有9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于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于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加大对社区的经济支持。
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各行政村应从社区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有自我保障。
(四)生活照顾
1.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
建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2.委托或雇佣亲人或邻居对老人进行照顾。
在与老人及其邻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人都是本姓氏的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邻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由此我们考虑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将老人委托给邻居、亲戚照顾,并给以一定的报酬。这样,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联系双方的情谊,而且老人也更易接受。
(五)精神慰藉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
关键词:校本课程领导;中小学校长;功能和策略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生事物,中小学教师仍然苦于理论知识匮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从课程领导角度来看,校长则是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
校本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不同层次校本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最终都落实到中小学校层次上来。校本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在学校层面上,主要的校本课程领导者是校长。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其中,决策职能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核心。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组织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营造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作用区域主要是课程和教学,被领导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发展是中小学校长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目标是达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品质的提升。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校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衔接;规划学校“最适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设计学校课程开发规划。
第二,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校本课程。为了使操作和交流变得简单,应将校本课程适度结构化。
第三,决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组织审定教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内容和组织校本课程内容的原则、方式。组织课程的修订和改革。
第四,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在教学层面上,教师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中小学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最核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有:①制定沟通目标:领导者会参考教师意见,制定符合学校特性的教学目标,就教学目标与学校成员进行沟通,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能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②管理课程教学:领导者会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保证教师的教学时间,并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活动。③视导评鉴教学:领导者会观察及评鉴教师的教学,协助教师改进教学,解决教师的教学困难,掌握整体教学的品质。④促进专业成长:领导者会鼓励教师进修,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高度的期待,协助辅导新教师的教学。⑤督促学习进步:领导者对学生学习成效有高度期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奖励学生学习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⑥营造支持环境:领导者会建立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与家长及社区保持良好关系。[1]
第五,校本课程评价的组织与指导。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决定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指标、方式。校本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评价体系由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学校发展的评价组成。指导教师开展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第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协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二、中小学校长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策略
(一)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的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校本课程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说来,长期规划通常10年以上;中期规划通常为2~7年;短期规划通常为1年。
中小学校长要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在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时,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
(二)再造与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结构是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2]“课程改革不仅只是将一个课程元素代替另一个课程元素,这种新的元素也需要相符合的组织结构才能维持下去。不改变革新方案赖以生存的环境脉络,课程改革将是短命的。”[3]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专业人物;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专职人员;非专业的市民代表;学生。[4]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的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多元的权力结构。
中小学校长要设计与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等机构;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主任委员。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
(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没有理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盲目的实践。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段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带”,课程专家是引领第一线教师把校本课程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
中小学校长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研究,及时指导并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可创办校本课程开发网站,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5]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相比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6]加之,长期以来,教师的课程活动徘徊于“机械化的知识传播”状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受到压抑和损伤、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缺少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7]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通常要经历个人实验、交流观点、寻求信息、最低责任参与、主动参与、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六个阶段。[8]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9]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发展。因此,着力引导教师从低一阶段向高一级阶段迈进,增强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广泛发动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提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鼓励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高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校本课程人力资源领导的实现是通过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质量导向的工作环境来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
中小学校长一是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二是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高素质的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有: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本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若干学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三是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长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六)把好校本课程内容质量关,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纲要》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人或合作小组对任教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它是该门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指南。
中小学校长一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二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课程资源是否具备。未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定的《课程纲要》,不得组织课程实施。
(七)“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尝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八)评价与监控学生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小学校长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本身、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其次,要定向,即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再次,要校正,即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施行为。最后,要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
(九)重建学校文化,营造校本课程发展环境
加拿大学者富兰认为: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向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10]课程领导最根本的目的是试图改造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合作分享的组织文化,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可分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虽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形成,也就反过来以隐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塑造和改变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大多数学校文化成为考试文化、应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像学校获得课程自主权那么简单,需要学校以异于以往的组织、运作、态度及知能来从事,这会波及各部门各人员的权责、利益、习性、互动方式及价值观,不只是一种文化的改造与重塑。[12]校本课程需要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那种把校本课程嵌入旧课程文化的做法,只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入手,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第一,营造校本课程的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会对校本课程的推行造成阻碍。因而校长要着力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反思,寻找校本课程发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二,营造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文化。重视营造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校本课程实施文化。
第三,营造校本课程的学生文化。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学生文化。“从小教育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进行探索和学习,无论事情做对做错都能对结果负责。”[13]
(十)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对话渠道,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支持难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而且涉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教育主体的教育意识,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操作与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由观念、制度、操作和物质四个层面构成。这四个功能各异而密切联系的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校长要着力建立学校—社区、学校—家长的对话、合作机制,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发展校本课程公共关系;广泛宣传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更新教职工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组织教职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导向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督评机制,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和任务,自主制定开发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碧娟.校长教学领导之理论与实施[M].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改革与转型──领导角色.师资培育.伙伴关系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C].2000.
[2]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New York:Th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
[3]欧用生,杨慧文.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岸的观点[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84.
[4]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5]顾书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6]教师教育课程严重滞后改革时间表初步确定[N].新闻晨报,20051026.
[7]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8]Marsh C,Day C,Hannay L,McCutcheon 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Z].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57.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应用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10]Fullan,M(with Stiegelbauer,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 Chang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ss,1991.169.
[11]林一钢,何强.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在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大势之下,李彦宏如何艰难求变?
荣耀带给李彦宏矛盾与挣扎。
2012年他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国首富,在刚刚揭晓的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百度(NASDAQ:BIDU)的品牌价值比2011年提升8%,一举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科技品牌。公司业绩也处于新一轮爆发,2011年营业收入145亿元(人民币),2012年第一季度42.62亿元,百度在庞大体量之下,仍能保持70%-80%的增速。
炫目的数字背后难以躲避的是“荆棘冠”的痛苦。竞价排名事件、百度文库的版权风波,百度大部分的真实使用价值被愤怒裹挟、淹没。
从百度的收入结构看,过于单一,2011年145.1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中,99.8%来自搜索技术带来的网络广告。换句话说,搜索兴,百度兴;搜索亡,百度何去何从?
业界更为担心的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大势所趋之时,百度是谁?如何顺势而为?“网络女皇”、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2010年的Web 2.0峰会上报告称,移动互联网当下的发展速度是1994年网景公司诞生时传统互联网速度的8倍。用户在向移动互联网迁徙,更多人通过应用而非网页访问互联网。随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属性的平台开始兴起,互联网的信息以“人”而非话题、分类重新组织,搜索逻辑和社交逻辑似乎大相径庭。大公司们都在建造自己的开放平台,口味挑剔的用户更自由地挑选入口,他们的垂直需求,比如图片、应用、视频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满足——不一定要通过搜索。
除此之外,人和形势同等紧迫,百度内部也在面临一场变革。几年间高管离任的消息从未停止过,眼下百度刚刚配齐高管团队。因为需要保持“小公司”一样的活力,它采用极为扁平的管理体系。腾讯、阿里巴巴都曾这样,它们后来遇到了2万人“诅咒”,在这道门槛之前,再天才的创始人、再优秀的团队,都难免徘徊与盘整。现在百度已有17000多名员工,按它以往的增速估算,突破2万人就在几个月后。
应对如此多的麻烦,百度帝国的扩张回到原点“搜索”,一切以简单的“框”展开。但在互联网无可避免地快速更迭中,百度的进化曲线愈发偏离业界的逻辑,到底这是征服新时代的捷径,还是百度被牢牢地束缚在“框”中?对比Google,其早已脱离了对“搜索”的单一依赖—邮箱和安卓平台是其发力点。
搜索是百度的围城吗?百度团队如何突围?
框内的“王者”
这几年,百度的大部分多元化产品一踏出“框”就失败,这已然成为宿命,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互联网的新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百度却从中受益匪浅。外界见到的是,百度对多元化拓展的积极尝试中经受了不少挫败,似乎在证明百度缺乏搜索以外的产品基因,陆续被认为失败的包括电子商务产品“有啊”和“乐酷天”、IM产品“Hi”,同时海外的日本百度发展同样不如人意。
百度内部却不这样认为,百度CFO Jennifer(李昕晢)说:“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尝试,创新从哪儿来?不尝试永远不会失败,去尝试成了当然很好,但失败了也没什么羞愧的。”
推出百度“有啊”时,电子商务行业还没爆发,格局也不像今天这样错落有致。起初百度觉得有机会,但做了“有啊”才知道这个领域的核心是物流、管理和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但这三条都不是一家技术公司的基因,也不是百度所长。
Jennifer说:“尝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方面能对尝试的新鲜事物,对产业的演变有认知,另一方面对百度的核心竞争力有更明确的认知。”
多元化失败和百度的布局密切相关。百度采取“721”大搜索战略,将70%的资源投入和搜索直接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将20%的资源投入和搜索间接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将10%的资源投入其它创新项目研究,电子商务、IM、海外拓展都属于“新业务”。
“多元化从来不是百度的追求,”李昕晢说,“用10%的资源做尝试也许是浪费,但不尝试百度就变成了传统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可琢磨了。”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百度的扩张总是针对新兴产品,对于成熟且能赚“快钱”的领域百度经常说“不”。
2006年的《鲁豫有约》中,李彦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透露成功“秘籍”: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不喜欢,碰到困难就退了;第二,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今天再验证,百度的确从未离开搜索半步。
2005年百度上市后,就有人不断地劝李,“百度有钱了,应该涉足网游,多个更赚钱的业务”他一直回答No。两年内搜狐旗下畅游的在线游戏收入达到上千万美元,并分拆上市,轰动了纳斯达克。拥有用户群再拓展游戏赚钱,这个回报丰厚的盈利模式清晰地呈现时,大公司纷纷把网游定位战略级产品。
有人拿着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找到李彦宏,“从百度社区用户数据看,很多人是游戏玩家,每天花在网游上的时间比搜索和社区都长,既然用户有需求,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网游,让用户在百度平台上满足需求?”
他仔细看完数据,平静地反问:“数据确实证明了需求。但我们做网游的优势又在哪里?”“我们有用户啊,其它网站也谈不上什么优势,只要有用户有需求,就可以运营起来。”对方回答。
李彦宏缓缓地摇了摇头:“刚回国时,我就看到了中国网民对网游的热情高于任何一个国家。但我自己从来不玩网游,很长时间都搞不懂网游。我想对于这种自己都不喜欢、更不擅长的事,即使商业机会摆在那儿,我也肯定做不过真正喜欢它的人。”
对方还不甘心,“利润比我们做搜索高多了,不做,太可惜了!”
李彦宏想了想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为网游厂商提供一个推广平台,我们只在里面起间接作用。”后来,百度游戏频道诞生。出于同样的原因,2003年、2004年李彦宏拒绝了SP业务。
这是当下中国互联网被奉为真理的产品法则,腾讯也因相似的法则一骑绝尘。虽然用户面前的百度总是那个简单的搜索框,腾讯的全业务产品线纷繁复杂,但两者都主张:用户需求决定一切、让产品做到极致并迅速迭代。
李彦宏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百度的“首席体验官”。去年他在南开大学对同学们说,“CEO必须是疯狂的用户。”据说,百度成立后他从未24小时离开过互联网,总是第一时间知道全球范围内的新产品、新趋势,员工常年能看见他挂在“Hi”上,时而他会在植物贴吧(这是他的爱好)里“冒个泡”,出问题时还曾临时客串客服。
百度人称呼李彦宏为Robin,他还有个绰号,“百度第一QA”(品质保证)。他每天使用产品,发现了技术问题或体验不好,就会随手往bugs@baidu.com的邮件组里“投个条”,像一个最普通的用户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从bugs邮件组开通起,李彦宏就一直是“投篮高手”,是抓百度Bug最多的人。
这给QA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李彦宏整天这么忙,还能抓到这么多的Bug,说明QA工作远远没有做到极致。为此,QA团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软性KPI,就是让李彦宏抓不到Bug。这个KPI是QA团队最困难的任务—即便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李彦宏总是能从他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下半年。李彦宏有足足一个月时间没有抓过Bug,QA团队才第一次完成了当月的KPI。百度的搜索产品因此不断进步。
在搜索这个“框”里,百度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目前,百度已经拥有超过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份额,每天响应数十亿次的网民检索需求,为超过40万家企业提供搜索营销服务,并通过百度联盟带动超过50万家不同领域的网站发展、壮大。而“框计算”、百度开放平台、移动云平台等创新理念及产品的陆续推出,也为数千万第三方网站及个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在资本市场,百度成绩鲜亮抢眼—自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以来,百度市值已经从早期的8亿美元到现在的400多亿美元,实现了超过50倍的增长,成为全球股市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之一,并受邀加入纳斯达克百强成分股,成为全球高科技公司业绩表现的风向标。
搜索,还是搜索
“框”代表束缚和保守,但是对于百度而言这才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如果说2009年李彦宏提出的“框计算”理念,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和迷惑的话,今天,这一技术已经改变了网民的搜索体验,并正影响着整个世界—仿佛是一夜之间,包括Google、俄罗斯的Yandex、韩国的Naver等在内的多家国外知名搜索引擎,纷纷推出与“框计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共同倡导即搜即得、即搜即用。
2011年9月2日,李彦宏再次站上“百度世界”舞台百度新首页时,距百度社交产品“说吧”关闭整十天。
按照官方说法,新首页是百度进入社交网络分享时代的标志之一。但新首页一经推出仍同样面临着业界的不解。有批评者说,新首页像七八年前就有的网址导航,在社交时代百度正在逐渐衰老。让它衰老的不是某个对手,而是网络世界正从“干巴巴”变得“湿乎乎”的趋势。
《未来是湿的》作者、敏锐的互联网观察者克莱·舍基认为,历史上人们花了太多时间解决技术问题,而非技术使用者的社会问题,在互联网正变得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情味的大背景下,它将成为打破传统组织局限的工具。
崇拜工程师文化的百度,是“干巴巴”时代的王者,它精于提高搜索引擎上哪怕是0.01秒的载入速度,以及在中文世界中寻觅信息的精度,然而,在“湿乎乎”的时代,它还会是必需品吗?
李彦宏本人当然不会对从“干”到“湿”的变化视而不见。去年,他曾向华尔街解释社交时代百度正面临的变革:目前社交搜索服务流量已占到百度总流量的1/4,百度认识到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流行,同时也在产品中加入许多社交功能和元素。
事实上,百度对社交领域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Twitter刚刚在全球掀起微博热潮时,网页搜索产品部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位眼光犀利的同学主张:“微博肯定会在中国火,咱们赶紧做一个。”接着就有人反问:“这对搜索引擎的价值是什么?”答:“解决实时搜索的问题啊,实时搜索肯定是有需求的。”又问:“在中国微博能提供公众普遍感兴趣的实时信息吗?”
他们经过调研发现,在中国做微博能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比例不会很高,因为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今天吃了”之类的内容分享。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关于微博的讨论重点不是百度做不做微博,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上,尤其是百度已有的资源,将实时搜索做起来,于是,百度实时搜索立项。
李彦宏早就设计了另一条社交时代的百度行进路线图,但并非外界习惯的逻辑。百度的社交路线最早可以追溯至成立初期,百度工程师说,其使命“帮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就包涵了社交因素。或许可作为印证的是,2003年百度推出“贴吧”,两年后又推出“百度知道”,都获得成功,这也成为了最早开创Web2.0社交时代的雏形。
李彦宏曾向华尔街投资者们阐述社交时代的百度,“我们的战略和计划是将社交元素整合入核心产品,而非单独发展一个社交网站。”
也就是说,百度相信无论何时搜索都是用户核心需求之一,百度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将用户的社交需求涵盖于功能更强大、体验更人性化的搜索平台之下。百度目前热衷的,并非在体系内建立类似Facebook或微博那种强黏度用户关系链,而是想把“贴吧”、“知道”等基于信息需求的产品相互打通,并与现有的网页搜索结合。
新首页将是百度式社交的入口,现在它的首要任务是吸引用户登录,因为它要尽量还原出搜索框后的“人”。
另一位工程师说,“什么是社交时代?就是社交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信息的爆炸从没停止过。”从百度视角看社交时代,无非是又一类信息的爆炸,而百度产品的进化就是让人们更容易的找到信息。
从这一维度上看,社交时代的百度可以被认为是百度的第三个阶段—“不搜即得”,前两个阶段是百度初创时期的“即搜即得”和框计算的“即搜即用”。
目前,谁也无法给社交时代的百度以定论。它的坐标系谷歌,为了抗拒社交时代的边缘化走过不少弯路,直到Google+出世后才算找到些感觉。但两者的若干表现已证明谁都无法复制对方,对百度来说,那样的社交战略并不适合自己。
“百度做产品最关心的还是用户需求。”百度网页搜索产品部产品架构师田晓萌举例说,用户对百度的需求和想象中很不一样。之前百度知道曾和百度贴吧打通,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用户愿意整天泡在贴吧里,肯定也愿意回答与贴吧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实际并没有带来显著流量转化。“试验过才知道,贴吧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回答问题。”
或许对于变幻莫测的时代来说,高速增长的核心业务才是看得见的安全。“对于百度来说,第一要保证现在的核心业务,这个业务还在高速增长,不能够被威胁到,所以我做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为了巩固网页搜索的地位。”李彦宏说,“第二,要保证拥抱变化,拥抱不是简简单单的吸收,是我要比你做得更好,让我能够获得变化带来的新机会,这就牵扯到搭建平台。”
除了此前的数据开放平台和开放应用平台,两个月前,李彦宏在百度开发者大会上描述正在为开发者提供的后台支撑平台,平台上有百度应用开发的环境。这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对大数据量、大访问量、实时更新、非结构化的数据等研发的经验集成,现在它对此逐渐开放。
搜索引擎从诞生之日起天然就是云计算形态存在,因此百度在云计算方面也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云上、技术实现于云上、用户也聚合于云上,这种情境下,应用的未来也只能在云上。”对这一战略,百度如是描述。
与“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且同样位居百度目前最重要战略地位的,是移动。在百度看来,云将引爆移动互联网。
就在十几天前,百度与长虹联手打造的H5018炫·色智能手机正式上市。该款手机搭载了最新的百度云智能终端平台,并以联通明星合约机进军千元智能手机市场。作为百度云战略的重要一环,云智能终端平台全面集成了百度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与云服务特色应用,集个人云存储+多终端+多应用为一体,是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布局。而据消息人士透露,除与戴尔、长虹合推手机外,百度也正在与其它主流手机厂商、运营商就云智能手机合作而进行磋商。
百度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表示,百度希望在未来两年,帮助百度移动平台上一半以上的开发者实现盈利,并建立模式清晰、有保障的商业模式。
百度并非没有底气。一是流量优势。数据显示,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两年间,百度移动搜索的流量增长了17倍,呈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百度每天有约1千万次的移动搜索请求和应用相关。换言之,如果把这1千万次用户检索请求都满足的话,意味着每天至少产生1千万次应用下载,这给开发者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
“搜索的特点在于平等接入网民需求,兼顾长尾和热门。哪怕一个事情只有三五个人用,百度依然会提供平等的接入,把长尾需求满足好。”李明远介绍。
二是百度的传统优势:强大的数据和技术平台。日前,热门图片处理应用美图秀秀、财务软件随手记等都集成了PCS(百度个人云存储)并成功上线。
李彦宏把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喻成早春,春天已经来了,举目一望,所有的树木还没有发芽,更别说花开了。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就处在这样的时代,他说,“这样的时代百度做什么?做云(端)。”
商业模式的进化
百度副总裁王湛比喻,百度在商业上的高速增长就像一辆不断往前开的赛车,要在高速行驶中不断地换下旧的零件,甚至更换发动机,但更换过程中车还不能停,“这是最大的挑战,切换凤巢就相当于给百度更换新发动机。”他说道。
百度作为获取信息的入口,有人说竞价排名就是向用户派发的小广告,持同样的逻辑看框计算和百度联盟等身后的商业模式,百度不仅要发小广告,还要收过路费。当然,在互联网界,全业务公司的做法是在入口周边不断地提供服务设施,也同样遭到批评。
2009年,竞价排名的危机爆发后,百度行动迅速。被曝光6小时后,报道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所有竞价排名推广下线,百度开始全面审核相关行业客户资质,在两天之内撤下了1000家没有执照的关键词客户公司,协助提供作假文件以通过百度内部审核的员工也被辞退。
7%,Robin写下这个数字并重重地划了两道横线,这意味着1亿元,是他估算出的最高损失。随后的凤巢项目会议上,有两个切换方案之争,激进派主张12月1日更换但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保守派认为虽然外部环境恶劣,还是应该按照原计划让竞价排名和“凤巢”并行至来年4月,出于风险考虑,大部分人倾向于保守选择。他靠向椅背,看着窗外已近暮色的天空,忽然果断起身,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边大步走出去,一边想着“凤巢何时切换,要有个定论了”。
第二天的Q4战略例会,李彦宏宣布:“凤巢切换的事儿我想好了,就把Deadline定在12月1日吧。长痛不如短痛。”按百度的传统,一旦决策做出,唯有全力以赴地执行,最终几百个工程师和几千名销售客服夜以继日,终于成功完成几十万客户和几百万关键词的切换。
事后,王湛问Robin,“你说遇大事要先听多人意见,但在凤巢这件大事上好像只看到你自己做决定”Robin答:“大家反对,是因为不想让公司蒙受损失,所以这个决定必须由我来做,也只有我能承担起由此带来的损失。”
更换凤巢后,“竞价排名”进化成了“搜索营销”。由于采取了更科学二阶拍卖体系,客户出价更接近其心理真实价位,百度收入出现大幅度增长。王湛说,凤巢的效果比较符合预期,客户在凤巢上能更加有效率地完成搜索营销,从数据上看,他们得到的回报也比以前好。
当然,又是一波对于凤巢变相涨价的批评。互联网营销公司MediaV高级副总裁郭海认为,“价格从来都是买方觉得贵,卖方觉得便宜。的确会有价格过高的关键词,但相关领域往往竞争很激烈,甚至是恶性的,这时广告主的心理价位会高得离谱。”
对百度来说,采取单一商业模式首先因为搜索是个难度很大、技术上永无止境的课题;其次,这是目前互联网最赚钱的商业模式。李昕晢说,“第一,好的商业模式百度应该深挖,第二,百度也没精力去干别的,就应该好好干搜索这事儿。”
即便如此,巨大的风险依旧如影随形。就像业界常说的,颠覆搜索的一定不是搜索,颠覆百度的也一定不是另一个百度。尤其在中国,之前曾出现过类似的3Q大战。
“这种竞争手段一直存在,但不能大范畴地影响一种商业模式,”李昕晢说,“如果百度的格局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那这种商业模式是可以持久的。”
换言之,百度能否完成商业的进化还取决于它的周边生态。
去年起在中国一些城市核心商业区域陆续出现百度的“实体店”,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中山广场各一个。这是百度的营销体验中心,为客户提品体验、培训和代收费服务。王湛说:“很多客户是中小企业,凤巢系统功能强大了、数据增加了,但他们需要的技能也比过去难。百度除了在产品上给用户增加智能选项,相当于相机的多场景识别,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更现实的帮助。”
除了各种开放平台,投资是百度另一种建设周边生态的方式。和产品策略一样,百度投资遵循大搜索原则。李昕晢首次透露百度的投资原则,分为三类:第一,能巩固百度的核心业务;第二,能建设生态环境,能促进垂直领域内出现更多优质信息;第三,布局未来或者加强对新领域的认知。在上述前提下,投资不追求盈利,能赚钱固然好,不赚钱也没有关系。
百度投资去哪儿网就属建设生态。“你说垂直搜索百度能不能做?太能了!”李昕晢说,百度投资去哪儿网之前,中国没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是被国内公司收购的,这至少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新的回报途径,再给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帮助他们追求更好的发展,“第一次创业者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得到好的回报,而不是被外国人买走了。”
控股去哪儿网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在看似大局已定时,去哪儿网态度坚定地提出了一个新条件,不仅希望在百度大搜索结果里以阿拉丁应用形式呈现,还需要对机场、搜索结果中的指向,以及对百度使用竞争对手的数据提出特殊要求。李彦宏表示,报价可以接受,细节要兼顾全局。
“既然这样,我觉得可以接受去哪儿网的条件”,企业发展部内部讨论时,有人考虑,“去哪儿网的数据质量本来就很好,要不我们也不会投资控股它们;另外对自己的控股公司,资源支持不为过,毕竟大方向是确保收购完成。”
这番话很有道理,但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汤和松觉得不妥,在他的坚持下,他们又和去哪儿网展开了多轮艰苦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百度在宏观上支持去哪儿网的内容结果;但不能承诺形态,也不会帮助去哪儿网控制其它数据来源;百度搜索将严格依据百度的质量标准,去哪儿网的用户体验不如其它来源时,不能优先呈现去哪儿网的数据。当收购顺利完成后,李彦宏对汤和松的做法表示认可和嘉许。
但这还不够,百度庞大体量的影响力早已穿越了互联网行业,蔓延至整个社会。医药的虚假宣传、维修等行业的管理不规范,社会上本来就比比皆是,有时百度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百度文库,推出文库的本意是帮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知识。其中,小说等版权类作品只有8%。据说文库风波最猛烈之时,李彦宏说,如果管不好就关掉。产品部门本来打算设立专门的内容审核团队,发现管理成本过高,就直接关掉了小说这个门类。同时,百度和中国音协达成版权购买协议,只要是在百度上获取的音乐链接,不管正版还是盗版,百度都会按播放量支付相应版权使用费给作者。但外界无法忽视,无论音乐还是文库,盗版都曾给百度带来不菲的流量。
破咒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百度成立第一天,办公室还在装修,大家聚在Robin住的酒店兴奋地讨论公司成立后该定什么制度。
Robin不假思索地说:“不能带宠物上班,不能在办公室吸烟。”
大家面面相觑,“就这么两条儿啊?!”他们以为Robin在开玩笑,“公司会越来越大,这哪儿够呀?”
“就这两条,我觉得已经足够了。”Robin很坚决。
一晃12年,百度员工已经17000多人,规矩还是这两条,这些人都在“自由”地工作:他们可以自己安排上班的时间,十点半到单位;可以趿拉着拖鞋出席任何级别的会议;可以在MSN上坦然聊私事;可以上班时间去休息室睡觉。
刚加入百度时,副总裁朱光对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临近中午,他的团队还没有人来上班,他打电话问员工在干什么。“快到春节了,一个员工理直气壮地说她得去办年货,我一时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朱光回忆,但就是这位员工几小时后交出一份让他惊喜的策划方案,“类似的事情很多,给予自由的空间首先就是对员工的信任,信任能带来创新。”一直以来,百度的产品开发就以非常“自由”的状态进行。有了好的创意可以自由汇报给领导,如果得到同意,项目小组会立即成立,成员从各个部门抽调。
自由还能创造平等,即便来自李彦宏本人的意见也未必被采纳。给“百度Hi”取名时,他的意见没有得到多数支持,之后他在博客里写到,“虽然百度小声是我喜欢的名字,但百度并非总是我说了算,所以就叫Hi吧。”
在百度,大部分人都要接受挑战,且不怕“被挑战”。比如说,一个项目小组3个人,一位高管、一位下属,还有另外一个部门的人。那个部门的人说,觉得下属做的东西不好用。“有的公司遇到这样的情况前面两个人心里都会不高兴,下属会想,有什么事儿你跟我直接说,我们老板坐在我旁边呢,你说完了我们老板会对我印象不好的。但是在百度,提出对你的挑战,你就要想这个事情,如果确实如他所讲,那么你要改进工作,如果他讲的有问题你就讲出来,然后澄清、理解。而作为公司的管理层,他也不会想这两个人都有什么问题。”王湛认为,这种简单的沟通方式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这种氛围保证了百度始终能保持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活力。然而,当百度体量不断膨胀,人数暴增时,过去引以为傲的自由式管理越来越无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
2005年百度上市时只有900多名员工,2009年增至7000人,现在它的员工数量超过17000人,公司永远有一半人是不了解百度文化的新人。一位刚离开百度的员工说,“说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外人因李彦宏对趋势的精准把握奉以雅号“中国互联网预言帝”,但这给百度内部带来某种程度的神化、疏离和不带思索的服从。愿意去挑战驳斥他的人越来越少,李彦宏也早就发现,“很多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家不明白,很多我觉得是这样的事情,大家以为是那样的。”
在一定程度上,百度提前陷入“2万人诅咒”—对互联网乃至IT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门槛,公司文化出现变异、出现“啃老阶层”、内部资源消耗严重、员工行为取向转向僵化的KPI而不再是创新,这一“诅咒”柳传志遇到过,任正非遇到过,马云、马化腾也遇到过。马化腾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渡过难关;马云学习的对象则是通用电气,根据各项业务组成独立的分公司。
结果导向倒是让百度“啃老阶层”绝迹,百度不设闲职,再劳苦功高也得用结果说话。每当有人找李彦宏要求升职加薪,百度员工都知道,从Robin那得到的通常不是官儿或钱,而是一个平台或重担,Robin往往说,“拿出业绩来,证明自己。”制度足够聪明却稍显冷漠,人毕竟无法长期承受快速行进,尤其在获得丰厚回报之后,有人因为跟不上百度速度而离职,也有人因找寻到搜索之外的机会离开。李昕晢说:“因为不适应百度氛围离开不一定是坏的,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也是圆满的结果。要不彼此都勉强将就着,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一度百度管理层因此出现“空窗”,2007年一年李彦宏失去了4位主要的创业伙伴,2009年前后他才将C字头团队补齐。
2011年7月,百度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以推动管理创新和效率提升。百度所有跟销售有关的部门,包括直销分公司、渠道部、大客户销售及搜索引擎营销部,统一整合为销售体系,由副总裁王湛负责;所有跟商业运营有关的部门,包括商业应用产品市场部、服务管理部、业务运营部、联盟事业部、商务搜索部,统一整合为商业运营体系,由副总裁向海龙负责;原有的用户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客户端部门,整合成统一的用户产品与技术体系,由副总裁王梦秋负责;而商业产品与技术体系(含云计算及无线技术),由副总裁王劲负责。
这是一轮力度罕见的高管大置换。比如,原来分管销售的向海龙去做商业产品,原来做商业产品的王湛现在管起了销售。同样在清华大学,李彦宏谈及轮岗的理论基础,即五级领导必须具备的“分析性”、“评鉴性”、“阐释性”和“创造性”四项能力:首先,能洞察行业趋势,“要能看到一到两年后的市场变化,并不断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一旦答案相同,说明你已经落后了”;第二,能果断把握市场机会,“一旦得出了推论就要立刻着手解决,而且要比其他所有人都做得好”;第三,有极强的沟通技巧,“善于影响、发展、推动、改变、激励他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四,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综合思考的决策技巧,应变式地找出或开发新的解决方案。
按照百度惯用的结果导向来看,高管轮岗很成功,不仅没有出现团队哗变,还延续了业绩的猛烈涨势。李昕晢认为,“由于百度奉行简单可依赖的文化,所以大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对公司是否有利,而不是个人利益。”
原来,王劲有一支配合默契的商业产品研发团队,向海龙形容“精密得让人叹服”。架构调整后,这个团队变动极大,有三分之二的工程师将划归向海龙管理。很多得力干将担心,“我们以后还算是技术体系吗?”王劲平静地说,“这是公司业务需要,对公司有好处的事情最终对你我都有好处。”
但向海龙还有一桩愁事—团队少了一位主将Alex。他十多年前被王劲从谷歌挖来,是其“爱将”,所以李彦宏在调动函中也没提到Alex。向海龙去王劲那“碰运气”,没想到王劲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理由是向海龙十多年带出的6000人马都痛快地交给接替他负责销售的副总裁王湛了。
客观地说,现在是百度高管团队这些年里最齐整的时候。尽管李彦宏说,“我每天至少要把三分之一时间花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上”,但相比几年前,他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从管理魔咒中解脱,花更多时间去研究纷繁变幻的产业趋势。一部分管理工作由Jennifer承担,不同于Robin的冷静的理性,Jennifer的理性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说话之前习惯性的先微笑,据说在百度三四年从没发过脾气,给百度增加了不少“柔性”。
“我相信百度找的是最好的人才,但落实到新员工他们的表现我肯定看不见。”Jennifer说。为了给人才像创业公司那样能迅速脱颖而出的空间,百度系统梳理了各岗位的人才标准,从基层到高层每位管理者都必须仔细观察团队内哪些是有潜力的人才。百度会不断给这些人分配有挑战性的工作,并进行轮岗和系统的培训。
2010年起李彦宏个人出资在百度内部设立价值100万美元的“最高奖”,奖励那些远远超出预期完成重要项目的团队,但,必须是10人以内的小团队。他强调,“团队里不能有总监及更高的领导,这才能保证优秀人才真正脱颖而出,获得相应回报。”
不过百度想要破除2万人的“诅咒”,更多的是依靠百度的基因,也就是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简单可依赖”。
关于“简单”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位高管刚从著名国企空降到百度,会议上以“能有机会向Robin和各位高管汇报,我非常荣幸”开场,被王梦秋直接打断:“别说这些没用的,直奔主题吧。”结束时,当他习惯性的感谢领导和同仁时,Robin说,“下次汇报的时候,请注意,就不用感谢各种TV了(赵本山语)。”
依赖也不仅是信赖,还包括为他人着想的亲情。去年,朱光几经周折找到一个急需的优秀人才,他拿着简历兴奋地去找Jennifer。几天之后Jennifer找到朱光:“这个人的确很优秀,但是,你能不能忍痛割爱让他去大客户那边?”朱光有点舍不得:“您站位太高了,销售又不是您的团队,咱们自己也缺人,怎么能把千里马拱手相让?”Jennifer答:“从公司利益看,也许他去那边对公司更有利呢?至少也鼓励他去那面试一下。”最终朱光忍痛割爱。
喜爱搜索的李彦宏不是“唯技术派”。在美国,他刚开始做程序员时,最崇拜的人是比尔·盖茨,他在美国花钱买的第一本非教科书就是比尔·盖茨的书。当时媒体误导说微软技术不行,他就思考技术不行为什么还能做得那么成功?
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美国几百年来的商业模式运转,得到了一个深刻的体会:不是技术最牛就一定能产出最大的影响力,技术和商业必须结合,必须得到市场认可。他说,“你做的东西再复杂再牛,没有人用就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你做的东西有千百万人用,几十亿人用,那你才是最牛的人。”
李彦宏经常被问到,最初创业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他回答说,肯定不是钱,如果仅仅为了钱,很难做成。
企业的“性格”
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统计一下它们的NO.1抛头露面的次数是方法之一。阿里巴巴马云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调做事,尤其在并购雅虎中国之时。尔后,从2009年左右开始“闭关修行”,缄默不言。
3Q大战是马化腾曝光率发生转折的关键时点。直到最近,360的周鸿祎与小米手机的雷军隔空较劲儿时,马冒出来,在其微博中写道:“其实他(周鸿祎)是个演员。剧情、套路、表情每次都差不多”
和上述两位不同的是,过去和现在的李彦宏都很少露面,一直保持低调,即便面对各种质疑,他笃定产品和业绩是最好的回应。
很难讲,哪种调性更适合企业的发展节奏,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商业问题:企业家的态度和企业的“性格”。
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有30年的时间,企业家的独立性格与其职业性格界限不清,企业的“性格”就是企业家性格,甚至是其人格在商业上的折射。从采访者的角度说,想要描述一家企业的发展节奏,我们有时候去刻意观察代表这家企业的灵魂人物对话节奏和走路方式。这个人说话时节奏慢,那个人是个超级急性子,那么我们会想,这些正是企业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所拥有的“速度感”。
事实是,这两部分是截然不同的。在腾讯,几乎所有人称马化腾为Pony,在百度,人们称李彦宏为Robin,在阿里,员工们称马云为老马,但是,这些男人和公司角色所做出来的“作业”,基本是两个世界的事。一个佐证是,离开这些大公司的人都会抱怨公司的种种问题,但他们都不会掩盖对这3个人的喜爱。这个和艺术圈多少有些相似,比如贝多芬,是位伟大的作曲家,但是许多史料显示,他是相当世俗的人,也会惹人讨厌招人烦。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喜欢那些了不起的音乐。
换句话说,观察一家企业的方法论在不断地衍进,这也是中国企业的进步。一位创业者抓住了瞬间的商业灵感,脑中生出一个商业念头,因此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召集许多创业伙伴参与,扩大事业,不断地持续经营。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员工更替,高层轮岗,企业到一定年轮后,连企业的灵魂人物都换了新人,但公司仍然是持续经营的。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里,以物理形态存在的,并不是企业家的性格,而是这个组织的“性格”,表现为产品、商业模式和创新的持续性。
上述3个男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李彦宏。他曾回忆说,公司变大后,靠一个人的智慧是有点儿危险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将更多的精力花在管理上。一次,一位高管跟他讲,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李回复道,找三四十岁以下的人,还有进了公司三四年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事。李认为,从创造力曲线来思考这个问题,三十岁以前是人创造力的高峰期,要想办法让年轻的人去做事,而这时高管层要做的是把握方向。一个机会来了,“say yes”还是“say no”。
这样的共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企业家的商业态度。
极少数企业家以个人的想法为脉络,进而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创业者初期更依循于个人的商业信仰、价值观,追求令自己理解的满意的“商业作品”。这样的人通常无法被外界理解,他们的格局宏大,可能要花上无止境的时间才能将成功的链条与插件铺排清楚,完成使命。所谓企业家里的艺术家大致是朝此方向前进的人,比如说,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