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08:0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考点梳理
品味古代诗歌的词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查点:1.赏析炼字(词):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2.赏析炼句: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
二、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提问方式:(1)在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2)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5)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炼句型。提问方式:(1)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2)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3)前人认为某句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3)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赏析句子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比如倒装句。诗中的句子由于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再如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要把语序调整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词中的句子,一般都在表达上有特色,鉴赏时就是要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要把句子放在全诗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的作用;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等作用。
3.鉴赏诗眼型。提问方式:(1)某字(句)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要特别注意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鲜明生动等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等的咀嚼。
(1)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把诗人站在岸边感受自然之景的美写了出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了出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了出来。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恰当地使用虚词,可以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诗歌就会大为减色。
(5)叠音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会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音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6)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内容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画面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赏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诗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t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请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一句的妙处。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011年高考湖南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亮在角度任选,开放度大。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形象、技巧、结构、修辞、风格等角度切入思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江词六首(其五) 李 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注]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线索,在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首次出现。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分析线索一般要先抓好“起”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张 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从首句意象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情感题与以往的情感题有所不同,首次要求考生简析诗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紧扣诗中表现的情感,而且要分析出情感丰富复杂在什么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
这首词情感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北京卷将语言表达融入古代诗歌鉴赏中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方式,就诗歌鉴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冬夜读书示子聿[注]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陆游给他这个儿子题诗中的名句。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2011年高考天津卷出现了对立观点并存的试题,有一定的导向性。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一般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直① 王安石②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①夜直: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住宿,犹今所谓值夜班。②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本诗写作时间在熙宁二年,其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用他的意见,实行新法。
这首诗抒情曲折而深沉,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是不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赏析示例:(1)从分析主客对白角度赏析。明写津吏的话,暗写李白的话。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隐含在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已提出了“欲渡”,欲渡的话隐含在津吏的话中;句中“缘何事”,隐含李白当时急于要渡江的话,李白的话虽然没有明写,但读者也自然明白。(如果突出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便可看做从剪裁角度赏析)(2)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诗中着墨最多的津吏,是一个封建社会老吏形象。他颇有生活经验,“如此风波”中的“此”,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极有经验。他颇为自信,心地善良,“不可行”为长辈一般的命令式口吻。这既可看出他的自信,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
2.本词以“花”“月”为线索进行写作。词中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花”“月”就像线串珍珠,将词人情感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出来。(注意扣住题干中的提示语——“从首句意象看”)
3.要点提示:①少女生活的欢乐、闲适——“常插梅花醉”;②中年离别的相思、幽怨——“挼尽梅花”“满衣清泪”;③晚年沦落的辛酸、哀愁——漂泊“海角天涯”“难看梅花”。(题中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不可忽略)
4.要点提示:教育内容。①做学问要早下工夫,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做学问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教育方法。①因人施教,寓教于趣。(结合注释可知子聿“欲学诗”,子聿对诗感兴趣)②谆谆告诫,融情于理。
自己感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要紧扣诗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可联系实际谈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时,“躬行”实验的感受;可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写作技法的感受,如懂得“起承转合”是一回事儿,要真正会运用就不那么简单,必须“躬行”实践。
摘要: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可谓长矣,而且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诗歌的考察也渐渐重要起来。因此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要端正对古诗教学的认识,还应该明确古诗教学的内容,并运用适当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炼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在以往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诗歌在语文课中所占分量虽不算少,但所用教学时间却不多,即使学习诗歌,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熟读背诵、了解大意而已。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首先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环境的变化,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其次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第三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第四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第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最后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
美在形式。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美在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94―01
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学习、喜欢诗歌,是古代诗歌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古代诗歌教学效率呢?
一、加强“朗读”,重视“感知”
古代诗歌鉴赏首先要“以读为本”,重视在朗读中整体感知。“粗知文义”、“略通大义”,朗读诗歌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诗歌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词语、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教会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诗歌,品味诗词的韵律美,整体感知诗歌情感基调是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求在反复诵读吟咏中,整体感知诗的意境,提高感知美的能力。新学诗歌要求课前预习朗读,在课堂上以比读形式检查预习比谁读得流畅准确,比谁感情基调把握得准确,比谁读得更有感染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齐读、分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学过的诗歌可以分册在每节课上课前三分钟进行反复读,既是背诵复习,也是语感培养和知识积累好做法,重在坚持,教师可适时指导。
二、强调“想象”,注重“联系”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想象能力的训练。诗歌以意象、情感为重,诗人借一个个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诗若诗歌意思能翻译出来,但是眼前或脑海里面却不能出现一幕又一幕真切的、生动的、鲜活的、细腻的画面,那就等于没有读懂诗。所以古诗鉴赏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意象,感知意象的特征,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这先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如鉴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诗歌若完全没有想象力的辅助仅靠字面意思理性的翻译,那千里以外的莺啼、“南朝四百八十寺”烟雨苍茫在现实生活中是听不到、看不到的,诗歌的意境体会也就无从谈起。《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鉴赏是情感的体验、生命的体验,必须与学生的自我感知与想象联想结合,将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再将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再现诗歌情景,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联想,使诗歌的内容得到补充,教学中多让学生联想想象并用语言形象表述。
同时,教学中要注重“联系”训练,即联系题目、联系作者生平、联系注释、联系时代背景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人有所谓“诗言志”“诗缘情而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是作者某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古诗歌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看题目、看作者、看背景、看注释、看诗眼。鉴p时联系以上所“看”内容,了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再结合诗歌所写内容来体味情感、主题就容易得多。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抓“怀古”二字,联系诗人被贬黄州的经历,便能很快理解苏轼“早生华发”的慨叹,体味其“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怀。所以古诗鉴赏要强调“想象”注重“联系”,让学生“知人论世”,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扩充见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融入”,强化“积累”
诗歌鉴赏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学生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学会融身诗境,引发共鸣觅得知音,读诗的兴趣会更浓厚。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体会 鉴赏步骤 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一、审诗歌的题目,把握其中包含的丰富信息。
诗歌的题目即诗歌的眼睛,其中寓含着大量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以及诗歌的类型,甚至主要的表现手法等)。认真理解诗歌的题目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个题目看过之后学生会清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同时也会自然的联想到“古人登高必有所感怀”的习惯。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登高望远学生应该自然的和英雄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心境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理解整首词会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深入理解诗歌的题目有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关于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领会。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所描写的对象,那么学生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送”点明了什么事件,“孟浩然”点名了送别的对象,那么孟浩然和李白是挚友,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方面的知己,孟浩然的离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难过的事情,真可谓“人生得一知己难矣!”。诗歌题目中的“之”是一个动词为“到”或者“往”的意思。“广陵”为到的地点。看完诗歌的题目基本上就会了解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了。诗中很自然地写出当时见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者暗示了某种感情,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角度入手,去理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诗歌意象来传达情感的。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看到这个诗题中的“忆”字,学生就会明确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结合诗题再看诗歌中的内容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杜甫这样一位大方之家,诗中未题一个“忆”字,只描绘了一番边秋、露月,叙写了一遍有弟无家、寄书不达的形势,其焦忧之情、思念之切尽显。可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诗歌的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当讲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时学生应掌握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这样对学生理解词有相当大的帮助。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的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学生了解该词的创作背景也至关重要,这首词是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所作,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南宋已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抱负,但是朝廷对他不信任。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分析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入手:
1、明确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特点。如读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应该想到他们都经历过大唐的全盛时期,同样也都经历过让人痛苦不堪的安史之乱。那么他们在经历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其风格特点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清新飘逸,诗歌在描摹写景之时会给人以灵动之感。杜甫的诗歌特点则是沉郁顿挫,读到伤心时会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2、准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解读。这里所谈的背景包括诗人物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借助背景,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易安居士李清照笔下的作品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他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就是写于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学生如果清楚的知道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那么就会很好的理解两首词各自不同的特点,准确把握词所抒发的情感特点。
三、深刻w会字句,品位诗歌语言魅力。
1、正确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中的用典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出处的,课本一般会有注释。对于这类典故,学生要强化记忆,掌握典故的由来和内容,避免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另一种是课本上无注释的,它是是古典诗歌中许多常用的意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了典故的功能。
2、把握诗歌中的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一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学生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王维“日色冷青松”;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诗句中的“冷”、“暗”、“红”、“绿”、“老”、“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各的妙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诵读理解;拓展迁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代诗歌,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引入古代诗歌的殿堂,才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背景了解主题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和东晋政局的资料,教师再讲讲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为学生讲一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诵读理解,让学生从字面读出感受
1.朗读品析法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时再加以适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品析,可以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朗读品析训练: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句,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重点朗读,比如情感上的重读、语气上的处理、节奏上的变化。刚开始学生可能抓不住朗读的重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关注一些看似平常的虚词,也许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朗读的重点:“且、矣”,并读出了诗歌的内涵,读出了老人的悲情和哀伤。
2.拆字释读法
初中语文对古诗词阅读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涵咏积累,二是初步鉴赏。古诗词阅读的初步鉴赏,其核心是“读懂”,要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欣赏其语言美、意境美,就应该让学生过语言这一关。怎样才能使学生读通、读懂古诗词呢?
一拆:古诗词都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词所构成,因此可将每句诗拆成单独的词。如《山中杂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释:根据拆出的每一个独立的词,采用换词、扩词或选词的方法来进行解释。如上面例句,可进行如下解释。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儿)(向)(房檐上)(飞),(云朵)(从)(人家的窗里)(飞出来)。
三理:在古诗词中,有些诗句因押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理解时要适当地调换一下词的顺序或句的顺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序调换后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有约不来过夜半(词序调换后为“有约过夜半不来”);白头吊古风霜里(词序调换后为“白头风霜里吊古”);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句序应调换为“为有暗香来,遥看不是雪”)。
四补连: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理解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表达更清楚。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在通过“拆、释、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连”,其意思就可理解为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寺院,朝阳初升,照着高高的山林。通过以上的方法相信学生基本能读懂诗的大意了。
3.语境解读法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在一定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下展开古诗文语言层面的教学,通过“语境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带动对字词的理解,这比单纯讲解字词要生动、有效得多。还原语境,还能使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做到如临其境,从而与文本发生深入对话,领会作品的精彩之处。
三、激发想象,让学生进入诗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激发想象,让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画画等。
如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拍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中国古代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它那或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怡养着我们的性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诗歌的殿堂,遨游其中,乐而忘返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颜色词
一.颜色词的概述
1.颜色词的认定
颜色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现颜色的词语。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彩和文化内涵。
2.颜色词的表象
从物理学的光学角度来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黑等的一种感觉。不同的颜色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暖色主要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稠密、扩大及稳定的感觉,而冷色只要给人镇静、理智、孤寂、距离及圆滑的感觉。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不管是表现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点还是人物情感的变化都离不开颜色词。
二.颜色词的句法性质
中学古代诗歌中的颜色词基本上都可以做形容词,有的还充当名词,结构是以单纯颜色词为主。大部分颜色词充当定语的成分,描写景物时和重叠颜色词还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我所整理的中学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颜色词一一归纳分析:
(一)用作定语对名物进行修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绿水:湛蓝的水,“绿”作定语修饰“水”)
2.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翠眉:青黑色的眉毛,“青”作定语修饰“眉”)
3.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红妆:艳丽的妆容,“红”作定语修饰“妆”)
4.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白发:白头发,“白”作定语修饰“发”)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白日:落日,“白”作定语修饰“日”)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绿杨:绿色杨柳,“绿”作定语修饰“杨”)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铺天盖地的烟尘,“黑”作定语修饰“云”;金鳞:金色的鱼鳞,“金”作定语修饰“鳞”;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青天:碧蓝的天空,“青”作定语修饰“天”)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白色的草,“白”作定语修饰“草”;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金樽:金杯,“金”作定语修饰“樽”;玉盘:玉做的盘子,“玉”作定语修饰“盘”;碧溪:碧绿的溪水,“碧”作定语修饰“溪”)
(二)作主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三)作宾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颜色词的修辞功能
在中学古代诗歌中,颜色词不仅仅是单纯地运用,有的还跟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除了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以外,这样还有助于初中生对诗歌更好的理解。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运用的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在比喻手法上的运用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新雅丽: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因此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将“月光”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颜色,渲染出孤寂的氛围,这也是诗歌中常有的比喻现象。
(二)衬托手法
诗人善于用衬托的手法来让精炼的诗歌更加有层次,使作品异彩纷呈: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以“墨”和“黑”两个颜色词,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其中“青未了”描绘出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衬托出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
(三)夸张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也是经常运用,颜色词在诗歌的夸张手法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封家书胜过“万金”,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四)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运用颜色词,通感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一连串的通感形象,加上比喻,使边塞激战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讴歌了守边英雄,十分感人。
(五)借代手法
借代手法可以说是除比喻以外较为常见的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颜色词常常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来借代其他事物: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里的“落红”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颜色来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点。“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这里的“白发”借指“老年”,以年老的特征“白发”来代指“年老”,更加生动形象和具象化。
四.结语
诗人十分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还是绿叶红花,诗人都能准确地运用颜色词将它们呈现出来,使读者通过审美联想和生活体验,感受到诗人笔下的色彩美。中学古代诗歌中正是这些颜色词的出现,使得诗歌色彩缤纷,因此更加有助于已有几年语文学习经验的初中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出版社.1994年,131页;
[2]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8年,87-90页;
[3]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语文》.吉林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8期,45-46页;
[4]周绪全:《“者”字词性新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15-16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
[7]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考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酬赠送别、思亲怀远、咏史怀古、征战戍边这六类诗歌,从2011年高考的情况来看,又以前三类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以2011年高考真题为例,谈谈怎样备考这三类古代诗歌。
例1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略)
这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考生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蒙蒙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略)
备考提示 写景抒情(山水田园)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一般而言,景物描写中虽然熔铸了诗人的情感,但要品出景中之情,必须对全诗传达的情意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因景悟情,探明奥妙。读此类诗,直奔抒情句往往可以快刀斩乱麻,可以较便捷地观照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2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澈和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备考提示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抓住这些方面去解读,考生就能较快地找到答题方向。
例3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一幅烟雨归雁图。第二句和第三句承上,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第四句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醒悟,知道错把画境当做真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广州市“二模”卷)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称。②佳人:指知音。③青眼:表示有好感。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4分。“高远明净”1分,“秋景”1分,分析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精析】
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项考查,即仅就诗歌鉴赏考点中的某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作简要分析;二是综合考查,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以上所给例题的考查形式属于第一种,即要求概括画面(意境)并作简要分析。
对于意境型的考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意境的概念。“意”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构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其次要分清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一句诗、几句诗或整首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砖石,也就是说意象的剪辑组合构成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
第三,要弄清提问方式。意境类考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是最简单而又直接的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的X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场景)?烘托出怎样的氛围(环境/情感)?”考生要能判断这样的提问也是要求鉴赏诗歌的意境。
【方法指引】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如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借明月、苍松、清泉、山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丽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宁静闲适生活的意趣。像这样的一些诗词,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营造的意境了如指掌,那么一些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根据意境的特点,解答意境类考题,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因而可以分三个步骤答题: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体概括+具体描绘)。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以下这些: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壮大、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恬淡、朦胧
繁复——明丽、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婉转、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切忌空洞,力求具体。如果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根据诗歌内容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并作描述,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描述景物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李世南画的扇面是村民抱瓮取水图:有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潺潺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01―01
一、知人论世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及其生平经历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意图和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作的必要的铺垫。那么,该从哪儿入手来了解诗人呢?
首先,简介诗人的诗风。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诗人,写作的风格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古典诗歌大致分为“田园山水”、“大漠边塞”、“豪迈奔放”、“婉约缠绵”、“浪漫奇崛”、“现实沉郁”等等。比如,在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我先从复习初中所学《春望》,通过感性体验诗歌中奇特的夸张和想象,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带着已有的认知进行学习,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就会不断深化。
其次,注重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我除了让学生从其他诗人或诗歌的评论了解外,特别强调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过许多不朽的诗篇,艺术造诣很高。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不仅如此,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不惜溢美之词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能得到“李杜”赞誉的诗人,他的诗歌肯定不同凡响。但同样是文学大家的苏轼却用“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来评价,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带着疑问学生很快能进入角色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再次,创作背景不可缺。由于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遥远,所以,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则显得非常必要。如研读李煜《虞美人》时,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作者是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为宋所俘,封达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屈辱生活,文本就创作于此时。因此,在之后的赏析中,学生对文本中用春愁秋恨写亡国哀伤就不难理解。
二、解读诗题
古典诗歌的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浓缩,如果解读了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内容就大致掌握了,此外,从诗题中还可以了解写作的对象和场景。所以解读诗题就不能过于简单而一定要做到前后延伸和拓展,多角度了解。如陆游《书愤》,教师提问:诗人看到书就愤怒吗?如果不是,那么“书”是何意?既然“书”是“写”的意思你能从文本中找到诗人写了哪些“愤”?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朗,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三、创设情境
(1)散文描述。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写散文的形式对诗歌进行扩写,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并要有强烈的情感流露。这种方法不仅对诗歌的学习有帮助,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2)趣味引领。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来演绎古典诗歌。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课件,把辽阔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海浪,通过动感十足的画面和逼真的音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的复杂内心世界。这种方法做到了寓教于乐,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鉴赏诗句
古典诗歌以其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除了理解内容、领悟意象外,赏析诗歌中的好词和名句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方法如下:
(1)寻找准确动词。“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中“坼”和“浮”字,写出了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裂的景象,洞庭湖包容着整个大地万物,主宰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伏。
一、“独立东风看牡丹”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云:“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诗写于诗人退隐于浙江桐乡的青墩镇时,北宋亡国已经十年。河南伊河、洛河之间,是当时的沦陷区。洛阳是北宋的西京,自汉至唐至宋,不仅是故乡的代称,也是故都的代称。洛阳牡丹甲天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而此时洛阳也已经沦陷十年了。诗人在江南看到牡丹,不由得思念起洛阳,思念起沦陷的国土。“独立东风看牡丹”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的无限思念、亡国之痛都蕴涵其中。面对牡丹,思念北国故土,是惆怅?是悲愤?从“十年伊洛路漫漫”一句细细品味,大概两种情感兼而有之。在这里,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都通过叙事得以释放出来。
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妇孺皆知老少能诵的名篇。诗歌写了在月光如水的夜里,游子转辗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 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许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游子吧,那算得上“千里共婵娟”了,或者说是“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在这一俯一仰的动作中,饱含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只是叙事,没有抒情,却非常真切地表达了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感,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最后两句。武判官临行之时,苍天也许是替诗人留客,于是“胡天八月即飞雪”,这真是一场奇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咏雪名句”(语),也造成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更多担忧:“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细细品味诗的意境:武判官骑着马早已转过山脚,不见了踪影,诗人仍站在那里凝望,茫茫雪原上,只有一行马蹄印留在雪地上,清晰可见。诗人对友人的眷恋担忧、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那一行行清晰的马蹄印,映衬着诗人满腹的惆怅。
四、“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一个秋天的夜晚,“客”游的诗人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繁霜满天(应是繁霜满地,范仲淹曾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句子),诗人心中充满了愁苦,觉得寒意袭人。正因为愁苦之深,而更觉寒霜满地。听江枫飒飒,看渔火点点,诗人愁肠百结,无法入眠。这时,悠扬的钟声响起,一声声敲在游子悲苦的心上,此时此刻,那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叙事中抒发了浓浓的游子之情。
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中,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诗人李白到江边送别。这应该是抒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的离情别绪的时候,但诗歌并没有用一个挽留、惜别的字眼,只是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站在岸边一直眺望,直到船帆在碧空消失不见,只见天边的江水在奔流,作者站在岸上的时间有多长?同孟浩然的感情有多深?自是不言而明。这样的写法,含意深隐,真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李白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后两句写朋友已经过江北去,惜别的诗人还在江边眺望。不知诗人已经站了多久,只见红日已经西坠,秋日的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江水悠悠,表达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这两句写景叙事,不是抒情,却比直接抒情更有韵味,更感人。
李白还有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别人给李白送行。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抒发了朋友的情谊:汪伦和我的情谊深厚无比,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深。这跟前面所举李、严的诗一比,就显出来高低。它虽然说明了情谊之深长,我们却感到有点泛泛,因为那情是可以丈量的,不过千尺。而前面所举两首诗虽然没有抒情,反而让人觉得一往情深,诗味极深。
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上阳宫在东都洛阳,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虽然具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魅力,能让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但她还是把后宫的美女全都赶出长安,打发到洛阳等地的行宫,即白居易说的“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们于是在寂寞中度过一生。
摘要:中华文学、文化、文明历史悠久且灿烂辉煌,作为文学基本表现形式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经历了一个自觉、不自觉的自身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并由此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群体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进一步概括古代诗歌的特点并探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代诗歌;发展;特点;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学一直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或表达,可以看作是代表某一群体发出的呼声或控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时代的缩影或聚焦,它与人们和那一个时代一起存在着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远古时代的最初萌芽到唐代的成长巅峰到近现代的改革创新再到当代艰难的发展,它不断变化自己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坚守着固有的诗歌表达传统,这让一代代人们感受到诗歌精彩纷呈的表现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曰:“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这既可以看出诗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久远,又可以感受到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样式之一的诗歌与人类和时代紧密相连。
周王朝为制作礼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这就是《诗经》,它被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后由西汉刘向编集《楚辞》,而它被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起源。秦汉朝,朝廷的音乐机构“乐府”把所有采集来的民歌进行集中编集,这就是《乐府诗》,多以五言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如《十五从军行》、《东门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这被看作是早期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典范,汉朝末年的三曹、“竹林七贤”的创作风格等更是曾被后世当作诗风革新的一个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被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祖师,谢灵运被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南北朝的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庾信在声律、结构上更加接近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被作为唐诗发展的先锋。
唐代可谓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唐为分界线,以前称为古体诗,以后为近体诗。初唐四杰的斗志昂扬,并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发展,盛唐被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斐然文坛,中唐“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创新和改革,晚唐“小李杜”的明丽清婉等都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代与唐比起来,诗风更加的平时,这时期豪放派代表“苏辛”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诗风各有自己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作为语词简练、结构紧凑跳跃、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并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的,主要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就是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全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诗人有功底,反复锤炼语言,如宋祁在《玉春楼》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极具斟酌,最终敲定“闹”字,使得简单的景物深化为满目的春色,顿时境界全盘而出。
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它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思维模式、理性逻辑,经常会穿越时间和空间,造成一种朴素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如唐诗人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想象没有规律可循,变幻莫测,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节奏韵律性这是诗歌最为强调的一点,诗歌节奏性主要指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要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使得诗歌能够抑扬顿挫,更加淋漓的表达感情。我国古代诗歌停顿有严格的限定,并且讲究平仄押韵。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严格遵守平仄要求。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早期的诗歌的创作不难发现应该是人民性、集体性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给我们做的通俗化的解释,即那个叫“杭育杭育派”的诗派,这里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动,减缓疲倦,交流情感和信息。当然,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实而具体的写出了早期人们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做最早的记录,当代人依旧可以看到很久之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既描绘了诗人登上楼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读者平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更”子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主观的希望自己在某一时刻再一次的登上鹳雀楼,可以是登楼的的动作从低向高的增加,也可以是无论从动作还是数量都要不断地向上攀登。这里有了很多可以挖掘的意义,让人们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杜甫《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仔细品读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句中的正反,意义可以相似却相反、完全相反或者本身只是在表一中存在的时空关系,总之也给读者多了多种解读,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含蕴其中。
结语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的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五)〔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