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2001年至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施行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育以课标为教材编写准则,并以此指导教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不重视历史课程,许多地区中考不考查历史,于是导致学校及领导甚至教师都将其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副科;另一方面也是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存在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历史知识基础不扎实,导致高中阶段的专题史教育出现一种“学生叫苦,老师叫累”的情况,因此,对2001版课标进行修订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通观两版标准,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比较。
一、前言部分论述的比较
在前言部分的开篇词中,老课标提出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课标提出的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两相对比,可以看到,老课标重视的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新课标重视的是公民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侧重点是不同的。此外,在开篇词中,老课标也提出了通过对历史多样化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而新课标的表述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重视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而且提出“历史的角度”一词,注重的是从历史的本身来考察社会发展和感悟人生。
二、课程性质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一开篇就是从初中必修课程的角度来强调历史的课程地位,但是新课标却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加以强调,由此可见,老课标重视的是课程设置,而新课标重视的则是历史作为人文课程本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个版本的课标编写理念的不同。这点也体现和贯穿于新课标本身。老课标的课程性质概述得非常简略,最后归结于历史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其表述较抽象且不够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比较具体,强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并将其学科特性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并将老课标中的“国际意识”一词改为“国际视野”,从词性上分析其词的外延更为宽泛。而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四个层次上表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是树立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意识为主;人文性是表现历史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功用,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方面;而综合性则是重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作用。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具体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理论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课标编写也在不断成熟,不但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而且更注重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三、课程基本理念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对编写理念的表达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老课标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到,老课标在大的范围内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但重点是放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历史的道德教育功能。而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分别列举了四个方面。与老课标明显不同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首次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历史书,而且重要的还在于育人,在于思维的训练。此外,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上,以“普及历史常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这一标准比起老课标显然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所降低且更加具体,在评价体系上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要求创新和发展。
总体而言,新老课标在设计思路上的改变是较大的,新课标充分吸取了老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调整。首先,在总体的课程设计思路上,老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新课标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两个课标的总体设计思路虽然都是面向学生,但是侧重点不同,老课标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而新课标注重的是整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实际上要达到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历史教育中对整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大方向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两相对比,新课标吸取了老课标的经验教训,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此外,在课程体例设计上,针对教材编写体例的最大改变是,老课标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的每个板块分若干个主题学习,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而新课标明显吸取了主题学习在现实操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根据历史的学习规律,重新采用了“点―线”结合的编写方式。“点”就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而以时间为“线”,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种注重时间的编排方式,无疑会为高中的专题史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新课标在这些方面更多地考虑了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而我们还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是,新课标提出了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历史思维训练过程,要感知、理解和探究历史,这是在老课标所没有的要求,因此尤为显示出新课标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偏向,也是历史教学理念的中学实践探索。此外,新课标还增加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权利也提供了一部分给各个地区,这些都是创新和改进。
综上所述,从新老课标前言部分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一改过去行政性语气,凸显出了语言的人文性关怀,并将老课标空泛的表达语言改为更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用语。在编写的侧重点上,也更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更贴近生活。新课标更注重历史学习理念的要求,这对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新课标在总体知识掌握难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要求却有所加强。此外,新老课标比较让我们感觉到历史教育在政治教育作用上的淡化,在人文性上的回归,成为一门真正以“育人”为教育目的的学科。但课标的施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具体的操作与反馈,期待我们教师在新一轮历史教育改革中,取得预想的效果和成绩。
1.1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日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鞍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朽详牛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育 教学意识 教学手段
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教材,“新课标”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面对“新课标”很多物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去对待新的教学,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施“新课标”,并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学意识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一、新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新课标”的要求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凉山州民族中学也积极参与到新课改革之中,“新课标”给多数物理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师,面对民族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思索。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外练习常常是让学生面对系列参考书、练习册,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明确“新课标”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改革的自觉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积极投入到“新课标”改革工作中。
2.思索现有课程的不足,明确“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现有课程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于:课程目标的偏向性、内容的片面性、结构的失衡性和实施的重传承轻创新性。对于来自凉山境内各县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在重视学科课程的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要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把握住教师在“新课标”改革中应起的作用
1.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勇做桥梁。积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2.教师应从单纯的授课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以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课改的具体对策
1.“新课标”改革教学案例写作方式可采用叙述为主的方式来展开,在叙述的教学事件时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典型性,并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并区别于教学之前的教案和教学之后的课堂实录。
2.物理教学的特点是在注重双基的教学的同时,又要将教学案例中蕴涵的教学案例拓展到社会实践中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一特点就要求物理教育者要更多的了解掌握自然规律,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教学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积极倡导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的学习态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这是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
3.牢记教学基本任务,为实现备课改革做好基本保证;把握《课程标准》精神,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理念支撑。其关键是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与教材配套推出,内容包括每一单元综述,阶段教学目标、与《课标》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教学建议,把课本全部内容予以呈现,并在旁边附上教学建议。用好它既可以缩短备课时间,又能提供执教或备课的参照。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先独立进行设计,再与《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对比总结,发现不足以改进教案设计的程式与思路,为高质量的授课奠定基础。
4.备课过程中还需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实现备课改革铺平道路。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与整理,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同时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备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基础较好,对教材内容又较为熟悉,则须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给学生一定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就需要考虑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和喜悦,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意愿。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师来说,更需要针对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够强、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现象以及有时还会因为语言习惯差异等特殊情况来进行分析,在深入探索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本地区特色,具有各自风格的课程设计。解决好备课备学生这一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推进备课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课改实验的大步前进;同时也希望新的备课方式能使教师加快实现自身转型,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新课标”改革势在必行,只要在课改过程中真正做到教育思想意识的转变,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在课改大潮中我们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执教能力,无论是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将受益非浅,大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洪林旺.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 高中数学教学 模式创新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技能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学质量优劣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人们主动去认识事物和爱好的倾向,兴趣的主要效能之一就是能够对所从事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毫无疑问,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更担当者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新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内容实施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中学数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构建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创新模式的要求
1、准确定位新增内容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新增了一些新的内容,面对这些新增内容,许多教师都感到了困惑。一方面,对这些新增内容,教师不能轻车熟路的对其驾驭;另一方面,教师对新增内容吃不透,不能完全把握新课改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改革精神。所以,要在新课改下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创新就必须对新课标标准适当把握。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数内容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求导公式,做简单的求导练习,而应该是首先通过具体的运用或者实际背景的把握,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确知道变化率就是导数。这样的实际感受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而且还明确原理,体会到导数的真正内涵。
2、数学课程不是教授内容过程,而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过程
数学是与实际生活最为密切联系的学科,因为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最终运用于实践。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倾向,使数学知识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实际。因此,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时时留意数学,处处用到数学”的意境。第二,采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到数学知识中,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应用数学的实际价值,努力的使学生将数学的有用性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讲授高中一年级第一册“反函数”时,学生出现了分不清楚哪些有反函数,哪些没有反函数,为什么有些函数有反函数,为什么有些函数没有反函数的困惑。这时候,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映射就是函数,反函数其实质也是一种函数,无论怎样定义,其必须在函数的定义范围内。 从而更进一步的推导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只有一一映射的时候才会有反函数。所以,就很容易讲解习题2.4中的y=(x 0 )的反函数,如果将x 0 去掉后,这时候x 和y 就不是一一映射,因而也就没有反函数。通过这样的推导讲解能够让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模式,而这是新课改够高中数学模式创新的基础。
二、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不像是文科知识,它比较深奥,因而在引入新内容时应该提出一些具有诱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直接的提出与课本相关联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新课标下,教师要更多的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让学生能够从已有生活经验处罚,设置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数学。
2、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讲解数学知识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目的,要想优化课堂就必须本着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依赖教师的讲授能力,还要依赖对课堂层次的精心设计。教师在对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到课程的层次性,让学生能够在认知规律范围内独立思考问题。当课程信息内容较大时,应该重点讲授,找出关键,明确思路。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做到深入浅出,以便让学生吸收。具体到课堂教学,就应该考虑使用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自然也应该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严密统一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错误,因而在讲授一个知识点后应配以相应的练习,这样可以从正反两面,结合学生的解题实际作出讲解。
4、加强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具体的数学基础知识,因而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在教授课程之后,应该通过随堂测验或者单元小结的形式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检测,通过学生的成绩反馈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也应该每周写工作总结,结合学生的成绩,对自己教授方法以及教授内容进行反思,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三、结语
概而言之,在新课标改革之后,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不仅需要广大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也需要老师明白任何迷信一种固定教学模式的思想都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冰.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理念;教学方法;初中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开拓创新是广大教师从新课标的文本内容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思路。告别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时间里,大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印象往往都是上机课就是“游戏课”,枯燥的二进制算法令人头疼,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当时在人们的眼中,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新兴事物而已,对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似乎还很遥远。而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离开计算机和手机带来的便利,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人们也急需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且全新、全面的认识。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需要以一个崭新的思路推进。这也是现阶段众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除非是上机实验,否则学生只有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上机的不频繁往往让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思路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不仅学校加大了信息技术上机实验室的投资,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法,应用在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在美国兴起,风靡至今,已经逐渐覆盖了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翻转课堂”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改变,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师生的认可。尤其在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已然遇到了瓶颈,在升学考试的逼仄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学生,都无法忽视应试能力给自己的带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优势。因此,如“翻转课堂”这般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成果,更加坚定了广大教师对这种教学法的青睐。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法不了解的人来说,这种教学法看似以一种西方角度完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为核心,放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散养式”学习。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下去的任务和课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里,对于问题和课题的解答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法尤其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这样一个重视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科教学。在学生处理信息技术教师布置的相关上机操作任务时,首先就需要调动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获得的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程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学习和理解加深的过程。像“翻转课堂”教学法这样的新型教学法,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显示出强大的契合性,也收获了巨大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无法忽视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应变当前变化万千的社会现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同人们基本的语言沟通一样重要。虽然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仍然无法忽略强大的升学压力带来的沉重负担,应试教育虽然在理论界日渐式微,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以压倒性的优势压制着素质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不断推进的今天,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检测素质教育推进效果的标准之一,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广大的师生必定能够共同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意识去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作者:陈春羽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关键词】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 教学体会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49-02
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课改时代。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材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传统的教材教法培养出较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不能说跟我们的教育落后无关。新课标正是顺应时展需要而出现,体现了理论新、程度高、选择多、方法活、涉及面广等特色。新课标重知识,更重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提倡新教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做得更好。下面笔者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教学思路的转变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差学生是配角中的配角,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标下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可以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对话交流,质疑问难,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下,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情境。积极创造良好的情境,就是依靠教师的主观努力和主导作用,把教学环境迁移到适合开展的氛围之中。构建“主动性互动式”课堂氛围,建立师生地位平等、自主、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转换角色,由课堂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知识或者结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包含了“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同时互动、合作技能、组内自治”五个基本要素。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能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实际,编拟出具有导向性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出现,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层次性。
三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先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渝地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将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并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
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数学是较抽象的学科,因而学生首先会碰到的障碍是感觉数学是“与己无关”的。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如在讲述函数的概念时,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跳水运动讲起,让学生感受随着时间的变化,跳水运动员位移的变化。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舟七号”入手,分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变量之间有一种确定的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信息技术的运用
新课标在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了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作具体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等,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如通过网上交流,能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学习任务,利用学习课件或现代学习工具(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甚至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后体会与建议
1.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参加课改试验的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初中已经使用了新课标,学生不但表现出了思维开放、大胆设想、动手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等优势,同时也暴露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谨性较差、计算能力很差(太依赖于计算器)、书面表达能力下降、作业书写极差等缺点,而这些缺点正是学生高考时的致命伤。
2.适当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
有些基本知识在课改后的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中都没有出现,但是高中却应用得较多,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新授课之前,作了一定的补充,通过调查、了解和实际考察,学生在以下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待于加强。老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直线式的上升,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是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很多地区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如湖北省大部分学校对新课标采用的教学顺序是:必修1必修4必修5必修2必修3,这正好体现了新教材编排与教学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补充一些相关内容,适当调整教材顺序,但又要注意不要随意的扩充,以免教学课时不足。如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补充,在集合部分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明确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湖北省内各学校几乎都在这儿进行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补充,学生接受的也较好。而新教材却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了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的内容中,由于必修1中的函数、必修2中的解析几何、必修4中的三角、向量、必修5中的数列,有很多知识都与二次不等式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提前补充是有一定必要的。
3.慎用多媒体教学
一谈新课程很多人马上就想到多媒体,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盲目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忽略了它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的本质,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华丽而让其“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已。过分追求“短、平、快”,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将教学内容全部由计算机包办代替。结果是多媒体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往往在高亮度的大屏幕前,不知所云,长期如此,效果必然不好。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长不大”。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影响其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周密性等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图一时的教学轻松,不能“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务必摆正其辅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地选用,千万不能滥用。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学习,认真钻研新教材,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综合型的教师。
一、构建新课标要求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也直接地导致了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产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多元化。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在评价时要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等激励的语言,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已经想到了这方面,再想想还有另外的因素影响吗?”这样不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想要”、“我看”、“我发现”……课改以来由于我注重了这些细节,学生反应良好。我认为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平等式的朋友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地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以促进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应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找回“自我”。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是说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的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1、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例如我在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先出示了下列问题:(1)假如一个人在沙滩上玩溜冰鞋,方便滑行吗?(2)假如这个人在水泥地上玩,可以吗?(3)假如这个人在冰地上玩,可以吗?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2、“现实”的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了物理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应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可作为杠杆的原型等等。通过联系现实原型,有利于农村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内容,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就是使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现拟新课程的导入为例谈谈可采取的方法和措施:(1)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2)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3)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4)由小实验导入新课;(5)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6)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7)由介绍物理知识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读课标 理解教材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教师对课标的使用,大致存在这几种情况:
1.不看课标,觉得课标与教学没有关系,或者是凭着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
2.看课标,但是不会解读或者不能准确解读。
够不着:觉得课标说的太笼统、太高深、弹性大,不具有操作性。
说不清:有什么、包括哪些、有哪些规定等说不清。
理不明:对课标中的一些术语、概念理解不明白,例如相关的概念、历史意识、行为动词所表达的学习水平等。
片面的解读:只看内容标准,不看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3.教学中不落实或者不知道怎么落实。
那么这些现象的实质都是“标教分离”。“标教分离”其结果是使教学没有方向甚至是背离方向,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掌握,仍旧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教”和“学”的实效性,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从长远来看甚至影响国家基础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研读课标,树立自觉依标施教的意识
教师要研读课标,并务求内化,要把课标这一外在的、客体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内在的、主体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还是听课、评课、教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标”,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课标来实施,不能偏“标”,更不能离“标”。使所有教学行为都是课标要求的必要反映,这就是依标施教的意识。
(一)明确课标地位,把握课标精魂
课标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学科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所以必须依标施教。
研读课标应把握精魂。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多元化及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的显著特征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策略,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只有把握课标的精魂才能使教学立意明确、方向正确。
(二)完整、科学的解读课标
从课标构成来看:课程标准是由学科课程地位、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组成的。
第一,教师在解读课标的时候往往只解读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绝不是课标的全部。
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现实性、科学性、鉴赏性、启智性、借鉴性、人文性等人文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教师在解读内容标准时,由于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过于笼统不具体的目标不仅没办法操作也不容易达成,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结合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时代要求解读课标、分解课标,使行为内容和程度具体化、层次化;行为动作可观察、可测量化;行为条件和途径清晰化。
(三)准确掌握课标行为动词的基本概念,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的“度”
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规范适当,具有一定的清晰度,比较便于教师的操作。那些动词就是学习行为、思维活动、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清晰知道每一个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概念的内涵,就是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并找出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训练的量、序、度在教材中的辐射点或位置,使目标实施有载体、有途径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出,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标”理解为“内容标准”,事实上,施教者应该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整合地去实施课程标准,即“依标施教”最终是为了学生发展,是教师的自觉意识。
三、融会贯通依标施教、理解教材、理顺教学
(一)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就是解决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
学习目标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重要作用。分解课标层次,确定学习目标是有效地实施“依标施教”的基本前提。学习目标并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在目标的分解和目标的排列顺序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目标的量、序、度问题,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结合知识的系统性,科学地分解、细化课程标准,并始终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以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为例,从目标分解、目标构成、目标陈述三个方面谈一下确定学习目标。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目标分解:
第一步,分析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
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新变化(知识点的细化、具体化过程);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举例、分析(掌握基本史实和相关内容);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全面、客观;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目标构成:
目标陈述:
包括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用词清晰、可把握)、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最低要求)四项要素。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通过分解内容标准,确定知识目标: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针对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混合经济、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进行理解,还需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影响,这些细致教学内容目标构成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三维目标。例如:学生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会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感悟到任何一种制度都必须不断调整完善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跟得上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的错误陈述:教师通过……使学生……
(二)“落实目标”,就是你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落实目标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施教过程。
1.结合课标要求,选择学教素材。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就应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开展学教活动,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这些学教素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预设的学教素材最重要的是教材,教材具有普适性,应是最合适的学教素材,所以理解教材、对教材的剖析逐渐深化是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前提。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二是开发新的学教素材。教师选择合适的学教素材,使目标落实有了载体,更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2.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学教活动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依标施教”能否产生实效主要落脚于教师能否依据课标理念,开展学教活动。基础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让学生参与教学。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看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一步:宏观引领,掌握核心内容;
第二步:目标导学、明确任务;
第三步: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第四步:展开联想、获取新知;
采用谈话法教学,让学生结合某一方面方面变化谈自己的了解,就学生所知道的所感兴趣的顺势而教,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
第五步:主题探究、突破重难点;
第一幕:探新变化之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二幕:走新变化之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阶段;
第三幕:寻新变化之果——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第六步:感悟提升、内化升华;
第七步:总结提升、建立知识体系。
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围绕三维目标实现的设计,是注重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新课程理念的设计。
(三)“检测目标”,就是解决你如何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问题
训练诊学、反馈目标落实
一、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在每周备课活动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一单元安排一位主备课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策略。其他教师在听取主备课教师辅导之后,根据自己对本次备课内容的分析理解,提出补充修改意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的教案。
二、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
1.指定系统的备课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2.周前备课,即备课组教师根据计划、教材等,提前进行下一周教学内容的备课。
3.主备课教师在备课活动时说课,即主备课教师在每周的备课活动时向全备课组教师叙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
4.备课组集体议课。根据主备课教师的说课,结合个人备课进行讨论、商议,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
5.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学法、学生活动的组织、分层练习的目标、练习强度及负荷量等教学过程和方法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形成统一的教案。
6.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个人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共性。
通过这六个环节完成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三、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特点和优点
1.备课的教案形式多样、新颖。备课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的教案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的模式,又有更新后的表格式,还有叙述式、递进式、分部式、框架式。这样教案在必备的几个环节写清楚的前提下,备出特色、备出新意,在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能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
2.实行周前备课,重视备课组集体备课时主备课教师的说课。以形式新颖的学法和行之有效的教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前备课是为了延伸备课时间,使备课教案在教师深思熟虑后而形成,保证备课的效果,同时实行教案备课组长签字制度,确保每一次备课都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通过说课,进一步明确教与学的总体思路,真正使教师达到脑中有新课改理念,胸中有新课程标准,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3.重课标研究,教材处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达到常说的“来源于书本,不拘泥于书本”的境界。体育新课标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备课活动就围绕这些理念、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各有所长,发挥集体智慧,把全备课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
4.重课后反思,以心灵的感悟让教师调整提高。再精心的备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达到节节优质课,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为总体补充调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断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20-01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显著,其也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以及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其中,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教学基础,并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及目标与任务等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原则,不断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
一、初高中历史的断层现象
1、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不衔接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其主要让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然而,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在讲述《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及秦朝统一的历史知识,并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初高中历史课程类型存在断层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几套与初中历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育部颁发的这些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点。当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没有实行单科历史课程与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历史课程主要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而忽视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存在断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变革时代》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进而提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管理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主要讲述了皇帝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二、如何改善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
1、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
高中历史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升华。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二课是《美国的诞生》,其主要介绍了英国咋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强盛;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美国诞生的情况。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美国的建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有:联邦政府的缺陷;《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两党制等内容。高中历史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历史概念方面的内容,并新增了很大比例的历史内容。针对初高中历史存在的断层问题,教师应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依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适时加深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对学生及课程内容进行层次分析
目前,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课程,从而避免断层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其主要反映了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西方近现代政治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即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其一共需花费8个课时。这些历史内容较初中历史教材较为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配好上课时间,并重点讲解这些历史内容。
3、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讲解,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历史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体之间差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比较项目,如,英美两国的元首分别是谁、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任期、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权力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会议翻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找到英美国差异之后,教师应列出一个表格,并分别记录两国的特点,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的清晰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题式的历史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并不断形成自己的历史框架。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程设计 新课标 对策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三维”教学思想的提出,为目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定下一个基本的思路。经过10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构建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办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强调的是:(1)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酱油“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同时强调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而仅仅是老师喜欢的学生;(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教师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整体来考虑地理教学的设计,防止设计的遗漏;(3)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的优化;(4)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教学的整体思路定了,但在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预设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二、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注意点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大家已经相当熟悉,本文就不在多做论述,下面就本问认为重要的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基本采用“三维”模式。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老师之间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量二个方面。
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谓教学目标内容量,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有这种看法,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预设的作用。预设的目的首先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目标的生产服务的;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以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
(三) 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情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
(五) 加强老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老师的职业道德,三是老师的教学风格,四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平时教学过程,地理老师就主动加强自己在这几方面上的培养。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对其教学设计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芒.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彩凤.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创建教学设计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109-110.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